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改革

2024-10-08

声乐改革(精选12篇)

声乐改革 篇1

一、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

在进行声乐教育时, 教师对声乐的认识及教学态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学习。因此优秀的声乐教师是保证学生学习好声乐的前提, 对形成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作用。为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素质, 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一) 转变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 师生之间主要是从属关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教师处于主要的地位, 是学生的管理者, 所以会在某些方面刻意地树立师道尊严的严厉形象。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为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愉悦的、活泼的声乐学习氛围, 从而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浓厚兴趣, 继之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 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样, 师生是密切联系的, 是一个整体, 如果没有学生的良好配合及教师的努力, 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在教学中做到态度和蔼、话语亲切, 多与学生交流, 及时表扬学生的成绩,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好的保护。当然, 假如我们的声乐教师懂得运用期待效应引导学生学习声乐, 那么效果会更佳: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待,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声乐的原驱动力;既提高了学生学好声乐的预定目标, 又增强了学生学好声乐的自信心。

(二) 教师应跟上新形势,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古人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对于高师学院的声乐教学亦然。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声乐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前提下,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以自己渊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声乐演唱技能促使声乐系的学生不仅“昭昭”于其高深的声乐理论和高超的声乐演唱技能, 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 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声乐教师不但要懂得音乐知识, 同时也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 达到艺术性的教学效果, 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尤其要求声乐教师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 采取多样的教育手段, 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来制定教学措施。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是未知的, 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树立一面红旗, 指出前进的方向, 让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 每名高师的声乐教师, 都应树立严谨的教学观念, 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 在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以培养出声乐方面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型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 在高师声乐系的教学活动中, 除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外, 还必须培养学生下列诸多方面的能力: (1) 分析理解声乐作品的能力; (2) 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能力; (3) 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能力等。总之, 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轮流讲课, 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听讲课, 以此取长补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后, 学校必须为之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 并配置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证明: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 可以有效培养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 初步培养高师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 同时, 学生能够通过教课来增加声乐学习兴趣, 知悉哪里是学习的重点, 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 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综合能力的增进只凭在学校教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要想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平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进行舞台艺术实践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它能够使歌唱者对音乐有更好的了解, 还可以使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现阶段, 学校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 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演出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都没进行过艺术实践。因此, 今后, 高师院校要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 比如每个月为学生举办音乐会, 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互相对唱、独唱, 成绩普通的学生可以进行合唱、重唱等。另外, 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 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目前, 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以及课外音乐辅导, 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处理 (演唱) 声乐作品的技能。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文化意蕴, 但是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声乐知识储备, 不可能具体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中每一首声乐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声乐作品中下列诸多方面的内容: (1) 声乐作品的作者; (2) 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3) 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 (4) 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 声乐作品的人物形象; (6) 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7) 演唱声乐作品时的情绪、音色、语气、强弱、速度、伴奏等,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唱示范能力。故此,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三、强调“师范性”, 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声乐课具有如下特点: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因为准确的再创作是声乐教学的核心目标, 因此, 高师声乐教师往往忽略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小学声乐教师, 而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事实上, 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等同于高师的声乐教学:虽然二者都是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 但是, 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为教学核心的, 而高师的声乐教学则是以培养具有下列“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为核心的: (1) 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二度创作; (2) 能够准确理解声乐作品中蕴含着的内容及情感; (3) 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 (4) 具有一定的生理解剖知识; (5) 掌握声乐科学演唱的技巧; (6) 具有准确识别演唱声乐作品时发声是否正确的能力; (7)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8) 有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 (9) 具有准确讲解声乐作品、准确示范声乐作品的能力。

高师培养具有上述“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必须遵循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原则, 制定具体而详尽的授课计划, 加大培养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力度。此外, 在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高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知识储备,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一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已不再是以教会学生歌曲为目的, 而是要求更深层次的对音乐进行理解, 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鼓励学生学习多种音乐类型, 重点掌握地方音乐类型

当今, 中国唱法与西洋唱法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时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下列几种音乐类型: (1) 地方民族音乐作品; (2) 西方现代声乐作品。地方声乐在各师范院校几乎是个盲点, 学生对自己本土的音乐了解的甚少, 这样逐渐使地方音乐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成为一个软肋。

2000年以来, 在现代音乐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 代之以全球各种类型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 不仅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了, 音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此等态势之下, 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上日益丰富, 而且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个民族的音乐也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纷纷闪亮登场。

而此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建设上特别强调了地方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的运用, 使音乐由以往的以艺术作品一统音乐教育的局面, 扩展为既保留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又加强了音乐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模式。高师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声乐作品, 吸收当地的戏曲, 让师范学生从接触、认识地方音乐, 逐步发展到了解、喜爱地方音乐, 然后将中国地方音乐传承下去。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 教学方面, 不以年级统一教学进度; (2) 考核方面, 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 (3) 声乐的教学与声乐的考核都以学生的学习程度划分等级。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因人施教方针。从教学层面而言,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和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

声乐教学和声乐考核模式, 可以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 (低) 音、女中 (低) 音、民族男高音和民族女高音等八个级别六大声部。每个声部和各个级别均按中国声乐作品6首、外国声乐作品5首的标准来设计训练内容, 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中所选择的声乐作品的典范性和代表性。选择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 一般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中普遍选择的流播广远、脍炙人口、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优秀的歌剧选曲、艺术歌曲和中外传统民歌。因为这类经典声乐艺术作品经过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们既有鲜明的声乐专业艺术特征, 又有极高的教学示范价值, 是声乐作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统一体, 是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和迅速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时不可多得的典范性声乐教材。从考核层面而言, 高师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声乐成绩: (1) 学生所掌握的声乐理论; (2) 学生所进行的声乐训练效果; (3) 学生演唱的声乐曲目的内容及形式; (4) 考察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综合知识的程度, 具体考察方式为: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 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 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 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 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 最终通过作品演唱, 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 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 根据学生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 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具备不同声乐技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 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以培养“师范性”中小学声乐 (音乐) 教师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声乐改革 篇2

高师声乐考试制度改革探析

本文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性,揭示出了高师声乐考试中的诸多弊端,探索了新形势下考试制度的革新与完善,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套较科学、较系统的考试模式.通过对声乐考试制度的改革,力求从实际出发,让声乐考试评分更具客观性,达到能够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地对学生一个时间段中的声乐学习给予评价的目的.

作 者:陈娅玲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474:J617.13关键词:声乐课 考试制度 规范教材 评分准确

声乐改革 篇3

关键词:气质因素  声乐演唱  声乐改革

真正想要了解并掌握声乐学习者的气质类型,对于声乐教学中得做到因材施教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达到教学统一的相互之间的和谐,其中对于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具有更加深层次的影响。

一、气质因素的类型

(一)感受性

人对于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感知能力,通过神经过程强弱特点的一种真实反映。不同类型的人感知能力会存在略微的差异性,这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影响十分明显。有的人对于音乐感知能力强,所以在接受音乐时会表现的更加突出;有的人接受能力较弱,所以在对音乐的接收情况来讲不是非常明显。对于音乐感受性高的人来说,他们通常情况下更容易把握音乐、感知音乐,而对于音乐感受性不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在对于音乐的处理方面会显得非常肤浅。其中抑郁质是最具有感受性的气质类型。

(二)耐受性

客观环境对于人的刺激,通过时间与承受度进行的直观反映就是耐受性。耐受性可以通过神经过程进行表达,声乐学习者必须具备耐受性。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声乐训练都是长期且艰苦的,如果耐受性不强,那么是无法正常的认真学习声乐的。其次,声乐演唱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抗压的能力不强,那么即便歌唱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歌唱的美妙带给观众。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声乐演唱者一旦缺乏耐受性的特质,那么在舞台上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导致演唱出现状况。其中粘液质是最具有耐受性的气质类型。

