小型灌区农田(精选9篇)
小型灌区农田 篇1
高台县大湖湾灌区是一个引黑河水灌溉的平原老灌区, 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0.57万hm2。进入20世纪以来, 灌区紧紧抓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黑河引水口门改造、农村饮水解困及安全等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 对灌区骨干水利工程进行了改建或新建, 基本形成了灌区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工程体系, 在抗御水旱灾害, 保障经济社会安全, 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占灌区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支渠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运行现状却令人担忧, 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用、没人管, 有人问、没钱修”的现象。如何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展机制, 真正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得起、用得住、长受益”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截至2012年底, 大湖湾灌区17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共有机电井435眼, 斗渠108条, 总长122.38km农渠281条, 总长138.38km。其中:高标准衬砌斗渠78.84km, 占总长度的64.4%, 农渠23.95km, 占总长度的17.3%。
二、存在的问题
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七八十年代, 衬砌率底, 斗农渠衬砌率仅占总渠道长度的39.4%, 大部分为土渠, 建设标准低。已建成的机井和已衬砌的斗农渠道等设施, 经多年运行, 已破烂不堪, 设施严重老化。由于灌区缺乏资金, 工程维修不及时, 部分已毁损报废, 致使机井和农田输水灌溉渠道完好率及渠道输水效率降, 工程效益衰减。
㈡灌溉效率不高全灌区水库、塘坝工程以及小型渠道引水工程, 在5月~7月份由于黑河断流, 水资源匮乏, 灌区农田灌溉保证率仅为50%。加之土渠输水, 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工程运行效率低, 直接影响田间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㈢工程管理落后灌区农村税费改革后, 由于“两工”取消, 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费用失去了基本保障, 出现了“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的“三难”状况。2000年以前, 工程维护、渠道清淤靠灌区政府组织, 渠系及村社组织农户实施, 如今要靠“村社一事一议”来解决。而许多村社“一事一议”难以开展,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劳力难以组织, 灌区又缺乏资金进行工程维护和渠道清淤, 致使工程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 工程效益逐年衰减。
㈣灌溉收入偏低农业灌溉水的价格偏低, 水费征收困难, 水管单位征收的水费只能满足灌区管理人员工资及单位正常办公经费, 国家投入的财力基本上用于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 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经费、渠道修补经费无来源, 农民用水者协会更不能向用水户征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度较大, 但仅凭灌区水费来应付开支, 即使当年水费全部足额回收, 也严重入不敷出。目前我灌区水的价格为83.4元/亩,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价。而且水费收缴率整体不高, 个别渠系收缴率只占28%。斗渠以下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井普遍不征收农业灌溉水费。
㈤农业水源短缺全灌区海拔在1300m~1400m之间, 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干热, 春季多风, 全年无期150d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104㎜, 蒸发量2000㎜左右, 年均气温7.6℃;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 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 最低气温在1月, 月平均气温在-9.7℃;全年日照时数为3088h。干旱指数介于2.5~3.5之间。区内地形复杂, 降雨时空不均, 且与农作物生长需水极不协调, 灌溉用水更为紧缺。
三、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主体不落实、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模糊、管理难和效益低下等棘手和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 必须加快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的新模式, 形成新机制。
㈠“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的规划机制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 使规划起到纲领性作用。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规划编制组织管理, 坚持应急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二是建议编制大湖湾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并审查批准, 年度规划及专业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分年度按步骤逐步进行;三是统一规划标准, 规范地方行为, 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深度;四是加强审批管理, 严格审批标准, 做到按规划审批;五是加大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资金投入力度。
㈡“财政为主, 主体多元”的投资机制针对大湖湾灌区实际情况, 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一是建议上级部门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支持灌区水利建设;二是积极推行“民办公助”项目的经验和做法, 对斗渠、农渠、小型水塘 (库) 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 鼓励和支持农民去做, 筹资筹劳进行“一事一议”, 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三是有效整合有关部门的涉水项目资金, 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等项目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 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水利项目的建设;四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㈢“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建设机制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 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以村社为单位成立项目建设机构, 灌区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聘请一定数量的农民监督员, 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使农户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 既是监督员又是管理员。形成水管单位控制、村社保证、群众参与监督、政府部门管理的建设机制。
㈣“产权明晰、权责一致”的管护机制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 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一是签订工程管护目标责任书, 与灌区专业管理人员签订干支渠等骨干工程管护目标责任书, 与村社签订斗农渠等末级渠系管护目标责任书, 落实管护主体, 明确责任。二是充分发挥灌区17个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 逐步把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 赋予农民用水协会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 专群结合的新型农田水利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新型用水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强化水费计收机制和水票制运行机制, 建立定额灌溉、计量收费、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供水价格体系,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 提高用水效率。
小型灌区农田 篇2
(2015—2017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升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和科学合理利用,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平台,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将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与发展节水农业结合,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注重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相结合,农机农艺相配套,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努力把我省灌区建成全国节水型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实现节水增粮、节水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与国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在摸清水资源供求现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农田高效节水规划,适当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明确分发展目标,将农田高效节水任务落实到乡村和地块,扩大灌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技术推广层面上,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水利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设施基础条件等,确定不同作物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适宜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把节水性、效益性和生态性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在任务安排及技术补贴环节上,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用户收入水平,有所不同、有所差别。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高效作物和容易见效、投资少的垄膜沟灌技术推广应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逐步扩大投资较大的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提升。
