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2024-07-13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共12篇)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1

一、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音响必须通过听觉感知才能实现其价值。当今, 中外音乐教育大多以欣赏作为音乐活动的中心, 我们的音乐欣赏教材也都是以中外经典作品欣赏为主, 欣赏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欣赏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要通过音乐欣赏教学, 使学生获得有关作品、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体裁以及音乐的历史背景等音乐基本知识, 扩大音乐欣赏的领域, 开阔学生音乐事业, 丰富学会的音乐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1]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音乐的审美情趣, 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音乐的审美意识, 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 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 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 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 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 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 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2]

(二) 扩大音乐知识范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一个对音乐欣赏课不感兴趣的学生, 他会因为欣赏音乐需要付出的时间而感到“枯燥乏味”。又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反之, 如果他对欣赏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 积极主动,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 了解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以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结合音乐欣赏, 简单介绍有关中外著名作曲家和音乐史知识;使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知识概念。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色、伴奏等。掌握有关音乐欣赏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中西常用乐器的分组和演奏形式等常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精神的愉悦, 理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 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三、音乐欣赏的内容

音乐欣赏教材的内容应该包括中外优秀的声乐曲和器乐曲以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选材除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接受性外, 还必须全面考虑到音乐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一) 中外声乐作品

我国“五四”运动以来著名作曲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松花江上》、《渔光曲》等。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者聂耳和冼星海的著名优秀作品。外国的声乐作品, 如:《渴望春天》、《摇篮曲》、《故乡的亲人》等等。

(二) 我国民族民间器乐曲

我国的民族乐器曲也有很多经典作品, 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笛子独奏曲《今昔》、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很值得欣赏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欣赏的一般过程

(一) 聆听感知阶段

第一次欣赏一首作品就是以愉悦为主的欣赏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老师的提示、设问或情境创设是应道学生有效感知音乐的主要方法, 教师富有启发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动力因素。

(二) 情感体验阶段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 我告诉同学们,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所处生活环境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 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三) 理解提高阶段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五、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 创设情景欣赏教学

苏霍姆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3]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所以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 发生共鸣的过程。

(二) 讲授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精讲多听。但是, 为了使学会感受和理解较难的作品, 教学中离不开简明的导言、简介作者及作品、讲授归纳音乐欣赏有关基本知识概念等。这就要求老师运用讲授法, 以及清晰地语言, 简明通俗而又生动形象地进行科学的阐述。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 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 发展其智力, 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在通过音乐音响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 它主要是传达作曲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而不可能把作曲家的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和思想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

结束语:

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本文从音乐欣赏的任务和要求、教学的一般过程、音乐欣赏的内容以及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针对学生的接受力进行论述,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运用创新的欣赏课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下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王克, 杜光, 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2月第23次。

[2]张飞龙, 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讨[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4月第2次。

[3]李重光, 怎样教孩子学音乐[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5次。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2

[摘要]针对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设想及对策是“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统领民族音乐教学”;“从家乡戏曲入手,开展多样化教学”;“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校本教材建设”;“走进传统戏曲,解读戏曲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力图使传统戏曲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普及教育;高师音乐教学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戏曲团体演出和学校音乐教育。可是,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影响,现阶段民间音乐活动因备受挤压而显得极为萧条没落。除此之外,鉴于当下戏曲团体的生存现状,让其承担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任显然也很不切实际。故此,学校音乐教育便成为现阶段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不过,在当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统观我国传统戏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可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是指我国戏曲院校所进行的戏曲艺术专业传承教学;后者主要是指在我国不同层次学校音乐课程中对传统戏曲的普及教学。这种通过学校音乐课程所进行的传统戏曲普及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这也是一个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接受的过程。可见,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承担着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主体功用。追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戏曲教学,理应从我国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把传统戏曲(昆曲)带入大学课堂算起,屈指算来已有八十多年的历程。如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京剧进课堂”的实施,无疑是对前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事业的一种继承,也是对当下传统戏曲振兴的一种明智之举。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美育教育、寓教于乐等功用。作为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大成的传统戏曲其普及教育理应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在大、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加入了传统戏曲教学内容,但是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有效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从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观念及态度上不难发现,传统戏曲成为青少年观念中“停滞落后、僵化保守”的代名词。鉴于此,我们对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一、传统戏曲教学现状及问题

传统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传统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绝非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都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或称“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概论”“中华民族音乐”等称谓不同的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就其开设此类课程的初衷及目的来看,主要基于两种情形:一是使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音乐品样形态做到了解和认知;二是使我国传统音乐为音乐专业学习及创作提供必要的养分。即便是近年来,此类课程已经拓展为“传统音乐研究之研究”范畴,并有意识地着力于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进行教学与探究,可是,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所致,其教学现状仍然处于摸索、尝试与探究阶段。此外,作为音乐普及教育“主渠道”的中小学音乐课,在传统戏曲教学成效上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这主要由于中小学音乐师资在传统戏曲知识结构及修养上还存在着先天不足,就是中小学音乐师资在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习阶段就未能得到传统戏曲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点悟。长期以来,在我国师范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中心论”大行其道,使中国传统音乐,尤其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被边缘化,只是在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民族民间音乐”中,传统戏曲才有所提及。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传统戏曲的教学,无论在课时保障还是在教学内容分配上,一直都被弱化。其结果直接导致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师资对传统戏曲知之甚少,了解不够,认识不足,研究不力,也就很难在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中做到成竹在胸,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其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还只强调昆曲、京剧这两大传统戏曲剧种的教学。事实上,昆曲、京剧乃是传统戏曲艺术中造诣较高、又相对较难掌握的剧种。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中,还仅强调昆曲、京剧的教学,这不仅使教师深感传统戏曲教学的艰难,而且也易使音乐师范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难免会挫伤音乐师范生对传统戏曲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通常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多是运用多媒体播放戏曲艺术音像进行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总体看来,这些课件多是对传统戏曲表演的一种拼接,缺乏生命的律动及气息。其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理念落后。时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仍然停留在对传统戏曲观看听赏的阶段,有时,充其量辅以学唱相关戏曲唱段而已,而又把学唱戏曲唱段看作是传统戏曲教学的终极目的。显然,这种教学理念还未能从音乐专业教学强调技法、技能的误区中真正走出来。

二、传统戏曲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教学改革,科学设置传统戏曲课程教学才能确保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有效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是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中小学音乐师资在传统戏曲教学上的成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并可贯穿于中小学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始终。因此,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统领民族音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应树立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就是以传统戏曲为切入点,围绕传统戏曲这一中心内容,穿插开展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族器乐和说唱音乐的相关教学。我国传统戏曲集传统音乐之大成。它的曲牌多源自明清俗曲小调,而明清俗曲小调又是我国民间歌曲艺术成就的高峰。鉴于此,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传统戏曲曲牌部分的讲解中,教师便可有意识地穿插民间歌曲的相关内容。此外,我国戏曲伴奏中的民族乐器,在彰显剧种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对塑造艺术形象及烘托艺术气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譬如,京胡不仅是京剧艺术的标志,而且在后来的发展中,既能作为主奏乐器为京剧伴奏,又能以独奏乐器的面貌呈现。另外,民间歌舞、说唱音乐也与传统戏曲有着层次递进、相互交融的关系。齐如山先生对传统戏曲表演做出过“有声必歌,极简单的声音,也得有歌唱之意。无动不舞,极微小的动作,也得有舞之义”[1](PP.3-4)的精辟总结,这反映了民间歌舞在传统戏曲中活灵活现运用的状况。而且说唱艺术中的“诸宫调”“唱赚”等曲种,其音乐结构、调性安排及连接上的成功经验,都被传统戏曲吸收和借鉴。可见,“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若能以传统戏曲为主线实施教学,不失为“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的新尝试,也有助于传统戏曲教学趣味性、新颖性及有效性的增强。当前中小学音乐课新课标中已明确要求“传统戏曲是音乐学习内容综合性的重要内容”,可见,中小学音乐师资在传统戏曲教学上要具有较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上,对传统戏曲教学的比重和主线作用的强化,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而且也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极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与思路相契合。

