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2024-06-23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通用12篇)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1

无声语言是教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 无声语言的运用是课堂生动、活泼的重要表现。那么, 什么是无声语言呢?即凡是不出声的意向表达均可称为无声语言, 其中无声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无声语言的主要部分, 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包括眼神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语言学家研究结果: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 只有35%的信息是单纯通过言语表达的, 其余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表达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无声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表意功能。

那么, 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的无声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 因为你的每一步, 每一句话, 你的眼神, 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 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地通过无声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 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

一、善用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善用眼神的交流, 才能把握课堂的气氛。小学生都很贪玩, 当上课铃声响后, 他们的注意力还没完全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上来。这时, 教师可以用目光扫视整个教室, 让学生明白老师在提示他们安静, 提示他们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转移到新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开始上课后, 教师要做到眼睛散发出充满活力、愉快、自信的神情, 以这样的神情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 每当我们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 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 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我们不必直呼其名批评他, 损伤他的自尊心, 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而是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害怕胆怯时, 教师给学生鼓励的目光, 这时学生肯定是信心倍增, 恐惧顿时像是飞出了他的身体, 马上投身于学习当中, 下次发言的时候不会发生怯场的情况。

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目光不扫视教室的每个角落, 就不会发现每位学生的动态, 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就经常错失学习的良机, 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如果没有教师鼓励的眼神, 学生只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课堂经常是冷场或者是一言堂。学生有了自信谈吐的勇气, 课堂的才会互动起来。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要善用眼神的交流, 激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 使主题深化, 使文本价值得到真正的释放, 直至熏陶心灵。

二、善用表情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受到老师最直接的无声语言。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显示许多信息给学生。教师好的面部表情能传达真挚和温暖, 使学生如沐浴春风,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自我表现能力, 表现出良好行为;如果教师总是表情阴沉严肃, 给学生以恐惧感, 学生会显得很紧张, 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表现喜、怒、哀、乐, 与学生达成共识。例如学生因为不会回答你的问题, 你完全不必批评, 可以撅着嘴, 扭过头, 表示很生气, 这样老师显得活泼而可爱, 还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相反学生还会感到内疚呢。可见, 课堂上, 教师声情并茂, 带有感情色彩的演绎文本知识, 会使课堂生动、有趣、倍加感人,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效果明显。

三、善用手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手势, 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是课堂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 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例如上课时, 学生正在自由地朗读, 老师不必声嘶力竭地喊安静, 只需要拍拍手, 然后, 在嘴巴上做个拉拉链的动作, 学生就会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安静下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 可以不说“请举手”, 而是自己做个举手的动作, 这时学生就领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可以不说“请某某说”, 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 手心向上抬起做出热情邀请的动作, 学生会会意并乐意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 教师伸出大拇指, 可以鼓掌表示称赞, 鼓励时可以握紧拳头;愤怒时双手叉腰, 跺跺脚;当学生回答错时, 教师温和地摸着学生的头, 跟他说:“好好努力, 下次你一定行。”来鼓励学生等, 这种种手势给学生的感受是“无声胜有声”的倍加感动的, 能激起表现欲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 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 对于老师那种不变的声音、呆板的语言、生硬的说教、学生提不起兴趣。这时, 动感的手势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佳手段, 比语言省时直观。例如学习《桂花雨》的摇花乐的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模仿作者摇花的情景, 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作者当时的心情———摇花乐就感悟到了, 这种通过手势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可见, 课堂上, 教师规范和恰当手势能启发学生, 能使复杂抽象知识直观形象, 便于理解和记忆。

民间有句谚语“不是蜜, 却能粘住一切。”便是对语言神秘功能的高度评价。相声之所以受大家欢迎, 重要的是演员能够恰当的、甚至是夸张的运用表情、动作来补充有声语言, 增强娱乐效果。教学工作也是异曲同工, 教师在课堂上就好比一个演员, 适时适度巧妙运用倾注教师情感的无声语言配合有声语言来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2

一直以来,不论是朋友或家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只要让我感到有情绪上的变化,基本上我都会对那句话留下印象。要说起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或许我说不出来,因为每天听到的话实在太多了。但若要追根究底,我想最感动的一句话,对我来说便是那“无声的话”。

什么是无声的话?我指的让我感动的无声之话,意思是没有声音,却令你感动的“话”。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心情不好时,朋友什么话也不说,但他却在你身旁静静的陪着你,并不时给你一个微笑。这种行为是不是令人很感动呢?虽然这不算是话,但我把它的`微笑当作一句话,只是朋友没有说出来罢了。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考试考的不理想时,同学跑过来安慰我,但他却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这时候说话我只会哭的更久而已。于是他们不断摸摸我的头,用这种型态的“话”来表示对我的安慰,这才是我最让感动的一句话!

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无声语言 课堂教学 运用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运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思想的交流工具。语言是师生之间用来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层面和思想道德层面。然而,历来教育界都比较重视有声语言的研究。

二、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看似不经意的眼神,常常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有时,运用好无声语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自觉地提高自己无声语言的修养,充分挖掘无声语言的潜能,就有助于加强表达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三、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教师上课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无声语言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多处于自然形态,问题较多,直接影响到知识信息的传递效果。

1.乱。即无声语言的使用混乱。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无声语言。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在批改作业时,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与学生谈话,眼睛根本不与学生对视,造成了对学生的一种轻视态度,使得学生对与老师所讲的难以接受和信任。这些无声语言不仅无助于有声语言的表达,还对知识信息的传达起着阻碍作用。

2.滥。无声语言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只是有声语言的补充,是为了讲课的需要而设计的。如果使用得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就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的反馈,也有些喧宾夺主了。

四、课堂教学中怎样正确运用无声语言

衣着、肢体、面部表情三者,就是社会心理学所称的“光学动力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在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然、恰当地运用衣着、肢体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辅助有声语言,使课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1.衣着语言