4.提升技术,点面结合。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和作物的滴灌施肥制度及垄膜沟灌技术参数与主推模式,规范垄膜沟灌技术,并与现有管灌技术紧密结合,有重点的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进行试验研究,提升滴灌技术,做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提高项目总体效益。
5.完善机制,政策引导。市州及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动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对节约下来的灌溉用水鼓励流转。对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县市区将予以奖惩。
(三)规划目标。
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主,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万亩,实现“年节水10亿方、增收10亿元”的目标。其中,2015年河西区域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分别为554万亩、1
45万亩;中部区域分别为238万亩、45万亩;东南区域分别为8万亩、1万亩(分面积详见附表)。通过开展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达到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亩节水150—200立方米,亩节肥20—30%左右,亩增收100—200元;应用垄膜沟灌技术,亩节水80—100立方米,亩增收60—100元,使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10%左右。
二、实施区域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区域。
在我省灌区有灌溉条件的40个县市区和嘉峪关市、兰州五区、兰州新区及省农垦公司农场共44个项目单位实施。将全省灌区分为三个区域:河西区域,包括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市18个项目县区和省农垦公司农场;中部区域,包括白银市、兰州市、定西市、临夏州4市的17个项目县区;东南区域,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市的8个项目县区。
(二)实施重点。
在抓好水资源综合利用田间配水渠道配套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与提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耦合,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的目的。规范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注重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注重大田种植与设施农业相互兼顾,注重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协调配比。
1.膜下滴灌技术主要在高效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方面推广应用。在项目区现有膜下滴灌推广应用面积160万亩的基础上,3年新增140万亩,其中2015年40万亩,2016年50万亩,2017年50万亩,累计达到300万亩。
2.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以色列政府贷款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涉及的敦煌、金塔、玉门、凉州、古浪、民勤、高台、临泽、山丹9个县市区和设施农业为重点,兼顾其他灌溉农业区。3年累计实施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100万亩(含每年1万亩的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其中2015年20万亩、2016年30万亩、2017年50万亩。
3.垄膜沟灌技术重点在蔬菜和粮食作物上推广应用。玉米重点采用半膜平铺起垄沟灌和全膜沟播沟灌技术;马铃薯、蔬菜重点采用半膜垄作沟灌技术;小麦、大麦、油菜等密植作物重点采用全膜微垄节水技术。其中,2015年示范推广面积800万亩,2016年750万亩,2017年700万亩。
(三)主要任务。
1.稳定粮食种植,强化优势产业。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要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与发展高效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坚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强化节水农业在我省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葡萄、啤酒大麦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旅游和工业城市鼓励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通过旅游业带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挖掘农艺节水潜力,改革种植制度,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效节水耕作制度和农业种植结构,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积极推进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扩大蔬菜、瓜类、葡萄等种植规模,加快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步伐,大力示范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超时令的农产品,扩大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规模。特别是沙漠绿洲边缘区和交界地带,不断扩大经济价值高、耐旱性能强的枸杞、大枣和牧草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益。
2.鼓励土地流转,规范核心示范。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施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对于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优先给予地膜、水溶肥等补贴。将核心示范点与测土配方施肥、粮棉高产创建、优良品种选育、病虫综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区域优势和种植作物,每县每年要建立多个节水核心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3.加强技术培训,创新技术模式。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负责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灌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通过现场指导、印发挂图和画册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宣传,每年培训农田高效节水示范户10000户,使项目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过1次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乡镇技术人员1000人次,农民技术员10000人次,农民5万人次,连续培训3年。推广、科研和教学等单位要加强合作,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开展高效农田节水的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精准施肥技术、配套品种、种植模式、农机具配套等方面的试验研究。重点推进水溶性肥料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探索区域统一供肥模式,及时研究解决河水灌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广示范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扩大密植作物全膜微垄节水技术;东南部山区,完善小水截流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小水池、集雨窖等雨水集流工程实施垄膜沟灌技术,并采用移动滴灌、注水补灌等技术措施在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总结创新高效节水生产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指导农民科学灌水、规范种植,完善灌区农业节水技术路线,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探索灌区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高效节水农业用水指标考核体系,把高效节水农业发展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奖惩办法,落实节水责任,形成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技术干部包质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协作,切实加强对全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设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办公室,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各县市区及乡镇政府要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省农牧厅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分解到市州、县市区的工作任务及时进行抽查和验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
(二)加大补贴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整合现有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流域综合治理及各级政府和企业项目资金,加大对膜下滴灌技术及垄膜沟灌技术所需的地膜和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所需的水溶肥料等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形成国家支持、地方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效节水农业投入机制。将节水配套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优先享受补贴政策。开展整建制推进工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节水工作成效显著、示范推广面积大的县市区和大户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各地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创新节水机制。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稳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在明确初始水权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和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参与水权的分配、水价的管理和水量的监督。对于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可转让用于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建设,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技术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确保用户收入稳定增加。
