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2024-08-25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共9篇)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影视音乐和学习相关知识,能主动思考和探讨音乐在刻画影视的人物形象、情境等到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并能创造性地为影视片断、生活画面配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验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影视音乐产生兴趣,同时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并从不同风格的影视音乐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教材分析】

这堂音乐欣赏课是根据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音乐内容而拓展设计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音乐可以与其它相关科目综合的精神,选择了音乐与影视相结合。之所以要选择“走近电影音乐”为题,一是影视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兴趣而引发其探究和创造;二是影视包括音乐和情节,音乐具有情绪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节具有形象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和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探讨性学习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学习,进行音乐创造。体现新课标“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的理念。

2、借助多媒体,通过演唱、欣赏、感受、理解、分析和即兴的创编等多种形式体会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先特殊特殊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发挥审美教学辅助作用。体现了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3、注重多学科渗透,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增长学生对所欣赏作品的深入理解。体现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探索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影视中的人物、情景、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关系。

2、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创造性为电影、图片或情境配上合适的音乐。【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影视与音乐的关系。情境教学:借助音像展示情境,组织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创造。网络教学: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法指导: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体现探究与表现型的音乐课型的课堂教学程序:审美体验(展现——体验——共鸣);自主探究(诱导——模仿——探究——拓展);创造表现(参与——合作交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环环相扣目标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一、课前欣赏

多媒体展示声像并举的电影的《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营造特殊音乐氛围,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设计意图】:富有个性的歌声和的画面一出现在大屏幕上,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从师生对话的交流方式开始,通过媒体展示学生电影《音乐之声》另一段音乐《雪绒花》和影视画面。让学生体会电影具有感染力,音乐在电影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对电影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听觉体验,以及从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去初步体会电影中音乐的作用,这样 不仅给了学生一个直观而丰富的画面和音响,而且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了课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体验感知、认定目标

1、演唱《雪绒花》,A、学生了解分析这首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在影片《音乐之声》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一个晚会上出现的,它更令人激动,让剧场里听众的心都沸腾了,人们一起高唱,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

B、讨论引出影视音乐的作用之一:对故事情节的烘托作用。

2、辨析两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音画故意配乱)A自主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2、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B探讨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表格和其他学生喜欢的主题歌曲以及影片讨论“主题音乐的作用”以及影视音乐“与影视剧的关系”

【设计意图】影视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随着电影电视的播放而广为流传,相比较而言《西游记》是学生最为喜爱的电视剧,其中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也是学生一首较为熟悉的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并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交往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你会发现学生很自信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着他所理解的故事内容,教师再加以不断鼓励的话,学生的自信心会很足,继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生的欲望。

四、内化延伸,导学达标

1、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2、讨论“如何为电影配乐”,并归纳

(为电影配乐时,所配音乐一定要与故事情节相统一,与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要一致,对故事情节起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情动于中、有感而发,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尊重学生的体验,因为那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表露,继而会有更大收获。

3、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象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4、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设计意图】: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新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篇2

鸣等。通过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 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灵感能有效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音乐审美心理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

1、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应、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

2、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由感知到的事

物 (声音、图像等) 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 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 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 使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3、音乐审美情感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 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

4、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 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 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 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 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作为感染教学法, 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 “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 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

在音乐技能教育中, 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 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 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二、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

审美心理因素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 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 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 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 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 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 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 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 学习音乐文化知识, 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三、良好的音乐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主要是“接受”和“参与”两方面:

1.“接受”音乐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

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 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 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 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 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 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方式: (1) 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2) 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 (3) 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 (4) 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 (5) 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 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 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 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 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 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2. 参与音乐的实践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

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 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 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 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 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 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

1. 创设氛围, 激情导入。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是充满美的一门艺术学科, 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美, 只要音乐响起,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应充分抓住这种心理状态, 开始教学。在组织教学中, 采用音乐渲染情境的方法,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如在上《京剧欣赏》一课时, 可选取的音乐是一首笛子独奏曲《京调》, 把学生带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先受到气氛感染, 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 避免教学开始后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及转移。又如上《中国民歌》一课, 就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歌曲《好一朵茉莉花》, 让江苏民歌浓浓的旋律回荡在学生耳边, 在其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 为新歌教学作好铺垫。

