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共12篇)
政策性金融 篇1
目前,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势态相比仍严重滞后, 许多地方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 或有名无实;某些市场主导型的农村金融, 忽视农业本身, 片面的“非农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 在中国农村, 构建一个与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 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样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日本, 在20世纪50—70年代也经历了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 其农业基本保持了与工业的同步发展,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与日本政府及时在农村建立的能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金融制度是分不开的, 其中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 对完善中国的金融制度建设, 发展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
任何一个成功制度的建立, 都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正确认识及作出的相应选择。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日本农村具有高度的村落同质性与自治性。
日本学者把农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所谓村落的同质性和自治性。日本人多地少, 平均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在1公顷左右。1989年平均农户规模达到1.4公顷。农户是主要的生产单位, 同时又拥有自己的耕地, 各农户所拥有土地规模都较小, 且生产水平也彼此相近, 经济实力上悬殊不大, 这就使得农村中各农户间贫富差距较小, 社会地位较为平等, 相互之间矛盾较少。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 单一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包括古代农村部落制的遗痕, 显然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把上述特点称之为同性质。同时认为, “正是由于同质的小土地所有者构成的平均化农业社会, 提高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 并且也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自治性指, 在同质性基础上, 日本农村普遍形成了较有效的农村自治。日本农村基本上处于由民选产生的农协组织的影响之下。农村中几乎100%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农协自中央一级至地方基层, 组织完备, 影响巨大。政府的具体农业政策措施通常都是由这一自治组织来实施的。因此, 连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也认为, “离开农协想轻易地推进政策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村落的同质性及组织上具有较完备的民主程序等特征, 农协能较关注民意, 体现平等, 使农村出现高度自治倾向。日本农村的村落同质性和自治性所构成的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环境, 有利于政策性金融有效发挥作用并确保农户收入的普遍提高。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农村土地分配的特点, 使村落的同质性与自治性相对较高。在共同的利益下, 农村内部具有较高的协作组织效率, 这就避免低利融资被农村富裕户独占情况的发生。因此, 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同质性与自治性, 以达到政策性金融的目标。”
2. 农户间传统的互助协作基础。
日本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由于水利灌溉的集体需要, 使利用统一灌溉系统的农户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助与协作的传统。现在虽然在协作的方式和程度上有所变化, 但这一传统仍被继续保存下来。生产上这一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相对固定区域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内部联系, 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它使得早在现代金融导入前, 互通有无, 相互扶持的金融活动就已普遍存在, 农户具有了一定的金融意识。另一方面, 人们在愿意向有困难的农户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 也涉及到借贷资金的偿还、继续利用及周转等问题。这样, 农村中很自然地产生了对防止不履行债务行为的集体性监视机能, 而这一机能的存在也为推行政策性金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文化的因素与法治社会的有利环境。
日本学者认为, 儒教文化对日本国民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构成日本农村金融制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日本著名学者泉田洋一强调指出, 作为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起中心作用的儒教, 对人们道德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作为核心思想“仁”, 具有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的内含。它对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日本农村金融得以运行良好, 它反映了儒教这一影响。具体而言, 节约导致贮蓄增加;借东西要还, 这一基本态度是深受儒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文化基础环境的影响, 为日本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道德观基础。此外, 日本法律制度的健全, 也为政府的行为和政策落实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制定了确定所有权的法律, 《土地所有权法》也在同一时期出台。日本法治建设的完善, 进一步夯实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
4. 政府拥有较高的制度能力。
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与政府制度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有关。所谓制度能力, 是指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运作效率而言。制度能力水平的高与低, 要看行政组织是否能有效地运转, 渎职行为是否较少, 行政组织机构统计数据是否及时、齐全并获得有效处理等等。 (1) 日本政府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管理效率较高。政府能够高效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基层信息;下达与实施指令的路径通畅, 干扰较少;民众对行政的信赖度较高, 能够确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沟通。日本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资金需求等情况的调查研究也十分重视, 尤其是统计工作, 做到了既及时又细致完备。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与发展农村金融有关的完整统计数据和信息。这对政府有效介入农村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上述社会经济环境特征构成了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
二、日本农村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
所谓政策性金融, 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以优惠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实现其农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为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政府考虑在政策方面对民间的困难给予援助, 以弥补金融政策方面的这一盲点。
1. 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实施的理论基础。
如果市场能够实现社会所期望达到的资源配置, 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制性的干预。然而, 实际上市场却并不能使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由政府干预活动来加以纠正。此外, 政府必须发挥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公平是和经济效率同样重要的社会目标。市场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但不一定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如果通过自由市场达不到社会所期望的收入分配, 政府就有必要使用干预性措施进行再分配。实际上, 保持适度的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 因为收入分配的恶化将危及社会的稳定, 会使正常的经济交易因犯罪和破坏行为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困难、更为昂贵。
日本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市场机制的市场失灵理论。从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而言, 认为政治家是在对政策的代价与收益的权衡中确定其政策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大的结构性变化对各利益群体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对农业的保护有利于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差距, 缓解矛盾, 确保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和谐。迫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压力, 其政策中潜在的政治方面的因素考虑会占了很大的分量。日本社会中代表农民利益的农协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市场失灵理论即认为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 它不可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切问题。市场机制下, 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调节。由于金融世界的本质是不完全竞争的, 从而使资本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对于“金融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加以校正, 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 正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特点导致农业金融的困难, 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往往持回避的态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特殊的农业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于是政策性金融即成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政策性金融被期待的作用结果是:第一, 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即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 发挥投资引导功能, 以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第二, 矫正市场失灵, 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化。
2.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形式———制度基金。
日本的制度基金是指政府对那些难以获得民间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农户, 提供长期、低利的信贷资金。政府以此为目的设立有各种名目的制度基金。从规模和影响来说主要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基金 (简称农林公库基金) 、农业现代化基金以及农业改良基金。