(四)强化项目管理。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的示范推广由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承担、县级农技中心配合。各项目区要实行公示制度,对享受扶持政策的用户实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物资扶持分户登记造册和以户为单位的登记卡,由用户在登记卡上签字确认,确保扶持政策入村到户。对膜下滴灌技术中用过的废旧滴灌带,鼓励生产企业及时回收,并根据回收的数量补充新滴灌带,具体费用由地方财政、农户、加工企业三方协商解决。对垄膜沟灌技术推广产生的废旧地膜,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回收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引导用户在使用0
01mm以上地膜的同时,加强地膜日常管理保护,实现一年覆膜两年使用;对破损严重的地膜,保留至第二年播种前,揭旧膜覆新膜,以利保墒。示范推广机械拾膜技术,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努力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探索应用降解膜,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减少地膜使用试验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小型灌区农田 篇3
古浪河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管理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方面
由于古浪河灌区单一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投资少、设计费低, 所以设计工作中存在不深入调查、敷衍了事等行为。设计工作沿着科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 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 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 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 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 技术经济观念不强, 只要基础资料提供的方案可行即可。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 无设计优化。通过招标投标制, 和大型项目挂钩, 引进竞争机制, 促使设计单位具有忧患意识, 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利用工程监理制度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 必然会促进设计单位提高其设计质量。
二、施工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但仍存在施工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以下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㈠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 因此, 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技术技能训练, 严格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 坚持按规定持证上岗, 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的工程股室, 并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作业环境, 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严格管理项目部成员, 明确每个项目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任务。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 使成员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建立项目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渠道,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形成有效的内部团队机制, 使项目部能郭高效运转。
㈡加强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搞好施工现场管理
工序质量是施工质量的重点, 也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控制好工序质量应做到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面实施监督操作, 设置工序质量检查控制点, 凡属关键技术、重要部位、控制难度大、影响大、经验欠缺的施工内容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都应实施重点控制, 落实工序操作质量巡查、抽查及重要部位的跟踪检查等方法, 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总体状况, 每一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未经验收合格的, 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并完善管理过程的各项检查记录、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 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而要搞好工序质量控制, 关键就是抓好施工现场的管理, 施工过程中, 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 制定有利于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完善现场检查的验收程序, 自觉接受监理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从单元工程质量控制入手, 进而达到控制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目的。
㈢严格控制好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半成品是构成建设工程实体的基础, 材料的质量也就形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 因此, 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控制材料的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 然后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保管上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及时掌握材料的价格变化、供货能力等信息, 选择信誉好的供货厂家, 取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材料的存放, 对用量大、进货渠道畅通的材料, 可定期进料;对用量较少供货紧张的材料, 适当多进或一次进足, 确保不误工需。进场材料要求提供出厂合格证和化验单, 质量人员按要求进行抽样检验, 严把进料关, 杜绝不合格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三、运行管理方面
工程投入运行后其养护、维修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功效发挥的程度。一些地方从发展本地经济的愿望出发,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搞建设, 把重点放在工程建设上, 对工程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管理工作弱化, 致使一些工程不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缩短了工程使用寿命。特别是一些小型工程设施, 维护维修不及时, 时常出现毁坏等现象, 导致部分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目前财力投入不足, 导致管理经费不足, 管理机构不健全, 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 维护不足, 出现了各种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 虽然省、市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 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但仍然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 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 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 建成不到1年时间, 引水渠道淤堵、冻胀毁坏严重, 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 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管理机构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实行登记造册, 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管理, 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 设专人重点管理, 落实目标责任制;对小型工程设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投劳部分由受益群众解决。至于工程维护的投资, 应在工程建设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管理维护资金, 建立专项基金, 由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使用。
四、群众参与方面
