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2024-10-26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精选12篇)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篇1

声乐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基础师资, 在整个音乐教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教学因其面对对象的特殊性, 又显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师, 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改革, 是在教育思想上的一个共识, 是在教育理论上的一个突破, 是高师声乐教学走上新的阶段, 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高师教育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高师的声乐教学也面临着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一、高师的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之差异

声乐教学通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 已经基本确立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两大体系。这两大不同类别的声乐教学在诸如教师素质、教学形式与授课方式、教学性质与内容等方都有明显的差别。

就教学性质与内容而言, 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注重“专业性与表演性”的结合;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则强调“师范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总的来讲, 两者对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规格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主要培养歌唱演员, 一个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将就“博而泛”, 讲究各种相关知识的密切配合。

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常采用“一对一”的模式, 对授课内容也采取循序渐进、中外结合的形式;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则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 更加适合“师范性”的教学理念,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教学师资方面, 高师的声乐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只有极少数人是直接毕业于音乐学院的。而音乐学院的教师几乎全部都毕业于音乐学院,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还有少部分是从国外进修回来的, 这部分人大都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过大奖, 具有相对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音乐学院还配备有专职的钢琴伴奏教师, 他们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技能, 还在音乐作品处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一点上, 高师的声乐专业学生只有到达硕士层面的才能享受到。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

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经济的日益发达, 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音乐教育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也出现了很多比较具有科研价值的、就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 在很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 音乐教育仍然趋向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与我们所提倡的“基础音乐教育”相去甚远, 其弊端也暴露无疑。

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其任务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学习里, 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 又具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且要有一双会“听”的耳朵和一张会“教”的嘴。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总是对声乐教学的各种理念以及教学法关注不够或是根本不加关注。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 教师往往这种于声音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 致使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 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 出现了只会唱, 不会教的现象。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学生在看待某些问题时, 常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从而影响到演唱技巧的科学掌握。因此, 对目前高师声乐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调整, 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多尝试开设声乐小组课和集体课, 在这种形式的授课模式中, 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导掌握基本的声乐发声及演唱技巧, 并能够通过观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现场指导, 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声乐技巧的同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

作为整个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声乐艺术不只是一种发声的机制和技术, 而是包括着极其深邃厚重的内涵和丰富广博的精神元素的一种声乐文化。事实上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但长期以来, 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重技轻文”的倾向。另外, 长期以来声乐技法的困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在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课程、培养目标、人才评价诸方面都有意无意地造成了技巧与文化的对立。因此,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声乐教育人才, 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外,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如要走上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 应首先从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 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化开始。唯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声乐文化, 从而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教学素质。

三、高师声乐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高师声乐教学突出师范特色, 首先应体现在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教学思想转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学行为, 其关系是非常重大的。把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宗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的全称, 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要主动向教学目标靠拢, 教师所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都要浸透着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元素”和“信息”,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 因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必须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倾向性, 要以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培养, 使学生不至于“学死书, 死读书”。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端正他们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以及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 不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都怀揣“歌唱家”的梦想, 以至于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既因为没能成为歌唱家而懊恼, 又因为没有为自己搭建好完备的知识结构而后悔。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毕业生, 在工作以后所面对的学生基本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璞玉”, 在歌唱教学方面所从事的也是对声乐的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因而, 在对这样的学生训练时, 不仅要注重于他们如何“唱”如何“表演”, 更要注重他们以后能如何“教”, 要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辨别能力的“听”的训练, 要让学生在既会唱又会表演的前提下, 更会教,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凸显“师范性”的特征, 才真正地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区别开来, 培养出来的才是中小学真正需要的音乐教师。

“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每个学生究竟用什么方法使他的技能、技巧逐步提高, 就不能都套用一个公式。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声音特点、音乐基础、个体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找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声乐教学。即使在同一堂课上, 也可能有些细微的变化, 教师要做到在同一原则下的创造性教学, 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的某些优点, 加以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走上声乐学习的正确发展之路。

摘要:声乐课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声乐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 培养人们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活动。高师声乐教学应区别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 从而突出其“师范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师,师范性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启泉, 催允秋,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沈阳:百花文艺出版杜, 1996.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篇2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华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有关高师声乐教学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高师 声乐 教学

近些年高师的声乐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向前跑动着,从“专业化”的一对一授课模式溶进小组授课方法,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化走向多元体的培养方向。这是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声乐教学意识的革新,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或者说打下基础。但无论怎样发展、怎样变化,一定要遵循声乐教学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脚踏实地。既要突出示范性,又要遵从客观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声乐教学,可在教学模式上做些调整,决不可以贪快、贪大,否则将适得其反[1]。

1、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楼万丈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楼房是建不高的,声乐教学也是如此,开始歌唱基础训练必须打好。如开始的站姿、身体各部分的自然协调性等。正确的歌唱呼吸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影响着歌唱方法以及音质、音色的好坏、音域的拓宽和音量的大小变化。因为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远在17世纪,西欧很多声乐家们就有许多关于歌唱呼吸的名句,如“歌唱呼吸对声音起着重要作用”;“呼吸是歌唱的源泉”;“歌唱的艺术即是呼吸艺术”;“只有知道怎样呼吸,才能知道怎样歌唱”等等。在我国古代关于声乐的论著中也非常强调呼吸,如“夫气者,音之师也”;“气粗则音浮,所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所散则竭”。戏曲里讲“气沉丹田,头顶空虚,全凭腰软”等,它们高度地概括歌唱呼吸的重要性以及气息与声音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认真对待,决不能掉以轻心。另外,对于歌唱发声的理论知识如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的、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人声的物理性质、嗓音分类里,各声部分类的依据以及根据声音特点而又细分的种类、对等变声期儿童嗓音的保护及训练方法等都要对学生进行讲授。这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特殊要求,是教师教育的另一方面体现[2]。

