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

2024-06-08

音乐欣赏教学(共12篇)

音乐欣赏教学 篇1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的,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恰是领悟音乐真谛、充实精神世界、陶冶人们心灵的审美活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青少年理解、体验和鉴赏音乐呢?

一、采用倾听法引导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 倾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科普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中加强倾听环节, 去选择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节奏、不同体裁形式等音乐作品, 泛听、多听、有分析的听,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二、从实际出发选择和组织教材

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相当广泛, 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音乐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和接受性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 “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这两条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近及远”, 指的是安排教学内容时最好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 然后逐步发展。比如, 先欣赏中国音乐作品, 然后再欣赏外国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当中应先欣赏民族歌曲和民乐, 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曲和管弦乐作品;在欣赏民歌民乐时, 可先欣赏当地或附近地区的民歌民乐, 而后欣赏其他地区的民歌民乐。即使是当地的音乐, 也已先欣赏内容接近青少年生活的音乐, 然后欣赏其他题材内容的音乐。

“由浅入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 开始应该先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然后逐步加深。如果单凭良好的愿望, 希望同学们一下子就能够欣赏所有的世界音乐名作, 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的。比如, 有位中学音乐教师, 他一开始就让学生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尽管他事先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也讲得头头是道, 十分生动感人, 同学们也听得非常认真, 可是到了真正欣赏音乐的时候效果就不怎么理想了。有的同学似听非听, 有的同学茫茫然不知所从, 有的同学注意力很难集中。时间一长, 甚至有人打瞌睡, 出现这种现象, 能责怪同学们吗?不能, 因为这些同学还没有静听大段音乐的习惯和基础, 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合作者, 演奏的乐器, 乐曲的结构形式及表现手段都很陌生, 同时在时代和感情等方面又有较大的距离。而另一位中学的音乐教师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她曾在不同的课上先后让学生欣赏了《百鸟朝凤》、二胡独奏《空山鸟语》、口琴独奏《苗岭的早晨》等乐曲,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林景色”, 再理解了这几个不同类型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各自的艺术特色。这样一来, 尽管教师在课内讲的内容不多, 同学们却听的津津有味, 而且还能谈几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取得了欣赏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视觉刺激

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 使学生视听结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等。在传统教学中, 音乐教师往往要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 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 任何读谱、图片、事物都可以放大到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做演示文稿, 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显在屏幕上, 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视觉刺激, 加强他们对

笔者曾两次观摩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这一课。第一次观摩此课, 觉得它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受益匪浅。但在第二次观摩这节课时, 笔者带着研究性的学习态度认真鉴赏, 觉得本课或许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学习和借鉴

1. 三个维度清晰明了

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结构合理, 既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 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在知识上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将“色相、纯度、明度”三大色彩基本要素及其搭配关系进行整合, 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色彩知识。也有过程与方法的, 如通过让学生品味不同纯度、明度的饮料, 来理解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对比关系, 体验美术活动中的乐趣。还有让学生根据一副图片的背景进行分组合作, 设计出这个屋子主人的服装。这些实践活动引导了学生将生活与色彩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来美化和丰富生活, 为下面挖掘色彩背后的美术文化埋下了伏笔。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这一课程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陶冶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如给学生出示两张形象轮廓模糊的图片后, 让学生来猜猜是哪两只球队。从这一小游戏中, 借助提问让学生自己把色彩知识给引出来, 再通过老师的总结概述, 即色彩是一种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的世界语言,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从而引申出基本色彩知识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这一总结概述, 就体现了文化内涵, 升华了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意义。

2. 幽默、风趣、生动

该课最鲜明的亮点就是教师语言表达抑扬顿挫、简明生动、幽默, 而且教学课堂上还有较好的师生互动, 这样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平常, 我们很少将幽默作为美术教师人格品质中的一个内容, 这是认识中的一个盲点。其实, 幽默作为美术教师人格因素中的一种特质, 有着重要意义。观摩了本课, 让我深刻感受到幽默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成为吸引学生、帮助学生领悟问题的法宝。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富有机智、幽默的讲课技巧表现的是他们的自信和豁达, 能消灭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情绪, 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获得愉悦的享受、智慧的启迪。如在让学生品尝不同纯度、明度的饮料这一教学过程中, 执教者幽默机智地说:“哪位同学口渴, 我来请他喝一杯”, 这一个小小的俏皮玩笑一下就使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让学生兴趣盎然, 使教学环境更加轻松愉悦了。

3. 生活、知识、多元文化有机结合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弘扬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作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与多元文化观相提并论。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要求美术教师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要在感情上认同、知识上理解、生活中挖掘, 然后将其贯穿于教学当中。如何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而又不失美术课程的本质呢?

