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发展(通用12篇)
语言文字发展 篇1
当前, 做好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 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时代对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必要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 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 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在语言活动过程中, 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 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2.信息技术主宰的 社会 , 网上对话与 交流的程度越 来越高。在信息技术主宰的当今社会, 如果我们使用的汉字不规范, 拼音不准, 那么要想打出来字, 任你怎么敲, 也敲不出你想打的字。教育事业的发展, 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教师口头的表达, 手势的演示, 粉笔的板书, 这些基本的技能、基本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从小学一年级起, 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标准、典范和楷模, 教师的语言表达, 语音的准确与否, 文字的书写是否规范, 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责任更重大。
3.讲国语, 正国文, 是民族尊严和国 家主权的 基石之一 。当今社会有人提出, 国人不但要升国旗, 唱国歌, 而且要讲国语, 正国文。因为这是关系到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团结和尊严的问题。英语老教师都清楚外国人原来是怎样称“北京”的, 叫“Peking”。叫“厦门”什么呢? 叫“Amoy”。外国人要叫你什么就叫你什么, 外国侵略者要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 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现在不一样了, 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外国人要按我们的规定称呼我们, 不管是人名还是地名。“北京”就叫“Beijing”而不是“Peking”, “厦门”就叫 “Xiamen”, 而不能叫“Amoy”, 这是民族的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语言文字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1.语言文字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指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教育。教育, 尤其是素质教育都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如果无法用标准的、规范的语言或文字把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就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学校, 所谓的语文, 对低年级来说, 指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 对高年级来说, 侧重语言文学。不管是语言文字、文章还是文学, 历史文化的渗透和传播, 精神文明的培养与教育, 都应在语言文字工作中予以贯穿,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
2.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力措施, 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 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 人的语言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学识、修养等潜性的素质, 要通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或者行为表达的方式外化。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酝酿和表达。人的语言素质提高了, 对其整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发挥是有利的。
三、多途径、多举措强化语言文字工作, 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校园内大力营造语言文字工作宣传氛围。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让师生通过校园中的规范用语、用字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化的丰富, 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丰富精神文化内涵。
2.语言文字工作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不仅要将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 在课堂上使用, 而且要成为生活语言、家庭语言。教师在日常备课板书时一定要使用规范字。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都作为考核教师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3.组织各项活动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一是在教职工中间组织书法比赛、各类朗诵、读书演讲、经验交流等活动, 不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水平。二是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安排好每年的推普周活动, 组织古诗文背诵、朗读比赛, 以及讲故事比赛, 电脑小报及网页制作比赛等活动。三是老师在课堂上注意言传身教,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美读,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美文欣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文字情感的熏陶。
总之, 搞好语言文字工作是现代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是体现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大职责, 更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为深入开展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成了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我们正处在社会改革的时代, 时代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语言文字应用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这已成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语言文字工作,素质教育,关系处理
语言文字发展 篇2
一、幼儿期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最普通的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指说出的和听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指写出的和看到的言语。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入学之前,言语的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三年中,由于受到成人的言语教育,以及言语器官、神经组织的成熟,他们的言语在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期,儿童言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从“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语言期”进入了“言语丰富化期”。
(一)语音的发展
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言语知觉(言语听觉、言语动觉)的精确化,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三至四岁期间发展最为迅速。由于他们已能分辨外界差别微小的语音,已能支配自己的发音器官,一般来说,他们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甚至可以掌握任何民族语言的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幼儿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班上的小雨宝宝在来园的第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很多语音不能正确的表达就经常被误解,当他给老师说:“我要粑粑,粑粑”老师以为他要拉粑粑所以就把他带到了厕所,他跑出来指着米饭说:“诺要这舵”。
(二)词汇的发展
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并不普遍;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幼儿园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在引导儿童认识事物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词汇,特别要重视幼儿积极词汇的发展,不要让幼儿从小养成信口开河、词不达意的习惯。
(三)语法的掌握
据研究,两岁时复合句只占所有句子的3.5%,简单句占96.5%。在幼儿期,简单句仍占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陈述句仍占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其他句型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三岁幼儿像幼儿前期儿童那样,句子结构往往松散,不严谨。在他们口头言语中,往往缺漏主要词类或词序紊乱,以致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确,别人如果不了解儿童说话时的情景,就很难理解儿童所要表达的意义。
句子从短到长。幼儿期儿童口头言语中所用句子的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据华南师院的研究,三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占21.5%),三岁半儿童句子长度发展到6~10个词(占21.2%),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可达11个词以上。以后,句子的词数继续逐年增长。
(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口头言语又可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两种言语形式。当人们提出问题、要求或回答问题时,所用的言语形式即对话言语。它不需要将一切思想和事物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句子也不需要结构完整无缺,彼此明白就行。例如,当人们在等火车时,只要说“来了”一词,大家都会明白是指“火车进站了”。而独白言语,是说给别人听的或向别人传达自己思想、感情,或讲述知识经验等。如演讲、作报告、讲述故事等都是独白言语。由于独白言语是一个人比较长时间地独自讲述,没有交谈者的应答来支持,因而要求语句完整,讲述的内容不能简化。三岁以前的儿童,他们多半是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活动,他们的交际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到了幼儿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常常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各种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等。同时,他们又处于集体中,在与成人或同伴的交际过程中,他们也有必要向成人或同伴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或印象。这样,幼儿的独白言语也就发展起来了。
(五)内部言语的产生 言语可按活动的目的以及出声不出声,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内部言语发音隐蔽,不发出为人察觉的声音,但言语的发音器官肌肉组织仍有活动,它向大脑皮层发送动觉刺激,这种活动可通过精密仪器测到。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压缩、概括。内部言语常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来表达在外部言语中需要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的意思。内部言语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而是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内部言语也具有调节自身心理活动的功能,与心理自觉性的发展相联系的。内部言语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幼儿前期还没有内部言语,他们还不能不出声地考虑问题。到了幼儿期,内部言语才开始产生。在幼儿内部言语开始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就是既是出声的,又是对自己讲的言语。
二、在幼儿此阶段言语特征基础上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为幼儿创造交往和活动的机会。我们总会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让班上得幼儿能更多的开口交流;其中包括去接触、认识其他班级的老师和同龄、年长的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形式观摩与体验交流。
2、丰富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幼儿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语言就贫乏。众所周知的“狼孩”正是因为脱离了人群才变得不会说话;在班级生活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策划各种形式的活动。
3、加强对儿童语言的训练。对儿童语言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幼儿要发音挣钱,用词恰当,句子完整,表达清楚、连贯,及时帮助幼儿纠正语言,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做出良好的示范,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并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班上得小Z宝宝,因为家里阿姨发音不准确的缘故,所以她也学到了家里阿姨的发音,“h”“f”音浑浊,回家说成“沸家”花花说成“发发”,可乐说成“可咯”;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一次次老师的纠正下小香宝宝的发音逐渐有了进步,每次她要发这两个音的时候她都会缓缓地停顿一下,想一想。
4、发挥规范语言的榜样作用。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十分喜欢模仿周围人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样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语言。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发音、用词,甚至说话的声调、表情,酷似双亲,他喜欢的人活着喜欢看的动画片里的某些形象。良好的示范榜样,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去模仿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讥笑和重复儿童错误的发音或语句。
