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2024-08-29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精选12篇)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1

【关健词】中重度智障儿歌语言发展

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词汇贫乏, 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语言训练一直是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主要教学内容。儿歌由于它语句简短、有节奏感等特点, 是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儿歌及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儿歌教学与他们的语言发展作一定的探讨。

一、儿歌内容的选择与编写

1. 短小精炼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非常有限,

发音器官的问题、大脑语言中枢神经的缺陷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的孩子都只能说简单的字词和词组。因此, 儿歌要短小精炼, 一般控制在五字左右。如果太长的话, 儿童很难将句子连贯起来读。

2. 富有趣味性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发展

滞后, 思维主动性差, 在思维形式上仅局限极其简单的形象思维。所以在儿歌内容设计上要富有趣味性, 能够给予儿童足够的刺激, 引起儿童的无意识注意, 才能逐步培养有意识注意能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浅显易懂性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能力非常

低, 所以在儿歌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浅显易懂, 以学生所见所闻的生活素材为主, 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儿歌内容, 也就很难去学习和应用了。

4. 音乐节奏性儿歌本身就有一定的韵律性。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押韵, 或者具备一定的音乐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学易记。

二、儿歌的教学策略

1. 利用多媒体手段理解和感受儿歌。

多媒体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立体, 有很强的互动性, 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它能很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突破儿歌的难点, 引导儿童去理解儿歌的内容, 感受儿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小雨沙沙》 (小雨点, 沙沙沙, 落在花园里, 花儿乐得张巴。小雨点, 沙沙沙, 落在鱼池里, 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 沙沙沙, 落在田野里, 苗儿乐得向上拔。) (摘自元平学校校本教材三年级生活语文) 这一儿歌时, 运用Activ Inspire白板软件设计了课件思路如下:首先让学生看动画“大雨”“小雨”, 运用视觉、听觉分辨两种声音的区别来揭示题意。然后学习儿歌, 分别用图片来感知各个不同的场景。运用动画来理解“花开”“鱼摇尾巴”等句子。最后通过白板软件的互动动, 并且对儿歌有形象的感知和深入的理解。

2. 利用音乐的融入朗读和感受儿歌。

研究证明音乐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很多良好的影响。如可以减少人的紧张焦虑, 促进放松;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等等。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儿歌教学中, 合理地运用音乐,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促进语言的发展。根据儿歌不同的节奏和情绪选择背景音乐。如儿歌《白米饭》“白米饭, 喷喷香, 小朋友, 尝一尝, 吃得饱, 长得好。不让米饭掉地上。” (选自元平校本教材生活语文重度三年级) 这首儿歌基本上是三字一小节, 节奏特别强, 读起来比较轻快, 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比较轻快一点的, 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来配乐。如配上《两只老虎》的曲子等, 把儿歌内在的节奏外化出来, 再通过旋律, 让儿童在音乐的氛围中朗读儿歌。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外一方面, 根据节奏来读, 学生更容易断句、把握停顿, 更符合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的特点。另外也可根据现成的乐曲配上儿歌的词来进行唱读。如在教学生认识周围的事物时, 可以套用《小手拍拍》儿歌“小手儿拍拍、手指伸出来、眼睛在那里、用手指出来……”, 另外也可以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把内容改成“鼻子什么用, 用它闻一闻……”等等。这种方式的学习, 儿童通过对儿歌的唱诵, 不仅提高了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儿童积累词汇, 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3. 配合律动记忆和背诵儿歌。

律动是指根据儿歌的旋律和节奏, 再结合语词做相应的动作, 动作记忆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不仅容易记, 而且保持的时间比较长。把语词记忆和动作记忆结合起来, 不仅有助于理解语词的意义, 更有助于对语词的识记和保持, 促进儿童的语言积累。如儿歌《眼耳口鼻手》眼耳口鼻手, 你有我也有, 鼻子闻花香, 说话要用口。耳朵听音乐, 劳动用双手。眼睛转一转, 分清美与丑。 (选自元平学校校本教材中度智障四年级第三单元儿歌) 在这首儿歌中, 每读到一句的时候就可以模拟动作, 指“眼耳口鼻手”, 模拟“闻花香”、模拟“听音乐”等等, 这样根据动作很容易记住儿歌内容。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中重度智障儿童学习儿歌的情绪比较积极, 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性大大提高。同时加深了儿童对儿歌的理解和记忆, 积累了语言素材, 从根本上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淑明, 茅于燕.音乐对弱智儿童行为矫正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 (04) .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2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维果茨基为了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如果教师把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什么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显得太容易了,对学生不能起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把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的区城内,什么,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那就显得太难了,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可见,只有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范围的问题的难度一般处在0.3至0.8之间。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儿童今天在合作中能完成的事,到了一定时候便能独立解决。因此,维果茨基指出,“学校中教学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好比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关系一样”。

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依赖的是正在成熟的功能,而不只是限定在已经成熟的功能中。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学的任何学科总是建立在未成熟的基础之上的。

维果茨基说,“如果说,童年早期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做的只是与他的兴趣相符合的事情,而学龄儿童能做教师要他做的事情,那么,学前儿童的态度就是这样确定的:他做他要做的事,但他要做的事情,恰恰也是他的领导希望他做的。”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

当代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与之相应的是,人的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也越来越清晰显露出来。我们提及的学习理论有助于大家创立新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习。

语言活动设计——文学活动《金苹果》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散文中的比喻关系,体会语句的优美。2.学习有表情地跟随朗诵。

3.用自己熟悉的一样东西比喻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学习用“天空(或太阳、月亮、星星)是(或像)”描述自己的想象结果。

活动准备:

在日常活动或美术活动中,教师已经指导幼儿画过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幼儿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太阳、有了和星星等都在天上,太阳只有在白天才出来,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到闪闪的星星等。活动过程:

1.完整朗诵散文,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教师用轻柔的语调朗诵散文,引导幼儿欣赏。教师:散文里说了些什么?

2.逐段朗诵散文,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每段的重点内容。

教师:晴朗的夜晚的天空有什么?天空像什么?月亮、星星像什么? 教师:黎明时天空出现了什么?公鸡想做什么? 教师解释“银镰“、“耕耘”、“花儿全谢了”等难点。

3.带领幼儿朗诵散文,鼓励幼儿边跟随朗诵边想象散文展示的情景。4.引导幼儿围绕散文内容展开讨论。

教师:为什么说天空是大地、月亮像银镰、星星像小花、太阳像金苹果? 鼓励幼儿说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特征。

教师提问:你觉得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像什么?为什么? 5.引导幼儿模仿散文的句式描述天空。

和幼儿一起用“是”或“像”说出大家讨论的结果,如夜晚的天空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弯弯的月亮像香蕉。月亮像弯弯的小船似的挂在天空中。太阳像红红的火球似的飞在天空中。星星像闪闪的钻石似的飘在银河中。天上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玉盘里。天空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好似珍珠在发出耀眼的光。玉盘似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3

二、 语文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1. 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适当增强培养创造性思维、反省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1) 着力发展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但它不是头脑中原有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形象的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首先,要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观察是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础,观察使儿童不断地从周围世界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为学生形象思维活动奠基。例如,理解“盛夏酷暑”一词,学生们说:“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夏天又闷又热,像个大蒸笼”;“夏天的太阳很强烈,晒得小草、树叶都耷拉下脑袋”;“夏天人热得不停出汗,汗水像小溪流”……在这里,学生借助观察所获得的表象进行思考,形象地诠释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知,“盛夏酷暑”成了学生头脑中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情境。

