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2024-10-27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精选11篇)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1

一、对兼并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企业兼并的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契约关系合并到一起, 使得这些企业的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企业兼并与行政性合并不同, 企业兼并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通过支付现金、股份交易以及承担被兼并企业所有债券债务等方式, 剥夺被兼并企业的法人资格, 取得其产权的过程。企业在实施兼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确定企业的产权价格, 以此来达到兼并企业产权的目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确定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达到了兼并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要求, 从而进一步确定兼并的价格。除此之外,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兼并后的日常经营中的效益与风险进行预测。通过财务分析做出合理的财务决策可以提高兼并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企业以后的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兼并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

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是考察其盈利情况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它对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转让价格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在实施兼并的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情况, 包括资产的金额和质量。除此之外, 兼并企业以后对被兼并企业的这些资产使用情况也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融合度越高, 企业兼并所带来的利得越明显。

2. 被兼并企业的负债情况

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实施兼并的过程, 也要考虑被兼并企业的负债质量情况, 负债质量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项较为关键的因素。企业的负债一般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种形式, 在进行企业兼并时要全面分析被兼并企业的财务质量情况, 以防止财务风险的出现。

3. 企业兼并后的后期投入

我国目前企业在实施兼并的过程中考虑的成本问题还不全面, 觉得只要实施一个企业兼并的成本低于成立一个新的企业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是存在缺陷的, 甚至是错误的, 因为企业进行兼并除了要一次性支付兼并资金以外还要考虑兼并后的诸如重组成本、整合损失等成本损耗, 如果兼并后企业进行整合管理、资产重组等时成本损耗严重, 那么兼并就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二、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1.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兼并方式

企业兼并是指一家企业通过现金、股票或者其他的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企业改变法人实体或者是丧失法人资格从而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通过对我国兼并企业的动机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兼并的动机主要有减少企业亏损、获得高额利润、合理进行避税等几大方面。所以企业进行兼并就是为了使得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增强, 增加企业的资本利益, 减少成本支出, 而财务决策在企业兼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兼并是否成功的关键, 合理的财务决策有利于低成本在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之间的有效配置。所以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兼并方式, 以此来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当前我国企业兼并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承担债务、股份交易以及现金支付等, 在企业兼并双方所属所有制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兼并方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或者是经济实力不足, 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这种情况一般采用承担债务的兼并方式;如果被兼并企业具有较高的负债率, 而兼并企业可以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通过改善兼并企业管理的方式帮助被兼并企业偿还部分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适合选择股份交易的企业兼并方式;如果兼并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 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来购买被兼并的企业, 这种情况则可以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在这几种不同的兼并方式下, 应当选择不同的财务决策, 比如现金支付方式下的企业兼并, 应当考虑的财务问题有购买兼并企业所要支付的最高价格、在企业兼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风险有哪些以及兼并后能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利益等等财务问题。

2. 确定被兼并企业的市场价值

企业兼并时所做的财务分析中, 包含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确定兼并成本, 也就是被兼并企业的市场价值, 确定其市场价值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先对其估值:资产价值基础法、现金流量法以及收益法。但由于估值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再加上兼并价格还要受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所以, 企业在确定被兼并企业时应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通过财务分析, 对资本利得进行预测

企业进行兼并后, 对资本利得进行科学预测是财务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兼并给企业所带来的资本利得不仅体现在现金流量的增加, 还体现在拥有了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价值。股票市价是衡量企业资产价值大小的指标, 企业在实施兼并的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企业兼并后每股市价是否上涨以及上涨多少, 其实在实际中只要保持企业兼并前后的市盈率不变, 企业兼并后兼并双方的每股市价都能得到上涨。企业实施兼并是企业通过外部扩张来发张壮大自己的关键, 在兼并过程中进行财务决策对于企业兼并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摩擦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 财务决策还不是很成熟, 但相信随着财务决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将会在以后的企业兼并中起着更加不可或缺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最近几年企业的发展, 企业兼并的现象已经变的非常普遍, 如果对企业兼并中涉及的财务问题处理不当, 就会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使企业无法达到兼并的目的。由此看来企业实施兼并的过程中恰当合理的财务决策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本文就企业兼并中涉及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 选择合理的兼并方式, 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关键词:企业兼并,财务决策

参考文献

[1]宋玉.企业并购评价中的财务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 (7) :41-42.

