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

2024-09-20

语言文字训练(精选12篇)

语言文字训练 篇1

到底何为语言文字训练?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在于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 进而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升。但是如果细细深究, 则会发现其实关于语言文字训练并不局限于语文教学中, 也不局限在课堂之中。比如在数学教学中, 关于应用题的理解就涉及语言文字训练。即使在家中, 学生和父母的沟通, 以及父母对他的语言文字纠正, 不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所以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语文课程专属, 还同时存在其他教育情境, 唯一区别在于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但是, 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 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 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 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 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 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 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 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 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 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 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 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 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 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 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 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 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 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 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 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 只好被动地去接受, 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 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 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 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 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 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 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 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 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 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 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 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 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 讲得太多, 管得太多, 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 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 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 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 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 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 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 教师展开教学, 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 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 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 不期望被打破, 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 教师要时刻清楚, 而不是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 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易事, 尤其在各种误区之下, 想较为完美的实现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教师要能将自己的言行, 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相联系。教育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 给予学生美的陶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消除家长和社会的误解, 消除自己教学中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 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科学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言文字训练 篇2

当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小语教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用语。何谓“加强”?笔者以为有两个因素:一是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和容量,二是要有力度。如果光追求时间和容量,结果是泛而不深,浮光掠影,甚至徒有形式。训练要到位,要扎实,形成一定的力度。一旦教学目标得以确定,就要把这目标视作“靶子”,各种语文训练犹如一把把箭,用力向靶子射去,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力度,达到有效的训练。本文就如何加大训练的力度作如下断想。

一、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有以下四个层次:①识记生字词,懂得课文中的有关知识;②理解课文内容;③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懂得写作方法;④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保证教学重心,就得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和时间,尽量压缩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尤其是长课文的教学,对教材要作“集约化”处理,使教材内容形成“板块结构”,着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教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不可面面俱到,长篇泛论,不如择要评点。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有典范意义的,表现力强的,又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段,作为学习的范例,作为言语的`直观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或咬文嚼字,或品评鉴赏,或反复吟诵,将这些语例深深地印在学生脑子里。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引导学生揭示语言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把写作知识的教学植根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要在讲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些抽象的结论,诸如生动形象、叙述清楚,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范文,其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些语言知识,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当然,学生仅仅对语例产生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些感受与实际的语言交际建立联系,让学生多作模仿练习,或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或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遣词造句的练习,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例如:仿照《西沙群岛》总分结构的组句成段的方法写一段话;仿《伟大的友谊》的过渡段来表述两件相关的事;仿《穷人》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学写人物语言。这种练习显示了较强的思维力度,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练习。传统的语言练习一般以静态的、单项的形式出现,强调知识性。例如:抄写、组词、按原文填空、选择词语,等等,而模仿迁移的练习是指导学生以具体的语段作范例,在掌握范例的表达方法之后,通过思索联想、想象,将概括所得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态过程。这种安排也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语言训练的凭借和材料。这里要说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3

①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

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___,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③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D.推想 惯例 从而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八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___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__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毗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___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传颂公布

B.紧迫感传颂颁布

C.紧迫感 赞颂公布

D.压迫感 赞颂颁布

3.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避免水利工程只修不管的现象,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产权改革,是一个好办法。

B.《易经》的作者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他不说“仓颉”,只说“后世圣人”:不说“造”,只说“易”,真是谨慎得很。

C.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D.老船夫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4.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__。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①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

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

③《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

⑤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⑥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5.阅读所给的语段内容,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保证语意完整。

在心灵的分岔路上,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请立刻回头,重新选择一条路走吧。我们要相信: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选择小草的翠堡;____,____;____,____。

6.看漫画,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要求:(1)简要描述漫画主要内容;(2)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体现画意,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

答: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1.B(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第四个逗号应为顿号,C项两个问号均应为逗号。D项句号应在后引号外。)2.D(⑥首先提出“现代生态伦理学”把“人类”放在整个自然界束考虑其生存现状和未束发展:⑤紧承⑥阐明“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④紧承⑤由因推出果,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②①承④进一步指出“自然界各物种之间”和谐相处、保持地球物种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好处;③最后强调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出路所在)3.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深沉的理性。或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4.D(A项没有讽刺意味,B项和C项写其谦虚,无讽刺意味。D项有讽刺意味,讽刺其是假书法家,只会看文件,批阅文件)5.示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描绘所有的将来,我想在天空中,画满风筝,让所有习惯迷惘的心灵都习惯追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传记中的信息》

针对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过时”了吗 篇4

我以为, 这种颇富“戏剧性”的变化所反映出的当是人们对语文教学审慎研究下的选择:先是因一度只重视对思想内容的灌输, 致使训练遭到漠视;然后又因对讲析式教学的批判, 训练被重新纳入视野并显示出其重要性;后又因纠正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逐渐使训练淡出。而今, 训练或语言文字训练更少被人提及, 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代之而起的是人们对感悟、积累、体验的推崇与实践。那么, 语言文字训练真的“过时”了吗?

