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

2024-06-17

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精选5篇)

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 篇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是一门上联各基础学科, 下联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 认为药理学不好学, 内容复杂、抽象, 系统性差, 药物种类较多, 抓不住重点, 难以记忆, 不知道怎样学习药理学, 现就这些问题谈谈学习药理学的方法。

一、联系基础, 融会贯通

药理学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和微生物学的联系相当密切,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就会影响药理学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及时地复习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

譬如:讲到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时, 就得复习解剖学自主神经的分类和生理学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讲到利尿药时, 就得复习尿液的形成过程;讲到抗心绞痛的药物, 就要复习病理学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讲到降糖药时, 就要复习生物化学的糖代谢的过程;讲到抗生素时, 就要复习微生物学各类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在学习药理学过程中, 必须随时与这些学科建立起横向的联系。

二、简化记忆, 生动形象

代表药物的内容较多, 记忆时较繁琐, 可以简化之而加强记忆。如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是临床上常用的“三素一糖”, 与其他类药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的作用可归纳为:四四三, “四”是四抗: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作用。“四”是对四大代谢的影响:使血糖升高、钠水储留, 蛋白质分解, 脂肪重新分布。“三”是对三个系统的作用:血液系统可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增加,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后导致激动、失眠、欣快;消化系统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它的不良反应可归纳为“一进一退五诱发, 再加两个并发症”, “一进”即长期使用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一退”即突然停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五诱发”即诱发和加重感染、诱发和加重溃疡、诱发和加重糖尿病、诱发精神失常、诱发癫痫和惊厥;“两个并发症”即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和运动系统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再比如,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即“下山转运”, 就好似水从山上往山下流, 不需要消耗能量, 不需要任何载体;主动转运即“上山转运”, 就好似水从山下往山上流, 需要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泵) 。

三、纵向学习, 横向联系

药理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如果不注意纵横联系, 就很难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更难以灵活应用。

比如, 在学习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解热作用时, 我们就应该联系到氯丙嗪, 他们的解热作用机制有什么不同, 对正常人的体温的影响、临床用途的差异;它的镇痛作用和镇痛药吗啡的作用机制的不同及临床用途的区别;抗炎作用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指征的类同。

譬如, 抗休克药有很多:有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右旋糖苷、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都可抗休克, 但这些药物却分散在不同的章节, 这就需要同学们进行跨章节的合并与总结。而且休克又有很多种类型, 如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及神经性休克等等, 各种不同病因的休克治疗过程中所用的药又所不同, 这又需要大家进行总结归纳, 实际上也就是以休克为主线, 将各个章节中有关休克的分支找出来, 再进行记忆。这样既加深了对药物的理解, 又复习了其他类型的药物, 有一举多得之效。

四、总干分支, 思路清晰

以章节条目为线索, 将所学内容用主线串联起来。复习时, 可以在通览一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回过头来以树形方式重温各章节内容。臂如在学习抗生素这一章节时药物较多, 就以抗生素为主干, 以各类抗生素为支干, 再填以树叶即各药物 (见下图) 。

这种方法可以把脑海中的药物各归其位, 线索分明, 思路清晰, 适用于各论章节的内容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才能便于理解与记忆。

五、重视实验, 加强记忆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要注意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帮助大家验证理论, 便于记忆、了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外, 也是为了培养大家观察、思考、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有机磷中毒及解救的实验中, 大家就会在实验中观察到有机磷中毒的症状、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毒时的M样症状、解磷定缓解有机磷中毒的N样症状, 通过实验, 大家可以复习阿托品的作用和临床用途;有机磷中毒的机理、解毒的药物, 解毒的机理以及为什么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必须和解磷定合用。所以, 学生一定要重视实验, 认真思考, 认真写好每一份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加强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认真思考, 靠自己的努力, 花时间用心去学习、理解、记忆。只有学好了理论知识, 才能指导临床用药, 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摘要: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文就药理学内容复杂、系统性差, 药物种类较多, 难以记忆等方面的难题, 浅谈学好这门重要课程的多种方法。

关键词:药理学,灵活多样,学习

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 篇2

课堂教学中,总结部分好比一幕话剧的结尾,其意义与序幕高潮一样,画龙点睛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如果能做到尾声余音绕梁,引人深思,拓宽想象的空间,那么它便为这堂课更添了几分精彩。因此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光能巩固知识、强化训练、检查效果,还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推向高潮,会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良好习惯。

1.归纳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总结方式。一节课教学结束前,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旨在让学生“举一反

