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024-06-08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精选12篇)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1

一、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

就“训练”而言, “训”是针对教师,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训”;“练”是针对学生, 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就是“练”。教师的讲是手段, 而学生的做、读、说、写, 即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 最终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讲为前题, 练为目的, 讲为练做铺垫, 讲练结合, 进行适时训练, 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的:

1. 抓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第一部分时, 我重点抓住“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 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这句话, 让学生理解“短工”和“寄居”是什么意思, 体会“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是什么意思, “短工”与“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从而体会到扬科是个穷孩子。

2. 学习文中的写法,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章通过对扬科眼睛的描写, 来表现扬科的悲惨命运, 所以我在教学中把描写扬科眼睛的句子摘录下来, 让学生领会。如“闪闪发光的眼睛”、“睁大了惊恐的眼睛”、“瞪着眼睛”、“睁着眼睛, 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让学生从“闪闪发光、睁大、瞪、不再动”这些词中, 体会扬科这样一个有音乐天才的聪明可爱的孩子含冤而死的悲惨遭遇。

3. 结合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学过课文之后, 学生对扬科的遭遇产生了同情, 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对吃人的剥削制度的痛恨。之后, 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谈谈读了《小音乐家扬科》的体会, 最终着眼在“写”上。

二、把说写训练与听读训练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说写而忽视听读。教师要使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地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时,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 初步得到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却能做到纹丝不动的印象, 然后抓重点词句, 重点讲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火突然间熄灭了”, 使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我”当时紧张、担心、不放心、不忍心、痛心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进一步体会到邱少云的伟大精神。

接着设问:“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怎样做到纹丝不动?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这样做的?”学生边读边想, 很自然地理解了邱少云是从整体出发, 严守纪律, 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巨痛。紧接着抓住时机, 设问:“课文是写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内心活动?”通过体会邱少云的优秀品质, 把说的训练与理解课文、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最后让学生写一篇《烈火中的邱少云》, 把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内心和外表写具体。通过这样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得到和谐的发展。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2

(上海师大 吴立岗)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着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几十年的反复讨论,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性质和任 务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是: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 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 务。

在这里,我想就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两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小语界的同仁。

一、突出词和句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

对于语文科的名称,叶圣陶先生有个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是说,语文科既要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但我认为,其 重点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因为第一,从学生发挥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看,无论是接受、检索、保存和传递 信息,还是创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第二,从学生学习语言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存在重大 差别,前者比后者复杂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困难得多。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说出来是口头语言,写下来就是书面语言;说得好就一定书面表达得好。这是不理解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别的片面认识。当然,“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必要条件。从语 言发展的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是走在书面语言的前面的,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再说小学生(特别是低 年级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 发挥作用,即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 教学采取“从说到写”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条件;说得好未必一定写得好。书面语 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人的书面语言是在交谈者不在场的条件下产 生的,因此它必须是独白语言,只能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信息的内容,并且运用视觉符号。但是口头语言是交谈 者在场的情况下,在直接交际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它是对话语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如动作、声调、脸部 表情)来表达信息的部分内容,并且运用听觉符号。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 来看,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 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

根据许多语言心理学家的研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下述四项参数的值上有重大差异:(1)情境率, 即:情境成分的数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总数;(2)词语的不重复率,即:语言表达中不重复的词的数量/ 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3)鉴定率,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4)积 极率,即:语言表达中动词的总数/语言表达中词的总数。简言之,规范的书面语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 分很少)、句子连贯、词语丰富、能很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积极面的语言。

要让学生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但是我很同意 有人提出的“小学阶段要强化词句,淡化 篇章”的主张。因为词和句(包括句群)的训练是 篇章训练的基础, 而且小学生的智慧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年龄阶段是掌握 词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学生不着重进行词、句训练,那么他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难再将语文学好。因此 ,我认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在让学生一般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手法的基础上,着重让他们进行品词 品句训练,进行语感训练。小学的作文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审题、立意、谋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础上,着 重让他们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们写了一篇童话体作文。如何评讲?我 建议这位教师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错别字外,主要应根据词语的 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这三项要求修改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来这位老师 引导全班学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题为《森林又安静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横线的词句学生们都一一作了 修改。

森林又安静了

今天,天气多好啊!森林里的小伙伴都到大草地上来玩,有小狗、小猫、小鹿、小刺猬、小兔……它们玩 得多快活呀!①有一只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老虎恶狠狠地说:“你们这些小家伙,这是我的地方,②快走, 快走。”小兔和小猫说:“老虎你不要再称霸了,你要是称霸,我们就告诉大象伯伯去。”老虎说:“大象算 什么,我是森林之王。”小松鼠说:“咱们告诉大象伯伯去。”小猴子说:“对,对,③告诉大象伯伯去。” “我谁都不怕!”老虎说,④“你们告诉大象去好了,反正我是森林之王。”