2、系统的练声曲是声乐教学的基石

练声曲,尤其是学习声乐初期的基本练声曲,在俄罗斯的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练声曲目,就好比小说中武林高手的秘籍。在一节声乐课中,练声曲的部分至少要占据一半的时间,具体曲目因人而异,而且针对不同声部的学生,也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例如学生是一名女中音,专业老师就会加大中声区和气息的训练。俄罗斯常用的练声曲目有《格林卡练声曲集》、《柴可夫斯基练声曲集》、《里姆斯基-科萨克夫练声曲集》、《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集》等等。在开始演唱之前,为了使练声顺利的完成,教师会先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示范,并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意见,使演唱得以更好的完成。

3、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培养合格的高师队伍。就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规则和目标,就是要培养我国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个目标,系统的实施是“个别课”声乐教学形式远不能胜任的。也不是通过集体课、大班课讲讲就能获得。它是需要一定形式和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的“小组课”在这里起到重要角色。

3.2从教学内容上看。其一,从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声状态、语言的训练。其二,对声乐观念的讨论。其三,将中小学歌唱教学内容纳入声乐小组课进行系统学习训练。其四,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歌曲的理解和处理。其五,在以上教学内容中有意识渗入声乐课教学方法训练。教学组织能力及歌曲伴奏自弹自唱等能力的培养。

3.3从小组课的授课形式看。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几个至几个学生小组课教学。按嗓音的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授课,要采用集体讲授及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内容要有共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个别授课时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歌唱技巧上也容易得到提高。

3.4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看,小组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有示范法、观察法、比较法、讲授法、实践法、练习法等。在小组课上集体讲授发声基础知识原理,声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和风格把握。歌唱理论及声乐教学方法。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学习中外名家演唱现场实况进行学习讨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赏评论,学生的演唱等。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声乐,音响和歌唱感觉的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获得某种能力。同时,还要反思我是如何掌握这种技能的。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教师是如何教其他的学生,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转换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具备教师的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3.5从评价标准与方式上看。小组考核的评价方式为:所有声乐课代课教师用百分制给出成绩,给学生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毕竟声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影响声乐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声乐基础技能技巧、歌唱语言、风格的把握。情感的流露,艺术的表现,以及歌唱者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等等。老师在给学生成绩时应该综合评价,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和努力方向,每学期的艺术实践,以学分的形式纳入教学实践,以此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学成绩展示和多种能力的体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论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一定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學原则,不能因学生起点低,想让学生进步快些而违背教学原则,更不能因学生音乐素质或接受能力稍差就大发雷霆,要有耐心,做到一视同仁,了解各种唱法的基本要领,突出师范性。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声部的判断要给予正确的定论,使个性及早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教学,循循善诱,做到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有兴趣。在大小课相结合上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多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锻炼、多发展,特别是对歌唱表现要高度重视,以气发声,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这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课题编号 : 本文为 黑龙江省 艺术科学 规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 科研项目 ,青年项目 编号12C018

参考文献:

[1]赵震民.高师声乐硕士生声乐教学初探[M].北京:音乐创作,2006(6).

刍议高师声乐课堂 篇4

(一) 突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在高师音乐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 因为受到生源和师资的限制, 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用在高师、中师以及一些表演团体需求的满足上, 因为这种需求方向的存在, 慢慢的就形成了重专业技能轻师范性的教学观念, 教学形式以“一对一”为主。但是现在音乐教学的阵容得到不断的扩大, 音乐教学侧重于对基础音乐师资的培养, 在这样的前提下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的运用, 从师范性的思路思考问题。改变“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 并不是完全否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灵活机动的选择教学方式, 发挥出各种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

(二)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改变以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师培养的学生是讲台中上的音乐教师, 并不是舞台上的歌唱演员。所以在声乐教学课堂中应该多为学生创造讲课的机会。在教学中加大教法的教学比重, 可以在每周增加一节教学实践课, 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要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深刻体会为人师的感受, 学生讲课结束以后, 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实践课进行讲评, 促进交流, 丰富经验。

(三) 教学媒体的选择

因为声乐教学的灵活性比较高, 教学效率的高低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教学课堂之中, 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通过媒体教学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媒体有很多, 教师可以与情境的不同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因为受到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局限, 媒体作用得到发挥的前提应该是对声乐教学性质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对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之后, 再通过教学理论对媒体选择进行利用, 这样声乐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师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

(一) 专业知识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教学模式的选择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 声乐教学应该从“师范性”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对声音变化进行识别的能力, 对自己声音的音准、音质是否准确进行判断。声乐演唱同时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 是不会深入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意蕴的。所以,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锻炼学生即兴视唱歌曲旋律的能力, 加上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 使二度创作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 教师对相关学科的切入

