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精选12篇)
高校声乐 篇1
高校声乐教育的创设,一是出于素质教育的需求,正所谓需求决定供给,现如今社会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因而教育必须要开展综合性学科,比如体育、音乐以及美术等学科,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二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现如今小学生的书包里每天有7、8本书,可见其学习压力有多重,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了。声乐教学的开展,可以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的平台,在唱歌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释放出来,从而会极大提升学习效率;三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起初学生只会觉得歌曲好不好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受到歌曲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的心灵与歌曲产生共鸣。就现如今的实际情况而言,高校声乐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将声乐等同于歌唱、落后的教学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导致声乐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对这些问题以及改革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 将声乐等同于歌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经常会认为声乐和歌唱是一样的,以至于会增加声乐教学的负担。稍微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声乐与歌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声乐和歌唱其实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声乐包含着歌唱,自身范围比较广,只要是人声演唱出来的音乐形态都属于声乐,比如戏曲、说唱等;歌唱被声乐包含着,自身范围比较窄,一般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进行分类,比如民歌以及艺术歌曲,等等。声乐以及歌曲都属于声乐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必须要加强引导,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落后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其原因一是学习该课程的人数比较少;二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现如今为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许多高校放宽了入学门槛,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以至于学习声乐教学的人数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一对一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不仅会影响声乐教学进度,而且还会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同学生互动的次数比较少,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输知识的机器人;此外,大多数教师在声乐教学时主要是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几乎不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常常会对声乐知识不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3. 很少鼓励学生。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发现教师很少说一些鼓励学生的话,反而“你这里没有做好”“你怎么又做错了”类似这样的话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听了否定自己的话后,会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进而会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逃课的行为。
二、改革对策
1. 教师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注重基础声乐知识的教育,来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最后要将情感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来不断加深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感受。
2. 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因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模式可以为合作讨论式,首先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其次让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再次让合作小组依次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合作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还可以采用以优带劣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挑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其次为其讲解一些难度较高的声乐知识,帮助此类学生提高声乐水平;再次,让这类学生指导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 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由于教师的语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师必须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课下要积极同学生谈心;其次在学生表现突出时要对其进行鼓励,比如说“你真棒”类似的话语,学生听了以后会特别满足,因而学习也会更加努力;最后在学生有所懈怠时,要说一些激励的话语,比如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学生听了以后会干劲十足,从而会赶上教师的步伐。
综上所述,声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最后要多鼓励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日常工作作总结,对声乐教育进行更好的改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方方.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 .董卿基.探究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13,(03)
[3] .牛月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01)
高校声乐 篇2
(一)高校声乐教师水平有限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也限制了很多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挖掘自身的潜能,造成了声乐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在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因为错误教学而破坏了学生嗓音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就会严重的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
(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在传统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都只是开展单纯的教学活动,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较低,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声乐技术水平较高,但是其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都比较差,
再比如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因此在上台表演时很容易因为紧张而变得忘词、跑调,因此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发声、气息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声乐理论和综合技能培养指导。
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和变革发展,可以通过采用集体课、一对一课程、小组课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一对一声乐教学过程中,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生域特点和演唱水平等展开独特的教学过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优势扬长避短的开展声乐教学课程,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
小组课是学生演唱水平提高,知识量积累的一个发展过程,按照学生的某一个特征进行划分,作为一个小组成员,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取长补短的教学方式,共同取得进步。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然后进行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学习和进步,能够加强对演唱方式、中外声乐作品等方面的研讨和欣赏指导,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概念和发育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技巧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有效的声乐技巧和技能。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分配教师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不断进行教师调整,让每一位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所长,扬长避短。
通过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擅长教授的内容给予同步需要的学生开展指导工作,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高校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提升
