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共12篇)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1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最大化, 即实现最大程度的盈利, 增加企业价值。在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最大化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外部市场机制, 又要关注内部资金的运营, 选择一个高水平的财务政策对于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企业财务政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 包含筹资政策、投资政策、营运资本政策和股利分配政策四项政策的概念范畴, 它既是一种专业化的管理, 同时又与公司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研究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对现代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一、企业财务政策概述
企业财务政策一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财政、经济、社会等目标, 用以调节财务行为、改善财务关系而制定的所有相关政策的总称, 它是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 以达到企业理财的目标。企业财务政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诠释。从宏观角度来说, 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进行相关规范的一种强制执行性的政策;从微观角度来说, 企业财务政策是以国家法规和宏观财务政策为依据, 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自主性的理财行动政策, 微观财务政策一般包括筹资政策、投资政策、营运资本政策、股利分配政策等。本文主要研究微观财务政策。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时间一致性原则, 企业各项财务政策的选择在时间上要与当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保持一致;风险与收益权衡原则:企业财务政策一般是在预期收益与风险偏好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相互选择而达成的结果;关系协调原则: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收益和风险结构下的不同态度就决定了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协调的过程;价值最大化原则: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应当按照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 财务政策的选择亦是如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应贯彻于财务政策的选择、制定和实施等过程;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企业财务政策应通过帮助企业配置合理资源以促进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 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整体功能,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财务政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选择高水平的财务政策既有利于规范和优化企业理财行为, 提高理财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部分。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因素、产业政策因素、财税政策因素以及相关利益者因素等。
1. 经济周期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周期性, 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的循环。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现代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从企业财务角度来看, 企业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 一般来说, 企业应顺应经济周期的各发展阶段选择和制定有弹性的财务政策, 以抵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幅度波动, 减少财务活动的风险和负效应, 即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应坚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政策思想, 同时与经济运行的周期相配合。例如, 在经济复苏阶段, 企业应有计划地增加投资, 扩大厂房、开发新产品以及增加劳动力等;在经济衰退阶段, 企业应停止扩张、削减存货、减少雇员等, 采取紧缩性财务政策。
2. 产业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等。不同的企业在面对不同的产业政策时会有选择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 例如, 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应顺应国际趋势, 灵活、充分地利用国家产业政策, 选择最佳突破点, 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而受国家保护的传统产业则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转轨期, 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
3. 财税政策因素
财税政策对企业资金管理、税收负担、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企业无论是在进行何种形式的投资或何种业务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当国家财政宽松时, 税收会减少,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将会比较灵活;而当国家财政紧张时, 税收有可能会增加, 此时企业在投资上可以选择购买国债, 在融资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 以降低利息费用, 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 企业应根据国家的财税政策做好纳税筹划, 选择最佳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运营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4. 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
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债权人和竞争者三方面。政府方面,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 也是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重要外部利益相关者, 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支持, 也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 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自身经营目标外, 同时也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债权人方面, 债权人向企业提供债权资本并从中获得利息,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的不平等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 债权人利息的收入也存在一定风险, 因此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债权人的利益, 以保持资产和负债的稳定, 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竞争者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与竞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应充分分析竞争者的政策取向以及经营策略等。
(二) 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等。
1. 企业财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是选择财务政策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经营方针所确定的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目标一般具有从属性 (从属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 、长期性和综合性。在不同的财务目标下, 企业对财务政策的选择也不同。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 企业一般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选择风险适中且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务政策;而在股东财务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下, 企业通常会选择风险较大、利润率较高、对股东有利的财务政策。
2. 企业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应充分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财务政策, 同时企业应着眼于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 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在初创阶段, 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 不良资产少, 因此可以适当提高企业的负债率, 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同时尽量实行非现金的股利政策;在扩张阶段, 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依旧较大, 但企业增长速度逐渐降低, 因此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在稳定阶段, 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地位等, 有一定的现金结余, 为规避财务风险应适当降低企业负债率, 采取较为谨慎的信用政策, 加快资金周转;在衰退阶段, 企业资金周转缓慢, 产品缺少竞争力, 盈利水平下降, 甚至亏损等, 此时企业及时缩减生产规模、清理不良资产等, 在股利派发上可以采取低现金股利政策。
3.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应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科学地选择财务政策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有效手段, 例如, 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政策, 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 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企业基础项目的发展, 同时加大财务制度的创新力度, 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 约束追求短期数量增长行为, 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 提高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三、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一) 风险管理政策的选择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如果不顾风险极力追求收益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 风险管理政策的选择应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进行恰当的抉择。一般情况下, 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有三种:回避风险政策, 企业决策者往往以无风险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标准,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是不会采取这种政策的, 因为风险与收益并存;控制风险政策, 即为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风险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转移风险政策, 即将可能存在风险的业务或项目转移出企业, 同时换回风险较低的业务或项目。
(二) 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
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含两种类型, 宽松信用管理政策和从紧信用管理政策。以上两种信用管理政策均由三种要素构成:信用标准政策, 它是企业用以评价客户信用等级, 用以确定是否给予商业信用的评价标准, 包括客户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提供的担保品以及经济状况;信用条件政策, 它是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 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量;收账政策, 它是企业对收回账款所采取的措施, 企业应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宽松或严格的收账政策。
(三) 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投资管理政策有利于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能有效地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 保持企业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根据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性质的不同, 一般可以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三种政策。稳定型投资政策适用于外部环境稳定, 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扩张型投资政策适用于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展阶段, 例如, 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等;而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重大失误、经营优势丧失或是面临巨大威胁时则可以采取紧缩型投资政策。
(四) 股利管理政策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股利管理政策有利于保障股东权益, 促进企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企业股利管理政策的选择应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内部包括筹资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 外部包括法律限制、股东要求和通货膨胀等因素, 企业在不同时期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股利政策。一般来说, 企业所采取的股利政策包括以下几种:股利稳定政策、股利变动政策、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以及剩余股利政策。
总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 兼顾企业长期和短期利益, 兼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从企业实际出发, 在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
参考文献
[1].阮璟.企业的财务政策及其选择探讨[J].中国外资, 2011 (7) .
[2].赵子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9) .
