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写训练语文教学

2024-10-05

说写训练语文教学(共12篇)

说写训练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说写训练,方法,环境,创造

一、创造环境,突破瓶颈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传授和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 更要以生命深处唤起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训练, 教师首先要使用普通话与学生交流, 可以先通过谈自己的生活见闻等内容,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说话氛围,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 引导每位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心里愿望。鼓励学生尽量用普通话介绍自己,谈自己的小学生活,父母家人,分享课余爱好,以及生活中的顽皮,朋友间的恶作剧等等,鼓励孩子们猜想对方活动的结果,激起其他学生的表达愿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老师随时帮助完善表达,突破学生难开口的瓶颈,增强自信心。

二、规范化熏陶与系统训练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用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的活动。老师就是学生心灵的雕刻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作用, 教师自身要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感染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春风化雨中情不自禁地跟读课文。教师在示范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点拨停顿、重音、语气的急缓,声调的高低起伏,要求学生朗读时要读得响亮读得清楚, 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借助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优秀的白话文作品,规范语法,无论是课内课外的散文、小说、诗歌的精彩片断,让学生们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积累一些优美的语汇句式,把它潜移默化地变为自己语言库中的财富储备, 增强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并从中学到表达技巧,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创造平台,展示自己

教育不仅要从外部解放学生, 更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格和心灵,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 在练习中展示自己,锻炼勇气,提升自信。学生会在练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印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如,启发学生口头描绘诗歌的意境,感受“山映斜阳天接水”的娇媚,享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幽。也可设计连环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瞬间进行语言的整合及表达,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还应重视教材单元训练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课。

七年级新生进校时正值秋季, 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暂时没有了共同的话题, 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与城市学生间羞于交流,怯于表达。我利用七年级教材单元活动“感受自然”的活动内容,设计了以“我把秋天带进教室”为话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准备阶段,要求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准备,学生们从刚开始时叽叽喳喳的惊讶于无从下手的交流, 到后来突发奇想相互激发、妙思涌现,每天回校都有那说不完的欣喜,都有出人意料的收获。郊区同学不仅描绘着“山山皆秋色 ,树树唯落晖”的美景 ,而且从“层林尽染”的自然中采集各种树叶和花瓣,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还是圆形的、扇形的,总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每天有说不完的喜悦。垂涎欲滴的城市孩子拿起相机走向了大自然,走在秋天里,享受暖暖的秋阳,看那没有云彩喧闹的天空,地上却是一片叽叽喳喳。在活动展示课上,再也不需要老师挖空心思地激发,而是学生自发组织,有条不紊地展示自己采集的秋叶花瓣,或制成标本,或以秋叶作画,用落叶拼成富丽的牡丹,分享每张照片后面的友谊故事,或展示自己分享的美文。你突然发现怯生生的学生们已脱胎换骨,一个个能言善辩,每个人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

通过“说”的训练,在第三阶段的写作活动中,再也看不到无奈的表情了,书面表达活起来了,笔下的生活有了活生生的立体感,语言表达充满个性,饱含情感, 语言非常丰富, 再也不是愁眉苦脸地被动地干巴巴地闭门造车了。通过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感受着自然风光,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再也不怕说话,也不怕写作了。是生活给学生们提供了表达的素材,是互动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发挥作为人“会说话”的特性,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

说写训练语文教学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迁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因素,拓展语言训练点,加大语言训练量,引导学生把对字词句的学习、感悟、积累进行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第三册《识字5》是一组关于冬天气候、动植物及冬令活动的韵文,看似孤立的词语,但经巧妙串连,创设学生所熟知的情境,进行句段的说写练习。如第一组词语,以“冬天到了”开头,让学生任选词语(不限个数)练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再以这一句话为开头,任选下三组词语(不限组数和词语个数)练说(写)一段话。通过启发,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思维活跃,积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结合看图,说(写)出了如下内容:(1)、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一会儿,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小朋友们跑到雪地里,有的滑雪,有的跑步,有的跳绳……雪地成了欢乐的海洋。(2)、冬天到了,刮起了北风,下起了大雪,天太冷了!瞧,蟒蛇、蚂蚁、刺猥都躲到洞里睡大觉了。只有蜡梅、翠竹、苍松勇敢地站在雪地里。他们真是不怕冷的小英雄!

当然,在说写训练中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去发挥想象,激发他们发现新问题、探索新事物的动机和欲望。对于他们的每一个独到的见解和新奇的看法都要予以鼓励、肯定,使小小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出来。举例来说 :《猴子种果树》(第四册)不停留在“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结果上,而挖掘课文潜在的隐性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只百灵鸟或其他小动物,能向小猴子提个好建议吗?”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练习说话。经过酝酿,他们提出了:(1)猴哥,猴哥,你不能拔掉你辛辛苦苦种下的果树,你可以在其他地方种杏树、桃树、樱桃。到时候,你可以吃到许多果子呢!(2)猴哥,猴哥,你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 他们思路开阔,见解独特,创新意识得到了发挥。对于学生的建议,教师充分给予肯定,鼓励不同结果。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建议写下来。

再如,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水上飞机》时,根据课文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点,进行篇的练习,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4自然段“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中的“又发现”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的契机:请你想象一下,雷奈克是怎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的?模仿课文第2段的写法,想象一个具体的情节。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1、散步时看到小孩玩竹竿传话的游戏;2、在街上听到笛子声;3、看到孩子单杠敲击钢管……且不去追究学生所想象的情景是否符合年代实际,重要的是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益的发展,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由于课文真正发挥了例子的功能而得到有效的培养。一学生是这样编写故事的:

18,法国巴黎流行了可怕的肺结核病。雷奈克看到许多病人痛苦的死去,心里十分难过。后来雷奈克用自己发明的听诊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有一次,诊室里病人多,噪声大,雷奈克用小木棍怎么也听不清楚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有没有办法听得更清楚呢?他整日思索着。

一天,雷奈克看到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拿着硬纸板卷成筒状,一人握住一端互相吹气玩。他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他高兴地跑回医院,把小木棍改成空心木管。他把空心木管的一头*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心跳声,呼吸声,听得更清楚了!后来,他又把空心木管的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水上飞机》是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起来颇有兴趣。对于“发挥它的新作用”一问,更是情绪高涨。学完全文后,一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小海鸥看到的不是海上救护机,而是海上灭火机或者其他水上飞机,那这个故事又该怎么编写呢?这样的设计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又利于灵活地再现了富有情趣的语言文字,真正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兴趣盎然地改编并完整地叙说了《水上飞机(二)》的故事。

作者邮箱: zhl_834@sina.com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篇3

一、引导学生作补白联想练说练写

在教材里,从课文较为简略的段落内容中,能创设出许多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的契机。如教学自读课文《我家还缺啥》第1自然段“爸爸买了电冰箱,小小的渔村轰动了”,可提示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村民们挤到“我”家在看“希罕”时,会说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村民们会问这是什么?怎么用?”有的说:“村民会问多少钱一台?”由此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村民在说这些话时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会用什么语气?”并请学生扮演村民和接待村民的“爸爸”。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语言、神态、动作把第1自然段没有详细写出的内容表现出来,再现了当时村民围观看“稀罕”的场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对话交往的能力。课后再要求学生把通过联想而扩展出来的内容写下来,使学生享受到“我也能改写课文了”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改变顺序练说练写

写景状物的顺序多种多样,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改变这类文章的叙述顺序,从不同角度描述景和物,努力做到“比课文更好”。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位已经参观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我’,可以用不同的顺序给同学介绍一下吗?”学生们随即踊跃上台指着挂图以不同的顺序介绍:有的学生先介绍大桥的结构,再说大桥给人的整体印象;有的学生则先介绍桥面上的设施(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再“带同学走下江岸”,观赏“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的壮丽景象;有的学生则撇开课本中的语句,把“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说成“瓦蓝瓦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说成“你看公路两旁的玉兰花灯柱多像守卫大桥的士兵,昂首挺胸,多么自豪”,表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灵活的理解。可见,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

三、启发学生做类似联想练说练写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记叙的事情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或生动或平实。教师要用心钻研,利用文中的事件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课文《蜜蜂》讲述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不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为了给实验的蜜蜂标上记号,法布尔被蜜蜂扎伤了好多处。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说起自己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虫、蛇、小家畜弄伤的经历。我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是对什么动物的哪些方面有兴趣?为了弄清什么问题而做了什么实验?最后疑问解决了吗?或者遭受了怎样的失败?事后你是怎么想的?在课文情节的启发下,学生把自己的类似经历说得津津有味。随后布置小练笔“一次和___之间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这种将说与写相结合的表达训练,不仅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了学生写的能力。(责编 欧孔群)