2. 师生合作, 活动体验。

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 才能进行情感体验。这个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 包括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开放课堂教学, 促进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 强调学生的“六动”, 使学生在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中进行体验, 学会创新。例如在《京剧欣赏》中有一首京歌《唱脸谱》,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采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分段赏析, 使学生在唱、赏中直接体验歌曲情绪, 感受歌曲意境, 理解、掌握京剧旋律的特点。又如《中国民歌》一课中的《澧水船夫号子》, 不仅只让学生听, 更要采用综合体验环节, 让学生创造。学生在影视中可以看到, 旧社会船工行船, 都以吆喝来指挥, 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船工”, 边听边跟着吆喝, 很自然地就会在学生心中得到情感教育, 并且能很好的和教师一起合作来表现歌曲情感。

3、灵取巧合, 引发创新。

每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为教师提供的是固定的内容, 而且教材编写者也不一定都考虑到不同地方的教学实际, 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在上任何一课时,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照本宣科, 应该灵活地组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带来正向情绪体验, 好的心里动态有助于完善个体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认同等意识, 随着学生知识、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的不断积累, 他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 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 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

五、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演唱:

通过对歌曲的演唱或某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唱, 能加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 使他们对作品有更深的体验。

2、节奏参与: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是音乐的生命和基础, 让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 感知音乐韵律, 很容易让欣赏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3、结合体态律动辅助欣赏:

体态律动是对听到的音乐做出即兴的动作反应, 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乐句、情绪等都非常有利。

4、多声部训练:

多声部训练是学生对两部或两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进行的训练, 这对于掌握音高、音准、节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能在训练中感受音乐和声及织体的变化。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享受多声部训练的快乐, 积累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增强沟通能力, 提高团队精神, 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总结语

音乐欣赏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 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 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 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 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 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 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 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 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 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 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 让学生感受崇高, 感受美好, 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 感受自我的力量, 超越自卑与痛苦, 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著, 《心理健康》, 教育科学出版社[M], 2001年版。

[2]吴跃跃, 《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 湖南文艺出版社[M], 2004年版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心理;音乐教学;分析;启示

中国分类号:G633.95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学校在美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和表现手法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概述

音乐欣赏是心理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将心理变化的发展因素列入到教学考虑之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掌握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结构,也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奠定基础。

(一)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

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指的是人们在欣赏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心理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活跃高度,从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由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从现代音乐发展的规律来看,音乐欣赏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行为的再创造活动,包含着复杂的变化心理,这种心理会注重审美态度、审美期待、联想感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微妙的联系。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系统且连续的动态过程,是构成审美者心理运动的综合性要素,能够有效的将音乐欣赏审美活动从低级阶段推送到高级阶段。音乐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心理的变化过程,是使欣赏者对审美过程一个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过程划分成为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

(三)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音乐赏析活动认为,音乐欣赏审美的过程相较于音乐创造和表演活动,是被动的,是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想象力的,所以导致传统的音乐欣赏审美教学活动只是单纯的音乐表演教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艺术鉴赏要求的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欣赏审美的层次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加深对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探究和教学方式的研讨,听众不应该是被动的,应该在学习和聆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勇于将自己的感受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推动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提升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

(一) 初始阶段

音乐欣赏审美的初始阶段,是进入音乐审美最初级的阶段,是人们将心理机制进行调整的开始,是情感上的期待。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态度,促使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氛围当中。

1. 音乐审美注意。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始,是审美者对审美主体的关注,是对音乐审美引起的注意。审美注意会激发审美者的热情,产生审美期待,开始审美行为。通过心理研究显示,影响审美注意的重要因素被称之为冗余度。冗余度是指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了解的程度,如果了解程度高,冗余度就相对较高,反之,当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不了解,对作品的演奏风格陌生,冗余度就相对较低。教师通过冗余度反映出的状态,就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审美注意程度和兴趣,从而制定有效的改善方法。