[3].汤孟飞.企业财务政策体系选择因素分析[J].财会研究, 2008 (4) .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2
有效的纳税筹划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亦要兼顾到企业长期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分别在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是否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要视其是否满足五项资本化的条件,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否则计入当期损益。
值得注意的是准则中有关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资本化的五项条件的判断均难以在实务中有效实施,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从而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关于研发支出的税前扣除理由,国家税务总局12月发布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规定,企业从事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当期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并允许再按当期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可按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
税法的规定通常是硬性的,而研发活动本身以及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却是柔性可控的。
另外,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亏损可在5年内于税前扣除。
基于以上法规,假设企业实行5年的滚动预测,那么,企业可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纳税筹划,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活动,逐年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资本化处理,以此达到平滑各年利润,减少各年的所得税支出,同时可不断增强企业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企业预测未来5年的利润和现金流将逐年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注意制约研发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尽量用于那些即将完成的研发项目,以促使它们尽快转化为无形资产,转变企业经营的不利趋势,并对研发支出尽量做费用化处理,尽量避开出现亏损的局面,待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后,再考虑增加研发支出,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例一]ABC公司为开发一项新技术共发生研发支出550万元,该项目于年底前完成。
当年不考虑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为80万元,预计未来5年不考虑20研发支出的税前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140万元、160万元和180万元,假定公司2012-中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基于以上预测,ABC公司可将研发支出中的500万元界定为资本化支出,其余的5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
2012年末纳税申报时将500万元的资本化支出转作为无形资产列报,当年所得税前不予扣除,但从起按其成本的150%即750万元,分10年摊销,每年摊销75万元。
这样公司2012年扣除研发支出后的税前利润为5万元,预计2013-20的5年内,扣除了上述无形资产摊销额的应纳税所得分别为25万元、45万元、65万元、85万元和105万元,5年间每年的所得税税负较无形资产加计摊销扣除前大幅下降。
可见,对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可只局限于当期,而是应当在合理预测未来应纳税所得的基础上作跨期的考虑。
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3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利润操纵问题对策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1.1由于企业与相关的各方(如政府、现有与潜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最小。并且都需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为了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够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降低执行成本,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会计处理的限定,以提供给企业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1.2由于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必定会包含着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如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产生不同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由此也就产生了会计政策选择。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需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会计政策的选择必然涉及诸多方面,从而导致团体利益的局部调整乃至重新分配。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必需以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2.1会计政策与企业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企业的会计政策决定了企业跨期摊销和预提事项的范围。因此,只有基于对企业当下前景的充分了解,才有可能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以恰当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在会计政策选择和调整过程中寻求总体目标与会计政策的最佳组合。
2.2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财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以往的会计政策采用特定利益分配格局,这种格局是否合理,要经过不断的校正,往往需通过会计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政策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其决策水平。对会计信息的了解,有助于把握财务报表内容的实质,剔除会计政策体现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差异,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关财务信息的决策。
2.3会计政策与税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税务政策或税务计划是指企业在纳税申报方面对有关应税项目税负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的计划。企业税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业业务经营安排,也受制于企业的会计政策。成功经营的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往往致力于处理好公允陳报与预期税负之间的关系。
2.4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政策是企业根据财务目标和理财环境以及自身的财务实力制定的财务方针和策略,用于指导企业的理财工作。企业的财务政策主要涉及到筹资方式、渠道、规模、结构的规划以及投资方针、资金营运策略、内部利润分配等。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会计政策的调整变化往往会导致财务政策的改变,财务政策的改变往往是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实现的。因此,两者之间必然有所重合,尤其是在折旧、存货计价、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等方面。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保证对外揭示的公允性。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①从某种程度上说,违背经营者意愿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可能加重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公允性;②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和协调,给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带来了困难。③由于《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加剧了会计政策偏向选择的可能性。企业为了减少申报纳税时的繁杂调整,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可能会考虑税法的要求,这无形阻碍了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也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④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上,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⑤在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由于上述问题,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3.2问题的对策
3.2.1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通过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并得到相关方面的公认。
3.2.2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①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反映各相关方的共同利益。②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⑧改进公司内部激励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④努力完善经理人市场,重视经理人市场、资产市场与产品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帕累托效率,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这一问题,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2.3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明确利润操纵行为的相关法律责任。由于我国《会计法》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导致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要想用法律制约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必须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4
一、影响情况分析
1、正面影响分析
为了使企业的会计政策真正有助于整体利益及发展战略, 应当依据企业经济业务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并选用合理的会计政策, 这就是企业会计政策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正面影响, 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⑴企业进行信息揭示的基础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 是否合理的选用会计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 以及决策者是否能够据此作出正确的决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的会计政策变更, 以及所选用的会计政策一般都会在所提交的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明确表示。企业使用财务信息的人员应准确把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
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因会计实务有着一定的复杂性, 使得同一会计事项在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或者不同企业, 所能揭示的信息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
⑶企业为了能够达到其预计的经营目标, 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以及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 根据这些因素来选用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科学有效的使用所选用的会计政策, 以便能够确保信息的相关性。
2、负面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阶段, 现有的企业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的处理方法。所采用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并不一定能够体现出会计工作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 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就会对信息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⑴投资方需要对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对比以后, 才能够准确的做出投资决策。因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而企业所选用的政策不同就会对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⑵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也相应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所要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用会计政策, 以便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各种影响以及个体偏好的过程。信息的提供人员会结合自己的喜好来选用会计政策, 这样就使得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使得信息使用人员很难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