低年级说写训练话题选择路径 篇4

一、亲近学生,探寻学生内心的表达话题

1.走进学生内心,想学生之想表达。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让学生说他们不愿意说的,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说话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常常抱着一颗童心与学生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一次在与学生聊起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随意说:“灰太狼真笨,每一次都捉不住羊,每次都失败,是不是倒霉死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灰太狼不笨,它能想那么多主意来陷害喜羊羊它们,不知有多聪明。”还有学生说:“灰太狼失败了也没失去信心,我觉得它精神可嘉。”……

可见,学生只有与情节中的人物产 生共鸣 ,才能畅所欲言。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学生之能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话题:你觉得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会是怎样的模样呢?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小声地说:“‘仙女弹琴’就是从天上飞下来一位仙女,手里拿着琴坐在石盘上弹。”我摸着他的头说:“真不错,你会模仿写仙桃石的方法来说。大家表扬一下。”在学生的掌声中,他露出了笑容,感觉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难,从而找到自信心,在后来的课堂中他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我又让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眼中的“仙女弹琴”的模样 ,她笑着说:“远远望去,那岩石在月光下如同一位美丽的仙女,坐在琴前轻轻地弹奏,我仿佛听见那动听的乐声,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弹琴’。”她精彩的表达,让我欣慰不已。

在表达时,学生只有得到赏识,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亲近阅读,探寻文本里的表达话题

1.挖掘教材中的话题,进行说写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挖掘教材中表达训练的资源,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愿望。因此,在备课前教师要精心研读文本,挖掘其中的表达话题,并预设多种话题,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达话题。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一文,就蕴藏着丰富的说写训练素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几幅挂图,请学生分别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准备为图中的人或动物做些什么?学生个个争着表达。有学生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小狗画上一大盘骨头,它就不会饿了。”有的说:“我要为小狗画一个温暖的窝,这样冬天它就不会被冻死了。”还有的学生说:“我要给盲人爷爷画一根拐杖,这样他就不会摔跤了……”在学生自豪地表达后,我又请学生闭上眼,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真的有这样一支神奇的笔,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就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从看图说到想象说,从一句话到几句话,学生表达得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生动了。

在表达时,学生只有贴近文本,表达才能更接地气。

2.丰富故事后的话题,指导说说写写。

低年级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可有些故事往往没有明确写出结果,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写话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文的结尾是:“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我问学生:“小洁向哪儿跑去,去干什么?刚刚那位往湖水里丢香蕉皮的小孩看见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出:“小洁把面包纸扔进垃圾桶,小孩能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还补充道:“他们一起做了警示牌:请别把湖水弄脏,不要伤害小鱼……”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课后仔细思考、梳理课文内容,把故事续写完整。于是学生在“写”的训练中巩固了“说”的内容。

3.抓住角色中的话题,尝试练习说写。

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插图,而且内容一般都适合表演,这也恰恰迎合了儿童好表现的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说话水平,并练习写话。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文,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出示了睡莲、蚂蚁、蜻蜓、萤火虫的头饰,要求小组长在表演前安排好角色,学生不仅要表演出课文中描写的动植物的动作和它们当时的心情,同时还要加上对话。小组成员马上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交流着。结果,学生表演得十分投入,不仅演活了这些动植物,同时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口语练习,产生了精神满足感。演完后,我问学生:“今天,你变成了谁?你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让学生回家尝试着写一写,比一比谁最能干,让他们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写下表演的点点滴滴。

三、亲近活动,拓宽课外的表达话题

1.整合学科找话题,有意识来表达。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师应整合学科内容。作为语文教师,不应把眼光停留在语文教学中,而是应放远些,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一次体育活动课结束后,我向学生请教跳绳的方法。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兴致盎然,争先恐后为我讲解。之后我又请学生把跳绳的方法写下来进行交流,学生就这样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我有意识的安排。在一次美术活动课结束后,我询问学生是怎么画画的,学生非常乐意地为我解说着。这时,我便写出“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把画画过程重新告诉我一遍,学生大都能简单地说出来。之后,我又让学生将美术课中画画的过程记入日记中,减少了学生为写日记而无从取材的烦恼。

2.联系生活晒话题,抓契机常表达。

家庭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很多家长也在为孩子不会写作而发愁,其实这需要教师与家长多沟通才行。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与孩子多进行些“亲子活动”,让他们与孩子多交流,多参加些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她爸爸常会陪她一起做小实验,更可喜的是,当孩子做完实验后,家长还让孩子说说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有什么收获。说完再让孩子写下来,并把实验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孩子,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实,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有时间静下心来,与孩子们一起做事、一起交流,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很聪明。

3.借助活动亮话题,建平台促表达。

为了让学生享受进一步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我县、我校常常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为提升学生的说写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不断的磨炼中形成能力、快乐成长。像参加文艺节、演讲、作文比赛等活动,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学校举行“关爱他人从我做起”的演讲活动中,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父母指导下或查找资料写一份演讲稿,组织学生先在班级内演讲,然后再选拔出色的学生参加学校里的比赛。一听说是比赛,学生个个激情高涨,认真“备战”。尤其是班中的一名中等生,准备了五六百字的精彩演讲稿,并为大家生动且投入地演讲,博得了阵阵掌声,当然也被推荐参加校级演讲比赛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准备充分,通过写、说、背、讲、比各个环节,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范文 篇5

一、‚四项全能‛——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已经来到了新世纪、新千年的门口。新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科技将成为与人们生活,与我们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传播的多媒休、大容量、快节奏,使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接受知识来自方方面面,不只局限于本本。大量信息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稍纵即逝,几乎不让人们从容接纳、细细思量。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听读说写‚四项全能‛。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听读说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

其一,听读说写都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的。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 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又是吸收的深化,二者相互促进,推移前进。

其二,听读说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都有表达方法、技巧问题。听和读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无疑又可帮助加深听和读的理解,提高听和读的水平。

听和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如何表达;说和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听和读可以给说和写提供表达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样板,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即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

其三,听读说写训练都是以教材为依凭,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的。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既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又是训练听读说写的依凭。编辑同志除了精心挑选文质优美的范文外,还精心设计提示和练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在训练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听读说写训练虽然有个课内外结合问题,但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里进行。

既然听读说写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属,我们就应从重读写,发展为听读说写一齐抓,做到‚四项全能‛:听能大量听记,读能快速积累,说能现想现说,写能下笔成文。

所谓听能大量听记,就是用耳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听多得的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作一次性的回答。

所谓读能快速积累,就是用眼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读多得的问题。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两遍后能掌握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所写的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并做到边学边滚雪球。

所谓说能现想现说,就是口头输出信息能力有所突破,能先想后说,边想边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用‚腹稿‛取代文稿,由几小点扩大到一连串相关问题。

所谓写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半节课能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通过‚压时增次‛解决‚害怕写,写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四项全能‛不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是实质性的深化。

特点之一:由一进一出增加为二进二出。由读、写增加为听读说写四项全能,也就是由一进一出发展为二进二出。增加的听和说在人们语言活动中是最基础的环节,使用频率最高。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还有人经过研究得出:耳听为2,眼看为3,又听又看不为5,而是8以上。听读说写一齐抓,能起到相互印证、渗透、补充作用。

特点之二:由小进小出发展为大进大出。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要能吸收,还要能大量吸收;不仅要能输出,还要能大量输出,这样才能快速充实提高自己。所以强化听读说写四条渠道的功能十分必要,做到听能接受一连串问题,读能掌握一连串问题,说能讲出一连串问题,写能表达一连串问题。

特点之三:由慢进慢出改进为快进快出。采取高效速成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使用语文,改变那种细嚼慢咽,只要学到手不管花多少时间都可以的老观念,使师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项全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这样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统四而一‛——开辟四项训练的新途径

实现‚四项全能‛,不可各自为战,分散兵力,而应‚统四而一‛,相辅相成。

听读说写四项是相异又是相通的,它们各有独自的特点,又统一于语文科这个整体之中。过去以读写为主,为了落实这两项教学,把每周语文课时划分为阅读课和写作课。现在听读说写一齐抓,决不可把每周有限的课时分割为听的课、读的课、说的课、写的课。能否‚统四而一‛是搞好四项训练的关键。

(一)用‚问题‛把四项统一起来

要‚统四而一‛,首先就要研究四项之间的相关因素,找准四者之间的结合点。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探索,用‚问题‛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问题‛,就是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内容,也就是课文中一层意思。听人一席话,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接受他人如何围绕中心,说、写一连串相关问题;口头和书面作文,就是根据要求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四项全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想和做》一文写了以下问题:

一种只会‚空想‛的人;

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评析两种人,突出不动脑筋的害处;

提出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归纳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学会把二者联系起来;