当前, 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现实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矛盾, 农民群众对工程的管护工作参与配合不够, 还有个别群众为自身利益对工程设施随意毁坏。必须加大加强受益群众对工程的管护:一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 提高其参与维护意识, 把工程设施的合理有效利用与先进的方法灌输给他们, 引导他们投入到工程管理和维护中去, 提高农民群众管护工程的自觉性, 变要我管为我要管, 变被动管为主动管;二是举办知识讲座, 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 在本地电视台进行自然、农业知识讲座, 使农民充分认识自然, 处理好农业与自然的关系。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就好比人体的血管, 但是, 仍有许多地方对已建或改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严重存在着“重建设, 轻管理”的倾向, 致使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处于高投入、低效率状态下运行。如何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 解决好该工程永久持续利用的问题, 真正使其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保障。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文章通过对古浪河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调查, 从近十年来工程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强化管理的建议。
小型灌区农田 篇4
关键词:中小型灌区、问题、措施
1.基本情况
1.1中小型灌区处数及灌溉面积
莱阳市中、小型灌区63处,涉及17个镇,77个村庄,控制灌溉面积8.78万亩。其中包括62处小型灌区,涉及16个镇(办)62村,控制灌溉面积7.55万亩;1处中型灌区(小平水库灌区),涉及3个镇(办)15村,控制灌溉面积1.23万亩。
1.2中、小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莱阳是一个农业重点市,总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业既是稳定的基础,又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因受季风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就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田灌溉是莱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莱阳市兴修水利规模扩大,灌溉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灌溉面积在占全市总耕地面积不到50%的面积上,生产出73%的粮食,90%以上的粮食和蔬菜。在解决了人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为我市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工程现状
中小型灌区曾为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过具大贡献,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灌区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50%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30%的建筑物尚未配套;60%以上的灌区灌溉技术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低于成本水价的水费制度使各灌区管理单位入不抵出,大部分灌区从建设完工后再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维修。灌区已出现了灌溉效益衰减的现象,而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我市灌区多数长期带病运行,60%以上的灌区均修建于70年代以前,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建筑物程及机电设备超期运行,需要更新改造。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灌溉水源不均,需统一配置
灌区目前水资源供需现状是水资源互补,需要灌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修建库塘、井渠道(管道)联结工程,以解决中小型灌区的局部水源不足的问题。
3.2灌排工程老化,坏损严重
灌区内大部分渠道建筑物、提水站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经过多达50年的运用,老化坏损严重,虽几经维修,但由于设备陈旧不能正常运行,耗能大、效率低,最低效率仅为17%,灌区严重老化坏损占59.3%,其装置效率在17%~40%之间。排水干沟出口排水闸有的闸墩腐蚀深度达0.3m,钢筋裸露锈蚀,砼破裂脱落现象随处可见,若不改建将有倒塌危险。
3.3工程配套不全,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全灌区原规划灌溉支渠以上建筑物配套率87%;斗渠以下建筑物配套率只有20.2%。由于配套不全,在灌溉期间,部分地块群众靠扒口维持放水灌溉,跑水、漏水现象严重,渠系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3。排水沟系规划建筑物配套率为78%。排水斗沟以下建筑物配套率仅有17.6%,排水不畅,造成田间积水时间长,形成渍涝,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3.4骨干工程标准低,形成卡脖子工程
灌区部分干渠及建筑物标准偏低,形成卡脖子工程,阻水严重,一
些干渠为了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经常高水位超负荷运行,渠道冲刷严重,滑坡塌方现象时有发生。
3.5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灌区在管理运行中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促使灌区经营状况不佳,投入渠道不畅,灌区建设与改造资金不足。水费仅是一项象征性的收费,部分灌区甚至没有水费收入,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没有保证,人才流失严重。
4.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中小型灌区存在的问题影响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竣工后不仅节水、节电、省地,作物增产,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避免对土壤的冲刷,有利于水土保持,同时促进地下水的良性循环,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近地表水的温度,防止水环境恶化,使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对中小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势在必行。
4.1工程措施
采取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平整土地、规范田间沟畦规格、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和节水措施。扬水站灌区推广如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缺水地区实行膜上灌,旱作实行非充分灌溉等形式。自流灌区采用防渗和管道输水,推广管道泵加压灌溉方式,充分利用水库自压水头,节约能源。
4.2农艺措施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选用抗旱优质品种,合理改土施肥,改进机作制度,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科学灌水,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4.3管理措施
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4.4完善水费征收机制
工程运行应按市场机制运作,参考“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水价测算导则”搞好水费的核算,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费、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和调整供水价格。对一般农作物,按成本征收水费,对高值作物,按成本加微利征收水费。采用测量水新技术、新设备,配备齐全测量水建筑物和仪表,搞好测水量水工作和水费征收工作,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5.建议
5.1推行工程建设四制,规范项目管理
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项目管理。全面实行阳光作业,对20万元以上的材料和设备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实行市场认证准入,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要有三证,才能参与政府采购竞标,严格“三无”产品,不合格的产品入场、对砂、卵石、水泥等产品进行严格的抽检,要求按规定必须取样试验后方可使用,砼、砂浆拌和用的各种材料必须要严格计量,保证各种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严格按招投标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选择资信度高,业绩好的施工企业。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实施严格的质量措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并将工程进度、质量指标等列入考核内容。
5.2工程运行管护机制
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成后,产权归受益村,积极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供水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作组织。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按照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辅助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运行管护机制。
5.3制定规章制度
小型灌区农田 篇5
通过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膜下滴灌技术达到节水2700立方米/公顷~3195立方米/公顷, 增产率达19%~30%;垄膜沟灌技术节水1155立方米/公顷~1470立方米/公顷, 增产率达4%~35%;垄作沟灌节水技术节水1125立方米/公顷~1140立方米/公顷, 增产率达3%~5%;使张掖市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初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节水技术模式
㈠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可控管道系统输水, 能使肥料、农药和灌溉水融合后, 通过滴灌带均匀、定时、定量到达作物根系, 加之覆盖地膜, 大大减少了无效蒸发,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技术主要在加工番茄、马铃薯、酿造型葡萄、制种玉米、啤酒花和瓜菜等作物上应用。
根据不同栽培作物, 采用固定式加压滴灌系统。选择地势平坦的条田地, 并有井灌条件, 水质良好, 含沙、含盐量低的机井作为水源。按照地块分布, 进行规划设计, 依此按水源→首部控制按钮→干管→支管→辅管→毛管→滴夹程序正确安装完成。
第一, 玉米膜下滴灌节水技术。该技术在种植玉米覆膜前按种植品种特性划行, 然后铺管覆膜, 选用幅宽80厘米规格地膜, 一膜一管种二行玉米, (铺管时应保证滴灌带凸面朝上, 拉力均匀、平直) 平作, 行间距100厘米~110厘米, 宽行60厘米, 窄行40厘米~50厘米, 株距20厘米~25厘米, 人工点种后覆土封穴或播种后铺管覆膜。
第二, 加工番茄膜下滴灌节水技术。该技术利用成熟的膜下滴灌技术, 采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 铺地膜、铺滴灌带一次完成。地膜选用幅宽80厘米规格, 滴灌带选用滴头间距30厘米, 滴头流量2.6升/小时。一条膜下铺一条滴灌带, 行间距100厘米, 宽行60厘米, 窄行40厘米, 株距37厘米。然后人工取穴移栽, 番茄在定植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滴水, 定植时保证土壤湿润, 在滴孔附近栽苗, 边滴水边栽苗, 栽苗后封土。将各项栽培技术措施优化组装配套, 发挥其整体综合效益, 实现加工番茄高产、优质、高效。