小兔它们真的告诉大象伯伯去了。

大象说:“⑤小动物们,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小动物们说:“⑥它在欺侮我们。还,还说您的坏话呢。”大象说:“带我去看看。”⑦小动物们把大象 带到⑧那里。大象把鼻子一甩说:“老虎你听着,你要再欺侮小伙伴,我就对你不客气。”老虎说:“那我们 就比比看,谁本事大。”⑨大象伯伯也不用鼻子甩,就用腿轻轻一踢,把老虎踢得很远很远。

小动物们(10)快活得说:“好,好,好。”

森林又变得平静起来。

①这一句和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应改成“忽然老虎出现在它们面前”。

②既然老虎是用恶狠狠的语气说话,那么“快走,快走”最好改成“快滚,滚。”

③前面已经出现了两次“告诉”,这句可改成“去找大象伯伯”。

④前面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告诉”,这句可改成“你们去找大象告状好了”。

⑤文章中共出现四个“小动物们”,用词太单调。这里可根据大象伯伯慈祥的性格,改成“小朋友们”。

⑥“它”是谁?大象不明白,应该改成“老虎”。

⑦为避免用词重复,“小动物们”可改成“大家”。

⑧“那里”是什么地方?读者不明白,应改成“大草地上”或者“老虎面前”。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3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二、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通过熟读背诵,把范

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记诵者,学问

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

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

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語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

此外,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年一次的主持人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卡耐基说,增强自信的最好方法,即是在大庭广众下大声讲话。教学实践证明,神采飞扬的演讲,声色并茂的朗读,让同学们找回了失落了的自信心,感受到了激情语文的乐趣,充满了对竞争生活的豪情与斗志。

三、加强言语实践 确保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1、全学年作文不少于30次,约计18000字。2、每周阅读课不少于2节,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全学年读名著不少于10部,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平均每天读书笔记约55字)。3、每天练习钢笔字50字。4、每学年出手抄报8期。5、每堂课前三分钟演讲、朗诵或背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量的规定,督促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确保语文素养的日益提高。

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为此,我校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段式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就是“自学——互动探究——质疑——反馈练习”。其基本程序是“三段四环节”。

(一)自主性学习阶段。第一环节: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质疑释疑(一般自学解决)。

(二)互动探究性学习阶段。第二环节:生生互动。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收获、质疑问难,,以质疑探究为主,时间要长,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留到下一环节。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质疑释疑,教师点拨释疑,解决上一环节遗留的问题,教师稍作点拨,常常是一带而过。

(三)反馈练习学习阶段。第四环节:教师布置适度训练,学生巩固新知,并突破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语言思

维训练,且能与生活联系,体现语文生活化特点。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很好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

五、阅读成长记录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语文教师把阅读与之结合,创建了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 “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阅读成长记录袋主要有三个作用:1、学生自我设计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每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在上面填写其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字数、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填写完后,收进记录袋,班级定期组织评比,评比优胜者发荣誉证书,证书也放在记录袋内。2、在写作、演讲、做手抄报时也随时用记录袋内的材料。利用课前三分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3、每一个月,都要回顾看书的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写出改进意见。

阅读成长记录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读书的范围也从作文扩大到传记、名著、交际与口才训练、励志类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学等)等,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加强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途径 篇4

一、以读为本、指导多读

读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透彻地理解课文,深刻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只有以读为本,指导多读,在课堂教学时间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以读为本,指导多读呢? 天津师范大学的田本娜教授阐述了“读”的训练程序,指出:读可按“初读、细读、深读、熟读”四个层次进行。这四个“读”的训练层次,保证“读”的训练质量。

初读是初步感知语言及课文内容,即通过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细读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阶段, 通过细读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要做到细读,就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想,边想边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抓住关键字、词、句、段,把课文读懂、读透。

深读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生动性、准确性,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性、严密性。这样才能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熟记课文的内容,达到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教学目的。

熟读要达到巩固新知识,记忆运用语言的目的。课本中有些精彩片断或重点段落,甚至整篇课文,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认真记忆,日积月累才能灵活运用。

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要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以上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写作方法, 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寻找写作素材,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课文的写法学完后,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每个角落日新月异的变化,选取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一处市场,一条街道,一所学校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落的变化作为题材,了解过去的情况, 特别留意现在的情况, 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变了》的半 命题作文。 另外 ,在作文批 改时 ,还要注意 记录学生选取哪几类题材, 采用哪几种对比方法, 表现哪几类主题。哪些仿写是成功的,并有创造性、构思新颖的,哪些仿写一般,只能按题目模仿,哪些仿写差的,生搬硬套,中心模糊,选材不当,对比生硬,然后进行一次作文评讲教学。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出各自的心得体会,这样必定是一次可喜的成功的尝试。