再次强调开动脑筋。

又如《中国石拱桥》的问题有:石拱桥形式优美;石拱桥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石拱桥的典型赵州桥;又一典型卢沟桥;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新发展。

再如《荔枝蜜》的问题有:写出事例,解释‚我‛不喜欢蜜蜂的原因;放下蜜蜂写荔枝树;由荔枝树想到荔枝果;引出荔枝蜜;吃到蜜,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比,归纳蜜蜂精神;由物及人,赞农民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

‚言之无物‛是长期以来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突出弱点。表达‚无物‛的根子在于吸收‚无物‛。主宰语文教学几十年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游离于课文具体内容之外,学生得到的是空空洞洞的‚物‛。70年代末,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字词和分段读讲,扣紧了课文,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字词失之过小,像一堆没有组装的机器零件;段落与篇章又失之过大,给学生留下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如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总结全文;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之类。

教《想和做》《中国石拱桥》《荔枝蜜》抓住上述一连串相关问题进行,就实在得多,学生受益也就大得多。

(二)组成‚听—读—答‛训练结构

每课书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如何变成学生的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听—读—答(说与写)‛去转化。

为了使训练落实,实验班将每周课时划分为学课和习课。学课以接受教材为主,一两节处理一篇,直线前进;习课以运用教材为主,一节处理一两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一篇课文先经过学课,然后多次出现在习课上。学而时习,学懂习会。

学课上,听—读—答,先由教师介绍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后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精讲教材。

习课上,读—听—答,在学生进一步阅读、熟悉教材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快速笔答。

为了加大训练力度,改一问一答为多题连问连答;改开卷为闭卷;改选人作答,为人人必答。教师提问加讲解的内容,加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不讲序号,连缀成‚提问文‛;学生不抄题目,答案里要反映出题目的要求,一题一节,连缀成‚答问文‛。

三、‚一举四得‛——以较少时间获取最好效果

多题连问连答是一种听读说写四项综合训练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其‚一举四得‛之效,在每次运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它的整体功能,又要注意有所侧重。

(一)多题连问,训练大量听记能力

听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即边收入语言信息(声音符号),边理解语言信息(语言的含意),边储蓄语言信息(理解后经过加工的浓缩信息),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听话的注意力、语义理解力、信息记忆力,尤其是培养提高他们听话的注意力更为关键。

有人进行过调查,人们听话有70%以上变成了‚耳旁风‛,国外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听话的注意力属于听话的态度,受听话的心理因素支配,对听话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只有在听的过程中始终专注地倾听,才能准确地接受听话对象的语言信息,才能进一步发挥听的其他功能。

多题连问具有以下特点,大大强化了听的训练。

①不是一题,而是多题,是一连串相关问题,不是单一的题目,题目里还有讲解内容,有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这些都需要一一听清楚,分辨清楚。

②问题只讲一遍,不重复,不板书,听者不作记录,必须认真捕捉语言信息,在辨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和贮存,使之尽量保留多些、久些,当需要时再提取,不可边听边丢。

③不是听完就完事。要进行口答和笔答,作‚答问文‛,并要求独立快速完成。

一位学生在描述答题情景时写道:‚……眼睛盯着教师的嘴,耳里听着教师说出的题,手指数着题目多少个,脑子里加工作准备。像打仗,不能有闪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学生专注地听的习惯自然养成,听话能力随之增强。从家长反映的一件事中得到证实:

一天凌晨3点,弟弟来说母亲发了心脏病,正在医院抢救,效果不好要转院。他去借车,要我与妻子在一个地方等候。弟弟走后,我俩都记不得了。正在相互责怪的时候,传来了睡在房里儿子的声音,把他叔叔的话重复了一遍,就连祖母的床号都记得。

同样都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听人说话,家长记不得,而这位学生却记得如此清楚,说明经过训练和未经过训练大不一样。我还多次进行比较,差生经过训练的听力可以达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优生水平。

多题连问,主要是抓住听、训练听,由于读说写的互相辅助,提高了听的效果,同时读说写也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二)带题看书,训练快速积累的能力

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既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供广博的知识,又能通过间接经验,深化学生感性知识;书面语言和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读在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读是写的基础,读能武装学生观点,能给主题和素材方面的启示,能提供写作方法的范例,使学生多方面有所得。

读书如此重要,但学生读书效益很低,主要原因是读前无具体要求,读后难以检查。带题读书变微效劳动为高效劳动。

在学课上带题读书。学习一篇新教材,教师没进行讲解,就提出一连串问题要学生读后作答。由于任务具体,学生读起来自然认真,‚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和浅尝辄止现象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在习课上再次带题读书。这次是在进一步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问题由读前提出改到读后提出,因此学生必须全面准备。题目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同时要涉及与此有关的其他课文。学课上多用口答,习课上多用笔答,这样学生必须读得更仔细,更认真。

读书重在积累。今天的学习依赖过去的学习,学习新知识就是以过去知识为基础。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东西,所以必须边学边积累,而不能边学边丢。实验把掌握一连串相关问题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目标,对这些问题学生都经过读、听、思、记、说、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储备‚仓库‛里的财富。

(三)多题口答,训练现想现说的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同时培养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

说比听读难度要大,实验安排了初级和高级两个训练层次。初级是多题口答,是教师领着学生走;高级是命题口头作文,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路。

多题口答,就是训练学生‚连题成章‛的能力,解决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腹稿‛质量。由过去几小点,扩充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说话的定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编码能力也很重要。根据话题的需要,迅速地扩展为内部语言,并对语言进行编码。多题口答就是组织一个个答案,也就是编码训练。要求把问题答对——编码的准确性训练;要求答案里无多余的话——编码的简洁性训练;要求立即完成——编码的敏捷性训练。

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出说话者的水平,决定一席话的最终成功与否。表达能力强不强,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实践密切相关。据统计传统方法每个学生平均三节课回答一次提问,上讲台口头作文一个学期平均不到两次。实践机会这么少,自然难以提高。

实验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多题口答,作‚答问文‛,每周近两次,口头作文平均3周一次。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人人参与当主角。

(四)多题笔答,训练下笔成文能力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书面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程度、智力因素、思想水平,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客观效果。

写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写作是创作,要创作好,必须积累好,模仿好。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经过一个由积累到模仿到创作的过程。

1.多题笔答,有效积累。

实践证明没有大量的积累,要写出较好的文章是困难的,多题笔答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每课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积累起来。这种积累的特点是:

一多。每课书都提出一连串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无所不包,词汇、句式、章法以及各种表达手法、技巧等等,日积月累,稳扎稳打。

二深。每点积累都经过‚七过‛——听过、读过、想过、议过、记过、说过、写过,深深地印在每人的脑子里,而不是浮光掠影、过眼云烟。三活。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我们不仅要多积累,还要活积累,‚死‛的东西积累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对‚读死书‛,也就是反对‚死积累‛。要做到这点,只有坚持边实践边积累,为此答题规定,答案不能用一个字、词,而要写一节通顺的文字。如:‚课文中的‘我’不大喜欢蜜蜂,是因为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时被蜜蜂刺了一下。书上不是用‘刺’,用的是什么?‛老办法只写一个‚蜇‛字就行,而现在应答:‚‘我’小时候掐海棠花时被蜜蜂蜇了一下,所以不大喜欢蜜蜂。‘蜇’与‘刺’意思相近,用‘蜇’比用‘刺’更准确,因为这个字专指蜂蝎等用刺刺人或其他动物。‛

正由于多题笔答具有以上特点,它的积累功能很快显现出来。

学生初写议论文,在提出论点部分,往往孤单地提出论点。不到一个学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二句话扩展到一大段。座谈时他们都说得益于多题笔答。因为多题笔答进行了以下有效积累:

文章下笔先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哪三种现象?针对青年中存在的共同点,提出全文论点,论点是什么?(《理想的阶梯》)

课文用了三节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论题是什么?然后再提论点,论点是什么?(《发问的精神》)

本文提倡节俭,论述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文章用一句假设的错误论调开头,这样下笔有什么好处?在分辨是非,表明浪费问题上我们的主张后提出怎样的论点?(《俭以养德》)

这篇短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评析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再提出论点。文章列举了哪些表现?论点是什么?(《事业篇》)

2.多题笔答,有效模仿。

模仿是由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由不会写作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逐步掌握表达的要领,把范文的表达技能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低年级学生说写训练高效方法探微 篇6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句式

教师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使学生在逐步掌握简单的基本句式。简单的句式有:“谁是什么、谁做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计划的训练。练习说话后,再让学生把这句话写在本上,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坚持做下去持之以恒,就养成了先说后写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