第三, 马铃薯膜下滴灌节水技术。该技术采用起垄→铺滴灌→铺地膜→点种程序。一般起垄规格为垄高30厘米, 垄距135厘米, 垄底宽80厘米。每垄种两行, 两行穴眼相错成等边三角形, 株距22厘米~25厘米, 行距30厘米~35厘米, 播种深度12厘米, 尽量确保芽眼朝上。
㈡垄膜沟灌节水技术垄膜沟灌技术指通过改变地形起伏, 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 在沟内灌溉, 种植可在垄上或沟内, 覆膜在垄上或全部覆膜的一种集成节水技术。在3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 垄面和垄沟宽要均匀, 垄脊高低一致。该技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 在种植作物的地块完成平整地块→机械施肥→起垄→覆膜→播种等田间种植程序。种植规格根据不同作物而定。主要在加工番茄、瓜菜、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应用。
第一, 全膜垄作 (沟播) 沟灌节水技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 将土地平面整理成垄形, 起垄规格为垄宽60厘米, 垄高15厘米~20厘米, 垄沟宽40厘米, 或垄宽40厘米, 垄沟宽50厘米, 垄脊高低一致。选用宽120厘米的地膜, 起垄施基肥、喷洒除草等药剂后立即覆膜, 全膜覆盖相邻两垄垄沟间尽量不留空隙, 并用土压住地膜, 防止大风揭膜, 作物可种植在垄上或垄侧。该技术可在加工番茄、瓜菜、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应用。在玉米作物上还可采用全膜沟播沟灌的方式, 即将玉米种植在垄上或沟内并在沟内灌水。
第二, 半膜沟灌节水技术。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 将土地平面整理成垄形, 起垄规格为垄宽60厘米, 垄高15厘米~20厘米, 垄沟宽40厘米, 或垄宽40厘米, 垄沟宽50厘米, 垄脊高低一致。选用宽90厘米的地膜, 起垄施基肥、喷洒除草等药剂后立即覆膜, 并用土压住地膜, 防止大风揭膜, 作物可种植在垄上或垄侧。该技术可在加工番茄、瓜菜、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应用。
第三, 半膜平铺起垄沟灌节水技术。其节水原理与垄膜沟灌节水技术相同, 不同之处是先种植后起垄, 形成作物种植在垄上, 实现沟内灌水。具体做法是在玉米种植时采用半膜平铺 (膜宽70厘米~90厘米) 种植模式, 在玉米灌头水之前, 结合中耕追肥采用履带自走式开沟起垄机械, 在玉米不覆膜行内开沟起垄 (沟宽达到30厘米~35厘米, 沟深达到15厘米~20厘米, 垄高15厘米~20厘米) , 以此达到玉米垄作沟灌的目的。这种开沟起垄技术比种植前开沟起垄投入成本要大幅度降低, 只需投入成本225元/公顷, 雇佣壮劳力一个, 每天可完成作业面积1公顷~1.3公顷。这样既解决了春播期间农户起垄多用工、跑墒、出苗不齐、延误花期等问题, 又实现了中耕除草、培土防倒和节水之目的。
㈢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其技术原理同垄膜沟灌基本一致, 所不同之处是垄上不覆膜。在播种前, 将种植地块耙平整方后, 采用IPFL专用麦类起垄播种机械, 一次性完成施肥→起垄→播种等作业程序。起垄规格为垄面宽50厘米~60厘米, 种植4行或垄上种植4行沟内种植1行。沟宽20厘米~30厘米, 垄高15厘米~20厘米, 垄立体结构为梯形, 输水沟为U型。适合在啤酒大麦、小麦等作物上应用。
二、节水、增产效果
㈠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和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有机结合、集成的一种全新农田灌溉节水技术。重点在加工番茄、制种玉米、啤酒花、酿造型葡萄、马铃薯、棉花及日光温室上应用, 其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从表1可以得出:膜下滴灌技术在稀植作物上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在制种玉米上平均用水3780立方米/公顷、节水3195立方米/公顷、平均节水率45.81%;平均产量6780公顷/公顷、增产129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19.03%;平均节约水费639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3354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3993元/公顷。制种玉米膜下滴灌设备平均投资按22500元/公顷计算, 运行按10年计算, 每年分摊滴灌折旧费2250元, 扣除折旧费后平均效益1743元/公顷。
单位:公顷
注:制种玉米2.60元/公斤, 加工番茄0.30元/公斤, 马铃薯0.76元/公斤, 水费0.20元/立方米。
该技术在加工型番茄上平均用水3525立方米/公顷、节水300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45.98%;平均产量104700公斤/公顷、增产3075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29.37%;平均节约水费600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9225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9825元/公顷, 扣除每年滴灌设备折旧费2250元/公顷, 平均效益7575元/公顷。由于膜下滴灌技术改变了番茄的生长环境, 对防止番茄腐烂具有明显作用, 所以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因此膜下滴灌在番茄上推广前景看好, 应该加大推广力度。
单位:公顷
注:制种玉米2.60元/公斤, 加工番茄元0.30/公斤, 马铃薯0.76元/公斤, 水费0.20元/立方米
该技术在马铃薯上平均用水2850立方米/公顷、节水270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48.65%;平均产量58125公斤/公顷、增产1404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24.15%;平均节约水费540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10670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11210元/公顷。扣除每年滴灌设备折旧费2250元/公顷, 平均效益8960元/公顷。
㈡垄膜沟灌节水技术垄膜沟灌节水技术指通过改变地形起伏, 在沟里灌溉, 种植可在垄上或沟里, 覆膜在垄上或全部覆膜的一种农艺集成节水技术, 该技术可分为三种技术模式, 即全膜沟播沟灌或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铺起垄沟灌。从示范推广情况看, 全膜沟播沟灌或全膜垄作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半膜平铺起垄沟灌节水技术在大田 (制种) 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上均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
从表2可以得:全膜垄作沟灌或全膜沟播沟灌技术在制种玉米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505立方米/公顷, 节水147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21.08%, 平均产量6628公斤/公顷、增产465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7.02%, 平均节约水费294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1209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1503元/公顷, 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760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1257元/公顷。
半膜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在制种玉米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655立方米/公顷、节水132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18.92%, 平均产量6473公斤/公顷、增产31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4.79%, 平均节约水费264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807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1071元/公顷, 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385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1314元/公顷。
半膜平铺起垄沟灌节水技术在制种玉米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745立方米/公顷、节水123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17.63%, 平均产量6520公斤/公顷、增产357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5.48%, 平均节约水费246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928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1174元/公顷, 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25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949元/公顷。
半膜垄沟灌节水技术在加工型番茄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370立方米/公顷、节水1455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21.32%, 平均产量78320公斤/公顷、增产2024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25.84%, 平均节约水费291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6072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6363元/公顷, 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250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4113元/公顷。
半膜垄沟灌节水技术在马铃薯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3645立方米/公顷、节水1155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24.06%, 平均产量54600公斤/公顷、增产1890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34.62%, 平均节约水费231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22982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23213元/公顷, 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3000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20213元/公顷。
㈢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垄作沟灌技术在小麦、啤酒大麦上具有一定的节水增产效果。
单位:公顷
注:大麦1.34元/公斤, 小麦1.80元/公斤, 水费0.20元/立方米。