三、语言教学
1、多用与巧用律动、音乐。婴班的幼儿很喜欢音乐和律动远远胜过直白的言语;因为在这个阶段音乐和歌唱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主要方式;在幼儿们张开嘴大声的说韵律和唱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练习发音的好时机;把幼儿喜欢的韵律和音乐变换使用,在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词同时也会增加幼儿的新词汇,同时也更容易记住新词。
2、充分利用平时空余的时间,以讲故事,游戏化的方式等教授规范的,正确的词汇与语句。但是语言要尽量简短,清楚;同时老师要配合夸张或具有吸引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这样才会给幼儿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为语言模仿铺垫。
3、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语言发展契机。语言的习得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空余时间或探究活动的时间内,在次以外的时间里它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天,当时我正站在水瓶架旁帮幼儿接水,这时小华站在我旁边,对我说:“老师,这是水箱。”我当时听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听清楚然后她又加重了音调重复了一遍,我当时非常诧异,因为我有时在不确定一个水箱是不是一个幼儿的时我就会说:“小兰,这是水箱?”没想到她记住了;所以语言的教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可能老师很不小心说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孩子也会立马就学到。
创设语言环境 发展幼儿语言 篇3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作为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起来越等到重视。我园地处山区,幼儿生活的周边尚未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对幼儿口语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根据教育对象语言发展的特殊性,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创设愉悦的精神环境、立体的视听环境、活泼的动觉环境等,促进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交流,发展幼儿的语言,对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愉悦的精神环境
除了物质环境之外,精神环境是也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要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多给孩子爱和鼓励,激发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吸纳环境中的新语言,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主动进行言语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也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期孩子年龄小,性格各异,在交往和语言表达方面差异较大,有的乐于与人交谈,语言发展相对较好;而有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言语发展较弱。
针对孩子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不但充满向往,而且十分熟悉的特点,教师应常设计些孩子感到熟悉且愿意参加的谈话活动。如:“我的家”、“愉快的星期天”等情景谈话,孩子们亲自体验到的事情就乐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晨间谈话“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孩子们就会争着说;“我妈星期天带我到儿童乐园玩碰碰车,我很高兴”,“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老师夸我是个好孩子……”,这样,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孩子也受到感染,兴致勃勃地说开了。特别让语言发展差、胆小的幼儿,从情感上得到满足,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可信,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进而萌发说话的欲望。
二、创设立体的视听环境
视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它是通过“看”来感知事物的。因此,以看促说也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视觉环境内涵丰富,种类包括图片、图书、模型、大自然、幻灯、录像、课件等等,这是促进孩子们的儿认知和语言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大自然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活教材”。因此,我们应引导幼儿抓住瞬间的自然变换,认真观察,不失时机地引发出他们的语言。如:下雨时,让孩子穿上雨鞋,带上雨伞,去嬉雨,听到雨打在伞上、屋上发出的声音,学会说“滴滴答答”“沙沙”“绵绵细雨”;组织孩子到野外“寻找春天”,引导幼儿练习说话:“绿绿的草地、美丽的小花、红红的太阳”等。
富有童趣的墙饰,鲜艳、画面较大的小图书、系列主题图片等也都是启发幼儿说话的“活教材”。如:“祖国各地风情”大型版画能激发他们讲述出各地千姿百态的人文地理和神奇故事。再如“狐狸的故事”、“不该杀的老虎”等主题图片,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园思考图片之间的联系,构思情节内容,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叙述一个完整故事,表达他们的思想,还可以对图片中蕴涵的意义、图片内容中设置的悬念进行表述。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打破了传统语言教育模式,让幼儿在自由的倾听欣赏与观赏中,了解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内容,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爱说的欲望和兴趣。如让幼儿认识“海底世界”时,如有条件,可以让幼儿戴上立体声耳机,欣赏屏幕中海底的声响和鱼儿们发出种种不同的叫声。通过电教手段,精美的画面与逼真的音响,很容易让孩子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表现出平常少有的兴致和专注神情,从而激发起了热爱大自然、探索大海的情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幼儿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三、提供活泼的动觉环境
动觉是幼儿通过“动”来感知事物的,以动促说这是语言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动觉环境包括表演、游戏、动手操作、实验、做做说说等,“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室的每个区角,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语言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晨间、饭后、课间、自由活动时间里,可以自由地在这些区角里动手、动口、动脑,这样自觉不自觉中就促进了幼儿园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把活动室相对偏僻的角落,用矮柜、门帘或屏风等隔离开来,成为幼儿的“悄悄话小天地”,让他们在这个私密性强的角落里自由地进行交谈。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工具等,如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小图片、玩具对讲机、电话机等,让幼儿自由地进行看图配字、配词游戏,开展打电话游戏,让幼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发展自己的语言。
开展轻松自由的谈话活动。还可拓宽幼儿的语域。如一日三餐可引导幼儿谈论饭菜的色、香、味及各种食物名称;可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谈话对象,谈话内容要围绕幼儿的兴趣点,是她们感兴趣的新鲜话题、热点话题,如“奥特曼”、“喜洋洋和灰太狼”、“怪兽恐龙”等动画片内容;也可以是木偶剧、皮影戏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式的话题,如:蚯蚓吃什么填饱肚子?小蝌蚪怎么变成青蛙的?这些谈话内容与形式有利于发挥每位幼儿谈话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动”的环境中,幼儿的语言交流、谈话等都十分轻松融洽。
语言文字发展 篇4
一、统计数据与分析
(一) 研究领域
《语言文字应用》根据发表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栏, 对文章的研究领域有了基本的分类。本文以此为基础, 对316篇文章的研究领域进行分类, 但有一些分类为了突出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直接以科研项目为名, 单列出一个研究板块, 而本文对这些文章研究领域的分类稍作改动, 予以归类。统计结果见表1。
《语言文字应用》近五年文章的研究领域涉及30个, 所涉领域广泛, 但仍非平均分配。所占比例在3%以上的为主要领域, 共计12个, 合计比例78.41%, 其余18个研究领域约占21.59%。这与刘艳春 (2012) 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但是, 近五年, 关于媒体语言以及语言产业的研究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成为热门研究方向, 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国家指引的结果。《语言文字应用》在研究板块上, 一直是基本板块和临时板块的有机组合。基本板块是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持续研究, 是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而临时板块是对国家语言文字研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课题的展示, 以及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调整。
《语言文字应用》所涉领域愈来愈广。人们对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 挖掘根源, 寻找本质。而《语言文字应用》采用基本板块与临时板块相结合, 既突出了研究主要方向, 又兼顾了全面。
(二) 作者人数
“作者人数包括独著、二人合作、三人或三人以上合作以及课题组, 其中课题组一项包括委员会。”本文以实际参研人数为准。有的文章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整个课题组的共同研究成果, 也有的是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部分成果, 还有的是一个大课题下的子课题, 在统计时统统将其归为课题组。详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显示, 近五年来, 《语言文字应用》的文章独著占了29.75%, 合作完成占了70.25%, 而刘艳春 (2012) 年的统计数据为独著占74.88%, 集体合作完成占了25.12%。可见, 我国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集体攻关研究格局已经成为主流, 单枪匹马作战的格局已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有关方面发生关系的学科。”[1]研究范围是开放的, 因此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综合知识, 多种方法来完成。所以,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更需要集体攻关合作。如今,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已经超过三分之二 (70.25%) , 可见, 我国语言文字应用合作研究已成为主流。
(三) 篇章性质
篇章性质包括理论建树探讨和实际问题解决。划分标准为:文章内容未提出问题解决办法的都属于偏理论建树探讨这一类型;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建议等属于实际问题解决这一类型。详细统计见表3。
《语言文字应用》文章仍以理论建树探讨为主, 占总量69.62%, 偏实际问题解决的占30.38%。这与刘艳春 (2012) 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语言文字应用应有两方面:理论和应用。语言本身就具有工具性, 因此, 对应用的研究的重视程度要提高上来。研究者普遍重视探讨各个研究领域的规律特点, 基本原则, 宏观思路, 等等, 而发现现实中问题, 解决问题的研究却不到三分之一。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来说, 解决实际问题是最终的归宿。
(四) 研究类型
研究类型包括介绍性文章、建设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详细统计结果见表4。
自建刊以来, 《语言文字应用》始终以建设性文章为主。近五年来, 建设性文占92.09%, 介绍性文章和评论性文章共占7.91%。这凸显了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很重视学术讨论, 发表独见。对于评论性文章, 本文认为, 在数量上应该加以提升。在以理性角度来批判和评论别人的研究成果时, 是对自己研究的提升, 也对这类问题的研究进展有所贡献。
(五) 研究方法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 主要方法论为实证论。定性研究是研究“是什么”, 是一种综合定性;定量研究是研究“有多少”, 是一种分析。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定量研究的手段。所以, 本文以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为变量, 对316篇文章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5。
表5表明, 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 定量研究为辅, 实验研究仅占7.6%。与刘艳春 (2005) 统计结果比较, 定量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例有所上升。定量研究是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而定性是从作者本人的角度来探讨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强调应用,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 最后应用回实践中去, 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一种良好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重视数据, 重视定量研究和实验方法, 以客观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方法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实证论一般体现在定量研究和实验研究中。在这五年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中, 定量研究、实验研究在数量上逐渐上升。在未来, 定量定性、实验调查等方法会被研究者合理使用, 从而达到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深度研究。
(六)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分为:实地调查、语料库及其他。“实地调查”包括深入实地观察、录音、访谈、统计、抽样、调查问卷等;“语料库”包括国家已有的语料库和为了研究而新建的语料库;“其他”包括文献、报刊、网络资料、举例、已有数据等。统计结果见表6。