观察活动时,按照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束的顺序进行观察。这样在结合课文中接触到的形象画面或到大自然中观察新鲜的事物,学生说话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写出来的。老师把作者观察的顺序教给学生,学生会在说话写话过程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教会学生展开联想

联想是作文的翅膀,有了联想,作文文华而词美。在说写训练中,教师除启发学生大胆思维、想象、表达外,还要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经常性地要求学生能看得不一样,说得不一样,想得不一样。达到了这许多“不一样”,说话就变得有了情趣,写话也就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了。学生有了说、写的兴趣,就会积极地表达。

四、教会学生完善故事

低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而课文中有些故事往往没有明确地写出它的结果,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提供了丰富的说写素材。如《狼和小羊》一课,故事的结尾写道:“狼向小羊扑去。”我适时地点拨道:“这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羊一定被狼吃掉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们根据各自的理解说出许多不同的想法,为故事找到了一个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课后充分思考,把故事续写完整,进行写的训练,巩固说的成果。

五、教会学生写自己、写生活

生活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有人、有事、有景,可圈可点之事层出不穷。让学生天天以新闻的形式说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变成写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学生的说写资源,使之常说常新,趣味盎然。

六、搭建平台,增加学生的说写机会

小学低年级说写训练的几点做法 篇7

一、指导学生观察图画

(一)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

或按时间顺序观察, 或按空间顺序观察, 亦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观察。

(二) 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图

指导学生从图上捕捉出主要人物、地点和所要做的事, 防止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在观察主要的人物、时间、地点及“做什么”时,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三)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果仅仅把画面所提供的材料反映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要从图内想到图外, 由静到动, 想得合情合理, 大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围绕图片的情景, 让画面“动”起来, 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让自己的想象驰骋。

(四) 自始至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像一条线, 在观察图时, 把各幅图的意思紧紧串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在小学低年级, 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彩色图, 插图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这为学生看图说话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指导学生看图进行说写训练。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 弄清图意, 然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进行说写训练。如语文第三册中说话《早晨的公园》有四幅彩色画,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幅图:图中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最后一幅图的问号是什么意思?通过观察讨论, 学生对每一幅图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知道了他们到底谁起得早。了解了图的大概意思, 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 尝试写话练习, 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比较正式的语言写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在写话中必须动脑筋, 使用汉字和拼音, 边组织语言, 边学习使用汉字, 巩固所学的音节。这也是发展低年级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达到了提前读写的目的。

二、在解疑答难中进行说写训练

低年级学生入学时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说话教学的起点应该高一些。所以在进行说话训练时, 既应注意说话的完整性, 又要强调说话的条理性、思维的连贯性, 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在教学中, 我采用问答的形式, 即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写下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一定的顺序和方式, 体现出一定的思路, 而且答案的范围要广, 使学生有东西可说, 回答时有条有理, 从而能够有层次地写出一段话。

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秋天来了, 我们周围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家可以从植物、动物等角度考虑。”经过我的提示以及学生间的讨论, 有的学生写道:“秋天到了, 外面的秋风一阵阵吹来, 一片片黄叶落下来, 有的像扇子, 有的像手掌, 我把几片树叶捡回家, 做成了一个美丽的小船。”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串问题让学生答, 然后让他们把话连贯地写下来。如教师可以提出:“你是哪个班的学生?下课后在哪里活动?你喜欢哪项活动?是怎样活动的?”这样通过训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 在快乐的问答游戏中学会了写完整的一段话。

三、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写训练

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 是建立在观察图的基础之上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让口语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先说, 达到典型引路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优等生成功地打响第一炮时, 会激发起其他学生的“灵感”。大家个个毫不示弱, 都争着要把自己想好的句子说给别人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呈现出的难得时刻, 审时度势,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说上来。对不能完整、连贯地说句子的学困生, 可要求他们手口并用, 叙述优等生所说的句子, 达到“信息反馈”的目的。

(二) 指导学生由说“主谓句”到说“四素句”

一般情况下, 可先让学生用主谓句来表达基本的意图, 如谁做什么, 谁到哪去等, 之后提高要求, 让学生把意图说得更完整、具体、清楚些, 要求他们在表述事物须用“四素句”来表达,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说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三) 指导学生说好“见闻句”

尤其是在叙述人物语言、动作时, 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交往经验, 说好“见闻句”。贴近生活的内容时, 也要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选取适当的句式来表达。

(四) 在学生运用语言时, 要指导他们“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即用学过的语词或句式来表达图意。当教师要求提高后, 学生绞尽脑汁地搜索学过的词语, 迫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活用起来。

如学生在说“路边树多”这个意思时, 教师可引导:这个“多”我们可用学过的哪个词或哪个句式来表达?有的学生说:“路边有许多树。”有的学生说:“路边有各种树。”还有学生说:“路边有各式各样的树, 有松树、柏树, 还有柳树。”

低年级课文内容比较浅显, 训练学生复述课文, 也是进行说写训练的好方法。学生必须先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复述课文, 这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在复述中,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口述, 通过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转换训练, 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清楚。在说的基础上, 可以再把复述的内容写出来, 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写话必须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基本完整地依图说话的基础上进行, 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的学生写话时不知怎样下笔, 教师要指导他们:“你在看图说话时怎样说的就怎样写。”让学生放开胆子去写, 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把话写具体、写完整。教师要仔细认真地修改学生写的话, 下出批注, 多运用表演。尤其是学生写得精彩的部分, 教师更要鼓励, 可以在班上宣读, 鼓励学生大胆地写。

基于语用背景下的低年级说写训练 篇8

一、源于课内阅读的说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源于课内阅读的说写训练, 即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等内容与说话、写话相结合, 尝试表达。“说写”较之“阅读”, 无论在智力投入还是能力发展上都高出一筹, 所以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会读未必会写, 会写必然会读。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说写方法更没有掌握, 从课文中汲取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是降低低年级学生说写难度的一条捷径。

1. 选取典型词句, 从说写一句话开始。阅读课上, 教师要能抓住文中的典型词语、句式, 以此为训练点, 使学生不仅明确词句的意思, 而且会尝试运用。

低年级说写要从完整的一句话练起。比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我叫“神舟号”》的第一句话 :“一天晚上, 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中的完整句子 (1~3课都是诗歌)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词分析, 明确每个词语的意思。“一天晚上”说的是什么时间, “一艘飞船”是说谁, “在太空”说的是在什么地方, “散步”是指做什么。整体来看, 这个句子是说“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明白了这一点, 再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并把它写下来。当然, 因为是一年级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句式, 教师可以给一些帮助, 比如 :1 ( ) , 妈妈在超市里买东西。2星期天早晨, ( ) 在公园里看菊花。3第一节课, 王老师在 ( ) 讲故事。4放学后, 我在学校操场上 ( ) ……当然, 根据学生实际, 要补充的内容也可以有两项、三项等, 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练习独立说好完整的一句话就不那么困难了。

有些课文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 也是说写训练很好的着眼点。比如 :二年级上册第1课《秋游》里有这么一句话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 有的忙着逮蚂蚱, 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讲到这里,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写一句话。

其实, 只要认真分析,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值得精心设计的训练点。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一句话说写的指导, 日积月累, 学生就能用多种句式说话, 语言就会不断规范, 表达能力也会日渐增强。

2. 选取典型段落, 努力说写一段话。在学生说写好一句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选择文中典型段落, 尝试说好一段话、学写一段话,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有效进行读写结合的前提是要挖掘文章中的典型片段, 读中导写。

典型片段的选取最好是典型的构段方式。比如二年级上册课文《水乡歌》, 采用的是并列构段方式, 三个小节分别写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每一小节的句式相对统一, 读来朗朗上口。这就非常有利于片段的模仿训练。再比如二年级下册课文《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采用的是总分段式, 先总写“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 然后分别写黄蝴蝶和五彩缤纷的蝴蝶美景。这种先以中心句总述后分层次叙述的段落很典型, 是一种很好的片段仿写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公园景色非常迷人”或者“星期天, 菜市场里热闹非凡”等中心句进行仿写。

3.选取典型篇章, 尝试说写一篇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短小精悍, 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来说, 仿写一篇文章并非难事。教师可以偶尔尝试让学生仿写整篇文章。

比如, 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我叫足球》一文后, 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并写下来。结果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我叫篮球》——

“我叫篮球, 别看我圆圆的身体, 个头不大, 年纪可有一大把喽。

我出身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 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他们在皇宫前进行比赛, 看谁能把我投到对方的篮里。

许多年过去了, 今天, 打篮球已经成为世界最流行的运动之一。每当我为别人带来欢笑的时候, 我就觉得自己也是快乐的了!”

虽然只是对原文的简单修改, 但不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吗?