三、扎扎实实、狠抓落实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以读为本,指导多读;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扎扎实实,狠抓落实。

1.落实训练 内容 : 教师要认 真钻研教材 , 依据课文内容把握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实际,抓准训练点,精选训练材料。

2. 精选训练 方法 : 训练方法 多种多样 , 就“训” 的方法而言,有讲解、提问、推敲、比较、引导、点拨等。就“练”的方法而言,有读练、写练、想练、抄练、听练、讲练等。这些方法要精心选择,力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3.保证训练 时间 : 要提高训 练质量 , 必须保证训 练时间不要把学生动口、动手的时间,用缓慢的节奏、烦琐的讲解、频繁的提问、大量的抄写消磨掉。因此,我们必须恰当地合理地安排好训练时间,使学生的训练时间每节课累计达到25分钟把教师的点拨、讲解控制在15分钟以内。此外,还可以加强横向联系,教会学生训练方法,让他们在课外自我训练,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

4.验证训练 效果 : 在训练的 内容、训练 的方法、训 练的时间落实后, 还要注意一个关键性环节, 那就是要验证训练效果,以避免“盲目仗”、“无用仗”。要做到这点,教师就要勤听勤看、勤改,注意学生各种训练信息的反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5

本真语文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2011版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如温儒雅教授所谈到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毋庸置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乃是语言文字训练。

提起语言文字训练,有人自然想到了机械训练、过度训练、重复训练,而我们要探究的乃是实现有效训练甚至高效训练的方法与策略。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许多问题。

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对我们课堂的实践者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了训练意识,对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从细微处彰显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训练意识,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在备课和上课中时时不忘训练。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新课标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训练目标的确定要到位却万万不能越位。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超出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要求,这样不仅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重点要突出

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例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四字词语,而且很多词语在文中不仅仅是修饰更有串联文章主线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在初读课文后的识字学词阶段就可以分组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琳琅满目 仔细观赏 十五六岁

一模一样

各式各样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拳头大小

构思新奇 忧郁 猜测

不要钱

栩栩如生 遗憾 遗憾

朋友

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哪个情节中,然后再借助选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这四个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得知中国阿姨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非常中意的木雕后,可以通过以下小练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在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将之前学习、积累的词语尝试运用。

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

中国阿姨在 的木雕摊前仔细挑选时的喜悦;

忘不了:

中国阿姨挑到一个_____________的卷鼻大耳象时捧在怀____________的样子;

更忘不了:

中国阿姨带着______________离去的身影。

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应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的策略重锤敲打,切实达到运用的目的。

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层次要明晰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这类科普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关键,本课中一个个月球之谜也真的很让人不可思议。但是除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了解一个个月球之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做点什么呢?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总结发言时曾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这话一语中的。

课文中“难道”一词两次出现,看似普通,实则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难道”这个词才让一个个月球之谜更加不可思议,才让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所以,我把“难道”一词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

1.聚焦“难道”,发现作用。

在学习月球的第一个谜时,我引导学生发现“难道”一词的作用。

师:我们来分别读一读,老师读去掉“难道”之后的句子,你们读原句,比较比较,看看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师: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难道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去掉“难道”这个词不行,加上“难道”更能表示怀疑,觉得好像不太可能。

生:加上“难道”这个词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

生:“难道”这个词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在学生逐渐揭示出“难道”的含义和作用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由“难道”一词体会到的不可思议。

2.两种读法,体会不同。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读完“难道”一词拖音后停顿一下再接着读下文)

生:老师在“难道”后面停顿了再读的。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觉得这种读法怎么样?

生:挺好的。

师:停顿一下再读,给人更多思考质疑的空间,当然不停顿也可以,更能表达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觉得怎么读出来更让人费解,你就怎么读。

3.再次聚焦,误读强化。

在讲述第三个月球之谜时通过教师误读故意遗漏“难道”,然后教师故意示弱让学生教老师怎么读从而再次强化“难道”。

4.引导质疑,运用“难道”。

了解了课文中三个月球之谜后,教师出示搜集到的其他月球之谜。

指名读补充资料一:纯铁粒子不生锈:„„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生接读: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

师:加个什么词更能加强反问的语气?

生(一起脱口而出):难道。

指名读补充资料二: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难道 ?

生:难道月球是空心的吗?

生:难道月球是铜做的吗?

生:难道月球也有磁场吗?

