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背诵训练

2024-05-10

语文背诵训练(共12篇)

语文背诵训练 篇1

背诵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 无论在教师那里, 还是在学生那里, 背书的观念都淡薄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 要求学生背书是“死记硬背”、“老一套”, 不符合教改精神。今天,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 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观, 但是, 忽视背诵背功, 不抓背诵背功, 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狠抓背诵背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 其中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在第三学段 (5~6年级) 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我们天天讲, 语文教学要“抓纲靠本”, 这个口号是对的。“纲”, 就是语文《课标》;“本”, 就是编者根据《课标》编写的语文课本。《课标》是教学之“纲”, 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既然《课标》都明确提出了背诵的教学要求和规定了背诵的教学任务, 那么,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忽视背诵背功、不抓背诵背功呢?因此, 作为教师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去做, 应该“照办没商量”。

二.狠抓背诵背功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需求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 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而且这二者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忽视背诵背功, 不抓背诵背功, 就不能很好地或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造成这种局面, 究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思想不解放, 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对背诵背功缺乏正确的认识, 责任不在学生。

背诵作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作为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内容, 它与“死记硬背”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死记硬背”指的是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运用某些知识, 而只是让学生死记一些定义和术语。这种做法对掌握一门知识来说, 是有害的, 应该反对。但是, 背诵就不同了, 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熟读成诵的过程, 也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 文章的某些好处, 往往很难百分之百地讲出来, 即使讲出来, 光听别人讲, 体会也是不深刻的。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就不能只让学生听老师讲, 就不能只让学生埋头题海做练习, 还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才行。而背诵就是反复诵读课文的一种训练。背和不背是大不一样的。不背, 就像过眼烟云, 转瞬即逝, 就像陌生路人, 不相应援。只有会背、背熟, 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所谓“胸藏万汇凭舌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青少年学生精力旺盛, 记忆力强, 应该趁这大好年华多记多背, 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储备基本的知识。

三.狠抓背诵背功是完成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汉代辞赋家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赋。”书读得十分纯熟, 以至于背诵, 就能达到朱熹所说的“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 才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显涌出来。这即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熟读尚且如此, 更何况背诵呢?由此可见, 背诵背功对于学生体验语感、训练思维、提高读写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它是完成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重要手段。

说背诵是“老一套”是毫无道理的。从古至今, 重视背诵背功, 并得益于背诵背功的例子举不胜举。顾炎武据说曾背下《十三经》和《资治通鉴》, 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大儒。能将《古文观止》中二百多篇散文背下来的人就更多了。著名作家巴金, 他除了能背诵好几部书外, 对《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尤熟。他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 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 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著名的小说家钱仲书先生就更不用说了, 他对古今中外的名词佳句都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他的背诵背功可以说是无人可比的, 他所取得的突出文学成就不能说与他的背诵背功没有关系。

总之, 背诵一些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也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背诵背功的训练, 语文教师要放开胆子理直气壮地狠抓背诵背功。

徐梅,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小学教师。

摘要:背诵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语文教学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背诵名篇佳句是《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需要, 是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手段。

关键词:背诵,要求,方法,积累,能力

语文背诵训练 篇2

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经常做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背诵记忆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它的要求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固定次序,不分主次轻重,毫无差错遗漏地去记忆。背诵有机械背诵和理解背诵两种,根据背诵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和记忆材料的性质、特点,确定以哪种背诵方法为主。

古时候苏东坡请教一位叫苏子容的学者,问他为何能把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原来,那人按照年月排列史实,这样编写了一遍;以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又编写了一遍,编来编去自然在头脑中记忆下来了。历史学家吴晗坚持用小卡片做摘记,每张卡记一件事、一段话,写上摘自某书某页。

鲁迅读书讲究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鲁迅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这样,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鲁迅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中国当代作家陈登科12岁在私塾读书时,老师见他那一副笨样子,说他“只能放猪,不能读书”。父母教育他以勤补拙,并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参军后,他来了个笨鸟先飞,利用打仗的间隙时间学习,终于认识了几百个字。他根据自己参加的一次战斗的情况,写了一篇60余字的消息,投到报社,编辑给他订正了一二十个不规范的字,把稿子登了出来。从此他学习更刻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也很推崇背书的学习方法,巴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老师唯一的教学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巴金当时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读多了,读熟了,巴金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巴金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巴金有这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了。虽然巴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使他可以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使巴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样一来,巴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长大以后巴金成长成了一位享誉中外的作家。

原理: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背诵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记忆方法。是呀,从上幼儿园背诵儿歌到上大学背诵自己专业范围的重要知识,哪一天离开过背诵呢?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它的要求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固定次序,不分主次轻重,毫无差错遗漏地去记忆。