二、源于课外阅读的说写训练

由读到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读, 是现成的文章 ;写, 却是从无到有。怎样简化复杂的写作过程, 降低难度, 让低年级学生乐于写话呢?除了模仿课内阅读的内容, 对课外阅读的模仿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阅读绘本并适当模仿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绘本是通过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文字, 图文完美融合, 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语言虽然简练, 却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 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营养元素”。

笔者曾带着低年级学生一起阅读奥地利作家汉斯·雅尼什的绘本《有那么一天》, 内容简单明了——有一个叫梅丽克的小女孩, 总是盼望着 :有那么一天, 每个人都踩高跷走路 ;有那么一天, 人人头上顶着一颗樱桃 ;有那么一天, 城市变成了热带雨林 ;有那么一天, 人们都生活在水中央 ;有那么一天, 所有的影子色彩斑斓……这就是雅尼什的幻想空间。课堂上, 笔者带领学生们与主人公梅丽克一起幻想。读完绘本, 学生们的思绪正处于兴奋的焦点。此时, 笔者继续出示了一幅幅奇特的画面, 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想象, 并学习用绘本上的句型“有那么一天……”练说一句话。学生们在图片的引导下, 真的像大作家雅尼什一样, 蹦出了一句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如:

有那么一天, 天空变成了我们的走廊。

有那么一天, 每一棵大树都变成了爱心的形状。

有那么一天, 大人都得听孩子的话。

有那么一天, 动画片里的角色都变成了真的。

有那么一天, 人们可以站在星星上观看美丽的世界。

有那么一天, 地球会开口说话, 与人交流。

有那么一天, 我能坐到白云上面去画画。

有那么一天, 小朋友们能在漂亮的花朵里玩耍。

有那么一天, 我们可以摘下星星许出心中的愿望。

有那么一天, 我们都能在彩虹上行走。

……

说了、写了之后, 笔者又让学生们为自己的作品配图, 这样, 个个都成了“绘本作家”, 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愿望, 精彩纷呈。

如果认真阅读, 教师们就会从绘本中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说写训练内容。再比如《我爸爸》、《美丽的梦想》之类的绘本, 都是仿写的好材料。绘本让学生有章可循, 有话可说, 易于动笔。

三、源于口语交际的说写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听、说、读、写’四字中, ‘说’最为基本, 说的功夫差不多, 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的确, “说”是语文素质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将为“写”的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都是写话的好素材。口语训练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如果从低年级适当抓好口语训练, 进而说话与写话结合, 积累语言材料, 将更有利于中高年级写作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要在起步阶段给学生一定的条理性意识。一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自我介绍”, 引导学生说话时就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自己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自己的名字是谁起的?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一年级下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同样要按一定的顺序说 :家住哪里?家里有哪些人?他们是做什么的?喜欢自己的家吗?虽然口语交际本不该有拘泥的内容, 但是为了让学生今后学会说话, 还是要有一定的规范引路。

有些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看图来说的, 这还需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比如一年级下册练习8的口语交际“小苹果树请医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四幅图的先后顺序, 看看小苹果树先后请了哪些医生, 再仔细观察两棵苹果树表情的变化, 这样的引导就便于学生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了。

在口语交际中指导学生观察有序、口述有序, 长期训练与积累,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写话的方法, 今后习作也能顺理成章。

四、源于教材练习的说写训练

苏教版教材的单元练习形式活泼, 内容生动, 尤其是“学用字词句”、“说说写写”等板块, 非常适合开展说写训练。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说写环境, 让学生先乐于去说, 引导学生把话说明白的基础上再动笔, 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会有条理。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6》的“说说写写”,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并用几句话写下来。所有教师教学时都会强调说清楚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如果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 学生一定觉得很困难。有一位教师的教学却很轻松, 我们来看片段——

师 :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吗?我来说一说, 请大家把它猜出来。

我最喜欢吃的水果穿着红色的外衣。 (学生猜测 :苹果、樱桃、圣女果、柿子、火龙果、红枣……)

师 :老师刚才说的是水果的…… (引出学生说“颜色”) 。我爱吃的水果就在你们猜的水果中。再仔细听, 它是圆圆的、扁扁的。 (学生猜测:苹果、柿子) 。

师 :刚才, 老师说的是水果的…… (引出学生说“形状”) 。接着听——这种水果如果没有成熟, 你可千万别嘴馋, 它会涩嘴的。如果熟透了呢, 那吃起来可甜了! (学生猜测:柿子) 。

师 :老师最后说的是水果的…… (引出学生说“味道”) 。没错, 柿子就是老师最爱吃的水果。今天, 老师还把它带来了 (老师拿出一个事先备好的熟透了的红柿子, 学生很惊讶) 。每年秋天, 像这样又大又红的柿子挂在枝头, 你看它像什么呢?

生1 :它让我想到了元宵节的小灯笼。

师:好多的小灯笼聚在一起就像是闹花灯了!

生2 :我觉得它像一盏红灯。

师 :它是在提醒人们不经主人允许不要随便采摘呢!

生3 :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小太阳。

师 :多么温暖!想来尝尝这个“小太阳”的味道吗?

生:想!

师 (轻轻剥开柿子皮, 走到生3面前)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3 :红色的汁水快要流出来了, 我也要流口水了。

师:那就尝一口吧。

生3 (尝了一口) :真甜!

师 :这个柿子就奖励给你了。 (说完, 老师轻轻递给孩子一张餐巾纸, 孩子喜滋滋地把柿子包了起来。)

师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 一个小小的柿子竟然说得这么形象生动!你看, 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其实只要说清楚它的颜色、形状、味道就可以了。当然, 有些水果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吃的方法。现在, 小朋友们就可以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了。注意 :先让同桌猜一猜, 猜对了再拿出来一起尝一尝。

(学生两两互说、互猜、互尝。)

师 :刚才, 所有小朋友都说得很认真!老师想选一个说得最好的, 对全班讲。选谁呢?

生 (异口同声) :我!

师 :看来大家都很自信。那么这样吧, 你们把刚才说给同桌听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 老师挑选写得最好的小朋友在全班展示, 好不好?

生:好! (说完, 小朋友们埋头动笔写话……)

以上片段中, 教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方面感官体验, 更通过“猜谜”的方式找到了他们思维的兴奋点, 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实现了思维的碰撞, 学生由说到写就有了舒畅、快乐之感。

有时, 练习中的内容可以变换一下呈现的方式, 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说写水平。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练习2》“学用字词句”中“说说自己的小手”, 教学时可以巧妙结合“手影”这一民间传统游戏, 借助投影仪, 变幻出不同的造型, 引导学生看一看、学一学、变一变、说一说。手影游戏的过程重在激起学生观察、思考、倾听、表达的强烈愿望,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把手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再顺势引导学生把刚才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 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小手真神奇。这时, 学生写话就会感到轻松自然, 乐于去表达。再比如二年级下册《练习8》“说说写写”要学生说说“未来的交通工具”, 笔者曾用“招聘启事”的形式前来应聘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师, 要说出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的样子、功能等, 还要为自己的设计做广告。结果, 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远远超出老师的预设。现摘取几则广告语如下 :“我是‘城市公主’折叠式自行车, 不用时请您将我随手带进家里的一个角落, 您将不再为丢失自行车而烦恼。”“爸爸, 我家的汽车能放出鲜花的香味吗?”“有了‘水陆空’, 再多的旅程也不愁!”……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境, 谁能相信这样的广告语出自二年级学生之口呢?

五、源于生活实践的说写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对任何年段都试用。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和“写”其实都是对平时生活积累的反映。厚积才能薄发, 低年级说写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

节日、周末、假期, 是孩子最欢乐的时光, 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指导学生快乐说写。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 利用及时, 学生们个个都有说不完的话。比如节前谈谈自己的期盼 ;节日当天谈谈自己的体验 ;节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 也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所爱的爸爸妈妈或老人制作一张贺卡, 并配上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游戏更是孩子们乐于去说的话题。诸如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之类的游戏似乎个个精通。若让他们玩上一节课, 他们准能说上一大箩筐。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生活就是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

源于生活实践的说写训练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教师要合理利用零星时间给学生展示。比如每天上课前两分钟时间, 可以请一位学生口头叙述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用普通话清楚地向同学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每天一位的安排可以按照学号顺序进行, 这样, 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有了几次展示的机会。

除了按学号开展的“课前展示”, 源于生活的说写训练还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笔者曾经给每个学生赠送一个精美的小本子, 只有巴掌大小, 并为这个小本子起名为“亮眼睛”。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及时记录在“亮眼睛”上, 或画、或写、或写话结合, 快乐的、伤心的、疑惑的……什么内容都可以。愿意多记录的一天可以每天记录一件事, 不愿意记录的也不强求。谁先用完了小本子可以到老师处换一本新的作为奖励。因为没有硬性的规定, 又有奖励作为刺激, 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六、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要求是 :“对写话有兴趣, 留心周围事物,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对学习、对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有着梦幻般的美好期待。教师要抓准时机, 从低年级起步, 激发学生乐读、愿说、善写的兴趣,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他们的生活,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越来越想说想写、越来越爱说爱写、越来越会说会写, 最终水到渠成地创造出本来就属于孩子的充满灵性、富有童趣的新天地。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特有的教育功能, “说”和“写”作为语用实践的重要组成应该从小训练。低年级如何按照新课标精神对学生开展说写训练?本文立足日常教学, 分别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教材练习、生活实践五方面展开, 结合实践论述了基于语用背景下的低年级说写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用,低年级,说写训练

参考文献

[1]臧松刚, 阎宗学.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审视与重构[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3, (8) .