在师生交往中,第一印象常常是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首因效应”。有一本叫《接触的最初4分钟》的书,作者提出,人们在彼此决定是否成为朋友时,接触的最初4分钟起着重要作用。若要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使人喜欢你,必须讲究仪表和风度。周总理就读过的南开大学里曾有一面立镜,镜子上方悬挂着“容止格言”,内容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教师的仪表在第一印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才能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肢体语言

它是指教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情绪或信息给学生的一种无声语言。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教师可以做很自然且有效的表达,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手势语:手势语是教师通过手和手的活动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教师招手、摇手和手动等动作。手势语为教师表意增加了感情色彩,使教师的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它不仅有强调、示范的作用,还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鼓励或制止学生的行为。

(2)姿势语:姿势语是指教师身体在某一场景中以移动、走动,变换位置所传递的信息。教师的姿势不但可以向学生提供情感、意图及动机等沟通的信息,而且也会对教学提供帮助。

3.表情语言

它是指通过教师面部不同的肌肉活动和面部眼睛活动所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君达,刘以林.教师体态交流技巧[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李敏.教态变化技能[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

3.田晓娜.教师的风度仪表行为[M].1997

4.冯雨.此时无声胜有声——浅谈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04年5期

5.韩菊,吕凤滨.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J].石油教育.2002年第4期

6.李玉娟,魏刚.试论授课中“形体语言”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5年7期

7.吴润.“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8.李绍青.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9.郝新东.无声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英语语言的无声教学 篇4

有时, 运用好无声语言, 能起到有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 教师如果能自觉地提高自己无声语言的修养, 充分挖掘无声语言的潜能, 就有助于强化表达的效果, 加深学生的印象, 弥补有声语言的某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在教如何发/θ/和/奁/时, 学生总不能把舌尖伸出顶住上齿, 这时老师可边作示范, 边用双手作好像在拖什么沉重的东西的动作, 帮助学生把舌尖伸出, 发音正确。这样的动作得体又形象, 使得学生们都忍不住发笑, 在欢乐的气氛中, 接受了老师的帮助, 轻松地学会了/θ/和/奁/的正确发音。又比如, 在安静的课堂上, 某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没有说一句表扬的话而是脸上露出非常满意的表情, 伸出大拇指, 用这样的动作和表情, 既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赞赏, 又没有因为说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而打乱学生的思路。有人把这种无声语言称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 所以手势语成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那么, 在使用无声语言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仪态优雅的端庄

首先, 教师的穿着要打扮得体、整洁、自然、美观, 显出高雅的品位, 不显俗味;其次, 教师的容貌、姿态要端庄、纯朴、大方, 不矫揉造作, 不扭捏粗俗;最后, 教师要注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 增强自身的教育魅力。

二、表情丰富得当

表情包括眼睛的神情和面部表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情, 教师的表情应该亲切和悦, 对学生充满爱和期望, 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哪怕是带有批评意味的话语, 如果面带微笑, 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 乐于接受。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多么希望英语老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多看我一眼, 因为老师每看我一眼, 就使我增加一份学好英语的信心, 我感觉到我如果学不好英语, 就对不起老师对我的期望。”教师的表情还应该是真实而丰富的, 表情要与内心的情感体验一致, 要有喜怒哀乐各种变化, 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另外教师表情的传达要准确恰当, 切忌过分夸张, 要与教学同步协调, 千万不要“一发而不可收”。

三、举止生动形象

举止主要有手势和形体动作。要回答学生的建议或要求时弯曲食指, 做一个“OK”的手势, 潇洒又大方;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和满意, 招手表示让学生靠近自己;点头表示yes, 摇头代表no, 手势和形体动作实在是丰富多彩,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辅助有声语言传情达意, 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使用手势和形体动作要做到从容不迫, 潇洒大方, 切忌过分做作, 动作太多太滥。其次要形象生动、鲜明准确, 如结合所讲内容比划手势、模仿动作, 更能够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 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四、姿势得体

姿势语是指教师身体在某一场景中以移动、走动, 变换位置传递的信息。如教师为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都采取与学生面对面的姿势授课, 提高学生对教室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的位置停留在教室的前方中央, 对传统排排坐的教室而言, 会产生“参与的三角地带”, 也就是参与教室活动的学生, 会集中在前面几排和靠近中间三分之二列的学生, 显然地, 后排及两侧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所以, 教师必须了解“接近”是如何影响师生沟通的, 然后运用其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当一位老师在有意或无意间, 修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进行沟通时, 会改变学生的参与情形。在教室中, 身体的空间传达了师生沟通, 教师也具有了应有的角色和地位。许多老师因为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 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形成了一种阻力。教师经常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桌子后面, 都是明显的例子。学生较喜欢与他们接近的老师, 所以老师置身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 比在学生旁边、后面或坐在桌后的老师, 使人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在学生谈话或“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 较接近学生的老师, 学生会认为是喜爱他们、善解人意的好老师。相反地, 当师生间距离被拉长, 教师面临的沟通情境会呈现“单向”的情况。教师能善用与学生间的身体接近, 显露亲和力及真诚心, 相信必能延伸自己的影响力。

五、实物、卡片选用恰到好处

教授生词, 提供语景, 实物、卡片十分直观。实物当然是容易携带的, 常见的, 如钢笔, 铅笔, 直尺, 橡皮擦, 文具盒等。卡片可以书写单词, 提供语景, 常被视为小挂图。这样, 课堂就会更加生动、具体, 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无声的语言》读书笔记 篇5

《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视野宏阔,洞见深刻,理沦崭新。霍尔按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娃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按内部构造将文化分为元素、集合和模式。他系统讲解直观而实用的“文化教学示意图”,解说文化变革,提出“文化即是交流”的命题,首倡“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并给予生动的解说,意在帮助人们挣脱文化枷锁,逃离文化囚笼。跨文化传播(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筚路蓝缕的精心之作前无古人,达到了后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魅力经久不衰。《无声的语言》在传播学的发展中给人启迪,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给人信心,它扫荡隐形障碍,提高文化觉悟,激励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和尊重。