你知道吗?背诵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背诵还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能力。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博闻强记,并非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坚持每天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他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对此他身体力行,每天清晨起床后都要背诵一些必须记住的知识,就像做仓库,这样才使他如此博学多闻,写出了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不朽著作。由此可见,重复的刺激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实践证明,人的记忆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增强。懒于记忆,从不背诵的人,记忆力不可能优良。

背诵可以使我们精确又牢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何以见得?让我们举例来说。试想工程师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现去查书找最基本的公式;教师在教学生背古诗时忘了原句要去翻课本……这种局面会有多么尴尬,有时甚至会误大事。这都说明对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必须要牢牢记住,达到能熟练背诵、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否则知识再多,到关键时刻提取不出也是枉然。

董必武在一封信中教导他的女儿说:“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文要背诵。”古往今来许多伟大和知识渊博的人,大多与他们善于背诵、记忆力惊人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精通许多种外语,马克思能背诵许多歌德和海涅的诗歌,并在谈话中经常引用它们的诗句,增加了谈话内容的精辟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如果他不善背诵,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善于、勤于背诵可以使我们的知识库存日益丰厚。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训练1:适机采用机械或理解背诵

背诵常常受到人们的非议,有些人还极力反对,认为背诵就是死记硬背,认为理解是基础,那么理解了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背诵呢?

有人曾这样讽刺那些书呆子,说他们是“死读书,读死书”。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实际上背诵是一种很复杂的记忆活动。

背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背诵,另一种是理解背诵。

机械背诵是指在并不理解记忆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靠单纯反复去背诵的方法。它虽然不太理想,但也有它的用处。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经历少、知识少,不可能理解很多和很深的知识。这种背诵有利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因为儿童虽然理解力较差,但它们的机械记忆力很强。虽然他们尚不理解材料的意义,但却能很容易地把它背下来。我国许多5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能流利地背出《三字经》《百家姓》的全文。这些都是他们在很小时候背会的,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幼年的机械背诵、记忆是牢固的,这对他们后来的学习有很大好处。稍事年长,理解力增强了,记忆便更加巩固了。

人到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以及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增强了。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第二种背诵方法,即理解背诵法。也就是说,在理解材料意义情况下,借助于反复背诵的方法去记忆。当然,在通常的情况下,机械背诵和理解背诵是联合运用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正确方法是要根据背诵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和记忆材料的性质、特点,确定以哪种背诵方法为主。一般情况下,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机械背诵的长处,并且把朗读、应用和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背诵记忆的优点。

训练2:背诵的方法

背诵是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为了提高朋友们的背书能力,大家可以用以下这些背书的方法来提高背书的效率。

1.画面背诵法

语文课文大多具有形象性,是具有一定表象意境的,你可以把文字变为一幅幅鲜活的、有生命动感的图画,从而把抽象变为直观,减轻背诵压力。具体而言,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贴近内容的插图,看图背文,当需要背诵时,脑中浮现出图画,图文结合的线一联通,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有时课文没有插图,而课文的画面感又很强,就要求学生画画。

2.层次背诵法

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背诵。文章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我们若是掌握了它的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多了。“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理清结构、层次、句子,然后由句到层、由层到段,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把比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小段,背熟了第一段,再背第二段,然后把两段连起来背;接着背第三段,再与前两段连起来背。各个击破,效果会好得多。

3.默写背诵法

所谓“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采取默写手段,可有效地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和知识,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和符号,经常默写可帮助我们促进右脑的开发。如果能切实做到循序渐进地长期进行默写训练,那么一定会有助于背诵的质量和效果默写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一篇文章,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按照背诵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联起来进行背诵。

当然,为了提高背诵的效率,选择最佳时间背诵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清晨的空气新鲜,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是背书的最佳时间。另外,在晚上临睡前大脑记忆不受其他信号干扰,学习的效果也胜于其他时间。

另外,选择最佳心态背诵。如果对背书没有信心,不论读多少遍,记忆还只是一个零。在吵闹、暴怒或心情十分激动的时候,背书的效率也会下降。因此,背书时必须充满信心,并保持平静的心理。