农林公库是日本政府于1953年确立的面向农业、农村提供财政投、融资的机构。农林公库基金主要针对农地、机械设备及农业设施类的大规模和长期的资金需要。目的是为提高农林渔业的劳动生产率。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 (近几年也通过在金融市场发债来筹集资金) , 偿还期在二十五年之内。支持的对象为农林渔业从业者。此外, 也为食品加工制造和流通业的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农林公库基金是按照专门的用途分为各种资金项目来运作。农林公库除直接向农户、土地改良区和农协直接提供贷款外, 还间接地通过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实际上, 在农林公库的贷款余额中, 直接贷款只占四成, 委托贷款占到六成, 且委托贷款的一半以上是委托农协的。
农业现代化基金, 是1961年在《农业现代化资金支持法》基础上制定的。是用于各级政府对农协、民间商业银行向农户或农协融资时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是农户以低利获得长期融资的最一般的制度基金。基金主要针对农机具购买;农业设施的维护与完善;长期周转资金的需要。偿还期大致在十五年以内。与农林公库基金相比, 农业现代化基金贷款期短, 资金规模小。在各都道府县所提供的利息补贴中, 国家财政承担1/2。在获得利息补贴的民间贷出机构中, 农协占到95%。
农业改良基金是针对新作物、新领域等开拓性事业提供的无息贷款。偿还期限在十年以内。它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来提供无息融资资金。提供的对象包括获得批准的农业改良项目, 引进新型农业经营部门和先进技术等。
除此之外, 还有农业经营减负援助资金, 就农援助基金以及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等, 它们都是构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 并都在农村金融制度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结语
在国家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同期的农业发展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日本的经验表明, 政府主导型为特征的农村金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城乡收入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从其经验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 应重视特定历史时期下政策性金融在兼顾弱质产业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更应重视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 协调各产业间的关系, 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经济社会既能保持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 又同时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资源的配置也需要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契合点。在这方面政策性金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反过来也有助于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性, 形成良性循环。
2. 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立足于产业特点且应具有导向性。
农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外部性的特点。对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国家, 土地规模小, 生产成本更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所能起的作用有限, 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具有高度政府导向性。应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环境整备、价格稳定及流通合理化等方面引导作用。
3. 重视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这一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
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基础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日本农村金融制度中的政策性金融之所以得以发挥有效作用与其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日本特有的国民性和农村组织结构使日本政府与农协组织得以紧密有效地配合, 使以政府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制度能够带给农村、农民、农业以真正的实惠, 使这一传统部门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4. 审时度势协调好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需要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选择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最优的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方式是发展设计中最为根本的。”农村的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会出现过度“补充”。因此, 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公共品供给的过度问题。如果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活动所需的成本高于纠正措施的收益, 这就会构成公共品供给的过度。但是是否过度还要从整体的社会利益出发来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日本学术界和政策部门正在进一步探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已成为日本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以小农经营为特征的日本, 在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始终保持产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 从而确保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其中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的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功不可没。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 对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着重分析了日本农村金融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性金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政府必须在经济部门转变之时, 在收入再分配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地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制度金融,小农经营,日本
参考文献
[1]本间正義, 1994.農業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国際化の対応と処方[M].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4:111.
[2]日本農林水産省.ポケット農林水産統計[R], 1991.
[3]速水佑次郎.開発経済学:諸国民の貧困と富[M].創文社, 1995:196-224.
[4]神門善久.農協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奥野正寛.本間正義編「農業問題の経済分析」[C], 1998:177.
[5]齐藤仁.日本の初期農村協同組合——組織的側面を中心にして——滝川勉.齐藤仁編《アジア農業協同組合》[C].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1973.
[6]泉田洋一.農村開発金融論:アジアの経験と経済発展[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7.
[7]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 (8) .
[8]日暮賢司.農村金融論[M].筑波書房,2003:67.
[9]速水佑次郎, 神門善久.農業経済論[M].岩波書店,2002:75.
[11]加藤譲.農業金融論[M].明文書房,1983:67-122.
政策性金融 篇2
钟蔓桃 中国进出口银行评审部 严 明 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
[内容摘要]节能减排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性工作,但当前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金融机构以创新思维和创新金融手段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文章对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和推行节能减排的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节能减排工作中融资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政策性工具,可以有效补充当前市场的不足,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金融支持,最后对政策性金融如何以创新金融手段有效支持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政策性金融;支持手段;创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预示了绿色、环保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①在新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尚未定型的时候,中国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积极采取措施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一、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国任重道远
哥本哈根大会让全世界都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了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的日益临近,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目前中国加快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异常艰巨。
(一)中国当前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供应和环境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BP世界能源统计》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相关数据,中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总量的4.03%(折美元计算),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为12.51%,②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差距很大。2008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约为6.85%,① 欧美发达国家更多地用“低碳”概念,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地球变暖的根本原因现在科学界还有一定争论,不少人士认为欧美推广“低碳经济”更深的用意还在于用它来谋求推广低碳技术的经济利益和西方发达国家未来对世界经济的继续主导,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不管怎样,对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发展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和环保经济模式是必须的,因此本文更多地用环保、绿色、循环经济概念。
② 按照《BP世界能源统计》的口径,一次能源指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源,不包括木头、泥炭、风能、地热和太阳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上升到17.7%,从占比看,中国2008年GDP世界占比比2004年提高了约70%,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约42%,GDP占比增幅比能源占比增幅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能源效率提升幅度较大,但考虑到期间人民币汇率上涨了约2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提高幅度有限,不到10个百分点。