语言文字训练的是是非非

王建萍:其实, 语言训练一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当年, 为纠正语文教学中只重思想内容的灌输、忽视语言本身的学习, 作为改进语文教学、提升教学效益的手段, 语言文字训练确实一度使语文教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换言之,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自然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之中。所以, 当时提出加强语言训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实践中, 语言的学习也成为当时课堂教学的主要风景。

崔云宏:语言训练的积极意义不仅表现在对只重思想灌输教学思想的颠覆, 还表现为对讲析式教学方式的批判。“训练”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方法, 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着特殊的功能。过去, 学生的“双基”比较扎实,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强调训练恐怕是其主要的因素。由于“训练”既需要教师的“训”, 也需要学生的“练”, 是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的有机结合。因此, 着眼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是有别于讲析式教学的。据此, 我以为, 语言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技能、厚实学生基础以及改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等方面都是发生过积极作用的, 而语言训练的相关问题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 也曾经为语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

吴琳:其实, 语言训练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训练,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对语言训练的过分强调,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不仅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在很多方面还适得其反。比如, 训练内容的繁琐, 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 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 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 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 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 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 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 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 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于是, 到了新课程改革之初, 为了避免被贴上“繁琐训练”的标签, 老师们在阅读课上特别重视“读”和“感悟”, 不敢再强调“训练”;作文课上更多地重视“放胆写”, 不敢指导“怎么写”。对以往机械化“训练”的恐惧, 使老师们讳莫如深, 唯恐过多地要求学生会背上“扼杀兴趣”甚至“不尊重”的罪名。

崔云宏:汉语言文字是最富于传情达意的文字, 那一篇篇凝聚着作者才情与思想的课文,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文化和精神的滋养, 所以, 缘文悟道、读书长智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能等同于士兵的操练, 也不能等同于工匠技能的训练, 它不是离开思想情感的纯形式化的训练, 也不是孤立的一字一词训练或抽象的语言、语法规则的训练, 而应该是灵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润物无声的。是需要经过主体主动建构, 需要有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的。

并且, 语文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实践、逐渐累加的过程。不经过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风雨, 就没有秋的五彩斑斓。这就是说, 语言训练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否则的话, 是很容易过头甚至产生负面作用的。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 到了五、六年级, 一般都要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要求有固定的格式, 还要求有相对标准的内容。但限于能力, 学生又往往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 所以老师只好频繁地训练;实在不行, 最后只能要求学生照统一格式抄写、背诵。这样机械、僵化的训练不仅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事实上也把语言训练本身引向了一条死胡同。

语言文字训练的现实需要

崔云宏:“训练”一词本无褒贬之意, 训练的成败, 也并非因“训练”本身造成。任何一项训练, 如果训练得法、科学, 就会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行进, 取得好的效果;反之,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之所以要规避“训练”一词, 其目的是为了消解以往语文教学中机械训练太过头的现象, 是为了消解以往形式主义训练过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因过度的形式训练所造成的语文教学中人的个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缺失, 以及创造精神和个性的消磨等等。看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作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概念, 但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

吴琳:我曾听过这样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教师让学生写自己的书包:在把每个人的书包做了一番展示之后, 教师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中一个学生写了七句话, 因为写的内容最多, 得到老师的表扬, 并在大屏幕上展示。而当我们细看这七句话时, 发现每句都有不同程度的语病, 且七句话放在一起, 并无顺序和逻辑可言。问及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指导, 教师说, 这是“尊重学生”的体现, 如果把问题全部指出, 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只要有内容可写, 方法可以慢慢去悟。

乍听起来振振有词, 但仔细想来, 如果学生整天混沌度日, 又谈何发展?学生没有发展的课堂又谈何实效?语文课要进行“语言训练”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问题的关键是, 我们要改进“训练”的方式方法, 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上下功夫, 在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上下功夫。

