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2024-10-14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共12篇)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1

现如今的普通高等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专业课程以外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和修养。《音乐欣赏》这门课程的出现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在一所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里有很多专业, 这些专业和音乐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大学生们对这门课又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都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因此, 什么样的音乐欣赏内容是学生们需要的, 又通过怎样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学到知识并深深地喜欢上这门课, 是我们这些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思考。

一、音乐欣赏内容的思考

音乐欣赏的内容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音乐的种类很多, 作品很多, 而上课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丰富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很难, 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是值得探讨的。现在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很多, 这些教材中包括《民族音乐赏析》《西方交响音乐赏析》《西方歌剧赏析》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这些教材的目的是要教学生怎样聆听音乐,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 让学生主动与音乐对话, 而不是被动的的接触音乐。因此,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

音乐欣赏课有很多学生认为听就可以了, 但是在聆听之前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意义和本质。要学习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的发展手法以及音乐的结构。这就像读一篇文章要知道文章表现的什么,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的,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样。第二部分为声乐作品欣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声乐作品应该是学生们最先接触到的, 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歌曲, 而歌曲也是在生活中运用最多最简单的表演形式。欣赏这类作品首先应该对人声进行分类、讲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和声乐的体裁种类。第三部分为中国音乐, 这一部分音乐首先介绍中国的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歌曲形式, 因此民歌这一章节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中国民族器乐的介绍是有必要的, 作为中国人要了解自己国家乐器的产生、发展和器乐的分类。需要欣赏不同乐器独奏的作品, 还要欣赏合奏曲和管弦乐作品。第四部分为外国音乐欣赏, 这一部分要向学生介绍外国乐器的分类和乐队编制以及乐器的演奏形式。

二、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音乐时, 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认真的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教师要告诉学生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感到快乐, 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如果学生感觉不到, 可以让他们试想一下, 去电影院看一场没有音乐的电影, 参加一场没有音乐的庆典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因此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下仅对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作以分析:

在音乐欣赏课的开始要向学生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讲解节奏、旋律、和声、力度和形式。节奏、旋律与和声是音乐的建筑材料, 他们的组合将会影响着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色彩、结构和形式, 甚至影响着作品的内涵。因此要向学生讲解节奏, 构成节奏的音符包括黑色与白色, 要让学生知道黑色音符比白色音符运动的快, 认识了各种时值的音符后, 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这些音符练习拍打。为了了解不同的音符是怎样在一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表示节奏的, 可以找一首曲调, 如河北民歌《小白菜》。首先, 把歌词写出。第二, 用不同长度的横线表示出曲调的节奏, 这样以表示每个音高的持续时长。然后, 用乐谱记录下节奏。这种方法很适用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 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觉。旋律是音的高低的组合形式, 震动的频率越快, 产生的音越高。听旋律是欣赏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为旋律包含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主要乐思。做这样的训练时, 让学生听不同的音乐段落, 注意音乐中音高的走向和音高之间的距离。例如, 在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题时共有八个音, 让学生用图形表示音高和距离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了清楚地认识。并对主题的记忆也加深了。

旋律为音乐提供了一种优美的声音, 节奏给这种声音添加了活力, 而和声增加了音乐的深度, 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欣赏音乐时, 往往只注意音乐的高音部, 很少有人注意低音声部, 而和声经常是建立在低音上的, 它的变化决定着和声的变化。如约翰·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低音部和声很明显, 让学生聆听记录下低音部开始的时间, 低音共重复了几次, 低音的音型是否有变化。这种练习能使学生有目的性的欣赏音乐,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认识。在音乐中, 力度是指音乐中音量的强和弱, 音量的不同程度变化, 由此产生了音响。在分析力度的声音时可以找到吹笛子的演奏员, 让他给学生们演奏用很强的力度吹奏高音, 这个时候笛子的高音就会有一种刺耳的感觉, 而用很弱的声音吹低音区的音时, 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还可以给学生欣赏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开始部分是由单簧管从低音区的弱音吹一直渐强吹到高音区, 体现出追求自由和蓝调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形式是指对音乐内容有目的的安排。在音乐中, 作曲者会把音响内容放置在一种秩序中, 当音响在时间中经过时, 这种秩序就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在讲授这些形式时会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作品。如什么是分节歌, 会介绍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 因为这首歌曲的两段歌词采用了同一个曲调, 学生所欣赏的同时也理解了分节歌的含义。二部曲式的种类分三种,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欣赏课时, 只要告诉学生二部曲式的音乐是由作用不同而重要性相等的两个部分共同表达一个乐思的曲式就可以了。让学生聆听斯克里亚宾《前奏曲》, 听一听第一部分在什么地方结束, 第二部分在什么地方开始, 再感受整首音乐就不难分辨出二部曲式了。曲式的种类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出。总之, 音乐中的曲式是音乐因素有目的的安排, 它会使音乐更有逻辑的发展下去, 同时也给欣赏者自由的想象。

以上只是对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作以分析,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 也会使学生不喜欢这些音乐作品, 这样也会影响音乐欣赏的教学。因此, 教师应该对音乐作品讲解的准确、生动, 让学生主动的去欣赏音乐, 使学生不但学习了音乐基础知识同时还提高了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克雷格·莱特著.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2012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2

摘要: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大领域,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欣赏教学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课改实践为依据,力求站在新课改的高度剖析了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论述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并从“围绕主题、把握主线、拓展创新”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欣赏教学

重要性

误区

策略

新课改以来,“欣赏”被列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其外延更大了,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对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从学校教育的层面看,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从培养人的层面看,试想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多数会欣赏音乐的人呢,还是培养多数音乐家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前者。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更谈不上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记得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吴斌老师曾说: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定位在两个层面,就是“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那么我想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也应体现在“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这既是欣赏教学的途径,更是欣赏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所在。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欣赏中的教育),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欣赏进行教育)。

那么在欣赏教学中怎么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中去欣赏音乐、了解音乐, 更好地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呢?对此,笔者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了些研究:

二、透视当前欣赏教学中的“时髦”误区

一提到音乐,有些人就会想到唱歌,并且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称音乐老师为唱歌老师,这是行外之人的理解,情有可原。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及本质性认识也不够,新课改以来,不仅以往音乐欣赏教学随意性大的毛病依然存在,有时还“戴”着新课标理念的帽子走入盲目性的误区。且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一位音乐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宣布,今天的音乐课是欣赏课,接着便开始放音乐,一首接着一首,一曲连着一曲,师生间没有互动更没有参与。另一位音乐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以后,因为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就随意地让学生反复听乐曲《草原放牧》。课堂上学生的态度逐渐从热情转向冷漠,对欣赏音乐不情愿、不积极的神情溢于言表!