而与此同时,中国能源和其它各类资源却极为有限。以相对最为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为例,2008年中国探明储量约为114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3.9%,居世界第三位,但储产比(探明储量比当年开采量)只有41年,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22年,其他如石油、铁、铜等多种重要经济和战略安全资源,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能源资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
(二)节能减排带来经济和环境等多重效益,是世界未来新的经济制高点 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带来的收益是多重的:一方面,节约使用资源就是在降低经济发展的资金和环境成本,获得成本下降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改善的社会效益,并有助于中国能源和资源安全战略实施,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相关标准、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是未来绿色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目前处于制定规则、把握标准阶段,控制了这一地位,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欧美发达国家以保护地球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正义理由来推动全球各国减碳,内在目的还是要将其掌握和准备好的碳捕获、碳储存等标准、技术、设备推向全球,通过这种方式来获谋求对未来国际经济的主导权,获取巨额财富,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美国正在把碳排放作为其未来的经济战略。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未来美国将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使中国等出口国家为达到其标准,必须向美国购买相关技术及设备,企图通过这一“碳计划”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国家以往依靠出口而获得的美元财富回流美国,以继续保持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控制力。① 美国将征收碳关税的时间定在了2020年,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紧迫。
(三)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节能减排,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从上到下的举国共识。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为此,国务院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也取得了相当成效,但客观上看,多年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惯性,使得这一任
②务仍然艰巨,十一五规划前四年我国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在2010年完成降低20%的目标极为困难。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7%,而钢材消费量增长22.4%,精炼铜消费增长39.7%,电解铝消费量增长14.4%,水泥消费量增长17.0%,均大幅高于GDP增长率,这表明我们依然是主要依靠超量投放资源来获得GDP增长。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
中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展不快的原因,除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还习惯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倾向于大干快上项目以实现GDP快速增长的旧有思维之外,企业在推行节能减排的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切切实实的问题和难点。
(一)当前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难点是融资问题,商业性金融支持客观上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巨大的脱节③
未来几年中国节能减排市场规模巨大,据推算至少在4万亿元人民币以上,④如此巨大的资金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金融机构和市场机制的综合力量。目前国内节能减排市场总量呈增长态势,但还以支持大企业、高盈利行业为主,商业金融支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存在突出的融资脱节现象。
脱节是因为目前中国从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足够的融资抵押担保手段,其投资回收多依靠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现金流,而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提供以资产抵押或可靠的信用担保为基础的贷款,不相信节能减排项目提供现金流的可靠性,内部没有足够能力来正确评估这类项目的风险和利润。
①②③ 参见郎咸平:《碳计划,美国经济新战略》,《13亿国人要向美国交呼吸税?》,新浪博客,2009年。
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参见国家发改委网站:《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答记者问》。
④ 参见梁猛:《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之道》,《中国金融》2009年第16期。以节能项目为例,现在节能市场通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即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方式,具体操作是:节能技术公司在其提供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节能技术改造企业(用户企业)审批后,带资为用户企业做节能技术改造,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资金,而由用户企业因改造而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偿还节能技术公司的前期投入。这本来是一种多赢的盈利模式:用户企业无需投入自有资金即获得了因节能减排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节能技术公司通过为用户企业提供技改服务,从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现金流而获得了稳定的利润;社会因这种改造行为而减少了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由于节能技术公司缺少资金和足够的有形抵押资产,难以操作项目;用户企业担心技术风险,不想一开始就掏钱;商业银行因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而不愿提供贷款,使节能减排工作陷入僵局,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节能减排“死三角”问题。
在EMC模式下,节能技术公司会产生大量的中长期应收账款,针对这一特点,一些人士提出把银行保理引入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当中,由商业银行向节能技术公司提供保理服务,受让其对用户企业的应收账款,使节能技术公司提前收回投资,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节能技术公司在项目建成后的资金回收问题,但保理方式是在施工后获得资金,节能技术公司在前期改造当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一需求仍然受到节能技术公司有效抵押资产少、贷款担保不足的困扰,且银行做保理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控制手段,这依然是融资的“软肋”。
(二)作为 “市场补缺者”,政策性金融可以有效弥补商业银行的缺失 政策性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提供者,它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①政策性金融以实现国家政策性意图为经营宗旨,与商业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资金来源成本相对较低,并往往能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能向市场提供所需中长期优惠资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市场力量的补充者,一般从事商业金融无力或不愿进入的业务领域,如利润低、风险高,但又是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所必需,担当着市场风险承担者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由于运行还不规范,风险较高,更需要政策性金融先行进入来培育市场,引导商业资金进入,起着资金导向的作用。
节能减排项目特点在于通过增加短期投入,换取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基于对短视利益的考虑,在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对于增加的投入,人们往往采取能省就省,能减就减的态度。那如何调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政策性金融介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提供市场上所稀缺的资源即优惠资金(如 ① 参见:丁孜山,《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第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利率低,期限长等)支持,诱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调动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节能”到主动的“我要节能”;同时,通过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激励,扩大节能减排在实体经济中的宣传;通过引导实体尝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树立成功范例,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帮助企业进入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
(三)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的支持
从国外同业的做法看,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对本国节能减排行业进行了有效支持。
美国进出口银行为提高本国环保行业的竞争力,对美国环保公司产品的出口,或他国购买美国环保产品提供金融支持。其支持面包括可再生能源设备、能源效率技术、污水处理项目、空气污染技术、废物管理服务及其他各种环境产品的服务等。融资方式包括直接提供贷款,为商业金融机构的此类融资提供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自1994年以来,美国进出口银行从最初的每年10个项目,已发展到2007年的年68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30亿美元。①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 Bankengruppe)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支持两大领域,一是建筑节能,二是工业节能。对建筑节能改造主要通过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对于工业节能,首先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咨询提供全额补贴,其次对详细可研进行部分补贴,最后对改造项目提供低利率的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业务发展迅速,2009年为德国境内能效项目贷款承诺金额为89亿欧元,较2008年63欧元的承诺额增加了41.3%,全年总计为境内外气候和环境保护投资项目提供了198亿欧元的承诺额。②
资料来源: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年报。
三、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具体手段和方式探讨
政策性金融改革思路探索 篇3
1994年以前,四大专业银行大量从事半商业性、半政策性业务。银行成了财政的提款机,累积了大量不良贷款,政策支持效果却并不理想。当项目经营成功时,商业银行就将其归为商业性业务,获得商业利润;当项目经营不成功,就归为政策性因素,寻找财政支持。
真正的政策性任务缺乏财力支持。据人行2002年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构成的调查,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中,仅有20%是由于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造成的,80%是由于各级政府干预(30%)、对国有企业信贷支持(30%)、法律环境(10%)、政府产业结构调整(10%)等原因造成的。1994年国家推动政企分开改革,“将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开始剥离四大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国民经济瓶颈部门和薄弱领域发展、逆周期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