其次,要借助想象与联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此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一句时,如何引导二年级学生体味“高雅”一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前面所学内容,由“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体会丹顶鹤的修长与高贵,再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所见的芭蕾舞演员及其舞姿,进一步感受丹顶鹤在空中飞翔如芭蕾舞演员的舞姿一样高贵、美妙,以此形象感知、意会“高雅”的内涵。而在体会丹顶鹤生活“无忧无虑”一词时,教师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黄海之滨,丹顶鹤怎样生活?学生由形象的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丹顶鹤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欢快地追逐嬉戏,有的在空中展翅飞翔,有的在水中尽情遨游……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由“悠闲”“欢快”“尽情”形象地感知“无忧无虑”的内涵。

表象、想象、联想与回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因素,根据文本特点巧妙设计,丰富学生表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有效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重视培养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为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要重视文本及年级特点,有序推进。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抽象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述自然段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理清文章表达顺序;从多方面分析、体会人物形象和精神;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的主旨……上述教学行为,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思维训练点。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就只引领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阅读感受,即对人物的印象作初步交流(学生自己读懂的不讲)。接着,重点引导学生将对人物的感受读成一个字。学生经过静心地默读思考,读出了“忍”“让”“谦”“礼”等字。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让”字,再次阅读思考,从文本中寻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印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及老师智慧的点拨,解读出“让”字丰富的内涵:忍让、谦让、宽让、礼让。整堂课,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话题,并对学生作智慧的引领,一个谦虚、大度、宽容的林冲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深刻。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不断深入、力求开阔的思维活动中,时而归纳,时而求证,时而剖析,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3)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新颖而独特的特点。从目前学生的思维状况看,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不深入,不能从独到的角度思考问题,对问题缺少独到的见解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读想结合,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养成多思善问的思维习惯。

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教学《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这句是说李清照沉醉于溪亭日暮美景而不愿回家,而有的学生借助先期对李清照的了解,认为李清照生性豪爽,爱喝酒,这句是说她边赏景边与朋友饮酒,醉于美酒而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陈述的这两种理解都合乎情理。于是,我及时表扬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敢于说出独到的见解。而在品味词中精妙语言时,很多学生觉得“醉”“兴”写得妙,因为这两个字包蕴着整首词的情,而一学生觉得“惊起一滩鸥鹭”中一个“惊”字用得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争渡的人“惊动、惊吓”了鸥鹭,同时写出群飞的鸥鹭也“惊动”了争渡的人,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可谓一字双关。这位学生的思考与众不同,从多角度解读语言的妙处,新颖独到。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就能遇见创造性思维闪现的精彩。

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领。教学《金子》,很多老师都局限于让学生从辛勤“培育花苗”,付出“全部精力”,“五年”时间等,体会彼得的勤劳,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有位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一个人“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一无所获”等语句,体会勤劳未必就一定能致富。再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从“若有所悟”一词来探究彼得的思想变化,透过这扇窗,学生看到了课文说明的另外一个道理: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勤劳,还来自于彼得的智慧,来自于他的坚持。这样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广处游走,发散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清平乐 村居》,一位老师导入课题,带领学生通读整首词,并告诉学生这里的“剥”应读“bāo”;接着,带领学生疏通句子意思,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讲解,如“无赖”在本首词中指的是“活泼可爱”,“相媚好”是指关系融洽;然后,带领学生读词体会情感,“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学生理解为老夫妇聊着天喝着酒很陶醉,老师觉得非常正确;最后,让学生背诵整首词。同样以上几个环节,另一位老师作如下处理:老师出示“剥”的两种读音并陈述不同的意思,请学生读词思考在本首词中“剥”该读什么音,再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整首词;接着,以“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说法引导学生再读词,边读边想象,看看自己读出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首词的意思,观察文中插画,从画面上小儿的可爱及“卧剥”等词语中,理解“无赖”就是指“活泼可爱”,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理解“相媚好”的意思;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趣。体会“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学生也认为翁媪是因酒而醉,老师及时引导:请读读上下文,思考他们的“醉”仅仅是因为酒美吗?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上下求索,给出不少新的理解:因吴音好听而醉;因夫妻感情好而醉;因小溪青草茅檐这样宁静的环境而醉;因大儿、中儿勤劳懂事而醉;还有学生从“最喜”一词中体会到夫妇俩觉得小儿天真活泼最可爱,因小儿的可爱而醉;最后,学生们认为是因安定幸福祥和的生活而醉。老师又追问:“醉”于这种幸福生活的仅仅是“翁媪”吗?然后出示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学生读资料再思考,明白尽管词中所写的村居生活是最平凡的百姓生活,但在饱经战乱的作者眼里,却是幸福到足以“醉”的生活,学生对词的情有了更深的体悟……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教学时间,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给予学生的思维启发却大相径庭,第一位老师仅仅是一个告诉者,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到课文里走了一圈,学生没有深入、广阔的思考揣摩,只是粗略了解词的意思;第二位老师在很多地方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空,根据意思辨字音,联系语境思考词语意思,尤其是“醉”一词的多角度思考,对其内涵的体会有了深度和厚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结合课文的学习,教师要相机渗透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提问法,带着问题阅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思路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以此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重点突破法,从重点内容入手,通过重点的理解达到全文的理解;联系法,对一句(段)话可以瞻前顾后,联系全文或生活去理解,对一篇文章可以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体会;比较法,对文本表达方法等的揣摩,可以用不同句段比较的方法,在比照中感受表达的作用;概括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文章内容与主旨进行归纳……让学生掌握读书思考的方法,并且引导其在自主阅读中根据阅读的需要自觉地迁移、运用,反复训练,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思维习惯的培养中,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反省思维习惯的培养。反省思维是一种以元认知为核心的思维,是对思维的反思,即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思维状况的本身进行“反思”——监控与调整,以求获取正确的认识。有时,读者由于对事物观察不深刻、不全面或阅读不够深入细致或记诵不准确深刻,会在思维过程中出现判断失误、信息遗忘或掌握不确切等情况。比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没有静心阅读、整体把握,常常出现对文本或句段的理解断章取义或肤浅、零碎的状况;由于观察不细致、不持久,对事物的特点把握不准确、不全面;由于缺少有序地梳理分类,所学知识杂乱地存储于头脑,没有系统性等。这时,就需要反省思维介入,自觉冷静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发现优劣得失,从其他角度思考改进的方法。

三、 语文教学应实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语言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语言就失去了表述的内容;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教师应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

1. 在学习知识中发展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生字教学中,教师可教给学生一定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掌握汉字构造规律,运用分析、类比等思维方法,自己揣摩识字;词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思考、辨析语义的细微差别,并根据语言表达需要辨别、选择恰当的词语,在思辨与运用中深化对语义及语用的把握;在语言积累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归类识记词语、短语、名言警句等,提高记诵效果及运用能力;在语段、篇章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再现文本描绘的情境与形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体察句子之间、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梳理作者的表达思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文体的表达特征等。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既对语文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得到了多种思维的训练,实现了语文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的结合。

