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续建配套

2024-11-14

灌区续建配套(精选9篇)

灌区续建配套 篇1

1 灌区现状

西营河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区境内, 地理位置东经101°45′~102°010494′, 北纬37°30′~38°10′, 灌区东西长40km, 南北宽35km。灌区农业灌溉和群众赖以生存的西营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 属内陆河, 是石羊河水系中一条最大的支流。主河道长约120km, 灌区地表径流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占61%, 地下水占31%, 冰雪融水占8%, 其最大径流量为5.191亿m3 (1989年) , 最小径流量为2.519亿m3 (1991年) 。

2 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1) 骨干工程老化失修,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输水损失严重。灌区渠道除少量为近年翻修、改造的以外, 现状干、支渠中有约80%~90%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 距今已近30多年,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 干、支渠衬砌标准较低, 且无水库调节, 靠渠首枢纽解决分洪与灌溉, 致使推移质随水入渠, 使得骨干工程磨损严重, 造成渠道部分渠底磨穿、边坡坍塌、过水断面减小。由于灌区冬泡地时间长, 加之灌区地处西北严寒地区, 干、支渠冻胀破坏严重, 从而造成沿程渗漏损失加大, 大大降低了渠道的输水能力。渠道上的桥涵、闸等建筑物经多年运行已不堪重负, 严重影响着渠道及建筑物正常运行和水量的统一调度, 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2) 种植结构不合理, 田间工程配套差, 灌水技术落后, 水资源浪费严重。

3) 有效灌溉面积偏大, 与水资源条件不相适应, 挤占生态用水。

3 项目前期工作

按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 并从西营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并结合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 经有关上级部门审查批复后, 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4 项目资金筹措与管理

西营灌区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国债资金、省级配套以及地方自筹。为了确保自筹资金到位, 灌区建设项目部要求在工程开工前各县 (市、区) 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将自筹资金全部汇入项目部专项账户存储, 集中管理, 否则不得办理开工手续。

5 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5.1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三制”是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的根本措施, 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则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 项目的主管单位成立了灌区建设项目部为项目法人, 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5.2 采取招标投标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发展计划委等八部委第30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初设批复及完成施工图设计后, 灌区建设项目部即进行公开招标。开标、决标均公开进行, 整个招标过程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 符合招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 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5.3 实行建设监理制

为了加强国债项目建设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灌区在落实工程施工单位的同时, 也落实了工程监理单位。使得工程的建设与监理同步进行, 并要求监理人员素质要高, 技术要全面。特别是对工程施工方案及质量要求应有高度的认识, 能严格按照监理大纲要求切实履行“三控制, 二管理、一协调”。

5.4 政府监督、项目部负责与监理控制

政府监督、项目部负责与监理控制同步。建设项目接受质量监督站的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站对本工程采取巡检抽查等办法进行质监。

5.5 严格合同管理

灌区建设项目部制定了职责分明而严格的合同, 合同主要条款均在招标文件中体现, 并避免模糊产生歧义。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 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 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 避免相互推委和扯皮现象发生。

6 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水利管理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稳定发挥效益的基础,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 专管与群管结合, 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支渠以上工程管理实行专业管理, 推行“四护两管一奖罚” (护渠、护堤、护路、护树、管水、管工程) 承包责任制, 把管理任务量化到职工, 划段包干, 建档立卡, 定岗定责、定人, 签订责任书, 定期检查、评比、年终考核奖优罚劣, 工效挂钩;对斗、农 (井) 渠以下实行群众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 由受益村组承包管理和农户租赁经营, 水管处 (所) 采取以水促工程的办法, 检查督促, 不断改进工程管理模式, 坚持补修清淤, 设备保养, 渠道维护, 提高工程管护质量;对机井等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 采取“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营。

7 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农村水利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 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办法, 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要把建立有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事管理制度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 保证在各自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才能。

根据斗、农 (井) 渠工程建设实施, 对技术人员进行以工程运行管理和工程运行维护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技术培训。并在项目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 管理单位认真组织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工程的结构、特性, 尽快熟悉和掌握工程的观测、运行等要求, 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灌区工程建管统一, 项目实施后, 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良好的建后管理必不可少。为此, 管理单位除为项目配备了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负责管理外, 在管理手段上积极采用或引进行先进技术和设备, 提高科技含量。

同时, 灌区在工程管理中重视运用参与式方法, 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 切实保护用水户的利益, 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利用, 最大限度的发挥灌区综合效益。

8 结语

西营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项目后, 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供水保障等方面, 已发挥出较好的效益。随着灌区设施的配套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着手, 继续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范化, 使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走向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 生态林地面积增加, 灌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通过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 灌区加大植树力度, 能有效预防土地沙化, 减少风沙危害, 对灌区的水土保持起到积极作用。在新改建渠道周边营造防风固沙林带, 减小风沙对渠道的填埋危害, 有利于植被生存, 也对涵养水源, 改善田间小气候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摘要:在项目建设上, 严格落实四制, 在资金使用上, 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 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 灌区建设实行单独开立账户, 独立核算, 专款专用, 杜绝了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总经费基本上按照上级批复的工程总投资进行控制, 单项工程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关键词: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杜琳, 高飞, 魏庆芬.浅谈位山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J].山东水利, 2010, (6) :23-25.

灌区续建配套 篇2

博尔塔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综述

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推动了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促进灌区节约用水,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环境,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刘芝英  作者单位:博河流域管理处 刊 名:大科技・科技天地 英文刊名:SUPER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S2 关键词:博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水管体制改革   灌区可持续发展  

灌区续建配套 篇3

1 灌区情况

(1) 高州水库灌区位于广东省粤西沿海鉴江流域中下游平原, 是广东省三大灌区之一, 是广东三高农业发展最快的区域。高州水库灌区1954年动工兴建, 渠道长超过200km, 渠系建筑物2000多座, 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大约为118万亩, 设计恢复灌溉面积63.29万亩。高州水库灌区1954年动工兴建, 自工程建成运行以来,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配套设施不全等因素, 灌区的渠道及建筑物年久失修, 大部分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 渠系渗漏损失严重, 水量损失大, 目前灌区水利用系数为0.46, 据统计, 2000年实灌面积仅有82.2万亩。

(2) 高州水库灌区本次改造的主要任务为恢复原灌溉面积63.29万亩。工程建设规模为改造渠道15条, 改造长度176.93km, 重建、维修加固各类渠系建筑物1610座。

2 工程管理模式

本工程的项目法人是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 管理处的有关成员由市水务局从运行管理单位、国土、监察及相关区、县级市水务部门抽调。接受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领导, 负责该项目的建设。管理处及项目法人代表要对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建设, 并防止工程建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工程建设完成后, 移交茂名市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负责工程运行管理。

3 续建施工管理方法

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施工管理行为

管理处成立以后, 参照相关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 执行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然后制定成施工管理手册, 下发给管理处成员和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用制度来规范施工管理行为, 进而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3.2 建立续建项目质量管理标准, 提升工程质量控制

本工程建设质量目标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项目质监站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负责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监站履行政府监督职能, 不替代建设单位、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加强质量法制教育, 增强质量法制观念, 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为加强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体系, 成立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定质量管理制度。负责检查、督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落实质量责任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在开工前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在工程建设中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建设单位还对护坡衬砌工程进行随时随机质量抽检,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 责令返工。实行工程质量“红黄牌”管理制度, 对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施工班组第一次给予警告, 第二次给予黄牌通报批评, 第三次红牌勒令退场。

3.3 提升合同管理, 控制项目投资

在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中, 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点, 合同管理的水平直接反应的是项目管理工作完成的水平, 是衡量工程项目管理成果的重要标尺, 大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管理更是如此。各工程项目的合同须由建设管理单位的法人代表签名盖章后才能生效, 合同必须明确确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必须遵守公平、公正、可行、严谨、合法的原则进行签订, 相关的条款必须清晰的记录在招标文件中。建设合同一旦签订, 双方必须严格执行, 保证工程工期、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经济交付情况等有据可查, 避免双方推卸责任, 发生扯皮现象。