2.从家乡戏曲入手,开展多样化教学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传统戏曲的教学,不妨先从家乡戏曲入手。通常情况下,音乐师范生对家乡戏曲的熟知程度及亲近感都远远高于他们对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更容易被音乐师范生们所接受。在传统戏曲教学中,首先可对音乐师范生进行其家乡戏曲的普及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家乡戏以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教学,这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是达到传统戏曲教学实现融会贯通的一条捷径。[2]就江苏地区而言,也堪称戏曲大省。目前江苏有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江苏梆子等地方剧种。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的入门阶段,我们不妨先从省内地方戏曲剧种入手进行教学,根据来自不同方言区的音乐师范生,对其进行分片区、分层次教学,就是让音乐师范生首先了解、认知、学唱家乡的戏曲,进而再对其进行跨方言区剧种的教学与认知。倘若按此教学模式进行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那么传统戏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长期以来,传统戏曲在学校普及教育中主要还是注重戏曲理论的研究,而在专业戏曲教育上侧重戏曲技艺的传授。显然,这两者都有其弊端。前者在理论的研究认识上没有戏曲实践的体验,显然是纸上谈兵,后者则强调戏曲技艺的传承。鉴于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只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音乐师资才能做到在戏曲艺术理论上“讲的出‘艺’”,在戏曲技艺表演上“做得出‘技’”的新一代音乐教育人才。另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有一招一式的戏曲表演,那定能调动传统戏曲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会使音乐师范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不再有高不可攀之感。

3.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校本教材建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展传统戏曲教学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对当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传统戏曲教学内容的关注与解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传统戏曲内容的教学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难点,绝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此都有力不从心之感,不知如何对传统戏曲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实现传统戏曲内容的教学目标与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传统戏曲教学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传统戏曲内容进行研究,增强音乐师范生对传统戏曲教学的驾驭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对一些中小学已经实施的传统戏曲“校本课程”教材给予重视,可以与相关中小学校进行沟通、交流,联手打造传统戏曲类别的“校本课程”项目。另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材的选编采用,也应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要立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戏曲教材的建设,还要放眼基础教育中的教材解读和校本教材编写。只有这样,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地承担当下中小学传统戏曲音乐教学任务。

4.走进传统戏曲,解读戏曲文化古往今来戏曲都是全民性的艺术形式,也是最为广泛地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我国民间的年节庆典、酬神许愿、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戏曲烘托氛围,在建筑雕塑、器物装饰、年画、泥塑、剪纸、刺绣之上,也多见戏曲文化之色彩。[3]可见,戏曲已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戏曲是一种既要体验亦要表现的艺术,这务必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中达成共识。20世纪以来,我国戏剧界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为圭臬,认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重表现,轻体验,显然,这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一种误解。其实,我国戏曲艺术十分讲究体验。例如,我们熟知的戏曲箴言就有“假戏真唱”“缘于生活,高于生活”“装什么像什么”,等等,这就是说戏曲演员要设身处地去揣摩、体验并表现出所演角色的身份、性格及心理活动。当然,戏曲的体验并不是把生活原样照抄照搬地呈现于舞台,而是要运用适当的舞台及表演程式来付诸表现,并且要达到情感替代的程度以感动观众。我国戏剧理论家阿甲就曾说过:戏曲演员的体验必须要和技术的表演结合起来,当戏曲演员寻找到所表现角色准确的外形、动作和心理后,还要运用戏曲的相关程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揭示出戏曲人物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以带给观众审美享受。显然,阿甲的认知真正阐释了“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这一戏曲艺术真谛。正所谓,只有艺术的假,才能有舞台艺术的美。不过,中国戏曲体验与表现的方法又不同于西方写实之戏剧。诚如阿甲所言,西方写实戏剧就好比“米做饭”,而中国戏曲就好比“米酿酒”[4](P.34)。这些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形式及动作表现的形体语言含义、戏曲程式及文化,教师应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传统戏曲教学中给予必要的解读,使学生能看懂传统戏曲并感悟戏曲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母机”,中小学音乐教育又是音乐普及教育的重要平台与阵地。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加强传统戏曲的教学,就是做好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源头工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及传统戏曲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事业。这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特别是对传统音乐理论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传统音乐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做到对传统戏曲的“多看”(多看历史书籍、戏曲演出及戏曲理论)、“多听”(多听戏曲唱段,特别是名家演唱的唱段)、“多谈”(多与票友、戏迷及戏曲名家交谈)。此外,在传统戏曲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总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加强传统戏曲的教学与研究,既是当代音乐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必须关注和亟待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M].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62.

[2]薛雷.高师戏曲教学的点滴思考[J].剧影月报,(5).

[3]廖奔.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J].文化艺术研究,(2).

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探析 篇3

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教学 问题 方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育随着最近十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上也在努力的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例如:面对钢琴演奏水平程度各异的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上好钢琴课,将教学的思路加以调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掌握钢琴弹奏技巧,增强音乐表现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一些教学方法。

一、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的钢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来看,在钢琴演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对于钢琴的学习只能从零开始,但是却在声乐和其他的乐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身拥有初步的钢琴水平,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弹奏不够规范,在演奏上存在较多的错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身已拥有较高的专业演奏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基本功不扎实、音乐缺乏表现力、练习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对于高师的钢琴教师来说,如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二)学习中,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敏锐的听觉

其一,学生缺乏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就算弹奏钢琴小品,也存在大量读谱方面的错误。另外,很多学生缺乏速度与节奏的意识感,刚开始学习曲子时,无法在统一的速度上练习,就算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也常出现时快时慢或越弹越快等方面的错误,尤其在考试时,紧张的心态使他们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二,学生在听觉意识上较弱。音乐属于一门“声音的艺术”,所以,听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如今的高校存在“以眼代耳”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是依靠眼睛视谱进行弹奏,完全没有用耳朵来分辨音准、音色和聆听自己的演奏。此外,由于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古典音乐很少接触,也降低了学生耳朵对音色的敏感度。

二、钢琴教学方法的探讨

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学派奠基人涅高兹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多少的音乐存在,就会出现多少的技术问题”。由于钢琴技术的种类繁多,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弹奏技巧时,应该像修建一栋大厦那样,先要打好最下面的“地基基础”。

(一)熟悉钢琴,热爱钢琴,规范基本弹奏方法

对于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初期,最好是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去熟悉、去感受钢琴这件乐器。教师在一旁先讲述钢琴的基本构造和发展历史,然后在琴上给学生示范乐曲,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用单指发出各个不同音高的音,教师及时阐述音高的具体概念,通过键盘教会学生七个基本音级的唱名和音名。另外,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状态也要在第一堂课教授,例如:弹奏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要放松,要求沉肩—坠肘—落腕,手型端正等;接下来规范断奏、跳音、连音等基本弹奏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养成良好的触键习惯,并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带着这种标准与情感去演奏。

(二)养成精心研读乐谱的习惯

“窥探作者内心奥秘最主要的途径是精心研读乐谱。” 这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首作品是否能够弹奏好,最关键在于乐谱的掌握。乐谱的精心研读能够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作曲家想要表述的音乐语言,从而正确的解释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意境。