从表3可以得出: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在大麦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255立方米/公顷、节水1125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17.63%, 平均产量7180公斤/公顷、增产330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4.60%, 平均节约水费225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442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667元/公顷, 和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130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1463元/公顷。
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在小麦上采用后, 平均用水5240立方米/公顷、节水1140立方米/公顷, 平均节水率17.87%, 平均产量7234公斤/公顷、增产285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率为3.94%, 平均节约水费228元/公顷, 平均增产效益513元/公顷, 两项合计平均节本增效741元/公顷, 和平作 (对照) 比较, 增加投入成本2130元/公顷, 两项相抵后平均效益为-1389元/公顷。
三、结论
几种节水模式均有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果。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各种作物上节水、节肥、增产效果最好, 节水2700立方米/公顷~3195立方米/公顷, 节水率45%~49%, 节肥30%~50%, 增产19%~30%, 扣除滴灌投资折旧费后效益为1743元/公顷~8960元/公顷。不利因素是一次性投入较高, 投入一般在22500元/公顷~27000元/公顷之间, 推广应用面积受到一定影响。
全膜垄作 (沟播) 沟灌节水技术次之, 节水1470立方米/公顷, 节水率21.08%, 增产7.02%, 但和半膜平作 (对照) 比较, 投入成本增加, 农户经济效益为负。
半膜垄作沟灌节水技术第三, 不同作物之间节水、增产效果不同, 从高到低依次为马铃薯、加工番茄、制种玉米。
综合各方面因素, 半膜平铺起垄沟灌节水技术在制种玉米上应用, 具有中耕除草、培土、防止玉米倒伏等综合作用, 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推广成本低, 农民易于接受, 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试论农田灌区水利规划建设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水利规划
1 概述
农田水利能够促进农业发展, 是一项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设施, 对于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生活质量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农村生态条件改善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因此, 农村水利建设不仅是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措施,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五常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五常市隶属于黑龙江省, 北纬44.55东经127.11度。位于哈尔滨市南部, 距哈尔滨120公里, 土地肥沃, 水利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利于农业发展, 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田超百万亩的县级市之一。五常地上水源丰富, 蓄水量32亿立方米。河流众多, 以拉林河、虻牛河、溪浪河三大水系为主的大小河流297条, 浇灌着360万亩良田。龙凤山灌区对于五常市农业灌溉以及抵御天灾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磨盘山水库蓄水量5.3亿立方米, 是为哈尔滨市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第一大水源。年内和年际降雨分配不均, 需要合理规划建设相应水利设施进行人为调节, 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农田灌区水利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五常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还存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 这种状况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结合五常市农田灌区水利设施实际建设情况, 分析农田水利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是农田灌区水利工程设施严重老化, 建设标准普遍偏低。现有工程大部分建成于四五十年前, 排灌能力较低, 功能逐年降低。排涝能力不强, 无法有效排出农田积水, 提灌能力有限, 无法满足灌溉实际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不高, 管理流于形式。因投入有限原因, 出现重建设轻管理及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 众多水利设施不能实现农田所需功能, 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较弱, 使灾害发生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经费支持不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化, 逐渐弱化了对农田灌区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自国家实施农业税减免后, 投资投劳逐年递减明显, 农田灌区水利建设逐步呈现减缓。农村家庭中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 水利投劳不足, 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 尤其是村级工程的投劳组织愈加困难, 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 投入有限, 对农田灌区水利建设影响甚大。
四是农民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国外农产品已充斥国内部分市场, 使农民增收放缓, 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样使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出现连锁反应。
4 农田灌区水利规划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田灌区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采取以下四方面措施加强农田灌区水利建设:
4.1 拓展筹资渠道, 调动农民积极性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府的资金有限, 需要依靠农民群众的集体力量,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和政策, 鼓励农民、或企业积极参与农田水利灌区建设。确保将适宜比例的农村集体积累资金用于农田灌区水利设施建设, 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 拓展筹资渠道, 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兴建水利, 促进投资多元化, 使农田灌区水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4.2 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有机结合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程水利转变为资源水利, 传统水利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水利, 实施可持续发展水利这一全新理念。近年来, 农田灌区水利建设中频频出现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等亮点, 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尤其是在小流域及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 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的风景区。
4.3 将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推广
充分利用农田灌区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以推广喷灌带的应用, 喷灌投资低廉、使用简单、对水压要求不高, 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逐步向果园及大片农田推广, 努力发展大棚膜下滴灌化。开展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建设, 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研究制定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不断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人才做为保障, 要努力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 使其掌握新新知识、新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农田灌区水利建设人才队伍, 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构建水利协作发展的框架体系。
4.5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相关技术研究
提高对农田水利科学的重视, 建立适合于目前农村发展实际的农田灌区水利技术支撑体系, 带动水利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民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实现农田灌区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将巩固和发展农业地位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三农问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我国农业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水资源总量有限等都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与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 不断加强农田灌区水利建设, 深人开展农田灌区水利建设相关技术的战略研究, 统筹处理三农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 2007, 10.[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 2007, 10.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 2008, 9.[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 2008, 9.
[3]李岩.浅谈龙凤山灌区工程设计要点[J].水利天地, 2010, 2.[3]李岩.浅谈龙凤山灌区工程设计要点[J].水利天地, 2010, 2.