该课程的执教者就很好地将人文内涵与美术知识以及生活有乐曲的记忆, 促进他们对作品旋律的领悟、理解。

当然一些设备条件落后的学校, 可以考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问题。在学校里, 除了教师使用的钢琴、风琴、电子琴、手风琴外, 还可以借助二胡、笛子, 甚至口琴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至于音乐会、歌舞晚会或农村的歌会、灯会等民间文艺活动, 我们更不可轻易放过, 要尽量组织学生去观摩甚至参加演出。我们应该有信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贫困学校的各项设备条件也会逐步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图片的选择与内容的设计上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紧密结合, 很好地把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操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 把理论变成真实的体验和认识, 培养了每个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的小结都是在贯穿色彩美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一主线之上的。如教师在展示玛丽莲梦露的图片时分析了不同色彩表现了不同个性的梦露, 从而引申出丰富多样的色彩语言能烘托复杂的文化现象。此外, 执教者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图片的色彩搭配、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展示表演等这几个环节时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且师生互动效果很好, 都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也是这节课的成功所在。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比活动”是一次全国基础美术教育者对新课程美术教育理念的掌握、运用的展现, 该课不失为一堂精彩的美术课, 但在新课标理念的高要求下, 以下几个细节方面有待于改进完善。

二、研究与探讨

1.教师对学生作品评价不够全面

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所进行的评价。对学生而言, 教师的意见是最具有权威性的, 教师的评价比起同学的评价更容易产生鼓励或伤害的结果。当然, 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也应该用策略的方式表达出来, 笔者觉得该课程执教者在组织评价时, 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会, 这两个评价环节都非常有趣有意义。在评价学生用彩色布料搭配服装这一环节时, 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但缺少的是在此基础上以委婉、探讨的口气提出美术专业知识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如教师可以在学生互评、自评后, 教师动手在学生设计的服装色彩搭配上进行修改,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获得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教师的板书有待于加强

在美术教学中, 信息的传达除了语言、图像之外, 文字的书写与表述也非常重要。板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好的板书, 对美术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作为美术教师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 除了能够传授知识外,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 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崇敬。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执教者在黑板上的板书过于笼统, 缺乏精密的布置, 在这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如为了使教学各环节开展明晰、深入, 可以将板书设计成层次清晰的“两步式课题”。将课题“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分为二的进行板书, 在给学生出示图片的同时, 可以将“生活中的色彩”板书放入初步感知阶段。在组织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实践活动的同时, 可以将“搭配”二字的板书置入深入探索阶段, 这样巧妙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明确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使教学环节层次清晰, 逻辑性更强、目标更明确。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 感觉收获颇丰, 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知识为主, 以生活为本, 以文化内涵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以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小小不足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吸取经验的。

(广西艺术学院)

改善, 音乐欣赏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要使音乐“听得更好”———使不同人获得音乐对灵魂和精神的感染和唤醒。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水平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并开创新的局面。让学生跟我们一起感叹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万古不灭的音乐啊!你是精神之海, 你是深处之魂。”

音乐欣赏教学 篇2

一、图文并茂,增进理解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首先是音乐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在欣赏教学中适时挂出图片,介绍风土人情。如:在欣赏《草原上》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比较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因此,在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配以录像画面,展现草原苍茫辽阔之美,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那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感被牢牢抓住,为明朗的草原气息陶醉。学生很有感触地看到曲子描绘草原迷人景色,赞美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抒发了草原人民的爽朗情怀……

二、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好多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况且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不忘重点围绕“神童”、“生活清贫”,“学习刻苦“,”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音乐神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来听赏他灵活,充满阳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样了。有时,老师还可以亲自为同学演奏一遍,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三、静中有思,动静结合

音乐欣赏较强调“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如勃拉姆斯《摇篮曲》,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夜深了,满天星斗,微风如轻纱,吹走了白天的闷热,连小虫子都钻进洞里睡觉。小朋友说得这么好,说明他对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赏《欢乐颂》时,由于歌曲情绪高亢,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唱,体会音乐情绪,感受乐队惊心动魄的演奏,了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愿望,更深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学习他那不挠的坚强性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创编一些律动,如击掌,拍腿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让学生陶醉其中。

谈谈音乐欣赏教学 篇3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中专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q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中专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从不认真听,也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动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

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中专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到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中专音乐欣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4

(一) 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 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音乐是一种语言, 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可“初步萌发学生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 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前,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 选好教材, 注意它们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

欣赏的作品首先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形象, 以便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其次, 音乐欣赏的作品不能太长, 其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总之, 选择一个好的教材是成功上好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考虑到作品的可欣赏性和欣赏价值。

(二) 创设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 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 一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 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共同欢喜和悲伤。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游戏等, 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歌曲的目标, 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 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他们感情为之而动, 联想为之而生。

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同时还应成为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欣赏者”。

(三)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体会、感受音乐的魅力。学生欣赏音乐应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感受。

1. 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欣赏活动是一种安静地聆听活动, 一般是让学生听听、讲讲、动动, 由浅入深, 由感官欣赏上升到理智欣赏的过程。它是一种由内心进行的活动, 从外面很难观察到, 但事实上是由外部可见的活动开始, 然后逐渐内化的。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是在“动”中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在欣赏音乐时, 不仅仅让学生使用听觉, 还可以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2. 借助故事描述音乐情境。故事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因此学生有丰富的故事体验。教师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地想象, 根据音乐创编故事, 让学生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 使音乐欣赏不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 而是与语言领域相结合, 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 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 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故事的创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 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 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