2. 音乐审美期待。当审美者产生审美注意之后,就会产生审美期待,对音乐作品产生出追求和憧憬,会产生出一种朦胧的兴奋感。审美者产生期待有两方面因素:第一,审美者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脑海里不仅仅是空白的欣赏,而是会自然而然的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学涵养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这就形成了定向的审美期待。第二,音乐作品的作者、评价、介绍和标题等都会对审美者产生心理暗示,审美者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产生审美期待。

(二) 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是审美者形成审美经验的阶段,会为审美者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审美者在这个阶段将经历音响感知和审美直觉等效果。

音乐感知是学生与音乐交流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印象,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在课前选取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体验,音乐感知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通过声音建立的一种对艺术的情感,教师要通过培训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整体和形象的把握。

审美直觉是音乐经由学生听觉系统,进入到学生大脑,形成音乐欣赏意识的行为。学生会在一刹那间感悟到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不经过任何思考的,是对审美直觉产生的最原始的情感,这对教师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欣赏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 效果延续阶段

这个过程是在音乐欣赏过程结束之后,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的阶段。审美评价是审美者从上一个阶段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对音乐作品进行字数的判断与评价,是一个对音乐作品进行反思与回味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意义在于,不仅会加深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积累审美经验,深化心理感知能力,还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审美欲望,从而加强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随着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手段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深入探讨艺术行为和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養成,可以促使学生们进行自主的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行为,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相林.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艺涵.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3]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沙欣.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影视欣赏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篇4

一、电影背景介绍:

《隐形的翅膀》是2007年九月七日由华夏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青春励志影片,由冯振志执导,雷庆瑶主演。

《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最初是为双臂残疾女学生自强不息的真实事迹所感动,而引发创作的冲动。导演及其夫人赵慧利女士用两年的心血编写剧本,并倾尽家里所有积蓄拍摄本片,他们的执着感动了残联的领导和朋友王萌和安珍等。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该片终于完成。影片展现的是断臂姑娘在难以忍受的磨难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远超常人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成功,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雷庆瑶3岁时失去双臂,16岁时因为主演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被誉为“折翼天使”并获奖,2008年,进入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2010年走上创业路,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断臂天使”。

《隐形的翅膀》的获奖情况:

• 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

•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女演员奖(雷庆瑶)

二、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上。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失去双手的志华不能自理,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学校离家太远,为避免迟到,隐形的翅膀 最好的办法是住校。她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条件。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练脚上功夫。终于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学会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等,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脚基本做到了。

她妈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越来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后,被幻觉误导,走进一个水泡子里,差一点被水淹死。志华及时发现了妈妈,但是她没有手,又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地跳进水里,呼喊救命。就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辆拖拉机开过来,才把奄奄一息的志华和她妈妈救了上来。所以当市残联的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时,志华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水泡子里发生意外,就选择了游泳项目。她向妈妈保证一定考上大学,不再让妈妈着急。

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一个妈妈为她亲手做的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龙风筝。

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三、文本原生价值:

1、影片运用喜剧手法,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给观众,以诙谐的基调,催人扬鞭奋进;而不是以低沉的调子,只让人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在志华的男同学教她学骑自行车时,影片就用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动作。男同学解下裤带绑在车把上,扶着车后座教她学车时,裤子总是接二连三地掉下来,令人捧腹大笑,就连心怀嫉妒的另一位女同学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它透露出这样一些信息:男同学的善良和执着,值得笑着赞叹;当不幸来临时,我们仍然可以笑着面对。如果,能让志华回头看到男同学的狼狈相而发出会心的笑,效果就更加强烈了。

