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2024-09-19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共8篇)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篇1

中班语言活动《多种多样的鞋子》

时间:

班级:

执教人: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较完整的语言谈论自己见过的鞋子。

2.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表达。

3.学会倾听同伴的谈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1)事先请家长带幼儿到鞋店观察成人和小孩在不同季节穿的各种鞋子。物质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子图片或实物。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活动。

引导幼儿猜谜语:“稀奇古怪两只船,进进出出不分离。起床肚子饱,睡觉肚子饥”。引出今天的谈话主题--------鞋子。

二、引导幼儿观看鞋子的图片,讲述各种各样的鞋子。

引导语:今天小朋友要请小朋友来观看各种各样的鞋子,请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鞋子,有什么颜色的?

引导幼儿观看鞋子的图片,说说看到的鞋子是什么颜色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什么人穿的、什么时候穿穿的、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与与同伴进行交谈。

提问个别幼儿。引导幼儿从鞋子的款式、颜色、形状、功用等不同的方面谈谈自己看到鞋子,学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参与到谈话中。

三、引导幼儿区分各种鞋子。

提问:一年四季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

出示凉鞋、棉鞋等,引导幼儿区分不同的鞋子,并谈谈什么季节应该穿什么样的鞋子,为什么?

四、鼓励幼儿想象、发明新鞋子。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想要发明一种什么样的鞋子,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讲述。

五、结束活动。

小结:鞋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同的季节要穿不同的鞋子小朋友只有穿上干净的、适合自己脚的鞋子是最好的。

活动延伸:

请家长配合,利用周末带领幼儿参观鞋店,进一步丰富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并鼓励幼儿讲述不同的鞋子,活动反思: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篇2

如果从阿帕网 (ARPANET) 计划开始实施算起, 因特网刚刚走过了39年;Crystal, 2001:ⅶ) 这一评论是公允的。

然而,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Crystal (2001:2) 注意到的那样,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通信技术的跃进往往都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担忧甚至恐惧。15世纪当印刷术在西方出现时, 基督教会认为它是魔鬼撒旦的发明, 并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印刷术的传播。大约400年后, 电话、电报、广播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关注, 人们担心电报将毁灭家庭, 助长犯罪;电话会破坏社会秩序;广播则是传道士的布道途径。每一次的焦虑随之都会引发一场有关语言的争论。《圣经》的印刷版本加剧了宗教环境中本地语言运用的争论;广播则引发了标准音和方音的争论。而当因特网这种新的交际手段一经出现, 人们就开始追问: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是一种口语和书面语之外的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吗?电子邮件、聊天室、万维网等因特网情景中的语言会给日常语言带来破坏吗?因特网的普及会给计算语言学这样的分支学科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黄居仁、Winfried Lenders, 2005) 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会是多样化的, 还是和现实世界中一样偏向某些强势语言;这种特征又会带给当今世界正在衰萎的语言多样性怎样的影响?尽管旧有的争论还在继续, 但是面对这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语言研究者应该及时地给出自己的解答。这里,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二 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还是偏向性?

(一) 一个态度上的转变:偏向性转向多样性

因特网出现后, 人们讨论最多的语言问题之一就是因特网是否将是英语的世界。16世纪末, 英语开始从大不列颠岛向外扩张。经过400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19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的扩散以及20世纪以来美国头号经济势力的形成这两个因素的巨大推动, 英语逐渐从一地方言发展成了现在的全球通用语。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 英语的强势地位在第二语言教学、媒体、广播、出版以及国际旅行、商务、安全、教育、交流等方方面面都显示了出来。 (Crystal, 2003) 于是, 当因特网首先在美国出现之后,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它面向社会大众之后, 许多人都认为它会成为加速英语对世界征服的新利器, 成为推动世界英语化的新力量;甚至有人预言, 随着因特网的扩散, 21世纪的某个时候英语将成为世界大多数人的本族语 (Nunberg, 1998) 。1996年4月6日, 《纽约时代周刊周日版》发表了Michael Specter一篇题为“World, Wide, Web: Three English Words”的评论文章, 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因特网上英语强势状态的认同。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日益快速和广泛地渗透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角落, 随着国际社会对语言濒危和语言多样性问题的愈加关注, 人们注意到了几个改变局势的因素:首先, 因特网全球性、分散性和允许完全自由联合的特点, 决定了只要有另外一个人愿意使用某种语言, 那么其他人就可以使用这种语言。其次, 人们认识到非英语用户、特别是汉语用户的增长, 将有望超过现有英语用户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 更多的人使用其他语言而终将导致英语不再一统因特网。最后, 因特网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如可用于多语文本的Unicode和像宝贝鱼 (BabelFish) 那样的即时网页翻译系统, 可以解决其他语言用户获取网络信息时遇到的一部分问题。 (Paolillo, 2005) 于是, 人们对因特网上语言状况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 许多人不再坚持因特网将是英语的天下的观点, 而是对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 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表达了这种信心。