其次, 学生可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这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组织学生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要首先吃透这首曲子, 找出故事创编的重点, 加以突破。

(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诱发联想、想象、创造,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具有欣赏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尽量放手, 让学生大胆想象,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来进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

1. 动作创造感受音乐。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创造就是身体动作, 可以让他们用动作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进行表演。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外显性, 通常用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所创编的动作可以是低难度或无难度的,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在学习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上, 而且, 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容易成功, 从而更加大胆地创新。在学生欣赏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确保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创编与他人不同的动作。

音乐欣赏教学 篇5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呢、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的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的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通过学习奥尔夫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才能提高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喜欢蹦跳,不喜欢课本上老的教材,因而采用综合教学的模式。如初中一年级《青春舞曲》,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新疆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新疆,再通过新疆的歌舞让学生认识了王洛宾,引出哪里有驼铃声哪里就有王洛宾的歌声引出《青春舞曲》。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疆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音乐与地理两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难点“鱼咬尾”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第一个“3”时第一个学生做一个动作,第二个同学在下一个“3”时要重复第一个同学的动作,到了“6”他要再编一个动作,第三个人重复做着第二个人的动作,以此类推。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学会歌曲的演唱,还了解“鱼咬尾”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一特点以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创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这一些都是我们传统教学中所不能给予学生的,许多学生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音乐课的快乐。

在本节课《七彩的管弦——卡门序曲》的教学里,学习基本主题时我采用了身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律动的同时又熟悉了旋律,加深了对旋律的印象。在每段主题的学习中,都让学生观看相对应的歌剧《卡门》的视频,让学生把歌剧内容与音乐相联系起来,这样在后面动作编排时也有利于学生表现音乐场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无论是音乐素养还是人格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心理;音乐教学;分析;启示

中国分类号:G633.95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学校在美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和表现手法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概述

音乐欣赏是心理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将心理变化的发展因素列入到教学考虑之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掌握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结构,也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奠定基础。

(一)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

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指的是人们在欣赏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心理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活跃高度,从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由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从现代音乐发展的规律来看,音乐欣赏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行为的再创造活动,包含着复杂的变化心理,这种心理会注重审美态度、审美期待、联想感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微妙的联系。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系统且连续的动态过程,是构成审美者心理运动的综合性要素,能够有效的将音乐欣赏审美活动从低级阶段推送到高级阶段。音乐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心理的变化过程,是使欣赏者对审美过程一个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过程划分成为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

(三)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音乐赏析活动认为,音乐欣赏审美的过程相较于音乐创造和表演活动,是被动的,是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想象力的,所以导致传统的音乐欣赏审美教学活动只是单纯的音乐表演教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艺术鉴赏要求的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欣赏审美的层次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加深对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探究和教学方式的研讨,听众不应该是被动的,应该在学习和聆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勇于将自己的感受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推动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提升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

(一) 初始阶段

音乐欣赏审美的初始阶段,是进入音乐审美最初级的阶段,是人们将心理机制进行调整的开始,是情感上的期待。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态度,促使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氛围当中。

1. 音乐审美注意。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始,是审美者对审美主体的关注,是对音乐审美引起的注意。审美注意会激发审美者的热情,产生审美期待,开始审美行为。通过心理研究显示,影响审美注意的重要因素被称之为冗余度。冗余度是指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了解的程度,如果了解程度高,冗余度就相对较高,反之,当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不了解,对作品的演奏风格陌生,冗余度就相对较低。教师通过冗余度反映出的状态,就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审美注意程度和兴趣,从而制定有效的改善方法。

2. 音乐审美期待。当审美者产生审美注意之后,就会产生审美期待,对音乐作品产生出追求和憧憬,会产生出一种朦胧的兴奋感。审美者产生期待有两方面因素:第一,审美者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脑海里不仅仅是空白的欣赏,而是会自然而然的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学涵养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这就形成了定向的审美期待。第二,音乐作品的作者、评价、介绍和标题等都会对审美者产生心理暗示,审美者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产生审美期待。

(二) 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是审美者形成审美经验的阶段,会为审美者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审美者在这个阶段将经历音响感知和审美直觉等效果。

音乐感知是学生与音乐交流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印象,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在课前选取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体验,音乐感知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通过声音建立的一种对艺术的情感,教师要通过培训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整体和形象的把握。

审美直觉是音乐经由学生听觉系统,进入到学生大脑,形成音乐欣赏意识的行为。学生会在一刹那间感悟到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不经过任何思考的,是对审美直觉产生的最原始的情感,这对教师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欣赏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 效果延续阶段

这个过程是在音乐欣赏过程结束之后,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的阶段。审美评价是审美者从上一个阶段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对音乐作品进行字数的判断与评价,是一个对音乐作品进行反思与回味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意义在于,不仅会加深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积累审美经验,深化心理感知能力,还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审美欲望,从而加强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随着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手段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深入探讨艺术行为和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養成,可以促使学生们进行自主的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行为,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相林.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艺涵.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3]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沙欣.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 篇7

鸣等。通过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 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灵感能有效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音乐审美心理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

1、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应、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