《语言文字应用》中, 来自实地调查的资料占31.33%, 来自语料库占9.81%, 来自其他占58.86%。与刘艳春 (2012) 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来自实地调查的资料又翻一番, 语料库还保持不变。调查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 语言文字应用的社会性也决定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性。近五年来, 来自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说明研究者越来越把研究方向深入语言生活。当然, 资料来源与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社会语言学来说, 定量研究法比较多, 资料来源大多来自于实地调查。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 语料库的建设和使用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的利用和实地调查的方式, 这使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更科技化, 更实际化。
(七)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者研究态度的体现, 也是研究成果是否严谨、有据、具有学术性的标志。近五年, 《语言文字应用》的文章都有参考文献, 无一例外。并且, 文章的格式基本趋于统一, 这标志着研究者的论文学术规范意识已经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学术研究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快速前进。此外, 《语言文字应用》在学术规范方面还可以有所提高。刘艳春 (2012) 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文章的定量分析》中提到的各板块名称设置不统一这一问题, 在近五年也有所改进。如: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已经完全分离成两个单独板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研究词汇的文章, 板块名称设置为“词汇研究” (2014年第4期) 和“词汇应用研究” (2012年第4期) ;辞书的研究, 板块名称设置为“词汇和辞书研究” (2013年第3期) 、“词典学研究” (2012年第3期) 和“辞书研究” (2012年第4期) 等, 较为混乱。
三、结语
本文从上述七个方面对《语言文字应用》近五年发表的文章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分类和整理分析。无论数据的变化如何, 只能代表一个阶段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发展。所有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成果都是可敬的, 都满足了社会和人们的需要, 都为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力量。随着研究者对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会愈来愈成熟, 愈来愈规范, 愈来愈深广。
摘要:《语言文字应用》是全国性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核心期刊之一, 自1992年创刊至今, 风雨历程24年, 记录了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一步步发展。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近五年来《语言文字应用》发表的文章进行量化分析, 并与之前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 纵观近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领域,研究类型,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23.
[2]刘艳春.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文章的定量分析——以《语言文字应用》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 2012 (11) .
[2]刘艳春.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 2005 (5) .
语言文字发展 篇5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促进我区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大力推广、规范使用、科学保护、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有效推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线,遵循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以创新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增强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加快提升全区各族人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蒙汉双语能力;加快提高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蒙古语文翻译水平;加快改善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规范化、标准化和准确化步伐;加快促进跨省区协作交流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谐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普及,推普工作重心由以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农村牧区拓展,由以“普及”为重点,过渡为“普及与提高”并重。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完成,以农村牧区为重点的区域达标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并统筹开展蒙古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民族语言文字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被重视和鼓励、使用更趋宽泛和规范、研究更加扎实和深入,达斡尔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的保护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蒙古语标准音在蒙古语授课学校、新闻媒体等重点领域基本普及。蒙汉双语学习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族干部群众蒙汉双语水平明显提高。语言文字法制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明显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明显增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语言文字法制体系和工作机制 1.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规范社会使用汉语言文字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地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机关行文规范、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执法督查等范畴。建立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和细化执法程序和标准,切实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尊重和依靠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成依法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蒙古语文工作领导机制,并加强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与交流。
3.加强学习宣传。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列入全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普法宣传教育、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岗位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标准执行力度。建立并完善重点行业、重点岗位从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职业标准。国家机关公务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自治区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要达到一级甲等水平;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普通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其中汉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学校的汉语课教师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汉语授课少数民族学生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上述行业和岗位已在岗但尚未达到规定等级标准的、年龄在50岁(含50岁)以下的人员,要接受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全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要全员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并达到相应等级标准,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学生,自愿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
2.全面提升学校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加强在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再提高培训工作,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纳入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做好民族学校汉语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创造自由、宽松的普通话交流环境,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能清楚地用普通话表达。中小学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将写字课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课程,开设口语课和写字课,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汉语言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水平。
三是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中小学,要适时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培养大量民汉兼通各种人才夯实基础。
3.继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加快我区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和信息化管理进程,2014年底前,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继续拓展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范围,以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和公共服务行业为重点,面向社会不同人群,广泛开展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积极推动驻地部队、武警系统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扩大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培训测试范围,适时开展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和盲人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稳步推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
4.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普及和规范程度。一是继续推进城市汉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在总结二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三类城市评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区三类城市的评估验收。建立城市评估复检制度,制定各类达标城市的巩固提高评估指标,适时开展各类城市汉语言文字巩固提高复检工作。完成三类城市评估验收的盟市,要及时启动以农村牧区为重点的区域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要以旗县(市区)政府所在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农村牧区,以教师、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重点稳步推进达标工作。2020年底前,全区50%以上的旗县(市区)通过达标验收。同时,作为自治区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将蒙古语言文字的达标评估工作也要统筹开展。
二是高标准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城市街道、公共场所牌匾用字用语和市民文明用语用字规范的引导。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示范单位、示范街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工作。将汉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教学督导评估体系,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在评定各类先进、优秀学校时,要对已评为各级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学校给予一定倾斜。2020年底前,全区30%的学校进入各级各类汉语言文字示范校行列。
5.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推广和使用,选拔培养一支通晓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人才队伍,加强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陆续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分层分级举办公务员、教师、出版编辑、广告等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规范标准的培训和学习。积极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和语料库建设,承担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在我区的采录工作,开展我区汉语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
6.依法妥善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方言、繁体字的关系。依法开办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除各级电台电视台汉语新闻类节目必须使用普通话播出外,其它需要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广告等要按照规定向主管部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依法保护汉语方言,充分发挥其在地方戏曲、话剧、影视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规范公共场所各类招牌、广告繁体字的使用范围,刊登在各类报纸、刊物等出版物上的广告汉字及设置在公共场所的招牌、广告等要使用规范汉字,题词和招牌的手写体可以使用繁体字。