本工程位于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地方的配套建设资金较为充足,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工程项目的资金投资控制, 防止资金被挪用、占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严格控制项目变更, 尽量减少投资的大量增加, 在施工实践中, 设计变更必须严格依照变更程序进行, 经监理单位核实后报建设管理单位审核, 待审核通过后, 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2) 强化现场计量签证。现场签证时, 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方法进行计量计算, 必须由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签字确认, 否则视为无效, 针对实际工程量大于合同约定工程量的情况, 应当根据实际和设计资料分析原因, 避免二次计算或者超量计算。 (3) 严格执行结算工作, 结算书由施工单位编制, 经具有相应资质监理工程师及项目总监审核通过后, 送建设单位复核, 再报市投资审核中心审批。

3.4 强化资金管理, 规范财务行为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水利部有关规定, 建设单位制定了《茂名市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审批程序》。在财政局设立项目管理处和BT单位双方共管账户, 并严格按规定使用项目资金。审计局派驻审计组对工程建设实行跟踪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纠正。使工程合同、造价、财务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支付程序、进度款、结算等环节上层层把关, 确保工程资金使用安全。同时, 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工程廉政合同》, 互相监督。

工程进度款、结算的支付申请。工程开始建设后, 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进度申请工程进度款时, 由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填制工程价款进度明细表、汇总表, 报施工监理人。监理人收到施工单位的申请后, 经过审核, 编制工程价款进度明细表、汇总表, 出具支付审核证书, 一并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启动内部审核程序, 形成统一的审核结果, 经现场方和管理代表、工程分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 出具支付证书, 再依据施工单位申请、监理付款证书及内部审核结果办理市投资市核中心的审核资料。建设单位依据市投资审核中心的审核结果, 办理财政集中支付资料及手续。

3.5 工程资料规范管理, 提升档案管理

工程档案是记录工程整个流程的综合性文件, 能直观的反应工程的建设情况, 同时, 工程资料也是项目后续的运行、管理、改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做好工程档案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工作对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本工程的实际情况, 建设管理单位积极组织资料管理人员参加省、市水利及档案部门的培训, 邀请档案局对参建各方资料整理进行现场指导, 进而有效的提升工程参建各方对工程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和认识高度, 加强对工程每一阶段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保管,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始终跟上工程建设要求。

4 总结

综上所述, 建设单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 克服种种困难, 整个工程得以顺利展开。预计, 该项工程完成后, 将有效恢复和改善灌区原灌溉面积63.29万亩, 年总用水量由原来的5.38亿m3减少至3.72亿m3, 年节水1.65亿m3, 有效提高灌区灌溉效率, 在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灌溉保障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灌区配套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 逐渐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让灌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同提升, 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晓红.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设计相关技术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2]罗舜.贵州省盘江 (大型)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7:243.

[3]韩振中, 闫冠宇, 刘云波, 姚宛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 07:17~21.

[4]宋志强, 赵琳.山东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成效显著[J].中国水利, 2002, 05:40~42.

[5]梁卫平.以改造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湖南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践与探索[J].湖南水利水电, 2008, 06:39~41.

[6]阿布都热·皮克.浅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 09:52~54.

灌区续建配套 篇4

吴汉青 朱涛

(湖北省高关水库管理局)

【摘要】针对湖北省高关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现状和管理等问题,笔者对其灌区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建设内容、效果分析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工程 管理 调研 1 灌区基本情况 1.1 灌区基本信息

湖北省高关水库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北部的大富水河上游,是汉北水利总体建设规划中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

(二)型水库,水库承雨面积303km2,总库容2.124亿m3,其中兴利水库容1.54亿m3,水库于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3年基本建成开始运行。

高关水库灌区地处大洪山到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跨京山、应城两县市,西依京山丘陵,东界大富水,北自高关水库,南抵汉北河,自然面积740km2,设计灌溉面积38.4万亩,其中京山县13.7万亩,应城市2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4万亩。总干渠全长46.3km,有渡槽10座,全长1668米;隧洞11处,全长1346米;节制闸5座7孔,泄洪闸4座11孔,陡坡跌水2处,溢流堰6处,桥梁58处,设计流量30m3/s,现在实际流量21 m3/s,由湖北省高关水库管理处直管。东干渠全长43.3km,设计流量25 m3/s,实际流量12 m3/s,西干渠全长36.6km,设计流量15 m3/s,实际流量10m3/s,由应城市水利局管理;设计流量1 m3/s以上的支渠20条,192.8km,由各乡镇水利站管理。

根据水利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高关水库干渠主要建筑物按3级建筑物设计,次要建筑物为4级,总干渠为3级渠道,东西干渠为4级渠道。灌区设计保证率为80%。1.2 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状况

高关灌区是京山、应城两县市粮食主产区,灌区内共有7个乡镇,220个村,1763个村民小组。灌区光、热、雨自然资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2008年底人口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灌溉面积38.4万亩,其中水田30.81万亩,旱田7.59万亩,复种指数178%。连同林、牧、副、渔各业,农业总产值达57597万元,人均纯收入2805元。

灌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有力地支持着应城市这个湖北省重点化工企业工业区和京山县城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同时,灌区位于武汉、荆州、荆门三大中心城市经济三角区的中心地带,构成灌区市场开拓、经济发展的大网络。

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恢复萎缩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高关水库新增年城镇供水816万立方米;灌区每年增产粮食5.85万吨,棉花1.8万吨,油料2.02万吨,蔬菜27万吨,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由1998年的2605元增至2009年的2917元,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1.3 灌区工程现状

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渠道的工程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渠道的供水安全保证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灌溉周期由原来的7天减少到现在的5天,渠道水利用系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原来的0.37提高到了现在的0.43。

(1)总干渠工程现状

随着总干渠工程的大部分实施,总干渠上的节制闸、泄洪闸都得到了配套改造、提高了建筑物的完好率和质量,提高供水的安全系数,卡脖子工程的处理,缩短了供水周期,整个渠段的防渗处理,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分水口都配套了量水设施,从而改变了购售水的模式,为灌溉体制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2)支渠及田间工程现状

支渠以下的渠系毁损严重,灌区的萎缩现状不容忽视。由于“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税费免征“两工”的取消,村、镇组织农民劳力岁修很困难,难以及时对支渠以下渠系进行正常的清淤除障,更难以及时进行末级渠系的改造完善。

由于支渠以下的末级渠系损毁和失修,加之当今提水机电设备比较发达,很多用水户在干旱期间采用潜水泵从河里提水灌溉,使局部的自流灌区变成了提水灌区。同时,由于田间工程配套率低,农民用水协会无力解决,灌溉水浪费仍然严重。2灌区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情况 2.1项目总规划

高关灌区工程总规划目标是在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前提下,由高关水库联合灌区的渔子河水库(中型)及58座小水库、13893处塘堰河坝,组成以高关水库为骨干工程的高关灌区,解决大富水河740km2范围内的38.4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兼顾宋河、罗店、马店、田店城镇供水。

高关灌区设计灌溉38.4万亩面积中,现有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恢复萎缩灌溉面积14万亩;新增原设计范围内未予实施的3万亩。为达工程规划目标,须对灌区工程进行高标准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总干渠过流能力由现有23.5m3/s提高到30m3/s;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有的0.4提高到0.76;使灌溉保证率由37%提高到80%。2.2项目实施进展

(1)1998~2010年工程投资和完成情况

工程计划总投资11000万元(其中中央6100万元、地方配套49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599.19万元,完成总投资6736.65万元。见表1“1998~2010年工程投资情况对照表”。