※镜头二:在一堂音乐课上,老师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对此做出了热烈的反应,然后老师请了位学生来讲述这个故事,完了老师再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一遍故事,这时时间过了近乎一半。此时老师把话题转到音乐《龟兔赛跑》上来,又花时间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至此所剩时间不多,当老师播放音乐时,已经接近下课。学生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三:又是在欣赏《龟兔赛跑》的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大管与单簧管的音色,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色代表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就时不时地卡断音乐,介绍一番“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代表了„„”。学生脸上一片茫然的神情!

※镜头四:在题为《春之声》的欣赏教学中,这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如下:(1)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2)朗诵诗歌《春晓》,并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心中的春天;(3)、欣赏美术作品《春》、《春色》、《放风筝》;(4)、介绍风筝的制作;(5)、齐唱《春之哥》。课堂上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以上这些情景现象,集中体现了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主题,放任自流。

有的老师会把整堂课当作欣赏课来上,但又不好好选择欣赏内容,只是些音响资料的累加,也没有欣赏质量上的要求,我想这样的课学校厨工也会上。有的老师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反复地“欣赏”音乐,也不好好设计教学过程,放任学生自己听音乐,还美其名曰:这是把自主还给学生。所有这些体现了老师对欣赏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大的问题。这样的音乐欣赏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久而久之不喜欢音乐课也是必然的结果。我想这种结果,一大原因定是在欣赏教学中只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而没有其他的过程设计所造成的。

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歌唱、演奏、律动、对音乐的讨论、评价以及创造性活动)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背离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远离主线,弱化听赏。

在欣赏中用讲故事的方法或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相信老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殊不知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行为使欣赏教学远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审美规律。吴斌老师曾说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把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也绝不能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是用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3、脱离欣赏教学的音乐性,支解音乐,缺乏完整。

在欣赏教学中随意地卡断音乐,把整体的音乐变得支离破碎,用“支解的碎片”来代替完整音乐的做法相当的不理想,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美感,打破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还阻断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的体验。记得吴斌老师曾说:“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

4、违背欣赏教学的本质性,盲目综合,舍本逐末。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课标理念之一,但是要把握好综合的“度”的问题才不会远离音乐的本质。试想如果一堂音乐课上,充满了地理的、历史的、文学的、美术的、舞蹈的等东西,惟独没有了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这还称之为音乐课吗?根据观察发现欣赏教学中的盲目综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并未真正注意音乐和使用音乐,只是在营造一种积极踊跃的气氛,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描述和表现并没有围绕着音乐的要素,他们的语言不是音乐的,更多的是文学的;课堂活动通过综合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诺语:“一味从事无效实践的严重危害,诸如将一首乐曲翻译成绘画,将舞蹈翻译成诗歌,将雕塑翻译成舞蹈等等的“组合”艺术,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破坏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后果。”

二、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是因为教师片面理解欣赏教学,对欣赏教学的内涵、价值及过程缺乏实质性认识的表现,这极大地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更好地实施欣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围绕主题、把握主线、拓展创新”几个方面来优化欣赏教学的策略的。

㈠、围绕主题

重组教材

新教材的呈现方式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在学完一首歌后可以安排聆听欣赏相关主题的乐曲,这是常态的教学呈现。可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是自己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出发,打破册与课的界限,重新组合教材(在一些优质课或观摩课上会常用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种重组教材的方式:

1、相关主题的重组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合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乐器但是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来做为欣赏的教学内容,如在一堂题为《走进舞曲》的音乐观摩课中,老师选择了《小步舞曲》(钢琴独奏)、《马刀舞》(管弦乐)、《青春舞曲》(声乐)来展开欣赏课的教学。

2、逐层深入的重组

多年前曾听过一堂非常优秀的欣赏课《感受回旋曲》,至尽还记忆犹新,它从听赏《波基上校进行曲》入手,直至创作《观潮回旋曲》,层层深入,展开教学,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上使在坐听课的老师无不赞赏这堂欣赏课的成功。

3、比较欣赏的重组

比较欣赏法是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它来重组教材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如《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放在同一堂课上欣赏,迥然不同的音乐会使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关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课改很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确,挖掘地方乡土音乐资源并把它引进我们的音乐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种做法:

⑴ 把地方音乐资源做为独立的内容自成一课——如全国优秀课例《过碇步》,本人也曾经以《家乡的拨浪鼓》为题,组合了拨浪鼓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上过一课,学生非常喜欢。

⑵ 把地方音乐资源做为教材相关内容的补充——如在教学《白桦林好地方》一课后,可以组合一些反映我们家乡义乌特色的内容来拓展教学;在介绍戏曲种类的时候可以补充介绍流传在我们义乌的地方曲艺形式来教学。

㈡、把握主线

提升情感

1、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升华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没有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音乐欣赏教学应该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在欣赏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音乐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达到情感的审美升华。这种情感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有专家云:“美的最后价值永远是以情感的直接验证为依据的,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它会不断的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想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以此做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2、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

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听赏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标中描述“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这是培养学生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的体现,其前提之一就是要遵循“以听赏为主,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的原则。有专家如是说:“审美体验之音乐体验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音乐的感觉和感知,音乐体验极大地依赖于听觉识别、听觉联想和听觉记忆的能力,这种听觉的训练不是“速记”和“声学”过程,而是有理解的听。”可见,强调“听”,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前提之二就是要遵循“尊重学生的理解,不用老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原则。

有过这样一则报道:一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的回答是“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极脱俗的回答,可他的老师偏偏说回答错了,应该说雪化了以后变成了水。这是一个发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例子,但在最具有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象力的音乐学科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听赏音乐过程中,围绕着音乐这一主线,在听的过程中大胆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以自己独到和喜欢的方式去感受、体验音乐,让音乐课堂变得生动,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的目的,这是我们音乐老师的职责。

3、以音乐为主线

强调音乐知识的深层内涵

低年级的音乐欣赏其重点是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中高年级的音乐欣赏就要从中去提炼一些音乐的要素如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力度等,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影响作用,同时把音乐要素这一知识点置于形象的音乐情境中也更利于学生的理解。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因此,音乐欣赏与音乐知识在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可以互相促进的。

㈢、加强综合 拓展创新

新课程提出加强综合的理念,不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科综合我是这样做的:

1、加强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来创新

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是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欣赏与音乐教学的其他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加以创新,更好地为欣赏教学服务。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表演等来丰富和加深对作品内容及其内涵的体验与理解。