(三)反应的敏捷性

人在神经过程活动中做出反应的快慢灵活体现着一个人敏捷程度。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敏捷性的特征。一句训练的练声曲通常只需要一秒或几秒钟,如果声乐学习者不能够在这样短时间内充分的对教师要求充分体现,就会导致自己的学习质量和进步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多血质是最具有敏感性的气质类型。

(四)可塑性

人们能够使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适应环境的行为,这样的本能称之为可塑性。可塑性能够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可塑性是各个声乐教育学院招收学生的条件之一,并且看学习者是否具有这方面能力。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领悟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声乐过程中,可塑性十分重要。不同的场合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不同的演出环境会影响不同的演唱者水平,所以适应能力十分重要。在四种气质类型中,多血质是可塑性的最强代表。

(五)情绪兴奋性

一个人不仅能够快速的对于神经过程反应出强弱,还能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微弱的刺激反映出神经过程的强弱。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都应该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态度,这样才能够依靠自身的情感来更好的阐释作品,从而打动观众。其中胆汁质是最具有情绪兴奋的气质类型。

(六)外倾与内倾性

每个人的气质类型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气质倾向。外倾性气质倾向包括胆汁质和多血质;内倾性的气质倾向包括粘液质和抑郁质。在声乐演唱时要注意演唱过程中既能够落落大方,又能够注重内涵的表达,所以内倾和外倾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单独存在。想要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者的气质类型,在声乐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声乐教育的改革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的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和特点,并且根据类型和特点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对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积极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潜力采取相对应的激励措施,力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彼此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目的。

二、声乐学习者的性格表现

要促进声乐教育的不断改进,必须通过气质类型了解声乐学习者内部存在的气质因素特征。运用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来看待气质特点在歌唱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一)潜隐性和外显性

潜隐性气质类型是意识范畴之内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潜藏在每个人行为中的气质类型特点。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接触不到潜隐性气质,像空气那样看不见、摸不到,所以经常让人对于潜隐性气质感到神秘而未知。

外显性是在人气质类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能够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或者面对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舞台上表演的歌手,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通过自己独特的眼神、动作、声线的变化把每一方面都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在的特点就会非常完整且充分的体现在各个方面,而且会对人带着鲜明的性格烙印。

(二)稳定性与可变性

波兰著名心理学家斯特劳有过这样的名言,个性的生物基础可以由气质的维度进行决定,而生物基础又是通过遗传来获取。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明确的说明人的气质类型十分稳定,而且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曾有人对同卵双胞胎进行过跟踪实验,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中间的差异性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

可变性的意思是,在气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之下产生的一定影响。在一定的情况下还是会发生变化的。一个人的气质形成不仅仅依靠先天的遗传,而只有在后天的教育和个人阅历中才能逐渐掌握知识、修养、品德等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

三、气质类型对声乐教学服务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个性化教育,就要详细的分析气质类型特点,准确找到学生的气质类型特点。

声乐作品想要具有吸引力和独特的魅力,离不开声乐表演者自身的良好气质。通过声乐教学过程的不断实践,每一个声乐作品经过不同表演者的演唱都会有姿态万千的特点,这一现象的成因就是由于学生自身气质所影响的。

虽然学生的气质类型是各不相同的,但也可以归纳总结出四种常见的气质类型。在实际情况下,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通常是具有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气质类型。教师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应该选取能够锻炼自信心和表现力强的音乐作品。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必须选择难度相对小的作品,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多血质的类型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性格也相对活泼,但是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所以针对这类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的曲目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达到激发学生探索与钻研的兴趣。胆汁质类型具有外向、精力充沛的性格特征,常常能够表现出对于音乐作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但却存在着对于音乐细节和时间上把握不理想的情况。针对这类学生必须选用情感变化强烈的声乐作品,充分的了解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练习,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突出优势,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 结语

一切都应该注重对于学生自身的培养,保证做到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支持与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对于曲目的选择必须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改革过程中的课程进行推陈出新,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苏]H.K.那查连科.演唱艺术[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美]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声乐改革 篇4

关键词:声乐表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对比统一

众所周知, 声乐的表演是一种二度创作, 它遵循一定的审美范式, 即从我国古典唱论中所归纳出的“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因而, 声乐的表演就需要遵从这两条审美标准来下功夫, 而声乐表演学科的教学, 也必然要着眼于这两条审美标准来进行改革与完善。

所谓“字正腔圆”, 三十多年前,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已经从汉语发声与欧洲各民族语言发声不同特点的角度, 阐述了我国古代唱论反复强调“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缘由。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汉字是单音节词, 而欧洲各民族语言的单词都是多音节词。因此, 单音节的汉字对应旋律的话, 这个音节的声、韵母 (包括韵尾) 都要相应地对应旋律当中的一段 (哪怕是一小段) ,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字多音的现象。在“一字多音”的旋律当中, 声母发声方面的“咬字”、韵母发声方面的“吐字”、韵尾处理方面的“归韵”以及字的调值, 都构成了由音成份的“相对变化”与“相对静止”组成的一个“音过程”。而这个“音过程”, 就是“音腔”。我们民族声乐的旋律在演唱当中, 正是由一个个“音腔”所组成的。故而, 我们可以说,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 从音成份对比与统一相辅相成的角度, 阐述了民族声乐演唱强调“依字行腔”的根本原因所在, 进而也就提示出了达到“字正腔圆”这一审美标准的方法和途径。然而, 可惜的是, 沈洽先生的《音腔论》自发表之后, 似乎并未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 各种文献对该文的引用也少之又少, 令人不无遗憾。

所谓“声情并茂”, 即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清代徐大椿在其《乐府传声》中曾作出精辟的论述:“必唱者先设身处地, 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 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 然后其形容逼真, 使听者心会神怡, 若亲对其人, 而忘其为度曲矣。”“设身处地”, 就是对于情感体验的绝佳论述。

乐感是音乐教学及表演领域经常要用到的一个概念。二胡名家赵寒阳先生在《什么是二胡的乐感》一文中, 将“乐感”定义为“人们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 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 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 模仿能力等”。虽然这段话意在论述二胡教学中的“乐感”, 但它“放之声乐教学”也未尝不可。而从赵寒阳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 乐感并非单纯的感觉, 而是包含理性认识的感觉, 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那么, “各音存在的意义”又是靠什么来显现的呢?已故著名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先生曾说过:“音乐讲的就是对比统一。对比多了要统一, 统一多了要对比。”丁善德先生的观点, 同样可以得到我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的有力支持。比如, 西周末年的史伯曾说过:“以他平他谓之和……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这里的“以他平他”, 就是指要按照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来综合搭配各种相异的音乐要素和成份, 从而形成晏婴所说的“清浊, 小大, 短长, 疾徐, 哀乐, 刚柔, 迟速, 高下, 出入, 周疏, 以相济也”的审美表现形态。

而上文所提到的《音腔论》, 则正是强调了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的“对比统一”关系。因而, 我们正可以借助《音腔论》的指导, 从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对比统一”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各音存在的意义”, 从而有目的地点拨学生尽快地培养起良好的乐感。我们不否认“乐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声乐实践。但如果能够进行有的放矢的诱导, 将“渐悟”“催化”成为“顿悟”, 则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声乐教学效果。

所以, 笔者认为, 我们的声乐教学, 应该提升对于声乐理论教学的重视, 可以将《音腔论》改编为声乐学科的校本化理论教材。在精讲《音腔论》的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声乐教学案例, 来解析:旋律中音与音之间体现了音乐要素、音成份之间怎样的对比和统一关系?这些关系中所蕴含的对比、统一规律又是如何同人的情感规律相匹配的?我们进行情感体验的成果又应如何遵循着对比统一的规律“融入”到《音腔论》所揭示的基于音成份之间“对比统一”关系而构成的“音腔”当中去, 亦即融入到音乐表演当中去, 从而既达到“字正腔圆”, 又达到“声情并茂”?

