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2024-07-25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共12篇)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篇1

现如今的普通高等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专业课程以外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和修养。《音乐欣赏》这门课程的出现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在一所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里有很多专业, 这些专业和音乐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大学生们对这门课又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都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因此, 什么样的音乐欣赏内容是学生们需要的, 又通过怎样的方法使学生通过音乐学到知识并深深地喜欢上这门课, 是我们这些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思考。

一、音乐欣赏内容的思考

音乐欣赏的内容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音乐的种类很多, 作品很多, 而上课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丰富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很难, 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是值得探讨的。现在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很多, 这些教材中包括《民族音乐赏析》《西方交响音乐赏析》《西方歌剧赏析》和《中外音乐欣赏》等。这些教材的目的是要教学生怎样聆听音乐,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 让学生主动与音乐对话, 而不是被动的的接触音乐。因此,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

音乐欣赏课有很多学生认为听就可以了, 但是在聆听之前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意义和本质。要学习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的发展手法以及音乐的结构。这就像读一篇文章要知道文章表现的什么,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的, 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一样。第二部分为声乐作品欣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声乐作品应该是学生们最先接触到的, 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歌曲, 而歌曲也是在生活中运用最多最简单的表演形式。欣赏这类作品首先应该对人声进行分类、讲解声乐的演唱形式和声乐的体裁种类。第三部分为中国音乐, 这一部分音乐首先介绍中国的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歌曲形式, 因此民歌这一章节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中国民族器乐的介绍是有必要的, 作为中国人要了解自己国家乐器的产生、发展和器乐的分类。需要欣赏不同乐器独奏的作品, 还要欣赏合奏曲和管弦乐作品。第四部分为外国音乐欣赏, 这一部分要向学生介绍外国乐器的分类和乐队编制以及乐器的演奏形式。

二、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音乐时, 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认真的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教师要告诉学生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感到快乐, 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如果学生感觉不到, 可以让他们试想一下, 去电影院看一场没有音乐的电影, 参加一场没有音乐的庆典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因此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下仅对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作以分析:

在音乐欣赏课的开始要向学生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讲解节奏、旋律、和声、力度和形式。节奏、旋律与和声是音乐的建筑材料, 他们的组合将会影响着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色彩、结构和形式, 甚至影响着作品的内涵。因此要向学生讲解节奏, 构成节奏的音符包括黑色与白色, 要让学生知道黑色音符比白色音符运动的快, 认识了各种时值的音符后, 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这些音符练习拍打。为了了解不同的音符是怎样在一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表示节奏的, 可以找一首曲调, 如河北民歌《小白菜》。首先, 把歌词写出。第二, 用不同长度的横线表示出曲调的节奏, 这样以表示每个音高的持续时长。然后, 用乐谱记录下节奏。这种方法很适用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 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觉。旋律是音的高低的组合形式, 震动的频率越快, 产生的音越高。听旋律是欣赏音乐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为旋律包含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主要乐思。做这样的训练时, 让学生听不同的音乐段落, 注意音乐中音高的走向和音高之间的距离。例如, 在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题时共有八个音, 让学生用图形表示音高和距离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音的高低有了清楚地认识。并对主题的记忆也加深了。

旋律为音乐提供了一种优美的声音, 节奏给这种声音添加了活力, 而和声增加了音乐的深度, 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欣赏音乐时, 往往只注意音乐的高音部, 很少有人注意低音声部, 而和声经常是建立在低音上的, 它的变化决定着和声的变化。如约翰·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低音部和声很明显, 让学生聆听记录下低音部开始的时间, 低音共重复了几次, 低音的音型是否有变化。这种练习能使学生有目的性的欣赏音乐,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认识。在音乐中, 力度是指音乐中音量的强和弱, 音量的不同程度变化, 由此产生了音响。在分析力度的声音时可以找到吹笛子的演奏员, 让他给学生们演奏用很强的力度吹奏高音, 这个时候笛子的高音就会有一种刺耳的感觉, 而用很弱的声音吹低音区的音时, 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还可以给学生欣赏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开始部分是由单簧管从低音区的弱音吹一直渐强吹到高音区, 体现出追求自由和蓝调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形式是指对音乐内容有目的的安排。在音乐中, 作曲者会把音响内容放置在一种秩序中, 当音响在时间中经过时, 这种秩序就创造出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在讲授这些形式时会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作品。如什么是分节歌, 会介绍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 因为这首歌曲的两段歌词采用了同一个曲调, 学生所欣赏的同时也理解了分节歌的含义。二部曲式的种类分三种,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欣赏课时, 只要告诉学生二部曲式的音乐是由作用不同而重要性相等的两个部分共同表达一个乐思的曲式就可以了。让学生聆听斯克里亚宾《前奏曲》, 听一听第一部分在什么地方结束, 第二部分在什么地方开始, 再感受整首音乐就不难分辨出二部曲式了。曲式的种类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出。总之, 音乐中的曲式是音乐因素有目的的安排, 它会使音乐更有逻辑的发展下去, 同时也给欣赏者自由的想象。

