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通用12篇)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要求, 历史课改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强调学生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认知的过程,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突出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历史课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多样的学习机会, 鼓励学生亲历活动, 参与实践, 获得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会、历史短剧、小品等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 激活学生主动操作的潜质, 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使学生真正成为驾驭历史学科的主人。
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 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创造劳动之滋味
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掘其自身的特征, 使学生以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 改造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成败》一课中, 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材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有的学者却提出,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认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 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对此, 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充当教师, 请学生设计题目, 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认识水平。其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 不断提高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构建一个有序、开放、灵活的认知结构, 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其二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吸收和借鉴其他个体的思想和经验, 在开放、批判的思维方式中开拓、进取, 从不同角度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
二、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 体验历史情境, 形成历史表象, 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 激起积极的情感, 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如古代的秦始皇、刘邦、成吉思汗等;近代的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及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他们中间, 既有开创一代霸业的雄主良相, 又有叱咤政坛风云的女中豪杰;既有忠臣良将, 又有奸雄小人:既有封建帝王, 又有政党领袖。因此利用角色效应, 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 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 是很有意义的。我设计的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中, 让学生们分成七个小组, 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 并展开讨论, 让学生“身入历史”, 把自己看作是郑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 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 主动注入的那种“力”, 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学生充分活动, 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 发现了自己, 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功能在增长。角色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 一种更高的追求, 希望自己表现的更加完善, 随着活动的日趋增多,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三、让学生充当历史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的“新闻记者”角色, 体会历史课堂与学生现实生活间不可分割之联系
从杜威那里, 我们知道了“教育即生活”;从陶行知那里, 我们知道了“生活即教育”, 由此可见,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 将课本知识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 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 还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讲述李清照文化时, 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 我设计了“李清照与章丘”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的“新闻记者”角色, 自己去参观清照词园, 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清照有关的资料, 并进一步设计问题:“李清照的遗迹对济南章丘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些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让学生充当参与教学讨论的主体角色, 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师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面对面的互动, 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 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 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讨论, 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 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 提高能力。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讨论法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变得日益博学、睿智时, 我们将惊异地发现, 教师不再是蜡烛, 因为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 从而不断自我更新。如我设计的辩论会《我看联合国——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上,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写作、辩论的过程,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获取历史信息和历史论辩的能力, 从而养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习惯,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 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寓教于乐, 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 不断转化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和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一定会在不断创新课堂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2]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223.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 篇2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新课导入)学与教的过程
【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提问】(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问题研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尝试 篇3
一、“脱口秀”式综艺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1.讲台是“魅力”展示的舞台,我们是舞台上的舞者
讲台也就是舞台,我们可以成为舞者。尊重讲台,展现个性、人格以及衬托出魅力。教学的时候偶尔地自我陶醉、侃侃而谈,比如教学文化史方面,诵几首诗词,画几笔书法;在历史事件、人物的讲述后加些自己的、有别他人甚至书本的、不越轨的评价,这样放松有个性的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收听率”,也许有些教师还会因此拥有些“粉丝”级的学生。如此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何乐而不为呢?
形象生动、通俗幽默的语言值得中学历史教师的借鉴。只有当教师的语言通俗幽默,才能感染所有学生;只有学生受到了感染,才会产生兴趣,才会真正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会真正学习历史。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一些适当的现代词句、网络语言、英文等。
2.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我们来聊些“话题”
历史教学中也是可以运用“话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达成教学目的。“话题”的选择可以很广泛,可以来自课本、参考材料、也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上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不防以《金陵十三钗》为话题展开;讲体育方面的内容,可以以“南京青奥会”或“伦敦奥运会”为话题;中国古代史复习时,也可以用时尚话题“穿越”为题……时代感强烈又兼具趣味特点的“话题”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二、“讲座”式综艺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1.历史不一定要平铺直叙,要花点时间说点“故事”
把历史知识故事化非常适合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很少不受前人事迹的影响的,有的甚至把历史人物作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作适当的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比如在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可为大家补充洋务运动时开创的留学运动,近代史中很多名人都有留学经历,如詹天佑、陈独秀、鲁迅、周恩来等,那时的留学热潮也不亚于现在,第一批国家派的留学生留美幼童30人。他们在美国学习生活得如何呢?不论在课堂、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他们都是佼佼者,这些孩子后来都升入到美国名牌大学,但没等大学毕业就被清政府召回,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其他原因略去)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超出了清政府顽固派能容忍的限度。他们先脱下了长袍马褂,因为那不方便运动;对带队老师不再下跪请安,因为接受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后来还剪掉了辫子,甚至有的人还进了基督教堂,皈依了上帝,这哪里是在培养接班人,这不是在培养掘墓人吗?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清政府为了国家的富强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但所有的一切又要在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尽管如此,从这以后留学运动方兴未艾,在这30名幼童中,唐绍仪成了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任民国外交部长,蔡绍基任天津北洋大学校长,詹天佑设计修筑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书本内容加上补充内容,同学们对洋务运动给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其次,布置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某事件或某人物的相关情况进行查找、提炼、收集,然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这样,可以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语言表述能力,也容易让学生找到历史人物中的“偶像”和“榜样”。
