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布罗斯

2024-06-17

安布罗斯(通用12篇)

安布罗斯 篇1

一、苏联解体后对俄罗斯组织经济架构造成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为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 效仿了1980年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的“休克疗法”来力图使经济形势好转, 但事与愿违, 根据IMF的报告显示, 1992-1994连续三年俄罗斯的CPI与之前相比分别达到了2520%、840%、224%, 不仅没有缓解通货膨胀还使其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 一个巨型经济体的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迎来转型的阵痛期, 但超过二十年的阵痛期宣告了“休克疗法”的失败, 也导致了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恶化愈演愈烈。政府期望通过激进的产权和制度变化, 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淘汰, 希望通过新企业的更迭来完成产业升级。

在解体后, 由于大量产业被分割, 各产业在实际上都经历了严重的重创, 以至于分离瓦解。极少的企业才能够恢复原先的规模。在竞争力更强的国际经济舞台上了, 俄罗斯企业难以占据一席之地, 更严重的是有些产业甚至消失了, 被进口产品和外企占领了市场。而改革后直到今天, 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仍然是能源出口和军工产品, 拥有着世界最丰富国土资源的俄罗斯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优势进行经济上的发展, 而是仅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支撑着国家经济。这样的不健康发展也让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愈发不妙。这与俄罗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政府的控制不当脱不开关系。这也导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从21世纪普京上台之后, 虽然经济的下滑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已经无法重振苏联当年的经济繁荣, 整体产业架构的两极化与进出口贸易的不景气, 让俄罗斯当下的整体经济情况依然是在泥潭中苦苦挣扎。

二、俄罗斯制造业的总体概况

如果单看俄罗斯在工业原料、能源储备、生产技术等面上的实力, 俄罗斯工业大国的地位确实能让人信服, 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稀土等能源, 坐拥世界第一领土面积的俄罗斯在能源总量上要高出欧美国家一大截, 技术上俄罗斯总在世界的尖端, 无论是飞机制造还是发动机制造抑或电子芯片等世界技术高端产业, 可能也只有美国能和其一争高下, 但这些制造业的强大是真正的强大吗?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出口来引领俄罗斯的经济了嘛?事实并不是这样。俄罗斯科技上最为发达的无疑是其航天与军工产业, 而俄罗斯作为最早探索太空的国家之一, 在宇宙航天技术上也位居世界顶尖, 而军工产品的制造出口则更是数不胜数, 小到AK47等枪支, 大到潜艇或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一直排在前列。从产品成型上来看俄罗斯的军火销售是其最为依赖的一个方面, 但近年来由于受到欧美国家的制裁, 可谓是生意惨淡, 出口被极大限制。可以说欧美对俄罗斯军火出口的限制使其主要对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而俄罗斯人在产品价值扩增上也并不擅长, 大量的化工原材料、石油、煤矿、稀土等战略资源被以低廉的价格出售, 缺乏对原材料的二次甚至多次加工是其无法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来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一旦一个国家的资源无法转化成产品, 或者转化为产品但不能很好地出口, 那么无疑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重大影响。

近年来, 俄罗斯经济萎靡不振,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旧经济体制遗留的产业结构残缺问题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 工业生产集中在原料开采上, 没有很好地开发其衍生价值。第三, 受欧美国家的出口挤压, 出口大幅下降。投资增长持续为负。总体而言, 俄罗斯经济脆弱的一面已经暴露在外, 出口下降、工业生产连续零增长、投资增速持续为负, 以及资本外流加剧等已成为俄罗斯目前经济的真实写照。

三、俄罗斯轻工业形势

汽车厂、皮革厂、纺织厂、电子设备制造厂等是俄罗斯轻工业薄弱的产业群。分析这些制造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属于国民必需品的范畴。自2010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俄罗斯汽车市场遭遇近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困难。政府救市措施效果不佳, 整体汽车销量仍大幅下降, 汽车行业员工缩减, 像伊热夫斯克汽车厂这样的大型企业最终破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新车市场出现全方位持续衰退局面。其次外国品牌车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尽管经济危机对进口车和国产车销售比例产生了有利于后者的影响, 但进口汽车、组装汽车仍为其市场的主导, 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上和性价比上的不足所导致的。最后价格调整引起车市结构变化, 由于货币贬值和提高进口关税等措施的实施, 俄罗斯的汽车出口减少, 而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冲击也更加明显。国内汽车生产商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而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俄罗斯政府自身对于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所导致的, 并不是政府不想去改善汽车制造业, 而是俄罗斯人在产品的设计和整个产业的效率上有待加强。不能徒有技术和资源, 没有很好地将其利用起来进行产品递延价值的增进, 这也就是俄罗斯汽车行业萎靡不振的关键原因。

俄罗斯的服装制造业, 作为纬度较高的国家, 俄罗斯在一年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可以御寒的衣物, 其中皮夹克更受俄罗斯人的青睐, 但俄罗斯人所购买的皮夹克有超过80%依赖欧洲和中国的进口。而俄罗斯人也没有保养皮夹克的习惯, 常常穿了一年就不能再穿, 这个现象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苏联将重工业在整个国家制造业的资源分配上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在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依然秉承了之前的道路, 在工业发展上给予了更大的支持, 这也就使得俄罗斯的轻工业薄弱, 从这一方面也看出了俄罗斯当前产业结构的失衡, 失衡化的产业框架, 是当下经济态势持续走低的一种写照。轻工业对于一个国家自身经济的含义, 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上, 而是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于经济产业的支持是否合乎国情。在俄罗斯进修数年的教师和我们讲述过他对俄罗斯轻工业最深刻的体会, 拿居家必备的电视机举例, 在中国各种大尺寸液晶电视早已走入千家万户。其中中国企业也不在少数, 例如, 海尔、海信等等。可以说国产电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输韩日等知名品牌。但反观俄罗斯, 2016年2月的数据显示, 索尼、三星、TCL等企业已占据俄罗斯的电视零售超过50%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现象除了政策以外的原因, 还在于俄罗斯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

四、产业结构失衡带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俄罗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 这根本的原因是制造业的严重衰退。在苏联解体前, 整个工业中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占33.5%, 制造业66.5%, 而截至2016年, 这两者比例形成了颠倒, 前者占66.7%, 后者降至33.3%。两者之间的反差是由于苏联时期制造业的质量差, 缺乏竞争能力, 随着苏联解体, 这些成员国不再购买俄罗斯的制造业产品, 而后又开放政策, 引入市场经济使得俄罗斯的制造业很快就被西方国家冲垮。制造业的严重衰退, 导致这一领域进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作为一个大国没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作为依靠, 经济稳定就无法保证, 总体也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

从经济结构看, 中小企业的发展, 不论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变革中所有制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现代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小企业的产值一般占一个国家GDP总量的50%以上, 但目前俄罗斯中小企业的产值占GDP总量的21%, 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说没有了中小企业的支撑, 产业结构将很难支撑。俄罗斯自推行经济转型政策以来, 对发展中小企业是重视的。但效果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在于转型过程中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的一些机制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执行, 政府部门往往把中小企业视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 只起到需要时加以利用的工具或手段, 有时甚至把发展中小企业视为政府的一种负担, 中小企业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尽管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不少解决融资难、税收优惠等政策, 也收效甚微。

俄罗斯经济垄断程度极高, 很多重要经济领域如能源、矿产、交通基础设施等, 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就根本而言, 还是长期摆脱不了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摘要:自苏联解体之后,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不完善导致了国内经济环境愈发恶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俄罗斯的轻工产业几乎被打回了原点, 制造行业面临着技术的缺失与国家经济调控不利的双重难关。这也导致俄罗斯除能源、化工、发动机制造等大型制造业之外的其他制造行业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低谷期, 在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困境愈发明显的当下, 通过对若干轻工业现状的分析探寻其经济衰退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轻工业萎靡,经济体制改革

注释

12016年第12期

安布罗斯 篇2

像任何流亡到美国的作家一样,写作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除非你能写出一本《洛丽塔》那样的畅销书,才可能养活自己,成为一名完全的作家。1940年5月,纳博科夫到了美国之后,同样陷入过讨生活的困境,他甚至差点成为了一名快递员,做过家教,当过网球教练,四处演讲,给杂志撰稿,做自己的昆虫学研究,最终也不能免俗地成为一名教授文学的教授——在巴黎的文学圈,西林是个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到了美国他默默无闻,只能从头开始。也幸好有这样的一个过渡期,落难的小说家屈居于学院之内,成为一名批评家,让我们看到了身为批评家的纳博科夫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无论是涉及欧洲的《文学讲稿》,还是关于《堂吉诃德》讲稿,以及关于他的母语文学的《俄罗斯文学讲稿》,对于我们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纳博科夫的毒舌是出了名的,就算你不读他的评论,从他后期的接受的一系列访谈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刻薄。但是这种从媒体采访中建构出来的纳博科夫形象只是一个结论性的画面,我们缺乏有效的认识。我们能从很多话语中察觉到他讥诮的口吻,言不由衷的回答,漫不经心地调侃他的读者。所以访谈中的很多话,让人怀疑是否出于他的真实的态度,还是为了应付媒体故意做出的姿态。比如,当他从媒体中得知乔治·斯坦纳将他和贝克特、博尔赫斯并列称之为当代小说的三个天才代表作家时,他根本管不住他那张刻薄的嘴:“那个剧作家和散文家如今受到狂热的吹捧,在你提到的三人组合中,我感到自己就像两个基督之间的一个盗贼,虽然是个相当快乐的盗贼。”纳博科夫不止一次贬低和嘲笑过博尔赫斯,这并非特例,事实上,我们该问还有哪些伟大的作家是没有遭受过他的“羞辱”的。在其他地方中,他称他喜欢罗伯-格里耶和博尔赫斯,但是接下来的赞语中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在他们神奇的迷宫中你可以呼吸得多么自由和欢快啊!我喜爱他们思想的清澈、纯净和诗意,镜中的幻景。”这种无比热情的口吻,反而让人怀疑有多少的真实性。但是,访谈是即时性的,讲稿与访谈又不一样。访谈是随时可以变化的,留下的讲稿则是对教授学生的责任;访谈话语是给媒体的,而讲稿是讲给学生的;访谈只需要结论,不需要论证过程,而讲稿需要各种文本细节支撑,说起来才能令人信服;访谈可以哗众取宠,博取眼球,一逞口舌之辩,但是讲稿中说大话是需要让听众信服的,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据说纳博科夫在课堂上有两次授课,让下面的学生夺门而出,一次是讽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次是嘲讽弗洛伊德。

当然,这样的段子至少说明纳博科夫对俄国文学的态度。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我们得以领略到他的文学观,他在讲述列夫·托尔斯泰的那一章中,开篇就提及到,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这是他心目中俄国文学的排名情况,第一,托尔斯泰;第二,果戈里;第三,契诃夫;第四,屠格涅夫。是的,当然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这很像给学生的作文打分,可想而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尔蒂科夫正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想为他们自己的低分讨个说法。”这个打分序列偶尔会有些变化,托尔斯泰一定会保持最伟大的作家地位不可动摇,普希金和契诃夫有时候会并列第二,接下来是屠格涅夫,然后是果戈里,最后负责垫底当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托尔斯泰的篇幅最多,他对其解读分析的最为精细,其中很多解读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可以与昆德拉对托尔斯泰的解读相媲美。尤其是他指出托尔斯泰的时间钟与读者的时间钟相一致的刻画手法,是一个新奇的认识角度:“真正吸引着普通读者的是托尔斯泰有赋予自己的小说以时间价值的天分,这些时间价值和我们的时间感恰如其分地吻合。这种成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但并不属于天才本身所固有的某些值得颂扬的特性。这些时间安排上的巧妙平衡非托尔斯泰莫属;它给吻合的读者一种平凡的现实之感,读者很容易把它归结于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托尔斯泰的行文合着我们的脉搏的跳动,当我们坐下读他的作品时,似乎能感觉到他文中的人物正和经过我们窗下的人们以一样的节奏活动着。”

尽管纳博科夫一再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精神变态的天才仍然是天才的其中之一,《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留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篇幅并不少。这种批判至少让我们领略到俄国文学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文学观。按照纳博科夫的文学观,他切入文学的唯一视角就是我对文学的兴趣——也就是说,从艺术的永恒性和个人天才的角度来看:“就这一点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而是可谓相当平庸——他的作品虽不时闪现出精彩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陈词滥调的荒原。”在纳博科夫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始写作方法过于理性,他的人物只是和人相似的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具象化,细节化——细节是纳博科夫不厌其烦地强调的重点。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说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位剧作家,“他的小说所表现的是一连串的场景、一连串的对话,是所有人物被集合在一起的场景——而且用到了所有戏剧的技巧,像高潮、出乎意料的来访者、喜剧式的放松等等。从小说的角度可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一堆碎片;如果看作是戏剧,他的作品又过于冗长、散漫,极度失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推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贬低,在俄国作家中并非特例。1945年,以赛亚·伯林去俄国拜访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时,同样听闻这两位诗人之间的争执,帕斯捷尔纳克对伯林说,托尔斯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是对的,他的小说就是一锅糟糕透顶的大杂烩,掺杂了沙文主义和歇斯底里的宗教情绪。卷入其中的还有契诃夫,阿赫玛托娃曾经对帕斯捷尔纳克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推崇契诃夫,他的世界全是灰暗的。而帕斯捷尔纳克回答说,所有的俄国作家都在对读者进行说教,而只有契诃夫却没有这样做,他才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阿赫玛托娃正是因为不喜欢托尔斯泰的说教,才称之为自负的魔鬼,自由的敌人。相反,她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多年之后,另外一位俄国诗人,流亡到美国之后的约瑟夫·布罗茨基对这一伟大的俄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托尔斯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独一无二的。”

安布罗斯 篇3

在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研究员发言指出,白俄罗斯史是个没有开发的领域,不仅中国就是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欠缺,因此看,《白俄罗斯简史》的出版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白俄罗斯、俄罗斯、波兰的全新视角。白俄罗斯在地理上处于欧洲的中心,但民族国家的建立比较晚,20世纪才开始了在民族基础上建立白俄罗斯国家的进程。这本书是具有真正独立地位的白俄罗斯学者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解读,与苏联及西方的描述有很多不同。