⑴ 唱一唱旋律

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快乐的罗嗦》的欣赏中主题音调可以让学生唱一唱。

⑵ 拍一拍节奏

可以是身势律动,再进一层的话也可以选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击拍参与音乐表现。例如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的欣赏中,老师先让学生随音乐节拍拍手,进而用了沙球、鼓、铂、锣等打击乐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从而来创设打雷闪电的情景。借此手段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音乐上,有效地参与了“听”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地聆听音乐。⑶ 变一变节拍

有的欣赏乐曲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变换节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更好地体验音乐。如《走进舞曲》的设计。

⑷ 律动表演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以前的教学中听音乐演一演存在诸多的不足,因为其过程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所以要强调这里所说的“演一演”是要求学生能够专注于音乐,在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以后,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学生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

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非常易于激发学生的演一演的反应,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长、短的乐句,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了这些后再随着音乐演一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加强音乐欣赏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来创新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综合是指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教学。

⑴综合舞蹈、戏剧来创编、表演音乐剧

凡是标题音乐、音乐故事或是歌剧如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快乐的小熊猫》、《动物狂欢节》等都是很好地进行综合创新的题材。在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像,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像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如在欣赏蒙古族音乐《挤奶舞》时,可以把一些蒙古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课堂,如挤奶、赛马、射箭、摔跤等舞蹈动作,同时给同学们介绍了蒙古族音乐及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序奏与狮王进行曲)》的音乐,角色与剧情可想像为:“序奏”——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兴奋、紧张、期待的心情;主题的前奏——卫兵、狮王的前导队伍;主题——狮王、狮后、小狮子、狮子家族威风凛凛的行进队伍,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其他装饰性的音型表示森林中的各种动物的欢呼、呐喊、致敬。

⑵综合美术来绘画、画图谱或选色

如果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音乐,那么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来表现音乐,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让教学活动脱离“听觉”,我们应该从“听”引发“感觉”,进而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或直觉反应来表现音乐。实践证明,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

如在音乐欣赏时启发学生为一曲曲音乐描绘出一幅幅“音中画”,使学生对抽象的音符产生形象的体验,让他们把对音乐的感受借助生画妙笔留下美妙的痕迹。

又如在音乐欣赏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旋律的走向形象地与不同的线条联系起来画旋律线,或者画出不同的图形来表示音乐的进行,这就是图谱,如《童年的回忆》、《船歌》、《樱花》等的欣赏中都可以让学生画出体现旋律走向的图谱。

再如音乐欣赏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听的不同情感的音乐去选择不同的色彩。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课例:欣赏歌曲《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在完整欣赏了两首歌曲并准确感受它们的情绪对比之后,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在老师所提供的几种色彩中选择适合歌曲的颜色,一种是阴暗的冷色黑色和蓝色,一种是明快的暖色红色和黄色。我想这样的安排不仅给学生的音乐欣赏带来丰富的色彩,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高。

3、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来拓展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⑴综合语文学科来拓展(朗诵)

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欣赏教学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段落等)互相沟通综合。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春晓》便是一堂音乐与语文学科精彩结合的课例。教学中,老师从唐诗《春晓》入手,引出歌曲《春晓》并学唱,然后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探究,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春晓》。又如《感受回旋曲》一课,老师在欣赏了《波基上校进行曲》、创作了《观潮回旋曲》之后的整体表现一个环节中,巧妙地安排了一段配乐诗朗诵,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音乐欣赏中,也可以巧妙得综合语文学科来拓展相关的知识点。

⑵综合自然学科来拓展(环境)

表现音乐与环境主题的作品有不少,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内涵综合自然学科,渗透相关保护环境、探寻大自然秘密等的意识,并在课堂上来操作。

⑶综合历史地理学科来拓展(人文)

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历史条件、语音语言特点、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找准时机进行综合。一首作品一定有着它特有的历史创作背景、文化创作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挖掘这些人文的内涵更有利于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同时完全可以借此时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人文性的知识性,只要综合地恰当两者并不矛盾。这样的音乐作品有不少,如《瑶族舞曲》、《新疆舞曲》等等。

在以音乐欣赏为主的音乐课中,多方面的、多视角的、多纬度的综合是很有必要的,是欣赏教学达到胜利彼岸的有效途径。在综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不要为了综合而丧失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不要为了综合而单纯地传授其他学科知识;不要把综合看作是知识的“拼接”。做到了这些,综合创新就会赋予音乐课堂鲜活的个性,就会使音乐欣赏课更具魅力,更有感染力.。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蒙泰韦尔迪(意)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音乐中启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王英奎主编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义务教育阶段)》,2003年11月开明出版社出版。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欣赏课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0-01

音乐欣赏课有助于高中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但长久以来却一直是高中音乐教学当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缺少兴趣,甚至觉得欣赏课枯燥乏味,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当中也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致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音乐欣赏课做进一步探讨。

一、以需要为指导原则构建多元化音乐欣赏课课程体系

相较于普通教育,高中教育教学更为注重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高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就业与未来发展需要并重。高中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与人文素养要求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不宜统一采用同样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标准的不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比如,对于一般的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可使用同一音乐欣赏课课程体系;对于动漫艺术设计和学期教育、康复医学这类对学生音乐认知、欣赏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则应适当增加该课程比例与扩展教学内容。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丰富音乐欣赏课教学资源

以往音乐欣赏课的课程资源都只是与教材相配套的音乐磁带,且教材中同一种类型、题材的音乐作品并不是很多,相对单一和匮乏,难以将音乐全部风貌呈现出来,同时也不足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此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影音文件设计制作、播放当中。

三、注重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激发与调动

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想法,大都个性突出,本身就对书本上的知识不大感兴趣,相较于安静的坐在那里欣赏音乐、听教师讲解,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与欣赏音乐有关的全部信息,还要充分调动出学生平时积累的其他知识,让这些知识在音乐欣赏课中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创作于1935年九一八事件后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并不是很清楚创作背景,不利于歌曲欣赏和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把松花江概况、自然资源以及作者是在目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亡惨状为抒发悲愤之情创作出这首歌这些有关信息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体会和理解歌曲中传达出的国难之痛与思想之情。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音乐欣赏之中,增强体验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以《西班牙斗牛士》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电影《举起手来》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鬼子被牛追赶的影音片段先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搞笑画面吸引、逗笑之后,适时引出“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背景音乐配的特别恰当,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增强了搞笑性。这个背景音乐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西班牙斗牛士》中一段”[2]。

最后,对于一些比较陌生的课题,教师往往会感到不知从何处入手,而且欣赏音乐时一再跟学生强调感受有时确实会有点单调,此时就可以把作品创造技巧作为切入点。这样原本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欣赏课可能就变得更理性和现实,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养成听“圣咏”的习惯。

四、营造轻松融洽的和谐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

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音乐欣赏当中,而且敢于提问,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于课前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等到正式上课时让学生选出最为喜欢的一个带上耳机细细品味,然后说出自己对于这首音乐的理解和体会,并将分享给所有同学一起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针对这一民间故事说说自己的看法,搞活课堂气氛。

结束语:

在整个高中音乐教学当中音乐欣赏课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能够通过音乐欣赏课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为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强音乐欣赏课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娟娟.试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200-200.