声乐艺术与其它学科相同, 不能离开相关学科而孤立存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该尽量抓住教学中有关知识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文化艺术的魅力。高师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 同时还要对声乐文化知识和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全面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歌唱理论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自己的知识得到逐步的扩展。在练习歌唱发生时, 可以从发声现象着手, 与物体的振动、固态声音、液态声音等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与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庞大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适当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延伸, 比方说在讲解《沁园春·雪》时, 可以与文学体裁教学结合在一起, 对词的演变与由来进行充分的讲解。

三、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 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与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声乐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 这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教师应该积极、认真的进行备课。

(二)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过程, 关于这一环节, 教师应该对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掌握, 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讲授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审美修养和形成艺术思想品德的过程。

(三) 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消化, 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歌唱的能力以及解决歌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在布置作业之前, 教师应将作业的目的解释清楚, 将解决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交代给学生。作业中应该将发生练习曲以及相关资料等体现出来, 通过作业的完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结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完成以后,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的说明, 将值得发扬的提出来给予表扬, 鼓励他们以后可以发挥的更好, 同时还要针对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继续拧强调和改正, 在以后布置作业的时候有针对性的侧重一些, 帮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与吸收。

参考文献

[1]宋瑛.高师声乐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性研究与应用[J].黄河之声, 2011, (11) .

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作者:周华 刘才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新的教学大纲对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和专门音乐院校培养目标的区别。如何在新时代要求下发展好高师声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课题。就此本文谈谈对高师声乐教学的三点体会:理论、实践并重发展教学;大、小课相互结合教学;舞台实践、教育实习并重教学。培养出更符合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高师声乐声乐文化教学能源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78-01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虽然各地高师艺术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但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单一地沿袭着音乐学院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无多大的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担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师资任务的完成。笔者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大纲为依据,秉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自身多年的实战经验,谈谈在高师声乐教学上的几点体会。1 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发展教学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程一般是贯穿始终,三年或者四年都会开设。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经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服务,这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声乐技能、技巧,能唱歌,而且更要掌握一个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声乐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声乐教学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声乐发声原理、教学法等基本声乐理论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声乐实践训练;二是注重声乐文化对声乐实践及声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的音乐,它不仅是大家常说的练钢琴、练声乐、练舞蹈,它更是一种文化,高师声乐教学就承载着音乐文化的传播,所以不能不重视。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只重视发声技能的实训老师,除了一遍又一遍示唱要求学生把声音唱好之外,甚至不教也不引导学生学习声乐文化知识,这使得很多学生除了唱歌,对其他,一无所知。这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严重矛盾,使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甚至小朋友们的声乐教学。随着21世纪地到来,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了音乐师范生的必然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音乐人才,为更好地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添彩。2 注重大、小课结合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都是沿袭着音乐学院“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各地的高师院校对这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但仍有很多老师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向专门音乐院校看齐,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有害无利。近年来,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上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师资能源越来越短缺,二是学生专业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教学难度加强。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仍只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模式,显然不够。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必须得采用大小课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发展。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唱歌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声乐审美情趣;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主要通过声乐大课形式渲染,效果更佳。声乐大课,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引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声乐大课,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直观视听教学工具,加强课堂的形象、直观、生动、多样性,使学习声乐的共性知识能资源共享,避免一些没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能源。但由于声乐学习本身是一门具有强烈个性的学科,高师声乐教学也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特点,遵循它的教学规律,这就需要也必须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模式。这种小课教学针对性强,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再加上小课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学习时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所以,高师声乐教学,采用大、小课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方式,既可以节省教学能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师范性,又不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了声乐艺术本身的价值。3 注重舞台实践与教学实习并重教学

真正把高师教学这块平台打造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质量的中小学师资基地,这项工作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这也是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挑战的新课题,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通俗地说,高师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学生不但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歌唱技能能,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而且能把歌唱技能,感觉和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那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歌唱能力和教学能力。可能有的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高师声乐教学突出的是师范性,也就是教学能力,至于歌唱能力不是很重要,能简单的范唱就行,其实从人性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是不正确的。声乐艺术本身是一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表演学科,有的人甚至认为声乐艺术的最终价值是体现在舞台上。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学,这门艺术的本身要求在舞台上找到自信。“会唱”并不是说要达到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演唱水平,而是说高师的学生也能站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唱,其实这也学生寻找到教育教学自信心的源泉,只有学生找到了歌唱的自信,找到了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动力,教学的自信才能慢慢培养。所以舞台实践和教育实习都是高师学生锻炼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创造这两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非常自信地胜任毕业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4 结语

这里只是从大范围的方向谈了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如把通俗唱法引进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偏重民歌等等。总之,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引发了声乐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体系等一系列的思考及探索,未来的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一

龙源期刊网 http:// 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高师声乐教学探索和改革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寻求科学、合理、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师声乐教育发展之路。同时,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要切合实际,体现艺术性与师范性的结合,更希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中性格特征因素探析 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性格特征;优化性格

音乐的最早形态是声乐①,声乐教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有形的发声器官和无形的声音效果相结合,有形的肢体语言和无形的思维调节相结合,致使声乐教学成为一个复杂又难以稳定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性格特征因素作为主导个体意识的潜在的隐性因素,时常会被忽视,以高师声乐教学中性格特征这一因素进行探析。