2006年, Anderson和Rainie (2006) 为“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实施了一项“因特网的未来Ⅱ”的调查。他们设计了2020年因特网可能会出现的7个假想情景, 并向742位因特网领导者、积极支持者、营造商和评论员发出调查问卷。假想情景之一是, “英语将取代其他语言”。在收回的答卷中, 赞同者42%, 不赞同者57%, 没有回答的1%。被调查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至少在未来的15~20年里, 英语在跨文化传播中仍会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2.汉语和其他语言将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英语将不会取代其他语言;3.语言的多样性是有益的, 而因特网有助于保持语言的多样性;4.所有的语言都会不断发展、进步。

Nunberg (1998) 认识到:问题不是英语是否会在因特网上具有统计和感觉上的统治性, 而是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是否有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使用因特网上的服务和信息的足够机会。因特网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开放性和平等性, 只要有了连接的设备并交付相应的费用, 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因特网的自由空间。英语不会排挤掉其他语言的使用, 在那些技术已经有足够规模的非英语国家, 英语只是处于少数的地位。而随着小商业公司和个人用户对技术的采纳, 非英语领域中非英语文本的比例一定会增多。而且在线词典和翻译将使外语信息的使用变得更加容易, 特别是对已经有些外语水平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特网最让人着迷的不是它使世界变小了, 而是像先前的交流技术一样, 它将有助于世界的更广泛交流和多样性。Wright (2005) 在教科文组织多学科项目B@bel行动的框架内开展过一项调查, 目的是收集因特网上语言实际使用情况的数据, 从而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更有依据。他调查了10个国家的在校大学生, 回收答卷3000多份。根据这些真实情况, Wright得出了许多很具启发性的结论。报告结语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认为英语支配因特网的普遍看法。诚然, 英语的使用很广。但是, 母语为非英语者使用英语而不是自己本国语言的情况只在少数群体和在少数情况下才发生。因特网逐步摆脱英语的垄断, 走向多样化似乎成了趋势。英语占支配地位是由于相关技术的地理起源和早期使用者的地理分布所带来的。随着世界各地因特网使用的不断开放和使用者日渐增多, 走向语言多样性的趋势只能会越来越强。英语垄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特网早期使用者属于精英跨国群体。随着因特网的使用更加民主化并在社会中的纵向普及, 语言上也会产生相同的影响。”

(二) 一个极其模糊的未来: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

尽管许多人对未来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但是也有好多人对这种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保持着客观冷静的观察。的确, 要实现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 就目前各方面的状况来说, 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而且有的具有极大的难度。困难的来源有技术本身的, 有历史因素的, 有即时交流环境引发的, 还与当今世界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胡鞍钢、周绍杰, 2002;Ishap, 2001) 以及各国的经济文化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Paolillo (2005) 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关于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的部分报告中, 对因特网上极其偏向于英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下面参考Paolillo的论述, 从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现状、历史形成的不利因素、技术性的不利因素、因特网市场和管理的不利因素等几个方面, 对不利于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实现的因素进行考察。

1.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现状

使用某语言的因特网用户数、因特网使用的地区分布、因特网主机的地区分布等几个方面, 是衡量世界诸语言在因特网上表现的重要标准。通过这几个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当代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大概面貌, 并发现偏向性远强于多样性的现状。

1) 因特网上最常用的几种语言

Miniwatts Marketing Group定期专门对因特网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和报告, 下面是它对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10种语言的最新统计图:Paolillo (2005) 在分析了前人计算地区语言多样性的各种方法的利弊之后, 提出了自己的计算途径, 并依据民族语网站的数据, 得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语言多样性指数, 如表2所示:

从以上三个图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1) 亚洲、非洲拥有的语言数量差不多, 语言使用者比例5∶1左右, 但因特网的使用数比例却接近13∶1; (2) 非洲和大洋洲的语言多样性指数要远高于北美和欧洲地区, 但是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后两者却远高于前两者。换句话说, 语言多样性在现实中的地理分布远没有在因特网的语言使用中反映出来, 因特网上主要使用的语言只是少数语言。

3) 因特网主机的地区分布

主机数量是评测因特网连通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Nationmaster公司2008年的一份最新统计, 列出了世界上拥有主机数从1个到最多个的228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前15位的如下页表3所示:Paolillo, 2005) 因特网形成的文化特征与本族既有文化特征是兼容、互补还是抵触, 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国家对因特网的接受程度, 也必然决定本族语在因特网上的表现。

3.技术性不利因素

不利于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实现的技术性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编码标准问题;其次是置标和编程语言问题;最后是因特网交际模式中的技术性语言问题。 (Paolillo, 2005)

