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2024-05-27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精选12篇)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1

近来喜读徐德江先生的新著《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 令人耳目一新, 给我以振奋和启迪。

从20世纪以来, 我国的语言学界一直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视为指导语言学研究的经典, 并把其中的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其实,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根据拉丁语与拼音文字的关系在其著作《范畴篇·解释篇》中指出:“言语 (口语) 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 而文字则是言语 (口语) 的符号。”①他的这种语言文字观就成了以后欧洲语言中心主义的鼻祖。到了19世纪,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才秉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进一步提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并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堆栈, 文字就是这些形象的可以捉摸的形式。”②总之, 他认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是:文字只是表现语言和记录语言的工具, 是语言的照片, 是语言的附庸。

而中国的语言学界也多附奉索绪尔的语言文字观, 而不顾汉语汉字的特点, 也大讲文字 (包括汉字) 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是语言的书写工具等。

徐德江先生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汉语汉字的特点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敢于向中外语言学权威们挑战, 勇于坚持真理, 不畏任何压力和阻力, 经过多年的探究, 终于创立了关于语言文字学的新理论。首先提出口语与文字并生论, 语言与文字的两个王国论以及从语言的细胞——“语基”和文字的细胞——“文基”来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析, 从而彻底摆脱了以索绪尔为代表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长期误导, 打破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的错误“公理”, 使语言文字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关于语言与文字的研究, 张朋朋的《文字论》和申小龙的有关论著也功不可没。他们的这种新探索、新理论, 不仅为当今语言文字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同时对汉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因为长期以来, 外国学子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生被“汉语汉字难学”所困惑。其实, 只要把语言与汉字的关系搞清楚, 并相应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编写出以汉字为本位、按汉字字形系统为纲的实用教材, 所谓“汉语汉字难学”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在这方面, 北京语言大学的张朋朋教授已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和总结。

中西语言的文字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不同的功能是由西方拼音文字和以形表义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所致。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西方语言 (口语) 的书写工具。由于西方的印欧语系是一种形态丰富的曲折型语言, 其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的词法、语法、语义各方面较完整的信息, 因之, 西方语言必然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所以“拼音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的说法是天经地义的, 语言与文字的这种必然关系也是无可厚非的。

汉语汉字则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拼音文字。

汉语是孤立型的语言, 是以意统形、轻形重意的语言。而汉字又是以形表意的文字, 是记录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 但不是记录汉语语音的符号或工具。汉字的信息不是靠语音来传达, 而是以形表意来传达。汉字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部蕴涵, 它不仅作为“第二语言” (即书面语言) 而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 而且由于汉字以独特的方块字形来储存信息认知信息, 这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阐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汉字的表意功能, 早在中国汉代学者扬雄曾在《法言》中就明确指出:“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这里的“言”, 即指人们口说的语言, “书”, 则指书写的文字;“心声”与“心画”均指代表思想感情的“意”。连西方的索绪尔对汉字的表意功能也不否认, 他曾说:“对汉人来说, 表意字和口说词都是表意的符号。”③汉字是汉语书面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文章的“细胞”。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说:“文字有意以立句, 句有数以连章, 章有体以成篇。”六朝时代的文论学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也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句之清音,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 知一而万毕矣。”说明汉字与句子的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中的“本”和“一”均指“字”是起点。总之, 在中国古代书面语言中, 汉字是根基。

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总是以汉字的研究为中心。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所说:“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可以截然分开, 中国古代语言学离开了文字学就好像无所附丽。”深谙英语和汉语的许国璋先生也说:“从语言的书写形式 (汉字) 出发, 去研究语言, 这是汉语语言一开始就有的特点。”“汉语的文字学即是研究古代汉语演变的历史语言学。”④

在中国语言学中, 作为研究核心的汉字, 其表意功能特点决定了汉语所独有的特点, 即强调主观意念, 以意统形, 重视语义分析, 并顾及言外之意, 重视“言”与“意”的统一, 注重语言的韵律、韵味的表达。这些皆为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最明显的特点。

关于中西语言不同的特点,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言理论》一书中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是指西方语言有严格的形态变化之“语法”, 而汉语则是没有语法而有“人治”, 即重人的主观意念而忽视形式。关于古代汉语不研究语法是有其原因的。陆俭明先生曾在1986年8月21日给全国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的信中也提出中国语言学为什么不研究语法的问题, 他在信中说:“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相当悠久, 只是过去不叫语言学, 而叫‘小学’。值得注意的是,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里, 只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部分, 唯独没有语法 (也谈到一点语法, 但大都包括在训诂之中) , 这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不重视汉语语法的研究?这跟汉语的特点是否有关?”

其实,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的语法界曾经探讨过“中国为什么没有文法学?”他们的答案是:第一, 中国的文法本来很容易, 很简单, 因为中国语言里没有那么繁复的“表意方法” (指类似于西方语言的形态变化) , 所以即使拙笨的人, 也只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指通过多次阅读由表意的汉字连成篇章) 。第二, 表意的方块汉字隐没了口语中的语法现象, 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一个词, 古人习惯于重意轻形, 往往把语句结构上的问题当成单词 (即汉字) 本身的表意来说明。“训诂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总之,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小学”中, 文字学以《说文解字》之学始终是处于“小学”的主导地位, 音韵、训诂也是围绕着文字学来进行的。注重对文字的义理分析, 同时也重视对文字的音韵和释义的研究。因此, 在传统的中国语言学中只有“小学”而独没有语法学的观念, 也就没有语法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主张“文以载道”, 因此, 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通经致用”。正如清末学者张之洞在《说文解字证序》中所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训始;欲通音训, 必自《说文》始。”这种“识字通经”的指导思想贯穿将近两千年的汉语研究。

总之, 中西方语言文字关系的不同, 其实质则是中西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西方语言先有形态框架而后有拼音的字、词、句;而汉语则是先有表意的汉字后有由字连成的词、句、章、篇体。可以说西方语言是语言决字文字, 而汉语则是汉字决定书面语言。

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字具有共同的功能, 文字是创造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美国的社会人类学家摩尔根 (1818—1881) 在他的名著《古代社会》一书中说:“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出现和用象形文字写文章。”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他的这种观点加以赞同。⑤

同样, 汉字的最大功绩是记载并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不论经、史、子、集无不以汉字载之, 中国历代文体诸如诗、辞、歌、赋、词、曲、小说、杂记、记传、骈体文以至书信、日记等文献经典, 无不由汉字为载体, 因此可以断言: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可谓功大莫焉。有人提出废除汉字, 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 岂不是数典忘祖!