以上只是对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作以分析,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 也会使学生不喜欢这些音乐作品, 这样也会影响音乐欣赏的教学。因此, 教师应该对音乐作品讲解的准确、生动, 让学生主动的去欣赏音乐, 使学生不但学习了音乐基础知识同时还提高了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克雷格·莱特著.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2012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篇2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 音乐感受能力 开放式 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一、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反思 篇3

一、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在运用课件教学的同时,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我们教学者而言,运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太过依赖多媒体,反而是舍本逐末。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之初,有些教师不是认真研读教材,遴选教学内容,构思教学思路和方法,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学软件的寻找、课件的制作上,看到一个好的课件后就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环节,把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寄托于多媒体课件,把上好一节音乐课的“赌注”押在多媒体课件上,最终却使课堂效果落了空,徒有热闹的表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所拥有的媒体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让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焕发闪光点。从另一方面来说,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地去掘井止渴,同样可以正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用好现有媒体资源,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上下工夫。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优秀的课例,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为其增色不少,但关键还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现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优秀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透射出的人格魅力及严谨有序、机智灵活、即兴生成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才是他们能够上好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于合作教学的全面认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很多老师都觉得,上音乐公开课、观摩课,必须要体现一些新课程的新事物,如小组合作、探究体验等,想法虽好,但有的效果却事与愿违。从一些课堂活动热闹的场面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只是注重音乐课的形式,并没有深入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场面热闹了,音乐美感却已缺失。如果只考虑形式如何与众不同,不考虑教学目标是什么,只考虑气氛如何活跃,不考虑“热闹”背后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将会远离我们,新课程的实质将无法得到体现。

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

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学科综合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所接受,很多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运用学科综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现实中,短短45分钟的音乐课,各种各样不同学科的内容充满课堂,但从热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不到音乐课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大量综合知识的灌输干扰、削弱了音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偏离了教学重点,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例如有教师在教授有关藏族民歌知识的时候,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藏族的风土人情、西藏的历史、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等问题上的介绍,而忽略了歌曲的教唱,对藏族音乐的风格、节奏特征却鲜有涉及,一堂课下来,只让人觉得这并非音乐课,而偏离了音乐课堂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目标。

因此,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不能简单的拿来即用,应结合音乐课教学的目标,抓住教材的音乐性特点,并善于寻找其他学科知识与音乐知识相对应的切合点,通过综合学科知识带动学生进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课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已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不是一定强调知识的笼统综合性,而要让其他学科知识为音乐课服务,为学习音乐知识服务。

四、回归音乐的本质

军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初探 篇4

一、军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性质

根据国家教育艺术委员会制定下发的《在普通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义》文件的精神, 自1987年开始, 全国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都率先开设了音乐类的选修课, 音乐欣赏也是其中一门。至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开设此类课程, 对提高大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军校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 音乐欣赏课当然也是军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军校音乐欣赏教学是帮助学员提高军人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的一门课程,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相比, 军校学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教员必须制定符合他们特点的教学计划。早在1999年7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决定》中指出:“活跃业余文化生活, 要在保持军营特色、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的同时, 重视提高官兵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寓教于乐, 乐有所获。”军校音乐欣赏教学, 既不同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 也不同于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 它是一门既普通又特殊的课程教学。说它普通, 因为它是一种普通的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归宿的教学。说它特殊, 因为其教学对象——军校学员都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 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并且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员们在对这些军校学员的欣赏教学过程中, 以提高学员审美水平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最终目的, 使学员真正从教学中受益。