一、高师声乐教学概述

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声乐课是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为一体,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表现、艺术创造能力与高尚情趣的一门学科。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往往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教师的教属外因,学生的心理因素属内因,内因受外因的影响,外因受内因的制约,内因与外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技能提高。心理因素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性格特征属心理因素范畴,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性格特征因素

(一)性格

所谓性格,心理学上认为它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性,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动方式中所表现的那种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性格有好与坏之分,同时性格也是可塑的。性格对能力和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1985年对外倾型和内倾型这两种气质类型的特点进行过如下描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了“气质的体液学说”,即多血质——开朗;粘液质——冷静;胆汁质——易怒;抑郁质——忧郁。以上两种学说,是有关气质和性格类型的重要理论学说。

(二)音乐中的性格特征因素

研究表明:性格气质倾向胆汁质的人性格急躁,精力充沛,果敢、坚强,对事物反映迅速而强烈,行动敏捷,爱激动又难于控制自己,他们多喜爱贝多芬和亨德尔的宏大激昂;性格气质倾向多血质的人反应灵敏,活泼热情,善于适应环境与社交,但不够稳重踏实,他们多喜爱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热情明朗、优美华丽、富于活力;性格气质倾向粘液质的人沉着稳重,冷静安详,达观平衡,情绪不外露,但反映迟缓,他们多喜爱巴赫的深刻、内在、富于哲理、逻辑性强,给人启示,引人思索,但也会在类似蓝色多瑙河这样欢快生动的作品中,使内心的火热情感得以释放;性格气质倾向忧郁质的人感受性强,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情感深刻强烈,执着专注,但心胸不够开阔,易多愁善感,他们多喜爱柴可夫斯基的深刻、内在,感人至深,令人心眩颤动,沉郁动人。②

三、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性格特征因素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各因素

在整个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因素共同配合,内因与外因紧密合作,互相促进。生理因素包括学生个体的发声器官,嗓音条件,健康的体魄等方面;心理因素包括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可以改变的,生理因素靠心理因素的支配,有意识的完成发声肌体的各项活动,心理因素在良性的声音状态下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心理因素各方面的优化。

(二)顺应性格特征因素,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与前面相对应,现以女高音为例,例举适合声乐演唱者性格特征的曲目。性格气质倾向胆汁质的人适合演唱宏大激昂、气势磅礴、情感强烈,戏剧性强的曲目,如《艺术家的生涯》中穆瑟塔的唱段等;性格气质倾向多血质的人适合演唱灵活多变、旋律跳度多变的曲目,如《唐璜》中采琳娜的唱段《鞭打我吧》、《魔笛》中帕帕吉娜的唱段等;性格气质倾向粘液质的人适合演唱层次清晰、哲理性强的曲目,如《春思曲》、《唐璜》中安娜的唱段等;性格气质倾向忧郁质的人感受性强,适合于演唱含蓄细腻、情感内在深刻的曲目,如《唐璜》中艾尔维拉的唱段、《叶普盖尼奥尼金》中塔基亚娜的唱段等。从上面的举例不难看出,胆汁质与多血质的区分不是很明显,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区分也不是很明显,但胆汁质、多血质与粘液质、抑郁质的区别就很大了。同时,单纯为一种性格类型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具有中间型,故在选择曲目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某首作品只适合于某一学生,如《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唱段,适合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选用,但肯定不适合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选用。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的考虑能将 “动机”结合在教学中,结合个性性格特征因素,从发声练习曲到完成声乐作品的演唱将是一个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从顺应学生性格特征,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到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渴求,是一个良性的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拓展性格特征因素,优化个性,凸显师范特色

富于鲜明个性的声乐表演是歌唱家在艺术上是否走向成熟的分水岭,歌唱家要想获得全面的成功,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在声乐的教学中,歌者要寻找个性的声音,发挥个体的性格特征因素,更好的磨练,体现个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作为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还要渗透的是,拓展学生的性格特征因素,凸显师范类特色。今日的学生是将来的教师,在顺应自身的性格特征后,还要驾驭适合多种性格类型的作品,学以致用。另外,对学生本体而论,自身有好坏之分,性格虽具有稳定性,但仍然具有可塑性,可以从不同气质、性格的作品中吸取新的东西,与自己的性格进行互补,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化,以某种突出的性格特征为代表,融会贯通其他性格特征,从而使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更加完善,取长补短,尽显个人的人格魅力。

(四)性格特征如何把握

学生性格特征的了解与把握,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声乐教学的一对一式授课模式正是增进了解的有利时机,教师可以从行动中观察,通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参加活动的态度等等;还可以从言语中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学生说话的多少、言谈的风格,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类型;还可以从学生的外貌上观察,学生的外貌是性格的自然流露,可以通过眼神的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同时,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内隐性,教师需要长期系统的观察与了解。性格特征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尝试的。

综上所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性格特征因素,不要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不要千人一面的教学成果,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注释:

① 《欧洲声乐史》,刘新丛、刘正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6月第1版,第2页。

②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张前,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篇7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声乐教学,高师声乐