因而, 笔者认为, 若以“对比统一”关系为枢轴, 我们就可以将民族声乐的“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这两大审美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更为有的放矢地去点拨、指导学生培养起正确、扎实的乐感,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这一点, 也正是本文从民族声乐的两个审美标准出发, 所归纳出的改革与完善声乐表演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静.案例教学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学习改革声乐教学与训练的思考 篇5

陈美霞

为了适应声乐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方式也应该要不断创新。然而声乐界的声乐教学训练各学派,都有自己的声乐教学方法。并且只对具体的演唱教学方法比较注意,往往对教学方式容易忽视。怎样的教学才是声乐演唱与教学训练有效的方式呢?经过近两年来的声乐教学实践,顺应声乐课改新形势教学要求,倡导歌唱的科学性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我们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在声乐歌唱教学与训练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为体验式学习是支持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学习的平台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在声乐教学与演唱实践中能综合声乐界各学派的教学方法,给学员建构一种开放的声乐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不同声乐知识的手段。由于改变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不受一个声乐学派教学方法的影响,为声乐教学训练与演唱拓展了广阔的声乐学习行为空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打破了声乐界独门声乐教学训练学派的界限,使学员从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获取掌握学习声乐知识的方法。

一、问 题 的 提 出 体验式学习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有许多重要代表人物的努力。杜威(john Deaey)是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家,提出学习者应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特别强调“经验学习”,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杜威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思想。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杰出的认知理论家维果茨基(Lev S.Vogotsgy)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性的建构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已更健康的发展,于是合作学习、交互作用教学等方法应运而生。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以鼓励去发现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应该把发现式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引导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大卫、库伯立足于认识论、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体验式学习的知识观、发展观和评价观,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展示出体验式学习运用于教学、终身学习等领域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在声乐教学与演唱活动中,强调的是以“学”为中心,“学”是学员对声乐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声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能体现出学员的首创精神。在体验式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应用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声乐实践活动即“做”,才能达到改造学员声乐歌唱能力的学习行为的目的。使学员们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声乐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声乐演唱知识。根据自身歌唱训练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歌唱体验的认识和解决歌唱训练的实际问题方案。由于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声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可以成为国内声乐界深化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原理

体验式声乐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就是围绕声乐教学训练与演唱学习活动展开,对给定的声乐训练的问题进行声乐知识的查询、收集各种声乐教学训练和演唱实践的主题信息资源(如著名声乐专家讲座视频)。采取声乐教学训练自主学习、经历积极声乐训练的经验体验,激发学员主动学习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热情,探讨声乐训练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同时特别强调学员围绕声乐教学与演唱的主题协作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有助于形成多种声乐艺术发声新观点(如咽音发声方法)。对声乐教学训练的问题进行论证、探究有重要意义。制定解决声乐教学训练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声乐教学与演唱学习的声乐训练经验的信息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声乐教学训练问题的认识。让学员对声乐教学训练主动参与、不断思考进取,使学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高度发挥。我们应用体验式声乐教学法的理论,建立了声乐教学与演唱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示。

1、亲历过程:我们从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教学训练与演唱方法的学习过程开始体验的。参加者投入在民族声乐的发声练习活动中,以观察、行动、表达的声乐训练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声乐艺术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是学员进行具体的民族声乐歌唱的发声练习实践;在这个教学任务活动中,学员要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声乐发声训练的经验体验,描述更多发声时遇到的训练问题;我们利用类比体验、换位体验、情景体验、体验实践等多种体验的方式,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喻体验1:我们用生活中咬苹果的动作方法,类比声乐发声训练的问题—--张大嘴巴咬苹果法类比打开喉咙,说明咬苹果法与打开喉咙的类比特点。学员讨论在咬苹果的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当张大嘴巴后頜关节是充分打开的,但肌肉比较紧张是应注意的问题。必需放松肌肉活动。本环节活动创设了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环境,温馨的课堂气氛使学员愉快地参与声乐发声方法知识的获取过程,以最快、最自然的状态融入课堂。为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良好环境。

——合作体验2:学员两人一组就自己能做到打开喉咙与不能完全做到打开喉咙事情进行问答。设计3-5个选题,题目涉及民族声乐发声常识。

——感觉体验3:分别介绍自己训练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体会,叫一两组学员就体验感觉情景进行简单对话,选出一两组汇报打开喉咙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不同学员所擅长的方法继续对话。还列举一些其它方法,予以热烈讨论如:感觉微笑法、感觉吹气法、感觉意境法、感觉模仿法、感觉哭泣法等。这一组话题难度不大都有话可说,感觉情景体验为课堂增添了几分快乐。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现场体验4:要找到民族声乐的发声训练特点,就要找到打开喉咙时正确的生理感觉。正确打开喉咙时的状态 :深呼吸状态,喉头自然下降,软颚抬起,下巴放松,在此状态下发声,声音位置与气息的支持有一种垂直感。像含了半口水的感觉。喉结稳定下移是“打开喉咙”的重要标志 : 喉结应放在自然活动范围之内的最下方,要使喉结还能保持松弛状态为准。从练声入手:通过实践发现,发“u”音的时候,喉结是最稳定地下移的。充分认识打开喉咙与气息、情感、声音的关系。首先要兴奋,有歌唱的欲望。保持喉头稳定下移的状态,需要呼吸的不断支持。即边吸气边歌唱,体验到是在呼吸气息上唱,而不是用力量的气息来唱。

2、反思感受:体验式声乐学习需要注意发挥学员的“自主学习”民族声乐的能力,开始自己的声乐艺术体验。经过民族声乐发声练习体验以后,学员要观察自己发声练习的效果,或者发现一些能帮助了解发声练习新方法的线索;通过体验去重组过往声乐演唱知识和声乐训练的经验,发现隐藏的声乐知识和创新声乐知识。在这个阶段,学员要对发声训练问题思考,简单写下与民族声乐发声有关的表达方法和对民族唱法的认识。让学员对声乐发声练习体验有新的感悟,容易激活学员的民族声乐背景知识,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民族声乐的愿望。探讨民族声乐训练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吸引学员主动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在参与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充分认识和体验声乐作品的内涵。

3、协商讨论:在个人自主学习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的是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训练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艺术感受。通过前一阶段声乐训练的经历、观察、思考,在声乐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新的民族声乐训练的方法。然后,学员讨论声乐训练艺术问题,口头表达出各自找到的声乐艺术训练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次民族声乐训练的具体体验。提倡声乐艺术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民族声乐训练发声方法的意义。学员交流有助于形成多种声乐艺术假设,用多种民族声乐的发声观点(如咽音发声方法)看待同一个民族声乐发声主题问题。体验式学习中民族声乐训练发声观点的分歧和碰撞是经常发生的,声乐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员的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员真实的声音,引导鼓励学员更具体、更明确地提供民族声乐歌唱信息和表达声乐艺术训练的意见。要尽量避免声乐教师主观意见介入,力求公正性和客观性,使学员感受到充分的关心与尊重。声乐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民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员提供解决民族声乐的发声训练问题的有关线索。