至此,学生已经可以顺畅又灵活地运用“难道”这个词了。

从了解作用、积累强化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式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才让“难道”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了。

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知识传授要巧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写作常识、技巧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

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背包”一词中“背”究竟读什么音就是很多人都比较模糊不清、拿捏不定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在屏幕上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尝试读,果然不出所料,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一声,有的学生应该读四声,争执不下。我对学生说:“这个词有两种读音。当它读背(bèi)包时表示后背上的包,是一种包;当它读背(bēi)包时,意思是背起包,表示动作。要确定它读什么音,还得看它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通过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有了语言环境,课文中“背包”一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我再次让学生尝试读句子,学生根据刚才老师给出的不同读音的适用范围确定读音。这回学生基本都能够确认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读背(bèi)包,作者收拾好的是背在后背上的一种包。

达成共识后我又让学生读句子,强化正确读音,并交给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就不同,我们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

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机把握要灵动

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中的训练,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中,引导学生比较原文中的“采回”和我误读的“带回”有什么区别。我的训练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采回”有开采、选择的含义。可是学生并不能够直接说出这样规范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发现区别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

比如有学生回答说:“‘采回’不向‘带回’那样只是随便拿一个。”教师就可以借机顺势而导:“哦!那‘采回’还是经过挑选的。”还有的学生说:“‘采回’不是直接拿出来的,是需要工具一点一点把它整出来的。”学生的语言很白话,但是不难看出他明白‘采回’的含义,只是不能表述得很准确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时,教师仍然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和升华:“你说的很对,‘采回’是需要工具的,是需要个过程的,而你说的那个过程其实就是‘开采’的过程。”

这样在学生已有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导评使理解逐渐明晰,语言逐渐规范,就是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语言文字训练时机。

提炼课文语言 加强表达训练 篇6

课例描述:

一、对比导入

1. 同学们,在《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中,我们认识了怎样的桑兰?(板书:坚强乐观)

2. 文中有一段讲桑兰接受康复治疗是这么写的?谁来读一读,师出示:

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两个小时的康复治疗,从手部一直推拿到脚部。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主治医生拉格纳森感动地说:“这个小姑娘用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瘫痪患者做出了榜样。”

3. 指名朗读。

4. 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生交流:简短,概括……)

5. 看着这两句话,让老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谁是忍着剧痛接受治疗的?(生交流:刘伯承)

6. 师出示: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额头上汗涔涔的,双手有些颤抖。“要是忍不住,你可以哼叫。”他告诉病人。

病人一声不哼。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

手术做完了,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有些不相信:“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你过奖了。”病人轻声回答。

7. 同样是接受治疗,自己对比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8. 学生交流。(第二个片段更为具体,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二、学习方法,表达交流

1. 恰当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以使人物显得立体鲜活,可以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把桑兰接受康复治疗的过程写具体,把桑兰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写鲜活。

2. 自己读读《“军神”》一文中描写刘伯承接受手术的片段,看看哪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帮助。

3. 学生交流。

(1)语言描写:①“要是忍不住,你可以哼叫。”(医生安慰患者)②“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医生赞扬患者)③想想还有哪些谈话内容。(询问病情,治疗指令……)④桑兰:应答,安慰医生,谈自己的理想。

(2)动作描写:①病人一声不哼。他双手紧紧攥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忍受剧痛时的动作)②哼歌。(板书)

(3)神态描写:①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患者疼痛时的神态)②体现乐观一面。(乐观)

(4)除此之外,段落二提示语表达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借鉴。学生交流对话中出现的几种形式:①“要是忍不住,你可以哼叫。”他告诉病人。(提示语在后)②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提示语在前)③“七十二刀。”(没有提示语)④补充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

4. 结合板书提示,展开合理想象,自己试着说说桑兰接受康复治疗的过程。

5. 指名交流。(2名)

6. 小组分角色表演。

三、写作练习

1. 把小组中演的内容自己说一说。

2. 结合多种描写把医生为桑兰治疗的过程详细写出来。

开头:一天上午,医生来为桑兰做康复治疗……

3. 请两位同学进行交流。

4. 学生进行评价。

5. 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分析反思:

这节课体现了“基于阅读的表达”理念,表达训练涉及了两节课的内容——《“军神”》、《微笑着承受一切》。从课例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我也一直在做总结与反思:

(一)熟悉教材文本

“基于阅读的表达”强调了阅读在表达训练中的重要性,即表达的内容来源于文本的阅读,所以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熟悉是最基本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预习及自学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熟读课文乃至背诵课文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自学指导课上,教师需要加强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辅助学生感悟文章词句的精彩以及文章内容所反映出的思想感情,做到教材文本的内化。