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的记录、计量和确认期间, 因不同的会计政策影响着某一项经济业务, 使得该业务所表明的信息有着一定的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协调的公平性以及利益分配, 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以及社会资源出现重新配置的情况。
⑷我国最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 其目的是使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会计政策的选择得到规范, 但个别企业却抓住会计政策变更的时机进行造假, 或者不按照规定使用会计政策, 充分利用企业所具有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依据企业复杂多变的情况来遮掩企业的实际情况, 这样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就很难查处企业存在的漏洞, 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措施分析
1、提升会计规范质量
因企业在会计规范对规定的范围内、并结合自身的管理要求以及自身特点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因此是否科学、合理的选用会计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规范质量的影响。提升我国的会计规范质量可以通过提高制定工作、制定程序、制定模式的质量, 提高规范制定人员的修养和素质来实现。在制定我国的会计规范时, 应当有机的将超前性与现实性相融合, 即可以不偏离现实又能够立足于现实, 以会计规范实施以及制定来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加上规范所具有的超前性使得其能够充分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而在理论上确保会计规范的先进性。
2、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由于不同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有所区别, 使得企业指间的财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就可以非常灵活的选用会计政策, 而且不会给财务信息使用人员带来障碍。应当加强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审查力度, 防止出现企业通过使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歪曲的目的, 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主动获取与会计相关知识, 进而成为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精通业务、熟悉政策的专业财务人员。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增大物力与财力的投入, 对各企业的财务人员开展培训教育, 使其能够不断的扩展、补充和更新自己的财务技能及相关知识, 进而使得财务信息的质量得以提升。注重职业道德培训, 使得财务人员能够知晓行业道德标准, 明确此项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使其在行使自己的职责时能够做到不谋私利、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大公无私, 进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完整和真实, 避免编造财务信息的情况出现。
三、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财务信息质量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合理的选用会计政策有利于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摘要: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财务信息质量有一定关系, 决定了决策人能否做成正确的采取决策, 进而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作带来影响, 因此, 应当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征程的选择。本文主要探讨了会计政策对于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进而分析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 对相关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会计政策,信息质量,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肃琪.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讨[J].辽宁经济, 2010 (01) , 12-13
[2]陶淑贞.浅析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09) , 56-58
[3]蒋国辉.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5) , 98-99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5
请欣赏:《现阶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企业的契约签订以后,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要对契约进行监督。在以会计收益作为企业经理报酬奖励方案基础的激励机制中,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对委托代理关系有重大影响。由于会计数据在契约中的重要性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为企业代理等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了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因此,契约理论构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
1、报酬契约。报酬契约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若实际利润高于目标利润的上限,经理人员有递延报告盈利的动机以谋求总报酬的最大化;(2)若实际利润处于目标利润的弹性区间,经理人员会使报告盈利达到上限,以即时获得好处;(3)若实际利润低于目标利润的下限,经理人员则可能有“巨额冲销”的动机;(4)如果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中包括了认股权,那么管理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以维护个人收益最大化为企业立场。
2、债务契约。债务契约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移到当期的会计政策,如利息费用的处理、研究和开发费用的处理、折旧的计提等会计政策都可帮助企业达到调节收益的目的;(2)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将发生违约行为,管理当局一般会变更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3)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企业经理人员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
3、政治成本。政治活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税收。税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其现金流量。因此,公司管理人员总是希望通过各种努力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包括对现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可能出台准则的游说。(2)收费管制。政府机构依据有关会计数据对某些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加以限制,受限制的企业一般会游说管理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以便制定出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准则。(3)不对称损失函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对损失、失败的敏感度总是高于成功和收益。因此,政治活动之一就是限制一切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地说,大公司的失败或破产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政治危机,从而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某一政治机构。因此,政府机构宁可消除高估资产的潜在根源,也不愿消除低估资产的可能。(4)潜在危机的影响。政治家们总是为各种危机寻找“替罪羊”,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报告盈利往往会引起政治家和管制人员的注意。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1、从市场经济运作情况来看,市场压力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不可避免。会计政策的选择实质上是保护企业管理当局利益的。管理当局作为资源投入运作的实际操作者,天然具有其他订约体所无法获得的信息优势。来自市场(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监管市场)的压力是对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竞争的经理市场和有效运行的监管市场促使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理性的经理人员都希望在经理市场上有一个高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其又取决于所经营公司的市场价值。同时如果经理人员未能使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该公司将成为被监管的目标公司,一旦监管成功,经理人员往往被撤换。因此,在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监管市场的压力下,经理人员为了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必然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2、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层面看,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的渐进性与局限性,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对市场机制的过分依赖,致使政府监管力度不够,这为企业实现其目标而运用会计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技术上看,假如我们能对一系列会计的基本概念作出严密的定义,再通过恰当的思辨过程,即可得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计准则,这种会计准则同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之间可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单映射关系,从而使会计实务达到科学、合理且内在一致的完美境界。如果是这样,就不存在企业是否拥有会计政策选择权的问题了。但是,理论与现实往往背离。现实中的财务会计是存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非理想的状态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可能对企业发生的每一笔具体业务制定出确切的处理方法与程序,而仅是为人们订立有关契约时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一个大致的估计,这就导致实务中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同会计准则之间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单映射关系,而是一种一对多的多映射关系。正由于会计准则的这种不完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其次,企业的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政府、工会及债权人等各利益集团决策的结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而这些行为进而又会对其他集团的利益产生影响,因而,会计信息也就会有“经济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竞争的政治博弈过程。而且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是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其效用主要表现为自己在通用会计准则制定上所拥有的垄断权与权威性。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为了保证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必须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缓解各利益集团对准则制定机构的抵制压力,以保证各利益集团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显然,放宽通用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可见面对势均力敌的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谨慎和理性不在于寻求最终答案,而在于折衷――这本质上就是政治过程。因此,即使我们暂时撇开技术性因素不予考
虑,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博弈过程亦使得企业被赋予会计政策选择权。