2.别把历史说得平淡,它应该“悬念”四起
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悬念”开头,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如讲《十月革命》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中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如果不是,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呢?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兴趣。
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有意识应用“悬念”,则能起到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这样设计“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便带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那么战争会倾向曹操出现一面倒的局面吗?南方的割据势力会坐以待毙吗,谁将成为曹操的对手,他们将采取怎样的方式斗争呢?”接着分析赤壁之战中作战双方的利弊。这样的讲述显然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讲课结束时设置“悬念”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学生在思想中马上就出现了问题”。讲授应言有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和探讨。如在讲授完《秦王扫六合》后,可作这样的小结:“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了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自谓‘始皇帝,以为秦朝的皇位可以二世、三世、千世万世地传下去了。那事实会是怎样的呢?王位就那么简单地传承了吗?后面的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这便是我们下面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结尾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索与回味。
三、“益智”式综艺形式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l.试题的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竞赛活动开展的前提,可以采用的试题题型是简答题,难度是三个级别,A难度,书本内容;B难度,相关材料涉及内容(包括书本小字部分、史料部分以及参考资料部分);C难度,相关历史涉及内容。比如出关于唐太宗相关的试题,有A难度题:“唐太宗的名字是是什么?”答案:“李世民”;B难度题“‘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唐太宗”或“李世民”;C难度题:“唐太宗在什么事件中杀害了其大哥?”答案:“玄武门事变”。
2.竞赛参与者的选拔
采用自主报名和推荐两种方式,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推荐,选拔时注重小组间的人数和实力的均衡。
3.竞赛方式采用问答比赛的形式,方式两种:A、“闯关”式:《开心辞典》式,由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单独挑战十一题,难度“由浅入深”,出现错误及宣告失败,最后能答出十题者为优胜;B、“PK”式:《一站到底》式,有两名同学限时轮流答题,直到其中一名同学失败为止。
4.竞赛奖励
同时奖励小组和个人,优胜小组和个人可以得到精神奖励“历史知识优胜组”、“历史知识小达人”称号;物质奖励,相关学习用具,本子、笔一类。相对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
这样的活动开展能很容易地抓住学生眼球,会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鲜活,让学生恐惧的考试有趣。
综上所述,把“综艺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实践,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尝试,与大家交流。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 篇4
一、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墨守成规。
部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认为, 他们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和记住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并使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至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落实一点都不在乎。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 教师把课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当做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课堂上始终围绕教材知识进行反复讲练, “灌输”的意味极浓, 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后果是学生尽管学会和掌握了书本知识, 但是对此门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 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几乎成了背诵教材和应付考试的机器。
2.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 教师过于强调考试重点。 在这种情形下, 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 这种模式造成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丧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操纵者, 学生几乎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总之, 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能得到提高。
3.学生对课程作用不了解、不重视。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 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 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 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但是,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是不了解的, 他们认为, 这门课程无非就是不断背诵、记忆, 学习起来极为枯燥, 体会不到它的学习作用和价值, 因此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鉴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希望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下面, 笔者就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进行详细描述。
二、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课堂学习主体性特征被忽视, 学习个性被压抑。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使学生的学习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对当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指导学生采取探究式的方式对历史与社会知识进行了解、 收集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达到强化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 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三课中《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节内容时, 在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之后, 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有人说, 谭嗣同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真是一个英雄。 也有人说:“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谭嗣同也太傻了。 你是如何看待谭嗣同的选择的? 2.你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吗? 它在中国行得通吗? 请用简明的历史事实说明。 3.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4.简单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 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 你认为“维新派”和“洋务派”哪个更进步? 4.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戊戌变法在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为什么? 让学生结合对课本内容的初步阅读, 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这样就做到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2.运用分层式教学法, 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学生在智商、知识接受程度、学习水平、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的, 然而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习惯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这既妨碍了学生学习个性和爱好特长的发展, 又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提出一种全新课程理念:“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本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正视学生各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比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中《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节内容时, 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 对学生进行分层, 如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 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 能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 然后按照学生的层次提出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如C层次学生, 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是了解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知道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和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B层次学生, 除了要达到C层次目标, 还要能通过地图和材料, 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通过图文材料, 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A层次学生, 除了要实现B层次目标外, 还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变革与争霸的作用及意义。
这样, 通过实施分层式教学法, 我们便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更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有促进意义。