“模仿”在语文说写教学中的运用 篇9

飞速发展中的今天对公民的要求越来越全面, 对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会说, 还要会写, “书面‘写’是以口头‘说’作为基础。‘说’可以起到组织语言的作用, 有利于书面语言的提高”。“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来看,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说得清楚的, 一般来讲思维也是清晰有条理的”。现在的教学, 说和写已不再是独立分开的板块教学, 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将说、写结合在一起成为一连贯的整体来教学, 姑且简称为说写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关注。“说写”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说”后“写”, 先梳理条理再书面记录下来。但表达是一种技能技巧, 是一门艺术, 并非张口即说, 动手即写, 需要不断的训练强化巩固、实践运用才可实现表达的最终目的。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说和写的表达训练, 抽象的对话语进行逻辑整合, 学生往往不知用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往往需要先给他们一个可直观感知的模仿对象, 通过模仿→积累→迁移→实践运用方能达到训练目的。

一、“模仿”在说写教学中的几种形式

仿主题。即仿效被模仿对象所表现的主题进行语言训练活动, 譬如仿效表现热爱祖国、歌颂母爱等等。

仿思想内容。就是仿照被模仿对象, 它突出了哪些方面的思想内容, 是保护生态环境, 还是反对战争, 呼唤和平;是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 还是诚实守信的做人之道等等, 自己也突出和模仿对象相同的思想内容来加以表现, 让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字而外现。

仿表达手段。仿表达手段一般包括:仿表达方法、仿结构方法、仿修辞方法、仿表现手法、仿谴词造句、仿标题、仿开头结尾等。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它都需要从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谴词造句, 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把握, 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漫无目的, 语言生涩难懂, 表达不出什么所以然, 从而阻碍表达的进行而丧失表达的意义。所以, 进行语言训练表达手段很重要。而表达手段又是以抽象的语言思维为基础,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对它加以把握, 往往需要借助模仿来实现。

二、几种形式互相结合, 灵活运用

在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并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与它呈对应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标准依据这一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口头与书面表达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 (1~2年级) 以句为主;中年级 (3~4年级) 以段为主;高年级 (5~6年级) 以篇为主。所以, 低年级说写教学针对一个或几个句子, 仿照被模仿对象说一句或几句话并写下来;中年级说写教学主要针对段进行训练, 仿照被模仿对象说一段或几段并写下来;高年级主要针对篇进行训练, 仿照被模仿对象从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从整篇角度把握, 较之前二者更具有完整性。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在不同要求的说写教学中运用模仿, 模仿的形式往往都不是独立单一的运用, 而是互相结合, 互相渗透, 只不过是模仿哪种形式就重点突出哪种形式, 各种形式的模仿都是为了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角度习得表达的方法, 形成表达的技能。如果把说写比作一个广阔的空间, 那么抽象的语言表达技能就正好处于这个空间的顶端, 学生很难够到它。通过模仿说进而模仿写, 学生就能够到它, 并使说写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就好似给说写插上飞翔的翅膀。如我观看到一段教学录像, 那位教师执教的是《美丽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 他抓住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特点, 设计了模仿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说写教学。

用提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写作特点。“课文有个特点是围绕哪句话写具体的?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 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后又引导:“好多段也有这个特点, 找找看它们各围绕哪几句写?写了什么?”这时学生都能根据特点找出来, 体会课文的这一写作特点, 在脑海中对模仿对象进行了感知体会, 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引导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首先出示例子 (公园里, 百花盛开……) 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句你打算写些什么?”, 当学生学着课文的方法从色、形、味等方面展开, 把“公园里, 百花盛开”说得具体充实后, 又引导学生:“除了花你还想表达什么?”, 学生有的说想围绕“今天天气真热啊!”从周围的人、鸟、蝉的不同表现来表达具体;有的说想围绕“啊!多么美丽、宽广的草原!”从蓝天、绿草、羊群等方面表达具体, 一个个说得有模有样, 迫不及待地想尽快写下来。

鼓励学生把所说内容写下来。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感知, 再从感知中“走”出来, 用例句把学生扶上模仿围绕中心句把内容表达具体的“马背”, 再让学生从模仿中找出一套驾驭“马”的方法, 让学生对所模仿的表达方法在思维上形成框架形式。这样下笔时思路清晰, 文思活跃, 没有学生再感觉不知如何开始写了。整个环节的模仿说写设计符合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 符合学生模仿性强的学习特点, 故而学生不仅习得了表达方法, 而且思维得到了锻炼, 是模仿让他们学得如此顺利。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很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法都很有特点, 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 用心引导学生去模仿, 学生的说写能力便会渐渐提高。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山时也用了这样的句式表达, 这一经典句式是可模仿的一个靓点, 我让学生先模仿句式说一说再写下片段来, 连平时表现最一般的学生也能套用模仿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并在写作时运用了这一方法。

例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对话作文》, 他出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关碰壁一段的对话片段, 让学生观察“哪儿写得多?”, 学生很快感知到是对话, 他并告诉学生写作文“字不够, 对话凑”。后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对话?交流“写对话看上去怎么样?” (清爽、不疲惫、篇幅长) 等对话作文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上台和老师演哑剧,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再用对话形式写下来。当时我留意到我们天天看着的学生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不到半个小时几乎完成了作文, 而且有的洋洋洒洒三页多。交流时我看着学生的作文愣了, 类似对话形式的课文那么多, 我们为什么想不起让学生模仿呢?还天天埋怨学生作文写得太少, 没长进。而于永正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导, 让学生模仿对话表达的方法, 先说一说打开思路, 理清表述的顺序,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为写打好了基础, 学生下笔如有神, 奇思妙想, 富有新意而效果见佳了。

《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是以仿表达方式为主的模仿, 但也贯穿着从总到分的结构模仿;《桂林山水》一文整体上是排比句式模仿, 其间又包括比喻句模仿, 即是模仿修辞手法又相伴着仿遣词造句。《对话作文》一文既是篇章结构的模仿, 也是表达方式的模仿。类似运用模仿来促说助写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些教学案例不管它以模仿哪种形式为主, 它都会伴随着其他方面的模仿, 它都只是为学生习得表达技能服务, 让学生通过模仿使说写水平得到提高, 说写的质量有质的飞跃。

说写训练语文教学 篇10

以画促说写是结合儿童喜爱画画, 想像丰富, 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画画与说话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表达的方法, 这降低了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 为逐步平稳过渡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以画促说写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画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 是他们表现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因此,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引导学生走进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去观测、去体验生活的兴趣;让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收集“绘画”素材;采用绘画比赛的形式进行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同时, 应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所做过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用简笔画画下来, 并把画得好的作品张贴在“小画家”园地之内,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绘画劲头就会越来越足, 绘画能力也就会不断地提高。如有的小朋友画的是在玩碰碰车的情形;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有的小朋友在护士节那天, 画了一些鲜花送给白衣天使;有的画的是水平如镜的西湖;有的画的是公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画的是在月亮上种树;在黄河边栽树;还有的画的是自己乘火箭上太空等内容的画, 可见孩子们的画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泛, 上至太空, 下至地面。

