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产品

2024-08-06

政策性金融产品(精选12篇)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1

目前,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态相比仍严重滞后, 许多地方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 或有名无实;某些市场主导型的农村金融, 忽视农业本身, 片面的“非农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 在中国农村, 构建一个与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 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样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日本, 在20世纪50—70年代也经历了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 其农业基本保持了与工业的同步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与日本政府及时在农村建立的能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金融制度是分不开的, 其中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 对完善中国的金融制度建设, 发展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

任何一个成功制度的建立, 都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正确认识及作出的相应选择。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日本农村具有高度的村落同质性与自治性。

日本学者把农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所谓村落的同质性和自治性。日本人多地少, 平均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在1公顷左右。1989年平均农户规模达到1.4公顷。农户是主要的生产单位, 同时又拥有自己的耕地, 各农户所拥有土地规模都较小, 且生产水平也彼此相近, 经济实力上悬殊不大, 这就使得农村中各农户间贫富差距较小, 社会地位较为平等, 相互之间矛盾较少。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 单一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包括古代农村部落制的遗痕, 显然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把上述特点称之为同性质。同时认为, “正是由于同质的小土地所有者构成的平均化农业社会, 提高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 并且也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自治性指, 在同质性基础上, 日本农村普遍形成了较有效的农村自治。日本农村基本上处于由民选产生的农协组织的影响之下。农村中几乎100%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农协自中央一级至地方基层, 组织完备, 影响巨大。政府的具体农业政策措施通常都是由这一自治组织来实施的。因此, 连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也认为, “离开农协想轻易地推进政策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村落的同质性及组织上具有较完备的民主程序等特征, 农协能较关注民意, 体现平等, 使农村出现高度自治倾向。日本农村的村落同质性和自治性所构成的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环境, 有利于政策性金融有效发挥作用并确保农户收入的普遍提高。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农村土地分配的特点, 使村落的同质性与自治性相对较高。在共同的利益下, 农村内部具有较高的协作组织效率, 这就避免低利融资被农村富裕户独占情况的发生。因此, 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同质性与自治性, 以达到政策性金融的目标。”

2. 农户间传统的互助协作基础。

日本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由于水利灌溉的集体需要, 使利用统一灌溉系统的农户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助与协作的传统。现在虽然在协作的方式和程度上有所变化, 但这一传统仍被继续保存下来。生产上这一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相对固定区域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内部联系, 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它使得早在现代金融导入前, 互通有无, 相互扶持的金融活动就已普遍存在, 农户具有了一定的金融意识。另一方面, 人们在愿意向有困难的农户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 也涉及到借贷资金的偿还、继续利用及周转等问题。这样, 农村中很自然地产生了对防止不履行债务行为的集体性监视机能, 而这一机能的存在也为推行政策性金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文化的因素与法治社会的有利环境。

日本学者认为, 儒教文化对日本国民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构成日本农村金融制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日本著名学者泉田洋一强调指出, 作为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起中心作用的儒教, 对人们道德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作为核心思想“仁”, 具有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的内含。它对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日本农村金融得以运行良好, 它反映了儒教这一影响。具体而言, 节约导致贮蓄增加;借东西要还, 这一基本态度是深受儒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文化基础环境的影响, 为日本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道德观基础。此外, 日本法律制度的健全, 也为政府的行为和政策落实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制定了确定所有权的法律, 《土地所有权法》也在同一时期出台。日本法治建设的完善, 进一步夯实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

4. 政府拥有较高的制度能力。

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与政府制度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有关。所谓制度能力, 是指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运作效率而言。制度能力水平的高与低, 要看行政组织是否能有效地运转, 渎职行为是否较少, 行政组织机构统计数据是否及时、齐全并获得有效处理等等。 (1) 日本政府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管理效率较高。政府能够高效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基层信息;下达与实施指令的路径通畅, 干扰较少;民众对行政的信赖度较高, 能够确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沟通。日本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资金需求等情况的调查研究也十分重视, 尤其是统计工作, 做到了既及时又细致完备。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与发展农村金融有关的完整统计数据和信息。这对政府有效介入农村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上述社会经济环境特征构成了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

二、日本农村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

所谓政策性金融, 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以优惠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实现其农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为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政府考虑在政策方面对民间的困难给予援助, 以弥补金融政策方面的这一盲点。

1. 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实施的理论基础。

如果市场能够实现社会所期望达到的资源配置, 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制性的干预。然而, 实际上市场却并不能使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由政府干预活动来加以纠正。此外, 政府必须发挥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公平是和经济效率同样重要的社会目标。市场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但不一定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如果通过自由市场达不到社会所期望的收入分配, 政府就有必要使用干预性措施进行再分配。实际上, 保持适度的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 因为收入分配的恶化将危及社会的稳定, 会使正常的经济交易因犯罪和破坏行为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困难、更为昂贵。

日本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市场机制的市场失灵理论。从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而言, 认为政治家是在对政策的代价与收益的权衡中确定其政策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大的结构性变化对各利益群体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对农业的保护有利于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差距, 缓解矛盾, 确保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和谐。迫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压力, 其政策中潜在的政治方面的因素考虑会占了很大的分量。日本社会中代表农民利益的农协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市场失灵理论即认为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 它不可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切问题。市场机制下, 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调节。由于金融世界的本质是不完全竞争的, 从而使资本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对于“金融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加以校正, 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 正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特点导致农业金融的困难, 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往往持回避的态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特殊的农业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于是政策性金融即成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政策性金融被期待的作用结果是:第一, 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即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 发挥投资引导功能, 以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第二, 矫正市场失灵, 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化。

2.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形式———制度基金。

日本的制度基金是指政府对那些难以获得民间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农户, 提供长期、低利的信贷资金。政府以此为目的设立有各种名目的制度基金。从规模和影响来说主要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基金 (简称农林公库基金) 、农业现代化基金以及农业改良基金。

农林公库是日本政府于1953年确立的面向农业、农村提供财政投、融资的机构。农林公库基金主要针对农地、机械设备及农业设施类的大规模和长期的资金需要。目的是为提高农林渔业的劳动生产率。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 (近几年也通过在金融市场发债来筹集资金) , 偿还期在二十五年之内。支持的对象为农林渔业从业者。此外, 也为食品加工制造和流通业的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农林公库基金是按照专门的用途分为各种资金项目来运作。农林公库除直接向农户、土地改良区和农协直接提供贷款外, 还间接地通过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实际上, 在农林公库的贷款余额中, 直接贷款只占四成, 委托贷款占到六成, 且委托贷款的一半以上是委托农协的。

农业现代化基金, 是1961年在《农业现代化资金支持法》基础上制定的。是用于各级政府对农协、民间商业银行向农户或农协融资时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是农户以低利获得长期融资的最一般的制度基金。基金主要针对农机具购买;农业设施的维护与完善;长期周转资金的需要。偿还期大致在十五年以内。与农林公库基金相比, 农业现代化基金贷款期短, 资金规模小。在各都道府县所提供的利息补贴中, 国家财政承担1/2。在获得利息补贴的民间贷出机构中, 农协占到95%。

农业改良基金是针对新作物、新领域等开拓性事业提供的无息贷款。偿还期限在十年以内。它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来提供无息融资资金。提供的对象包括获得批准的农业改良项目, 引进新型农业经营部门和先进技术等。

除此之外, 还有农业经营减负援助资金, 就农援助基金以及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等, 它们都是构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 并都在农村金融制度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结语

在国家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同期的农业发展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日本的经验表明, 政府主导型为特征的农村金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城乡收入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从其经验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 应重视特定历史时期下政策性金融在兼顾弱质产业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更应重视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 协调各产业间的关系, 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经济社会既能保持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 又同时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资源的配置也需要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契合点。在这方面政策性金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反过来也有助于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性, 形成良性循环。