2、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由感知到的事

物 (声音、图像等) 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 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 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 使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3、音乐审美情感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 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4、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 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 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 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作为感染教学法, 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 “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 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

在音乐技能教育中, 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 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 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二、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

审美心理因素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 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 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 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 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 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 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 学习音乐文化知识, 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三、良好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

1.“接受”音乐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 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 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 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 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 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1) 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2) 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 (3) 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 (4) 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 (5) 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 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 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 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 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 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 参与音乐的实践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 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 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 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 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 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

1. 创设氛围, 激情导入。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是充满美的一门艺术学科, 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美, 只要音乐响起,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应充分抓住这种心理状态, 开始教学。在组织教学中, 采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如在上《京剧欣赏》一课时, 可选取的音乐是一首笛子独奏曲《京调》, 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先受到气氛感染, 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避免教学开始后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及转移。又如上《中国民歌》一课, 就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歌曲《好一朵茉莉花》, 让江苏民歌浓浓的旋律回荡在学生耳边, 在其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 为新歌教学作好铺垫。

2. 师生合作, 活动体验。

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 才能进行情感体验。这个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 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开放课堂教学, 促进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 强调学生的“六动”, 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中进行体验, 学会创新。例如在《京剧欣赏》中有一首京歌《唱脸谱》,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采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分段赏析, 使学生在唱、赏中直接体验歌曲情绪, 感受歌曲意境, 理解、掌握京剧旋律的特点。又如《中国民歌》一课中的《澧水船夫号子》, 不仅只让学生听, 更要采用综合体验环节, 让学生创造。学生在影视中可以看到, 旧社会船工行船, 都以吆喝来指挥, 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船工”, 边听边跟着吆喝, 很自然地就会在学生心中得到情感教育, 并且能很好的和教师一起合作来表现歌曲情感。

3、灵取巧合, 引发创新。

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为教师提供的是固定的内容, 而且教材编写者也不一定都考虑到不同地方的教学实际, 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在上任何一课时,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照本宣科, 应该灵活地组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 好的心里动态有助于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意识, 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 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 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 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五、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演唱:

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 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 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2、节奏参与: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 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 感知音乐韵律, 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3、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

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 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4、多声部训练:

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 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 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增强沟通能力, 提高团队精神, 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总结语

音乐欣赏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 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 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 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 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 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 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 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 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 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 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 让学生感受崇高, 感受美好, 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 感受自我的力量, 超越自卑与痛苦, 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 《心理健康》, 教育科学出版社[M], 2001年版。

[2]吴跃跃, 《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 湖南文艺出版社[M], 2004年版

音乐欣赏教学 篇8

实践证明, 音乐鉴赏是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钢琴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够建立重视欣赏教学的自觉, 将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其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因而我认为, 中职学校的钢琴教师要依据班上学生的音乐修养,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计好音乐欣赏教学, 以此为抓手进一步促进中职钢琴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中职阶段的钢琴教学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但是很多学生是从零起点或者低起点开始学习钢琴, 基础薄弱, 兴趣也不强, 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厚学生的音乐修养。我认为, 从改革和创新音乐欣赏教学环节入手, 是一种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路径。

一、科学规划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等工作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败,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独到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快速地爱上音乐、爱上钢琴, 可以润物无声的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钢琴艺术的勤学苦练之中。钢琴专业教师不间断地引导学生长期欣赏高水准的音乐艺术, 可以拓展其音乐视野, 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与感知能力。所以,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导引他们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中, 使其自然而然地倾情于钢琴学习。

二、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先生认为:“有效的教学, 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目标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 影响着教学效能。我认为, 钢琴教师制订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 应当重视以下因素:

1)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简洁, 指向清晰。以往我们制订教学目标, 往往陷入大而空、中看不中用等流弊。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 其终极目的是服务于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钢琴弹奏水平, 我们在具体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围绕这个大方向, 按照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出明确、具体、简洁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曲目探索音乐要素与刻画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体会具体作品的音乐技巧、人文内涵和演奏技能的运用, 借助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引领学生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激发其学习钢琴的主观能动性, 并为其学好钢琴提供能力支持。

2) 目标要涵盖三个维度。具体来说, 钢琴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围绕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等三个维度来展开, 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更应强调三个维度的衔接、融合。

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想象为重点

情感人类社会复杂多变、多姿多彩的心理现象, 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也是钢琴艺术主要的表现元素。所谓审美情感, 是指“审美主体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 对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 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的‘第二度情感’, 它是一种既获得了鲜明形象的直观, 又超越了私人功利的, 纯净了的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审美情感对诸如道德情感、理智情感、辩证逻辑和实用功利价值都具有超越性, 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眼光, 渗透着感知、理解和想象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情感, 活跃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 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 丰富、完善形象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经过思辨、提炼等过程, 审美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自我的审美经验, 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生活经验较为贫乏, 这些都会影响其对艺术的感知和表达, 在欣赏教学中注重审美情感、审美形象等能力的培养, 可以全面提高其审美修养、丰富其审美经验, 为其学好钢琴打下坚实的音乐审美基础。

四、因地制宜编制教学计划

准确分析学生状况、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是钢琴教师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的重要前提, 是我们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环节不可忽视的重点。

