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共5篇)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1
当下, 在一切都那么现代化的时代, 上网查阅资料, 稍加改动皆可为我所用, 教师失去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 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沦为别人思想的传声筒, 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逐渐丧失, 对教材的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 影响教学效果。解读文本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 只有“入乎其内”, 披文入情, 方能觇文见心, 真正领略文本的内在意蕴和独特魅力;同时, 要能“出乎其外”, 跳出文本, 通过对作者、作品等相关背景资料的揣摩, 对文本在教材体系中位置的研究, 更真切、全面、深刻地认识文本。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要灵活使用文本, 做到创新文本、超越文本, 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沉潜文本:在多元解构中发掘教学的意蕴与价值
沉潜文本, 就是指教师必须秉持“入乎其内”的阅读原则, 在平心静气的阅读中牵手作者, 披文入情,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咀嚼、品味, 走进作者微妙的心灵世界, 解析文本思想感情密码, 猎取教材的真实意蕴和独特魅力。
1.“静心盲读”, 读出个性神采
王崧舟老师说:“文本无语笑东风, 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 野花开处见天堂。”学会纯净地阅读, 读出自己的感悟, 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阅读方式。纯净地读, 就是沉下心去读, 一字不漏地读, 不参考任何资料, 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作者的思路。写法决定读法, 读法决定教法。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 再去参考别人对教材的解读, 查阅相关资料, 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教材解读就会涌动着个性, 充满着新意。
2.“由点及面”, 读出原汁原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中不少是节选或改编自名家名作, 内蕴丰赡。如果教师孤立地就课文来解读课文、教课文, 难免会单薄肤浅, 甚至会断章取义, 误读了作者的意图。怎样才能让这“沧海一粟”折射出作者的思想?要去读原著, 从整体把握局部, 从宏观中洞悉微观。唯有将它放回“母亲”的怀抱, 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解读教材, 将课文读“宽”读“厚”。有了足够的“宽度”“厚度”, 我们的教材解读也就有高度了。
3.“眼观六路”, 读出文本真谛
语文教师应当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善于从多角度研读文本, 发现文本的真谛。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 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 即作者的写作背景;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 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立场, 即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直指教育目的——读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基于这样的认识, 教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前认真研读了教学文本, 在阅读、解读教材时, 确立了以家园为主题——围绕“笼”与“巢”, 抓住了文中的点睛之句“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把文本解读的主旨定格为“信赖”, 既循着作者的主旨, 体现了对作者、对教材的最大尊重, 也关照了教学目的, 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解读是最贴近文本真义, 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风景, 感受到不一样的精彩。
二、活用文本:在“以学定教”原则下生成教学的灵动
潜心细读, 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前提, 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教师智慧地活用文本则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活用文本”, 跳出文本, 贵在教师不唯教, 而唯学, 即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实施。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 依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 在对课文语言进行一番用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基础上, 选择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1.依托教材、尊重学情,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各学段阅读目标有很多:理解词句, 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了解梗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从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从课文题材、学生自身特点去思考, 最符合本篇课文、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发现“这一篇”与“这一类”的差别, 即文本特质。
如《爱如茉莉》一课, 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那就寻找文本的特质, 同为叙事性的作品, 本文的叙事特点在细节描写。因此根据课文富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抓住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 (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读、思、议, 感受父母之间茉莉般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2.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灵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在这一点上, 数学老师的教学对我们颇有启发。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解决这个例题, 而是通过这一道例题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关注的是学生, 教给学生的是方法, 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我们语文教师呢?拿到一篇课文, 务必要将课文内容讲深讲透, 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内容里兜圈子, 总也走不出来, 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 学生记住了几个词语, 认识了几个人物, 知晓了几种道理, 而方法、能力全没有。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向数学教师学习, 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方法, 灵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积累语文素养, 提高表达能力, 把文本价值发挥到极致。
3.适时生成, 恰当迁移, 适度延伸和拓展教材外延与内涵
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增强教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其形式有音乐、图片、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实践活动等。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都要为深入理解文本、发展语言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需理解的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 教师应该适时地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空白点、发展点处进行拓展, 但拓展并不是越多越好, 要恰当适时, 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因此, 教师在备课中对于教材的拓展与延伸的预设须服务于教学需求, 立足于学生实际, 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质, 让学生拥有自由翱翔的学习天空, 绝不能率性而为, 偏离语文学习目标的航道。
综上所述, 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够“入乎其内”, 方能得其精髓, 悟出真谛, 把握神韵, 这是生成出精彩课堂的前提;而“出乎其外”, 从文本中跳出来, 则是一种超越, 一种智慧, 一种艺术。“入”是“出”的基础, “出”是“入”的升华, 二者互为共生, 共同演奏着灵动、高效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灵活运用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 篇2