应用:把背诵与熟记有效地结合因为熟记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意义记忆,所以加深理解是前提。熟记是以充分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我们对所需记忆的材料要先了解大意,再逐步分析,从而抓住重点,最后贯通全部。其道理和步骤都和理解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再采用反复阅读加尝试背诵的方法。反复阅读就是在学习时对所学的材料从头到尾的循环阅读。反复阅读和尝试背诵相结合就是先阅读几遍材料,头脑里有了大概印象之后,就不再看书,试着背诵。能背出来就放过去,背不出来时再翻阅书本。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熟记和背诵的程度。我们要记忆一份文字材料,在我们拿到材料后首先要阅读几次,较熟练后再尝试背诵,按阅读——背诵——阅读——背诵的程序进行下去,常可达到记忆的目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5组,让他们分别学习一天大约170字的传记材料,学习时间为9分钟。在学习后当时以及学习后4小时分别测试一次,看能记住多少。第一组将全部时间均用于诵读,即时测验记忆率为35%,4小时后记忆率为16%;第二组用4/5的时间诵读,1/5的时间尝试背诵,即时测验记住41%,4小时后记住25%;第三组用3/5时间诵读,2/5时间尝试背诵,即时测验记住41%,4小时后记住25%;第四组用2/5时间诵读,3/5时间尝试背诵;第五组用1/5时间诵读,4/5时间尝试背诵,这两组即时测验和四小时后测验成绩均分别为42%和26%。由此可见尝试背诵效果最好。

这是因为反复阅读和尝试背诵相结合方法,避免了单纯阅读和背诵造成的单调刺激,提高了大脑工作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办法还可以使你知道自己哪儿记住了、哪儿还欠火候,以便及时重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相结合的办法还能使你及时地发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请背诵下面这篇短文。

你好啊,海南岛

海南岛同大陆隔着一个琼州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18海里。天气晴朗的时候,从雷州半岛可以看见海南岛。这个宝岛的总面积有30000多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整个海南岛像一个雪梨,又像一把打开的伞,中间高,四周的高度逐渐降低,伞的中央是巍巍的五指山。

海南岛是个宝岛,是祖国南海的一颗明珠。在那里,椰子、槟榔、芒果、木瓜、香蕉等热带水果到处都是;橡胶、油棕、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遍布全岛。在五指山区,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各种名贵的药材,还有珍贵的热带、亚热带动物。在环岛的海洋中,盛产鱿鱼、马鲛鱼、飞鱼、龙虾、麒麟菜,还有海石花、海盐和五光十色的海螺、海贝。在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庄稼,水稻一年可收三次。花木四季长绿,鲜花四季常开。一句话,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这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语文背诵训练 篇3

一、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描写精彩的片断,只朗读几次,学生印象不深刻。必须要熟读成背,学生才能内化和吸收,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麻雀》是篇语言隽永、富有哲理、感情饱满的散文。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主题,课文要求背诵。教学《麻雀》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写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句子,接着用幻灯出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得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个句子耐人寻味,我这样教:(1)说说句子意思。(2)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学生脑中浮现老麻雀勇斗猎狗、拯救幼儿的情景,深深体会老麻雀这种无与伦比的母爱。通过背诵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学训练有积累、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语文教材充满了优美的语言,学生要把书面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必须要积累语言材料。学生学习任何语言都必须进行吸收和储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加强背诵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如学了《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我要求学生把一年四季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哪些方便这些段落熟背下来,而后要求学生也来写写校园的松树,结果学生都能抓住松树高大和茂盛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好处来写,而且平时写作语言不合规范,不大精炼的学生,这回都能将描写皂荚树特点的好词好句溶化在自己的语言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锤炼,语感更强。

三、加强背诵训练,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有效手段

记忆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重大的意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没有记忆,人们就无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无法把先后经验联系起来,如果不能把经验保留下来,那么任何教育,任何发展,不论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都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记忆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而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背诵,就是凭记忆读出。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进行背诵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让学生背诵《海底世界》一文时,我紧扣海底“暗中有光,静中有动”的景色特点及海底“動、植物、矿藏”等物产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板书,观看多媒体课件来背诵课文。结果学生很快就把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而且牢牢记住了海底就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背诵能力 篇4

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 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 实质巧妙。”诸多古代先贤、现代大家何尝不是从“背”起步而走向辉煌的?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 吴晗13岁以前背完了十三经, 郭沫若的背功更是尽人皆知令人惊叹。这都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 读、诵、悟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显然, 在这一过程中, “诵”与其他环节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背功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当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 助之以力, 鞭之以策, 并且最好能够以身作则, 以己为范, 师生互励互动, 优质地完成“背功”训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教要甘于下水, 必要时在“备课”的同时也要“背课”, 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躬亲示范做好表率激励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教学素质,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亲身体验文章的难点、要点和背诵的最佳方式及途径, 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高效而轻松的背诵。此外, 教师要对学生导之以法, 助之以力, 变“硬背”为“巧背”, 要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线索, 确立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句段, 这样学生根据线索、关键词语、重点句段进行背诵, 背起来必定事半功倍。当然, 加强“背功”训练是提高学生背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此, 教师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搞活背诵教学, 使学生背出兴趣来。