教师是指导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成员,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才能,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歌唱艺术价值观念,能够具备不同声乐风格的鉴赏能力,这样在完成教授课程时,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在示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舞台及其演唱的能力,做到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拥有大气优雅的演唱气质和演唱风度。
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健康指导,使得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态度也需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得体大方,重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技能等方面的掌握,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能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加倍努力,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认识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的不断变更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现状,对其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有效的分析,进一步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能够不断完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
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当前社会需要,勇敢突破传统束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艺术高校期待声乐教材 篇3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库》由旅美歌唱家王景彬教授主編,它是依托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数字化课件为教学工具,集文字资料、视听资料于一体。据介绍,库内资源涵盖全世界1000多所音乐学院网址,可与其同步教学,所有教材、信息、咨询等可存至电脑、MP4甚至手机,随时查看,方便快捷。另外本套教材还提出了严格细化声部的概念,在国外声乐艺术学术界,声部划分体系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支撑体系早已成为成熟的学术体系。目前,从学术层面来看,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属于起步状态,而这套教材正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满足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该套教材首先还是以书籍的形式呈示给大家,整套教材分为“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艺术歌曲作品大全”、“中国声乐作品大全”、“古典诗词声乐作品大全”共60余册,囊括了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学习的所有作品。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为例,就收录了300多部歌剧,1500多首咏叹调,是名副其实的歌剧作品库。目前首批18册已经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余的将陆续推出。
与会专家对本套教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栾峰表示,这套教材是中国声乐史上第一次囊括这么全资料,并且对于声部类型的严格划分对教学意义重大。范竞马表示,国内的声乐教育一直受到声乐错位的危害,许多学生嗓子很好但是一直唱错声部非常可惜,自己也曾经深受其害,这套教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认为本套教材从音乐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既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又有自己的见解,将来应该会对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
高校声乐 篇4
音乐美学, 是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构建在一般科学基础之上, 又属于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 而从音乐艺术领域内观察, 它隶属于音乐学的范畴。而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的分支学科, 它从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等视角, 并以系统论和比较学的方法, 去研究阐述声乐艺术的总体构成。
二、声乐美学的总体构建
1. 歌词的语言美
一部好的声乐作品不可或缺的是富有情趣意境美的歌词、文学艺术美, 如同美丽的绣娘手上必定有副灵巧的针线。首先, 歌词必须富有意境美感, 能够引人入胜的。比如“水乡的小桥姿态多, 石板缝里长藤萝, 三步两桥连水港, 条条玉带引碧波”。作者以巧妙的语言手法如加入了拟人化的成分 (长藤萝、引碧波) 等描绘出了一副水乡小桥的画面。其次, 歌词必须是富有文学艺术美的。从基本属性上来看, 歌词都是有押韵的, 其因大多数歌词都是由诗改编而成, 如《满江红》, 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前半部分四十七个字, 采用八句四仄韵;后半部分四十六字, 采用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同时歌词又要脍炙人口, 诵读不饶口并较适合演唱。
2. 曲作的旋律美
莫扎特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笔者认为一首歌曲的创作是否成功, 取决于这首乐曲是否能以情感与美感相结合而深入人心, 能否使大众在听完数遍乐曲后, 哼唱出其基本旋律。通俗些说, 就是“悦耳的”。在欣赏完之后能使听赏者心旷神怡。旋律离开了美感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音乐美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正是通过旋律来传递的, 与人以美感感观。
3. 演唱的声腔美
声乐是通过人声所演绎的, 一首歌曲最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歌唱家结合自己的声音特性并融入情感后的演唱效果。一首适合男高音的歌曲若是由男中音来演唱, 既无法体现原本歌曲所表达的意思, 更有甚者因为音域的限制过分地强迫自己导致了刺耳音乐的产生。歌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结合词曲意境, 加以理解, 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辅以技术支持, 更要对自己的条件有所认识并加以琢磨, 这样才能演绎出音乐的“韵味”。
4. 声乐的伴奏美
声乐演唱无可或缺的自然是其伴奏。声乐学习者共识:演绎好一首作品, 达到旋律与伴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 是演唱者与伴奏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钢琴伴奏具有中, 演奏者将弹奏的音符转化为瞬间记忆, 然后通过注意乐曲中的音乐信息, 使瞬间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在练习过程中将记忆内容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 这时就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了。
总之, 音乐记忆在钢琴演奏中占有着突出的位置, 体现着极强的重要性, 并且相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当演奏者在演奏一首作品时, 只有记住它, 才能很顺利地把乐曲流畅的旋律, 自身感情的表达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 从钢琴演奏记忆的全部过程来看, 上述的每一种记忆方式在不同的演奏阶段, 都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 只有综合地运用才能建立起牢固的音乐记忆网弥补演唱者失误, 推动音乐发展, 引导演唱者进入特定环境的效果。伴奏帮助演唱者弥补失误的功效很好地保证了演唱者表现音乐的完整性, 比如对一个细小的破音的掩盖或是演唱者力不从心时的推动。同时, 伴奏的加入相对于歌唱的部分是一个补充, 也成为了乐曲完整性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 比如《沁园春·雪》中, 略长的前奏为乐曲做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基调铺垫, 同时也能帮助演唱者逐渐进入乐曲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5. 形体的动作美
声乐艺术是既要在台上唱得好, 又要演得好。会唱不会演, 无异于只将作品演绎了一半, 木讷地站在台上不是所措, 单纯的演唱旋律, 既没有艺术性, 也没有美感。演唱者被要求在台上赋予适当的形体动作, 是为了将音乐表现得更生动, 让听众不但从听觉上享受美, 更能从视觉上感受美, 感受到“引、定、开、合、托”等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以及婉转优美的形体动作。同时、自然放松的状态也更有利于演唱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表达、创造美中。
三、声乐美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现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美学思潮的不短延伸,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意识到美学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做不断的调整。比如在课堂上逐渐加大对音乐处理, 动作情感方面的教学力度, 不再像以往一样把教学重心放在技能的提升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地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并做适当的处理, 在舞台表现上也更为自然。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转变, 不单单是技能的训练, 营造起来的是一种良好的“艺术修养”方面的竞争氛围。
2. 辩证与推理相依存
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作品中蕴含“美”, 演唱者的表演中展现出了美, 故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因为“艺术”有了美, 被赋予了生命力、赋予了美, 才能更好地来源于大众, 回馈于大众。对于一部声乐作品, 教育者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用心去思考, 怎样结合自己的条件特征最大地表现作品的美。从情感理解到情感获取再到情感表达这一过程需要演唱者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 这不仅要求演唱者技巧纯熟, 得心应手,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音乐融会于心, 这样才有可以思考的空间。创新意识更是一门学科发展前进的动力, 同时也是帮助学生通过二度创作把作品中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巩固, 引导学生学会融入自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 在符合逻辑符合情理的前提下给乐曲一种不一样的诠释风格。