[2]王自力.企业并购的国际惯例与金融业扮演的角色[J].特区经济, 1995, (9) :53-54.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2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急待更新

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我国企业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企业领导投资分配行为的传声筒和计算器,执行着资金供应后勤部的功能,表现为参与管理程度低,信息利用水平低,决策建议质量低等“三低”状态。这种状态长期影响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向新型化演进。作为管理企业价值流的职能机构,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最能发现和利用管理信息的部门。在所有发达国家,财务信息系统一直处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与生俱来的“忍耐性”和“承受力”(由国家财政兜底),使企业财务及财务主管部门养成了对信息管理利用的一种麻木状态,麻木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习以为常,不正常的状态成了常态。国有企业的理财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太大的差距。我国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深刻而紧迫的认识,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要有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财务管理的视角和重点要转变

由于传统体制下,产值、产量、利润一直是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是企业领导关注的重点,而且企业领导班子中,生产型、技术型往往居多,经营管理型甚少,这种现状往往导致企业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他们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生产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在认识上至今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其中又以重利润、轻资金的倾向表现最为突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举例来说,假如企业账面有当期盈利100万元,而同时销售回笼的资金不是100万元,甚至大大低于100万元。也就是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这类情况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

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观念更新。

3.合格理财人才短缺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并不缺人,编制经常是满的且常常超编。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与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表现出巨大的反差。企业财务部门人数多人才少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财务会计、懂企业管理软件的人才尤为稀缺,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企业财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新毕业的学生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如果这种人才格局不改观,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纸上谈兵。

4.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包括在企业中实行信息管理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全部循环实现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化管理。目前在我国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运用财务软件的也是少数,这种状态必须抓紧转变。因为这个环节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链条上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关系到我国企业是否能实现精益生产、清洁生产、准时定制生产,关系到与现代生产方式接轨的水平。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必须十分珍惜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抓紧改变企业粗放经营、拼资源、拼环境的现状,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必须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方式,必须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武装起来,使企业拥有从价值角度精准配置资源的能力。

二、对策研究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决定着行为,创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是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是管理创新的重大举措,这个转变首先要从观念开始,从领导开始。具体包括:

(1)确立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要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运用能全面反映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形态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对企业务方面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由财务管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价值流信息是全覆盖、全量化、全流程的信息,有助于消除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确立了价值流信息的主导地位,摆正了价值流信息与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产量信息、质量信息、技术信息等信息流的关系,纲举目张,既能对企业营运状况作定性分析,又能作定量分析,既把握了资金、成本、利润等核心指标的发展变化,又能透视企业发展诸方面的问题,能全面准确地抓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走向,作出正确的决(2)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清醒的财务管理追求的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状态下的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转的视角而展开的管理,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如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作状况来考虑。如前所述,高额的账面利润可能掩盖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实情,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现金流量不足造成的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账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对市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技术、商誉、知识产权等多维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各个环节利润的考核,确保资金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体制,现在决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素要多得多,战略意识要求要高得多,核算范围要大得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要高得多。

(3)确立财务风险观念。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逐步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市场风险。这就要求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确立风险意识,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条件下麻木疲软的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而企业的一切方面的损失最终将表现在企业财务风险上。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须增加销售、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建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运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营销、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和加入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4)确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他们是知识信息资源的载体,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的素质和战略发展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从制度建设和资金安排上抓紧改变人才素质结构低下的状况,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特别是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2.建设现代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理念现代化,二是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这是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不知难以有为,先知则可先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抢占先机是企业登上市场制高点的主要攻略。抢占先机,首先,企业必须拥有抢占先机的信息来源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手段和能力,方可做到先知、先觉、先行。企业的信息流的主体是价值流,是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大规模的规范数据集合,将这些信息及时制作成企业的知识财富和决策依据,传统的手工工具已力所难及,在全球信息化、市场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敏捷度,还可以带动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上台阶和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

三、建设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组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原则应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依据,全力以赴,为实现企

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目标服务。根据这个总原则,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应确立以下思路: 1.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总架构