但近些年,又开始出现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混淆的局面。政策性银行为了实现商业可持续性,纷纷加大商业性业务比重,与商业银行产生不公平竞争,甚至政策性银行之间也相互竞争。2008年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在四万亿政策刺激下,我国商业性银行巨量放贷,大量投放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过剩产能等相关领域。这不仅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而且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迅速恶化,在我国加强风险管理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业务的表外化,滋生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给未来的金融风险埋下隐患。为了实现特定政策目标,我国不得不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部分“三农”、“小微”、“重大基础项目”及边远地区基本金融服务等政策性业务。至此,1994年金融改革之前银行体系的问题又有所抬头。虽然我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但“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实际益处,财政支持分散且杠杆作用小,融资难融资贵仍普遍存在。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总之,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的混淆,已严重制约了政策性银行功能的发挥。我国有必要尽快分离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并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战略转型的工具作用。
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造,我国可建立起强大的,介于财政、商业性金融体系之间的,多方共赢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为我国的宏观管理提供额外的灵活工具,便利实现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目标。我国还可以将商业银行从政策性任务中解放出来,更有能力、更有效率的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可采取以下基本 思路:
政策性和商业性相分离。政策性银行只从事政策性业务批发管理,商业性银行只从事商业化业务,但两者可以在分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横向上,通过剥离、置换等方式,分离现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纵向上,通过资金“低进低出”的“批发——零售”商业模式,分离政策性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成分,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共赢。承接零售业务的机构,宜限定在现有金融机构范围之内,不宜委托地方政府(或其融资平台),也不宜临时构建平台公司进行二次批发。这将有助于避免政策性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过度介入商业性领域,与商业机构产生不公平竞争。同时,也尽可能利用现有商业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商业运作效率,实现共赢。
利益协调和经营活动相分离。通过三方均衡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由国家、社会和银行三方共同确定政策性银行的使命、政策目标和年度规模等,保证使命的神圣性,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必要灵活性,年度规模的适当性。政策性银行专注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效率(完成特定政策目标量下的成本最小、风险最小),重点在于模式创新,包括合理有效的筛选机制设计,引入融资担保、保险等杠杆化资金使用方式,通过合理的用款机制设计,实现资金使用和机制改革相结合,甚至对部分政策性业务,也可采取补贴等方式。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目标效率的考核,应以整体效率基础,在具体业务领域应有必要的灵活性。
政策支持和行业监管相分离。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仅体现在事先确定的、有限的政策扶持,包括国家对其市场化融资提供担保,如国家信用支持发债、特定低成本资金的筹集,税收减免、红利返还等政策,以及经营目标确定的非赢利性等方面,不再针对具体业务寻求额外财政补贴,也不在具体业务经营过程中寻求“例外”原则。政策性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应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统一的行业管理,遵循市场效率原则。
具体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可以国开行为试点,通过剥离、改造、重构、置换,建立国家、社会、银行共赢的、统一的批发性政策银行体系。
1.剥离国开集团的商业性部门。可将国开集团下的商业性部门(国开金融、国开证券、国银金融租赁、中非发展基金及村镇银行),在股权和业务上完全剥离,根据业务性质交由不同部门(中民投、汇金)持有和经营,或者在市场进行转让。
2.改造国开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国开行由财政部独资设立,并创设特殊董事会。董事会确定政策性银行每年具体的政策性目标、业务规模等,并负责任命、考核经营班子完成政策性目标的效率。董事会由政府委派董事、银行内部董事及社会独立董事组成,各成员可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社会独立董事的产生,应制定专门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并向社会充分披露,逐年更换。
3.重构国开行的商业模式,转向批发管理。国开行仅与金融机构开展资金的批发、再担保等资产业务,利用国家担保,积极探索多种市场化的低成本融资方式。国开行现有的零售业务(包括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合作),以拍卖等形式,转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持有并管理。
4.置换现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补贴等方式,将现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转化为商业性项目。可将财政在央行的部分国库存款,以略高于国债利率的成本转借给国开行,并用于置换现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转换方式,如直接提供低成本资金置换,为部分政策性业务提供补贴,提供融资担保等。
政策性金融 篇4
一、商业性金融在扶富方面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 商业性金融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进行商业性的货币资金流通运作, 营利性和商业性特征明显。商业性金融的特征决定了其“扶富避贫”的趋势, 但随着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其扶富的效率也为社会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 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 商业性金融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金融项目的局限, 只要是营利颇丰的融资项目, 商业性金融就会主动争取。商场是商业性金融的方向标, 所以在进行融资时一般不会有优惠, 而较多的是考虑融资风险、安全与营利。在活期存款上, 商业性金融拥有信用创造和派生资金存款的功能。
其次, 在业务经营结构方面, 营利的多少是商业性金融进行经营的宗旨, 在市场经济中,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性金融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 资金能力较强的客户是商业性金融的主要业务范围。例如, 由于资金能力较强的人收入比较可观、还债能力强、贷款额度大等原因, 商业银行一般会同意这些人的贷款申请。而对于工薪阶层等低收入者, 商业银行一般不会同意其贷款申请。
二、政策性金融在扶贫方面的公平
政策性金融是在市场机制不足和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以国家政府的支持为基础, 通过特殊的融资手段对市场金融体系进行合理调整, 以促进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发展。优惠性、补充性和扶贫性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征。
在扶贫方面, 政策性金融是对商业性金融的一种补充,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政策性金融在农业上有着重要体现。政策性金融为农业提供了中长期的低利贷款, 还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扶持国家农业的发展, 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了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往往是为推进农业的发展而设立的, 国家政府为这些机构提供资金,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由此可以改善农业现代化发展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的生常率, 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现代化农业。
农业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扶贫实质就是通过小额贷款对贫困地区给予政策性的支持, 满足贫困地区生产经营的需求, 解决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模式, 提高生产率。一方面,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运用特殊的金融手段对资金的趋利性流动进行控制, 将一定的资金配置到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并注重给予相应的优惠。另一方面, 集中一部分资金扶持相对落后的产业, 以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平衡发展。此外, 还需要利用银行的经营体制, 即“按时归还”体制, 以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的项目在一定时间内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三、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存在平行互补的关系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关系实质上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市场金融资源配置与政府进行调控之间存在着平行互补关系, 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金融业乃至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主要表现为, 在金融政策上, 两者的法律地位平等, 在业务范围上互补, 当商业性金融进行符合政府的经济政策活动时, 政策性金融就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商业性金融为表, 有效的进行着商业金融活动。政策性金融为里, 为商业性金融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混淆看待, 就是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自主监管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督混为一谈, 对金融体系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会造成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例如,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结构上的不平衡。所以, 要全面认识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之间存在着平行互补的关系, 促进两者的协调平衡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希冀”, 两者存在着并列、互补的关系, 不可互相替代。市场主体的自主资源配置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间需要协调均衡发展, 在分清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实质关系上, 构建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硕, 王伟.论区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J].武汉:金融, 2013, 01:26-29.
[2]沈乐颖.基于政策性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 07:12.
