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器乐教学(精选5篇)
高师器乐教学 篇1
器乐艺术是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 众多的乐器种类、多样的演奏手法、丰富的音响色彩等等, 将人类的音乐思维发展到了一种至深的境地。有了器乐艺术, 音乐世界变得更加繁花似锦。器乐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 同样也具备着艺术教育的作用性。她不仅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亦能陶冶情操, 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健全。她还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 解放思想。高师音乐教育中, 培养一名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教师成了发展中国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一、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现状
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任务, 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优秀的音乐教师。器乐教学是普通高校艺术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音乐审美观念以及提高音乐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 在普通高校音乐院系中器乐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虽然全国几乎所有的音乐院系, 甚至专科院校的音乐系都开设了器乐专业, 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器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声乐与钢琴才是主科, 而器乐则为副科, 可有可无, 重要性不明显。当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 在中国也已渐渐成为众多音乐教育者的共识。多元音乐教育“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 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一种正当性, 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正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的高校音乐教育,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器乐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调研, 总结出几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器乐教学中所存在着的问题:
1. 器乐教师师资的缺乏。
据调查显示, 全国各大院校中, 除几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器乐专业师资齐全外, 其他各类师范院校的高师音乐器乐教育约90%都缺乏师资。从而阻碍了器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2. 高师器乐教学中,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大纲模糊。
在各类师范院校中, 音乐教学大纲中其他理论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得清晰明确, 而器乐这门课程, 只是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模糊地列入大纲, 并未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也未对情况各异的学生作出明确的培养方向, 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徘徊不前。
3. 器乐教学模式单一。
器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容易将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当代大学课堂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很好的结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教育学范畴内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教学, 而是让学生机械化的去学, 从而缺少了理论化的深度, 和实践的灵活性。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且呆板, 基本采用一对一教学或小组齐上的形式授课。没有灵活的重奏课、排练课等实践课程, 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对高师器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及其独特的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 成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水平上升趋势, 其发展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使其不断改革深化。为此, 高师音乐教育器乐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在改革中笔者提出几点拙见, 如下:
1. 从根本上改变部分教师视器乐为副修的思想, 提高对器乐学科的重视程度。
大力发展各大音乐学院及各类综合性院校器乐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 更好地提高教师素质, 更多地提供给教师出学深造的机会, 更好地与其他高等院校专业人员交流教学经验。在防止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多进行专业学习和正常的业务交流, 从而也慢慢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2. 需制定一套系统的、严密的高校器乐教学计划。
音乐教学内容是规定音乐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全部内容。其中教育计划是反映教学内容的具体文件之一, 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力保证, 也是编写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以及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所以各院系在组织制定器乐教学计划与大纲的编写时, 应注意根据现状客观地把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范围、深度、结构、讲授的时间与速度以及在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各方面都系统地制定在教学大纲中。
3. 在教学上应注重因材施教。
器乐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应把学生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业基础好的主修生;第二类为专业基础不太好的主修生以及第三类没有基础的选修生。例如:对第一类学生而言可以按照“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 而对第二类学生可按“小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排课。总的来说,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程度合理地为每位学生提供科学的辅导, 将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型的人才。
4. 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改革。
通常大部分教师都只是运用单一的口传教式的模式进行常规教学, 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不由产生“学习疲劳”, 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 器乐课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器乐教学中, 能够较好地解决器乐教与学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出传统器乐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 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5. 开展包括器乐专业课外的活动实践课,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积极性。
单一的技能练习是各类高师器乐教学的普遍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说是必要的, 但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前提下只开展这一类授课方式且显得确实太过于单一。除了进行技能练习外, 器乐教师可以开设各类重奏课, 通过重奏课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能力, 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对音色的控制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对音准的鉴别能力等。除此之外, 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高师音乐教育应严把招生关。
成为未来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该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与最终目标,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就必须在招生质量上得到提高。同时, 前期的招生与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器乐师资的均衡。
三、结言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 而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涵盖器乐教学。当今我们都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高师器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并意义重大的一门课程, 它对培养后代儿童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师器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 笔者有责任与义务在器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本职工作中本着加强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而努力学习创新。
摘要: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 器乐教学无论是从中国音乐史还是外国音乐史上来看, 都是非常重要的。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双重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 进一步提高器乐教学质量, 笔者有鉴于此, 对高师器乐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拙见, 认为应在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加以改革,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多媒体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申宝国.《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6, (4)
[2]刘云翔魏煌著《音乐教育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
[3]曹理缪裴言廖家骅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4]张婷.《多媒体技术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艺海》2007年第02期
[5]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自序[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高师器乐教学 篇2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打击乐器(响板、三角铁、串铃、铃鼓),熟悉它们的音色和演奏特点;
2、让学生掌握每种打击乐的基本演奏方法,进一步感受打击乐器的魅力;调动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3、学生能够很好的用自己手中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伴奏。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并会用(响板、三角铁、串铃、铃鼓、鼓)打击乐器 2.能够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钢琴律动)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做个小游戏,考考大家!播放一段打击乐你们来猜猜里边就有什么乐器?
