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2024-08-04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精选8篇)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1

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土地流转的加快,农村、农业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如雨后春笋,然而由于农村金融保障体系薄弱,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深化农业经济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必要性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为配合国家农业和农村扶持政策而专门为农业提供中长期优惠低利贷款的特殊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本身有其作用边界限制,而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以下市场失灵的情况: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因此市场机制虽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即使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却也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

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也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特别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将向回报高的产业或企业流动,而农村企业或者产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回报周期长,往往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此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创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校正。

另外,政策性金融连接着正规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从而对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活跃农村经济、充分发挥金融支农的先导作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政策性金融不仅关系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与合理也承担着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作用。

(二)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2012)认为,中国当前不缺商业银行,缺的是配合中国经济崛起,体现国家政策意图的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在农业的发展。现存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已经走向末路,发展大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适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来重点支持需加快建设的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以弥补市场化金融机构配置资金的不足,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互动联动的农村发展资金保障制度。

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其发展现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规模小,业务萎缩。近年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总体上讲规模比较小,政策性金融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服务面比较窄,支持效果不佳。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的家乡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急需资金支持。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基本没有收益,因此商业性金融机构没有投资贷款意向。与此同时,在部分地区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政策性贷款业务逐年萎缩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逐年上升。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执行相同基准利率部分的小额信用贷款逐年增加。

(二)农村金融机构开办政策性业务困难大

农村现存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由于长期从事政策性封闭管理,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等从总体上看,目前尚不及其他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职能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农村信用社一直陷入经营亏损状态,因此承担政策性金融职能只能陷入困难境地。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与财政资金功能分割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支农资金通过多个途径、多个部门分散划拨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更不能动员金融资源配套使用整体作用削弱,其次是财政直补资金未能与农村信用社开办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相结合,支农作用分散,结果往往农民得到的实惠比中央政策小得多。在河南的某县,中央政策性补助每人100元,经过层层下放到达每人手里只剩下一包方便面。

(四)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协调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制度性先天缺陷,诸多农村项目不得不借助于商业性金融机构,因此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了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从而不利于商业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五)政策性金融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

由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是农村、农业、农民。因此 首先其面临的风险是自然风险,由于农业是弱智产业,极易受气候环境、雨水旱涝等灾难性天气的影响,因此一旦遭遇灾害,该笔金融支持就成为坏账。其次是政策性风险,由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受国家政策支配,因此具有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最后由于农民对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解不全面,极易忽视该笔贷款的偿还问题。因此也具有很大的道德风险。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是商业性金触和财政性融资的有力补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一)建立农村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央行、财政、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制定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 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规定,“对储蓄存款实行全额收购政策,对其他个人债权10万元一下的全额收购、10万元以上的9折收购”。但是这极易引起农村喜用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长期来看,必须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我国银行体系安全网。这既能为受风险影响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退市途径,又能保障农民存款和贷款的正当利益。

(二)简化政策性资金下拨层级和流程

目前需要建立垂直型的管理关系,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资金下拨 机构直接打通,确保补助资金能够及时、如数下发到农民手中或者农村开发项目之中,杜绝之前层层下拨导致自己下拨受阻、数额不足、下拨不及时等问题,从而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其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农业产业化、大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将农发行办成粮棉储备银行,将农信社办成准政策性银行 总结农发行成立10年来的经验教训,适应目前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可以将农发行定位为主要为粮棉油料储备提供政策性资金的真正农业政策性银行,只保留粮棉油储备贷款和财政部、扶贫办等有关支农资金拨付业务"粮棉商业性贷款划由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办理。同时,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完全商业化的准政策性社区型地方性金融企业。

(四)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完善监管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凡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高效的地区,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监管制度十分健全。所以,为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保障资产的安全,确保政策性金融机构能够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制定法规,加强监管。一是制定国家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法,全面协调和配置全国范围内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外部规制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这是国家制定的法规制度的补充,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日常运转的保障。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伟,魏含.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社会网络因素分析[J].农村金融,2013(1).[2]蔡友才,陆娟.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J].当代财经,2005(4).[3]李珊.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过得其实[J].交流与思考,2007(5).[4]焦永香.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研究[J].三农工作,2014(9).[5]王飞.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中国:青岛,2014.[6]王英磊.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和转型发展取向[J].工作研究,2014(6).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2

一、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

任何一个成功制度的建立, 都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正确认识及作出的相应选择。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日本农村具有高度的村落同质性与自治性。