本人教学过程中, 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背诵。

一、“跟进法”

即教师选择领起重点语段中任意一句, 学生立即跟进背完整个段落。

二、“接力式”

即当前一位学生背诵部分刚结束, 教师快速点出另一位学生以接力的形式顺着文章往下背。

三、“挑错背”

即教师先指定一位学生开始背诵, 一旦背诵过程中出现错误, 别的学生马上纠正错误并继续背下去, 以此类推。这样整个背诵过程紧张而又活泼。

四、“对仗背”

这种办法大多适用于古诗文。即教师出上句, 用此法可以强调性地检查背诵古诗文中的重点句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以上几法适用于课堂训练, 这些形式的背诵过程中,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情绪持续高涨, 气氛一直活跃, 在这种状态之下, “背功”训练无疑会有很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但是, 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上的训练是不够的, 需要的是持之以恒, 因此还必须养成课外背诵的习惯。教者为了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 开展“成语接龙”“名言警句集锦”等活动。

语文背诵训练 篇5

考试前一天,有几位同学问我:老师,考场上作文是现场写,还是写以前的作文?

我说,什么意思?

一位大胆的男生扬起脸,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我们小学里的考试作文,都是把以前的作文背诵一下,再写到卷子上的。我明白了,以前有学生就洋洋自得地告诉我,他们老师每逢考试,就让学生背诵几篇作文,然后到考试时根据题目,采取掐头去尾法、东拼西凑法、牵强附会法、死拽硬拉法等等“手段”,炮制一篇作文,常常因此而取得高分呢。于是,他们习惯了考前背作文,考场默作文。

我告诉学生:当场写!

也有家长私下问我,背一篇应付考试是否可行。自然,我都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

记得七年级第一次正式写作文,我要求当堂完成。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文章,我印象比较深,在刚参加夏令营时,他就已经写过,而且几乎没有变化。我告诉这位同学,文章写得不错。但,这次作文,只是他的“保留曲目”,已经失去了魅力,我给他降低了一个等次,并在作文评语中注明“似曾相识”。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老师平时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好文章,尤其是经典文本,当做用来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素材的方法,那倒也算是积善积德的事儿,比如有老师喜欢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文赋之类的做法,于作文而言多少有些好处。我教每一届学生,都会提供10篇为学生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像《汉字是我家》、《药香如蝶》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不仅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对孩子的精神成长也是满满的正能量。我对学生说,能被就背,不能背诵,多读读也好。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当初就是为初中生写作而量身定制的“范文”,无论是其 篇章结构,还是语言运用,对七年级学生写作有很大的示范意义,所以,一般教材中都会作为规定动作,要求学生背诵。写作文,首先要“入格”再考虑“出格”。毋庸置疑,朱先生的文字能给面对作文咬断笔头、绞尽脑汁的学生以很好的可操作性模仿。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完全可以不受这种固定模式的局限,然而,现实是,能够超越的毕竟还是凤毛麟角。

如果仅仅是为了在考试时攫取分数而让学生背作文,实在是得不偿失。从学语文的角度来看,背诵作文去应对考场作文,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投机取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而忘记了学生阶段“作文即做人”的道理。

退一万步讲,学生如果是背诵自己以前的作文还算是自己的东西的话,那么,有自作聪明者把别人的好文章背诵来再复制粘贴到试卷上,就是一种抄袭或剽窃了,弄不好,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一次中考阅卷,老师发现一篇精彩作文,遂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让其他老师争相一读为快。可是,很快就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原来,这篇文章,就是把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一篇散文,原封不动地抄录在此。于是喜悦化为愤怒,得分可想而知。某年高考作文,某地报纸上就刊登了一篇满分作文,有细心的读者就发现,这篇满分作文,竟然是一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好尴尬!

以前我批改学生作文时,也会遇到一种情形,有两三个学生的作文,竟然是一模一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抄袭某“优秀作文选”上的文字并不幸“撞车”了。于是,我痛下决心,每次作文,不再带回家去写,而是当堂完成。我以前喜欢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打出来发到我的博客上,可是,后来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不要发在博客上公开了,因为如果学生的作文被当成范文,被其他同学“背”去了,再写在自己的试卷上,如有雷同,就说不清谁是谁非了。我想想,确有道理。

即使是自己的作文,也用不着“背好”一直用来应对各种考试。如果有学生这样做,至少说明,这个孩子对写作文还不感兴趣,还没打算好好写。这需要老师从教的角度去多多关注,正面引导,而不是迎合世俗,不择手段。虽说应试有种种有违人性的做法,老师也似乎有很多无可奈何之处,但作为教师还是要守住底线的。背出来的文字,只是一次次的重复自己,一次次的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那不是写文章,而是在写字。