第三,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效率上考察,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外在性的公共物品,由于信息用户数量巨大,为了节约用户之间的直接缔约成本,由政府掌握统一制定会计准则可以形成一种规模经济效应。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经营者拥有更多的企业信息。同时,如上所述,政府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是一种多方参与的政治博弈过程,需要以“充分程序”来表现制定过程的决策民主性,而且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决策速度远快于政府。为了保证剩余会计准则制定的及时性,政府也不宜拥有全部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应使企业拥有一定量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3、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企业具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动机,而且这种选择将是企业长期的、动态的优化过程。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个企业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企业如果不能审慎地从法规允许的若干备选会计处理方案中进行恰当的选择,就无法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和实现客观公允揭示。同时,依照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而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为企业中的各类契约的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企业的经理人员有动机利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来改变契约中所使用的会计数字,以协调与契约各方的利益关系。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速,企业兼并愈演愈烈,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已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引发更多的也更为复杂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甚至跨国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所以,会计政策的选择将在企业持续经营期内存在,而且呈现出长期的、动态的优化特征。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趋势预测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仍滞留在低层次上,如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或为了有利于筹资。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许多企业尽可能使账面表现为亏损,从而避免或推迟纳税;为达到后一目的,企业往往粉饰报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今后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朝规范化和高层次方向发展。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趋向于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要。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雇员等,他们都作出了特殊投资。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各方,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都需要了解备选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取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将越来越注重整体优化。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强。可以预见,在以会计准则建设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全面建立以后,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有关部门与机构执法力度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提出新的要求。
4、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揭示程度将越来越规范。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随着我国对企业会计政策披露规范的不断完善,今后我国企业将在遵循其他报表信息揭示的一般原则下,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公正性,使企业会计政策的披露越来越规范。
总之,由于契约理论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作用和会计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契约的规范和完善以及加强监管,把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财税政策选择 篇6
充分认识财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截止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以工业为例,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比2005年增长50.1%,年均增长8.5%,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个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保障民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弱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国有企业相比,缺少政策优势;与大企业相比,又不具竞争垄断优势。即使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小、淘汰率高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抗风险的能力也不强,不是航空母舰,而是小船、小舢板,虽然好掉头,但搞不好很容易翻船。了解这些特征很重要,财税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这不仅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惯例。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从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来看,中小企业往往受影响最大、受害最深。政府在政策上的应对措施,一般都较多地向大企业倾斜,为此更加剧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加剧了出口难度。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方面,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在欧美经济徘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纺织、塑料、轻工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国外订单大量减少。2011年《中小企业外贸指数报告》显示,与往年年底外贸企业订单稳步上升相反,10月、11月,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订单骤降,降幅达二到三成左右。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中小企业出口的盈利空间日趋收窄,许多企业出现零利润,甚至亏损。
要素成本上升,加剧了生产经营难度。近些年来,大宗工业原料的价格普遍上涨,伦敦铜价2010年的累计涨幅达到了52%。除此以外,铁矿石、钢材、原油、煤炭等价格高位震荡,导致中小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2010年以来,东部地区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劳动力供需区域失衡,直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率先上升,也增加了生产经营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更趋困难。2011年,国有商业银行在紧缩银根的过程中,有限的贷款主要保国企、央企、政府投资,重大(企业、项目)轻小的银行偏好表现特别明显。很多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大概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也就是说有90%要靠体制外的融资。
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偏重。据反映,中小企业要缴纳、承受6种税费或“隐性”负担:首先是各种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其次是各种费,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0.7元的费;再次是有关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比如集贸市场收的卫生费,这类收费有些定价不合理,但还不能不交;第四是某些执法部门为了创收进行的罚款和摊派;第五是一些执法部门的吃拿卡要;第六是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而付出的人员、时间成本等,即遵从成本。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
财税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选择
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种类和数额。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可以考虑在已有补贴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作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扶持手段。具体比如:研发补贴。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补贴要有一定的倾斜,确定予以扶持的重点创新领域和企业;鼓励高级科研、技术人员到中小企业从事研发创新,政府给予一定的科研补贴。就业补贴。对积极安置城镇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残”人员的中小企业增加财政补贴,适当提高补贴的标准。出口补贴。加大对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以及所出口产品的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出口,降低企业成本。创业投资补贴。对于创业阶段中小企业的投资者,政府可配发一定的股金比例进行创业补助,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贷款贴息。对中小企业贷款高出市场平均利率的部分,财政尽可能增加贴息补助。
先予后取,支持中小企业搞科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创新乏力的问题,政府的财政创新支持资金应该适当向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倾斜,可以探索设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直接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或者给予积极创新的中小型企业以创新资金配套,或者发行中小企业创新债券,或者将配套资金以债券或股权形式进行投资。通过先行投入,再从产出中回收。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我国政府的采购规模在2007年时就已突破了4000亿元,政府采购这块大蛋糕对中小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美国以法律的形式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如《美国产品购买法》规定,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外报价中,只要本国供应商为中小企业,其报价不超过外国公司报价的12%,则优先交由本国供应商采购。我们的政府采购要克服中小企业歧视,吸收中小企业参加招标投标,利用政府采购市场打开中小企业的市场渠道,帮助中小型企业度过“少市场、缺资金”的难关。
进一步加大税收减免力度、扩大税收减免范围。近几年税收和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这至少表明在财税政策上仍有对中小企业减免税收的空间。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对中小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外,拟进一步采取定向宽松的财税政策,为中小企业摆脱困境作出贡献。(1)对特别困难的小微企业税收能免的免、能减的减。(2)进一步提高增值税纳税额的起征点、降低增值税率。(3)扩大试点范围,减免中小企业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4)进一步减免中小企业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使用税。