让学生从心底明白正确识谱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老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分析读谱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对读谱有一定的了解。看清乐谱上的记号,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这里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看清谱表。让学生区别同一位置的音出现在不同谱表上的明显差异。第二,看清楚调号与拍号。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新曲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的弹奏,从而导致不是漏了这个降号、就是忘了那个升号的情况出现。为避免这种随意性的练习,在学习新曲之前,我要求学生将调号和拍子分析清楚,再让他们弹出这首曲子的音阶,将乐曲中的升、降号完全记在心里;打出拍号的强弱节奏,用较慢的速度统一练习。第三,分析乐曲的结构,正确区分伴奏与旋律部分。对于乐谱上的各种表情符号与外文标记,都要求学生明确意思,并在旁用中文标注清楚。例如:演奏方法、指法和表情术语等,教会学生使用《表情术语字典》。

(三)养成聆听自己弹奏的好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绝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时,都没有倾听自己弹奏的习惯,就算是手放错了位置或者是弹错了升降号也没有丝毫察觉。由于没有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就算学生能看懂五线谱,也不能准确的将五线谱上面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其次,让学生建立起“好声音”的概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让良好的听觉监督触键的优劣,从基础的发音就具备优美的音质,防止任何的砸琴、压琴。再次,应让学生严格遵循乐谱上的力度及表情记号演奏,做到强弱分明,层次清楚,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与声音控制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比较,因为只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所有的音乐家都有一个共识“仔细聆听自己弹奏的音乐,耳朵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听觉训练必须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的过程。

(四)加强学生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强调弹奏前的“案头工作”,用脑“弹懂”钢琴,提高音乐表现力。

对于有一定程度的学生,通过留心观察不难看出,他们掌握的演奏技巧很多,但是掌握的音乐却少之又少,没有真正将钢琴“弹懂”。如何才能将音乐之美充溢在演奏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从根本上理解,就是要吃透音乐作品内容方面的问题。当学生在接触新作品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属于什么性质,作曲家拥有怎样的创作风格等等进行资料查找,写出案头分析,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音乐内容的实际要求作为出发点,决定用什么方法下键、追求怎样的音色、如何去解决技术上的困难等等,养成先动“脑”再动“手”的学习习惯,逐步达到音乐内容与技术的统一。在系统的训练当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他们善于运用大脑去分析、发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逐步将演奏的繁琐化为简单,让各类技术问题最终为表现音乐服务,使音乐充满表现力,打动人的心灵。

(五)帮助学生制定练琴计划与学习目标,掌握实用的钢琴技能课

第一,教师应大量涉猎各类钢琴教材,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钢琴教学的内容大致有基本练习(包含音阶、琶音、和弦和五指练习)、练习曲、中外乐曲、复调、大型乐曲(包含奏鸣曲、变奏曲等)、歌曲伴奏等六大部分。这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在练习中不但不能任意删减,而且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学好它。它们从技术到内容都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尤其是音阶、琵音等基本功训练更是弹好钢琴不可绕道的途径。第二,“即兴伴奏”的学习,是师范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弹奏的乐曲从调式、和弦编配、伴奏音型、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丰富自身伴奏手法。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把所学到的钢琴技法、和声、视唱练耳、乐理、唱歌等课程综合起来应用于实践,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与计划性,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即兴伴奏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职业技能,所以这一门课程是最实用的钢琴技能课之一,教师要重视对即兴伴奏的专门训练,防止学生偏科的情况出现。

(六)多样的课型,开放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与兴趣

为提高钢琴教学的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采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在一对多的课堂上取长补短,学会观摩学习。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加以重点讲解,统一掌握,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一帮一,一带一,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在一对一、一对二的小课、小组课中加强针对性教学,解决个性问题,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在阶段性的学习中,适当的举办一些小型的演奏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常登台锻炼心理素质,同时检验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临场弹奏的应变能力与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与信心加倍提高。

三、结语

总之,上好高师钢琴课,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最全面最准确掌握基本的弹奏技巧与应用技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当中的思考,能够对高师音乐专业钢琴基础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让更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钢琴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2](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论[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胡丽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索[J].艺术探索,2007,(S1).

[4]郑洋.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5]孔晓丹.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对高师音乐欣赏教学的探析 篇4

在高师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认知、感知、理解、表现、学习、创作音乐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视知觉能力,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注意事项, 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点,

一、精心选择音乐欣赏曲目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的艺术欣赏性, 有着沁人心脾的音乐旋律, 而且还要具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所以, 在选择音乐欣赏曲目时要选择那些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经典音乐作品。雄壮昂扬的音乐进行曲可以激发聆听着的雄心壮志;健康进步的音乐可以启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优美的抒情的旋律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文雅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其次要很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不可一蹴而就。小型的音乐独奏、独唱、小型乐器演奏应作为初级阶段的音乐欣赏所选择的曲目。在欣赏大型的交响乐、管弦乐等时应先选择中国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 再选择国外的作品进行欣赏, 先选择有名字的易于识记的作品, 再选择没有名字的音乐作品。只有对音乐欣赏曲目做了精心的选择, 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注重讲解乐曲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 教师的首要步骤不应该是让学生上来就听音乐作品, 教师首先应该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 包括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蕴含的思想感情、音乐表现形式、主体表现形式、主调等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知识, 这样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假如没有事前的欣赏, 学生就很难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 就不能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入微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 (法国圣桑的器乐大曲) 的时候, 如果没有教师对此音乐作品的细致的诠释, 学生们就不会很容易的想象到那些富有特色的动物们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由两架钢琴爆发的由弱到强的和弦震音与弦乐低音的主题音调, 听起来好像是百兽之王的狮子的咆哮声, 真可谓是先声夺人;骡群是由两架钢琴形成八度关系, 然后快速演奏音阶和琶音;对于大象的处理则是利用低音提琴, 在钢琴沉重有力的舞曲节奏伴奏下, 演奏出一段生动的旋律等等。

三、细心聆听乐曲, 富于联想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物质材料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是典型的“听觉艺术”, 而非“视觉艺术”, 所以细心的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师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聆听音乐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主题的和开音乐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旋律的刚与柔、甜与涩、疏与密的变化都会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情感。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活力的来源,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节奏, 快慢、动静、长短等音乐节奏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节奏中加以提炼并升华而来的。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听发展。一首音乐作品好比一个故事, 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 音乐也有自己的不同的发展阶段,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用忧郁伤感的情调表现出长亭惜别之后, 忽而转为低沉阴暗, 以其严峻的音色、阴沉的旋律演奏出了封建势力的残酷的音调, 然后小提琴再以散板的节奏表达出英台的悲痛与惊慌, 再以强烈的极快的节奏来表达出梁祝进行反抗的音调, 最后再点明抗婚的主题……这一整个音乐作品的故事情节的变化只有靠学生的细心聆听才能捕捉到其中的起承转合, 才能感受到作品的精髓。此外, 不同音乐阶段所谓道的不同的作用还需要借助学生的想象力, 如《百鸟朝凤》这一作品, 其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是需要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去想象万鸟齐鸣于森林中的壮阔之景。