对初中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4

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音乐教材中欣赏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掌握得十分透彻, 反复钻研教材, 扎实的基本功更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是学生的, 整节课不能使师生之间成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有位男教师上了一堂《牧童》的音乐欣赏课, 一开始用诗歌导入, 又对比不同风格的《牧童》, 还学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前面大约只花了15分钟,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同学们在欣赏教师的表演。先是这位教师用竹笛表演《牧童》, 接着又是吉他演唱了一首外国《牧童》风格的流行歌……在整堂课中这位教师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音乐素质, 但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没有体现。教学要真正地让学生走进音乐, 通过参与来体验, 进行艺术的创新, 感受音乐的魅力。又如, 在听赏某教师的《永远的莫扎特》的音乐欣赏课上, 让在场所有教师惊讶的是, 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透彻钻研。教学时, 她没有过多地展示自己, 在分析作品时, 她通过流行歌曲《我不想长大》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并分析其曲式结构特点, 最后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该教师很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 通过图形、模唱、对比、画线条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 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不停地给在场的师生们带来惊喜和奇迹。音乐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素质, 就谈不上能上好欣赏课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音乐欣赏课质量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 音乐欣赏课不能停留在单纯地以讲解为主上, 仅仅追求听觉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整个作品, 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从视觉、听觉, 动静结合来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需求。当然还有学生的参与实践, 更多地拓宽和充实音乐欣赏课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 多媒体已可以制作视频音乐、动画等, 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世界。应该强调的是,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将音乐欣赏课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但也要辩证地对待, 不是多媒体就可以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板书、代替钢琴……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多媒体课堂教学,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扬长避短, 使多媒体教学成为音乐欣赏课中最亮丽的风景, 同时也被广大音乐教师所接受。

三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 有效开发音乐欣赏课资源

“告诉学生, 学生会忘记, 做给学生看, 可能会记住, 让学生参与, 他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创作, 理解音乐作品, 从而实现音乐新课程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 对音乐作品及知识的记忆会更扎实、运用也灵活。

听赏过几堂优秀教师的音乐欣赏课, 其在教学过程中将作品的每个部分用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卡门序曲》A乐段中的顿音记号, 教师用不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作用, C乐段的《斗牛士之歌》用了更形象的斗牛动作, 让学生随着音乐联想,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 也不再觉得枯燥。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四运用学科综合的艺术, 推动音乐欣赏课的进程

新课标的实施, 促进了音乐欣赏课的改革、创新。音乐课应适当地融入舞蹈、美术、古诗词、文学等多门学科内容, 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模式。音乐欣赏课可以利用文学作故事背景, 如在《渔舟唱晚》中, 可以让学生听后思考作品描述了怎样的意境;还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想象怎样的画面;运用美术艺术, 通过画面想象用怎样的音乐来表达。如某教师的《荧屏乐声》中通过动画让学生选择该配怎样的背景音乐。但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应用要恰当, 不要造成学科的偏离, 这样无论是对音乐欣赏课本身还是对音乐作品的认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要学生动情, 教师更应激情。上好音乐欣赏课最终还决定于教师自身情感投入的多少。总之, 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凝结了音乐教师的智慧和汗水, 教师先要对音乐作品有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挖掘音乐作品要素, 创设一个又一个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欣赏作品不断挖掘, 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新思路、新方法, 让学生们能真正体会到音乐欣赏课的魅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音乐欣赏;简析;理解;分层;电化教学

2001年以前,我国的音乐课教学包括四方面内容:唱歌、欣赏、乐器和识谱。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标把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领域,丰富了音乐欣赏的内容。音乐欣赏教学成了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地听,它的基本任务在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受作品的内容。通过音乐欣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且能在欣赏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欣赏教学又无法而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多次听课的感受,也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教师的教材简析要详略得当,不要不讲或多讲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在理解欣赏教材透彻的基础上已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教师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内容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进入兴高采烈或伤感深重等情感状态。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欣赏活动。教师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和愿望,激起情感共鸣,而教材简述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开端,学生一般是通过听教师口述看教师表演,听音乐旋律来感受感化的。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作以介绍,但这种纯知识型或理论性的介绍尽量删繁就简。要抓住乐(歌)曲的重点和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绝对不可以过多地讲解。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总以为应该把乐曲所涵盖的内容要讲深讲透,唯恐学生不理解,结果讲得多听的少,学生无兴趣,无形中扼杀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后来,通过阅读音乐欣赏教参,方晓得自己教学中的弊端。但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欣赏教学中不讲或者很少讲解,只让学生自己去听。学生,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毕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不够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是处在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提示,欣赏教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了。

那么教师在简短的介绍中应向学生讲些什么呢?

最首要的两点: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如这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如是声乐曲,那么它是那种演唱形式的歌曲,如:女高音独唱、童声表演唱、混声四部合唱等;如是器乐曲,那么它是哪种类型的器乐曲,是独奏、重奏、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这些内容一般在音乐欣赏教材中都会提到。但是对于演唱、演奏者和词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绍,教材中有的介绍,有的则需要靠教师去查资料了。另外,声乐曲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以及器乐曲各种器乐知识性的介绍和演奏方法、乐队的配器等知识,就要看每位教师自身对这些技术性知识了解和掌握多少了。背景因素,即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社会中产生过激昂振奋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能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和社会意识的导向性思维。另外,这些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如伴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而产生的《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我们在了解了香港和澳门及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之后,再来听听唱唱这些感人的歌曲,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音乐欣赏教学要从感受音乐的要素入手。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要素,并了解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这样,学生们就渐渐学会了如何去欣赏音乐。教师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之耳,对于不懂音乐的人再美的音乐对他都没意义。在欣赏音乐教学中切忌过多的作曲式理论分析,学生最讨厌听这些。教师对作品的和各种体裁用简单的A、B、C提示即可,不可过于专业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的音乐作品,句、段、章法并不那么规整,无法用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作曲理论去生搬硬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国的音乐作品大都是表现的一种精神,注重音乐的意境和精神意味,讲究的景外之景、韵外之致,思与景谐,就如同印度音乐的拉格精神。音乐不象文学,它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大都为抽象的理念(旋律美)。因此,我们不能误导学生现在音乐是在讲(描写)什么。音乐的可感形象就每位欣赏者而言是不尽相同的,这也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最主要特征。