汉字自甲骨文至今历三千年而不衰, 是有其顽强生命力的, 是中国社会文化的需要, 是中国每一历史时代的需要。正如著名文字学家唐兰曾说:“中国文字有五六千年的有历史, 而且现在还活着, 还在使用着。这是文字史没有的。是什么力量能使它有这么长的寿命呢?如果它不能适应中国语言的特点, 不能适应当每一个时代的需要, 它能活到现在吗?”⑥

一些外国的学者和汉学家也对汉字的功能和对文化的作用也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如以编著《中国科技史》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汉字有很多同音词, 用拼音拼出来的英文字母根本无法表达其意思, 而从汉字一看便知。”“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成功地用汉语拼音写成。”⑦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他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 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 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⑧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书面语言, 和以拼音文字为载体西方语言相比, 汉语则言简意赅, 纯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有方块汉字的三倍, 电脑打字汉字比拼音文字快三倍。在联合国的六种文字文本中, 属汉字本最薄, 这些都是当今公认的事实。汉字的这些优越性其核心在于汉字的信息储存量大大超过一切拼音文字。

从此我深深感到汉字的优越和伟大, 有人提议汉字为我国第五大发明, 我双手赞成。

参考文献

徐德江《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 同心出版社, 200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张朋朋《文字论》, 华语教育出版社, 2007

毕可生《让文字回归伟大与光明》, 见张朋朋《文字论·代序》,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 商务印书馆, 1959

刘勰《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1987

王充《论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王力《中国语言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89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通讯地址:100083 北京语言大学)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2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这里,我们要深入思索。语言表达,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成型,同时通过文字沟通表达出来。一方面思维内容要与形式相配套,另一方面,外在表现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辩证、相互统一的关机,其实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运用书面语言交流,存在害羞不善言辞、畏缩开口的现象。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使其端正思想,鼓励其大胆发言呢?我以为:应参考语文教学材料加强训练,比如让我校的学生结合“谁不说俺家乡美”来畅谈家乡微山县的风土人情,从身边熟悉的环境谈起,便不再没有话说;创设环境,鼓励表达,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其真正表达自我心声,畅所欲言,打消羞愧心理;语言训练,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还要在第一时间结合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讲授发言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发言符合要求并准确传达内心所想。文字表达,是语言在付诸实施的深化。创作灵感在人脑有简洁、快速的特点。语言要求理解自我,传情达意,而文字的表达则要求清楚明了,为人所懂。在进行文字表达即写作时,首先将思考的语言用一种合适的载体表达出来。如散文、应用文、议论文等不同体裁。形式定下来后,就要将语言用规范的文字来转化,进行反复的推敲、锤炼。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当下社会热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网络发展的利与弊”。让其有话说,不感觉写文章是那么的枯燥,将想说的话用笔来记录,通过词语、句式的碰撞和融合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语言与文字才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个有机体。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动向,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在准确把握的基础,要不断启发,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去说去写,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浅谈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异同 篇3

电影《巴黎一妇人》剧照

在这个被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称为“摄影机是自来水笔”的时代,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虽然它们分属于的不同艺术范畴,然而在语言的角度上,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差异性

文字语言是一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而视觉语言则是一种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无论在其构成要素、表达效果、表现的手法与技巧,思维逻辑还是在审美方式上,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

(一)构成要素的差异性

爱·茂莱在《电影、戏剧、文学》中曾这样说道:“小说家运用文字,电影导演运用画面;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差别即在于此。”[1]

文字语言以文字来塑造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现实事件的展现、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思维过程的表述等也都是通过字、词、句的组合来实现的。文字作为其文字语言的唯一组成要素,就其符号性而言带有强烈的概括性、象征性与隐喻性。

视觉语言以图像为基本的语言符号,在其使用上更强调一种造型。大卫·科恩、斯科特·安德森在其编写的《英国设计基础系列——视觉语言》一书中,认为视觉语言中的图像包含了线条、形状、色调、色彩、肌理、形式、比例、空间和光线等构成要素。这些内容要素共同决定了画面的造型。就其符号性而言带有强烈的具象性、直观性。

(二)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法国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中指出:“电影画面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拥有现实的全部(或几乎是全部的)外在表现。”即电影画面是事物的一种单意再现,那么由电影画面所构成的视觉语言,在其表达效果上不仅更能激起观众的一种相当强烈的现实感,更带有强烈的直观性色彩,擅长于具体的形象再现和生动的画面营构。相对地说,文字语言作为一种想象的、内视的艺术,长于营造想象的空间,富含深层、隐喻的意蕴,具有审美的无限延伸性。

另一方面,正如让·爱浦斯坦说的那样:“因为电影画面始终是鲜明的、丰富的、具体的,所以它不适应那种能够用来进行严格分类的概括活动。”电影从不表现“房子”或“树木”,而是表现“某座特别的房子”、“一颗特定的树木”。

而文字语言却有如它的概念所确定的那样,是广义的、具有概括力的。

(三)表现手法与技巧的差异性

在以文字语言为主导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以字、词、句的组合来构成篇章。为了使描绘的人和事物形象化,往往会使用修辞、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与技巧。在表述笼统而抽象的思想时,文字语言也往往可以通过下定义等手法直接完成。

视觉语言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构成,除去这些画面本身所表达的含义,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也有一定的手法与技巧。电影修辞一般以特定影片整体形态中的特定对象物,在视听运动组织中的某种突出点来实现比拟。时常采取一种把现实的片段并列、连缀起来的方式,这就是电影中常会出现的非语言形式,即蒙太奇。[2]当电影画面在表现其笼统而抽象的思想时,必须运用象征的手法,比如某人出现在银幕上有时候代表着的是全人类,这种思维的蒙太奇,其本质是由观众意识形成的一种普遍化概念。

(四)思维逻辑的差异性

乔治·布鲁斯东说:“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也可以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而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像与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3]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是以“线性”的逻辑思维而展开的,通过每个文字阅读,来激起其文字符号在人们记忆中的存储形象,通过形象的重组从而以一种新的模糊性的印象进入人们的记忆中。

而在影视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视觉语言是以一种“团块”的思维模式展开。情节故事、人物形象等都可由画面直接感知,并以这种具象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记忆之中,很大程度上略过了人们的理性思维的调用。

(五)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阅读过程中的这种逻辑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两者不同美学审美风格。文字语言更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视觉语言则追求画面美、造型美、色彩美等审美要素。

在读者阅读的时候,文字语言往往需要调动读者的思维想象,通过读者的自主理解与想象,从而实现对其作品中所写内容的存在感,并带有强烈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文字语言来描写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容貌,是因为这样的文字语言能让每个人的脑海里所涌现出来的美女形象符合他们各自的审美想象。这种语言文字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视觉语言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侵略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夹杂着大量的信息内容以具象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其所留给读者是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其实并不多。

二、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共同性

(一)叙述方式的共同性

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在其叙述方式上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文学作品中有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这几种常见的叙述方法。

而说到电影的叙述方式,必然又要提到蒙太奇手法。通常情况下叙述性蒙太奇(镜头按照时间时序或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连续顺畅叙述一个情节或故事)和表现性蒙太奇(通过对镜头的对接,产生联想和隐喻,造成某种象征或寓意,它强调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两种。

1.叙述性蒙太奇

叙述性蒙太奇中的连续蒙太奇(这种蒙太奇不像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就像文学作品中的“顺述”;颠倒蒙太奇(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或事件的现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就像文学作品中的倒叙;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就像文学作品中的插叙;平行蒙太奇(在影片叙事过程中,通过几件内容性质相同而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的事件,同时异地进行,互相呼应、联系又彼此刺激)有点类似文学作品中“平叙”的叙述方式等。