(教师评价语言:好极了、真给力、见多识广、真聪明等)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新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呢? 生:……
师:他们分别是(响板、三角铁、串铃、铃鼓)他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打击乐
出示图片告诉学生他的名字【展示给学生如何使用,并给各小组分发乐器】
师:老师把我们这几位小朋友分到了各小组,你们高兴吗?那就认识一下,找出你手中的乐器可以发出多少种响声,展示给大家。(小组讨论)
第一组:响板 第二组:三角铁 第三组:串铃
第四组:铃鼓 第五组:碰铃
(每一组组长介绍并说出本组乐器可以发出多少声音并展示出来)
师:(好极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乐器加入到歌曲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2.聆听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学生跟音乐律动)附听歌曲要求:每一组选择歌曲中的一句,并用手中的乐器打出节奏,小组展示(教师指导)
3.教师弹钢琴学生每一小组轮流用乐器打节奏并唱出歌词 4.教师钢办每小组用自己的乐器合奏(没轮的小组唱歌律动)5.各小组用自己手中的乐器将整首歌曲的节奏打出来
师:这些打击乐器不只能独奏、齐奏,还能合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旋律动起来吧!6.教师钢办,各小组用乐器伴奏 7.播放录音,边唱边用乐器伴奏 8.扩展
现在我每播放一种音乐你们来猜这是什么乐器?
播放音乐《梁祝》 学生猜 配图片(小提琴)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二胡)播放音乐《金孔雀轻轻跳》…………………(葫芦丝)播放音乐《小放牛》…………………(笛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打击乐器,你们有没有把记住它们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都有哪些乐器?(师生总结)8.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重温了这首好听的歌曲而且还交到了打击乐器中的几位好朋友,知道了他们的名称、外形,了解其演奏方法,感受、听辨其音色特点是乐器欣赏教学的重点。那让我们再次跟随音乐嗨起来吧!9.布置作业:
高师器乐教学 篇3
一、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育的现状
(一) 高师学前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现状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前, 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学习, 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学不认识1、2、3……, 不会打基本的节拍, 不懂得音乐的力度俗语和速度俗语, 对民族器乐也只是偶尔听说过, 根本就谈不上实际演奏民族乐器。
(二) 高师学前教授民族器乐的教师现状
除了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存在的问题而外, 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很多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往往是怀着很高的热情备课, 可是当面对学生们一双双不解的双眼的时候, 老师们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成就感瞬间全无。他们对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感到不可理解,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方面的态度也是大感不惑。这是由于教师们对学生在民族器乐课程学习中要求过高,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同时也没有从民乐的专业教学向业余教学转变的心理准备。
(三) 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现状
在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认识的同时, 高师学前专业的领导们在制定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的时候也存在着摸石头过河的现象。原因在于无民族器乐教学课程设置的经验, 因此只有在探索的情况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院系课程设置负责人、授课教师教师通过调研、分析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四) 高师学前民族器乐考核现状
考试是高师学前专业民族器乐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 同时也是让民族器乐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学生之所以担心, 是因为怕拿不到这个学分而影响将来的就业, 而他们自己在相应课程的课程学习中耗时太少或有限, 又想取的好成绩时间。老师之所以头疼, 是因为很难把握好评分这个度, 太严厉, 学生会成片的不及格, 把握太松, 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与不学一样过的假象。
二、高师学前的民族器乐教学应有自身的特点
(一) 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根本出发点
“音乐是学习和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和其他各项艺术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音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 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思维以及行为方式。”此话虽然出自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全国大会文件, 但足以看出欧美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由于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 “我国音乐教育不仅系统地接受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和阐释模式, 而且把它列为了整个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 并以此来重新解释和改造中国传统音乐。”这使得中国人在音乐的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以西方音乐的精神和模式为主的新思维定势, 从而导致了我国音乐教育曾经在主体精神方面的迷失。因此, 对高师学前音乐教育在民族器乐教学方面, 我们必须要重新构想。合理的构想不仅可以推动民族器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使其在形式方面永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本色, 同时也可以弥补由于文化认同的混乱感和疏离感。可见, 正确认识学前民族器乐教学, 对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建设, 传承民族文化是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的。
(二) 以新课程标准为课改指南
虽然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 但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指导思想始终是以新课标为准绳, 严格按照新课标提出的“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期音乐的兴趣, 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该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安排教学计划, 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要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异同点, 并能正确地听辨各自的声音特点;对于音乐风格与流派方面, 要求学生要能学会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而且还应该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戏曲音乐等。并且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特点, 通过增加器乐演奏及音乐活动的分量, 用本地区的民族乐器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 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动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目的。
(三) 以探究性和体验性作为学习民族器乐的方向
器乐学习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演奏型课程, 演奏技巧的训练是每一个器乐学习者必修的内容, 这种技巧性的训练往往是通过学生眼看、耳听、手摸、脑想协调配合的结果。作为学前专业的学生, 他们要学的并不一定是很高超的演奏技巧, 更重要的事学习高超的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演奏要领, 这就要学生要不断的探究和体验, 找到与学前儿童学习的有机结合点, 从而达到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的目的。可见, 这种动态的学习方式充分的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是实现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基础。