这不是说好的素材不能反复用,关键是看为什么用,怎么用。比如,第一次写了,第二次还可以从语言上琢磨,第三次还可以从 篇章上调整,第四次还可以从详略上变化,第五次还可以从叙述角度上变化,第六次还可以从文体上转换……这个过程,每一次都有一个重点训练,每一次都达到一个目的,每一次都会有提升,最终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的境界。

背诵,语文不可忽视的能力 篇6

关键词:语文;背诵;积累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了我们平时应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提高修养,并应用自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知识的积累就是读书,然后对重要知识进行积累背诵。背诵一定数量内容的知识,既有助于知识积累,又有助于广泛培养我们热爱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感情,也有助于培养我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有助于陶冶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真可谓不亦乐乎。显然学习语文背诵必不可忽视。下面就谈一点自己对背诵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背诵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只要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积极地去学、去做。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我常常采用富有情趣的“成语接龙,妙对对联,竞猜谜语,趋说故事,名言集锦,语文游艺宫,诗歌朗诵会,口技相声,即兴演讲”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积累一定量的知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适当安排背诵内容,并限期完成。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充满无限乐趣,学生才会轻松自觉地走进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二、背诵内容的难易多少选择确定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背诵也是如此。内容的选择确定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学生先尝试识记字词,而后句名句、名言、谚语、熟语过渡;其次,向诗词句迈进;然后向名段开始,最后向整篇文章(名篇)攻击。这样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源远流长。学生在背诵中学得知识,又慢慢地接近了语文,走进生活,走进文学,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筑了美的文化人生。

三、背诵方法训练的层递性

生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记忆、背诵体现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为此,在选择内容、方法训练上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确定内容,自觉记忆、背诵,适时反复强调、刺激。让学生在青春黄金时代,珍惜时间,多读点书,多背点知识,为将来的语文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构筑绚丽的人生。

四、背诵训练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通过背诵训练,学生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交流、阅读、写作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时就会应用自如。满足了学习的欲望,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既展示了自己的才智,又把自己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来。学生就会尝到其中的乐趣和甘甜。这时候教师引势利导,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需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适时地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去学习去投入,从而坚持背诵,终身受用。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撷取,同时懂得背诵的长期性。

总之,通过背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感受语文世界的乐趣,懂得背诵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懂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的真理;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背诵可以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的品位,健全人格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王慧丽.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学习语文非背诵不可 篇7

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背诵?因为背诵符合汉语言的特点与学习的自身规律。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 是一种“人治”、“神摄”的语言。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 所以不能以其法为万灵仙丹, 而必须重视人的体味、领悟、神而明之。”[2]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说, 中国文法的特质在于“国语底用词组句, 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3]由于“偏重心理”, 就不能忽视言语主体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由于“略于形式”, 有关形式的规律就未必全部管用, 相对比较灵活。但灵活并不意味着语言运用者可以为所欲为, 没有任何约束。在汉语中, 词语本身的结构, 词语和词语之间的结构, 什么词和什么词搭配, 有时虽然没有道理可说, 但有例可循。比如我们可以说“打扫卫生”, 却不能说“打扫清洁”, 而“你一定要把教室打扫干净”又是可以的。又如“白了少年头”, 可以在“白”后加时态助词“了”, 而“白”一般又不能和“着”“过”结合。但同是表示颜色的“红”, 却可以分别与“看”“了”“过”搭配——“红了樱桃”, “他红着脸”, “他曾经着实红过一阵”。我们显然不可能从理论上告诉学生词和词搭配的方法、样式。既然不能“知其所以然”, 就要熟练、敏锐地“知其然”。尽管我们通过口头语言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 但是, 要不断美化、深化我们的语文素质, 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无疑是一重要途径, 也就是通过背诵在积累前人例子的基础上逐渐熟谙汉语的实际运用规则并化为自己所有, 做到运用自如。学习“人治”、“神摄”、“意合”的汉语, 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亲身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体验、熏陶、感悟的过程, 背诵能让学生主动置身于感悟渐染的气氛中, 直接感知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气势、风格情味、懂得其中的方法技巧、义理思路, 这无疑彰显了汉语本身的特点, 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更玄妙、更精彩的汉语世界。

