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2024-08-22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精选12篇)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1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少、慢、差的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热情鼓励的同时加以具体指导

刚开始搞这种活动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台讲话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词不达意,有的甚至连一句话也说不成。针对这种情况,我加以热情鼓励,指出“能走上讲台就是一大胜利”。然后指导学生怎样演讲: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敢于正视众人。其次,姿势要端正,“目中无人”。再次,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控制语速、重音、停顿,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经过几轮的训练,绝大多数同学不再害怕了,站在讲台上神态自若,基本上掌握了演讲的方法。

二、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讨论

由于语文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很有帮助。比如有人推荐了一篇题为《留美博士后最后的日子》的文章,学生听后无不为主人公刘佑全的事迹而感动。于是我就引导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刘佑全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而回国效力?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作为一个副县长出去招商引资,从广州到郑州站了一夜火车而不去坐飞机,你如何看待?他出差引资1.4亿元,而他每天的生活费不过几元钱,你有何感想?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以刘佑全为榜样,爱国敬业、艰苦奋斗。但也有不少数同学认为刘佑全太傻,不符合时代潮流。于是,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奉献于索取、苦于乐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

三、在进行听说训练的同时进行读写训练

课前5分钟演讲训练,每次虽然只是一个人上台,但下面的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听听而已,还要结合有关问题,认真听,认真思考。除了台上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外,我也会补充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回答。比如有一次一位学生讲了《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

猪八戒听人家说自己丑,他就对镜子发脾气说:“你这面镜子,胆敢把我老猪照成这个模样。告诉你,我重照一次,你要把我照好,咱就没事,你要再把我照成那个丑样子,我就把你打碎!”于是他拿起镜子再照,还是那个丑态。猪八戒生气了,就把镜子拿起来往地上一摔,镜子就成了碎片。然后他扬长而去,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当他扬长而去的时候,又回过头来用蔑视的眼光看了一眼散落在地上的镜子的碎片,惊奇地看到每一个碎片中,无论大小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感到很有趣,我就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有哪些立意?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任何事情不能只从客观上找原因;有的学生说,完整的镜子与破碎的镜子照出的猪八戒是一样的,说明客观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像镜子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学生意犹未尽,这时我又提出问题:比较这些诗的风格、情调、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于是同学们又展开热烈地讨论。这样不但复习巩固了这些著名的诗歌,而且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开阔了视野,诗歌鉴赏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2

1、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的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听说读写联系紧密,不可偏废。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2、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训练,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们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不仅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比较,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二、按照一定的原则,加强听说训练

1、鼓励原则。培养小学生听说训练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用原则。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性,是听说训练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激发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评价性原则。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逐渐进步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听主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听说训练

1、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制定的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可以举行“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让小学生时刻感到形式新颖,有积极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全面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教师要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布置话题,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3、采取竞争措施,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利用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参赛前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4、加强日常训练,培养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四、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训练

1、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2、与课本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例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讲出来:如果第二年,农夫再种禾苗,他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低年级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法 篇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语文教育界泰斗叶圣陶先生曾说:“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说:“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吃亏,往往又间接会造成社会的损失。”我国小语界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识:只有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完成语言文字训练任务,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瑰宝,汉语是中华民族生活交流的精髓,教育家叶圣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什么是语文?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所谓语文来源于生活,还要让学生会用之于生活。因此在教学生学语文时,时刻要记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会用“语文”。

低年级的语言表达是学生今后说话及写作的基础,如何使他们通过语言关,是许多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愉快教学理念的启示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充分让他们亲自感受,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进而调动其通过自己的头、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听、说、看、想、读、做等方式,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通过以下途径可将愉快教学渗透在低年级语言表达能力上,加强语言训练。

一、听与说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更是百听不厌。教师抓住这个心理特征,将这些内容有意识地放在课堂上,给他们讲《格林童话》、《365夜》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力求做到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并配上适当的动作、神态,适时提出类似“你知道后来怎样了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跟着进入角色,边听边思考,逐步激起他们自己要求表达的欲望。听是一种被动接受能力,但它却能调动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完成听的活动后,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在语言中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及时抓住儿童好动的心理,激发他们用这些表情一边说一边表演动作,集中其注意力,为“说”奠定基础。再及时让学生练说,不管用故事中的语言回答,还是模仿故事中的句式说话,或是复述,乃至自己编写,都给予多些鼓励,或奖励“一个笑脸”、“一个苹果”,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听与说的活动,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日渐提高。