日本学者把农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所谓村落的同质性和自治性。日本人多地少, 平均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在1公顷左右。1989年平均农户规模达到1.4公顷。农户是主要的生产单位, 同时又拥有自己的耕地, 各农户所拥有土地规模都较小, 且生产水平也彼此相近, 经济实力上悬殊不大, 这就使得农村中各农户间贫富差距较小, 社会地位较为平等, 相互之间矛盾较少。这一特点的形成过程中, 单一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包括古代农村部落制的遗痕, 显然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把上述特点称之为同性质。同时认为, “正是由于同质的小土地所有者构成的平均化农业社会, 提高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 并且也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自治性指, 在同质性基础上, 日本农村普遍形成了较有效的农村自治。日本农村基本上处于由民选产生的农协组织的影响之下。农村中几乎100%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农协自中央一级至地方基层, 组织完备, 影响巨大。政府的具体农业政策措施通常都是由这一自治组织来实施的。因此, 连日本政府农林水产省也认为, “离开农协想轻易地推进政策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村落的同质性及组织上具有较完备的民主程序等特征, 农协能较关注民意, 体现平等, 使农村出现高度自治倾向。日本农村的村落同质性和自治性所构成的农村基本社会经济环境, 有利于政策性金融有效发挥作用并确保农户收入的普遍提高。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农村土地分配的特点, 使村落的同质性与自治性相对较高。在共同的利益下, 农村内部具有较高的协作组织效率, 这就避免低利融资被农村富裕户独占情况的发生。因此, 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同质性与自治性, 以达到政策性金融的目标。”

2. 农户间传统的互助协作基础。

日本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由于水利灌溉的集体需要, 使利用统一灌溉系统的农户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助与协作的传统。现在虽然在协作的方式和程度上有所变化, 但这一传统仍被继续保存下来。生产上这一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相对固定区域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内部联系, 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它使得早在现代金融导入前, 互通有无, 相互扶持的金融活动就已普遍存在, 农户具有了一定的金融意识。另一方面, 人们在愿意向有困难的农户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 也涉及到借贷资金的偿还、继续利用及周转等问题。这样, 农村中很自然地产生了对防止不履行债务行为的集体性监视机能, 而这一机能的存在也为推行政策性金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文化的因素与法治社会的有利环境。

日本学者认为, 儒教文化对日本国民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构成日本农村金融制度环境重要因素之一。日本著名学者泉田洋一强调指出, 作为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起中心作用的儒教, 对人们道德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作为核心思想“仁”, 具有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的内含。它对金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日本农村金融得以运行良好, 它反映了儒教这一影响。具体而言, 节约导致贮蓄增加;借东西要还, 这一基本态度是深受儒教思想的影响。这一文化基础环境的影响, 为日本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道德观基础。此外, 日本法律制度的健全, 也为政府的行为和政策落实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制定了确定所有权的法律, 《土地所有权法》也在同一时期出台。日本法治建设的完善, 进一步夯实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基础设施。

4. 政府拥有较高的制度能力。

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与政府制度能力具有较高水平有关。所谓制度能力, 是指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运作效率而言。制度能力水平的高与低, 要看行政组织是否能有效地运转, 渎职行为是否较少, 行政组织机构统计数据是否及时、齐全并获得有效处理等等。 (1) 日本政府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行政组织管理效率较高。政府能够高效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基层信息;下达与实施指令的路径通畅, 干扰较少;民众对行政的信赖度较高, 能够确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沟通。日本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资金需求等情况的调查研究也十分重视, 尤其是统计工作, 做到了既及时又细致完备。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与发展农村金融有关的完整统计数据和信息。这对政府有效介入农村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上述社会经济环境特征构成了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

二、日本农村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

所谓政策性金融, 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以优惠利率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实现其农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为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政府考虑在政策方面对民间的困难给予援助, 以弥补金融政策方面的这一盲点。

1. 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实施的理论基础。

如果市场能够实现社会所期望达到的资源配置, 政府就没有必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制性的干预。然而, 实际上市场却并不能使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由政府干预活动来加以纠正。此外, 政府必须发挥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公平是和经济效率同样重要的社会目标。市场运作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但不一定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如果通过自由市场达不到社会所期望的收入分配, 政府就有必要使用干预性措施进行再分配。实际上, 保持适度的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 因为收入分配的恶化将危及社会的稳定, 会使正常的经济交易因犯罪和破坏行为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困难、更为昂贵。

日本农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主要是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市场机制的市场失灵理论。从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而言, 认为政治家是在对政策的代价与收益的权衡中确定其政策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社会大的结构性变化对各利益群体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对农业的保护有利于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差距, 缓解矛盾, 确保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和谐。迫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利益集团的压力, 其政策中潜在的政治方面的因素考虑会占了很大的分量。日本社会中代表农民利益的农协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市场失灵理论即认为市场机制本身不是万能的, 它不可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切问题。市场机制下, 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调节。由于金融世界的本质是不完全竞争的, 从而使资本的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对于“金融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加以校正, 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统一。日本学者认为, 正是由于农业部门的特点导致农业金融的困难, 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往往持回避的态度, 因此有必要通过特殊的农业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于是政策性金融即成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政策性金融被期待的作用结果是:第一, 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即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 发挥投资引导功能, 以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第二, 矫正市场失灵, 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化。

2. 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形式———制度基金。

日本的制度基金是指政府对那些难以获得民间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农户, 提供长期、低利的信贷资金。政府以此为目的设立有各种名目的制度基金。从规模和影响来说主要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基金 (简称农林公库基金) 、农业现代化基金以及农业改良基金。