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其揭示的现象。奇怪的是,它隐藏的东西对文化的参与者最为有效。多年的研究使我坚信,真正的难题不是理解外域文化,而是理解自己的文化。我还坚信,研究异域文化所能得到的不过是象征性的理解,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化系统的运行机制。接触外国文化最重要的理由是激发自己的活力和意识,以及对生活的兴趣;只有体验到文化的强烈对比和差异后,这样的兴趣才会产生。

关于文化的定义其实有很多种说法,以前看威廉斯的《文化的观念》时就被其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的概念弄得晕头转向的。“文化”应该说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方法。霍尔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分析和比较威廉斯和汤普森的对文化的定义开始的。霍尔在分析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时,引申出两种不同界定“文化”的方法。

在较传统的定义中,文化据说体现一个社会中“被思考和谈论过的最好的东西”。当被表征在经典的文学、绘画、音乐及哲学作品即一个时代的“高雅文化”中时,它是所有宏大观念的`总和。属于同一参照系,并对它作了更“现代”的引申的用法,是用“文化”指称那些通俗音乐、出版、艺术、设计及文学的广泛流传的形式,或指称那些构成大多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活动,即被称为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的东西。在这里,“文化”的概念已经被大众化和社会化了。多年以来,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争,是构成有关文化的争论的典型路数,这两个用语带有一种强烈的价值评判含义――粗略地讲,高雅的等于好的;通俗的等于掉价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无声语言 篇6

如何在數学教学中使用无声语言呢?

一、正确使用面部语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重视面部表情的正确运用,因为它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心灵默契,能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铃声落了,教师早已站到教室门口,但教室里的一部分学生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就可以使用“环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亲切的“注视”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本学期我在学校组织的一节公开课上讲“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假设法解决出示的例题时,教室里有一分钟的时间静悄悄的,于是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发现有几位学生尽管还没算出最后的结果但在练习本上写的思路很有条理,见我走到跟前就抬起头来用询问的眼光看着我,我送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有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开始积极与小组成员交流想法,探讨算法,课堂气氛热烈起来。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微笑也可以感染学生,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师的微笑会将严肃的氛围变得柔和,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适当使用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主要包括手指语言和手臂语言。手指语言是指教师利用手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的体态语。有位教师在讲解直线的概念时,就是采用了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动作体现直线的特点。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直线的特点,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为概念的掌握奠定基础。

除了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手势语言以外,还应注意在教学进程中采用手势语适时激励学生。例如,当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非常好”,虽无声,但给学生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扬和鼓励。

三、合理使用身体姿势语言

身体姿势语言主要指头部、肢体以及躯干各个部位体态语的运用。头部的体态语主要有“点头”“摇头”等。“点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表示满意时常“点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各种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将面部语言、手势语言和身体姿势语言结合在一起,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题,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构成了教师自然、独特的教态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声语言使用得当,不仅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还能给课堂增添了亮色和活力。

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体育无声语言按种类可分为:表情语言、动作语言。

1.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等。

眼睛可以发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信号,亲切、期待的目光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关注,能使学生在做动作时更有信心,使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得到更好的展现;严厉严肃的目光能够起到警告、提示的作用,对于个别违纪学生在教学中给予无声语言的警示,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威严,并感到惭愧和自责。眼神的无声魅力在此刻就彰显了它非凡的作用。

微笑是最常见的面部表情,它是传递信息的表情语言,一个微笑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俏皮、幽默、夸张的表情,则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习热情。

2.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包括动作示范、手势等。

动作示范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教师将规范的示范动作直观地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与动作概念。规范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练习的热情;错误的示范,不仅让学生们轻蔑,还会让教师失去在学生心里的威望与信任,更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手势是教师常用的“无声语言”。鼓掌是最常见的手势之一,是对于做出正确动作的学生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做出一个特定的手势向其发出信息,使他感到教师已发现他的错误,在同学面前并没有批评他,顾及了他的面子,这种看似无声的手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比直言不讳地教训效果显著。

二、在教学中运用无声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以无声语言表达情感和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有时比有声语言更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起到鼓舞学生、唤醒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无声语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一种默契,只有让学生能看懂的无声语言才是课堂中适用的无声语言。学生懂得教师使用每一个无声语言的含义,懂得教师每一个无声语言所代表的要求。

2.使用无声语言需要在班级建立起无声语言的使用环境,即,使用无声语言所需要的威信。如果教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再多的无声语言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从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目标。

3.无声语言的运用需注意运用的准确性、及时性、适度性。准确性体现在无声语言运用得是否正确合理上,如,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体现在教师示范面、站位、距离等方面;及时性体现在无声语言出现的时机,在学生完成动作时给予赞赏的动作和表情,上课时学生没有遵守纪律时要给予批评或鼓励的动作表情;适度性体现在无声语言要繁简适量。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8

一、形象型手势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声语言难以形容的抽象的演唱感觉、声音状态和身体内部歌唱器官的形态,通过手势语言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出来。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在唱跳音时往往会显得很笨拙,没有弹性,实则是喉头有劲,横膈膜工作不积极导致的,教师可以通过模仿拍皮球的手势给学生演示,声音给横隔膜压力的同时横膈膜会给声音一个反作用力,快速有力的将声音反弹回去,学生想象着拍皮球时的动作及用力的方向,结合歌唱,就能很容易的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学生对主要发声器官声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声带是如何产生声音却并不清楚,教师可以通过食指和中指的紧靠来模仿声带闭合,并告知学生声带闭合才能发出声音,通过教师形象的手势,学生明确了声带的发声原理,有助于在歌唱时正确的使用声带,进行搭气、挡气等歌唱练习。有的学生为了强调“靠前”演唱,就一味的将声音朝前唱,同时也把声音的位置先前移,这样就忽视了后咽壁的打开,使整个腔体不通,此时教师用形象的手势语言,从后脑勺越过头顶向前向下划出一个抛物线,并启发学生,声音的走向就像抛物线一样,学生在明确了“既向后又向前”的道理之后,很快就能做到声音集中靠前、位置统一的效果。