二、看与说的训练

据科学测定,人脑信息10%-80%是靠眼睛获得的。所以,训练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显得十分重要。只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扩展视野,就能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日常生活中观察的内容很多,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耐心教给学生“看”的方法和“看”的顺序。比如观察小猫,课前先让他们去搜集小猫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材料。课堂上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仔细观察它的外貌,吃食时的动作、神态,怎样活动、玩耍等。每观察一项,就让学生练说,并随时了解学生观察到的感受。学生表达时,提醒他们适当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鼓励他们将观察所见编成故事。他们的表达令人满意之后,再用类似的方法观察小白兔、小狗、小鸟等一些可爱活泼的动物,构成一个动物系列,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逐步趋向成熟和丰富。这种看与说的结合,既教会了学生怎样观察,又丰富了词汇,还巩固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读与说的训练

读也是练說的有效方法之一。经常让学生上台读报,读课文,读童话故事,能使口头语言更规范,更流畅,更富有色彩。在练习读的过程中,采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明理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上台表演,以动作、神态促进语感训练,努力防止口头语言的千涩和呆板。讲读课文时,对于那些故事情节比较强、语言比较生动的课文,有意识、有目的地让他们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复述,选择语言优美精彩的片断,要求学生熟练地背诵。帮助他们吸收并掌握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将书本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通过读编故事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读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说与写的训练

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从说句子,写句子,乃至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并且有选择地为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如让学生观察小猫的外貌,生活习性等以后,教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先说后写。他们兴趣浓厚,写出来的内容也较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这样把说写有效结合起来,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把愉快教学有机地运用到低年级语言表达能力上,学生逐渐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上课思想集中,发言人数增加,听说读写能力就能显著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能力训练 篇4

一、抓住课本,按大纲要求切实安排好训练内容

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都科学地安排了听说训练的内容。只不过课本训练的要求形式较为灵活。比如课堂讨论、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演讲等等。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堂时机合理地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应对整个学期或者每个更长的学习周期有统一的安排和计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把听说能力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1.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听说能力。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很多老师总是觉得每一节课自己想要讲的东西没讲完,中学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尤其如此。然而,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听”的兴趣,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教师语言的精练、精彩、精辟,让学生听的同时体会到语言本身的魅力并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说”的欲望和激情。教师也可以巧妙设疑,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慢慢梳理思路,阐明自己的想法,这样既辅导了“读”也训练了“听”和“说”。学生会在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倾听、发表口头意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

2.重点设计,专项训练。既然听说能力是语文四大基本功的主要部分,语文课上就要重点设计,专项训练。每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或记叙文都应该设计复述主要情节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引导学生口头续写、改写等。如果学习了一篇说明文,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口头说出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课文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作文课传统的老套路是老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动笔,我们则可以通过讨论后直接进行口头构思和口头作文,这样,既增大了课容量也降低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充分地感受,在各种人文环境中适当的交际。

总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光重视是不够的,还要开动脑筋,将其切切实实贯彻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5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说、写为目的,辐射发展,感悟语文,实践语文。关键词:提高语文素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七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那么,语文课程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那就是“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听与读的训练,重在培养理解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重在培养运用能力。四项能力同等重要,不能代替,不可偏颇,然而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求得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和和高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听说读写全面能力提高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一边钻研教学理论,一边用于教学实践,努力在实际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尝试和摸索的做法是: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说写为目的,分层递进,辐射发展,培养素质。

一、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听与读都具备理解的功能。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其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而正确的理解来自对语言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在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珍视独特感悟,丰富语言积累,以形式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达到感悟语文的目的。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听的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理应加强培养。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作为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是缺一不可的,重读写,轻听说是影响人的基本素质的。新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社会发展来看,在未来的社会中,口头指令的传达,人和“机”的对话等,都将广泛存在。听人言语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获取信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听语,它也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构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把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作为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听清、听懂,还会听记、听辨,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重构信息的能力。我利用各种机会,要求学生听清,听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能够转述老师及家长的话。同注意说者的语气、内涵,培养语感。为了有意培养听的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我举行各种听的训练活动,加以培养,如举行“道听途说”的游戏,让学生听同学的话,转述同学的话,看传到最后的结果,看是从谁开始传错的。学生在听语的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听这些人言语,再如让学生作小记者,去采访先进人物或到我校参观的客人,听这些人语言,并记录好听来的内容,在班级的板报中转登。在口语交际课上,要求学生在交际中听语,在听语中交际。如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口语交际,是讨论怎样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先同桌交流,从对方的意见中汲取好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然后选出一人在小组中交流。小组听后,选出一人在班组级交流,交流积极性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为其它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由于学生由低年级的识字,学词到高年级的谋段、学篇,到高年级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读的能力。同时,读又是学生由认识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关键一环。新课标注重读中感悟、体验、揣摩、探究、品味,这些都是学生主题心智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心理发展过程。而正是学生的这些智力操作,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我选定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体会语文的内涵。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孩子理所当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学习、接触客观世界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教师给他方法,然后自己探究未知的世界,了解知识的真谛,获得成功的快慰。为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我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给其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一方面联系课本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训练项目。如: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如何抓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如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给学生真正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将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融在一起,从而读好文章。另一方面,在具体读的技巧上,教给学生如何诵读、默读、朗读,如在朗读指导时在实践中逐步教会学生确定重音、掌握速度,把握语调等一些基本方法。重音上,让学生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重读;语速上,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稍快,表示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速要慢一些,整篇文章的朗读要有快有慢富有变化;语调上,让学生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示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如此起点既低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平常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摸索,文章的“味”读出来了,初步成功的体验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如教《桂林山水》时我对第二自然节运用范例导读的方法,其余采取“辅读”的形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使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去发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和好的表达方式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读懂课文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告诉知识,而是伴随着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对材料有着深深的感悟,所以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远比教师的传授丰富的多、深刻的多。我认为这正符合新“课标”对语文重感悟,不求甚解,重自读、强调读中渗情、理解,重合作,强调多项互补的要求。