农林公库是日本政府于1953年确立的面向农业、农村提供财政投、融资的机构。农林公库基金主要针对农地、机械设备及农业设施类的大规模和长期的资金需要。目的是为提高农林渔业的劳动生产率。资金来源是财政资金 (近几年也通过在金融市场发债来筹集资金) , 偿还期在二十五年之内。支持的对象为农林渔业从业者。此外, 也为食品加工制造和流通业的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农林公库基金是按照专门的用途分为各种资金项目来运作。农林公库除直接向农户、土地改良区和农协直接提供贷款外, 还间接地通过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实际上, 在农林公库的贷款余额中, 直接贷款只占四成, 委托贷款占到六成, 且委托贷款的一半以上是委托农协的。

农业现代化基金, 是1961年在《农业现代化资金支持法》基础上制定的。是用于各级政府对农协、民间商业银行向农户或农协融资时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是农户以低利获得长期融资的最一般的制度基金。基金主要针对农机具购买;农业设施的维护与完善;长期周转资金的需要。偿还期大致在十五年以内。与农林公库基金相比, 农业现代化基金贷款期短, 资金规模小。在各都道府县所提供的利息补贴中, 国家财政承担1/2。在获得利息补贴的民间贷出机构中, 农协占到95%。

农业改良基金是针对新作物、新领域等开拓性事业提供的无息贷款。偿还期限在十年以内。它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来提供无息融资资金。提供的对象包括获得批准的农业改良项目, 引进新型农业经营部门和先进技术等。

除此之外, 还有农业经营减负援助资金, 就农援助基金以及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等, 它们都是构成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 并都在农村金融制度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三、结语

在国家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同期的农业发展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日本的经验表明, 政府主导型为特征的农村金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促进城乡收入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从其经验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 应重视特定历史时期下政策性金融在兼顾弱质产业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更应重视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 协调各产业间的关系, 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经济社会既能保持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 又同时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资源的配置也需要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找契合点。在这方面政策性金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反过来也有助于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续性, 形成良性循环。

2. 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立足于产业特点且应具有导向性。

农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外部性的特点。对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国家, 土地规模小, 生产成本更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所能起的作用有限, 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具有高度政府导向性。应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环境整备、价格稳定及流通合理化等方面引导作用。

3. 重视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这一制度选择的重要因素。

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基础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日本农村金融制度中的政策性金融之所以得以发挥有效作用与其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日本特有的国民性和农村组织结构使日本政府与农协组织得以紧密有效地配合, 使以政府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制度能够带给农村、农民、农业以真正的实惠, 使这一传统部门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4. 审时度势协调好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需要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选择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最优的市场与政府的结合方式是发展设计中最为根本的。”农村的公共品供给短缺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会出现过度“补充”。因此, 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公共品供给的过度问题。如果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活动所需的成本高于纠正措施的收益, 这就会构成公共品供给的过度。但是是否过度还要从整体的社会利益出发来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日本学术界和政策部门正在进一步探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 已成为日本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以小农经营为特征的日本, 在工业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始终保持产业的平衡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处于较低水平, 从而确保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其中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的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功不可没。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 对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着重分析了日本农村金融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策性金融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制度, 必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相适应;政府必须在经济部门转变之时, 在收入再分配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地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制度金融,小农经营,日本

参考文献

[1]本间正義, 1994.農業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国際化の対応と処方[M].日本経済新聞社, 1994:111.

[2]日本農林水産省.ポケット農林水産統計[R], 1991.

[3]速水佑次郎.開発経済学:諸国民の貧困と富[M].創文社, 1995:196-224.

[4]神門善久.農協問題の政治経済学、奥野正寛.本間正義編「農業問題の経済分析」[C], 1998:177.

[5]齐藤仁.日本の初期農村協同組合——組織的側面を中心にして——滝川勉.齐藤仁編《アジア農業協同組合》[C].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1973.

[6]泉田洋一.農村開発金融論:アジアの経験と経済発展[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7.

[7]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 (8) .

[8]日暮賢司.農村金融論[M].筑波書房,2003:67.

[9]速水佑次郎, 神門善久.農業経済論[M].岩波書店,2002:75.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3

[关键词] 开发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商业性金融 关系

目前,国家正在对我国现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改革方向是综合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对于综合性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什么是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与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有什么异同可能大家就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二者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改革顺利推进。

一、金融的含义及其分类

对于金融的含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金融学家格莱尼·马恩(GlannG.Munn)主编的《银行业与金融百科全局书》认为金融包括三层含义:从最初的意义说,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或发债来筹资并对其收支进行管理,现在专指公共财政(公众财政);为组建或扩建企业,通过出售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而筹集必要货币的行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指关于货币、信用、银行业务及运作发展的理论与实务。周道炯、张庆寿主编的《现代实用证券大辞典》中对金融的界定是:金融指货币的融通,即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如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金银、外汇和有价证券的买卖,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支付结算等,其活动如有媒介体作用的为“间接金融”,如当事人之间直接发生的为“直接金融”。胡怀邦博士的《金融发展中的衍生市场研究》一书中认为金融的构成要素包括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与金融组织、金融调控与管理方式,以及金融交易、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管理之间及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狭义的金融是指以资金融通和货币经营为主的金融活动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从事金融中介与金融服务,创造和提供金融市场,组织金融活动的主要组织与机构及其以存贷、信用、资本、证券、外汇等金融工具为载体,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组织中心的各种信贷、资本交易、债权与债务转移等经济活动;广义的金融包括一个国家的所有经济单位、个人、家庭以及政府同货币、资本、信用、证券等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及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