一、讲究简洁明快,做到高雅幽默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切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个劲儿地讲。要简洁、明快、有实效。教师对难点内容要一语道破,使学生能迅速捕捉知识的主干部分,要给学生感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教师的语言也切忌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提倡生动、热情、高雅、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但要清楚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富于情趣、富于理性,教师通过高雅的、理性化的语言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种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力量。从容的讲课风度、娓娓动听的陈述、析理明了的讲演,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同时,高雅、理性化的课堂语言少不了幽默的调和。幽默也是教学语言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乐观、豁达、和蔼可亲。幽默的教学语言更能产生一种向心力,把学生吸引团结在教师的身边,一个浅浅的幽默微笑,一个简单的幽默动作,都会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注意巧妙引导,做到仁爱宽容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笨猪猡”、“榆木疙瘩”、“没出息”、“真笨”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的转化要抱以宽容的态度。学生毕竟还只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言语,评价学生的行为。应该是平等、仁爱、宽容,平易近人,要善于学会引导,化解矛盾。如:有一次,我看到班级一个学生进网吧,在我的追问下,他又检举出了班上的另外几位同学。可被检举的其中三名学生却在课下扬言要收拾这位据实相告的同学。我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小小年纪竟威胁恐吓别人,这还了得!非得杀杀这股子歪风邪气。我沉着脸把那三名学生叫到讲台前,准备严厉地批评。可当我看到他们低垂着的脑袋,慢吞吞的脚步时,忽然觉着我所谓的严厉批评他们早就猜到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想到这里,我马上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将三名学生叫到教室外,用平和的语气说道:“你们认为XX同学说真话不对吗?应该包庇你们的错误行为蒙骗老师,是吗?在老师的眼里,你们就像是一棵棵小树苗,经不住暴风雨的打击,已经长歪了,老师的本分就是让你们一个个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必须帮你们纠正错误,向着正确的轨迹前进,不是要定你们的罪。”三名学生听了,一个劲儿向我道歉。下午到校后,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三封信,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三名学生写给我的,信里面写了自己进网吧不能自制的那种感觉以及今后彻底悔改的决心,我读了之后非常感动,随即提笔写了回信。在信里,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用真诚的语言表示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我对他们的殷切希望。最后,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了这个故事,并且将信给了三名学生。此时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所洋溢的自豪与羞涩,心里又涌起一股难言的幸福感。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三名学生与我的距离明显拉近了,他们不再畏惧,不再忌恨,而是主动和我谈关于网上的事情。教师巧妙的引导点化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结,彼此的心灵对话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
三、掌握随机应变,及时激发兴趣
著名的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这样阐述他的优课观:“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来自老师的精彩”。只有善于把握学情,随机应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精彩。如:于老师在“写对话”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显得不太感兴趣。他就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个对话可是写作文的法宝啊,大家不是最怕写作,最头疼把作文写长吗?我就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字不够,对话凑’,今天把这个秘密告诉你们了,可不要告诉别人啊……”噱头十足的一席话,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得他们作文兴趣陡增。当孩子完成之后,于老师翘起大拇指夸奖他们:“到底是双语的学生,写对话对你们是轻而易举的事。”孩子害怕什么,孩子需要什么,他都了如指掌,并且善于“哄孩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两小儿辩日》中的“辩斗”,先是同桌辩斗,接着是指名辩斗,然后是师生辩斗,最后是全班辩斗。无论是辩斗的水平、情感,还是辩斗的味道,每一次都有提高、升华。尤其是师生辩斗时,王老师通过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阵阵掌声。教师的水平炉火纯青,学生在王老师的点拨、激发、感染下,也辩得有声有色,绝不亚于教师的水平。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王老师的这一辩,辩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辩出了他高明的教育智慧,辩出了他有效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3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呢?我县教育局主抓教学的局长衣学军经过冥思苦想, 创设了“八程序教学模式”。我经过多年的切身尝试、实践、摸索, 认为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八程序”教学法, 对解决这些问题颇有裨益。
所谓“八程序”教学法, 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拟定的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等自学课本内容, 然后分组讨论、练习, 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小组代表提出, 其他小组给予解决释难, 老师可以给予引导, 疑难解决之后, 引导学生对本课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最后老师要精心设计习题, 让学生当堂完成, 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通过在课堂上的小组成员的互动作用, 老师的适时引导, 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本课的单词、句式, 突破自己不懂的难点。由于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跃跃欲试, 这样以来, 学习成绩好的能够大展身手, 不想学的也想学着说上几句, 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有了, 学劲足了, 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经过多年的尝试、实践, 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在实施“八程序”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改变教学观念, 向课堂要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 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能够学会运用语言, 能够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由于“八程序”教学法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深切感到课堂时间的紧迫, 精力投入的重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要精心编导课堂, 适时点拨
一部片子的好坏, 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 但导演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教师要精心安排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牢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在“导”上做文章, 积极发挥“导”的作用。“八程序”教学法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分段释难的程序中, 学生真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老师的适时点拨就会像久旱逢雨, 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当小组活动结束后, 还可以选几组比较好的, 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 使学生互相启发, 相互促进, 进一步提高小组学习的质量。