2. 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只靠动作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交流是传递人们思维过程及结果最方便和有效的方式。没有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就没有实际意义。语文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读、说、写实践的过程中,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听说读写的机会,让学生整体感知、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揣摩文本表达方式,同时,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条理性,鉴赏、品评文章的表达特色;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是与之相适应地发展的。如果语言不能发展,思维的内容也不会得到有效的表述,思维的内容也会贫乏,缺少多样化。因此,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3. 以思维发展促进语言发展

语言的发展影响思维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也影响语言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思维发展,以思维发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同样学一篇课文,年级不同,学生阅读文本获得的感受与体会也不同,高年级较之中年级,思考会更深更广,文本语言给予的滋养也就更丰富厚实;同是状物,中年级学生更多的是观察思考事物的外形特点与生长过程,而高年级学生却能透过外在特点发现其内在的品质或精神,他们就能用丰富的语言与表达形式描摹事物特点,展示事物品性。

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同属于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学实践中,将发展语言与训练思维紧密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亦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益。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能良好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是完成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堂的第一步。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性,数学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探索应运而生。参考大量教学案例,我们发现,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对构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探索

1. 教师语言要简单易懂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风格,应尽量贴近学生的说话习惯,适宜使用直白浅显的语句,多用短句、简单句,对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补充解释。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还可以模仿学生的遣词造句,结合询问的教学方式,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六到十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气带领学生数自己的手指:“一二三四五,比五多一是什么呢?啊,我知道了,是六。”等等。用童真的话语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树立学习信心。

2.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准确、严谨的学科,教师在使用简单语句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求学精神。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等等都是前人苦心研究而来,逻辑紧密,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义,不能随意增减变化,教师应注意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向有困惑的学生做一定的解释,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理解该数学知识。例如,在“比例的认识”一课中,教师不能模糊地提出比例的概念,而应具体举例,讲清楚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值,把不同的数学概念区分清楚,让学生明白因一字之差数学术语的内涵可能完全不同。教师还应尽量简化语言,不在一个知识点上过多停留,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3. 注意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性的语言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定的说话技巧,如对比、倒引、故意啰嗦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集中性,活跃课堂气氛,或善意地提醒分心的学生,或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教学重点。例如,教师可以用轻松的口吻说:“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他们啊,在说学生好棒,能加、能减、能乘除,我们有几只都知道。你们知道树上的鸟儿有多少只吗?”提醒学生集中精神听课,并自然而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者故意用夸张的语气反复强调重点,让学生记住知识重点。

4. 注意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凝练语句,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灵感。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较少,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要求恰恰相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探索新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讨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翻阅资料、询问长辈银行利率、纳税率,等等,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几根小木棒,让学生拼长方形,看能拼出多少种长方形,让学生明白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5. 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流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语言,教师应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用肢体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止往往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如果教师经常面带微笑,声音温柔耐心,学生则更容易信服这个教师,接受教师的教导;如果教师面色沉重,学生则会感觉教师心情不好或不够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便会大大降低。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赞赏鼓励学生或提醒警告学生,提高学生信心、保护学生自尊,更好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值得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钻研,它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提高教师个人的课堂魅力,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5

北方民族语言的发展态势与研究路径

本文对当前北方民族语言的发展态势和鲜为人知的语言情报,由东到西地进行梳理和勘探,并以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以及和汉语等外系语言的.接触为对象,论述“描写研究”,“解释研究”,“谱系树”,“波浪说”四种方法论的研究路径.

作 者:赵杰 ZHAO Jie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4)分类号:H2关键词:北方民族语言 发展态势 研究方法 启示与展望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6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方便交流、节省时间、容易理解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互动性。网络语言的兴起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汉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正确的使用网络语言,以下是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的分析:

网络环境下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更加便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阅览室、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普遍,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变得更加方便,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化的发展模式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模式中以书刊、报纸、杂志等纸质书籍为主要阅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人们阅读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进行,人们阅读的时间、地点、方式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灵活多变的阅读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传统阅读方式中,很多国外的文学作品大众人群很难接触到,而现在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积极影响。网络语言是网友在聊天、吐槽、评论、留言等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网络语言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是因为其表达方式能够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言简意赅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网络语言的使用人群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人与网络接触频繁,且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网络语言的重要传播和发明者。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通过数字、谐音、缩略词、拼音等形式赋予原有词汇新的内涵和意义,应用于不同语言环境和场合,打破了传统语言结构的组织形式,语言交流上更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语言文化交流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网络语言“脑洞大开”,脑洞是脑补的衍生词,脑洞越大越需要脑补,指头脑中对某些未发生的情节进行想象,也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补充新知识的意思。再如,近几年一直比较流行的网络语言“囵”,在网络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现实生活中还将其应用到电影作品中,如《一路囵途》、《泰囵》、《港囵》等一系列的囵类题材电影,生动、形象的将人的无奈、尴尬、窘迫表达出来,“囵”字因外形与人的表情很像,还产生了很多网络表情包,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囵”字具有不同含义。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迅速流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也加强了对网络语言的应用,尤其是在作文题材中教师会适当的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将网络语言发挥在汉语言文学中,加强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消极影响。网络语言在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同时,也带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对词汇的创新打破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和规范,甚至一部分网络语言歪曲了汉语言原本的涵义,一些网络语言为了追求新奇,会故意用错别字、谐音字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长期大量的使用和接触网络语言会养成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坏习惯。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策略

网络语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客观、正确的对待网络语言的应用。首先网络语言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要正确的区分网络语言的利弊,加强网络语言的正确和适当使用,避免因模仿网络用语,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尤其是在青少年文化基础学习过程中,更要规范青少年不同场合的语言表达形式,谨慎使用网络语言,以便将二者混淆。其次,摒弃网络语言中负面的、落后的、不规范、低俗的网络用语,避免将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带入到生活交流中,随着网络文化的公开性和互动性,人们应该具备分清网络语言使用利弊的慧眼。将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实现语言文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强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力度,优化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净化汉语语言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环境,网络语言的创新为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言文学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推动汉语言文学走向国际化,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打破了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范,所以,必须清晰的认识网络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促进汉语言文学的蓬勃发展。

关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篇7

一、语境是幼儿语言能力形成的温室

在具体教学中, 不能忽视的是, 幼儿感知能力的发达。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化, 幼儿总能先于成人有所感知, 我们之所以无法印证这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孩子们缺乏清晰表达的能力, 无力将认知转化为语言。由此, 不难想象幼儿认知的过程实质上是被环境无形熏染的过程。在幼儿园环境中, 幼儿的感知能力可以在教学体系的呵护下逐步形成与发展, 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语言能力却鲜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培养方案。而此处所言语境, 大致应包含三个层面。

其一, 读本的慎重选择。读本是幼儿接触语言范式的最佳途径, 纯文字文本、画本及文图结合的读本都对幼儿有着突出的指引作用, 作为幼儿读本的选用者, 幼儿园不应有所偏倚, 而应一并兼顾, 分阶段择取。教师对读本的范读也不能流于感性抒发, 而应加以形象的解析, 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幼儿详释文本内容甚至字词含义。

其二, 教师及幼儿园工作人员的语言实践需遵循规范的原则, 在礼貌用语与交际用语方面剔除个人不良习惯, 为幼儿营建立体的语言模型环境。读本建立的语言范式因其实用性欠佳, 极易被随意的语言实践摧毁。

其三, 幼儿教师需与幼儿家长达成语言共识, 为幼儿建立无间断的语言吸纳链条。在我们耳闻了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口吐恶言之后, 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尽管幼儿滥用不规范语言行为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学校及家庭在之前之后的不良示范与不智矫正无疑有推波助澜之用。