首先,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及波兰在历史上有复杂的关系。作者在这部书里为了确立白俄罗斯认同,突出了古罗斯发展中的白俄罗斯因素。作者认为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关系更密切。白俄罗斯的发展水平比立陶宛高,白俄罗斯文化对立陶宛有影响。作者也像俄罗斯学者一样,强调白俄罗斯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是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还强调了白俄罗斯人在波兰反俄、俄国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不同于俄罗斯学者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其次,作者从白俄罗斯的角度讲述了对俄罗斯、苏联及波兰的认识。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对历史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过去有很多著作都谴责“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谴责苏联推行强制“俄罗斯化”对苏联境内其他民族的伤害。而这部《白俄罗斯简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书中讲述了处于波兰境内的西白俄罗斯在波兰受到强制“波兰化”。东正教堂、白俄罗斯学校缩减,白俄罗斯青年受到歧视,被迫到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求学。波兰当局不使用白俄罗斯的称谓而称其为“东部边界地区”等。书中强调波兰对西白俄罗斯居民的“镇压”,形成了反波兰氛围。书中对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本土化政策评价很高,认为苏联推行的“白俄罗斯化”政策与波兰的强制“波兰化”形成了对比,导致西白俄罗斯人以及立陶宛、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的白俄罗斯人移民开始对苏维埃白俄罗斯表现出好感。当然,作者也指出后来“白俄罗斯化”又被以“民族主义”问题而终止,苏联对白俄罗斯民族知识分子进行大规模镇压等。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苏联的建立、俄罗斯因素对统一白俄罗斯领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苏联时期,尽管当时白俄罗斯的独立性非常有限,但行政边界开始发挥作用。苏联成立后,1923年3月举行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执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参会人员正式向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把有白俄罗斯人居住的维捷布斯克、戈梅利、斯摩棱斯克纳入白俄罗斯共和国,以最终解决确定共和国领土问题。1924年3月3日全俄罗斯中央执行委员会做出的决议,使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领土达到11.0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20万。1926年9月,白俄罗斯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向全联盟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扩大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的信件,正式提出把戈梅利省和普斯科夫省划归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问题,并于1926年12月并入。1939年又把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的领土扩大到22.57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一倍。1940年苏联领导人进行领土—民族划分,把立陶宛260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6.5万人口划归白俄罗斯。

第三,对苏联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对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基本肯定,只是突出强调了白俄罗斯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在各条战线上为争取解放而发挥的积极作用。

安布罗斯 篇4

一、俄罗斯埃文基人人口不断减少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为同源民族,17世纪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成为跨界民族,一部分鄂温克人被划归俄国管辖,被称为埃文基人。目前俄罗斯埃文基人主要分布在伊尔库茨克、赤塔、阿穆尔州、萨哈林州、雅库特与布里亚特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与哈巴罗斯克边疆区内。[1]目前在俄罗斯共有38396个埃文基人,其中生活在阿穆尔州大约有1300人,大多数埃文基人生活在阿穆尔州的五个民族村内:结雅区的博姆纳克村,谢列姆金斯克区的伊万诺夫村,腾金斯基区的乌斯季纽克扎村、五一村和乌斯季乌尔基马村。因为区域划分,阿穆尔州埃文基人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埃文基人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只有一半的人还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养鹿,在原始森林狩猎,他们认为原始森林是他们的家。大多数埃文基人生活在民族村,在矿区、学校、幼儿园和村政府工作。

1995-2006年埃文基人的死亡数量超过出生人数34人,很明显,人口在自然减少。由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较差,移民数量不断增多,2006年迁出15人,迁入7人。埃文基人认为,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进城,城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埃文基人人口数量减少问题还与自然同化过程密切相关,民族语言、部分民族传统、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消失、与其他少数民族通婚不断增多都加快了这一进程。

二、埃文基民族语言正处于消失的边缘

语言传播者的语言掌握水平和纯正程度对其传承具有巨大意义。1950-1960年间阿穆尔州结雅区博姆纳克村只有埃文基语教师会使用埃文基语,而且教师所说的埃文基语和当地老人们所讲的有很大差异。一位埃文基居民说:“必须使用俄语交谈,加速了埃文基语的消失,在对话中把埃文基语转换为俄语,或者反过来,这都很困难。”民族语言只是在埃文基人密集的地区内使用,与区中心的远近程度也对语言的传承产生了现实性的影响。[2]乌斯季纽克扎村离区中心较远受俄语的影响小一些,所以会说埃文基语的人数比其他村多一些,但是由于与雅库毗邻,这里受雅库的影响更大。

2006-2007年埃文基人就读小学的只有267人,其中把民族语言作为自选科目的有207人。同2000和2001年相比,学习民族语言的数量在减少。如果与其他区相比,腾金斯基区领先,结雅区指数最低。[3]语言是民族归属的标志,母语学习者数量减少,认为民族语言不是母语就是语言同化的重要标志。提到阿穆尔州,图拉耶夫强调:1970-1989年视埃文基语为母语的埃文基人的数量从91%下降到73%。在学校使用通古斯埃文基方言编撰的教材学习埃文基语有很大困难。据博姆纳克村村民反映:老人们使用的语言与学校所教授的是不一样的。应该体现出城镇和原始林区埃文基人的区别,这个州流行的方言必须写入当地使用的教科书。然而,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现代埃文基学生很快用外语代替了民族语言,因为他们生活在必须学会国际语言的信息时代。

埃文基人已经习惯了被其他民族同化。17-18世纪末有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一些民族人口减少或者过分分散,这些民族互相合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确定因素—语言被保留下来,这是现代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埃文基人与其他民族通婚数量的不断增多

通婚的数量也可以证明同化的规模,2002年通婚率达到60%。这与埃文基人男女比例失调有关。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埃文基男女比例为1000:1021,而2002年已经达到了1000:1144。这一情况在自杀和酗酒数量(1994-2003)较高的博姆纳克村特别显著。在这一进程中,埃文基人的数量反而增长了,当然要把通婚子女认定为埃文基人,这也预示着通婚的好处。

与其他民族接触比较多的地区同化程度比较高。19世纪末在结雅河、布列亚河及其支流发现大量金矿后,许多中国和朝鲜工人聚集在阿穆尔州,他们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在矿区工作的中国人用生活必需品同埃文基人换取毛皮。随着中俄关系的日益尖锐化,20世纪初中俄边境关闭,一部分中国人迁移到结雅区与俄罗斯人通婚,这些人的后代仍然生活在村镇里。[4]此外,19世纪埃文基牧区的固定邻居—雅库商人、中国人、俄罗斯人也是与埃文基人通婚的后备。下一波民族成分驳杂的居民与70-80年代结雅水电站的联合建设紧密相连,鞑靼埃文基、哈萨克埃文基、俄罗斯埃文基的后裔们在博纳克的居民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埃文基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与其他民族通婚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使埃文基人的数量减少。

因此,阿穆尔州的同化过程在结雅区的程度最高。这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俄罗斯许多法律都包含了旨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的政策,并制定了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因此,俄罗斯化过程的速度减慢了。分布在州、村镇、牧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存民族传统及其独特性。自俄罗斯人开始开发边疆起,保护发展阿穆尔州其他民族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就变得越来越迫切。其中不仅涉及到通古斯人(埃文基人)的生存情况,还涉及到保护和防护措施,以免因为某些因素而造成物质文化贫瘠。例如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关于保护边疆少数民族的法律就减缓了自然同化和强制俄罗斯化的进程。

俄罗斯埃文基人的同化过程集中表现在民族语言的消失、与异族通婚、老轻代之间联系缺失几个主要方面。同化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埃文基人失去了一些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特征、出现大规模的经济困难、埃文基人不断迁居,最严重的是已经威胁到了埃文基民族的生存。邻近民族文化的直接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移植,而不是民族替代。语言、财富、习俗和民族艺术等属于不固定民族标识,会随着民族的衰弱而逐渐消亡。加强“民族自我认同感”的保护,分清楚什么是“我们的”,什么“不是我们的”,才可以谈民族生存。

参考文献

[1]李红娟.俄罗斯埃文基人的生活状况[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10期.

[2]邹继伟,张家丰.黑龙江沿岸中俄跨界民族语言研究的特点[J].北方文物,2015年第4期.

[3]王晓梅.俄罗斯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教育文化的特征[J].黑河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俄罗斯教案 篇5

观文中学

陈平教材与学情分析:

通过对“欧洲概述”和“欧洲西部”的学习,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得到进一步强化,本节主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因为,认识国家的地理特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环境、资源等。同时,教材也从国家差异的角度,突出了俄罗斯地大物博,但人口、资源、环境、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东西差异大的特点,以及俄罗斯交通运输的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掌握俄罗斯自然环境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学生进一步掌握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读图和用图能力。

2、通过读图,进一步掌握国家经济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通过实例获取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意识和合作发展意识。

2、培养学生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地理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2、掌握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教师展示《俄罗斯方块》经典游戏,介绍俄罗斯方块,从而导入俄罗斯的学习。提升学习的兴趣度,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教师】俄罗斯方块游戏结束了,但学习俄罗斯这个国家却开始了喔。大家对俄罗斯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俄罗斯面积最大,首都是莫斯科,地跨两大洲、、、、、、、【教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俄罗斯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它到底有多大呢?它的位置范围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俄罗斯地形图,完成导学案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形图,完成导学案。一.初学位置

【自主学习,掌握位置】学生通过阅读俄罗斯地形图,自主完成导学案,初步掌握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提出疑问、同解难题】学生将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成果展示、归纳总结】学生将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帮组教师完成空白地图。)教师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如果给你们的表现打分那就30分(学生疑惑)。总分就是30分,因为还只是了解了俄罗斯的位置。接下来30分学习它的地形地势,请同学们努力把握。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读俄罗斯地形图,完成俄罗斯的地形地势内容。

二、再探地形与河流 【合作学习,共探地形】各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导学案俄罗斯地形内容(在俄罗斯空白地图上找出俄罗斯四大地形区以及几条主要的河流和山脉),并判断出各个地形区的分界线并在空白地图上标注出来。并根据河流的流向以及地形图判断出俄罗斯的地势特点(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展示

【开心游戏】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书堆积成俄罗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地势,用笔标注出俄罗斯的河流。直观感受俄罗斯的地势地形。看哪组学生完成的最为合理。

【教师】教师评价、总结、归纳俄罗斯的地形地势特点。对地形地势的特点也给大家30分分。接下来要共同学习什么呢?对了,气候。俄罗斯的气候到底如何呢?它主要的气候是什么类型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判断出俄罗斯有哪些气候类型?主要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展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柱状图。

三、共克气候

【合作探究,攻克难题】学生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判断出俄罗斯的气候类型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并展示成果。

【教师】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补充说明造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积极,肯定。打30分。

四、趣味活动、一战到底

【一战到底,敢为战神】教师:离满分还有10分,大家还想挑战吗?欢迎大家来到一战到底活动现场。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全班同学起立,表示选手到位。

淘汰赛:教师出N道判断题,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考虑。正确面向黑板,错误背向黑板。精英赛:教师出N道选择题,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考虑。用手指的个数代表四个选项。题目出完依然站着的同学,极为战神。

感谢大家的配合与支持。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我很快乐,谢谢大家。最后这10分我希望你们给自己打分,,大家说应该多少分?

六、归纳总结、不断提升。

“俄罗斯思想” 篇6

一九九六年七月俄罗斯总统竞选期间,叶利钦提出“制定新民族思想”,把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纯学术”课题一下子变成了迫切的现实“政治任务”。俄罗斯的当权者终于意识到了“思想”在“凝聚”全民方面的重要性。此后成立了好多相关的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由总统顾问萨塔洛夫领导下的负责“制定民族思想”的专门小组。

且不说“思想”是否可以“制定”和能否给“制定”“限定”期限(总统认为:“用来制定民族思想的基本标准,一年为期,绰绰有余”),由国家首脑作为一项“任务”来提出,这种作法本身已使俄罗斯理论界感到疑虑和“警惕”,这使他们不由地联想起从前那种至今仍令他们“心有余悸”的“旨令”(俄罗斯人往往用“定货”这个词)和“遵命”的理论工作方式。理论界因感受到俄国现实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关注“俄罗斯思想”并把它当作“学术课题”来研究,是一回事;由当权者在“竞选”中当作一种“号召”和“任务”来提出,则是另一回事。一九九六年夏以来,俄罗斯理论界对此事的反应,形形色色,观点各异,有的则截然相反。Π.C.李哈乔夫院士甚至说:“把全民族思想看成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纯属胡说八道”。有人则认为:提倡民族思想无疑是在培植俄罗斯民族主义。还有人认为现在人为地“制定”某种“思想”并试图把它抬升为“国家思想”,不过是从前“意识形态”“专制”的“翻版”,既无必要,实际上也行不通。

在俄罗斯,通常认为,在此前的五百年的历史上,俄国曾形成过三个较为明确的“民族思想”即:(1)“莫斯科即第三罗马”;(2)“东正教、君主专制、人民性”;(3)“我们的目的是共产主义”。《俄罗斯思想》文辑讲的是俄国历史上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今天的俄罗斯人对此问题并无明确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答案。也可以这样说:人们因为自己今天所持的立场不同,所属的党派不同,对此问题的看法就不同,对“俄罗斯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的理解就不同。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是能够从中看到某些共同的东西,例如都强调俄罗斯的独特性,强调俄罗斯的“救世”历史使命,强调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强调俄罗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起连接和“桥梁”作用等等。总之,起码都认为有“俄罗斯思想”这种“东西”的存在。