表1 1998~2010年工程投资情况对照表

计划投资到位资金完成投资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3009001200************08003009001200***9.194578.812157.***41.***8.***.13797.49293.67539.04441.1982.983.471998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8年新增2010合计8599.196736.65(2)、工程完成情况

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完成了总干渠40.33km渠道治理,完成了东干渠10.727km、西干渠3.652km渠道治理,完成了总干渠4条骨干支渠共14.5km渠段的渠道治理(其中黑虎冲支渠0.5km,南支支渠4.0km,胡家山支渠3.5km,二湾支渠6.5 km);完成了总干渠及东西干渠部分渠系建筑物的加固,配套了169处分水口以及相应管理设施。分工程完成如下:

①、1998实施完成了黄土岭、黄家岭、余家山三大垮方整治,总干渠欠高、欠挖段整治,向畈大填方台渠防渗,修建了2座跨渠桥梁、4处测流断面,并完成了部分闸门、启闭机配套等工作。

②、2002完成了黑凹、丁家岭、跑马岭三处垮方整治,常关、回龙、北支段、叶家坝、鹰子坡、陆脊岭6处渠道防渗处理,完成了总干渠渠首测流断面整治及东一支、东二支、东四支、西一支进水闸、牯牛山东西节制闸的闸门、启闭机配套工作。

③、2003完成了黄家岭、栗子岭、肖家垭、大风凹、回龙山、京宋公路下等断面垮方处理,破堰凹、四岭坡、宋家台、新堰冲、马家岭、鲁班堰断面渠道防渗处理,重建配套总干渠88处分水口,新建总干渠机耕桥4座,配套了总干渠牛皮畈泄水闸、董家嘴节制闸、竹林湾节制闸、二湾节制闸、东干渠甘冲节制闸、牧牛塞节制闸金属结构及东西干渠泄水闸维修加固,修建部分节制闸启闭机房等。

④、2004完成了关门冲、向畈、毛坡等断面垮方处理,顾关、易关、二湾支渠以下等渠道断面防渗处理,拆除重建东西干渠渠首的27处分水口,新建了肖家沟节制闸,对东3支、东5支、西2支及西干新华支渠进行加固处理。

⑤、2005完成了总干渠渠道衬砌5段、堰塘挡坝防渗3处、大沟入渠治理7处;总干渠4条骨干支渠加固;总干渠跑马岭隧洞加固、总干渠5座机耕桥拆除重建;西干渠耀兴渡槽改建工程,总干渠4座机耕桥拆除重建,新建总干渠向畈泄水闸、东干渠白沙口节制闸、西干渠八百里湖节制闸等工程,完成了总干渠1处测流设施,更换了10处水闸的金属结构,并配套了部分管理设施。

⑥、2006完成了总干渠渠道衬砌3段、总干渠渠道堰塘挡坝防渗2处、总干渠2条骨干支渠部分渠段衬砌;以及灌区信息化启动建设等项目。

⑦、2008完成总干渠渠道衬砌3段、共4.98km,总干渠大沟入渠4处,拆除重建总干渠机耕桥2座、加固1座,完成总干渠胡家山支渠衬砌3.0km,总干渠二湾支渠衬砌3.5km,东干渠渠段衬砌4.227km;并配套支渠分水口20处等项目。

⑧、2008新增项目完成总干渠渠道衬砌8段,共计11.872km。3 项目成效

3.1 改善了工程状况、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提高了农田灌溉保障能力

项目实施前,高关总干渠老损严重,严重到了影响供水安全的程度。供水时水管单位最为担心的是渠堤溃口、山体滑坡、渠下涵漏塌及建筑物运行不正常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供水安全和农业灌溉。90年荣万店、易家湾两处溃口;96年余家山渠段在供水期垮方致使总干渠停止供水,造成经济损失达100万元以上;1997年肖沟渠下涵漏水,总干渠停止供水32个小时。

通过九年的项目工程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总干渠渠道垮方和渠道渗漏问题,对总干渠及东、西干渠节制闸、泄洪闸、渡槽、隧洞、分水闸等渠系建筑物的加固配套,解决了大部分的“卡脖子”工程,有力的保障了灌区工程的安全运行,同时使输水周期由原来的10天缩短到了6.5天,提高了灌区农田灌溉保障能力。3.2 提高了用水效率,减少了工程运行维护成本

项目实施后渠系水利用效率由0.71提高到0.78,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7提高到了目前的0.43,亩次用水量由原来的102方降到2008年底的81方,下降了20%,这样既节约了用水又为灌区农民减轻了负担。年均节水850万方。

节省了岁修用工和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由于分水口的配套,使灌溉守水劳力大为下降,灌溉管理成本降低。同时,由于渠道的衬砌护坡,一年一度的清淤、除杂任务大为下降。1998年前,每年投入总干渠岁修清淤25万工日,现在不需要农民投劳,每年节约资金25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3.3促进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项目实施后使骨干渠道和建筑物运行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渠道的引水能力得以部分恢复,特别是总干渠分水口设施配套后,水资源控制、调配灵活,使灌区灌溉秩序大为好转。为水价改革和用水户参与管理创造了条件,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灌区工程建设的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和灌溉制度改革,以及“两部制”水价的推行,落实了高关水库管理局“两项”经费,转换了用人机制,实现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灌区工程的实施解决了一系列制约工程发挥效益的因素,农业用水全面实行两部制水价和“政府+水管单位+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灌溉管理模式,促进农民节约用水,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回收率得以保证。3.4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后,灌溉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利骨干工程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使灌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配臵,改善了全灌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态势。灌区内塘堰及中小型水库是灌区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的重要水源,提高了塘堰及中小型水库等水源的供水保证率。同时,项目的实施既节省了水资源,减少了打井提水和从河道提水,从根本上改善了灌区的水生态环境。4提高了灌区灌排保障能力

高关水库灌区自98年以来经过九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整治,通过对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干支渠滑坡治理,渠道清淤,毁损渠道整治,渠系建筑物修复、渠道防渗节水、兴建肖家沟、白沙口、八百湖节制闸、兴建向畈泄水闸等工程措施,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2006、2008年、2008年新增)完成了总干渠20+316~46+

316、东干渠0+000~13+227、西干渠0+000~3+800渠段全部渠道衬砌,并完成了部分渠系建筑物配套与加固和支渠的渠道衬砌,目前基本解决灌区内严重影响渠道灌溉输水的“卡脖子”工程,极大改善了干渠输水能力,全灌区多年平均综合灌溉定额从治理前的363.9m3/亩降低到349.9 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治理前的0.37提高到0.43;灌溉水从灌区渠首到达田间的时间大大缩短,从总干渠渠首到达东西节制闸的输水时间由治理前的72小时缩短到24小时。有效保证了作物及时灌溉。缩短了输水时间,从而提高了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但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作仍然繁重,规划范围内的改造工程大部分尚未实施,灌区正常运行还存在大量问题,如大部分渠道尚未衬砌、渗漏水量大、局部渠道淤积变形等等,干渠上的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损也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仍然偏低,渠道过流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

5主要做法和经验

5.1完善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与能力建设

根据工程建设管理需要,我局经省水利厅批准成立了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于人员变动,2007 年7月省水利厅以鄂水利库复[2007]189号文“关于调整成立湖北省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成员的批复”,调整了办公室组成人员共9人,由局一把手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工程的副局长任副主任,建设管理办公室下设工程部、财务后勤部,负责建设管理日常事务。

每年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局根据工程建设的规模和现场需要,抽调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投入工程现场进行建设管理。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我局不定期的对建设管理人员进行工程建设知识培训教育学习,保证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多年的培训学习和实践积累,形成了一支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建设管理队伍。5.2积极协调,做好灌区节水改造前期工作