世界的文化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是一座充满拥有无穷魅力的宝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是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多元化声乐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符合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声乐教学,才可以让音乐自身的多样性、时代性、民族性完美的融合并发挥出来。这对于音乐教育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多元化声乐教学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自近代以来形成了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欧洲音乐论,中国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影响,提倡音乐教学方式也西化。中国声乐教育是以欧洲声乐理论和演唱方法作为传统声乐的基础教学模式。即便到了今天,在我国许多音乐学院教和音乐广播仍在宣扬着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欧洲美声唱法。这种欧洲美声的演唱系统代表着西方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观,是欧洲古典音乐体系文化的经验。在我国声乐教育中,欧洲民间音乐几乎没有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方的声乐作品。提到声乐,大家联想到的还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歌剧。而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也在发生改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怀世界性的音乐,这是时代的潮流。

全球化带来的是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为声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如今的声乐表演家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于西方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也开始关注世界其他地方的声乐方式和艺术风格,打破了西方声乐“一统江湖”的局面。 然而要想完全摆脱西洋声乐教育中的桎梏,打破壁垒,就必须要走出去,开放自己,吐故纳新。首先,高师声乐教育理念的改变。 要在高师声乐的教学实践中有多元化声乐教育概念,对于声乐艺术世界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知道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相比其他国家、 民族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只有对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也采取虚心请教,才能做到吐故纳新。才能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超越自我,摆脱因欧洲为中心的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弊端。发扬各民族在声乐教育中的优点,加快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形成。在国际声乐教育中,我国也不再是被动的输出声乐人才,开始与国际接轨,共同进步。所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已经成为中国21世界高师声乐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个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世界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已经融为一体,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世界音乐文化进一步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学习和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已经高师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多元化声乐教学中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学习到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够使自己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角度对不同民族的声乐文化。声乐艺术形式和风格进行学习和观察。在中国声乐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高师声乐教育除了让学生要积极地吸收其他声乐文化中优秀部分,也要带领学生开阔视野,对声乐有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各地区民族声乐文化的认识,建立起一个平等交流的意识,促进不同声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声乐的鉴赏能力,还应该启发他们去探索不同声乐中的不同元素,为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声乐人才做准备。

(二)多元化声乐教学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必然性

1.社会因素。在现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无疑在当今社会中拥有更多的优势,用有更多的选择。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声乐的教学无法让学生达到更专业的声乐技术水平,这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中无法将之成为自己的一个优势。而现今社会竞争激烈,高师声乐的教育与学生日后工作实际脱轨严重,甚至有些学生不会选择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多元化声乐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好的开拓自身视野,认识自身不足,同时也为将来成为多元化社会的声乐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比较单一。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似乎更像是教会学生完成某一部声乐作品。而这些声乐作品往往是来自民族音乐和欧洲美声作品,更注重技能技巧的专业度。没有办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声乐文化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在教材内容上就没有这一限制,它可以是学生熟悉的现代音乐,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摇滚,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音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化声乐教学目前在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声乐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声乐教师作为高师声乐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其自身素质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声乐学习。虽然中国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逐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但仍然有一些教师采用高师声乐中的单一教学方法。对于声乐的教学也只是仅仅停留在民族、通俗、美声等方面的教学,不敢有半点逾越。同时因为多元化声乐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需要教师更多的掌握与声乐相关的知识,如与相关音乐的文化背景,演变历史,相关文学故事等。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是无法很好的贯彻执行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更不提如何让学生在多元化声乐教学中收益。

(二)过多注重演唱技巧的传授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但考试机制仍然是当前学校对于老师教学结果的主要检验手段。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就会更注重那些需要考试的项目。演唱技巧作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提高演唱技巧上,从而忽视声乐教育中其他的内容。让声乐教学变成演唱技巧的教学,更别提什么多元化声乐教学了。

三、如何促进多元化声乐教学在我国高师声乐中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接触多元化的声乐作品

多元化声乐教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声乐类型和声乐文化。由于在高师声乐的教学中,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为主导,加强对欧洲音乐鉴赏能力的培训。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就必须让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不同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声乐作品。在对声乐作品的学习中,要注意不应只对其中的演唱技巧感兴趣,还要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的乐器, 就能更好的理解声乐作品的风格,可以更好的为自己所用。

(二)引导学生不同音乐的原生态的文化背景

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音乐作为人们最常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最常用的方式,所以音乐的创作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具有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使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 由此,也就衍生出许多特有的演唱方式和演奏乐器。学生只有在了解音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文化背景,才能对音乐中所描绘的感情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接受来自不同音乐的声乐文化。

四、结语

浅论高师声乐教学法 篇8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 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 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 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 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 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 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 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 并改善嗓音, 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 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 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 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 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 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 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 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 因此, 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 因此, 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 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 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 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 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 (站姿、坐姿) , 正确的呼吸方法, 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 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 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 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 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 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 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 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 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 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 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 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 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 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 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 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 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 一般安排一个年级 (同专业) 的学生同时上课, 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 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 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 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 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 提高演唱技巧, 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 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 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 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 (一般5到8人) , 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 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 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 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 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 学习一段时间后 (一般在期中、期末) 及时调整, 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 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 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 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 基本功扎实, 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 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 可以进行声乐观摩, 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 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 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 获得舞台经验, 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 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四、结语

总之, 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 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 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摘要: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在现实中高师院校对美声、民族演唱有深入研究, 但对中小学声乐教学中的教法研究却很少。为适应我国国民素质教育发展需求, 要突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范性”“实用性”, 作为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 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