俄罗斯掠影 篇7

一、红场·克里姆林宫

到了俄罗斯一定要去莫斯科, 到了莫斯科就一定要去参观红场。就好像客人来到中国, 一定要去北京, 到了北京就一定要去天安门广场一样。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红场便成为国家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地方。有人说, 广场的俄文含有“美丽”、“红色”的意思, 所以人们把它译为红场。也有人说, 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都是红色而得名。更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认为, 书写着近千年俄罗斯历史的广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铁血的洗礼, 称为“红场”名副其实。红墙白顶的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红场的入口处, 从它的左右两侧都可以进入红场。我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打量着红场, 它的右侧是红色花岗岩石的列宁墓, 墓的后面是克里姆林宫高大的红墙;前方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左侧是造型奇特的古姆百货商场。站在这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天安门广场, 红场的占地面积只有9.1万平方米, 其广阔度和地面的光洁度均远远不能与天安门广场相比。但是, 广场的意义绝非由它的大小决定, 气势雄浑的红场比天安门广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气息, 整个广场被几个建筑点缀得形神兼备, 而且显得比实际更为开阔。红场的地面铺满了巴掌大的方形石块, 仿佛是一条嶙嶙古道, 记录着这个民族走过的辉煌与沧桑。这个曾经让人憧憬的地方, 人们寄予过无限的期望, 燃起过催人奋进的火焰。如今, 那轰轰烈烈的场景都已远去, 剩下的只有对历史的凝思。红场东南是历代沙皇宣读诏书和判决书的白色圆台 (俗称断头台) , 在台上宣读犯人罪状和处死令, 在台下行刑, 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和普加乔夫就在此就义。我徜徉红场, 想象列宁、斯大林曾在这里检阅军队及接见民众的情景。追古怃今, 政治形势的变化真是难以预料啊!我试图弄明白, 那些称霸于世的大帝和领袖是如何走向宝座或断头台的?1990年, 红场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的延续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依旧存在, 如何在保护这个地方历史的同时引进现代元素, 红场面临着挑战。

红场的周围环境很美, 到处是树林、草地和鲜花, 男女老少喜欢在这儿游玩、晒太阳。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的亚历山大花园里, 在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 墓碑上镌刻着一行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 你的功勋永垂不朽”。陵墓前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以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无数烈士。我有幸目睹了1小时1次的换岗。我凝视着长明的火焰, 向那些无名烈士们默默致敬,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为理想奋战、宁死不屈的壮歌!有很多新婚夫妇来此拍摄结婚纪念照, 不少游人上前祝福并与他们合影。新郎新娘双双走到了无名烈士墓前敬献鲜花, 在俄罗斯, 结婚的新人向烈士纪念碑献花表达敬意已经成为了传统。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远胜过了我国结婚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陋习。“墓”对中国新婚夫妇来说是最忌讳的, 却是俄罗斯人感恩的好地方, 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克里姆林宫是历代沙皇的宫殿, 而今是政府所在地, 它是莫斯科的象征, 由高大华丽的教堂、宫殿和塔楼组成, 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之一, 有800多年的历史。我在读小学时就了解, 在那壮丽的克里姆林宫城堡内住着伟人斯大林, 他领导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闹革命。进入克里姆林宫没有想象的那样警卫森严, 它就像我国的机关大院。除了少数用绳子拦开的地方外, 游客可以自由参观、拍照和录像。具体来说, 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将克里姆林宫分成两部分, 马路的左边是禁区, 里面的几幢大楼分别是总统府、办公机构和警卫部队驻地。总统办公楼离游客也不过80m左右, 它既不是巴洛克式建筑, 也不同于斯大林式建筑, 如果不是导游介绍, 谁都不会注意到这栋普通的建筑了。梅德维杰夫总统的办公室就在二楼, 每个人都能看见其办公室的窗子。马路的右边是参观区, 依次有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苏共代表大会大会堂、口径近0.5m的炮王、破损的一角的沙皇钟。钟王和炮王是16~18世纪期间铸造艺术中最宏伟的代表作, 堪称世界之最。炮王重量达40t, 钟王直径6.6m重达200t。钟王前的游人比炮王前的要多, 我几乎是拨开众人, 才能绕钟王一周并细细地端详它。它与炮王一样, 通体是浅浮雕, 双头鹰图案、麦穗和花卉都十分逼真。它被冠以“王”, 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口钟, 用青铜制成。钟王在刚刚铸成尚未冷却之时, 克里姆林宫燃起了大火, 救火时的冷水浇在钟体上, 因冷热不均匀使大钟爆裂了, 从钟上掉下了一块重达11.5t的青铜, 从此钟体上留下了一个大洞, 像是给钟开了一扇门, 只是门扇斜依在洞口。我忽然想到了在别处也有类似的情形,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中国的长城, 它们都与钟王一样有残缺。正是这种残缺之美让人们趋之若骛。再往前行, 我到了4座庄严肃穆的教堂 (十二使徒教堂、天使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和圣弥额尔教堂) , 它们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与俄国东正教精神精心糅合在一起。此时, 我仔细回味克里姆林宫与红场的关系, 才知道克里姆林宫就在红场正中, 南临莫斯科河, 红场是克里姆林宫一个侧门附近的广场。

二、东正教堂

东正教是俄罗斯最大的教派, 俄罗斯2/3的人都信仰东正教, 现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都是虔诚的东正教教徒。普京曾说过, “没有东正教, 就没有俄罗斯。在俄罗斯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东正教起着特殊的精神作用”。东正教堂安插在城市的各处, 它们好像是由艺术家精心雕琢出来的, 极具艺术感染力, 是俄罗斯的一道风景线。一座座教堂不仅承载着俄罗斯传统建筑的风韵, 也打下了希腊神殿或是古罗马建筑的烙印。教堂是我在俄罗斯期间参观得最多的景点, 虽然导游的讲解已经足够详细了, 但离开俄罗斯后没几天都混淆了。因为东正教的复杂特点和几乎雷同的教堂场景让我晕眩了, 只是洋葱头的教堂顶、四壁和穹顶的彩色壁画让我记忆深刻, 特别是它的庄重气氛。

红场南边是莫斯科最经典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它以五彩斑斓的色彩令人击节叫绝, 简直就是一个“用石头描绘的童话”。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最高的教堂冠, 周围分布着8个洋葱头状的圆顶。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 他们曾协助伊凡大帝打败了鞑靼军队, 而中间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虽然这座教堂由意大利建筑师所兴建, 然而其设计手法及内部构造完全按照东正教堂的要求。这座宏伟的建筑体现了俄罗斯人战胜鞑靼人的豪情, 因为它的存在, 人们走过广场, 都会回忆起战胜入侵者的光荣。伊凡大帝为了使别处不再出现如此美丽的教堂, 竟然下令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看来美是残酷的, 芭蕾舞的美源于演员畸变的双脚, 瓦西里大教堂的美以建筑师的眼珠为代价。教堂前有一座青铜雕塑, 用来纪念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抵御波兰侵略军的爱国者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我发现, 围成口字形的8座小教堂和中央高顶教堂建在统一的地基上, 由外廊和内廊联成一个整体。墙体用红砖白石砌成, 9个葱头顶的高矮、形状、花纹和色彩全不相同, 给人以亲切之感, 体现了不对称美。只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将所有屋顶都收入镜头。在教堂内, 我有幸听到了可能是最高水平唱诗班的吟唱, 没有任何伴奏和音响设备, 那种自然纯净的声音以五声部形式非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在高大的教堂穹顶下久久回荡, 透出难以言传的庄严肃穆。尽管我不懂俄语, 也不是信徒。

坐落在圣彼得堡市区的圣伊撒大教堂也叫伊萨基辅大教堂, 它与焚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 被视为俄罗斯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的精华。阳光柔和地洒下来, 圣伊撒大教堂的尖顶和绿草地都闪着金光。这座前后建造了40年的教堂高约102m, 用橡木精制成的3扇巨门, 每扇门的面积为42m2, 重达20t, 据说一个小孩也能轻轻地把它推开。教堂四周各竖有1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 成双排托起雕花山墙, 每根石柱重114t。教堂内有一张图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建造时的壮观场面。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更为考究, 光是黄金就用去400kg, 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kg。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 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教堂内有许多镀金的、青铜的或是大理石的雕塑, 有多幅色彩斑斓的镶嵌宗教图画, 还有用乌拉尔宝石和名贵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艺术品作为装饰。如今, 圣伊撒大教堂已不再举行宗教活动了, 改为艺术博物馆。二战时教堂受损严重, 至今仍保留未修复的弹痕。另外, 滴血大教堂在圣彼得堡所有教堂中因其艳丽而又具有民族性的外貌显得别具一格。它的外形风格是多彩的洋葱头式建筑, 从各种角度望去都非常漂亮, 尤其是走在一座通往教堂的古桥上。踩着用砖铺成的光亮素洁的桥面, 两边竖有精致典雅的路灯, 使人感觉它隐藏了许多故事。这么漂亮的教堂为什么要取一个恐怖的名字?原来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改革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而修建的, 他因为动摇了封建贵族的利益而屡次遭暗杀未遂, 在1881年3月1日, 对他的暗杀终于得逞。为了纪念这位受人敬仰的沙皇, 人们在他被暗杀的地方建起了这座教堂, “滴血大教堂”因此而得名。

三、冬宫·夏宫

冬宫和夏宫是圣彼得堡的象征, 它们的美是明摆着的。被称为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的冬宫, 与法国的罗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我最早知道冬宫是在儿时观看前苏联的电影《列宁在十月》, “攻打冬宫”也许是当时课文中的一个标题。在冬宫对面的涅瓦河边, 停靠着一艘灰色的军舰, 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阿芙乐尔”在俄文中是“黎明”、“曙光”的意思。它的第一声炮响, 迎来了十月革命的开始, 也给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我此时此刻就站在这个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革命事件的地方, 遥想当年满怀激情的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 感慨良多。冬宫广场是圣彼得堡最大的广场, 规模之大、气魄之宏令人赞叹!它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建筑师按不同风格建造的, 但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和谐。宫殿侧面一排厚重的建筑为外交部、参议院等, 对面为海军总部, 现为海军学院, 飘扬着白蓝红三色旗帜, 金顶上悬着鹰徽。广场中央耸立着亚历山大纪念柱, 柱顶有一个背着十字架的、脸面酷似亚历山大一世的天使。方型基座四面镶有青铜的精美浮雕, 浮雕面向北侧的一面是一位靠近水缸的女人, 寓意这场战争所经过的两条河流, 其余三侧都是象征正义、和平、智慧和胜利等浮雕。

在宽阔的冬宫广场尽情地拍照后, 我随着人流步入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冬宫内的珍藏价值连城, 从雕刻着众多女神的镀金大阶梯, 到陈设着沙皇宝座的彼得大帝大厅;从用近两吨孔雀石装饰的豪华宫殿, 到摆满油画和雕塑的小埃尔米塔日展厅, 无论是豪华的装饰还是丰富的展品, 都让人目不暇接。我踏上约旦梯级, 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金碧辉煌”。台阶和扶栏全部是用白色大理石做成, 中间铺着红色的地毯。拾阶而上, 映入眼帘的全是大理石雕像, 到处都配以镀金的花边。顶部是一幅天使壁画, 祥云飘渺。在水晶灯的照耀下, 整个大走廊显得格外生动, 我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感叹18~19世纪沙皇生活奢侈。在冬宫参观,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近距离观察, 而且可以随意拍摄藏品。这里珍藏着无数稀世珍宝和世界各国艺术大师的作品。我曾听说过伦勃朗、鲁本斯、拉菲尔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们的真迹就在眼前。走出这组巨大的巴洛克式建筑群, 我回头贪婪地再次打量起冬宫的倩影, 它全身绿装, 门窗、廊柱等饰以靓丽的金边, 美轮美奂!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国家的故宫, 若大的历代皇家宫殿, 除了钟表馆和珍宝馆有缺失不全的展品外, 其余地方满目皆空。我们的国宝何在?由此想到, 我们国家百余年来内忧外患、列强虏掠、奸贼豪夺, 致使无数国宝流失。于是,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脑海中升腾。

夏宫又称为彼得宫, 曾经是彼得大帝的避暑行宫。在去夏宫的路上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别墅, 看见一个男子穿过花园回家, 我很羡慕, 每天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拥有宽阔的草坪、花园和众多的喷泉, 是夏宫花园的最大特色, 也成为它的注册商标。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 大宫殿在上花园, 内外装饰极其华丽, 两翼均有镀金穹顶, 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整个下花园就像是一个雕塑和喷泉的室外展览馆, 当喷泉全部开放时, 如银河飞溅, 引人入胜, 被人们喻为“俄罗斯艺术之珠”。从宫殿正中延伸出一条运河, 所有150多个喷泉都是流入运河进入芬兰湾的, 强烈地表达了当时彼得大帝带领俄罗斯人进入海洋的愿望。据说, 喷泉的压力都是靠自然的地势形成的, 没有任何机械的装置。下花园中的金山梯级瀑布和喷泉绝对是极品了, 我真的找不到可以形容它的词汇。它由数十尊金色雕像和近百个喷泉柱组成, 核心景观是俄罗斯勇士掰开雄狮大口, 口喷水柱达20m高, 甚为雄伟。除了中轴线上的大喷泉, 在幽静的森林中分布着几组喷泉。我看见一个大水池, 里面有许多旋转的会哇哇叫的木水鸭等动物在喷水, 引来不少孩子在池边玩水嬉闹;有一个椅子喷泉, 由在角落里的人控制开关, 坐在长椅子上的人突然被水浇得全身湿透, 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欢笑。还有由一块块石头铺成的地面, 不知道哪一块是喷泉的开关, 人们随意行走, 会出奇不意地被喷泉浇得狼狈不堪。据说, 这些都是彼得大帝设计的, 尽管他是一位强硬的统治者, 也是一个很有童心和创造力的人。想象一下, 沙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在此社交时就是穿着繁琐的华丽服装款款而行的。我走过林荫大道去看海的开阔, 漫步曲径听溪流潺潺。每尊雕塑都十分精美, 一草一木都散发出自然的气息, 营造了一个清凉世界, 延续传达着走过了几个世纪的浪漫, 又焕发着年轻的活力。站在宽广的海岸上, 看着烟波浩瀚的蔚蓝色大海, 我似乎忘却了一切, 只感到无比的惬意。夏宫, 只要留心, 处处皆美景!我认为, 夏宫既有罗浮宫的典雅, 又有凡尔赛宫的富丽, 更有白金汉宫的奢华。这里展示的就是俄罗斯的艺术和文化的内涵。身处夏宫, 我联想起圆明园, 如果它没被毁掉, 其精美程度绝不逊色于夏宫, 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四、城市建设·建筑风格