崔云宏: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我以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我们的小语教材多是以阅读为中心编排的, 有关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安排明显先天不足;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多是以阅读为重点进行的, 说、写的教学往往只能是锦上添花———营养有限, 缺少后劲;三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多是以内容解读作为主体展开的, 语言的学习、积累与运用常被忽视, 缺少生机与活力;四是由于我们对语言训练的冷落, 许多老师缺少必要的训练意识, 致使语言训练难以在课堂展露容颜。

当然, 这并不是说训练就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有效的办法, 更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只能注重这一点。事实上,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体验、领悟、意会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 就并非“训练”所能完成, 而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等也都需要借助熏陶和感悟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因此, 强调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学习是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的一种过程和体验, 强调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调适,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极具针对性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王建萍:的确, 训练不是万能的, 但想要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生活实践需要的语文能力, 离开训练却也是不大可能行得通的。而且, 针对现实的语文教学, 我以为还有强化训练意识之必要。因为在不经意间, 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地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强化了“人文的感悟”, 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强化了文本的解读, 忽视了语言的学习;还有不少老师对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忽视了最基本的字、词、段、篇训练;更有不少老师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追求教学媒介的新奇效果……这样的语文课, 何来的高质量。所以, 我觉得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 认真研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科学而恰当的语文训练, 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言文字训练的无痕境界

王建萍:当然, 扎实的语言训练要讲求科学性, 它不是时间加汗水的蛮干。一要注重全面性, 听、说、读、写要全面发展, 不能偏废;二要体现阶段性与层次性, 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三要有语文味, 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四要开放, 不仅关注语文课堂, 还要关注语文生活和实践;五要有艺术性, 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散发着情趣的光辉。最关键的是, 训练要突出时代特色, 要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核心, 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上, 在发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敏感上, 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感上下工夫, 专注于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感悟语言的精妙, 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做文章。

吴琳:其实, 就在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一直喋喋不休的时候, 广大语文教师对“无痕训练”的探索与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 每一堂课都渗透着参赛选手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的努力。孙世梅老师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时, 抓住“瘫痪”和“憔悴”这两个生字词, 让学生从字形体会词义, 进而由词义体会文意。请看: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是怎么写成的, 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个词中的两个字部首都是一样的。“瘫痪”都是病字旁, “憔悴”都是竖心旁。

师:还有补充吗?

生:“瘫痪”会给身体带来不便, 所以里面是个“难”字。因为焦急就会憔悴, 所以“焦”加个竖心旁就是憔悴的“憔”。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联想的孩子。“瘫”字是病字旁加了一个“难”字, 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 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除了“nán”, 还读什么?

生:nàn, 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 让我们想象一下, 21岁的小伙子呀, 双腿忽然瘫痪了, 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 这何尝不是一场———

生:灾难!

师:同学们, 你们看, “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 看在眼里, 她急在心上, 疼在心上啊!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 我们说教师在教生字吗?她分明又在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我们说她在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吗?“生活何其艰难”“何尝不是一场灾难”, 又分明让学生在对话中把握了运用之妙;我们说教师在讲授词语的意思吗?悄然中, 她已把对词语的训练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处理得水乳交融。

崔云宏:所以, 语言训练贵在自然, 妙在得法, 美在和谐, 高在境界。它应该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 不因工具性的张扬而失去人文性的光泽, 也不因人文性的追求而得义忘言;它应该是汇内容的把握与形式的感受于一炉的, 既能披文以入情, 又能因文而悟道, 还能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它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有机统一的, 教师教得省时、省力, 学生学得有质、有量;它应该是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相得益彰的, 既能欣赏到运筹帷幄的精巧布局, 又能倾听到生命绽放的自由呼吸;它应该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一致, 有一段富有挑战的探险旅程, 更有诸多的收获与体验。说到底, 这种境界应该是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在当行处行, 在当止处止。

吴琳:让我们来看一看贾志敏老师作文课上的语言训练。

教师板书:青蛙是。

师:能用这句话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吗?

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

生: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师:说得真好。我把“青蛙是。”中的句号改成逗号, 变成“青蛙是, 是, 也是。”请你们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

生: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 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句子是通的, 意思也明确, 可是读起来叫人觉得不太顺畅。

(教师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站在自己两侧)

师:这样排队好不好看?

生:不好看!排队要从矮到高, 矮个儿排在第一个。

师:对呀!人排队要有序, 句子的排列同样也要有次序, 你们明白吗?

