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2024-06-13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共10篇)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篇1

教师的工作特点, 就是面向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当前, 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 不仅关注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 而且非常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1994年, 国家教委《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指出:“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 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 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1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前提下, 对现代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教学技能, 最终形成满足基础教育要求且具有发展性的教学能力, 是高师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 有关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 学界从教师教育宏观的角度探讨较多, 而对于具体的历史学科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则相对薄弱。主要论著有以下:何成刚主编的《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选取案例, 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该书既适用于历史专业师范生, 又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师、应聘中学历史教师职位者、申请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者, 并不是专门针对历史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于友西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3、孙恭恂编著的《历史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历史教育论稿》4、闫桂琴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论》5论著, 也涉及了历史课堂教学技能的某些问题, 但是这些书籍都不是专门针对历史教学技能培养而写的, 里面还探讨了很多课堂教学技能以外的问题。

相对论著, 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较多。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整理、分析和汇总, 笔者把目前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四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及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

杨卫东《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索》6主要从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训练的内容及训练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申成玉《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探索》7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训练的原则、训练的组织形式、具体的训练步骤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瞿州莲《论历史学专业技能培训的类别与内容》8认为要搞好历史学专业的技能培训, 必须将历史专业的技能培训进行分类, 并立足于历史学学科的特点和技能培训的特征, 规划历史学技能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

目前大多是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的某一环节开展研究。例如, 孙黎丽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9就是针对历史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探索, 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情感吸引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房伟的《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10在历史教学语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他指出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严谨、力求精练简洁、务必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色彩。另外, 还有周立的《浅谈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11则是在历史课堂提问方面做出探索, 他认为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学新联旧、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等, 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司艾华的《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板书的作用浅析》12在历史课堂板书方面做了探索, 他认为多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板书可以架起师生互动的桥梁, 从板书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书写能力, 显现教师的执教素养。姜涛《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3通过对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展开研究, 阐述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功能与意义、基本原则、具体策略等, 强调影视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不仅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更是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尝试与创新。杜芳, 张雪14基于对华中师范大学云平台的概述与特点分析, 总结了历史专业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现存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平台环境下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优化策略, 旨在推进本科教学的高效性。

三、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魏志罡《高师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分析》15对当前高师历史师范生技能方面存在的历史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和个人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王德民《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16认为当前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基本史实把握不准, 缺乏证据意识, 历史视野狭窄与思维僵化, 教学流程设计“程式化”等。针对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表现, 作者提出采取提升通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强化史学理论与方法层面的专业训练等培养策略。吴亚敏17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上现存的问题, 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据此对历史专业师范生和高师院校提出了一些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李文《历史教学对五年制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18提出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在高师职业技能培养中历史教学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 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活动、科研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李荇《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探析》1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应要求, 针对高师院校在历史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对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等应对举措。袁亚丽20在分析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提升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四、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

当然, 也有不少论文从高师院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陈碧, 林梦羽21在分析2011年历史新课标对中学教学技能要求的基础上, 对玉林师范学院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分析当前训练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并从学校、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综上所述, 各学者对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有的从某些技能训练提升的角度进行探索, 有的对某一地区的高师院校进行考察。诸多学者都认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实践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但是, 从研究方法来看, 国内已有研究大都停留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 应用实证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仍然较少;且对问题的提出较为零碎不系统, 这反映其考查的视角不全面。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加强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证调查和现场观察, 并结合各校情况整合已有的技能培训资源, 高屋建瓴, 对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系统化进行全盘考虑。

摘要: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及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研究综述

高师声乐教学探讨 篇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声乐教学 感想 探讨

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它是各个阶段的师范教育的最高层次,必须格外重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声乐教育逐渐变得更加重要。高等师范院校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需要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开拓新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教师,使中小学声乐教学更进一步。

一、高师声乐教育概述

(一)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

高师声乐教育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育有所不同,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达标的中学和小学音乐老师,让他们走上讲台,向他人继续传授音乐知识;而专业的音乐院校主要培养音乐人才,让他们走上舞台,为听众或观众展现更多的音乐艺术。相比音乐院校的教育,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化和职业化色彩更加浓厚,它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师资需求开展教学,立足于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仅仅围绕音乐知识、技能以及如何施教进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1. 集体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集体课,有多达二十人以上的学生听课,规模较为庞大,而授课老师只有一名,其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和教学资源,统一地教学。其缺点就是,由于一个教师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辅导,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2.小组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小组课,是通过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在五到八人之间,老师为这些小组进行授课,主要的授课内容一般为声乐实践的相关知识,一般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重要问题由教师讲解解决。这种模式方便学生在共同协作,相互交流中获得学习的提升。

3.个别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个别课,指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薄弱基础进行补足,将学生的困难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老师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中,获得卓有成效的进步。

(三)高师声乐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主要内容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包含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何为声乐、声乐的分类、声乐的唱法、声乐的发展等等。实践,则是教给学生如何练习发声和呼吸,并且要在努力练习之下达到一种熟练掌控的状态。在这两大教学内容中,还要格外重视“教中之教”,即教给学生在将来的从教中,如何教给他们的学生。