3.运用多媒体式教学法, 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提出全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有力工具。 ”鉴于此,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 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像并茂、画面逼真、生动形象等优势, 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如此, 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便会变得生动有趣,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比如, 在学习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课中《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 因为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 学生无法对当时的情况有真实的感知和了解, 我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二十世纪战争解密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并以图文并茂和图文互证的方式, 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 如此我便将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对八国联军所犯下的罪行有了最全面的了解, 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因为多媒体技术给学生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4.运用生活式教学法, 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课程学习价值。
常规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教师将教学眼光局限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 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却忽略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 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趣味和作用, 自然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效果十分低下。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鉴于此,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历史与社会问题, 大力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素, 让学生从实际中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内涵, 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与社会就在身边, 体验到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 进而真正领悟到它的魅力,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 在学习七年级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生活的时代印记》这节内容时, 一上课, 我就给学生出示了以“时代印记”为主题的幻灯片, 如“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发型”:50年代的麻花辫, 60年代的刘胡兰头, 70年代的山口百惠头, 80年代爆炸式的发卷, 90年代歪马尾, 21时机丰富多彩的发型;“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娱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典歌曲, 改革开放后的经典歌曲, 新世纪的流行歌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秀电影, 改革开放后的优秀电影, 新世纪的中国优秀电影;“时代印记———我们曾经的交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不便, 60年代卡车和拖拉机, 70年代自行车王国, 80年代公共汽车, 90年代私家车流行, 新世纪的高铁、飞机, 等等。 之后, 我还让学生讨论了一些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探讨21时机的三大件, 说说现在他们现在与父母出去购物付款方式除了付现金外, 一般还会用什么方式, 等等。 这一系列教学措施, 让学生了解了历史, 体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相应变化。 另外, 因为部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已经或者现在正经历着的,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体验到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 进而以更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5.运用实践性教学法, 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当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 是传统的室内课, 这让学生觉得很疲惫,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 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事物及现象。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 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 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鉴于此,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室内课程, 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道, 此门课程也是可以在脱离了教室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 从而让学生动起来, 并以此达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比如, 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在社区中生活》这节内容时, 在学生初步知道了社区的各个功能, 认识到了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 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 以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为调查范围, 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进行一项调查活动, 调查问题可以有:你喜欢你生活的社区吗? 你觉得社区为你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之处? 觉得社区中的哪些服务体现出了政治、经济、医疗服务、管理、文化等功能? 你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哪些活动? 对生活的社区有什么未向展望? 对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总结, 并撰写小论文。 这样, 我就将学生场地由固定的室内场所———教室搬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室外, 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 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 进而逐步形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意义
1.使教学方法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 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师习惯采用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也不符合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各种教学方法出现在了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舞台上, 如探究式、生活式、实践式、多媒体式等, 学生从单一固定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枷锁中解脱了出来, 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丰富多彩, 从而转变了学习态度, 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 教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为了实现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 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新课标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由此得到启发, 开始屏蔽传统的应试思想, 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全新理念, 大力探索和研究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 在课堂上会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 身份由原来的科研型变为经验型, 教学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 以此促使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摘要:如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当前的课堂,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固定单一, 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流,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实现应试教育目标上具有优势, 但是教学过程是死板沉闷的, 缺乏生机和活力,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吸引力。鉴于此, 有必要对当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样化探索, 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感受到课程的丰富多彩、精彩有趣。本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 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进行说明与描述。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童丹霞.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19.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 2008-08-10.
[3]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04-10.
唱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5
易门县龙泉中学:钱晓霞
【内容摘要】:唱歌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唱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唱歌教学方法不能太过传统,也不能太过单一,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小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我们的音乐课更丰富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关键词】:歌唱
教学
方法
技巧
氛围
调动
积极性
兴趣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也如此。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但我发现,学生在唱课外的歌曲时,往往不用谁教,就能唱得有模有样,而课内的则不一定,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慢慢的我发现,有些老师通常是通过反复的教唱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歌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反复的歌唱与练习中,因为缺少自我体会和自我思考而容易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同时也会对唱歌教学失去兴趣。也有些老师在唱歌教学中采用通常的唱歌教学模式:认识拍号、解释含义、说出规律--节拍--节奏--音高--读词--模唱--配器--讨论。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视唱与识谱能力,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曲谱,培养视唱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过分的强调双基,而拍号的含义、规律、节奏等都是科学的,是可以感知的,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那种不结合旋律,只是抽象、枯燥的讲解、分析,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容易接受,从而成了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唱谱也必然会成为审美教育的“绊脚石”,1 最后致使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在音乐课上害怕唱歌,当众演唱就紧张,唱起歌来面无表情、声音无力。上述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疑问了!