二、提示型手势语言

在师生配合中,由于学生对声乐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演唱时会犯习惯性的错误,这时提示型的手势语言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可以在不打断学生演唱的基础上随时提醒学生调整。例如:学生胸腔共鸣不够,导致声音飘和虚,教师可以用手指一下胸口,提示学生加强胸腔共鸣;学生演唱时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演唱时精神状态不佳激情不够,教师可以模仿合唱指挥中渐强的手势——类似双手用力向上托举的动作,以更大幅度,更为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来提示、调动学生注意演唱时的兴奋度与激情;学生在演唱中气息不稳,教师可以用手依次轻碰喉咙和横膈膜处,来提示学生稳定喉头,控制气息;有的学生在唱高音时,容易越高气息越浅,声音越夹,教师可以用双手的食指从口部位置同时分别向上向下伸展,为的是提示学生越唱高音,气息越深越有向下走的感觉;学生由于羞涩胆怯,不敢放出声音歌唱,声音只有自己听的见,这样不但没有音乐性更谈不上气息、共鸣的支持,非常影响授课效果,教师可以将手指向远方,提示学生将声音送出去,让远方的人也能听得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主动地放出声音,同时也能跳脱出只重视内听而忽视外听的错误习惯。

三、鼓励型手势语言

声乐的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声乐的学习是复杂的难懂的,学生会因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而丧失信心;声乐的学习是漫长的、持续性的,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所进步,这样既耗时间又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学习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声乐的学习是需要表现欲的,在课堂上学生能否出色地表现音乐表现歌唱技巧与当时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声乐的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的鼓励与赞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支持与动力,会让学生更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教学。例如:学生演唱完毕,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并且进步很大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演唱过程中表现的很好,为了不打断学生的演唱并要求他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状态,可以用手比做“OK”或竖起大拇指来进行赞许;在学生情绪低落或者丧失信心时,教师可以用手拍拍学生的肩膀、摸摸学生的头或握紧学生的手来给予安慰与鼓励,无需多言,亲腻的手势已胜过所有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默契的语言,师生教学合作的时间越长,配合的越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手势语言要求理解的越深刻,越能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手势语言将抽象的声乐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手势语言的运用能够减少甚至不打断学生的演唱情绪,在演唱中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驾驭歌曲的能力和歌唱的完整性;手势语言还能够在作品处理上给予学生指导,用类似指挥的手势引导学生用情用心去表现作品。可见,在声乐教学的无声语言中,手势语言的运用是最丰富,最广泛的,它的使用意义也不容忽视。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必要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表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但需要教师用尽可能精准、形象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述、讲解,更需要“虽不能言传,但可意会”的无声语言作为辅助补充。手势语言,作为无声语言的一种,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它不仅可以对有声语言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单独传递信息,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交流信息,这样既可以弥补有声语言未尽之意,扩充信息量,又可以从视觉上、空间上、感觉上来使复杂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表达一些附着在无声语言上的新的教育思想,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教师的意图,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9

本文将从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诵读教学的一些建议两方面谈谈理解。

一、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诵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许多老师习惯在正式讲解课文前让学生们齐读一遍, 可齐读的目的是什么?是正字音?疏文意?或是其他?都没有明确要求, 学生们齐读毕, 看似热闹, 实则“为读而读”, 水过鸭背, 充其量是有口无心的“念经”。这样的诵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诵读流于形式, 层次单一。有些教师往往把诵读等同于齐读, 而齐读又往往固定为继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后的第三环节。齐读时或是只求气势, 整齐划一, 或是把目的设定为正字音, 都有失狭隘。

3.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没有评价反馈。对诵读技巧的处理正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体现, 有的同学没有以理解作为诵读的基础, 甚至没有抑扬顿挫, 只觉得不断升调发高音就是感情充沛。有些老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便一味继续点名:“还有谁要来试试?”或“XX同学, 你再来一遍”。这类话语其实就是对上一位学生的否认, 潜台词是:“刚才的诵读不理想, 不是我想要的。”殊不知, 这种“不满意”正是巨大教育空间的所在。老师必须明确指出在哪里应该读重一些, 哪里是情感核心, 读长句应该怎么停顿, 怎么拖长音调等等, 否则就算有老师范读, 学生还是不得其旨, 只能感叹:“读得真好!”至于怎么做才能读得和老师一样好, 他们仍是一无所知, 或只能停留在刻意模仿的层面。

4.覆盖面窄, 诵读成为少数人展示风采的机会。诵读需要有强烈的表现力做支撑。建班之初, 如果班里有那么几位同学表现出有诵读的表现欲或能力, 久而久之, 个人诵读的活儿就会落在这几个人身上, 尤其到了公开课, 老师说罢:“有谁能来给大家诵读一下?”全班同学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那几位学生身上, 而这几位同学也在所不辞地“担起重任”, 举起手来。久而久之, “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的呼吁便落了个“有形式无实效”的下场, 成为仅有几人的展示风采的机会。

二、对诵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1.重视诵读的地位, 做好诵读示范。在对待诵读的态度上, 教师首先要明确:诵读不是课文教学的附庸物, 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甚至不是教学中的一种简单过渡, 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 诵读不能流于形式, 时间上要绝对充足, 次数要多, 形式要丰富。如果学生读不懂, 甚至读不顺, 教师便着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可以说整堂课都是失败的、牵强的。让学生读之前不如老师先读, “抛砖引玉”, 激起学生展示欲, 这里要提醒一点, 如果教师有较好朗读能力, 那就尽量不要让现成的朗读录音代替“真人秀”。