摘要:本文以声乐美学为线索, 在文中主要介绍了声乐美学的构成部分包括语言美、旋律美、声腔美等, 并结合学校所学总结出声乐美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如何渗透的。
关键词:声乐美学,高校教育,渗透,总体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琦.漫谈音乐美学中的声乐美学[J].艺术百家.2005. (4) .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篇5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
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
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
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
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
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
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
“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二、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
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
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
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一、提升文化素质。
音乐生在人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
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
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
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
比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保留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多人的模式,在课堂时间的设置上可以相应地进行调整;声乐理论的讲解应当从声乐教师凌乱,无系统的传授中,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感,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和认识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
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
随着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音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扩招的同时也使得高校音乐系所吸纳的学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人才特点,这就越发需要高校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去开展音乐教学,特别是表现形式最为普遍普及的声乐教学。
一、以学生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等新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到的精神都在提醒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根本,因此,它理所应当成为高校声乐课程的基础教学策略。这里的“以学生为根本”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群体特征。从思维角度来讲,一般认为,大学生是一群追求独立自主且有强烈个人主见的群体,这决定了教师与之沟通时应当尽量避免“以上压下”的状态。特别是音乐系的学生,他们通常都拥有活跃的、不落俗的思维意识且自我评价较高,与此同时,从声乐课程的角度上看,声乐作为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不论是创造或是表演,都离不开对艺术的追求与激情。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当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无拘无束的,可自由发挥的氛围与空间,由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声乐潜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擅于因材施教。声乐的核心在于表演者的声音,而每一个人的声带、音调、音色都不尽相同,教师在开展大课堂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声音特性,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音色、音域、音质上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并不断强化。总的来讲,教师将以学生为根本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能够设计与组织更符合学生特征与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情感为导向
声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种,它拥有着所有艺术课程都会有的共性——情感表达。不论是被演唱的曲目本身,还是曲目想要表达的东西,又或者是演唱者借助曲目演唱所表达的东西,都离不开“情感”,即个人感情思维与情绪表达这一核心,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以情感导向为策略。这里的“以情感为导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曲目,分析曲目,包括曲目的音色、音调、难度系数等技术层面的信息时,除了运用理论知识去客观分析外,还应当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理解曲目本身所寄托的作曲/词者的情感。唯有学生能够从技术层面的认知上升到情感层面的认知,才能够在后续的演唱中更好地把握曲目特征。另一方,当学生在演唱曲目时,也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即是从作曲/词者的角度去演唱曲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演绎曲目,并将曲目所要承载的情感价值表现出来。总的来讲,教师将以情感为导向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旨在避免学生出现机械式的僵化演唱行为,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单纯为了显示或表现演唱技巧而忽视了声乐的初衷。
三、用知识去教辅
声乐艺术通俗来讲也可以称之为歌唱艺术,但它与平常随意的哼歌或者在KTV里歌唱有很大的不同,它重视技术性与艺术性,前者可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来不断提高,后者则是与个人的艺术修改有关,而这可以通过知识来协助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用知识去教辅。首先,文化知识的提升。一般认为,与其他专业相比,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程度上会稍显薄弱,这固然与声乐考试本身的特点(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有关,也与声乐系的学生有关(诚如本文开篇所提,学生思维活跃,更愿意操练而不愿意埋头读书)。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这一不足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教学,特别是要加强对曲目背景的知识学习,比如大二的外国艺术歌曲,学生也需要掌握外国艺术歌曲的相关文化知识。其次,艺术知识的提升。这里更多指的是抽象的艺术修养的提升,要提高个人的声乐能力,除了本人科学合理地进行练习外,还可以适当地多去聆听其他歌唱家的表演,取其精华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在家听听CD或去音乐听观看现场演出,以多种方式去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总的来讲,教师将用知识去教辅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提升个人的演唱能力。
四、用自律去督促
與中学教育有所不同,高校教育相对更加自由与多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这里指的是课上课下的相处与沟通)也没有那么频繁,这在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大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是自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时,应当用自律去督促。首先,应当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习惯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歌唱能力,比如有的学生一拿到曲目就立刻开口演唱,而没有先对曲目的乐谱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旋律、曲目的意蕴与内涵,各个不同声部等,这些不良的歌唱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对曲目的判断并最终影响到演唱效果。其次,应当督促学生在课堂之外合理定期地进行发声练习,包括最基本的气息练习,声部练习等,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进行自我训练。再次,应当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审视。即学生在每次练习时都应当做到自我检查与总结,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总的来讲,教师将用自律去督促作为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懒散的不良学习状态。
五、结语
声乐指的是用人声进行演唱的音乐形式,它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然则真正的声乐演唱并不是单纯的发音演唱,而是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并融入个人情感,在表演中交汇并行地表达词曲本身及个人理解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高校的声乐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会“唱”,还要能够以自如和谐地状态去驾驭作品本身。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以情感为导向、用知识去教辅、用自律去督促,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知识与演唱技能,有效提高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丹.民族声乐教学探究[J].音乐时空,2015(01).
[2]刘鑫.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探讨[J].黄河之声,2015(01).