莫斯科是一座建在森林中的城市, 建筑物之间几乎全是原始的白桦林。在莫斯科大街上行走的感觉就像在郊外散步, 悠然自得。许多建筑物都有一段或久远或神奇的历史故事。人民以自己国家的历史为荣, 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很强, 以至于各个时代、各种制度的痕迹随处可见。到处是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住宅、教堂和博物馆, 其墙面、门楣和窗框上都用精美的铜质、石质雕塑或大理石浮雕装饰得华丽典雅。其艺术形象往往是在这幢楼里工作或学习过的名人, 也有宗教故事中的人物。俄罗斯政府非常注重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 每年都花费巨资进行修缮, 使得后人得以目睹俄罗斯建筑的精美, 感叹俄罗斯建筑大师的伟大。莫斯科虽然建城已近千年, 但主要的建筑和道路都是十月革命以后在前苏联时期建造的, 被打上了鲜明的工业时代的烙印。最能体现斯大林时期特点的建筑就是7座高层塔楼, 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主楼, 底座是向四面伸展开的庞大楼群, 中心部分层层拔高, 逐渐收紧, 直到顶端形成一个塔尖。许多建筑仍然保留着红五星和苏维埃镰刀斧头的标志。身处城市中, 就像走在俄罗斯的历史长廊中, 让人联想到彼得大帝的改革、沙皇俄国的兴衰, 联想到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和列宁挥舞巨手的身影。由于经济原因,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近20年几乎没有修建什么新房屋了, 现在人们用的基本上是以前的旧住房, 有意思的是房屋很少有阳台, 即使有也是非常狭小的, 对于高大的俄罗斯人来说只能做摆设了。我还注意到, 为了不影响周边的环境, 俄罗斯的建筑工地均采用巨幅图画将拟建的工程外貌描绘出来, 非常和谐。城市道路上既有上世纪初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 也有上世纪中期较老式的拉达轿车和伏尔加轿车, 还有比较时尚的沃尔沃赛车和林肯加长车。老中轻三代汽车在马路上并驾齐驱, 组成了一幅独特的流动交通风情画。城市中很少有专门的停车场, 不管是在闹市还是小街上, 他们都是直接把车停在马路边。莫斯科街头的英文极少, 连宾馆、商场的服务人员都不懂英语, 我想这与“老大哥”的传统心态有关。

圣彼得堡就是以前的列宁格勒, 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一座座西欧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 人们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古建筑博物馆内。欧洲的古老城市 (如巴黎和罗马) , 通常经几个世纪逐渐演化而成。圣彼得堡年轻得多了, 它是按照彼得大帝的规划, 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设起来的。为了修建他心目中的标准城市, 彼得大帝聘请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荷兰的设计师、工匠及画家。欧洲的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极大地影响了当地18世纪初的建筑, 形成了俄罗斯早期巴洛克式的风格。车子穿行在圣彼得堡, 我发觉它与莫斯科的景致完全不一样, 即使没有教堂点缀其中, 也宛如置身于欧洲的一个古城之中, 所有建筑都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繁华的街道, 它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和购物中心。它还是一条极具观光价值的街道,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类教堂、名人故居等历史遗迹。我在大街上闲逛着, 在太阳的余辉下观赏着城市风情。为了能拍摄到大街的全景, 在绿灯亮时, 我举着相机踏着斑马线快步走到大街中央, 迅速地按下快门, 把这条流光溢彩的历史老街永远留在镜头里。圣彼得堡还是一座优雅浪漫的城市, 宁静宽阔的涅瓦河与纵横交错的古运河构成了城市的水网, 精致的桥梁一座比一座漂亮, 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涅瓦河就像一条蓝色的丝带, 串起了这座城市一个个艺术殿堂。我们乘坐游船在微风中游览了涅瓦河, 俄罗斯小伙子和姑娘的歌声伴随着香槟酒的芬芳, 还有沿途迷人的风景令我陶醉。借用一句俄罗斯的谚语:“阅读七遍描述圣彼得堡的文字, 不如亲眼看一下这座城市。”值得一提的还有圣彼得堡的白夜, 虽然时钟已经指向晚上11点, 但当我打开窗户, 外面的天色依然如昼, 令人惊奇。我无端纳闷, 在这种光环境下, 一切都应该是明朗的, 怎么会出现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种悽冷呢?我觉得, 圣彼得堡的旅游和居住环境条件远比莫斯科好。对于莫斯科, 很难找到不去一次却也很难找到再去一次的理由。而对于圣彼得堡, 我想每个人都不会拒绝多去几次, 因为这座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实在是太美好了!它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随时等待着游人观赏。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 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 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誉。1935年5月15日, 前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 正式开通了莫斯科地铁。历史的辉煌通常是源自某些荒谬的想法, 就像埃及法老为了无聊的身后事筑起了金字塔, 中国皇帝由于懦弱建造了长城, 莫斯科地铁的建设, 可能也有这种缘故。不管怎样, 包括1条环行线和8条辐射线的莫斯科地铁已构成了一张的大网, 在地下轻轻托起了这座古城。所有地铁站都设计得相当讲究, 其中有大型壁画浮雕, 有美妙绝伦的雕塑, 也有各种别致的灯饰。比如, 共青团广场站的候车厅明亮宽敞, 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阿尔巴特站的装饰高贵典雅, 令乘客恍若进入了华丽的皇家客厅;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 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半圆拱, 地面铺上白大理石, 并用红大理石镶边, 中间有一条紫红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 就像长长的红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每个地铁站的情调也各不相同, 基辅站的富丽、共青团站的恢弘、马雅可夫斯基站的古朴、阿尔巴特站的典雅、诺沃斯洛波德站的清幽、索科尔站的浑然……使整个莫斯科地铁像一个陈列着不同风格作品的画廊。挂着“M”标志的地铁站遍布市区的每一个角落, 地铁的确是莫斯科的一宝。我看不到人行过街天桥, 人们在地下通道里穿越马路。我重点考察了位于胜利广场的地铁站, 并体会了与当地人一同乘坐地铁的感觉。胜利广场地铁深146m, 历时3分钟才能从地面到达候车处, 让人产生直往地底下钻的奇妙感觉。难怪前苏联的科技如此发达,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他们发射的, 这种地下铁路也应该是他们高科技的代表。地铁站进出的人流可以用潮水来形容。我进入车厢, 发现它已很残旧, 不能与现代的地铁相提并论了, 而且噪音很大, 空调也不够。但是, 乘坐地铁的市民都非常守秩序, 没有人打手机, 很多人手棒厚厚的书籍在阅读。

五、风土人情·文化

综观俄罗斯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 现在是“烂船也有三斤钉”。有人说, 有着丰富资源的俄罗斯是浸泡在伏特加酒桶中的国家。在我眼中, 俄罗斯是一头沉睡的巨狮, 一旦醒来, 其发展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前苏联是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它在上世纪50年代是我们最亲密的邻邦, 它的思想和文化曾经影响了我国几代青少年。中国有俄罗斯情结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 去过前苏联留学是莫大的荣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和“喀秋沙”等歌曲是他们青春的记忆, 山茶树、白桦林是他们梦里经常闪动的画面。“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 只有花儿在轻轻唱”, 这美丽的曲调曾让多少国人对莫斯科心生神往。相对于中国人喜欢用“脑”去思考, 俄罗斯人则更喜欢用“心”或“灵魂”去体会自己最具特色的文化和风情。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 其文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出现了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等世界级的大文豪。我是看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仿佛又在耳边响起:“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列宁同志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俄罗斯是一个善于铭记的民族, 他们铭记历史, 铭记祖国、荣誉和责任, 也铭记幸福。一个善于铭记的民族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民族, 是有尊严的民族, 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民族, 而这也将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俄罗斯人喜欢雕塑, 各种风格的建筑、各类特色的主题公园, 都离不开绚丽多姿的雕塑群。每个雕像都有自己的典故, 大多数取材于传说里或中世纪时期的人物故事。纵观这些雕塑, 我感觉它们的风格更偏向于力量而不是柔美。这是不是俄罗斯人内心特质的一种反映呢?大多数俄罗斯人对革命传统深表怀念, 前苏联时期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的纪念地大多保留下来了。除了有许多博物馆外, 在街头巷尾能不时看到列宁等革命家活动的遗迹。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民族悲观失望的, 因为历史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 强者不可能永远跑在最前面。在这种深厚文化积淀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民族肯定是不可战胜的。笔者衷心祝愿俄罗斯能在满足本国人民需要的道路上顺利地向前发展。

由于消费观念的不同, 俄罗斯人很会享受生活。到了星期五上午下班后 (他们每周只工作4天半) , 人们就会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 携全家出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里的人上学是免费的, 医疗也是免费的, 城里的住房是当年国家分配的, 大部分家庭都在郊外建有别墅 (当然别墅的差异很大) 。俄罗斯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 守纪律, 对人友善。在公共汽车站、地铁口或在商店柜台前, 大家都能自觉地排队, 没有人大声喧哗。街上最有特权的人是孕妇, 只要孕妇一出现, 那场面简直就像我们的领导出巡, 人们纷纷往两边让。所有这些, 与我见到的前苏联解体初一些舆论宣传的打劫、酗酒似乎相差甚远, 或许是我们还没有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吧。城市商业街的两边是各式店铺, 由于天气太热, 男摊贩们大多光着膀子, 挺着晒不黑的肥肚腩。摊位上摆满了俄罗斯工艺品, 有披巾、套娃、军用望远镜、军帽、前苏联的纪念章……吸引着各国游客。其中俄罗斯套娃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 它是一个套着一个的木娃娃, 大的有20~30cm高, 小的只有2~3cm的高, 多的里里外外套有10多个娃娃, 少的只有3个, 最普通的图案是一个穿着民族服装名叫玛特罗什卡的姑娘。俄罗斯人做这个已经是越来越精明了, 政客、军人和历史人物都被画上了套娃。大街上有不少自由画家, 他们背着画箱, 拿着马扎, 随时为过往的游人画像。他们个个都具有娴熟的绘画技巧, 能在很短时间内为游人画一张与本人无太大差异的传神肖像。

在这里, 我要重点说说俄罗斯姑娘。俄罗斯一直以盛产漂亮姑娘为荣, 经本人实地“考察”, 果然名不虚传。年轻的俄罗斯姑娘金发碧眼, 丰乳肥臀, 长得就是养眼。尤其是身材的确“一级棒”, 让人怦然心动。她们喜欢着短裙, 穿高跟鞋 (其实她们已经很高了) , 较年轻的还喜欢穿露肚皮的T恤。她们搭配时尚挎包, 仪态各异, 但行走时都是挺胸快步, 一副冷冰冰的表情, 美丽而傲慢。对美女, 作为正常的男人自然是非常欣赏的。走在大街上, 无论你向哪个方向看过去, 一定可以见到美女。在市中心广场的附近, 我留意买冰激凌的长长队伍中, 女孩子占了80%, 简直就是一支时装模特队。此时, 我想起了美国的一句俗语:“天堂是:美国的工资、俄罗斯的妻子、英国的房子、中国的饮食。”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俄罗斯女士年轻时高挑美丽, 但一到结婚特别是生了孩子之后形象就变成了“木桶”, 并且越老越胖。于是, 如同被吹起来的气球一般的俄罗斯大妈满街都是, 我想这大概是基因变异的缘故吧。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干活的全是老太太”。在俄罗斯的地铁站、火车站和汽车站的清洁工是老太太, 在商店、公园和饭店服务的是老太太, 在博物馆和图书馆值班的仍然是老太太, 就连在乡村路边出售自家土特产的还是老太太。难道俄罗斯的服务行业全靠老太太们支撑门面吗?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

后记

安布罗斯 篇8

根据俄罗斯推出的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发展国际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目前,国际上最具原油消费潜力的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北美,另一个是经济正在崛起的东亚。凭借全球第二的石油储备,俄罗斯一直希望在这两个市场上比翼双飞。与生产恢复后的伊拉克石油相比,俄罗斯石油在北美很难有竞争力。所以,石油出口重点的战略东移,成为俄罗斯政界、商界与石油界的共识。而由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俄罗斯也希望通过引进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1]。今后俄燃料和能源部门的主要出口战略将倾向于进入亚太地区市场,即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新油气,拓宽出口渠道,保证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安全。

一、以亚太地区为重要方向

2007年俄罗斯调整能源战略并将其延长至2030年。2007年2月1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俄应铺设不必经过第三国的石油天然气出口管道,实行出口渠道多元化目标,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普京特别强调,无论如何应铺设通往中国的管道,进军亚洲发展中市场[2]。

增加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田是面向欧洲的,即将开发的东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田面向欧洲从经济角度讲不合理,所以俄准备将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到亚太地区。2004年12月,俄联邦政府就通过了建设远东输油管道的决定。这条旨在扩大俄对亚太地区石油出口的管道西起泰舍特,东到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佩列沃兹纳亚湾,全长4000多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为8000万吨。远东输油管道被誉为“最大的国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该管道的建设对俄罗斯而言尤其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蓬勃发展的亚太地区是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而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铺设连接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沿岸的远东输油管道更是其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成为俄罗斯加大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将是俄罗斯最有前景的石油、天然气、电力、核电等能源的销售市场,到2020年,这一地区也将成为俄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

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计划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管道将运送西西伯利亚开采的天然气,由俄阿尔泰共和国出境进入中国新疆。东线管道则将萨哈林地区开采的天然气经俄远东地区输送到中国东北。俄准备从2011年起开始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2006年4月表示,俄将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预计到2020年俄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在俄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3%和5%提高至30%和25%。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曾表示,为寻求提升其作为一个全球能源供应国的政治及经济地位,该国计划大幅增加向亚洲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计划在10至15年内,将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30%出口至亚洲。2006年3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高水平发展,对进一步深化双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能源领域,中俄双方均采取多元化战略[3]。俄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预计到2015年,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分别增长15%和25%[4]。俄罗斯力图通过能源优势,实现其亚洲地缘政治安全战略,即推动以能源合作为主的经济合作,形成中日等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实现地缘政治关系向地缘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转化[5]。