浅议宁夏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篇7
引黄自流灌区田间工程原则上按一沟、一渠、一路布设, 扬水灌区和库井灌区按一渠、一路布设。田块集中连片、田面平整、档向规则、布局合理、观感舒适, 实行沟、渠、田、林、路、庄统一规划, 综合配套。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形成档向规则、布局整齐的条田, 条田长度、宽度符合大中型机械作业要求, 大力推广小畦灌溉。引、扬黄灌区畦田面积控制在0.03 hm2以下, 库井灌区畦田面积控制在0.02 hm2以下。田面高差不超过±3 cm, 畦田埂以高度15 cm、宽度25 cm左右的软埂为宜。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扬水灌区要大力推广激光平地技术, 激光平地田块宽度应符合大、中型机械作业要求, 长度一般控制在60 m以内。
2 灌溉工程
灌溉渠系以现有骨干工程为基础, 支、斗渠砌护率达到90%以上, 农渠砌护率达到75%以上。库井灌区渠道砌护率达到85%以上。水库灌区设计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 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5。井灌区设计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0%, 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 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 不得开采承压水作为灌溉水源, 严禁利用农村饮水工程水源机井进行任何方式的灌溉。各级渠道布局合理、走向顺直、配套完善。因地制宜选择渠道断面、砌护形式和采取防渗防冻胀措施。渠道断面满足过流能力, 基底坚实, 边坡稳定, 堤顶平整。支渠堤顶宽按流量设计要达到2~4 m, 斗渠堤顶宽1.0~1.5 m, 农渠堤顶宽0.5~1.0 m。衬砌砼板质量达标, 外观规则, 表面光洁, 勾缝密实。渠堤土方加高培厚坚实, 超高在砼板以上20~30 cm, 顶宽、边坡达到设计标准。
3 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建设应符合当地排涝总体规划, 并与灌溉系统统筹规划, 明排、暗排和井排结合。流域和灌域内干、支、斗、农沟系统健全, 桥、涵、尾水等工程配套, 排水出路通畅。引黄灌区排水沟道应与同级渠道或田间道路平行布置, 并考虑机耕作业和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能够达到脱盐洗盐目的, 灌溉季节地下水埋深控制在地面0.8 m以下, 并采取木 (柳) 桩固沟、草土护坡、干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 防止沟道塌陷和淤积。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排水工程布设应和现有自然沟道结合, 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防止塌岸和沟底下切。引黄灌区各级排水沟道的深度和间距按排涝、降渍标准设计, 排涝满足5~10年一遇标准, 沟道边坡均匀、走向顺直, 堤顶土方坚实平整并高出田面20~30 cm, 宽度满足农机耕作通行和机械清淤作业要求。引黄自流灌区农沟断面以田面为基准, 沟头挖深1.1 m以上, 沟尾和上级沟道连接顺畅, 比降均匀, 底宽0.3~0.6 m, 堤顶宽2~2.5 m, 内坡比1∶1.5。斗沟沟头挖深1.5 m以上, 底宽0.8~2.0 m, 堤顶宽3 m以上, 内坡比1∶1.5。支沟沟头挖深1.8 m以上, 底宽1.5~3.0 m, 堤顶宽4 m以上, 内坡比1∶2;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要因地制宜选择现有自然沟道作为排水沟道, 确保排水畅通。对于流沙地区, 要适当放缓沟道边坡, 保证边坡稳定。
引黄自流灌区要根据产业布局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因地制宜采取暗管排水。银北低洼盐碱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机井排水, 排水机井布设要和灌溉系统综合布局, 以排补灌、灌排结合。
4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建设与灌区灌溉渠系和排水沟道规划相结合, 设生产道路和田间道路两级。路面平坦、顺直通畅, 路基一般应高于田面20~30 cm, 路面采用沙砾石、泥结石路面或原土碾压路面。田间道路应尽可能与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引、扬黄灌区要求线路笔直且往返路程最短, 路面宽度控制在3 m左右, 路基高于田面20~30 cm, 并配套桥、涵和农机进出田间设施, 道路通达率应不低于95%。库井灌区路面宽度达到2 m以上, 道路通达率应不低于90%。
5 农田林网
因地制宜采取林业措施。引、扬黄灌区要加强宽幅林带为主的防护林网和防护林带建设。库井灌区要乔灌结合, 种植单排或双排林带, 树种选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主要道路、河流和灌区内干、支、斗渠 (沟) 和田间道路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干渠 (干沟) 两侧林带宽度应达到5 m以上, 支渠 (支干渠和支沟) 两侧林带宽度应达到3 m以上, 斗渠 (斗沟) 两侧林带宽度应达到2 m以上。林带整齐、树种优良、结构合理、株行距达到规范标准, 并宜种植在渠 (沟) 堤外侧, 预留农机进出田间和机械清淤的作业通道。引、扬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85%以上, 库井灌区造林长度达到适宜造林长度的90%以上, 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3年后保存率达到85%以上。
6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小型灌区农田 篇8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黄羊灌区
依据南护水源, 中保绿洲, 北治风沙的原则,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恶化问题。在石羊河源头来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条件下, 拯救民勤绿洲的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大力调整农业用水, 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并辅之以适度调水、生态移民等手段, “挤”出水来拯救民勤。
一、基本情况
黄羊灌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部, 祁连山北麓, 距武威市区约30km, 东邻古浪, 南靠天祝, 西与杂木河灌区相依, 北部与腾格里沙漠相连。灌区辖3个乡 (镇) , 8个机关农场, 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万人。设计灌溉面积1.6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1.42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甜菜及瓜果。截至2010年底, 粮食总产量0.55亿kg, 人均占有粮食763kg, 总产值1.276亿元, 人均纯收入4760元。农业机械化程度已初具规模, 农作物播种和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从而节约了大量劳力从事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1]。
二、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㈠水利设施现状黄羊河灌区始建于1951年, 现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 总库容5644万m3;引水渠首1座, 设计引水流量18m3/s;建成总干渠1条, 长8.4km;建筑物23座, 干渠5条长50.36km;建筑物140座, 均为细粒砼砌卵石衬砌, 梯形断面;支渠40条长143.63km, 建筑物463座;灌区田间渠道工程基本建于80年代, 配套斗渠443条, 长297.7km, 建筑物2653座;农渠1535条, 长881.09km, 建筑物33706座, 配套面积1.246万hm2。上世纪90年代喷、滴、管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灌区得以试验示范, 试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96.667hm2。其中:喷灌603.333hm2、滴灌60hm2、管灌面积233.333hm2。由于骨干工程运行多年, 老化失修严重, 近年来虽对部分严重影响输水的干支渠进行了改建, 至今仍有大部分渠系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 部分渠道已影响正常输水。目前渠道水利用率仅为61.38%, 灌溉水利用率为55.24%。
㈡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灌区项目工程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投入、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三位一体的方式来解决, 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来源主要由灌区垫资和农民自筹等方式解决。
农村税费改革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税费改革前灌区斗渠以下田间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除靠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和灌区垫资外, 主要靠受益区农民投工投劳。自甘肃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取消了“两工”、“农业税”及“乡村提留”, 因而农民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投劳的结构也随即发生了变化, 造成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矛盾突出, 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异常艰难。斗渠以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体上处于吃老本状况, 老化失修严重。
三、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取消,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锐减, 建设速度明显缓慢。
㈠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和农民出工投劳进行的。税费改革前, 黄羊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均投工12.74万工日 (2000年~2003年) , 完成工程量15.29万m3。税费改革后, 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再用, 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 村内“一事一议”, 筹资投劳都作了明确的限制, 减少幅度很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投劳严重不足。2009年全灌区仅投工2.81万个, 完成工程量1.924万m3, 降幅达81.62%, 极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下降。
㈡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由于劳动力和灌溉用水价格低, 设备和能源价格又相对较高, 发展高新节水灌溉, 节水、节劳的收益比不上增加的设备与能源投入, 受农业效益及群众认识的限制, 水费不能完全按成本收取。因而农民没有发展高新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由于资金短缺, 投入力度不够, 节水工程档次低、数量少、规模小, 且比较分散, 难以起到整体带动作用, 高新技术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造成节水灌溉整体水平不高, 水的利用率仍然偏低。
㈢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 管理责任不落实, 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斗渠以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整体上处于吃老本状况, 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老化失修严重。