2.表现性蒙太奇

此外,表现性蒙太奇中对比式蒙太奇(是将内容或意义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复现式蒙太奇(内容和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反复出现)、隐喻式蒙太奇(直接利用景物镜头说明主题和人物思想活动的镜头构成方法)等,亦都可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对比、反复、隐喻等相似的修辞手法与之对应。具体详情请如下表:

蒙太奇 具体内容 影视作品中案例 文学的手法文学作品中的案例连续蒙太奇这种蒙太奇不像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那样多线索地发展,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影片中最为常见。如《最后的山神》中做桦皮舟那一段。顺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颠倒蒙太奇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现在状态,然后再回去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停战之后》、《第八个是铜像》。 倒叙叙述性蒙太奇如沃勒在《廊桥遗梦》的开头即写道:“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本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九年的一个秋日,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坐在书桌前注视着眼前电脑荧屏上闪烁的光标,电话铃响了。”作品采用倒叙的笔法来叙述,先写叙述者的现在,然后再回忆故事主人公年轻时的一段恋情,使小说充满怀旧的色彩。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插叙《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 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平行蒙太奇在影片叙事过程中,通过几件内容性质相同而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的事件,同时异地进行,互相呼应、联系又彼此刺激。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导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平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采用了平叙的前一种写法。作者选用抗美援朝中“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以及“和战士的交谈”这三典型事件,各有侧重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质,说明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对比式蒙太奇将内容或意义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在重庆的醉生梦死和他妻子在上海的饥寒交迫,都是对比的经典。对比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表现性蒙太奇复现式蒙太奇内容和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反复出现,对增强剧情感染力很关键。《乡村女教师》中反复出现地球仪,它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反复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难忘的一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隐喻式蒙太奇直接利用景物镜头说明主题和人物思想活动的镜头构成方法。电影《罢工》中,将屠宰场宰牛和统治者屠杀工人并列,隐喻工人在反动统治下像牲口一样被杀戮。暗喻《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二)表现手法的共同性

除此之外,在表现手法上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也有着相互借鉴的痕迹。比如电影《羊脂球》中对一些贪吃的资产阶级老爷的嘴巴的特写镜头,其实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电影《巴黎一妇人》中,让观众通过那些绅士们脸上的表情变化而隐射出一场脱衣舞剧情的省略手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普多金夫曾经命名的一些列蒙太奇语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语言之间的共性[4]:

对比(琳琅满目的橱窗——乞丐);

平行(游行示威者——冰块见《母亲》);

比拟(《罢工》中屠宰场的隐喻);

同时发展(《党同伐异》中的救人场面);

主题反复出现(《党同伐异》中妇女摇摇篮)。

(三)最终目的的共同性

与此同时,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无论是以图像为基本组成的视觉语言还是以文字为基本组成的语言,都支持着“交流”这一功能。

阿斯特吕克认为,语言是“能让艺术家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而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认为:“语言,作为一切电影创作者所有的东西,是技巧与美学的汇合点。”[5]换句话说,语言不过是一个表意的工具,以文字的语言还是视觉的语言都不过是一种“方式”,最终的方向仍然是殊途同归的。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一个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是自来水笔》中说:“电影正在变成一种和先前存在的一切艺术(其中特别是绘画与小说)完全一样的表现手法。电影从市集演出节目、类似文明戏的活记录时代风物的工具,逐渐变成一种语言——能让艺术家用来像今天的论文和小说那样精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多么抽象)和愿望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一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称这个新的时代为摄影机是自来水笔式的时代。”[6]

如今的电影正在逐步摆脱视觉形象、为画面而画面、直接叙事、表现具体景象等等旧规的束缚,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在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同时,让电影逐步成为一种像文字那样灵活而巧妙的创作手段。

[1]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125.

[2]马丽萍.论电影文学品格的恒久魅力[D].重庆师范大学,2007.

[3](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2.

[4][5](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22 -126.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4

一、再思文字定义

(一) “文字”一词的比较

汉语“文字”一词, 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 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 即谓之字。”“文”约相当于象形和指事这两种六书字体, 是指“形成符号的动机性表达手段” (孟华, 2004:89) 。在英文中, 没有与“文字”直接对应的单词, 常用的是“writing”, 原意为“书写”,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汉字符号和西方字母符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侧重于形和意的结合, 后者则较为单纯地关注于形。在西方语言学界, writing与“言语” (speech, 也有将其译为“口语”) 为同一级概念。David Crystal在他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将“文字”和“言语”看作是“语言”的两种不同但是平级的表现方法和渠道, 由这两种方法和渠道得到的结果就是“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 (Crystal, 2002:179-181) ;Coulmas则将“文字”和“言语”看作是平级的“交流活动”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 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看作是语言的两种形式。这些术语经常被混乱使用, 导致了文字研究话语圈内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这些情况下, 文字被定义为语言的表现方法和手段, 这与“工具论”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延续了西方关于语言、文字思想的传统, 是典型的索绪尔式等级制文字定义。

(二) 语言中心主义下的文字定义

自索绪尔以来, 在现代语言学的领域, 文字被作为语言的附属品、记录工具对待, 其地位之低与作用功能之高, 形成了极为强烈而且极具讽刺意味的反差。这种观点被德里达斥为语音中心主义 (phonocentrism) 或逻各斯中心主义 (logocentrism) 。其历史久远, 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柏拉图在《费德若篇》 (Phaedrus) 中就提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引用古埃及国王Thamus和文字的创造神Theuth的一段故事, 故事中Theuth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展示给Thamus国王看, 言称这项发明将能帮助埃及人提升智慧和改善记忆, 但是国王持怀疑立场, 斥之为辅助记忆的工具, 人们一旦采用了这种工具, 就会依赖外在性的资源而不会靠精神上的内省获得知识, 其所获得的并不是真知, 而是伪知识 (Postman1992:74) 。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中也有“语言 (口语) 是心灵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 (口语) 的符号”的论说。语言 (口语, 或有声语) 的重要性远在文字之上, 这跟汉语文化的情况截然相反。索绪尔在特殊的语言学转型背景之下, 作出“文字表现语言”的论断, 将注意力从语文学 (philology) 吸引到语言本体研究上来, 而之后的语言学界却一直遵循着这个说法, 并以之为教条, 一致将文字定义为记录或表现语言的工具, 没有综合考虑世界范围内其他的重要文字系统如汉字的实际情况。类似的还有前苏联语言学家伊斯特林的定义:“文字是有声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 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 主要是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 长久保持, 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B.A.伊斯特林, 1987:10)