2.诵读要有角度, 分层次, 多手段。一般而言, 第一次读可齐读, 要读得语速平稳, 语调清晰, 流畅响亮, 并且人人出声, 带热课堂氛围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往下则根据文体或内容的不同安排读的次数和形式, 可分角色诵读, 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给听者以真切感受,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指名诵读, 通过听学生对诵读的处理感知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方向;还可以小组轮读, 男女轮读, 配乐诵读, 当然, 也可自由诵读, 总之要读得有急有缓, 读出层次, 读出韵味, 读出理解。这样的诵读层次明诵, 覆盖周全, 活动充分, 加之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 学生没有厌倦感, 便容易渐入佳境, 读出效果。

3. 注重评价, 并给予学生切实而有用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评价前要用心聆听, 切实发现他们诵读中的优缺点, 甚至具体到留意其中的一个词、一句话的处理, 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一定要杜绝廉价的泛泛的肯定———“不错!”“读得真好!”也不能停留于隔靴挠痒式的指导:“把XX部分有气势地读出来!”但何为“气势”?是不是就是声高?这就需要教师细致地示范, 借助美的声音、表情、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 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 使学生很快入境, 激发诵读激情。学生摹仿久了, 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 自然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所以, 曾有人说:“一次成功的诵读, 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

我在诵读教学中, 致力于抓住停顿、语调和节奏速度这三个方面, 我觉得它们是衡量对句子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标准, 如, 在处理抑扬顿挫时, 明确指出诵读时声音高低、长短、轻重、粗细的变化, 尤其是对重音的强调, 要让学生知道, 重读不是一味大声地读, 重读的方式有很多种, 轻、短、快、慢、延长等都是重读, 让学生体会重读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长句、排比句怎样换气?处理语调时, 如何揣摩或陈述或祈使或疑问或反讽的语气?音调如何相应地或高或低起伏变化?

例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作者感情最饱满昂扬的地方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句诗, 体味出作者在留恋处勾起往昔美好回忆的沉醉、激动、无悔。而这种炽烈的感情又不得不强抑下来———“但是我不能放歌”。这种急转直下的情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那把握诗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这首诗歌的节奏是十分整齐的, 通过诵读也便于学生了解诗歌“建筑美”的结构特点和“音乐美”的声韵特点。就在各种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悲喜议叙的诵读中痛快淋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主题, 体现出了诵读的巨大作用, 久而久之, 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中获得进步。

4.读中有析, 以读代讲。许多教师以教懂语言文字知识为目标, 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肢解为有关知识点, 使语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优秀作品一经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 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 对课文毫无感情可言。分析讲解毕竟不能替代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 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 才能领略文章的内涵, 欣赏课文特有的美。学生多读些, 读得透一些, 老师的讲解就可以少一些。

以《蜀道难》第一段为例。“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 奠定了诗歌的咏叹基调, 感情是豪放的, 要读得很有声势。散文化的语句, 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显示了强烈的感叹之情。“噫吁嚱”是惊异之叹, “危”、“高”一义重出, 极言高峻“, 乎”、“哉”两个语气词, 应有延长音。略作停顿后, 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 其中的“上青天”还可处理为一字一顿, 强调蜀道之难。“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一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蚕丛”两句表明秦蜀两地长期隔绝, 无路可通, 用陈述语气即可。“西当”两句说蜀道高险无人逾越, 这些都是为下文做铺垫, 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感情稍作控制。“地崩”两句应着意渲染, 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 表明蜀道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有六龙回日之至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 从俯仰不同角度写蜀道的高峻, 当用咏叹调读之。“上有”二句的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两词上, “黄鹤”二句则要读出无可奈何之情, 然后稍作停顿, 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 叙述一个在青泥岭上艰难行走的旅人, 读时需有身临其境的设想, “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句可重读, 速度不宜快, 至“仰胁息”作一顿, 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不仅强调诵读, 而且巧妙地在诵读中增加对语篇的感悟分析活动, 因而表现出一种立体的、错综复杂的美感, 还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艺术的体现。

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吴伯萧也曾忠告:“把工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这些都体现了“读”的重要性。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诵读, 从熟读到精思, 不仅可以得诗文之妙旨, 行文之气韵, 改变自身气质, 还可以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抑扬顿挫、长短疾徐的音韵之美, 从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10

有声语言是指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的声音形态的总称, 包括人的声音语言、音乐、音响等。无声语言也是副语言, 在传播学中被称为非语言符号, 是指语言以外, 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音容、笑貌、气味、颜色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无声语言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 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让我们看看这“微妙代码”在节目主持人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表现在形态上, 是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面目表情、各种体态、举止行为等;表现在外部形象上, 是面部化妆、发型设计、服装搭配、饰品佩戴等。这些都属于无声语言范畴。无声语言传达的内容也很具体, 而且具有直观性, 观众很容易从中看到主持人的个性、修养和精神风貌。

然而,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 一些高校比较注重有声语言的训练, 无声语言的教学几乎成了摆设。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主持新闻节目时 (站姿主持) , 竟将双手插进裤兜里, 这种姿态给人的感觉是,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愿望不积极, 居高临下, 不屑一顾。还有的女同学在主持民生节目时, 身穿一件衬衫, 不系扣子, 露出里面的小衫。这种穿着也很不得体, 与节目风格极不协调。这些都表明,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 无声语言的训练比较薄弱, 因而学生在这方面的修养严重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尝试从该专业教学的某些环节入手, 探寻其究竟, 寻求其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 我国约有150多所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而且很多学校是在本世纪初增设的。无论在教学体系的建立, 还是在学科结构设置等方面都处于不断探索、逐渐完善阶段。造成节目主持人无声语言修养严重欠缺的原因, 会不会和某些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上存在着偏差有关呢?笔者尝试做一个解析, 或许能找到症结所在。

教学计划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又是教学计划的主体内容。下面通过三所学校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的比较, 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1.课时分配失衡, 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时间不足。

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办学的理念, 也体现了教学重点。先看A高校, 这是一所国家一本院校 (四年制) , 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设置及课时分配如下:

再看B高校, 这是一所国家一本院校 (四年制) 。

最后看C高校, 这是一所国家高等职业艺术学院 (二年制) 。

通过这几组数字的对比, 可以看出, 有声语言的课时数是无声语言的3~4倍。这种设课, 是不是有些失衡呢?这直接导致无声语言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主持人良好的体态, 包括坐姿、站姿、行走、鞠躬、手势等等, 要在形体课解决;主持人较强的内心感受力以及神态、表情, 需要在表演课解决;主持人的化妆造型能力需要在化妆课解决;主持人服装的色彩搭配、款式选择能力需要在形象设计课解决;对于各种礼仪的了解和掌握需要在礼仪课解决。试想, 这样大量的教学内容在极少的课时里 (甚至有的课还没有设置) 怎么能解决好呢?这势必导致很多学生对无声语言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甚至没有对无声语言形成较完整的概念, 也就不可能意识到无声语言在节目主持中应起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模糊, 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效果事倍功半。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任何完善的教学过程都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 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教学设计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教学目标的设计,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如果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先以表演基础课为例。某些高校教学思路不清晰, 教学目标比较模糊, 具体表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的表演课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表演课的训练内容基本相同, 如“动物的观察与模拟”、“人物观察与模拟”、“单人行动”等等。前两项是训练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及身体的造型能力, 后一项是训练组织舞台行动的能力。这和播音与节目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很多, 因而很难达到训练目的。

再以形体课为例。在无声语言中, 体态语占了很大部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熟练地应用体态语, 还应使自己的体态富于美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 节目主持人在传播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应给受众带来审美的愉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有不良的形体习惯, 如含胸、探颈、歪头、身体习惯性地向左或右倾斜;做手势时, 手指弯曲, 走路外八字或内八字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形体课解决。但是某些高校的教师把形体课当做“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课来上, 由于学生不具备舞蹈专业的素质条件, 学得相当吃力。尽管老师付出极大的努力, 但仍然收效甚微。这是由于教学目标设计得比较模糊, 不能因材施教, 所以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缺少实践机会, 导致不能学以致用。

大学教育是与就业紧密相连的, 要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尽快转化为专业能力, 很重要的环节是实践。侧重实践环节, 这是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进而改正、进步。

然而某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非常少, 尤其是有观众参与的现场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游戏类节目主持、庆典晚会类节目主持、谈话类节目主持等就更少。学生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 很少登上舞台, 很少主持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节目。这就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 偶尔有机会在舞台上主持时, 也由于过分紧张, 变得手足无措、目光散乱、表情呆板、手势僵硬、站立不稳。之所以这样, 就是因为太缺少实践。掌握任何一门知识都要经过学习、理解、实践的过程, 没有实践, 就不能学以致用, 也就无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艺术的魅力在于舞台和剧场的亲身体验, 而学生在舞台上和舞台下对艺术的领悟和体验绝对有着质的差别。所以没有实践, 就等于失去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机会, 这是禁锢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二、解决的方法

1.加大课时量, 增加训练时间。

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织机制, 作为核心的课程活动,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如果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不合理, 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针对课时分配失衡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时间不足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尝试通过适当增加无声语言课时的方法来解决;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有些课还可以采取隔周上课的方式, 如化妆课和服装课;也可以通过讲座课的形式来保证无声语言的训练时间。

2.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

针对教学目标模糊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效果事倍功半的问题, 我觉得应尽快理清教学思路, 设计明晰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例如表演基础课, 它在影视表演专业中是主干课, 教学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创作天性, 训练学生的创作素质, 在自己设定的情境中有机行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采用的教学内容是表演元素、舞台行动、动物观察与模拟、人物观察与模拟、道具合理化等等。

但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 表演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与影视表演专业有很大不同, 它是训练学生的内心感受力, 增强面部、形体的表现力, 完成小品中人物形象的创作。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就要选择恰当的表演练习项目。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大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这种亲和力是通过神态、表情和与观众真诚的交流传达出来的。而学生在主持节目时, 出镜状态十分紧张, 视线不集中, 眼睛无神, 面目表情呆板……这些问题需要在表演基础课上解决, 我们做了这样的探索:

第一环节, 是通过表演元素训练解放学生的创作天性。以“肌肉的松弛与控制”、“注意力集中”、“交流与适应”为主, 着重训练“表情传递、鬼脸传递、视觉注意力集中、似曾相识、无言交流”等练习。在训练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能迅速解除紧张感, 排除杂念, 大胆做各种表情, 视线也能集中起来, 并逐渐学会与想象中的观众真诚地交流, 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 通过即兴对话练习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有些学生的内心感受力较弱, 主持庆典晚会或娱乐节目时, 虽然脸上有笑容, 但不真诚, 内心冷漠, 调动不出真情实感。我们通过即兴对话进行训练, 选择行动性强的台词作为规定台词, 如“你为什么这样做?”“这件事是不是你干的?”“你怎么还不走, 我不想再见你!”“求你了, 快还给我吧。”这样的台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想象空间, 容易激发出真情实感。由于即兴表演有很大的随意性, 学生不受束缚, 能比较快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投入到规定的情境中, 内心的感受力也渐渐增强。

第三环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品进行排演。由于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思想情感, 从而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完成人物形象的创作。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 许多学生经过表演课的训练, 无论眼睛的表现力还是内心感受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形体课也是无声语言训练的重要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改正学生的不良体态, 训练端正、挺拔的标准体态。在教学内容上不能照搬舞蹈专业的内容设计, 应当把基本功训练课、身韵课、形体课的一些内容整合起来,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头部训练、眼睛训练、肩部训练、胸部训练、腰部训练、胯部训练、腿部训练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在有限的课时内, 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 在充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设计, 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 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3.从单一的课上实践, 走进多元的课下实践。

潘惫元先生认为:高校的教学方法应当“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 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那么, 在解决实践机会少的问题上有没有“最合适的方法”呢?