组织和配合设计单位,深入工程现场开展前期勘察工作,认真进行可研报告的编制,并及时上报和评审。在工程未开工之间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组织设计单位进行实施方案编制,尽量提高设计深度以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配合省水利厅农水处组织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实施方案审批前的现场勘查,针对现场勘察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案改进和优化。5.3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

我局在项目实施工程中,除了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要求,按照工程建设“四制”规范化运作外,还根据我们局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 办法》、《工程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依据相应的制度,逐级落实责任,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在资金管理方面,制定高关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工程资金监理签证验收拨付制度,严格按进度拨款,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5.4强化监督检查、建立激励机制

坚持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强化质量意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责任重如泰山。在工程建设中,层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施工单位质量保体证系,业主质量检查体系。首先是督促施工单位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必须配齐、配足质检员,每道工序完成后先进行自检。通过对每道工序的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要素进行控制。业主也加强了质量检查体系,成立由局纪委牵头的工程建设执法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省质量监督中心站还成立了高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监督项目站,加强了对工程的检查力度。根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情况,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奖励或者处罚,有效的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6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项目规划、前期工作方面

制定灌区规划时应将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结合起来,以适应灌区工程实施时的实效性;可研报告的深度要达到技施的深度,以便工程的顺利实施。

6.2工程投入、计划安排方面 由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批复一般安排在下半年,造成工程开工晚,而且无法避免冬季施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灌区田间工程投入与骨干渠系工程不同时 6.3建设管理方面

我们建设项目管理始终坚持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四制”,在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项目管理中始终做在全省的前列。但是在工程巡查,维修养护时,由于灌区战线长,跨京山、应城两县市,管理经费没有正常的、适当的经费来源,巡查和维修养护存在一定的难度

6.4改革方面

在灌区体制改革推行两部制水价,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水不能顺利到达田间,群众的响应性不高。7下阶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制定灌区规划时要充分结合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应将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结合起来,要具有前瞻性,在紧密结合可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减少工程项目、设备和软件设计的变更,以确保工程建设按设计完以适应灌区工程实施时的实效性。

(2)灌区主体骨干工程和支渠及田间工程应同时安排资金实施,做到水能顺利流入田间地头,解决灌区“肠梗阻”,真正实实在在的解决老百姓的灌水问题,应提前进行实施方案的评审、批复,尽量避冬季施工,做到早开工,早收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3)灌区管理部门应该有正常的、适当的经费来源,来保证平常巡查和维修的顺利开展

灌区续建配套 篇5

1 工程概况

玛纳斯河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共9个子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000年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1期)。包括5个子项工程:曲线沉砂池改造工程;玛纳斯河渡槽改造工程;引水总干渠改造工程;防洪通讯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300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2)2000年~2001年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期)。包括4个子项工程:10 km分水闸改造工程;渠首上、下游防砂整治工程;冲砂水回收工程;头浮渠防渗改造工程。3)2001年~2002年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3期)。包括4个子项工程:红山嘴渠首上、下游整治工程;东岸大渠1+151.5~2+151.5段改造工程;玛纳斯河过河涵洞连接明渠改造工程;灌区自动化管理系统。

2 工程管理情况

依据国家对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政策,确立了对玛纳斯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初步设计。建设资金结构按照1∶0.5的比例,有国家拨付国债资金和单位水费自筹资金,作为玛纳斯河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专项资金来源。几年来已建成水利项目5项,即曲线沉砂池改造工程、过河渡槽改造工程、引水总干渠改造工程、通讯及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300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根据《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三制两管理”,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制。一期工程中的曲线沉砂池改造工程、通讯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工程、300亩节水改造灌溉示范工程3个单位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过河渡槽改造工程、引水总干渠改造工程2个单位工程质量等级为优良。

3 工程效益评价

通过近几年的投资改造,玛纳斯河灌区引蓄水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等骨干工程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工程设计指标和提高了引蓄水工程供水能力及供水保证率,而且还改善并新增或恢复了部分灌溉面积,提高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防砂减淤能力也有一定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性缺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骨干工程引蓄水能力加强。总干渠引水流量由原来的80 m3/s恢复到设计值105 m3/s;渡槽引水流量由原来的9 m3/s恢复到设计值20 m3/s;曲线沉砂池的排砂明渠泄水流量由原来的15 m3/s~16 m3/s恢复到设计值21 m3/s;东岸大渠上游段渠道安全超高加大,提高至1.2 m,10 km分水闸退水能力由原来的不足20 m3/s恢复到设计值40 m3/s(实测最大退水能力45 m3/s),节制闸通过设计流量85 m3/s时,闸前水位比改造前下降0.2 m,过水能力有一定提高。项目实施提高了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使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

2)自动化测报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观测水平,减少了水文测验误差,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使测配水准确率大大提高。解决了玛纳斯河灌区骨干工程的通讯困难问题,800 MHz无线通讯集群系统的建成,可覆盖灌区大部分区域。

3)减少向下游灌区的泥砂输送,减轻了泥砂危害,提高了排砂能力。红山嘴渠首上、下游整治工程改造后,渠首泄洪闸闸后淤积减少,引水排砂时间缩短(闸后冲砂时间由原来的4 h减少至3 h~3.5 h),节约冲砂用水,可增引部分水量,加强了向下游输砂的能力。总干渠改建后,基本解决了渠道泥砂淤积问题,通过曲线沉砂池的正常运行可将进入渠道的泥砂基本处理。

4)缓解灌区用水矛盾。渡槽改建后恢复了原有的设计流量,每年至少可多引水2 000万m3,以上水量缓解了石河子市、沙湾县用水紧张的局面。冲砂水回收工程回收了洪水期渠首集中冲砂时缺引的河水,部分解决了冲砂用水与农业灌溉的矛盾,提高了渠系利用率。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1)从经改造后的工程运行状况来看,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和建设管理及运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a.前期投入不够,设计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深度不够。这往往影响工程概算投资和设计方案部分的变更,从而给工程管理带来诸多不便。b.在建设管理期间,因所改造工程期与供水生产有一定冲突,要么施工期较短,不符合正常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从而对工程质量有一定影响,要么施工期较长,即跨年度施工从而避开用水高峰,使其工程施工的连续性减弱,同样也会影响工程质量。

2)经过玛纳斯河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工程在灌区灌溉、渠道排砂及防洪抗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近年玛纳斯河水文系列延长,玛纳斯河红山嘴枢纽的实际设计防洪能力不足,经推算其防洪标准不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玛纳斯河渠首、第一总分水闸、过河涵洞等骨干工程因资金、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无法实施改造。现已超过或接近其设计使用年限(1959年建成,已运行44年),存在较大运行隐患。

4.2工程建设的建议

1)针对1999年洪水期发生的实测最大洪水,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玛纳斯河防洪能力做进一步校核,并提出相应对策高度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从工程勘测、工程系统配套设计、合理确定工程规模等多方面确定项目内容。

2)从项目建议书起就应针对玛纳斯河含砂量较高、冰冻期较长的特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高度重视工程安全运行,加强对工程的抗磨、防冻胀、防腐蚀等问题的研究,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加强监测,使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3)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功能和效益。随着改造工程标准的提高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教育。

4)设计部门应充分考虑管理单位实际运行要求,适当提高其关键设备及关键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并结合管理要求使设计成果便于维护,因地制宜多采用当地已有成功经验的水工建筑模式。