二、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音乐,教师不要框架学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正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是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作品,特别是一些近现代作品,决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就如同毕加索的现代化,有的人竭力推崇,但也有的人就是不喜欢。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诱导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欣赏音乐。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的引子,长笛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有的学生讲描绘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描述的是夏天的原野上,鲜花盛开,小桥流水,蝴蝶飞舞的美丽景色。他们认为春天蝴蝶还没生出来呢。这些理解无可厚非谁对谁错,只要认为描写的是一种景色就可以了。

在介绍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器乐体裁的内容、风格、演奏形式和作曲技法时,教师只可作简短介绍。要让学生根据这些介绍自己去认识音乐和理解音乐。在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时,可选一些较为简单明了的小型作品让学生分析,逐渐提高对音乐句、段、章的认识。初中音乐教材和思考与练习音响资料中有简短介绍。要复听音乐作品,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如我在介绍音乐的主题、副题、呈示、展开、重复、对比;和中国的作曲技法,如:合头、合尾、鱼咬尾、句句双等时,我们可将乐谱抄于黑板或投影仪展示来进行简短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复调音乐作品。就主调与复调而言,复调音乐是高于主调音乐一个层次的。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大师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会有一些复调因素在里面。就是创作或改编的小品也会用复调的技法去修饰一下。复调音乐更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楼台相会中,小提琴与大提琴如泣如诉哀怨缠绵的对比式复调,掐死倒好处地表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的情感。

至于复调的技法,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如对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支生性复调:-声部进行,可用同向进行:-↗↗;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斜向进行:;声部交叉:;简单的图示,一目了然,使学生理解了复调高深的理论。

三、要根据不同学生欣赏不同音乐,不要用高深音乐难为学生

音乐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曲,人有高雅与粗俗之分(但这种粗俗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许多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教学水平,基于这一现实,音乐欣赏课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就拿※※市来讲吧,※※市与周围各县不一样,每个县的中心区与五郊四邻又不一样,中心各校区也不一样,音乐班与普通班不一样。要根据学生具有的音乐素质的层次进行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照顾到的是中层次学校的学生,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则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材,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了解和懂得中外音乐文化知识。但针对各地学校的情况,教学要有所不同,对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音乐班学生,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而对于一般的中学生,则要有选择的教学和简单地介绍了。我曾经到过几个学校听课,课余时间做了一次调查,问学生:你们是喜欢中外古典音乐还是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呢?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更喜欢流行音乐;问现代的流行音乐包括哪些内容时,有的回答未置可否,有的则认为就是流行歌曲呗。可见现代的流行歌曲对音乐教育的冲击和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的大呀!同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中学生认识和欣赏音乐的水平。

就流行音乐而言,早在《学校审美教育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流行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概念,在20世纪中,常有人把通俗易懂、轻快流畅、比较接近古典音乐的顺乐或音乐喜剧(例如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称为轻音乐,把时尚流行的歌舞,特别是通俗易懂的歌曲称之为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现代流行音乐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体裁的声乐曲和器乐曲(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一些歌舞音乐、电视配乐以及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就流行音乐的特征:通常短小精练,器乐曲常作机械的反复和简单的变奏,而且多即兴演奏。并且认为流行音乐多为此时此地的创作音乐,多数未得到公认的经典之作,因而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欣赏者具备较高的欣赏水平去正确认识它。但就目前中学生认识水平而言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我不赞成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当前一些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教学一些大陆的、港澳台的以及国外的一些流行歌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引起我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在音乐课上,应该开发学生的审美与能动能力。音乐教师更不能听之任之,学生说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教师就教学社会上流行的歌曲。我们不能说流行歌曲都不好,但是现今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格调低下,歌词不伦不类,对学生起不到激发向上,积极进取,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但我也不反对对流行歌曲加以疏导和介绍地去欣赏,因为他们毕竟是在社会上和青少年心目中影响面太大了,一定要改变学生认为的流行音乐只有流行歌曲的`不正确认识。对不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整体素质教育较高的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乐曲的体裁、题材、风格特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各个时期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的联系。这时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而言,则只能是一般知识性的讲解,教科书上所介绍的内容能掌握就足够了,而且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要求的。

四、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但不要盲目随意

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鉴赏力和感受力。一段乐曲或歌曲光听教师的弹奏或演唱远远达不到欣赏的效果。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运用直观形象手段,通过放录音、幻灯片、影像资料等手段,能够将作品更准确形象的表现出来,同时较易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内涵的能力,并陶冶情操。如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先放一段录像,动静并置、远近呼应的画面。同时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理解。一群牧羊迈进朝霞,山村姑娘提着篮子走向村野--提示乐曲内容清晨放牧的情景,碧草青青,溪水潺潺;一群顽童们正在忘情地追逐嬉戏--暗示乐曲欢快的情绪和节奏;星星点点的茅屋农舍,家家户户的缕缕炊烟;小姑娘头上清新秀丽的野花,还有牛背上悠然吹笛的牧童--展示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衬托着乐曲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再配上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曲调,这样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去理解作品、深情投入地欣赏乐曲。

但是电教手段的运用也要慎重选择,切勿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在媒体选择及运用上要注重实效,从音乐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比如,欣赏音乐《天鹅湖》片断,虽然教材上写明了教学内容是了解什么是舞剧音乐,重点也是欣赏音乐,但在媒体运用上电视及DV就要比录音机的效果好。它能够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演员的形体动作帮助自己来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思想,同时,也明白了舞剧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

运用电教手段,省时高效,声、形、图、文并茂,可以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活泼的音乐氛围,激活音乐课堂使学生大道乐的境界,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唱歌及欣赏水平。但是电化教学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经过教师们不断去努力求知、探索,音乐电化教学的前景将更为为壮观,电化教学之路也将越走越实。总之,要组织好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辛苦和智慧,需要教师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展示出自己的才艺、发挥出自己的综合知识能力;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才会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懿颖(2003)《谈音乐教材中的有关问题》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6