创新高校的声乐教育 篇7
如歌曲《祝福祖国》, 二段曲式, 歌词的对称、押韵与曲式的结构、旋律、节奏结合得非常贴切。第一乐段两段歌词气息悠长, 婉转优美, 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崇敬之情。两大句式的结构, 旋律迂回曲折, 自然抒情, 亲切明亮的唱腔描绘出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二乐段只有两个乐句, 将全曲推向高潮, 虽然加大了演唱的难度, 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这首歌曲正是由于结构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塑造了音乐形象, 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所唱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
扎实的演唱功底, 加强艺术修养
想要声情并茂地表现一首声乐作品, 必须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歌唱者应以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把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因此歌唱技巧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首先, 歌唱发声技巧的训练要从基础开始, 即从自然声区起步, 以中声区开始训练, 逐步向高低两端的声区延伸, 配合演唱一些篇幅短小、音域不宽、结构简单的声乐作品, 建立牢固扎实的声音基础。在打好中声区的基础上, 过渡好换声区, 进而发展高声区, 达到声区的统一。训练中坚持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歌唱姿势,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放下喉咙, 打开和稳定喉头的发声状态, 掌握良好的起音方法和整体共鸣的歌唱方法。
其次, 体现在歌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声乐是音乐的语言艺术, 是旋律和语言结合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其目的是让听众从优美的歌声和清晰的语言中明确歌曲的内容、思想,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所以, 语言处理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 声乐作品本身是文学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歌唱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度, 直接影响着对声乐作品歌词的理解。由于各自的文学修养不同, 在演唱同一首作品时表现出的艺术质量有很大的差别。一个缺乏文学修养的人难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很难唱出感人至深的歌曲。
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每首歌曲的作者对其作品的构思、意图和所倾注的思想感情, 以及艺术表现都已有所设想和处理, 这是第一创造。但声乐艺术作为二度创作, 表演者的创造个性也必然在创作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如果说我们在表演的真实性中看到的是理解之美, 那么在音乐表演的创造性中, 则感受到的是升华之美。声乐表演的再创造, 要求演唱者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演唱者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对作品的一次新的创造, 而每一次表演都需要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才能和智慧。在表演中, 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要有自己的理解, 体现出独特的创造个性, 这也是成熟的艺术家应该追求的。不同的表演者因为他们本身的气质特点、生活经历、性格爱好和艺术修养等的不同, 所诠释的同一部作品也会因此而不尽相同。充满激情的个性是使音乐表演走向成熟的基础。音乐表演要真实地反映作品文本的精神含义, 同时又需要充满激情地再创造, 只有使二者有机统一, 音乐之美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
歌唱者演唱每首歌曲都有一个艺术再创造的任务, 在演唱过程中, 既要忠实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又要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和想象, 使之升华, 使歌曲更加生动、完美、有感染力。歌唱时, 内心的音乐思维支配着他, 脑子里仿佛已经听到音乐在流动, 然后再把歌曲唱出来, 用自己预想的速度、力度和风格, 完美地表现歌曲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从而逐渐形成完整而又清晰的音乐想象。实践证明, 这种内心歌唱对技术的发挥和对音乐的再创造是极为重要的。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者学习声乐和从事演唱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声乐课堂实践与各种舞台的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获得演唱成功的两个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 通过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歌唱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与歌唱的自信心。舞台表演中,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逐步适应剧场的气氛、灯光与音响等。通过与观众最直接的交流, 增强演唱的勇气和信心, 积累舞台感受和经验。
高校声乐 篇8
声乐艺术指导是一项需要在语言、演奏、演唱等多方面对声乐演唱者进行指导的综合应用型的工作, 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而我国的声乐艺术指导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 通常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纯粹的钢琴伴奏, 忽视了真正的声乐艺术指导是应该能够与歌者完成对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价值。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上, 完美地诠释一首声乐作品, 除了需要声乐教师在发声技巧方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美妙的歌声演绎之外, 更离不开声乐艺术指导老师在音乐风格把握, 音乐节奏处理等方面帮助学生准确地表现作品。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演奏方面具体分析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 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熟悉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把握其音乐风格, 处理好音乐节奏和音准, 理清换气位置、准确进入钢琴伴奏等方面是声乐艺术指导老师需重点讲授的内容。
一、熟悉声乐作品创作背景, 把握其音乐风格是前提
在学习一首新的声乐作品前, 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讲解作词家和作曲家生平、创作年代与意图。展示有关作品背景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对作品加深了解, 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使学生在演唱作品中, 不再只关注发声方法, 加强歌唱情感的投入。其次, 讲解作品的音乐风格。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 比如, 浪漫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音乐在处理时就应该有所不同, 让其意识到对于音乐风格把握的重要性。可通过弹奏钢琴伴奏的织体, 使其了解作品的风格。
二、处理音乐节奏与音准是基础
音乐节奏的处理, 一方面关系到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弹性节奏是绝对不可能在古典时期出现的。另一方面, 音乐节奏不对也会影响到整首作品的完整性, 学生不按乐谱指示, 演唱中忽慢忽快, 会让听众听起来缺乏条理性, 不能表现好该有的音乐情节。所以, 声乐艺术指导老师要仔细辨别出音乐节奏不对的地方, 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打节奏进行纠正。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中, 指明学生有问题的小节, 让其跟着节拍器来练习。
对于音准有问题的学生, 可以教他学会听钢琴的音高, 进行模唱, 熟悉相应的音高位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此法有点难度, 可通过相连的音帮他找到音高的位置, 待他学会这种推进的方法, 再让他记住正确的音高, 反复练习, 音准问题就可得到有效解决。另外, 还有些学生的音准问题是由于自身的唱歌方法造成的, 这就需要声乐艺术指导老师不仅只会钢琴伴奏, 还要掌握科学的歌唱技巧, 并且了解声乐老师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之上, 帮助学生分析出具体的原因。
三、理清换气位置是纽带
音乐节奏与音准的问题解决之后, 声乐艺术指导老师还需要检查学生的换气位置是否正确, 这一部分将会影响到合伴奏中钢琴、声乐演唱是否统一。许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养成了气不够随意换气的坏习惯, 或者唱高音前换气。如果学生的换气位置不对, 旋律的乐句线条就被破坏, 会影响到音乐的美感和正确表达音乐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语感诵读一下歌词, 理清歌词的间断位置, 也可通过钢琴伴奏为学生的呼吸节奏提供一个参考标尺, 帮助学生容易地把握正确的换气位置。
四、准确进入伴奏是根本
在学生的音乐节奏、音准、换气位置都正确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合伴奏。首先, 让学生熟悉一下伴奏旋律, 教师让学生看着乐谱听前奏、间奏、尾奏, 把握好作品的音乐节奏, 节拍以及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其次, 在合伴奏过程中, 前奏、间奏结束的部分, 教师可以渐慢减弱的弹奏暗示学生要准备歌唱。反复练习, 使学生熟悉伴奏, 准确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绪, 顺利进入到准确的伴奏中。
五、结语
综上,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音乐风格把握、音乐节奏与音准处理、换气位置理清和准确进入伴奏等演奏方面具体分析了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声乐艺术指导的不断完善与更加专业, 一定会极大地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摘要:声乐艺术指导是一项需要在语言、演奏、演唱等方面对声乐演唱者进行指导的应用型工作。本文将从演奏方面分析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 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声乐教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王菁菁.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素质及培养.人民音乐, 2012, 09.