读中感悟、读中激趣,学生积极性高,愿学乐学。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课间、课上班级不时地响起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师生共同铺平了走向提高素质的道路。

二、以说、写为目的,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实践语文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

语文素养中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而读又是说写的奠基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能说出题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学习课文的语言范例,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说话,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读的对象的选择我要求:由学过的课文——未学过的课文——课外优秀文章——自己写的习作的过渡,达到以读来带动写的效果。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方面通过朗读及摧摩,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在作文方法、方向上给已以指导。另外,朗读活动及其成功过程中的体验和辅助开展的诸如“沸水活鱼”、“脑筋急转弯”、“听瓶子”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随时观察,不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又解决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扫除了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使读写相得益彰。在读中鼓励朗读自己的作品,进行一周一次的自己习作朗诵赛,促进了学生写的欲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总爱把老师的表扬作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在对读的文章评价时,不吝赞美的语言,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孔之见,也给予鼓励的肯定,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对其作文中的不足和错误,则多用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如:“这段话是否可以这样改„„、”“如果再„„那就更好了”等让学生从那商量和亲切的语气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和勉励,从而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强、更加主动去探求新知。

在文章评析的形式上,注重多样化,注重由师评到生评的过渡,如:在教师学六年制第九册基础训练的板报稿写作时,结合板报稿本身类似新闻报道稿的特点,指导写作后,在班级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对照板报稿的写作要求进行评议,可谓在读中获知,在读中激趣,在读中提高自改能力,在读中锻炼了说的能力,在评析时,针对涌现出的进步大和优秀文章,自编班级优秀作文集,使学生有追求成就的愿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以活动为主线,内外沟通,发展个性,体现语文

如果说加强听说读写的密切联系,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体现的是“语文整体教学观”的话,那么,加强语文与社会的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的渗透,积极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个性、提高素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基本功已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就需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而活动可使学生展示各方面才学,获得成功,使许多无形的希望变为成功的现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语文素质提高的全过程,举力了多次朗读比赛,并及时反馈,给予正确评价,当堂全员肯定领奖,并因人而异,由低到高,使班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竟技的局面。

另外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对未来人才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国外的一位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的社会中,新的知识增长速度将十分迅速,如果不会学习,不能自己独立地学会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就会远远不够用,那就等于是“文盲”了,只有会学习,主动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活动中,一方面学生由于获得成功,积极性高涨,主动投入。另一方面在“我要读好,我要写好,我要成功”的思想支配下,自己加压,就自觉地进一步研究方法,主动认真地辨字正音,揣摩词句的感情和内涵,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主动地字斟句酌字写好每一篇文章,从而形成学生自发的内调式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总结的学习新识,探求真理,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达到全面辐射,带动学生语文整体能力提高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良性循环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在教学、生活中体现语文。

分层递进体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分层递进,学生认识领域及知识迁移的分层递进,和评价的分层肯定,促使学生水平上的分层递进,进而形成整体水平的递进提高。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体现阶梯性、渐进性,使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优生学有新意。例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在逐步认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我让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把“借”换一词,其中有一学生把“借”换成了“骗”。一石激起三层浪,同学们纷纷讨论,有的说是“骗箭”,有的说是借箭。这时教师不是时机让学生围绕“借”或是“骗”展开一场辩论会。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辩论会开始了,大家各抒自己见。争辩中提高了思辩能力,锻炼了说话能力,正反两方的代表,见解独到、据理力争、思维敏捷。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成效,使语文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特别是以激发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注意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注重和家长密切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校家联谊等形式,在素质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孩子出路观上形成共识,相互合作,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素质教育的家庭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家里博览群书,与家长交流、交谈,培养读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一些演讲赛、读书比赛等。在具体要求上,给学生创造跳一下就可摘到果实的机会,激发兴趣,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拟或是社会在学校,始终处于成功的氛围,畅步于成功的天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正是以上措施的实施,每接一个新班,短期内部分学生潜力得以挖掘,兴趣得以激发,班级涌现出一大批好苗子,作文迷、写作才子、演讲家„„,差生面得以缩小,最关键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为学生能够成为21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作者简介:

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听说训练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包括听和说,书面语言包括读和写,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方面所占比重很大,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更应明确听说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纠正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强化听说训练教学的重要性

(1)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的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听说读写联系紧密,不可偏废。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2)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训练,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们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不仅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比较,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二、加强听说训练的原则

(1)鼓励原则。培养小学生听说训练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用原则。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性,是听说训练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激发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评价性原则。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逐渐进步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听主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听说训练

(1)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制定的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可以举行“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让小学生时刻感到形式新颖,有积极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全面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教师要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布置话题,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3)采取竞争措施,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利用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参赛前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4)加强日常训练,培养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四、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训练

(1)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2)与课本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例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讲出来:如果第二年,农夫再种禾苗,他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五、听说训练应突显下列特性

(1)主体性: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训练中,要面向全体,力求人人参与。

(2)激励性:低年级学生自尊心、上进心强。有资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训练中教师可多用鼓励的言语等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反馈性:心理学表明,当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4)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让学生参与多项实践活动,这对训练他们的听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总之,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为活跃。长此以往,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听话、说话训练的途径十分广阔,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无不与听、说相关联。只要教师把关怀和指导落实到了全体学生,就能使全体学生听说能力都得到提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为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克昌.《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2]李伟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1999年第4期

[3]张明恩.《浅谈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河南教研》,1999年第2期

[4]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谈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篇7

一、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 采取直观性教学

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活带有浓重的游戏色彩。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重要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也带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因此,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除教材内容外, 还要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或身边的动植物等作为教材, 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看图激趣, 启发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失时机的引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我在教学看图学文《秋天》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 然后问学生: “树叶为什么落了? 为什么大雁回南方去了?”学生回答后, 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把自己看到的秋天景物特点说出来。学生的兴趣很浓, 争先恐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景物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互相听, 互相纠正补充。我再加以必要的讲解,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正确地理解课文。这样, 把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看、听、想、说来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创设意境, 侧重听说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看图说话和有关的课件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看图说、看物说、对话说等形式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使听说的能力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从教材特点出发, 采取渗透性教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关于语文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高度概括: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所以, 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听说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到位。

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每篇课文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维熏陶和得到美的享受, 我都范读或听朗读录音, 对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或难理解的片断进行领读,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根据体裁不同, 从朗读情调的高昂与低沉、语气的深沉与轻松等方面做具体要求。

2. 加强综合训练, 培养语言能力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而轻听说的现象。究其原因, 或是课时紧、读写任务重而难以顾及; 或是受考试牵制, 教学偏于应试。而作为语文教学, 只培养学生“文”的读写, 不重视“语”的听说, 其发展必然是不均衡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体系, 听说与读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相互制约、促进、迁移的关系, 更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可随意偏颇、废止。

听说读写都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接受和发表, 表现在口头是听 ( 听人说) 和说 ( 自己说) , 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 听和读同样重要; 在发表方面, 说和写同样重要。”又说: “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 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听说读写可有异曲同工之效。人们在对聋哑人的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发现, 由于丧失了听说能力, 聋哑人的思维发展, 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 道德行为认识明显低于健全人。因此, 听说能力的培养也是育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上的读, 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 更要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培养,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泛读能力。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 读书有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 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教师训练学生泛读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只有在泛读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更好地为学习、生活, 工作服务。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的写, 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 要言之有物。平时, 教师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 思考其中的情与理, 让学生积累素材, 有素材可写, 不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其次, 要言之有序。在行文时, 指导学生做到有顺序、有条理,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再次, 要言之有理。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 不可含糊不清。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习作要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旗帜鲜明地表明是赞扬真、善、美, 反对假、恶、丑。只有这样, 读者阅读时才能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得到教育。最后, 推敲斟酌, 不断修改。在学生完成习作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直到满意为止。让学生明白: 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8

一、广“听”各类材料,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听”的训练,教师除了把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字词拿出来给学生听外,还要注意扩大听力的材料。 只有在广泛的语言信息中不断积累和感悟,才能使语言达到一定的敏感度,并且从听力材料中学生也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充实自己 的阅历。例如学习 《繁星》这一课,这是巴金的一篇重要文章,教师除了对《繁星》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外,还可以收纳巴金其他的作品给学生做听力训练,比如《怀念》、《随感录》都是比较合适的听力材料。听力训练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漫无目 的地听, 而是要从中抓住重点、总结主旨、体会作者的 思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听力训练环节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给学生播放听力材料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教师针对材料内容来提出相关问题。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语言信息捕捉能力和及时反应能力的训练有着一定的效果, 有助于塑造学生思维结构,扩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感悟。