2、多次以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诠释人物行为的动机,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在情节结构上造成悬念。比如,母亲在寻找失去双膀的志华时,奔跑到电线杆旁那种剧烈恐惧的表情,造成悬念,然后又闪出志华因去够高压电上的风筝而触电的镜头,解释志华失去双臂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内心剧烈痛苦的感情,又为后面的疯埋下伏笔。又如,志华在刚刚失去双臂,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而轻生时,影片很快将镜头闪回到一家人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她用手去田野采花的特写镜头,突出有手的珍贵和美好,这一方面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人物痛苦、绝望的心情,解释了人物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我们拥有一双健全的手是多么幸运,要以加倍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3、张弛有度,也是影片的艺术特色。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说的就是紧张和轻松要结合好。每当志华遇到挫折,让观众为她感到揪心时,就会有一段舒缓的抒情的画面出现,或一望无际的美丽田野,或万马奔腾的场面„„这既缓解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又为人物进入到回忆之中作了自然的过渡。

4、自然环境渲染,悲喜映衬,是影片的又一个特色。家里的风筝被暴雨淋湿后,志华艰难地用嘴用脚去收风筝,痛苦地哭喊,而疯了的母亲却笑着在雨中放着她的风筝,嘴里说着,风筝飞了!风筝飞了!这狂风暴雨里,一悲一喜,实际上都是表现悲。志华悲的是父亲夜以继日糊出来的风筝全泡汤了,而这些风筝好不容易才被订购了的,是用来换学费的。所以志华哭了,内心是悲痛的。母亲喜的是父亲糊的和高压线上一样的风筝终于毁掉了,女儿的危险终于消除了,女儿从此就可以长出手来了!所以母亲笑了,内心是欢喜的。这种悲喜映衬造成巨大的力量,震憾着观众的心灵。

5、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特色。疯母亲的反常愿望——让志华长出手来,表面看似痴心妄想,实则是母亲的一种深深的爱,这种爱正是志华向前向上的坚强后盾之一。影片结尾,糊满白手的龙风筝越飞越高,寓意志华的秃臂上长出了隐形的翅膀,也就是实现了母亲的愿望,长出了手!但手是不能飞的,而翅膀是能飞的。志华的所作所为,高出母亲的期望,母亲希望她长出手来,是能够应付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而志华却一举夺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冠军的金牌,实现了大志!

四、文本教育价值:

1、这部影片抓住了残疾人在逆境当中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残疾人有意义,对所有的健康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

2、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享受着富裕和安宁的同时,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挫折。看看志华,想想自己,怎样才能做到逆境中不消极沉沦,顺境中更清醒顽强?怎样才能拥有一颗健全的心灵,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独生子女应怎样以知恩图报的心态学好本领,心存感恩,回报父母和社会?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深思和反思。

3、有一种力量叫做坚强,有一种感动叫做坚强。电影《隐形的翅膀》正是诠释了这种精神——坚持不懈、永不言败。这不正是现代的学生身上所欠缺的吗?我们应该沉静下来凝想生命的真谛。逆境中的成长,在逆境中积累生命的光华,这边是生命的潜质之所在。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视生命。我们要像志华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从不言败,让生命在珍视和坚持中升华。

五、和语文教材的勾连点:

1、《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以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为意象,娓娓道出一个蕴涵很深的哲学话题:触摸生命的春天。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虽然是个盲人,但她的内心是五彩缤纷的,她的拥有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电影《隐形的翅膀》中的志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黑暗中缔造出属于自己的光明,拥有多彩的人生。

2、《检阅》选自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理解残疾的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然后引入《隐形的翅膀》中的一小片段关于主人公刻苦练习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

六、问题与作业设计:

1、微写作: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

2、思考:生命是什么?我将怎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制作手抄报,主题:生命或关爱残疾人

七、拓展链接:

1、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蜗牛》,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2、阅读链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等

3、欣赏电影《隐形的翅膀》、《听见天堂》 《我的左脚》、《阿甘正传》、《我的马拉松》、《海洋天堂》等

杭州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音乐欣赏教学课件 篇5

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

二、参评时间

11月26日

三、参评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是现行中小学使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

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是现行中小学使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