《“军神”》一文中,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描写得非常精彩,字里行间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三年级教学时,我就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课文印象,许多学生甚至能够熟练地背诵这些段落。所以在上《微笑着承受一切》表达实践课时,我仅仅对《“军神”》一文稍作回顾,学生便能清晰地回忆起相关内容,并在表达训练时加以运用。

(二)契合课程内容

表达训练不是简单地设置题目让学生进行说话或写作练习,缺乏训练目标和方法指导的表达训练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教师要明确表达训练的目的,按照制定的课程内容来进行表达训练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依照课文的特点来制定的,《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课程内容为描写的方法,是对前阶段学习的表达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在设计这节表达实践课时,我将训练点定位为复习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针对这篇课文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比较零散的特点,我选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桑兰接受康复治疗进行扩充练习,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是比较陌生的,表达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军神”》一文中,刘伯承接受手术治疗的片段与桑兰接受康复治疗的片段情境相似,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参考。

(三)发挥引导作用

“基于阅读的表达”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表达内容,让学生便于表达的同时,也将部分学生引入误区,即不假思索地原文照抄。生搬硬套的结果就是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字不符合情境,不合逻辑,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在参考借鉴时适度挖掘,有所取舍,反复推敲,不能停留于表面文字,还要密切结合情境。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朗读,通过交流分析,提炼可以直接引用的部分——病人忍受疼痛时的动作描写,可以间接引用的部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神态,病人接受治疗时的神态,医生安慰、赞扬的语言描写,及语言描写的几种提示语形式。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表达时就会注意到需要对原有文字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才能加以利用。

(四)开展合作学习

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表达实践课中,我采取了以4人为一小组,分角色表演的方式,组长做导演,1人说旁白,另外2人分别饰演桑兰和医生。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余同学予以评价,进行优点的肯定和不足之处的补充,之后再完善,再请小组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表演及评价别人的表演同时,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不断地锻炼,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当然,借助课文内容辅助表达训练的形式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文教学,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优化表达训练的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研究下去。

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 篇7

一、创设情境, 加强语言训练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 活跃学生思维,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让学生衔接现实生活学习语文知识, 在联系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 灵活运用, 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收领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 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我在课前, 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小公园, 用自己的感观去体会自然的神奇, 去倾听自然的声音, 去呼吸自然的芬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的情景, 让学生品味“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学生们因为有事前的铺垫, 学生们联系生活, 兴致勃勃、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大胆质疑,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 有的说“青蛙叫了, 春天来了。”有的说“:荷花开了, 夏天到了。“”梅花开了, 寒冬临近。”还有的说“:雷声响了, 要下雨了。”……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说的话, 这样就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二、利用教材, 加强说话训练

紧扣教材进行训练, 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也培养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按照学生阶段训练的难易要求设计训练方式。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避免大脑的单调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 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要求, 使学生说话训练充满新鲜感、求知欲。

1.按“听说训练”内容训练。教材对各个年级不同阶段都安排了“听说训练”内容, 有对听说能力的要求, 训练形式的介绍, 具体练习的设计等。教师应将这些训练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 充分利用各册教材提供的内容, 有目的、有步骤训练, 既方便、又有层次。

2.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包含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归纳、扩展及条理化等方面的要求。如概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详略安排有重点地进行复述。如《动物尾巴的功能》一文, 通过大量的例子说明了尾巴的功能, 要求学生学会抓主要语句信息来复述。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组织语句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 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 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有趣灵活的活动课, 联系生活, 增长知识, 提高听说和交际能力。语文的活动课设计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改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 如讲故事比赛;绕口令比赛交际用语赛;定期举办诗文朗颂会;班干部竞选等,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小天地”,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说话, 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例如, 一位老师开一节“谜语竞猜”的活动课, 全班同学踊跃竞猜, 课堂气氛非常浓烈, 甚至连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猜谜活动认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推动他们加强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位同学在猜“有口难言”这一谜语时, 想来想去想不出, 当其他同学提醒他, 并为他指出时, 他若有所悟地说“:看来我的确要认真学习语文才行, 不然就真有口难言了。”学生的心声自然地“说”出来了。同时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说话训练方式。要求学生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表情, 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情节, 描绘人物的言行, 揭示人物心理变化, 从而提高“说话”的感染力。这类活动能促使学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动机。

四、课内训练应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说话教学的课内训练是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强化训练, 具有准备性和目的性, 而课外练习是一种广泛、深入的、灵活的实践活动,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只有课内课外两种训练相辅相成, 才能出口成章, 得心应手。