2. 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立足于产业特点且应具有导向性。

农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外部性的特点。对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国家, 土地规模小, 生产成本更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所能起的作用有限, 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具有高度政府导向性。应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环境整备、价格稳定及流通合理化等方面引导作用。

3. 重视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这一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

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基础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日本农村金融制度中的政策性金融之所以得以发挥有效作用与其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日本特有的国民性和农村组织结构使日本政府与农协组织得以紧密有效地配合, 使以政府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制度能够带给农村、农民、农业以真正的实惠, 使这一传统部门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4. 审时度势协调好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需要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选择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最优的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方式是发展设计中最为根本的。”农村的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会出现过度“补充”。因此, 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公共品供给的过度问题。如果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活动所需的成本高于纠正措施的收益, 这就会构成公共品供给的过度。但是是否过度还要从整体的社会利益出发来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日本学术界和政策部门正在进一步探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已成为日本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以小农经营为特征的日本, 在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始终保持产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 从而确保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其中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的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功不可没。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 对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着重分析了日本农村金融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性金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政府必须在经济部门转变之时, 在收入再分配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地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制度金融,小农经营,日本

参考文献

[1]本间正義, 1994.農業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国際化の対応と処方[M].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4:111.

[2]日本農林水産省.ポケット農林水産統計[R], 1991.

[3]速水佑次郎.開発経済学:諸国民の貧困と富[M].創文社, 1995:196-224.

[4]神門善久.農協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奥野正寛.本間正義編「農業問題の経済分析」[C], 1998:177.

[5]齐藤仁.日本の初期農村協同組合——組織的側面を中心にして——滝川勉.齐藤仁編《アジア農業協同組合》[C].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1973.

[6]泉田洋一.農村開発金融論:アジアの経験と経済発展[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7.

[7]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 (8) .

[8]日暮賢司.農村金融論[M].筑波書房,2003:67.

[9]速水佑次郎, 神門善久.農業経済論[M].岩波書店,2002:75.

[11]加藤譲.農業金融論[M].明文書房,1983:67-122.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2

钟蔓桃 中国进出口银行评审部 严 明 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

[内容摘要]节能减排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性工作,但当前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以创新思维和创新金融手段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文章对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和推行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节能减排工作中融资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政策性工具,可以有效补充当前市场的不足,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金融支持,最后对政策性金融如何以创新金融手段有效支持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创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预示了绿色、环保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①在新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尚未定型的时候,中国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积极采取措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一、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国任重道远

哥本哈根大会让全世界都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了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的日益临近,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中国加快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异常艰巨。

(一)中国当前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供应和环境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BP世界能源统计》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相关数据,中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总量的4.03%(折美元计算),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为12.51%,②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差距很大。2008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约为6.85%,① 欧美发达国家更多地用“低碳”概念,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地球变暖的根本原因现在科学界还有一定争论,不少人士认为欧美推广“低碳经济”更深的用意还在于用它来谋求推广低碳技术的经济利益和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对世界经济的继续主导,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不管怎样,对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发展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和环保经济模式是必须的,因此本文更多地用环保、绿色、循环经济概念。

②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的口径,一次能源指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源,不包括木头、泥炭、风能、地热和太阳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上升到17.7%,从占比看,中国2008年GDP世界占比比2004年提高了约70%,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约42%,GDP占比增幅比能源占比增幅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能源效率提升幅度较大,但考虑到期间人民币汇率上涨了约2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提高幅度有限,不到10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中国能源和其它各类资源却极为有限。以相对最为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为例,2008年中国探明储量约为114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3.9%,居世界第三位,但储产比(探明储量比当年开采量)只有41年,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22年,其他如石油、铁、铜等多种重要经济和战略安全资源,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能源资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

(二)节能减排带来经济和环境等多重效益,是世界未来新的经济制高点 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带来的收益是多重的:一方面,节约使用资源就是在降低经济发展的资金和环境成本,获得成本下降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并有助于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战略实施,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相关标准、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是未来绿色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目前处于制定规则、把握标准阶段,控制了这一地位,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欧美发达国家以保护地球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正义理由来推动全球各国减碳,内在目的还是要将其掌握和准备好的碳捕获、碳储存等标准、技术、设备推向全球,通过这种方式来获谋求对未来国际经济的主导权,获取巨额财富,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美国正在把碳排放作为其未来的经济战略。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未来美国将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使中国等出口国家为达到其标准,必须向美国购买相关技术及设备,企图通过这一“碳计划”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国家以往依靠出口而获得的美元财富回流美国,以继续保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控制力。① 美国将征收碳关税的时间定在了2020年,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紧迫。

(三)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减排,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从上到下的举国共识。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为此,国务院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也取得了相当成效,但客观上看,多年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惯性,使得这一任

②务仍然艰巨,十一五规划前四年我国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在2010年完成降低20%的目标极为困难。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7%,而钢材消费量增长22.4%,精炼铜消费增长39.7%,电解铝消费量增长14.4%,水泥消费量增长17.0%,均大幅高于GDP增长率,这表明我们依然是主要依靠超量投放资源来获得GDP增长。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不快的原因,除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还习惯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倾向于大干快上项目以实现GDP快速增长的旧有思维之外,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的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切切实实的问题和难点。

(一)当前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难点是融资问题,商业性金融支持客观上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巨大的脱节③

未来几年中国节能减排市场规模巨大,据推算至少在4万亿元人民币以上,④如此巨大的资金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的综合力量。目前国内节能减排市场总量呈增长态势,但还以支持大企业、高盈利行业为主,商业金融支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存在突出的融资脱节现象。

脱节是因为目前中国从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足够的融资抵押担保手段,其投资回收多依靠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现金流,而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提供以资产抵押或可靠的信用担保为基础的贷款,不相信节能减排项目提供现金流的可靠性,内部没有足够能力来正确评估这类项目的风险和利润。

①②③ 参见郎咸平:《碳计划,美国经济新战略》,《13亿国人要向美国交呼吸税?》,新浪博客,2009年。

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参见国家发改委网站:《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答记者问》。

④ 参见梁猛:《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之道》,《中国金融》2009年第16期。以节能项目为例,现在节能市场通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即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方式,具体操作是:节能技术公司在其提供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企业(用户企业)审批后,带资为用户企业做节能技术改造,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资金,而由用户企业因改造而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偿还节能技术公司的前期投入。这本来是一种多赢的盈利模式: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自有资金即获得了因节能减排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节能技术公司通过为用户企业提供技改服务,从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现金流而获得了稳定的利润;社会因这种改造行为而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由于节能技术公司缺少资金和足够的有形抵押资产,难以操作项目;用户企业担心技术风险,不想一开始就掏钱;商业银行因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而不愿提供贷款,使节能减排工作陷入僵局,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节能减排“死三角”问题。

在EMC模式下,节能技术公司会产生大量的中长期应收账款,针对这一特点,一些人士提出把银行保理引入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当中,由商业银行向节能技术公司提供保理服务,受让其对用户企业的应收账款,使节能技术公司提前收回投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节能技术公司在项目建成后的资金回收问题,但保理方式是在施工后获得资金,节能技术公司在前期改造当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一需求仍然受到节能技术公司有效抵押资产少、贷款担保不足的困扰,且银行做保理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控制手段,这依然是融资的“软肋”。

(二)作为 “市场补缺者”,政策性金融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缺失 政策性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提供者,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①政策性金融以实现国家政策性意图为经营宗旨,与商业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资金来源成本相对较低,并往往能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能向市场提供所需中长期优惠资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市场力量的补充者,一般从事商业金融无力或不愿进入的业务领域,如利润低、风险高,但又是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所必需,担当着市场风险承担者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由于运行还不规范,风险较高,更需要政策性金融先行进入来培育市场,引导商业资金进入,起着资金导向的作用。

