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12篇)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摘要:长久以来初高中的历史教学严重脱节, 不能做好有效衔接, 导致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欠缺, 高考中成为制约学生成绩的关键, 其原因有一部分应是初中历史没有得到它相应的地位, 初中历史教学缺乏整体观, 没有为高中教学做好奠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初中开始, 循序渐进, 把初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衔接,思维能力,整体教育观
高一历史难教, 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 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 读不懂题干, 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 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 情绪迷茫苦闷, 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 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 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 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所以在初中学校, 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 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由其他科教师兼任, 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很难构建史实体系, 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 高中难以为继, 听得懂, 背不过, 做不会, 失去兴趣, 偏科在所难免, 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 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 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 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 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 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 改变观念, 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重理轻文”, 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 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 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 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 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 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 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正视它的作用, 减少功利色彩, 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 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 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 实行闭卷, 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 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 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 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 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 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 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 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 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 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 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 强调知识的传授, 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 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 加大历史的知识量, 以量促质, 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 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 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加强授课, 既要“授之以鱼”, 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 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 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考查基础知识, 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 学生听, 考试翻书”。如此, 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 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被动记忆”肯定不行, “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 “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 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 高中时间紧, 任务重, 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所以初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初中的成长, 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今后发展, 注重初高中的差异, 丰富自己, 提高教学高度, 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要改变与高中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勤于交流, 共同合作,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和思维培养两大功能, 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 整体看待初高中历史。
综上所述, 初中到高中是学生的转折期, 不仅是人生的抉择, 而且是思维的发展成熟。如果说初中是学生思维的奠基期, 则高一是学生思维转折的关键期, 高中历史难教正是这种转折不能顺利完成的外在表现。近些年的高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审题、立意、解析到组织答案无不体现此点要求。而每年的文综, 学生反映尤其历史难做, 事实也是如此, 文综三科中历史得分率最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中固然有高中历史教师的原因, 但初中应该也难辞其咎, 初中的历史教学无法为高中完成奠基, 尽管经过高中三年的思维训练, 根基不稳, 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各地学校在高一上半年不分文理, 有些学校高二才分文理, 所以高一至少是上半年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初中没有变化, 还是处于“弱科”。在高考和升学的压力下, 语数外是“主流”, 理化生是“重点”, 而政史地则沦为“附属”。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态度可想而知, 而高一正是历史思维的培养期, 缺失了初中基础的支持, 高一历史教学显得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是制约高考历史的关键因素, 需要初高中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 构建整体教学观, 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人物 教学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往往出现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师生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客观的分析。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人物分析的时候,容易彷徨,无从下手。抑或受到课本教学内容的影响,加之自己缺乏对于人物的独到见解,因此分析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也没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二)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一)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二)实践操作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久红.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历史人物价值引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杨历春.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乡土历史 篇4
一、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年来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历史事件离现实太遥远, 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 因而提不起兴趣。而乡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土生土长, 学生对此有一知半解, 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比如, 对初一新生讲宗教的时候, 学生不感兴趣, 于是笔者就添加了乡土历史的资料:本市孔望山的南麓的汉代佛教摩崖造像, 属于东汉晚期, 比前秦苻坚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约早二百年。这时, 学生们的兴趣已经被引起。笔者接着说:孔望山摩崖造像中, 一百余尊人像各具姿态, 最大的一点五四米, 最小的仅十厘米。以三尊立佛和三尊卧佛较为突出。那么,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带着疑问, 我们一起学习。由对乡土历史的兴趣逐渐迁移到历史学科的学习, 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学习乡土历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可缺少的好素材。连云港城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 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丰富了当地乡土历史的内容。比如,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 因在此登山望海, 世传其山为孔望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三次来到海州, 并留下了十四首诗词;《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任海州沭阳主簿, 对海、沭一带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一部与我市花果山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学巨著, 被拍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有这么多名人都在我们的家乡生活过, 大家有何感想呢?此时, 班级的气氛活跃起来。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 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探究, 培养他们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学习乡土历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乡土文化, 能培养学生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情感, 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连云港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锦屏山桃花涧、孔望山、将军崖以及东海县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和发掘, 说明四五万年前的人类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1981年, 在锦屏山南麓将军崖发现了一幅属于原始社会的岩画, 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岩画时代最早的一处岩画, 也是岩画艺术在汉族地区的首次发现。