参考文献

灌区续建配套 篇6

赵口引黄灌区位于河南省黄河南岸豫东黄淮平原, 北纬33°40″~34°54″, 东经113°58″~115°48″, 其地域主要包括开封、杞县、通许、尉氏、鹿邑、太康、扶沟、西华、鄢陵县的全部或大部分和中牟、开封市城区的鼓楼区和金明区。该灌区由充分灌溉节水灌区和非充分灌溉节水灌区组成。充分节水灌溉区规划灌溉边界:北以三刘寨、狼城岗和黑岗口灌区为界, 南以涡河干流、通许与扶沟、尉氏与鄢陵为界, 西起贾鲁河支流水溃沟下段、西三分干渠, 东至惠济河干流开封和通许与杞县县界。非充分节水灌溉区边界:北与杞县惠济河南岸、原灌溉区南界相接, 南抵太康与淮阳、西华与周口市交界, 西起鄢陵与许昌界, 东至鹿邑涡河干流以南与清水河之间。全灌区总土地面积5 869.1 km2, 规划灌溉面积38万hm2, 其中开封市规划灌溉面积19万hm2,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西瓜、花生等。赵口引黄灌区对开封市来说至关重要, 灌区涉及开封市五县五区中的四县两区, 开封市赵口灌区规划面积占开封市耕地面积的48.22%, 在开封市境内现有总干渠1条, 总长27.5 km;干 (分干) 渠17条, 总长306.84 km;支渠78条, 总长352.7 km;支渠以上建筑物2 310座。年引水量1亿m3左右, 有效灌溉面积约6.67万hm2。开展引黄以来, 赵口灌区在改良沙荒盐碱地、补充地下水、抗御旱灾, 促进粮食增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强化水利行业管理、实行水利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是灌区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 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节水技术改造传统水利, 是水利经济社会现代化可靠的技术支撑, 是更好地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率, 以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需要;是改善渠系灌溉条件, 实行节水增效,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实施项目建设是保障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实现赵口灌区从现行的粗放式农业灌溉方式向集约化农业灌溉发展, 只有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发展防渗渠道、田间配套等先进的节水工程措施, 才能有效地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提高灌溉保证率,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农业产出率。本文, 笔者主要从以下从赵口灌区水资源、灌溉现状及效益等方面进一步阐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 灌区工程老化失修, 灌区急需续建配套。

开封市赵口灌区建于1970年,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灌区存在诸多问题。灌区工程因陋就简, 设计标准低, 大多为砖木结构, 造成工程先天不足, 部分已丧失效能, 严重影响效益发挥。一是工程老化损坏严重。灌区工程有20世纪50年代的工程和70年代的放淤工程, 还有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的工程, 大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低, 多为砖结构;经过多年运行, 老化、损坏严重。目前灌区干 (分干) 渠建筑物完好率57.5%, 支渠建筑物完好率51.0%, 斗农渠建筑物完好率为38.8%。二是灌区工程配套差。虽然灌区骨干工程框架已经形成, 但支渠及面上工程配套很差。开封市赵口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19万hm2, 而实际配套面积仅达到8.5万hm2, 为配套面积的44.7%。由于工程不配套, 控制工程少, 灌区中上游农民扒渠引水、大水漫灌现象屡禁不止, 造成下游引水困难, 水资源浪费严重且分配不平衡, 灌溉水利用率低。三是赵口灌区现有各级渠道均为土渠, 输水损失严重。现有的6.67万hm2灌溉面积也只是低标准的灌溉, 甚至是大水漫灌, 灌区还有2/3的面积用不上黄河水, 灌区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灌区粮食产量的提高。

2. 黄河水资源紧缺, 灌区急需节水改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灌区持续干旱, 河流干涸,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已形成部分漏斗区,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开封市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赵口灌区除引黄外, 其他无外来水源, 随着沿黄城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企业用水量会大量增加, 黄河中下游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 由于工程规划标准低且已老化, 配套差, 输水渠道均未护砌, 渠道跑水、渗水、漏水现象严重, 输水效率低, 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 加上灌区管理设施落后, 资金缺乏, 一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未发挥真正的效益, 水资源浪费严重。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完善灌排工程体系, 发挥节水改造工程的效益尤为迫切。

3. 赵口灌区条件优越, 增产潜力巨大。

实施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有较好的工程基础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 已形成良好的渠、井、沟 (河) 的灌排工程网络, 总体布局合理, 灌排骨干工程大部分已经完成, 田间配套工程也有相当的基础, 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投资省, 效益显著。二是有得天独厚的引水、沉沙和自流灌溉条件。黄河主流靠近渠首闸, 引水可靠, 引水条件好;总干渠上游紧靠黄河背河洼地, 有理想的天然沉沙条件;黄河开封段为悬河, 灌区内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 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三是灌区内广大干部群众引黄的积极性很高。灌区自1971年开闸放水以来, 大大地改善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 灌区内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灌区广大群众都尝到了引黄的甜头, 加快灌区工程建设步伐的愿望非常迫切。四是灌区增产潜力巨大。灌区所属县多为国家粮食核心区、重点县, 均为平原地区, 土地肥沃, 粮食增产潜力巨大。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 不仅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 提高了农作物的灌溉水平, 同时为灌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产、增效经济作物的种植等提供了良好的工程条件, 并扩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2006年开封市赵口灌区有效灌溉面积6.4万hm2, 2010年达到7.3万hm2。根据现有引黄灌溉与无引黄灌溉的对比, 工程建设完成后, 亩均粮食增产220 kg, 对加快灌区农村经济发展,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项目的实施

1. 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着重解决“三农”问题, 减轻农业负担, 节约用水, 开封市水利局按照国家水利部关于发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引黄灌区的有关通知精神, 结合省市指导思想, 开封市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中心, 通过优化灌区工程布局, 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工程设施技术体系,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 重点对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年久失修的干、支渠 (沟) 等进行疏浚, 利用有限的资金重点解决“卡脖子”工程和建筑物配套等影响灌溉效益发挥的关键问题。

2. 实施规模。

1998年开始, 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陆续进行, 开封市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于2007年开始逐步分年度实施。2007—2009年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完成干支渠 (沟) 7条, 长度35.5 km;建造建筑物40座, 其中水闸29座, 桥梁10座, 渡槽1座, 以上工程共完成土方84.96万m3, 砼及钢筋砼7 434.37 m3, 工时96.44万个。按照国家相关政策, 资金来源国家与地方共同承担, 按比例匹配, 2007—2009年项目总投资2 017.85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 142万元, 地方投资875.85万元。在此基础上, 2010年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分两批实施, 已经批复的第一批工程投资1 122.1万元, 共完成险工护砌渠道2处, 长度15.66 km, 建筑物12座, 其中水闸6座, 桥梁5座, 渡槽1座, 以上工程共完成土方28.26万m3, 砼及钢筋砼8 272 m3, 砌体1 281 m3。

3.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年度投资额小, 建设周期长。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自2007年被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已建工程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项目年度投资额小, 建设周期长。赵口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8万hm2, 开封市占其1/2。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规划投资20.4亿元, 从2007年开始实施, 2007年投资600万元 (其中开封市200万元) , 2008年投资800万元 (其中开封市480万元) , 2009年投资2 000万元 (其中开封市1 333万元) , 2010年投资1 690万元 (其中开封市1 127万元) 。照此建设速度, 灌区的配套建设需近百年才能完成。

(2) 灌区缺乏必要的田间工程, 影响灌区效益发挥。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渠系不完整,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缺乏。以干渠为主的灌区雏形已经形成, 但干渠以下的几级渠道很多并没有续建, 骨干渠道虽能引来水, 因缺乏田间工程, 流不到农田, 引黄灌溉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受投资政策的影响, 过去建设的水利工程大多为骨干工程, 田间小型工程数量极少。灌区现有田间排灌工程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 除小部分工程利用近年争取到的国家投入进行改造维修外, 多数工程严重老化、年久失修, 处于超期服役、带病运转的状况, 排灌能力大大降低, 而此制约着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通过近几年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赵口灌区取得较大的灌溉效益, 但是由于投资有限, 对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投资较少, 并且灌区个别建设初期配套比较齐全的田间工程因老化已丧失功能, 面临败废的危险, 为了灌区的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 建议在增加国家投入的基础上, 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的步伐, 使灌区能够发挥灌排工程的整体效益。