节能减排项目特点在于通过增加短期投入,换取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基于对短视利益的考虑,在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对于增加的投入,人们往往采取能省就省,能减就减的态度。那如何调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政策性金融介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提供市场上所稀缺的资源即优惠资金(如 ① 参见:丁孜山,《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第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利率低,期限长等)支持,诱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调动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节能”到主动的“我要节能”;同时,通过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激励,扩大节能减排在实体经济中的宣传;通过引导实体尝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树立成功范例,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帮助企业进入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

(三)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的支持

从国外同业的做法看,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对本国节能减排行业进行了有效支持。

美国进出口银行为提高本国环保行业的竞争力,对美国环保公司产品的出口,或他国购买美国环保产品提供金融支持。其支持面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能源效率技术、污水处理项目、空气污染技术、废物管理服务及其他各种环境产品的服务等。融资方式包括直接提供贷款,为商业金融机构的此类融资提供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自1994年以来,美国进出口银行从最初的每年10个项目,已发展到2007年的年68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30亿美元。①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 Bankengruppe)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支持两大领域,一是建筑节能,二是工业节能。对建筑节能改造主要通过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对于工业节能,首先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咨询提供全额补贴,其次对详细可研进行部分补贴,最后对改造项目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业务发展迅速,2009年为德国境内能效项目贷款承诺金额为89亿欧元,较2008年63欧元的承诺额增加了41.3%,全年总计为境内外气候和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提供了198亿欧元的承诺额。②

资料来源: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年报。

三、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具体手段和方式探讨

政策性金融改革思路探索 篇3

1994年以前,四大专业银行大量从事半商业性、半政策性业务。银行成了财政的提款机,累积了大量不良贷款,政策支持效果却并不理想。当项目经营成功时,商业银行就将其归为商业性业务,获得商业利润;当项目经营不成功,就归为政策性因素,寻找财政支持。

真正的政策性任务缺乏财力支持。据人行2002年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构成的调查,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仅有20%是由于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造成的,80%是由于各级政府干预(30%)、对国有企业信贷支持(30%)、法律环境(10%)、政府产业结构调整(10%)等原因造成的。1994年国家推动政企分开改革,“将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开始剥离四大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国民经济瓶颈部门和薄弱领域发展、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

但近些年,又开始出现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混淆的局面。政策性银行为了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纷纷加大商业性业务比重,与商业银行产生不公平竞争,甚至政策性银行之间也相互竞争。2008年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在四万亿政策刺激下,我国商业性银行巨量放贷,大量投放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产能等相关领域。这不仅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而且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迅速恶化,在我国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业务的表外化,滋生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给未来的金融风险埋下隐患。为了实现特定政策目标,我国不得不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部分“三农”、“小微”、“重大基础项目”及边远地区基本金融服务等政策性业务。至此,1994年金融改革之前银行体系的问题又有所抬头。虽然我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但“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实际益处,财政支持分散且杠杆作用小,融资难融资贵仍普遍存在。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总之,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的混淆,已严重制约了政策性银行功能的发挥。我国有必要尽快分离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并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战略转型的工具作用。

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造,我国可建立起强大的,介于财政、商业性金融体系之间的,多方共赢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为我国的宏观管理提供额外的灵活工具,便利实现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目标。我国还可以将商业银行从政策性任务中解放出来,更有能力、更有效率的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可采取以下基本 思路:

政策性和商业性相分离。政策性银行只从事政策性业务批发管理,商业性银行只从事商业化业务,但两者可以在分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横向上,通过剥离、置换等方式,分离现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纵向上,通过资金“低进低出”的“批发——零售”商业模式,分离政策性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成分,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共赢。承接零售业务的机构,宜限定在现有金融机构范围之内,不宜委托地方政府(或其融资平台),也不宜临时构建平台公司进行二次批发。这将有助于避免政策性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过度介入商业性领域,与商业机构产生不公平竞争。同时,也尽可能利用现有商业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效率,实现共赢。

利益协调和经营活动相分离。通过三方均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由国家、社会和银行三方共同确定政策性银行的使命、政策目标和年度规模等,保证使命的神圣性,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必要灵活性,年度规模的适当性。政策性银行专注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效率(完成特定政策目标量下的成本最小、风险最小),重点在于模式创新,包括合理有效的筛选机制设计,引入融资担保、保险等杠杆化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合理的用款机制设计,实现资金使用和机制改革相结合,甚至对部分政策性业务,也可采取补贴等方式。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目标效率的考核,应以整体效率基础,在具体业务领域应有必要的灵活性。

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相分离。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仅体现在事先确定的、有限的政策扶持,包括国家对其市场化融资提供担保,如国家信用支持发债、特定低成本资金的筹集,税收减免、红利返还等政策,以及经营目标确定的非赢利性等方面,不再针对具体业务寻求额外财政补贴,也不在具体业务经营过程中寻求“例外”原则。政策性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应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的行业管理,遵循市场效率原则。

具体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可以国开行为试点,通过剥离、改造、重构、置换,建立国家、社会、银行共赢的、统一的批发性政策银行体系。

1.剥离国开集团的商业性部门。可将国开集团下的商业性部门(国开金融、国开证券、国银金融租赁、中非发展基金及村镇银行),在股权和业务上完全剥离,根据业务性质交由不同部门(中民投、汇金)持有和经营,或者在市场进行转让。

2.改造国开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国开行由财政部独资设立,并创设特殊董事会。董事会确定政策性银行每年具体的政策性目标、业务规模等,并负责任命、考核经营班子完成政策性目标的效率。董事会由政府委派董事、银行内部董事及社会独立董事组成,各成员可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社会独立董事的产生,应制定专门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并向社会充分披露,逐年更换。

3.重构国开行的商业模式,转向批发管理。国开行仅与金融机构开展资金的批发、再担保等资产业务,利用国家担保,积极探索多种市场化的低成本融资方式。国开行现有的零售业务(包括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合作),以拍卖等形式,转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持有并管理。

4.置换现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补贴等方式,将现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转化为商业性项目。可将财政在央行的部分国库存款,以略高于国债利率的成本转借给国开行,并用于置换现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转换方式,如直接提供低成本资金置换,为部分政策性业务提供补贴,提供融资担保等。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4

一、商业性金融在扶富方面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 商业性金融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进行商业性的货币资金流通运作, 营利性和商业性特征明显。商业性金融的特征决定了其“扶富避贫”的趋势, 但随着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其扶富的效率也为社会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 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 商业性金融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金融项目的局限, 只要是营利颇丰的融资项目, 商业性金融就会主动争取。商场是商业性金融的方向标, 所以在进行融资时一般不会有优惠, 而较多的是考虑融资风险、安全与营利。在活期存款上, 商业性金融拥有信用创造和派生资金存款的功能。

其次, 在业务经营结构方面, 营利的多少是商业性金融进行经营的宗旨, 在市场经济中,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性金融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 资金能力较强的客户是商业性金融的主要业务范围。例如, 由于资金能力较强的人收入比较可观、还债能力强、贷款额度大等原因, 商业银行一般会同意这些人的贷款申请。而对于工薪阶层等低收入者, 商业银行一般不会同意其贷款申请。

二、政策性金融在扶贫方面的公平

政策性金融是在市场机制不足和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以国家政府的支持为基础, 通过特殊的融资手段对市场金融体系进行合理调整, 以促进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发展。优惠性、补充性和扶贫性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征。

在扶贫方面, 政策性金融是对商业性金融的一种补充,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政策性金融在农业上有着重要体现。政策性金融为农业提供了中长期的低利贷款, 还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扶持国家农业的发展, 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了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往往是为推进农业的发展而设立的, 国家政府为这些机构提供资金,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由此可以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生常率, 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现代化农业。

农业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扶贫实质就是通过小额贷款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性的支持, 满足贫困地区生产经营的需求, 解决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模式, 提高生产率。一方面,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运用特殊的金融手段对资金的趋利性流动进行控制, 将一定的资金配置到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并注重给予相应的优惠。另一方面, 集中一部分资金扶持相对落后的产业, 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平衡发展。此外, 还需要利用银行的经营体制, 即“按时归还”体制, 以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的项目在一定时间内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三、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存在平行互补的关系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关系实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市场金融资源配置与政府进行调控之间存在着平行互补关系, 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金融业乃至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主要表现为, 在金融政策上, 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 在业务范围上互补, 当商业性金融进行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活动时, 政策性金融就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商业性金融为表, 有效的进行着商业金融活动。政策性金融为里, 为商业性金融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混淆看待, 就是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自主监管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混为一谈, 对金融体系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会造成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例如,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结构上的不平衡。所以, 要全面认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间存在着平行互补的关系, 促进两者的协调平衡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希冀”, 两者存在着并列、互补的关系, 不可互相替代。市场主体的自主资源配置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间需要协调均衡发展, 在分清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实质关系上, 构建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硕, 王伟.论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J].武汉:金融, 2013, 01:26-29.