我们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养, 而良好的语感总是建立在精读、熟读、烂读的基础之上。王尚文指出:“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4]背诵是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的重复, 它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不断地作用于大脑, 把言语信息以互相联系的“事实”或“概念网络”的形式“内化”在大脑的记忆系统中。背诵所面对的不是知性的语言知识, 而是具体的言语对象。背诵正是通过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而生成新的语感图式。已经“内化”的语感图式由记忆把它储存在“无意识”之中以备随时取用。一般的朗读 (诵读) 往往只是在读的对象刺激下使主体的语感图式暂时得到拓宽、改变, 但这暂时得到拓宽、改变的语感图式又往往会随着读的对象的消失而消失, 不能将所知所感变为所有, “因为语感图式既具同化、顺应的弹性又有稳固保守的韧性, 言语对象出现时它被拓宽了、改变了, 过后它又往往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5]但是, 背诵是反复朗读的自然结果, 它在大脑留存的心理痕迹比起朗读 (诵读) 在大脑留下的心理痕迹显然更为长久。背诵的“心理痕迹”是内化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也就是说, 背诵可以使朗读时被开拓、改变的语感图式按照被开拓、改变的样式固定下来, 成为“背”者自己所有。这样, 通过背诵, 学生生成了新的语感图式, 也就为自己理解文本、写作表达提供不竭的动力。

学生背诵的过程就是和名家名篇一起喜怒哀乐, 一起幸福爱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 并将作品承载的人类、民族的文化文明成果内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细胞, 或者说成为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背诵就是为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奠基。正如作家李国文所说的:“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 从做学生开始, 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 这样持之以恒, 不仅仅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 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 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6]朱熹也说:“韩退之所谓‘沉潜乎训义, 反复乎句读’, 须有沉潜反复之功, 方得……然他大段用功, 少间方会渐渐扫去那许多鄙俗底的言语, 换了个心胸, 说这许多言语来。”[7]这里的“换了个心胸”, 既指语感的提升, 也指心灵的变化、新的精神家园的建设。

怎么背?背诵首先需要多读、熟读, 从而自然成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背诵是一件“苦差使”。他们为了早点完成任务, 往往暗中强记, 死记硬背。所谓“会背”也是勉勉强强, 结结巴巴, 吃力地挤牙膏似的, 想一句背一句, 甚至想一字背一字。这样的背诵不仅丢失了原文的情味, 而且背过很快就会忘得干干净净。背诵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背”时所拓宽、修正了的语感图式固定下来, 变所知所感为所有, 充分自然地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图式, 从而在说写过程中更自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背过就忘的“背诵”显然违背了背诵的初衷, 益处不大。背书应当自然成诵, 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出来, 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8]。就是说, 书上的文句都像是我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语似的, 书上的意思都像是从我自己心里生发出来一般。需要指出的是, 通过反复朗读来实现背诵, 必须在有感情地、用心地朗读的基础上一遍接着一遍无意地读, 先有心地读后无意地读, 随意无心地在“流”, 从而自然成诵。朱熹就特别强调“自然成诵”, 为此, 他提倡“记遍数”, “遍数以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究竟需要多少遍数?他未规定具体遍数, 只是说“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时”。[9]

除了必须自然成诵, 背诵还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方法。其一, 先理解后背诵。不理解就背, 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事倍功“无”。在背诵之前, 对文意、段意、句意、词意应当有较为准确、深入的理解, 特别是全文的脉络、结构和一些关键性语句及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等, 都要了然于胸。例如背诵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时, 先理解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三项措施是什么, 这样就容易背。又如, 学生普遍感觉背诵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先通过这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去背诵:作者以水、月为喻, 阐述了世间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 这些语句是什么?哪些语句可以用来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这个名句作独到的

参考文献

[1]刘世龙.名家的背书功夫[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 (2) .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4][5][10]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456、461、458.

[6]王丽.怎样学语文[C]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2:85.

[7][8][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 1986:卷一百四、卷第十.

语文期末复习(背诵、默写) 篇8

2.10课《<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教育家。要求:背诵十则。

3.11课《春》, 作者: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要求, 背诵全文。

4.15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1首 《观沧海》, 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第2首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第3首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戏曲家。要求:背诵并默写此四首诗。

5.27课《郭沫若诗两首》, 作者:郭沫若——现代诗人、学者。要求:背诵《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默写。

6.课外古诗词背诵。

要求:背诵并默写10首诗词。

(1) 《龟虽寿》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

(3)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唐代诗人。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5)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

(6) 《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诗人。

(7) 《浣溪沙》作者: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8)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9) 《如梦令》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10) 《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二、复习题

1.按要求默写填空。

(1) 余常于土墙凹凸, , , 使与台齐。 (《童趣》)

(2) 定神细视, , , , ,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童趣》)

(3) 观之, 兴正浓, , , 盖一癞虾蟆。 (《童趣》)

(4) 《论语》中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里: , 。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 , 。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是 , , 。

(5) 雨是最寻常的, 人家层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6) 春天像刚落地的 , 从 , 它 。