进一步清理对中小企业的各种收费。除了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外,还要减少其它行政性收费,特别是道路运输费,这一块占了中小企业收费的大头。严肃查处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等不正之风,对情节严重、行为恶劣的,不仅要追究领导责任,而且要建立惩罚和赔偿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对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短期看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目前困境,从长期看,则是促进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平等竞争,绝对不是意味着要将中小企业全部包下来、保起来。因此,中小企业即使面对眼前困境,也要“打铁先得自身硬”,注重强身健体,强筋壮骨,苦练基本功,走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做专的道路,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7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模式在国际会计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人们对它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目前国际会计学术界己从讨论要不要采用公允价值进入到了全面探索如何使用公允价值的阶段,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收益的波动性等问题上。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前一个阶段,这也正是我国在公允价值应用上出现非常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时间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数的选择,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等都会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报告。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状况提供经验证据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对我国现行会计管制的效果作出实证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具有政策含义。
二、研究分析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的初步研究,笔者发现,附录中披露的会计政策选择影响数 (无论是披露的公司数还是影响数额) 2007年的数据明显大于2008年,也就是说2007年符合研究条件的样本公司数明显大于2008年的样本公司数。这可能是由于2007年是新旧会计准则交接的一年,许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余地比较大,上市公司更愿意在这一年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本文研究样本是选取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报。以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研究设计的需要,本文对样本做出了下列筛选: (1) 为了计算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金额以及未实现投资收益,要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披露完整,因此,本文剔除了相关数据不完整的公司; (2)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本文也将银行等金融类上市公司排除在样本之外。本文有关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并且采用手工方式收集。而有关财务方面的数据来自于ccer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库。本文研究所需相关数据的867家沪市公司数据,有效样本共计571个,占全样本量的66%。
(二)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样本公司的分布遍及各个行业,在各行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减少利润的样本公司数是增加利润的样本公司数的2.5倍,可见大部分样本公司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
由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降低企业利润的公司明显多于增加企业利润的公司,但两组样本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对企业利润影响金额都比较大,增加当期利润组的平均利润影响额接近会计政策选择前净利润的13%,降低当期利润组的平均利润影响额近6%。
可以看出增加利润组的变更前利润低于减少利润组的利润,也就是说利润较低的公司会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缩小与其他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差距,利润较高的公司则做相反的调整。
(三) 分析与结果
注1:表中数据的单位为百万元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企业的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都签有一定的奖酬计划、分红计划和业绩计划。这些计划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制定的,管理人员的报酬是随着报告盈利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报告收益的现值可提高管理人员报酬的现值。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会计造假,使管理者受益。而这些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造假主要就体现在对企业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影响上,下面将从这两方面的影响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自身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公司数比重占39.51%,账面价值比重却高达67.30%。商誉和资产减值分别占12.61%和10.93%对企业的影响也较大。从表3中的数据还能看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往往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会造成对利润的影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则会造成对净资产的影响,如表5.1所列出的数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占67.30%) 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占6.31%) 的十倍以上,可见公允价值变化造成的净资产影响远远超过对利润的影响。
2. 对利润表的影响
表4中列出了受公允价值影响的所有相关的利润表项目。影响最大的是资产减值损失, 不仅所有样本公司都发生了资产减值, 而且所占总影响数的比重也高达175.33%。除了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为负以外, 其余5项对利润表的影响均为正。除了资产减值损失以外都是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带来的变化。所以本章对公允价值影响数的后续研究中, 选择剔除资产减值损失后的影响数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这样可以更清楚的辨认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样本公司净利润的总体变化趋势。
表5列出了剔除资产减值损失后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表的影响。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都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了总影响数的97.9%,而且受影响的公司数也占了样本公司数的50%以上。可见债务重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两个项目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的反应比较明显。所以不排除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作为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前,更愿意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
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并为上市公司调减当期利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如果只考虑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影响数,也就是把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排除的话,结果表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仅是大多数企业的政策选择,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摘要: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大量数据的分析, 不难发现,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我国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之前, 更愿意选择减少利润的会计政策;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 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 并为上市公司调减当期利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如果只考虑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的影响数, 也就是把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排除的话, 结果表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正。其中债务重组净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仅是大多数企业的政策选择, 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提高净利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面向21世纪的计量属性[J].会计研究, 1997 (12) :4
[2]卢永华, 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4) :60-62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8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企业财务战略是归属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主要用于全面、系统、长期地规划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一定程度影响企业的外部财务环境,进而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生成。
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高了我国财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比性,有利于降低国外投资资本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搜索方面的成本,有利于吸引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同样,会计制度障碍的减少、资本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国内企业将战略转为外向型发展的部署。这样,企业的财务战略可以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健的筹资战略、适度分权的投资战略和低股利分配战略,注重充分发挥资本运营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国内资本市场而言,公允价值概念的全方位引入有利于投资者正确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及分布,帮助投资者正确觉察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使得投资资产的风险得以有效释放,投资者会对投资报酬率和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调整。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业绩好的企业能够以低成本及时融通资金,从而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而对于那些业绩较差的企业,不仅融资困难且资金成本高,导致其不得不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二、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财务政策是在企业战略导向下,企业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自主理财的行动指南和规则,其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效益。财务政策涉及到经济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分配管理等。新会计准则实行后会对风险管理、固定资产折旧、股利分配等财务政策产生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风险管理政策的影响
新准则给企业财务风险带来以下变化:一是新准则规定应确认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这种做法会减少当期利润、增加负债,使企业财务更趋稳健;二是资产项目的减值不可任意转回,防止企业虚增利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引入公允价值后,要求企业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的收益和损失都要予以确认。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之间交叉持股,造成在股市行情上涨时报表会反映出许多尚未实现收益,属于净利润的一部分,这就可能形成收益上的超额分配,从而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的风险;四是新准则不允许企业使用后进先出法进行核算,如遇通货膨胀,则成本补偿就不足,造成会计计量不稳健,导致财务风险;五是物价上涨时,对固定资产占用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资产账面价值增加,其代表偿债风险的指标会下降,但企业的偿债能力却未必会增强,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
上述情况都会促使企业对其风险管理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比如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的财务评价指标、降低企业的分红水平、对投资项目预测进行必要调整、提高项目折现率、防止高估项目价值、严格区分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避免对经常性损益的错误预测、提高业绩评价标准等减少财务风险的政策。