尽管以上学者对金融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界定较窄,有的较宽,但他们基本上都包括了货币资金的融通,从理论上都可以基本分为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所谓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按照市场的原则所从事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尤其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即“市场失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国家作为融资主体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为配合国家特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特殊的资金融资行为。通过对金融的含义及其基本分类的分析,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的。

二、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由于政策性金融天生具有弥补市场的优点,国家开始不断的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大量的政策性金融进入市场,但是政策性金融在弥补了市场不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金融体系发育滞后、经济结构扭曲、融资制度僵化、运营效率低下、缺乏透明度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称为“政府失灵”。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政策性金融缺乏市场的介入,这些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体制国家不是很突出,如美国和英国;在不是十分发达的金融体制国家却尤为严重,如日本,显然市场的作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就有了开发性金融的产生,它融合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优点,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改革政策性金融的一个方向。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政策性金融阶段。开发性金融作为政府财政的延伸,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如目前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第二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也是机构拉动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参与经济运行,以自己的市场业绩成为有市场活力的主体,推动市场建设和各项制度的完善,以市场的方式实现政府的目标,如国家开发银行从1998年起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市场与各项制度的完善,成功地走过政策性金融阶段,进入制度建设阶段。

第三阶段是战略性开发性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各类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信用开始与金融运行分离,等到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和框架后,开发性金融完成了基础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运行,在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开始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代表国家向其他国家投资、发行主权债券等等。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开发性金融是指单一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通常为银行),为特定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同时以建设市场和健全制度的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政府目标的一种金融形式。它与政策性金融的不同之处是:政策性金融是以优于商业性金融的条件向特定项目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不追求自身业绩,实质是财政拨款的延伸和补充。而开发性金融则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不但可以从事传统的政策性金融业务,通过市场化经营,其能力和潜力均远远大于政策性金融。可以说,开发性金融是传统政策性金融的继承和超越。

三、政策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基础

实践中,开发性金融从产生之日就肩负着两项任务,即一方面要从事政策性非盈利业务来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开展商业性盈利业务来避免‘政府失灵’,使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而这两项任务中,最主要的还是从事政策性非盈利业务来弥补‘市场失灵’,因为这是国家设立该类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而第二项任务只是为了完成第一项任务才产生的。如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是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理论上,也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的基础性地位。日本学者小滨裕久、小奥英田等人将政策金融定义为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即为了培育特定的战略性的产业,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有选择地提供资金。政策金融并不仅仅是由开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商业金融机构在政府的干预下为特定产业提供资金。我国学者白钦先认为:“政策性金融是财政与金融,行政性与市场性,宏观与微观,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偿与无偿的巧妙结合体” 。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政策性金融不仅要考虑政策性性,还要考虑盈利性,要以市场规则经营政策性经营,甚至有学者认为开发性金融就是政策性金融,很少有学者再认为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为目的,显示了政策性金融的基础地位。

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融合——开发性金融

纵观开发性金融的含义与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开发性金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主要执行政策任务。开发性金融的资金一般由国家提供,并拥有国家赋予的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享有准主权级的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这一特征也体现在政策性金融之中,说明政策性金融在向开发性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基本性质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了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特征,是开发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开发性金融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资金,在支持项目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从而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例如,截至到2004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贷款1.67万亿元,重点支持了长江三峡、京九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第二,开发性金融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市场路径实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内容,也是与政策性金融最重要的区别。开发性金融讲求市场业绩,以商业性金融的方式运作开展盈利业务,避免“政府失灵”。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将国家信用与机构信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目标作为运行基础,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截至到2004年12月31日,国家开发银行实现税前利润人民币253亿元,信贷资产达到人民币13786亿元,当期本息回收率为99.77%,不良贷款率为1.21%,资本充足率达到10.51%,盈利水平能力不仅居于三大政策性银行之首,也超过了部分国外的部分政策性金融机构。

因此,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引入市场的运作原理下的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金融是开发性金融的基础阶段,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某种条件下的融合生成了开发性金融,他们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

参考文献:

[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3]白钦先薛誉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行障碍及对策思考》[J].载《财贸经济》,2001年9期

[4]陈元:《改革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开发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载《求实》,2004年13期

[5]葛红玲:《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进退取舍——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屏障工程投融资问题》[J].载《经济论坛》,2004年20期

[6]林建华:《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设想》[J].载《金融研究》,2000年4期