随着将军崖岩画知名度的提升, 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然而, 人们对这处宝贵的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却非常淡薄。虽然, 桃花涧景区现在进行了一定保护, 但岩画刻像变得模糊不清, 出现了严重的损坏。
当笔者在课上讲解这些内容时, 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为了保护石刻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在石刻的上方搭建筑物;有人说加强石刻周围的保护;还有人说应该在桃花涧门票的背面印上宣传口号, 提醒游客在游玩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文物。笔者的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围绕乡土历史的活动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 经验从做中学。因此, 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立足“学以致用”。
最近, 学校要求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而笔者则将校本教材与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相结合, 给学生布置的课题是“连云港历史的变迁”, 并做了适当的分工:第一组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了解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二组学生用新旧照片的对比来证明家乡城市面貌的变化;第三组学生到博物馆、民俗馆查找资料;第四组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 收集口述史料。但是这些活动单靠初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多实践、多体验, 使广大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深切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今天的腾飞, 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并立志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5
单位:刘家堡乡一中 姓名:朱晓红 性别:女
电话:*** 邮编:030063 [内容提要]:多媒体作为一项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解决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作为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上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了很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PT等软件对影像、图片、文字等各种素材进行编辑制成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它是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好帮手。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老师生动讲解点拨。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师生间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对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却也存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唯多媒体是从,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
(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我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框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军无幸杀害中国军民的图片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下问题:中国人被杀的对象有哪些?日本人采用哪些残忍手段?你想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极端右翼分子(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说些什么?这样才能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日本军阀主义的憎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另外有些历史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注重课件制作,要么有的从相关网页上下载,要么有的直接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的光盘,要么有的教师对幻灯片中的字体及颜色和版式制作不协调,甚至模糊不清„„这样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就必然会出现教师上课逻辑不清,学生上课易疲倦的现象,当然这样的课件便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片怨声中被浇灭。
还有些历史教师由于本身技术水平的问题造成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不会视频剪辑而时间过长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三)多媒体不能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
在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堂上有个误区:以为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就告别了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其实使用粉笔进行板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助于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落实(勾划在课本上);还有极为重要的是黑板上的板书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更有甚者,教师在上课时偶有突发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无法即时增加到板书中去而留下诸多遗憾;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用彩色粉笔警示的重难点能整堂课都使学生有意注意;甚至还有,个别教师的精心的板书设计,流利工整极富个性的粉笔字简直是一种陶醉的艺术。实际中,多媒体教学虽有文字演示的板书,实际中对学生往往只是一种“昙花一现”式的演示,当然就对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不利,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本来系统性的黑板板书是教师在讲解引导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多媒体教学时,注重黑板板书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引文及参考文献:
(1)加 涅 《教育技术基础》
(2)谢幼如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堂》 《中国教育报》(4)刘 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感悟 篇6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0-01
历史知识记载着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这门学科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发展史,这对于生活在新社会的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历史来定位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存在的意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而不至于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迷失心智,失去生活的方向。
常听人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但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学生们不再喜欢学习历史,他们甚至对历史上很多血的教训都无动于衷,他们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痛,更有甚者,对于这些血的事实所谱写的历史麻木不仁,当老师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嘲笑我们的先辈们,就好像鲁迅笔下写的那些麻木的看客一样。
作为一个教育者,对此我感到十分的可怕,这部分学生没有信仰,没有危机感,甚至不愿面对自己。他们整天所想的无非是些物质享受,想的是不劳而获,对一切积极向上的事物无动于衷,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谈不上什么爱国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每一位教师难道不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吗?是我们历史老师不会教书了吗?学生今日的思想状态仅仅是我们历史老师所造成的吗?当然,我不得不承认有的历史老师是一成不变的为教历史而教历史,不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社会形式,学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学生,他们对于历史漠然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联系当今国际形势,穿插一些时政热评到历史教学中,通过分析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引导学生明确新时代他们所肩负的使命,要求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定位自己,从而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时代意义呢?