二、鼓励学生自己讲画, 让他人评画

学生通过用心运笔, 画出了所感兴趣的画, 如何把画的内容表达出来?我认为, 说是写的基础, 首先应重视口头表达训练, 口头表达通畅了, 书面表达也就自然通畅、连贯了。为此, 我先让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 在讲台上讲一讲画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 讲完后, 可挑选有代表性的话语,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引导学生从是否有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句子不连贯等方面进行评画, 并请说得好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画这幅画的原因和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敢说、敢想和有独特见解的小朋友的画, 并把他们的画张贴在“小画家”园地内。这些小朋友的画画成就让其他小朋友看到了, 其他小朋友也就鼓足了劲头, 要把画画好和说好, 这样一来, 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每个小朋友都能体会到画画、说画的无限欢愉,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评画和及时的更正, 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学生画了一幅小女孩和妈妈在一起吃饭的画面, 她说:“我最不喜欢和妈妈一起吃饭, 因为, 每当吃饭时, 妈妈总不住地给我夹菜、添饭, 我说我吃不了, 妈妈反而说, 要多吃饭, 这样才能长身体嘛!我觉得妈妈这样做不对, 这样只会使我得肠胃病。”而另一个孩子却说:“我觉得应该这样说, 我有一个好妈妈, 她做的菜可好吃啦, 每当吃饭时, 总不住地给我夹菜。妈妈说:吃饭时不能挑食, 身体才能健康。”通过讲画评画, 孩子们的说话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指导说话

写话就是所说的画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形成书面语言, 学生有了画画、说画的基础, 写起话来就自然感觉到轻松自如。另外写话时, 教师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开始一幅画写一句话, 然后, 逐步过渡到说写几句完整的、通顺的、明白的话, 最后过渡到写一段话, 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还可以让学生说话的内容, 家长帮他写句子。在写话时,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鼓励他们以我“口”说我“心”, 以我“手”写我“口”,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文字潜能和语言天赋, 从而消除学生写话的畏难情绪。

学生写话实例一则:

放风筝

一五班 杨翔天

星期天, 我和妈妈到千亩游园去放风筝。蓝天上到处飞翔着“蜈蚣”、“大雁”、“金鱼”、“龙”、“燕子”等风筝, 他们把天空装扮得非常漂亮。忽然, 有一个小朋友的风筝落到了电线杆上, 我赶紧把风筝线交给妈妈, 急忙跑过去告诉她:“风筝落到电线杆上, 就不要再去捡了, 那样是很危险的。”小朋友笑了, 我也笑了。

学生写话实例二则:

如果我有一支神笔

一五班 徐雅欣

晚上, 我做了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

我梦见了我有一支神笔。我拿这支神笔来到运粮河边, 我一画, 把污泥画走了, 把河边画上了小草, 小花, 小亭子。

啊!真神奇, 真美妙呀!

实践证明, 以画促说写, 不但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的指导思想, 而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特点, 它变乏味的写话练习为有情趣的观测、绘画、表达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打开了低年级说写表达的大门, 使学生顺利地步入快乐习作的殿堂。

摘要: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 笔者进行了“以画促说写”的尝试。以画促说写是结合儿童喜爱画画, 想像丰富, 好奇心强的特点, 将画画与说话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表达的方法, 这降低了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难度, 为逐步平稳过渡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说写,“沉淀”语文核心素养 篇11

一、读经典,吮吸书香

多读经典,了解经典的与众不同,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厚的精神慰藉。如在苏教版(下同)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中,围绕“必读”,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鲁滨逊漂流记》的信息,让学生就“某个男生总想外出探险,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一主题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在班级的图书角上,我特地摆放了几种不同版本的《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有的同学在阅读后写出了这样的感慨:“鲁滨逊在荒岛整整生活了28年,这是多么惊人啊!男子汉就应该学习鲁滨逊,学习他的坚强与乐观。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不懈努力,最终获救。”有的同学则根据自己喜欢的语段,运用画笔再现其中的一些细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现经典的价值意义。有的同学则是运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围绕其中的相关环节,主动展现自己的理解感悟,等等。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们被鲁滨逊的不畏艰难险阻和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从中获得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经典,让学生在与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沟通中发现更多可学习借鉴的东西,使学生在主动体味感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引导力量。把握经典中值得仿效的价值,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表达出相关意见和想法,让学生由阅读接受向主动转化生成转变,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

二、说见闻,强化表达

让学生表达自己所经历之事,给他们更多的表达平台,能丰富学习资源。如在一次习作课上,围绕《那一刻,我真……》这一题目,我先让学生补充题目,依据题目要求确定相应的写作目标方向。通过引导,有的同学说出了自己难忘的事情:有一次看见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时不小心跌倒了,而自己的手里又捧着好朋友送给自己装着自己最喜欢的两条红金鱼的鱼缸,生怕有什么闪失。不过看到老奶奶痛苦的神色,我还是放下了鱼缸,快步向前小心翼翼地扶起了老奶奶。“谢谢你,小朋友”,那一刻,我心里美滋滋的。有的同学则说自己在上学路上,看到一群蚂蚁在忙碌地搬家,它们按照一定的路线,一个挨着一个,有的还背着“口粮”,有的背着“蚁卵”……不辞劳苦地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于是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情,加快了脚步去上学。这些素材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的事情主动转变为认知感悟,获得丰富的体验。围绕“那一刻”给自己的震撼,让他们能够主动表达感思,有更多的运用平台。

说见闻,要让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收藏的宝藏,从生活中发现洗涤灵魂的精神,这样更利于他们真正地主动表达,从而让说成为一种学习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习惯。

三、写感悟,抒写真情

写出内心真实想法,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展现自己的认知,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表达激情。如在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教学中,设想通过穿越时空,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角色去采访林肯,并就采访的记录搜集整理,写出自己的采访感受。针对采访,有的同学得出了结论:要想成为一名总统,应该从小就培养大度、宽容和勤奋的精神;有的同学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同学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让课堂更有情境和趣味,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表述中产生鲜活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增强表达的激情和信心。

说写训练语文教学 篇12

说话和写作都是人类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表情达意”的工具, 都是言为心声的产物, 所以, 说和写, 只是形式上有声和无声的区别, 应同属“作文”范畴。作文教学, 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培养, 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且应同步训练。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 目的是经过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 让孩子逐渐知道什么是作文, 为什么要作文, 什么是好作文,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同时, 借助作文教学, 使孩子掌握交际交往和继续学习的语文工具;使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 积累思想和情感, 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学会做人做事,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而不是为了培养写作天才和小作家, 更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成就高分满分作文而没有真正的语文能力。孩子说写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是有规律可循的, 要循序渐进, 贴近生活, 符合孩子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 需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和说写能力培养的规律, 更要辅以阅读和思维开发等, 进行综合训练, 实现思维开发与说、写训练同步;思维开发与阅读理解、积累情感与思想、学习写作技巧同步;巩固、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与说写能力提高同步;作文与做人、教书与育人同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文学性并重。违背规律, 将葬送教育, 毁掉孩子。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针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 在借鉴前人和广大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以及中小学作文教学 (业余辅导) 的实践经验, 设计了一套“自然说写”作文法。在这里, 将其相关概念和基本理念提出来, 以求教方家。

一、“自然说写”的定义

所谓“自然说写”, 就是自然捕捉视听, 自然产生联想、想象和感悟, 受表达欲望的驱使, 或依据一定的目的, 自然、流畅、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和抒发内心思想和情感。

以培养和提高孩子“自然说写”能力为目的的说写训练法, 就是“自然说写”作文法。这种训练法强调说写同步训练。

“说”和“写”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 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的思维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说写都是我们思维的一种外现形式, 想到什么就说写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写, 那么, 它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是在这不断的自然、自觉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二、关于“自然”

1.说写行为自然

在平时, 通过训练, 要让孩子在能够自然捕捉视听, 自然展开联想与想象, 自然产生感悟, (基于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自然生发说写欲望, 自然表情达意。也就是自觉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自然产生“我想写 (说) ”的冲动, 并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自然去表达;在有意说写或目的说写情况下, 孩子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一定的目的, 自然得体、准确精当地去表达。

2.说写内容的自然

指训练内容要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着眼现实, 孩子说写才有“生活”, 说写熟悉的人、事、物、象, 孩子才会有感受、有认识, 才会觉得有意义、有兴趣。根据现实的某种需要或自己的内心意愿, 即“我想写 (说) ”, 如实地反映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真实, 说出自然真实的我, 写出自然个性的我, 即“写 (说) 我想”。基于现实, 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拓宽思维, 走向深刻。这样, 才能收到培养和提高说写能力的训练效果。

自然是真实, 真实的就是自然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关于写作, 叶圣陶曾说过:“要写出诚实的话, 非由衷之言不发, 非真情实感不写。”教育引导孩子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促进孩子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更在于它影响孩子的成长。“作文如做人”, 做真人, 才能有真文, 做真文, 才能做真人, 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育人。教会孩子说真话, 才能使孩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写作欲望, 写自己想写的喜、怒、哀、乐, 爱与憎, 是与非等, 这样, 老师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 有效地实施教育, 同时, 通过说、写真话、实事, 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 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自然说写”的教育功能之体现。

3.训练过程要自然

拔苗不能助长, 那是摧残, 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有其“自然”规律。教师在指导说、写的过程中, 要注意把握几个规律。