四、音乐欣赏与多媒体相结合

多媒体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节省了板书、磁带搜索等时间, 增加了文字、图片的信息量, 让听觉和视觉同步提高。比如在讲解二胡曲《二泉映月》时, 介绍作者阿炳, 可以一边配出文字, 一边配上阿炳的图像, 加深学生对阿炳的印象。学习独奏乐器二胡的形制与性能时, 可以配上二胡的图片和文字讲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所有的拉弦乐器, 如京胡、高胡、马头琴、坠胡、三弦等, 所有配乐以及图片在课前都已经粘贴好, 只需要点击鼠标, 乐声就飞扬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听辨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改编曲, 如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无需碟片交换播放, 只需运用VCD切割技术把两首音乐粘贴在一起就可以流畅播放,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学生耳朵的辨析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如欣赏普罗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功能, 给音乐中的各个角色配上动画图片, 效果就会比只有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要生动有趣, 增加了感官效果。同时, 利用网络让学生观看《彼得与狼》的交响音乐会, 既可以观看交响乐队演奏的形式, 又可以听主持人生动活泼的讲解,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及时与快捷的作用。利用电脑里音乐软件MIDI的功能, 把各种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音色制作成简单的主题旋律, 让学生清晰地辨别音色。比如利用电脑的音频技术, 把《土耳其进行曲》的速度变慢, 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速度给音乐情绪带来的变化等等。

总之, 高师音乐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 整个过程需要历经感知、情感体验、理解与提高理性认识等阶段, 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倾听音乐, 反复地听, 有分析地听, 并结合多媒体综合理解音乐内涵, 通过音乐欣赏从而提高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璞.利用多媒体优化高师音乐欣赏教学.艺术教育.2006-10-01

[2]李蕾.谈谈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大舞台 (双月号) .2009-10-20

[3]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

[4]韩莹.将“人文”引入音乐欣赏[J].才智.2008年16期

[5]陆梅.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5期

浅谈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学 篇5

高等师范学校公共音乐课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如何使音乐教育顺应新时期的需要,增强音乐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作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就公共音乐课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讨论.

作 者:刘强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吉林辽源,136200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42 关键词:高师   公共音乐   教学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6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J 60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18-02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中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音乐师范专业的音乐教学是有区别的。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中,缺乏学前教育特色,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幼教人才在音乐教学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对教学效率的珍视就是对教育价值的珍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想要发展,必须思考、探索具有“学前特色”的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笔者认为,关注一些成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是探索具有“学前特色”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笔者将探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从该体系的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谈谈对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音乐教学缺乏学前教育特色,导致音乐技能教学效率低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没有专业学习音乐的经历。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迅速掌握音乐技能,已经对音乐教学发起挑战。但目前的现状是,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多数还是“模仿秀”,照搬高师音乐教育的技能教学模式,缺乏学前特色,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是学生提升音乐素养、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特性和幼儿音乐教学手段的过程。所以,只是粗浅的学些音乐技能,只能造就音乐操作者,而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二)音乐教学理念与国家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存在差距

学前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中最能生动体现国家艺术教育思想与先进理念的时期。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必须能够紧跟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但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距。例如:高师学前教育的教学还是以简单的技能教学为主,音乐教学缺乏综合的课程模式;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相脱节等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不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有两个目的。一则能承担幼儿园音乐兴趣班辅导任务,再则是能够顺利实施音乐教学。从这个目的来审视高师学前音乐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师学前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园的教学实际需要关注不够。在音乐教学中对属于幼儿领域的音乐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音乐内容,乃至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要进行“纠偏”,才能够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环境。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的特征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节奏为核心的原本性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音乐教育中,一种儿童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这种综合形态,使儿童直接参与创造性活动这一原则与其教育目标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融合,把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教学已成为其最主要的特色,它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

(一)学习方式之综合特征

奥尔夫提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语言、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学习行为也遵照这种原本综合的音乐形式,通过综合的音乐行为来育人。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通常是从一个很小的语言动机进入,发展到音乐、动作,最终在一个综合的音乐领域中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习方式之充分参与特征

奥尔夫提出:“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被动的作为听众,而是主动的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奥尔夫音乐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必须是学生的亲自感受、亲自体验、亲自“做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与学生都不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而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存在,其原本性教育理念正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感受和体验来回归人本,所以它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者乐也”的境界。

(三)学习方式之即兴特征

即兴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奥尔夫音乐教学通常是将即兴融入到语言、动作、奏唱、创作等其它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和即兴表演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学生通常从游戏式的自由即兴开始,随之演奏(唱)自己设计的音乐,或者通过学生亲自设计的音乐而形成不同的固定音型,并将这些固定音型逐渐发展为多声部的即兴演奏、情境小品、音乐戏剧等更为大型的、综合的音乐形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对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有机的将人类原本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行为方式融和起来,体现了生活化、社会化、文化化的音乐学习方式。它给我国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音乐课程要综合化发展,发挥学科优势

目前,国际教育界普遍公认课程的综合化特征,能够使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学科系统。从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来看,也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这一国际教育发展特征。因此,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只有做到课程结构的完美重组,才能够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发挥学科的优势。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基本分为音乐技能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可以考虑适当进行一些课程综合。例如:在钢琴的技能学习当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即兴伴奏和音乐创作的知识进行整合,融入到钢琴教学中。这样,钢琴教学就增强了实用价值。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还可以尝试跨学科的综合,这不仅与奥尔夫音乐教学不谋而合,这种理念还非常适合幼儿园的分领域课程结构特征。

(二)注重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存在缺陷,实用性不强。例如:在声乐教学方面,学生对幼儿的发声方法、幼儿的演唱技巧、幼儿合唱等方面的知识都非常缺乏;音乐理论课程方面,对适合幼儿的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也存在不足。所以,要在教学中不断从实践中拓展、更新教学内容。

好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意向性思维的艺术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亦如此。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即兴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向性思维不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然而,我国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转型比较滞后,使得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感觉、灵性、直觉、想象等意向性思维,在追求规则和技术的束缚中收到了限制。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参与学习的方式启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创编。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后,来创编一些小的童话歌剧、钢琴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音乐教学要拓宽视野,体现人文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使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它的教育体系中被尊重和弘扬。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有责任将多元文化形态和优秀音乐艺术传递给幼儿。所以,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大量补充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地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其次,高师学前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启发。例如:在音乐教法课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在技能教学当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技能教学的审美性。

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应该更多的借鉴先进音乐教育的优点,不断发展、完善,最终为培养音乐素养高、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幼儿教育师资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戴定澄. 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何璐.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音乐习得的方式[J].中国艺术教育,2009(3)

[5]王秀萍. 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7

一、何为音乐欣赏

广大的音乐爱好者都会承认, 音乐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就像是一个迷人的小精灵, 会偷偷的通过你的听觉器官, 潜入到你的心灵深处, 泄露你感情的秘密, 把你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出来;它会帮助你排除孤独, 鼓舞你勇敢的面对人生, 愉快的对待工作和生活, 使你的道德情操变的更加纯洁, 更加高尚;所以我们说, 欣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我们必须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音乐欣赏, 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音乐欣赏, 简单的说即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去感觉音乐,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她是音乐作品与表演的最终归宿。无论是音乐创作或表演, 归根到底, 都是为了供人们欣赏的, 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这个环节, 它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中不能只是从乐曲技术上剖析音乐, 而是靠我们教师通过精心的引导,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而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 使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称职的音乐欣赏者。

二、如何做一个称职的音乐欣赏者

要做一个称职的音乐欣赏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 他必须具备理解音乐的知识和能力, 也就是说, 他必须善于掌握音乐这个审美客体, 懂得它是怎样构成的, 构成音乐的要素是什么, 作曲家是怎样运用这些要素来表现的, 演奏家又是怎样加以再创造的, 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音乐各有什么特色。有了这些知识以外,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欣赏音乐时的审美能力, 从审美的角度去听音乐, 进入音乐审美的范畴, 这是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最后还要强调指出的是, 音乐欣赏并非仅仅作为音乐的接受环节面存在, 它同时还以反馈的方式给音乐创作和表演以影响, 它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家的审美选择, 每一个严肃的音乐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音乐欣赏者的信息反馈, 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艺术创造。这也就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坚信:格调高尚的音乐能够潜移默化, 培养出格调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反过来, 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高尚的音乐欣赏者同样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乐, 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良性循环。