四、对策与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 适应新要求, 研究新办法, 探索新机制, 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 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㈠创新工作思路, 实行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证明, 中国农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水利的发展, 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如何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了困惑。为澄清模糊认识, 划清政策界限, 增强干部组织农田水利建设的信心, 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 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 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 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再动员。特别是要针对费改税后如何在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同时加快水利发展做出明确规定, 从而使弱质产业逐步壮大, 保障和支撑农村水利持续发展。
㈡创新投入方式, 建立多元化机制税费改革后, 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 逐年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建议区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结构, 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 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 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二是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 采取分部门资金整合管理, 按照水利总体规划的方法进行, 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 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三是要探索用奖励和补助的办法来调动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让农民在国家的支持下, 加大对发展节水项目的扶持力度,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条件。四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 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 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走民建、民有、民营, “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 改善目前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小型灌区农田 篇9
1.1 设计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是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水利水电情况是有所差别的,而且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土壤性质、水源情况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如果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这样的针对性,那么就会使得设计工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缺乏了设计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1.2 设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
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专业的人员开展相关的工作的,这主要是因为专业的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加的全面,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的去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但是,雇佣专业的人员所需要的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这就使得设计团队中专业的人员比较缺乏。
1.3 对工程水源的调查不完善
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需要对水源进行充分的、详细的了解。这个地区的水源是否充足、水质是否达标等都是需要了解的。但是,相关的设计人员并没能够亲自去工程区域进行勘察,而是通过纸质材料进行分析。但是纸质材料具有时间的长久性,一些工程区域的水源由于各种因素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这就导致纸质材料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4 对工程区的植被情况掌握不清楚
不同的工程区域需要进行灌溉的植被量是不同的,因此,所采取的节水措施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充分的掌握、了解工程区域的植被情况[1],那么很难更好的去完成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资料了解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植被的数量,更要考虑植被的种类。因为不同种类的植被对水分的要求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显然,设计人员在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全面的考虑这些必要的影响因素。
2 更好地开展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的建议
2.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设计人员在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的时候,不能够抱有投机取巧的心态。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使得自己充满激情、充满干劲的去完成这项工作;设计人员要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个好的设计方案是需要进过无数次的修改与增删的。设计人员要不畏惧设计工作的艰辛,根据具体的情况及时的对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进行完善与修改;此外,设计人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针对性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新颖。设计人员应该勇于走出自己的设计路线,更好地去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
2.2 专业的设计人员
配备专业的设计人员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才能够使得这方面的人才市场不会出现空缺的情况;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配备专业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去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更加的专业、完美;相关的部门应该定期的为设计团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也需要不断的为设计团队补充新鲜的血液。从而保障设计团队的战斗力。
2.3 充分的了解节水工程区域的水源
充分的了解节水工程区域的水源也是更好的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需要了解的水源方面的信息包括以下几种:水源的分布以及水源的总量。不同的区域水源分布是有所差别的。但是相同的是,不同的区域都会存在一个主要的水源。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的时候,了解主要的水源和影响因素比较大的次要水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接着是了解水源的水质状况。水质是否受到污染、水质指标是否适合灌溉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有些区域虽然水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水源受到了极大的污染,不再适合进行农田灌溉,那么对于这些水源自然就不会列入到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中;此外,不同水源与灌溉区的距离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水在运输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距离越远、损耗越大。因此,节水工程设计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充分的考虑水源距离。
2.4 全面掌握节水工程区域的植被情况
想要更好地去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工作,全面的掌握节水工程区域植被的情况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主要了解的植被情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了解植被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植被对于水分的要求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例如水稻与玉米对于水分的要求。水稻要求水分是比较多的,而且时间比较长;玉米对于水分的要求是比较少的,而且时间比较短。因此,充分的考虑植被的种类是开展这项设计工作的重点;接着,需要考虑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是一个参数,它代表的是植被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值。植被覆盖率越大,需要的水的总量也就越多。因此,充分的考虑植被覆盖率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此外,植被的分布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在发展与建设农业的过程中,农田水利灌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粮食的增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本文将会介绍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水利灌溉,节水改造,施工设计
参考文献
【小型灌区农田】推荐阅读:
莱阳市中小型灌区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07-12
小型农田10-10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08-25
小型灌溉农田水利06-08
小型农田水利施工06-14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0-10
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论文11-04
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08-13
福建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