一是技巧不要先行。训练初期, 不要强调技巧。在说写过程中, 孩子自然对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这种感悟来得自然、真实。加之老师“润物细无声”的适时、适度地点拨, 结合具体的文本,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 轻松地就掌握了。注意, 点拨一定不要“煞有介事”。

二是说写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说写素材自然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内心世界, 不可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孩子的作文。孩童的话语, 孩子的童真、童趣, 孩子的奇思异想, 孩子可笑的认识……恰是孩子所独有的, 也正是孩子表达欲望的促发因素和主要内容, 万万不可随意否定、斥责, 应鼓励才是。说写内容要切近生活, 自然地由己及他, 由家庭到学校到社会, 由近及远, 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由熟到生、由实到虚……

三是符合孩子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要刻意追求主题深刻, 孩子的认识到位了, 自然会反映出深刻主题, 不断地说、写, 孩子自然知道如何去表现主题, 反之, 不合实际地过高要求, 只能为孩子的说、写设置障碍, 该做的是如何丰富孩子的知识, 提高孩子的认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 更要忌讳主题先行, 甚至淡化主题, 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主题, 一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他们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同小孩子学步, 只要走, 往哪走, 怎么走, 走得成不成样子, 都不重要。说写既是工具, 又是提高运用这个工具能力的途径和手段, 只要孩子坚持说写, 他的说写能力自然会由无到有, 由低到高;主题自然会由分散到集中, 由肤浅到深刻;涉猎范围自然由窄到宽, 由现实到未来;技巧自然由糙到精, 由生疏到熟练, 由刻意追求完美终不妥到无意雕琢而尽美善。

说写训练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或规律, 否则, 就会走弯路或死路,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明证。遵循规律即是自然, 自然方能健康发展, 万事万物皆一理。自然说写即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说写能力发展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顺利而愉快地度过说写关。

4.说写评价要自然

评价是为了让师生了解学生某阶段说写能力达到的程度, 不是终极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应该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无论是老师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还是考试这种阶段性的总体评价, 都要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 保护孩子的自然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 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因为, 学校教育不是终极教育, 学校的说写训练也不是在培养作家、文学评论家, 让孩子一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说写的训练中去, 就是学校教育的成功。

自然是习惯, 自然是主动, 自然是乐趣, 自然是真实, 自然是符合规律, 自然是无意雕琢而尽善, 有意雕琢而无痕。自然生发于自觉、奠基于积累、服务于需要。

三、关于“说写”

1.无意说写

生活中, 不是所有的说写行为都是有准备的, 除了因工作等特殊需要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准备说写材料外, 可以说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的、随意的、自由的说写, 如打招呼、网络聊天、即兴演说、现场主持或答问等。又比如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读书有感等而自然抒发感受, 传递情感。孩子正是在这些无意说写过程中逐渐培养并提高了说写能力的。在说写训练的初级或中级阶段, 指导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这样的说写训练内容, 多制造这样的训练机会, 对孩子进行随机无意说写训练, 以引导孩子去观察生活, 自觉强化说写训练。

2.有意说写

是指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而发生的说写行为。这种训练有一定的难度, 多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或训练的高级阶段进行。考试时的说写、文学创作和生活、工作中带有一定目的说写多属于这种有意说写。有意说写行为既是应用, 也是训练。

3.从自然说写到说写自然

综上, “自然说写”, 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自然说写和说写自然。

前者重在“自然”, 后者重在“说写”;前者侧重训练, 后者侧重应用;前者是基础和过程, 后者是提高和效果;前者是手段, 后者是目的。

自然说写, 是无意的自由说写。看到什么说写什么, 想到什么说写什么, 也就是自然捕捉视听, 自然表情达意。基本特点是:感官刺激——产生表达欲望——自然表达, 或者是见闻和感受——我想说写——说我想说, 写我想写。这种说写多数是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

说写自然, 即有意的目的说写。在无意的自然说写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目的或要求, 在内容、形式和思维框架上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说写。在表达上做到流畅自然、雕琢而无痕。这种说写, 除了出于个人的表达欲望而说写, 也包括命题式说写等强制性说写。

在无意自然说写阶段, 首先要解决孩子的说写兴趣问题和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问题, 进而解决语词的积累和运用, 表达方法、技巧的触摸和尝试 (包括句式和修辞手法的选择、标点及语气的正确使用、形象生动表达等) 、思想和情感的积累, 思维的广度、深度开发问题、听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等。

有意目的说写, 在无意自然说写的基础上, 主要是解决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认识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深度, 表现手法的恰到好处与独具匠心, 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学赏析与评论性文章等。从而, 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说写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在说写训练过程中成长、成才、成人。

四、关于“说写同步”

“自然说写”作文法采取说写同步训练的理念和模式。所谓说写同步, 是指说、写训练密切结合, 以说带 (代) 写, 先说后写, 课上说, 课后写, 说写内容相同, 说什么就写什么。课上的说, 意在理清思路、开发思维、实验语词、锤炼语句、仿用修辞、学习表达技巧、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课后的写, 是对课上的说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和提高。由于课后的加工整理, 书面作文在各个方面都比口头作文完善得多, 进而, 为以后说得更好打下了基础。这样, 课上与课后、说与写一脉相承, 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共同提高。

“自然说写”虽然强调说写同步, 其核心是训练说写培养说写能力, 但说写训练离不开思维开发和听、读训练。“自然说写”训练法实际上是“听”、“说”、“读”、“写”、“思”五位一体的综合训练。

就身边的一件小事或某一现象、书籍中的小哲理故事或是一条新闻等引发话题, 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认识等;读完一则材料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感想;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辩论等等, 这就是“说”。“说”的过程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说”的形式包括, 课前的自由谈。如“课前3分钟演说”, 说说自己一周来的见闻和感受及课上的陈述、讨论和争辩, 课后的自我训练, 要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训练。“说”, 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更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入;“写”, 以“说”为基础, 是“说”的书面形式, 但不是“说”的简单翻版, 是对“说”的进一步完善, 从而促进“说”的能力的再提高。“写”, 既是对思维的结果固化和完善, 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说写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或手段, 首先得有“情”可表, 有“意”可达, 而这“情”和“意”主要来自孩子的生活, 来源于孩子平时对生活的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观察是广义“观察”, 包括看、听、读等。看和听属于直接观察, 而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通过间接经验得来的, 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得来的。所以, 孩子在积累“情”和“意”的时候, 要博览群书。作文教学不仅是交给孩子写作知识、技巧, 更主要的是培养、积累孩子的“意”和“情”, 即通过说写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 积累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否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写训练将无法深入进行, 说写能力也不会提高到什么程度。同时, 脑中空空, 孩子也不会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等到需要运用这一手段来表情达意的时候, 孩子会无从开口、无从下笔的。所以, 在指导学生说写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多读书, 有效地读书。通过大量的阅读, 引导孩子广泛而深刻地关注社会, 感受生活, 反映生活, 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自然生主动, 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觉、自由地去说、写听到的、见到的、想到的、感兴趣的、发自内心的东西, 才能对说写的价值和意义有所体会, 才会对作文感兴趣, 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 知识水平和说写能力自然随之提高。

说写和思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首先, 思维是说写的先导, 想不到, 就说不出写不来。同时, 说写的同时无不伴随着思维, 谁也无法做到嘴里正说着一件事, 可大脑却想着另一件事。说写的内容除了感官直接获得的信息, 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听、看、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录制过程, 而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的复杂过程。所以, 要想说写有深度、有广度、有力、有效, 思维必须敏捷、开阔。说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需要开发孩子的思维, 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会为孩子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进而促进说写能力的飞跃提高。

五、结语

“自然说写”, 从什么是作文, 为什么要作文, 怎样才能作好文等根本问题入手, 掀掉了作文的神秘面纱, 还作文以本真面目, 把指导学生练技能、学知识、学做人的作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困扰的窘境中解放出来, 对引导中小学作文教学回归正确的训练轨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取法自然、崇尚真实、符合规律的基本理念, 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中学真知、叙真情、写真文、做真人, 还会教育孩子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自觉塑造品德高尚, 个性鲜明的自我, 孩子的说写能力和人的全面素质都得以提高, 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

摘要:正确认识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说写能力形成的规律, 取法自然, 循序渐进, 实现说、写训练与思维开发、阅读理解、积累情感与思想、学习写作技巧同步;巩固、丰富语文基础知识与说写能力提高同步;作文与做人、教书与育人同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文学性并重, 这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自然捕捉视听, 自然产生联想、想象和感悟, 受表达欲望的驱使或依据一定的目的, 自然、流畅、清晰、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 实现自然说写, 这是作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上一篇:更正及致歉下一篇:原发性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