1) 编码问题

文本编码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交际媒介中实现语言多样性的主要技术手段。编码详细载明了如何将数字串任意分配给全世界的书面语言符号。将同一个数字分给两个不同的符号, 或同一个符号对应两个数字, 都会使两种不同的编码无法相容。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熟练驾驭文本的能力 (比如显示、编辑、分类、搜索和有效传输等) , 某种语言的信息就需要用某一类型的编码来表示。因此, 因特网上所涉及到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文本使用的编码有关。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编码系统是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这个编码包括128个字符, 主要适用于北美英语。后来许多编码系统都是围绕ASCII进行定义的, 绝大多数的因特网支持技术都依赖于ASCII或是其派生系统, 所有这些系统在技术上无疑都是偏向英语而不利于其他语言的。

尽管计算机使用统一字符编码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因特网上多语文本的使用问题仍然未能解决。由于技术、经济以及组织机构方面的原因, 可让多方接受的技术标准的研发一直都落后于因特网本身的发展速度。因此, 因特网的国际使用一直有利于以罗马字体为基础的语言, 特别是英语, 其优势源于英语在因特网普遍使用以前就已经拥有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编码。

2) 置标语言和编程语言问题

置标和编程语言被用来设定因特网的内容和服务。置标语言必须能够在所有人类语言的范围内描述文本, 万维网联盟 (Th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也已经要求将Unicode的维护作为其标准的一部分以达到这一目的。这就意味着Unicode维护滞后的一些地方, 如西亚、中南亚和东南亚的语言, 置标语言的维护也就滞后, 于是这些地方的语言就很难成为文本描述的对象。编程语言也应该能兼容多语文本, 然而许多使用广泛的编程语言, 如C语言, 还未能提供对Unicode的标准维护。

置标和编程语言本身的设计也为因特网上语言的不平等提供了条件。目前, 编程语言的总数估计介于2500~7000种之间, 尽管这些编程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最终溯源到FORTRAN。FORTRAN是最早的高级编程语言, 这些语言广泛使用英语关键词来定义重要的编程结构式。尽管许多编程语言中都有这些关键词的对等词, 却不可能用来代替执行代码中的英语关键词。

3) 交际模式中的技术问题

因特网通过万维网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以后, 的确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 也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情境 (Crystal, 2001:6~17) 。而有时, 某些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交际模式在技术上就特别向某些语言倾斜, 比如 Usenet News。Usene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性资源, 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了Usenet。作为一个技术系统, Usenet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因特网。它的新闻组命名设计是分层级的, 而且使用了ASCII的一个子集。Usenet有高级层, 还有地方、地区、国家代码层, 信息文本需要与ASCII保持良好的兼容性。与因特网上的其他领域一样, 英语一般在高级层占据统治地位。

此外, 像聊天室模式、即时信息、网页博客等模式, 尽管有些融入了某些设计的特征, 但是这些标准的发展还仅仅处在通过技术只能为一小部分人口和语言服务的状态。一些技术维护者或许寄希望于其他交际方案, 如因特网语音或者多模式接口等。但即使这些方案能够解决某些语言方面的问题, 其他问题却依然存在, 如增强听觉效果或提高削弱的视觉效果等。

许多人希望机器翻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性不利因素的缺陷。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此法不容乐观:第一, 现在对大多数自然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远不能满足机器翻译的需要;第二, 任何配对语言之间的翻译都可能会产生一些需要单独解决的特殊问题, 因此, 在所有语言之间进行互译, 这是一个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挑战;第三, 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的所要翻译的语言的材料, 而许多语言尚不能提供充足的材料;第四, 机器翻译永远都不会达到人类翻译的水平。

4.因特网市场和管理的不利因素

因特网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利益的复杂网络体系, 其中很多利益是被高度集中化了的。而每个利益集团都对语言多样性起着根本作用, 它们将决定哪种语言会被应用于因特网。这些集团都是因特网规范与调解的参与者:首先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无线通信垄断公司和市场供应垄断者;其次是计算机和软件生产公司;此外, 还有一些特别的因特网管理机构, 比如国际因特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 (ICANN) , 这些机构对网络的连通具有决定权;在管理因特网资源和执行有关的信息政策方面, 政府也发挥着作用;最后, 还有一些其他组织和协会, 比如万维网联盟、统一字符编码标准协会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等, 一直在为更好地执行因特网技术制定着相关标准。

因特网从最初期开始就在依靠电话网络传输数据, 近来, 其他一些形式的通讯网络也开始用于承载因特网通讯, 比如电视电缆网络。不管是历史上还是今天, 这些资源的经济控制权都掌握在一些大公司手里, 而且往往是一些私人的或国有的垄断行业。而这些与因特网通讯有密切关系的行业部门在确定管理工作使用的语言时, 往往就只选用那些强势语言, 特别是国际语言——英语。