三、高师学前民族器乐教学改革的对策
叶澜在他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指出, “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 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 必然要求教育做出及时相应的变革,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 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于是, 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及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深化的思考, 成了我们理论严重中首先提出, 并且有统观全局意义的第一个大问题。”我国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学作为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必须建立在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深入剖析我国本土音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才能寻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 正确认识高师学前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能力
高师学前专业开设民族器乐课程教学以来, 广大的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总是怀着很高的期望投入到民族器乐的教学工作当中, 然而, 当他们发现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阻碍的时候, 就变得有些无奈。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的民族乐器的学习, 就连音乐理论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鉴于此, 民族器乐教师首先应该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心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传受基本技能和基本演奏技巧为基础, 结合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 先激发出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 以达到不让学生厌倦、畏惧民族器乐学习的目的。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 引领学生在民族器乐文化的殿堂里遨游。
(二) 制定符合高师学前学生学习特点的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通过对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实际情况的分析, 各高师学前专业在制定民族器乐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更有针对性。由于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可以说是音乐零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 广大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一定要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 找到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和的教学手段, 在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课程兴趣的前提下, 让学生在繁难的民族器乐技巧学习的过程去感悟民族器乐学习的文化内涵。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为了弘扬和传承我国的民族器乐文化, 国家音乐教育主管部分正在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高师学前专业是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主阵地, 广大的民族器乐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的举起这面大旗, 积极响应国家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的号召, 立足于《新课程标准》,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学习民去器乐零基础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制定出符合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民族器乐教学计划, 为我国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努力提高高师学前专业民族器乐教师的业务水平
目前, 我国高师学前专业在民族器乐教学方面, 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有很多是从本校或者外校聘请的专业性较强的民族器乐教师, 他们站在专业的高角度, 对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入, 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显得薄弱, 而是立足于自身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 以在学生民族器乐学习中以演奏技艺为要求,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不允许, 只能苍白无力的看着老师演奏, 教师的拔苗助长, 到最后教师在教学中, 体会不到这门课程的教授成就。可见,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前民族器乐教师是非常必要的。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学需要的不是表演型的教师, 而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前专业学生音乐零基础的实际制定出饶有兴趣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师学前专业的民族器乐教师要把枯燥的技巧训练蜕变成有趣味的活动式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轻松的学会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 他们在今后的工作才能起到传播民族器乐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 有针对性地设置高师学前专业的器乐考试流程
高师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 最担心的就是考试, 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民族器乐学习方面的不足。他们可以按照老师的讲解完整的演奏一首作品, 却不能有感情的去表现作品;他们知道民族乐器的种类, 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的了解每一种民族乐器。在考试决定学生能否如期毕业的严峻情况下, 广大高师学前民族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考试流程, 课内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来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 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课外则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 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以模拟室内音乐会的形式在室友面前进行展示, 室友则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现场评价和打分。这样一来, 学生的民族器乐考核模式就变得宽松了许多, 学生的学习和演奏激情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 而且还不受传统考试模式的约束。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早已把音乐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他们会在茶余饭后带着自己的家人去KTV唱唱歌, 而孩子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音乐的熏陶。他们随口便能唱很多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 但却很少能够见到具有本土气息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 特别是高师学前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们的思考。我们在摒弃盲目崇拜和学习西洋乐得同时, 更应该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牙牙学语的学前儿童, 让民族音乐文化在孩子们心目中生根发芽, 让民族音乐文化的灿烂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樊祖荫.多元文化与21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01, 1.