二、语感是幼儿能力提高的阶梯

鉴于语感的抽象性与个性化, 幼儿教育忌讳对语感进行程式化的教学。语感的培养不应单一地基于课本范式与教学目标, 而应以语言的实际使用为手段的目的, 即多给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即使幼儿在表达初期存在词不达意的诸多瑕疵,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言说本身是语感形成的唯一途径。教师在幼儿语言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语言范本的功能, 即教师可重复孩子们的表达, 并予以调整, 让孩子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并自由选择使用。在学校之外, 家庭的语言氛围对幼儿语感的形成也至关重要。除了家长在语言运用中要有意地规避禁忌与无序之外, 幼儿在家庭中接触到的一切语言形式家长也应预先进行筛选, 一些成人化明显的电视节目应避免让非适龄幼儿接触甚至模仿。

三、词汇是幼儿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石

我们总是囿于成规地以为幼儿的语言是无所谓词汇的, 但实质情形是, 他们只是缺乏书写与自如运用的能力, 使用甚至创造词汇的能力幼儿似乎从不逊色于成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深刻意识到, 幼儿语言中的词汇几乎全部来自成人的示范。这就要求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对自己提高要求, 在词汇的纯洁度、准确性、丰富性上多加留意。幼儿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 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将至尽可能地量化。比如专门设置词汇课, 一个课时提供数个词汇, 让幼儿正确阅读, 大胆阐释, 甚至进一步创造。又比如表达课组织形式的多样会为幼儿词汇量的形成做好分门别类的预设工作, 进而引导其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连贯。

四、语言运用的终极是交流

如果以上种种建立于对应试的惶恐, 可以肯定结果将是败走麦城。幼儿乃至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长久地被限制在应试的狭小视野中, 这不仅遏制了孩子们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 而且也摧毁了语言本身的纯洁。在牙牙学语的幼儿阶段,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摒弃语言的功利性, 将交流视为幼儿种种语言运用的唯一目的。鼓励幼儿多说多听, 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增加对主动表达的兴趣, 遑论规范与准确, 只以敢于表达为唯一评价标准。在需要对幼儿语言表达进行阶段性评价, 我们也反对使用生硬的卷面考核与集体评价, 口头交流与个别测试无疑能兼顾考核与训练的功能, 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语言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了注入式。可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 但智力却没有得到最大的提升。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无疑是这一切的基石, 它既可以为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又可以反过来成为检验幼儿综合能力的指标。

传统陶瓷绘画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篇8

传统陶艺是以器皿为主, 包括一些釉料的研究都有一个传承, 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包括烧成的方式、温度与效果。传统陶瓷绘画是把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引入陶瓷艺术之中, 在陶瓷上用陶瓷颜料画的文人画以表达主观情感为主, 即“写胸中意气”, 这便是最初的陶瓷绘画, 它是完全有别于陶瓷装饰的陶瓷艺术新形式。所谓传统, 不是指边缘或旁支的风格和样式, 在这种风格和样式当中有它的延续性, 不过推进和改变是很慢的, 如唐代的东西到了清代也许改变很大, 但这当中有一脉相承地推进, 这就是传统陶瓷。陶瓷的发展, 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审美水准的提高。

陶瓷绘画的出现晚于陶瓷装饰, 真正的陶瓷绘画应该说是清末时期, 以程门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所创作的浅绛彩陶瓷绘画为开端, 珠山八友为进一步巩固和弘扬的时期。陶瓷绘画的出现顺应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清代以后, 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陶瓷装饰由于过度追求表面材质的雕饰和工艺的堆砌, 其艺术生命力逐渐走向衰落。正值此时, 以程门为代表的安徽文人画家们介入景德镇瓷业, 他们把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引入陶瓷艺术之中。在陶瓷上用陶瓷颜料画的文人画是一种以表达主观情感为主, 即“写胸中意气”, 这便是最初的陶瓷绘画, 陶瓷绘画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绘画性陶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大自然的热爱、美好事物的追求, 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情感, 把主观意愿和客观物象, 精神和物质, 情和景相融渗透, 深刻地揭示形象的内蕴, 把自然景色变成精美的纹饰。现代绘画性陶艺体现了陶艺家的艺术创作激情,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陶瓷绘画现代发展形态的特征, 首先是学术意识大大增强。由于创作者的主体力量构成大多是有学历层次的受现代艺术影响的陶艺家, 因此学术研究风劲气盛。其次是个性审美被张扬。陶艺家注重个性美感形式的创作与表达。再次是吸收多种艺术门类。最后是关注时代文化特征。随着国门从被动打开到主动打开,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已成格局, 也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 传统陶瓷绘画的发展在吸收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同时关注当代文化的特征, 关注社会,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2. 发展中陶瓷绘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

2.1 工具、泥与陶瓷绘画语言形式。

现代陶艺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特征便是考察泥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形态语言。所谓的外力在很大程度上指工具作用。陶艺成型方法很多, 所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如拉坯成型中的割线、刮板及各式各样的刀具;泥板、泥条成型中的毛笔、滚子、泥条机、泥板机;雕塑成型中的各种硬质工具, 等等。不同的工具在制作中作用于泥料后所产生的肌理、形态各不相同。肌理作为现代陶艺中的语言形式之一, 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如拉坯产生的流动性、柔软性、迷离性、泥质性, 泥条盘筑的严密性、敦厚性, 泥板成型的敏感性、脆弱性、冷峻性等。这些视觉审美特性是外力作用于泥料的视觉形式给陶艺家潜在意识的影射, 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形式的先导。而当陶艺家突破这种引起视觉形式的影射时, 那些富有特征的语言因素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

泥是多变的, 它是陶瓷绘画的重要表现载体。从柔软的泥到坚硬的陶瓷, 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 其间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变化为陶瓷绘画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陶艺家也势必会发现与自己的思想和视觉相契合的形式特征, 为其感情和个性的附着提供契机。因此, 陶艺家必须以高度适应弹性去发现和选择富有审美特征的泥的个性语言。毫无疑问, 丰富多彩的个性主体不仅会对泥料在工具作用下或烧造中的特征发生理想效果和视觉效应的差异, 而且会主动选择、强化那体现主体的、个体的特定视觉效应下的泥的特征, 使主体的个性差异具体依随在特定视觉效应中的造型塑造差异上。

应当承认, 好的陶艺家对工具和媒介的性质有一种直觉的敏锐, 这些工具、材料使得陶艺家的构想更完美地借助物质材料和工具传递出来, 而材料及工具的各种性质也会影响到形式。有些陶艺家的观念是依着完成作品的材料和工具来设想, 同时这个观念的表现也是借着这种材料品质而形成的。工具属于陶瓷绘画作品中不以形象显现的物质因素, 当陶艺作品完成之后, 工具就无声遁去了, 而釉色则不然, 陶艺的色彩是其形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釉色与陶瓷绘画语言形式。