一、在教学中我们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了吗
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抓不住学生心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学生在上课练习时也很不情愿练习,导致上课效果很不好。抓不住学生内心就不可能给学生上好课,就无法向课上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果。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知道学生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注意创设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没有学习的氛围和动力。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很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创设教学情境恰恰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抓住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练习,稍后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一下这一观点,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吗
在教学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要求提不起兴趣,老师讲什么要求什么就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这是让我们广大教师朋友最为头疼的问题,其根本意愿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被激发。教师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点,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他们只是为上课而上课。
(三)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了吗
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所在,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总是不够高,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甚至不张嘴去练习,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使学生跟着老师的上课思路去走,导致了学生越学越烦,越学越没有兴趣,最后觉得上这一门课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而彻底放弃了学习,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甚至有的学生对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给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教学质量自然也得不到提高,最终使教学顺利完成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哪些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的教学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就应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就音乐知识而言,它是人们在音乐创造、表演、欣赏等活动中,通过艺术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是指导各种音乐学习、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教材,有了它就可以正确而顺利的从事相关的音乐活动,有了它,才能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但我通常把它放在歌曲中去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而不是单调的分开来讲。这样学起来会轻松得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我在歌唱教学中的观点,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得到一些借鉴。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利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的特点就是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感染,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变得很浓厚。
(二)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个班学生的上课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找到他们上课的兴奋点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各个班级学生们共有的特点。比如,学习歌曲前,根据各班情况进行开口练习(咬苹果、打哈欠、叹息、模拟狗喘、模拟风吹„„),刚开始时学生只是觉得好玩,经过老师不断的强调和加深难度,慢慢的学生就认真起来了,虽然有的学生做的并不好,但我从来不批评,只是告诉他们,如果怎样怎样,效果会更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带到歌唱中,进行教学的难度较减少了很多。在课下多向其他老师交流询问各个班级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都有哪些,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堂穿插,就这样学生的兴奋点都有了一定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学生上课兴奋点就被我掌握得很清楚,在上课的过程中经过我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将他们喜欢的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融合,学生的听课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在进行歌曲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卖力的练习,我的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学生上课的兴趣被激发,课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希望我这一观点对其他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起到一些帮助。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应用是严重影响上课效率的因素之一,不同的上课手段及方法的应用可以导致学生的不同听课效果。在我刚开始参加教学活动时,我也经常束手无策,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也向资历老的教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学习他们上课时的手段和上课时的过程,吸收他们的长 处以取长补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唤起人感官上的美感。通过听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不断、不同的听中得到增强。我在教学中,首先请学生欣赏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通过认真倾听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我在上《青春舞曲》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把三种版本的《青春舞曲》都听了一遍,你不要认为这个过程很浪费时间,其实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可谓一举两得。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随着音乐自由击拍,感觉音乐的节拍,再请他们说出哪一版本好听,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再来看教材上的,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动脑筋来边听边分辨,激发他们更加集中精力的倾听音乐,更激起他们学习新内容的欲望。最后再分小组进行表演,以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
多样化教学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篇6
关键词:多样化;高效;导入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以往单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采用多样化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环境中获得健全的发展。
一、导入形式的多样化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轻松地将学生引入实际课堂当中,并逐渐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设疑导入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以设疑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学生的精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集中到课堂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设疑的有效性,教师所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因为问题的难易程度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疑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迅速走进课堂。
例如,在教学有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当中,在导入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什么情况下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②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③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作用?四个问题的设计从成因到影响概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这样的导入课思考,不仅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对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所了解,而且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针对性,进而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2.故事导入