(三) 符号学视野的文字定义

我国国内语言学界关于文字的定义起初跟西方语言学的结论一脉相承, 统一认定文字是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工具。然而, 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稳步的发展, 国内也开始积极反思传统的语言文字观, 尤其是在立足于汉语汉字的实际,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 吸取多年文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的教训, 重新审视将西方逻各斯主义和语言学思想用于汉语汉字研究所造成的弊端和不足。汉字, 作为人类现存使用年限最悠久、单语使用人数最多的独特非字母文字, 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的研究者已经开始跳出语言作为文字定义标准的圈子, 从符号的角度尝试分析文字, 如孟华、黄亚平、陈宗明等, 就汉字符号学写出两本专著, 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同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批判西方关于文字定义的同时, 国内也有人提出重新考量汉代著名文人扬雄的文字说:“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将此视为更适合汉字的文字定义, “把文字看成直接表达心灵经验 (思想、意义) 的, 比口语更形象化的视觉符号” (曹念明, 2006:28) , 强调文字相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出一个较为中肯的定义:文字是“人们使用由线条 (笔画) 组成的字符集来表达、记录、交流观念、情绪的视觉符号系统” (ibid:35-36) 。较之于以语言为准绳的文字定义方法, 这个定义实际上将文字的范围扩大到了包含所有书写的表音、表意符号在内, 也不否认文字有记录语言的功能。然而, 该定义仍有可商榷的地方:“字符集”本身可以指称“文字符号的集合”, 而且与后面的“视觉符号”有重复累赘之嫌;另外, 符号过程 (semiosis) 的完成, 必须有符号释解双方的共同理解作为基础, 所以, 约定俗成 (conventional) 是文字的一个必要前提因素。为了精确起见, 我们可以在原定义的基础上稍作改动, 将文字定义为:人类用线条 (笔画) 组成来表达、记录、交流观念和情绪的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系统。

二、再思言文关系

对文字的研究, 出发点有很多, 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考古学、传媒学等, 总结起来, 都有两个共同的参照系, 那就是人类思维和语言 (文章中“语言”指口语, 或有声语) 。其中, 语言是一个分界点:文字与语言是否平级?这个问题决定了文字研究的走向。

表中“等级”指文字与语言是否平级, “记录情况”指文字是否记录语言或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记录的“对象”。

现代语言学家已明确地将文字与语言区别开来, “文字并非语言”, 这一点已经在Bloomfield、Crystal、Coulmas、Dinneen等众多语言学家的著作中得以阐明 (Bloomfield, 2002:298;Crystal, 2002:179;Coulmas, 1989:273;Dinneen 1995:2) 。由此可以得出, 文字不隶属于语言, 语言也不隶属于文字, 文字学和语言学的地位应该也必须是相对独立的。根据上表显示和目前的研究现状,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 文字和语言不平级

将文字看成具有他律性 (heteronomous, heteronomy) , 从属于语言, 居于次位 (secondary) (N觟th 1990:261) ;语言为一级符号, 记录、反映思维, 文字为二级符号, 记录、反映语言 (陈宗明, 2001:8) ;语言第一性的, 文字是第二性的 (高名凯、石安石, 1987:186) ;文字是为记录语言而发明的工具;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 (叶蜚声、徐通锵, 1991:173) ;甚至有人说文字隶属于语言, 等等。这类观点最早应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spoken words (ta en to phone) are the symbols of mental experience (pathemata tes psyches) and written words are the symbols of spoken words.” (Derrida, 1997 (1967) :98) 就是说:“语言 (口语) 是心灵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 (口语) 的符号。”多年来, 这种观点在中西方学界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导致文字的研究从属于语言学, 甚至被排除在语言学研究之外。“整体语言和文字是两个符号系统, 文字系统具有表现整体语言的使命, 看起来它们各自和相互的价值不用冒被埋没的风险, 此仅仅是彼的仆人或影像……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 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索绪尔, 1980:46-48) 。

(二) 文字和语言平级

二者是两个平行的记录、反映思维的符号系统;文字和语言在对方“不在场”的情况下互为符号, 这也就是文字有时“遮蔽”和“投射改变”语言的原因所在 (孟华, 2004:33) ;文字, 是平行于听觉符号的视觉符号, 记录思想情感 (Jean, 2001:12;曹念明, 2006:35-36) , 等等。这类观点, 是近些年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语言文字观。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经过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 发现并批判了这种思想下语言文字观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新文字理论:文字“不再表示一种主要能指的不一致的复制品, 不再表示能指的能指, 文字概念开始超出语言的范围” (德里达, 1999:8) 。他以“分延”的文字观代替了索绪尔式的“等级”观, 文字在呈现语言的同时, 也否定了语言, 因为文字的在场, 必然是语言的不在场;同时, 文字呈现自身, 是以语言的形式, 模拟采用语言的结构,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字记录语言”, 事实上, 文字以语言的结构或方式呈现自己, 所得到的只是语言的摹本, 而并非原型, 这个原型是不在场的 (孟华, 2004:28-29) 。德里达的理论之提出, 处在特殊的反逻各斯主义背景之下, 所以, 可能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文字虽然被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但总的来说, 它终究不能完全代替语言;而且对不少语种来说, 字母文字描写、记录语言的功能仍然是既成的事实, 德里达的理论改变了一叶蔽目的“文字仅仅为了表现语言而存在”这样的论断, 但没有改变字母文字的这种表音事实。

三、结语

文字的定义并不一定能够用语言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 已经相对独立于语言的听觉符号系统之外, 但是又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 呈一种双螺旋式平行关系。此在彼缺失或不在场的情况下, 行使意指作用, 表现思维, 传递情感。在使用文字的文化中, 两种符号系统之间应是一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或者真的就如索绪尔所说, “此仅仅是彼的仆人或影像” (索绪尔1980:46-48) 。

摘要:文章从符号学视角重新审视文字的定义, 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问题, 认为文字是和语言同级的特殊的视觉符号系统, 二者在各自的符号过程中既相对独立, 又相辅相成。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5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规范化

为更好的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我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地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育的客观发展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

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学习。发布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习、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三.充分利用广播、幻灯、录音等多媒体资源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环境。

1.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

2.学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3.微机课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语文教师进行字音教学要求尽量使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进行字音教学。课文朗诵尽量使用教学录音。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示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1.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对网络、广播、电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使用的不规范语言和不规范汉字进行挑错。

2.利用录像课对师生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师生,以便加以纠正、改进。

3.提供影像情境,老师为学生设计影视方面的场景,让学生开展配音、影视评说、话剧表演等口语实践,让他们多种才艺得到展示,同时又普及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4.开展拼音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师生文字录入技术,又可使师生掌握语言文字拼音规范和笔画规范。

尽管我们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解决。

1.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有关理论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今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探导。

语言文字与个人修养 篇6

语言文字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体现一个人学识、修养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体现的是人的内在形象和气质。一个注重外在形象的人,如果不注意自己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言谈粗俗,满嘴白字,他的个人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人耻笑,谓之曰没文化,没教养。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在大庭广众之前念错别字更让人难堪的事情了。