釉色是现代陶艺中主要的外在表现物质, 在火的创造下, 神秘的釉色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 因釉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使陶瓷形式特征相当明显的有幽雅静穆的白瓷, 类玉似冰的青瓷, 端庄敦厚的官窑、哥窑, 绮丽妩媚的钧瓷, 明净秀美的青花, 富贵华丽的明清颜色釉, 无所不臻其极致, 不一而足, 不胜枚举。由于当代陶瓷绘画表现更加自由和大胆, 对釉烧成的手段的理解更加宽泛, 为了颜色而配釉, 为了造型而上釉, 为了颜色而烧成, 因此釉色的配制与釉料在陶瓷绘画时技术的体现是陶瓷绘画作品成功的基础。

随着制釉矿物的人工合成化的发展和便捷, 陶艺家直接把矿物化学物涂抹在坯体上, 以期达到一种特殊的颜色视觉效果。玻璃、铁渣、铜片甚至金子等能经高温煅烧的物质也被陶艺家当做发色剂来使用。火之与釉色、颜色而言, 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陶艺家往往采用各种烧成方式, 改变升温曲线, 使得作品的颜色更加丰富。一次烧成、多次烧成、盐烧、过烧、生烧、薰烧、埋烧、乐烧, 或强还原弱氧化, 或弱还原强氧化, 或纯氧化, 使得颜色的表现力日益增强、变化无穷。完成釉、火的完美造化, 实现陶瓷绘画语言的技术性特征, 也为作者的个性语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釉的化学组成的改变, 烧成方式的改变, 势必引起一系列技术、方法、规则的改变。如在施釉过程中, 通过喷、吹、涂、摸、擦、刮、浸、浇等手段的综合利用来改变釉与坯的结构关系, 即使是同一种釉水, 也会因这种结构关系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种种规则的打破, 手法的多样, 无疑拓宽了陶瓷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我们必须指出:陶瓷绘画在表现泥或釉色时, 都不意味着情感的任意宣泄, 而是统一在一定形式美感和自然美感的法则中。一位成熟的陶艺家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学识修养预见、感觉到最终的效果, 有能力对形体和颜色进行审美的加工和取舍。

2.3 技术与陶瓷绘画语言形式。

陶瓷绘画制作中的技术本身是一个工具和程序的客观实体。这其中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古代制陶技术主要是一种实践技艺的结合体, 机遇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真正的理论根据。我们的制陶祖先知道如何产生和达到某种效果, 但一般而言, 他们并不能解释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由此, 才有那么多关于烧造、釉水等美丽、动人的传说和种种神秘的宗教仪式。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 陶瓷制作技术的演化越来越迅速, 越来越系统, 越来越受到意识的控制。就陶瓷技术系统本身而言, 它已是陶瓷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它给制作陶瓷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模式。虽然说陶艺的系统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 但它因给现代陶艺带来了一种有关行为的主观意义的功能而与技术相区别。我曾感叹景德镇的制瓷师傅太能做, 又遗憾他们最不会做, 因为他们不会表达。就一般而言, 赋予艺术以本质特征的是技术性的创造活动, 而卓有成效地创作富有审美效果的作品是陶艺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陶瓷绘画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 从原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 古代有“七十二道方成器”的说法, 即做一个瓷器要经过七十二个环节。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都将前功尽弃, 为了实现当代陶瓷绘画的审美价值, 必须将泥釉、火进行合乎工艺、合乎目的的加工制作, 并将陶艺家丰富的精神活动借助体力劳动在外部形体的创作中部分地展开, 赋予其一定的形式。从构思到制作、烧成, 陶艺家要创作出一件艺术品, 必须具有制作美的技术。竹内敏雄在《艺术理论》一书中强调指出:“艺术以其本来固有的内涵追求审美价值的同时, 还应该作为技术性活动的一种形式, 被卓有成效地创作。”因此, 阐明艺术本质不仅要以美学为基础, 而且要把由一般技术理论构成的技术哲学作为基础理论, 从中寻求根据。陶瓷绘画在制作技术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为根基, 因此, 陶瓷绘画的制作要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当然, 陶瓷绘画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非人力所及的自然美, 我们不必关注其中的技术因素。大部分的现代陶艺美应该是人工美,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言:“美是对各余物的剔除。”因此, 在欣赏、享受现代陶艺美中全然不成问题的技术, 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不是把为了追求美当做制作陶艺的最终目的, 思想内涵才是当代陶瓷绘画的精髓所在。

我们必须强调指出:技术不是陶艺的全部, 两者似两个相交的圆, 各自保有自己的领域, 又有着共管区, 技巧、技法就属于这共管区, 包括造型、构图和处理颜色的能力, 还包括继承、创新的能力, 等等。虽然早在18世纪中期, 西方人就开始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区别, 但常常不由自主地将二者混在一起。

3. 陶瓷绘画在当代绘画中的语言表现

陶瓷绘画艺术不同于架上书法、绘画、雕塑艺术, 它有自己的特有语言, 尽管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 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借鉴和采用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及技巧, 但绝不能弃本求末, 放弃陶艺特有的本质东西。什么是陶艺的特有本质呢?那就是表现窑火艺术的视觉语言, 陶坯经窑火的高温煅烧, 不但能使其内部变得坚硬, 而且能在其表面创造出神奇的窑变色彩, 形成“丹青难描, 诗句难表”的变动, 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火的语言、火的艺术。

景德镇的元釉里红, 明代的祭红, 清代的郎红, 以及均窑天青、月白、天蓝海棠红、朱砂红、茄皮紫等数十种色釉, 无不体现了自然造化之工, 这种体现窑火烧造之美的色釉瓷无论在当今的拍卖行还是在当时都是陶瓷艺术品中的珍品。“窑变”一词就是古人对窑彩形成的描述, 即“同是一色, 逐成异色的奇事”。这全都是水土所合, 绝非人工所能办到的。数十窑中, 烧制瓷器有千万品之争, 而窑变之品实在难遇一窑。在陶瓷绘画制作中把窑变的色彩变为创作者绘画所需的部分, 难度更大, 窑变不仅是陶瓷审美, 而且体现了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和超越。整幅作品运用大量窑变更难。正因为此, 愈显出绘画陶艺的语言独特。这无疑是对烧造审美的又一次升华。

探索陶瓷绘画在形式、题材、内容和主题的综合运用, 又不失对陶艺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的拓展。在艺术多元化的当代, 许多有才华的画家加入陶艺队伍当中, 在探索新的绘画材料、语言过程中, 他们丰富活跃了陶瓷绘画语言, 为陶艺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陶瓷材料, 例如, 窑火的稳定性、色釉品种的多样性都为陶瓷绘画奠定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陶瓷的载体可以是平面的, 也可以是复杂或简单、立体的、规则的、异形的, 还可以是混合式的。总之, 当代陶瓷绘画已是一门表现力极强的艺术门类, 绘画性理念在陶艺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延伸。中国的陶瓷绘画一直停留在中国画形式,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 艺术思想空前活跃, 外加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陶瓷绘画得到了一些发展。我们可以从当今陶艺的自身语言上看到陶瓷绘画的巨大表现力、震撼力, 各种绘画风格流派都在土与火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许多绘画大师的参与, 让我们知道了陶瓷绘画的广泛性, 再也不是单一的中国画形式。