目前,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在接受音乐时喜欢听流行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尽管这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曾接受过音乐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并未成为他们音乐欣赏中的最大兴趣点之所在,当然也不排除也有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中外的古典音乐感兴趣,但从大的范围来看,流行音乐仍是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欣赏音乐的主要形式。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首先这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接受中外古典音乐的时间与程度远远不够。中国尽管这些年来,经济上飞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外古典音乐的普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广度与深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人们欣赏中外古典音乐的途径也日渐变得相对狭窄,随着唱片业的衰退,古典唱片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音乐厅、大剧院等古典音乐的现场欣赏场所只集中于大城市,一般中小城市的市民很难亲临现场欣赏,农村的听众更是望尘莫及。因此网络无疑成为了欣赏古典音乐的重要途径。这就大大限制了古典音乐的传播。其次,由于流行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相对于现代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形式上,旋律易于学唱,演唱方式自然;内容上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感情。不需要人们具备过多的专业音乐素养。而相比之下,中外古典音乐不仅形式上较流行音乐复杂,且在内容上比流行音乐表现得更为深刻,演唱演奏方面也要接受专业训练方可胜任,这就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专业音乐的基本素养,否则难以接受。正是如此,流行音乐更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而古典音乐沦为精英群体的少数人所能接受的形式。再者,现在由于电视媒体的各种音乐类娱乐节目基本是流行音乐为主,而且普通群众可以有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可以与有著名歌星参与的节目进行互动,甚至有可能自己从一个普通百姓一夜成名为一个歌星。这对于像高校青年学生这样的群体而言,无疑增加了较大的吸引力。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原因,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接受上,流行音乐无疑成为了主要形式,最为学校和教师,尤其是音乐专业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因势利导,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开设学生们喜欢的音乐欣赏课程,那就是流行音乐欣赏课程。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流行音乐欣赏课程的针对性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都希望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因此,艺术类选修课程成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完成学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类课程又是艺术类选修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如何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适合学生口味的音乐欣赏课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前文提到的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接受的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在对众多的音乐样式中,对流行音乐的接受度最高。相反,音乐专业较为重视的中西方古典音乐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中远远不如流行音乐那么受欢迎。现在大部分高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内容基本上古今中外的经典曲目的欣赏,这里面大部分以古典音乐为主,而流行音乐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而且这方面的教材多如牛毛,如王世康主编的《音乐欣赏》、上海市音乐公共课教材教材编订小组编著的《大学音乐欣赏》、李晓明编著的《中外音乐名作欣赏》、朱敬修主编的《中外音乐欣赏》等等。可以说这似乎成为了现在音乐欣赏的潮流。但是符合学生口味的流行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材尽管有一些,如张燚主编的《大学流行音乐欣赏》等,却并不多。因此专门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流行音乐欣赏的课程显得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意义而且很有必要。

尽管流行音乐成为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们喜欢的主要形式,但并不能因噎废食,而忽略了综合的音乐欣赏课程,只有长期不断的坚持完善综合性的音乐欣赏课程,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更有利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开设流行音乐欣赏课程是综合性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重要的补充。将学生们最喜爱的流行音乐欣赏列为重要的选修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中外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高校非音乐专业流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

合理安排和选择流行音乐课程教学的内容是教学实践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绝不等于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只是众多流行音乐形式中的一种。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与音乐人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让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让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包括中国的流行音乐,而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是经历了近百年历史的。而且各个历史时期,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都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还包括西方流行音乐,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流行音乐除了歌曲之外,还有诸多的器乐作品、电子音乐作品、音乐剧等综合性形式等等,这可以使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拓展与提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以前所认为的流行歌曲的层面上了。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7

音乐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的过程。而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要作用, 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 个性得不到发展, 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我以学生为本, 建议好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多听多唱, 我不会限制他们一定要唱听中国或是外国的民歌, 不许唱流行歌曲,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只要积极向上的音乐都是好的音乐。我会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我再进行筛选, 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歌曲教唱或听, 这样的改变使学生感到惊喜和兴奋, 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课改实行后, 音乐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 根据这一变化, 我转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在每一单元上课之前, 我都会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收集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的歌曲或背景资料。

二、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 (形式美) 。历代成名音乐家无不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想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成为典范之作,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的熏陶, 逐步加深对创造魅力的认识,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

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以简洁的主导动机开创了交响乐宏大的结构服从于一个中心思想的先河;贝多芬“九交”中史无前例的运用人声合唱“欢乐颂”来体现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鲍罗廷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通过力度的由弱渐强, 由强渐弱来塑造俄罗斯军队与商队由远而近, 由近及远的动态形象;《梁祝》中, 借用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来营造祝英台“哭灵”的场面;“涛声”中用钢琴来模拟晨钟 (暗示鉴真每一次充满希望的远航) 和暮鼓 (失败后更加坚强的意志) ;这些例子看似简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创意却凝聚了作曲家的创新思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创意, 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注意力,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同时, 也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相信音乐的创意一定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 影响着他们的创新活动, 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注重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注重联系的观点, 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 应进行艺术视野的扩展, 因为音乐的内容包含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民风民俗等, 音乐与秭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们中国民族器乐音画中, 就有“中国山水”、“中国花鸟”、“中国传记”、“中国人物”“中国风情”“中国诗情”等篇章, 中国民族艺术又共同体现了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禅宗”思想。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 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个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 音乐的个人风格, 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 并给我们人类以启迪。

因此, 作为一个从事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师, 能不能从教材中挖崛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丰富学生艺术情感, 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来,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 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 因为学生每天都渴望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记得我曾经上过一堂内容为《梅花三弄》的课, 这堂课我至今回味无穷, 因为在这堂课上, 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禅宗”思想 (追求中道, 天人合一) ;了解了古琴艺术的特点 (清微淡远) ;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现形态:琴曲、琴歌、琴诗;了解了“禅宗思想”、“古琴艺术”、“文人豪士”三者间的关系;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实质 (生命体) ;了解了古代的编钟文化 (再听用编钟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 。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多么大!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四、培养学生判断音乐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反映的能力, 这个判断过程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 要指导学生正确感受音乐的性格。音乐的性格多种多样, 是庄严的、辽阔的、欢悦的、热情的、细雅的, 还是伤感的、衰怨的、愤怒的、倾诉的、叙事的等等。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 能不能判断出变奏体各段从伤感→隐痛→悲愤→惆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听《蓝色的多瑙河》能不能听出其中五首小圆舞曲的音乐性格 (第一首:欢乐流畅的;第二首:明朗活泼→柔和、抒情的;第三首:优雅幻想→旋转热烈;第四首:宽阔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动的、炽热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产生正确的情绪反映, 那么怎能获得情感的体验, 进而去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第二, 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认识各种音乐的体裁, 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 另一方面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或包含着一个阶级的思想观念、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