财务管理从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不论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除高度重视市场、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产品的CI形象、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抓住财务管理这个纲,就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带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只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体系的中心位置上,才能正确组建企业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首先,要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将财务管理突出出来并加以强化。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紧密相关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以精准为本,核算原则通行天下,工作流程规范一统,其原始单据的收集、整理、记录、登记和编表等都有一个法定模式。财务管理则不然,它目标明确但方法不拘一格,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其价值管理的观念要深入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其运筹的立足点、管辖的深度和广度涉及到企业的全局,关系到企业长远的战略利益。所以说,财务管理虽然是从会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但其战略意义比会计管理要深远得多,工作要求也高得多。明确了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上要重点建设好财务管理部门,这是一项爬陡坡、上台阶,开创性很强的工作,要从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专业人员、工作条件、制度规章、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优先安排,迅速改变我国许多企业财会不分、以会代财、财务管理落后的现状。

其次,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是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费用和支出。成本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但那只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小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是直线式、加减式的成本思维,缺乏战略意识。降低成本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减少。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费用支出及那些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战略性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只有给财务管理以中心位置,其战略策划的功能才得以发挥。

再次,明确的财务管理中心地位不是要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而恰恰相反,是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至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的有效配合。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财务管理的精准特征会有力促进其他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的量化,使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总之,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调控,其他管理工作也是盲无目标。最后,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全身运动,决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有人片面地认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这是狭隘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所能解决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可引导企业的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人、每个方面和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大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无疑给企业财务部门带来了压力,财务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做好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谋。

2.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和内容创新

现在,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例如全球化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的组织机构及需求、知识经济还有信息技术及其对企业流程的影响等,而所有这些变革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企业进行转型,企业的指向将更多地注重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以往,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都还在采用“闭门造车„式的理财方式在一个狭小的视野里被动地进行财务管理。今天,他们在企业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却起着先遣队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在变成由电脑控制的”雷达站“,对外监测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内监控着企业的运营状况,并且发布信号和指令,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将学会利用其在财务策划上的优势,作为商业竞争中的有利武器,财务主管们正在意识到,若想在战略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学会如何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再由知识变为经营决策,付诸行动。这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遭遇的全新的挑战。面临新的挑战,要使财务部门充当企业”雷达站“这一角色,必须重构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和内容。

在未来的几年里,财务部门要实现三个最重要的转变:由交易处理和相关财务报告处理、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建立灵活有效的财务系统,转变为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财务和相关商业风险和机遇以及帮助营运单位进行商业计划、行为基础管理、会计、分析等工作,管辖范围扩大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据有关部门对200个跨国公司的调查反馈,可以看出现代一流企业内衡量财务工作的标准发生许多变化:

(1)财务工作的导向由单一的利润导向转变为价值、现金流量、利润三维导向。

(2)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量由处理交易向为企业提供预测转换。

(3)财务部门的职能由生财、聚财、用财等单一理财职能向理财、筹划、预测、决策的多功能方向转变。

(4)财务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由传统的报告驱动、法定程序、领导指示、上级文件向决策导向、协商、沟通、咨询转变。

(5)财务部门的工作特点将趋向前瞻、快捷、更讲求时效的方向发展,更重视信息和客户的满意程度。从上述变化中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要满足新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奋斗目标,以前瞻的姿态,迅速转变观念,全面调整和充实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工作重点和内容,实现工作目标和内容创新,主动积极、广泛深入地收集和分析企业内外的有关信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要确立两大重点:

(1)市场营销分析系统。传统体制下,企业以生产为本,企业运作状态和资源配置呈纺棰形,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是产品成本和寻求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状况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运作状态和资源配置呈哑铃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遭际所形成的信息隐含着企业生存状态和决策的宝贵资源,必然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首选。在建设经营决策型财务信息系统中,要优先设立企业在市场营销方

面的监测系统和指标体系、工作手段、工作制度。

(2)新产品研发分析系统。这是一项全新的分析工作系统,是现代企业长出的一只触角。因为随着新的经济发展和买方市场形成,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向多样化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仅在使用功能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还要求在产品中能体现使用者的个性。这就迫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多样化、产品复杂性日趋增强、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具有较强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在市场角逐中占有明显优势。企业财务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市场竞争服务,不仅在资金上对企业研发项目作出优先安排,更重要的是财务人员要深入新产品研发领域,发挥财务部门信息来源广泛,善于权衡比较的职能优势,使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处于强势。

3.狠抓组织落实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3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决策;影响

一、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其所列报必须充分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便于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便于使用者预测净利润的持续性,由此作出正确的决策。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了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的情况,包括所有者权益总量的增减变动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重要结构性信息。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通过对报表中的数据比率来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的根本点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且不同的财务评价主体的关注点也不同。作为企业的管理当局,为了取得贷款,必须顾忌债权人对偿债能力的要求;为了股东的利益,必须考虑企业的收益风险,维持一定的偿债能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又侧重保持较高的偿债能力。