又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衣》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国外童话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在运用材料时不妨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把童话中人物的对话 拿出来反 复听,感受语言 带来的独 特的魅力;还可以把童话故事中的旁白部分拿出来琢磨,因为旁白是一个严肃的部分,对于语言规范性标准的要求较高,所以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较好的模板。总之教师不管是对课内课文还是课外作品,都要充分利用好听力材料,让学生广泛地听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大胆“说”出自己,提升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应当将学生的语言功底培养得扎 实牢固,而语言的表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显现出来,比如书写和口头表达。书写的形式十分普遍,学生也相对容易接受,而口头表达涉及更多能力方面的内容,比如语言组织能力、临时应变能力、思维运用能力 …… 这些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真正技能,所以教师应该着重于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的训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童年的朋友”这个话题来举行演讲形式的活动,要求学生张口说话,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从而学生能从语言表达中发现语文学习的问题。关于“童年的朋友”这个话题学生比较熟悉, 可以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因此学生也比较容易去表达自己的演讲内容。教师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语音字词发音的规范问题以及逻辑梳理问题即思维结构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更正。随着这种训练的不断加深,教师也要越来越关注到学生的语言逻辑表达能力,因为语言表达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思考过程就是对表达内容的整理过程,这个过程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

三、“听”、“说”结合,不断创新

语文的学习也是语言的学习,而语言的学习必须要提及到“听”、“说”、“读”、“写”。“听”与“说”结合的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语言感知力,还能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 力。例如学习 《背影》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充分将“听”和“说”紧密结合。首先让学生仔细听音频资料,然后从中记录下关键的信息或者学生认为有意义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和内容来总结出自己的想法。《背影》这篇课文涉及亲情,因此学生发挥的余地也十分大。学生从“听”中获取信息,从 “说”中发现问题,两者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学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文章,教师同样可以先让学生听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汲取有效内容并进行总结归纳后表述出来。教师选用材料时也未必要用教材听力材料,而可以选取一些关于“知识”这个话题的诗歌、评论、报道、论文等,材料的丰富性给了 学生更广泛的阅览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得他们在听力训练中更加集中注意力。而面对新的材料,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时需要更灵活的思维空间来容纳新鲜的信息,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学生对新材料进行思考和梳理后最终阐述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摘要:“听”和“说”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加强学生听说训练的同时也要结合正确的途径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训练中才能更快地构建好自己的思维方式。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9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的阅读教材,听说读写应当协调发展,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浙教版教材把作文和听说训练从单元练习中分离出来(作文从三年级开始),与课文并列,提高了作文和听说在教材中的地位。同时,由于浙教版教材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序编排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比较清晰。

1. 年段编排、要求和数量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一、二年级的写话安排在单元练习中,形式有看图写句子、看图写话、活动写话等。三、四年级每册8个单元,五、六年级每册7个单元,每单元都有1次习作训练,标题与课文并列。三至六年级共有习作训练60次。

2. 文体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比较重视应用文的练习,从留言条、借条和收条到日记、书信,常用的应用文都有,还安排了两次作文修改的专门训练。在记叙文的几种类型中,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比例比较适宜。写人一般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写人文章出现得比较迟,到高年级才跟记事文持平。写景状物的文章由于大部分是基于观察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各年级的安排大致接近。

3. 内容

浙教版教材的作文内容有以下特点:

(1)规划作文序列,减少随意性

这套教材中的作文内容是事先规划而不是根据单元课文随意安排的。从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这套教材按记叙文、应用文两大文体,由易到难编排。应用文的出现顺序是:

应用文中除了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写法可以比较随意外,绝大部分应用文是给别人看的,因此必须注意礼仪,有的还有固定的格式。读者相对少的(如留言条、普通书信)写法可以自由些,而读者多的(如通知、启事)语言必须简洁明快。条据实际上是简短的书信,因此从条据开始训练应用文的规范,然后写内容比较复杂的书信、回信直至感谢信等,可以形成序列。

记叙文一般分为叙事、写人和状物(包括写景)三类。写人必须以叙事为基础,所以先安排叙事再安排写人,而状物因为可以直接观察,尤其是静态的如水果、文具、玩具等可以反复观察,所以也可以较早开始练习。同一册教材,也注意由易到难。如第五册要求写好一段话,训练顺序是:

(2)单元导语、课文和作文一致

这套教材是按语言文字训练序列组织单元的,很多单元是以写作为重点项目的。如第五册第七单元的语言文字教学点是“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单元导语是:

接着,安排了《我们的教室》《三味书屋》《北京》三篇课文,学习重点就是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学完三篇课文后是习作训练:

习作训练没有设置栏目,但实际上由“指导”“例文”和“要求”三部分构成。这次习作的要求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浙教版教材的作文指导并不是到作文课才开始的,而是贯穿整个单元,虽然也有“例文”,但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例文,这就可以多方借鉴,厚积薄发,避免机械的模仿或套作。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避免学生习作内容和写法的雷同。