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之风席卷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人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全民的语言文字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许多人还不能规范自如地使用汉语言文字,说话辞不达意,写作满纸白字。就连在中央电视台开讲的专家学者们也难幸免,真令人不可思议。偶尔看看 《百家讲坛》,也能听到一些刺耳的声音。如刘心武先生谈《红楼梦》中的“角(jiǎo)色”,纪连海先生说吴三桂对崇祯皇帝“虚以委蛇(shé)”,孙立群先生说范蠡“幼则喜好文学,长(chǎng)则习练武功”,类似的错误时有出现。而那些演艺界的明星们,张口不说白字的,更是不多见。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但有位知名的相声演员在电视上称他说相声是从小“耳濡(xú)目染”的结果,让人大为惊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里并不是要吹毛求疵,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岗位,就不能掉以轻心,错了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行政机关、大众传媒、教育系统等,都属于重点领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其所具有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错误和误导,其危害和负面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老师教错一个字是误人子弟,电视播错一个字是误导观众,行政公文用错一个字,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居然将“光明磊落”读作“光明(堕)落”达十多年之久,并且一直这样教他的学生。后来他自己上了大学,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提问时才发现了这个错误,尴尬之余,他解释说他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他的。真是匪夷所思。他的这样一个错误,不知影响了多少学生,也还会产生多少类似的笑话。

教育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培育未来的重要任务,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要提高全民族的语言文字水平,必须把好学校教育这一关,特别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水平。以往在师范院校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三字一话”的基本功,即写好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说好普通话,但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对写字基本功的训练似乎有所松懈,能写一笔好字的师范生越来越少,影响所至,中小学生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差,甚至难以辨认。所以,必须强化对教师在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方面的训练,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使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规范、准确无误地传授语言文字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促进全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像前面所举事例,不仅是误人子弟,简直就是误人子孙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形象美方面倾注了更大的热情,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让学生从小懂得与修形相比,注重修身,注重修练自己的文化知识内涵,注重比外貌更有魅力、更耐咀嚼的内在的气质和形象,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追求。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7

一、目前语言文字训练中的问题

(一)高低年级识字任务安排不当

作为语言文字训练中最基础的识字训练,针对高低年级应该有不同的任务要求。2011版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 ,其中2500个左右要 求会写”。相比较原先的要求有所增加。 所以相对于原先的教学要求 :会认, 会读,会写,会用即“四会”的要求,要有所改变。而现在许多教师, 特别是教龄较长的老教师则不能及时地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对所有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四会”, 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们的负担,对学生的识字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不能巧妙地利用课后习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致分为四到五种类型,一是朗读,背诵或者复述等类型的常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二是书写训练,每一年级的第一册书, 二三册书和第四册书都有不同的类型样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汉字书写,为学生树立一定的规范榜样作用。三是常用词语,意为帮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基础打牢。四则是与课文有关的思考题,从课文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五个类型是存在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年级才会有的写作题,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五个类型相结合必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掌握水平,但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后题,有些教师只注重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还有些教师竟完全不关注课后题。

(三)对教科书中课文安排的目的理解有所偏差

2011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删减了课文的类型。同一年级的第二册书中课文均为精读文章,第三册书也只有一篇略读文章,且二三册书中课文都控制在26篇以内,然后课文的理解深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加深。这样是在小学阶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训练模式,集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且这种训练是专门为小学设计,语言平实规范,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某些教师都单单追求考试成绩,集中训练学生考频较高的文章, 对那些更具语言文字魅力的文章一笔带过,这有悖于教材的安排目的,更有悖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方法

(一)加强识字任务的有效训练

针对现在的苏教版教材,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阶段教材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地规划学生的识字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基础字词。面对更多的字词内容,教师应该一改之前的“四会”方式,采用 “识字分流”的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要求其多识字,写的任务只限于一些基础的词汇,并且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学生字词含义即可。但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有了之前低年级的基础,现在就把重点放在书写,并自然而然地对字词进行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即可完成。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三年级课文 《军神》 中,学生识读了刘伯承的 “承”字,但对其的理解只限于名字, 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就会学到“承载”一词,此时便要理解“承”字所蕴含的意思了。

(二)精品文章教材,体验文章特色

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极具价值与特色的文章。或是有特殊技巧,或是表达宏伟的精神,或是华美的语言。 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文章来进行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例如 《长江保卫战》 一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为学生复原了洪水爆发时,战士英勇无畏抗击洪水的情景,感受主人翁们的爱国情怀。“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 黄晓文在腿部扎进铁钉时,“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等语言都极其富有魅力,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品味。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8

一、夯实对课本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初中三年,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自觉生成流利的能准确表情达意的口语和书面语就必须坚持以课本为基础,因为课本的语言是很规范的。尤其是朱自清、老舍等文学大家写的文章,比如:《春》与《济南的冬天》,当然还有语言极其洗练的诗歌与文言文。

但是面对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值得品味的文字时,能教会学生会品味的方法才是关键。不然,好文章之于学生,正如对牛弹琴,那与暴殄天物有何区别呢?古人也早就指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对课本语言文字的品味必须做到“三注重”。

1. 注重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默读容易令人思考,朗读容易令人体会音韵节奏之美。

还是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春》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但是通过默读会让人体会到春风拂面醉春烟般宁静的春天,让人思索;朗读则让人体会到一个绚烂蓬勃的春天,热烈而奔放,让人在琅琅节奏中体会生命的向上。而这一切恰恰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中,反复、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格的使用把春天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还有对叠词的使用,比如:开篇用“盼望着,盼望着”这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却又呈现出明朗、欢快、昂扬的格调。这些特点必须让学生反复吟诵才能自己从中获得体会。《春》是一篇值得让学生熟读成诵的美文。其实何止是《春》,初中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值得吟诵之处,而古代诗歌更是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品味能力的精品。

2. 注重语境。

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小学里注重多音字的区别训练就有这方面的道理,做好这点确实可以培养学生解读不同语境下同一字词的不同含义。可以说,语境是语言文字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它直接与理解能力挂钩。中考中对“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的意思”的考查是属于一个重难点。比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用到的“标致”一词,其实是对清国留学生的一种讽刺。如果不结合语境来解读,还以为是褒义的。现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流表达的工具,社会也就可以成为语境,因此,培养学生关注语境来学语言文字才是真正展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正确的语文教学。

3. 注重表达。

这里的表达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针对课本而言,口头表达的训练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是流利酣畅的演讲,可以是见解独到的精彩回答。要多让学生开口才能把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书面表达可以采用一些仿写:仿结构、修辞、环境等。比如《在烈日与暴雨下》一文中,精彩的烈日描写与暴雨来临时的描写,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手法写一下寒冬、飓风。而课本中数之不尽的对父母爱的赞美文章更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对象。要强调的是:仿写绝对不能仿内容,不然就流于剽窃了。

二、提升对课外读物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

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藉的“例子”,真功夫还得到课外来练。同样,掌握语言文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有必要借助课外读物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品味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技能。”

《红楼梦》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品味能力的一本经典好书。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红楼梦》排印本多是以程高刻本为底本的,然而,就是这样,各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语言上还是有出入的,这是因为校注者参照的版本不同。所以当班级里出现十多个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时,语言上不能统一也就很正常了,而这语言文字上的出入正好成为学生探讨比较语言优劣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比较法是语言文字教学中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第三回的回目就有两种,分别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和“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学生在读过之后认为:当时黛玉属于寄养外祖母之家,年纪幼小,“收养”一词恰好可以体现她孤立无援的凄凉处境。