三、巩固提高”。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重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知识。如我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先观察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关系,准确判断,再采用合理、简便的方法去求。”这样的总结,抓住教学重点进行高度概括,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作用和深化作用。

2.悬念式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完成,而上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紧密。我就利用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针对下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知识后,在进行总结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计算比较简便,也就是除数的个位数的数是1、2、3的通常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来试商;除数个位数的数是7、8、9的一般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如果除数个位数的数是4、5、6的,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呢?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突出问题,不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度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的前呼后应。

3.延伸式

所学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课外的纽带。这样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连,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作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四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定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问同学们课后多读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找到正确答案的。”这样的课堂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未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探求式

探求式总结是在设计联系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的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的总结,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5.对比式

对比式总结,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根据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方法优化,灵活解题 篇3

一、数形结合,领悟知识真谛

数形结合是相当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小学要求掌握的数轴、线段图、数对、表示分数的图形等,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载体。理解和掌握了诸如线段图、数轴、统计图、几何图的绘制方法,对分析复杂数量关系、体会空间观念是非常关键的,能帮助学生透过知识的表象,领悟知识的真谛。

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芳芳的妈妈在人行道上散步,从第1盏路灯走到第4盏路灯用了12分钟(每两盏路灯之间的距离相等),照这样计算,芳芳的妈妈从第1盏路灯走到第10盏路灯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笔者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这样列式:12÷4=3(分),3×10=30(分),做对的只有5个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情况,以及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呢?笔者没有马上讲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间隔数和路灯数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笔者及时提示——可以按照题目的意思:①画一画:第1盏路灯到第4盏路灯之间有几个间隔?②想一想:第1棵树到第1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画出了线段图(图1)。

在线段示意图的启发下,学生较易理解并算出每个间隔用时12÷(4-1)=4(分),从第1盏路灯到第10盏路灯有9个间隔,所以一共要用4×(10-1)=36(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都可以通过绘制线段示意图的方法,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慢慢地养成了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思考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知识伴生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数学的精髓和本质,代表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动手操作,突破解题瓶颈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最初的直观动作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慢慢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杜威看来,学数学其实就是“做数学”。因此,我们常常把数学学习看作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经验最为直接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出示这样一组对比习题。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 )。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后,

( )。

选项:A. 面积变小,周长不变;B. 面积不变,周长变小;C. 面积和周长都不变;D. 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通过学生练习,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是简单思考后就把答案确定下来,结果正确率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完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后,对面积不变有一个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对题2的负迁移;二是周长概念回生,割补后画示意图有些线段不能作为周长的一部分;三是两题型和内容较相似,容易形成干扰。因此,克服这些负面影响因素,最佳的办法便是动手操作。

题1,用硬纸板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现场演示剪拼成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左边平移到右边,面积不变。左、右两条斜边变成宽(直角边),周长变短了(用彩笔标出变化部分),上、下两边不变,因此整个周长变短了。

题2,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模型,让学生动手拉成长方形,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剪一剪、拼一拼、拉一拉的全过程,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这两题的面积和周长的变与不变的道理。这样的数学课数学味更浓了,趣味性更足了,对学生也就更有吸引力。

三、化“静”为“动”,破解知识难点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心智特点,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喜欢。但数学空间观念通常较为抽象,数量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课本上呈现的画面是静态的,对学生形成的刺激效果有限,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具有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能很好地克服教材的不足,化“静”为“动”,化“粗”为“细”,化“内隐”为“外显”,沟通“有限”和“无限”,从而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来龙去脉。

例如,人教版四下的“租船问题”,题目是:有32人要租船,一条大船限乘6人,一条小船限乘4人,每条大船30元,每条小船24元。怎样租船最省钱?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悟到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尽量多租便宜的船,还要考虑让空位最少或没有空位。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租船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清晰明了地呈现出租船的全过程。

1. 学生算出大船的租金更便宜,先假设全部租大船,32÷6=5(条)……2(人),2人再租一条大船,一共要租6条大船,但是会空出4个座位,这样太浪费了。

2. 进行调整,让余下的2人租一条小船,这样仍然会浪费2个座位。

3. 再进行调整,把其中1条大船上的6人和小船的2人,一共8人安排在2条小船上,这样只要4条大船和2条小船,而且座位刚刚好。算出来只要168元,最省钱。

通过课件演示动态的人员调整过程,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可操作,文字化的内容变成精美的卡通画面,租船方案演变成图表,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化解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障碍,破解了知识难点和关键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解题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是考查学生学业状况的重要方面。解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悉心培养,扎实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应用中形成能力,真正转化成影响其一生的数学素养。