2.营运能力分析的根本点在于资产的转换性,通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常用营运能力比率来衡量企业组织营运资产的能力。

3.盈利能力分析的根本点在于资产的收益性,通过以投入产出的比值来衡量企业正常经营赚取利润的能力。

4.发展能力分析是通过对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分析,来预测企业在正常生长的基础之上,扩大规模的潜在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为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以此来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

财务报表分析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

1.偿债能力分析为企业进行是否借入资金的经营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经营者关心的是如何用适度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关注企业的的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若发现企业的负债规模过大,资产负债率过高,经营者应在债权人对本企业产生财务状况不佳,融资空间有限的评价之前,做出适度减少负债,提高资产负债率的决策,最大程度的留住债权人,避免增大以后贷款的难度和成本。反之,若经发现企业的负债规模过小,资产负债率过低,经营者应该适当增加负债等决策,提高资产负债表率,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尽量避免让人觉得经营者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的信心。经营者在利用资产负债率进行借入资本决策时,通过充分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更好的衡量收益和风险的得失利弊。

2.营运能力分析为企业进行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企业可大致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对产品进行管理营销决策。若通过分析得出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例上升,说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市场环境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此时企业可适当做出扩大产、购规模的经营决策;若存货周转率上升,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表明企业市场前景不乐观,扩大了赊销规模,此时企业应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决策,来避免以后出現资金不能回收的状况。企业运用营运能力指标可获知产品市场环境和企业前景,以此为产品生产和营销做出正确的决策。

3.盈利能力分析为企业进行产品价格制定和成本费用的控制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通过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获知企业的获利能力,制定相关的经营决策。具体而言,营业利润率通过利润中销售的贡献程度说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的销售管理计划和产品价格决策;成本利润率从耗费方面揭示了获利能力,企业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的成本控制决策。

4.发展能力分析为企业进行发展规模扩展决策提供了信息依据。销售增长率指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动,资本积累率反映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总资产增长率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扩张程度,通过对这些发展能力指标的分析,评价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能力,由此来判断企业在当前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是否应该进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经营决策。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数据分析和决策的信息依据,但财务报表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是对报表数据的分析,财务报表记录的都是历史的仅能货币计量的资源,不能表现资源的当前价值,数据存在滞后性;不同的会计人员,造成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多样性;财务分析方法的简单不系统性,导致分析不全面。

四、经营决策应综合财务、市场和政策多因素

企业的经营决策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繁荣,不能单靠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就做出决策,而应该在参考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客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业务管理和宏观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

1.在偿债能力分析的信息基础上,企业进行融资经营决策时,除了要考虑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还要结合市场客观经济环境。在考虑市场利率的条件下,一般而言,市场贷款利率偏低的情况下,举债的成本也低,企业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可以降低旧债的利息压力,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所以即使在本企业负债规模较大的基础上,考虑到市场贷款利率较低的事实,通过贷款适度扩大发债规模也是可取的经营决策;而市场贷款利率偏高的情况下,即使企业当时的负债规模不大,在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基础上,没有必要贷款,因为此时举债反而会加大企业的利息压力。客观经济环境中不能忽视的还有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物价上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可能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略高,但此时适度的举债,扩大负债规模还能为企业带来购买力利得;但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举债会给企业带来购买力损失,企业应控制负债规模,而不是仅根据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资产负债率来决策是否举债。

2.在营运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企业也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客观经济环境,提前预计产品的市场需求。如今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产品高速的更新换代,不能仅就过去的财务报表分析来乐观估计产品的销售前景,而要时刻关注结合变化着的市场需求。

3.在盈利分析的基础上,财务报表的销售数据只能从单方面反映企业产品的盈利情况,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现状,在进行企业产品营销决策时,还要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譬如,若从财务报表上分析得出,企业产品月营业利润率为20%,单从此数据比例来看,该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很不错,但从整体市场盈利分析,同产品整体盈利利润率得到了40%,可以看出,该企业的产品营业利润率低于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但就该企业来看,该产品处于盈利状况下,但从整体市场来看,该企业的产品却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还存在着产品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此时企业不能单从财务报表分析中的盈利能力指标得出乐观的前景信息,而是要结合市场需求,看到企业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4.在发展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财务报表分析仅就涉及了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数据指标,企业进行扩大规模决策,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宏观政策和相关行业市场前景等财务报表中没有的非货币信息和资源,但这些信息却又是关乎企业发展壮大自己的关键因素。

企业经营决策涵盖了一个企业的购销、生产、投资和筹资等所有环节,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但由于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在充分运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客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等多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1]杨莉霞:浅谈财务报表分析[M].财会研究,2013(3).