“教学”两个字,蕴含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我们今天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应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而教,也不应引导学生为了学而学,而应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不仅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社会的发展。我想,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就在于教学生通过历史明白一些道理,从而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所有的同行们,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发展的观念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让教学真正成为有意义的事。
(上接第232页)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供实时的帮助和引导(包括讲解),而不是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中“游离”于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而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样,同学们将对知识具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迁移应用,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项因素。“打铁还得自身硬。”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在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也才能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就探究性教学而言,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探究知识创造条件与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生物学教师除必需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经验和科研训练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能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教”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要绘声绘色,浅显易懂,不能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要善于用“兴趣”、“悬念”、 “任务”等途径引导同学进人情境展开充分思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同学平等交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反馈。教师就应该是智慧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
总之,影响探究性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这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会带来生物教育教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赵占良《高中生物课标教材选修模块的特点和教学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 二) 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 一) 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 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 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 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 二) 实践操作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 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 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摘要: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客观分析和讲解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学校尚未客观针对历史当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必要分析。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亦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的方法。文章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分析的必要性展开论述,重点针对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8
一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能力, 乡土历史资源只能辅助历史课堂, 而不能轻易说整合
从学生方面来说, 其辨别能力有限, 乡土历史资源比较散、杂, 学生容易在关注和查找中被误导;其探究能力也有限, 若在历史课堂上通过探究来整合乡土历史资源, 要求过高;同时, 乡土历史教育如果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 也会额外的增加其学习负担。
从教师方面来说, 初中历史教师毕竟离历史学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的能力上说, 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更多的是借用和转述。乡土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是一个比较繁重的研究任务, 很多结论并不太成熟, 还有待具体考证。在这样的情形下, 迫不及待地将乡土历史加入课堂历史教学, 难免会出现一些科学上的问题而影响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另一个方面, 乡土历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不太成熟, 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 这也是历史老师不愿意看到的方面。
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 课堂历史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 基于初中学生和教师的实际, 不能期望能将二者整合起来。乡土历史资源更合适的角色是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纽带, 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二用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初中历史课堂的一些特征
第一, 高度的相关性。如荆州是三国文化名城, 在学习《三国鼎立》之前, 根据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当时蜀国荆州的地理方位, 学生对这节课就有很好的期待, 同时在《三国鼎立》之后学习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也能让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简单的认识。这样与历史教学高度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 就把这两节课堂教学自然的连接在一起。
第二, 切入教学点要细。荆州是“钟鼓之乐”之地, 是楚文化代表, 让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 了解荆州民间鼓乐, 体会文化传承的惯性。课堂上比较春秋战国时各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也为《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埋下伏笔。从乡土历史资源细小的地方切入课堂教学, 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效的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第三, 符合学情。我校所处的荆州市沙市区, 曾是有名的轻工业城市。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中, 我只让学生去搜集不同时期当地小孩玩的玩具名称, 从中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与学生实际年龄相吻合的乡土资源才能很好的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三用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对于初中的历史课堂来说, 总体上起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纽带的功能, 在实际使用中, 主要有课前、课中两个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使用的侧重也不一样。
课前, 主要让学生对本地乡土历史资源感兴趣的地方做简单了解, 融入历史课堂。教师经过提炼后的乡土历史资源来源于学生了解的资源, 不至于增加学生负担, 学生也容易带着成就感走进历史课堂。如荆州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所处的地理位置, 民间鼓乐的种类和名称, 不同时代小孩玩具的名称, 学生很容易在课余得到这些东西, 会很乐意完成, 从而期待历史课。学生在这样的细微处入手, 把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前师生共同做好准备, 可以很好地为课堂即将进行的教学服务。
课中, 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展示, 避免教师穿插讲述。这样是防止学生因乡土历史资源的干扰, 只对某一方面知识感兴趣, 而忽略完整知识的学习。在课尾的展示, 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 也可借此总结提升课堂学习内容。如楚文化的乡土资源展示后, 学生在对比中就可将其他部分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总结和回顾。同时学生还可简单挖掘一下与下节内容相关的地方, 为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四结束语
课程标准给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内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乡土历史。我们应该重视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理清它们的关系, 认清学生的实际才是对这些教学内容最佳的重视。而乡土历史资源很合适的作用就是作为前两者的纽带, 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乡土历史是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项历史教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能力, 辅助历史课堂。切入教学点要细,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课前和课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可以达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骆淑霞.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EB/OL].http://www.docin.com/p-283118098.html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之情境教学 篇9
一、联系实际, 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 学生直接感知的, 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 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 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 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 因此, 我联系生活实际, 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 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 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 学生纷纷表示, 货币不同, 语言不同, 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 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 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 这个活动看似很小, 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 活化知识点,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 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 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 发散历史思维, 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 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 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 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 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 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 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 如果没有秦始皇, 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 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 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 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 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 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 中国会失败? ”“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 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 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 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 进行争辩, 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 这种方法直接有效, 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 深化教学。
(四) 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 比如,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 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 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 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 在这样的教学下, 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 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 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 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 让学生记下来。 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 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 学生开小差的情况, 课堂氛围沉闷。 因此, 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 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 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 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 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因此, 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 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 比较抽象。 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 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 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 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 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 了解历史, 正确看待历史, 这极其重要。 同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 询问历史事迹, 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 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 根据教学实际经验, 灵活变化教学方法, 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 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 深化教学, 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摘要:教学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思维, 挖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潜力, 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精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无疑是不二之选。情景教学,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设备, 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和情境, 给予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点, 还能摸索历史发展规律, 启发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拥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J].文教资料, 2009 (24) .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理念 篇10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理念的创新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初中历史教学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理念创新中,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 主动性不强, 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只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创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再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精神, 也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引导。