[2]陈立新.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J].安徽新戏, 1998, 5.
[3]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音乐学, 2004, 1.
高师器乐教学 篇4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 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各类高校音乐专业“泛滥性”开设的同时, 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笔者所在学院2011年度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对本省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配置抽样调查显示, 配置专职音乐教师的学校比例为3.9/100。专职的器乐教师更是近乎为零。师资缺口现象十分严重。一边是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一边是广大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严重匮乏;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素质教育, 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是与国家的教育战略背道而驰,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
(一) 教学模式与专业培养目标矛盾
高师的师范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的社会功能, 即为区域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然而, 教育部制定的大纲对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演奏家和艺术院校的高级师资, 这显然与高师的社会功能格格不入;试问, 中国需要多少演奏家?高师院校培养出出色演奏家的几率有多大?这些都很难用具体的数据去说清楚讲明白, 笔者认为, 中国不需要基数巨大的演奏家, 需要的是基数巨大的、适应中小学学科建设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人才。培养音乐家的任务应该由少数几个专业院校来完成, 事实是, 目前国内高师院校现行的器乐教学基本上沿用了专业院校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脱离了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 这种脱节直接导致了上述需求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二) 教学模式与高师学情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 逐渐升温的“艺考热”使得音乐专业成为“香饽饽”, 各类院校争相开设音乐专业, 总体招生数量连年暴增, 不加节制的扩招使得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这些考生只是经过极短的培训就参加艺术高考;更有甚者, 一些考生入学之后连最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具备。尤其是器乐专业考生, 更多学生是在缺乏系统学习的情况下, 用较短的时间“磨”出一首乐曲。这种情况使得教师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去重新帮助学生打基础, 同时, 还要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这样一来, 学生往往吸收不了课堂内容, 器乐的技能训练以“囫囵吞枣”的形式草草收场, 经过四年的学习, 当学生初步掌握演奏技术时, 又面临毕业和就业。这样一来, 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就成为了“夹生饭”。既不具备很好的演奏能力, 基础训练的天然缺失又导致其教学能力的底下。这种状况就成为了器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因素。
(三) 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果之间的矛盾
专业院校的器乐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对一, 每周课时一般为两到三节。多数高师院校的器乐教学基本沿用了这一模式, 实际上, 这种模式在高师院校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执行;这些是由于高师院校音乐专业过高的师生比造成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在校学生超过了一千两百个, 一线教师仅仅40余人, 师生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30!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器乐教学形式的变化, 音乐表演器乐方向的主修学生专业课一般是一对二或者一对三, 音乐教育方向的器乐选修学生一般是一对六进行教学 (甚至一对十) ;每周一个学时。以主修的学生为例, 平均每人每节课只有二十五分钟, 既要讲演奏法, 又要讲解乐曲, 时间难以保证, 学生的问题很难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课下练习又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二、高师器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探微
(一) 高师器乐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
高师院校培养音乐人才的定位的缺失导致了后续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果的方向性错误, 不切实际的培养手段最终使得高师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反复在低水平上徘徊。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要对高师器乐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确立。需要明确的问题是, 高师院校器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和能力?前面讲到, 我们需要的不是庞大的演奏家队伍, 而是能够适应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型的复合性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具备“能演奏、会教学、能创作、会编排”等四种能力;能演奏指的是具备能够演奏一定难度曲目的能力;会教学指的是经过全面教学方法的学习, 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储备系统进行传授的能力;能创作指的是通过理论学习, 具备创作小型的器乐曲的能力;会编排指的是具备一定的乐队知识, 初步熟悉常见乐器的特性和基本的演奏法, 能够较好的驾驭小型乐队的日常排练和音乐处理能力。因此, 高师器乐专业的与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有所区别, 而不能简单的模仿。