[7]吴怀农:《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J].载《浙江金融》,2004年8期

[8]张洪民:《走出对政策性银行的认识误区》[J].载《中国金融》,2003年12期

[9]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3

[10]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11]J. P. Sabourin ,Remarks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egal and Regulatory Aspects of Financial Stability[J]. Law and 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Summer 2002

[12]Blair W. Keefe and Stepbane J. Fournier, Canada Adopts Major Revisions to its Financial Institution Legislation[J].Law and 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Winter/Spring 2002

[13]Julian Franks and Oren Sussma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 Restructuring of Small to Medium Size UK Companies[J].Review of Finance,9:65~96.2005

[14]Darius Palia, The Impact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on Bank Charter Value[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3:191~206 ,2004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4

摘要:近年来,国家为推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创业、推动“三农”事业发展,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但金融扶持政策重点的政策性支持业务和贷款业务,历经多年发展之后,却无形中对地策略人金融机构形成了过重的负担和经营压力。笔者以张掖市为例进行剖析,给出了整合各类政策性贷款,规范政府行为,推广“以贡献换优侍”政策,严格贷款办理流程,丰富扶弱助农手段等合理倡议。

关键词:法人;政策性业务;经营压力

一、张掖市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承担的主要政策性业务

(一)政策性支付业务

自2006年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实施以来,张掖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优势,主动承担了涉及大病救助、低保、五保、独奖金、残疾人补贴、村干部酬劳、大病救助、贷款贴息补助、复退军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砍伐树木补偿、离任村干部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补贴、饲料粮补助、土地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危旧房补助、新增农资补贴、养殖户饲料粮补助、养殖小区补助款、养殖小区暖棚羊舍建设补助款等共计99项代理支付业务。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地域关系、财政能力以及金融市场情况的不同,各地策略人金融机构承担的业务量不等。

(二)政策性信贷业务

调查显示,张掖市地策略人金融机构主要承担的政策性信贷业务有两大类,分别是国家性质政策性业务和地方性质政策性业务,国家性质政策性业务主要包括:下岗失业再就业担保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巾帼致富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地方性政策性业务主要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政策性业务,主要包括地方性扶持项目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业务。

(三)信贷创新业务

自2010年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开展以来,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机构及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一直以来都处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的最前沿,也承担了更多的创新试点项目,调查显示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中农信社一共创新信贷产品35项,共发放创新项目贷款49.83亿元,共承担省、市、县各级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工作试点项目21项,其中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发展为代表的农信社业务屈居全是金融机构首位,另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草原奖补试点等创新产品试点也在农村社试点成功,但这些创新成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社的经营压力。

二、对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

(一)周转资金困难

从调查情况来看,辖内各法人金融机构均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在占用人民银行贷款12.33亿元的前提下,辖内法人金融机构还向省联社拆借额达6亿元,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比已经超过100%,可见该市法人金融机构资金状况明显不足。如高台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自2010年开始,为高台县3951名创业妇女带来有效资金支持。但是去年以来,由于小额妇女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不到位,农村合作银行出现资金困难的局面,该市已经停止发放妇女小额贷款。

(二)部分客户流失

调查显示由于各类影子银行的开办,其发起人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入股,分流了部分存款,致使各家金融机构存款业务出现历史性“钱荒”,导致辖内存款市场竞争加剧。另外受优质存款客户大量支取现金的影响,存款持续下滑,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客户贷款需求,致使多年支持起来的存贷款客户大量流失,存款形势更加严峻。

(三)收益降低

由于基金落实不到位、贴息资金不到位等诸多理由,法人金融机构对政策性贷款业务均采取了“只收不放”的方式,使贷款余额也有所下降。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2亿元,降幅21.78%。

(四)增加了经营风险和成本

至10月末,全市法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49.4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38.02万元,存贷比例为92.36%,已经严重超过了75%的风险制约线。再加上目前,该市财政贴息率仅为42.26%,贴息资金不到位,对贴息资金实施的“先征后返”,也只能由法人金融机构自己垫付,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的合作医疗代发的业务,客户多,分散广,金额小,大多客户的金额每月就几十块钱,对金融机构存款数额影响不大,且增加了成本和业务量。

三、相关倡议

(一)整合各类政策性贷款,形成扶弱助农强大力量

优化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村级担保制度、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支付结算制度和农村资产评估制度,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对各类政策性贷款加以汇总整合,对同类型的政策性贷款规范具体的实施方案,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规范政府行为

政府部门应着重对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项目进行支持,及时下发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的担保基金和应贴息额,杜绝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压力,在金融机构运转正常的基础上,可持续性的扶持政策性业务。

(三)推广“以贡献换优待”,提升商业银行承办积极性

对法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将地方政府日常盈余资金存入农村合作银行,帮助解决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理由等。

(四)严格贷款办理流程,杜绝违规现象

要在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核的同时,合理评估信用等级,准确掌握资金的真实用途,避开信用和道德风险。要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关注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状况,对于非生产性贷款、贷款挪用甚至是转贷等违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政策性贷款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流程进行办理,政府在此理由上应保持正确的态度,不给金融机构施加压力,确保各项政策性贷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丰富扶弱助农手段,做到多管齐下