2007年9月3日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颁布了№340命令,批准了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建立天然气开采、输送和供应及其可能出口中国等亚太国家市场统一体系的规划。东部天然气规划实施的主旨是在该地区建成效益良好的天然气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地区高速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从质量上提高居民生活水准创造条件。规划目标的落实工作遵循紧迫措施计划业已启动,并且确定了萨哈林州、伊尔库茨克州、雅库特(萨哈)共和国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四处天然气开采中心。西伯利亚和远东天然气工业开采重点已在萨哈林岛大陆架各气田(“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进行。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了东西伯利亚石油出口方向,该方向可以促进远东及萨哈共和国新石油开采中心的建设和俄罗斯打入亚太能源市场。东西伯利亚(塔拉坎、万科尔)油田的开发和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系统的建设与东部天然气规划的落实结合起来,为提高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碳氢化合物开采量创造了良好的前景。俄罗斯东部燃料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结构调整,从而保障该产业长期的发展[6]。

二、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地位和作用上升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美、欧、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俄罗斯扩大石油生产和出口,以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俄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外交的需要,积极开展石油外交,普京总统为此还专门任命了一位对外能源合作特别代表到外交部兼职。2000年11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20年前俄能源发展战略》,强调要借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并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和生产潜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俄罗斯作为一个能源出口大国,能源出口拉动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其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另外,俄政府在2004年底做出修建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的石油管道的决定,这一决定可使俄罗斯顺利进入快速增长的亚太石油市场,如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美国,从而实现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确保俄从石油出口中获得最大利益。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地质研究院的经济学家安德烈·卡祖巴耶夫表示,俄罗斯将建设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地区的石油管线,连接起现有的管道干线,最终形成一条管线网络。由贝加尔湖至黑龙江的铁路线也将被作为石油输出渠道,形成一条由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两个地区石油供应的新通道,使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向着东方延伸。1999—2001年,俄罗斯约90%的GDP增长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近年来,俄罗斯出于发展国内经济的考虑,全面拓展能源外交。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俄罗斯今后的能源战略就是要实现资源出口多向性,向外界表明俄罗斯的基础设施是有长远计划的。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伙伴。到2020年,这一地区将成为俄能源出口的主要方向。在未来的15年间,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会由以往主要向欧洲市场出口,逐渐向中国、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转移。俄联邦早就有战略规划,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并向潜在的亚太能源市场出口。俄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为依托决定健立四大天然气基地,包括:以萨哈林海域大陆架天然气产地为基础的萨哈林天然气开采基地;伊尔库茨克天然气开采基地,主体工程是科维克塔项目;雅库特天然气开采基地,该基地以恰扬达项目为主体;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天然气开采基地,核心项目是索宾斯克一派加和尤鲁布切诺一托霍莫两大天然气产地。四大基地全部投产,将使天然气产量达到167亿立方米,2020年上升为318亿立方米。四大天然气基地建成后,俄东部将形成统一的天然气运输体系,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与此同时,也将提高俄天然气出口的能力,使俄在东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

俄罗斯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已勾画出蓝图。俄罗斯曾提出建立东北亚能源储备的设想,以此作为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维护东北亚能源稳定的重要举措。普京还曾提议建设“从萨哈林岛到日本、从托木斯克到中国西部、从伊尔库茨克到中国东北直至朝韩”的三条能源管线。除了中日美三国高度关注石油,并且在俄罗斯展开直接竞争外,目前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整个亚太地区都普遍渴望着石油,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中国、印度日益成为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加上原有的日本和韩国,整个亚洲经济体都将为自身的石油安全而焦虑不安。

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预测,亚太地区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21.5亿~22.5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24.5亿~25.8亿吨。增加最多的是中国市场(到2030年增加4亿吨)。在人口继续增长和工业运输工艺水平接近该地区先进国家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继续迅速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每年5.6亿~5.8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6.2亿~6.5亿吨;日本的需求量到到2020年增加到3.1亿~3.3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3.3亿~3.6亿吨;韩国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2亿~2.2亿吨,到2030年增加到2.2亿~2.5亿吨。这样,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出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的远景市场,在最近几十年主要是中国。

亚太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8000亿~8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1500亿~12500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的需求量到2030年增加到4200亿~4800亿立方米。日本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1100亿~13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300亿~1700亿立方米。韩国的需求量到2020年增加到700亿~8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增加到1100亿~1300亿立方米。

三、美日韩对俄能源的战略性需求

美国是亚太地区也是全球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是全球远超过其它国家的最大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口国家。俄罗斯石油业在积极吸引美国公司参加大型能源项目的同时,也开始向美国能源行业投资。为扩大在美国的经营规模,俄卢克石油公司以7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拥有1300多家加油站和9个燃料库的美国格蒂石油销售公司。2003年俄罗斯8月18日主要报纸撰文认为,俄罗斯石油公司越来越把美国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独立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伊拉克战略目标频繁遭到破坏正在打乱美国的计划。文章说,重振伊拉克经济首先依赖于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但在战争期间,伊拉克石油设施被严重毁坏,最近,石油管道等重要战略设施又遭到抢劫,美国人对发生的事件显然缺乏准备。《消息报》认为,俄罗斯石油公司越来越把美国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利用伊拉克石油暂时未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机会,俄罗斯石油公司增加了向美国市场出口石油的份额,俄罗斯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第6大石油出口商。分析人士认为,在伊拉克石油重返市场之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将失去竞争优势,从而被挤出美国市场。但从短期来看,伊拉克石油重返市场仍有困难[7]。

美俄能源合作会议将把俄美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维士鲍把美俄之间广泛探讨的能源合作称作是一次彼此“双赢的战略”。从俄方来看,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认为这次会议应当作为一次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在经济上将促使俄罗斯更加积极地参与石油价格的制定,促进俄罗斯反垄断和支持企业与美国同行在俄石油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后的进一步合作。而据美国石油公司估计,俄罗斯石油领域每年所需投资为100亿美元,天然气领域为80亿美元。美国石油公司将创造条件往俄罗斯能源市场投资,这些条件包括:促使俄政府进一步增强征税领域的透明度,开放商业,降低俄政府官僚对投资公司的控制、增强其独立性,通过允许发展自由贸易的能源法令等。其次,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可能会把俄罗斯从一个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虽然拥有核武器但边境脆弱的国家提升到世界能源安全保证者(与美国一起)的地位。

虽然在美国此次能源合作会议的成果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但是美国专家对于把俄罗斯变成一个主要石油供应商的现实性及美俄能源合作的前景仍存有疑义。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态度则显得要乐观一些,从政府到石油公司都对与美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充满信心。俄方认为,如果美国真心与俄罗斯展开合作,那么俄罗斯将替代海湾国家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尽管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2年5月的美俄莫斯科峰会上发表了能源合作联合声明,但是专家们对美俄能源合作与投资计划迅速升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因为当莫斯科仍然反对美国里海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与独联体、中亚国家、伊朗及土耳其合作开发里海能源资源,把俄罗斯排除在外,建立不经过俄罗斯的输油管道时,俄罗斯诸石油公司均不同意美国直接投资于俄罗斯能源资源开发。布什和普京发表的能源合作联合声明仅仅只是表达了两国合作的良好愿望,并非是俄罗斯石油工业和里海石油合作的具体步骤。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八成以上的初级能源供应依赖进口,其中原油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煤炭98%和天然气97%依赖进口。日本近年来石油及其产品的消费量已达2.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由于资源贫乏,日本仍将是世界石油及其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之一。日本正计划加大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力度。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拥有的丰富石油资源以及日本对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迫切需求,使俄罗斯加大了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并希望以此为条件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资源输向日本。日本政府认为,如果能够从俄罗斯长期得到稳定的石油供应,对日本的能源安全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安全网。如果安纳线建成,俄罗斯的石油可以利用输油管道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的俄罗斯纳霍德卡港,运输距离大大缩短,增加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并降低了运输成本。修建安纳线输油管道的计划自曝光以来,便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日本之所以迫切希望与俄罗斯加强在石油方面的合作,不遗余力地促成这一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出于在经济和能源战略方面的深刻考虑。日本是全球石油消费大国,但石油资源十分贫乏。近年来,日本一直努力推行能源多样化的战略,但目前石油在日本整体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高达50%以上,所以确保石油供应对日本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在推行能源多样化战略的同时,日本还努力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目前,日本石油的90%都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而动荡不定的中东局势使日本感到,应尽量减少对这一地区的依赖,分散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因此,日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产油大国俄罗斯[8]。目前,日本所需油气主要从海湾国家进口,海上运输线就是日本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意外(战争、政治危机等),日本的经济将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为了减少风险,获得稳定的石油进口,日本把进口原油的目标转向与其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俄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较稳定,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近年来,日本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俄罗斯远东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如从1996年开始参与了由美英日共同承担的投资250亿美元的“萨哈林1号”,“萨哈林2号”特大型石油天然气项目;1996年签订协议,1997年动工对俄扎鲁比诺进行扩建,投资2.4亿美元;1997年11月俄日签署“叶利钦—桥本计划”,对日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的动力之一是为了从俄国取得稳定的能源供应。根据这一计划,日本帮助开发西伯利亚、远东天然气,铺设经蒙古、中国、韩国通往日本的天然气管道。日本为世界最大之煤炭进口国,煤炭保存量为785百万吨,煤被利用于发电、造纸业、水泥业及钢铁燃煤。日本自1969年开始从阿拉斯加输入LNG之后,天然气消耗量迅速地成长。在1999年天然气的使用占初级能源总额之12%。天然气的使用预料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改善空气品质上将扮演重要角色,故日本政府试着去加速天然气资源之发展,为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之供应,并于1994年修改日本国家石油有限公司法,允许其提供资本及借款担保给发展液化天然气领域的日本公司。

韩国因重化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自1970年代中叶以来快速的成长,从1980年至2000年原油消费涨幅达近四倍之多,由于韩国本身资源有限,多数能源必须仰赖国外进口,因此随着经济快速成长,能源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增加,由1980年的73.5%,1990年的87.9%,至2000年上升至97.4%。韩国与台湾一样,本身没有太多自产能源矿产。其没有石油生产,无烟煤的储量在1999年时为646Mt,拥有少量的水力发展潜力,最近在外海发现小型的天然气田。为持续高经济成长,韩国进口大量的能源产品。1999年韩国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原油进口国及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韩国能源政策主要是在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间寻求平衡,在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尽能源效率,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动。其政策的三大方向为: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发展及实施减低对石油依赖的政策。主要政策可以归结为:低能源消费架构转换、加强能源工业竞争力、能源供应及需求稳定。韩国自产的无烟煤使用率不断降低,取而代之是石油天然气。韩国试图加强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并扩张它的石油储存及加入国际石油储存计划,同时建立一套系统以对抗全球石油危机来增进韩国克服潜在石油供应混乱的能力。1999年韩国之总初级能源供给为175Mtoe。其中石油占最大宗,约为55%,其次为煤占20%,核能占15%,天然气占9%,其余为水力和其它燃料占1%。1999年韩国总能源需求的82%是靠进口,其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百分之百为进口,煤则95%为进口。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的能源消费产生了重大冲击。初级能源供应在1990年初期以每年增加10%以上的速度成长,一直持续增加到1997年才低于10%。1998年的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使能源消耗量骤降7.6%。然而,到1999年,能源消耗量再度回升了10.2%。韩国自1986年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主要由印尼与马来西亚输入。直到最近,韩国发电业仍被韩国电力有限公司所垄断。政府已宣告将计划打破此一局势,将采取自由竞争的交易制度。2001年韩国电力有限公司的发电部份,被分割成6个独立的发电业者,虽然这6个独立的发电业者对发电所周边地域支持的精神依然与分割前的公司相仿,但其基金的性质、来源、功能和管理等项目已经完全不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韩国于1978年1月成立能源与资源部。目前则由商业、工业暨能源部辖下之能源与资源处接替。其主要之任务为石油、天然气、电力、核能及煤等能源政策制定与管理、短期至长期能源供需管理、监督能源价格、管理能源事业竞争与重组及能源事务之国际合作。持续的高度经济成长已成为影响能源政策纲领最主要的因素。韩国政府预估1999年至2010年间总能源需求将每年增加3.9%,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2%。韩国石油完全仰赖进口,由于石油化学工业用原料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的15%以上,故对石油的依存度相当高,透过能源节约与能源之间的调合,2010年石油依存度下降至45%。为降低石油依存度,应积极强化价格体系的资源分配机能,与建立以输送、暖气房为中心的燃料体系。在住商部门中,开发以石油为中心的暖气房系统与瓦斯等其它能源交替使用系统。在运输部门中,加强电动汽车、压缩LNG、燃料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研究开发与普及。政府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上设定为提高石油供需的稳定,强化石油短缺危机的应变能力。透过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强化输入量与价格的稳定,增强与产油国(如OPEC中东地区国家)间之能源合作与外交关系。除了稳定石油进口来源之外,韩国政府亦着手扩充策略性石油储备量,并计划阶段性组成设置危机处理组织(如石油供需对策委员会),确定紧急时期能源供给体系等应对方案。根据韩国产业资源部指出,韩国2000年能源进口因受油价上涨、国内需求亦增加之影响,较1999年之226亿74000万美元,增加66%,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计达376亿美元,2001年能源之进口,约达366亿美元。韩国2000年石油制品之出口亦因出口单价自1999年之18.9美元,大幅上涨至30.5美元,较1999年增加65.5%,计达92亿美元。为调整过度依赖石油的能源供需结构,韩国政府积极推广其它能源资源,如核能发电的扩充、煤炭使用的扩大、及导入LNG。自1970年代起,韩国便已开始建造核能反应器,时至今日,核能发电占电力生产的40%以上。1986年燃气电厂开始运转,至今其发电量已超过燃油电厂。韩国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发展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国家,韩国对向远东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韩国已着手在远东兴建一些大型项目,如在纳霍德卡兴俄韩工业园区。1996年韩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对储藏量达9亿吨的俄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地区油气田的独家开采权,原定1998年正式动工,总投资200亿美元,到2010年油气产量可达4500万吨,其中1200万吨运往韩国,可满足韩国总需求量的一半。还有从雅库特到韩国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正在研究之中。1999年以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好转,韩国经济开始复苏,朝鲜随着南北关系缓和及经济体制的调整,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长的趋势。韩朝两国都看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并积极寻求资源合作。