再如:写凤姐要见见秦钟,贾蓉说他生得腼腆,没见过大场面,怕惹婶子生气。也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凤姐啐道:‘他是哪吒,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与“凤姐道:‘凭他什么样儿的,我也要见一见!别放你娘的屁了!’”两句就差在一个“啐”和“哪吒”上,但是优劣一下就见分晓了,前者更能展现凤姐的泼辣与无所顾忌的形象特点。诸如此类的比较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我们知道,语言的分析还要考虑到人物的处境、性格特点等,这些都离不开语境。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写林黛玉临终时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就浑身发冷不作声了。那么,这句话到底说宝玉好什么呢?好狠心、好无情、好愚蠢、还是好好活着……学生就这句话生发了极大的兴趣,但要解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还得需要学生静心仔细品味宝黛两人的相处交往以及人物的性格,只有读了之后才能够明白这句话应该是写黛玉误会宝玉薄幸变心,遂怀恨而殁。

海报设计中图形与文字的对比关系 篇9

图形与文字构成海报, 文字在现今社会里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 而是成为了一种视觉符号, 而图形在现今海报设计中也已不再是纯粹的一张图片这么简单, 它需要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 是对文字内容一种更具象、更生动、更直观的表达, 是对海报中文字内容的形象示意以及对文字内容视觉形象的诠释与补充。一张好的海报设计, 一定要有对比关系, 并处理好图形与文字的对比关系, 使整个作品更有灵动感、空间感, 创造出构图的趣味性和重点性。

在我国现今海报设计中, 仍然有许多海报作品不能让观者“一目了然”, 目的仍然只是停留在传播信息、增强经济效益这个层面, 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海报的视觉美, 和意蕴美, 只求醒目, 把该传递的信息传递出来就足够了。相当一部分的海报没有集中统一和多样变化之分, 各个元素千篇一律、分布均匀、用力平均, 图形和文字在组织编排上毫无考究、松散无序, 结果导致受众在短时间内无法抓住重点, 无从下手, 从而破坏了整体的设计效果。时代的发展十分迅猛, 人们的审美品味也日新月异, 海报不再只满足与功能美, 而是要做到有艺术价值、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海报设计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便是文字和图形, 怎样将它们的对比关系处理完善, 将信息准确传达给人们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海报设计中文字与图形对比关系的具体分析

海报设计中图文对比的关系也能分为很多种, 例如大与小的对比, 明与暗的对比, 曲与直的对比, 虚与实的对比, 动与静的对比, 疏与密的对比;不同的对比关系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也大不相同, 有了这些对比, 海报作品才会更具有美感。同时这些对比要能够将海报信息传达准确。

(一) 大与小的对比

大与小的对比, 字面理解也就是是形状大小之间的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比较容易从视觉上直观地表现出海报版面中的主次关系, 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哪个是主体物, 哪个则是辅助物。在海报设计中常常要将主要内容和比较突出的形象处理得大一些, 而次要的不是那么突出的, 要将它的形象刻意处理得稍小些, 这样就能很容易衬托出主体的形象。海报主次的对比要分明, 就要给海报里的内容分级, 要弄清楚哪些是一级信息、哪些是二级信息、三级信息等等, 也要明确是图片重要还是文字内容更为重要, 是以图片为主还是以文字内容为主, 这些都是要好好思考的。主要内容在版面中应当占据最醒目的位置, 次要位置则属于第二视觉要素。

(二) 明与暗的对比

不仅仅是在海报设计中, 在整个平面设计中明暗之间的对比关系无疑都是重中之重, 明暗关系是任何艺术作品都会涉及的对比关系, 无论是绘画、摄影等, 都离不开明暗对比, 海报设计更是。因此, 在设计海报版面时必须注意黑、白、灰的对比关系, 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处理好明暗对比关系能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并且这种明暗对比应该注意分寸, 海报版式设计中黑与白、虚与实、正与反, 都可以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谈到明暗对比, 也可以从一些经典的设计中来具体分析。被西方设计界誉名为“平面设计教父”的福田繁雄, 其作品多使用简明的造型和色彩, 福田繁雄在1975年波兰胜利30周年国际纪念海报“VICTORY”中描绘了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图像, 采用鲜艳的黄色背景衬托出黑色枪管的剪影轮廓, 借此来象征战争的愚蠢和危险, 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给观众留下了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

(三) 曲与直的对比

曲与直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刚与柔的对比.任何海报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让观看的人能明朗其意, 而绝不是雾里看花。图形和文字明朗易读也是海报设计的基本要求, 这一点也要格外注重文字与图片的对比关系, 只有抓住重点, 明确思想、击中目标, 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如果说大小对比关系是决定海报作品主次关系的话, 那曲直对比关系就是决定海报的气氛的。

(四) 动与静的对比

动与静是两种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的状态, 并且这种对比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美好。动, 能够迁移人们的视线, 增强事物的视觉张力;而静, 则使处于动态的事物得以缓息, 让人们的视线中有了一个平衡点。海报本是静止的, 但是我们通过处理海报元素中动与静的对比关系可以让海报“动”起来, 增添许多活力与生气, 在整个视觉中也可以让版式变得灵动自然、不再呆板。

动与静的对比也并非简单, 它甚至能引申为多种动静关系, 例如形象的动静对比、色彩的动静对比、方向的动静对比、肌理的动静对比、构图中的动静对比等。

1. 形态的动静对比

形态, 是动静的重要构成因素, 同时也是传达动静之感的最直观因素。这是最直观的动静对比的形式。

2. 色彩的动静对比

色彩, 有着不同的明度、纯度, 同时色彩也是有自己“性格特点”的, 有它本身的动静性质, 不同的搭配, 有不同的效果。色与色之间, 色相、明度、纯度的不同运用, 都会产生不同的动静感觉。平稳沉重的冷色系多具有稳重感和沉静感, 而暖色系相对更具有动感。

3. 构图中的动静对比

在构图中, 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 也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才有了构图中的动与静。点可静可动的, 点可以形成线, 线是最具有动静性质的形象, 其中, 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最为强烈鲜明, 流线条在直线的映衬下更显动感;面的动静感觉则在于面的黑白、轻重、大小等的区别。

三、总结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这句古老的名言告诉我们, 即“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实际上就是一种元素之间的对比形式美。大与小、动与静、强与弱、虚与实等等, 只要我们巧妙地将这些属性附加在海报作品的元素中, 并让其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能让作品更富意蕴, 善于找到对比的美、巧妙地运用对比元素, 就如同锦上添花, 让海报设计更添灵动之美!