在严格贷款办理流程的基础上,农村合作银行应丰富信贷产品,可以采取适当放宽个人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范围,鼓励经办银行与社区、乡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社区信用担保机制;推出“信用户+担保基金+银行”、“农户联保+银行”的贷款担保新模式,及时投放贷款,增强政策性贷款的造血功能。

★ 金融机构竞聘稿

★ 物业管理费收取规定

★ 金融机构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

★ 金融机构不可撤销担保书

★ 业务学习心得

★ 业务招待范文

★ 业务合同范本

★ 业务计划书

★ 业务管理制度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5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

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由于下调存贷款利率,缩小了银行存贷款利差,使银行的经营和利润面临较大困难。

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分析

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信贷高速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市场信心,各项经济数据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但在国际环境、发展水平、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未来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将会复杂多变,物价在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及“输入型”通账压力影响下,很可能会快速上涨,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的滞账风险大大增加。

1.世界经济下滑态势没有根本好转。此次金融危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其衰退严重程度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

济陷于严重衰退的泥坑。尽管目前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步入稳定的复苏轨道还很遥远。其原因是首先当前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填补金融机构的窟窿,只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变得更坏,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作用。其次美国经济缺乏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美国出口顺差主要来自于它的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则是世界商品进口中心。随着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的深入,美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出现好转。

2.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2009年以来,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一致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担忧,这样,减少货币资产、持有实物资产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2009年初以来,国际铜价已经上涨超过35%,铂金价格累计也上涨了19%。与2009年2月中旬创下的不到34美元的近期低值相比,5月末国际油价已经达到66.64美元,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

3.我国的物价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首先,因为目前同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从粮食价格环比变化看,2009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已连续6个月上涨,累计涨幅达4.9%。其次,2009年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最后,历史证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4.新增贷款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对实体经济刺激作用效果不明显。由于经济衰退,市场风险增大,资信较好的国有大企业以及龙头产业公司,往往也具备发债能力,他们取得的资金往往回到银行,导致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基层银行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

三、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1.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应对潜在风险作出反映。继

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明智之举: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对物价调控,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与财政、反垄断、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推进。

2.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从2009年一季度经济的止稳回升列三季度的经济回升看,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但民间投资,居民消费有限。政府的力量可以使经济止跌,却无法使其有效增长,因此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运用差别性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率;适当控制对一般企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贷款。

3.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密切配合,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利用利率较低、资金宽裕的有利时机,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企业债券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合理引导和改变资金流向,加大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生态和基础公共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消费主导型社会建设。

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篇6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间目标,并加以控制。中间目标的选择虽然因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但是对充当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的“三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却被视为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间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模糊了中间目标的含义,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增强,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日益复杂化,而货币供给量统计的精确性原本在所有社会经济统计中一直就是比较差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1)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传导的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管制的场所。(2)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使货币政策传统的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

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这个传导主体的反应来影响经济变量,才能取得效果。在这个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不仅产生了新的金融机构,而且改变了各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延长传导时滞,加重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提高,从而给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的困难。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商业银行才

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3.2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第一,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的被动性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政策因受到一些诸如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贴现窗口管理过严、贷款期限过短等非市场或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被动性,金融创新则使这种被动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上兴起的贷款证券化、融资证券化、发行短期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筹资渠道的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避开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融通的机会。商业银行能通过金融市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以较优惠的条件将剩余资金贷出去,以保持资产的良好流动性。随着愈来愈多的市场筹资方式的创新,能一次解决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级市场得以产生。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中央银行运用贴现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意义。

第二,金融创新使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金融创新使再贴现的有关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作出严格的规定,其原因有二: ①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金融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②金融机构可以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由此可见,创新使合格票据规定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再贴现政策的效用不断下降。

3.3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手段和场所。金融创新导致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为政府融资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买卖工具;同时,它还创造了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更加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减少基础货币。

第二,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更直接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在金融创新的证券化趋势中,金融机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有价证券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政府债券已成为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这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资产的重新组合中,对公开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第一,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金融创新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象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

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基础货币永远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

第二,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参考文献

[1 ]杜询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 ]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 ]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政策性金融的未来 篇7

1 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2的52.57%,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 高于世界同期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表直观反映出我国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实现了以农业人口为主向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职业选择、理财观念、价值判断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据联合国资料显示, 2007年世界城平均镇化率已达到50%,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一般在80%左右, 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 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 当一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其城市化率一般会超过50%。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时, 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如果扣除进城务工半年以上的1.7亿农民工, 则中国城镇化率实际上仅为38%左右。因此,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 城镇化发展受资源及制度因素的约束明显。

发展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和合理的制度保障, 目前支撑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土地、水、矿产以及生态等资源都已接近极限, 这决定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同时,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打破各种制度限制, 中国的城镇化将难以真正实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2) 城镇化发展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首先, 城镇化的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市民”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 如何让“新市民”与“老市民”享受平等待遇, 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要面临关键问题。其次,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及城乡之间人口的大量流动,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与之相适应, 否则, 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将极有可能患上西方国家曾出现的“城市病”。即由于城市人口过于密集, 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发展滞后, 从而导致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飙升、水资源紧缺、空气质量下降、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社会问题。