[2]陈曦.如何成为一名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 01.
高校声乐教学的促进策略 篇9
基于实现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的考量, 高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自身实情, 同时应当同市场化人才诉求相契合。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 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以便为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输送更多的卓越人才。值得注意的是, 前述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并非彼此不相容, 作为不同的音乐院校而言, 应当结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以及自身发展情况, 创设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生能够习得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 掌握娴熟的声乐技能, 进而称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二、注重对声乐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从教学实践角度看, 音乐类院校在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时, 应当结合自身实情, 科学的借鉴与吸收成熟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不得简单地将其他院校的课程模式套用过来, 如此将因所套用的课程体系无法契合自身专业建设情况, 而难以发挥其实际教学效用。鉴于此, 音乐类院校应当注重依托自身专业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创设。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 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使课程体系既涵盖了通识音乐教育内容, 同时亦纳入传统声乐教学内容。对于课程的具体设置而言, 应当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性以及课程的合理性, 避免因人设课的情形出现, 从而明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导向。
三、注重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质上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均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 其亦存在诸多值得保留、发扬的闪光之处, 因而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活动中, 教师应当意识到此种创新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比如,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保留的基础上, 可以发展成一对二、一对四, 一对多人的模式, 具体方式可根据教学进度实现动态调整;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应当改变先前教师过于随意的“碎片式”讲解模式, 依托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资源, 实现对“碎片式”知识的整合, 从而使学生直观地对人体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实现完整的认知;在成绩评定层面, 教师不应当采取几首歌曲演唱的考核方式, 原因在于此种考核模式亦使部分唱功欠佳的学生因成绩不够理想, 进而导致学习主动性下降, 产生自我怀疑感, 从而影响到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当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 同时注意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计入于总成绩之中, 以便保证评定的客观性。除此之外, 音乐类院校应当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实训的平台, 以便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声乐表演能力。
四、注重管理制度创新
音乐类院校的管理层, 应当立足于对“教学为先”以及“一切为教学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 即一切行政管理活动的目的乃是应当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与帮助, 进而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注重对学生的管理, 确保课堂出勤情况。但同时, 学校更应该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结合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提供方法, 设备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制定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相贯穿的制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程结构, 使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借鉴其他国内或国外优秀高校的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要做到与时俱进, 针对现在声乐的发展, 结合一些流行的新鲜元素, 加入到课程教学中。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声乐才能的展示契机, 如在大型校内活动中为学生安排节目, 这样将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演出的参与, 获得宝贵的舞台表演经验, 同时也使其临场表现能力与反应能力得以增强, 使其综合表演素质得以提升。
五、注重声乐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声乐教师担负着传道解惑的重任, 因而声乐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具体而言, 声乐教师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同时在教学当中, 声乐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和把握, 以便开展契合学生个性化诉求的声乐课程教学。
六、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效度化培养
从声乐教学实践来看, 唯有演唱者具备充沛的情感以及对自身演唱情绪的充分调动, 方能够将歌曲内容完美的诠释出来。而不同的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 准确地表达歌曲的艺术思想和特征对于成功地演绎歌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演唱是否能够打动观众。一般情况下, 情感较为丰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觉也较高, 所演唱的歌曲也比较容易感动周围的人。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演唱者对演唱作品的词、曲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表现。鉴于此, 声乐教师在授课之前, 应当充分了解歌曲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心境。同时在授课过程之中, 教师应当避免学生毫无感情的投入作品演绎之中, 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引导, 使学生沉浸于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进而形成心灵的共鸣, 从而实现对作品完美的艺术诠释。
七、结语
声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多维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智力开发、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充分发挥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完善声乐教学体系, 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管理模式、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发展。
摘要:高校声乐教学要不断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 才能使声乐教育更具有效性。为此, 本文从制定科学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声乐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注重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注重声乐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效度化培养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静.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 2014 (23) .
[2]刘红.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创新研究——以民间民歌在高校的传承发展为目标[J].科技展望, 2014 (23) .
[3]魏勇, 任小芳.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民族音乐, 2014 (05) .
[4]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 2014 (03) .
[5]李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3 (03) .
[6]卢富强.探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效果[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邢爱.传统声乐教学在现代中职课堂中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S4) .