(3)作文指导比较具体

高年级的习作训练,都有“习作要求”“习作内容”“习作提示”三个部分,一般为3~4个页面。习作要求比较明确、集中。如第九册第四单元《我爱家乡的 ___》,习作要求就是写好文章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洁,不画蛇添足”。在“习作内容”中安排进阶练习。像这次习作,要求先为《我爱家乡的河》加一段结尾,然后以“我爱家乡的 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写好结尾。在“习作提示”部分提示了“自然结尾”“总结全文”“发人深思”等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由于作文指导比较具体,教师和学生反映易教易学,效果明显。

二、听说教材

浙教版教材的听话说话训练有以下特点:

1. 提升了听说训练的地位

此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把听说训练作为单元练习的一道题,时有时无,师生也不够重视。浙教版教材注重听说训练,把听说和阅读并列。各年级听说训练都单独列出,在目录上显示,一、二年级还跟阅读并列编排课次。

在数量上,一、二年级每单元1次。第一册有三个板块,分别为“入学教育·听话说话”“汉语拼音·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听话说话”,每个板块都有听说训练。这是因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尽管识字和阅读刚起步,但已能听懂,会说很多话。以听话说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便于幼小衔接,也能促进儿童口语能力的发展。低年级在目录上标明的听说训练共29次。三到六年级每两个单元安排1次,共计28次。

2. 独白和交际并重,注重口语交际功能

以往的听说训练以看图说话、复述故事为主,侧重于独白。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听说训练要注重交际功能,浙教版教材反映了这一变化,独白和交际练习并重。

以上交际性听说训练共19次,从数量看,在同一时期的教材中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交际功能训练在整个听说训练中的比重看,占三分之一,比例还是偏低的。

3. 听说训练的指导比较具体

浙教版教材中的听说训练一般占2个页码,对听说的内容、方法以及情境等都有提示。

三、四年级的听说训练不分栏目,采用课文加课后练习的形式。如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打电话》。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10

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视觉的刺激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看图说话能够让学生依据看到的图片描述出所看到的内容,色彩艳丽的图片更能达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叫一些学生回答所看到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能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更应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听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练习5“说说写写”——要求学生了解蔬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郊区的蔬菜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蔬菜,观察不同蔬菜的特点,另外学生可以帮助农民伯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并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之后让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对一种自己喜欢的蔬菜进行描述。

二、在听说训练中要注重原则

在听说训练中,要注重主次。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而,教师只需要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在训练中,要让学生多多参与,并且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张嘴说话,并且说得好。”这是听说训练的目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配合,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擅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习与练习当中。

在每一次进行听说训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补充听说的内容。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获得更多的收获。

要让听说训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要经常询问学生对于听说训练的看法与建议,并对训练内容、方式等进行一定的修改,让其更加符合学生的意愿,这样的话能让听说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让学生更喜爱这样的课堂方式。

三、在听说训练中丰富训练平台

为了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定期举行语文大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表现欲很强,所以他们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开展这些集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也可以逐渐让学生更加自信,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举行一些“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主持人比赛”等新颖、好玩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堂的40 分钟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听说训练更好地开展。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依据关于课文内容延伸一些名言名句等,让学生速记下来,这样的话,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上询问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起来回答,这样简单的问答形式却也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良好途径。最后,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可以叫一些学生来叙述这堂课所讲的大概内容,让学生学会总结概括的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课上认真听讲,提高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就业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听说教育,就能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的途径进行了一番阐述,提出了三点训练的途径,听说训练中要注重方法,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听说训练中要注重原则,要分清主次,适当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在听说训练中丰富训练平台,定期举行语文大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建梅.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1).

强化听说训练 提高语文素质 篇11

一、重视趣味性,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了兴趣,学生才听力集中,想说,爱说,敢说。为此教师应以有趣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去唤起学生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知注意力,使他们听后乐意说,有话可说。说话内容要丰富、具体、有趣,能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消除学生怕说,懒得说的思想情绪,使学生自己要说,而且在指导学生说话时,还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随意打断批评学生所说的话,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可说的内容,说话兴趣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教完《乌鸦喝水》一课后,向学生播放录音故事:又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飞到树林找水喝。在村口遇到小猴,猴子告诉他:“村子里的井中有水,我帮你吊一桶。”乌鸦说:“谢谢!我有办法喝到水。”猴子走了,乌鸦找到那口井,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好久,还是不见井水升上来------听了后我提问:“乌鸦这次能喝到水吗?为什么?”由于内容和形式充满情趣,那富有表情的声音和动听的配乐,唤起了儿童表达的愿望,他们听后兴趣盎然:“乌鸦仍用老办法办事,是喝不到水的。”“这种办法,和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是不行的。”显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听、说、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二、把听说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听说是教育的基石,语文教学的各项教学任务都要靠听说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都渗透着听说训练的内容。

1.汉语拼音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材第一册拼音部分有学习音节“zhíshù”时,在熟读音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什么时间、谁、什么地点、干什么?”小朋友说:“春天,哥哥、姐姐在校园里植树。”这样,既巩固了汉语拼音,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2.在识字教学中训练说话。让学生把词组成句,把句连成段,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或句式练习说话。不仅训练了说话,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提高了运用能力。