二、高师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师范性不强

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育中,师范性特点是尤为重要的。如果高等师范学校在声乐教育中不突出师范性的特点,那么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的音乐院校教育没什么区别。当前,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存在着师范性不强的问题。具体到教育环节,则表现为高等师范学校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性极强的教材授课,授课内容中缺乏对中小学音乐课如何开授的内容。在思想观念上,高等师范学校没有切实做到把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目标,要么想着顺便培养出专门的音乐人才,要么采用的教材和开展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这都是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这导致了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学的本位偏移。

(二)生源较少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教育政策的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等原因,多数学生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对艺术课既无兴趣也无良好的前景预期。那些想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学生,也多数是基于对音乐的兴趣,并且热衷于成为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很少有学生想成为将来的音乐知识的播种者。这导致了高等师范学校招收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极少。同时,由于中小学对音乐课程教育的不重视,学生进入高等学习阶段,即使有志于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入学时的音乐基础薄弱,也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一大瓶颈。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讨

(一)打牢声乐基础

基础声乐知识和实践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多数学生在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之前,对声乐理论没有一定的掌握基础,对声乐实践多是自学为主,缺乏正规的、系统的训练,所以,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师既担负着教授学生声乐基本理论的责任,又有教授学生声乐技巧的任务。声乐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发声练习。先来说说呼吸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基础,谁能够掌握好呼吸,谁就能够掌握好歌唱。没有熟练的呼吸掌控能力,就没有熟练的音乐技巧,也就没有动听的歌唱。呼吸训练又分为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上胸式呼吸,是通过上胸控制呼吸。腹式呼吸使用腹部控制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则是前两种呼吸方式的综合。除此之外,还有慢呼快吸和慢呼慢吸的呼吸方法。这些方法,首先需要学生掌握理论,接着就是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际训练,方能达到效果。

(二)培养声乐情感

如果音乐中没有思想感情存在,那么音乐将是空洞的,它不会给人带来各种情感的共鸣。所以,高师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声乐尤为重要。声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声乐中的情感。这有赖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亲自上阵,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将教学内容演唱出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点解,从而使思维开化,领悟歌曲中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进行演唱时,对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以及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纠正和讲解。此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还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和层次获得指导。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要在情感上使学生得到感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情感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高师声乐教学主要应该在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以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为主。应当做到多种模式相互配合,并且要开创出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让声乐演唱功底强的学生教功底弱的学生,使他们既能共同进步,又能在学生中间进行类似教学的相互实践。教学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在课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声乐教学,相对来说更能够容易利用电视、电脑等科技设备接收新的信息,所以,让学生上网学习,或者收看声乐类的节目,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问题。随着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强,西风东渐,很多国外的先进理念和艺术作品进入国内,这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对教育形式也有了新的启发。但是,如何既学习国外的东西,又保持有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处理。做到既能够学习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又发展自己的技术,使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相互学习借鉴中融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声乐教学包含了对声乐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存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形式。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它具有职业化和师范化的特点。在现实中,高师声乐教育面临师范性不强、生源较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师声乐教育,我们提出了打牢声乐基础、培养声乐情感、改革声乐教学模式的三点意见,希望对高师声乐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詹桥玲.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及对策[J].黄钟,2004,(03).

[2]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

[3]刘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

[4]郑颜文.谈高师声乐教学中演唱曲目的选择[J].中国音乐,2006,(03).

作者简介:

[1]张海涛: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篇3

学习小组与学术沙龙, 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 中学教师使用合作教学方法的越来越多, 而高校则很少有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个人责任。小组成员必须完成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 同时也要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既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又对小组同伴负责。相互依赖。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依赖, 相互帮助, 否则小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交流互动。合作学习非常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小组成员互相信任、共同探讨、资源共享, 一起实现小组目标。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习为主题, 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笔者与同事组织的学习小组,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由指导老师推荐阅读书目或阅读主题,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 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 并由指导老师评阅, 给出修改意见。通过此举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写读书心得, 不仅锻炼写作能力, 而且为独立研究问题做准备。所谓学术沙龙, 即指学生在修改完善自己的读书心得后, 小组成员分别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 然后由指导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议。通过讲述和评议,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讲述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可知, 通过学习小组和学术沙龙, 既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开阔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通过写作和演讲不断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和讲演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初级的科研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谓一举多得。组织学习小组, 最初的想法是帮助历史学专业考研的同学提高综合素质, 避免给其他院校留下高分低能的印象。经过四年的实践, 笔者发现, 像曲阜师大这种地方高师院校, 非常有必要在学生中组织类似的活动。

第一, 中学素质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 中学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地方高师院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 考研难度越来越大, 对地方高师的本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几年,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考研的难度加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压力大, 著名高校保送研究生的数额逐年增加, 只留少数名额供其他院校的学生公开竞争;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由于独立动手做科研的能力差、知识视野相对狭窄, 导致自己缺乏竞争力。

第三, 公共课数量增加, 压缩专业课学习时间。笔者依据曲师大历史文化学院2010、2011年度的课程表, 粗略统计了一下, 大一、大二学生每周的公共课平均在18节左右, 专业课大致在16节左右。这种情况, 导致学生平常用来研读专业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

第四, 教师科研压力大, 在教学方面付出的精力有限。近年来, 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及考核体系越来越看重有资的科研课题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评价则仅供参考。在职称晋升的时候, 课题、核心论文和所谓的科研奖励成为至关重要的客观指标。这种评价体系, 必然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最后, 许多地方高师因地理位置的劣势而影响学生发展。以曲阜师大为例, 校设县级城市, 学校对外交流不便, 难以留住高水平教师。不仅如此, 在这种相对闭塞的环境中, 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自2000年以来, 历史文化学院先后有近10多位高水平的教师跳槽至国内著名高校, 这部分教师的出走, 对于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影响可想而知。