(三)科学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
1.加强学习和教育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蒙古语授课为主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扶持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学校优先发展,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民族文字教材、教辅材料及课外读物体系。以汉语授课为主的民族学校要提高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的课时标准,各类高等院校要开设蒙古语文通识教育课。组织开展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等级考试。
2.加强使用和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公文蒙汉两种文字并行工作。进一步加大监督和指导力度,加强全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包括驻区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公文蒙汉两种文字并行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工作。民政、交通、工商、卫生、金融、经贸、税务、商业、邮电、电信、民航、餐饮等与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行业和公众服务电话(包含报警、急救,银行、保险、通讯、铁路和民航客服,投诉举报等)要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提供服务。推广使用牌匾网上审批系统,各类牌匾、证件、执照,区内生产的产品名称、说明书、商品价格标签等社会市面用文要规范准确使用蒙汉两种文字。
三是继续加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健全完善各地蒙古语文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扶持优秀蒙古文出版物与汉文、外文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工作以及蒙古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工作。支持蒙汉兼通法官队伍建设,对于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要提供翻译。
四是加强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3.加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蒙古语言文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建设。加强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要将规范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纳入蒙古语授课教师、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解说、话务和导游培训、考核和奖惩体系。使用蒙古语授课的学校要加强蒙古语标准音和蒙古文正字法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编写机构要全面提高蒙古文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条理性、针对性、可读性和准确性。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的蒙古语言文字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并可以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报刊杂志要严格坚持蒙古文正字法,全面提高编校质量,严格控制出现错字别字。广播电视节目要带头规范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蒙古语标准音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以蒙古语为职业语言的岗位,逐步实行蒙古语标准音持证上岗制度。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旗县级以上(含旗县级)电台、电视台蒙古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一级甲等水平;中小学、幼儿园、师范院校蒙古语授课教师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蒙古语文课教师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蒙古语电影、电视剧演员和配音演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乌兰牧骑等文艺演出团体蒙古语演员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已在岗但尚未达到规定等级标准的、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女50周岁)之间的人员要接受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全区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蒙古语授课学生要全员参加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并达到相应等级标准,非蒙古语授课学生,自愿参加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开发利用蒙古语标准音机器智能测试平台,定期组织举办蒙古语标准音培训和测试。开展推广蒙古语标准音宣传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外国人名地名蒙古文翻译转写。
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立健全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加强蒙古文应用软件开发、蒙古文网站管理,建设蒙古语言文字网站,推动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建设,建成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将符合蒙古文编码国际标准的软件产品纳入全区各级教育机构教学设施的政府采购范围,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自治区范围内要支持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保证蒙古语言文字在各类终端设备中无障碍地使用。自治区相关高等院校设置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培养兼通蒙古语言文字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开发、利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
一是全面开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调查工作。加强蒙古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情况的调查,建立健全经常获取动态数据和资料的机制,随时掌控蒙古语言文字资源发展变化情况、有效监测蒙古语言文字资源的长效机制,为制定民族语文政策,科学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积极开发、利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指导并支持有关部门加强蒙古语教学软件和课件、蒙古文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开发建设,加强蒙古语广播影视节目、儿童动画节目的制作放映,加强蒙古族口传文化及蒙古文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筹建蒙古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进一步推动蒙古语言文字资源产业化发展。
5.加强濒危民族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协助国家民委完成我区濒危民族语言的调查工作,组织编写出版《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状况》系列丛书。
(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1.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推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行动。把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游牧文化、蒙古文化和草原文化传承体系和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切实抓好。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的社团活动和校外活动,探索以中华经典诵读、书写教育为基础的诵写讲教育教学方式。搭建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社会参与平台,继续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等系列比赛活动。加强培训,注重培养一批能够组织、指导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骨干人员和教师。
2.积极组织开展两年一届的全区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读、书写活动。遴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和具有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的优秀经典篇目,建设我区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以文集和视频光盘等形式予以保存和传播,为学校和社会广泛深入开展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3.广泛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蒙汉文字听写活动。各地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规范蒙汉文字书写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开展蒙汉文字听写大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充分发挥蒙汉文字书写教育在提高青少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规范蒙汉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
4.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行动,积极指导演讲、书法比赛等各级各类语言文化活动规范化、精品化发展,重点打造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品牌活动。
(五)加强语言文字科研工作
1.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设立自治区级汉语言文字和蒙古语言文字应用科研课题,积极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注重扶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围绕我区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建立我区语言文字专家库、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和语言志愿者人才库,面向社会开展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应用业务等各类咨询、鉴定、认证等服务。
2.重点开展民族语言文字科研工作。依托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蒙古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基地。设立蒙古语言文字科研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立项蒙古语言文字重点科研项目,促进蒙古语言文字基础理论研究及蒙古语言文字政策与规划及应用研究。支持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培养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科学研究人才。加强对相关学术团体(协会、研究会)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开展蒙古语言文字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翻译、编辑、教学、科研、行政和演职人员业务进修和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级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职责,各级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当地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统筹。
各级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的协调职能,建立语委成员议事机制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语委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对重点和难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要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依法管理本行业、本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职责,努力健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好每年9月第三周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每年2月21日的“国际母语日”、每年5月份的“《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月”及5月31日的“蒙古语日”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和途径,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宣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和社会多方面作用,加强对国家和自治区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常规宣传。自治区各级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要主动承担起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主阵地职责,加强对自治区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法规政策、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活动以专题节目或栏目等形式予以深度宣传,做好对社会关注的语言文字重点、热点问题的宣传和解释,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用语用字现象进行监督,营造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各盟市、各高校和语委成员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设。各盟市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本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和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等工作。各级语委成员单位要明确语言文字工作责任部门,配备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负责本系统、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注重本地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自治区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教师、测试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干部培训制度,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教师、测试员轮训制度等,对语言文字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努力建设一支政策、业务水平过硬的工作队伍。