2、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影响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提折旧的范围、折旧年限和固定资产标准政策等。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及预计净残值与原先的估计数出现差异时,就应当适时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虽然新准则仍然要求企业只有在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将有重大变化时,才能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但是对于固定资产金额比较大的企业来说,只需通过对折旧年限的稍作调整就会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而且,在新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是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要追溯调整。这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程度。
3、新会计准则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股利分配政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的资本结构变化,还会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新准则的实施,对资产、负债的分类及部分计价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发生变化。企业的账面利润不仅包括企业自身运营业绩,还包括公司以外的环境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即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而确认的未实现损益。此部分利润的增加与现金流量的净增加相脱节,有可能使企业出现按照《公司法》进行股利分配的现金窘迫,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会考虑股利分配政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相应调整。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会对企业的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的选择产生较大影响。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这些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出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财务战略和财务政策选择。
摘要:财务战略与政策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分析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与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政策,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黄克英:企业的财务政策选择, 中国集体经济[J], 2007 (5)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9
一、经理管理防御的含义
管理防御的实际内容就是指经理人在公司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操作控制体系下, 选择一种能够将自己自身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或者是对自己职位、权利的一种维护手段, 从根本上来说, 公司的业绩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防御的基础构造条件。经理的管理防御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自身职业危机的影响下展开的, 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经理人对于外界一些项目的合并或者是收购、接管而产生的一项防御系统;其二就是经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内部所在职位而作出的管理防御, 针对公司财务政策, 经理人作出的选择和决断能够有效的满足经理人自身的效益。
二、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为了能够有效的促使经理人在作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能够与目标实现统一, 股东们会从内部控制体系中入手, 一般常见的两种方式包括激励方式和约束制度, 约束制度最明显的表达方式就是解聘或者是劝退, 但是在经理人的角度来看, 解聘员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员流失的严重情况, 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财务也形成了一种约束, 对经理人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影响经理人对整个公司的财务决策。
1.针对资本结构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中包括对融资的方式以及负债权益比率的问题, 经理人的管理防御在融资的角度上来分析本身就与股东的整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甚至严重的情况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股东站在自己的角度上, 认为吸收利用负债是能够将效益最大化实现的有利措施, 但是经理人考虑的问题却是为了减轻支付利息的绩效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有效的减缓财务困境所造成的工作成本, 经理人在整个过程中,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方面带来的一些问题, 就必须要承担一些工作成本的问题, 经理人在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上, 一般都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尽量的避免负债融资, 这样对经理人自身的效益存在一定的益处。
另外,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 股东与经理人的想法和目标也是不一致的, 股东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负债作为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有利工具和手段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 股东的目的就是将股东自身的财富最大化;而相对于股东的目标, 经理人只是将负债当做是一种防御策略而已, 经理人在选择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 是想要将经理人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这与股东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产生了分歧。公司在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 经理人选择权益融资公司的时候, 一般都是公司自身的投资机会不多等一些自身的特点, 而当公司使用的负债这种融资方式的时候, 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于防御动机的存在而选择了权益融资, 经理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市场上一些因素的约束和影响, 从整体方面来看, 经理人与股东在利益的目标上是大同小异的, 股东只是一味的想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而经理人更多的是为躲避负债融资而作出的股权融资选择。
2.针对股利的相关政策
管理防御结合股利政策这种方式在实际公司运营中使用的比较少, 而且股利的受益者只是单纯少数的股东, 而并非公司全部人员, 所以从整体管理防御的角度来分析, 这种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股东自身的权益,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股东的财富造成威胁或者是影响, 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股东的经济利益, 所以这种股利政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在一定形势下, 股利政策可以说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多数股东权益和利益的一种存在, 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也是如此, 在某种程度上, 经理人的管理防御与股利政策产生了同一种功效。
针对这种现象, 一些私下协议回购的项目逐渐出现, 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能够为股东提供很丰厚的利益支持, 但是从管理防御的角度来看, 这种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股东财富偏离的情况发生, 虽然对一部分股东来说能够提供有效的利益保障, 但是对大部分股东来说这是一项有损股东利益的方式。收购威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对经理人的一种约束行为, 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经理人私下阻拦收购的成功, 为了自己的权益, 不仅降低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果, 而且将其他股东的利益借机牺牲掉, 经理人为了能够降低收购率, 甚至出高价来迎合一些具有收购压力的股东, 不仅对其他股东的财富以及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损害,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
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外部控制体系以及财务政策选择
外部控制体系就是区别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控制, 公司以外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经理人的代理权争夺、合并、收购等等现象的发生, 这些现象对经理人来说属于一种潜在的威胁, 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稳定性以及所获取的利益都形成一定的威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经理人经常利用转变资本的这种方式来解决公司在遇到收购或者是接管这两面的危机,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理人自身的职位能够持续稳定。比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 但是仍然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收购和反收购的经历,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在美国企业中的资本结构里面, 股权所占的比重不仅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 而且负债比率不仅没有呈现上涨的趋势, 反而一直程序降低的状态, 这一现象表明如果一旦外部操控体制权利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和利益产生影响和威胁, 经理人就会寻求各种能够调节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 甚至严重的情况下, 经理人会利用负债来干预法人对控制权的相关争夺。
在某种程度上, 如果经理人发现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 而竞争者的存在对经理人自身的经营控制权会造成威胁和影响的时候, 经理人会利用增加债务融资的办法来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股份比例, 其中还包括收购其他外部股东的股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方式能够让经理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并且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在整个企业中占据主体地位, 并且拥有很强的主动性,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权益, 而且能够降低一些竞争对手成功的可能性。另外, 竞争者还可以利用要约收购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竞争者获得更多的表决权, 利用这种方式就会产生现任经理人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情况, 最终由票数来决定控制权归谁, 在这种形势下, 经理人如果筹集到的负债资金多, 那么外部股权比例也会因为经理人的负债资金多而增加。所以当一个企业如果成为被大家想要收购的目标的时候, 现任经理人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及自身的优势条件, 选择一个最适合、效益水平最大化的负债水平来调整原有的股权比例, 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影向收购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而且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经理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 不仅对股东利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对经理人自身的职位、效益也产生间接的影响, 传统的代理理论是公司在遇到财务政策抉择问题的时候, 以股东的权益作为首要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因素, 从根本上将股东的目的与经理人的目的达成一致。经理人与股东在制定公司发展目标的时候以及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 这就导致公司的财务政策选择是建立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之上, 对经理人自身的职权、地位以及股东人员的财富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袁春生, 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 2010 (07) .
[2]刘星, 魏锋, 戴玉光.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权政策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 2010 (02) .
[3]吕晗.经理管理防御下的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 2011 (09) .