二、如何加强军校音乐欣赏教学

据调查, 音乐欣赏课是最受军校学员喜爱的一门课程, 学员们希望通过欣赏音乐来增强自身的理解力、感受力和想象力, 提高审美情趣和自身的艺术修养。

1. 合理选用教材

虽然大多数军校学员都渴望开设音乐欣赏课, 但是在笔者的具体调查中发现, 当代音乐和通俗音乐是最受学员所喜爱的, 其次才是军旅音乐、古典音乐等等。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并不难理解。由于各地高中音乐教育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在上军校之前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 学员们主要是通过媒体来了解音乐, 而通俗音乐则是媒体传播的主要信息。但是, 军校不同于普通高校, 军校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为军队建设而服务, 所以教员必须选择既贴近学员又服务于军队建设的欣赏曲目, 既满足学员紧跟时代潮流又体现军人特性。在具体选择欣赏曲目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 以当代军旅音乐和近代军旅音乐相结合的欣赏模式。作为一名军校学员, 首先应该熟悉军旅题材的音乐, 近代军旅音乐可以让学员感受到一代代革命军人的满腔热血, 牢记军人历史使命;当代军旅题材则更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 反应当代军旅生活的勃勃生机, 使学员更好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第二, 以中国作品为主, 外国作品为辅。军校学员大多数都是理工科专业, 而且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员对于外国作品的喜爱程度远不及中国作品。所以, 在欣赏教学的选材上, 要注重学员兴趣, 尽量选用学院比较熟悉的曲目以及一些较特别且容易吸引学员注意力的曲目。第三, 增加我国传统音乐欣赏, 适当选用流行音乐。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指出:“音乐教育中的教材, 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三个方面来选择, 但首先立足于本国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大多数学员都非常喜欢流行音乐, 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冲突, 其实不然。如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教员可以在进行传统民歌欣赏之前, 给学员们欣赏由同名传统民歌改编的流行歌曲, 这样既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 又兼顾了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欣赏。

2. 分阶段教学

音乐欣赏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 即感官欣赏、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这三个阶段是由初级到高级的欣赏过程, 教员必须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分阶段教学, 做到循序渐进, 让学员充分理解音乐的内在美。

第一个欣赏教学阶段是初听教学阶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感官欣赏是音乐音响给听觉带来直接的感受, 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有人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美感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听音乐, 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在初听阶段, 学员往往最容易记住的就是音乐主题, 教员可以在授课时反复范唱 (奏) 音乐主题, 使学员加深印象。第二个阶段是分析教学阶段。当学员们初步熟悉作品以后, 教员应该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教员须向学员们介绍作曲家以及其创作风格和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表现内容等等, 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 把学员渐渐引入作品之中。例如大型史诗《走向复兴》中的一个片段《曙色》, 演唱者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清末民初旧中国在被列强侵虐、分崩离析的情况下, 一些革命人士发起了一系列拯救国家的运动, 使人们看到了曙光。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不求于任何推理形式, 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音乐既表现了感情的内容, 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另外对于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结构等等方面也要进行了解, 让学员以“理解作曲家的思路”为出发点去欣赏作品, 这就需要教员在此阶段加入适当的乐理知识的传授。在此阶段也可以多采用提问方式与学员进行互动, 激发学员们去积极思考, 引发讨论。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性教学阶段。在让学员从感官上、情感上欣赏音乐以及理性分析之后, 他们对于作品就会有整体的感受, 教员必须引导学员将对音乐作品感性以及理性的认识进行整合, 再一次完整地欣赏作品, 对作品产生全面的认识及理解, 融入作品的完美意境。

3. 教学方式的创新

军校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培养学员的兴趣。要想更好地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教员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在欣赏音乐的课堂上可以采用开放式课堂模式, 不让学员拘泥于形式, 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提高军校学员的艺术素养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有很大帮助, 促进学员整体能力的提升。教员应以学员为主体, 对学员进行民意调查, 将教学模式推向民主化, 培养学员自主创造力。在对具体作品进行欣赏时, 教员可以将课堂生动化, 把作品表演引进音乐欣赏的课堂, 让学员直接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欣赏课堂上,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它能自然地调动学员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员应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内容的扩充, 让学员得到全方位的视听感受, 增强音乐欣赏教学的时效性。

军校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提高军人素质以及部队战斗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军校音乐教员, 笔者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对于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希望对以后军校音乐欣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2]陈静梅.音乐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李杰鹏, 王秀敏.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4]包晓兵.浅谈如何加强音乐欣赏课教学[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篇5

鲍行勇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最佳整合呢?从音乐教学的实际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师对乐(歌)曲背景因素的介绍。