通过生产偏向于某种语言的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和操作系统, 硬件和软件公司对因特网上的语言构成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鉴于欧美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再加上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在系统开发和标准制定上的优势, 即便是那些将市场拓展到像非洲这样的语言多样性地区的计算机系统, 也完全是为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设计的, 极少会对地方语言有所考虑。这种状况就必然导致因特网上的语言更加偏向欧洲语言而非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的语言。

另一个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参与者是国际因特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它负责执行与美国商务部签署的域名系统 (Domain Name System, DNS) 协议。DNS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唯一存储名与所有的因特网主机联结起来, 大部分因特网应用协议都依靠它来定位因特网主机, 而这一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与语言相关的。然而DNS却很难使用英语之外的语言, 因为它只能使用七位制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编码体系。ICANN主要是通过授权来实施DNS, 但是它的管理体系, 它与美国政府和其他部门相互协定的网络, 以及它的各种政策都限制了因特网主机命名的多语化。 (Paolillo, 2005)

以上技术性以及因特网管理和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 使得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发展进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的“路径依赖” (Path-Dependence) (Arthur, 1989、1994) 轨道, 既有的强势语言变得更强, 而弱势语言的发展则是举步维艰, 其后果必定是不利于多样性的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2) 。《宣言》第六条“促进面向所有人的文化多样性”有如下表述:

在保障思想通过文字和图像的自由交流的同时, 务必使所用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言论自由, 传媒的多元化, 语言多元化, 平等享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数码知识——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达和传播手段的机会等, 均是文化多样性的可靠保证。

显而易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为所有语言和文化团体提供平等的机会, 以获取包括生产和消费在内的数字信息。《宣言》列出了执行宣言的众多行动纲领, 详细阐述了这一立场。其中有三点直接适用于包括因特网在内的数字媒介和信息技术问题:

9.促进“数字扫盲”, 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作为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和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学手段, 提高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10.促进数字空间的语言多样化, 鼓励通过全球因特网普遍地利用所有的公共信息。

11.与联合国系统各有关机构密切合作, 向数字鸿沟宣战, 促进发展中国家利用新技术, 帮助这些国家掌握信息技术, 并为当地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传播和这些国家利用世界范围的具有教育、文化和科学性质的数字化资源提供方便。

这些原则和行动纲领, 无疑为实现数字时代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策略和方向性的参考。

说到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原则和行动纲领的基础上, 我们觉得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 通过一些具体措施的建立和实施, 来为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实现提供切实的动力。当然, 要完成这些措施, 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从宏观上说:

1.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给那些尚处在因特网络边缘甚至没有因特网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备和技术援助 (包括因特网络和其他通信手段的) , 使他们拥有利用因特网的基础硬件设施, 并帮助他们学习相关因特网的知识。

2.因特网接入费用、基础设施如电话线的缺乏等是妨碍许多国家使用因特网的障碍 (汪向东、刘满强, 2000:18) 。因此, 因特网管理机构和国际组织应着眼于更广泛的国际利益, 制定出符合更广泛群体使用的因特网协议, 并减少世界范围的因特网使用费用。网络基础硬件设施、相关因特网的知识、上网费用的降低是让更多的人利用因特网的基本前提。 (UNESCO, 2003)

3.各国政府应关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 认识到因特网的出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行将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利用制度、教育、法律等各方面的资源, 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个人进入因特网, 鼓励人们运用更多的语言获得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 (汪向东、刘满强, 2000:63) 。一个语言社团上网的成员越多, 其他人上网的动机就越大, 他们使用自己语言的动力也就越大, 而广告商和文本提供商提供本地语言服务的机会也就越多。

从微观上说:

1.进一步研发适用于更多语言的编码体系和置标语言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机器翻译的力度, 争取在译文的信度、语言配对的数量、文化翻译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推动因特网构架的“非中心化”。这些将有助于打破“路径依赖”, 给予每种语言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而要实现这种突破, 就要依赖技术开发商和相关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

2.网络用户应努力增强自己的多语能力和数字信息读写能力, 这样既能为本族语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因特网资源。