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对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根据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不定期表彰奖励。
各有关单位和学校要关心本单位本学校语言文字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进步,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治区和本单位、本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对表现突出的自治区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优秀测试员等有关人员,要在评优、晋级、评定职称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四)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拓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培训以及民间、青少年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相关团体、学校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合作与交流活动。自治区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在一些重大工作和项目方面,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其它省(市、自治区)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做法。各盟市、各学校间也要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
(五)保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事业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各级地方财政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努力保障语言文字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经费和重大活动项目的经费开支。
语言文字发展 篇6
关键词 多元化 语言环境 创设 语言教育理念 语言素养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对环境的定义,幼儿园的环境指的是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或受幼儿发展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情。
南京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在《我国早期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中指出,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已经成为国际早期教育界语言教育的三个关注趋向之一。从他对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更多指的是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创设。
华南师大教科院袁爱玲教授所著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一个定律——幼儿所处的微观环境即最直接的周围事物对其生长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她把语言领域的环境创设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更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更侧重的是物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从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多元化创设入手,激发和支持幼儿对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口头语言、学习书面语言,促使儿童语言的整体发展。
幼儿园多元化语言环境是由幼儿园提供的、能有利于激发、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大环境、班级环境)、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幼儿园多元化语言环境的创设实践与研究。
一、创设幼儿园整体语言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在《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中指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全语言的提倡者注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认为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动理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因此,有关教育机构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即示范、参与、练习或扮演角色、创造表达)进行语言教育。
幼儿园可对外部的物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调整,减少装饰性的环境布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选择适合的语言教育内容,渗透五大领域的相关目标,用绘画、符号、文字、情景创设等形式,对幼儿园的大厅、走廊、楼梯、墙面等进行布置。
幼儿园大厅是所有孩子和家长入园的必经之地,大厅的布置可紧紧跟随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主题和幼儿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因此可随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重大节日、幼儿园重大活动进行布置。
幼儿园大的墙面可以绘画的形式展示经典文学作品;走廊可展出大班幼儿表现绘本、古诗词、成语等内容的美术作品;楼梯墙面张贴幼儿园重大节日的活动照片,台阶幼儿易看到的地方可贴上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儿歌。
在幼儿园的各个转角处可摆放自制的教具、图片等,提供语言练习的场景。
二、创设班级语言环境
幼儿园应分年段研究小、中、大班班级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可分为三大块。
一是要确立“幼儿是环境的主体地位”。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考虑幼儿的视角,布置与幼儿相关的内容,将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记录在墙面上,以帮助幼儿巩固、拓展相关经验,发展语言能力。要多创设与“听说读写”活动相关的区角。如图书角、倾听角、剪报栏、图书制作区等,提供丰富、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其他区角也可以放置一些能激发幼儿表达交流欲望的材料。如:在积木区投放一些图片,在角色区提供电话、手偶、表演材料等。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听、说、读、写。如:每天的晨间谈话,抓住一个主题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创设幼儿自由讨论的情景,鼓励幼儿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就随机性事件与幼儿进行谈话。设计记录表,让幼儿用文字或图案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等。
三是要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教师要对幼儿怀有真诚的爱,有和蔼可亲的态度,更要有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主动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和幼儿平等沟通,给幼儿充分的反应时间,能使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尊重,能显得轻松自然,从而能用真实、开放的语言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三、开展提高教师语言教育素养的园本培训
幼儿园要分析教师的语言教育理念、语言素养等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园本培训。
幼儿园要面向老师组织专门的提高教师语言教育素养的园本培训,每月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幼儿故事过关活动;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让老师们加强学习,提高语言素养;每月推荐“美文欣赏”等。
近几年,国际国内有关儿童语言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实际中却普遍存在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的问题。
因此在对教师的培训上,重点要放在加强教师的语言教育理念的学习上,树立“全语言教育观”,更注重语言交流的功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四、开展提高保育员语言素养的园本培训
幼儿园保育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我们要分析幼儿园保育员的语言素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园本培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可在保育员业务培训中特别增加普通话培训和语言教育理念的学习,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提高幼儿园整体语言环境的质量。
面向保育员的培训可坚持在每天的晨会中进行。可由值周老师带领所有保育员进行朗读和普通话练习,内容为幼儿姓名、儿歌、故事,还有就是工作中的常用语,加强保育员普通话学习的同时,提高职业语言的规范运用。
作者简介:黄小青,女,汉族,浙江诸暨人。浙江省诸暨荣怀幼儿园,幼教高级,园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兢.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2,(Z1).
[3]朱海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语言文字发展 篇7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表达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玩具运用开始,引导幼儿多动口说话,这种方法既简单,效果又明显。我们以幼儿小班的谈话活动“快乐的一家”为例。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先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教师先让幼儿观看画册,了解鸡妈妈一家的快乐生活,使幼儿明白鸡妈妈可以生蛋,鸡蛋能够孵出小鸡。幼儿有不懂的地方教师要积极指导。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画册讲解鸡妈妈和小鸡的有趣故事,如让幼儿数一数鸡妈妈孵出几只小鸡,鸡妈妈如何带着鸡宝宝一起玩耍,小鸡都藏在了哪里等。由于小鸡是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小动物,因此幼儿在表述时会比较积极,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带上动物头饰进行情景表演。这是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更加熟悉作品内容,也可以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语言、表情、动作之间的联系,使幼儿明白如何能够正确运用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在情景表演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把角色当成自我,这样更能提高幼儿语言交流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小班儿歌《三条小鱼游》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出一条不快乐的孤单小鱼找朋友的情景,让幼儿带上金鱼和青蛙的头饰进行表演,用语言表现出青蛙帮助小鱼找朋友的情景。在情景表演时教师可以配上《三条小鱼游》的儿歌,使幼儿对儿歌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由于教师对情景提出特定要求,因此幼儿必须自己组织语言去和同伴交流,这样就达到了帮助幼儿正确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利用生活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语言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资源为幼儿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春暖花开的春天,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感受绿草茵茵的山坡、绚丽缤纷的花朵;夏天可以感受雨后清凉的微风,午后树上的蝉鸣;还可以带幼儿去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以及冬季雪花的飘舞。只要教师带领幼儿走近自然,让他们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相互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把想要表达的感受尽量表述完整、清楚。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一句话表述。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春天梨花纷纷飘落像什么?有的幼儿就会说像冬天的雪花。走进大自然,放飞孩子的思维,就能开启幼儿的嘴巴,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描述、去表达。
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交往的机会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家庭是幼儿最放松的环境,父母是幼儿最愿意交流的对象。家庭为幼儿创造出的良好的语言沟通氛围,可以加快幼儿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家庭成员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多多倾听幼儿讲话,耐心了解他们的感受和体会,在适当的时候询问幼儿的意见。这些都能帮助幼儿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
比如在送幼儿上学的途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描述见到的景物,接孩子回家时让幼儿讲一下幼儿园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等。其次教师要多带幼儿到邻居或亲戚家走动,告诉孩子一些礼貌用语,有意识地让幼儿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比如家长可以让幼儿到邻居家借换小件物品,询问一些情况等,以此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还可以利用带幼儿外出的机会,鼓励幼儿多在公共场合讲话。比如在外就餐时,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向服务员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幼儿敢于在陌生的地方讲话,提高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使用鼓励引导语言,避免消极幼儿心态