浅析高校声乐教学模式 篇10
一、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方面
目前, 高校的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沿用着专业音乐 (艺术) 院校的教学目标, 都以学科作为中心,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都强调了学科的专业性、层次性、深度性和难度性,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 导致声乐教学只是一味的知识、技能的教学。另外, 高校中的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来自专业音乐 (艺术) 院校的毕业生, 受他们在专业院校学习的影响, 他们只关注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精深, 而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因而这些声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都会向学生传递抓住专业发展这个方向, 强调专业的专业性和重要性, 久而久之, 就使学生形成了只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其他专业技能的提高, 重视了“一专”, 而忽视的“多能”, 这样就不能够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服务。
2. 教学形式方面
在目前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的“一对一”的授课形式, 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少, 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予以解决, 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学生即便是知道自己出现的问题, 也是一筹莫展, 不知道什么样的解决方式是最好的。
另外, 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学校的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高校音乐专业的设备、学习场地、学习资源等方面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高校的声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的时间, 但却仅仅有一个至两个月的教学实习时间, 这么短的实习时间, 学生既要上课又要备课, 既要考虑择业问题又要考虑就业问题, 试想, 这么短的教学实习的时间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实习本领, 如何能树立学生的师范专业理想, 如何能够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感情。因此, 一些学校的教学实习仅仅就流于普通形式, 这样的形式主义实习教学, 根本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无法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无法找出自身学习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二、声乐课程改革的主要设想
1.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演唱出声情并茂的歌曲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位歌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演唱者自身二度创作的结果。一般来说, 成功的二度创作不但能够使作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更加鲜明完美, 而且还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展示作品的内涵, 并且还更具独特的个人艺术魅力。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几乎所有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有些教师甚至将声乐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歌唱技能的训练教育, 学生整个学习状态都是在感觉自己如何该提高歌唱本领, 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实际歌唱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是一门审美教育的艺术, 声乐教育亦是如此, 因此说, 审美能力的高低将影响着学生歌唱水平与学习效果。所以,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和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只有丰富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示歌曲自身的内在美, 使学生的演唱更得体、更自如, 更具感染力。
声乐歌曲是词曲交融、诗歌合璧的综合体裁, 它是词曲作者经过大量的努力共同创作的结果。歌曲既不同于传统的器乐曲, 又不同于纯粹的诗歌, 它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相互交流的综合艺术价值。作为当今的声乐教师, 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又要分层次感知作品, 既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旋律美, 又要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涵义, 既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 又要生动、形象地表现作品。
2. 开设声乐理论教学课程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在必修专业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课程。声乐的教学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 锻炼学生的歌唱方法, 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还要使学生账务声乐教学能力和歌唱理论的合理利用本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基本的声乐歌唱技巧, 还要传授学生一些相关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歌唱理论, 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实践课程, 技能课程的学习虽然重要, 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 它不能全部贯穿着整个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声乐理论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课程虽然比不上技能重要, 但是不容忽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教师既要教“声乐”, 也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 又要学“声乐教学”。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好的演唱技巧, 还要掌握歌唱的基础理论, 为其今后进人社会担任中小学教育工作做好准备。我们必须明确,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音乐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有声乐专长的师资, 而不是在造就歌唱家。总之对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到底作何评价, 笔者认为应该以发展的观点, 着眼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局, 既不能用专业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 也不能用旧的高校专业声乐课程标准来看待, 而要重塑新的质量评估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方向上由“封闭定向型”向“开向非定向型”的改变, “专业”教育的属性和办学模式也会发生某种偏离和转移, 对教学质量检验也由单一的“适应性” (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转为发展的多样的、整体性的、适应性的、特色化多层次的质量标准。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也应以这样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来看待。这与高校专业学院的的培养目标——专门型教育人才和应用型社会人才是相应的。
3. 组织建立合理科学的声乐教学过程
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科学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过程往往会决定或影响到结果的形成。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 方法和行为的盲目性就会不断增大。所以, 科学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理论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声乐训练还被认为是一门感觉的艺术, 但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还是具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都应形成严格的体系, 都应
浅谈美术课堂分组教学
顾淑琴 (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本文从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角度, 分析了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主要分析了分组的科学性、分组合作模拟情景、教师引领协助各组以及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四个方面如何做才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和增强兴趣。
关键词:美术课堂;分组合作;美术教学;有效评价;美术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美术课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 在美术课堂上, 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授, 使教学显得死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创新, 无法使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 容易使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甚至厌倦美术学习。此外,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连贯的保持下去也是比较困难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以恰当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美术课堂质量, 广大美术教师进行了深刻并且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经过总结, 主要有一些几种方式:情景教学法、多媒体等多手段教学法、课外拓展法、鼓励教学法、合理评价法等。这些方法有利于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且有吸引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上面这些方法没有强调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竞争和来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美术学习上来, 进而提高美术课堂质量。在美术课堂上, 不但可以有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合作与交流, 还可以存在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美术课堂分组合作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科学分组, 保证均衡性
分组的方法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分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分组的方法应坚持“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时要参考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爱好特长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 并且要让学生自愿搭配学习小组, 并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以及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形成“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有效机制, 小组合作应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 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但要定期轮换所担任的角色, 一学期做2~3次调整, 改变合作对象与分工。做到使美味同学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 从而激活学生兴趣。
二、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 是沟通现实生活及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情景, 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情景模拟中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 有利于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比如在课堂上, 由一名小组成员来扮遵循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教师要在这个前题下,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上, 不断使自己的教学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衡量评价声乐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教师们应多思考, 多探讨。各类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有的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大师, 能走出国门去参加各种声乐大赛, 演出大型歌剧的。而我们大部分学校培养的是今后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基层的音乐工作者, 是为中国老百姓演唱的歌者。沈湘先生的学生殷秀梅, 二十多年来, 一直是广大听众喜爱的歌手。她曾两届获听众喜爱的美声金奖, 广播四十年优秀奖等十次奖。在高雅音乐受冷落时, 她的演唱始终受到听众的欢迎 (打破了美声唱法不受欢迎, 是曲高和寡的概念) 。演模特, 其他小组成员来素描, 然后再交换角色, 最后进行互相点评, 组员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其他组员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来观察目标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三、教师监控, 引导协助