[2]陈晶宜:浅谈财务分析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J].财政金融,2012(4).

浅议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市场因素 篇4

一、产品市场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产品市场即企业的销售市场环境, 主要是指企业在自身产品的销售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主要指标是产品市场的垄断程度 (或者说竞争程度) 。决定产品市场垄断程度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参与交易的供给者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政府行为等。

将产品市场按照垄断程度来划分, 大致可分为四类: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企业财务决策中应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环境特点。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因产品销路不愁, 价格波动较小, 企业利润与现金流量相对稳定, 经营风险较小, 因此在筹资决策时可考虑较多的使用债务性资金, 在投资决策中可根据企业风险偏好特点, 并与企业本身的风险与收益状况进行选择, 在股利分配决策中应考虑维持或提高垄断力量的成本因素。不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因产品销售及价格波动较大, 相应地利润与现金流量变化较大而风险较大, 因此在筹资决策中应考虑减少使用债务资金, 投资决策中除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外, 应关注投资的流动性, 股利分配决策中应注意自有资本的积累。

二、要素市场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分析

企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材料物资和劳动力两部分, 相应地, 生产要素市场可区分为材料物资供应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按照物资供应的稳定情况, 结合货源稳定和价格稳定可演变出四种物资供应市场, 企业财务决策时应注意:稳定市场 (稳定的货源和稳定的价格) 中, 企业财务决策时可考虑减少原材料存货投资而扩大其他投资渠道的资金使用, 以增加企业收益;波动市场 (波动的货源与波动的价格) 中, 为了规避因原料供应不足而引起生产经营困难的风险, 财务决策时不仅要增大企业原材料投资所占用的资金, 还应该在其他投资中考虑稳定货源的需要, 投资于相应的企业, 增强对这类企业的影响力以满足后期本企业生产原料需求, 同时还应注意替代资源的研发等投资;价格波动市场 (货源稳定) 中, 财务决策时应根据价格涨跌预测调整企业原材料投资状况, 如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 则当期应注意囤积原材料或尽早的与供货方签订供货合同, 反之则应减少当期存货投资;货源波动市场 (价格稳定) 中, 应结合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需求状况, 如以加权平均原材料需求量为基数, 保证各期原材料存货量的同时进行适当的风险储备以规避风险。

相对于物资供应市场, 劳动力市场受到的约束条件较多, 如一国人口数量、政府就业政策、平均工资水平、工会等劳工组织的影响力、国民受教育程度、国家社会福利水平等。一般而言, 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较低, 但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高, 即要求有专业化的知识, 因此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财务决策时, 不仅应考虑与高等院校订立在校毕业生的就业合作机制以保证劳动力供给和专业基础素质的配备, 还应考虑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的投入, 这种职工教育有很强的外部溢出效应, 不仅对企业产生深远的有益影响, 同时对于接受培训的员工个人也带来极大的好处, 但应注意由此引发的高质素人员的“跳槽”行为。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对员工素质要求相对较低, 但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财务决策受到劳动力价格 (即工资) 和劳动力供给 (即就业与失业状况) 的影响极大。企业在注重与相关高等院校签订就业合作协议的同时, 还应该在面向劳动力市场招聘中注意制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工资与福利政策, 并与符合要求的员工签订较为长期、稳定的就业合同以保证劳动力需求。

三、金融市场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分析

金融市场, 其广义是指一切资金流动的场所, 涉及货币借贷、票据承兑与贴现、有价证券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国内外保险、生产资料产权交易等行为;其狭义仅指有价证券市场, 即证券的发行与买卖市场, 但不论广义或是狭义, 金融市场均体现为资金融通的场所。