政策性金融 篇5
摘要:近年来,国家为推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创业、推动“三农”事业发展,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但金融扶持政策重点的政策性支持业务和贷款业务,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却无形中对地策略人金融机构形成了过重的负担和经营压力。笔者以张掖市为例进行剖析,给出了整合各类政策性贷款,规范政府行为,推广“以贡献换优侍”政策,严格贷款办理流程,丰富扶弱助农手段等合理倡议。
关键词:法人;政策性业务;经营压力
一、张掖市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承担的主要政策性业务
(一)政策性支付业务
自2006年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实施以来,张掖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优势,主动承担了涉及大病救助、低保、五保、独奖金、残疾人补贴、村干部酬劳、大病救助、贷款贴息补助、复退军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砍伐树木补偿、离任村干部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补贴、饲料粮补助、土地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危旧房补助、新增农资补贴、养殖户饲料粮补助、养殖小区补助款、养殖小区暖棚羊舍建设补助款等共计99项代理支付业务。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地域关系、财政能力以及金融市场情况的不同,各地策略人金融机构承担的业务量不等。
(二)政策性信贷业务
调查显示,张掖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主要承担的政策性信贷业务有两大类,分别是国家性质政策性业务和地方性质政策性业务,国家性质政策性业务主要包括:下岗失业再就业担保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巾帼致富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地方性政策性业务主要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政策性业务,主要包括地方性扶持项目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业务。
(三)信贷创新业务
自2010年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开展以来,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机构及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一直以来都处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最前沿,也承担了更多的创新试点项目,调查显示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农信社一共创新信贷产品35项,共发放创新项目贷款49.83亿元,共承担省、市、县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工作试点项目21项,其中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发展为代表的农信社业务屈居全是金融机构首位,另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草原奖补试点等创新产品试点也在农村社试点成功,但这些创新成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社的经营压力。
二、对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
(一)周转资金困难
从调查情况来看,辖内各法人金融机构均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在占用人民银行贷款12.33亿元的前提下,辖内法人金融机构还向省联社拆借额达6亿元,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比已经超过100%,可见该市法人金融机构资金状况明显不足。如高台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自2010年开始,为高台县3951名创业妇女带来有效资金支持。但是去年以来,由于小额妇女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不到位,农村合作银行出现资金困难的局面,该市已经停止发放妇女小额贷款。
(二)部分客户流失
调查显示由于各类影子银行的开办,其发起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入股,分流了部分存款,致使各家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出现历史性“钱荒”,导致辖内存款市场竞争加剧。另外受优质存款客户大量支取现金的影响,存款持续下滑,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客户贷款需求,致使多年支持起来的存贷款客户大量流失,存款形势更加严峻。
(三)收益降低
由于基金落实不到位、贴息资金不到位等诸多理由,法人金融机构对政策性贷款业务均采取了“只收不放”的方式,使贷款余额也有所下降。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2亿元,降幅21.78%。
(四)增加了经营风险和成本
至10月末,全市法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49.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38.02万元,存贷比例为92.36%,已经严重超过了75%的风险制约线。再加上目前,该市财政贴息率仅为42.26%,贴息资金不到位,对贴息资金实施的“先征后返”,也只能由法人金融机构自己垫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的合作医疗代发的业务,客户多,分散广,金额小,大多客户的金额每月就几十块钱,对金融机构存款数额影响不大,且增加了成本和业务量。
三、相关倡议
(一)整合各类政策性贷款,形成扶弱助农强大力量
优化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村级担保制度、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付结算制度和农村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对各类政策性贷款加以汇总整合,对同类型的政策性贷款规范具体的实施方案,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规范政府行为
政府部门应着重对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项目进行支持,及时下发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的担保基金和应贴息额,杜绝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压力,在金融机构运转正常的基础上,可持续性的扶持政策性业务。
(三)推广“以贡献换优待”,提升商业银行承办积极性
对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将地方政府日常盈余资金存入农村合作银行,帮助解决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理由等。
(四)严格贷款办理流程,杜绝违规现象
要在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核的同时,合理评估信用等级,准确掌握资金的真实用途,避开信用和道德风险。要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关注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状况,对于非生产性贷款、贷款挪用甚至是转贷等违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政策性贷款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流程进行办理,政府在此理由上应保持正确的态度,不给金融机构施加压力,确保各项政策性贷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丰富扶弱助农手段,做到多管齐下
在严格贷款办理流程的基础上,农村合作银行应丰富信贷产品,可以采取适当放宽个人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范围,鼓励经办银行与社区、乡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社区信用担保机制;推出“信用户+担保基金+银行”、“农户联保+银行”的贷款担保新模式,及时投放贷款,增强政策性贷款的造血功能。
★ 金融机构竞聘稿
★ 物业管理费收取规定
★ 金融机构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 金融机构不可撤销担保书
★ 业务学习心得
★ 业务招待范文
★ 业务合同范本
★ 业务计划书
★ 业务管理制度
“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篇6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性银行,如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的重要渠道?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哪些方面积极的尝试?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李郡先生。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金融支持的覆盖面和重点方向是什么?
李郡:我行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贷款规模、业务品种、资产质量等都居于国内其它金融机构前列,支持和培育的一大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色建设、宝钢、海尔、中兴通讯、华为、上海贝尔,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企业的领头羊。
截至2006年底,累计支持了656个走出去项目,累计签约贷款折合300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756亿元。全行“走出去”项目本外币贷款余额为923亿元,占全行表内业务贷款余额的40%。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港口、住房、电信等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集中精力,重点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宣布的150亿美元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以及国家确定的重大项目。在支持领域上,将继续加大对船舶、成套设备、电信、能源、电力、农业等战略行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别投向上,将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分析,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贷款类别上,将进一步提高项目贷款的比重,减少额度贷款的比重。
《进出口经理人》: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直接融资工具,使资本市场支持延伸到国外。国家倡导金融机构走出去、在海外推进银行混业经营与中间业务创新、提高银行在国际资本合作中的地位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能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面服务。贵行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色?
李郡:我行在出口信贷业务项下专门设立了境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等业务品种;利用我国政府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一揽子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实践项目融资业务,支持企业以BOT、BOOT等多种形式到海外承揽项目。
建立了成熟的走出去业务风险控制体系。重点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从事走出去业务,认真选择项目,注重项目的财务和技术可行性研究,建立良好的项目咨询平台;建立严格的专业评估和专家评审制度;成立专门部室对走出去项目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等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项目评估的重要依据;加强贷后管理,对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建立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下一步要整合全行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包括海外投资咨询、政府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出口信贷、对外担保、国际结算等,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借鉴商业机构的成功经验,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目前我行在南非、巴黎和圣彼得堡设有海外代表处,在突尼斯、印尼等国设有工作组;与驻外使馆经商处进行了长期和全面合作,沟通渠道十分畅通;与多边金融机构、国外出口信用机构、国外发展援助机构、外国驻华使馆等建立了紧密联系;与300多家银行建有代理行关系,网络遍布全球的109个国家和地区。
我行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同业及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推动联合融资、平行融资。以多种形式,通过世行、亚行、亚洲出口信用机构年会等多边和双边渠道,积极探索联合融资、平行贷款等合作方式。
《进出口经理人》: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贵行首先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业务。这不仅意味着中小企业走出去有望获得政策性银行支持,也是贵行发出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启动信号。请问这一业务与一般信贷业务相比有何特点?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相关操作?