总之, 外在的挑战和学校内部固定的教学模式, 使得曲阜师大等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和学术沙龙, 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毕业生的优势, 同时也为强化本科教学提供了新途径。

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 应首先取得专业教师的支持。只有让研究方向各异的老师们参与进来, 才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满足同学们不同的需求。在选择专业老师做指导老师的时候, 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二是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 三是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 要遵循自愿原则。有同学喜欢中国古代史, 可以加入中国古代史学习小组;爱好世界史的同学, 则可以参加世界史学习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 参加学习小组才有动力, 学习小组的活动才可以持久。

组织学习小组的时候, 要注意控制成员人数。一个学习小组, 最好在10人左右。如果人数太少, 举办学术沙龙的时候, 不仅缺乏学习氛围, 而且讨论的时候容易冷场。如果成员过多, 小组成员的发言机会减少, 锻炼的价值会打折扣。

笔者所带领的学习小组, 一般两周举行一次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指定主题。由指导老师指定某一重大历史问题, 让小组成员围绕着该主题找资料, 并将所搜寻到的资料系统整理, 在举办学术沙龙的时候轮番介绍自己的阅读成果和看法。

2.名家名篇。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并写出读书心得, 在举办学术沙龙的时候讲述。鼓励小组成员对名家名篇进行质疑和评判,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主题写作。由指导老师指定某一中心主题, 让小组成员选择不同的对象, 写出自己的作品。

4.学术综述。指导小组成员做学术综述, 可以提升他们基本的学术素养, 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 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学术综述, 了解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历史及最新成果。这大大有助于开阔小组成员的知识视野。

5.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著作。此外, 除专业书籍外, 指导老师也应鼓励小组成员, 选择其他学科的一些经典著作或最新作品。

在组建学习小组、举办学术沙龙的过程中, 有几个问题应引起组织者的注意。

其一, 小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如, 学习小组某一成员不善表达, 抓不到重点, 让听众不知所云, 这必然会影响小组其他成员的情绪。因此, 指导老师应该对小组成员多做了解, 在安排发言时注意顺序, 并及时对那些表现不佳的成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督促其及时提高。

其二, 小组成员的选择和人数控制的问题。学习小组组建之初, 许多同学热情很高, 积极参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 就会有部分同学对活动失去兴趣, 进而退出小组活动。因此, 指导老师在组建小组时, 首先要把活动要求和困难讲清楚, 让同学们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其次,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小组组建之初, 可以多接纳几位同学, 为日后有同学退出小组做好准备。

其三, 小组活动的方式问题。指导老师应针对小组活动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 经常变换活动主题, 保持同学们的新鲜感;同时, 在选择相关书籍和问题的时候, 把握好难易度, 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有一种成就感。

总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必然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像曲阜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高师院校, 长期以来凭借着良好的学习风气,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不可否认,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曲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师不具备与一流师范院校在一个平台上竞争的实力。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 学校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学习小组和学术沙龙这种新的学习模式, 在未来经过改进和发展, 会更受地方高师学生们的欢迎。

注释

1 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 1999年为160万, 2000年为221万, 2001年为268万, 2002年为321万, 2003年为382万, 2007年为567万.

2 2005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2.6%, 见http://www.gov.cn/jrzg/2005-12/08/content_121381.htm, 2007年, 有70~80万大学生毕业生未能就业, 见http://www.jyb.cn/jy/jysx/t20080710_177087.htm.

3 学习小组已举办4届, 由历史学专业2007、2008、2009、2010级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 2007级历史学专业有8名同学参加学习小组, 2011年毕业时, 5位同学分别考取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2位同学因综合素质突出, 顺利地到青岛、烟台的中学就业, 1位同学在毕业一年后考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研究生。2008级历史学专业有6位同学参加学习小组, 2012年毕业时, 5位参加考研的同学, 分别被国内著名高校录取, 其中, 2位同学毕业后到中学工作.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篇4

【摘 要】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但目前《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分别从教材编制、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三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    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

一位教师,专业知识再精湛,如果不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公共心理学》是高师院校为完成向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一培养目标而专门为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基础课程,也是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公共心理学》对师范专业学生未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看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学取向,是目前国内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对于传统教育思想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表现为:(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说,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地被“革命”掉,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知识,知识是需要随着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2)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3)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4)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意义以及解决问题。

二、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编排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学生现代的日常生活相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理论性过强,学了之后又没有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再次,教材缺乏针对性。目前使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大多是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拼凑的结果,体现不出该门课程应有的特色,因此最终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等情况。

(二)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显示,高师学生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是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大都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因此学习之前期待较高,但上课后发现课堂上的内容并不是期待中的样子,因此希望变为失望。同时,《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知识相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再加上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已经不愿意,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思考,面临问题缺乏主见的现象非常普遍,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渐退化,导致进入课堂就睡觉,出了教室活蹦乱跳,课堂学习出现“疲软”的恶性循环状态。

(三)教师讲课刻板、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公共心理学》承担着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在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院校才安排40甚至才30多个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多少远远没有形成正比。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拼命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很少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安排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同时,目前由于资源有限,学校的公共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有一两百人,师生互动更是很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质量也會受到影响。

三、提高《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我们的启示,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改革目前《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因此,针对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教材编排问题,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说将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特别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的意义,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针对公共心理学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应该多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以及周围的朋友等就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探讨,在讨论中逐渐理解知识的意义。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好地将学得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依据建构主义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基于此,《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不能无视学生,一味地只顾讲授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课堂质量,最终破坏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如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讲授基础知识,在确定学生充分理解了基础知识之后,让其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课前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把握学习的重点,也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还能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心理学相关活动,理解心理学知识。比如说讲解注意的分配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方式,然后总结注意分配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利于体现心理现象的可操作性,又便于加深学生对注意分配的理解。

总之,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建议外,也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是实现多元化考核等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海琴.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3]王胜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9.