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场所, 其交易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到资金“价格”的影响。所谓资金“价格”即利率。就金融市场的整体而言, 资金供给会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增加, 反之则会减少;资金需求会随着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反之则增加, 因此当处于某一利率水平时, 资金供求相等, 市场达到均衡。就各个金融市场而言, 资金会流向利率较高的市场, 对于这个市场, 随着资金供给的增加, 利率会下降;相应地, 利率低的市场由于资金供给的减少而利率提高, 以吸引资金的流入, 由此各个金融市场之间资金流动最终达到某一统一的利率水平而市场实现均衡。可见, 利率对金融市场以及市场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影响十分大, 因此有必要分析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市场利率通常会受到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如央行考虑刺激经济扩张, 就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由此在短期内利率会下降, 而对于长期,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通胀而使得利率上升;若央行紧缩货币供给则效果反之。又如一国在经济发展时期, 货币需求量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反之在经济衰退期, 货币需求量的减少和央行可能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 都会导致利率的下降, 但长期利率的下降幅度会明显小于短期。

市场利率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 对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

1. 纯粹利率。

即真实的无风险收益率, 是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无风险证券的均衡利率, 其取值区间通常认为是2%~5%。通常认为国库券的利率就属此。影响纯粹利率的因素主要有借款者投资所能够获得的利率和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2. 通胀风险补偿率。

即通胀率。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 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和投资的真实收益率会下降, 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在纯粹利率的基础上附加风险补偿率, 即通货膨胀率。由于投资者考虑的是未来的收益情况, 因此影响利率的不是过去的通胀率而是预期通胀率, 历史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并无直接关系。

3. 违约风险补偿率。

因借款者可能到期无法偿还本息, 即俗称的违约, 投资者由此而承担的风险, 即违约风险, 而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即违约风险率, 即违约风险越大, 违约风险率越大。通常认为国库券不存在违约风险, 因此违约风险率就表现为国库券与其他特征相同 (除了违约风险外的特征) 的债券之间的利率差额。

4. 变现补偿率。

任何资产、任何投资, 其变现能力势必影响其价值与收益情况, 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对变现能力价差的投资项目要求附加一个收益率为补偿, 即变现补偿率。该数值通常认为在1%~2%之间。

5. 到期风险补偿率。

长期债券价格通常会与利率反向变化, 因此, 由于利率上升使得长期债券的购买者可能遭受损失, 这种风险通常会随着债券期限越长而越大, 对于投资者承担的这种风险的补偿即到期风险补偿率。正是因为到期风险补偿率的存在, 长期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但若利率稳定, 则该补偿率会下降。其取值区间通常为1%~2%。

综上所述, 市场利率=纯粹利率+通常风险补偿率+违约风险补偿率+变现补偿率+到期风险补偿率。

如前所述, 利率即资金的价格, 利率较高时, 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而利润减少, 由此引发企业股票价格的下降, 股市投资收益率相应下降;同时, 利率较高时, 债券利率提高, 债市投资收益率上升, 由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应将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抽回而投资于债市以获得较高的回报。反之, 则应减少债市投资而转投于股市。又鉴于利率与时间长短的关系可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若预期长期利率降低于短期利率, 则企业财务决策时应考虑长期债券投资, 反之, 则应运用短期债券筹资。同时在选择债市和股市投融资时还应该考虑到股票与债券本身的差异特点, 如根据现行税法规定, 债券利息可税前列支而股息则是税后分配, 若考虑企业所得税作为成本的因素, 减少税负成本则应选择债权筹资, 若考虑企业偿债风险和资本合理结构, 则应考虑选择股权筹资。

摘要:财务决策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 决定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 乃至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文章将就市场经济下, 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决策,市场因素,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蓉.公司战略管理与税收策略研究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 王爱国.基于公司理财目标的股利政策选择 (J) .山东经济, 2005 (1) .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决策;信息化;审计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5;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7-0067-02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每个行业都十分重视的内容,在财务审计的工作中更是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量,更能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这是每个审计部门都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将成为一大浪潮,审计业务的信息化也会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财务审计当中熟练的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使得财务审计工作得到提高。

文章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当代企业财务审计的需要,确定一种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让人们了解该系统的主要组成与如何正确的去使用。让更多的人对该系统给予更多的重视,使财务审计的信息化深入到企业工作当中,对提高企业财务审计的工作效率指出一个有利的方向。