李郡:我行针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特点,围绕产品供应链分析上下游客户之间的交易关系,通过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采取灵活的方式向其提供结算、融资、担保及账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实现支持其发展的目的。如国内某中小企业获得境外信誉卓著的大公司订单,由于其自身条件有限无法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融通,该企业一方面可凭收到的信用证向银行申请办理打包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在发货后,可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出口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福费廷等业务,从而加快资金流通,扩大出口。
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同信贷业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品种多样,它既包括各种资金融通,又包括各种信用融通,还可按客户需求量身定做,非常便利;二是期限灵活,其期限可长可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银行提供融资或信用支持期限灵活性的需求;三是金额限制性小,只要客户能够提供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证明文件,就可获得融资支持;四是办理手续方便,银行办理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业务侧重关注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资信实力,结合其具有自偿性的特征,以额度或单笔授信的方式运作,办理起来非常便利。
贸易融资和保函授信业务与其现行各类信贷业务支持的客户范围是一致的,它是各类信贷业务的有益补充。通常情况下,客户只需提出一个总的额度申请,我行根据有关政策对客户资信情况、履约能力、授信需求、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核定一个额度,双方签署一个总协议及相关保证文件后,客户在额度内可随时办理相关业务。对一些特殊客户、特殊项目也可申请办理专项授信。同时对于已在我行办理贷款的客户,还可将贷款额度按照一定的系数调节为贸易融资与保函授信额度使用。
《进出口经理人》:贵行对开展贸易融资领域中的高端产品“供应链融资”有何打算?
政策性金融 篇7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 (1) 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2)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 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 (3) 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 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 增加农场经营收入。 (4) 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 以促进、帮助小企业发展, 维护小企业利益。
2、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 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 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 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 (1)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该行成立于1982年, 是当前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是印度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合作信贷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2) 地区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地区商业银行不追求盈利, 不是按商业经营原则办理业务, 主要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较为薄弱的地区,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活动;贷款主要发放给生产急需的贫困农民, 除提供与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农业信贷, 还提供其所需的消费贷款;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印度不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得到开发贷款的主要渠道。
3、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 官办为主”, 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 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 分配管理资金, 并可办理转账、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到访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基金, 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 按合作制原则经营。
(二) 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
源渠道广泛, 主要有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1) 政府资金。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 (2) 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发行的统一债券。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 又有政府的担保, 常被视为一种政府债券, 很受欢迎, 筹资能力较强。 (3) 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做法还比较普遍。对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作为中央银行行为规范化进程的一部分。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
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 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 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 由政府所有, 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 实行自治, 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
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 如早在19世纪, 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 美法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 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同时, 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 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一)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是央行再贷款形式。央行目前正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资金供求体制, 以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 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提供给农发行的再贷款, 已由1997年的8167.79亿元调减为2005年年初的5699亿元。从2004年7月开始, 农业发展银行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截止到2005年9月, 累计发行17期金融债券, 共筹集资金1901.7亿元。此外, 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二)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 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代理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 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 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弥补财政支农不足,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农民收益, 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路》, 《经济学动态》, 2004年第8期。
[3]蔡友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当代财经》, 2005年第4期。
[4]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
[5]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年。
政策性住房金融担当重任 篇8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为保证公共住房政策的有效推进,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做支撑。否则,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难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比如,实行“合同储蓄”模式的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其房贷的实质是“合作”而非赢利。在德国,合同储蓄大约占到房贷总额的一半,而且期限长达30年,这种长周期设计几乎可以抗衡任何金融市场的波动。再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实行强制性储蓄融资和公积金制度,美国的联邦住房银行系统,韩国的国民住宅基金,巴西的国家住房银行都发挥着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功能。
目前,作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主体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改善人居条件,推进我国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一制度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在完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深化和创新,兴利除弊,使其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为了使住房公积金制度回归本位,对其进行全面改革的呼声甚高。首先应明确住房公积金只能用于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运营管理、修缮等提供低息贷款,向购买和租用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提供金融支持。与此同时,要扩大住房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范围,允许公租房家庭利用住房公积金缴纳租金。通过“有扩有限”的政策,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成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基本制度。
在此基础上,要加快研究建立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体系,包括覆盖保障性住房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消费信贷和运营管理的金融支持政策。未来住房保障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保证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对保障性住房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需要配置专项融资规模,进行专项管理,实施“定向宽松”的政策。可以尝试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公共租赁房建设中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公众参与,为公共租赁房建设获得稳定、长期、低成本的运营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更是被国家明确倡导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已在内部设立住宅金融事业部,开始进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的尝试。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探析 篇9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 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责,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农村政策性金融包括政府所有性质、半官半民性质、民间合作性质和商业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资金供给比较广泛, 具体来讲主要有:借入政府财政资金、借入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发行政府担保债券、吸收存款、国外借款等。
目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功能、扶持功能、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性功能、保险 (担保) 功能运用于农业活动中, 以优惠的利率和便利的条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贷款, 推动农业发展。
2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目前,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1 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由于农发行筹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 因此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局限。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之时, 由财政部全额拨款20亿元资本金, 由于中央财政财力有限, 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农发行还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吸收资金。虽然2009年以来, 也出现了债券融资等资金融通形式———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共分4次发行5年期债券260亿元, “然而却并没有实现较大的购买发行规模, 债券融资比例占据融资总规模的20%左右”。而目前资金主要来源仍然是中央银行再贷款, 农发行一年发放的粮食贷款本金的85%~90%都来自于中央银行再贷款,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但目前央行提供的农村政策性金融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率下降趋势, 因此, 农村政策金融必须马上寻找解决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2.2 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
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的主要任务, 即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在实际经济活动运行中,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成为专营粮棉油收购货款发放的金融机构, 服务领域仅仅局限于流通领域。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流通领域固然十分重要, 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不只是流通, 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金融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 因此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而事实上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粮棉购销主体正趋于多元化,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 即便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更加有限。除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棉收购款无法融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一问题以外, 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要提供扶贫贷款, 对政府的小额贷款补贴依赖性较强。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近年来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处于功能弱化时期, 不具备较高的资金供给效率。
2.3 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
我国政策性金融业务开展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04年以后, 农发行陆续获准办理商业性贷款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 并且商业性贷款比重逐年增加, 商业性职能不断加强, 但政策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未有明显改观。长期以来, 农发行一直没有建立对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区分与考核评价的规范性制度与办法, 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混同与交叉, 在实践中对经营业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也无法有效控制。并且农发行在经营活动中实施了信贷配给制度,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财政政策任务, 没有很好按照信贷融资规则运行, 其业绩是根据其发放的贷款是否能够满足政府政策实施的资金需要来决定的, 而不是由贷款运作效益和贷款回收率来衡量的,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这种模式下必然会带来运作的高成本、低效率。
此外, 基于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特殊性, 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运用方式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我国, 连一般性的政策性银行法规都毫无进展, 更不用说农村政策性金融领域的立法。相关立法的严重滞后和缺失使得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活动缺乏法律依据, 丧失了判断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依据和标准。即使在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立法仍然没有提上日程, 目前尚无专司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 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3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建议
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 业务萎缩, 法律滞后等上述问题制约着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发挥。为确保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3.1 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或利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吸引政策性、商业性资金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加强对包括交通、水利、养老、医疗、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 借此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的农户、企业等单个微观主体对资金和农村服务的需求明显扩大, 引发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迅速扩张。同时农业产业化过程促进生产经营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和银行中间业务的需求相对增加, 并能够引发对金融创新和创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以推动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得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法人成为信贷服务的主要需求者。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机构的多层次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 还应加强制度创新, 根据不同需要成立各类经济合作互助组织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达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增强农村经济的盈利能力, 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2 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
由于邮政储蓄的改革,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受到影响, 加之业务范围拓宽, 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需求快速加大, 仅靠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 满足不了发展需求, 必须设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力度。在世界范围内, 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中, 财政资金占相当大一部分, 有些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随着我国财政实力逐步增强, 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有能力加大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投入。另一方面, 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 农业发展银行应走向市场, 重点通过市场方式筹集资金, 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各种社会存款、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拓宽筹资渠道。这种做法既可以减缓发展中国家财力不足对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制约, 还可以减轻政策性金融发展对国家财政带来的负担。
3.3 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
出台专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 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生态环境, 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专门立法才能有效约束农村政策性金融中的偏差行为, 这样才能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更快更好地发展。如通过制定《政策性金融法律》、《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条例》等相关条例, 不仅用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基本职责、宗旨、业务范围、职能定位、监督机制, 还要明确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 保证其业务经营上的资金需要, 从根本上规范和保障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运转。在专门立法的同时, 还要配套性地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信贷管理制度,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 使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长期发挥稳定作用。并从财务稳健度和政策实现度两方面, 建立有别于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目标考核机制, 用以正确评价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效果, 规范其业务行为。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资金不足, 筹资渠道单一;业务功能与需求不匹配;运营机制不科学, 立法滞后等问题。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必须从改善农村经济条件, 增加金融需求;拓宽筹资渠道, 形成稳定资金来源;加强立法, 引导农村政策性金融经营等方面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毕晓丹.基于金融深化改革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 2014 (13) :22-23.