4、效果评价:要从亲身经历的民族声乐发声训练问题中总结归纳、提取出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方法的精华。帮助参加学员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民族声乐歌唱发声的不同方法。检验自己了解民族声乐发声的方法是否准确。通过这一实验性阶段学习,学员可以了解自己对声乐训练理解的完整程度,对自己发声能力的评估。于是在课外,要学员去网站浏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信息,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不同发声方法和声乐艺术发声特点。这种学习技能也是在我们声乐教学与表演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培养的。由于声乐体验式发声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民族声乐歌唱发声方法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每个学员的表现。为检验民族声乐歌唱知识的建构,在经过自主和协作式学习阶段后应对民族声乐歌唱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民族声乐发声意义建构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要考查学员对民族声乐歌唱的思考能力、演唱能力,分析能力、解决演唱中声乐问题的能力。

5、强化提高:根据声乐导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的结果,为学员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民族声乐发声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声乐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声乐训练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使学员能纠正原有民族声乐发声错误的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意义建构。声乐艺术教学与表演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强化训练体验,循环又开始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声乐教学与表演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学员的民族声乐教学与表演能力的培养。选择观摩、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强化训练形式,营造一个积极的声乐训练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员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

开展体验式声乐教学对于如何加速艺术高校声乐教学进程,如何缩短学院与社会、理论与现实的声乐学习差距,融声乐知识传授、表演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声乐教学与表演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择以民族唱法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声乐创新教育分析,观察声乐教学与演唱训练的初步过程和声乐艺术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教学方法的创新。

1、确定学习主题

我们主要选择体验式声乐教学法对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的整门民族声乐课程及各民族声乐教学单元进行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目标分析,目的是确定当前所学民族声乐的“声乐训练的问题”。由于民族声乐问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民族声乐教学知识之中,通过民族声乐教学目标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学员掌握和确定民族声乐学习的主题如:民族声乐的特点、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呼吸、歌唱的混合共鸣、歌唱的语言训练、歌唱艺术的再创造等内容。围绕民族声乐教学目标,要求注意培养学员民族声乐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我们选 择民族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方法为例作为研究民族声乐主题内容,这也是学员们认为比较难掌握的方法之一。

2、创设问题情境

声乐情境创设仍然是体验式声乐学习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声乐课堂情景体验式教学,就在师生共同观看声乐教学与演唱学习影片的资料中开始。从著名声乐专家讲座视频、声乐教学与演唱的电视表演(如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现场录像表演)、声乐艺术故事片、声乐艺术纪录片以及音乐片中精选一些片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用于突出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情境。尽管这些民族声乐的教学录像资料不能取代授课内容,但可以用来激活学员对民族声乐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但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是:能引导学员对声乐艺术争论的初始问题讨论,能逐步引向深入的后续声乐讨论的话题;声乐教师要超前于学员声乐讨论的话题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声乐艺术讨论,切忌代替学生思维直接告诉学员声乐讨论话题的答案。对于学员在声乐艺术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声乐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声乐讨论话题的声乐艺术评价。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情境创设的一般途径有四个方面:范唱教学:范唱教学就是声乐教师根据民族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学习内容,以成功的声乐表演的试范为例(象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让学员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广泛讨论,理解、总结民族声乐学习内容。情景模拟:还原声乐教材中声乐主题知识发生的背景,让学员亲历表演实景,通过亲身的感受民族艺术表演,发现和思考民族声乐主题问题。有助于让学员对民族声乐训练主题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知道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实际水平。现场观摹:带领学员参观有代表性的声乐演唱会,增加声乐感性认识,熟悉演出环境,到声乐实际学习环境中寻找民族声乐主题问题,解决民族声乐主题问题。参加演出:与相关演出团体形成合作关系,让学员与声乐导师共同主办民族声乐演唱会,将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紧密结合。

3、利用信息资源

体验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要求学员有自主获取民族声乐主题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具有处理交流声乐艺术信息资源的技能;一般获得各种民族声乐主题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如下:计算机网络等英特网:国家声乐艺术图书馆;音乐学习专业网站;国家音乐期刊;国家音乐论文数据库;世界名牌的音乐学院;声乐艺术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音乐与艺术等学习教材:声乐艺术纸质教材(教学大纲等)、声乐艺术音像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光盘)。根据自己的声乐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移动通讯设备作为声乐教学媒体:目前,移动学习(M-learning)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环境的限制,使每一个自由人能够在任意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声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通过短信或者登录MSN、QQ等实时交流平台进行声乐信息交换、共享。

因此,学校、教师、Internet、移动通讯等都将成为声乐学习的资源,为声乐学习者服务。多种民族声乐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对民族声乐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帮助。

4、体验学习过程

民族声乐教学主题问题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声乐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任务。声乐体验式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声乐训练与演唱环境中的具体体验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声乐训练与演唱的感受,并通过声乐训练与演唱学员之间的实现交流。然后通过声乐训练与演唱后的反思、总结提升为指导声乐训练与演唱的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声乐训练与演唱实践中。在声乐歌唱训练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改革歌唱训练方式是最突出的特征性教学经验,强调实践是检验声乐教学的唯一标准。在声乐教学与与训练活动中,体验是声乐学习者接触声乐实践活动对声乐原貌的一种真实感受与体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一个方面是体验的独特性:应允许和鼓励学员对声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声乐演唱经验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对声乐的歌唱训练感受与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另一个方面是体验的过程性:在声乐课堂中,声乐导师切记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员对声乐歌唱训练的聆听与体验,不要用自己的歌唱训练理解代替学员的歌唱训练感受。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声乐体验是学员自己建构声乐知识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使声乐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的学习过程的歌唱训练活动。我们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来促进学员对民族声乐发声训练方法技能的提高。声乐体验学习过程的基本步骤由五个环节组成,学习的过程一般由既独立又是密切关联的。

亲历过程——反思感受——协商讨论——效果评价——强化提高

(循环往复)

体验式声乐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是了解基本慨念:发声是发音器官与呼吸运动即气息流过声带振动所协调形成的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生理活动过程。掌握基本原理:声带是发声的音源,人声音的形成是气息(动力)和声带(发音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通俗的把声带理解成为发音体——“哨片”(像单簧管的哨片)只有当它处于良好闭合状态,加上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有动听的声音。运用基本方法:“哈欠”状态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张开嘴半打哈欠,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大。喉结下移,会厌立起,软颚适当抬起,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民族声乐歌唱的发声训练方法是通过学员的亲身体验和理解、评估展开的。

四、教学训练的体会

体验式声乐教学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但在声乐教学与演唱运用中也有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发挥体验式学习更好的效果。我们结合声乐创新教学过程,阐明了体验式学习与声乐创新教学的关系和实施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主要创新点:

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我们强调必须有助于声乐学员学习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表现的主要创新点:

(1)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们认为体验式声乐教学方法主要是使学员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员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打破了声乐界独门声乐教学训练学派的界限,使学员从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掌握获取学习声乐知识的方法。缩小了各音乐学院之间的声乐资源的差异,实行优秀声乐资源的共享。声乐教师只是声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使用的声乐教材所提供的声乐歌唱与训练知识不再是声乐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主动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建构意义的对象;声乐媒体也不再是帮助声乐教师传授声乐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声乐训练情境、作为学员主动声乐学习、协作式声乐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声乐教师、声乐学员、声乐教材和声乐教学媒体四要素与传统声乐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即在体验式声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学员合作交流是学习手段,提倡声乐艺术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声乐训练发声方法的意义,是我们一项经常化的应用学习手段。使学员接受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了独门声乐师徒教学关系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2)声乐教学管理的创新 随着以“学”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模式的转换,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教学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声乐教学活动以学员自我管理为主,学员自我管理的内容有声乐小组学习计划、学习声乐资源管理、声乐活动内容安排、声乐学习阶段总结等。声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的职责主要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具体声乐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则主要由各声乐学习者来承担。因为体验式教学方法强调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邀请不同年级的学员2-3人共同开展小组观赏、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声乐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是面对的音乐教育系的学员,与声乐表演系的学生培育目标管理不同。都是学习声乐,但是音乐教育系的学员更多的是培育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发现不同学员在演唱过程中的问题。所以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显得犹为重要。为了对体验式声乐教学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要制定实施声乐教师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和学员学习声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音乐教育系的学员根据课时计划,每两周才有一节声乐课。为了让学生每周都上课,我们把学员集中2-4人。只给2人上课,其他同学旁听。吸取不同学员歌唱训练教训和经验,现在我们的学员的成长过程就是她们今后当老师要经常遇到的问题。了解和掌握不同学员的不同声乐表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协作学习均由声乐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声乐教师提出。协商讨论在个人自主学习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的是学员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声乐歌唱训练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艺术感受。声乐教学质量考核从片面强调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学习成果的考核转向强调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提高的综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教学管理的创新。

(3)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

由于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学员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声乐教学与表演活动的人交流声乐训练的感受,提倡声乐训练“协作”、讨论和交流建构民族声乐知识。不同学员声乐体验都有不同学员的新感悟,通过讨论容易激活学员的民族声乐背景知识,激发学员探讨民族声乐主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富有创造性地在参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声乐教学与表演的人才培养的创新。在声乐歌唱教学中,我们认为最具有生命力的声乐艺术关键就是声乐艺术的个性。主要任务是强化声乐艺术的个性练习设计,策划如何将这些声乐体验应用在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工作中,特别注意培养学员声乐艺术的个性声乐学习主题的运用能力。选择声乐观摩、专题声乐讨论、声乐角色扮演等多种声乐训练形式,营造一个积极的声乐艺术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员的声乐兴趣和声乐表演参与意识。根据声乐导师、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声乐艺术的个性补充学习材料和声乐强化练习。这类声乐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适应不同学生声乐艺术的个性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声乐艺术的个性练习纠正原有的声乐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声乐艺术的个性意义建构。导师演示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的解决过程。根据自我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声乐艺术的个性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声乐艺术个性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

2、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要作好声乐教学目标管理

在体验式民族声乐歌唱学习中,往往存在容易忽视教学目标分析的偏向。不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声乐歌唱“意义建构”是对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每一节声乐歌唱知识课总是由若干声乐知识点组成的,但是各个声乐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我们要抓住声乐学习主题的重点。可见,对当前所学声乐歌唱知识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达到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学员是声乐教学与表演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员学习声乐知识意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声乐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声乐教材所提供的声乐知识不再是声乐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员的声乐知识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声乐媒体也不再是帮助声乐教师传授声乐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声乐情境、作为学员主动声乐学习、协作式声乐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声乐教师、学员、声乐教材和声乐媒体四要素与传统声乐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2)要重视声乐教师指导作用

在声乐教师指导下,以“学员”为中心的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设计过程,绝不能忘记声乐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声乐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学会适时在学员声乐体验式学习中进行管理和组织,调动学员参与声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声乐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声乐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在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教师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减轻,声乐教师的作用并不意味着降低。相反,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是注重声乐学习效率的组织者,使每个学员都有参与讨论声乐教学与演唱的机会,善于将开放性的声乐讨论归结为有序的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解决声乐问题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声乐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声乐交互式学习的设计,这种声乐歌唱教学与训练必定失败无疑。学员的声乐体验式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声乐探索,声乐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闲谈。体验式声乐教学与演唱声乐知识意义建构将会花费很多时间,甚至可能会钻牛角尖。声乐教师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能激发学员对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活动的热情。

(3)要明确声乐体验重点是总结

体验式声乐教学强调的是体验,并不是排斥声乐理论学习。声乐歌唱体验和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声乐体验是为了说明、理解、运用声乐歌唱理论,声乐理论是指导歌唱实践的。声乐歌唱理论学习可以在声乐体验之前,或者在声乐体验之后。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歌唱理论学习,典型的师徒关系。声乐歌唱体验式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声乐体验后的声乐歌唱分析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和声乐理论。没有声乐歌唱体验,就没有深刻的声乐歌唱感受。只有声乐歌唱体验,没有深入的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分析总结,只能停留在浅薄的声乐歌唱感性认识,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声乐歌唱理性认识,结果就是范唱教学成了声乐训练娱乐游戏活动。只能通过体验后的声乐探究、交流、分析、总结,才能使学员成为声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声乐歌唱教学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高师声乐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篇6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将目光投向了高师声乐教学,并积极关心和探讨。高师声乐声乐教学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密切相关,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究高师声乐教学的价值,并积极进行高师声乐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一、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独立并特殊的存在,肩负着丰富着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责任。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声乐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观察到部分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已经从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变为“大课”、“小课”、“一对一”向结合的模式,并能够在学生成绩上看出教学模式改变后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总结出了当前模式是比较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但在进一步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完善。追溯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知道高师的声乐教学理论、招生流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在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上发展而来的,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没有将“师范性”完美融合于其中,更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策略和体系,使得高升声乐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没有与师范教育完美结合、评价不全面等情况,更对学生能力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二、高师声乐改革的尝试与探索

笔者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认为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与探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多样教学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依旧主要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他们认为“一对一”模式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但随着高校扩招,高师学生数量的增加,我们就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尽量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学习声乐演唱技巧,还要了解发声相关的科学知识,明确歌唱中身体的状态,以及区别歌唱与说话之间的不同,并要逐步了解自身,学会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声乐演唱作品等。那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讲解发声相关的科学知识,就可以采取大课的形式。那么在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声乐演唱作品时,就可以采取“一對一”的模式。在声乐演唱技巧课程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大小课向结合的模式,既请学生们集体练声,还请学生们进行个别练声,这样既能够解决同学们都期待获得解答的共性问题,还能够让个别学生获得训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指导,让他们不仅仅会学,还会听,甚至是会教。

(二)选择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帮助学生选择练习曲目。这种灵活性如果应用得好,就能够丰富并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的积累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布置的曲目存在着内容狭隘、作品陈旧等问题,更不会让学生们去练习当下所流行的优秀作品,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们的风格有所局限,以及不适应他们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为学生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要突破性的选择多元化的优秀作品。

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他们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都有所区别,所以在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现阶段水平,尽量做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发挥学生的长处。

音乐所呈现的交融性状态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了适应当前音乐发展的现状,就应该在选择音乐的内容时有所突破,摒弃原有的老观点,愉快的接受那些优秀的现代声乐作品。这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们的音乐思路,让他们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

(三)回归师范教育原点,注重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这就决定高师音乐教育应始终坚持“师范性”,要让师范教育回到原点,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高师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声乐演唱的技巧、声乐演唱的作品赏析,还要学到作为一名师范生所必备的技能——“教书育人”。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的教育生活,承担起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在改革中,部分教师提出了交互式、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他们将学生们分为多个小组,请学生们轮流来担任教师,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来评价,教师会进行一定的指导,并与学生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的优点与缺点,更提出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让学生们明白了什么是“教”,提高了学生们的教学能力,让高等师范教育回到了“师范性”这一原点。

(四)改善评价模式,重视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高校进一步强调了改革的研究性,并组织了大量的研究活动。高师声乐教学要想更具有研究价值,就必须注重评价模式的完善,重视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单纯的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以及由教师们制定的评价模式。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评价模式主要有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来组成,这种评价模式也是高校目前的主流评价模式,但是考虑到声乐专业的特殊性,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相互评价、课外实践等纳入到评价之中,这样才能够考察到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或许还是一种设想,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学生主体性会进一步的扩大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王蜀霞.探究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音乐大观,2012,(06).