三、如何上好高师音乐欣赏课

高师的音乐欣赏课是大学生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便变得尤为重要。

1、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

以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了。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一般为先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 创作背景, 作曲家情况, 然后进行欣赏。其实, 在未欣赏音乐之前, 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 作曲家和音乐家科普蓝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教师在传授的时候,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去欣赏, 感受, 讨论, 表现音乐。在学生欣赏并讨论之后, 老师再讲解, 学生往往会听得很认真, 教师也会感觉教得轻松, 课堂气氛活泼热烈。同样, 如果学生最出想象的音乐形象与作者经过学生欣赏, 讨论, 教师讲解以后再来欣赏这段音乐, 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兴趣有了, 积极性提高了, 效果自然明显。

2、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音乐欣赏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听音乐是非常不可取的, 往往在学生听完音乐之后, 能真正留在脑海中的东西微乎其微。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非专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 学校大都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美育的教育, 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视唱的水平都很低。因此大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对旋律的记忆能力都不强, 这时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调整, 增加一些乐理知识的讲座, 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上口的试唱, 并且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是很好的方法, 因为毕竟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各自的地域风格和习惯, 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这种特色的音乐, 提高欣赏的兴趣和质量。

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每节课都安排一条试唱, 难度由浅入深,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以后欣赏乐曲做准备。高师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适当地加上乐理, 试唱, 唱歌后,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大家对欣赏内容掌握的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3、注重课堂欣赏素材的广泛性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材还没有统一, 因此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一定要切合实际, 音乐学习应该从小开始, 循序渐进。大学生们错过了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 李岚清同志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称之为“补课”是合适的, 也是意味深长的。因此我们应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 从审美的角度, 教会学生如何欣赏, 鉴别和创造音乐。

现在的大学生们在音乐方面虽然薄弱, 但他们文化基础好, 求知欲强, 思维活跃, 因此在欣赏大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 介绍中外音乐文化的历史, 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音乐家的创作实践以及作品总体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化脉络中来理解音乐。

音乐作品的选择要强调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既要有中国传统音乐曲目, 包括古代的和近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 又要有世界各地区, 各民族的代表性传统音乐作品, 这样能使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宽,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 在自然而然中对一些格调比较高雅的作品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再者, 我们还要吸纳一部分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 他们向往爱情, 追求理想, 崇尚浪漫情调, 老师应该给学生欣赏一些流行音乐, 给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得出结论, 讲解它的优劣在哪里。

在介绍中国民歌时, 可以先播放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 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学生非常喜欢, 然后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 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了主动去学习, 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音乐是一种有着巨大力量的艺术, 各个阶层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是不容忽视的, 当我们快乐, 当我们痛苦时, 有音乐的分享与分担, 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想象中般苦闷, 枯燥, 相反, 音乐带给我们以乐观, 坚强, 积极, 向上的动力。不管是学生, 农民, 工人或是其他职业的人, 都可以在自定的情绪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但内心的感受却是相同, 那就是音乐必定让心灵富足, 湿润。在不久的将来走出校园就要为人师表的高师学生, 他们必须在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同时, 具有一颗可以发现美并将美丽带给别人的敏锐之心, 对音乐较强的鉴赏能力将让其受益终身。

课题:本论文为《学生需求导向的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3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环.音乐欣赏教学在学生想象力培养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2004, (03) .

[2]刘锋.让学生感悟音乐——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广西教育, 2004, (07) .

[3]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02) .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8

高师合唱欣赏审美活动所包含的诸多基本要素主要是教师、审美场所、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客体。其中,审美心理活动当中的直接行为者是审美主体,而教师、审美场所及审美客体则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我国高师学生审美所包括的基本内容为声音美、作品美以及指挥美。高师合唱审美主要的心理过程是审美期待阶段、审美展开阶段和审美回味阶段。通过分析高师课堂教学的形式可知,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大体上的心理过程有准备、起步、加深、反馈与立美等几个阶段。可以说,高师合唱欣赏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相互抑制、相互交叉和相互联系的心理结构动力力场,该力场是一种能够引起审美想象、审美需要、审美情感及意志、性格、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气质及理想等心理结构与审美机能变化的力量源集合。

二、高师合唱教学中欣赏审美的诸多基本要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构成音乐欣赏审美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审美场所、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除了这些基本要素以外,同时还包括合唱欣赏的中介——教师。

1. 教师

高师合唱教学合唱欣赏当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教师。作为合唱欣赏必要的传播中介,教师与剧院合唱欣赏当中的解说员是不同的,并且与一般意义上的传播中介也是不同的。(1)教师可以对乐章的取舍、作品顺序的安排和欣赏实践的长短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充分将审美主体所具有的审美主动性加以体现;(2)在合唱欣赏中,教师能够起到心理导向及知识准备的良好作用;(3)教师基本上都经过专业和正规的音乐训练,比较了解表演团队的特色、合唱作品的风格以及创作背景,可以加深及影响学生理解合唱作品,从而使学生审美心理活动能够尽快的进入状态。

2. 审美场所

通常高师合唱教学的合唱欣赏审美地点限定在课堂。由于剧院音乐会的欣赏场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灯光、舞台和气氛效果,以及优质的音响设施,便表演者和欣赏者可以当面接触,进而给合唱欣赏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音乐欣赏者的感知能够更为实在和全面,欣赏者的情感交流也变得更加自然。而在高师课堂欣赏场所,往往学生无法对表演者的表演进行直接的感知,也就难以真实且全面的感受到演出的氛围。所以,在我国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课程中,往往审美心理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界因素影响及抑制。

3. 审美主体

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审美主体也就是合唱欣赏活动当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者。审美过程具体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中所蕴含音乐信息的反馈。在合唱欣赏过程当中,审美主体通常具备着较好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修改和创造合唱作品方面,通过审美想象、审美知觉及审美感觉等心理活动来滋润自身对美的享受,进而获得美的价值,升华内在的精神和内心的情感。合唱作品欣赏与审美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并且由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差异能够促使审美主体获得对同一合唱作品的不同体验及感受,也就是审美主体有着一定的创造性,高师合唱欣赏当中的审美主体,也就是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同样也具备较好的创造性。

4. 审美客体

具体而言,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客体便是合唱作品。就合唱欣赏审美实践活动方面来说,合唱活动实际上是“接受活动”。审美客体与合唱创作不同,审美客体即合唱作品的物质形态并非能够被改变。人们一般习惯把决定合唱作品的唱词与音响结构决定于作词者及作曲者使合唱作品的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意图确定合唱作品的歌词及音响结构。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审美客体主要为合唱作品的创作形态,并且在合唱欣赏过程中合唱作品形态不会被改变。