我在进行陶瓷绘画的实践过程中, 以身边的社会人物为视觉符号, 综合运用色釉窑变, 强调一次性烧成和泥板成型。这里所说色彩包括两种, 一种是自然窑变的色彩。另一种是人工绘制的色彩, 就陶瓷艺术而言, 前者是最为宝贵的, 后者应当是前者的陪衬和点缀。我在陶瓷绘画创作中由于受釉色的吸引, 大部分采用釉料彩绘的手法进行制作, 并吸收绘画对人物造型的空间塑造的方法来强调用釉料替代色料描绘物象的空间关系。釉料不同于油画颜料、水彩颜料、国画颜料, 在制作前是没有视觉特征的, 而且在烧制之后的釉色改变是很难控制的, 要想达到如素描关系一样的效果也绝非易事, 虽然技术难度较大, 但通过对制作工艺的反复实践, 我发现陶瓷釉料绘画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表现力, 而且通过克服技术难关, 陶瓷釉料绘画继承并发扬了传统陶瓷绘画的艺术特点,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在陶艺语言的表达上, 不是从设计角度去营造某种形式, 因为形式是创造出来的, 不是设计出来的, 而是依照自己的感受、经验、艺术素养还有大量的实践将陶艺材料与陶艺技术因素抽取出来, 在陶瓷釉料绘画中进行扩张的和集中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陶瓷的材料与技术语言是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绘画领域中生存与发展的, 而且可以从中丰富陶瓷的表现力, 探索陶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 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特征表现。正是由于对艺术主题和当代文化背景的阐述和发扬, 陶艺语言浸染上了鲜明的表现性, 那些带有鲜活的制陶痕迹, 那些被点化出来的地域色彩, 那些在制陶过程中被肯定的偶然效果, 那些经过大量实践使釉料可以像中国画水墨、油画颜料一样自由表达的特性, 那些在实验中出乎意料的形式形态, 都是陶艺由内而外的语言发挥, 并且已经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艺术承载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承载的是每个时代的文化信息与时代语言, 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陶瓷绘画已然成为当代陶艺人的又一项新课题。虽然中国陶艺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但现代陶艺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和新形式的探寻是认识、理解现当代陶艺文化的关键所在, 是弘扬传统陶瓷文化、推动传统陶艺语言发展的时代特征。

时代文化影响审美特征。传统陶瓷文化在那个受压迫、受限制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 在欣赏那些传世之作的同时,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很难进入那样一种近乎苛求的审美特征中去的, 但经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研究之后再看那些经典之作, 就仿佛置身其中, 畅游在那个时代的完美之中。但在创作中是很容易被那个时代的时尚所左右的, 这也是陶瓷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继承传统并发扬传统, 只要对传统文化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那么, 陶瓷艺术在进入当代文化领域后的发展方向就比较容易把握并导正。

参考文献

[1]鲍桑癸.美学三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2][德]阿道夫.希德布兰德.造型艺术中形式问题.上海:商务出版社, 1987.

[3][日]竹内敏雄.艺术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4]张兰芝等.陶艺材质艺术语言表述探究[J].中国陶瓷, 2006, (42) .

图画故事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图画故事,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即通常所谓的“图画书”,它是以图画为主要叙事手段,为幼儿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书[1]。图画书目前被幼儿园和家庭广泛使用,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阅读对促进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有重大作用, 英国Book Start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言语有近50% 都是在图画书阅读中习得的。图画故事书的阅读从故事内容的选择开始,到通过对该故事的阅读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图画故事书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语音

随着学前儿童发音器官的逐步完善,听觉灵敏性的不断发展,4岁左右幼儿的语音水平也随之提高,主要表现为意识的明显发展。他们能自觉地通过倾听成人的发音而辨别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并能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发音。图画故事书的内容大都选自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文字简短、画面生动,容易在幼儿的大脑里建立起正确的语音表象。成人在给孩子讲述图画故事的过程中,会特别注意语音还有故事中语调的变化。讲述图画故事过程中,成人正确合适的语音、语调的不断强化,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读音不断进行了正强化,这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丰富学前儿童的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是否丰富,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准确和深化。图画故事中出现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可见可感的事物、现象、动作或状态。通过让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能很好地扩大他们对词汇的认知。例如“非常”“气极了”等抽象词语对幼儿来说很难掌握,《菲菲生气了》这本图画故事书便为幼儿建立起了认识和理解抽象词汇的桥梁。“气极了”“踢打”“尖叫”“火红火红的咆哮”等词汇所要表达的意蕴透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象,结合词语的表达,让幼儿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非常生气”这种情绪的种种表现方式。因此,图画故事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阅读图画故事书时,自然地学到并挑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词语,通过记忆和模仿来掌握大量丰富、生动的词汇。

3.帮助儿童掌握组成词句的语法规则,使语言表达更流畅

年幼的孩子常常语不成句,不能连贯地、完整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句法的掌握上。图画故事书中词语的选择、词组的搭配和句式的调整,十分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结合语言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层层递进,或以三段式结构,形成自然美妙的旋律,非常适合幼儿学习,帮助幼儿掌握语法规则。例如玛格丽特·威尔士·布朗的《逃家小兔》中, “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图画故事中富含节奏感的句子简单、有趣,生动描述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节和情绪,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很容易被幼儿记住。成人在引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利用这样的句式,完整、连贯地复述故事,让幼儿在感受语言音律美感的同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完整。

4.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幼儿园里,教师拿两个不同版本的《粽子里的故事》 让孩子讲述,一种是该版本的图画故事,图文并茂; 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配上少量插图。很明显,幼儿对图文并茂版本的讲述更丰富、生动、完整。图画故事画面中的细节描述能让儿童回忆起更多的内容,甚至能启发他们进行新的创编[2]。

二、图画故事的阅读指导

图画故事,其图文并茂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何有效地利用图画故事书阅读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言语的模仿说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可以不断地学习、掌握语言。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听后说。听是说的前提,学前儿童的语音、词汇、语法,是通过听来感知的。日本著名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都建议老师或家长要为儿童读故事。在图画故事中,老师或家长通过优美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故事,培养儿童倾听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3]。图画书是因为其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语言简洁、内容有趣,成人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幼儿可以通过零零碎碎的语言和形象,将听到的和看到的图画书中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贮入大脑,当幼儿需要口语表达的时候,这些贮入大脑的语言材料会被重新加工,成为学前儿童自己的语言。因此,成人要选择适宜的图画故事书,多为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2.尊重幼儿阅读的主体性

意大利的马拉古齐说: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不同的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阅读图画故事过程中, 切忌压制孩子的奇思与乐趣,要理解某些幼儿拍书等触书行为,不用过于担心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表述是否符合逻辑。成人要重视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启发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历,这样才能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让孩子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并促进其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中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互动

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心理条件,这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压力,使他们敢于表达,促进语言的发展。 图画故事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成人应该尊重孩子喜欢游戏、追求快乐的天性,当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时,成人可以一边运用丰富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一边用生动夸张的肢体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并让儿童模仿。例如安妮塔·婕朗《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的手举得有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图画故事中小兔子做出各种动作来形容自己对妈妈的爱,这些动作简易、生活化,也非常有趣。幼儿喜欢模仿,而且很快就能够学会,他们会像小兔子学习,并很容易记住小兔子表达爱的语言和动作。

4.在阅读中为幼儿提供表达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创设一个能使孩子们想说、爱说、 会说的语言环境。成人或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4]。图画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在文字设计上都有着独特的语言规律和句式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时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组织开展不同的语言交流活动。小班的孩子,阅读的时候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和书本中看到的图画配合起来,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则根据图画故事书进行多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在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式的同时尝试进行运用。例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故事中出现的“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有时候,又像犀牛一样强悍” ……这么一大段的比喻句,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表达示范素材。这个绘本中,可以先引导孩子回忆妈妈的特点,然后鼓励孩子用“我妈妈像……一样……”的句式来进行口语表达,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轻松地学会了如何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10