[2]沈乐颖.基于政策性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 07:12.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5

第一条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政策性金融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要求或通过金融机构对指定的项目、产业或地域提供的金融服务。

第三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以及培养和拓展银行客户群的有效手段。

第四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设立专门账户,反映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各类政策性专项业务和项目,实行项目专项管理、单独核算。

第五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遵循政策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原则,自主经营、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第六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严格依照本实施细则开办相关业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政策性银行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

第二章 支持领域和条件

第七条 政策性银行支持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包括:《规划纲要》中的重大专项和国家主要科技计划中的重大项目、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并推荐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

第八条 政策性银行支持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规划纲要》制定的相关政策,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审核程序、用地政策、用地标准、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二)在政策性银行支持的范围内,优先选择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且产品和技术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三)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项目的建设需得到国家有权部门的.批准,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四)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较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五)项目申请人应当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主管机关)依法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事)业法人,具备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六)项目申请人建立了产权清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可操作的风险管理制度;

(七)项目申请人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或风险覆盖能力,能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第三方保证或抵质押担保;

(八)政策性银行认为应当满足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国家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承办人,政策性银行作为投标人依法进行投标活动。商业银行等机构对于通过国家组织的招投标获得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应当严格按照招投标约定的条件承办,分账管理。

第三章 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十条 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支持的经认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风险补偿和贴息政策。未经认定的项目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

第十一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高度关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贷款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加强对这些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根据这些贷款授信的流程和特点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办法及业务操作规程,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

第十二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按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贷款申请的受理、审核、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分别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明确相应的权责和考核标准。

第十三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统计信息系统,确保贷款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监控贷款整体情况。

第十四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根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贷款借款人拟采用或已采用技术的原创性、领先性、适用性、知识产权的可保护性和这些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前景,正确评估贷款的现金流情况,并结合贷款的第三方保证、抵质押担保和其他风险缓释因素,正确评估此类贷款的债项等级。

第十五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根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贷款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技术创新能力、经营能力、产业政策导向、政策支持力度等正确评估借款人信用等级。

第十六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根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贷款借款人拟采用或已采用技术的成熟程度和所处的产业化、市场化阶段,审慎考虑银行适合承担的风险。应当注意通过与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财政投融资或其他权益性投融资合作,或通过开展银团贷款、政府转贷款,或其他方式如保险、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

第十七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基于风险可控和合规的原则,积极探索以知识产权和其他形式的无形资产为抵质押的贷款试点工作。

第十八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引入专家评审机制。根据需要委托技术、金融、财务、相关产业及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的技术、产品、市场、财务状况及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十九条 项目借款人必须在政策性银行或其指定的代理行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管理规定及合同要求使用资金。

第二十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项目借款人出现信用结构缺损、挪用贷款、资本金不到位、企业经营出现重组改制、法律诉讼、重大违约及恶性事件等重大风险情况时,停止发放贷款,并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

第二十一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积极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第二十二条 政策性银行应当根据贷款的风险情况,准确进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并按照《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财金〔〕49号)足额计提准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弥补贷款损失。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银监会解释和修改。

“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篇6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性银行,如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的重要渠道?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哪些方面积极的尝试?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李郡先生。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金融支持的覆盖面和重点方向是什么?

李郡:我行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贷款规模、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等都居于国内其它金融机构前列,支持和培育的一大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色建设、宝钢、海尔、中兴通讯、华为、上海贝尔,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企业的领头羊。

截至2006年底,累计支持了656个走出去项目,累计签约贷款折合300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756亿元。全行“走出去”项目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23亿元,占全行表内业务贷款余额的40%。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港口、住房、电信等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集中精力,重点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宣布的150亿美元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以及国家确定的重大项目。在支持领域上,将继续加大对船舶、成套设备、电信、能源、电力、农业等战略行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别投向上,将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分析,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贷款类别上,将进一步提高项目贷款的比重,减少额度贷款的比重。

《进出口经理人》: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融资工具,使资本市场支持延伸到国外。国家倡导金融机构走出去、在海外推进银行混业经营与中间业务创新、提高银行在国际资本合作中的地位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能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面服务。贵行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色?

李郡:我行在出口信贷业务项下专门设立了境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等业务品种;利用我国政府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一揽子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实践项目融资业务,支持企业以BOT、BOOT等多种形式到海外承揽项目。

建立了成熟的走出去业务风险控制体系。重点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从事走出去业务,认真选择项目,注重项目的财务和技术可行性研究,建立良好的项目咨询平台;建立严格的专业评估和专家评审制度;成立专门部室对走出去项目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等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项目评估的重要依据;加强贷后管理,对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下一步要整合全行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包括海外投资咨询、政府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出口信贷、对外担保、国际结算等,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借鉴商业机构的成功经验,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目前我行在南非、巴黎和圣彼得堡设有海外代表处,在突尼斯、印尼等国设有工作组;与驻外使馆经商处进行了长期和全面合作,沟通渠道十分畅通;与多边金融机构、国外出口信用机构、国外发展援助机构、外国驻华使馆等建立了紧密联系;与300多家银行建有代理行关系,网络遍布全球的109个国家和地区。

我行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同业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推动联合融资、平行融资。以多种形式,通过世行、亚行、亚洲出口信用机构年会等多边和双边渠道,积极探索联合融资、平行贷款等合作方式。

《进出口经理人》: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贵行首先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业务。这不仅意味着中小企业走出去有望获得政策性银行支持,也是贵行发出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启动信号。请问这一业务与一般信贷业务相比有何特点?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相关操作?

李郡:我行针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特点,围绕产品供应链分析上下游客户之间的交易关系,通过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采取灵活的方式向其提供结算、融资、担保及账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实现支持其发展的目的。如国内某中小企业获得境外信誉卓著的大公司订单,由于其自身条件有限无法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融通,该企业一方面可凭收到的信用证向银行申请办理打包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在发货后,可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出口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福费廷等业务,从而加快资金流通,扩大出口。

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同信贷业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品种多样,它既包括各种资金融通,又包括各种信用融通,还可按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非常便利;二是期限灵活,其期限可长可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银行提供融资或信用支持期限灵活性的需求;三是金额限制性小,只要客户能够提供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证明文件,就可获得融资支持;四是办理手续方便,银行办理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业务侧重关注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资信实力,结合其具有自偿性的特征,以额度或单笔授信的方式运作,办理起来非常便利。

贸易融资和保函授信业务与其现行各类信贷业务支持的客户范围是一致的,它是各类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通常情况下,客户只需提出一个总的额度申请,我行根据有关政策对客户资信情况、履约能力、授信需求、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核定一个额度,双方签署一个总协议及相关保证文件后,客户在额度内可随时办理相关业务。对一些特殊客户、特殊项目也可申请办理专项授信。同时对于已在我行办理贷款的客户,还可将贷款额度按照一定的系数调节为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额度使用。