(二)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运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小课的形式存在,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解决学习难题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不足是学生之间缺乏直接的交流, 难以形成竞争性的学习状态, 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遵循“大小结合”的原则。在保留小课的基础上, 增加一到两节大课;这种大课形式绝非由一对一简单的变化成一对多。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 更具交流性质的课程。可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演奏进行自我评价, 指出自己不足, 不充分的由教师示范补充;也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奏、交流,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课内总结, 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缺点, 使之泾渭分明, 以便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鼓励学生建立课外学习档案;将每个月学生的最佳状态下的基本功练习和乐曲的演奏进行录音, 以学期为单位进行集体性的观摩点评, 促进学生专业的进步。除了课堂教学,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实践, 由教师建立学生的实践档案, 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从而确立“大课-小课”、“课内-课外”、“台上-台下”三位一体的技能教学体系。
(三) 全面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中“一专多技”的教学模式
除了对主攻专业的学习之外, 应当鼓励器乐专业的学生对同族同类和异族同类乐器的演奏法进行适当的学习。以琵琶为例。琵琶的同族同类乐器指的是民族弹拨器乐。如古筝、扬琴、柳琴和阮族乐器;异族同类指的是国外的弹拨乐器, 如吉他、竖琴等。琵琶现有的技法有相当一部分与上述乐器相似或相近。琵琶中的摇指与古筝中的摇指如出一辙;琵琶中的和弦按音法借鉴了阮族乐器和吉他的按音方法;三指满轮临挂与古筝的大幅刮奏效果异曲同工;龙眼滚奏又模仿了古琵琶 (阮咸) 苍劲古朴的韵味, 反弹则完全借鉴与吉他的右手演奏法, 甚至琵琶新技术“反轮”直接将吉他的轮指方法用到了琵琶演奏中等等。“一专多能”并非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这些乐器, 了解和学习这些乐器的演奏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十分有限, 挑出其中一两件乐器,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适当的训练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是可行的, 如琵琶同柳琴和阮族乐器 (包括吉他) 同为十二平均律乐器, 所不同的是演奏法和定弦法有所差异, 对同类乐器的学习可以弥补本专业训练中技能部分空缺, 同时, 可以更多的借鉴这些乐器中的演奏法, 运用到实际的演奏中, 对拓宽乐器的技术范畴和音乐表现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高师器乐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支撑
(一) 新型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课程
理论教学在高师教学中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部分高师院校为了提高所谓的“考研率”人为地删减理论课程。也有部分院校由于师资的不足导致课程设置一减再减。以作曲技术理论为例, 传统四大件中和声、曲式、配器、复调开课比例严重不足。以和声为例, 相当一部分高师院校仅仅开设一个学期, 按照这样课时安排, 甚至连属和弦都学不完就要结业, 作为基础课程都可以如此安排, 其他的课程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笔者认为, 要有针对性的开设这些课程, 如器乐专业的学生, 应该大幅度增加如和声、配器等实用性更强的理论基础课程。同时与学生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用学到的和声知识和配器知识进行创作并编配演奏。将这类的创作和演奏纳入到学分体系当中,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新型教学模式中实践课程的创新
器乐教学中实践性课程如合奏重奏和大乐队排练是器乐专业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重奏课程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协调和挖掘学生们学习的共性, 但会在某种程度上压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笔者认为, 在保留传统重奏合奏课程的同时, 可以尝试一些新的学习模式。首先是鼓励学生的创造能力, 理论课程对教学的模式的支撑也正是体现在这个方面。其次, 在重奏和合奏课程当中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声部转换训练和主导排练, 文章前面提到应该让学生适当的对同类乐器进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新型重奏课程的开设。具体做法是:以学期为单位, 每四周进行一次声部轮换, 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各个声部的旋律、和声和音响效果;主导排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导思维能力, 让学生指挥排练, 鼓励学生发挥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锻炼学生对声部之间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每个学生在声部轮换和主导排练时可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以便提高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博采众长和兼容吸收能力, 从而促进专业演奏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师器乐教学 篇5
目前国内对于器乐课堂教学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成熟的科学方法, 而自20世纪中叶起国外 (尤其是发达国家) 对器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就很重视了, 创造了许多有名的器乐教学法, 如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美国的爵士乐教学法等, 都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并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的器乐教学法。因此, 结合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高师音乐教育器乐课堂教学提出几条新思路, 归纳如下。
一、教材的选编
长期以来, 高师音乐专业在教材选用上多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 虽然,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院的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更应看到两者鲜明的, 甚至是本质的区别, 师范性是师