3.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把句逗读得清楚,还要读出语气、表情,读出抑扬顿挫的情调。读后概括课文大意、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等,进行说的综合训练。

4.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或片段,谈谈读后感,评论书中的人物,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

三、按照一定的原则,加强听说训练

1.鼓励原则。培养小学生听说训练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用原则。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性,是听说训练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 激发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评价性原则。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逐渐进步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听说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四、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听说训练

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可以舉行“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让小学生时刻感到形式新颖,有积极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全面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教师要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布置话题,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采取竞争措施,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利用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参赛前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加强日常训练,培养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五、利用教材,见缝插针加强听说训练。

语文教材是很好的听说训练材料,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机会,首先,现在的课文学习中安排了很多插图,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图入手,讲出图意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其次,阅读教学中,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教师的一些关键性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这样既能抓住课文精要之处,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阅读教学中也可鼓励学生发问,只要他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就达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六、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训练

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说与写,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与课本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后,让学生延伸内容,进行想象、口述。例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讲出来:如果第二年,农夫再种禾苗,他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语文听说训练的方法 篇12

一、教学目标及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各科学习乃至个人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往往如今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思)”的怪异现象。学生或者是将语文课看作休息课,或者是习惯了记笔记背答案,不顾语文课堂掌握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双重目的,被动学习,不主动投入。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成了最难提高成绩的学科,学习内容多,目标不好把握,方法难以确定。有些老师也信奉起了“多讲总比少讲好”,不厌其烦地满堂灌,不敢越雷池一步,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一堂课下来,黑板写满了,老师讲累了,学生听乏了,根本无暇顾及听说读写训练的活动开展。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读、思、议环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个体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是关键。

二、教学尝试及体会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三年重新激起或仍然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我所在的四星级高中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前五分钟

如何能让学生从前一堂课的高强度思考、疲惫中解脱出来?如何从课间的放松中进入必要的紧张专注状态中来?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是关键。

高一的孩子刚从忙碌的初三生活中解脱出来,凭着较好的成绩跨入自己理想的四星级高中,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为他们安排“课堂五分钟演讲”,虽然是老瓶子,但跟初三相比,它仍然被装上了新酒。高中的孩子讲的就是个性,课堂五分钟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我们安排了三个梯度的演讲主题。第一轮:请为大家朗诵你喜欢的一篇文章,说说读后感受;第二轮:请介绍你喜爱的一本书,谈谈选择理由;第三轮:请推介你欣赏的一位作家,侃侃他的精彩。第一轮演讲,老师说优缺点委婉提要求;从第二轮开始,每位同学演讲完后都由听讲的同学来作现场点评。

高一一学年下来,每位同学均有四次登台发言的机会。性格或外向或内敛的每一位同学,都站上讲台与人分享自己的喜好。演讲内容有深刻有浅显,演讲水平有高有低,演讲内容有高雅经典也有通俗小众。这短短的五分钟演讲,外向的同学对它是轻车熟路、轻松自在;而对内向同学来说这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过程。甚至有家长爆料:“孩子在家精心准备一个月,就为上台五分钟。”“在家当听众久了,自己都开始留意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跟孩子交流够不够当表演材料。”我们明显看到了学生们的各种改变——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从随大流到有自己的体会思考了。听别人说了,自己动脑写了,读自己选的,说自己写的。虽然每人只有四次机会,但大家重视了,见识了,学习了,也就自然有了提高。课堂演讲成为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一项内容,更好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文学习到亲子沟通,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语文学习的氛围更好了。

高二的孩子离开了高一各学科“全面开花”的时代,开始分科奋战了。高二的《唐诗宋词选读》是上学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语言盛行的现代,如何教学生更准确地欣赏理解诗歌?通过身边的“解读我喜欢的一首诗或词”的方式,同学们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逐渐熟悉了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了解了诗词的解读途径,接受了知识的传输,也完成了概念的强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对诗的感觉”。有别于初中、高一对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偏重,高二开始强化议论,训练学生的思辨性。下学期的演讲中,同学们可以自由针对某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指点江山”。如果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欢迎进行思想的交锋。有思考才会更成熟、更理性。课堂的论辩或是对时事的关注都在开阔大家的视野,是对自身“库存”的补充。同学们在作业学习之外,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个人的快速思考及语言组织、表达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锻炼和提高。

高三是特殊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大家都更看重效率。这时课堂的前五分钟演讲重心放到了好文章的分享、好素材的积累上。经过了两年的练习积累,学生们的演讲更注重个性,点评也更犀利到位了。这五分钟的“秀场”,成了他们畅所欲言的舞台。有时,这课前的五分钟也成为教师与同学的分享时间。老师选择素材朗读,学生注意聆听消化,补充一部分可能缺失、遗忘的内容。思维的碰撞激起了更多火花,也延续到了课下交流。