四、参评要求:

1.课件的制作需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对欣赏教学的要求。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切实有效。

3.教学课件取材适宜、规范、科学、创新、体现学科特点;能够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使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能够体现出教师恰当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技术手段;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符合教学规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针对性强,内容完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件评比需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体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有创意,有特色,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要具有完整教案的基本要素(教材版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媒体选择(整合的资源和技术准备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结构完整,步骤清楚,文字简洁流畅,板书板图规范。

5.由于部分优秀课件将在网上共享,因此申报课件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成果(资料的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凡抄袭之作,一经发现,除取消参评资格外,将通报作者所在单位。

五、评选办法

1.各大市小学报送15篇、初中报送10篇、高中报送6篇。

2.采取学校、县(区)、大市逐级申报参评的方式。在县(区)、大市评选的基础上,以大市为单位,遴选优秀的教学教学课件参加自治区评选。

3.报送的教学课件需刻在一张DVD光盘上。参赛教师将个人信息写在光盘外壳,教学设计、课件里不得出现教师个人信息。

六、报送时间

各市、县(区)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于月26日前将报名表(见附件)及DVD光盘一式三份统一报至自治区教研室汪芳处。逾期不予评比。

七、评奖

1.评比活动设小学、初中、高中3个组别,分别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本次欣赏教学课件评比不设优秀指导教师奖。

欣赏教学小学音乐的论文 篇6

一、小学生打好音乐欣赏基础的重要性

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会更深入地体会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欣赏课中,小学生接触到的音乐风格十分丰富,欣赏的音乐作品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音乐的旋律与其中的情感会作用于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欣赏中,促进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音乐,通过音符的变化体会作曲者的`心情,不同曲风、不同年代的音乐作品会让小学生有不同情感变化,从而为音乐素质的提升奠基。

二、实施欣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要从根本上提升音乐教学效率,让小学生领悟到音乐的内涵美,就必须用创新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1.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引导小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尊重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主体地位,调动广大小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积极性。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戏剧表演、视频影片及相关动画、肢体语言等丰富音乐欣赏教学过程。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欣赏到一些课外东西,有利于小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通过课外内容的补充,为小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音乐作品欣赏情境,促进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欣赏热情。如引导小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天地之间的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一些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小学生通过图片走入真实的歌曲情境中。图片会给小学生提供一些音乐欣赏意境,让小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欣赏状态。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出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问题,让小学生跟着情境与问题,快速进入状态,本能地与音乐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对于天地有什么样的认识,持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都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2.利用多媒体,优化音乐欣赏内容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是教学的主要趋势,小学音乐课也是如此,多媒体的应用对于提升音乐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音乐和图片的处理,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更直观地体会到音乐描述的情感。创新性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欣赏的新奇,更会促进小学生音乐欣赏热情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越发主动地进行音乐欣赏。小学生要深入理解音乐作品,需要了解一些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及乐器特点等。教师的陈述往往会让学生感觉课堂十分枯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会有不同效果。如引导小学生对四年级上册《彼得与狼》这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一次歌曲,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概印象。之后,一边播放歌曲,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关于作者生平的知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这样的课堂中,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深度会有所改变,会从作者角度分析与欣赏,更容易与作者引发情感共鸣。

3.师生共学,优化音乐教师队伍

小学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修养及教育业务水平关系着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升。学校要给予小学音乐学科重视,关注现代化、高素质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建立。从教师本人来讲,当代小学音乐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音乐知识,促进个人音乐素质持续提高。同时,教师更要建立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提高为目标开展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开放音乐教学,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而学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师的选择力度,在入职之前,针对教师的音乐专业资质进行科学选择,并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入职之后,要加强音乐老师的专业培训,让音乐教师认识到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促进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篇7

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则是大部分学生或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或是一脸茫然。音乐欣赏难道真的让人无法接近, 曲高和寡到难以亲近, 非音乐专家不能窥之究竟吗?