(学生恍然大悟, 纷纷举手)

生: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是庄稼的保护神, 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这里, 贾老师把抽象的逻辑学原理讲得生动形象。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 把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 如羚羊挂角,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王建萍:实际上,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的一种期盼、一种追求和一种目标。可能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境界的彼岸, 但我们可以一天天地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比如《搭石》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了点年岁的人,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 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有些老师只能让学生获得负载在文字中的意, 接受些许有关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教育;有些老师却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风景, 看到小溪边踌躇的身影, 听到搭石上满足的心语;有些老师更胜一筹, 还让学生琢磨出了这道风景背后淳朴的乡风与民风。显然, 其间的教学境界是不同的。

语言表达训练:家语言 篇5

1 理解童谣内容,初步学会用桐乡方言念诵童谣。

2 结合简单的肢体动作,并会玩游戏。

3 体验民间方言游戏的诙谐,有趣。

准备:

图卡,事先与一幼儿完成游戏

过程:

一 师幼谈话,引出课题

1 师:昨晚,周老师肚里的小宝宝和我说了一句悄悄话,周老师听了才知道原来是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知道宝宝说的是什么游戏吗?

2 教师与一幼儿示范游戏

二 学习游戏

1 师:刚才这个游戏你们觉得和平时玩的游戏有什么不同?

(方言,桐乡话 )

2 教师出示荞麦图片让幼儿大致了解荞麦

3 教师逐一出示图卡,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内容

4 教师与幼儿共同用桐乡方言练习念诵

5 教师再次结合图卡,运用肢体示范,与幼儿练习游戏的动作

三 玩游戏

1 教师引导幼儿在最后一句话结束出“石头、剪子、布”进行合作性游戏

2 请幼儿自由选择伙伴,进行游戏

3 互换伙伴进行游戏

四 结束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6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并在行动上追随

,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 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

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

A.效仿 实现 所以

B.模仿 呈现 甚至

C.效仿 呈现 甚至

D.模仿 实现 所以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它们在人的 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 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

②走出尘世,背着书籍去旅行,融入自然,没有世俗牵绊, 因此宽广,空灵,轻盈,所有的凡尘烦恼 。

A.摆弄 只是 胸怀 了无踪影

B.摆布 可是 胸襟 杳无踪影

C.伺候 而是 怀抱 无影无踪

D.侍弄 总是 心怀 毫无踪迹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B.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C.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之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虽有区别,但并不互相对立。 , ,

。 , 。 ,都是人类科学思维所不可缺少的。

①辩证逻辑和普通逻辑的关系②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作用③正如恩格斯所比喻的那样④普通逻辑也绝不排斥辩证逻辑⑤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⑥因此,辩证逻辑绝不否定普通逻辑

A.①⑤③②⑥④

B.⑥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⑤⑥④②

D.⑥④①③⑤②

5.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失生命的乐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① ;② , ,③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6.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中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引用恰当的古诗文,句式一致,内容积极。

何谓真正的“白富美”?身为女子,“出淤泥而不染”,做到洁身自好,是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饱读诗书,是为“富”;“一片冰心在玉壶”,做到心清如水,是為“美”。

何谓真正的“高富帅”?身为男子,

语言文字训练 篇7

一、模仿语言促积累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思维跳跃性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书面习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 创设情境,仿词成句造句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于词语的正确运用,更有甚者,竟要学生抄范句、背例句。这种应试式的造句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用词造句的指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充分表露,是他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请看《狐假虎威》中的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来一次。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于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于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造句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造句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2. 抓住典型,仿句成诗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的形式很相似,如《英英学古诗》、《有趣的发现》、《狼和小羊》等课文,而且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仿照句式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

二、咀嚼语言品其味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三、捕捉契机,拓展语言

如我在执教《三顾茅庐》时有这么一个片断(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此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分析一下。)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实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读中分析人物,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引出学生个性化争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所得。

总之,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讲解,认真设计训练内容和形式,注重整体阅读,增强情感因素,陶冶情操。我们要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关注语文素养,点亮生命之光——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S1).

[2]薛法根.“教”学生“用”语言[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

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 篇8

一、训练的内容聚焦重点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中, 我们发现, 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在体裁或写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在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时, 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 关注单元训练目标及年段教学目标。我们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入手, 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建构, 选择遣词造句、情感体验、文本感悟等内容进行训练。

有的文章的题眼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抓住其题眼“发愤”, 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体会人物的精神。有的文章, 抓住其刻画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及情感变化的线索, 就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且利于写作模仿,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有的文章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准确精妙, 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 明白作者的写作用意, 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景物的独特迷人。如《灰椋鸟》这篇课文, 生动地描绘了灰椋鸟傍晚归林时阵容庞大的壮观场面和归林后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 课文的内容安排详略得当,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课文重点;语句详细生动, 有利于学生写作时借鉴。因此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 自读感悟, 勾画圈点, 品读想象, 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场面,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关键词语“倾诉、呼唤、应和”时, 我设计角色转换、想象说话的情境,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对鸟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 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