自从人出生起,感知世界,接触世界,与世界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语言对于人类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学习,信息间的传递,语言也是关键性的媒介。幼儿要想对世界有更好的理解,掌握语言表达是不可忽视的能力。幼儿语言发展越好,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就越全面,接触到的外界信息越多,幼儿大脑里逻辑思维发展也就越好,幼儿对于世界的适应性也就越好。所以打好幼儿语言发展基础,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是关系到幼儿一生发展的大事。

二、家庭环境如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情境化教学

对于幼儿而言,家庭环境就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新世界。所有的幼儿对新世界的探索都是充满动力的,所以幼儿会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在幼儿心里没有整洁与干净的概念,充满好奇的探索,用尽各种方法去研究遇到的一切事物就是幼儿的全部心思。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利用情境化教学提升幼儿的语言发展,如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都是大有可为的。在厨房,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聊做饭做菜的内容,让幼儿有烹饪的情景意识。在卧室,家长与幼儿就可以根据入睡前的各种准备,在卧室可以做的各类活动进行交流,幼儿心里也就明白了卧室的定义。各类生活情境化教学都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世界认知素材,让幼儿语言发展更上一层楼。

当然,家庭的情境化教学不止住所这一个范围。家长带幼儿出门时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成为语言素材。如看见小狗,就可以带着幼儿近距离观察狗的样子,了解狗的习性,介绍狗的生活特点等。幼儿知识面扩展了,词汇量也就上来了,对于狗就会有直接而正确的认识。同时,带着幼儿去超市,去逛街,去散步都可以与幼儿聊天,见到什么就聊什么,可以是聊天心中所想,也可以是介绍不同事物给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也就越好。

(二)故事化聊天

故事情节对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来说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睡前故事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实践的最佳语言发展培养方法,在选择故事时,应倾向于内容正面,情节生动,语言表达有趣的故事。讲故事是与生活化语言完全不同的表达,许多的书面语言会由此机会渗透到幼儿的头脑中去。幼儿会接触到很多生活中不会经常用到的词语,如“感激”“雀跃”等。而故事化的情节又能让幼儿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关系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家长的解释与形象的演绎更能让幼儿对这些生词产生鲜明的记忆。如果家长趁此时引导孩子根据这些生词来聊天,那就幼儿就能很快地掌握这个生词,并用这个生词来聊天、造句。这也就意味着在幼儿的词汇库存里,又多了一些常用词汇。

故事化聊天也是如此,在睡前故事之后,家长可以针对幼儿刚听到的这个故事进行提问,可以问故事里的细节,如主人公最后怎么样了,最喜欢故事里哪个人物。故事化的聊天中,家长要根据故事情节走向进行朗读,口吻要温和,语气要根据故事的要求上下起伏。把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学会理解,学会表达。一般来说,幼儿对于故事里的人物情节认可度非常高,对于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兴趣,特别是非常喜欢与故事里的人物作比较。如故事里的小白兔因为胆小不敢去地里拔胡萝卜,于是孩子就会联想自己敢不敢去完成一个任务。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了勇敢这个词的意义,还能正确地运用。

(三)针对性重复

幼儿的记忆力需要长期而重复的运用才能真正把一个词、一种表达方式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家长在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复,以提高幼儿语言发展。对于有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家长可以多讲几次给幼儿听,还可以挑其中重要的段落进行复述。对于其中的精彩句子,家长可以要求幼儿对其进行再现。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电子设备把幼儿讲的故事与句子录下来,让幼儿充满积极性地去复述故事。同时,对于那些经典的故事,家长可以采取分而克之的方法,一天给幼儿讲一点,一点点渗透,勾起幼儿的好奇心。且在讲的过程中,让幼儿随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当整个故事讲完时,家长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改编故事,如假设小花猫没有打碎花瓶,假设小狐狸诚实地告诉了自己的爸爸等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完成新的故事,假设不同的可能性,进而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使用新词汇,使用新的表达方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三、如何利用家庭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家长可以在家庭里创建一种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环境,如在幼儿房间里张贴每个阶段所讲故事的图画,张贴能引起幼儿话题的图片。还可以在幼儿的活动区域放置大量语音类玩具和设备,让幼儿能时刻受到语言环境的熏陶。对于图片与图画的选择,应侧重于颜色多样,色彩鲜明。最好是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布置自己的小房间。幼儿在选择与布置房间的同时,家长可以多和幼儿聊天,让幼儿去观察,去表达,如警察叔叔的玩偶要放在门边,因为警察叔叔是抓坏人的;窗户边要贴上蝴蝶和花朵的图片,因为它们喜欢阳光等等。这些语言与交流都意味着幼儿对于这些事物已经完全理解,并开始有了一定的推理与思考能力。家长应多创新,多思考,利用家庭环境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语言发展受到家庭环境的绝对性影响。家长应利用这一影响为幼儿创造科学而完善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摘要: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正是幼儿早期所处的语言环境,而这段时间幼儿正是处于单一的家庭环境之中,所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家庭环境的影响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语言,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娟.让幼儿语言教育置耕于轻松互动的家庭环境中[J].成功:教育,2012(4).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27-02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小班幼儿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均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幼儿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而角色游戏既是幼儿期常见的游戏形式,又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角色游戏中,语言不仅是幼儿的交际工具,还是游戏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角色游戏“娃娃家”为例,探寻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的策略。

一、角色游戏对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

(一)角色游戏中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地回应。”事实上,在幼儿园小班,有的幼儿受其性格和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不想说、不敢说的现象。可是,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爸爸、妈妈,对此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会有话想说。比如,在“娃娃家”中,当扮演“妈妈”的幼儿为布娃娃准备午餐时,幼儿会很自然地把在家里出现的生活情境迁移到游戏中,“妈妈”会询问布娃娃想吃什么菜,然后“妈妈”下厨,在切菜、炒菜过程中边做边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无需在意自己的决定是否合理,只要用语言自由地表达想法就可以了。这种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而这正是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要素。

(二)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言自语可以促进其内部语言的发展

内部语言是外部语言的过渡,小班幼儿的内部语言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外部语言的发展。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的自言自语是幼儿与玩具之间的“对话”(内部语言),这种对话能力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外部语言),从而提高幼儿的外部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边说边玩,能够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的思维越清晰,外部语言能力提高得越快,说话也就越有条理。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在给布娃娃喂饭时,会边喂边说:“娃娃吃,饭菜可香了,妈妈喂给娃娃吃。”当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运用游戏材料进行独白时,幼儿不仅获得了运用和发展内部语言的机会,而且促进了外部语言的发展。可见,角色游戏提供了集体语言教学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无法提供的独白语言情境,这种情境使幼儿的内部语言得到高度发展。

(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互相合作可发展其外部语言

角色游戏需要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发展幼儿的外部语言。具体而言,开展角色游戏时需要幼儿进行角色分配、协商游戏规则、提出游戏建议等,这个过程不是由某一个幼儿独自完成的,而是需要参与游戏的幼儿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如在“娃娃家”游戏中,2名幼儿都想扮演“爸爸”这个角色,此时幼儿需要共同协商解决角色分配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幼儿需要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同伴进行沟通,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往往能够得到迅速提高。