1 企业财务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缺陷分析

1.1 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各种领域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也将追随新时代的浪潮,将信息化带入财务审计工作当中,提高财务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便能最大限度的为公司节约成本,以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不仅是审计部门也是整个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代表着行业革新的AO、OA、OLA这三个应用系统也被作为金审工程一、二期建设应运而生。不同的系统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以及特点,为了推动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其中财务审计管理的信息化通过OA基本得以实现,而推动了财务审计执行信息化的是AO和OLA。通过各种工作中的实践,有力的证明了这三个应用系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起到了推动审计顺利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审计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

1.2 存在的缺陷

虽然新兴的审计应用系统得到了广大企业的广泛应用,但是在真正的开展企业财务审计的工作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审计形式的地位依然是无法动摇的。但是由于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没有更加方便的信息工具来支持,使得传统审计形式的工作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具体来说,在当今时代的财务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足:财务审计会议所讨论出的决策主要还是以书面记录的形式存在,没有与OA、AO真正的做到无差别的互通共享,无法真正达到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影响了工作效率。

在会议决策后需要整理各种冗长的资料,保留繁多的档案,各种程序环环相扣,复杂并且繁琐,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的纸张,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成本,然而工作的效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制约,想要实现远距离、移动中的审计决策更是难上加难。并且在审计会议中无法具体将所有的有关记录进行详尽的整理,不利于会后对于审计材料的查询,提高了审计会议后出现的风险,并且难以对财务审计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2 企业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的意义

要更好的解决财务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缺陷,加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综合应用发展完善的信息技术,顺应时代潮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使用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审计决策的效率,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决策,加强决策的高水平和科学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让AO、OA、OLA三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横向沟通和多级互动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其最大限度的帮助到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将AO、OA科学的与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使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得到较好的推动,对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工作的展开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3 企业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流程

和结构

3.1 架构设计

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会需要用到各种计算机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文字智能识别技术、HDML媒体分享技术等,系统可以支持不同平台上的使用,能清楚直观的展示各种财务审计报表。在整个财务审计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该系统的并联,可以构建出方便快捷的会议路径,让集体会议进行审议决策变成可能。通过OA、AO的共同作用支撑起整个财务审计体系。该系统下属还有多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后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互联体系,各司其职,使系统发挥出最好的功能。

3.2 系统组成

如此功能全面的系统是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的,其中主要的工作有会审终端、交换机、投影设备、显示器、企业专用的内部局域网还有一些支撑其正常工作的系统软体等。每一个组成的部分都有其作用,为的是能在整个财务审计决策中发挥正常的良好作用。通过企业服务器的共享数据中心建立起与AO、OA的数据交换接口,让网络内的数据进行无冲突的流转,让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得到满足,以此使财务审计高效有序的完成。

3.3 工作原理和流程

在使用系统的日常的工作中,会根据一定的流程进行工作,以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让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该系统会通过以下几个顺序来完成所需要的工作。该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使操作人员将财务审计的决策书或者一些相关的资料从OA、AO平台进行提取,然后通过会议形式让工作人员展开讨论,确定出一条正确的决策路线后反馈到OA服务器中,或者通过上传到AO服务器中来作为执行依据实施作业。在审核完成后系统会生成一个决策成果,为了使决策成果对于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就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对成果进行更好地利用,促进决策成果能够对企业产生更好的影响。通过财务审计系统应用对审计会议的资料进行汇总,吸收各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制作成为一个包裹文件,以便于最终结果的审核与利用。

4 企业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的应用

灵活方便是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该应用可以很好的保存各种会议形式,在工作中可以使财务审计会审现场得到更好的还原,在文字识别方面和系统识别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审计会审以信息的形式保留下来,转化成电子格式,随时需要随时读取,更好地管理决策文件和证据资料。并且还能够将与会者的意见和想法直观的显示出来。还具有数据加密、网络传输加密、身份识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保证财务审议会审的结果不对外界泄露。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企业财务审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能够使财务审计会审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轻松,传统与现代相互调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推动企业财务审计以及决策的顺利和成功进行,应该将该系统更好地在社会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健,毛军营,刘勇.审计业务会审及决策支持信息化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4,(1).