2004年1月31日,俄能源部副部长符拉基米尔·斯塔涅夫会见了韩国总统北亚实业合作委员会顾问、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北亚能源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朴常文(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北亚能源合作问题研究中心是韩国能源领域内重要的国家科研组织)。在会谈中,双方谈到了俄罗斯政府开发东西伯利亚石油资源计划与扩大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统一石油管道网的规划,还探讨了俄罗斯主要石油天然气公司开发和运输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潜力。符拉基米尔·斯塔涅夫向韩国方面通报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石油运输”等国家公司与其他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积极参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的状况,同时强调说,俄罗斯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和国外公司参与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表示欢迎。俄能源部副部长还指出,按照俄罗斯的法律,外国公司在参与共同开发东西伯利亚能源方面没有任何限制,韩国公司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开发东西伯利亚的资源产地。会谈中还涉及到了修建安—纳线石油管道计划和关于推动俄罗斯、中国和韩国共同参加的开采科维克金凝析气产地计划的问题。

四、大力开发东部自然资源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亚太地区是世界资源消耗最大的地域,而中国又是这个地区最大的资源生产和消耗国,在近10多年经济发展中,能源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产品的需求将有增无减。1993年中国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此后的需求逐年增加:中国进口石油1993年为981万吨,1996年为1393万吨,1997年为3385万吨,1999年为4318万吨,2000年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在内的石油进口量为6900万吨、7年间,净进口量年平均递增幅度达34%。中国2002年进口7000万吨原油,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石油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中,石油将达到4.5亿吨,天然气2500亿立方米左右。而届时中国国内的油气生产能力是:石油2亿~2.5亿吨,天然气1500亿~2000亿立方米,将有2亿~2.5亿吨的石油供应缺口和1000亿~15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供应缺口。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绝大部分来源于中东地区,但是从地缘政治和石油供给安全的角度考虑,俄罗斯远东地区将是较稳定的油气来源。中国参与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合作,也符合中国发展经济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针,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所处的东北亚地区,能源日益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俄东部地区的资源将成为东北亚各国提供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有关各国也都有加强与远东地区资源合作的意向。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东北亚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抓住机遇,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与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一体化,从而带动全俄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必成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

转轨初期,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幻想用“妥协”获得西方的资金支持,进而融入西方世界,但西方国家“口惠而实不至”,使俄罗斯的希望成为泡影。1992年,俄罗斯转变外交政策,放弃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更加重视东部地区在俄新东方政策中的作用,开始实行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政策,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图能搭上这列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双头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俄罗斯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外交,扩大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寻求各国对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支持,借助国际合作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自然资源的开发。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亚太地区国家相毗邻,是俄罗斯通向亚太走向世界的窗口,与亚太经济一体化,可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最终实现俄罗斯经济的振兴。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经济联系的桥头堡,无论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还是从现实经济利益着眼,加深和扩大该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对俄罗斯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俄罗斯逐渐认识到加强东部地区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是现阶段俄罗斯经济振兴的关键一步。尤其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对外发展战略重心明显向亚太地区倾斜,并采取积极主动和务实的态度发展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多领域合作。2000年11月8日,普京发表了《俄罗斯:东方的前景》的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俄罗斯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主要领土位于亚洲,俄罗斯到了同亚太地区国家在一起的时候了,要加强与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其他联系。”普京对俄罗斯参加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前景非常乐观,认为21世纪将为亚太地区提供新的机遇,对俄罗斯来说,其东方将出现新的前景。普京还强调,近年来,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坚定地向亚太地区倾斜,这一路线今后将继续下去。俄罗斯加强与东方的经济联系,主要借助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优势是自然资源。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开发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将会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乃至全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2000年俄外交政策构想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地位以及远东、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需要,亚洲是俄外交优先考虑的地区之一,它在俄外交政策中意义越来越重要。自争取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俄罗斯把同亚太地区的合作看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俄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合作项目,主要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大型项目上同亚太国家积极展开富有成效的合作。

俄罗斯打算进一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修建通往亚洲国家的油、气运输管道,使俄与亚洲国家之间形成一套能源供求体系;鼓励亚洲国家利用其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将货物运往欧洲;有意允许更多的亚太国家的航班经俄上空飞越北极,这样可使亚洲和北美国家之间的单程航班飞行时间缩短约3小时,俄还希望利用其世界先进的航天科技体系为亚太国家提供各种服务。

《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是在普京支持下,由俄议会上院主席斯特罗耶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多勃列佐夫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共同负责起草的。其核心思想是,21世纪俄罗斯应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利用其东部——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地缘、资源、科技和交通运输等诸多优势,积极同中国、日本等亚太国家发展多领域的合作。《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认为,把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作为俄罗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纳入亚太经济共同体,这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来说都十分有利。因此必须根本修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此外,为了有利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而修改俄罗斯经济战略,仅仅靠压缩新部门,或者为远东人增加补充财政资金是不够的。在远东建立特殊的经济管理条件,即允许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尽快地适应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过程,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与西欧一体化发展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

俄罗斯发展国家东部边疆区不仅增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而且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明确了《俄罗斯及其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参加亚太经济、科技和金融一体化的基本方针》,方针认为: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取决于其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发展走向。但是,第一,只要处理好国内和国际关系,俄罗斯通过与亚太地区伙伴有效地开展合作,就有可能使其经济形势发生好转。第二,尽管俄罗斯尚处在危机状态之中,但仍具有与亚太地区开展经济协作不可低估的实力。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的是使俄罗斯经济与亚太经济形成巨大的互补性,并通过这种互补性保障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有利地位。建立国际运输基础设施和东北亚燃料能源系统,该系统包括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地区及其毗邻国家,就此问题俄国高层领导和中国、朝鲜等国已经达成一些重大协议。主要包括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业,在东北亚地区建立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网络,架设通向该地区的输电线,这是俄罗斯今后参加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俄罗斯目前与这一地区除执行现有协议外,还准备与日本、中国、韩国、朝鲜和蒙古签订新的长期协议、敷设通过量大的油气输送管道,以便将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萨哈林的石油输送到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还计划联合开采雅库特优质煤,架设高压输电线将安加拉河梯级水电站的电力输送到远东毗邻的国家。上述这些计划的设想实际上都是巨大的合作项目,要求有关国家政府开展密切协作,更需要吸引大型国际公司和金融机构。联合国也有可能成为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大项目的赞助单位。方针认为,在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过程中,西伯利亚要加快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一旦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远东地区输送到亚洲市场,就将成为真正的商品,凭借这种商品,作为整体的俄罗斯经济和作为局部的远东地区经济就能够走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领域。发展西伯利电力生产是该地区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一体化对俄罗斯和亚太地区是互利的,它有助于利用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几个大型水电站的生产能力和输电线路,这些输电线由于与哈萨克斯坦的供电关系中断而被闲置起来,而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是西伯利亚地区向乌拉尔和中央地区供电的中介地区。与中国发展电力合作,在降低价格向中方供电的情况下,可以补偿部分已经中断的供电关系,而且还能创造一些商机。

《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和亚太地区紧密的一体化相互作用,整个俄联邦,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就不能复兴,并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也不能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具备加入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条件,这不仅仅是指原料,而且还包括知识、文化财富和高精尖人才。

普京在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上也向世界表明了俄为振兴其国内经济而对亚太地区所寄予的迫切希望。他特别强调,将广泛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与亚太各国发展合作,尤其是在大型项目上;俄准备进一步发展投资和技术合作,特别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他指出,俄与中国、韩国和日本在能源开发、交通、建设天然气和石油管道以及输电方面的合作具有良好前景。他还表示,俄准备长期在能源方面上作出贡献,使APEC各成员成为俄能源的使用者,成为俄新技术的运用者。俄罗斯要与APEC各成员合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保持APEC的稳定性。此后,印度准备投资20亿美元同美国、日本、俄罗斯共同开发萨哈林——l号油气田。

为促进东部地区开发,俄罗斯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事务跨部门委员会,积极参加亚太地区的所有多边合作。1996年8月,俄罗斯政府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事务跨部门委员会,有16个有关部、主管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研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大会已经制定的贸易和投资制度、协调各部门和各主管部门在解决俄罗斯同亚太地区国家进行多边经济合作方面的行动、支持国家申请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全权成员并参加7个工作组的工作。跨部门委员会工作的最主要方面是寻找途径使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潜力最合理地加入到亚太地区不断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1997年11月26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

增加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是俄罗斯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

利用伊拉克石油暂时未能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机会,俄罗斯石油公司增加了向美国市场出口石油的份额,俄罗斯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第6大石油出口商。

韩国能源政策主要是在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间寻求平衡,在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尽能源效率,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动。

韩国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发展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国家,韩国对向远东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东北亚仍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旦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经远东地区输送到亚洲市场,就将成为真正的商品,凭借这种商品,作为整体的俄罗斯经济和作为局部的远东地区经济就能够走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日俄在能源方面各有所需[N].中新网,2003-12-17.

[2]普京对俄取得成就很满意[N].黑龙江日报,2007-02-03[4].比较借鉴83

[3]李忠发、孙侠.俄罗斯实施能源出口战略东移中俄合作前景看好[N].新华网2006-09-29.

[4]耿锐斌.俄罗斯将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N].新华社莫斯科,2006-10-23.

[5][俄]B.米海耶夫.中国发展的威胁和危险.莫斯科[M].俄罗斯:莫斯科出版社,2005.102-103.

[6]2007年俄工业与能源部业绩显著[N].远东经贸导报,2008-01-14.

[7]俄罗斯石油公司把美国作为自己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N].石油管道报,2003-12-01.

安布罗斯 篇9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关于两者间关系的诸多观点中, 笔者较倾向于美国学者拉尔夫·德·贝茨的观点:“凯恩斯与新政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不是一方立于另一方的基础之上。”[1]

一、凯恩斯理论没有直接指导“新政”

(1) 从时间上看, 凯恩斯理论是新政理论依据的说法站不住脚。虽说早在1936年《通论》发表前的20世纪20年代, 凯恩斯就开始对传统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持怀疑态度, 并先后于1923年和1930年发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 开始显露“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 但这些看法均未能脱离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窠臼。至于1933年发表的《繁荣之道》着重强调政府的财政政策对摆脱经济萧条的积极作用, 使经济理论更接近于《通论》的主旨, 显现出凯恩斯理论的一些端倪, 但是却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一直到1936年《通论》的出版, 他明确提出“有效需求”问题, 将以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失业和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主张做了系统的叙述, 从而最终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笔者认为, 一个尚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 是不可能被像罗斯福这样务实的政治家作为重大改革的理论基础的。况且新政开始实行的1933年,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还未成型。由此可见, 就理论的成型和新政开始的时间来看, 凯恩斯理论应该不会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依据。

(2) 从“新政”的实施过程上看, 相关措施的制定并非事前计划好的, 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罗斯福曾一再表示:自己“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 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2]。他所信奉的是“如果失败了, 就试行另一种”[3]。因此作为应时而作的措施, 新政的内容既不系统, 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 有关赤字开支政策的问题,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曾痛骂胡佛政府的联邦赤字达到16亿美元是挥霍浪费。而当他就任总统后, “新政”庞大的资金需求迫使他不得不一再提高赤字指数, 1936年达到40亿美元。不过从罗斯福内心讲他始终希望能保持预算平衡, 每当经济有所好转, 他就迫不及待地削减政府开支。1933年3月, 他提出了“紧缩政府开支”的法案, 以期能有效控制政府财政赤字。但此后的一系列法令, 如1933年5月通过的《联邦紧急救济法》和《全国产业复兴法》政府分别拨款30亿美元和33亿美元用于救济失业者和公共工程计划, 这些措施又明显与之前的紧缩开支政策背道而驰。而到1935年和1937年罗斯福政府又相继开始削减公共工程和救济开支, 减少财政赤字。直到1938年因为收缩赤字缩减“新政”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大衰退, 罗斯福才最终放弃平衡预算的保守思想。而削减赤字导致经济衰退早已在凯恩斯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 扩大政府赤字开支以恢复经济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就如经济学家小施莱辛格所说:“不能说罗斯福政府增加开支是由于凯恩斯的原因。赤字是环境造成的, 不是理论引导的。”[4]由此可见, “新政”的实施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新政”一开始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作为指导, 也就用不着在措施制定上摇摆不定了。

(3) 从罗斯福的态度上看, 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不以为然。1934年5月, 凯恩斯在美国拜会了罗斯福,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这次会谈中凯恩斯试图说服罗斯福放手实行财政赤字, 但根据各种资料显示, 这次会谈并不成功。罗斯福说凯恩斯“留下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 他是个数学家, 不是政治经济学家”[5], 凯恩斯则认为总统对经济学所知不多。直到1938年凯恩斯理论正式形成后, 罗斯福仍未阅读过凯恩斯的著作, 对其理论也仅限于身边一些智囊团成员的介绍。1938年, 缩减开支导致经济大衰退, 此时凯恩斯写了一封长信劝说罗斯福采用其经济理论, 总统仍不为所动, 仅让助手代为回复了一封客套的短信。可以看出, 罗斯福对凯恩斯理论始终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 也就绝无将其理论作为施政准绳的可能。

(4) 从政策的源头看,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传统的延伸。人们通常认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是一个前无来者的新鲜事物, 实际政府干预经济是美国的传统。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明确规定, 政府有权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尤其是在一战期间,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美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尝试, 政府和国会采取了改组机构、调整生产、扩充军备、协调运输等一系列措施。此间成立了不少管理部门经济的组织, 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 并且总统直接任命充当运输、军需、劳工等部门的顾问委员会成员”[6], 这些国家管理经济的经验对于后来的罗斯福反危机措施具有借鉴意义。如果说“新政”是某种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还不如说“新政”是美国经济政策自身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二、凯恩斯理论对“新政”有一定影响, 尤其是第二阶段影响甚深