三、高师合唱教学中合唱欣赏审美心理分析

大体上来说,合唱欣赏审美主要有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及审美回味等三个阶段。(1)审美期待。实质上审美期待是一种“临美心理”状态。由于审美期待处在最初的审美阶段,是广大听众在不断反映外界信息的经验基础上,或者是在人们行为内在力量需求推动的基础上而形成对审美客体的预测及动机,也就是合唱歌曲的态度和欲望。所以,审美期待属于审美态度,具体指的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动机以及审美经验的前提下,对确定合唱歌曲的准备就绪阶段或者精神准备阶段;(2)审美展开。所谓审美心理展开阶段也就是审美主体的理解、情感、感知及想象与合唱曲目相互交融及随着合唱曲目发展的阶段。就高师合唱欣赏审美过程而言,可将审美展开大致分为审美理解与审美体验两大阶段。合唱欣赏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合唱审美体验,在高师学生审美感知合唱曲目的前提下,对合唱曲目加以联想、感觉及想象,使自身丰富的情感加以激发,把合唱音乐和学生自身相互融合,实现物我交融,得到精神上的审美乐趣。在合唱欣赏审美的体验阶段,学生开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且同时又能够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展现出积极的再创造审美活动。在审美体验阶段,高师学生最初的心理活动便是感知合唱欣赏曲目。在实际的合唱欣赏教学过程当中,高师学生通常会借助于视觉来对合唱指挥的优美姿态加以感知,或者借助于听觉来对曲目的声音、韵调及节奏加以感觉,在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则把漂亮的声音、优美的旋律和优美的智慧姿势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获取对整体合唱曲目的形象,同时感受到相应的情感及意向;(3)审美回味。在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当中,审美回味指的是学生审美创造完成后或者鉴赏合唱作品后,其审美心理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进而产生对审美经验的沉淀与积聚,同时,玩味和寻索审美情境,提升及充实审美理想。

在构成要素方面,因为高师合唱欣赏审美与一般形式的音乐审美不同,因而高师合唱欣赏审美的心理过程同样也有着其自身不同的特点:(1)不同的目的性。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属于审美教学的一种形式,高师合唱欣赏审美的目的为以德育为基础,促进欣赏者音乐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2)不同的组织程度。高师合唱欣赏审美是根据教学计划,在规范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审美活动,而绝大多数其他形式的音乐审美基本上属于自发性及随机性的活动;(3)审美客体的差异。我国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客体以规范化的教学曲目为主,但是其他音乐审美形式当中的审美客体是凭审美主体喜好或者随机出现的合唱作品。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合唱艺术,其涵盖着声乐、视唱练耳、乐理知识等技巧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能力、理解能力及欣赏能力。所以,高师合唱教学不仅应当对技能性的表现与传授提起高度的重视,还应当重点对合唱教学的规范性加以强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的探究合唱欣赏审美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音乐技能,才能够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升华,最终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摘要:音乐欣赏是非常广泛的一种音乐活动行为,而合唱欣赏则是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唱欣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一种音乐欣赏行为,而是与音乐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音乐活动。作为音乐行为的一个独特形式,合唱欣赏势必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且也能够给音乐审美主体带来多样化的审美心理。本文针对我国高师合唱教学的现状,深入的对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审美心理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师合唱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高师合唱教学,合唱欣赏,音乐,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任艳梅.浅议高校公共合唱欣赏的主要内容[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20).

[2]李娜.谈视唱练耳在合唱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3]闫丽.对《黄河大合唱》欣赏课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1(12).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9

一、教材选用应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融和

在我国,视唱教学的教材著作很多,而适应高师教学的经典性教材却很少,因此,有很多高校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著了各种教材,也有很多高校还是一直在使用传统的教材,如《视唱练耳》一至四册(孙虹等著)和《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册(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编)等。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调式视唱曲目,而对二十世纪的新的音乐素材却掌握好少,甚至没有掌握。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视唱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改进,作为更加开放的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新音乐的看法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来愈趋向冷静、客观和深入,加上中国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在新兴作曲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也日渐广泛、多样和成熟,因此,视唱教学应结合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情况,在专业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把握地引入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内容,满足日益发展的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日渐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新世纪的高师视唱的教学当中应该作好教材的选择,在继承传统教材的同时多吸收一些新的教材著作,引入一些新音乐视唱曲目,它将给高师视唱的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它将给学生的音乐观念得到更好的培养。关于这方面的教材,笔者推荐由朱咏北、熊伟主编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视唱练耳普修教程》,以及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永平编著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这两套教程是适应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学的好教材和好参考。

二、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使学生掌握所要唱的曲调: (1) 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该曲调的调式、调性,并请学生跟唱音阶。在巩固了调性感后,老师讲解该曲调的重点、难点,并请学生跟着钢琴视唱该曲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此反复直至正确并脱离钢琴也能较好的视唱该曲调。 (2) 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依照上课时的要求自行学习视唱新的曲调,在下一堂课由老师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完成的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再次讲解、纠正直至能够较好地掌握该曲调。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而经过教学实践发现,阻碍一部分学生掌握学习要点的关键在于较难使学生对自己所唱的曲调具有独立分辨能力,因而无法及时改正缺陷。由于学生还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音乐记忆、感知能力,所以缺乏对优劣的比较力。音乐体现时间性,若无良好的记忆力、感受力,学生在老师示范后不但无法记住好的示范,也无法主动发现自己所唱的不足,唱完曲调后不能在记忆中完全保留自己当时演唱时的印象。而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唱曲调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就更无从谈起了。长此以往,教和学不能良性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会越积越多,这部分学生在教学要求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就会逐渐扩大。

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都进入了各高校的教室,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对该教学系统的师资培训,因此,我们可以在视唱教学当中运用该教学辅助系统,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软件(Cakewalk9.3版)支持波形文件的功能,老师弹奏录入一个音轨,并选用类似人声的音色,或利用麦克风将老师的示范演唱录入一个音轨,再用麦克风将学生所唱的曲调录入另一个音轨(由于计算机的方便性,可多次重复录入直至达到学生的最佳状态),反复播放这两种同一曲调不同演绎,请学生进行分辨,然后老师可以用鼠标方便的选择学生唱的有缺陷的任意一个部分反复播放,进行分析、讲解、对比,还可只播放示范曲调,请学生模唱。由于非常明晰、直观,尤其是学习变化音,其实质在于调式中的一些音向另一些音进行倾向的加剧,这原本是学习的难点,但通过这样的分辨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从感性上、理性上去分辨变化音和调式音的区别及明确变化音性质的能力。学生常能发现平时完全会忽略的一些地方,加强了调式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视唱的积极性和在学习期间学会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既更新了老师的教学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意识。

三、保持简谱和五线谱视唱教学的平衡

视唱的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简谱和五线谱视唱两个部分,简谱视唱应当是在中、小学时期就应该掌握的,而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音乐高考学生只是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一至二个月,导致简谱视唱能力不高;而一部分学生自称为“琴童”,乐器的考级也达到了很高的级数,学民族乐器的则对简谱有一定的视谱能力,学西洋乐器的则对五线谱情有独钟,具有一定的五线谱视谱能力而没有简谱的视谱能力;针对以上的情形,特别是在全国各大高校扩大招生环境下,学生的素质很不匀称,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势在必行了,单一的五线谱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宜现在的高师教学的实际,因此,在高师的视唱教学中应保持五线谱和简谱教学内容的平衡,在注重五线谱教学的同时,根据本年级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安排一些简谱视唱的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简谱的视唱能力。

经过作者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85.6%的“准教师”都无法即兴唱完一条难度一般的简谱视唱,还何谈胜任一堂基础教学的音乐课,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近年曾在我系某班的学生中增设简谱视唱的教学,教材则采用赵方幸老师编著的《简谱视唱》,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地学习,不但可以即兴视唱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而且学会了“看谱唱词”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

在高师的视唱教学中要保持简谱教学的内容,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还因为简谱视唱的应用较为广泛,如高校的民乐教材95%的谱例是简谱、高校的声乐教材89%的教学谱例是采用简谱;还有大部分群众音乐的谱例也是采用简谱,为了更好地传播音乐艺术,我们应当在学校抓好教学这一主要环节,因此,在高师的视唱教学当中在教授五线谱视唱的同时,应当保证简谱视唱的教学。