范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 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因此, 选用教材时更应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为标准, 突出师范性, 而不是照搬音乐专业院校的教材。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材选用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高师音乐系学生实际出发, 在教材选用上应立足于实用性、师范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1. 实用性
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 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 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因此, 在选材上就应多以乐曲为主, 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的练习曲出现, 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 即使是新的练习曲目, 也必须具有流畅、优美和易学易奏的特点, 减少教材中练习曲的比例。因为这种具有美感的“无障碍学习”, 不仅给了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而且增添了他们学习掌握器乐技能的信心与力量。
2. 师范性
高等师范是以培养教师为目的, 而作为教师, 必须学习教学
如, 教学《蜘蛛》一文, 最后一小节简要介绍一些不结网的蜘蛛。这段文字介绍了不结网的蜘蛛三方面的特征, 都有丝, 都食网。这两点与结网蜘蛛相同;捕食方法是“用力去捕取”, 而不是“用丝去绑缚”, 这一点与结网蜘蛛相异。通过类比分析, 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小节?讨论得知:这一部分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 这样写, 使文章内容更全面, 更富于科学性, 使读者认识到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如, 在讲授《奇特的激光》一文时, 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在说明激光特点时的叙述顺序 (先讲单色性, 再讲亮度, 最后讲方向性) 与讲激光用途时的叙述顺序 (先讲亮度, 再讲方向性, 最后讲单色性) 有何不同。通过认真比较、分析, 同学们明白了作者这样安排的道理:因为单色性是激光最突出的特点, 所以讲特点时先讲它;而光亮的用途较广, 所以讲用途时先讲它。在比较中, 学生们懂得了写文章时对叙述顺序的安排, 要有助于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 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向广度、深度发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开发他们的智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 通过自主选择论点或活动, 自行组织人员, 开展活动, 或搜集信息或展开调查, 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 再行筛选、研究, 最后以说或写的形式, 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探究式学习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语文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运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舞学生, 增强其探究的信心。如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 善于探究, 就提出了“四书”是部怎样的书, 朱子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简单论题;当代文学家钱钟书年少读书时, 就比较研究《说唐》和《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所用的兵器, 他后来在文学比较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其次, 要确定探究的内容。起始年级或基础较差的班级从小处入手, 问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 如“王昌龄《出塞》主题之我见”“《七根火柴》读后所感”。高年级或基础较好的班级与个人, 探究的专题可以选得大些、深些, 如“试分析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乡愁》一诗谈余光中诗歌的艺术特点”等。确定选题后, 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进行探究, 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合作, 自主与合作并行, 教师要参与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 进行点拨、指导, 还要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 或运用多种形式载体, 如采用汇编成册的形式、召开交流会形式、课堂辩论的形式, 让个人或合作小组汇报、展示探究的成果, 进行探究学习评价。一方面让探究主体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 另一方面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心得, 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探究水平。
五、挖掘创新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设计。首先, 教师应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带动学生。譬如执教《小桔灯》一文, 教师提着一个预先做好的小桔灯走进教室, 学生亲眼看到小桔灯微弱的光亮、小巧玲珑的外形、精致巧妙的做工, 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课后纷纷效仿, 动手做出了萝卜灯、南瓜灯、苹果灯等各式各样的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改造、组合等, 对学生都是一种良好的启示。其次,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教育的契机。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后, 可设计一作文要求, “假如奥楚蔑洛夫在街道的拐角处遇到席加洛夫将军, 请发挥想象, 不改变主题, 续写遇见时的情节”。再次, 教师要善于创造有利的切入点。如讲读《驿路梨花》, 我们就一反过去单纯改变记叙的顺序讲述故事的做法, 要求学生转变角色, 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角色变换, 是一种全新的练习, 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秀教师独到的解读、点染, 往往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说到底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连宁.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2.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1.