《进出口经理人》:贵行对开展贸易融资领域中的高端产品“供应链融资”有何打算?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7

一、目前我国金融发展的概述

时代的变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也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有了深刻的变化, 不仅仅是金融本质和内涵的变化, 更是包含其结构、功能以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转变。金融由过去行业性、中介性以及单一服务性的系统转变成了一个拥有复杂功能和影响的巨大系统, 巨大的变革正在世纪初的这十多年里悄然发生。

首先, 是从金融部门和科目来看, 在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和融合之下, 原来的体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不仅仅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担保、风投、私募等模式, 更从其中拓展出了众筹、小贷、理财基金、P2P网贷等等。这类金融科目的丰富不仅是金融产业分工的逐步细化, 更是金融体系的繁荣和发展体现, 对于经济而言存在一定发展助力。因为究其实质, 金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体系。

其次, 从金融交易工具种类来看, 除了传统的纸币通货、本票、汇票、存单以及商业票据等交易媒介之外,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大批包括移动支付终端在类的互联网支付工具, 例如:支付宝、余额宝、比特币等电子货币在传统的金融市场树立起了改革的大旗, 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论是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市值规模都实现对传统交易媒介的超越, 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交易最为频繁的金融工具。

最后, 从金融功能来看, 资源配置逐渐成为金融核心功能, 是除了货币资金的融通与借贷之外所发展出来的, 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衍生出的经济调节、风险规避、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传统金融所不具有的功能, 这也进一步使得现代金融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变。

因此, 传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得到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

二、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相互关系

1.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是对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所服务的一种金融力量, 是为了保障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而支持其中薄弱环节的社会维稳力量, 在我国不少的国计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 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对外贸易、“三农”、中小企业融资和保障类住房等方面。这些领域大多数是商业性金融所不愿意涉及的方面, 其中大多都具有所需要的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和利润低等特点, 但每一类项目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生状况, 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 也将投资用于灾后重建、技术改革和自主创新等领域。

2.商业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处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之下, 但是更多的是运用市场法则对资源和资金进行合理化引导。现阶段,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商业性金融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所涉及的服务领域也十分广泛。从具体实践来看, 短期资金融通 (以工商企业营运资金贷款为主) 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导, 而长期资金融通 (以股权资金筹集及长期债券发行为主) 则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3.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主体和目标上的不同, 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少的区别, 例如:业务宗旨、运行机制、资产与负债、监管的主客体等。但是,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 政策性金融仍旧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短时间内, 其作用和功能也是商业性金融所无法取代的。同时, 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不但要对我国的政策性金融进行突出和明晰, 防止与商业性金融混淆, 还要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发展, 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除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外, 还存在合作性金融 (例如:众筹) , 这三种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制度,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却又存在不同的本质。有着本质不同的金融组织形态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系统架构。该架构通过相关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来配置金融资源, 作用于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构成一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制度。

参考文献

[1]贾康, 孟艳.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基本定位的再思考[J].财政研究, 2013, 03:2-7.

[2]白钦先, 文豪.论三维金融架构--哲学的人文的历史的与经济社会综合视角的研究[J].东岳论丛, 2013, 06:42-54.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8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 (1) 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2)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 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 (3) 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 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 增加农场经营收入。 (4) 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 以促进、帮助小企业发展, 维护小企业利益。

2、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 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 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 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 (1)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该行成立于1982年, 是当前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是印度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合作信贷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2) 地区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地区商业银行不追求盈利, 不是按商业经营原则办理业务, 主要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较为薄弱的地区,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活动;贷款主要发放给生产急需的贫困农民, 除提供与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农业信贷, 还提供其所需的消费贷款;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印度不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得到开发贷款的主要渠道。

3、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 官办为主”, 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 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 分配管理资金, 并可办理转账、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到访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基金, 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 按合作制原则经营。

(二) 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

源渠道广泛, 主要有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1) 政府资金。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 (2) 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发行的统一债券。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 又有政府的担保, 常被视为一种政府债券, 很受欢迎, 筹资能力较强。 (3) 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做法还比较普遍。对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作为中央银行行为规范化进程的一部分。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

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 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 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 由政府所有, 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 实行自治, 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

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 如早在19世纪, 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 美法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 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同时, 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 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一)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是央行再贷款形式。央行目前正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资金供求体制, 以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 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提供给农发行的再贷款, 已由1997年的8167.79亿元调减为2005年年初的5699亿元。从2004年7月开始, 农业发展银行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截止到2005年9月, 累计发行17期金融债券, 共筹集资金1901.7亿元。此外, 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二)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 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代理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 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 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弥补财政支农不足,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农民收益, 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路》, 《经济学动态》, 2004年第8期。

[3]蔡友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当代财经》, 2005年第4期。

[4]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

[5]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年。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9

1 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2的52.57%,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 高于世界同期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表直观反映出我国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实现了以农业人口为主向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职业选择、理财观念、价值判断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据联合国资料显示, 2007年世界城平均镇化率已达到50%,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80%左右, 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 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当一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其城市化率一般会超过50%。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时, 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如果扣除进城务工半年以上的1.7亿农民工, 则中国城镇化率实际上仅为38%左右。因此,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 城镇化发展受资源及制度因素的约束明显。

发展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和合理的制度保障, 目前支撑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土地、水、矿产以及生态等资源都已接近极限, 这决定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同时,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打破各种制度限制, 中国的城镇化将难以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2) 城镇化发展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首先, 城镇化的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市民”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 如何让“新市民”与“老市民”享受平等待遇, 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要面临关键问题。其次,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及城乡之间人口的大量流动,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与之相适应, 否则, 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将极有可能患上西方国家曾出现的“城市病”。即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密集, 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发展滞后, 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飙升、水资源紧缺、空气质量下降、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社会问题。

真正意义的城镇化, 不仅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 更是进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期, 因此, 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需求, 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3) 城镇化发展缺少足够的资本化手段作为支撑。

城镇化的发展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来的,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脱离工业化的城镇化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房地产泡沫。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这里的资本投入不仅包括建工厂、买设备的投入, 还包括与之配套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 但就总体而言,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 从而导致我国以市场方式的资本化能力不足, 保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金融资本化手段不充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 二、三线城市将逐步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心, 在现行的行政考核体制、财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下,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城镇化进程必将诱发地方政府大量的融资需求。但目前地方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长期融资的能力和渠道非常有限,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依赖程度较大。

2 政策性金融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政策性金融概述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 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 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由于政策性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融通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政策性金融首先与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金融性, 即在一定期限内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特征的资金融通行为, 这种行为必须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 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有偿的。政策性金融区别于商业性金融更多是体现在它的政策性和优惠性上。政策性, 主要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 政策性融资行为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而是要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导向, 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优惠性, 即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比商业性金融更加优惠, 也包含了对特殊群体具有的可得性。

在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中, 不仅包括商业性金融, 而且客观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性金融。虽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形式和范围会有变化, 但它的经济学基础始终存在, 即便是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 也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市场机制虽然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运行的基础, 但“市场失灵”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在金融市场中, 由于不完全竞争和商业性金融本身的特性, 导致从社会层面看, 金融资源的配置有可能并非是最优的, 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校正, 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 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 它是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内生的, 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

2.2 政策性金融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本补充来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 城镇化也不例外, 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现代金融技术将各种社会资源 (包含未来可预计的现金流) 进行资本化为其提供动力, 一国或地区所具有的资本化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执行层面主要是依靠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发债权, 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债为代表地方政府债券的行政审批繁杂且效率较低, 导致地方政府主要是依靠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财政性资金不具有跨期限资源配置能力且规模有限, 以及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城镇化建设项目一般期限较长且多具有公益性等原因, 使政策性银行贷款成为地方政府为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渠道。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无论是城市里的轨道交通、市政设施, 还是城市周边的开发区、产业园区, 再或者是城市之间交通网络, 背后都有政策性金融的身影。虽然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不断拓展, 但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将会长期存在。