试论我国政策性金融演变 篇10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银行,金融演变
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活动及其体现的关系。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由政府创立并投资,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不以盈利为目的, 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和意图, 在特定的业务领域, 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 充当政府发展经济, 促进社会进步, 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金融机构, 是国家宏观调控工具。
一、我国“超政策性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金融业务是围绕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的, 银行都承办政策性金融业务。在这种“大一统”金融体制下, 不存在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之分, 金融业务基本上均为指令性的政策性金融业务。1950年2月, 交通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办理长期业务投资的专业银行。1956年建设银行试办了投资信用业务, 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创举;1964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开始发放小型技改贷款;到1975年, 建设银行开始主要向国家重点工程生产地建筑材料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贷款。
这种金融方式在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却极大地阻碍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银行对经济调节的作用无法实施;抑制金融体系的发展;违背了信贷资金的运行规律;投资效率底下, 形成巨大浪费。
自1985年开始所有的拨款改为贷款, 这是对“超金融政策”的一次巨大变革。1988年, 国务院成立了中央基本建设基金, 并同时成立了国家六大开发性投资公司, 承担国家政策性投资的职能。这是我国政策性金融变革的另一个转折点。
二、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与发展
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银行以来,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政策性银行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法规建设滞后、功能定位不明等制度缺陷已明显制约了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经过8年的努力,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 达到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目的,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为:集中资金支持基础建设、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建设, 并对所投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配置上负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体制, 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国家开发银行进行了三次信贷体制改革, 到2002年, 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8%, 主要经营指标达到国际上较高水平。基于当前我国金融状况,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除成立之初时的范围外, 还明确提出: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主要任务的进一步扩展, 充分显示出国家开发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并且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开发银行本质上的职能。
(二) 农业发展银行
1994年组建的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组建之初主要“政策性”业务有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粮棉油加工贷款、扶贫贷款、农业开发贷款、林业治沙贷款、节水灌溉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等。自1998年5月份以来, 对留下的粮棉购销贷款 (收购、储备、调销) 、简易建仓贷款和费用贷款, 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有效地遏止了粮棉购销企业发生新的挤占挪用政策性资金问题, 及时足额地兑付了农民的售粮款, 根除了历史上久治未果的农民交粮“打白条”现象, 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推动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新发放的收购贷款与新形成的库存值保持一致。全系统资金运用率为99.9%, 并实现盈利。
但农业发展银行也存在一定问题, 其所承担的工作量与机构 (部门) 、人员设置相比, 明显浪费, 目前承办的业务范围与其1998年基本相同, 且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农业发展银行在以下几点大有可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开发大西北, 支持西部大开发;金融体制改革, 需要农业发展银行介入支持;扶贫治穷, 需要农业发展银行予以政策性信贷投入。
(三) 进出口银行
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 直属国务院领导, 政府全资拥有, 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目前在国内设有8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和5个代表处, 在境外设有东南非代表处和巴黎代表处;与140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我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我国政府援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 为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 推动了船舶业的发展:一直稳居世界第三位。二, 促进海外贸易: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提升我国出口商品档次, 我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1993年末的24.7%提高到了2003年末的51.9%。三, 引进外资, 推动经济发展潜力:截至2003年末, 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项目占全部转贷项目的90%, 有效缓解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 提高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我国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存在不少的弊端, 因此我们当前的主要改革方向是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未来发展战略, 既要和当前国情相联系, 又要符合国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因此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 改革目标:将政策性银行办成机构体系完善、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二, 改革原则:与金融改革配套进行, 强化政策银行的独立性;严格界定的业务范围, 避免与商业银行竞争;社会性和效益性统一, 坚持“保本微利”原则;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 确保有稳定资金来源。第三, 改革措施:尽快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独立运行建立明确的法律保障体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业务范围;完善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切实加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焦忠义.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思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2003.