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集思广益, 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现的机会, 又利于学生间交流, 取长补短, 增强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应该充分运用合作小组力量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对知识面小, 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 鼓励他们先按课文内容会说基本句, 然后仿照基本变换内容说, 最后运用基本句自由述说, 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面广, 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鼓励他们不受时空限制, 除课本知识外, 尽量运用课外知识敞开思想, 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思想的不足, 也可以从他人的不同思想中得到启发, 促使学生在辨论答问中思维与语言融合发展。

语文课中说话训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只要我们能端正教学观念, 做教学有心人, 不断改革创新, 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 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8

一、教师精美范读, 激起学生朗读欲望

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 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 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伊始, 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对于初入学的学生, 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 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 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 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 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 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因此, 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 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 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 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 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不管是哪种方式, 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 他们想读了, 他们要读了, 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 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朗读时, 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 然后做到“六不”, 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初读时教师可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子、通顺课文。也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匆匆过场。对于美读, 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 还应要求读出感情, 读出语言气势, 并把握朗读的速度,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如果是集体朗读, 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学生的朗读不应是盲目的,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且逐渐深入的。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精读体会、回读感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 学生对文章也加深了理解。

三、变化朗读方法,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的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精心指导学生朗读,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律美、神韵美,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件较为遗憾的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已有一些朗读经验的学生, 也应适当地教给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水平。一般情况下, 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 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 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 其侧重点也不同。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从中受感染, 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9

一、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动口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成长的经历看,进入中学以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影响,青春期的害羞心理逐步产生,沉默寡言较为普遍。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将会变得木讷呆板。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才的训练中,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是打开心结。针对学生“害怕”开口说话的心理,我反复告诉学生:人要不断超越自我,不要怕当众说话,要锻炼自己当众说话,只有通过反复锻炼,才能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否则永远也开不了口。同时,介绍古今中外很多口才家的成功经验:绝大多数先天条件并不突出,都是通过后天训练才取得成功的。如少年时代是一个口吃患者的原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通过经常朗读诗文,对着镜子纠正口形和舌根部位,从回答问题窘得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变成了口齿流利、擅长交谈、口才出众的外交家、政治家……通过这样一些典型的引导,唤起了一些自卑学生动口的自信与勇气。

二是创造机会。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缺少动口机会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动口的机会。课堂上尽量安排一些朗读和背诵,有时也可穿插一些成语接龙等文字游戏。同时,利用班会课或组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专题采访、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至少一次动口的机会。

三是营造氛围。学生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讲话,多数是性格内向、顾虑多多,但在人少的时候有时却夸夸其谈。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营造一种宽松的良好氛围,适当地引导学生显露“才华”,唤醒学生表现的欲望。根据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发挥其带动作用,增添他们说话的勇气和积极性;对于胆怯的学生,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挖掘其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并适当给予鼓励,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培养他们敢说、爱说的能力,真正营造热烈、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的欣赏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重点过好三关:

首先是语音关。在口头表达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要经常进行语音的基本训练,如分清翘舌音、平舌音、声母、前鼻音和后鼻音韵母等。特别是在方言地区,要分清每一个常用字、词的标准读音,而不受方音的干扰。在一定的语音训练的基础上,将标准的发音落实到字词当中,落实到朗读和普通话语言交流当中去。在此过程中,可采取背古诗、说绕口令、即兴说话等形式,或组织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才艺、汉语拼音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巩固标准音,力求做到字正腔圆。

其次是词汇关。语言来源于生活,重在积累。要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必须拥有丰富的语汇。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词汇量大了,表述的选择性就多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倡导学生做卡片,把优美的字词、精彩的表述、名言警句、成语格言记录下来,把生活的感悟、成长的点滴记录下来,博采众长,广撷精华。同时,要求学生定期进行整理分类,方便查找。这样,积累的素材多了,使用就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第三是修辞关。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修辞用得好,就能娴熟地驾驭语言,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准确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达到启发、影响听众的目的。因此,我们要重视修辞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表达能力和技巧,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

三、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表达的逻辑性

思维训练是口语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大家知道,思维与语言密切相连,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外化。思维严密,则表述清晰流畅;思维不严密,则语言表达不可能流畅清楚。因此,要提高口语表述水平,必须先提高思维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思维的训练上。思维需要训练,训练应有可操作性。为此,我们设置了以下几种模式:

(1)朗读。每学期,我都结合课本内容,安排多场次的专题朗读。如选择一些有多个角色的课文,组织学生分角色来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发音要正确、清晰,抑扬顿挫,表情丰富,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提高自己口头表达与对内容欣赏的能力。

(2)讲故事。在语文教学中,可定期组织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由学生自选,因为他们常常喜欢一些妙趣横生、具有哲理意义的故事。通过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讨论。结合上课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上《友邦惊诧论》时,开展关于爱国主义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要以史为鉴,富国强兵,否则落后就要挨打;有的学生说要从身边做起,自觉使用国货,支持民族工业……大家在讨论中从不同的视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能力得到有益的锻炼。