摘要:对比, 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在海报设计中尤为突出, 有了对比关系, 才会使主体更鲜明、更丰富。所以, 海报设计必须结合内容, 选择最巧妙的对比形式, 并妥善处理好图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海报设计应该注重整体, 不应该单独去看图片或是单独看文字。因此, 图形与文字的对比关系就是海报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形式美,主体,整体,对比关系

参考文献

[1]辛艺华.《版式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篇10

一、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 加之医学专业课程繁重, 留给语言文字方面的时间就不多了。以河北省为例, 省内医学类本专科院校共计11所, 这些院校中具有独立设置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几乎为零, 均是挂靠在教务处管理, 而拥有专职的语言文字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 上至领导、下至工作人员, 对于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还是不足, 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认为语言文字工作就是普通话测试, 而且这种考试可有可无, 进而导致医学类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不尽顺利。 (内容较少, 应做一个调查表, 补充点内容, 可与我校现状综合在一起写)

二、我校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状况

我校河北医科大学, 是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之一, 拥有悠久的历史, 普通类在校学生1.2万余人, 专业学科覆盖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七大医学门类。和其他类医学院校一样, 我校专业课业繁重, 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较少, 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氛围不是很高, 对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最多, 也相对好些的是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通话测试我校开展较早, 自2003年后就进行了在校生普通话测试工作, 在2006年我校对普通话测试工作就达到了全员测试工作。我校于2009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 也是全省较早的开展机辅测试的院校之一。

通过几年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 也对医学类院校如何更好地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 下面就与各位同仁一起做个交流。

三、提高医学类院校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

对于提高认识, 这不仅是医学类院校需要注意的, 而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应提高认识。由于医学类院校有它的特殊性, 因此更应该多做此方面的工作。语言文字知识在医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方。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 是患者, 这就需要沟通交流, 只有良好的沟通交流, 才能获得准确的病情, 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只有良好的语言及文字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从而为患者解除病痛。由此可见, 提高医学类院校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 尤为重要。

四、大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 塑造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氛围

医学类高等院校本身一般没有人文类专业, 这就会造成没有人文教育的氛围。可是在我国悠久历史中, 经典的文字并不缺少, 现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使很多我国经典文字重新焕发光明。通过对传统经典的诵读, 传承经典文化, 塑造语言文字氛围。医学类院校应开展多渠道的活动, 如诗歌朗诵, 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 来提高人文素养教育, 进而提高语言文字氛围。

在举行这些活动的同时, 可以融入我们医学院校自己的特色。在医学中并不是没有经典文字, 医学专业中同样不缺少优秀文字巨著。早在我国唐朝, 孙思邈就写下了《大医精诚》一文, 此乃我国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文献, 也是习医者必读之经典, 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 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 影响深远。直到现在, 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 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 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这类的经典还有很多, 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 将这些经典文字, 和传统的诗歌朗诵、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 就能得到适合医学类院校的, 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字活动, 从而塑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五、开展普通话类的课程, 让语言文字知识进入医学院校教学安排环节

在语言文字工作中, 普通话的地位很重要, 现在的医学类院校中必修课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任务, 这是有欠缺的。语文的教育应该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建议在有条件的医学类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有关语言文字类课程。普通话是用来沟通的, 规范字是用来记载的, 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在当代大学生中水平却差的很多。

医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良好的普通话, 和标准的文字书写基本功。现在有种说法就是大夫开的处方, 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他一定的特殊性, 大夫在诊治病情时的确繁忙, 时间紧任务重, 从而写字就有些潦草了。可是这不应成为书写不好汉字的理由。我们都知道, 说话、写字是从小练起的, 有了良好的基本功以后才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文字。而这些说话、写字的教育应一直跟随着教育始终, 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也不应该停止, 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教育, 才会使语言文字深入每个学生心中。医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在医学类院校的教学安排环节中, 要努力开展《大学语文》、《普通话》、《硬笔书写》等语言文字类课程。

六、科学的进行普通话测试考前培训, 结合医学内容融入医学文化

对于普通话测试前的培训, 有的学校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 或是认为说话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 所以对考前培训不够重视。其实在我们看来, 考前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它进了说可以提高普通话测试的通过率, 远了说它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 使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重视, 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习惯的培养。当然这培训还是要结合着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 比如培训是根据一些医学生常用的词语, 来纠正学生的发音等。也可以引用些医学经典作朗读科目, 用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我校为例, 2010年我校参加普通话测试人员共计1924人, 当时未进行系统的考前培训。当年考试结束后对成绩经行分析, 其中达到一级乙等级别的学生数仅为54人, 占2.81%;达到二级甲等的学生1173人, 占总考生60.97%;达到二级乙等的学生593人, 占总考生30.82%;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104人, 占总考生5.4%。经过我校科学系统的考前培训后这个结果大有改善, 在2013年普通话测试结束后我们又对当年的学生成绩做了个分析:其中一级乙等的学生占总学生的百分比达到5.41%, 二级甲等的学生占68.86%, 二级乙等的学生占22.65%, 三级甲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占3.08%。由此可见科学培训后, 学生成绩提高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七、对普通话测试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测试的重视

普通话测试是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推手, 对于这个考试很多院校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大家普通话天天说, 考试没有必要了吧, 而且有借考试的方式来收取考试费的嫌疑。对于普通话, 只是个交流工具, 只要不影响沟通, 发音准确与否无关紧要。殊不知正是有这种思想, 才导致现在语言文字工作不受重视的。其实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了, 往大了说他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手段,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书同文, 车同轨”。往小了说这也是一个人的门面,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在我们进入社会时就会为自己争取到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所以说普通话很重要, 认识到普通话的地位后, 这个普通话测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普通话测试, 高校还是要用心的科学的去安排, 去组织。它不像其他考试在固定同一时间进行, 但这毕竟是国家级的考试, 其地位应该引起所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重视。就像高考一样, 人们都很重视, 所以从考试组织, 到考试安排, 以及学生的考试都很严肃、认真。普通话考试也应该如此, 每次考前应该组织考试委员会, 对整个考试全程经行指导。制定适合本学校的考试流程, 明确各考试工作人员职责。只有考试工作人员对考试重视了, 这个考试才有严肃性, 只有这样, 广大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普通话考试, 也就不会散漫应付了。

以上就是我校近几年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些感受, 通过这些办法, 语言文字工作在医学类院校中开展就会事半功倍。紧紧抓住医学院校特色, 寻找适合医学类学生的教育方法, 从而使语言文字工作能更好的在医学类院校开展。让广大医学院校学生爱上普通话、爱上规范字, 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进一步将语言文字工作真正地融入整个医学类院校教学的全过程, 最终结果必将会得到医学类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字水平的双丰收。

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类院校专业性强, 学科相对单一, 缺乏文科基础, 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尤为重要, 如何开展好具有医学特色的语言文字工作很值得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分析, 结合所在高校几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情况, 对如何提高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聂丹.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11, (5) .

[2]殷平善, 庞杰.汉语言文字与中医学的整体思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6) .

[3]刘莉.医学院校推广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5) .

[4]黄玲娟, 蒋耀辉, 刘婕.综合性大学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 .

[5]孙洁, 王丹, 范忠, 李亚南.论医学院校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2, (3) .