二、训练的过程凸显主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因此在教学中, 关键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阅读教学变成学生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

例如, 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 我围绕中心设计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用心思考探究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在集体交流汇报时, 没有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依次来谈, 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汇报。于是, 有的学生紧扣“乘客的谈笑风生”和“艄公的沉着冷静”这两方面来谈, 有的紧扣“黄河的险”这一方面来谈, 有的紧扣“羊皮筏子的轻和小”这一方面来谈。在感悟文本时, 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最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惊涛骇浪, 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成为黄河的主人”。在此基础上, 我激励学生要像文中的艄公一样, 撑起人生的篙竿, 不畏艰险, 奋力拼搏,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这样的训练,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训练, 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还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训练的方法变中求效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 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以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为手段,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 训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教学《雾凇》一课的词语时, 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词语:认识“雾凇”时, 我出示了雾凇奇特美丽的图片;理解“笼罩、缭绕”时,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悟;认识“摄氏度”这个表示温度的单位词时, 我告诉学生, 我们这里前几天气温很低, 达到零下2摄氏度, 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哈尔滨零下30摄氏度是多么寒冷, 正因为温度低, 才能形成雾凇奇观。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而且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同样, 理解文中某个重点句子的含义时, 可以让学生先理解这句话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这样也就把握了句子的主要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还可以结合课题题眼或文章中心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学习《鸟岛》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各组的学习收获, 有的小组在黑板上画了很多的鸟蛋, 有的小组画了很多的鸟窝, 有的小组画了很多的小鸟。这样的展示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读懂了课文, 感悟了文中的语言文字。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 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训练的要求明确适中

学习一篇文章 (一个语段) , 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学生的听读能力要训练, 写话能力要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要训练, 思维能力要训练……在短短的一节课上, 不可能把每一项内容都训练到。所以,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取舍, 突出主要的语言训练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这样的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小组合作训练时, 如果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以及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这样的合作训练就会既浪费时间, 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训练的要求太简单, 学生大都能轻而易举地达到, 那就无需训练;如果训练的要求太高, 学生一时半会儿很难达到,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者也教得吃力。因此,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 训练的要求要明确适中,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训练的对象面向全体

小学阶段的教育既是基础教育, 又是义务教育, 在校的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每个教师都有教育好全班学生的义务。新课标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其中, 以求得发展。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当前的公开课教学中, 我发现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读书时专挑好学生;发言时专找好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时, 也是让学习好的组长汇报, 于是就出现了有些组员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现象, 教师发现了也未提醒制止, 怕耽误时间。这种做法往往是只关注了少数学生, 而忽视了多数甚至大多数学生。教学要对所有学生负责, 要注意到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接受能力, 指导读书也好, 引导讨论问题也好, 都应照顾到不同水平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要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懂学会。

六、训练的时间切实给足

浅谈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篇9

那么,如何使训练到位呢?笔者体会如下:

一、切合实际,把握训练的目标

训练目标具有把训练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训练过程进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对训练结果有检测作用。训练目标是训练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训练目标把握是否准确,对训练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关系到训练的成败。那么如何确定目标呢?

首先,考虑五大要素。训练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安排特点及要求,单元训练重点,课时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习题,这些都是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目标的主要依据。其次,树立五种意识:中心目标意识,即单元主要训练项目,教学时必须紧扣不放。重点目标意识,即课的习题,教学时必须落实。一般目标意识,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称之为语文教学的一般训练目标,在教学时必须顾及到。常规目标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等的培养,称之为教学的常规目标,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能力目标意识,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养。

二、围绕目标确定好训练点

训练点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标”对该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因此,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又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材料作为训练点。在小学阶段,字、词、句、段的训练是重点,词句训练又是重中之重。例如,在教学《骆驼和羊》这篇课文时,可确定该课语言文字训练点在字词方面有12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关联词“一……就……”在句子方面主要是句子意思比较。

在段落方面确定第四自然段为重点段,理解老牛的话的含义。这些是重点训练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教者可以采取看图说话、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训练方式。

三、根据训练点,设计训练的程序

安排训练程序,即研究训练如何一步一步展开,安排训练步骤是为了达到训练要求服务的,找准训练点,它只是训练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训练是否真正到位,学生的语言行为是否真正向前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围绕训练点如何对学生进行训练,笔者认为系统连续的教学环节,使训练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训练能到点到位。