五、注重作品选择上的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

经典性就是代表性。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入教材, 避免重复且面面俱到, 这也是受到高中音乐欣赏课总课时限制的原因, 但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风格近似的作品供学生业余时间欣赏、研究。总之, 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 满载而归”。

时代性应该体现“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 因为音乐作品总反映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认识现在”是现代人“与时俱进”的情感体现。交响诗《百年沧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 就在于这些作品符合当代人现实的情感。

音乐课改教材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明玉.《新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2]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提升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思考 篇8

一、合理选择教材, 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大学音乐欣赏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 从音乐语言、民歌、器乐、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 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在教材的准备方面, 教师可选择古今中外既有较高艺术价值, 又有益于学生接受的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内容由浅入深, 结构由小到大, 由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开始, 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大型乐曲, 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 完成从感官到理性的欣赏。还可以适当编入通俗音乐, 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介绍给学生, 能大大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高等音乐院校是我们国家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摇篮, 如果在教学中发挥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手段, 利用新式教学工具,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将对我国的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 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 塑造一种美的氛围,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除了在欣赏钢琴作品, 并且由教师弹奏作品时, 其他时间, 钢琴只是一个能发音的键盘, 也就意味着钢琴可以被琴和手风琴等替代, 如果给多媒体电脑配置一台MIDI键盘, 一样能够达到要求。多媒体电脑的MIDI和音频功能应用在这些方面的优点十分明显, MIDI音乐可以选取任意一小节的任意一拍开始, 音频文件可以选取任意某一分钟任意某一秒 (甚至精确到百分之一秒) 开始, 并且每次的速度不会有区别;电脑还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快速设置音乐、影像中的某一段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中有些乐器或声部需要强调,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模唱或用钢琴演奏, 但效果不好。如果在MIDI文件中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独奏, 让学生聆听后, 再全部播放进行比较。音频文件中也可以通过EQ调节, 放大或缩小某些频段的声音, 以便突出某一部分。

三、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 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就音乐欣赏而言, 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 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 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教师应该给学生主动欣赏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对几部作品的欣赏,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会分析作品, 理解作品, 从而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 既要紧扣作品的中心精心设计, 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四、开展讨论式教学, 进行探究、拓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讨论式教学包括师生讨论、生生讨论、自我反思三个环节。在师生讨论中, 互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 不同的文化层次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 宽泛的艺术视野, 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 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开启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平等的对话式的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 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关于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考 篇9

一、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

(一 )大学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 。

大学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聆听为主, 需要学生对声音的变化非常敏感,掌握音乐中声音变化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以及音色变化。学生可以轻松地分辨出这些基础的东西,但对于节奏、旋律等专业知识的辨别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由易到难地接触一些相对比较专业的音乐知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传递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学音乐教师要抓住音乐中的情感线索,用真情点燃学生热情,将学生引领到特定的情感世界中认知世界, 学生会亲身感到受生活中的美好,用美好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二 )音乐欣赏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

在大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音乐中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想象出一幅与音乐交相辉映的生动画面。例如,大学教师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学生听了之后会联想到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垓下交战的情景,战鼓累累,到处是金戈铁马,厮杀声喊成一片的壮阔场面。听《黄河大合唱》学生会想到黄河水犹如千军万马一般从高处飞奔而下,还会想到入海口的黄河却截然不同,那么安静,犹如一条黄色丝带,有的学生甚至会联想到《将进酒》中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二、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 在大一新生身上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 ,对于课前播放的音乐一致认为“很好听”,但是一旦继续追问,“这首音乐为什么好听, 什么地方好听”,大家就说不出道理。由此可见,大家对于音乐的欣赏仅仅局限于“感知不完美的音乐”这种心理情感中 ,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感官满足———好听,未曾尝试用音乐语言全面领略音乐的美,更谈不上由作品的哲理、内容、形式感受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世界等。

三、如何上好大学音乐欣赏课

(一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

音乐作品丰富多样,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只能有的放矢,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 要突出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通过艺术展现生活和人类文明,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反映着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及其生活的社会、时代特征。欣赏音乐的过程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选择音乐作品时要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次,要综合学生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课并不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音乐鉴赏能力,而是注重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 )巧用导入法 。

把音乐欣赏课变成教师结论课固然不好, 但不能因此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所有对音乐有利的语言介绍,所以适当的语言导入必不可少。

1.介绍音乐创作背景、作词作曲者等导入。一部音乐作品就像一篇文章,除了自己的声音,同样有背后的故事。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 适当向学生介绍它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情况,对于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有一定帮助。

2.讲述音乐小故事组织导入。在音乐欣赏课堂上 ,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 还要注意平时多搜集一些音乐方面的典故, 这种积累课外知识的经验会在音乐欣赏课上起到很大作用。导入方法很多,平时多想、多听、多看,还会有更多方法。当然,导入时要注意时间和尺度的控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切不可喧宾夺主,使之成为一种“语言替代型”教学模式。

(三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 。

作品的内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只有把握住作品的真正涵义,才能正确欣赏音乐作品,真正提高欣赏水平。高雅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能够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使人类的精神碰撞出火花。所以,教学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作品内涵,才能最终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内容、特点及思想。另外,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教学应该注意从培养学生想象力、意志力和凝聚力入手,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内涵,以此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 )开展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

在师生讨论中,主动交流对一部作品的欣赏,不同文化层次有不同理解。教师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宽泛的艺术视野,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倾听他们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平等的对话式互相交流,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欣赏音乐是通过欣赏对音乐的理解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所以欣赏活动是个人欣赏活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出不同意见,努力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样有益于培养新世纪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五 )合理利用多媒体 。

在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听教师演奏、演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音乐欣赏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音乐作品,更快、更准、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音乐知识。

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加强双基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和理解, 养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如, 《江河水》是一首根据东北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二胡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这一故事为学生合理的想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曲为单三部的曲式结构, 由引子和三个乐段构成。在欣赏这首乐曲时, 首先, 我让学生聆听一遍, 以使他们获得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 进行分段讲解。该曲引子和第一乐段的演奏速度较为缓慢, 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第二乐段在调性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独奏与伴奏中交替出现几乎相同的旋律, 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愤怨、凄苦的心情。在听到这一乐段时, 许多学生眼里噙着泪水, 对女主人公的遭遇感到无比愤慨。第三乐段是乐曲主题的再现, 演奏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全曲最终在表现了女主人公万般无奈、悲痛欲绝的状态下结束。最后, 在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 我适时引导他们谈一谈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不仅说出了每个乐段的表现主题, 而且感受到乐曲营造出的意境及其悲剧性的美感。这样做, 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他们掌握了乐曲的表现手法, 并充分地发挥出了音乐欣赏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了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