1) 准确分析学生状况。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年纪小、基础弱、学习动机模糊。对这种状态的学习者, 要用关心、激励加以引导, 要用趣味性强、贴近其生活、情感状态的教育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2)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如今适合中职学校的钢琴教程、音乐欣赏教材还不多, 建议有责任、有能力的教师按照课改、课标的总体要求, 针对本校、本班级的实际, 整合、归纳相关资源, 编排出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做这项工作应当把握的重点是, 要有利于引导、调动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主动感受、体验音乐, 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 激发起知识、经验、情感, 唤起探索音乐奥秘、领略钢琴艺术魅力的主观能动性。

3) 全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第一要务, 所有的教学教学活动均不能与此偏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学时心灵的沟通, 钢琴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是情感的激发, 是心灵的碰撞, 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模式、完善自我, 才能胜任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等新型角色, 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丰富其感情、滋养其心灵的帮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中职阶段的钢琴教学主要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 认为其钢琴教学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重视音乐欣赏教学环节, 采取科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此为基础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感悟 篇9

一、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常见形式

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 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 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 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 死气沉沉, 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 不符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 目标不甚清楚, 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 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单一听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滞后, 拒绝音乐课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犹如语文课一样, 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诚然, 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 语言也是一种音响, 但是, 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 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看法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 如: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 以语言替代音乐。

1. 欣赏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

在参加听课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可是得到的答案与作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思维惯性下造成的错误。一节欣赏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 在此前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一段体、二段体、大小调、和声和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有了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用自己的角度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音乐欣赏教学中, 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学生,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欣赏课不是才艺展示课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 在各方面希望同时发展, 这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的繁荣景象, 我们要学习和支持实施。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音乐欣赏课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过犹不及了。在中学的一节40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上, 通过十分钟的欣赏, 就开始编排舞蹈, 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然后是配乐诗朗诵, 现场舞蹈和绘画作品展, 热闹非凡。课后大家心照不宣。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是专业的舞蹈家、画家, 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会用心听音乐。

3. 欣赏不一定都能说出来

音乐欣赏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音乐知识等综合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感悟能力不同, 表现能力也不同。在欣赏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聆听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 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可是教师让他说的时候, 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 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 是非语言义的, 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 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 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在音乐欣赏课中, 音乐是第一位的, 学生是音乐的主体, 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 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能不能说出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 篇10

一、谈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情感艺术, 同样一首作品, 由于人们的音乐素养、知识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诱导, 使学生在欣赏时听得有趣, 不会感到茫然。在此就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谈点我的看法。

(一) 借用客观音响, 开启感知音乐之门。

所谓音乐即聆听者对作品的认识与审美的心理过程。首先让学生听一些客观的声音, 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 然后再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感觉它们在你平静的心湖激起怎样的涟漪。

1、百鸟林中争鸣声。

听后是何感觉一是欢愉?还是联想山中行旅的心境?

2、秋雨打窗声。

沙沙沙沙, 那均匀不断的雨声, 随着深翻盖的寒风拍打着玻璃窗, 而室中只有你一人独处, 是感觉到孤寂?还是唤起你的思亲之情?

3、山中小溪的水流声。

叮叮咚咚……那明亮的音色错落有致, 给人的感觉是不是轻盈活泼、宁静又安逸?

4、夏曰的滂沱大雨及沉闷的雷声。

此时此境, 结合入的心情, 是否感到郁闷和烦燥不安。

5、安静之夜, 突然的巨响声。

会使人感到紧张、惊恐, 在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 你有何联想和体会。

这一些音响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 只是激起人们产生各种情绪:不安、怅惘、兴奋、欢乐……。自然界的音响是这样, 音乐作品的音响也是这样, 只不过前者是无意触动了你, 而后者却包含着作曲家的创意。

因此, 在欣赏音乐时, 只要能辨明音响在我们心湖激起的涟漪, 就能从情、意、理、形等各方面去领略作品的美。然后让学生听一些表现不同的情绪的音乐片段, 再让说说各自听后的感觉。

这样, 无论是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会有所启迪和帮助。学生对音乐也就渐渐地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 而且产生积极探知的兴趣, 那么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二) 摇动乐理之桨, 遨游音乐王国。

欣赏音乐必须先了解音乐的语言, 这其实就像看小说须识字一样。那么, 音乐语言是如何表现的呢?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都是它的表现要素。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 是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达的, 只有理解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 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赏作品。因此, 要欣赏好音乐, 首先要有音乐知识作基础。如上述的各种客观音响, 是何节奏构成?而人们在这些情景中其心境是欢乐?平和?忧伤?还是惊恐等等……。如何用曲调来表现?它的音乐背景一和声织体又如何设置?总之, 这一切都离不开乐理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 特别是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受过很好的乐理知识教育, 到高中时还得找时间补上一课, 教给他们遨游音乐王国之船桨,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 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欣赏内容, 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到大型, 随着曲目的积累, 学生欣赏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

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作为音乐教育内容之一的欣赏教学, 如何实践素质教育思想, 帮助提高学生素质, 我作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 选增作品, 触发爱国情感