艺术教育一直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创造、创新的欲望, 与他人互动, 与环境互动, 注重实践,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我认为, 可以尝试采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从单一的课上实践, 走进多元的课下实践, 从演播室走入火热的校园及社会。通过开展社团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 增加实践的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导引, 使学生增益其智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如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校园艺术节、乐坛之星大奖赛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企业、公司的商业活动等。在大量实践中, 学生会逐渐克服对舞台和观众的恐惧感、紧张感, 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节目主持中, 学会同时运用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与嘉宾、观众进行交流。并通过反馈, 不断修正不足, 使自己迅速成长。

研究表明, 人与人的沟通, 多半是通过体态、神情、手势、位置、距离来实现的。无论在家里、在办公室、在公共场合、在朋友聚会上还是在电视节目中, 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存在大量的无声语言信息。尽管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在某些无声语言沟通方面是一致的。如高兴时会大笑, 悲伤时会流泪, 烦躁时会紧锁眉头, 愤恨时会怒目而视;点头表示肯定, 摇头表示否定;招手表示“来”, 摆手表示“去”等等。据统计, 人类大脑中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7%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其余的是通过其他器官获得的。可见无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传递信息的极为重要的渠道。然而, 长期以来, 某些高校并没有对无声语言给予足够的重视, 忽视了对无声语言的研究。具体体现在无声语言的课时偏少、教学内容偏离、实践机会缺乏等方面, 从而导致学生无声语言知识掌握得较少、修养浅薄。我们尝试通过增加课时、增加训练时间、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从单一的课上实践走进多元的课下实践等方法来改变现状, 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 观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重视无声语言训练, 深入探讨无声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迫切, 有关高校应尽快承担起这份使命。

摘要: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 一些高校比较注重有声语言的训练, 而无声语言训练几乎成了摆设, 致使一些学生无声语言修养不足。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分配失衡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时间不足;教学目标模糊, 导致无声语言训练效果事倍功半;缺少实践机会, 导致不能学以致用。解决的方法是加大课时量, 增加训练时间, 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 从单一的课上实践走进课下的多元实践。

关键词:无声语言,课时分配,教学目标,多元实践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2]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12月.

色彩——无声的语言 篇11

一、色彩语言的一般模式

从我国的传统戏曲中可以看出,人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什么颜色的帽子、如何扮相都是根据人物性格来设定。通常,在戏曲舞台上,人物是正是邪、是善是恶、是柔弱还是刚强,都比较鲜明,不太有中间地带,因此针对戏曲角色的色彩语言也相对固定,有一套不成文的符号系统,不能随便变换,一般都是什么色彩代表什么性格。在脸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红色代表忠贞,蓝色代表刚强,黑色代表正直,白色代表阴险,绿色代表顽强,紫色代表沉着,金、银色代表神奇怪诞等等。就色彩视觉传达的直接物理反应而言,白色给人的第一视觉传达感受是圣洁、干净、简单;红色预示热烈、奔放、喜庆;黑色则是压抑、庄重;绿色象征着生命、朝气。

二、人物服装的色彩语言

色彩语言的思维含义在设计师主观处理下涵盖面更广,使色彩语言的优势再次充分体现,在人物造型上,色彩语言主要通过人物服装这一重要的视觉中心作为载体。

当一幕舞台剧精彩上演的时候,角色从视觉上给观众强烈印象的不是人物服装的款式、面料、发饰及妆面效果等细微体现,而是角色主体的色彩——即人物服装的色彩。从另一方面讲,在演艺服装设计过程中,角色服装的款式、面料等元素往往受到剧情年代等因素制约,而这个时候对色彩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舞台剧通常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演出样式,角色服装色彩在整个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具有先决性。因此,舞台人物造型设计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变化,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人物的服装色彩,于此同时,还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会对人的视觉、生理、心理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好地通过色彩语言把人物的情感外象化,有形而无声地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

以我近期创作的音乐剧《汤显祖》中的人物造型设计为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影响力都是众所周知的。剧中展现了他的喜庆大婚、赶考落榜、官场失意、妻逝子丧等多个人生片段。其中“大婚”是全剧唯一喜庆的场景。据史料记载,明代大婚赐七品官服,于是在这一场的人物造型上,我就将红色运用到了极致,在创作中为了烘托气氛,我将主角汤显祖的服装设定为红色婚服配红色补子,同时群众角色、全场家眷辅以灰色服装上配各种红色绣花。从视觉效果上看,既突出了主演,又烘托了整场的喜庆气氛,还不失时机地与灰色调的整体舞美布景颜色融为一体。其他段落中,群众的服装颜色皆为灰白黑三色,而只有主角汤显祖的服装从蓝色过渡到渐变蓝、渐变灰、直到最后的白色——代表汤显祖最后褪尽铅华远离名利。纵观整个剧,汤显祖服装色彩的多样化又富于层次感的设计,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无力回天的黯然失色,两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色彩语言的反向作用

在一部优秀的舞台剧中,色彩不仅仅只是为了还原生活的需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舞台手段,它们往往包含着比还原生活丰富得多的艺术意蕴,有时候甚至可以恰到好处地反其道而行之,获得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

近几年的舞台剧创作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种突破常规的色彩演绎,尝试实现更好的舞台效果,更好地反映角色的内心状态。如话剧《你是我的孤独》,这是一部用音乐来贯穿表现王洛宾起伏跌宕的一生的舞台剧。按照常规,王洛宾入狱一场的服装色彩会运用灰暗的颜色,尽量做得败旧一些,这次,我反其道而行之,给他用了浅浅的干净的蓝色调,是为了展现这位音乐家内心的平静安逸,再大的屈辱和困苦都不会对他的内心产生影响。而群众演员同样我也选择了蓝色系,但却是深深的蓝,忧郁、深沉中暗含着对命运的不妥协。女主角田水作为他生命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轻轻地出现,又轻轻地淡出他的生命,本应选择淡雅的颜色,但是我在她的服装上大胆运用了绿色块、红色块和与王洛宾遥相呼应的蓝色块。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又展现出三位女性在王洛宾内心深处的重要性。