(1) 在“新政”开始之初, 罗斯福已经对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有所了解, 早在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初, 凯恩斯即在《泰晤士报》上连发表4篇文章, 就如何复苏经济提出建议, 并托友人将文章转呈罗斯福。同年, 伦敦国际经济会议召开, 美国代表团团长莫利行前询问总统, 他到伦敦后能否前往拜会凯恩斯, 罗斯福同意, 并指出“可就有关货币方面问题去讨教后者”[7]。可见,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凯恩斯, 并与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否则也不会同意莫利去造访凯恩斯, 更不会在1934年的非常时期接见一个外国经济学家。

(2) 罗斯福身边的智囊团成员大多数熟知甚至信奉凯恩斯理论, 必然会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总统。凯恩斯与罗斯福政府要员和顾问班子的许多成员关系甚密, 如劳工部部长弗朗西斯·珀金斯、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智囊团顾问劳克林·阿里教授以及费利克斯·富兰克福特教授。可以说正是这些人在凯恩斯与罗斯福之间充当了媒介的作用, 并且作为“新政”的策划者, 必然会将自己奉行的经济思想衍射到新政的制定与实行当中。

(3) 如果说凯恩斯理论对“新政”第一阶段 (1933~1934年) 影响甚微的话, 对第二阶段 (1935年开始) 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如前面所提及的, 在经历了1937~1938年的经济大衰退后, 罗斯福采纳了凯恩斯的建议, 结束了在财政开支和通货膨胀问题上的摇摆。在新政的第二阶段, “许多比较年轻的新政派越来越觉得凯恩斯的主张与自己的想法相投合, 他们与补偿性的挥霍派 (亦译花钱派) 结为同盟, 这对新政政策的最后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8]。至此, 罗斯福新政最终把对经济活动全面干预的权宜之计转变成美国政府的既定方针, 与凯恩斯理论正式联姻。

三、新政的实践丰富和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如前文所提, 在新政实施之初, 凯恩斯就积极关注, 并予以理论的支持。1933年, 在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上, 当罗斯福接受凯恩斯的建议, 果断反对恢复金本位而遭受世界各国代表及舆论的愤怒与指责时, 凯恩斯则在《每日邮报》上发表题为《罗斯福总统非常正确》一文, 盛赞总统的决定。甚至应美国代表团之邀, 代为罗斯福起草了一份提纲和声明, 向各国代表解释罗斯福的意图。此后每当新政进入关键时期, 凯恩斯总要发表有关对美国经济时局的文章, 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罗斯福。甚至在1934年凯恩斯访问美国的行程结束前, 在向美国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所发表的演讲中, 首次向美国的同仁公开了他正在撰写的《通论》的核心内容———有效需求理论。同时,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也极大鼓舞了凯恩斯, 新政的实践丰富了凯恩斯《通论》的写作素材, 促进了凯恩斯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比如在新政第二阶段,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马里纳·埃克尔斯主张通过运用联邦预算来复兴经济”, 而到“1936年,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影响很大的著作《就业通论》中将埃克尔斯的主张首次发展为一种理论, 予以肯定”[9]。凯恩斯从理论上总结了“新政”反危机措施的经验, 提出了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需要的基本理论, 从而迎合了新政的需要, 某些观点在后期被罗斯福为首的改革者所接纳。同时, 新政也进一步充实和印证了凯恩斯理论, 两者间是相互影响, 是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线上不谋而和。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两者间如此地相似呢?笔者认为正是它们共同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所造就的。

(1) 经济危机直接促使凯恩斯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的诞生。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不仅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长达4年之久的大萧条、大恐慌之中, 而且将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击得粉碎。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制度, 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经济政策, 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凯恩斯从理论上表达了这一要求, 罗斯福从实践中顺应了这一要求。

(2) 是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垄断的不断加强必然造成竞争的下降, 市场的调节机制失灵,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更加的尖锐。资本主义国家内的阶级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十月革命打开资本主义链条上的缺口后, 各国相继掀起了革命高潮, 震撼着资本主义统治。而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工人、农民罢工运动的高涨和法西斯的猖獗, 直接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已经发展到极限, 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关系也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只有寻求改变才能拯救资本主义。而在当时的危机下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向社会主义转变, 根本变革生产关系, 发展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二是转向欧洲法西斯主义, 显然这是一个极端而残酷的选择, 违背美国的民主传统。凯恩斯和罗斯福既相互独立共同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即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曾指出:“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是客观的形势。”[10]

(3) 不同程度的受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通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有效需求问题”的论证, 从而人们常常误解为他就是有效需求理论的开创者。实际上马克思对有效需求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逊于凯恩斯, 甚至更为深刻。“在马克思那里, 从资本主义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探讨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11]那么, 凯恩斯究竟有没有曾经关注过马克思呢?在《通论》中有三处提到过马克思, 其中一处指出:“在古典理论得到最成熟体现的马歇尔、埃奇沃思和庇古教授的全部著作中, 它 (指有效需求) 甚至一次也没有被提到过。有效需求只能生活在卡尔·马克思等人之中。”[12]从而可以表明, 凯恩斯在其核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借鉴过马克思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于30年代经济危机的阴影时, 苏联经济却丝毫没有受到冲击, 并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实现向农业工业国的转变。一边是危机四起的美国, 一边是经济一枝独秀的苏联, 实行“新政”的罗斯福政府既然是在“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 走一条有别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为什么不可以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 有限的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优势呢?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理性和务实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凯恩斯和罗斯福应当会在一定程度上从马克思经济学及苏联经济建设中吸取经验, 以完善他们“国家干预经济”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安布罗斯 篇10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将以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为最终目的, 因此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中只有充分整合俄罗斯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和竞争对手等因素, 才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机遇背景下, 提升俄罗斯的国家竞争优势。

(一) 叶利钦时期对外贸易战略

1992—1994年期间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特点是全面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这一阶段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目标是以自由贸易理论为指导思想,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 将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接轨, 获取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比较利益。对外贸易战略的特点是通过发挥俄罗斯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优势, 实现通过要素禀赋推动俄罗斯国家竞争优势的增强。它是属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主张对外贸易规模将由世界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将依据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 以获取比较利益为原则,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贸易自由化战略是指俄罗斯通过颁布法令法规等方式确立自由贸易体制, 放松对进出口贸易的管制, 并且通过调整税收制度等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管理。对外贸易战略的确立是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通过采取激进的方式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俄罗斯将采取与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由贸易战略。

1995—199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特点是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是通过采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贸易政策, 通常以政府的协调管理为特点, 将对外贸易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体现在政府提出的实现财政稳定和摆脱萧条的经济战略之中。俄罗斯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的目标是对国内的工业进行保护, 从而恢复国内的生产, 是一种以进口替代为主的贸易战略。在这一阶段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进口方面运用进口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对国内的食品和轻纺等幼稚工业进行保护, 从而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者的利益, 在出口方面则进一步放宽出口管制。

(二) 普京时期对外贸易战略

2000—2008年普京任职俄罗斯总统期间内, 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 具体表现为普京在其确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前提下, 开始强调国家应保证市场秩序, 从而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因此, 普京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作为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对外贸易战略的目标、内容和政策措施等与叶利钦时期的贸易战略有很大区别。普京时期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更为系统和全面, 其中包括俄罗斯的资源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工业品贸易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等。普京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体现了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获取经济收益的进程, 并且通过贸易战略的实施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 使国家竞争优势由要素推动转向由要素和资本共同推动阶段, 为俄罗斯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条件。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体现在普京的富国强民的经济思想之中。普京的经济思想包括重视制定经济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应从长远的经济眼光出发, 制定目标明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在普京经济思想的指导下, 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表现为通过实施能源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带动经济增长, 实施食品和轻工产品等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对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并通过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循序渐进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 创新型贸易战略

在2008年3月梅德韦杰夫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 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在普京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但是国内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等问题严重。因此普京在离职前描绘了2020年俄罗斯的发展战略, 提出了创新型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梅德韦杰夫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对普京时期经济思想的延续, 俄罗斯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 将通过采取创新型的对外贸易战略, 增强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家竞争力。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已经开始体现创新对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作用, 以及通过战略的转变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收益。

俄罗斯在梅德韦杰夫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体现在俄罗斯政府在2008年10月27日批准的2020年前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和2008年11月17日批准的《俄罗斯2020年前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构想》中。后者是俄罗斯制定的较为全面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中包括在2020年前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等, 也集中体现了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新的发展趋势。

在梅德韦杰夫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将不忽视国内资源性产业在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 扩大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份额中的比重, 实施对外贸易领域的创新型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创新型发展战略是指与俄罗斯在以往实施的资源性商品的出口导向战略相比, 俄罗斯将采取新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针对国内经济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失衡的情况下, 俄罗斯将通过鼓励和扶持资源产业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逐步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二、新时期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战略

黑龙江省应根据俄罗斯在新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特点调整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战略。充分利用俄罗斯利用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契机, 深化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 实现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

(一) 加强科技合作

黑龙江省应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 创新合作方式。在俄罗斯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通过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将促使俄罗斯的高新技术在黑龙江省实现产业化, 同时有利于黑龙江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黑龙江省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为对俄科技合作提供有利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引进技术的相关政策是保证技术贸易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技术的输入输出不仅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 而且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立法与行政手段加强对技术贸易的管理和干预, 以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黑龙江省的科技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为引进俄罗斯的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黑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 黑龙江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黑龙江省应重视通过挖掘技术、人才潜力, 整合科技资源, 扩大对俄科技合作, 培育六大产业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对黑龙江省未来的科技发展做了整体部署, 并提出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深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提出企业要积极吸引俄罗斯的先进技术, 进行消化吸收, 实现产业化。这些将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科技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 推进能源合作

黑龙江省应在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背景下, 积极推进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源产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之一, 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俄罗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俄罗斯能源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内容是俄罗斯根据国内能源产业的基础以及国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有效利用能源和能源产业潜力, 提高能源产量和发展壮大能源工业, 在对外贸易中扩大能源产品的出口, 从而使能源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能源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体现在俄罗斯在2003年3月政府批准的《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中。在《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是俄罗斯将提高能源产品竞争力和出口潜力, 并促进产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多元化。其中还对能源资源储藏量、产量及出口量作出了远景规划, 其中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资源的储藏量都将增加。电力、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产量也将继续增加。特别是在能源的出口方面, 2020年前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将维持在1.4亿~3.1亿吨, 成品油出口将达到3000万~5000万吨, 天然气和电力的国外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在能源市场的全球化、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背景下, 黑龙江省应积极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规模, 创新合作模式。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黑龙江省应转变传统的能源产品贸易的合作方式, 实现双方的产业合作。一方面通过能源产品在俄罗斯与黑龙江省的流动, 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的经济循环;另一方面针对俄罗斯对能源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的特点, 黑龙江省应积极与俄罗斯开展能源领域的产业合作, 利用东北振兴的契机和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 实现双方产业互补的合作新模式。

(三) 深化投资合作

黑龙江省应针对俄罗斯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深化与俄罗斯的投资合作, 积极拓展投资领域和创新合作方式。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资金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产业平台。俄罗斯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俄罗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时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政府也相继颁布了政策措施吸引外资, 一方面黑龙江省可以选择以资源导向型的方式向资源和能源充裕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资本输出;另一方面, 黑龙江省应加强在高科技产业与俄罗 斯的投资合作。

三、黑龙江省应采取的对策

黑龙江省在与俄罗斯开展经贸合作的过程中, 应重视对微观经济主体竞争意识的培养, 并且加强对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通过加快建设信息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俄罗斯与黑龙江省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 培育企业竞争意识

黑龙江省的企业是与俄罗斯进行经贸合作的微观主体, 是决定双方能否有效开展经贸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技术能力不全面的现象, 在当代随着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 这将制约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效率。因此, 黑龙江省应加强企业竞争意识的培养, 促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与俄罗斯经贸合作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

(二) 创造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环境

黑龙江省应加强与高科技产业和能源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扶持, 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黑龙江省对高科技产业和能源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支持, 将增强该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 使产业的分工协作性和协同竞争性增强, 从而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实现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良性互动。

(三) 搭建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黑龙江省应重视搭建与俄罗斯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使双方的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化。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除了一国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相关产业的支持外, 政府政策和发展机遇也将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将为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机遇, 减少交易成本, 增加双方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纲, 海闻.国际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养志, 王娟熔.浅论普京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J].俄罗斯研究, 2001 (3) .