历史是一门充满“故事”的课程,却没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其魅力,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让教师和学生只看重了学习历史最表面的“分数”,导致历史的价值、趣味性都没有被展示出来。当然历史课堂也被学生戴上了枯燥、无趣的帽子,导致历史课堂的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导入”的方式,将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小故事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助于历史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导入课的时候,我给学生讲述了哥伦布的几则小故事,如: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对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可我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哥伦布略一沉思,取来了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吗?”人们呆住了,没有一个人能竖起来。哥伦布轻轻地敲破了一点它底部的壳,于是鸡蛋就竖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极其平静的语调说:“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在有人做过了以后。”引导学生思考:“哥伦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导入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最佳课堂效果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中心环节,而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却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换言之就是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实施自主教学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新课改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只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应对各种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在高效的历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自主对比,如: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含义、概况、受封对象、诸侯义务、诸侯国、分封制的意义;西周的宗法制的目的、实质、内容以及影响等等,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对两种制度进行区分,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最终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多媒体辅助教学
历史记载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学生要想真正明白教材中蕴含的价值想来也不是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欧洲文艺复兴”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成就,认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但丁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但丁的雕像以及他们的作品等等,直观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文艺复兴在世界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评价模式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所以教师在评价环节,要一改往常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都能从教师的肯定中正确认识自己,并重新找到学习的信心。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教师只看到某个学生身上的缺点,那么他的优点将被掩盖,如果教师不去发现,不去鼓励优点的释放,久而久之,优点将完全被缺点覆盖,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制定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而在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外部工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仅是对课堂每个环节实现多样化的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多样化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立足于高中历史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历史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打造的高效历史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团.关于高中历史课堂体现高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2]张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新一代,2012(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
浅析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7
一、创设情境, 感悟文本情感
“探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 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然而所有这些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必须通过情境教学来实现, 情境教学是教改的必然产物”。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这一历史背景,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 搜集整理背景材料。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抗美援朝”的影片并介绍里面英雄人物的事迹。然后, 通过多媒体在大投影屏上显示出带有背景图画的课题及作者, 让学生交流搜集整理的背景材料。最后设计一段导语转入新课: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有多少祖国的好儿女牺牲在了这片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上。今天, 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篇来自抗美援朝前线的通讯报道吧!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 引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
二、优化教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兴趣索然。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 以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这类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 然后在班上招聘导演, 再由导演招聘演员。招聘过程中, 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踊跃报名。排练时, 他们自备道具, 经过精心排练, 演出非常成功, 得到外校听课老师和领导的好评。通过表演、观看, 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新闻、通讯单元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 也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 关注人生, 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有价值的新闻,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学生们兴趣很高, 有的把新闻打进了软盘, 有的制成了手抄报……
实践证明, 优化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造学生参与机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质疑问题, 于疑问处巧点拨
学贵于思, 思缘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 必须加强,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得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学生的质疑问题, 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预习时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的教学时,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十几个问题。问题提出后, 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共同探究, 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这样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对那些也想质疑, 但由于不会自学, 缺乏思考能力, 提不出问题的学生, 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留下“余味”和“空白”, 让他们自己去品尝和填补。
四、“授人以渔”享一生