[4]徐大真.高师公修心理学教改探讨——谈课堂教学心理分析[J].心理科学,1999(22).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篇5

一高师历史学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为寻求再发展, 开始了专业建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但因为受到过于集中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影响, 目前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各高师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彼此间千篇一律, 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特点体现出历史学专业建设的差异性, 专业特色优势不突出, 自然无法在校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是无法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历史学专业人才一些方面的特殊需求, 如对濒危民族语言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理、抢救等专业人才的需要等。

第二, 历史学专业建设中专业内涵挖掘不够, 专业特色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专业整合和建设目标不明确, 没有依托学校所在地的地方优势, 建立起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发展且品牌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彼此适应、相互促进。

第三, 部分高师院校盲目地把历史学专业建设的加强, 定位在专业方向数量的增加, 专业方向设置不是从历史学专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而是单纯地考虑眼前的短浅利益, 过分地追求生源的数量, 只要是好招生和历史学专业沾点边的方向就申请建立, 专业方向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专业发展稳定性差。

第四, 一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本身特殊性不强, 只是简单地对时下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效仿, 过度地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忽视本身师范性的特点, 专业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折射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统一要求的通识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大, 专业主干课程学时缩减太多, 新增设的选修课程特色性不强, 教师教育类课程优势也没有凸显出来。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脱节,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重基础、轻能力, 致使学生学非所用, 就业竞争力不强, 即便是找到工作, 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甚至要从头学起, 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二专业特色品牌打造对高师历史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1特色品牌打造促进了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成熟, 构成了专业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实现历史学专业再发展的内在核心推动力就是一支成熟完善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形成, 它是实现历史学专业再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 一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主要依托所在学校师资来承担完成, 在专业结构和教师来源上没有整体布局, 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没有科学规划, 梯队层次不明晰, 本校毕业生留校“近亲繁殖”过多, 严重制约了专业上等级、深层次再发展的步伐。此种问题如何应对?专业特色品牌的打造可弥补这一不足。因为专业特色品牌打造过程中, 师资队伍必然会以专业特色为指向, 建立以所在学院自身教师为基础、以整个学校师资为依仗、以外聘专家为补充的特色团队, 专业特色建设无疑会促成特色师资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专业特色资源的原始积聚加强。反之, 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完善必定会给特色专业带来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专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推动历史学专业的再发展。

2专业特色品牌的打造使学生具备了专业所长,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历史学专业特色发展建设中, 势必会给专业内另一重要对象———学生, 带来重要影响。因为专业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专业特色人才培育发展的过程, 当某历史学专业具备了自己独有的专业文化时, 学生在专业特色品牌作用下, 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乃至于行为举止、外在气质都会受其影响, 独具特色, 这自然会使学生明显带有其他历史学专业学生所没有的专业特色优势, 给学生的就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 历史学专业特色建设启动后,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 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中, 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率相较以往提高了12%, 认为我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具有鲜明特色, 专业素质较高。专业特色品牌打造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增加了学生成功就业的砝码。

3专业特色品牌打造提升了学院声誉, 扩大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没有自身特色的体现就意味着在未来生存中制胜力的匮乏与社会影响力的减弱甚至缺失。只有依托地方优势, 突出专业特色, 做大做强优势专业, 才能在困境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创品牌。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为例, 近年来随着专业以谱牒学、部族史、满族语言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品牌的打造, 师资队伍发展日趋成熟, 团队教师三年来陆续发表满族文化方面学术论文200余篇, 申请、完成相关科研、教研项目60多项, 骨干教师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并在会上发言, 扩大了对外影响, 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提升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收效明显, 课程设置特色鲜明, 在增设特色理论课程的同时, 增设“满族民俗文物抢救与保护”、“谱牒文献抢救与整理”等实践性课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知识讲授更为直观、鲜活, 学生学习得心应手, 专业知识掌握有特色、有所长, 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此外在专业特色品牌打造中, 学院完成了东北谱牒馆、满族民俗馆、历史文物馆、佟佳氏历史博物馆、福文化博物馆以及历史资料室、满族文物室、叶赫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室、谱牒整理实验室、谱牒电化展室等校内外特色文化馆的构建, 特色化馆室成为学院对外宣传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十余个国家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学者的到访,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肯定, 专业特色建设为学生就业赢得了更多的机遇, 提升了学院声誉, 扩大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