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些教师或站在讲台低头准备下一环节的内容, 或用目光巡视全场等待结果, 或在教室巡回一言不发。这些行为完全把教师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定义为了一个旁观者, 这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欣赏者, 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和控制学生的小组活动,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而注重每一个小组的合作交流情况。
四、因材施评, 有效评价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因此, 美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时, 要多鼓励, 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 承认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 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环境、形式、角度看上去, 很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们。教师对于掌握如何有效评价分组合作产生的探究结果, 要灵活运用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两种方法, 要看到学生个体差异, 小组间的差异, 通过评价的手段, 促进落后小组上进, 鼓励优秀小组继续努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帮助,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此外, 分组合作学习还对学生的心理需求, 自信心建立, 友谊的加强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锻炼都很有帮助, 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靳馥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 (10) [2]李丽娜.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9 (07)
[3]陈梅英.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J].当代教育2010 (09)
[4]胡惠中.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2008 (05) [5]温迪安.浅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 (12)
[6]周睿.农村中学开展美术教学经验之谈[J].知识经济2008 (10) [7]魏建军.再议初中美术合作学习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0 (09)
这也是沈先生教学的功典范。正如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过:“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 正因为是它们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砰声乐作品是通过了演唱者的二度创造赋予它生命, 使欣赏者感受到声乐作品鲜活的灵性而喜爱。所以, 如何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声乐艺术教学, 培养既受社会大众欢迎又能得到同行们专业认可的演唱者, 是声乐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的问题。
摘要:近段时期来, 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形式和理念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改革措施, 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以往基础上的传承, 其创新部分相对较少。声乐教育仍然还是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性教学模式和个人“包片”负责的教学形式, 这样的教学形式缺乏个性教学, 教材内容单一, 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思想不是非常清晰, 因此, 如何探索、研究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 继续深入声乐教学改革,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就必须具有新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声乐,改革,存在问题,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经验分析 篇11
关键词: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86-03
声乐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就是声乐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认识、了解、熟悉并灵活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使其成为一种能演奏的“乐器”,并通过不断、合理地调整这种“乐器”,最终使自己能够自如演奏音乐的过程。但是,现在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大学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不得已降低教师标准,教学质量也呈下降趋势;教学改革不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等。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声乐教学模式
有人说:声乐教学,小班好;也有人说:声乐教学,大班好。说小班好的,能说出小班的优点;说大班好的,能列出理由。凭借我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我认为二者都好,若是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就更好了。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现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在其蓬勃发展中,一种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应运而生,相对应的缓解了教师资源匮乏、教学设备不足的局面。对这门课,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掌握演唱的能力、技巧,声乐理论知识,声乐艺术修养以及良好的声乐学习思维等问题。声乐课应包括四个环节:理论教学、集体练声、歌曲练习和表演加公开等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在声乐教学中,漠视理论教学的现象非常常见。毕业后,有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学生从事音乐宣传工作,还有部分学生会从事音乐工作,这些都要求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实际上教師一般只是在声乐技巧课中,大略讲解声乐理论而已,其价值得不到丝毫重视,而学生因对声乐理论懵懵懂懂,很难理解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技巧提高的总体指导作用。所以,集中教学可以用于进行理论教学,小班用于强化学生声乐技巧。
其次,对学生集中教授系统的声乐课,讲解各种声乐门类,并让学生集中练声;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散教授他们适合的门类,小班用于强化学生的声乐技巧。
最后,在集中教学中,表演时加公开点评环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有利于学生了解台上的自己,也有利于调整自己的演唱心态。有了教师的公开点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就有好坏之分,彼此之间就会有比较,进而激起竞争。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经验不丰富容易“怯场”,甚至严重到忘词。演唱不是一种瞬间的表演艺术,但绝对是一场临场发挥的表演艺术,如果演唱者临场发挥经验丰富,就会打破“怯场”的僵局,而这需要大量的集中表演训练。
二、声乐理论教学不可少
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以教技能为主,教理论为辅。实际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教师先范唱,学生后模仿,教师再针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及其发声方法等方面一一指导学生。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围绕声乐技能,而原本应该作为指导思想的声乐理论却甚少被提及,以至于学生对声乐理性认识几乎空白。有的学生通过相关理论书籍了解了一点,但总体上却对理论知识不甚了解,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常常是上节课被纠正的错误下节课又犯了。况且,演唱的状态往往是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对演唱的歌曲情绪掌控不到位的话,就达不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就会缺乏自信心。
学生知识面非常窄,通常对某一方面的音乐非常了解,却没有听过一些喜闻乐见的老歌,或者地方戏曲唱段,对一些中外名曲,尤其是中外著名的歌剧更是知之甚少。这也造成了学生甚至到了毕业,声乐的水平也很难达到一个高度。因此,声乐理论教育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刚刚入校,处于第一学年的学生,对声乐没什么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时间段,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就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就能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艺术修养也会随之增强,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早期就有用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自己演唱的能力,这对日后声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声乐的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含发声技巧方面的理论,各种唱法的介绍、比较,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论、声乐美学、中外声乐流派的介绍及其贡献,中外名曲及经典歌剧的欣赏和演唱,嗓音保健等。其中,发声技巧理论的内容有演唱的器官、发声的原理、声部的划分、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等。
心理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情绪、意识和心理活动产生的呼吸方式会有所不同,产生的感觉也会不同,相关器官和肌肉的反应状态也会不同。演唱是一种生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一首歌演唱得好坏,除了要有足够的演唱技术和自身修养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心理素质够强。有时候,演唱者在台下唱得很好,一旦到了考试时或者在台上表演时就会紧张,容易出现身体僵硬、动作不协调、忘词、跑调等现象,演唱水平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对演唱者来说非常重要。演唱心理学就是利用人的情绪、心态或者感觉调节和支配自身器官和肌肉的协调和运作。演唱者充分把握了这一意识过程,才产生美好的动力,达到很好的演唱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声乐理论教学非常有必要,学生将终生受益。
三、声乐教学语言
与其他教学一样,声乐教学的语言也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感染力和激励作用。这种形式的语言,不但能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的意识都会被调动起来。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用积极的语言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定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并视学生实际的情况而定,让学生可以达到动脑学习、渴望学习。
声乐教学对语言的要求相当高,语言不但要精炼、准确,还要合乎逻辑,最好还能满足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太专业的教学语言,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多,而过于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如“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演唱,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吃力。另外,声乐教师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也不太合适,毕竟每一个人的状态不一样,体验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经常使得学生,特别是演唱程度不深的学生莫名其妙,弄不明白。
精炼、准确的声乐教学是以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为基础,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并完善自己的声乐教学语言,使自己能在教学中达到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具体、将模糊变生动的教学效果。
精炼、准确的声乐教学语言来自教师客观而敏锐的听觉。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来自于教师主观努力,是其教学经验的一部分,由教学实践积累而成,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声乐学习具有非直观性的特点,声乐教学的语言和语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声乐技巧的教学没有办法用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语言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这一方面的讲解,无法把握这一方面的要求,教师就应偏重于感觉上或心理方面的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表现好音高或句子的演唱感觉,以这一高音或者句子为感觉模板,带动其他高音或者句子的演唱,就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模仿逐步转化为有意识的、可控制的演唱。不过,这是学生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够达到随时演唱都能唱出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来法.声乐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人民音乐,2006,(12).