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8
一、教材的选用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术, 教材的选用时至关重要的!笔者第一次讲授《数字电路》这门课程的时候, 是在一所相对比较好一些的二本学校, 当时我采用的是清华大学阎石先生编著的教材。一个学期教学下来, 教、学双方都达到了满意效果!
然而在此后不久, 同样是担任《数字电路》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教材和PPT来进行教学, 在一所从专科刚刚转成本科的学校任教。客观的说, 这次教学我肯定是比第一次讲得好, 但却有同学感到没有听懂, 有的同学提出了教材比较难、内容多等看法。
针对同学的意见, 我先后作出了以下的调整:
A、删减比较难的、不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
B、对于难懂, 而有比较抽象的内容, 采用先讲一遍, 在下次的课程一开始的时候采用提问的方式, 进行复习, 达到消化、巩固的目的;
C、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式, 对难懂的内容, 放慢进度;对于相对比较容易的内容, 加快进度;
D、建议同学去看一些参考书, 毕竟是大学生, 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通过对比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计划, 是教学的四大要点因素。其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起来的。注重以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易懂、生动等内容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致, 让成绩好的同学积极思考, 成绩较差的不甘落后。
例如, 在讲授几种常用的数制代码这节内容的时候, 将这几种代码的编码方式编成表格的形式, 以便进行对比教学, 找出异同之处, 找出规律,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采用动画教学方式, 调动同学的听课兴致
动画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中应用中比较普遍常用的手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获取更多的信息。一个关键特点是“好看”, 教师可以发挥动画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 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动画教学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并适时更新、随时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在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同时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四、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教学
在数字电路课程中有不少重点、难点和抽象的问题, 采用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有时不容乐观。而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实时仿真实验, 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加以对照、分析, 可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 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在, 许多大专院校 (尤其是重点院校) 已经Multisim软件编入正式的教学内容。该软件具有易学易用的明显特征, 且操作方便、库元件丰富;另外, 该软件的电路分析功能比较强大, 能胜任模电、数电、高频、电力电子等各领域的仿真设计。
Multisim软件提供了18种仪表, 甚至还包括网络分析仪等。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一个实例探讨Multisim软件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个具体步骤如下:
(1) 、对于一个给定的如图所示的简单电路, 从仪表工具栏中的Oscilloscope中, 移动鼠标, 拖出一个示波器的图标到合适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示波器图标上有4个端子, 底部水平位置分别是A、B通道信号输入端, 右侧垂直方向由上往下分别是接地端和外触发信号输入端;
(2) 、单击“仿真”按钮, 即可以观察生成的波形。
二个步骤的图形分别如图1、图2。
五、MATLAB/Simulink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介绍、简单应用
Simulink作为MATLAB的一个分支, 在建模方面具有特别方便的优势, 在做出实际系统之前, 预先进行修正优化系统等功能, 可以实现高效开发系统的目的。能够在电脑上清晰地了解各种器件、各子系统等之间的信息交换, 使得该虚拟设备显得非常直观, 教学时可以简单介绍下面的内容:
A、MATLAB/Simulink主要的模块:运算模块 (Math) 、电源系统模块 (Power System Blockset) 、附加库 (Simulink Extres) 模块等系统模块;
B、主要模块Maths库Operations子库里面的Logical Operator子模块:这个子模块在数字电路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应用, 打开该模块后, 将出现数字电路中的六种基本逻辑关系:
C、Simulink Library库中Simulink Extras子库, 里面包含四种最常用的触发器:
D、还可以介绍信号发生器、时钟、显示器等模块:
六、开发学生的潜能
人的领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一些差别, 但几乎所以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作为教师的另外一个职责, 就是要把让学生如何在课程学习中发挥最大学习潜能,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激励手段。在激励的过程中,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要适时、适度、循序渐进地去激励学生, 达到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并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对于他们每一个小的进步, 我都适时地给予肯定, 并及时号召别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七、结论与建议:整合并优化教学内容
现在的社会发展, 相当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实用和兴趣相结合的。所以, 我们必须要克服以往理论性过重的倾向。如果还是强调课程的系统性, 墨守成规, 是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况且, 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数字设计的主流器件, 已大量应用于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因此, 必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 授课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些新的设计软件、新技术、新方法, 都应在课程中有所介绍, 以开拓学生的眼界, 便于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字电路和其它课程的相关联的地方,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课程打下引导基础。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提出了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教材,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适当选用动画教学、Multisim软件演示教学、MATLAB/Simulink工具箱的简单应用等教学内容;最后, 还提出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教材,Multisim软件,MATLAB/Simulink工具箱,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1]阎石,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五版)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东生, EDA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
[3]潘晓明, 基于MATLAB数字电路建模与仿真[J], 柳州师专学报, 2007.12.
[4]黄忠霖, 黄京.电力电子技术的MATLAB实践[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方法的多样性与优选 篇9
题目已知a-b=1,则代数式a2-b2-2b的值为___.
我仔细阅读题目的条件,分析待求的问题,我想问题是求值,则意味着结果是常数,因此取特殊值法代入计算最快,因此有了解法一.
法一:取a=1,b=0,在取值时既要满足题目条件,又要简单易算,还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漏解,不妨多取几组数值代入验证.
原式=12-0-0=1,从而得答案为1.
看到a2-b2,我立刻反应出a2-b2=(a+b)(ab),于是我想试试利用平方差公式对上述代数式进行局部分解来解决,因此有了解法二.
法二:原式=(a+b)(a-b)-2b,
因为a-b=1,
这种解法其实就是整体代入法.既然能整体代入,我又想能否尝试一下“局部代入法”,因此有了以下解法三.
解法三其实是所谓的消元法.这三种解法都可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为了在解题时更快速更准确,我们要从中优选,做其他题目也要优选,从而更加快速准确地解题.
教师点评:
上述黄同学的解法一从“代数式的值”的内涵入手,对题设中字母的取值进行了特殊化处理,给字母(元)进行特殊赋值,有利于快速求出答案,但是有时候容易漏解;解法二从因式分解的角度对所求代数式中的字母(元)进行整体代入,从而达到降次的目的,直至降为零次,则可求出其值;解法三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获得启发,对所求代数式中的字母(元)进行消元处理,从而将二元转化为零元(即常数).小黄同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一个小问题进行处理,足以窥见其基本功的扎实,而且对诸方法进行比较和优选,可见其数学思维的深刻,这一点值得同学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 篇10
1 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讲求实效