四 结 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语言濒危和语言消亡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 (徐世璇、廖乔婧, 2003;冯小钉, 2003) 。而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则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深化这一问题的因素之一。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的, 就是语言更为不公平和大量语言的生存危机 (李宇明, 2003)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 一方面是因特网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远, 另一方面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又极不平等, 而且这种偏向的确又不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将对语言濒危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弱势或濒危的语言能够进入因特网的可能性很小, 而越是不能利用因特网, 那么在信息化时代中被边缘化、加快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 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侵蚀着语言生态链。因特网的惊人发展已经有目共睹, 而人们对因特网的未来更是充满期待, 如果我们要减缓语言濒危和消亡的速度, 那么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就一定是一个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认为因特网上的语言将会是英语一统天下, 到后来认识到因特网上语言的发展将呈现多样性的趋势, 人们的态度经历了一次大转变。尽管大多数人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未来保持了乐观的态度, 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世界语言在因特网上的表现依然很不平等, 少数语言比起其他语言来在因特网上居于强势地位, 它们占据了因特网上的绝大部分空间。更让人担忧的是, 历史的、技术的、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更是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实现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减少因特网语言多样性路途上的荆棘险阻, 则需要国际社会、国家政府、集团组织、个人等在技术、政策、社会发展、公共协议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因特网带来了人们对语言问题的诸多思考, 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就是其中之一。因特网兴起初期, 许多人认为它将是英语的天下, 但后来人们开始对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然而, 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不平等现状、历史上形成的、技术性的以及市场和管理等诸多不利因素, 却使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实现变得极其困难。要克服这些不利条件, 需要宏观和微观两个纬度的措施。解决好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将给缓解语言濒危带来极大帮助。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篇3

一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语言即普通话的能力。其中不同的方言区获得普通话能力的难度曾经相差很大,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二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文字和规范书面语的能力。汉字和书面语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对于视普通话为母语或准母语的人来说,普通话(口语)是通过学龄前的自然获得机制获得的,基本无需教育进程的介入。学校的母语教育主要面向认字能力和书面语读写及语文理解表达能力的拓展提高,属提高性教育;外语能力必需通过专门的学习(主要是学校教育)获得,外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母语和外语能力的获得机制有根本区别,以教育投入量来比较对两者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科学的。

三是外语能力。外语能力作为关键期之后的第二语言的获得,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认识到母语获得和外语获得的本质区别是制定科学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前提。

四是少数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校教育需要对这种能力投入较多,但少数民族接触汉语汉字的机会远胜于外语学习者。通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对少数民族个人和家庭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稳定大局更是至关紧要。

五是文言文或古代文献阅读能力。文言文是与当代汉语相距甚大的变体,这种能力主要依赖学校教育获得。古代汉语同时又是当代汉语的历史源头,学习难度低于外语。外语教育要求听说读写,而文言文教育以阅读能力为限。文言文能力对继承弘扬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六是母语方言能力。方言区的本方言能力是母语能力,主要靠关键期之前的自然获得,不需要学校教育。从方言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方言能力获得不需要额外投入,只需要放宽某些限制。

七是外方言能力。对于区域移民来说,使用通用语言是主要的交际策略,但掌握移入地方言可能会增强外来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部分人群有此需求。

八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母语能力。《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的母语能力主要通过自然获得,而其文字和读写能力则需要学校教育的支持。

九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非母语能力,即汉族或少数民族使用非母语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能力。这种需求通常发生在民族交叉居住地区。

以上分析显示,中国的语言能力相当多样,有居于核心地位的,如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存在于局部使用领域的。语言教育的体系设计、教育内容和手段方法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语言能力多样性的充分认识和兼顾的基础上,最终体现为突出核心和重点、兼顾局部需求的多样化的语言教育体系。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篇4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使用交际工具的能力是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和提高的。因此,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也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注意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只学习课本知识,机械地应对书面考试,但是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与他人交流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他们能灵活掌握书本知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笔者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来论述。

一、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和交际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听说英语的机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语言环境,他们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置身于英语氛围中,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是英语教师应经常考虑的问题。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内容都比较形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英语课本中的会话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可以在启迪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给学生播放听力之前,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在今天听到的对话中有几个人物?对话场景是什么?然后开始播放听力,在听完第一遍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听到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如果学生听到好几种情景对话,再对学生提出问题二:为什么同样的情景对话片段,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结果呢?哪一种是正确的?促使学生探索正确的对话片段。就这样,教师不断设疑、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水平。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去阅读英语文章,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成了一个亟需任课教师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学生做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知识点;在学生找出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用这些知识点来创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例如tall和than两个词是学生找出的知识点,让学生用这两个词造句,如:“He is taller than Tom.”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刚学的单词,又锻炼了他们造句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三、借助媒体提供给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

录音机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媒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与英语课程相配套的磁带,也可以自己录制一些内容让学生听,并让学生讲解其所听到的内容。在学生听完内容后,要求他们进行讨论,给他们提供说英语的机会,这样使学生

边练习听力边练习口语。学校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图片和视频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使他们热爱英语学习,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可以使教材中的许多英语内容声情并茂,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能更灵活地运用。

四、开辟多种课堂来拓宽运用英语的空间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鼓励开展多种课堂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眼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进行英语语言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课堂和活动来组织更多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加对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办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如国外文化小组、会话小组、口语交流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鼓励学生唱英语歌,举办英语演讲活动等,使英语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新课改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较困难,教师应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安排语言教学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运用语言交际中创新,不要墨守成规。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新课改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浓厚的英语交际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用统一。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教案 篇5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教案背景