(4)举办辩论赛。每个学期,教师都可以组织几场辩论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围绕着“功,是否能补过”开展辩论,正反双方两组学生从提出论题,到组织论据,再到回答对方反驳,必须思维严密、条理清晰,否则一有漏洞,必被对方抓住,导致满盘皆输。

通过系统训练之后,学生的语言才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普遍反映:一是思维清晰了,二是反应灵敏了,三是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总之,普通话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将口语训练穿插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口语训练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才能。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部分中学生口语表达困难的情况,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语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才能。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10

一、加强模仿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二、加强扩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三、加强辩述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辩述训练就是将学生的错例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弄清错误的所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圆的周长和面积”单元试卷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一道题,不少学生是这样列式的:3.14×6=18.84(厘米).笔者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到底错在哪里?你能画图解释吗?借助画图,学生们纷纷指出,半圆的周长是指圆周长的一半加上一条直径,这样列式求得是圆周长的一半,少加了一条直径,正确的列式是3.14×6+12=30.84(厘米).笔者趁机追问:如果用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周长,应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借助直观的图形对比,归纳出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半圆的周长用字母πr+2r表示.通过辩说训练,学生不仅找出错误的根源,而且对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的周长这两个易混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加强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说理训练就是说算理、说推理、说思路、说式理等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有效载体.以说思路为例,解决问题时,有的学生会列式,不会说思路,针对学生这种只会列式计算不会说思路的现象,教学时,就要加强说思路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解决问题“把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9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列式6×6×6÷9=24(平方厘米),更要训练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把学生内部的思维转化成外部的思维,即说清解题的思路.本题可以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说,要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圆柱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体积÷高”,已知高是9厘米,关键是把体积求出来,因为“把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9厘米的圆柱体”只是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而正方体的体积等于6×6×6=216(立方厘米),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也是216立方厘米,所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216÷9=24(平方厘米).能够这么有条理地把思路说清楚的学生,解题思路一定是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是强的.因此,说思路训练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不折不扣地进行,刚开始训练教师要提供语言阶梯,从易到难,可以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还可以是条件、问题相结合入手.只有通过这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才有机会得到增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数学教师也要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而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要循循善诱,做到导之以法,训练有方.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长此训练,不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思维之树也能“四季常绿”.

参考文献

[1]叶建伟.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福建教育,199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篇11

一、引导多读,训练语感

语言训练离不开多读文章,在阅读中要分清主次。教师要深入研究,发掘文中的语感因素。(1)抓住重点句段的语感。中心句、重点段落贯穿全文,最能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多读重点句段,对加深文章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我从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入手,让学生在读课文时领会这个道理,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2)抓住难点训练语感。同样,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中,“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深奥。于是,我在让学生抓住中心句的同时找出每个自然段的重点句。如:“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我把学生的眼睛蒙上,让他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理解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讲,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不可或缺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大纲要求,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我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表现父亲与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读中思。在读到“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引导学生从语速、语调上掌握朗读,语速慢才能表现时间的漫长,语调低沉才能表现对深沉父爱的崇敬。在读关于儿子的句子时,学生应该读出高昂、激动的语气,表现出儿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沉着与冷静。课文中反复出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朗读时要用坚定的语气,从中领悟父子间的默契与信赖。

三、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

背诵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基础。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求背诵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部分,我先配乐(悲壮的曲子)范读,再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感受五壮士的豪迈气概。“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壮士们杀敌的决心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配有一幅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切身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学生从读中理解、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重视复述训练

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把规范化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对学生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复述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简要地复述或详细地复述,可以变换人称复述,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等。比如,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通过复述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五、咬文嚼字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句中的重点字进行理解。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我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笋特点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找到“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句子。那么句中哪个字写出了春笋的多与可爱?学生很容易就找出“探”字。我随机问学生,改为“钻”字不是更贴切吗?学生马上回答说:“‘探’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春笋的可爱。”通过这次探究,学生在对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时,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力求用词准确得当。

六、积累并运用语言

语言积累,可以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和扩大知识面,并且把这些积累的语言转化为读写能力。(1)模仿课文写一段话。如朱自清的《匆匆》开头的第一个自然段通过排比的句式,感慨时光的流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周围事物的变化进行仿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说或写一段话。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一自然段写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创设了一对母子在车站离别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出母子离别时的深情与难舍,让学生学以致用。(3)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如《桂林山水》在写到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时,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我让学生用同样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山——塔子山以及家乡的水。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语文课上受到了不同方面的语言训练,为真正上好语文课和提高作文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训练的魅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篇12