浅谈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篇4

一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定义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在群体中就出现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法。

例1:搭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棒。 (1) 按图中 (图略) 方式, 搭2个三角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2) 搭1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3) 搭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 如果用n表示所搭三角形的个数, 那么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方法一:每多搭一个三角形多用2根火柴, 而第一个三角形用的是3根, 所以搭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3+2 (n-1) 根。

方法二:把每一个三角形都按3根火柴棒计算, 如果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就用3n根火柴棒, 但中间多算了 (n-1) 根, 所以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火柴棒3n- (n-1) 根。

方法三:把n个这样的三角形都看作用2根火柴棒搭建的, 只有一个三角形 (第一个或最后一个) 多用了一根火柴棒, 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 (2n+1) 根。

二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而在其后各自方法的交流讨论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各自方法的比较、讨论, 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当然, 在各自问题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也获得了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多方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这样的经验将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

由例1我们可以看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必须以一定的问题为背景展开, 也就是要选择一定的教学素材。显然, 这样的教学素材便于学生获得多样的学习方法,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问题的呈现也应突出过程性, 便于多样化教学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多样性的运用

例2:某人买13个鸡蛋、5个鸭蛋、9个鹌鹑蛋, 共用去9.25元;如果买2个鸡蛋, 4个鸭蛋, 3个鹌鹑蛋, 则共用去3.20元, 试问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1个, 共需多少钱?

分析:此方程组是三元一次方程组, 由于只有两个三元一次方程, 因而要分别求出x、y、z的值是不可能的, 但注意到所求的是x+y+z的代数和, 因此, 我们可通过变形得到多种解法。

答:只买鸡蛋、鸭蛋、鹌鹑蛋各一个, 共需1.05元 (下面解法后的答均省略) 。

解法2:原方程组可变形为:

解之得:x+y+z=1.05。

解法3:视x、y为主元, 视z为常数, 解 (1) 、 (2) 。

得:x=0.5-0.5z, y=0.55-0.5z。

对于案例2, 在学生的汇报中发现解法1和解法2是大部分学生的做法, 只有少数人采取了解法3, 这样学生的评价已对方法的优化做了一个较好的诠释。于是可以看到, 多样化并非教学的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因此应注意多样化教学环节的切实性, 多样化教学并非越多越好, 关键是独立思考, 以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反思和探索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创新意识, 数学解题多样化的教学作为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将原有单纯解题过程多样化拓展为学习形式、学习过程的多样化, 在意义上真正做到了“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

摘要: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而在其后各自方法的交流讨论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各自方法的比较、讨论, 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因而,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快

乐,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能力的发挥上、在发现与创造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高效益。采用灵活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做到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表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语言境界,它极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幽默语言,可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其作用是很大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生动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把课堂变为幽默、、形象、生动的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有生命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呱呱叫。事实证明,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感情纽带,能够

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可举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三馍,小和尚三人吃一个馍正好吃完,问几个大和尚和几个小和尚?”由于例子本身具有幽默性,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解法,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二、用贴近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这

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体会到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进而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或游戏等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充分体验数学。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向学生展示一幅人体图,告诉学生人体之所以美是因为身体是有比例的,肚脐眼即为人体黄金分割点。又如,讲“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又可以领略到数学的结构美,根据我国的园林建筑又可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样,学生认为数学真的是奇妙无穷,且无数的宝藏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和利用,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行“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力求创新和积极探索的心理。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让内容游戏化、课堂活动化,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善于吸收、勇于进取,我们的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设计如下游戏:首先,要向学生说明两个学生手拉手就表示一对有序实数,即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某点坐标,左边的学生表示横坐标,右边的学生表示纵坐标,面向大家表示是正数,背向大家表示是负数。其次,要让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教室前面,老师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上,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两个学生不断变换前后方向,并同时说:“我们是盲人,我们迷路了,谁能帮我们送回家?”若两个同学同时背向大家,就表示(-,-),这说明他们的家在第三象限,应把他们领到第三象限。实践表明,这个游戏无论是扮演盲人的学生还是领路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的情境让学生经久难忘。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游戏,可促进每一个学生多方面地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在乐趣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因此,有了游戏做基础,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就变得直观、亲切、形象具体,并且还可促进长时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激励性的情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就能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形成了技能、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音乐广播节目论文下一篇:安布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