选增作品, 我认为必须注意: (1) 作品必须富有艺术表现力, 能为学生的感受提供形象性基础。如欣赏声乐曲《抗敌歌》时, 补充《渔光曲》、《黄水谣》等一些抗口战争时期的歌一曲, 不仅使学生了解人声演唱中独唱、轮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和特点,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 从感性上感受和体验《抗敌歌》的内涵,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寓德于乐。 (2) 选增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作品, 扩大音乐视野, 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早晨》、《春天来了》之后, 再补充扮演民乐合春天曲《春江花月夜》, 通过补充欣赏, 不仅使学生对民族乐器得到进一步了解, 并借助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闭目聆听, 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的情绪, 品味民族乐器合奏的协训性和音乐的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紧密结合, 层次分明、高湖迭起, 引人人胜构成的音画, 使学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获得美的享受, 进一步感受江南的美, 就会更加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二) 分析作品, 扩大文化视野

如何让学生凭借单一听觉来感受、体验“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 我认为在欣赏时可适当地加入作品介绍和音乐形象的描述,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诸器官的协同效应, 不仅使学生更易于领会作品内涵, 领会作品丰富的强烈情感, 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如欣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时, 首先介绍作者生平, 他2 1岁患眼病, 3 5岁双目失明后沦落为一位盲艺人, 在无锡凭靠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 但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其次让学生唱主题和分析主题音乐, 主题旋律从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 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顽强刚毅的性格。通过介绍和分析, 不仅使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 而且使其心灵受到触动, 培养其坚韧心理和心理承受力。通过上述的介绍和分析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作品, 而且在音乐欣赏课中还了解地理和人文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聆听作品, 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味音乐作品的, 我认为采取“比较鉴赏”是一种有效的聆听方式。如;将<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复调音乐进行比较。 (1) 上下两个声部中音色、节奏、力度进行比较; (2) 把第二声部改为和声伴奏织体与复调式的演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聆听使学生感受到该曲的上下两声部犹如红花绿叶, 相互映衬, 紧、收、疏、密巧织成章, 才能使旋律变得这样优美动听, 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 在田野里放牧等。通过聆听和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复调音乐知识, 也感受到复调音乐之美,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也可以在不同的曲子中进行, 如笛子独奏曲《早晨》;高胡、筝、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表现了西部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草原风光。通过对不同乐器、音乐要素的比较, 不仅使学生感到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而且对民族乐器和两洋乐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认识到我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一样, 音色是那么的优美, 表现力是那么的丰富,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 讨论作品, 增强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把对作品感性的体验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上来。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内涵, 根据旋律情绪展开联想想象, 并通过思辨的评论来统一思想, 沟通心灵, 从而使个体感知在群体感知中得到统一与升华,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在听前教师先介绍作者生平, 然后引导学生从乐曲结构特点上去认识, 从节奏音型中去感受 (特别是开头ox xx|x-|的音乐) , 从风格色彩里去体味, 从深刻的思想内涵中思索探求。关于谈到听后感, 有的学生说:“开头的音乐像巨大的敲门声, 好像猛地冲撞着我们的心灵。”有的说:“开头音乐像霹雷, 好像是命运在敲门”。也有的说:“人生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不平!我们应向贝多芬一样, 敢于正视人生, 不被命运所摆布……。”最后教师总结, 它表现了人与命运顽强搏斗, 终于取得胜利的光辉思想。同时还可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意志坚强者, 并向他们学习, 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总之, 讨论时抓住作品题材、体裁及情绪, 鼓励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 不必急于下结论。讨论的方式可以三五人一组, 十几个人一组;也可以全班性的学生谈、教师谈, 师生一起谈等,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谈高中京剧艺术欣赏教学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最佳典范, 被称为“国粹”。但长期以来, 中学音乐体系对京剧的介绍甚少, 高等师范课程根本无此内容, 故此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也甚少。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对陌生的京剧艺术有所认识, 这就需要中学音乐教师对此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京剧的艺术门类甚多, 该从何处着手?若一开始就大量地欣赏唱段, 必会使学生乏味。如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性格, 气质等来划分的角色来分类, 则较为直观易懂, 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归纳起来可用一看、二听、三唱、四做、五讲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一) 看造型与表演

京剧艺术是以夸奖的造型来展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的。其中最有趣的就悬脸谱造型, 有红脸关公, 黑脸包公, 白脸曹操, 蓝脸窦尔敦。此外, 彩旦的装束, 丑行的滑稽扮相也会使学生忍俊不禁, 而武生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及高难度的翻跌技艺, 更是令学生目不暇接, 赞叹不已。

(二) 听声音

京剧的各种行家发声方法各具特色:如小生、正旦、花旦以假声为主, 声音秀丽婉转, 柔美高亢。而老生、老旦则以真声为主, 声音苍劲宽厚、花脸用真声大嗓, 韵味醇厚、雄浑豪放, 了解了以上的特点, 学生就能根据声音来辨别行当。

(三) 学唱简单唱段

如《苏三起义》、《都有一颗红亮盼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一些短小易学, 具有本行当特点的唱段, 可跟老师模唱, 以掌握不同行当的韵味, 熟练后可在老师的京胡伴奏下演唱。