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还停留在直觉发展期,这使得幼儿难以克制自己的性情,参加活动时往往争先恐后,难以管理。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需要使用各种指令注语言。但幼儿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教师要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可以怎样去做。比如有的幼儿抢着往前走时,教师可以提醒:“请按顺序走,不要急,老师会等着你。”有些幼儿会抢别人的玩具,教师可以拿另一个玩具给他,婉转地告诉他那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先玩的,等一会儿你们可以商量交换着玩。
教师不能使用过于严厉或者指责的语言,那样会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幼儿在进行语言运用练习活动时,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一句无意的话语,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一句“很好,你真棒。”会大大提高幼儿说话的动力,使他更愿意去表达。一个嫌弃的表情或一句冷冷的批评,都会使幼儿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以后不敢在人前讲话。教师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发展 篇8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智能就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中, 个体运用相应的语言进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的能力[2]。”因此,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中职学生情况, 我们认为, 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 在课外为学生创造接触现实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的机会, 发挥中职学生感性认识能力强和参与意识强的优势, 增加学生语言运用和体验的机会, 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即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
1 整合语言智能内部各要素,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倾听、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是构成语言智能的核心内容。”听和读是接受、吸收, 也就是“输入”的过程, 说和写是发表和倾吐, 也就是“输出”的过程;通过文字交流的是读写, 通过口语交流的是听说。4个方面关系密切, 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统一体。根据加德纳的研究, 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 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学生可能擅长阅读,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写作, 因而, 语文教学中应当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 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 整合听、说、读、写各技能,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3]。
在课堂上, 笔者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如班歌的歌词、运动会的口号、专题课的主题、小组的计划或者是对教师的意见等。每位学生都发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笔者把想法都收集起来, 用图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在QQ群或“空间”里, 让大家评选出“最佳歌词”、“最佳口号”、“最佳计划”、“最佳创意”等。在整个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综合运用了听、说、读、写等技能, 并且自主参与到了课堂评价中。
在入学第一次的语文口语训练课上, 一位又高又瘦的女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她说话时声音很小, 含糊不清, 并且始终歪着头, 晃着身子, 一脸满不在乎的模样。经过几次课的观察, 笔者发现她上课积极性不高, 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走神。之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 她的成绩也很不理想。但通过写作文和周记, 她突出的写作能力却表现了出来, 文章条理清晰, 语言流畅细腻。于是, 笔者把她的几篇文章排版打印, 再加上一个漂亮的封面, 装订成册, 复制多份在班里举办了一次隆重的签名送“书”活动。活动中, 她的眼里闪着泪光, 既激动又羞涩。其他学生向她表示祝贺和鼓励, 她则向他们认真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从那以后, 她每次上课都能认真配合教师, 对语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语言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 她变得更加自信, 更加积极地参加学校活动, 努力施展自己的特长。
2 迁移强势智能, 整合多种智能,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除了通过语言智能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实现语言智能的提高外, 多种智能的整合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仅关注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 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较强的学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以多元的方式等同存在, 只是其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能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 他可以快乐而能干。”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智能类型,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设计出发掘学生强势智能的教学方法, 并有目的地引导这种强势智能的迁移, 实现多元智能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在教学中, 笔者会从课本中选择一些篇目让学生当“小老师”为同学讲授。在收集材料、师生共同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 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其自身的优势。视觉-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会将作品中的人物、景物或者作者的画像描摹出来, 使学生对人物、景物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会将音乐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线索, 从导语到课文朗读, 从课前热身到文章情感的体验都配有恰当的音乐或歌曲, 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动觉智能强的学生会编排与课文有关的戏剧、小品或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授课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前许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 整合多学科, 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在所有人身上, 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产生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也就是说,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 绝不是某项智能的单一作用, 而是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将多种智能割裂开来,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会定期加入若干专题性的“融会贯通课”, 帮助学生理解学校设置各门课程的目的, 讲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文课与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 以促进学生学好各门课程,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些“融会贯通课”既有社会科学、哲学、阅读写作、人文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也有一些实用内容, 如考试技巧, 职业规划, 应聘技巧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 整合多学科, 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最优化组合, 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
最近一次“融会贯通课”的专题是“沟通与交流”, 课前, 笔者让学生分组收集了沟通与语言的运用、沟通与护理课的关系、沟通对于医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沟通的方式等内容。课堂上, 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和评价。课后, 笔者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组织了一次社区健康知识宣讲实践活动。活动中, 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宣讲材料;有的学生负责和社区负责人进行沟通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确定活动方案;有的学生负责张贴广告, 告知广大居民宣讲的内容和时间。活动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都感觉收获很大。这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加深了其对医护工作的认识, 增强了职业使命感。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实用性和服务性, 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紧密联系实际, 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 发展健康人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语言环境,中职学生,语言智能
参考文献
[1]刘宏武.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2]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语言文字发展 篇9
关键词:发展,语用能力,理解得意,积累得言,运用得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2011版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理解、积累、运用是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部曲。
案例一:
我挤过去一看, 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青年画鱼的呢?
生:抓住神态, 写出了青年画鱼认真仔细。
师:哪些词语是写神态的?
生:静静地;一丝不苟。
师:你找得真准!从哪儿体会到青年画鱼“一丝不苟”的?
生:把鱼的每个部位都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个都不落下。
师:绣花要一针一针地绣, 青年一点一点地画, 多认真呀!还有吗?
生:从“工笔细描”也能体会到青年画鱼认真。
师:你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吗? (生摇头不语)
师: (打出工笔画) 讲解:工笔画。“一丝不苟”什么意思?
生:做事非常认真, 仔细, 细小的地方都不放过。
生:做事一点也不马虎, 非常专心认真。
师:“苟”就是__ (生:马虎) 真聪明!
师:那能做好这些的练习吗?出示填空练习。
青年画鱼是一丝不苟, 而不是_____
青年画鱼是____, 而不是____
生:青年画鱼是一丝不苟, 而不是敷衍了事;青年画鱼是专心致志, 而不是三心二意。
生:青年画鱼是聚精会神, 而不是马马虎虎;青年画鱼是目不转睛, 而不是心不在焉。
师: (在学生难以说出更多的词语时, 引读唤醒积累) 青年画鱼是专心, 而不是心;青年画鱼是全, 而不是漫不。
随后,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青年画鱼画技高超, 抓住“金鱼在纸上游动”, 积累与之相关的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形容鱼画的词语, 熟读短文, 出示:“我挤过去一看, 原来是那位青年在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画下来, 像;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 仿佛。”让学生能背出的则背, 不能背则看文读。
一、理解, 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前提
2011版新课标颁布后, 很多阅读教学畏惧内容理解和感悟, 大谈写作顺序、表达手法, 甚至每课要生硬地安排造句、小练笔, 唯恐有违新课标精神。试想;不理解语言文字精妙内涵, 领悟课文思想情感, 体会作者、编者意图, 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吗?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 把握文意, 概括要点, 探究内容, 感受意韵, 无不建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
教师以“作者怎么写青年画鱼的?”为统整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哪些词语是写神态的?从哪儿体会到青年画鱼“一丝不苟”的?采用追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沉入词语,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不断深入地品悟重点语言“一丝不苟”“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的精妙内涵,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无疑大大地增强语言敏锐感悟能力, 提高品味语言的兴趣。
二、积累, 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不积累一定的规范语言, 不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不积累一定的语言规律, 不积累一定的情愫, 腹中空空, 情感贫瘠, 很难保障语用能力的发展。
这个案例教学意图很明显:从感悟作者的表达入手,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语言内涵的关联, 唤醒已有的语言储备, 强化背诵积累, 强化积累兴趣, 丰富情愫, 沉淀感情。这是积极的, 不是孤立的机械的, 是为语言运用做好准备的积累, 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案例二:
他告诉我, 他学画才一年多, 为了画好金鱼, 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师:哪些词写出了青年观鱼如痴如醉?