真正意义的城镇化, 不仅仅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 更是进城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期, 因此, 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更多地关注人的社会性需求, 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3) 城镇化发展缺少足够的资本化手段作为支撑。

城镇化的发展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来的,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脱离工业化的城镇化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房地产泡沫。工业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这里的资本投入不仅包括建工厂、买设备的投入, 还包括与之配套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 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 但就总体而言,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 从而导致我国以市场方式的资本化能力不足, 保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金融资本化手段不充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 二、三线城市将逐步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心, 在现行的行政考核体制、财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下,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城镇化进程必将诱发地方政府大量的融资需求。但目前地方政府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长期融资的能力和渠道非常有限,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依赖程度较大。

2 政策性金融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政策性金融概述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 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 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由于政策性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融通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政策性金融首先与其他资金融通形式一样具有金融性, 即在一定期限内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特征的资金融通行为, 这种行为必须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 资金的使用一般是有偿的。政策性金融区别于商业性金融更多是体现在它的政策性和优惠性上。政策性, 主要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 政策性融资行为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而是要充分考虑政府的政策导向, 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征;优惠性, 即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比商业性金融更加优惠, 也包含了对特殊群体具有的可得性。

在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中, 不仅包括商业性金融, 而且客观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性金融。虽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形式和范围会有变化, 但它的经济学基础始终存在, 即便是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 也将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法定为永久性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市场机制虽然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运行的基础, 但“市场失灵”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在金融市场中, 由于不完全竞争和商业性金融本身的特性, 导致从社会层面看, 金融资源的配置有可能并非是最优的, 此时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校正, 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因此, 政策性金融机制并不是同市场机制相反的行政机制, 它是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内生的, 具有财政“无偿拨付”和金融“有偿借贷”的双重性。

2.2 政策性金融对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 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本补充来源。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 城镇化也不例外, 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现代金融技术将各种社会资源 (包含未来可预计的现金流) 进行资本化为其提供动力, 一国或地区所具有的资本化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执行层面主要是依靠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发债权, 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债为代表地方政府债券的行政审批繁杂且效率较低, 导致地方政府主要是依靠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财政性资金不具有跨期限资源配置能力且规模有限, 以及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城镇化建设项目一般期限较长且多具有公益性等原因, 使政策性银行贷款成为地方政府为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渠道。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无论是城市里的轨道交通、市政设施, 还是城市周边的开发区、产业园区, 再或者是城市之间交通网络, 背后都有政策性金融的身影。虽然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不断拓展, 但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将会长期存在。

(2) 充当金融杠杆, 发挥对商业性金融的诱导性作用。

诱导性作用是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功能之一, 主要是指随着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不断投放, 逐渐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及私人部门也来从事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领域项目, 从而起到金融杠杆作用。一般说来政策性金融的诱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兴产业或区域的推动上, 首先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重点产业或区域先行融资, 表明政府对这一领域的扶持意向, 从而增强了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当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高涨后, 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逐渐减少其融资份额, 把该领域让给商业性金融机构, 转而扶持其他产业或区域, 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倡导和诱导机制, 从而促进国家产业政策或区域规划的顺利实施,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

(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产业培育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把农民从农村搬到城镇只是城镇化的第一步, 当农民来到城镇后, 就业成为首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和发展产业。此外, 政策性金融一般也会被政府赋予区域调控的职能, 根据生产力的梯度分布, 把区域信贷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结合起来, 配合政府进行梯度整合, 从而有效调动社会经济资源。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 政策性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主要包括农业、中小企业、某些基础性产业以及边远落后的地区和行业, 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对于我国政策性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政策性金融虽然对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但金融本身是一契约行为, 是跨时间和空间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 由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立法缺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突出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使政策性金融的风险防控和化解问题逐渐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关键, 本文仅就我国政策性金融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提供几点政策建议和解决思路。

3.1 加强对政策性项目的严格审查和管理, 坚持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对政策性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与管理是政策性金融能够长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政策性项目一般具有苛刻的未来收益限制, 因此, 如何保证项目的最终还款能力是一项极为复杂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所从事的项目领域拥有大量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 并在整个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过程中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否则, 将很难在10年、20年或者更长的期限内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 政策性金融的融资需求将远远大于其供给,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性, 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可用融资手段的不足。因此, 政策性金融机构必然将面临政府各种各样的干预和压力, 在压力面前, 政策性金融机构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性, 从项目的开发评审阶段便采取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

3.2 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立法

政策性金融立法可以解决政策性金融发展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通过立法赋予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法律范围内开展各项业务的权利, 从而为其独立性提供可靠保障;二是通过立法可以明确限定政策性金融的适用范围和规模, 避免政策性金融超出自身应有的范围, 形成对商业性金融的不合理竞争。纵观各国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专门立法为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及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战后日本依据《日本开发银行法》建立了日本开发银行;德国根据《复兴开发银行法》成立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韩国也根据《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法》、《农业协同组织法》、《韩国进出口银行法》等组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政策性金融作为独特的金融形态将长期存在, 没有专门立法的支持和约束, 它的稳步发展就没有保证。