背景因素,即围绕乐(歌)曲的产生而折射的社会历史状况,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源泉。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某一乐曲的创作背景时,可选用多媒体电脑快捷的手法,恰当加入一些生动的画面配合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到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欣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之前,教师一边介绍《四世同堂》的剧情,一边让学生观看剧中主要片段,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前后的北京为背景,描写了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以及他们顽强不屈、奋起抗敌的精神。学生在欣赏之前,就能很好的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因素,为学生们进一步欣赏乐(歌)曲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因素相互结合,形成了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调式、曲式等。在分析某一作品的这些基本要素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乐内容所展现的画面,使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如: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五段《水云深际》时,让学生边听边看,画面上波浪翻涌,连绵起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儿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儿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富于生气的画面,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到作品中琵琶运用颤音、泛音的技法以及其他乐器在音区、音色上所起的作用,更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

三、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学生所要欣赏的整首乐曲。

教师安排一个作品让学生欣赏,首先要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这画面可以是直接的演奏场面,也可以是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全曲时,让学生一边观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一边倾听华丽、优美的旋律,这种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会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作品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主题是乐曲中具有特征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他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为乐曲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听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音乐。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题音乐所反映的画面与听唱结合起来,会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例如:学生在记忆《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时,教师可让学生一边随着音乐演唱,一边欣赏沃尔塔瓦河两岸秀丽的风光。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们对作品主题音乐的记忆。

我们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应注意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要利用它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而不能让音乐欣赏教学服从于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

对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 审美能力 存在问题 对策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此刻学生缺乏音乐欣赏能力,这将减少他们丰富多彩的青春生活的一束阳光。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很多教师至今还感到困惑。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正如新课程理念强调的:音乐欣赏就是要充分地让学生全身心地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想象音乐。为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一、音乐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作为情感的艺术,音乐在表达与传授信息的时候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熔铸着审美意蕴的形象,可以在听者心中产生共鸣,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给学生推荐的曲目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文,要更多的涉及课外,无论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还是雄壮激昂的进行曲,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感受美。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桑吉德玛》的时候,第一段是比较舒缓的旋律,第二段旋律的速度稍微加快,转变成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乐,通过聆听,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比较,在无形中自己锻炼了自己的审美能力。亚里士多德所说:“音乐能陶冶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习惯于真正的愉快。”的确,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随着音乐的声色、节奏、和声、旋律,振奋了他们的精神,也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较好的拓展。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学生通过激昂、不屈不挠的旋律,深刻的感受到了贝多芬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为“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而奋斗的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所涉及的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讲,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生对这些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如果这时教师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听,他们很可能表现出不喜欢,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至于消极对待。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一)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一方面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多是古典名曲,而东方音乐却被一些民俗民谣所充满,东方古典乐曲较少。

(二)音乐欣赏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课堂设置却是教师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这样只能导致学生被动的去欣赏,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不出来。

(三)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滞后

虽然初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删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没有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曲目,没有与时俱进。

三、进一步优化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给予学生更高水平的专业教育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在本科阶段大多数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有着熟练的技能技巧,但是也要在工作期间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音乐教师也不应该只局限于音乐专业方面,也要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知识量大,才可以更好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好处在可以边让学生用耳朵欣赏音乐,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产生震撼,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有一次的课程安排在下午的第一节,学生上课难免会感到很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我心永恒》,优美的旋律立刻让课堂有了气氛,并且屏幕上帅气的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以及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震撼的场面立刻让学生提起精神,最终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三)积极吸收课外优秀乐章,开阔学生的视野

尽管初中音乐欣赏课课本所选取的乐曲都经过精挑细选,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依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一篇都充满兴趣,这也许是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选取的乐章不局限于课本,对外也有所涉猎,特别是学生感兴趣、内容又积极向上的歌曲。例如在欣赏《国际歌》的时候,如果教师播放教材配套的光碟演奏,学生必然对那遥远的年代不感兴趣,我选用流行乐队——唐朝乐队来代替,这样富有时代信息又有流行节奏感的声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结束语

一堂轻松愉快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感触良多,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为他们将来拥有高雅的情趣奠定了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也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不断的进行钻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学生带来高水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子春.??浅谈中学音乐教学兴趣的培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优化教学 篇7