政策性金融助力企业漂洋过海 篇11
在非洲,中国江铃汽车集团生产的卡车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在欧洲,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的光伏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国内,这些企业面临微利甚至供大于求的残酷现状。
从海内转战海外,政策性金融给企业解决投资资金短缺、提升市场份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外投资前期资金压力最大。境外银行融资价格尽管不高,但由于它们对中国企业缺乏了解,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很难。”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说,2015年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电池片生产线,仅一期项目投资就高达1亿美元,最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6000万美元贷款为其解决了资金瓶颈。
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前7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35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73.9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8.5%。企业加速走出去的背后,处处可见政策性银行的身影。
陈康平坦言,国内光伏行业的“寒冬”仍未过去,大部分企业还在亏损状态。但到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可以合理规避欧美贸易壁垒,极大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由于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晶科能源从海外设厂到海外电站开发,已经实现连续6个季度盈利。“我们现在最需要境外投资贷款支持,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支持。”陈康平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江铃汽车。“在非洲等海外市场我们采取了‘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在融资需求上也就更追求低成本。”江铃进出口公司财务总监孙晓泉告诉记者,政策性银行不仅融资成本更低,更宝贵的是在流动性紧缩或市场拿钱很难的时候,政策性银行不抽贷惜贷,依然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
为了让江铃汽车在海外卖得更多更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一次性给予100亿元综合授信,并注入9亿元政策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卖方信贷和3亿元进口信贷资金。用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郑丽的话说,这是一套支持企业“优进优出”的组合拳。
“进出口银行提供的进口信贷和出口信贷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政策性出口信贷大幅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进口信贷的大量注入更是增强了企业购买原材料尤其是高端材料的议价能力。”孙晓泉表示,得到进出口银行支持后,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了30%。
孙晓泉告诉记者,江铃汽车出口量仍在增长,主要出口国家已经超过100个,基本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其中,非洲的汽车消费才刚刚起步,对轻卡、皮卡等车型的需求很大,是一片非常广阔的市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高铁、核电、航空、机械、电力、电信、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同时要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境外投资金融支持体系。这意味着,政策性银行将在其中发挥更多力量。
据郑丽介绍,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境外投资,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布局项目,目前已成为进出口银行重点支持的领域。根据国家要求,进出口银行出台了出口买方信贷融资政策,即以境外进口方为融资主体,为境外进口方进口企业产品解决资金需求,这样企业可以不掏一分一厘,就能实现产品出口和降低资产负债率等多重目标。
国外政策性住宅金融面面观 篇12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住房建设的大发展, 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住房金融经验。我国尚未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 近年来关于住房公积金改革转型成为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呼声不断, 或可从国外部分国家做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房利美、吉利美和福利美三大政府机构, 扶持建立起二级抵押贷款市场, 从而对整个住房金融市场实施有序调控。然而, 美国除了三大政府性住房机构以外, 还有一个严密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 (federal home loan bank system, FHLBS) , 将全国众多从事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一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由美国国会于1932年立法成立, 其主要职责是为全国50个州从事住房抵押贷款的会员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还提供可承受住房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造的融资服务。
美国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体系具体包括联邦住宅信贷银行, 它是对联邦注册的商业性住房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 它是联邦住宅信贷银行的子公司, 用以支持驻扎抵押债券的二级市场买卖;政策全国抵押协会, 它负责为住宅抵押债券二级市场融通资金。在该体系中, 联邦住宅信贷银行处于核心地位, 负责对住房金融体系进行监督并向其提供资金支持, 相当于住房金融领域的“中央银行”。联邦体系在全美共有12家地区分支联行, 每家地区联行都有数千家会员金融机构参与, 包括商业银行、储蓄机头、信用合作社以及保险公司。
德国住房储蓄银行
德国有由31家住房储蓄银行构成的合同住房储蓄贷款融资服务体系。德国的住房储蓄贷款制度是一种购建住房的互助融资体系, 借贷双方通过合同契约筹措住房金融资金, 计划购房者与指定机构订立资金存贷合同, 按合同约定定期到指定机构储蓄, 当储蓄达到一定期限或数额后便自动取得从该指定机构获得与储蓄利率和数额挂钩的住房抵押贷款权利。
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法》规定, 住房储蓄银行 (Baussparkassen) 是专门从事向住房储蓄客户吸收存款, 并利用所有住房储蓄客户存款向住房储蓄客户发放建购住房贷款的信贷机构。只有住房储蓄银行可以被允许经营住房储蓄贷款业务。住房储蓄银行的储蓄贷款融资, 必须仅限于以居民居住为目的的住房融资活动, 包括住房或公寓的建造、购买、维修、改造和用于居住土地的交易融资。
合同储蓄的基本特征是互助合作, 即购房者相互合作;存贷结合, 即存贷款的数额挂钩和利率挂钩;封闭运行, 即存贷款利率由存贷双方共同商定, 不与资本市场发生联系, 利率的稳定性较强。该制度充分体现了住房问题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
日本住宅金融公库
住宅金融公库 (Government Housing Loan Corporation, GHLC) 是依据1950年《住宅金融公库法》, 由政府全额注资成立的特殊法人, 专门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建房购房提供长期、低利率贷款的公营公司。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特殊的公营住宅金融机构, 通过政府的财政投融资体制, 将更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引入与民生相关的住宅领域, “为满足广大国民健康、文明的生活, 建房购房的资金需求, 向那些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的开发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以弥补民间融资长期资金不足和来源不稳定的缺陷。
在日本的诸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 住宅金融公库的融资规模最大。住宅金融公库的资本金100%来自政府注资, 但其营运的资金并不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是主要来源于: (1) 财政投融资体制贷款; (2) 中央政府给予的息差补贴; (3) 以公营特殊法人名义发行的特殊债券; (4) 回收的借贷资金等。其中财政投融资体制贷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依据相关法律, 住宅金融公库的业务范围, 主要包括: (1) 为个人建房购房提供金融服务; (2) 为公营 (地方政府) 和公团 (住宅整备公团) 开发中低收入住宅提供资金支持; (3) 为民间企业开发租赁性住房提供长期低息资金支持; (4) 为旧城改造、城市重建提供金融支持等。当然在住房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资金扶持重点也有所不同。公库的资金投向因市场需求而定, 凡符合住房市场需求和政府住房政策扶持的目标, 及民间金融不愿意涉足的领域, 都是住宅金融公库积极介入的领域。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从1955年开始实施中央公积金制度, 同年, 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 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这是一项全面的强制储蓄制度, 规定雇主 (不论是私人机构还是国家机关) 和雇员都必须以雇员的薪金为基数, 按照法定的公积金缴纳率将个人月薪的一部分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 用于退休、住房、医疗、教育、投资增值等诸多方面。
国家对公积金不征税, 并为公积金的支付提供担保。公积金的缴费率由隶属劳工部的全国工资理事会提出建议, 经政府同意后实行。工资理事会在考虑经济增长、增加工资的同时, 一并对公积金的缴费率提出建议。一般规律是在经济形势好、工资增长, 提高缴费率;在经济衰退、企业困难时, 降低缴费率。
1964年, 新加坡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 中央公积金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首先, 完备的公积金制度成功地运用了人们的储蓄积累, 为国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住宅建设资金。公积金会员动用公积金储蓄购买建屋发展局的政府组屋, 以现金支付或抵押支付房款, 这又促使更多的款项转入国家手中, 为政府建立了强大的资金储备。政府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 以贷款和补贴的形式注入建屋发展局的组屋建设, 从而使建屋发展局有能力大规模地进行公共住房建设。由此形成了老百姓、政府和建屋发展局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