[6]包和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与高校的历史责任[J].北京教育.高教, 2012, (12) .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篇1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艺术特征;文字创新设计

一、问题背景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渐增强,中华文化在现代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当前,汉语言文字正逐步得到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设计领域同样不例外,大批借助汉字艺术特征进行的艺术创新设计纷纷取得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的设计,对汉字“京”的篆体字进行现代化加工设计后成为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化动感元素的图标。这种借助汉字元素进行艺术设计从而大获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要想使汉字中包含的中华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化技术理念做到完美融合,首先必须深刻把握汉字的艺术特征,在现代化视角下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合。

二、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

(一)汉语言文字艺术特征综述

在联合国使用的几种人类主要语言的文字系统中,汉语是唯一的一种象形化文字系统,而其他几种主要文字都是字母文字系统。象形文字系统区别于字母文字系统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象形文字的系统感性化特色更加明显,相应的艺术特征就更加明显。首先从字形来看,作为象形文字系统的汉语言文字起源就来自于图画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因此象形文字在字形上具有更明显的艺术特征;其次,字音方面,象形文字系统中很多字的发音都来自于拟声构造,发音较字母文字系统更加灵活多变;字义方面,应该说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字可以像汉字一样具有丰富的意向性,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汉语伴随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每个字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这就造就其意指上的丰富性。

(二)汉语言文字的字形之美

汉字起源于图画,中华文明的始祖为了记事的方便首先使用图画进行信息记录。后来,图画内容不断简化形成了最初的文字即“甲骨文”,之后汉语文字进一步抽象化,篆书、隶书逐步成型,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出现,汉字字形基本确定,相比于图画文字,楷书虽然已经高度抽象化,但是其中仍有大量的图画信息得以保留。正是这种历史演变过程使汉字字形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特点和感性化特点,这也是“书法”艺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发展及地位远远优于字母文字的原因。

(三)汉语言文字的字音之美

总体来看,汉字的字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汉字的发音部分,第二部分是汉字的四声部分。应该说四声部分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文字系统比较明显的艺术特征,因为就每个汉字来讲,其实相较字母文字发音的艺术特征并不明显。四声或者说平仄的艺术美妙在于一旦当连词成句后,汉字的平仄搭配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汉字的字音之美是通过整体化构造实现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汉语言文字的字音之美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诗词之中,通过平仄和押韵实现一种整体的音律和谐,北京奥运的吉祥物名称“北京欢迎你”就十分巧妙的利用了谐音的艺术化设计以及音律的整体搭配美感。

三、如何发掘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进行创新设计

以汉字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融合为设计内涵

借用汉字进行艺术化的现代创新设计关键是要将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精神完美结合。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也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以我的主体性精神与天地精神相交融并达到一种统一与和谐。东方哲学自先秦时期构建起基本框架以后,后来并没有在形而上学上有深入发展,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对“天人关系”的讨论;因此中国艺术追求能够长期保持追求天人和谐、个人精神独立的宗旨。而现代精神则是更多指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理性精神,启蒙运动高扬的“理性”旗帜深刻的影响了西方的科学发展和艺术设计。“理性”取代中世纪是“人与神的秩序”成为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与美感来源。

四、总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如果能对其进行良性发掘,并与现代化艺术设计理念相融合,就必定能够创造出兼具传统美感与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4.

[2](美)莫格里奇著,许玉铃译.关键设计报告——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交互设计法则[M].中信出版社,2010.06.

[3](美)简·维索基·欧格雷迪肯·维索基·欧格雷迪著,郭瑽译.信息设计[M].译林出版社,2009.12.

[4]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1:09-11.

普通中学语言文字工作与素质教育 篇12

一、普通中学语言文字工作现状

首先从课程设置看, 所有普通中学都没有相应的课程, 语文学科自觉地兼顾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化的工作。这一点职业高中就好多了, 一般周课时2节。其次, 从学校领导层看, 学校提倡教师上课用普通话, 对于上课未按要求使用普通话的教师也只是提醒而已, 没有强制性举措。再次, 从教师队伍看, 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除本身一直就讲普通话的教师外, 一般教师把普通话仅作为课堂语言、正式讲话语言, 一旦离开课堂和讲堂, 就又回复为昌黎“老呔话”。还有部分教师来自较偏远的地方, 方音严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

二、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困境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主战场, 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但在文字工作方面却受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干扰。

首先, 媒体不正确、不规范文字运用对学校教学的冲击。媒体本来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地方, 它们不规范、不正确的文字运用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一种误导。例如, 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 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锋”, 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些谐音广告的使用, 完全是对学生正常学习的误导。又如, 中国成语源远流长, 许多成语出自典故或典籍, 不了解典故或典籍的人很容易望文生义, 使成语背离原意, 甚至出现相反的意思。当下媒体的主持人、记者乱用成语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现象。例如, 空穴来风中“穴”是孔、洞的意思, “来”是招致的意思, 整个词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进风, 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也比喻流言会乘机传开来。可是有些媒体主持人在说到某个没有根据的事后, 会愤愤不平地说这件事简直是空穴来风。再如, 美轮美奂中“轮”是高大的意思, “奂”是众多的意思, 整个词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的。如今却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 有些主持人形容唱歌跳舞、喝酒吃饭等都用上了“美轮美奂”。

其次, 新兴媒体语言的出现, 也给学校教学带来干扰。特别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 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交流符号, 对传统规范语言形成冲击。如今在学生作文中出现“Q Q”“M M”“886”“555”等网络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 学生认为很正常, 教师表示很无奈。例如, “山寨”一词有“民间、模仿、非主流”等意义, 并在社会热用。“雷”有动词或形容词的某些功能和特点, 表示由某种意想不到的人或事而带来强烈冲击或受到巨大震撼, 就像遭雷击一样。“囧”的字形常被网络借用来表达一种愁苦相或倒霉相。这些词的新义和新用法, 折射出网络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 却也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干扰。

三、正视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2009年12月在语言文字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和指导下, 语言文字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遵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和“尊重规律、重在建设”的工作思路, 确立了201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等跨世纪奋斗目标。并说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 加强规范和约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 覆盖

面广、信息量大,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它们要成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楷模。媒体工作者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做好信息的传播工作;加强规范和约束广告用语, 提高广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普及规范的汉字和成语。素质教育除了靠制度, 还得靠社会, 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规范语言文字环境。

2. 学校教学首先应提高教师运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整体水平,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较高素质和水平, 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 要特别认识到语文教科书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中、在语言文字规律的传授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正确、规范、准确、美观书写、使用汉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感悟理解课文, 提取应学习的知识、技能, 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形成学生自己语言表达方式的过程, 同时变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过程。学校领导层面应该加强监督机制, 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3. 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

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普通话水平的培训和考核。不要奢望一劳永逸, 考一次可以管终身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语言还贵在坚持, 不是一次两次轰轰烈烈的检查、考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4. 社会媒体加大宣传和引领,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

围, 争取把“要求”“提倡”“考核”变成人们自觉的学习行为,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少人认为, 只要说话别人听得懂就行了, 无需讲求发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标准, 语法是不是规范。甚至一些人认为学说普通话是拿腔作调, 是对乡音、乡情的“背叛”。其实, “推普”并不排斥方言, 更不是消灭方言, 而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提倡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 这完全是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出发点的。

摘要:说好普通话, 掌握规范汉字, 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普通中学是实施规范语言文字的主阵地, 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不容乐观, 相关教学也受到一些困扰。规范语言文字工作需要社会和学校互相配合, 共同提高全民素质。

关键词: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素质,学校,社会媒体

参考文献

[1]于玮, 《现代信息社会呼唤语言文字规范化》

上一篇:瑞利分布下一篇:电力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