[3]曹理, 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郁文武,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6]王燕宾.声乐理论课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 2006, 2.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形体的运用 篇9

在高师声乐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的声音和形体的协调统一的运用, 这种协调统一的运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声音和形体内在运用的协调统一。声乐其实是一种技能, 它需要人体中每个歌唱的器官部位协调配合。学生在演唱时, 深吸气息进入肺部, 在胸腔、两侧肋肌、横膈膜和腰腹部肌肉的运用控制下, 顺呼吸器官上行至喉部, 声带闭合挡住气流产生声音, 声音经过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等共鸣腔体进行声音修饰, 运用口腔器官形成语言, 这是一整体运用的歌唱方法, 是由身体每个器官的整体运用。学生必须协调这些歌唱器官的整体运用, 任何过多的局部运用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第二, 声音和形体外在运用要协调统一。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有两大运用, 一是语言运用 (汉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等) , 二是身体运用, 身体运用是指 (脸部、胸部、手部、臂部、腿部、足部) 形体运用, 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总体表现来说, 形体运用包含了学生本身形体动作与声乐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形体动作。

二、形体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心理运用

所谓心理运用, 是指学生在形体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表现形态, 其中主要包括有脸部运用、气质运用和舞台运用。脸部运用指学生的脸部在形体姿态上心理情感体现, 学生的脸部表情在形体运用中, 具有表达心理的内在表现, 因为它是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心理运用”, 即通过“外形体运用”表现出学生对于声乐作品内容的理解。气质运用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形体“心理运用”, 学生气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指的是, 学生在进行心理活动或在行为运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既表现在情感变化的幅度上, 也表现在行为运用的速度性和灵活性。声乐教学改革中, 学生必须具有稳重、儒雅、热情、欢快等气质。例如魏松、廖昌永、莫华伦等声乐教育家, 他们都具有这种声乐表演气质。而这种声乐表演气质又是通过声乐教学的心理运用在外形体运用中的体现形式。舞台运用也包含了学生在形体中心理的运用, 它是心理特征的表达方式, 指学生的语言表达形态。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歌唱家的气质, 如勇敢、激情、忧伤等表达方式。舞台运用即舞台上的表演方式, 舞台运用是学生心理在形体中的整体运用, 是对学生在声乐作品中塑造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

三、形体在声乐教学改革中的软形体运用

在教学改革中外形体运用与心理运用都属于“声乐教学硬形体”,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声乐教学软形体”, 即指教学改革中, 学生心理上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更为重要。这种声乐教学软形体运用是学生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体现,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所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心理运用只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形体与心理运用达成合理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情感的体现和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在正确的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历史背景和创作手法, 通过学生的灵感进行教学。灵感教学是使学生的睿智、聪明、机敏等通过形体和心理运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演唱中体现出来, 高师学生必须具有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性, 否则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教师。因此, 理解能力属于“软形体”范围, 学生在形体运用中要不断研究体现出来。

四、高师学生在表演中的外形体运用

外形体运用包括学生的头部、颈部、手部、臂部、胸部、背部、腰部、腹部、腿部、足部等各部位。这些部位都是外观上可看得到的部位。与声乐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外形体运用, 首先是对学生形体外观各部位的运用, 称为“外形体运用”。这种“外形体运用”, 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基本体现, 在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外形体的重要作用。这种“外形体运用”称作“声乐教学基本练习”, 在教学上采用了演唱结合形体的“声乐教学基本练习”的综合学习, 即结合和借鉴了演唱和形体“声乐教学基本练习”的特点, 主要是学生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外形体的学习方法, 即“手和眼”的教学特点。

手指手部运用, 即手的动作, 包括手腕、手背、手掌、手指的各种姿势。手部练习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 手部的美感和准确性具有引领学生的指向作用,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意向、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手部运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云手”, 有正反云手之分。正云手为左手五指伸直, 手心朝上, 臂肘弯曲, 手掌齐眉, 然后左手绕过右胸逐渐向左外方伸展, 再由左方平肩自内向外画半圆形, 拳向左前方推直与肩平, 左手自右方向左, 扣左腕, 往右方拉开, 手心朝右外方, 与肩膀持平。反云手动作与右云手相反, 另一种是“兰花指”。眼指眼部运用, 即眼部的动作“眼睛是心灵之窗”, 眼部起到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而言, 眼神同样可以起到打动观众的重要作用。学生眼部练习为“睁眼”“眨眼”“转眼” (左右转、上下转、圆转) 等。

总之,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对形体的运用吸收和借鉴了多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使高师学生演唱时身体协调统一、演唱声乐作品生动灵活。形体表演的方法和手势运用等, 高师学生都必须要掌握。因为有的学生既进行, 歌剧表演、清唱剧表演、音乐剧表演等, 当演唱时形体运用就会派上用场。形体运用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进而对整个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包含了“声乐表演”与“声乐演唱”, 因为它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歌唱, 而不是单纯的声乐录音或广播。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依靠学生的形体运用来完成, 因此形体的运用高低优劣, 直接决定着高师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优劣成败。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学生,形体

参考文献

[1]张振庭主编, 艺术欣赏教程[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 第1版.