[3]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3.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1.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摘要: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 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为它是随着青少年的智力及足球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培养形成的, 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 意识是其灵魂, 也是衡量一支球队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 对青少年进行早期足球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意识;培养
足球比赛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 运
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足球意识, 在比赛中方面的训练不够有关。制约和反制约的反应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
影响。如果每一个运动员都具有良好的足球意识, 同时又掌握了熟练和完善的技战术, 再加上有充沛的体力, 就能在比赛中自
法。弹琴与教琴是两码事, 会弹不一定会教。目前不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器乐演奏水平较低, 若不开设相应的器乐教学法, 就很难教学生演奏好琴。器乐课教学就像医生治病, 要抓住要害对症下药。器乐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甚至有可能永远影响他们的发展。此类课教材的选编主要以讲授器乐教学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 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心理及器乐教材的选用等, 还可以根据中小学音乐课器乐教学特点, 讲解中小学实用的器乐演奏方法和曲目配置。就高师器乐课程而言, “器乐教学法”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 也更有乐趣。
3. 艺术性
器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 学生不仅要懂得正确的系统的演奏方法和基本技巧, 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 器乐艺术史及器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器乐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 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 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器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 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器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 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方法
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 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已不能适应高师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 我们必须革新教材教法, 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课程体系。笔者就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作简要阐述。
1.示范讲习法
由教师示范器乐演奏的规范动作, 讲解演奏的知识和技巧难点, 教学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演奏技巧的讲解做到形象、浅显易懂, 从而使学生从主观上乐于接受学习, 从而找到学习器乐的动力。教师的范奏是器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包括方法示范和乐曲示范两个部分。方法示范主要是教师对器乐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 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地了解该乐器器乐的方法和要点, 这种示范如结合简要的方法讲
●卜义文
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默契地与同伴配合, 更好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作用。现代足球越来越向全面、快速、准确和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 这就更加提高了对足球运动员意识方面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一再受挫, 究其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足球运动员普遍存在着足球意识太差, 这也是国内外许多教练比较一致的看法。造成这样的原因, 与我国足球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对足球意识
球运动员运用各种技、战术时起着支配的作用, 它由多种因素组成, 居主导地位。足球意识活动是运动员通过眼、耳、身感受到比赛中的各种情况和自己脑中原已积累的经验相联系, 经过脑子的分析、估计、判断应变等思维活动而作出相应的肌肉反应 (动作) 。足球意识不仅表现在某一具体动作的思想反应上, 同时包含着对整个足球运动规律性的认识。
人们在探讨足球意识时, 一般认为意识包括预见性、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等, 而它们与良好的观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阔的视野, 全面、准确、迅速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足球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优秀足球教练员极其重视观察能力的早
根据足球运动发展的特点, 培养足球运动员必须从小抓起, 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训练,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而足球意识的培养更是这样, 足球意识在足
解, 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乐曲示范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范奏, 由教师把所要教的乐曲进行完整而规范的弹奏, 学生通过观摩、欣赏, 不仅了解到所学乐曲的器乐姿势和方法, 而且受到了乐曲艺术美的感染, 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器乐的欲望。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 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当然, 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 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让他们独奏表演等, 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 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2.欣赏模奏法
学生通过对歌曲、乐曲的欣赏, 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观摩, 如观看音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器乐讲座等。这样的集体课就改变了原有“一对一”的授课形式, 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而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关键又在于沟通, 因此, 我们要实施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实践, 然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点评。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 学习有了主动性和针对性, 且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长处, 教学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3.趣味游戏法
教师准备好与音乐课内容有关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分组加入, 利用乐器对音乐进行再创作, 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比赛, 这样不仅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使他们对器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师器乐教学】推荐阅读:
器乐演奏教学05-15
中学器乐教学08-26
小学音乐器乐教学09-08
器乐教学的方法11-08
音乐与器乐教学11-16
中小学器乐教学08-26
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12-08
因地制宜开展器乐教学05-28
高师教学07-14
器乐教学,教案,学习资料,音乐课,竖笛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