三、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创新过程中, 学生的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其地位和作用是比较特殊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严重的制约。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理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为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不但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还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实现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 并做到围绕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启发式教学的观念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记》中讲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 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臵要有梯度, 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 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恰当的给学生设臵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 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上官忠芬;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教师) ;2014年02期
[2]赵振;浅论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3年03期
[3]韩雪女;如何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J];青年科学;2014年03期
[4]程维玉;对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6期
[5]孔书绵;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4年02期
初中历史案例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 历史教材 案例教学
历史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组合起来的,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互相依存的。很多人认为历史是非常难学习的,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历史内容通过合理的逻辑进行整合,将所有的故事以一条主线的形式来进行教与学。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希望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教学特征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知识,蕴含了丰富的人物以及历史故事,所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然而正是这种喜欢,让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走入了歧途。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他们把历史课题当成了故事会。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历史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征来研究如何将教学进行得更好。
1.教材丰富。历史教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所以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影子,例如商周时期的铜鼎,到现在依然雄伟。上面详细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历史上最繁华昌盛的朝代——唐朝,它在文学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三彩是当时历史的见证,它大气的表现了唐朝人的胸襟。至今,美国还存在唐人街,我们也因为唐朝曾经的繁华,而被很多外国人称之为唐人。到了宋朝,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科技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直至清末,中国的封建王朝走向了历史的终点。这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在这些主线上面有很多的分支,而这些分支也丰富了中国的历史。
2.风格宽泛。中华民族是一个胸襟宽广的民族,我们可以吸纳所有的人群,所以我们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历史教材的风格是宽泛的,也是非常大气的,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造成的。中国历史在秦汉时期,对其他民族之间的战争。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以河南为中心,形成了所谓的中原地带。在这一代,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带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这些战争就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战争,很多民族到最后都被汉族所包容,逐渐走向了一体。例如现在的东北和蒙古地区是以前金、辽、蒙古等国家和民族,但是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他们逐渐走向中原,被中原文化所吸纳。他们的加入丰富了中原文化,也让中华民族丰富了起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包容心,它也在证明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固力。
二、案例教学
历史教材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以年代的发展为主线,将这些小故事合理的安排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必须要掌握这些主线。而案例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主线,把每一个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作为主线上的主要分支。当介绍到每一个分支的时候,学生们自然会把主线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1.案例教学特征。案例教学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例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案例教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例如一个学生去过河南,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河南发生的历史。河南作为古代一个重镇,很多王朝都选择这里作为都城。对北面可以有效的阻击少数民族的入侵,对南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保障中原地区的经济来源等。当讲到这些内容时,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中来了。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北京成为了都城,这个问题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北京成为都城其实最早是在元朝,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们选择北京作为自己的都城,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元大都就位于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历史遗迹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是距离他们的起源地——蒙古非常近,这样有利于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现在的故宫是明朝开始兴建的。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他在做皇上之前的封地就在北京,他在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蒙古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后来朱棣当皇上,移居南京后才发现,这里的气候和战略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封地北京,所以他开始着手建设北京城,这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这些故事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扩大自己历史的知识面。
2.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们根据题目内容,可以马上反应到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然后在这个时期还发生过什么故事。例如,考试内容中有关香港问题,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香港在哪个时期开始被英国侵占。然后在哪一次合约中,清政府把香港租借给英国。而在哪一次合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合理的要求,等等。学生们可以马上反应出,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成绩,同时还都成为了历史通。他们对很多历史事件开始感兴趣,而且还会经常把历史故事讲给同学们。在这种娱乐的环境下,学生们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写照,我们必须掌握好,同时还要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丰富我们的历史。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学习历史不再是只依靠死记硬背。轻松学习历史,掌握更多历史事件,是很多学生的心愿。
【参考文献】
[1]徐光寿.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娜仁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06).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2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 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 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 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 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 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主, 让学生学会生存, 并将学习作为乐趣。 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 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 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 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 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 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 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 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 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 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 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 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能力, 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 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 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 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 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 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 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 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 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 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 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 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 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 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 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 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 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 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 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 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 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 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 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5 (11) :412-413.
[2]王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02 (8) :111-112.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11-04
初中历史课堂人物教学01-13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0-1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07-23
初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08-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09-2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论文06-0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2-24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