浅析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篇10
基于此, 本文从会计政策的含义入手, 提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并对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 使企业的财务活动更加稳定, 保证资金更加安全, 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企业在以后的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开展活动提供参考和重要依据, 这对于企业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
“政策”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有多种含义: (1) 《新华词典》的定义为: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历史路线而采取的行动准则。 (2) 《韦氏词典》的定义为:政策是指特定主体 (政府机构、组织、个人等) 从备选方案中根据给定的条件所选定的用于指导和确定当前行动和决策的总则。
根据理解, 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四点含义: (1) 政策是某一特定主体有意识制定的, 用实现或者影响既定目标的产物; (2) 政策有预定的目标或直接的作用目的, 其核心构成政策意图或思想。通过主体的活动得以贯彻实施; (3) 政策的内容在层次上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一般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以特定的环境为依据而制定的规则、条例、方法和措施等; (4) 政策基本属于准法律性质的范畴,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效力。
会计政策属于上述政策定义的延伸, 但应用于会计这个特定对象有着具体的内容。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政策的含义是指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核算、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时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即企业在政府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
1. 会计政策选择权监管能力较弱
由于中国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国家作为大股东, 存在着所有者的缺位现象, 大部分法人股约束弱化, 而小股东又无能为力且不愿意参加公司治理。在公司治理的结构中, 中国公司监事会成员75%以上来自公司内部。监事会在法律上被赋予了应有的监督权力, 缺乏足够的制约企业决策行为手段, 因此监事会的监督权经常流于形式。监事不知事, 监督不力的现象广泛存在上市公司中。
2. 会计政策选择在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的确定是一个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的全部过程。作为一种理论, 应该具有应有的适度超前性, 它不仅仅能够诠释会计实务, 并还要能预测未来趋势。中国会计准则的超前性表现在对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长期工程合同的规定以及对所得税核算方法的规定上。委托贷款这种投资形式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并不常见, 中国大部分公司仍采用应付税款法。国外的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则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这些政策的规定表现出极大的前瞻性。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较差。
3. 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统一选择程序
很多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 选择程序和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统一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 产生了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 自由确定资产的折旧率, 合并会计报表自愿的扩大范围, 提前或延迟确认的收入, 改变长期投资价值的方法。例如对存货的计价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可以采用不同的比例, 对费用的归属期选择与间接费用的分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残值和在产品成本的估价可以采用不同标准。这种做法的意义是使上市公司具有灵活的理财自主权并且提供了相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
4. 会计政策选择人员综合能力较低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能力, 它是指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时, 根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实务等一系列的会计标准并结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考虑现实和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 分析、判断、选择经济的交易和事项的决定,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有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职业判断会受到很多的因素影响, 例如主体因素, 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增加了会计处理的空间, 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目前情况下, 中国会计人员不善于运用职业本质和职业判断的分析方法来思考会计概念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 当有新的复杂的业务需要处理的时候, 他们不想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进行综合判断, 找到一个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而是借助外界的帮助或是借用其他单位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有的甚至会模仿其他单位的处理方法, 不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目前中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低, 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建议
1. 不断完善会计政策法规
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要继续完善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新的与国家会计准则标准相一致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宏观会计准则的完善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于优化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的经济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的过程和时间都还比较短, 各项和会计政策相关的法律都还不是特别完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规范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首先应该保证各项会计政策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尽量使资本市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此外, 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要保持广泛的民主参与性, 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增添新的活力。
2. 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企业行为。企业的经营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因此, 要实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最优化, 就必须首先实现企业行为的最优化。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从而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过程中, 要加强公司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 建立相应的薪酬激励政策。同时, 还要赋予企业实际经营者更多的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权利,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监督制度。
3. 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篇11
一、会计政策选择及本质特征
会计政策按其制定和选择主体的不同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笔者所讨论的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中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
美国《会计总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2号——会计政策的披露》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管理部门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变动以及经营成果,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原则以及为遵循这些原则而采用的方法。
可见,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的选择,是为企业会计核算和对外编报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一般来说,会计政策既包括总的、指导性的会计原则,也包括相对具体的、体现会计原则的会计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会计政策的基本内容。会计政策选择则是在既定的可选择领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正如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说:“倘若使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就可能将投资者引入歧途,在资本市场上,资源就会被错误地配置。如果说财务报表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手段,那么,相互对抗的会计方法的滥用就会导致在整个经济中低效率地分配投资资本”。因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
二、契约关系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契约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由于会计收益在契约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政策本身的契约特性,为了管理和协调委托代理关系,避免某些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就产生了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会计政策选择就是怎样为企业代理契约关系的确立和考核提供公平合理的衡量基础。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当局是自身效用最大化者,当发布公允的会计信息可能损害其效用最大化目标时,管理当局就有动机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契约安排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会计政策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取得与己有利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
(一)管理报酬契约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分离,股东与管理当局处于委托代理链的两端,两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只要不存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行为的充分信息指标,企业管理当局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股东权益。管理报酬契约通过对经理人报酬及行为作出的约定,激励和约束管理者去选择和实施可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从而控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管理报酬契约是控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检验这一报酬契约和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关系的假说,称为红利计划假说。
红利计划假说认为:1.如果盈利低于支付红利的最低目标盈利水平,则经理人便有进行“巨额冲销”的动机,即通过提前确认费用或递延确认收入,以进一步降低当期收益,从而提高未来期间的盈利;2.若实际盈利高于目标盈利的上限,则经理人存在通过递延盈利来降低报告收益的动机,因为超过上限的盈利将使他们永远失去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3.仅当企业盈利界于红利计划的上下限之间时,经理人才会如红利计划假说所示:篡改盈利额来提高分红的现值;4.如果经理人的分红计划中包括了认股权,则他们更愿意选择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在上述激励机制中,会计收益被用作确定支付给管理者报酬的重要基础,因此管理者十分关心对会计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会计政策,甚至会为了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利用或操纵会计政策选择。
(二)债务契约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债务代理契约关系源于借贷业务,当企业和债权人的债务契约关系发生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便产生了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股东或经理人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转移、剥夺债权人的财富。在研究代理关系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时,人们假定经理人既是企业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捍卫者和代言人,即此时代理关系的委托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代理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经理人,而债务契约也就是企业经理人代表股东与债权人签订的,用于明确债权、债务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法律文书,其契约条款一般都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订立的。债务契约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限制经理人的行为或要求其按一定的原则、目的行事,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债务契约的存在,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经理人存在着通过减少债务价值以增加权益价值的手段将债权人财富转移至股东手中的动机。但因债务契约的限制,经理人有可能采用避开约定的会计政策、会计程序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正如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达里怀教授所说,“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一种可降低技术性违约可能性的途径。一家公司能够降低违反保护性贷款契约的可能性……且贷款契约中含有保护性条款的公司有更大的动机选择可加速增加收入的会计方法。”
基于债务契约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提出了负债权益比率假说。他们认为,债务契约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假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越高,企业经理人便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如利息费用的处理、折旧的计提等会计程序都可帮助企业达到调节收益的目的。2.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将发生违约行为,人们将预期管理当局会变更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3.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联系紧密,企业经理人便越有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一般来说,股东增加其权益价值的途径一是增加企业的总价值;二是将债务价值转移为股东权益价值。对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而言,前者是有效率的契约行为,后者则是机会主义的契约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在上述负债权益比率假说中的作用,会带来以下两种效应:一是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能够起到降低社会契约成本的作用,使企业的经营更富有效率;二是若代理机制不完善,机会主义型的会计政策选择将对企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提供可能。