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历来受到重视, 因不同的教学内容, 而变化多端, 要把握好它有一定的难度, 唯其如此, 才会激起人们听课、评课、讨论的重要内容。就课的教学技巧与要达到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 但是人们往往只从现象和方法上去分析它, 而没的能更进一步的从本质和内容去剖析它, 问题往往是集中反映在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方面, 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由于被大家视为常理, 以为就该如此, 这样反而成了实施多样性体育教学方法的障碍。过去体育教学教学的程式化主要缺憾是在揭示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中, 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 并认为这些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是合理和谐与完善的, 成为落实新课标精神的最大阻力, 主要表现在:
1.1 在开课类型方面, 只承认普通体育课的合理性, 殊不知除普通体育课外还有专项体育课, 保健体育课、以及专项提高课等。1.2在必修课性质方面只承认必修课的合理性, 殊不知除必修课外, 还有必选课和学分制选修课等等。在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安排程序方面, 更是约定俗成地按老规矩实践, 例如:一堂课的结构被机械地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一堂课的的内容也被机械地分为新授和复习课;而准备部分又通常是队列队形, 徒手操等;对动作教学的步骤又一般分为讲解、示范、学习动作、技术、纠正错误及复习练习等, 且运动负荷也只能在一个指定的标准内, 每一种程式都有它的合理性, 但从总体而言这一系列要求统统要实施, 就使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异常死板, 凝滞, 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就势必受到很大的限制。1.3在评价一堂体育课教学工作的优劣方面, 评价的标准往往是以外部现象为主要依据, 例如:学生的队列齐不齐、调动的花式多不多, 学生的练习密度大不大, 教师对各个环节安排的时间掌握准不准云云。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某些观摩课上得象团体操或象体育表演, 方法上花样繁多、热闹非凡, 实质上教学的内容因素却大大的减小。从现象上看这节课有非凡的教学教学艺术, 但从本质上看呢, 我们的教学到底是观赏, 还是使学生在体育课真正受到效益?正确的答案显然是后者。作为教学教学, 不能单纯追求方法上的华丽, 它明确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 只有有效地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才是我们追求的应有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掉“花架子”, 求得实际效果。在体育课的目标方面, 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主, 而忽视了教学的心理、社会功能, 例如我们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性意志的培养, 忽视了把体育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忽视了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和传授锻炼身体的方法, 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我们把本质的内容忽视了, 而追求方法上的华丽和规范, 就会落得舍本逐未, 走上异端的结局。在和新课程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面, 历来我们把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体, 而忽视了其它内容系列, 实质上在改变竞技项目为教学服务的前提下, 还应开发教育类、娱乐类、健身康复类等多种教育内容, 通过开发多种教学内容来实现日益扩大化的课程标体系。
2 体育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首先对新课程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定位, 即对教育内容进行了切合本校实际的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法上提出了多方面的设想。在体育课程的类型方面。可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及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 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主项体育课和选项体育课。初一阶段主要是以对身体的基本练习, 和相关的游戏活为主、初二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一、二项体育项目以学习技能、技巧为主。初三阶段结合体育中考项目进行身体全面的练习。特别是对硬件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 在多班级同时上课的情况下。对体育课的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 与过去较单一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 灵活的具有针对性又便于操作的教学内容势必产生出与之适应教学的多种方法。体育课程设置的变化要求每一堂课的教学要采取相应的变化, 从根本上来说, 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提高, 使教师的教学“艺术”有条件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近二年的新教材的实践, 我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多种方法, 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称之为课的自然过渡式。主要表现在改变过去体育课结构的机械划分, 在准备部分, 不再象以前过去那样按-基本队列-基本体操-专项练习活动的模式来进行, 而是采用和基本部分主教材设计相直接联系的内容或是根据基本部分主教材设计成专门性的游戏辅助练习或专门练习, 使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相渗透, 融为一体, 有时甚至看不出时间和交叉的界限, 在结束部分也是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进行来设计。因此整节课的各个部分形成了自然过渡, 联成了一个整体的效果, 这种教法设计打破了原来的框框, 为教师教法选择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2.2称之为教学分组的随机式。教学分组随机处理, 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既有稳定性, 又有灵活性, 提倡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体育课的对象应由相对稳定的班级和小组构成, 在一般性教学过程, 我们还是采用这种稳定的班级和小组结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 教学分组就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安排, 这种灵活性的安排具有下述几种方法:a.同质小组, 由技能接近的学生组成, 要注意尽量减小组内差别, 使同一教学小组实施同一教学目标成为可能, 例如, 已经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学生, 可以让这部分学生组成一组去学习三大步上篮, 其它学生还是学习单手肩上投篮。b.异质分组, 由技能水平有显著差异的学生组成, 目的以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 让会的教不会的, 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合作。c.教学比赛小组, 使两组人数相等实力相仿, 便于开展教学比赛。d.自选小组, 由学生按自己的意向相互自由结合, 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促进组内的情感融合和信息交流。2.3称之为新旧教材的交叉式, 由于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 有的学生对新教材已经掌握, 有的学生对复习教材尚没学会, 因此, 所谓新教材和复习教材对具体学生而言, 并非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我们采取一组动作采取程序教学, 有的学生可能学得快一些, 有的学生可能学得慢一些, 这样新旧教材交替出现的方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多学一些动作, 基础差的一些学生可少学些动作, 从而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3 结论
总之, 破除了教法的固定程式, 就能出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教学方法的多种化无不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 充分展示体育内容, 我们的方法不追求表面的华美而是追求教学的实效, 尽量使方法和内容得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社会是发展的, 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在发展的, 面对21世记的体育教育, 我们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能力的发展, 我们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程式化方法将被社会所抛弃, 我们可以相信, 体育教学方法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在体育教坛, 这种方法呈现出一种不断变换、精进的动态结构。我们的社会将认同各位教师在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时, 采取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 同时也将认同各位教师为了发挥各自专长而采用不同风格的体育教学艺术, 换一句话说, 不同个人特点, 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将会同时出现, 教师的创造性将会受到尊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将会促进教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对新课标的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邱启国.运动技能学法指导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 .[1]邱启国.运动技能学法指导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 .