春天像 , 的, 着, 着。 (《春》)

(7) 默写15课《古代诗歌四首》。

(8) 我想那 的空中, 定然有 的街市。街市上 的一些物品, 是世上没有的 。 (《天上的街市》)

我想他们此刻, 。不信, , 是他们 在走。 (《天上的街市》)

(9) 月光淡淡, 。白云团团, , 。天河何处远远 。怕会 , 对月 (《静夜》)

(10) ①老骥伏枥, 。 , 壮心不已。 (《龟寿》)

②绿树村边合, 。

待到重阳日, 。 (《过故人庄》)

③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 。 (《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 ,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

,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⑥烟笼寒水月笼沙, 。 ,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⑦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浣溪沙》)

⑧正入万山圈子里,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⑨争渡, 争渡, 。 (《如梦令》)

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背诵” 篇9

一、激发背诵兴趣

背诵是一项很枯燥的活动, 因此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并且做到持之以恒, 确实是不容易的。首先,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背诵的东西, 自己应该首先背诵, 而且要做到顺畅流利, 这样做会给学生以很好的模范带动作用。可以想象, 教师流利而充满感情的背诵和朗诵, 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继而带动学生积极地去背诵。其次, 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背诵的兴趣。如可以采用背诵竞赛、诗词接龙、配乐背诵、小组比赛等方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积极背诵, 进而做到更广泛地积累语文知识。

二、优选背诵内容

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能把自己备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全部作为教学内容, 尤其在背诵内容的选择上, 要选择优秀且学生喜欢的背诵内容。

第一, 要优选重要的段落。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 (朗诵和背诵) 。在备课中,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 都要精心筛选优美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如《广玉兰》是一篇精读课文, 教材后面的练习是“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 而我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再如《烟台的海》课文后没有要求学生背诵, 但课文描写“秋天的海”这部分文字非常优美, 让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 使相关资源转化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 要优选重点词句。事实证明,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时, 教师必须认真挑选一些重要的、优美的词句让学生摘抄积累下来,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如《黄山奇松》一文描写黄山松千姿百态的部分:“它们或屹立, 或斜出, 或弯曲;或仰, 或俯, 或卧;有的状如黑虎, 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 使得黄山更加神奇, 更加秀美。”这句话有动作描写, 也有形象化的描述, 老师可以让学生背下来, 丰富语言积累。

三、教会背诵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提高背诵的效果, 没有好的方法不行。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怎样去背诵,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关键字词背诵法

有些课文的描写在遣词造句上很有特色, 或者是一连串的动词或是一连串的形容词, 抓住这些关键词, 就能很容易地背诵出这段内容。如《金蝉脱壳》这篇课文, 我在指导学生背“蜕尾出壳”这段时, 让学生抓住连续几个动词——“仰去”“扑来”“一抽”“出来”等, 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蜕尾出壳的顺序, 再背诵这段内容就轻而易举了。还有些课文关联词语使用较多, 也可以抓关联词语。例如, 在指导学生背诵《黄山奇松》最后一段时, 让学生抓住连续六个“或”和两个“有的”这几个关联词语, 他们就能很快背诵出这段描写黄山松树千姿百态的精美语言描写了。

2. 课文思路背诵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 字数较多, 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背诵这类课文前,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一篇课文总是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成若干个段落, 同样, 每段课文还可以分成若干层, 而每层课文又是由若干句话组成的。因此, 在背诵课文时, 首先应该看一看本段课文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在弄清各句话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给本段课文分层, 然后逐句、逐层、逐段形成背诵的思路, 最后熟读成诵。例如, 背课文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作层次分析, 掌握各层的要点和层次间的关系, 分层背诵, 逐层突破, 最后达到整体背诵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主导词、重点词, 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 每段的首句、尾句等, 因为找到这些词句, 就等于找到了记忆的支撑点, 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此外, 可利用多种渠道, 把新颖的教学手段诸如录音、录像、挂图、吟唱、表演等适当地引进课堂中,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让学生耳听音乐, 眼看挂图或录像, 心里默背或小声跟背, 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而加深记忆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诵和表演课本剧, 抒发自己的感受。

浅谈提高语文背诵的技巧 篇10

一、明确目的, 有的放矢

背诵的目标性在于识记知识, 以便运用。以应用为前提、为动机来维持活动朝目标进行, 那么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 而如果背诵时没有这样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则难于完成。因此, 背诵时需要根据需求, 明确目标, 才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否则, 没有明确的背诵目标, 没有切实可行的背诵计划, 泛泛而背, 背多少算多少, 背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 则是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的背诵的。