农村小学的欣赏教学, 通常是“先完整听, 后分段听, 再完整听”的教学程序, 这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听的地步,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音乐欣赏感到厌倦, 想尽快结束和退出这种活动, 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 如何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呢?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 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 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 对特定对象的把握 (理解、记忆) 就越全面, 越精确, 越丰富, 越深刻。对于普通学校绝大多缺乏音乐经验的儿童来说, 音乐欣赏过程中可见的 (教师可以观察到的) 、可控的 (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 外显操作活动应该是儿童倾听欣赏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 帮助儿童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各种可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作“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而不是限制于倾听欣赏。根据音乐教育的原则, 结合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们可以选择动作这种方式,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欣赏课的教学中来, 这是音乐与孩子们心灵间沟通的一道彩虹。

动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简单的, 有复杂的, 可根据年龄、音乐内容诸因素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等阶段进行。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1.律动

律动, 是指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优美的节奏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走、跑、跳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步伐和变换队形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律动的天赋。这些平凡得令人视而不见的律动如果在欣赏课上稍加指导, 孩子们就愉快地参与了, 而且是全员参与。例如, 欣赏低年级歌曲《运动员进行曲》, 乐曲的欣赏重点是要学生感受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为了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表现力,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律动来表现音乐。学生排成4纵队或4横队, 边听音乐边动作, 模仿运动员进场时的步伐, 还可根据音乐设计运动员进场路过主席台时的动作, 孩子们表现得又激动又兴奋, 好像自己真是运动员了。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律动更加有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应验了奥尔夫的一条很重要的音乐理论, 就是通过看似简单的节奏, 而让孩子们学到美妙的音乐, 塑造美好的心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 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2.舞蹈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诗经?大序》) 。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 可以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 根据音乐的主题, 让学生边歌边舞, 则对音乐的理解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 欣赏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词学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浓郁的藏族风味, 节奏明快, 旋律活泼, 人听后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若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 用具有西藏特点的舞蹈动作如拍手、摇头、扭腰等表现音乐主题,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参与了欣赏课教学, 他们理解了音乐的意义, 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 这也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即他们从音乐中获得了自我满足, 自我发展。

3.角色表演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时会接触到情节性音乐, 音乐中出现一些不同角色, 那么怎样利用这些角色来丰富音乐欣赏课呢?那就要将这些角色表演出来。可引导学生预制道具、头饰等物件, 让学生轮流扮演角色。如欣赏乐曲《比得与狼》, 乐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爷爷”“小鸟”“小鸭子”“猎人”“比得”“猎人”。首先将学生分成七部分, 各自戴好不同的头饰, 他们在表演角色时可随音乐做简单的节奏动作, 通过角色表演, 不仅锻炼了学生制作道具的动手能力, 还把无形的音乐具体形象化了, 学生也就能更直观、鲜明地感受、理解音乐。

动作表现手法还有许多, 其形式越丰富, 表现出来的欣赏效果就越好。

俄国文学大师例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艺术活动时说:“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音乐艺术就包括在艺术活动之中, 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 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

二、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加上说、写、画、放、讲等教学方式, 就会把音乐欣赏的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曾经让学生欣赏我们所学教材之外的一首鲍罗丁的管弦乐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片断, 采用的是将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的教学方式。首先, 教师对作者、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其次, 教师放音乐录音, 学生初听乐曲;再次, 可以用写画的方式, 让学生将聆听音乐后的感受想象用文字、线条、绘画等方式书写或绘画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片上;再复听音乐;最后让学生使用投影仪, 在投影仪前, 一边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投影在屏幕上, 一边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对听过的音乐的感受。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一行行美妙的字句, 表现出了学生们对音乐的情感世界的理解, 让学生们学会用音乐去表达、交流、创造自己的情感, 必将为他们将来进行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欣赏课的学习, 让他们在视、听、动等同步感知中取得对音乐艺术的有益的体验。此外, 若能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计划, 更进一步地优化教学内容, 那么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就会渐臻佳境。

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两个方面, 就如何优化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探讨。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篇8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 享受音乐, 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但在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生所报专业为主, 音乐课周课时少, 学生不重视。受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影响, 音乐老师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学, 老师机械地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普遍存在学生对音乐欣赏课表现出不太感兴趣的现象, 也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缺乏, 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也难以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作为职校的音乐老师, 我们该如何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呢?我觉得要想改变这个现状, 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让学生与音乐沟通。这是对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 也是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新尝试。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职业高中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 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去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 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1. 了解学生的特点, 将通俗流行音乐和音乐欣赏结合, 激发学生与音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