[2]庞燕.追求自然真实的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2]庞燕.追求自然真实的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2) .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 篇11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目标;导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主体
长久以来,高中历史课堂和生物、地理一样都被当做是“豆芽课”,尴尬的地位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重视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多样化的历史课堂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多样化课堂的构建进行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要达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对教材价值能否最大化实现起着指导性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观念,将单一的教学目标向三维目标进行转变,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这三个教学目标分别对应着学会、会学和乐学,不仅对高效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本节课的价值,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掌握日本在我国犯下的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理解全面抗战的意义;掌握全面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搜集资料,了解日本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罪行;并自主探究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使命感。
从上述的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三个目标的有效设计,基本上就是整个课堂的缩影,对课堂价值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入方式的多样化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多样化的导入形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开门见山”或者是“复习旧知”的方式,要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来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历史课堂活动当中,同时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例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考虑到学生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古装电视剧,尤其是近年来,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清朝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课环节,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在乾隆年间,和珅和纪晓岚分别是什么官职?”“思考:在清朝军机处是做什么的?”借助学生熟悉的人物进行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同时促使学生真正成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历史课堂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变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以生为本”的多样教学方法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为了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我选择了“对比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并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进行分析,比如:不同点:发明者不同、发源地不同、突破口不同;相同点: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变、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比较、整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历史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又如:在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质量相当。接着,引导小组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比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的形成等等。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合理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组织生生之间的评价和生师之间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以饱满的信心去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多样化的,其中不仅包括教学目标、导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主体,还包括备课形式、反思形式、作业形式、试卷讲评形式等等都应该向多样化发展,进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顾玲玲.新课标 新理念 新模式: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书育人,2008(S1).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研究 篇12
1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 , 又称物种岐异度, 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 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水平, 即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1]。
2 生物多样性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备的食物, 并且为人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原材料 (例如木材、纤维、橡胶等) ;现代农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生物多样性, 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防治病虫害;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大部分原材料来自于生物, 它可以维持人民身体健康, 上述所说都是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体现。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这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与此同时, 生物多样性还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土壤改良、环境净化、水源保持及气候调节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独有的贡献, 这也是其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3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引发了国际上的关注。受威胁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 自然原因诸如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等;人为原因包括狩猎和采集、工业化、人口增长、城市化、农田扩大等。总的来说, 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是引起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根本原因[2]。
4 保护规划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包括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就地保护是指对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科学有效的保护规划方法有助于提高就地保护的保护成效。就保护对策/保护行动的制定乃至实施而言, 自然保护区常用的方法包括总体规划和保护区管理计划。本世纪初, 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 中国部与国家林业局和其它政府部门合作, 引进了保护行动规划 (CAP) 。
4.1 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一个保护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指导性规则, 制定保护区长期发展目标和纲要, 是管理蓝图, 为依法编制管理计划奠定基础;其内容概括性强, 也相对简单。但是, 其针对威胁因素变化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不够。
4.2 管理计划
管理计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是落实总体规划的阶段性文件, 用来指导自然保护区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工作, 明确了保护区基本情况、管理措施、现状评价、预算和行动时间表等内容。换言之, 管理计划是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3]。
4.3 CAP
CAP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构想和设计, 广泛应用于物种、保护地、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和海域保护等领域;同时它也被尝试进行修改以便用于考古、文化和精神等领域的规划。CAP可应用于制定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保护规划, 从项目到保护区乃至更大范围。CAP有配套的分析软件, 可以帮助用户将保护对策用在确定的保护对象和影响较大的威胁因子, 并且能够以不断调整和学习的方式评估保护成效[4,5]。
5 结语
目前常用的保护规划方法, 都是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总体规划侧重于要求和内容, 而规划方法/过程不突出。CAP方法具有适应性管理的特点, 能够对威胁因子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 并根据变化对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能很好的弥补这个不足[6]。在一定意义上, CAP是个舶来品, 要想真正在中国得以推广, 需要将其本土化, 可以尝试把他作为编写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 生物多样性.1993, 1 (1) :20-22.
[2]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等著,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译.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3]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写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LowG.Landscape-Scale conservation:a practitioner’s guide[R].2003.
[5]王鹏华等.保护行动规划 (CAP) 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林业调查规划, 2012, 37 (6) :95-99.
【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论文】推荐阅读:
多样化教学下初中历史08-18
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论文08-12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07-21
历史课堂的反思教学论文07-24
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05-17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05-26
历史课堂的启发式教学论文05-20
例谈在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论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