一篇课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由词、句、段组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词句段单项训练和整体的综合训练都离不开学法的指导。例如,《日月潭》一课的训练重点应该是第二、四自然段。在默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两个比喻句,并说说是以什么比喻什么的。

就这样通过以上读、说、思、划、议、感受,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划分课文中其他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进行叙述顺序的初步训练,指导学生运用。

四、加强训练,扎实积累和运用

“记诵者,为问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坚实的基础。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课堂中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

1.将文本语言变成肢体语言

如在执教《小河与青草》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这两个词对一年级的小孩来说比较难理解。黄老师别出心裁:“下面,我读课文,你们站起来做表演,好吗?”当黄老师读到“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们个个笑眯眯的,有的举起了双臂,有的紧握双拳,有的把双臂伸向前方。当读到“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好像谁在下达一个无声的命令,瞬间,孩子们变得有气无力,纷纷倒了下去。“儿童是用肢体来思维的。”孩子们的动作我们解读得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写在了脸上,写在了四肢上,写在了心灵上。

2.将文本语言进行拓展

如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段话学生自己没有这种经历,怎能理解阿炳心灵深处的痛苦呢?教师创设情景,边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边语言描述,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十多年阿炳的不幸遭遇,再让学生想象阿炳双目失明后会遇到哪些坎坷,进行写话训练,将文本语言中隐藏的内容通过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选准训练点,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根据课文的思路特点对学生加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综合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在积累和运用上,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加以优化、合理化,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重视语言训练培养语言能力 篇10

语言和思维两者密不可分。没有语言, 不可能有发展的思维;同样, 没有思维, 也就不需要作为工具出现的语言。人们往往把语言的训练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联系在一起, 忽视了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实, 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是数学语言, 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 决定了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需要模式化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经常是无序的、无逻辑的、片面的, 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出三种模式, 即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语言训练模式, 促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严谨有序。

例如, 二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时, 让学生计算35-2和35-20。首先, 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 设计学生思维的模式,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即利用数的组成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的知识来计算35-2。思维模式是:35分成30和5, 5减2等于3, 30加3等于33。其次, 根据这种思维模式, 设计编排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儿歌以理清算理过程, 即把35分成30和5, 5-2=3, 30+3=33, 所以35-2=33。然后, 设计一种语言训练的模式, 即个体表达———熟悉算理———小组交流———理解算理———思维提升———及时评价。最后, 按照以上三种模式, 要求学生自己计算35-20。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的学习, 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更为清晰, 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二、数学语言训练需要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谨的逻辑性, 数学语言又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语言。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将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按照课型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等, 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需要提供不同的数学语言训练手段。

1. 概念教学。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概念的含义和其中的关键词语, 并利用分段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表述和学习。如,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就可抓住“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语去理解和记忆方程的概念, 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着重叙述出这两个词即可。概念教学中, 数学语言的表述应尽量避免表述不全、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概念和特性中的限定词语随意删减或添加等现象的出现。如, 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表述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等。

2. 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计算的算理。先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顺序, 教给学生思维的模式;再根据思维的模式, 设计“说算理”的数学语言模式;最后设计出数学语言训练模式, 并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达到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目的。如, 学习“9+2”时, 就是用“凑十法”和“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的。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说出算理, 即把2分成1和1, 1+9=10, 10+1=11。按照以上模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会逐步完善, 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3. 解决问题教学。

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阶梯式三步走, 即读懂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表述解题思路, 从而以“说”促“思”,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观光一日游, 哪种最合算?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 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 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第一步, 读懂题意。有哪些数学信息?明白“最合算”是什么意思?第二步, 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已知: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 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 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 可以求出每个旅行社每人需要多少元, 那么哪种最合算就可以比较出来了。第三步, 表述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按照第二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表述。通过这样阶梯式教学, 既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又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

在教学中, 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组织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图形的特征, 然后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数学语言的培养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四条边都可以活动的长方形用手拉一下两个对角, 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最后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 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数学语言训练需要层次化

小学阶段数学语言的培养应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心智水平, 以及所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与结构,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模仿阶段。就是对教师所说的重要语句, 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情境图、内容、计算方法等进行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 此阶段要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影响的作用。

第二层次———应用阶段。就是对数学概念、算理、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 以及数学活动的操作和演示过程, 进行准确、简单的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 此阶段要求学生会用准确性、概括性强、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来叙述数学知识, 从而把自己的思维用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 使思维得到再次的发展。