三、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 合理编配小组
由于我校学生班大, 人多, 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 为了防止小组活动疏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目的, 因此, 教师要精心编排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都应按好、中、差进行编排, 还要指定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 组织本组的活动。这样, 差生在优秀生的带领帮助下, 通过相互说、练、互相释难, 老师再引导释难, 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小组活动中就能得以提高。但同时也应防止个别学生独占鳌头,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这样以来, 同样的内容就有不同的说法, 不同的设想, 长此下去, 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学识,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用语言的环境。
四、“八程序”教学法已初步收到成效
1.“八程序”教学法在我校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
应用, 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灵活地运用“八程序”。
2.“八程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少学生常在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地用英语交谈, 编排故事、小品、创设英语角等。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 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了。
通过实施“八程序”教学法, 学生得到了经常的训练, 不少学生都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说上几分钟, 如果给出材料或图片, 学生能轻松地表达材料的内容。
4. 实施“八程序”教学法, 能及时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增进知识的应用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篇4
关键词: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远比学习知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谈一谈几种数学思想的运用。
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把所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代换、整体设元等,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不仅涉及以上几种,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积累、挖掘、归纳、提炼,更好地把握本质规律,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乡小寨中学)
摘 要:灵活运用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
关键词: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远比学习知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谈一谈几种数学思想的运用。
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把所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代换、整体设元等,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不仅涉及以上几种,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积累、挖掘、归纳、提炼,更好地把握本质规律,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小寨乡小寨中学)
摘 要:灵活运用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
关键词: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远比学习知识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谈一谈几种数学思想的运用。
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把所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代换、整体设元等,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不仅涉及以上几种,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积累、挖掘、归纳、提炼,更好地把握本质规律,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5
[解题指导]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考试时要想正确、快速地解答这样的试题,就要明确什么是颁奖词及颁奖词的特点。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颁奖词所适用的情形是:在颁奖典礼上,它是作为某种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的,缺少了这个环节,活动的策划就不是很完美,活动过程就显得不是很完整。这种宣读颁奖词的方式,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颁奖词的特点:一是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二是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三是简洁性。颁奖词非常精炼简洁,寥寥数句,即见人物的神韵与风采。四是系列性。在颁奖典礼上,授奖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因此,这类文稿的写作往往是一个系列。尽管主题相同,但是具体人物对象的事迹不同,这就要求写作时必须做到因人定论、因事定调,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清楚了什么是颁奖词及其特点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颁奖词的写法。
一是大处写意,勾勒人物事迹。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在这里,引申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在新闻传媒非常发达的时代,人物事迹点到为止,人们自然心领神会。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魏青刚的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这段文字对魏青刚下海救人的事迹介绍,就是简洁的“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至于具体的过程,没有详细交代,但是英雄的侠义之举如在眉睫之前。这种大笔写意的手法,笔法简洁、描人绘物非常传神,显得气势宏大、撼人心魄。
二是重在挖掘,表现人物的精神。我们知道,对人物精神的赞美是颁奖词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坚强意志、思想品质等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徐本禹的颁奖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这段文字对徐本禹的精神与责任感提炼得很到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徐本禹以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感动,这种感动缘自于我们对他人格精神的钦敬。物质上不富有的他,以其义举获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比物质上的财富更有价值。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他“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他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因而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徐本禹崇高的品质、闪光的心灵、忘我的人生境界。
三是灵活表达,叙、议、抒有机融合。颁奖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求综合运用。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千手观音”的表演堪称“绝美的舞蹈”,以邰丽华为代表的演员,将生命之美演绎得让人惊叹。这段颁奖词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推荐阅读:
灵活运用激励的策略08-3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10-24
高考写作指导:文采要灵活运用08-26
灵活运用比较法学英语07-09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8-20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07-05
灵活的教学方式06-25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