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初探 篇10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改,地方音乐

声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一环。由于国家教育部对音乐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声乐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对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积极。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和新课标的出台,各个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声乐课程的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院校一味追求“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只求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课教学内容完全以中小学教学曲目为主,基本舍弃了高难度曲目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只有教学能力,没有歌唱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多数高师声乐课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忽视了音乐学科的表演本质。在师资力量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大量扩招,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1的规定,现有师资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创新上,一味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而方法的适用性却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教学语言上,现阶段高师声乐课教学基本仍处于传统的“师徒模式”教学,示范与模仿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教学未能普遍语言化、文字化。

(二)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贯穿全部教学阶段的始终。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学内容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将声乐课完善化、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一般声乐主修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甚至超过半数。着重将声乐教学内容规范化,在该专业群体中具有广泛性意义。第三,当代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改”、“新课标”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应由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歌唱技术。良好的歌唱技术不仅能够延长歌唱寿命,也是声乐情感表达的能力基础,歌唱技术的提高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而且,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高度模仿性来说,歌唱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咽喉病变,从而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其次是歌唱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声乐学习的重大障碍,将声乐课程理论化,用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述歌唱理论和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

第三是歌曲处理。明确歌曲处理的本质,简化歌曲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舞台表演。由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高师声乐课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表演,这一缺陷很难通过其它途径弥补。而声乐属于表演性质的艺术,脱离了舞台表演,就等于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也应加入肢体语言运用的内容。

(二)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所使用的教学曲目,与当代全国范围内的声乐教育界的趋向并不完全统一。近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多次直接针对或单独包含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声乐比赛。在多数比赛的学生美声组中,咏叹调和狭义艺术歌曲占有半数以上比例,演唱曲目的专业化、西洋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这类比赛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教育界对现阶段的歌唱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也在敦促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加深。此外,我国文化教育与世界逐渐接轨,大量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也逐渐形成。因此,西方古典曲目在声乐教学中也应越来越引起重视,咏叹调、艺术歌曲不应是专业院校教学的专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上。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对民族声乐曲目的选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传统教学曲目,二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些创作歌曲。这两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民族声乐教学选曲除上述两类还应包括:戏曲选段、民族歌剧选段、较常见类型的地方民歌或民歌改编曲等。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高师学生,以上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深化横向学科的联系

声乐学习只重唱而不重分析,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往往是由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事实上,很多横向学科对声乐学习都有巨大帮助。如曲式分析,歌曲处理的基础就在于此,歌曲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往往在曲式结构上得以体现,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另如和声分析,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人声与伴奏共同构成的,深入分析和声,有助于把握歌曲风格并与伴奏协调。另如音乐史,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演唱处理方法来对待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音乐史的深入了解,把握多位常见作曲家的作品特征,也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它如视唱练耳、形体训练等科目更是与声乐课息息相关。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声乐课上把上述科目直接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要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进行歌词分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甚至自创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根据地域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一)地方高师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非常丰富,而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却因保护和传承不力而濒临消亡。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理应自觉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其原因有五: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拥有一定的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起这项任务。二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可保证当地学生能够对地方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三是便于深入当地文化进行科研调查,具有环境优势。五是地方民歌往往通过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群众的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民歌很难保证其原汁原味,而高师教育的系统化,书面化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地方高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地方音乐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地方性优势

前文提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这样的招生名额分配必然会使当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地学生对于演唱地方民歌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发生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和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必然形成该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甚至院校的特色。达到既传承地方音乐、又丰富教学内容、又形成教学特色的“三赢”效果。

四、结语

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高师声乐声乐文化教学能源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78-01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虽然各地高师艺术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但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单一地沿袭着音乐学院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无多大的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制约着我国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担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师资任务的完成。笔者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大纲为依据,秉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自身多年的实战经验,谈谈在高师声乐教学上的几点体会。

1 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发展教学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程一般是贯穿始终,三年或者四年都会开设。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经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服务,这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声乐技能、技巧,能唱歌,而且更要掌握一个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声乐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声乐教学打下基础。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声乐发声原理、教学法等基本声乐理论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声乐实践训练;二是注重声乐文化对声乐实践及声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的音乐,它不仅是大家常说的练钢琴、练声乐、练舞蹈,它更是一种文化,高师声乐教学就承载着音乐文化的传播,所以不能不重视。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只重视发声技能的实训老师,除了一遍又一遍示唱要求学生把声音唱好之外,甚至不教也不引导学生学习声乐文化知识,这使得很多学生除了唱歌,对其他,一无所知。这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严重矛盾,使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甚至小朋友们的声乐教学。随着21世纪地到来,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了音乐师范生的必然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音乐人才,为更好地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添彩。

2 注重大、小课结合教学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都是沿袭着音乐学院“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教学模式,虽然目前各地的高师院校对这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但仍有很多老师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向专门音乐院校看齐,这种不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有害无利。近年来,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上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是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师资能源越来越短缺,二是学生专业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教学难度加强。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仍只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模式,显然不够。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必须得采用大小课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发展。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唱歌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声乐审美情趣;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主要通过声乐大课形式渲染,效果更佳。声乐大课,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引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声乐大课,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直观视听教学工具,加强课堂的形象、直观、生动、多样性,使学习声乐的共性知识能资源共享,避免一些没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能源。但由于声乐学习本身是一门具有强烈个性的学科,高师声乐教学也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特点,遵循它的教学规律,这就需要也必须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小课模式。这种小课教学针对性强,能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再加上小课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学习时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所以,高师声乐教学,采用大、小课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方式,既可以节省教学能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师范性,又不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了声乐艺术本身的价值。