众所周知, 针对不同的欣赏群体和欣赏内容, 达成的标准也是不同的。职业高中阶段的学生青春前卫, 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 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想法, 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们喜欢听唱通俗流行的歌曲, 那么我的音乐欣赏课就从学生喜欢的东西入手, 引导他们“爱上”欣赏课。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下挖掘教材, 选择歌曲, 组织好上课内容。例如:我在上欣赏通俗歌曲课时, 首先让学生对比欣赏导入, 然后从通俗歌曲的发展开始引导学生从不同年代的通俗歌曲节奏、旋律、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表现的音乐情绪、情感等方面提出问题, 因为学生喜欢通俗歌曲, 所以他们也就乐意针对老师的提问去思考讨论, 最终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学生自己也通过分析感受得出了什么样的歌曲适合职高学生阶段。再如:当欣赏内蒙古民歌《牧歌》时, 我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MTV。通过欣赏让学生对草原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知道了蒙古族人的三件宝:草原、骏马、蒙古长调, 再去欣赏《牧歌》, 更易理解作品, 感受体验其意境。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 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

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 融入音乐欣赏。

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 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动态刺激比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因此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戏曲欣赏《京剧》, 大多数学生对京剧不喜欢, 甚至抵触, 我用FLANSH制作了课件, 播放京歌《唱脸谱》的同时, 屏幕上滚动着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 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 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欲望, 我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京剧展现的风格特点和感人的唱腔, 学生也能自发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构思表达国粹带给他们的收获与感想, 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3. 注重职校专业特点, 给学生一个与音乐沟通展示的平台。

我们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数控、机电、幼师等多个专业, 为了让学生更乐于与音乐沟通, 我在上音乐欣赏时, 将音乐课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计算机、数控、机电专业的学生有绘图课, 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 在给这些班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 然后要求他们根据对作品的理解画出意境。如:欣赏古琴曲《流水》时让学生准备好画笔、纸来上课, 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 把涓涓山泉小溪、奔腾的江河与大海的画面绘于纸上。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能画, 还能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随音乐翩翩起舞, 个别班有特长的学生还能用书法或者是自创诗歌来表现《流水》所表达的情境内涵,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激起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兴趣, 还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勇于大胆地来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论文 篇9

一、扣紧主旋律

扣紧主旋律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让学生先掌握乐曲的主旋律, 然后再顺水推舟, 组织学生进行其他欣赏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在让学生欣赏小合奏《花儿与少年》时, 我先让学生会唱《花儿与少年》这首歌, 然后再让他们听这首器乐曲, 学生很自然地分辨出哪里是引子, 哪里是主题, 哪里是副主题, 并能将这些部分的节奏跟主旋律的节奏相比较, 得出乐曲各个部分的节奏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再加以细致诱导, 让学生分辨连续演奏的相同主题的不同之处, 学生也能轻松地听出演奏乐器的差别和旋律上的变奏。一部结构复杂的作品中的许多难点要点, 就在这样的欣赏教学法中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获得了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较为有效地掌握了学习的重点知识。

二、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法是教师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 对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欣赏《牧歌》时辅以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时, 辅以该电影中犹太人惨遭杀害, 尸体遍地, 血流成河的录像资料, 学生的视觉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很容易体会出该主旋律是犹太人从心底里发出的痛苦呻吟。这样, 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 学生只是单一地听磁带录音,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而利用多煤体进行欣赏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极大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音乐的意境之中, 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十分有利。用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打击乐器演奏

打击乐起源于民间, 乐器种类繁多、音响色彩丰富、演奏形式多样。这种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作品的节奏深入欣赏。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 先展示给学生一张打击乐器演奏谱, 让学生先练习演奏。然后用该节奏为《闲聊波尔卡》伴奏, 这样反复几次, 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快速熟悉了旋律;最后, 我再组织他们分析结构,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乐句旋律特点……将优秀的打击乐合奏作品引入音乐教育,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综合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建立更开阔的世界观。

四、体验表演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蔡元培曾说:“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 生活多么甜蜜, 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表演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 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 能联想到清晨的山谷等。体验表演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脑思维, 动口演唱,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如在《大进行曲》欣赏中, 我先让学生反复听辨乐曲中的结构, 熟悉乐曲的主题, 理解乐曲表现的是军队在接受检阅时, 展现出来的那种豪迈雄壮的军威和一往无前的强大战斗力。接着我让学生分几个小组, 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 表演得十分投入, 轻松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创作法