四、措施和建议

1. 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从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到党和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管体制改革已经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对新时期水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作出全面部署, 提出明确要求, 因此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2. 加强灌区管理, 发挥工程效益 (包括建立灌区统管机构,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 。

赵口灌区由原来两市四县一郊区扩展至四市的十县一城区, 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5.33万hm2规划为38万hm2, 其范围之广、面积之大、效益之好位居河南省引黄灌区前列。同时灌区管理承担的灌溉任务十分繁重, 灌区的多年运行中经验与问题同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灌区管理单位实现经济自主, 农民渴望降低水费成本, 在这种相互依存的环境中, 需要建立赵口灌区统管机构, 实现以水养水、自我完善、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才能更好地发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效益。水利工程“三分建, 七分管”, 如果只建不管, 灌区将会重蹈覆辙, 其结果是国家、地方投资, 却达不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效果。

3. 建立适合灌区发展的农业水费征管机制。

通过近几年学习国内外大量经验, 发现灌区制定合理的水价不仅是发展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的动力, 也是水资源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赵口灌区各县区自2002年以来基本没有收农业水费, 灌区管理单位无资购买黄河水, 灌区效益面积衰减, 同时严重阻碍了灌区的健康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2010年“三农”工作首要任务, 即“三农”政策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因此, 理顺赵口灌区农业水费征管体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建立灌区农业水费征管体制, 加快整个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 发挥工程整体效益, 更好地帮助农民减负增收。目前各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为此建议各地市政府采取得力措施, 建立适合赵口灌区发展的农业水费征管机制, 并且将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畴, 依据末级渠系的运行管理成本核定末级渠系水价。根据赵口灌区各地市的实际情况, 建议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并使其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建立“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 由用水户协会与水管单位签订目标管理合同, 实行开票到户, 责、权、利相结合, 奖罚分明, 这样不仅减少中间环节, 而且增加缴费透明度, 能切实解决农业水费负担不合理等问题。

4. 成立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

参照水利部出台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政策与法规, 开封市赵口灌区于2007—2008年把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各县区选20个试点开展了工作。由于当时节水改造与末级渠系工程刚刚启动, 还不具备向全灌区推广试行的条件。2008年各级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赵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也将在未来几年完成, 这为灌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创造了条件, 并且让农民直接参与灌区管理是灌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有效措施, 是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首先要得到灌区各地市政府的倡导与推动, 为协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环境, 加大对灌区农民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 改变一些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观点, 要让农民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农民参与的潜在影响和长久效益。只有让农民主动参与管理, 才能使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得到良好的管护, 避免灌溉用水纠纷, 减少灌区管理单位的工作负担, 融合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从而促进赵口灌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 搞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后管理。

开封市赵口灌区2007—2009年已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累计投资2 017.85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1 142万元, 地方匹配875.85万元。2009年以前的项目已通过省厅、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专家组验收, 工程质量达到合格, 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建议下一步要认真做好灌区节水改造效益分析, 搞好每年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与建后管理, 加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养护资金的筹措措施, 在保障农业用水的同时, 广开思路, 做好生态用水, 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益。

6. 加大灌区节水改造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力度。

灌区续建配套 篇7

1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施工技术重要性分析

我国灌区面积较大, 对灌区基础设施要求较高, 如果想保障农作物浇灌的有效性, 提高生产作物产量, 需要完善相关续建配套, 进行节水改造, 更好地促进灌区健康发展。

1.1 节约农田水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受到生态环境、水资源稀缺等方面的影响, 在灌溉过程中必须重视浇灌的有效性, 传统的灌区输水以渠道为基础, 但渗漏现象较严重, 特别是土渠, 将近有一半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不仅给灌区水资源带来了压力, 也不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1]。因此, 配备相关节水设施及完善灌区续建配套越来越重要, 应综合考虑灌区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水资源利用方式, 达到节约农田水资源的目的。

1.2 提高灌区蓄水能力, 完善灌溉系统

灌区蓄水能力和浇灌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 特别是在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如果灌区蓄水能力不强, 在干旱的季节地下水也不能满足大面积的农作物需要, 会降低当年灌区农作物产量, 影响农民收入。建设灌区续建配套措施, 合理储存水资源, 完善灌溉系统, 对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施工技术的具体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产行业中现代化产品的运用, 在灌区实际建设中, 必须加入相关高科技成果, 科学确定灌溉时间、灌溉量, 提升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确保灌溉效率和质量。

2.1 灌区施工新技术

为提高灌区灌溉能力,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必须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加强渠道节水改造, 目前现代化施工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核子密度仪技术, 以伽玛射线和数据计算系统为基础, 具备准确检测灌区湿密度和含水量, 操作程序简单, 能及时反馈灌溉信息等优点, 主要运用于动态监测渠道渗水情况。

第二种是喷射混凝土护坡技术, 以喷射技术为基础, 具备粘合力、附着力强的优点, 能有效避免渠道拆模问题, 且防渗、节水能力强。

第三种是U形渠滑膜施工防渗技术, 以U形渠滑机械, 能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方便灌区管理, 且蓄水能力强。

从以上三种技术分析可知, 施工技术不再局限于渠道本身, 而拓展至灌区监测领域, 在实际节水改造过程时, 应考虑灌区实际环境, 结合灌区气候、年降水量、地质条件等基本情况, 选择最恰当、经济的施工技术。

2.2 现代化防水、防渗材料

防水、防渗工作是灌区节水改造施工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主要的防水材料是JL-90A厚浆涂料[3], 有很强粘合力、热稳定性, 属于防水、防渗型冷施工材料, 在灌区续建配套建设过程中, 可以与砂石拌合, 作为一种抗拉能力强的填充材料, 被广泛用于“底拱板”工程, 能较好地预防渠道开裂, 具备操作程序简单、原材料造价较低、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复合土工防渗膜是灌区续建配套中主要的现代化防渗材料[4], 它能较好地改善传统渠道漏水情况, 适用于施工面积狭小、交通闭塞的灌区, 可以在保障灌区节水能力的前提下, 有效降低灌区配套措施建设投资, 具有施工程序简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运输容易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两种材料的使用, 不仅改善了传统渠道的渗水现象, 也增加了灌区蓄水能力, 为调节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作用。

2.3 智能灌区测水技术

灌区测水技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 通过建立测水数据库系统、测沙资料整编系统等方式[5], 提高了灌区水位管理的信息化。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施工过程中, 能够快速整合灌区原始资料, 为优化作物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闸门集控系统也被应用于测水量水过程, 实现了文件传输的快速性。

2.4 灌区低压灌溉

低压灌溉改变了传统渠道输水模式, 主要使用的材料有低压管, 实现了有效的大面积灌溉[6], 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 也能建立科学的节水系统, 如果在灌区推广这种技术, 可以缩短浇灌周期, 提供农作物产量, 增加灌区人民收入。

3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灌区续建配套建设过程中, 应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 规范灌区配套设施的设立, 协调传统机械与现代化技术的关系, 建立科学的灌区灌溉体系, 落实相关项目资金。同时创新节水改造施工技术, 以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为目的, 加强田间实地灌溉过程管理, 真正做到为灌区人民考虑, 提高灌溉的效率和质量, 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现代化测水技术、节水改造施工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灌区续建配套设施建设过程, 不仅有效改善了灌区防旱、排水能力, 起到灌区实际调节作用, 也促进灌区经济逐步走向系统化, 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不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工作, 加大节水改造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灌区浇灌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协调灌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洪伟, 任元林.钢板桩围堰在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 2013, (12) :46-50.

[2]刘文光.分析水利工程中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防渗渠道衬砌施工技术[J].科技展望, 2015, (24) :74-74, 76.

[3]洪儒, 陈蕾.浅析简易滑模施工技术在南湾灌区混凝土贴坡衬砌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5, (20) :143-143, 146.