3 注重舞台实践与教学实习并重教学

真正把高师教学这块平台打造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质量的中小学师资基地,这项工作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这也是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挑战的新课题,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通俗地说,高师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学生不但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歌唱技能能,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而且能把歌唱技能,感覺和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那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歌唱能力和教学能力。可能有的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高师声乐教学突出的是师范性,也就是教学能力,至于歌唱能力不是很重要,能简单的范唱就行,其实从人性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这是不正确的。声乐艺术本身是一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表演学科,有的人甚至认为声乐艺术的最终价值是体现在舞台上。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学,这门艺术的本身要求在舞台上找到自信。“会唱”并不是说要达到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演唱水平,而是说高师的学生也能站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唱,其实这也学生寻找到教育教学自信心的源泉,只有学生找到了歌唱的自信,找到了对声乐艺术的热爱动力,教学的自信才能慢慢培养。所以舞台实践和教育实习都是高师学生锻炼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创造这两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非常自信地胜任毕业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

4 结语

这里只是从大范围的方向谈了谈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如把通俗唱法引进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偏重民歌等等。总之,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引发了声乐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体系等一系列的思考及探索,未来的音乐教育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高师声乐教学探索和改革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寻求科学、合理、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师声乐教育发展之路。同时,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要切合实际,体现艺术性与师范性的结合,更希望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李晋瑗,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 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约翰.卡罗.伯金[著].肖宇[译].教唱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

[4] 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篇12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

声乐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音乐能力,以胜任幼儿园教学活动。然而长期以来,学前声乐教学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略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导致所学知识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不相适应。本文根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声乐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形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目前大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声乐水平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通过彼此观察、探讨的方式共同学习。然而,集体课形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进度,导致不少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忽视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现有水平

学前声乐教学大多模仿专业音乐院校,以美声和民族唱法教学为主,忽视了儿童演唱方法的学习。这种将音乐专业训练内容生搬硬套的做法本身就没有顾及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以平顶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例,他们在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仅在大一上学期修过一门基础课程《乐理与视唱》。声乐课从大一下学期开设,持续至大二上学期,共两个学期。当他们开始系统声乐学习的时候,已具备初级的识谱视唱能力,但基础薄弱,仍有部分学生不会识谱。学生经常连一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分不清楚,更难以唱得准确。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强调演唱技能,忽略乐理知识的巩固与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非常吃力,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学前声乐教学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单纯的教歌唱,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在音乐上的情感表现力、创造意识以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灵活转变教学方式

高师学前声乐课应采用以集体课与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作补充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课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借鉴,共同进步。在集体课的同时又可以穿插小组课的形式,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在集体课与小组课开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加入个别课,给学生提供接受一对一深入指导的机会。

(二)根据学生水平循序渐进地调整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高师学前声乐课应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加强幼儿歌曲教学,同时,应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而调整侧重点。

一年级阶段以声乐基础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标。此阶段可选择一些具有具艺术性和通俗性的歌曲,如《送别》、《乡间的小路》、《摇篮曲》、《红河谷》等音域不宽、结构简练、篇幅短小的作品,帮助学生从体验美声唱法入手,学习歌唱的呼吸与共鸣等基础技能,初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

从二年级开始,加强幼儿嗓音知识与儿童歌曲教学。由于幼儿的生理条件限制,其音域狭窄,音区不高。一般来说,三到六岁幼儿的音区在c1—c2,一个八度左右。新生婴儿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会稍微偏高一点,共鸣位置通常在眼睛附近,随着年龄增长,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到三岁左右,部分幼儿讲话歌唱的共鸣位置会下移到喉咙附近。因此,对三岁幼儿开始进行集体歌唱教学的时候,应自然地引导他们发出从高处滑向低处的声音,重新唤醒他们婴幼儿时期的位置的发音感觉。那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阶段的声乐教学,在练声曲的选择上可选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声训练曲,从较高的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在教学曲目的安排上,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穿插进行。

(三)丰富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是集歌唱、律动、欣赏、打击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教师不仅教幼儿歌唱,而且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方式体验和感知节奏、节拍、重拍、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因此,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歌唱素质、器乐演奏素质、律动表现素质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学前声乐教学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音乐教学法,在教唱歌曲的同时,加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一首歌曲前,教师讲解歌曲涉及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识谱视唱能力,并通过范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和分析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曲式结构。其次,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朗诵教学,组织学生在气息支持下有节奏地高共鸣位置地朗诵。再次,借鉴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与打击乐教学,引导学生为歌曲的节拍、重拍、节奏型等表现要素创编声势动作,用人体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在此基础上加入真实的乐器,以器乐演奏代替声势动作。最后,根据学前儿童的音乐活动特点,拓展歌曲的演唱形式,从集体的齐唱拓展到小组内部的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等形式。将声乐演唱密切相关的乐理知识等基础理论外化为表演活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以及音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意识,而且为从事歌唱与打击乐、律动以及戏剧融合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培养师范技能。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梅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艺术研究,2010,02.

上一篇:主流导向论文下一篇:情景模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