其实不然, 音乐欣赏中的听的确会比平时的听音乐难得多。但这也不需要音乐专家才行, 我们一般人也能做得到。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 只要教师树立“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 通过各种音乐情境的创设,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激发学生对音乐积极参与的兴趣, 将学生无意识的听引入对音乐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音乐内涵的有意识感受与理解, 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在小学音乐课中, 欣赏教学占了半壁江山, 且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从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出发, 认为音乐欣赏不妨采用情境教学法。

一、设计场景, 创设情境 (情在景中)

在音乐课开始的时候利用情境导入设计场景,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并带领学生走入情境, 引入新课的学习。这个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尔克洛兹说:“音乐课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唤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音乐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投入音乐,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情境导入设计场景, 围绕“兴趣”这个点, 根据教材的需要, 有选择地设计场景, 这个情境可以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民族风情画面、音乐的渲染, 也可以是语言的描绘, 或角色的扮演, 让学生体会并进入情境, 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求知氛围。

《草原放牧》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在教学中我利用摄像机, 把电脑视频有关辽阔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蒙古节日盛会等风光拍摄下来, 再配上斯琴格日勒蒙语版《牧歌》, 在导入新课时, 我问学生:去过蒙古吗?老师现在就带你们去蒙古走一趟。说着就点击一下鼠标, 播放拍摄下来的视频, 马上就让学生看到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景色, 震撼的视觉画面立刻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好像正安静祥和地站在茫茫大草原上, 听着马头琴那美妙的旋律, 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再如, 《马刀舞曲》是一首描绘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 作于1942年, 是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 节奏感强烈, 迅疾奔放, 生动地表现了库尔特人敏捷而剽悍的性格。在欣赏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热情、活泼的主题, 我将舞剧《加雅涅》的精彩部分剪辑下来, 配上这首《马刀舞曲》, 把学生带到视听结合的意境中, 让学生好像看到了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场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表现的含义,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音像画面, 引人入境 (情在画中)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 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时空宽广等特点。音乐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选材与设计,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编辑技术, 重新编排、组合、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动态图像材料或课件。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音乐作品更应如此。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这一教学手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 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对优化教育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狮王舞曲》时, 可剪辑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些片断, 特别是那些表现万兽之王穿行于沙漠、森林之中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它仰天长啸、撼人心魄的恢宏场面, 这不仅极大地强化了音响震撼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声情并茂, 情境交融 (情在境中)

根据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发展特征, 采用语言和画面的结合, 是帮助学生运用联想来欣赏音乐的较好形式与方法。音乐课上, 教师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 力求语调语气自然流畅, 有节奏, 富有感情, 并可配上合适的乐曲、画面, 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美, 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时, 教师可以穿插朗诵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引领学生想象月光如水的江夜、缓缓流逝的江水、朦胧迷离的江边等景象, 而置身于一个恬静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四、技艺表现, 激发情趣 (情在技中)

当一位音乐教师在歌、舞、乐各方面都不错的话, 他将是一位很优秀的音乐教师。当然, 学有所长, 无论哪一方面的技艺表现都会给音乐课增添美的色彩, 给学生增添无限的乐趣, 学生在感受音乐, 欣赏技艺的同时, 还会对老师的技艺表现产生羡慕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记得我的一堂欣赏课《梦幻曲》, 我不是播放乐曲进行欣赏, 而是用萨克斯亲自演奏了这首乐曲,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我的演奏技巧非常娴熟, 以至在乐曲演奏完后, 当场的学生、老师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萨克斯演奏这个技艺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主题, 感知音乐形象, 既欣赏了乐曲, 又增长了见识。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可用简单的舞蹈动作去表现音乐的主题形象。例如, 《瑶族舞曲》这堂课上, 为了让学生感知第一主题音乐所塑造的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时, 在播放这一主题音乐的同时, 老师为学生跳起了一段优美的瑶族舞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陶醉在音乐之中, 舞蹈的表现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

五、参与表现, 感知情境 (情在感中)