3.3 合理设定地方政府债务控制边界, 有序安排后续融资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推动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 但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 我国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 保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积累了大量的显性或隐性负债, 政府信用扩展的速度过快, 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达10.72万亿。在未来通过政策性金融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融资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区分项目的还款最终来源, 对于以财政性资金作为最终还款来源的项目, 必须要首先合理设定项目还款来源所对应省、市、县政府的债务控制边界, 详细测算合理的负债空间, 从而有序安排后续融资,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控能力。

3.4 在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贷款管理部门, 切实防范政府换届风险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内部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管理部门, 各地政府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往往是由具体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例如各市、县的金融办、财政局、发改委、建委、招商局、城投公司、开发区管委会等等。这种管理体制在项目运行初期一般具备职责明晰、沟通顺畅、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政策性金融项目一般期限较长, 例如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 而政府部门的人员调动、领导换届往往要比项目的贷款期限短得多, 新上任的地方政府领导对于之前的欠款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 从而导致政策性项目在我国普遍存在政府换届风险。对此, 有必要在各级政府内部成立或指定职责明晰、长期稳定的政策性贷款管理部门, 统筹协调本级的政策性贷款, 保证还款的连续性。

3.5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合理的差异化监管

由于我国政策性金融立法的缺失, 从而导致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只能暂时采用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似的监管原则和方法, 虽然我国的监管部门已经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分, 但由于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缺少明晰的界限, 实际的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 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政策性金融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导致对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监管时往往套用一般性的监管原则, 从而导致监管“过度”。因此, 无论是从规范政策性金融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支持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角度, 都需要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合理的差异化监管。

参考文献

[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 2010, 2 (22) .

[2]李克强.中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关系全局[N].中国新闻网, 2010.

[3]巴曙松, 王志峰.区域发展结构、城镇化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市场, 2010, (16) .

[4]陈元.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J].金融科学, 2000, (3) .

[5]白钦先.政策性金融论[J].经济学家, 1998, (3) .

微金融的未来之路 篇8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而近半年来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骤紧也导致中小企业经营雪上加霜。此前,为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在国外往往只是一种扶贫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作为融资服务金字塔的底端,小额信贷出现了多样化、差别化的探索和演绎,逐步形成更大范畴的微金融领域,而该种金融服务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金字塔底部的财富。

然而目前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瓶颈:一是融资规模的限制。现有政策,只容许在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资本金50%范围内对外进行融资。二是监管部门对行业的行政管制。政府对小额贷款企业的经营范围及服务对象有一定限制,规定其不得跨区域经营和设立分支机构。

小额贷款的受众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微小企业主以及个体户,这部分人口约占国内人口比例的70%~80%。长期以来,这部分人群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机构的服务之外,针对他们的金融服务严重缺失。

微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需要为资金需求者和投资者构造一个自我循环的造血式金融模式,不仅盘活民众手中的闲散资金,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务。

作为微金融服务机构,受资金、能力所限,我们也无力服务于中小企业,只能竭尽全力去服务个人以及微小企业。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去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培养他们成为中产阶层,帮助他们捍卫自己的财富,同时实现财产的增值。投资,不是有钱^的特权,每个人都要从小做起,平民大众更要投资理财。

如何在国内建立更广泛的普惠金融体系,把第三方理财做大做强。由于发展微金融所投入的成本相当高,工作量也非常大,金融服务机构很难盈利、活下来。如果我们不活下来,企业无法壮大,也不可能更好的为别人服务。所以,我们希望将微金融与最前沿互联网金融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突显微金融的特点,服务广泛人群,又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所以,互联网金融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

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成为全国小额信贷咨询服务领域的领军者,打造微金融领域知名品牌。我们不仅要服务于有投资、理财需求的客户,还要辅导小额贷款机构、微金融机构,为他们提供小额信贷咨询服务,推动小额信贷、微金融行业朝着更专业、更规范、更有价值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李杰女士,现任深圳市海钜信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顾问,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1993年即加入平安保险集团,并历任平安信托高管、全国典当行业协会副会长,是深圳第一家典当行中安典当公司的创始人,并参与制定了第一版国家级典当行业的操作标准及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起,经过全球考察,于国内最早从事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的筹备和运作,并于2003年创立了中安信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创办了深圳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并且是全国第一家商业化运作的小额贷款机构。后于2009年创立深圳市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创立上海证大财富微金融服务平台,并担任总经理及股东、董事,已成为中国小额信贷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和实战运作经验,在小额贷款机构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实践创新。其主导推动的“中安信业一国开行一建行”助贷模式在2008年获得由深圳市政府颁发的“金融创新奖”,并在全行业推广。2012年,由于其在微金融领域的卓越成绩,被美国格理咨询集团聘为中国微金融行业首席咨询师。

上一篇:小升初优秀作文:美丽的月亮下一篇:抒情散文《感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