声乐教学谈教学改革 篇7

声乐课是高师音乐系学生的必修科目, 是一个合格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体现。高师的声乐教育是学生通过几年的歌唱发声训练, 能很自如的运用气息, 并有正确的声乐观, 有好发声状态与歌唱习惯, 能很好的演唱中外艺术歌曲和歌剧。这样, 毕业生在今后教学中就能很好的范唱, 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 从而促进教学。然而, 当今的中学提倡素质教育, 要求全面发展, 单纯的声乐教育不能满足中学的教育。

高师声乐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沿用和模仿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师生配置、课时的安排及课程的设置方面一尘不变, 仍然采用几十年前的教育方式、体制及要求, 没有随着时代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而制定教育方式, 而暴露出教育中的不足。

一、授课方式

声乐课与理论大课相比有其特殊性, 属于歌唱训练的技能课, 很多高等院校授课形式是单纯的“一对一”。这样做固然会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的专业很出众, 但是更多的学生没有解决声乐学习的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走上音乐教育的工作岗位后不能范唱, 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难以胜任当前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根据学生演唱水平、声音特点、所学专业等方面的不同, 可采取单人课、双人课、四人课、小组课与声乐表演课并存的授课形式。这样的授课方式大大的节省了教师资源, 同时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课型。以往的单人课, 固然有很多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好, 但是对于学习器乐、舞蹈、理论、作曲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在演唱表演、歌曲欣赏等方面来提高自己, 专门的声乐学习对他们来说只会导致他们不能更好的学习主专业。单人和双人课使声乐专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声乐技巧训练, 更好的建立了良好的歌唱状态;四人课、和声乐表演课的授课使器乐、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 不仅提高了演唱技巧, 也更好的促进了学生自身专业的提高, 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的人才。

二、师生配置方面

师生配置是关系学生能否学好, 教师能否教好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在音乐的修养上、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频繁交流中体现出来。声乐课教学中, 师生配合是否默契,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 是能否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 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另外, 过于稳定的师生搭配, 会助长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这样在教学生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 甚至出现错误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会大大挫伤其积极性。长此以往, 教师没有危机意识, 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的问题, 学生的歌唱水平就无显著提高, 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对于教育机构,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严峻的。因此, “师生双选”是更好的促进教学的配置方式。

“师生双选”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新生入学后由教研室分配学生至每位教师, 经过半年的学习, 学生对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态度、水平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水平和学习态度、理解能力、音乐感觉都有初步的掌握。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的认可来进行选择, 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来选择学生。这样的双选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比性, 对学生和教师也都是很严峻的挑战。“双选”能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 开创优势教学新局面, 转变学生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 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最重要的是“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 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声乐是门听觉和视觉共同感受的艺术。歌者不仅仅要有高超的技巧, 对音乐节奏的准确把握、形象的恰当表达以及歌唱的心理都要很好的造诣。对于声乐的学习者而言, 要学好声乐, 建立正确的歌唱习惯, 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只有与合适的教师上课, 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 而是技巧、表演、艺术、情感、思想与文学修养的最佳结合体。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并激励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通过“双选”, 能促进教师们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过去单一的授课方式, 以理论讲述、技巧训练、演唱实践、视频学习、课后观摩等相互结合的授课方式来教学,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 是学生的良师, 更是益友。教师们都积极与学生沟通, 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 “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大大提高了团队精神, 调整教育思路, 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建立“科研式”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大量的音乐著作, 力争将教学实践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 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 从而带动教学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开设声乐表演课、歌剧欣赏课等, 将合唱课与伴奏课纳入声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这样就更好的促进声乐生的全面发展。声乐表演课一方面注重声乐的演唱表演, 更重要从声乐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声乐的基本概念、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原理、歌唱的声区、歌唱的心理基础、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等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歌剧课程的开设, 注重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包括利用录音录象、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了解声乐作品体裁、歌剧流派及唱法以及声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歌曲意境, 全面提高艺术素养及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

四、狠抓学生的演唱与教学实践

实践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注重与侧重点的直接体现, 通过实践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声乐课教学中对学生在舞台实践技能的份量, 强化声乐创造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声乐比赛、音乐会等舞台实践进行指导, 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教学实践主要是指通过声乐教学法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声乐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在教育实习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以适应将来不同层次的声乐教学工作。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篇8

一、重视声乐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针对此,教师是声乐教学改革的主导性因素,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在具备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发展需要。

首先,科学编写教学方案。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声乐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一对一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声乐教学常常应用的。在教学形式方面,也是以教师说, 学生唱与教师唱,学生学两种。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与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声乐教学目标,但是在新课改不断实行的过程中,其中的不足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教学进度慢、课堂教学存在随意性以及学生学习进度与教师教学进度难以保持一致。教学中出现这中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认为声乐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 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这样反而导致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与时合理性。实际上,声乐教学应当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不仅要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准备,还需要对每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体现出清晰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据,教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教学效果的获得。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情况。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学生现有的整体水平是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选择恰当的教材。一般情况下,歌曲作品与声乐教声曲是声乐教材两个重要的部分,简单容易被教授的教材内容应当是选择教材的标准,这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高度重视。在学生训练达到相应标准后,就可以适当增加难度,选择钢琴伴奏曲的方式让学生试唱。但是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点就是伴奏曲目的选择,需要立足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上,同时还应当注意作品包含的内容,将含有积极向上、审美观念的作品深入到教学中。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可以获得提高,学生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演唱技巧的训练中。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声乐教学,教师在其中占据着主体性的位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内容。如此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造成课堂学习的枯燥性,还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接受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充分展现出来, 教师培养学生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在一起。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简单的理论知识与练唱曲目所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教学。这样对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自我完善,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掌握声乐理论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才可以在教学开展中更好指引学生,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进一步提高。在后期的学习中,教师重视声乐教学的时候,还能够提升在我艺术修养,完善声乐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提高生源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声乐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难以从这方面进行考量。教师在学生演唱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点。学生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开展教学,容易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对声乐教学逐渐丧失兴趣,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要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用创新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方法的选择,需要教师建立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合作教学与情景教学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特色化课堂教学。为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声乐作品赏析也应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经过对优秀作品的处理与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背景有全新认识,可以理解歌曲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四、结语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改革初探 篇9

1.声乐课程上课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组授课制模式, 课程设置为每星期一次, 演唱曲目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水平, 再由任课老师的歌曲储备量决定的, 虽然因材施教,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先练声, 再唱歌, 时间比例多为1:1, 但是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歌曲的能力比较弱, 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变成教歌曲的角色, 改变教师注重声音和歌曲处理的角色, 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上课时间, 改变上课的性质。

1.1教学进行阶段性划分

将学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学生统一组织起来上大课, 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歌曲 (歌曲曲目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制定) 每周两至三次课 (建议每周三次) , 大约歌曲量为6首左右,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声音的调整, 也就是练声。 这样, 在前四周左右的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储备6首左右的歌曲。 与此同时经过声乐教师练声训练, 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 将学过的6首左右歌曲根据歌曲的要求加上身韵动作, 对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训练 (教研组提前做好教学计划) , 建议授课形式为大课, 每周两至三节课 (建议每周三次) , 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3-5人) , 由声乐教师负责歌曲声音的调整和整首歌曲的感情处理。