音乐是一种很强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的魅力在于能给听者创造一个纵横驰骋想象的空间, “一千个听赏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能力, 作为教师, 我们在引导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感受时, 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去感受、去欣赏、去表达, 而不应该束缚学生思维。如在欣赏舒曼的《梦幻曲》时, 在没做任何提示下, 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 而后请学生用语言把自己感受到的情境描写下来, 有的学生感受到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在月光下, 慢慢地进入梦乡;有的感受到是一对相爱的情侣夜晚在小树林边约会后依依惜别之情, 有的则认为是一个有梦游症的患者夜晚梦游时的情景……学生的这些感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说, 毕竟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听觉艺术。

音乐欣赏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欣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68-01

时至今日,音乐在审美教育乃至整个大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毋庸质疑,在陶冶情感、塑造心灵、启迪智慧等方面,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到的存在价值和功能。而这些价值和功能的发挥或实现,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依赖于国民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重技术、轻情感、重演唱(奏)、轻欣赏的不合理倾向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甚至“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成为了许多音乐教师约定俗成的“共识”。音乐最本质的功能和特征被淡化甚至被扭曲。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无法实现最大化。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的目标,就必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欣赏教学。

一、进一步端正音乐教育观

学校音乐教育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或是教会学生一样乐器?或是培养几个天才的歌唱家、演奏家?不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许有一天,音乐这一人类共有的崇拜的精神体验,可能会成为一种极少数人从事的复杂的技术性体力劳动,那将是我们的悲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双灵巧的手在琴键上娴熟的完成难度极大的音乐作品,而那张脸竟然看不到丝毫的感动。这样的音乐教育有什么意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使这一理念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体现出来。

二、具备相对独立的、充裕的音乐欣赏教学时间

这是完成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就现状而言,音乐欣赏教学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处于一种不被重视,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在学期计划中,必须明确地开设欣赏课,并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尽可能多的增加欣赏课的课时。同时,要对欣赏课的内容和方法,有一个可操作的、具体的计划。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手段来实现。

三、提供较好的欣赏设备

因为音乐教育的独特性,设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一定追求高档和完美,但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用较好的设备。教师也应该注意多收集欣赏的素材。

四、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音乐课程教学中欣赏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必须高屋建瓴,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鉴赏力,多听、多看、多思、多想。简单的背诵旋律,或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别人的阐述,都不会有好的效果。音乐教师必须要有更高层面的审美体验,这样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五、欣赏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到理性欣赏的。那么欣赏课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欣赏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二是高雅健康的原则。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的,那么欣赏的内容就应该是高雅的、健康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可以做为欣赏的内容。声乐、器乐、学院派的、民间的、传统的、流行的,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三是活泼互动的原则。欣赏是一种主动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呆板被动的接受。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精心推敲。要通过模唱、讨论、讲解等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投影、图片、音像资料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让欣赏的阶梯变的平缓、自然。让学生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来,形成作品——教师——学生互动完成的一个教学模式。四是自由宽松的原则。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欣赏体验。不能以教条去简单的评判学生欣赏结果的对与错。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的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五是兴趣第一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是音乐欣赏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欣赏之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的创作背景、轶事等,以唤起学生的欣赏欲望。六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音乐欣赏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也没有必要去寻找一种所谓的模式。要利用已经具备的音乐资源去完成教学任务。

六、努力扩展欣赏教学的外延

除了单独的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应该贯穿和渗透于所有形式的音乐课教学中,应该努力把教唱每一句歌词,教弹每一个乐句,都转化为一种对音乐美的欣赏过程,让纯技术的训练成为一个愉悦的、自觉的审美过程。

实践证明,音乐欣赏教学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了赏识音乐作品的常识。并对生活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做独到的处理和合理的赏识,培养自己浓厚的兴趣,发挥特长,去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和完美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1] 曹理,李朴明.中国音乐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2] 邵祖亮.中學音乐教学法[M].黑龙江教育出版.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9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 何毅

【摘要】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

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 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

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

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

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

上一篇:群众工作站半年总结下一篇:导购员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