三专业特色品牌打造的根本途径

1结合自身优势, 科学定位专业特色方向

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科学定位专业特色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专业特色方向的确定, 直接影响到专业特色建设、特色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特色方向的定位绝不能靠纸上谈兵式的传统专业方向单一逻辑推理, 更不能脱离自身地域优势、市场经济客观需求主观臆造, 必须是在对专业发展内部、外部条件综合考量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将自身专业传统优势、所在地区地缘优势与社会发展需求趋势结合起来, 经过科学地分析、比较后方可确定。因为专业方向定位不准, 必然会造成专业特色优势的弱化, 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竞争力不强, 最终导致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的无法实现, 特色专业建设失败, 在浪费各方大量资源的同时, 阻碍了学院、专业的再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如果没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特色专业知识积累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群体, 特色专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专业建设无从说起。高素质、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团队是专业特色品牌打造的基础。特色团队构建首先要选好专业带头人, 带头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能够科学地指导和带领团队开展专业特色建设。其次, 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梯队结构, 积极营建宽松优越的学习工作环境,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团队骨干教师培养, 储备后备人才, 打造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高学历、高职称, 能吃苦, 敢打硬仗的专业队伍。再次, 团队不论在建设管理上, 还是在人才引进上, 时刻以特色专业方向为先导, 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建设奖惩制度, 对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对未达到团队平均标准的教师亮牌警示, 连续不合格的淘汰出队伍, 队伍管理有奖有惩, 团队成员能进能出, 动态中优化师资配置。

3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彰显专业特色品牌

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是彰显特色专业品牌的关键。专业教学改革中, 要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向专业特色方向倾斜, 合理压缩传统专业必修课的比重, 增加特色化理论课程;要更新教学内容, 抛弃陈旧教学内容, 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自主钻研。要尤为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合理增加教育实习等实训课程比例, 增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营造, 形成理论知识课堂结合校内特色文化基地、校外见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三维一体特色教学体系。在加强师范生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 强化专业特色知识研究和实践技能的养成。通过对旧有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学改革, 凸显专业特色品牌优势。

4构建完备的特色教学评估监控体系

高师历史课堂教学 篇6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 在钢琴教学中适当引入文化学理论, 则可以使这种单一化结构更趋合理。文化学是一门探讨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及其规律的社会人文学科。它在研究交叉与边缘学科方面有较大优势, 把它引入到高师钢琴课教学中, 既符合社会发展对钢琴人才培养的需求, 又为研究高师钢琴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师范钢琴改革之所以难, 难就难在它是一门培养一专多能综合性人才的课程, 与专业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相比, 它的多元性更多地体现在对涉及到音乐各方面课程的掌握之上, 这个综合性往往被我们误解, 认为高师学生各方面知识多学些就是综合了。其实, 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与堆砌, 它应是一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通俗地讲, 它是一种文化综合。高师钢琴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艺术类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 这其中有声乐、器乐 (中乐与西乐) 、舞蹈 (民族舞与芭蕾舞) 、甚至还包括美术、影视类学生必修的学科。在对这些不同专业学生讲授钢琴课时, 要结合学生自身学科的特点与钢琴融合, 这样钢琴在师范专业中就发挥到了最大的媒介作用。

下面以舞蹈系学生的一节钢琴课为例, 来具体分析一下文化学在该课程的应用。对舞蹈系的学生学习钢琴音乐更多是感受一种实践操作, 这种操作更多地体现在节奏与节拍之上, 这恐怕是舞蹈与音乐结合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笔者选取了由胡适煕改编自民乐的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 以其节奏律动来作为该曲讲解的切入点。该曲既为中国乐曲, 那么它在演奏中体现出的节奏与欧洲乐曲的节奏有很大不同, 这时教师就应该应用文化学中关于文化模式的定义来分析两种节奏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国自古以来, 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模式, 但在北方的内蒙古有较多的游牧文化, 而欧洲古典音乐黄金期所处文化模式为机器工业时代, 不言而喻, 农耕与游牧都是靠天吃饭, 必须顺应自然, 天气好则外出耕种狩猎, 天气不好则呆在家中, 所以, 这个节奏就是弹性节奏, 有自由的成份, 而机器工业不受天气影响, 工人是在厂房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生产, 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 在时间和产量上下功夫, 所以, 他们的节奏叫钟表节奏, 要求非常精准。知道了这个区别后, 我们在进行演奏中就不能用欧洲传统演奏的技术去演奏该曲, 而应该用肘部画圆运动, 带动手腕来演奏这种弹性节奏的乐句。但作为舞蹈系学生, 该如何理解这种技术呢?接下来, 我们便可以通过融合概念来进行讲解。

首先, 中国舞蹈被称为划圆艺术, 线性和体动方面都讲求三圆 (平圆、立圆、8字圆) 、两圈 (大圈套小圈) , 而蒙族舞蹈在训练中, 情感、形态、运气、发力, 典型地表现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戏曲中有“走圆场”, 这是一种写意手法, 千百里的艰苦行程, 只一个“走圆场”, 在弹指顾盼之间, 便到达了目的地。所有这些, 直接影响到音乐中音与音、句与句、乐段与乐段, 以及乐段的首尾之处, 通过旋律线的光滑、柔和、婉转, 使乐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 这种圆的意识, 不仅在舞蹈音乐中有, 在诗歌中也比比皆是。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思君月正圆”、柳亚子的“歌声唱彻月儿圆”、毛泽东和柳亚子诗“百年魔鬼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以及民间成语“破镜重圆”、实现理想叫“圆梦”、调解纠纷叫“打圆场”等等。中国社会观念中对圆的认识非常强烈, 特别讲究家人的和陸与团圆, 把这些圆的意识有机融会在一起, 学生脑海中不仅有技术的圆形, 也有了思想感情的圆形,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只是学会了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一个文化学角度, 去分析解決乐曲的难度。

当然, 文化学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 我们要取其精华, 在学习文化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信不远的将来, 文化学的知识会更多地应用于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

[2]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3, 2.