第三层次———转化阶段。就是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符号、图形语言进行互相转化的过程。此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重要方法, 它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教学时, 这三种语言有时是单独使用, 但有时又在表述同一个数学概念、算理、性质、法则时共同使用, 它们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 并不矛盾, 并且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11

①近日,《小时代3》首剪预告片公布,除透露主角们为爱反目的混乱关系剧情外,更显现出华丽无比的视觉震撼效果,根本就是一场没有最大牌只有更大牌的时尚盛宴,讓一众屌丝 地垂涎艳羡。

②中国互联网企业为海外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为其贡献了几乎全部利润的本土投资者,却只能“ ”。这一尴尬局面有望从阿里巴巴上市开始获得改变。

③《天天酷跑》月收入逼近3亿元,《雷霆战机》日流水能够达到1500万元。可以说,腾讯单款产品仅在营收上,就令诸多手游厂商难以 。

A.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望洋兴叹

B.望尘莫及 望洋兴叹 望其项背

C.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D.望其项背 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2.下列各项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被戏称为“石灰窑工业园区”的强拆现场,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40多座小石灰土窑顷刻间分崩离析,被彻底拆除。

B.人们常用“最美中国人”来表达对时代领军人物的赞誉,罗阳就是最美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催人奋发,令人奋进,令人一唱三叹。

C.张教授的关于市场经济的长篇大论,乍听起来很有新意,但仔细分析,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实际上是拾人牙慧。

D.有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要遵守竞争秩序,不能无序竞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资格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 。 。 , ,

。 。

①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②一条大道要同时包含这四部分景观,似乎是不可能的③但是“318国道”做到了④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⑤但是奇特之处在于青藏高原⑥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带性而言,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③①⑥⑤④

C.①⑥⑤④②③

D.④⑥⑤②③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C.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5.下面的文字是从哪五方面说明“4G”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字)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答:① ,② ,③ ,④ ,⑤

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写一副对联,要求每句不能少于7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丹江口水库调水,直接输入京津地区,润泽那里的千百万人民。

为了弥补汉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而带来的水量减少的状况,国家启动引江入汉工程,即以运河的方式引江济汉,满足荆江一带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过去都是一江汉水流入长江,自2014年9月26日起,由引江济汉工程引来的长江水,开始反哺汉江。

上联:

下联:

7.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把具象的青山比作抽象的良心。这种比喻独特新奇,巧妙精致。请你选择“秋雨”“阳光”两个具象事物中的一个为本体,仿照冰心的写法,拟写一个比喻句。

语言文字训练 篇12

一、关注语言训练的梯度, 拓宽口语表达的范围

关注语言训练, 首先应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教学准备时, 通过学情的分析, 在设计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时, 语言训练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择恰当的训练难度:选择的语言训练点太简单, 就失去训练的意义, 选择的语言训练点太难, 又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由简到难, 适当的语言训练点的梯度设计, 既考虑到中高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 又可以使一些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梯度提升中得以提高, 扩宽口语表达的范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口语交际的信心。

在语训班开班之初, 我选择了“普通话声母”这一看似最浅显的内容作为开篇教学, 先让学生复习普通话21个声母的发音要领, 读准每个声母。这些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也许过于简单, 但把这些基础知识进行重新回顾, 能让学生拾起普通话发音中最基本的元素, 温故而知新, 更能矫正现在普通话的错误发音。随后提升教学难度, 进行声母对比辨别练习、声母对比交替练习, 通过对诸如“发报———发炮、备料———配料”“编排、爆破、配备、破败”此类词语的练习, 让学生在掌握声母发音要领的基础上, 读准这些词语。最后, 进行绕口令的训练, 把声母训练贯穿在绕口令中, 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 语言训练的“点”也许看似简单, 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但是这些最朴实的基础知识才是学生掌握其他知识的奠基石。选择的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由简入难的梯度, 首先设计一些铺垫训练, 就像这最简单的声母的训练, 再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设计相似词语的对比练习, 最后从绕口令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学习难度的提升, 从而满足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就感, 体会幸福学习的乐趣。

二、关注语言训练的契机, 引起口语表达的动机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爱动、好胜心强的心理, 适时地在语言训练中适时关注口语交流的契机, 寻找语言训练“点”的突破口, 能引发学生间的关注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 让学生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驾驭课堂时,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努力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引起学生口语表达的动机, 给学生一个灵活、快乐、幸福的课堂。