又如话剧《长生》,这个戏是一个有些诙谐和抽象的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娄际成老师饰演的角色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社会地位举足轻重,在家里却是老态龙钟,生活都很难自理。全剧既展现了社会媒体对他的阿谀奉承、虚伪追捧,又表现了他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我在人物设计上将所有的媒体公众角色设计成了黑白色调,所有的家人设计成了各种浓烈的蓝色,而他本人我却巧妙地避开了常规的大寿运用的红色而从角色的内心出发选用了灰色呈现。这样就使得人物关系划分极其有意思,而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意蕴也通过无声的色彩语言得以传递。

欣赏舞台剧时,观众与演员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这个视觉空间的客观存在使角色在舞台上成为一个色彩符号。色彩语言千变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考验着造型师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当色彩语言能够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助力演员的表演、助推整个作品意蕴的传达时,造型设计师就成功了。

(作者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造型设计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上海舞美家协会会员)

语文教学的无声语言 篇12

一、戏剧形体语言的分类及特征

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和表现力,它源于生活体验,并高于生活体验,在形体语言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之中,尽现刚劲与娇柔之美、虚实相济之趣,在夸张适度的戏剧形体语言中,将戏剧表演内容中的微妙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戏剧形体语言的分类主要有:

1. 形体语言中的空间距离语言表达

在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中,借助于人们对空间距离的需求感,如果个体对于空间的需求感显现出过剩,则会自我感觉孤独;如果个体对于空间的需求感显现出狭小,则会自我感觉受到“空间侵犯”,为此,人们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会适当地保持一定距离,这个空间距离是个人感受安全的距离,也是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的空间距离,只有当这个空间距离适当的时候,戏剧中的形体空间语言才会传达得更为清晰和流畅,也才会使整个戏剧更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攫取观众的内心。

2. 形体语言中的肢体语言表达

在戏剧表演情境之中,肢体语言是通过人的手、腿、肩、腰等部位进行信息的传送,人体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涵义,如:两手不停地摩擦,传递出个人内心中的紧张情绪;两腿不自主地抖动,传递出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之感等。在戏剧表演中,肢体语言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传达出表演者的内心情绪和主观意愿,例如:戏剧表演中的挠头、摇头动作意味着感觉到比较困难的涵义;遮脸、埋头的动作表达出演员的内心羞涩之情;满脸笑意地跑跳表达出演员的内心喜悦之感。等,这些肢体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表达出戏剧的主旨,显示出戏剧的艺术性特征。

3. 形体语言中的情感语言表达

在戏剧表演中,情感语言也是有效的形体语言表达方式,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表演者的神情,来传递出戏剧内容的不同情感。例如:戏剧表演者的炯炯有神的眼神传递的是内心喜悦的信息;面部表情呆滞、呆板传递是一种无奈之情;严肃地板着脸传递的则是内心的沮丧之感。

总体而言,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可塑性。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富于表现力和张力,尤其在于戏剧情境的创设、描绘戏剧冲突的内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戏剧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2)形象性。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不可谓不生动,表演者通过细微的举动、神情变化等局部形体语言,传达出戏剧中的内容,以生动的情境性和直观的形象性,征服了观众,同时,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特征,还为戏剧艺术的展示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3)交互性。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具有差异性和相联性,它们在戏剧表演应用中,显现出交互性和沟通性,在不同形体语言的交融使用前提下,可以表现表演者个体的气质、性格与风度,在无声的语言交流下,达到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二、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无声运用

1. 赋予戏剧以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魅力

我们知道,舞蹈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表演虽然有对白内容,然而,形体语言的无声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特征,从另一个角度对戏剧进行了诠释,赋予了戏剧以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欣赏内容,使表演者和观众在无声的形体语言中,获得了深层的交流和沟通。如:戏剧大师卓别林饰演的戏剧,脍炙人口,它以其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形体语言,开创了戏剧史上的辉煌,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默片时代。还如,香港知名演员吴孟达,也在戏剧表演中展示出个性化的形体语言,如:当他要表达出内心兴奋或喜悦的心情时,形体语言表现为:嘴角上扬、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最为特别的是他的胡须也不由自主地上翘,惹得观众忍俊不禁。在表达大笑的场景时,他的形体语言表现为:张嘴仰头,身体也在一起颤动,这种强烈的形体语言表达方式,引导观众跟随他的表演,进入到快乐的情境之中,从而实现心灵交流,使观众体味到戏剧内在的趣味性。

2. 运用形体语言,挖掘戏剧内容中的生活性内容

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还要挖掘其中的生活化内容,要用真实的、与生活相贴近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激发观众的共识,从而增强戏剧的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例如:收视率颇高的《亮剑》之中,演员李幼斌塑造的典型人物——李云龙就成功地运用形体语言,表达出戏剧的主题。诸如:他用拍桌子表现出对组织不安排任务给他的不满情绪;用无所顾忌的大笑表达出不可控制的喜悦之情等。在《闯关东》的戏剧表演中,李幼斌饰演的父亲角色尤为生动,他用眉头紧锁的神情表现出一位严父的形象;用低头沉思、叼着烟袋、烟雾中愁眉不展的形体语言,表现出负责、有担当的男人形象。

总之,戏剧表演离不开形体语言的适时运用,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呈现出舞台之上,从而使戏剧舞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艺术的张力。

摘要:人类的语言表达是有限度的,形体语言则极大地弥补了表达的不足,丰富了人类表达的形式,成为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语言形式,它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戏剧作品进行演绎,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价值和意义,在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运用,最大程度上增添了戏剧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递出戏剧作品内容中的情感元素,表现出较大的舞台艺术张力。

关键词:戏剧,形体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朱平洋.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4(01)

[2]赵鑫,贾强.浅析形体语言在静态电影中的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

上一篇:转变途径下一篇:半柔性路面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