[4]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

高师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 篇7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要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双边, 乃至多边互动。而在现实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如何呢?师生之间的互动如何呢?

一、英语课堂与互动教学

关于课堂教学, 不只是英语课, 哈佛大学有个生动的隐喻, “到哈佛学习, 就像是很快帮助学生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3]。这一隐喻告诉我们, 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成为学习主体, 并且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专注于课堂教学的重点, 并对教学重点进行消化吸收,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以一节英语阅读课为例从导入到快速阅读到精读到最后的课堂总结和评价, 实际上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语言的练习, 把握基础英语的应用, 并通过与老师、学生之间的英语语言联系, 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推行民主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 积极创设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情境,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4]。

二、高师英语课堂互动现状

研究高师英语课堂互动教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师招生的生源现状与质量。目前高师在高校中的处境微妙, 且生源经过中考后的筛选, 部分质量高的进入高中, 而高师生源质量相比以往有所下降。在这种状况下, 笔者对某高师364名学生样本作了部分问卷调查, 其中回收334份, 有效324份, 有效率89.01%。对32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其中男生96名, 占有效问卷29.6%;女生228人, 占70.4%, 样本选取一至五年级学生, 分别是67, 65, 64, 65, 63人, 其中学生干部83人, 非学生干部241人。来自大城市学生18人, 小城市143人, 乡村163人;文科, 161人;理科, 163人。

根据选取的样本, 本次调查针对英语课堂互动设计了几个问题:你觉得英语课需要互动吗?你觉得课堂互动的机会多吗?你觉得课堂互动是否满意?你在课堂互动中参与的积极度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问卷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英语课堂的互动情况。

1. 英语课堂互动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对比, 特选取专业课与英语课堂作比较。从调查的结果我们直观地看出, 学生在英语课和专业课中, 表现出“非常需要”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50.00%、29.01%, 而表现出“比较需要”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7.34%、36.72%, “很不需要”的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0.6%、1.45%。

以上数据说明, 无论是英语课课堂还是专业课课堂, 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对课堂互动的需要。而且学生对英语课的课堂互动的需要远远高于对专业课的课堂互动需要。现有材料表明,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脱离不了“教师中心式”, 学生仅仅是被动的语言信息接受者, 师生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信息的反馈。

2. 英语课堂互动机会的多少程度

根据结果显示, 在英语课和专业课中, 学生认为课堂互动“机会很少”的比率分别为8.95%、9.26%;认为课堂互动“机会较少”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1.48%、31.79%。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课堂互动的机会比较少。

3. 英语课堂互动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英语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互动“很不满意”的学生比率分别为:5.25%和4.93%;对课堂互动“不太满意”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6.72%、36.42%;对课堂互动“非常满意”的学生比率分别为:0.925%、1.85%。这些数据说明, 英语和专业课的课堂互动满意度都不容乐观, 学生尤其对英语课课堂互动满意度最差。这说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 英语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

在英语课和专业课中, 选“经常参与”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9.26%、7.40%;选“有时参与”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39.81%、39.19%;选“偶尔参与”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41.96%、40.74%。从这些数据可以得知, 学生参与英语课课堂互动频度高于专业课。

5. 英语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

在英语课和专业课中, 对课堂互动参与“非常不积极”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16%、3.09%;对课堂互动参与“不积极”的大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2.53%、13.27%;对课堂互动参与“比较积极”的学生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1.30%、24.69%。从整体上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积极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三、总结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及现实的材料证明, 英语课堂互动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堂互动的需要方面, 学生积极要求英语课堂的互动;在课堂互动机会方面, 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课课堂互动机会少, 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课堂互动的满意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不满意现在的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的参与频度和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程度方面, 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积极争取自我表现的。

为了更好地配合新课改的精神, 为加强英语课堂互动,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深度, 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 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2. 教学互动方式多样化

教师要采用多种互动方式, 比如,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自我互动。

3. 讲究课堂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方法策略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4. 教学手段现代化

采用多媒体与电脑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的依靠书本, 没有色彩、语言的单调式教学。

摘要:随着传统教学理念的颠覆, 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以此为背景对现代高师英语课堂进行互动研究, 以期改变传统, 对课堂互动教学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陈琳,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1.

[2]宋桂月, 金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3]康宁.走进哈佛课堂[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3:379.

[4]Pro.Michelle Schofield.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Columbia College.

[5]任云霞.关于大学生课堂互动的研究.http://www.studa.net/gaodeng/090216/11202241.html.