[4]张晓昕.试析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在南湾灌区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4, (23) :105-106.

[5]雷薇, 张和喜, 王鹏等.贵州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 (7) :48-51.

灌区续建配套 篇8

关键词: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

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一处 (以下简称人一处) 灌区由蒲阳河 (清白江) 灌区、人民渠1~4期工程灌区和前进渠灌区3部分组成, 灌溉成都、德阳2市, 设计灌面154413.33hm2, 有效灌溉面积161526.67hm2, 并担负向灌区30多家重点企业的工业供水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供水及向人民渠二处 (丘陵) 灌区的输水任务。管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3条, 总长479.8km;干渠、分干渠上有灌面666.67hm2以上支渠60条, 总长773.9Km;有66.67~666.67hm2斗渠222条, 总长821.4Km, 有灌面66.67hm2以下渠道481条, 总长450.5km。

灌区水利工程是农业经济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 为了使灌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有必要对灌区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和升级。2002年至今, 人一处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尽管现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也有力促进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 目前灌区的节水配套设施还是不够完善, 特别是支渠以下级别的渠系改造和配套跟进不及时, 这些问题限制了灌区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因此, 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1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率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平。虽说都江堰灌区用水基本能保证, 却因为灌区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不完善, 存在着灌区水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 由于工程和技术措施的不力, 而导致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技术水平, 实现灌区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则需要强化灌区水利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人一处通过近年来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人民渠1~4期干渠渠道水利用系数由之前的0.907提高到现在的0.952, 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较好实现, 成效十分显著。但当前灌区在末级渠系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建管资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灌区节水改造效益的发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为灌区的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强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重要策略

2.1 统筹组织, 抓好管理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包括多个环节, 涉及到很多管理单位和部门,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的分工, 怎样做好自己的分内的工作, 出现问题怎样去解决, 各单位和部门之间怎样协调, 确保材料、资金及人员上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和审查工作, 各个项目的进展和质量对于项目整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这就需要组织管理人员加强对各项目区的进展和质量情况的指导和督查, 确保工程的质量。

2.2 科学规划, 抓好建设

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节水, 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以节约水灌溉为基本出发点, 在方案设计、施工建设等环节都是要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从而确定采用何种方式的节水工程。还要为骨干渠道增设配套设施, 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还要在各级渠道上增设计量设施, 建立水情自动化测控系统, 通过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 从而有效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及灌溉率,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加快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落实, 比如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遇到了设计方案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须按照设计变更程序及时进行设计方案调整, 确保工程施工符合实际、趋于合理。在进行灌区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中, 要树立经济性的理念, 提高工程改造的实用性, 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施工方法的选择上, 要符合施工的要求, 在不降低设计质量标准和现行规范允许的基础上, 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法。在施工时, 尽量选择高效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效率, 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早日发挥工程效益。

2.3 加强宣传, 全民参与

加大相关宣传力度, 改变灌区缺少群众参与的状况。在灌区所有乡镇积极扶持成立用水户协会, 引导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工程管理、田间工程维修养护。用水户协会把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灌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保障供水、工程养护、水费收缴等众多环节上起到积极作用, 提高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参与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起符合灌区自身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有力地推动灌区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2.4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是一项以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利国惠民工程, 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 在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上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落实运行管理经费, 避免由于任何短期行为而造成的工程的荒废和毁坏。必须改革产权模糊的现象,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不断拓宽灌区水利工程投资渠道, 加强工程建设, 切实做到建一处工程, 发挥一处效益。必须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在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切实保障工程长期稳定的运行。

3 灌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分析

3.1 工程的节水灌溉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完成, 提高了灌区工程完好率、配套率, 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极大提高了灌溉保障率。促进了灌区的节水灌溉, 减少了水资源浪费。通过改建新建干渠节制闸, 砌护干支渠, 改造分水口, 提高了干渠水量调控能力, 减少了干支渠渗漏, 干渠引水、支斗渠渗漏水量大幅度下降, 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3.2 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大大提高, 经济稳步提升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 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 大大缓解了用水的供需矛盾, 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提高了经济效益, 富裕了一方百姓。供水稳定且保证及时、适时进行农作物的灌溉, 促使农民积极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增产、增值, 实现了农民的经济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3.3 改善了灌区的生态环境, 提高了灌区的生态效益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通过对水土保持工作措施的实施, 改善了灌区受益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使灌区的水土流失大大减轻, 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 改善了周围的空气和水质资源状况, 增加了灌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优化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灌区续建配套 篇9

英金河灌区地处丘陵区, 干渠多为绕山渠道, 清混两用, 兼顾引洪淤灌。针对灌区存在的问题, 依据总体规划, 结合2000~2010年项目实施情况, 考虑到前后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发挥效益的整体性, 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按轻重缓急选择建设内容, 本次实施方案主要是解决影响灌区整体效益发挥的“卡脖子”工程建设内容, 配套完善骨干渠系及建筑物, 在基本消除险工险段、保证渠道输水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实现灌溉适时、高效节水、运行方便安全, 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骨干工程保障, 同时强化管理, 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

1 英金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英金河灌区是赤峰市最早修建的大型灌区之一, 一干渠建于1958年, 长46km, 设计灌溉面积9153.33hm2;二干渠建于1965年, 长53km, 设计灌溉面积11513.33hm2;跃进干渠建于1971年, 长125km, 设计灌溉面积1.28867万hm2。三条干渠全长224km, 设计灌溉面积3.3553万hm2。三条干渠现有大小建筑物462座 (一干渠126座, 二干渠124座, 跃进干渠212座) , 包括有坝引水枢纽3座, 渡槽23座, 泄水闸工程41座, 涵洞9座, 隧洞2座, 陡坡工程2座, 倒虹吸1座, 公路桥8座, 干渠农桥142座, 支斗渠进水闸231座, 另有深基坝、护沟保渠等其他建筑物12座。这些建筑物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都存在同程度的老化破损现象, 有些工程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条干渠上现有分干渠14条, 总长79.2km;现有支渠329条, 总长492.89km。由于历史欠账, 尚有8条分干渠、37条支渠需配套。2000年以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已实施10期, 有些骨干工程得到了改造, 渠道的输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尽管如此, 仍有许多干渠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 干支渠绝大部分无防渗措施, 输水渗漏严重, 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不能充分发挥灌区的设计能力, 需继续进行加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使灌区的潜力充分发挥, 逐步达到设计水平。

2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干渠骨干建筑物

2.1.1 一干渠夏家店泄水闸

一干渠夏家店泄水闸是环山渠道, 渠道左岸即为山坡, 是在60年代末修建的,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闸墩胸墙前部分损坏, 闸室进口与渠道连接的渐变段已严重毁坏, 闸门与门槽部分浆砌石脱落, 闸门漏水严重, 闸室及陡坡、消能池底板浆砌石不能抵抗高速水流冲刷, 造成部分浆砌石松动甚至脱落, 闸门板为10mm钢板已严重锈蚀且没有肋梁, 变形严重, 启闭机型号较老配件难以更换, 已经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操作十分不便。

2.1.2 干渠车桥

二干渠上的水地农桥 (桩号1+860) 等均为70年代中期修建的, 浆砌石板拱型式, 设计标准低, 经过近40a的运行, 加之近几年农村机动车的增加及车辆荷载的提高, 这些农桥老化破损相当严重, 桥墩变形、部分块石脱落, 桥板下沉、并已有多条贯通横缝, 成为危桥。对农村运输安全已构成极大威胁, 甚至有些已经根本无法使用, 只好搭建临时木桥, 或在渠堤上开临时坡道, 仅能供行人及畜力车通行, 机动车只能绕道, 给当地的广大人们群众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2.1.3 支渠进水闸