第三阶段, 声乐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 由声乐教师进行全方位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布置两首左右新歌曲进行学习直至期末。

2.声乐课程上课方法的改变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变多, 已不再是精英教育, 需要自主学习,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进度的停滞不前, 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替学生思考、学习和演唱, 其结果是学期结束学生所学的歌曲不多、不精, 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但是教学还要继续, 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多媒体的介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优质资源得以较全面地共享, 歌曲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范唱在不违反版权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教学参考, 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安排, 教师完全可以将乐谱的电子版在大屏幕中展现,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同学习歌曲, 这样就会避免学习中的错误少走弯路, 同时将乐谱手抄至自己的乐谱本中, 加深歌曲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的示范版本以区别不同的歌曲处理风格, 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惰性。 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网络及播放媒体的硬件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非常高而又稳定的网速、分辨率及处理系统较高的电脑系统, 还有专业级的音响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

2.2影像声像教学

声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不论我们进行怎样的训练最终都会有舞台这个实践性的场地检验, 在舞台上传播怎样的声音, 做出怎样的动作, 演唱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表情逐一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再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与指导老师一同寻找各方面的不足, 这种教学方式为镜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的声音是声乐学习者一生追求的目标, 追求自我的极值美妙声音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输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歌唱音色的细微差别,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听到的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就是对的, 导致声音的误区而无法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声音, 用高保真的录音系统将学生的声音无损地录制下来, 不经过任何的混音效果, 真实地还原歌唱者的本质音色, 让歌唱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获取更好的声音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对录音设备要求很严格, 质量要很高才能达到较好的还原声音的效果。

3.考核制度的改革

大多数学校的考试都会集中在学期末, 这就使得实践性极强的声乐课程显现出劣势, 因为在学期期末大多数学生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中, 就会忽略声乐的专业考试。 另外, 在舞台表演的机会几乎没有, 有些学生一学期只会有这么一次, 上三年学上四次台, 还不是演出是考试, 试问这样的锻炼怎么能够适应演出的要求, 就算是学校搞活动也是偶然性和临时性较多, 另外较好的学生几乎占据了学校的演出, 普通一点的学生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 久而久之上台的会更好, 不上台的就渐渐没有演唱的信心。 综合上述, 声乐专业的考试应当做很大的调整, 具体方案如下:当第一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 每位学生需要演唱两首课堂教学歌曲 (随机抽取) , 当第二阶段结束后再次演唱两首歌曲 (不与上一次重复) , 当第三阶段结束后再次考试, 这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三次锻炼的机会, 另外要求歌曲的不能重复, 这样第一阶段的教学歌曲每位学生都会唱到, 既锻炼学生的舞台能力, 又将所学的歌曲一一展现, 这样会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浅谈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篇10

音乐教育从它的培养目标看, 是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的重任, 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毕业合格的学校音乐教师, 应该是能讲, 能唱, 能奏, 能写, 能跳的全能型人才。这“五能”可以说是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的实现, 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重头戏, 从培养跨世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角度看, 声乐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教会学生能唱的单一技能。“能唱”是具有一定科学发声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范唱;“能教”是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施教;“能讲”是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文献在声乐教学中的讲解表达能力;“能编”是对一般的声乐作品表演形式、艺术处理、声部平衡的创编能力;“能导”是对课外音乐活动能组织、能排练、导演的能力。这“五能”的培养应是跨世纪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声乐教学的目的简单地讲是培养是什么人的问题, 培养的学生是上“讲台”还是上“舞台”来设计教学计划的, “讲台”是指学校上课的讲台。“舞台”则是专业技术表演人才演出的剧场舞台。十几年来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模仿音乐艺术院校, 无论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考核方式等都是象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样能上“舞台”为标准。因此, 只有在明确了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思路下, 才能更好地设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才能培养出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人才。

二、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目的明确后, 关键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复杂, 必需采取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与之相统一, 才能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技能课、理论课、艺术实践课三部分组成。技能课十几年来都是模仿音乐艺术院校以个别课的形式教授, 这种一对一的教学几年下来精雕细刻那么几首“舞台”演唱的曲目, 教学形式单一, 课时安排多, 占教师的

绪感的。这两种技能又是互相渗透、彼此补充、不可分割的。不过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并不是先天赐予的”。 (1)

练习时在做动作的过程中, 由身体运动和各种姿势作用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从而产生神经兴奋, 这种兴奋传入大脑皮层引起运动感觉。这种感觉是人体运动中的必然产物, 也是指导动作重要因素, 它能帮助体验到身体各部分用力的大小、幅度、方向和速度等, 正确的运动感觉是孩子们学习舞蹈动作的正确信号刺激。

综上所述,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情景启发、角色转换、游戏教学、舞蹈欣赏、舞蹈练习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 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 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 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我们要注重研究幼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点, 了解幼年儿童的工作量大, 学生花费练习的时间长, 个别课的教学形式对于音乐艺术院校精益求精培养上“舞台”的学生是适合的, 但对培养上“讲台”的学校音乐教师却是不宜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违背了师范性, 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干扰了学生从教思想的稳定。所以, 声乐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从教学形式入首, 改革以前那种模仿音乐艺术院校师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 普及推广“大、中、小”课相结合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这也是近几年来多少学校在试行改革的方式之一。

“大、中、小”三种课型的开设, 以个别课单一的纵向深入教学发展为三种不同课型的横向、纵向并重的教学形式。从大课来讲, 重视了基础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丰富了基础理论知识, 又加强了艺术修养。作为重要的中课, 通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和观听其他同学的联系及教师的示范, 培养学生技巧课的基础教学能力、听辩分析能力、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表达创造能力, 以及对歌曲的分析处理表现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提倡“自然唱法”教学, 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多年来声乐教学都是以“美声唱法”为训练手段, 但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发声方法是为了综合我国本民族的声乐艺术, 让其更好地充实和发展我国本民族的声乐艺术。目前时尚把声乐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作为声乐教学应该都有所兼顾了解, 也就是说吸收三种唱法中的科学因素,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提倡用“自然唱法”教学的优点就是抓住各种唱法中“共性”的东西, 这个“共性”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师范性声乐教学的基本技术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按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基础歌唱技能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范唱能力, 建立一个适合声乐教学的技术方法, 也就是提倡“自然唱法”才是声乐教学的最佳选择。

声乐教学每学期的考核方法, 长期以来和音乐艺术院校一样, 都是学生上台演唱一两首歌, 由教师集体评分作为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考核方法对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合理的, 他们培养的是上“舞台”的演员, 那么成绩优良就得在舞台上见, 在舞台上分高低。声乐教学的内涵, 应该是把学生的技能训练、理论知识、教学法的掌握, 课外声乐表演活动的组织、排练、编导、创编等能力纳入考核的范畴, 才能全面地体现声乐教学的成果。

面对21世纪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只要突出师范特点, 坚持与培养上“讲台”的学校音乐师资为目标, 领导重视, 师生努力, 加上当前我国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一定会结硕出丰硕的成果。

个性差异,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年儿童进行教学。舞蹈能启迪智慧、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 我们要让孩子喜欢它, 对它感兴趣,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继续探索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使每一位幼儿对舞蹈都感兴趣。

注释

(1) 《舞蹈教育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吕艺生著参考文献:

[1]《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吕艺生著

[2]《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尹爱青著

[3]《浅谈幼儿舞蹈教学》学科探索刘晓梅

[4]《论少儿舞蹈训练中的教学语言》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许岩

摘要:当今和未来世界是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乃至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与接班人的素质。而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界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先后都明确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我就跨世纪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谈几点想法。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校 声乐教学 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37-02

音乐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层面的消费品,随着世人对音乐艺术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地方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上结合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声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音乐教师和歌手发展成音乐编辑、琴行培训管理者、家庭音乐教师等。就业方向的改变,导致高校在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依据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一、地方高校聲乐教学的现状

(一)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参差不齐

地方声乐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和技巧,强调声乐技能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是,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缺乏规范性,教师没有从学生四年的在校学习规划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全盘规划,学生没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系统全面的声乐知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以声乐小课为主要授课模式,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目前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上在教授学生人体歌唱器官构造、声乐文化、科学发声、声乐作品赏析、声乐舞台表演等内容上因教师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地方高校的声乐课程设置与艺术实践有效结合的关联不大,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并没有得到有机的统一,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华而不实

地方高校因地域性、人才培养定位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也存在问题。部分高校加大声乐教学设备的投入,为了与教学设备相匹配,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具有实质性,声乐教学模式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例如,某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迎合社会对网络歌曲的需求,为音乐系配置了大量价格不菲的MIDI制作设备,在声乐课程中开设MIDI录制课程,让学生在录制歌曲的过程中使用这些设备;然而,仅有少量的学生加入到网络歌曲创作队伍中来,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具备操作专业性很强的MIDI录制设备,对于大量的学生而言MIDI录制设备仅是摆设。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很多高校开设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小组”“大班课”等不同层次、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但没能结合自身特色、师资水平、学生层次等因素展开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三)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不足

音乐艺术是表演艺术,声乐艺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提高。目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歌曲演唱、理论教学。受课时总量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声乐课程的实践课程偏少或几乎没有,学生仅在声乐课堂中学习专业技能,没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表演。由于学生在情感体验、心理素质、唱歌能力、嗓音条件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实践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与声乐艺术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地方高校在声乐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实践表演,开设舞台表演、歌唱排练、教学实践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声乐演唱、表演、教学上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实战水平。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出路

(一)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声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服务地方音乐教育工作的声乐老师,教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或是成为地方音乐艺术的演员等。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声乐教学改革。地方高校除了设置声乐小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演唱技巧,提升其唱歌水平外,同时还要设置音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学等应用型课程,提高学生的授课技能。让每一位从地方高校音乐系毕业的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以学校的转型发展为契机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地方高校都在进行转型发展的调整,地方高校已经认识到对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转型发展必然带来教学改革。声乐教师和学生要抓住学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在声乐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嗓音条件从发声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在就业导向下为其选择合适的演唱曲目,甚至是专从某一类型的音乐内容着手,提高学生的个性演唱技能,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教师要在“教学实践音乐会”和“音乐艺术节”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不断改革,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比赛,在比赛中了解个人演唱技巧的不足,并加以提升。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从社会对声乐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用型的声乐人才应该具备“学”“教”“研”“导”“创”等能力。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发音和吐字,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声乐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所有课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应用性,不论学生在以后的音乐道路上,是成为音乐知识的教授者和引导者,还是艺术魅力的追寻者,从事音乐创作,向更深、更广的音乐领域发展,都是将音乐知识应用到实践领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目标和追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从而让学生的演唱技能、创作技能等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nlc202309081808

(一)改变教学理念,融入民族声乐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本国的声乐知识,还要学习世界不同国家的声乐知识,了解不同国家声乐知识的妙处,并将其融入到我国的声乐体系中,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元素。学生要学习外国声乐中的优秀部分,但主要的学习精力还是放在中国民族音乐上,让来自彝族、藏族、傣族等不同民族的声乐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不同的民族在唱歌曲调、发声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述学习本土音乐和本民族声乐知识的重要意义;同时,民族声乐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汇聚,让学生了解民族歌曲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体系。

(二)巩固声乐理论,完善教学体系

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学生参加校内外的艺术节、歌唱比赛和选秀节目的结合,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优化声乐教学体系。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理论或技能某一方面着手,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只注重演唱技能的培养,忽视乐理知识的掌握,当某一个音符、字词在演唱中出现偏差,学生只知道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及改正的方式,并不知道产生错误的原因,也不知道再次遇到同类的演唱问题,如何将其有效的解决。因此,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声乐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提升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开展艺术实践,丰富教学内涵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非常重視声乐演唱技能的教授,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较低。这种课程设置结构,导致学生的声乐知识掌握的较为片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制约着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内部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演唱技能、舞台表演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声乐素养,巩固个人的声乐技能。通过在实践课程、舞台表演、专业比赛中对演唱技能进行修正,让学生灵活自如的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形成良好的专业表演能力。地方高校通过艺术实践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舞台魅力,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结语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对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音乐人才,声乐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23).

[2]刘璇.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及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年.

声乐改革 篇12

一、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

我国各大音乐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科研者研究,发现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声乐艺术中,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

(一)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正如上述所说,声乐艺术是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舌头、鼻腔用作与气息,发出的悦耳的、连续性的、有节奏的声音。而如何使用人的声带、声带如何与口腔、舌头、鼻腔相配合,发出适合恰当的气息,如何将声音悦耳动听、连续有节奏的呈现出来,是需要考验歌唱者的声乐技术的。众所周知,名族文化的不同,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声乐作品创作的灵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也不同。这些由民族文化、声乐作曲家创作心情等等因素对声乐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歌唱者必须具有成熟的技术,才能将各具特色的声乐作品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没有演唱声乐的技术,歌唱者是无法将歌唱作品呈现给观众,就算歌唱者具有了不起的个性,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美妙。技术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将声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基本条件,而个性是对声乐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表现声乐作品的技术,个性也将无法展现,因此,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

(二)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个性即灵魂,艺术表现的完美与否,就是看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否表现出来。声乐作品的灵魂, 就是声乐作品的情感之所在,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技”和“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乐艺术中,“技”就是技术的意思;而“艺”,顾名思义,就是“艺术”。说到“艺术”,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审美”、“品味”等词眼。对声乐作品的品味,就是看歌唱者所表现出的声乐作品的灵魂,即声乐作品的个性。简单的说,歌唱者唱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音乐是无国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歌唱者来说,歌唱另一个国家的声乐作品,在语言不同的环境中,也能将声乐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有的歌唱者表现的比原唱的还要好, 就是因为歌唱者领会了作品要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用自身具有的声乐艺术的表演技术,即使跨国表演,也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声乐作品的个性,是艺术的终极追求。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缺一不可,只有拥有了成熟的技术, 又有对个性独到的见解与感悟,才能完美的呈现声乐作品。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理清声乐艺术中技术与个性的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技术与个性的教学基于对等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声乐艺术中的个性是艺术永恒的追求,是让观众走进作品情感的重要方式。观众通过与声乐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仅可以了解声乐作品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情感,还能通过声乐作品,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这么说,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因此,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扬民族精神,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大量的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以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感念与文化情感。

(二)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挖掘个性潜质。高校声乐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讲究优良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比如,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首先从作品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民族音乐的唱法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等,让学生在浅显的引导下, 自行理解声乐作品。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是让学生在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中,能够自主的了解作品的内在,而不是教师强迫性的要学生达到对作品某一观点的认同。当学生所理解的作品精神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对其作出正确的引导。

三、结语

上一篇:新教材教学的点滴体会下一篇:激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