刍议高师声乐教学 篇8

一、高师的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之差异

声乐教学通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已经基本确立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两大体系。这两大不同类别的声乐教学在诸如教师素质、教学形式与授课方式、教学性质与内容等方都有明显的差别。

就教学性质与内容而言, 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注重“专业性与表演性”的结合;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则强调“师范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总的来讲, 两者对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规格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主要培养歌唱演员, 一个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将就“博而泛”, 讲究各种相关知识的密切配合。

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对授课内容也采取循序渐进、中外结合的形式;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则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 更加适合“师范性”的教学理念,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教学师资方面, 高师的声乐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只有极少数人是直接毕业于音乐学院的。而音乐学院的教师几乎全部都毕业于音乐学院,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还有少部分是从国外进修回来的, 这部分人大都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过大奖, 具有相对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音乐学院还配备有专职的钢琴伴奏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技能, 还在音乐作品处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一点上, 高师的声乐专业学生只有到达硕士层面的才能享受到。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

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经济的日益发达, 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音乐教育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也出现了很多比较具有科研价值的、就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 在很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 音乐教育仍然趋向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与我们所提倡的“基础音乐教育”相去甚远, 其弊端也暴露无疑。

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其任务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学习里, 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 又具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且要有一双会“听”的耳朵和一张会“教”的嘴。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总是对声乐教学的各种理念以及教学法关注不够或是根本不加关注。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 教师往往这种于声音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 致使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 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 出现了只会唱, 不会教的现象。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学生在看待某些问题时, 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从而影响到演唱技巧的科学掌握。因此, 对目前高师声乐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多尝试开设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 在这种形式的授课模式中, 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导掌握基本的声乐发声及演唱技巧, 并能够通过观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现场指导, 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声乐技巧的同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

作为整个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声乐艺术不只是一种发声的机制和技术, 而是包括着极其深邃厚重的内涵和丰富广博的精神元素的一种声乐文化。事实上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但长期以来, 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文”的倾向。另外, 长期以来声乐技法的困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在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课程、培养目标、人才评价诸方面都有意无意地造成了技巧与文化的对立。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声乐教育人才, 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如要走上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 应首先从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 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化开始。唯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 从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教学素质。

三、高师声乐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高师声乐教学突出师范特色, 首先应体现在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转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 其关系是非常重大的。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宗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的全称, 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要主动向教学目标靠拢, 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要浸透着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元素”和“信息”,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 因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必须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倾向性, 要以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培养, 使学生不至于“学死书, 死读书”。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端正他们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以及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 不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怀揣“歌唱家”的梦想, 以至于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既因为没能成为歌唱家而懊恼, 又因为没有为自己搭建好完备的知识结构而后悔。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毕业生, 在工作以后所面对的学生基本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璞玉”, 在歌唱教学方面所从事的也是对声乐的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因而, 在对这样的学生训练时, 不仅要注重于他们如何“唱”如何“表演”, 更要注重他们以后能如何“教”, 要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辨别能力的“听”的训练, 要让学生在既会唱又会表演的前提下, 更会教,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凸显“师范性”的特征, 才真正地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区别开来, 培养出来的才是中小学真正需要的音乐教师。

“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每个学生究竟用什么方法使他的技能、技巧逐步提高, 就不能都套用一个公式。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个体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声乐教学。即使在同一堂课上, 也可能有些细微的变化, 教师要做到在同一原则下的创造性教学,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的某些优点, 加以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正确发展之路。

摘要:声乐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声乐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 培养人们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活动。高师声乐教学应区别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 从而突出其“师范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师,师范性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启泉, 催允秋,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探讨高师数学教学的有效课堂 篇9

关键词: 高师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高师教学是一种有着明确教育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高师生的深刻认知,实现这种教学的有效性是高师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的。有效课堂是一种受到高师教师追捧的教学行为,不仅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满足高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一种能够体现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行为。在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着如下规定:“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在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高师数学的教学除了要考虑高师数学自身的特点外,还要考察高师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理状态,结合学生目前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进一步解释与应用,这样才能使高师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价值观及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发展。

1.高师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特征

有效课堂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思想,其核心目标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收获预期的知识,而且其他方面获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知识是指在教育之前学生自身所期望的知识及教师教学之前设计好的知识,课堂的有效性在于学生学到的是自身力所能及的知识。由于这里涉及每个学生个体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有效课堂就能够体现出同一节课中所有学生获得的“进步与发展”的差异,只要学生取得了自己该有的“进步与发展”,就可以认定为是“有效课堂教学”。所以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涉及以下四方面:一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考虑到一切学生的自身发展,每个个体必须掌握一定的有用的数学;二是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要有差异性地“关注到个别的学生”,不同的学生要学习不同的数学;三是要辩证地看待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性;四是对于高师数学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

2.高师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发展现状

2.1高师数学教学与其他教学工具的结合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都很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例如有的教师喜欢使用几何画板教授几何,有的喜欢用PowerPoint 等工具进行板书教学。这体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密切联系,通过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方面,文理科学生的评价基本一致。

2.2高师数学教学的文理科发展不均衡

文科理科高师数学教学的有效课堂发展不均衡。例如理科学生在数学空间想象力方面更胜一筹,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及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上的概念,自己能够组织结论等。文科学生的问题主要在于在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好奇心,使得文科学生能够理解数学语言,例如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等,准确表达与交流数学知识。有效数学教学可以使得文科学生逐渐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但目前而言,高师数学教师在如何帮助文科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面能力相对较弱。

2.3高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高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较低,问题较多。对于高师数学,学生和家长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负担较沉重,高师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而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的联系不大。所以高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改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及方法。

3.高师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改善策略

3.1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是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作为数学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的解释,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概念。

3.2积极学习数学命题

教师要督促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的数学命题,主要是进行数学命题的发现学习及数学命题的接受学习两种方式。学生自身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方式就是发现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要结合具体的例子,通过自己的实验及分析推理,总结出一般的结论。接受学习是指教师要将数学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理解并吸收这些内容加以运用。

33.3及时进行数学复习

目前很多高师数学复习课无效或低效,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自习+练习”的单一模式,建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讲究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出“新”,以减轻学生的乏味感,而且要避免面面俱到。只有带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自主预习,才能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具体的问题要不断进行发展和变化。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潜在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在课堂教学思想方式上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吉忠.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J].读与写(上,下旬),2015,(6):182-182,184.