灌区内的一干渠河南营子东支渠进水闸 (桩号23+089) , 二干渠大水圈1#支渠进水闸 (桩号10+900) 等都是在建设初期修筑的, 由于这些进水闸设计不合理, 又经过近40a的运行, 老化损坏非常严重, 启闭机操作使用困难, 闸门止水老化, 漏水严重。经过多年续建工程建设, 下级渠道配套逐渐完善, 支渠进水闸的存在问题更加凸显, 故逐步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2.2 干渠工程

二干渠卢营子东桥上渠段渠道 (桩号7+505~8+895) , 该段渠道是在土质山坡上开挖而成的, 汛期坡面水直接入渠, 致使底宽本来不足的渠道淤积严重, 加之渠堤风蚀严重导致渠堤低矮且薄弱, 渠内树木阻水需清除, 有些渠段仅能通过设计流量的40%左右, 跑、冒、渗漏水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渠下村庄及农田的安全。

二干渠桩号1+850~4+445渠段, 横穿山水坡村上窝铺村和下窝铺、渠外及山水坡六队3个村民组, 该渠段是填方渠道, 土质较差, 渠道偏窄, 渠堤薄弱, 输水能力严重不足,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跃进干渠大兴隆庄店房后至水泉沟渡槽上渠段 (21+951~30+432.5) , 该渠段为高填方渠道, 渠道输水断面严重不足, 渠堤薄弱, 险段较多。外堤脚下沿线分布着规模企业、设施农业园区及村庄与农田, 一旦决口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等严重事件。

2.3 分干渠配套工程

二干渠一分干渠1967年建成, 设计流量6.0m3/s, 渠道总长9.5km, 控制灌溉面积2800hm2, 共有骨干建筑物41座, 其中:支渠进水闸22座, 节制闸3座, 跌水、陡坡8座, 农桥8座, 现有支、斗渠22条, 总长44.69km。一分干渠主要作用:分流二干渠引入的洪水, 淤灌改良控制范围内的沙化农田;当二干渠出现险情时分流渠水, 由分干渠上泄水闸泄入河道;河道正常来水时, 保证控制面积的适时灌溉。由于建筑物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 经过近40a的运行, 老化破损严重, 闸门板锈蚀变形, 启闭设施基本没有, 管理极为不便。本次对0+000~4+725.1段进行配套, 配套渠段控制灌溉面积1666.7hm2, 配套内容包括渠道整治4725.1m, 改造渠系建筑物17座, 其中跌水2座, 节制闸3座, 农桥3座, 支渠进水闸9座, 新建节制闸1座。

3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问题的解决

3.1 夏家店泄水闸改造内容

该泄水闸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泄水闸及管理闸房拆除重建;交通桥、闸室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底板厚1.0m, 共有2孔, 闸室结构型式采用胸墙式水闸, 每孔净宽2.1m, 净高1.8m, 闸室混凝土高4.0m, 中墩宽0.8m, 边墩0.7m, 上设启闭房, 原进口上下游浆砌石翼墙拆除重建为15m扭面渐变段, 上游平面护坡30m;原钢筋混凝土启闭机梁及工作桥拆除重建;原多级跌水改为1:3陡坡, 消力池采用底流式消能, 池长8.5m, 结构形式为矩形槽混凝土, 全长76.5m;更换钢门槽、钢闸门板及启闭机;管理闸房为砖木结构, 建筑面积127.5m2;埋设16mm2铜芯铠装低压电缆500m。

3.2 干渠车桥

2012年实施方案计划改造农桥14座, 其中二干渠4座, 跃进干渠10座。农桥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Ⅱ级, 二干渠4座农桥均为两跨, 净跨均为8.0m, 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桥台、管柱式扩大基础中墩、简支结构桥面板。跃进干渠10座农桥均为单跨, 净跨为9.0m, 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桥台、简支结构桥面板。

3.2.1 设计标准

3.2.1. 1 公路等级:乡村公路

3.2.1. 2 路基横断面:桥面净宽度5.0m;车道数:1车道

3.2.1. 3 汽车荷载:公路Ⅱ级

3.2.1. 4 标准跨径:Lk=10.2m

3.2.1. 5 桥梁横断面:护栏宽0.35m+硬路肩0.75m+1个行车道3.5m;硬路肩0.75m+护栏宽0.35m=5.7m

3.2.1. 6 安全等级:本桥为小桥, 安全等级为三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为γ0=0.9

3.2.2 主要尺寸拟定

支承宽度:b0=0.58m;伸缩缝宽度0.02m;板长:10.16m (10.2-2×0.02) 。

计算跨径:l=10.16-2× (0.58/2) =9.58m;净跨径:l0=9.0m;行车道板厚:h=0.50m。

3.3 渠道出险加固

3.3.1 衬砌工程数量

计划完成干渠衬砌11357.5m, 其中, 二干渠3400m, 跃进干渠7957.5m, 衬砌段水力要素具体位置见表1。

3.3.2 衬砌段落选择

本次规划设计衬砌渠段是在2000~2010年实施项目的基础上, 按轻重缓急, 在保证工程的连续性的前提下进行衬砌段落选择, 所选择的衬砌段均是傍山的、渗漏比较严重的、威胁渠脚下村庄、农田安全的险段。在基本消除险段, 保证安全输水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达到的节水目的。本次可研衬砌分为全断面和单侧两种, 对衬砌段落的衬砌断面选择上按照以下原则:全断面衬砌应用于渠道渗漏严重, 渠底坡降大, 流速超过不冲流速渠段;单侧衬砌应用于一侧渠堤为高填方, 且渠堤低矮薄弱, 渠下有村庄、工厂、规模设施农业等, 另一侧渠堤及渠底为山体岩石或渗漏系数小的低液限粘土的渠段, 且渠堤低矮薄弱, 渠外都有村庄、工厂、规模设施农业等渠段。

3.3.3 衬砌形式对比

根据本地区渠道衬砌的实际情况, 可供选择的衬砌方案主要有:浆砌块石衬砌;混凝土衬砌;浆砌毛石外罩混凝土。现将这3种方案进行比较。

3.3.3. 1 浆砌块石衬砌

干渠沿线地区有丰富的石料可就地取材。由于砌石防渗一般厚度较大, 采用砌石防渗等于基础采取部分置换措施, 增加了抗冻能力, 从而减轻了冻害。由于水源原因英金河灌区每年必须进行冬汇地, 渠水表面经常冻结成冰盖, 冰盖会随水位及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多年对各种衬砌形式运行试验观察, 浆砌石护坡不会被变化的冰盖拖坏脱坡。具有较好的防渗效果。浆砌石防渗一般可减少渗漏损失70%左右。抗冲流速大, 耐磨能力强。砌石衬砌的抗冲流速一般在3.0~6.0m/s。具有较强的稳定渠道作用。由于砌石防渗属于刚性材料防渗范围, 具有明显的固渠和稳定渠道的作用。缺点是体积较大, 表面灰缝容易脱落, 糙率较大。

注:桩号23+350~23+830的480m, 为已完成的2000年项目;桩号26+708.5~26+752.5的44m, 为西房身沟渡槽的长度。

3.3.3. 2 混凝土防渗衬砌

英金河灌区渠堤内边坡为1:1, 混凝土现场浇筑很难实现, 混凝土板衬砌适应变形的能力差, 极易造成破坏, 也不宜采用。经长期观察浆砌石衬砌可在这种边坡情况下安全运行, 有较强的抗冻性能及稳定渠道的作用。

3.3.3. 3 浆砌毛石外罩混凝土衬砌

经过多年对各种衬砌型式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衬砌方式不但具备浆砌石衬砌的具有较强的抗冻性及稳定渠道的优点, 同时也具备混凝土衬砌的防渗效果好、糙率小等优点。

上一篇:综合支护形式下一篇:鸭瘟病毒感染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