预设学生答:一年多、每个、一整天、常常忘了。 (答不出, 师引导找到)
师: (出示课件, 重点词语变红色。) 真细心!谁能读出青年观鱼的如痴如醉?
指名2—3名学生读, 师及时评价指导。
师:一年四季, 每个星期天来观鱼, 青年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练习
他仍然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预设学生答:, 他仍然……
师:在这种情况下, 青年长期观鱼会怎样?谁把困难描述在具体些?
(在引导学生基本描述完整后) 老师是这样写的?想看看吗?
出示:, 他仍然, 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师: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随时引导说具体:下雨天、冬天、生病等困难:怎么做?用“持之以恒、一如既往”等不同的四字词语。)
三、运用, 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键
理解、积累为运用实践服务, 运用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解、积累的提升。在感悟青年忘我观鱼后, 以“一年来, 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做的?”及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像, 挖掘生活和语言积累, 训练表情达意, 深化了对青年忘我、专注、勤奋品质的感悟、熏陶;促进了积累的内化, 将理解、积累、语用训练融为一体。
教学《火车的故事》中“夕发朝至”, 教师用词素分析法讲清楚“夕:晚上。”“朝:早上。”“发:出发。”“至:到达。”, 引导学生明白整个词语的意思。接着问:要是早上出发, 晚上到达, 可以怎么说?学生很快运用所学说出了“朝发夕至”, 训练了学生语言生长智慧。
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要理解、积累、运用三部曲长期合唱合练, 同用力, 宜偏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语言文字发展 篇10
关键词:语言观,语言习得,语言测试,语言能力,语言习得
语言观就是关于语言的认识, 由于语言学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不同, 因而形成了不同阶段所特有的语言观。每一阶段的语言观是当时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 语言习得和语言测试则是语言观的直接反映与具体体现。本文通过介绍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探究语言测试理论背后的语言观背景, 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语言学理论发展对语言测试这一新的学科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前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语言学界普遍把20世纪40年代前的语言测试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阶段, 在这个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应运而生, 虽然当时的语言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还没有形成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的系统理论, 因而不能给这个阶段的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提供理论依据。从语言观方面来看, 这个阶段的语言观不是自觉的, 而是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 主要围绕语音、词汇、语法等展开教学和测试, 在内容上侧重于语言知识, 在形式上以传统的主观性测试为主。把语言看成是一套知识, 是这一时期语言教学和测试语言观的内涵。
二、 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20 世纪40 年代至70年代, 人们逐步意识到, 关于语言规则知识的学习与真正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 学了前者不等于学到后者。于是有人提出, 教语言, 教的应该是“语言”, 不应该是“关于语言”。鉴于此, 以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 、Fries、 Lado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首先对语言的形式系统做了客观的、科学的分析。该学派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 一套符号系统。语言具有可分解性, 可将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等技能, 教学与测试都围绕语言技能展开。到这个阶段, 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基本走上了科学化道路。同时, 由于受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并在吸取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科学方法基础上, 最终形成了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和测试语言观可概括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系统。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该阶段语言测试主要受以下语言观影响:
(一) 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 谈到结构主义语言学, 不能不谈到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 现在,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 索绪尔是20世纪上半期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对20世纪各个语言学流派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他首先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符号学理论, 他说:“语言首先是一个符号系统, 所以我们必须求助于符号科学……。”语言符号是语言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索绪尔符号学的主要观点。在他看来, 要想深入地研究语言学, 就必须首先对符号学进行深入研究。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并为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二) 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功能语言观。 布拉格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出现的三派结构主义语言学之一, 也是被语言学界公认的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他们的观点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即结构-功能语言观。布拉格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并提出, 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都不能孤立地去研究, 要正确评价一个语言成分, 就必须明确它与其他共存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该学派的功能语言观, 是把语言看成是完成语言社团赋予其基本职责的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他们还提出, 语言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系统, 由许多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功能语言观对之后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 曾说:“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 对该学派的语言观给予了高度肯定。
(三) 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观。 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 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并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他发展了美国语言学家博厄斯的语言学理论, 并受到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提出了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外语教学方面的听说法, 就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 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它采用大量的、机械的句型操练, 体现了刺激——反应的原则, 在当时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构主义语言观为心理计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尤其是分立式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交际语言测试阶段与语言观背景
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首先, 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 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并提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概念。与之前的语言技能概念相比,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能力过于抽象, 人们交往时还涉及到许多超出语言能力的能力。鉴于此,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并指出, 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 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随后提出了“语言功能学说”, 即同一句话, 在不同的场合下, 会有各种不同的意思, 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至此, 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扩大了, 认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20 世纪80 年代初, Canale &Swain 提出交际能力理论, 该理论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对80年代的语言测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90 年代, 贝克曼 (Bachman) 将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新的语言交际模式, 即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 创造并解释意义。Bach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提出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被称为语言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提出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程度” (degree of authenticity ) 问题, 并把它作为开发、评价一项测试的标准。这一标准对我们开发、评价某项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际语言测试主要受以下语言观影响:
(一) 乔姆斯基的天赋官能语言观。 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经过长期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创建了生成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 (简称TG) 学说的出现, 猛烈地冲击了当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通过把语言放到人类心智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从而认为语言是天赋的、具有生物学基础, 总结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通过语言习得机制, 普遍语法得以内化并成为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语言学能力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乔姆斯基的语言观通过揭示人脑的实质和人类知识到底是怎样获得的, 从而实现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观。 首先提出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交际能力”概念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不但包括语法能力, 还包括其他能力, 语言的使用也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他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提出了异议, 把乔氏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到四个方面:语言形式的正确输出、语句运用的切实可行、语言表达的得体周全和交际目的顺利实现 。海姆斯的交际理论自提出后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今仍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在语言测试的研发过程中, 专家学者们也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怎样在非真实语言环境中更好地测出被试的交际能力。