[2]徐燕.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周建华.数学概念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量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96-100.

[4]黄彩仁.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570.

高师二胡教学研究 篇10

一、高师二胡教学需正确认识——发音的意义

发音, 在整个二胡演奏技巧当中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众所周知, “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二胡演奏艺术实质上也可称之为声音的艺术。进入高校的二胡专业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二胡的演奏技术, 但由于年龄、阅历以及对二胡演奏的浅薄的认识, 他们一般过分强调弓技、指技训练, 而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也容易过分的强调技术, 认为这样就掌握了二胡的全部。这种“狭义”的技术观念使学生把注意力专门放到华丽的快弓、响亮以及美妙的音色上, 而对组成有艺术价值的声音的其他部分毫无研究。

二胡上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是美妙的, 甚至包括噪音在内都是动人的, 因为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最能表达作品内容的声音, 因此, 他不应该是感性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成为辩证的概念。如:《战马奔腾》里的大击弓、《赛马》里的连续拨奏等等, 单独进行演奏都会难听得不堪入耳, 但如果把他们同整首曲子联系演奏, 则会显示出极大地表现力和感染力。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过:“乐队的一切声音都是好的、动听的, 只要你善于利用它们和它们配合。”

二、高师二胡教学重中之重——音准

准确的发音对于搞音乐的人来说是演奏最重要的前提。尤其对于高师二胡专业的学生来说, 通过我的观察, 他们中存在音准问题的人大有人在, 由于音准的把握不好造成他们在演奏中对于作品情感的表达、传递作品思想内容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结果是演奏效果不尽如意。

虽然他们已进入高校, 音准技术的加强在他们这个阶段的学习同样不容忽视, 尽管天资上存在着一定差别, 但经过科学有效地训练是会得到提高的。音准改进最主要的方法是进行视唱练耳训练, 它是从事音乐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 其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使学生积极地将音乐听觉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中,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种提高学生音准训练的几种办法:

1、音高听辨模唱。其中包括单音模唱、旋律音程与分解和弦的视唱、音程组模唱、和声音程与和弦的模唱。

2、曲调记忆模唱。先找一段作品进行模唱练习, 使旋律在心里有一定的记忆, 对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很见效。

3、视唱。演奏者应该经常视唱自己所拉的曲子, 这样练习的好处是, 不但可以提高分析与判断的思维能力, 也可以增强演奏的歌唱性。

4、节奏模仿。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节奏敲击, 使对方随之打出一样的节奏进行模仿。

三、高师二胡教学的重要手段——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的训练, 我认为就是鉴别二胡的发音音质的好坏, 以及是否符合作品的形象、风格、性格和特点。小提琴家卡托·哈瓦斯曾经说过:“我们如果训练自己能在内心中听到正确的高音与音质的话, 那么手指就会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工作。”钢琴家霍夫曼也说过:“学生应该首先致力于获得在大脑中形成音响图像的能力而不是音符图像的能力。”

内心听觉较之音准在训练上困难得多, 因为内心听觉不仅要求演奏者能够敏锐的辨别声音的高低, 而且还能辨别声音的性质, 这就必然要涉及到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观点。内心听觉的训练, 要求教师应该在教技术的同时去发展学生的乐感、智力和艺术性方面的能力, 使他们在演奏作品前必须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主题素材和音乐风格。准确地声音固然重要, 但他只能起到传递声音高低的作用, 只有同那些纯净的音质、丰富的音响和各种各样具有艺术价值的音色相结合, 才有可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因此只有严格、系统、正确、全面地进行内心听觉训练, 才能准确、完美的表现作品内容。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内心听觉训练之所以难, 就在于它涉及到了演奏者的生活经历和洞察生活的能力。例如:陈耀星作曲的著名二胡曲《战马奔腾》不了解作者的身世, 不了解军队生活和战马奔腾场面, 就很难形象而生动地演奏好这部作品;再比如《二泉映月》, 学生们演奏这首曲子都感到很吃力, 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生活, 以及他沧桑的生活经历。

四、教学中最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基础训练

任何一门学科, 不注重基础训练都要导致失败。常言道, 没有牢固的基础难以建造高楼大厦。二胡技术训练上不加强训练, 也无法培养出优秀的教学者。

由于我们高师院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从事教学岗位的工作, 他们的亲身学习过程对于他们未来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甚至可以说影响一批学生的二胡学习道路。因此使他们在校期间清楚地意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并引起重视, 尤其对一些练习曲不能像走过场一样快速练过去, 图一时之快, 势必将来要返工。技术训练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性, 必须由浅入深、从简到繁, 不断积累是逐步提高的学习过程, 最终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演奏效果。使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上能很好的胜任教学, 并能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田耕:《民族器乐曲论选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出版。

上一篇:处理改进对策下一篇:国有企业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