四、大力开展视唱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是检验学生音乐技能的一项最有力度的课外音乐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能力。在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我们可以得知:它增加了艺术实践的学时和学分,并且每个学期有6周的时间安排艺术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开展活动。

1、组织视唱教学与演唱晚会:

在教材中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单声部和多声部曲目,采用独唱、重唱、小组唱、混声合唱等声乐常有的演唱形式,让学生用声乐的演唱声音进行,让学生自己组合钢琴伴奏,效果非常好,这样既有教学交流又有引导下届学生的学习意识。

2、进行“无词歌”创作:

视唱曲可以看作是“无词歌”的形式,利用学生的创造精神,每周布置学生创作一条16小节的旋律练习,在上课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评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和《作曲技术与实践》课程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艺术实践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各项有意义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视唱演唱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五、视唱练耳教学应与审美教育融合

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正在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改革,以造就具备一定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音乐教育人才,但是,目前高师的改革实践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和教学技能等操作能力,而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则未予与充分注意。一直以来,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一直沿袭艺术院校专业共同课程的模式,学生只注意音高、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织体、复调等技术方面的分辨,却忽视了通过审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从审美情感体验升华为音乐审美感知,从感官、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飞跃。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强化音乐审美修养,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本体对审美主体的回归。

要确立视唱练耳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将其纳入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范畴,将视唱练耳教学和音乐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训练和乐感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视唱练耳的教学能够从纯视唱和听觉训练的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美的品质,提高视唱练耳学科的艺术品位,实现其美育功能。

为此,我们对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应该更深入,更具体,更详实。在明确视唱的节奏和听觉训练音高的同时,应把教材的谱例表现出来的音乐美的感受、鉴赏、理解、创造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当重视教材谱例的审美功能,使学生既掌握了视唱和听觉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之,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和拥有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更加需要学生的配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的科学训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宝贵的专业学习的时光里,较大幅度地提高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为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孙从音范建明.基本乐科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10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主要以西方19世纪音乐体系为基础, 包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技术课主要包括声乐与键盘类, 声乐以美声教学居多, 键盘类曲目更是纯粹的西欧音乐。高师院校没有专门开设民族器乐和声乐课。有些学校虽有古筝或琵琶教师, 但学生只能是在大三或大四时才有选修的机会。所以, 目前在师范类院校中几乎看不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子。

从师资队伍来看, 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洋派”。他们通晓欧洲音乐技术理论, 具备精湛的钢琴或手风琴演奏技法, 他们懂得贝多芬, 了解莫扎特, 喜欢听意大利歌剧, 却忽视本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他们都是通过严格的艺术考试和全国统一文化测试进入高校的, 考试内容主要是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理论课, 主修考试包括声乐、器乐、舞蹈三类, 涉及民族音乐艺术的内容寥寥无几。无论是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 还是从学生情况来看, 目前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外来音乐, 而本民族音乐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幅员辽阔, 广袤的华夏土地上孕育着56个不同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与风俗, 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各地民间歌舞、器乐、曲艺、戏曲等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值得庆幸的是有的音乐艺术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被幸运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所以今天我们还可以听到忧伤哀怨的二胡、美妙激昂的古筝等。然而遗憾的是在漫漫的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古老的音乐艺术永远消逝了。

所以, 高师院校不仅仅要教书育人, 更要肩负起继承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我国音乐教育需要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 培养学生具有广阔开放的胸怀, 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 既不能把外来文化拒之学校门外, 又不能将民族传统文化弃之不顾。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 造就具有既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二) 提倡向民间学习

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与我们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造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无法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熏陶, 学生对中国民间歌舞、器乐、曲艺、戏曲了解很少, 缺乏兴趣, 这就增加了民族音乐教学的难度。高师院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向民间学习, 扎根于民间, 担负起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任, 将民族音乐文化长久继承和发展下去。

(三) 各类师范院校共同合作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形式多样, 教师单凭一己之力教师个人想要全部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高师院校根据地区优势、现实情况作适当的分工, 深入研究, 保护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高师院校音乐学科来说, 对于民族音乐独特的体系和专业特点, 要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师院校作为一个教育平台, 在传承文化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要以多元化价值观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课程结构, 加强民族音乐在高师课堂中的比重, 将民族音乐艺术发扬光大, 努力使其成为世界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美]舒尔慢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剑萍, 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 2002.

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之爵士篇 篇11

在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中,钢琴课程处于重要的地位,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举足轻重。而钢琴是表现爵士乐的重要乐器,爵士钢琴艺术在借鉴和延续了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包容性、创造性和民族性。将爵士钢琴艺术融入高师钢琴课程,能够从各个方面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为高师钢琴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爵士钢琴艺术在构成与形态上对传统音乐有较大的突破和颠覆,这在世界民族音乐中是不多见的,在钢琴教学中引入爵士钢琴音乐,能够扩大演奏者的音乐眼界,给演奏者带来重要的启示。

爵士钢琴和古典钢琴作品最大的不同体现于节奏,以切分为主的多变节奏,打破了古典音乐的强弱规律,让音乐清新而富有动感。在音响方面,爵士乐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变化,以七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体系,其音响效果丰富而新颖,色彩浓郁而魔幻。这和它所使用的音阶有关,爵士乐在传统大小调音阶的基础上,广泛地使用欧洲的教会调式,从而带来多彩的音乐效果。然而这两个方面还不是让演奏者迷恋上爵士钢琴的最根本原因,爵士钢琴音乐的真正魅力在于即兴演奏,那永远未知的下一秒音乐。著名奥地利古典钢琴家古尔达正是在这种魅力的感召下,潜心研究爵士乐,成为了游走于古典与爵士之间的自由音乐人。即兴演奏对于传统高师钢琴教学是巨大的冲击,有利于促进钢琴教学和演奏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古典钢琴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了不会不看谱的演奏者,眼睛离开了乐谱,就感到手足无措,无法演奏。而爵士钢琴即兴艺术能够让演奏者完全摆脱乐谱的困扰,徜徉于自由演奏的海洋,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们发现,爵士乐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人们对于音乐的音响理解力、节奏敏感度和演奏信心。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引入爵士钢琴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高师的爵士钢琴教学可以分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教授经典的爵士钢琴作品,通过照谱演奏,来熟悉爵士钢琴作品的基本结构、节奏、织体、各种演奏法与风格等内容,建立爵士和声的音响概念,形成初步的爵士钢琴演奏感觉。然后就逐渐地进行爵士钢琴的即兴演奏,可以运用各种爵士音阶进行旋律的创作、和声的编配与结构的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通过爵士音乐理论的支持,最终能够达到一定的即兴演奏水平。最后就是在钢琴上与其它演奏者进行合奏,相互的倾听才是培养出色演奏者的捷径。爵士钢琴音乐的魅力不仅仅是独奏,完美的合奏与彼此的默契才是最高的境界。