二、理解当先, 层次把关

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 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如果能理解这门学科, 将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因而, 背诵之前要注意对背诵内容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层次之间的内部联系, 注意层次之间的衔接, 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找到一些规律可以节省时间, 可以提高背诵的效率。边读边想, 如果背不下来时, 沿着这个思路想一想, 就会记忆起来了。

三、眼心口耳, 一致到位

朗读背诵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朗读背诵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它要求眼到、心到、口到、耳到。学生要在朗读背诵过程中, 调动多种感官。眼要看清, 口要读准, 用心想这句话的意思, 用脑去记忆。这样就可以很快背下去了。

四、温故知新, 常记常新

大脑记忆保存背诵的材料功能是有限的, 遗忘是必然的。但是遗忘是有规律的, 只要抓住遗忘规律, 温故知新, 就可以有个好的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最快, 随后逐渐变缓。因此, 背诵的内容应该及时复习, 还要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 制订复习计划, 才能做到永久性记忆。

五、化整为零, 集零为整

背诵篇目如果是较长的篇目, 可按段来背。段较长的, 可分层次来背。句式较长可切成几个意义相对完整的短语来记忆。这样以来化整为零, 分类背诵, 有效而快速。注意“化整为零”背诵后, 须再归纳背诵, 化“零”为“整”。

六、关键字词, 易于背诵

有些段落, 抓关键词易于背诵。关键字的领导性会引导背诵快速而有效。

七、联想思维, 发散思维

思维应该不是局限的, 应该进行发散和联想, 易于记牢。

八、音律配合, 联想记忆

古代诗文大多遵循了一定的音律规则, 那么, 遵循规律则更加有利于快速见到成效。借助音乐, 能激起同学们的兴奋点, 兴趣盎然地背诵课文。

九、情景再现, 形象辅助

有的诗文则情景较为形象,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如果能在心里再现情景, 可以设想作者的处境、心情来感悟背诵, 则有利于背诵。

语文教学中的背诵 篇11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背诵是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由于受方言土语及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准确、不精炼。名家名篇的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就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章的作者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作品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再三诵读,反复琢磨体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彻悟。特别是意境这个东西,常常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学生对课文每读一遍都有一个感知的过程,前一次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后一次理解或理解更进一步了。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一边读一边想。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朱熹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再说,积累知识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对精词妙语,对佳段名篇,理应牢牢记住,而且越多越好。

三、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背诵使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如果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烟云”,对知识不加积累,脑子里一片空白,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下千钧任歙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背诵是抓得一着不让的。古文,基本上要求学生篇篇背诵,现代文除要求学生完成课文后练习规定要背诵的篇、段外,还另外指定了一些篇、段要求学生背诵。而且,通常是通过默写方式检查背诵完成的情况,学生一个也不能偷懒,抓得扎扎实实。十二年来,笔者在这个农村的一般初中,送了五届,每届学生参加中考,语文考试成绩都十分喜人,走向社会的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受人称赞。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想,狠抓学生熟读、背诵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背诵训练 篇12

一、背诵的意义

1.背诵是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

背诵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犹如通过起步、跑步、正步来训练士兵一样,虽然简单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锻炼思维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经过大量的背诵之后,一些语言自然会内化。而语言又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语言表达的敏捷性、逻辑性也正体现了思维这方面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小学课文要求背诵的文体来看,有一般性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抽象,或具体,或分析,或综合,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同时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放在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之首,每一单元的练习中也都安排了“读读背背”,内容有四字成语、歇后语、优秀诗文等。由此可见,编者的意图就是要多增加学生的一些积累。所背诵的内容一旦记牢,其词句、章法、思想内涵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大大提高。

3.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

由于受方言、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存在一些问题,语句不完整、啰唆重复等。小学课文语言规范,也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自然会用规范的语言改造以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并适时、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要想作文写得好,头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也可以使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秋天的图画》中的比喻、拟人)、篇章结构的安排(《小镇的早晨》分总、并列等)。平时加强背诵训练,日积月累,习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自然流露出来,习作练习就能完成由模仿到运用甚至创新的质变的飞跃。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鲁迅在谈到他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过,大概全是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他们的例子正道出了背诵对于习作的重要作用。

二、背诵的策略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到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地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地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虽说教材中很多时候提醒我们一些古诗或名言警句只需背诵可不求甚解,但是那样的背诵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呢?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费尽心思解决难题时,便可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法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渔歌子》时,让孩子们结合儿童歌曲《渔歌子》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再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了。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法

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将课文中固定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直观的形象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的内涵,避免了从文字到文字的枯燥的说教。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我让学生将文中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看到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荫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源。孩子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会到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把全文背诵下来,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渠道。

上一篇:现代金融体系下一篇:数学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