在音乐教学改革活动如火如荼的今天, 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 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 以发展其创造力。例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时, 我先让学生视唱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主题表现出来的情绪, 为其填词。于是有学生的作品为:“苗岭美来苗岭俏, 苗族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你飞歌来我舞蹈, 踏歌起舞家乡真富饶!”我选出比较好的作品, 在全班教唱, 这既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 激发其再次创作的热情, 同时也让全班同学更深刻地掌握了主题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为更进一步组织欣赏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对初中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音乐教材中欣赏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掌握得十分透彻, 反复钻研教材, 扎实的基本功更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是学生的, 整节课不能使师生之间成演员和观众的关系, 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有位男教师上了一堂《牧童》的音乐欣赏课, 一开始用诗歌导入, 又对比不同风格的《牧童》, 还学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前面大约只花了15分钟,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同学们在欣赏教师的表演。先是这位教师用竹笛表演《牧童》, 接着又是吉他演唱了一首外国《牧童》风格的流行歌……在整堂课中这位教师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音乐素质, 但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没有体现。教学要真正地让学生走进音乐, 通过参与来体验, 进行艺术的创新, 感受音乐的魅力。又如, 在听赏某教师的《永远的莫扎特》的音乐欣赏课上, 让在场所有教师惊讶的是, 该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透彻钻研。教学时, 她没有过多地展示自己, 在分析作品时, 她通过流行歌曲《我不想长大》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并分析其曲式结构特点, 最后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该教师很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 通过图形、模唱、对比、画线条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 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不停地给在场的师生们带来惊喜和奇迹。音乐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素质, 就谈不上能上好欣赏课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音乐欣赏课质量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 音乐欣赏课不能停留在单纯地以讲解为主上, 仅仅追求听觉感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整个作品, 音乐欣赏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从视觉、听觉, 动静结合来满足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需求。当然还有学生的参与实践, 更多地拓宽和充实音乐欣赏课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 多媒体已可以制作视频音乐、动画等, 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世界。应该强调的是,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将音乐欣赏课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但也要辩证地对待, 不是多媒体就可以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板书、代替钢琴……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多媒体课堂教学,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扬长避短, 使多媒体教学成为音乐欣赏课中最亮丽的风景, 同时也被广大音乐教师所接受。

三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参与, 有效开发音乐欣赏课资源

“告诉学生, 学生会忘记, 做给学生看, 可能会记住, 让学生参与, 他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了。”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实践创作, 理解音乐作品, 从而实现音乐新课程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 对音乐作品及知识的记忆会更扎实、运用也灵活。

听赏过几堂优秀教师的音乐欣赏课, 其在教学过程中将作品的每个部分用不同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卡门序曲》A乐段中的顿音记号, 教师用不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作用, C乐段的《斗牛士之歌》用了更形象的斗牛动作, 让学生随着音乐联想,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 也不再觉得枯燥。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 重视音乐实践,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四运用学科综合的艺术, 推动音乐欣赏课的进程

新课标的实施, 促进了音乐欣赏课的改革、创新。音乐课应适当地融入舞蹈、美术、古诗词、文学等多门学科内容, 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模式。音乐欣赏课可以利用文学作故事背景, 如在《渔舟唱晚》中, 可以让学生听后思考作品描述了怎样的意境;还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想象怎样的画面;运用美术艺术, 通过画面想象用怎样的音乐来表达。如某教师的《荧屏乐声》中通过动画让学生选择该配怎样的背景音乐。但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应用要恰当, 不要造成学科的偏离, 这样无论是对音乐欣赏课本身还是对音乐作品的认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要学生动情, 教师更应激情。上好音乐欣赏课最终还决定于教师自身情感投入的多少。总之, 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凝结了音乐教师的智慧和汗水, 教师先要对音乐作品有正确的分析和理解, 挖掘音乐作品要素, 创设一个又一个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再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欣赏作品不断挖掘, 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创造新思路、新方法, 让学生们能真正体会到音乐欣赏课的魅力。

对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11

第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第二,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面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三,课堂气氛呆板,不活跃等。

近几年,我尝试着采取 “ 启发开放式 ” 教学。所谓的 “ 启发开放式 ” 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

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 -- 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可以在乐场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地驰骋,如陈钢的小提琴独秦曲《苗岭的早晨》中的 b 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苗寨人民欢快的劳动场面;也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面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 , 人理解为 “ 命运的叩门声 ” ,也有人理解为是 “ 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 ” ,这些讲法我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我理解的音乐的多重性,我称之为 “ 音乐是活的 ” 。