(一) 营造氛围, 消除紧张心理

营造轻松、民主、和谐、幸福的教学氛围, 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语言训练的前提。如果学生处于一种熟悉、自在的语言环境中, 没有约束感, 就能快速地进入语言表达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考, 敢于表达, 善于表现。在语训班中有时会出现只有部分学生乐于表达的现象, 一开始, 语训班中的多数学生还处于害怕说错话, 怕老师批评, 怕其他同学笑话的状态中, 因此不敢积极发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此时, 教师应正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人, 才是口语交际的训练者, 教师应态度和蔼可亲、说话热情而富有童趣, 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敢于交流, 以此来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

第一节语训课, 由于是老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 学生之间也较为陌生, 无论是教师与学生, 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难免产生距离感, 因此, 教师在对自身进行自我介绍后, 以热情洋溢的语言送给学生一份初见的礼物:“同学们,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组成一个新的大家庭, 虽然它是临时性的, 时间也很短暂, 但我相信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一定可以相处的很开心的, 那你们愿意向你们的家庭成员介绍你们自己吗?”短短几句话, 在班级中产生了一种与家人交谈的欲望, 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这轻松即兴的谈话背后其实也是一个语言训练点, 为后面的语言训练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轻松、和谐、幸福氛围的营造, 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在课堂中体验幸福的感受。

(二) 创设情境, 产生语言动机

李吉林老师在她的著作中曾提到:“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有趣、生动、活泼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 开口发言, 乐于交流, 是培养学生语言训练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语言描述情境

语训课堂中, 用语言来描绘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推动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 也能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把语言训练点的情境所带来的感情色彩一起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 从而激起情感, 把自己引入教师语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2、图片再现情境

图片在语言训练的情境教学中起到一种最为直观演示的作用, 用图片来显现情境, 其实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 更为生动、形象。课件中的图片、挂图、简笔画、符号等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这些也更易于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图片, 最直观的语言便能从思维中跳脱出来, 形成自己的口头表达。

3、表演领会情境

语言训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大致有两种, 一个是扮演语境角色, 一个是进入语境角色。扮演语境角色, 就是扮演语言训练点中的某一角色, 通过人物或角色的扮演, 来加深感受自己的内心体验。另外一种是进入角色, 就是“假如我是———”交换位置, 设身处地地思考角色的内心感受。这两种表演中, 学生对第一种角色扮演更感兴趣, 不仅可以训练表达能力, 更能以表演的形式使角色更加鲜活, 引发课堂乐趣。这种把肢体动作、表情融于语言训练, 多元因素的集合, 更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即兴创设情境

在语训课堂中常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 或物体或气味或声音, 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事物充满好奇。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例如教室中闯入一只蜜蜂, 它在教室里手足无措地乱飞。引导学生对教室中蜜蜂加以观察, 观察它的外形, 观察它飞行的姿态等, 等蜜蜂飞出窗外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蜜蜂的了解介绍蜜蜂。不仅仅是物体, 就连窗外的不明声音也能作为语言训练的素材, 这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又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使课堂因突发事情而更加精彩。

三、关注语言训练的反馈, 提升口语表达的实效

学生精彩的发言后, 渴望的是老师的及时评价, 而这也是对语言训练的有效反馈。在课堂中的评价类型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这三类。固然, 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其他两种评价。教师评价中尽可能给予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多发言, 多思考, 敢于展示自我, 并根据发言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评价, 切不可单纯的以“你真棒!”类似的语句来评价学生, 显得较为空洞, 对语言最美的称赞莫过于更加美妙的语言了。此外, 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说自己表达中的闪光点, 增强信心, 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我, 为下一次的语言训练提供契机。学生间的互评也尤为关键, 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 取长补短, 既能发现别的同学的长处, 又能反思自己的不足。因此, 只有将这三种评价结合起来, 才能更完整地对语言训练进行有效的反馈, 在提升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 能真正享受课堂的快乐、幸福的感觉。

语言训练是集思想性、情感性、趣味性、随机性于一体的训练, 它不应该仅局限于语训课堂中, 更应该是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因为它们才是语言训练的广阔天地, 才是它的源头。作为教师, 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语训课堂中, 通过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注语训课堂中的训练“点”, 抓住训练的契机, 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关注、探索和研究, 一定能使语言训练的乐趣显现出来, 使师生都能真正的体会课堂中的幸福感。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 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 借学校开设的语训兴趣班之机, 语言训练教学中关注训练的梯度、趣味、反馈, 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乐于表达, 善于交流, 从而体验课堂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语言训练,口语表达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

上一篇:形成教育的合力下一篇:运动会成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