二、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游戏中要给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由于3岁幼儿的发音机制并未完全成熟,发音正确率不高,因此,教师需要遵循流畅先于正确的原则,只要幼儿的语言不影响游戏的开展,可以适当地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说错话,保护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比如,在笔者所在城市的一些幼儿园,有的小班幼儿在发音上常常出现平舌卷舌相混淆的情况,在“娃娃家”游戏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爸爸”一边做炒菜的动作一边说“cǎo cài”,而不是说“chǎo cài”,此时如果教师急于直接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那么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幼儿有话想说的欲望也会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的点评环节以隐性示范的方法示范正确的发音,教师可以说:“刚才有的小朋友在‘娃娃家认真地炒菜。”只要教师将“炒菜”这个词读得重一些,幼儿就会辨别出自己与老师在说“炒菜”这个词时的差异,意识到自己发错音了。此外,假如幼儿常常发错该语音,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语言游戏帮助幼儿纠正发音,如开展“炒小菜”游戏活动。教师要相信,只有保护好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幼儿才会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才会越说越好。

(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当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提供丰富而真实的游戏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内部语言的发展。材料是幼儿玩游戏的凭借物。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喜欢模仿。在玩游戏过程中,幼儿更多地是依赖玩具开展游戏活动,游戏的主要内容多是重复操作和摆弄玩具。而当小班幼儿在玩游戏时发现缺少了某一种材料时,往往不会寻找其他的物品代替该材料并继续游戏。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妈妈”准备给布娃娃喂饭时,发现没有勺子,此时幼儿往往不会寻找替代物,而是中止该游戏环节,此时幼儿运用语言的机会也会减少。因此,教师应当为小班幼儿提供大量丰富而真实的游戏材料,如床、碗、勺子、桌子、书、电话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运用材料进行游戏的内容才会变得丰富,幼儿在游戏中边操作材料边运用语言的机会才会越多,才能更好地发展内部语言。

2.提供共用的游戏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外部交往语言的发展。从语言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小班幼儿内部语言发展良好,外部语言发展水平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班创设2个“娃娃家”,在游戏材料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共用的游戏材料,如酱油、扫把等。在游戏过程中,当幼儿发现扫把不够时,需要到隔壁“娃娃家”借扫把。在借扫把时,幼儿需要经历“敲门—询问—运用语言协商借扫把—表达感谢—归还扫把”过程。在上述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并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提高运用外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3.采用隐性语言示范,帮助幼儿丰富语言。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游戏情节长时间过于单一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以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根据游戏情境以平行指导或共同游戏的方式,采取隐性语言示范的方法,帮助幼儿丰富语言,丰富游戏情节。比如,当幼儿长时间在“娃娃家”进行“烧饭”并感到无趣时,教师可以就“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指导幼儿继续游戏。“客人”可以问幼儿:“‘妈妈给娃娃烧了什么菜?谁帮‘妈妈洗菜?”在“客人”的询问下,幼儿就会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此外,若以平行游戏的方式指导幼儿玩游戏,教师可以采用隐性语言示范的方法帮助幼儿丰富语言。比如,教师可以在另一个“娃娃家”扮演“妈妈”给娃娃做饭,边做边说:“今天给娃娃煮一条鱼,先在锅里放点油,把鱼煎一煎,再放点盐,就可以起锅了,真香呀。”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隐性语言示范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4.提供适当的游戏时间,保证幼儿有话尽情地说。角色游戏需要幼儿寻找游戏伙伴、分配角色、制定规则,因此,角色游戏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幼儿开展游戏。小班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幼儿园要保证每次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有话尽情地说。

总之,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既能够让幼儿快乐地扮演角色,又能够让幼儿沉浸在角色中发展语言,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这种游戏形式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的发展与语文教学 篇12

语言测试由语言教学而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现代语言测试产生之前曾经历过前科学时期,后来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语言观不同,因此语言测试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二、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1. 四个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并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活动。语言测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1.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

人们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即二战之前)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又称传统语言测试阶段。语言学家Spolsky称之为语言测试科学前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语言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语言只是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科。外语教学也把语言当成知识来传授。这是这一阶段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教学上基本是遵循传统、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测试主要考查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有笔试,试题常包括短文写作、翻译、词形变化、时态填空、语法分析,没有口试和听力,因此缺乏对技能考查的量度依据。该阶段的语言教学和测试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基本谈不上科学依据。因此,这一阶段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容易被忽视。

1.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以Bloomfield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可以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把语言分离为不同层次的单位;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Skinner为代表,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就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采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使人们第一次对语言有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其中心理测量学测试理论以Lado的经典著作《语言测试》为代表,认为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和语言成分(语音、语法、词汇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衡量单个语言项目的分立式测试,认为试题应该每道题只测一个语言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这一阶段产生了使用最为广泛且信度较高的多项选择题,而且还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题难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成熟测量统计方法的学科。但此阶段对测试的效度少有关注。

1.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质疑。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界开始重视所谓总体综合法的研究,语言测试开始进入综合性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John W.Oller。综合法是针对前一个阶段采用把语言技能加以分解并且一道题只测试一个语言点的离散题为测试方法而提出来的,综合测试则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在考试中刻意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强调两项和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估。这一阶段多采用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不仅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且注重考查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在于能够领会和产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而且应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下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把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查纳入语言测试的范畴。认为语言不仅是可以分割的整体,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功能体系。

1.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有效地进行交际。

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补充和发展了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三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在Hyme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Skehan, 1992:15)。Bachman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等三项语言能力要素组成。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语境和情景,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测试方法是直接测试,即在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中考查受试者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同时还提倡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和考点的综合处理。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力求真实反映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考查以言叙事和以言行事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专业、领域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进行测量,试题的表面效度高。但是,这种测试采用主观评分法,评分难度大,很难保证一致的评判,测试的信度不如客观测试高,不便于组织大规模测试。

2. 三个理论模式

纵观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它从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注重交际能力,由科学前的经验型从上述第二个阶段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转向了当今现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其中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语言测试模式,即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 1991:15—20)。

这三种测试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尽管新的模式已出现,但旧的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淘汰。下面我们从所依据的语言理论、测试方式、效度、信度、命题难易度及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比较(戴曼纯,1999:32—42)。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成分和语言技能是可分解的,因而采用分立式试题,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难度大,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快,便于大规模考试。评分客观,因而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不可分的。因而采用(一般)综合性试题,同样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同样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容易,无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中,便于中小规模考试。(一般)客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也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认为交际功能是可分解的。测试采用综合性试题,通过测试真实的综合技能来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用得体性。命题简便,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较慢,不便于大规模考试。测试采用主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低。但效度高,可以积极促进教学。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准则参照性测试。

通过以上三种测试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言测试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大的优势。它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测试界研究及应用的主流。

三、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及影响

语言测试服务于外语教学,是检验和衡量外语教学成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一方面衡量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测试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检测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测试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的后效,即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作用。语言测试可以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rthur Hughes说:“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叫反拨。反拨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事实上,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纠正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反之,不科学的测试会制约,影响教学,起负面的反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语言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着今后语言理论及语言测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测试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和进步,其信度和效度也一定会达到更加完美地和谐统一,从而对语言教学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

摘要: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其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三个理论模式。本文回顾了语言测试理论四个阶段的发展特点, 并指出了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意义和影响。

上一篇:经济行政法下一篇:完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