(四) 动作模仿

京剧艺术是以“写意”和“虚拟”的手法来达到神似的效果;如舞旗能作浪, 摇桨便行舟, 抬头门自开, 挥鞭马就走等等, 各种行当夸张而逼真的虚拟表演动作, 以及跑圆场亮相等动作都可教学生模仿。

(五) 讲剧情内容

针对学生反映对京剧“看不懂”的主要原因是对剧情和唱词不了解所至这一情况, 在欣赏之前可先简介剧情, 再出示唱词的投影, 让学生对照欣赏, 帮助理解。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的穿插进行, 学生在对行当的知识有所了解的同时, 也一改以往对京剧的偏见而兴趣大增, 不禁叹道:“京剧艺术如此之丰富多彩, 真是太有意思了!“

有了前面的铺垫, 接着再介绍京剧的板式和唱腔就不会显得生僻和突然。

介绍京剧的唱腔和板式, 若照本宣科, 平铺直叙, 定会使学生感到趣味索然。故需认真选材, 可以唱腔与板式为二条主线, 尽量选用较短的片断来使学生参与和体验, 如选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 (花旦) 的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来引出西皮唱腔活泼、明快、音程跳动较大的特点;采用书上阿庆嫂 (正旦) 的唱段<联络员身负着千斤重担>的前四句来揭示二黄唱腔深沉、内在、委婉、旋律平稳的特点:用<杜鹃山>中柯湘 (正旦) 的唱段《家住在安源》的开头部分来分析慢板的特点及其用途等, 均能恰到好处地配合讲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吸引学生参与, 如让学生根据<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剧情发展, 来讨论和总结原板的特点;快板较短且易唱, 故可带学生模唱及让其亲身体验一下快板那种一字一音, 有板无眼、铿锵有力的特点;最后教师可击板伴奏, 让学生跟着节奏练唱, 尽可能地表现出包公那种不畏权势, 除恶务尽的决心和气魄。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 当场得到反馈, 可试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些简单的唱段, 如采用唱腔和板式变化较多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 (文武老生) 的一段唱《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录像, 让学生当场说出板式和唱腔的种类, 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学习, 学生感到确有收获, 他们说:“不感兴趣在于不了解, 当.我真正了解并知道如何去欣赏的时候, 我就深深地爱上它, 并被其举手投足, 抑扬顿挫所倾倒……。”在期终考试的问卷调查“本学期最喜欢的内容”一题中, 很多同学都谈了对京剧的认识和感受, 体会很深。实践证明, 通过学习, 高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去领略京剧艺术的魅力, 并能够以欣赏京剧为快事,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热爱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而对于老师来说, 则可以“教学相长”;既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又成为了一名热爱京剧的戏迷。

参考文献

[1]高友德《真假的奥妙》——戏剧艺术鉴赏

[2]《音乐教学》——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66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音乐欣赏中不断地探索。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既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教科书只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相对内容较少。而实际上任何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的校内外音乐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当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欣赏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热门的各类音乐作品,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多方面地提高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倾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一般来说,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字,而且,教师和学生都要进入倾听状态,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或者指出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之前,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三个问题:1. 歌曲可分为几段?2. 说出各段的演唱形式。3. 各段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为了让他们在欣赏作品时自由畅想、各抒己见,我们必须坚持靠“多次聆听”来进行审美,这是最能发挥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途径。当个别作品依靠学生“听”来理解会有很大难度时,教师可借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作辅助,引导学生通过“看”来理解作品。例如,在欣赏《梁祝》时,在“看”的问题上,教师应多花一点时间,针对学生“看什么”和“怎么看”精心筛选,既要符合教材、年龄、身心特点的审美规律,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又要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欣赏,充分体现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材中,不少音乐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且往往篇幅较长,学生常常听了几分钟后就开小差,以致不能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耐心地听完全曲,就大量选取相关的电影片断,配上背景音乐播放。欣赏音乐的核心是“听”而不是“看”,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的形象性及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学生缺少了形象思维这一过程,无法对作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想象,是音乐教学的误区。

因此,要从课堂实效出发,真正做到以听觉审美为主,视觉审美为辅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在聆听中去感受、体验音乐的内涵,想象音乐的意境,参与音乐的创作,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目的。

二、想象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翅膀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系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幻灯、录像,都可以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课中一个比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内容,它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认知过程,很多老师在上欣赏课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听”,而忽略了“赏”,更不愿让学生去“想”,这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其实,欣赏教学就是一个由听到想、再由想到表演的创作过程。

例如,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笔者将音乐主题内容制作成跳舞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出发,去想象理解和感受当时音乐场面。在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后,笔者还出示一些画面,让学生听赏时边听边欣赏。在欣赏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情绪,是热烈奔放的,还是抒情优美的;是欢快喜悦的,还是缓慢忧伤的,等等。其次要通过对音乐背景、作者、节奏特点、旋律风格及涵义等的介绍,使学生对听赏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同样,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更需要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例如,《在亚细亚平原上》,课本用四幅画揭示了乐曲的内容。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直观上进行感知,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和感受音乐所表现旷野上的的马蹄声、骆驼队和马队前进的步伐、以及渐渐远去,慢慢消失在平原的情景。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描述情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但作为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对学生合理的想象轻易的否定,似乎音乐描写的一定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要敢于鼓励学生去想。