(三)社会契约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政府也是企业签约团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利益集团,自利性决定了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规章,掌握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而会计数据常被用来支持政府的现行法令或成为实施新政策和法令的理由。如果某些企业存在着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的转移,那么可以假定其管理当局将采取能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通常,较低的报告赢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尤其是那些可能引发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其管理当局相对于未受到政治压力的企业而言,更乐于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变动的会计政策。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它常会受政治活动的影响并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政治活动对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也是现代实证会计研究的内容之一。国外学者认为,政治活动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将导致企业财富部分地被转移至管理者之外的个人手中,这种由于政治活动的存在而对企业造成的种种损害被称之为政治成本。政治成本往往与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关。一般而言,大企业承担的财富转移额要大于小企业,因而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更强的政治敏感性。由于会计信息在政治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敏感程度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寻租成本。现代社会中的寻租行为主要是寻租者从政府手中寻求某种特权,其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主要是谋求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选择权。一旦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利分配完毕,寻租者只有在现有的会计准则格局内,通过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选择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规定。在这一过程中,寻租者获得了租金利润,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产生了寻租成本。2.税负和收费管制成本。 税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其现金流量。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总希望通过各种努力降低现实和潜在的税负,包括对现行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可能出台的准则的游说,以便制定出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准则。3.不对称损失函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对损失、失败的敏感度总是高于成功和收益。因此,政治活动之一就是限制一切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会计契约关系的完善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
会计契约关系涉及到与会计信息的生产、需求以及会计政策制定和选择有关的各方利益主体,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各利益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企业的契约本质、会计政策的契约特性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完善会计契约关系、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现实重要性。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领导、管理、激励、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涉及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种相互的控制关系和制度结构。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保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做出正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关系的明晰,一是可以促进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明晰了契约关系,有利于会计系统目标的实现。它既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作用,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地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和利益。
(三)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限制经理人为个人利益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来操纵利润、损害各利益方利益的行为。
(四)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政治成本以及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以减少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监管部门应改革资本市场管制措施,采用多重会计与非会计的方法与机制对企业进行管制,以遏制企业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逃避市场监管的行为。
(五)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程序”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历史发展 篇12
建国初期,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不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和可能。表现在: (1) 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首先, 单一的公有制使企业失去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 成为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附属物, 盈利全部上交, 亏损则由国家弥补, 企业根本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企业会计只负责记账工作。其次, 在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下, 企业与政府之间是一种纵向隶属关系, 企业行为必须与政府行为保持高度一致。 (2) 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可能的空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由国家财政决定企业的财务, 由财务决定会计, 会计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会计核算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 从会计科目的设置、运用到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项目以及内容等都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严格执行。所有这些, 都使得企业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3)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务, 无法形成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氛围。建国后, 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会计理论采用苏联模式, 与西方国家新的会计思想与方法严重脱节, 造成理论滞后于世界潮流, 未能开展涉及政策选择的会计行为文化方面的研究。同时, 实务界受计划体制的束缚, 习惯于按统一制度办事, 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一切都没能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应有的理论支持和必要的文化氛围。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期间,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取向单一, 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一时期的企业, 经济利益相对独立, 经营管理权限部分独立, 但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大力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所带来的短期行为, 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另外, 会计工作中的矛盾作法时有发生, 比如为完成承包指标而虚增利润, 而为扩大职工福利却又让工资挤占利润, 使得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呈现一定程度的扭曲。
值得庆幸的是,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 从而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准备了制度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被提上议事日程。第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将确立以法人财产权为核心的独立主体利益。与此相关联, 企业不仅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 而且具有进行行为优化的动因。通过优化会计行为, 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 以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成为企业在追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第二, 面对风险丛生、瞬息万变的竞争性经营环境, 要求企业会计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适应性,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 从而使得自主选择会计政策成为必然。第三, 随着企业产权日趋多元化, 财务报告面对的是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集团, 他们对信息的偏好与侧重不同, 如何选用会计政策以恰当表述并有效传递会计信息给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也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第四, 以构建会计准则体系为核心的会计改革赋予企业选择的自主权和一定的选择空间。
二、会计政策的产生原因
(一) 利益的共享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 (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 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之间彼此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 且利益不完全一致。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 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方早日顺利接受, 从而降低制定后的执行成本, 政府会适当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制, 让企业拥有部分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其他利益各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 也会有选择性地使用会计信息及相关的会计政策, 作出与会计信息披露者进行合作的价值取向。
(二) 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 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 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 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拥有一定的自由, 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选择最切合实际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 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
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以货币计量为手段, 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 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 会计核算过程中必然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 这表现为人们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具有不同的看法, 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 最后形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一) 企业治理结构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中心的高级成员玛格利特·M·布莱尔认为:“视企业为属于股东的资产的联合体侵害了其他参与者对其投资也应得到保障的期望……公司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种法律框架结构, 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当然, 其中包括股东, 并且, 权益资本是总体投资人组合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但投入并不限于股东, 供应者、债权人、顾客、雇员都做出了特殊投资”。企业财务会计应向这些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 由于不同关系群体的利益存在差别,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 就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而现代企业中, 管理当局取得了实际上的控制权, 他们完全控制了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这为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可见, 企业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
(二)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企业的会计政策受会计准则的约束, 但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纯技术性的, 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任何事物、行为或制度都不是绝对的, 它是不同事物、不同行为或不同制度间的均衡, 会计准则也是如此。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 提出各自的要求──每个人都希望准则对自己更有利。而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它也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 其效用主要表现在准则制定上的垄断权与权威性。因此, 准则制定机构也为了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 (缓解各方对准则制定机构的抵制力, 以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 和使交易费用 (包括准则的制定费用、执行费用和摩擦成本) 最小化, 就必须以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为代价, 即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然而, 会计准则的制定毕竟只能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出发点, 无法涵盖所有人的要求, 从而显示出其不完全性。但是, 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会计准则的使用。而且,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们相信准则制定机构会对会计准则进一步修改、充实与完善。
(三) 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推荐阅读: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05-18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11-23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09-23
浅谈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分08-31
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12-17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12-16
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06-22
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07-04
企业的财务分析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