第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音乐欣赏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的一个持续不断的 “ 痕迹流 ” 。这个感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的审美过程。了解作品的整体,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和声、旋律、速度、音区等等,这种又集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消逝面接受音乐的多层次性和内涵。同时重要的是当音乐刺激听觉时,会把非同类的事物也牵涉到审美中来。这种非同类的因素有:听觉的感觉、哲理的体会、过去有关的生活经历、知识的积累、经验、思想及欣赏时的情绪等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联想,便存在着个别差异总是。当然这里要提醒的是:不能因个别差异音乐的共性。比如音乐中出现鸟鸣声时你不能理解为这是马蹄声,否则就离开了最起码的音乐共性。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 “ 启发开放式 ” 教学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很把握学生,课堂会乱套,学生很有可能会理解偏了。但是我觉得 “ 偏了 ” 也是值得的,因为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体会,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不过这时需要教师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自由发挥的前提下不离开主题,不脱离音乐的共性。

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能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们的情思连接在一起?这两者之间需要桥梁 -- 感情的体验、想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手段和纽带。但是感情的体验往往是不统一的或者说不同类的,这里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内容做主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上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场面。这部作品的结构、调式等由学生参与分析,特别是具体每段音乐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甚至在第一主題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感受音乐的美。

第三、再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来讲,这种 “ 启发开放式 ” 有着一定的作用。如果不给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机会,一直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自己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为今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突破与尝试 篇12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 也是培养和熏陶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 教与学出现脱节现象, 教师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课堂上似乎懂了许多, 课后却忘得一干二净。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 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 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重情感, 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非常抽象的, 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清楚。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 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 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 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 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 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思想情感。比如, 在欣赏《采茶舞曲》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采茶姑娘们的劳动场面, 我首先播放录像, 让学生聆听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 并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 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时, 学生蠢蠢欲动, 教师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 各组经过一番商榷, 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 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通过观看、聆听、演唱、表演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又如在教唱《长江之歌》时, 为使学生体会那种激人奋进的精神和感受长江那广阔的胸怀, 我节选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一部分画面, 借助多媒体展现在课堂上, 学生直观地看到冰清玉洁的雪白世界——长江发源地, 还展示了江水波涛汹涌壮丽景观。当起伏高昂的《长江之歌》响起时, 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艺术内涵, 情不自禁地为赞美长江而歌唱。学生的唱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此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互谈歌中最突出的几乐句所表现的特点, 请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为大家演唱一番。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艺术之美与体验。

二、重内涵, 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一般来说, 音乐有打动自己, 感动别人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若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那么, 学生将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所以, 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 要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把教学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艺术之中,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随音乐的节奏动起来, 以此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和兴趣。如在欣赏《龙船调》时, 该曲是一首极具民歌风味的歌曲。教学中在欣赏的同时, 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动画场面, 学生们的劲头十足, 创设了几种表演场面, 他们将拖把和书包作为道具用于表演这种既载歌又载舞的律动形式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之中。

三、重实践, 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来达到其目的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随意哼唱的小曲, 因我们这里是民族地区, 学生夹杂着不同的民族风味, 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 尽管是稚气十足, 但毕竟是其创作真情的再现。

如在教唱《渴望春天》时, 我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 在前一节课就将此歌按组布置下去, 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景象, 等上课时, 各个组将组里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 然后老师在把《渴望春天》的歌曲教唱给同学们,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画面能与音乐歌曲联系起来, 学生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比喻的, 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加以鼓励, 学生喜欢音乐艺术是发自内心的。实践证明, 色彩与音符的融合教学是体现艺术的价值, 由于好奇心, 好胜心的作用, 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 参与实践, 创造渴求成功的音乐教学情景也就随之形成。

在音乐艺术实践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 音乐风格的感受力, 音乐意境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 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四、注重音乐的情感性与情趣性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使人们心灵迸发出火花” (贝多芬) ,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 (柏拉图) 。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 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最具有情感性特征的。而提高学生的情趣性, 重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人对事业的追求的基础。完整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新颖变化的教学, 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它是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 鉴赏和评价等的能力, 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摘要: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突出其音乐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注重,情感,内涵,实践

参考文献

[1].廖宗马华著.《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上一篇:电子产品的健康隐患下一篇:计量模式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