二、欣赏古典名曲,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在欣赏中国古典名曲前, 首先, 我结合演奏这些古典名曲所用到的乐器给学生详细地讲解了其发展历史。如, 介绍古琴、编钟等出现的年代和音色特点。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然后, 让学生欣赏一些中国古典名曲。如, 我国著名古琴曲《流水》, 以优美灵动的旋律表现了山泉、小溪、江河、湖泊等形象, 体现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境界。其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在播放这首乐曲的同时, 我则结合其曲式结构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 使他们了解了一些我国传统民族器乐常用的表现手法。最后, 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播放乐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全曲分十段。其以传统的五声音阶为基础, 以编钟作为演奏乐器, 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质。因为以梅花为表现主题的旋律出现了三次, 故称“梅花三弄”。学生通过欣赏这首乐曲, 不仅自身情操得到了陶冶, 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加强民歌教学,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身生活感受与思想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鉴于当前部分中学生盲目追求流行音乐的不良倾向, 我则有意识地加强了中国民歌教学的力度。我国有56个民族, 不仅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的民歌, 而且南方和北方的民歌也都各具特色。如, 同是《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委婉细腻、优美深情的特色, 而东北民歌《茉莉花》则体现出明快刚直的风格。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对于中国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我都为学生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并指导他们唱会、听懂了一些经典民歌, 使其透过民歌了解了我国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进而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校学前音乐;教学内容;创新

在教育事业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同时是一种美育教育,在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将理论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在音乐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我国高校学前音乐教育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创新欣赏,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一、 高校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有:(1)中西方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在教材中占据着大量的西方音乐以及欧洲音乐。(2)音乐欣赏内容中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中主要是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并没有形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角度受到了限制。(3)教师自身制定了音乐欣赏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内容中,教师根据自身来制定,就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发展因素,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发展。(4)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着滞后性。在我国高校音乐教材内容中已经具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在教材内容中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仅仅局限在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两个部分,阻滞了更好的发展。

二、高校对音乐欣赏教材的改进

1、 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因此在我国文化特色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在这56个民族中,包含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因此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特色,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中受到西方教学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形式下,需要开创我国特色的文化特征,从加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内容开始。

2、 将内容中包含有科学性的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为了构建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这就需要编写一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以及结构性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来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其中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特色来编写:

音乐欣赏内容的时代性:我国是文明的古国,历史比较悠久,因此在文化中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需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渗入现代音乐的特色,这样二者相互借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音乐学习的思路;音乐教材需要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的内容需要具有开放性,在保留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另外音乐欣赏教材需要多样性,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发展多样化教材中进行变式,在音乐欣赏教材中包含音像教材、文字教材、视听教材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等,相互结合,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欣赏教材内容。

3、 注重对高校音乐欣赏教材中隐形内容的传播

在将隐形的教材内容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在音乐的创作、表演、题材以及形式中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文化的多样性,另外需要纠正雪还是呢个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是以西方的音乐为主要形式,因此这就造成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重点研究,从中忽略了我国的民族特色以及更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中,教师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纠正学生的思想,以本土音乐为主的思想,在内容上将重点进行转移。

三、 对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欣赏创新

1、 在审美能力中进行创新

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基本上实现的形式是以教为主,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加强对音乐学习的进一步认识。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校音乐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的欣赏,主要是通过在创新境界的欣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作人的真实感受,以及思想情感,这样从创作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解音乐创作的源泉,在了解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后,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将高校音乐欣赏的境界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四、 总结

通过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以及加强了创新的培养,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多的融入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思考,从不同程度进行完善,在加强中国文化元素中融入了民族音乐特色的内容,这些对于高校音乐学习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在具备时代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中有着重要的变化,在传承中国特色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在内容中更新和改进,使得我国高校音乐教材内容体现的更加合理、科学为促进学生在了解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对音乐的欣赏创新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素养,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姚思远.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2(07).

[2]张安立,毛雨辰,范平.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研究,2013(15).

[3]張一凡,贾伟,周建涛.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改进思考与欣赏创新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4]叶向阳,胡立波,郭扬帆,王鑫.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10(26).

课题项目:

1.《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拓展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编号:2013D067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编号:JKA2013-034

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一、掌握学情, 设置合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小学, 各个小学来的学生在音乐的相关素养上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以上这些整体的差异, 还会有一些个体的差异, 如一些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乐器, 相对而言音乐素养就要高些。 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 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备课中设置好合理的教学目标, 以便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进行曲, 进行曲是一种结构工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并富有强烈的号召性, 使队列行进时步伐一致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该仅仅围绕进行曲的几个重要特点展开, 并根据学生七年级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设置。 可以细化成三个目标: ( 1) 欣赏阅兵视频片段、模仿解放军步伐, 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进行曲的特点。 ( 2) 欣赏西式婚礼和葬礼视频片段, 结合其特点归纳其行进时步伐的不同。 ( 3) 聆听 《 拉德茨基进行曲》 , 击拍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 体会其与前几首的不同之处。这三个细化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逐步欣赏归纳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切合学生这一阶段不能集中注意力过久的特点进行设计, 就如摘果子一般, 跳一跳就能摘到。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设置: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这几个维度不能割裂开来, 它们互相交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教师可以把它细化, 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分析作品,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音乐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决定了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前提应是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 根据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以七年级下册的欣赏内容为例:第一单元《 行进中的歌》 , 如果只观看阅兵的图片会没有观看视频的效果好, 视频的实录性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步伐的节奏, 也能感受到进行曲所要表述的号召性。 而且如果仅仅在书面和文字上分析进行曲的特点, 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其结构的工整和节奏的鲜明, 因而设置合适的律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 小调集萃》 这一内容也应该仔细分析教材, 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由于各地的小调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方言等背景下产生的, 所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调风格特点。 名家的范唱、教师的范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文字的辅助介绍, 学生的亲身尝试演唱更为重要。

三、多管齐下, 提高学生欣赏兴趣

学生对一首作品感兴趣与否, 有多方面的原因: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音乐作品时音乐作品展示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 有些音乐作品本身具有节奏紧凑、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 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学习和欣赏。 例如, 第四单元的欣赏内容《 拉库卡拉查》 、第一单元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 有一些音乐作品则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引导, 如第二单元的《 辛德勒的名单》《 穿越竹林》 等。 科技的发达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教授和学习的方法, 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的工具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四、结束语

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是一线教师应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雪.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2]牛茹.音乐欣赏教学中实现情感体验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12) .

上一篇:石油储备模型研究下一篇:藤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