(2) 充当金融杠杆, 发挥对商业性金融的诱导性作用。

诱导性作用是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功能之一, 主要是指随着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不断投放, 逐渐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及私人部门也来从事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领域项目, 从而起到金融杠杆作用。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的诱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兴产业或区域的推动上, 首先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重点产业或区域先行融资, 表明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扶持意向, 从而增强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高涨后, 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逐渐减少其融资份额, 把该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 转而扶持其他产业或区域, 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倡导和诱导机制, 从而促进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规划的顺利实施,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

(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产业培育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把农民从农村搬到城镇只是城镇化的第一步, 当农民来到城镇后, 就业成为首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和发展产业。此外, 政策性金融一般也会被政府赋予区域调控的职能, 根据生产力的梯度分布, 把区域信贷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结合起来, 配合政府进行梯度整合, 从而有效调动社会经济资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政策性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主要包括农业、中小企业、某些基础性产业以及边远落后的地区和行业, 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对于我国政策性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政策性金融虽然对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但金融本身是一契约行为, 是跨时间和空间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 由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立法缺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使政策性金融的风险防控和化解问题逐渐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关键, 本文仅就我国政策性金融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提供几点政策建议和解决思路。

3.1 加强对政策性项目的严格审查和管理, 坚持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对政策性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与管理是政策性金融能够长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政策性项目一般具有苛刻的未来收益限制, 因此, 如何保证项目的最终还款能力是一项极为复杂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所从事的项目领域拥有大量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 并在整个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过程中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否则, 将很难在10年、20年或者更长的期限内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 政策性金融的融资需求将远远大于其供给,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性, 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可用融资手段的不足。因此, 政策性金融机构必然将面临政府各种各样的干预和压力, 在压力面前, 政策性金融机构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性, 从项目的开发评审阶段便采取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

3.2 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立法

政策性金融立法可以解决政策性金融发展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通过立法赋予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的权利, 从而为其独立性提供可靠保障;二是通过立法可以明确限定政策性金融的适用范围和规模, 避免政策性金融超出自身应有的范围, 形成对商业性金融的不合理竞争。纵观各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专门立法为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及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战后日本依据《日本开发银行法》建立了日本开发银行;德国根据《复兴开发银行法》成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也根据《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法》、《农业协同组织法》、《韩国进出口银行法》等组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政策性金融作为独特的金融形态将长期存在, 没有专门立法的支持和约束, 它的稳步发展就没有保证。

3.3 合理设定地方政府债务控制边界, 有序安排后续融资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推动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 但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 我国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 保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积累了大量的显性或隐性负债, 政府信用扩展的速度过快, 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达10.72万亿。在未来通过政策性金融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融资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区分项目的还款最终来源, 对于以财政性资金作为最终还款来源的项目, 必须要首先合理设定项目还款来源所对应省、市、县政府的债务控制边界, 详细测算合理的负债空间, 从而有序安排后续融资,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控能力。

3.4 在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贷款管理部门, 切实防范政府换届风险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内部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部门, 各地政府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往往是由具体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例如各市、县的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建委、招商局、城投公司、开发区管委会等等。这种管理体制在项目运行初期一般具备职责明晰、沟通顺畅、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政策性金融项目一般期限较长, 例如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 而政府部门的人员调动、领导换届往往要比项目的贷款期限短得多, 新上任的地方政府领导对于之前的欠款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 从而导致政策性项目在我国普遍存在政府换届风险。对此, 有必要在各级政府内部成立或指定职责明晰、长期稳定的政策性贷款管理部门, 统筹协调本级的政策性贷款, 保证还款的连续性。

3.5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合理的差异化监管

由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立法的缺失, 从而导致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只能暂时采用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似的监管原则和方法, 虽然我国的监管部门已经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分, 但由于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缺少明晰的界限, 实际的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 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政策性金融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导致对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监管时往往套用一般性的监管原则, 从而导致监管“过度”。因此, 无论是从规范政策性金融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支持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角度, 都需要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合理的差异化监管。

参考文献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 2010, 2 (22) .

[2]李克强.中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关系全局[N].中国新闻网, 2010.

[3]巴曙松, 王志峰.区域发展结构、城镇化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市场, 2010, (16) .

[4]陈元.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科学, 2000, (3) .

[5]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 1998, (3) .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探析 篇10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 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责,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农村政策性金融包括政府所有性质、半官半民性质、民间合作性质和商业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供给比较广泛, 具体来讲主要有:借入政府财政资金、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吸收存款、国外借款等。

目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功能、扶持功能、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保险 (担保) 功能运用于农业活动中, 以优惠的利率和便利的条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 推动农业发展。

2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目前,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由于农发行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 因此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局限。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时, 由财政部全额拨款20亿元资本金, 由于中央财政财力有限, 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农发行还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吸收资金。虽然2009年以来, 也出现了债券融资等资金融通形式———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共分4次发行5年期债券260亿元, “然而却并没有实现较大的购买发行规模, 债券融资比例占据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而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仍然是中央银行再贷款, 农发行一年发放的粮食贷款本金的85%~90%都来自于中央银行再贷款,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目前央行提供的农村政策性金融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率下降趋势, 因此, 农村政策金融必须马上寻找解决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2.2 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主要任务, 即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在实际经济活动运行中,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成为专营粮棉油收购货款发放的金融机构, 服务领域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流通领域固然十分重要, 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不只是流通, 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金融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 因此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而事实上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棉购销主体正趋于多元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 即便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更加有限。除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棉收购款无法融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一问题以外, 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要提供扶贫贷款, 对政府的小额贷款补贴依赖性较强。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近年来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处于功能弱化时期, 不具备较高的资金供给效率。

2.3 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

我国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展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04年以后, 农发行陆续获准办理商业性贷款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 并且商业性贷款比重逐年增加, 商业性职能不断加强, 但政策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未有明显改观。长期以来, 农发行一直没有建立对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区分与考核评价的规范性制度与办法, 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混同与交叉, 在实践中对经营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也无法有效控制。并且农发行在经营活动中实施了信贷配给制度,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财政政策任务, 没有很好按照信贷融资规则运行, 其业绩是根据其发放的贷款是否能够满足政府政策实施的资金需要来决定的, 而不是由贷款运作效益和贷款回收率来衡量的,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这种模式下必然会带来运作的高成本、低效率。

此外, 基于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特殊性, 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运用方式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我国, 连一般性的政策性银行法规都毫无进展, 更不用说农村政策性金融领域的立法。相关立法的严重滞后和缺失使得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活动缺乏法律依据, 丧失了判断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依据和标准。即使在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仍然没有提上日程, 目前尚无专司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 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3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建议

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业务萎缩, 法律滞后等上述问题制约着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发挥。为确保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3.1 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或利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吸引政策性、商业性资金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包括交通、水利、养老、医疗、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 借此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的农户、企业等单个微观主体对资金和农村服务的需求明显扩大, 引发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迅速扩张。同时农业产业化过程促进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和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相对增加, 并能够引发对金融创新和创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以推动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得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法人成为信贷服务的主要需求者。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机构的多层次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 还应加强制度创新, 根据不同需要成立各类经济合作互助组织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达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增强农村经济的盈利能力, 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2 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

由于邮政储蓄的改革,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受到影响, 加之业务范围拓宽, 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需求快速加大, 仅靠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 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必须设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力度。在世界范围内, 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中, 财政资金占相当大一部分, 有些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随着我国财政实力逐步增强, 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有能力加大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另一方面, 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 农业发展银行应走向市场, 重点通过市场方式筹集资金, 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各种社会存款、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拓宽筹资渠道。这种做法既可以减缓发展中国家财力不足对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制约, 还可以减轻政策性金融发展对国家财政带来的负担。

3.3 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

出台专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生态环境, 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专门立法才能有效约束农村政策性金融中的偏差行为, 这样才能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更快更好地发展。如通过制定《政策性金融法律》、《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条例》等相关条例, 不仅用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基本职责、宗旨、业务范围、职能定位、监督机制, 还要明确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 保证其业务经营上的资金需要, 从根本上规范和保障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运转。在专门立法的同时, 还要配套性地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信贷管理制度,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 使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长期发挥稳定作用。并从财务稳健度和政策实现度两方面, 建立有别于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目标考核机制, 用以正确评价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效果, 规范其业务行为。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从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等方面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毕晓丹.基于金融深化改革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 2014 (13) :22-23.