在高师爵士钢琴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都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爵士钢琴音乐属于外来的世界性民族音乐,其影响力和普及率在中国都比较低,从事爵士钢琴演奏与研究的人才也十分的有限,特别是爵士钢琴即兴演奏人才更是稀少奇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困难重重。在这方面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人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应广泛征集社会音乐力量,聘请有爵士钢琴实践能力的人才,毕竟爵士音乐属于民间通俗音乐艺术;与国外的音乐院校加强联系和交流,聘请有演奏能力的爵士钢琴家成为固定的客座教授,定期开课或举行爵士钢琴音乐会;在美国的音乐院校中,爵士钢琴演奏是比较普遍的课程设置,选送优秀钢琴师资到国外学习爵士钢琴音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外来艺术,要想获得一定的认知度和巨大的发展,只有与本土艺术相结合,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爵士钢琴音乐也不例外。将爵士钢琴音乐和中国音乐相结合,能够使其获得更大的生命力,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在高师钢琴课程的改革中,如果能够找到爵士钢琴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契合点,完美实现中西合璧,两种音乐艺术都将赢得蓬勃发展,这个契合点就是即兴演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人与爵士钢琴演奏者在音乐的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充满灵感的即兴性。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就是即兴创作,我们从古琴艺术的发展、传承和记谱都能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而早期的爵士演奏家几乎都是即兴演奏。高师钢琴课程的改革应立足于钢琴的即兴演奏,在教学和演奏中发掘共性,用更为综合性的钢琴语言和技艺,来实现高师钢琴教学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爵士音乐不仅能够给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带来全面的拓展和提升,对其它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长期以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内容几乎只包含了欧洲古典与浪漫音乐的范畴,对于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少有涉及,其涵盖面之狭窄,使学生无法应对当今纷繁复杂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多元化的音乐素质教育未能体现。爵士音乐和声丰富、音响绚丽,很多世界民族性的音乐都以它作为音乐基础衍生而来,并且大多数的现代通俗音乐都是建立在爵士音乐的和声之上,其音乐风格广为现代作曲家所青睐,并且近年来也开始逐渐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当中。因此在高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融入爵士乐的内容,能够改变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打破保守的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创新实践的意义,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综合音乐素质。视唱练耳课程也是高师重要的音乐基础课程,在教材中引入爵士旋律与和声等非古典的多元化内容,不仅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也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爵士乐相关的各种音乐作品与现象。同时,在音乐史、音乐赏析、音乐教法、器乐合奏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适当引入爵士音乐,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织与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爵士乐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音乐艺术,在它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重多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倾向,为各种音乐艺术流派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将爵士音乐完美地融入高师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丰富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创造性,强化学科间的互补与统一,构建合理的高师音乐课程结构。

高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运用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基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课件的使用非常广泛。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的表演、音乐的欣赏也含有视觉的成分。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课件不是万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有很多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因此,如何高水平地利用课件搞好音乐教学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音乐教学课件广泛应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中,在技能课、理论课、欣赏课等中都可看到它的身影。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或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教师必须努力探索、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出创意独特、构思巧妙,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优秀课件。

1. 科学、准确的原则。

这是课件制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若失去了科学性,则后续的其他原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首先,应正确处理课件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设计课件时,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围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选择课件的内容,编排内容的顺序,考虑内容展开的方式。切莫照搬教材,更不可离开教学大纲和教材另搞一套。就后者而言,既不可超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适当地加大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又不可随意删减教材,而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目前有的教师为图省事,照搬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网上下载的课件,而不是自己下功夫亲自制作的课件,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

其次,传授的知识应准确无误。准确无误是对课件的起码要求,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不能有丝毫差错。包括图形要端正,图像要清晰,用字要规范。在上课之前应认真校对,保证不出科学性的错误。

2. 辅助、从属的原则。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定了课件使用的地位是辅助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起主导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计算机辅教学亦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无论将来科学技术多么发达,计算机发展到何种水平,计算机在教学中永远只能起辅助作用———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一味追求高新技术,不顾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把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览,致使学生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大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听到的都是音箱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原本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却只顾低头操作,而无暇与学生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一堂课,虽然表面上看来新颖、花哨、动感,学生也能被新颖的形式和多样的内容所吸引,但是,教师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和内涵,这样的音乐课绝不是一堂合格的音乐课,即使融合了再多的新理念,也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义。新课标指出: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剔除掉那些多余的和过于复杂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造体验音乐、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些对于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3. 简约、艺术的原则。

音乐课件的制作首先要简要明了,主题突出。以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为例,课件中的文字部分可以把基本的概念、定义,常用的和弦连接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可节外生枝,生拉硬扯。同时,文字要简明概括。运用时不可整版呈现讲稿,如果字体太小,教师又照本宣科,繁琐的内容就会使学生不得要领,思绪纷乱,继而情绪不佳,烦躁不安;照屏幕宣科则会使学生听着乏味,心不在焉,随之纪律松懈,课堂气氛压抑,从而导致教师威信降低。其次,版面上的背景要简洁。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的是背景上的图像、画面、文字等,背景只起烘托作用。若背景颜色不一,或背景上带有其他图案,即使是同色图案,也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的存在肯定会影响注意的集中和对知觉对象选择的准确性。

课件的形式要充分运用对比、相关、均衡、对称等各种美感因素,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加工,做到既生动形象、实用,又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最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件内容的哲理美和形式的奇异美,进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师音乐教学课件的运用原则

1. 不可过分依赖课件。

笔者在听课时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位音乐教师刚开始讲新课不久,突然断电,他准备好了的课件和VCD都无法使用,他非常着急,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从停电到来电的这段时间,他没有将教学继续下去,没有通过语言、自己的歌唱和黑板来为学生继续讲解音乐,而是四处联系电工尽快修复电路。突然的停电确实给教师精心准备的音乐课造成了遗憾,学生听不到音响设备放出来的美妙音乐,看不到为配音乐而准备的精美画面。但是,难道音乐课就要因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不了而就此停止吗?离开了电脑就不能上课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工具的奴隶。不利于音乐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2.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明白,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而非展示的课件本身。那么,在课件的运用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首先,课件展示前,交代学习的任务。教师要讲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意义,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动机。同时概括地介绍一下新内容的组成部分,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

其次,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感知进程。一要帮助他们学会排除干扰,舍去枝节,把事物的主要特征同次要特征分离开,从而使学生增强知觉的目的性。二要补充讲解课件中不明显的、较为隐蔽的或未展示出来的部分,以使学生增强知觉的整体性。三要点拨思路,使之多思深思,多疑善问,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

再次,随着课件的展示,要讲引伸和概括出来的抽象道理及规律性的知识,以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还要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将之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最后,一旦因某些原因致使课件无法正常展示时,就要及时果断地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保质保量地完成后续教学任务。

3. 控制切换节奏。

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效率高,然而,若画面切换过快,如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就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无法细看,更无法思考,导致教学过程中断。若短时间内知识量过于密集,就会使学生的理解、感知产生障碍,巩固知识便无从谈起,运用知识便一筹莫展。此时,从教师角度而言,教的程序似乎按部就班,而学的方面却早已停滞不前,岂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而且,大量知识的涌现促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情绪处于应激状态,结果注意力分散,情绪懒散,头晕脑胀,自制力下降,听课走神等不期而至,随之对课件继续展现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可怕的现象同样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因此,课件展示的画面滚动的速度、配套的听觉媒体传播的速度及教师口头讲解的速度都不可太快,而应与学生思维的速度同步。

4. 正确平衡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动画声音等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的讨论、逻辑推理过程的分析、优美的板书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同时教师的讲课风范、文化修养等软实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同专业的特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此外,还要发挥非语言手段的作用。非语言手段是由仪表、身姿、动作、表情、类语言(微笑、叹息、呻吟、轻咳、呵欠、嘘声)等作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有专家认为,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起45%的作用,而5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表现的。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利用非语言手段补充和润色课件内容及口头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要通过学生运用非语言手段自然流露的信息判断教学效果,还要用非语言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调节学生的违记行为。而那些僵坐在或僵立在操作台前,表情凝重,目光只在电脑和大屏幕间回旋,很少面对学生的做法根本无法发挥非语言手段应有的作用。此时,无论课件制作的水平多么高,其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教学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从事音乐教育的每个教师都不容回避,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水平,将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高师音乐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修林.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几点质疑[J].艺海, 2008, (3) .

[2]张伟.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偏差及解决措施[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上一篇:两汉图书下一篇:增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