对于小学生而言, 作文水平是衡量其自身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标准, 作文水平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把握程度。作文教学对于老师来说, 也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想写好一篇作文, 绝不是字词句的随便堆砌, 而是有着句式句法的要求, 同时要求语言简洁精练。但是现在小学生的写作存在很多问题, 那么应该怎样解决, 才能使作文写得既漂亮又精炼简洁呢? 下面将一一进行叙述。

1.现阶段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1词 汇 贫 乏 , 不 够 生 动 。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 词汇学习虽然是有限的, 但是写一篇小学程度的作文还是足够的[1]。然而, 在绝大部分的小学生的作文中, 总是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 对于事物不会描述, 或者对于多个事物仅会用一个词汇描绘。如想表达伤心的意思, 几乎都使用“难过”这一词, 而不会使用其他相同意义的词语, 显然,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不漂亮的、是不成功的。

1.2空 话 、套 话 多 , 影 响 文 章 表 达 。

由于受生活口语和个人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空话和套话, 不能生动准确地表述一件事情, 空话套话过多, 影响文章表达。

1.3语 言 表 达 重 复 啰唆 , 不 够 精练 。

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小学生都会犯的毛病, 是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 也是需要我们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语言的精练表达是写作的一大准备要求, 小学生并不都能做到, 这就导致产生我们常说的作文“流水账”。

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加强精炼语言练习 ,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2.1培 养 小 学 生 阅读 和 写 作 兴趣 。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表达, 而语言来自于课堂和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阅读中学习知识, 同时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2]。如阅读《儿童文学》等书籍, 既可以培养阅读兴趣, 又可以提升阅读能力。除此之外在生活中, 父母也要注重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多走走多看看, 多说说, 并且鼓励孩子记录下来, 从而提高写作兴趣例如在路边看到一棵大树和几株小草, 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描绘一下树和小草, 可以说是高大的树, 也可以说是挺拔的大树, 还可以说是可爱的小草, 或者绿油油的小草等。在这样简单的事物描述中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长久坚持就会逐步解决词汇贫乏的问题。

2.2注重 在 课 堂 中 加 强 精 炼 语 言练习 。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在于语言多么优美, 而在于语言是否精炼准确。对于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语言重复啰唆等问题, 如“我想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全告诉我妈妈” 这句话“一五一十”与“原原本本”、“全 ”的意思是一样的 , 所以只要保留一个就可以了。具体来说,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精炼语言的练习。

2.2.1注重同义词 、近义词的学习 。

语文中同义词、近义词非常多, 那么小学生在写作中就可以灵活运用不同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仅学习了词汇, 还能避免语言啰唆表达的问题, 从而使语言精练话, 符合写作要求。如表达心情高兴时, 还可以用愉快与欢快表达。

2.2.2有意识地模仿优秀语句 。

小学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阶段, 语文学习以词汇和句子为主, 所以多积累一些优秀的语句对于写作是很有帮助的。学习他人的写作优点, 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句子等都可以运用到小学生自己的写作中, 这其实是一个加强精炼语言练习的途径。

2.2.3熟读成诵 。

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在小学生写作中同样适用。为什么小学生写作语言不精练, 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点, 一是词汇句式缺乏, 只能依靠多写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是逻辑思维尚未形成, 这是每个人的发展特征, 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要解决词汇句式缺乏这一问题, 多读书, 精读书, 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内涵靠拢, 熟读成诵, 肯定会提升作文能力。

2.2.4运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提高表达句子的能力 。

语言的练习不应是枯燥乏味的, 应该符合小学生审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如游戏法抢答法或小组比赛法等, 进行精炼语言练习, 学生表达得精炼, 教师则给予相应鼓励或奖励。对于表达有错误的同学, 教师应该给予讲解、引导和修改, 达到理想状态时要给予表扬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间接加强精炼语言的练习。

2.3布 置 相 应 的 家 庭 作 业 , 强 化 学生的 自 主 练习 。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句式或文章布置相应的写作, 明确要求学生使用精练语言, 不能重复啰嗦, 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作文精炼简洁的观念, 逐渐培养写精炼语言的能力。

结语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反映。正视现阶段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是语文教师教学不断进步的基础, 同时要寻求多种解决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锻炼其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精炼语言的练习, 达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目的。

摘要:作文作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阶段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指出应该加强小学生精炼语言练习, 同时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有意识地培养其写作能力,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精炼语言练习,作文能力,现存问题

参考文献

[1]孟亚萍.小学作文教学词汇积累的三个阶段[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2013 (6) :50-51.

上一篇:自媒体内容下一篇:工商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