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漂洋过海 篇11

在非洲,中国江铃汽车集团生产的卡车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欧洲,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光伏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国内,这些企业面临微利甚至供大于求的残酷现状。

从海内转战海外,政策性金融给企业解决投资资金短缺、提升市场份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外投资前期资金压力最大。境外银行融资价格尽管不高,但由于它们对中国企业缺乏了解,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很难。”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说,2015年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电池片生产线,仅一期项目投资就高达1亿美元,最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6000万美元贷款为其解决了资金瓶颈。

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前7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35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73.9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8.5%。企业加速走出去的背后,处处可见政策性银行的身影。

陈康平坦言,国内光伏行业的“寒冬”仍未过去,大部分企业还在亏损状态。但到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可以合理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极大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于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晶科能源从海外设厂到海外电站开发,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盈利。“我们现在最需要境外投资贷款支持,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支持。”陈康平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江铃汽车。“在非洲等海外市场我们采取了‘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在融资需求上也就更追求低成本。”江铃进出口公司财务总监孙晓泉告诉记者,政策性银行不仅融资成本更低,更宝贵的是在流动性紧缩或市场拿钱很难的时候,政策性银行不抽贷惜贷,依然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

为了让江铃汽车在海外卖得更多更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一次性给予100亿元综合授信,并注入9亿元政策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卖方信贷和3亿元进口信贷资金。用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郑丽的话说,这是一套支持企业“优进优出”的组合拳。

“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进口信贷和出口信贷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政策性出口信贷大幅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进口信贷的大量注入更是增强了企业购买原材料尤其是高端材料的议价能力。”孙晓泉表示,得到进出口银行支持后,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了30%。

孙晓泉告诉记者,江铃汽车出口量仍在增长,主要出口国家已经超过100个,基本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其中,非洲的汽车消费才刚刚起步,对轻卡、皮卡等车型的需求很大,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市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高铁、核电、航空、机械、电力、电信、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同时要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境外投资金融支持体系。这意味着,政策性银行将在其中发挥更多力量。

据郑丽介绍,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境外投资,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布局项目,目前已成为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的领域。根据国家要求,进出口银行出台了出口买方信贷融资政策,即以境外进口方为融资主体,为境外进口方进口企业产品解决资金需求,这样企业可以不掏一分一厘,就能实现产品出口和降低资产负债率等多重目标。

政策性金融产品 篇12

以市域城镇建设率先发展为契机,促进中心城镇居民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是以中心城市率先发展为引领,通过扩大城市面积、增加人口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以大带小作用,进而拉动城中村及周边农村逐步融入城镇化建设当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应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及城建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市域城镇化建设意向及动态,通过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是大力支持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2010年,农发行成功营销大同市23.3亿元农民集中安置房建设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应继续依托大中城市郊区、县区,积极支持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与改造。如太原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城市人口100万人,增加建设用地50km2,众多城中村改造和农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给农发行业务发展拓宽了空间。积极支持以城镇旧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工矿棚户区、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点的城镇综合整治。如大同市、阳泉市已相继开展了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一领域应积极介入。积极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重点是营销支持全省300人以下偏远山区贫困村因民搬迁工程,57个贫困县内1 400个贫困村和58个非贫困县约500个插花贫困村整体推进工程。二是大力支持土地整治。2010年运城市分行积极营销当地35亿元土地整治贷款项目,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今后农发行应继续抓好这类项目的营销支持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扶持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村村庄整治,土地收储整理开发等;土地开发项目,重点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进行整治改造;土地复垦项目,重点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或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土地利用。同时,各级行应探索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效土地,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使农村一部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则反哺农村。三是大力支持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农发行已成功支持阳泉、长治城乡供热,长治职业高中建设等项目,今后应继续重点积极研究探索信贷支持城镇燃气、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水、职业学校、文化医疗卫生等公益项目或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方式。

以深入推进“五个全覆盖”为重点,努力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期难以实现高度城镇化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农发行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继续在支持各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担当好骨干力量角色。一是积极营销支持符合条件的“五个全覆盖”工程项目。山西省人民政府在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即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发行应积极介入支持,配合各级政府不断推进提升工程,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重点支持有充足还款来源、各类配套资金能够足额到位的村通水泥(油)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二是继续加大对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继续加大对农村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在支持粮棉产业体系化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粮食历来关系国计民生,粮食收购一直都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如果粮棉油收购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年以来,部分农副产品因受个别机构和人员大肆炒作,价格急剧攀升,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农发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支持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是农发行的天职和使命。“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把支持粮棉油收购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做到思想不放松,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懈怠,力争推动全省粮棉产业发展再上新水平,具体要大力支持“三个体系”建设。

积极支持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协助构建四级联动的“天下粮仓”。粮食资源是战略资源,国内外社会发展史均表明,在灾害频发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加强粮食储备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以发展的思维、战略的眼光,积极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努力协助政府构建四级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储备建设。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粮棉收购政策和调控政策,及时充分安排资金规模,严格按照轮换计划和企业收购进度发放贷款,确保中央储备粮、省级储备粮轮换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积极支持市县两级储备体系建设。山西省地处世界3大玉米黄金生产带,玉米单产高、品质好,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3.33万hm2,总产保持在65亿kg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也基本稳定在66.67万hm2左右,产量稳定在25亿kg左右,中部和南部麦区,分别被划定为华北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和黄淮海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各级行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因地制宜思考谋划粮油地方储备体系的设点布局工作。如在小麦主产区运城市等地,重点支持小麦战略储备;在玉米主产区忻州市等地,重点支持玉米战略储备。要认真配合市县两级政府落实地方储备粮增储计划,在确保利费和价差补贴足额到位的前提下,积极予以支持。三是加大对各级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积极支持各级储备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努力促进粮食仓容增加,粮食保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积极支持粮食收购体系建设,努力担当好促进多方受益的“调节器”。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利润来源于价差。在粮食收购全面市场化的情况下,国有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弱化,多元主体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哄抬粮价、不正当竞争在所难免,而最终的受益方却不是农民这一粮源供应方。因此,“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大力发挥信贷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正常有序收购秩序的形成,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要继续支持多渠道收购,按照“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大力支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自营购销业务,择优支持风险承受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加工转化,积极支持地方储备企业和大型用粮企业到产区委托收购,选择支持资信好的粮棉油购销企业理性收购,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难”问题,促进“主体多元、农民便利、多方受益”粮棉收购体系的形成。要借助政府行政行为规范粮棉收购市场体系运作,在各个时期收购旺季到来之前,深入了解掌握市场动向,并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联系,灵活应用金融工具、行政工具对粮棉收购潜存的不稳定因素及时予以解决,形成银政联手维护收购市场稳定的工作格局。