现代社会,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快、更方便的服务。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一课就是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课题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教材分析

《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本课教材的文本取向旨在让孩子了解生活中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运输类型,体会日常生活中交通与人的关系,并知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收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活思维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里?是怎么去的?(相机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二)谈话交流,认识交通运输方式

1、多媒体课件出示50页现代化交通运输图。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板书: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2、过渡:交通运输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它们是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保证,但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还离不开交通运输方式,大家想一想,都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呢?(板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

3、介绍管道运输。还有一种运输方式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就是埋在地下的管道运输。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聪明的中国人在四川用竹子做成管道运送天然气和卤水熬制食盐。同学们请看图片,(此图片来自互联网搜索)现在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石油和全部天然气都是靠管道运输的,管道运输正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板书:管道运输)

(让学生看板书)大家看,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天上有飞机,水中有轮船,路上有汽车、火车、自行车,地下有地铁、管道运输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4、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主要选择现代的运输方式,但是,在一些地区,一些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们在当地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课件展示55页的内容)东北的狗拉雪撬、江南水乡的摇撸等。(课件内容来自网络搜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上网查查,还有哪些传统的运输方式在当地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1、现在,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都被广泛采用,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到底谁的本领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他们的特点。(各组同学拿出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图片,小组选择一项进行排列)

A、按速度从快到慢进行排列 B、按运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列 C、按运费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2、小组活动后汇报排列的理由。

3、学生在班上交流完毕,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作总结:

汽车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适合量不大的短距离运输,运费较高;火车运量大、速度快,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运费比较便宜;船舶的运量也很大,运费便宜,但速度较慢,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飞机的运送速度最快,但运量小运费高,适合运输较长距离的客运和鲜活品的运输。(四)交通工具大比拼

活动一 试一试

假如你是货主,你认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最合适?(从速度、运量、运费、物品的特点、两地距离来考虑,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

1、有一大批的钢材要从天津的港口运到广州

2、从海南把急救药送到哈尔滨

3、面包厂的面包就送到本地的商店

4、从产煤区大同运煤到秦皇岛

5、油田的原油源源不断的运到炼油厂。

活动二 情景假设 选择出行

1、五一,几个家庭组织到梅力更游玩。

2、妈妈要去新疆看望生病的姥姥。

3、上海的玲玲准备五一假期到四川去给灾区的小朋友送文具,她可以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五)春运联想,注重安全

正是由于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各的特点,人们在出行时才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在变化着。(出示52页图表)

(1)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从数字上看,人们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3)每年的春运,旅客、外出打工的人们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们大部分都选择了公路运输这种方式,据报道,期间出现一些交通安全事故,你认为乘客和司机怎样做才能平安到家?

(五)模拟交通运输情景

1、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交通线路,还需要有交通站点,如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等,你知道不同的站点有什么设施吗?(相机板书: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码头)

2、这些设施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呢?对于这些设施,我们要怎样去做?

(七)课外拓展

1、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交通运输方式,让人们的出行非常方便。道路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缓解市区交通的拥挤,修建了环岛、立交桥、高速公路等。可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汽车尾气的污染、噪声污染、堵车等)

2、介绍磁悬浮列车(课件展示)

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来设计发明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它的诞生能解决我们上述提到的哪些问题。

附: 板书设计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 飞机 飞机场

公路运输 汽车 汽车站

铁路运输 火车 火车站

水上运输 轮船 码 头

管道运输 管道 中转站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应是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品德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交通又是学生耳熟目详的,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一、创意无痕活动,有目标有吸力。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激活生活经验,有感悟有提升。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三、挖掘课程资源,有补充有超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快乐,才受学生的欢迎;贴近学生的实际,灵活补充,处理教材,超越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教学才有意义。

多种多样的植物教学设计 篇6

科学知识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科学探究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并与环境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11种附有介绍植物的卡片。【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拼图猜植物游戏(复习各种类植物)屏幕播放——

前面几张:出示完整的牵牛花和铁树的图片,让孩子说出植物名称。师带入开花植物

中间几张:出示植物的部分图片柳树的叶和芹菜的茎,让孩子说出植物名称。(孩子说完,显示完整的图片)师代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后面几张:出示植物的生活环境,如养荷花的池子、松树长的悬崖等图片,让 孩子说出植物名称。(孩子说完,显示完整的图片)师带入水生植物。出示瓯海大道高架桥,师:“这里会有什么植物呢? 师:什么都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围绕它上课。【为孩子的分类做好铺垫】

一、导入:

1.师:这里其实是瓯海大道的高架桥,它的下面还是光秃秃的,没有种上植物,现在已经有这个园林公司呢工程中标了,然后他们苦恼究竟该种什么,我们 来看一看,他们所考虑的:

第一,他们希望是开花植物(板书)因为为了城市的美观,最好是开花的。第二,他们希望是常绿植物(贴板书)什么是常绿植物呢,就是一年四季都是 不落叶的,如果是落叶的,那么清扫起来就会比较麻烦,代价比较高。那他们现 在还只考虑到这两点,你们觉得,还有哪种植物适合种在这个高架桥下? 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适当板书并提示学生你可以不用完全赞成黑板上的植物种类。

2.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适合在高架桥下种的植物,那你要知道植物王国中有约 30多万种植物。我们能不能一个一个去找,?那要怎么样做呢? 生:分类。师:对,那我们可以怎么分可以去掉一半呢。生回答

(PPT出示第一次分类的图)师:那我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掉一半呢,生回答再分类(PPT出示第二次分类):是的,对分类好的类别再进行分类。那同样的我还可以进行第三次分类,第四次分类(ppt出示)。那么科学家其实就是通过分类的方法去寻找这些植物的,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为多种多样的植物进行分类(贴板书)。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我这里有植物批发市场的产品清单,请你们根据我给大家的活动帮助卡去完成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表找出最适合种植在高架桥下的植物,然后准备汇报,你在准备汇报的时候要注意怎么说服其他组,你选择的植物是否适合种在高架桥下。

2.学生汇报分类以及适合在高架下种的植物,由学生自己补充及提出,教师在旁点拨。

3.师小结:我们每个小组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给植物分类,结果也不同。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么做的。其中,根据是否开花分成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这个因素是最稳定的。比如2号和7号,分别是金星蕨和铁线蕨,都是蕨类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藻类和苔藓类。这些不开花植物除了不开花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吗?(PPT出示藻类和苔藓类).三:看新闻,总结

1.好了,课的最后我们回到高架桥这里,看一则2014年的新闻(视频播放,桥下种树)师: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开辟多种途径,丰富语言积累 篇7

一、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

1. 在识字中积累语言。

识字课的内容形式多样:有描写一年四季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 有描写国庆盛会的……这些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识字课,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识字的语境, 使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而且加强了字、词、句的综合练习, 有利于积累语言, 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记得快, 忘得也快。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语言积累 (包括识字) 。“积累本”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最好办法。因此, 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备一个“积累本”, 在“积累本”中写下用生字组成的词语、成语或句子, 进行语言积累。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言素养必然会非常扎实。

2. 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 对于描写丹顶鹤色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的第2、3自然段, 我没有多讲, 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美丽的丹顶鹤, 让学生去观察, 自己体会感受丹顶鹤的美,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这些美读出来。学生既学到了不少优美的词语, 又被其中精彩的描写所感染, 都说想去看看这些美丽可爱的丹顶鹤。

3. 在复述中积累语言。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 而且通过内化, 能规范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那么, 随着年级的升高, 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 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 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 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善于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在迁移练习中积累语言。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 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在语言接受的初期, 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往往是凭直觉, 一个词可以给他们一个灵感, 一句话可以给他们一个启迪, 而一篇课文能给他们带来一种情绪。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 第3小节描绘了歌声的奇妙作用, 把盲婆婆置身于原野中, 回了欢乐的童年。我引导学生想象:歌声还会把盲婆婆带到哪儿?启发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续写, 孩子们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歌声会把您带进树林, 来到了鸟语花香的世界。”“歌声会把您带到太空, 看到满天眨眼的星星。”……这就帮助学生迁移了积累的语言。

二、开展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活动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阅读的面要宽, 阅读的量要大。因为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 就不可能形成语感, 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文积累, 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 也就无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此, 在学校开展读书月活动, 营造书香校园的大氛围下,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以教材为基点, 阅读美文积累语言。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求学生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大阅读面。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虽然是精心挑选的, 但涉及的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如《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境, 抓住了秋天的一些特征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但文中对秋景的描写却不是很多, 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小学生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同题美文《秋天》, 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秋天, 积累更多描绘秋景的语句。

2. 推荐适合的读物,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 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重视积累, 才能举一反三, 提高语文能力。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适合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以及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漫画、报纸, 等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小红帽》、《知了学飞》等作品, 使童话大师的作品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虽然从教材中只学了一两篇童话, 然而由这一篇童话引发的阅读热, 使他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它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易读易记, 朗朗上口,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为此我提出了每周背诵两篇古诗的要求, 让小学生从中既发展语言, 提高智力, 陶冶情操, 又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 收看影视节目, 促进语言积累。

影视节目丰富多彩,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的同时, 也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少儿节目的语言形象生动, 体育节目的解说词妙语连珠, 综艺节目的语言诗情画意, 新闻节目的语言深含哲理, 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记下一些, 能吸收多方面的语言优点,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能用上几句, 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是积累语言的必要手段