[3]彭福永.国际贸易[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洲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欧中亚研究所联合课题组.俄罗斯经济发展规划文件汇编[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5]冯绍雷.俄罗斯经济转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你好,俄罗斯 篇11

媒体对于这次访问给予子大量的关注。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北京分社社长柯舍夫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我们总社有全面的报道计划,胡锦涛在俄罗斯所有的活动我们都会报道,不会漏过任何一个机会。”早在两个多月前,有关此次胡’锦涛访俄的日期等内容,柯舍夫就从时任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那里知道了。此后关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的任何消息,他都立即报道。迄今为止,柯舍夫已经报了20条左右的相关消息。“这样的报道会持续到胡锦涛出访回来后。”他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莫斯科分别采访了俄罗斯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他们普遍认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此次来访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为不管是从俄罗斯国内局势、还是中俄关系来说,胡锦涛的此次访问,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

2005年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15年前的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联邦国家主权宣言。以后这一天被定为俄罗斯独立日。15年间,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进入了无可争议的“普京时代”。

同样是在今年,5月31日,一场“世纪大审判”之后,举世瞩目的俄罗斯前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逃税和欺诈案判决终于尘埃落定。俄媒体认为,这一事件宣告了俄罗斯“寡头时代”的终结,也是俄罗斯转轨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俄罗斯《消息报》点评说:“毫不夸张地讲,这—标志,陛事件将决定国家未来多年的发展方向。”

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弗里兰问及寡头问题时,普京回答说:“那些有钱人不应当控制社会……寡头们不可以、也没有权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如果有人已经习惯了无政府主义,那我很抱歉,他们将必须遵守新的规则。”普京实际上道出了他的新执政思路:抛弃建立在权贵、官僚和犯罪墓础上的市场经济,选择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基础上的市场体系和社会生活。

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目前可能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意识到他们要靠国家。

俄罗斯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景桂兰教授认为:目前俄罗斯的国家治理逐渐走向规范,这切断了寡头复归的路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俄罗斯媒体舆论的监督功能非常厉害。他们把一些钱权交易的非法黑幕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是制约寡头权力的最好力量。

近年来西方对俄罗斯的批评是持续的,主要矛头所向是普京一系列加强中央权力的做法。

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权力:按地区管理原则建立7大联邦区;改革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制成整顿联邦宪法秩序和纪律的法律;建立国务委员会。

2004年9月13日,经历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又提出修改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即由原来的选举产生改为总统提名候选人,再由地区议会选举通过。

景桂兰认为,“俄罗斯15年转轨取得两大成果:一是在经济基础领域建立了市场经济,宪法确立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理及制度。二是构筑了与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相适宜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新闻传媒等多元制衡的现代权力机制。这两大成果从社会的基础层面上保证了俄罗斯不会重新走向专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是有区别的,普京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可控的民主”,一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民主方式。

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心态

许多数年未到俄罗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罗斯,普遍感觉到变化不小。过海关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规矩,商店里傻大黑粗的“苏式”包装消失,商品比过去精美许多。莫斯科城里,新建筑虽然不算多,但大多豪华精致。

变化更大的是俄罗斯人,前苏共中央局级干部塔某现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独拥财政人事和报道政策大权,月人四五千美元。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的外孙、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尼某对他小儿子长大丁开中餐馆的“宏愿”居然赞赏有加。俄罗斯著名美国通特某请中国朋友刻了个“世德堂”的大印,因为他儿子的经济事务所想取个中国名。俄新社老报人伊某的女儿不愿轻松地拿2000美元的白领月薪,非要自己开公司……

年初的民调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体面,能满足基本需求”,80%的人赞同民营企业,67%的人希望子女有经商才能,认为已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比认为不适应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罗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学问、轻工商,视做买卖为投机倒把,恨不得放火烧掉邻居开的小店。可以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轨,今天的俄罗斯人的心理也发生了“转轨”。

然而,在俄罗斯人心理的“转轨”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逾越的“误区”。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怀念“房租 1921年以来没提过,基本食品价格1947年以来没涨过”的苏联时期,年初甚至发生了抗议社会福利“暗补改明补”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会才恢复平静。

“误区”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罗斯GDP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7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443亿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朱得到同样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罗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占的比重达32.9%,10%贫困者仅占2.3%,亿万富翁的人数仅次于美国,同时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令人担忧。

此外,俄罗斯人还难以消除“悲观情结”。不少俄罗斯人习惯从负面看待变化:资本出口是“逃资”,吸引外资是“外国经济渗透”,商品出口是“资源流失”,商品进口是“让外国赚我们的钱”。一位俄罗斯经济学家说:形成市场经济心态远比形成市场经济难。

经过10多年的艰难坎坷,俄罗斯基本完成社会经济转轨。去年俄GDP按可比价格计,已达转轨前的90%,考虑到还有相当于GDP40%的“影子经济”未列入统计,实际上人均GDP超过5500美元,大大高于转轨前。

两国关系有“双重保证”

俄罗斯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除了促进双边关系以外,中俄两国在经贸、军事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扩大,且更重要的是,将从此走向“务实”。

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拉佐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俄中关系正处于两国关系史上“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并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俄中关系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发展水平是因为有“双重保证”——既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又考虑到了双方的现实利益。

拉佐夫介绍说,俄中两国已经建立起了高层会晤机制,双方每年要举行几次最高级别和高级别的会晤。两国领导人还确定了到2010年将双边年贸易额提高到600亿美元的目标。

他还指出,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具有更大的国际意义——是地区和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合作时应考虑恐怖主义威胁、个别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地区冲突和其他因素。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格雷兹洛夫则指出,俄中两国的相互协作达到了很高水平,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完全一致。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和联合国框架内、在朝核等问题上会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

俄通社-塔斯社27日援引俄罗斯高级外交专家的话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俄罗斯的访问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今年6月2日,俄中两国外长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了《关于俄中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从而为两个大国以法律形式确定边界走向的过程画上了句号。俄中在两国关系史上首次确定了相互认可的全部边界线的走向。

在双方解决了边界问题之后,两国之间便不存在可能严重制约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政治问题。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重心将转移到直接关系到两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务实互利合作上。

这位专家指出,经济合作是双边合作的最重要的领域。去年俄中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大关,并仍在高速增长,双方投资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6月在俄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俄中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署的一系列中国对俄投资项目已经进入落实阶段。今年6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中第二届投资促进会议上中国对俄投资的地理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金额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两国开始起草2006年至2010年双边经济关系中期发展规划。双方在这份文件中将全面分析两国合作潜力,并采取实际步骤消除阻碍双边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谈到两国经贸合作问题时,格雷兹洛夫主席说,去年两国贸易额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双边贸易也呈现良好增长势头,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正在落实,比如有俄罗斯参与的中国江苏省的“田湾”核电站正在加紧建设。

但他同时坦率地指出,俄方希望实现与中国的贸易多元化,深化同中国的合作。俄方将加紧通过旨在改善投资环境的法律。对于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则进一步指出了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两国之间大的合作项目还比较少。他认为,双方已经开始致力于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对俄最大直接投资项目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房地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应重视俄对中国机械设备出口减少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影响两国整体经贸关系发展。

再次,两国还应规范双边民间贸易。他认为,为了使双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应使两国民间贸易变得更透明。

波尔佳科夫还说,两国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是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方式。文化交流是广义的,包括旅游、出版、文艺团体间的交流等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刚刚起步,而即将在对方互办的文化年活动将是一个绝佳的增进交流的契机。

中俄关系今年有很多“突破”

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前夕,胡锦涛主席于6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罗斯第一电视台的联合采访。他说:10多年来,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和扩大,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5月20日以307票赞成,80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这场经历了40多年的漫长谈判和曲折,最终尘埃落定——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中俄两国解决在远东的边界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段边界问题几乎引发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两国的核战争。”俄罗斯问题专家罗斯·戈特莫勒说。

一直纷纷扰扰的中俄石油管道问题,似乎开始了“起航”。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4月19日在莫斯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在通往太平洋口岸附近的纳霍德卡的管道完工以前,将首先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输油管道支线。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季志业说,“俄罗斯确定搞石油管道第一期工程,把管道建到距离中国漠北70公里的地方,而且近期俄罗斯明确表示用本国资金建管道,这个是很重要的变化。”

消息颇为灵通的柯舍夫透露,胡锦涛这次去莫斯科估计会签订好几个重要的文件,其中包括能源合作。

他所供职的俄罗斯文传电讯社6月27日常常报道称,俄罗斯空军总司令米哈耶洛夫在记者会上表示,俄中两国的国防部长达成协议,决定两国今年第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于9月在中国境内举行。米哈耶洛夫称,俄中联合军演是两国军方合作的新途径,目的是改善两国军队的训练能力,以及加强双方合作。

6月9日的圣彼得堡迎来了中俄第二届双边投资促进会议的召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去年,中俄第一届投资促进会议上签订的12个合作项目已全部启动,总投资7亿美元。这次会议又将签署7个项目文件和1个备忘录,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化工、森工、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电子政务等广泛的领域,总投资额近15亿美元。

当日下午,曾培炎以及中俄各界代表上百人见证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奠基仪式。该项目不仅是圣彼得堡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外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对俄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是中俄双方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

安德斯·阿斯朗德是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俄罗斯及欧亚部主任,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他表示,各种证据均显示,俄罗斯和中国的政治关系目前是两国历史上最好的,双方基本上不存在重大的矛盾冲突,同时,两国的商业机会也非常多。

中俄共同关心的问题更多了

出访前夕的胡锦涛对俄罗斯媒体表示,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双方应深化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经贸、能源、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丰富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就胡锦涛即将参加的8国峰会,莫斯科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对话,很多国际问题没法解决。”

安德斯·阿斯朗德认为,在西方国家眼里,俄罗斯已经接近到“贱民”的地位了,因为它放弃了民主和没收了最大的私营公司。所以俄罗斯更,陕地转向中国和印度,因为他们对俄罗斯的这些政策比较能够容忍。

然而,在季志业看来,眼下一些世界重要力量正在进行重要的调整,比如独联体国家一系列的政权变更。“这些地区发生了宪法框架以外的政权更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挤压俄罗斯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合作,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扩大影响,在该组织的框架内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都是双方关注的事情。”

中俄两国在对地区安全的看法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朝核问题,双方的共同愿望都是恢复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改变朝鲜现有的政权。

“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坚决支持乌政府采取稳定国内局势的措施,在态度的表明上中俄有一致陛,其中包:括对颜色革命的一些看法。”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俄罗斯室主任丁佩华说。

6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上,各方原则商定同意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在胡锦涛此次参加的阿斯塔纳首脑会议上,将对此作出正式决定。

丁佩华告诉记者,在这几个观察员问题上,以前还有很多争论,如今他们都加入了,说明中俄双方的分歧减少了,两国关系更近了。

霍华德·欧文·罗斯 篇12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07年12月10日,罗斯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Montreal,Quebec,Canada)的一个会计世家。他的父亲(John Wardrop)曾任蒙特利尔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和主席职务,并三次出任蒙特利尔贸易委员会主席。他是家族里面的第三代会计学者,他们家庭的会计传统可以追溯到1858年,当时他的祖父菲利普.S.罗斯(Philip S.Ross)创办了一家名叫P.S.Ross&Sons的会计事务所。这家会计事务所于1958年6月旧与英国的乔治A.塔奇公司(George A.Touche&CO)、美国的塔奇.尼文.贝利·斯马特会计公司合并成当时“八大”之一的国际性会计公司,正式更名为塔奇·罗斯呗利·斯马特公司(Touche,Ross,Bailey&Smart,简称TRB&S)。这家公司于1969年9月1日更名为塔奇·罗斯会计公司(Touche Ross&Co.简称TR)并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德勤会计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1930年,罗斯在蒙特利尔的麦考吉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得了学士学位,1932年,在牛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分别被圣伯克大学(Sherbrooke University,1963)、奎恩大学(Queens University,1964)、乔治·威廉大学(Sir George Williams University,1965)和麦考吉大学(McGill University,1973)授予法律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一名注册会计师。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罗斯在会计实务与会计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硕士毕业后,罗斯加入了塔奇·罗斯会计公司(Touche Ross&Co.)。1942~1969年间,他一直作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同时还担任公司很多委员会的委员,其中包括政策委员会主席。1932~1969年,他还在P.S.Ross&Partners管理咨询事务所工作,并在1943年成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正像其父亲一样,罗斯也一直与母校麦考吉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于1955~1956年任该校校友会主席,1956~1964年任总执行人,1964~1969年担任麦考吉大学荣誉校长时,仍旧在他的会计事务所做合伙人。当他的会计事务所成为加拿大最大的事务所,以及他在麦考吉大学担任最高职务之后,他于1969年从他的会计事务所辞职,成为麦考吉大学管理学院第一任教务长。这个位置他一直做到1973年退休。在他退休之际,麦考吉大学给他授予了最高荣誉——管理学教授和法律学荣誉博士,为纪念其管理成就,于1974年将管理学图书馆命名为霍华德·罗斯管理学图书馆(Howard Ross library of management)。此外,他分别于1942~1964年在乔治·威廉大学(Sir George Williams University)、1947~1964在联邦技术学院(United Theological Colleges)出任管理委员会委员。

三、主要论著简析

罗斯作为一名国际会计界知名的现行价值的倡导者,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改进财务报表的方法。围绕这一主题,他曾给许多专业组织发表演讲,出版了多本专著,如《会计是难以捉摸的艺术:有关财务报表的一种冒昧诠释》(The Elusive Art of Accounting:A Brash Commentary or Financial Statements,1966)、《财务报表———现行价值的改革》(Financial Statement—A Crusade for Current Values,1969),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如“财务报告的现时危机”(The Current Crisis in Financial Reporting,1967)和“我们的税收—来自Carter&Bensorn的教训”(Our Taxes,Lessons from Carter&Benson,1971)等。

(一)《财务报表一现行价值的改革》(Financial Statement——A Crusade for Current Values)

罗斯是现行价值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这本简短但富有说服力的论著中,强烈呼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现行价值来取代历史成本作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他认为,阻碍改进当前或更有用的财务报表的原因在于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的计量基础。他一再强调,尽管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这种应用只是出于会计职业界免遭来自公众对财务报表的批判。尽管本书讨论的仅仅是计量基础,但与罗斯的第一本专著《会计是难以捉摸的艺术:有关财务报表的一种冒昧诠释》(The Elusive Art of Accounting:A Brash Commentary on Financial Statements,1966)有很多相似之处。

该书分15个章节进行阐述,这15个章节可以分成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章。罗斯用切合实际的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会计之所以停滞不前的原因,总结了问题所在。罗斯认为,以现行价值为编报基础的财务报表要比以历史成本为编制基础的财务报表更有用。因此,罗斯倡导所有会计人员都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来积极推动价值会计的变革,而不能只是消极地等待成文的公告发布或理论的形成。第二部分包括第3~8章,这是本书的中心思想所在。在这一部分里,会计计量领域的各种问题以更清晰的轮廓展现出来,同时建立了现行价值的思想。第三部分包含第9~13章,这一部分讨论了在现行编报程序下,编制好的财务报表所需要的各种方法并结合相关资产负债进行了说明。第四部分为第14~15章,主要对损益表涉及的现行价值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在该书的最后,作者充满激情地鼓动人们为推行现行价值做出努力。他指出,把财务报表全部建立在现行价值的基础上或许不会绝对真实,但是不论这样做是否会更加让报表使用者满意,我们都必须坦诚地去对待现行价值。不可否认,现行价值的计量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诸多困难而对目前的状况做出妥协与让步,一味地规避这些问题,这样做会更危险。为了编制更有用的财务报表,我们要敢于面对这些困难,以积极的姿态、充满信心地去加以解决,而不是只知道机械的去遵守那些所谓公认的会计规则。

(二)《财务报告的当前危机》(The Current Crisis in Financial Reporting)

【安布罗斯】推荐阅读:

上一篇: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下一篇: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