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全省形成高效便捷的“流通网”。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由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等多种要素构成。“十一五”期间,虽然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大部分地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陈旧、交易手段落后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农发行通过积极支持太原河西农贸批发市场建设,有效维护了省城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十二五”期间,农发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支持工作。一是围绕大市场,支持大流通。在太原、大同、长治、运城等中心城市,重点支持省级批发市场及大型涉农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农副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国际贸易需要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推动大型骨干批发市场、大型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二是支持打造“三大专业流通中心”,建立“三个基地”。即南部建立水果流通中心,中部建立小杂粮流通中心,北部建立畜牧产品流通中心;南部粮棉产区基地,中部小杂粮产区基地,北部畜牧产区基地。重点支持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等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物流优势。三是积极支持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支持城市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加快构建农产品购销的直达快速通道。结合“数字乡村”工程,大力支持“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络建设,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卖好”问题。此外,要继续做好对化肥、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的支持工作,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蓄水池”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目前,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必须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兼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给予这一重点领域有力支持,使农业经济逐渐跟上工业经济发展步伐。

积极支持“513”工程,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拉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作为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发行已累计“513”工程企业80多户,累计发放信贷资金94.4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特别是通过重点支持运城永济市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长治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文水县大象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等省级梯次企业,有效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二五”时期,农发行应继续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为目标,加大对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将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中的企业作为营销支持重点,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农发行总行和省分行黄金客户,农业重点领域科技企业,以及流通领域和农资领域的省级龙头企业,并稳步增加对“513”工程中市级梯次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分行业看,粮油行业应重点培育规模大、效益好的玉米淀粉及以淀粉为原料的深加工健康发展,提高淀粉糖、多元醇等国内供应不足产品的产量,培育以高粱为原料的酿酒和老陈醋品牌企业在全国市场的或有率,培育有一定规模的面粉和杂粮加工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养殖行业应重点支持畜禽加工企业养殖基地的合理扩张,肉类产品的精细加工,培育屠宰和加工能力的提高;棉纺行业应重点支持位列全国纺织行业500强或在省内排名靠前、技术设备先进、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丝麻纺织高端客户,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转移、“退城进园”等项目;在煤化工行业,应抓住“试验区”改革试点机遇,在煤、水和土地资源富集区,积极尝试探索支持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持续有力的信贷投入,扶持这些龙头行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规模、质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的良性循环轨道。

积极支持“四项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重视粮食、做强畜牧、提高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和基地县,并逐步启动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亿kg到15亿kg,设施蔬菜面积在现有7.33万hm2的基础上实现翻番,标准化果园面积突破33.33万hm2,规模养殖比重达85%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达到30个”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农发行应紧密围绕这一任务目标,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积极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玉米、小麦丰产建设上,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生产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科技技术配套、良种培育等高新农业项目、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促进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增长,辐射和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整体提升。二是积极支持高效园艺建设工程。按照全省“十二五”新发展蔬菜大棚100万棚、新建标准化果园13.33万hm2、新发展核桃红枣等干果经济林33.33万hm2的规划,大力支持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果、菜产品质量和效益。三是积极支持规模健康养殖工程。通过积极支持培育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主体,大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四是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对明显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积极支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农产品加工带动型转变。

积极支持“三大示范区”建设,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把全省一半以上的县乡村建成“一县一业基地县、多村一品专业乡和一村一品专业村”,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各级农发行应紧密围绕地方发展规划,牢牢把握区域发展优势,引导和扶持各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板块和优势产业链条。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板块化”发展,如山西省被誉为“小杂粮王国”,小杂粮种类丰富,主要分布于晋北、晋西北及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区,在这些地区,要重点支持培育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山西省处于牧业发展最适宜区,有333.33万hm2以上天然草地,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0亿kg,牛奶总产量达到了100万t以上,位居全国前10位,在朔州、大同等畜牧业发达地区,农发行可重点支持养殖、肉类加工等产业经济;山西省蔬菜特别是茄果类等越夏延秋菜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常年生产量的60%外调,以苹果、红枣和核桃为主的干鲜果种植无论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在晋中、长治等干鲜果产业发达地区,重点支蔬菜种植、果品生产加工等产业经济。要通过因地制宜选择扶持特色农副产品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全省逐步形成区域化产业集群。要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延伸,抓好对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等八大类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工作,以全省列入“国家地标农产品”的吉县核桃、孝义柿子、寿阳小米等24个农产品为重点,加大对有利于农产品增值转换、农业品牌形象树立和提升、产业链条延长升级的加工企业及项目的支持力度。要着力抓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进入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产业链的能力,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山西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在支持山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自身跨越提升

“十二五”时期,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以支持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根本任务,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行之本;必须严格防控信贷风险为首要前提,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生存之基;必须以提升金融服务管理能力为重要手段,这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前进之力。三者必须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支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自身跨越提升。总的目标是,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十二五”期间各项支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2%~15%,2015年底贷款余额力争达到600亿元以上;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底不良贷款比例力争控制在3%以内。这就需要农发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以高层次管理人才、核心人才和专业人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1]。农发行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各级行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优化干部职工队伍结构为重点,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培养一批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项目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客户营销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等,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任用机制,推动干部职工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有效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推进对全省各县域、特别是农业县的营业服务网点覆盖工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无机构县增设县级支行进度,力争在各县域都建立起具备独立结算、能够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的营业机构,在全省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网络。要加强无独立办公场所机构的基建工作,逐步改善农发行的软、硬件办公环境,进一步提升农发行良好服务形象。三丰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手段。继续精简办贷流程,缩短各环节业务受理时间,积极帮助企业把握商机,实现银企共赢。在办好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逐步完善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品种,如依托自身信息网络优势加强行业分析指导、开办咨询业务等。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别制定亲情化营销、办贷服务策略,并进一步配套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通过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使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学习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引导全行上下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大力推行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到全行的各个条线、各个岗位,彻底转变“重放轻收”“重发展轻风险”的片面思想,促进全行上下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常抓在手。二是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不断完善信贷基础管理和风险决策组织架构,积极发挥贷审委、独立审查官及有关部门职能作用,根据贷款种类、规模和基层行管理水平进行合理授权,形成既有效制约、又提高效率的信贷管理体系[2]。继续实施“有进有退”业务发展战略,对有实力、信用好的要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对风险高、信誉差要坚决稳步实施退出。要加强信贷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处警,确保各个环节的制度落实到位、工作执行到位,真正形成环环相扣、环环制约的风险防控机制。三是大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要继续推行不良贷款“户籍化”管理,通过掌握不良贷款企业状况、贷款情况、形成不良贷款原因等信息,根据贷款性质、客户类型等进行分类区别管理。要加强不良及逾期贷款清收责任制管理,对各类风险贷款及时进行责任认定划分,并根据不同贷款类别制定针对性清收方案,做到清收企业、清收责任、清收时限、清收来源“四个落实”,实行分开管理、分别监测,分别考核,促进全行信贷资产质量有效提高。

加强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内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执行能力

一是推进管理机关转型建设。发挥管理机关表率带头作用,积极推动省、市分行机关由“指挥、命令、管理”型,向“管理、经营、服务”型转变。管理机关不仅要主动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监管部门和贷款客户的沟通联系,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窗口”服务形象,还要主要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基层行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二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要加大内部监督制约力度,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各环节的作用,不断完善职工行为自律和组织评价制度,通过采取违规积分管理、员工承诺保证书等手段,确保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岗位有职责、工作有评价、失职有追究,促进全体员工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要加大社会监督评价力度,从系统外有关部门,特别是贷款客户等聘请行风监督员,加强对农发行各项工作、特别是办贷流程各个环节的监督评价,以良好的行风向社会展示真诚、务实、清廉的服务形象[3]。三是加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要以强化执行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指标考评体系,不仅要包含经营指标,还要包含管理指标,不仅要注重利润效益指标,还要注重履职情况等指标。要进一步完善以绩效挂钩考核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按工作量大小、任务完成好坏进行按劳取酬、按劳分配,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全文完)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困难,比较了其路径选择,提出了在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跨越提升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山西省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委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上一篇: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下一篇:高校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