(三)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观。 20世纪60年代起,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了当代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受弗斯的影响, 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环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学说, 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 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并重新规定了“系统“ (system) 的意义,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 准确定义了术语的含义及各种关系。韩礼德认为, 要从“功能”角度来研究语言, 即语言是在完成其功能中不断演变的, 其社会功能一定会影响到语言本身的特性。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成人语言的三种宏观功能: 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 交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以及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他指出, 要借助社会学理论来观察语言的使用, 因为语言是文化传播和社会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社会又从各方面影响着语言。
(四) 贝克曼的交际语言能力观。 1990年, 基于Canale的交际理论框架,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贝克曼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模型, 即CLA模型。他的观点是: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 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这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交际能力, 它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按照这种模型开发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一方面注重考虑被试的语言知识, 另一方面注重考虑被试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 从而摆脱了分立式测试试图对综合性的语言行为作分类式的归纳以及综合性测试目的不明及题目之间相互依赖等方面的明显不足。该测试模型90年代在英美测试界影响广泛, 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语言观的演变与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关系问题, 通过语言测试发展三个阶段的介绍及语言观背景的分析, 可以看出, 语言观的演变为语言测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言测试的发展也体现了语言观的变迁。可以相信,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测试学的学科领域也将不断扩展, 并进一步朝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曼纯, 肖云南.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 (修订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乐眉云.再论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4
[7].李传益.语言能力观对语言测试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 2009, 10
[8].侯丽红.语言观的演变和语言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7
如何发展幼儿语言 篇11
关键词 幼儿语言;幼儿特征;距离;环境;配合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正确地掌握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速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特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进行训练。
一、投其所好,拉近距离
“好说”是幼儿的天性,孩子越小,越是如此。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经常和孩子进行趣味性谈话:如新生刚刚入班,面对新奇的环境、新的朋友总有无数个话题要说。这时教师不妨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听听他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时而插上几句,时而记录下谈话的内容,并随时把谈话中有趣的部分念给他们听,孩子们倍感亲切。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在他们的兴趣点上生成各种谈话活动:如动画片精彩片断回顾、家庭趣味小事、星期日见闻等,根据谈话内容还可以开展系列的绘画、讲述活动,充分发挥幼儿想像力,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进行了加工创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不仅丰富了词汇,激发了兴趣,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长此以往,即使是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这种快乐的气氛中也会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幼儿语言得到了初步的训练。
二、因势利导,创设环境
“好动、乐意做事”是幼儿的共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使幼儿语言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促进口、脑、手、身的协调。
学期初的“我们是小主人”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我们都是大四班的小主人,那么怎样才能当好小主人呢?”于是有的幼儿说:“应该爱护环境,小朋友要像一家人一样。”“既然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怎么布置好咱们家的环境呢?大家商量商量。”于是一个孩子首先想出办法:“建个美工区,我们原来班的美工区可好玩了。”“那么,美工区需要哪些材料呢?”大家经过讨论协商,决定一起准备。没用两天,什么瓶呀,笔呀,颜料呀,牙刷呀,棉签呀,美工区的材料已是十分丰富。围绕玩什么、怎么玩,制作的东西怎么布置,怎么展示,大家又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布置画展在哪儿,开个商店,将画订成画册进行讲述活动用等。这种说和做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丰富了游戏、创设了环境,而且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说话氛围,为幼儿以小主人的姿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倾听“告状”,纠正语病
幼儿普遍爱“告状”,哪位小朋友骂人了,哪位小朋友踩了别人,哪位小朋友带了泡泡糖,诸如此类的问题,随时都有幼儿向你汇报,弄得许多老师不耐烦。殊不知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训练幼儿语言的大好时机。这时,教师应仔细倾听幼儿的叙述,看他们表达上存在什么问题,引导他们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归纳成一句话,教他们正确地表达出来。
四、以趣激学,生动形象
“情”与“趣”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内容,语言教学尤应有“趣”。那么,如何在情趣中使幼儿充分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身,突出主体能动性,使其求异思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1.把图片变为故事、游戏
幼儿所接触的用书,大多是一幅图片或几幅图片构成的,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可说的,但仔细体味每幅图片都可以引出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或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兴趣体验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大量的词汇。
2.把儿歌、故事生动形象化
儿歌形式短小,为幼儿学习优美的语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及时辅以表情、动作,再按顺序配上适宜的图画,或是根据图画再请幼儿创编新的儿歌,使儿歌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五、家园渗透,紧密配合
教师与家长合作、家园的有机渗透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家长合作的着力点在于:家长依据幼儿园当前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丰富幼儿有关的社会经验,搜集各种材料。
2011年秋天,为了布置“美丽的金秋”的展览,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野外采集花草,捕捉昆虫,收集种子。结果,星期一早上孩子们满载而归。他们讨论得多么热烈!这时教师再适时地进行有目的地引导:“回去再和妈妈讨论一下,所有的蝴蝶都是害虫呢,还是有的是害虫,有的是益虫呢?”一句话激起了孩子们继续探索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带着任务,加强了家与园的联系,也使家长的工作继续深入,无形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识字中发展语言 篇12
一、编字猜谜, 使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
一年级学生初入学, 对学校环境和老师不熟悉, 大部分学生有陌生感和畏惧感。因此, 学生一入学, 我就通过多种途径, 稳定学生情绪, 与学生交朋友。
课间, 我引导、鼓励学生, 让他们告诉我认了哪些字, 是什么时候认的字, 是谁教的。孩子们因为识字少, 反而能把每次识字的经过告诉我, 因为他们说得好, 我便和他们勾勾小手指, 抹抹他们的小鼻子以表示我的赞许。
课内, 对于每一个字, 我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或者编一个谜语, 让孩子们猜猜, 是本课要学的哪一个字, 如“太阳西边下, 月亮东边挂 (明) ”, “人不在其位 (立) ”等等。于是他们会根据故事或者谜语猜出本课生字, 甚至能说出为什么会是某个字。我对敢于积极举手的学生, 经常表扬鼓励。“你很勇敢”、“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学生”、“你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 听到这些话, 学生表达的欲望越发强烈, 于是他们也开始了“编字故事”或者“编字谜语”, 如“十二点了 (斗) ”, “左边女, 右边男, 站在一起人人赞 (好) ”等。对于一部分胆子小的、害怕当众说话或怕编不好的同学, 我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常把易编、易记的字留给他们来编字谜, 并及时给予评价赞扬,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也有的学生在编字谜时, 或结结巴巴说不清楚, 或声音不响亮, 遇到这些情况时, 我就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声音小又结巴的学生说:声音再大一点, 说话不要急, 一字一字慢慢说。对思路不清, 没有条理的学生, 我先指出他的字谜或者故事中比较清楚的一个点, 让他就这一点具体地说。逐渐地, 全班学生都能在识字教学中积极思维, 大胆发言, 保证了口语交际前奏曲的顺利进行。
二、丰富词汇, 从“不想说”到“想说”
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 才会激起情感, 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每节课猜编字谜, 固然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但天天如此学生的兴趣便会降低, 不想说话了。因此, 创设多种多样“有趣”的情境可引起学生“说”的欲望, 激发他们“说”的热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汉字的魅力在于表达丰富的情感。让学生积累一字多词, 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将竞争机制引入识字教学, 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我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在识字教学课堂中以抢答记分或者当场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 如“词语接龙”“一字开花”, 随后再利用课程资源媒体教学, 在大屏幕上复现词语。优美的词汇丰富了学生情感, 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得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从“不想说”到“抢着说”。
三、突出“趣”字, 从“不会说”到“会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通过多种有趣的游戏、生动活泼的情境, 丰富多样的识字练习指导学生识字。如在识字教学中评选“最妙识字法”, 把“说”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只要能说出识字的方法及字的相关内容, 能自圆其说我就给予肯定。并将其最妙识字法以名字命名, 如“育玮拆字法”“豪杰造字法”等。还有“最佳小法官”。即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说错字词, 造错句子, 使学生一听就知有错, 这时他们会急于纠正错误, 争当“最佳小法官”, 于是“勇于争辩, 善于概括”的能力便得以培养, 学生也就在不断的积累中完善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从“不会说”到“会说”。
四、大量阅读, 从“说不好”到“说得好”
长期进行单个字、词的学习,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 把字、词放在文中来阅读、体会, 会让学生在情感的宣泄中领会字、词的含义, 激起他们“说”的欲望, 并且通过阅读又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以填充“说”的空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要想说得好,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我按照“新课标”阅读量的要求, 推荐合适的书籍,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 并要求学生摘抄其中的优美句子, 带到“阅读”课堂中进行朗读,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美文佳作中得到人文关怀, 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也得以提升。当然阅读的范围要广泛, 不一定要局限于寓言、童话故事、儿童小说等这些语文范围内的, 应涉及到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阅读刊物。这样, 读得多了, 学生肚中有货, 才能从“不会说”转化成“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