[2]侯俊彩.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3]杨天君.声乐教学感性经验的理性观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4(2).
高校声乐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在《师说》中曾着重指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声乐教学也不外如是。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与经验, 窃以为, 搞好高校声乐教学必须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该部分, 笔者就主要从此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 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认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其一、升华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笔者以为, 音乐艺术不仅是声音的艺术, 更是人性的艺术。实际教学中, 要通过民族声乐唱法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现音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其二、重新认识与定位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音乐教师而言, 其价值则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唱多少首动听的歌曲,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各类歌曲的风格特点, 并能唱好。即“授之以渔”, 而非“授之以鱼”。
其次, 坚持终身学习, 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与其他知识一样, 音乐艺术理论与实践从诞生之初即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教学过程中, 各种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也日新月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得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
再次, 融数字化教学与本土化教学理论于一体。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电脑的多轨录音功能将学生的演唱进行录制, 让其与原唱比对, 亲眼看到自己声音的波形, 并结合声音效果进行讲解分析, 做到纠偏补阙。此外, 根据高校学生的地域性差异, 让其担任本土化音乐教学的先锋, 传递本地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概而言之, 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本着音乐教育源于人类、发展于人类并终结于人类的价值取向,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于教学实践。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的实践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 该词的明确提出是在宋代朱熹的《论语》注解当中, “孔子教人, 各因其才”。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则是, 根据学生在声部、声音类型、群体特征、生理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共性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教学方法和措施, 使其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凸显自己的个性。
第一、对于主修声乐的学生来讲, 声音是其“乐器”, 要想用此来表现作品深刻内涵的话, 就得给人以音响美、形体美、思想美、语言美以及情感美。对于这个群体, 教师在教学中, 首先需要调整其发生器官各部分肌肉的平衡, 以确保喉咙打开、两肋扩张、口腔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将声音发出来。该群体低年级学生的声音训练应以中声区为主, 采用三度、五度音阶的上下行来训练“A、E、I、O、U”五个母音的连接。
声区转换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不太高的中外艺术歌曲, 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将发声练习所掌握的一些技巧进行运用。当学生基本掌握这一难点之后, 发生训练进入复杂技巧性练习阶段。比如, 顿音、跳音、连音等等。这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发声练习过程中发现的较难的乐句挑出来, 作为辅助发声练习的素材。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即, 学生反复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时进行正确地演唱示范。由于这样做直观性高、感性强, 学生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较为容易的找到音感。
第二、对于辅修声乐的学生, 声乐练习则采用相对简单的三度、五度音阶进行训练。方法上, 要以歌代声。即, 以唱歌为主, 结合歌曲为学生讲解用声技巧。当然, 唱歌时, 要注意音乐的完整性和旋律的起伏性。此外, 在课堂上,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常识的传授, 比如, 声部的划分、嗓音的保护, 等等。
三、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 可以使其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声乐课堂思想性的升华, 又有利于美育教育的美感和形象性。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美育教育。
第一,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往往, 作者都力求通过声乐作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性地深度挖掘。启发学生通过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实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进而能够体味其思想内涵, 品味其美好意境。
第二,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声乐作品颇为繁复,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不同选择的能力。
第三, 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人们常说, 没有想象能力的思维是一潭死水, 激不起半朵浪花。对于音乐而言, 更是如此。声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绪, 通过想象描绘出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将抽象化的概念展示出来, 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美。比如, 在歌唱《东方红》时, 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旭日东升、万物竞相奔放的情景, 以此来感受前辈真心赞颂共产党和伟大领袖丰功伟绩的喜悦之情, 感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富国、强国的坚强斗志, 等等。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
[2]涂爱萍:《人文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探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7 (2) :68-70。
【高校声乐】推荐阅读:
高校声乐教育05-24
高校声乐课08-11
高校声乐教学问题06-17
高校教学声乐教学07-04
中国高校声乐教学09-05
高校声乐教学方法06-12
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06-17
高校声乐表演专业论文09-02
民办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1
声乐训练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