作为老师,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尝试使一些同学语文学习有了明显的提高,让很多同学有了对语文学习截然不同的态度情感。同学敢“说”了,同学主动要“说”了,在交际中出现词不达意、丢三落四、语无伦次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对演讲由“怕”到“不讨厌”到“蛮有意思的”,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

(二)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其中的形象自然就呼之欲出,对书中的思想也会有所感悟,语言感觉自然也就找到了,进而能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读是说的基础、写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在课表上安排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们一直坚持到高三还在开展阅读课——就是自主读书时间,可以看阅读教室里的书,也可以自己带喜欢的书看。每个月开展一次两课时的“我的阅读”交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限时交流。

有人或许会质疑:高一高二也就算了,多看书总是好的,到高三了还这样,就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因为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再想借书充实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高一高二的学生确实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博览群书”,高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也有明显效果。当你翻开学生的作文,你会欣喜地看到例子不再只是屈原、司马迁这些熟面孔了,傅斯年、陈寅恪、梅贻琦、梁漱溟、黄侃等历史文化名人屡屡在作文当中出现;有人一篇作文只写了一个人,却让你觉得充实有细节有力度,这正是他们读得“专”;当我们欣喜学生作文变得深刻有思想时,学生告诉你“最近在看熊培云、王开岭的书”,这是他们读得“深”的表现。

只要开始就永远不会晚。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由“阅读”到“悦读”,读书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思考,阅读使师生共同成长!

(三)作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书面表达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具综合性的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在学生写作、老师点评的基础上开展的,常常是“学生写得头痛,老师改得头痛”。单纯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枯燥,可能满足不了学生作文训练的提高要求,所以作文训练形式、批改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尤其是进入高三的学生。他们对新材料作文的接触不是一天两天了,面对高考他们需要更多的锻炼。

1. 训练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文训练都是从题目到结尾全篇完成,不少于800字,基本用时一小时。这固然是关注到完整性,训练了学生的整体谋篇布局能力,但学生之间差异非常大。对于一部分作文有困难的同学,次次都是在惴惴不安中“慌忙收工”,常常顾了开头想不到结尾,前面有了精彩伏笔,最后却因为时间问题草草收场。长久下去,写作积极性大受影响。如此的作文训练绝对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不“因材施教”,学生怎么做到“各个成才”?

为了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坚持认真练习,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灵活的训练形式。比如,不写全篇写思路;只练开头和结尾;挑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一段;陈述一个事例;针对某一材料写100—200字评论。当给与学生自由、让他自主挑选形式完成练习时,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尽己所能地去训练。这样有针对性又尊重个性的行为,是受大家欢迎的。在对不满意作文进行修改时,我们也提倡不一定要篇篇全文重写,可以选某一个段落或优化或重新创作。总之,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见到成功的曙光——我能写好文章的哪一部分了,下次只要再注意一下哪部分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实效的。在对局部的掌握驾轻就熟之后,驾驭通篇的文字也就没那么困难了。只要学生愿意写,作文水平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师要做的是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保持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与热情。

2. 批改形式多样化

(1)让学生自己改作文

苏教版教材从初中就开始引入新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提示的方法,修改自己最近写的作文,挑出改得不理想的地方,与同学讨论,力求改得好一点”。这一教材内容的安排实际也就形成了另一种作文教学模式——老师讲清楚审题,学生直接以小组的形式,由组长主持集体修改个人文章,组内择优交流,最后老师组织全班点评优劣。这样的作文评改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将语文训练的听说读写各方面全部练习到了;既活跃了课堂,增加了上作文课的乐趣,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自身写作能力。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任何说教都抵不过亲自参与获得的经验来得宝贵与自然。

(2)全年级统一批改

个人的喜好是有自身烙印的。自己的老师批改作文,难免会有先入为主之嫌;密封试卷,打乱班级,全年级老师统一批改,这样更公平,跟高考阅卷也更接轨。“如何在不同老师手里讨分”成了孩子们交流的话题。一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统批作文有助于学生明确:怎样才算审题正确,怎么写才真正做到切题,如何写作文才算清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在统一阅卷中拿满50分,可以尝试在自己的文章中设置哪些让批卷者加分的“亮点”。这才是真正让学生投入参与的语文学习。

三、结语

四星级学校的学生毕竟还是比较优秀的。笔者尝试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组织合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相关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给予了极大的配合,我们老师也从中获益很多。教学相长说的恐怕就是这个过程吧。

只要学生愿意投入,就会在学习上得到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关注语文的习惯,培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将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将生活引入课堂,学生说情真意切的话,写真切自然的文,听意蕴丰富的话,读深刻思辨的文,能够用语文更好地生活,这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最好的肯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理高考备考下一篇:幼儿园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