三、多媒体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血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有的放矢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最大限度的为教学服务,合理处理聆听音乐与观看视频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枯燥教学变为趣味的教学,多媒体能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的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让课本知识都生动起来,将相关讲解内容配上各种声音、颜色,用唱歌的形式把他们的情感表达出来。音乐除了声音美外,形式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受官所接受。如在教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方面有身临其进的感觉,能强烈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使学生了解抗日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意义与内涵,并使用权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音乐形象更鲜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流露。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讲解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时,我自已制作了幻灯片,伴随着古朴典雅的音乐,通过媒体播放一幅幅山水画面:将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升上东山,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把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一幕幕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让优美的音乐和多彩自然风光画面,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由此看来,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也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采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课堂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广。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提高课堂效果,增强教学质量。

总之,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觸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表现力。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电脑科技的进步、我国经济的繁荣,笔者相信多媒体电脑很快就会普及到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会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12

一、结合学生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 唤起学生鉴赏的期待欲, 激发审美的注意力, 更是整个欣赏活动得以发动的直接内驱力。它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二度创造, 在感知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想象、联想、思维等心理机能, 深入体验音乐的内涵,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针对我校学生性格活泼, 主修表演专业的特点, 我们从观赏当代名家演唱、演奏会作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对音乐欣赏课的期待欲。如欣赏作品《宋祖英维也纳演唱会》、CCTV民乐大赛等。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目标相结合

音乐欣赏是由心理、情感、感性、理性共同完成的, 在欣赏时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追求美, 感受美, 创造美。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美感阶段、感性阶段、理性阶段。美感阶段, 大致是因为人对于“好听”的声音的天然喜好;感性阶段, 则是情绪被音乐调动起来;理性阶段, 是通过音乐这样的表现形式, 领会作品的内涵和音乐本身的组成结构以及特点等。音乐欣赏建立在感性基础上,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音乐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 它比其他艺术更需要听众主观方面的配合。它是欣赏者体验音乐感情内涵的过程, 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交融、共鸣的过程。

三、结合音乐史, 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极为丰富, 就传统民间音乐来讲, 有民歌与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四大类。虽然有部分同学对诸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经典有所了解, 甚至演奏过。但是, 有很多学生对于我国的音乐史知之甚少, 这就像有的人知道《清明上河图》, 但是并不了解美术史和创作的技法一样,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知识面狭窄。因此,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音乐历史非常重要。实际上, 中国音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根据出土的乐器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可知, 它们距今有八九千年, 是中国最早的乐器, 证明了中国音乐的起源。以乐器来说, 每一件民族乐器都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古琴、二胡等。每一部传统音乐作品也都有深厚的人文背景。通过音乐史讲解, 学生有了更宽广的认识, 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乐曲或人物上。例如, 欣赏乐曲《流水》, 就要把古琴的历史进行讲解, 甚至乐器的制造以及古琴所蕴涵的人文内涵都要进行分析, 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 对乐曲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把原生态歌舞音乐纳入到音乐欣赏教学

原汁原味的歌舞没有经过繁复的雕琢和加工, 是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和舞蹈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民族音乐欣赏中, 笔者有意识地加进了原生态歌舞的欣赏。在课堂上, 学生对于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音乐特点、舞蹈特色等。在欣赏了原生态歌舞后, 学生非常激动, 有的甚至说:“太震撼了, 我真正感受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迷人之处。”

五、欣赏近现代作品, 感受时代气息

民族音乐欣赏, 除了传统的民族音乐精品外, 近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也要介绍。如《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梁祝》《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作品或有优美的旋律, 或有动人的故事, 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

六、学唱经典旋律

很多民族音乐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 是因为旋律优美。有的旋律如泣如诉, 如《二泉映月》;有的活泼热闹, 如《百鸟朝凤》;有的典雅精致, 如《春江花月夜》……再加上各地优秀的民歌, 这都是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基础。音乐欣赏从本质上来它说是理论课程, 是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美。但从教学上来看, 单纯的讲解和欣赏是不够的, 还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通过模唱优秀的民族音乐旋律,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而且对欣赏过的内容记忆深刻。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在课堂上, 课堂上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很多的教学内容, 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 还有很多形式可以作为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补充。

1. 鼓励学生参加舞台实践

一定要鼓励学生参加实践, 如各种规模的演出和比赛。学生在实践的时候, 在教师的教导下, 通过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和演绎, 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能较为全面地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

2. 深入民间采风

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笔者所在的地区是豫剧之乡, 带着学生实地去采风, 能使他们的感受更加灵动与深刻。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 我们有责任把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让学生认识、了解、热爱,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专业素养, 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摘要:我国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 感性理性目标相结合, 融入时代元素, 配合艺术实践, 使学生全面、深层次地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从而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

上一篇:非劣排序遗传算法下一篇:哈根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