积累局限在小课堂里是不行的, 同样运用也不应该禁锢在课堂上, 还要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新格局,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去, 才能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 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如:与远方的亲友通信, 在节假日体验生活, 组织参观、访问, 办报, 演课本剧……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得到永久储存。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语言积累是薄弱的, 他们的语言表达与语言储备是成正比的。我们要给低年级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大量地汲取、储存, 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美的熏陶与感染, 为正确表达夯实语言基础。

摘要:学习重在积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 同时开展课外阅读, 利用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为正确表达夯实语言基础。

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发展;口语训练

一、幼儿语言发展概述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只有更好地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才能有效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前语言发展期是幼儿语言的核心敏感期,幼儿在此阶段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前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发展期也包括三方面的发展: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技能。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对幼儿使用语言能力的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2岁以前幼儿一般使用简单句,2岁后开始尝试使用复合句,4~5岁则整体发展较快。这是一个从不完整到完整、从松散到严谨、由呆板到灵活的过程,如:宝宝去幼儿园―妈妈开车去幼儿园―我妈妈开车送我到幼儿园去―幼儿园放假的时候,我准备和妈妈开车到北京去玩。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弱,词语贫乏、语音不准、句子不完整是婴小班幼儿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在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只是采取简单的教儿歌、讲故事等方法,此类方法对完善幼儿的语言系统、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来说过于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在每日的教育活动和生活护理中,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二、提高教师自身语言素质

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为幼儿学习语言树立榜样。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老师是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模仿对象。所以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发音准确规范、简洁明了、生动有趣,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切忌生硬粗俗,要让优美的语言渗透入幼儿幼小的心灵。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启迪幼儿进行思维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幼儿语言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课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要坚持不懈,为幼儿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循循善诱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户外活动可是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语言的大好时机,成人一定要好好抓住并加以利用。例如:春游时带幼儿到公园里去玩,在途中你就可以向孩子提出要求,要他把在公园里看到的新鲜事记住,回去后告诉爸爸妈妈或奶奶外婆。在游玩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一些新鲜事情,如春天树枝长出了嫩叶;花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五颜六色的真好看;地上的小草长出来了,绿绿的,细细的……活动将要结束时,教师可以启发孩子:“回去你想告诉爸爸妈妈一些什么呢?”这时孩子一定会将看到的事情一件一件说出来,如果表达不够完整清楚,教师就要帮助孩子理清楚,进行示范讲解,如“爸爸,我们在公园里看到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地上的小草也长出来了,绿绿的,细细的,花园里的花都开了,有红的,有黄的,真好看。大家都说这是春天来了。”理清之后,让孩子多练习几遍。这样孩子回家以后就有话可说,同时要请家长配合,记录或倾听孩子的所见所闻,帮助孩子说完整话,分享孩子的快乐。

四、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为幼儿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如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等)。

1.听力训练。利用每日课间时间,让幼儿欣赏故事、散文、寓言、诗歌、谜语、神话等各类作品。经过长时间有意地训练,可使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对绕口令、唐诗等内容对幼儿进行朗读,使起逐步理解作品内容和结构。并经过不断的听读练习,幼儿听力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2.阅读训练。幼儿园可引进分级阅读课程,幼儿经过分级阅读训练,可促使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看书幼儿都能用手指认真的指着字宝宝进行一字一句的读看。通过日常阅读训练,幼儿在不经意间会认识各种各样的字宝宝。并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图书室的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图书阅读,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3.发展幼儿叙述与对话的能力。幼儿园全语言训练可以发展幼儿的讲述能力。讲述是幼儿的薄弱环节。针对幼儿讲述表达不清楚的特点,进行幼儿园与家长密切的配合。可进行多种活动进行引导训练,在活动中首先引起幼儿讲述兴趣,鼓励幼儿敢想说,使他们的思维经常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如进行《假如我是孙悟空》漫谈教学,先让幼儿观看生动有趣的《西游记》,然后由教师带上孙悟空的面具以表演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五、家校协作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家校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家庭和幼儿园要保持一直的教育观念。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经验是幼儿语言来源的主要轨道。如果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形成对立,会造成孩子的意识模糊,观念不明,表达不清的现象。

发展孩子的语言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家长也要非常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学习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就越丰富。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孩子学习语言就是要认很多字,会读很多的书。认识汉字是有帮助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但是强迫孩子认识汉字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要丰富孩子的生活活动,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自立,让孩子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使孩子的语言有突破性的发展。

六、结语

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跟儿童有接触的人,都是在进行语言教学,幼儿的一切活动,幼儿在每时每刻,也都是在上语言课,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让他们越来越想讲,越来越爱讲,多渠道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毅萍. 创设多种适宜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 (9):60-62.

[2]马红梅. 多渠道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J]. 教师, 2010, (7):87-87.

[3]钱云花. 营造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 小学时代:教师, 2010, (4):108-108.

上一篇:漯河公益讲座通知下一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