[2] 史国姣.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策略探讨[J].新经济,2015,(11).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6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最终盈利的方式、结构与大小。从现有文献看,商业模式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案例分析法,通过归纳总结企业成功经营的特点和模式,具有较好的说服力。但是,不易于大范围内推广。第二类是逻辑推理法,通过构建商业模式框架,根据框架要素差异区分类别,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理论解释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类方法可操作性强,研究相对较多。但有的学者认为,逻辑推理法先构建模式后寻找例证,存在人为选择的缺陷。第三类是统计方法,通过大样本企业调查,归纳出不同的商业模式。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外部有效性,但调查范围大、难度高。笔者认为,商业模式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营利性企业而言,应寻求一种既能直接反映企业本质,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商业模式优化方法。本文拟从财务视角分析企业商业模式优化问题,通过客观财务数据建立一种企业商业模式优化的量化模型。

二、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

营利性企业存在的本质是获取最大利益,即实现权益资本报酬率(ROE)最大化,根据财务指标与生产经营和融资活动息息相关的特性,按财务指标的经济含义划分为低成本模式、薄利多销模式、高/低财务杠杆模式、政策红利型模式五类不同的商业模式。

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量化模型的思路如下:以X1、X2、X3、X4、X5(税后经营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费用比率、财务结构比率、税收效应比率)建立坐标系,对行业内n家企业进行观察,得到X1、X2、X3、X4、X5的n个观察值。目标变量Y与自变量Xi的函数关系记为:Y=f(x1,x2,x3,x4,x5),由多元统计学可知,目标函数Y可视为五维空间的n个点,设其上任一点P=f(x1,x2,x3,x4,x5),又设企业目前所处状态为点Q=f(y1,y2,y3,y4,y5),则构建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点P到点Q的最短距离。由于测量值具有不同的随机波动幅度,欧式距离并不适用,需要根据可变性对坐标进行加权(统计距离)。于是,求解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P1P4和Q1Q4的最短统计距离。

三、商业模式优化量化模型

设有P个变量X1,X2,…,Xp,每个变量有n对测量值,并假定X1,X2,…,Xp的测量值独立变化。则从任意一点P=(x1,x2,…,xp)到任何固定点Q=(y1,y2,…,yp)的统计距离为:

其中,Spp表示由第p个变量的测量值计算出的方差。若Sk为样本标准差,对p个变量,每个变量有n个测量值,则有:

当各坐标值不独立时,需要将原始的坐标系旋转θ角度,得到从任意点P=(x1,x2,…,xp)到任何固定点Q=(y1,y2,…,yp)的统计距离为:

aij为使得x1和x2取所有可能取值时,距离都为非负的数,由角θ决定。

由于构建企业最优商业模式可抽象为求点P到θ的最短统计距离,根据式(2),p=5时:

求解使d(P,Q)取得最小值时的各x值,等同于求d2(P,Q)的最小值,将d2(P,Q)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其中,A=(aij),i,j=1,2,…,5

对式(4)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即:

由改进的杜邦分析公式可知,目标函数上任一点P满足:

联立求解式(6)和式(7)的各变量值,即为商业模式优化参数值。因此,只需知道企业现状(P点)和所追求的目标(θ点),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商业模式评价和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实证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201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970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聚源数据库)进行分析,得到目标函数中5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参数。

样本方差和协方差矩阵S及相关系数矩阵R分别为:

可见,各坐标值不独立,需要对原始坐标系进行正交变换。变化后的统计距离系数矩阵为:

将其代入式(5)和式(6),可出最优商业模式下的财务指标值。以下是本文模型应用的实证结果。

1. 无限制条件下。

某科技企业A当前的ROE水平为0.134 5(y=0.134 5),五个指标值(y1,y2,y3,y4,y5)分别为0.184 5、0.712 9、0.963 8、1.425 7、0.744 2,企业的销售经营利润率相比行业处于优势,可认为是低成本模式。若企业今后预期目标为ROE达到0.2,根据本文的研究模型可得目标为0.2时的最优商业模式优化指标值分别为0.080 4、2.112 4、0.494 5、2.800 4、0.849 8。可知,对此企业而言,当ROE提高时,销售经营利润率略微下降,资产周转率应提高,财务费用比率下降,财务结构比率上升,税收效应比率在国家政策不变情况下基本持平。该企业可通过适当降价提高销售量,以完成目标。

某合金企业B当前的ROE水平为0.065 3(y=0.065 3),五个指标值分别为0.079 3、2.111 6、0.165 2、2.782 7、0.848 9。若企业要求今后目标ROE提高到0.15,求其商业模式优化的途径和程度。根据本文研究模型计算易得最优商业模式的5个指标值为0.079 9、2.112 1、0.374 9、2.790 7、0.849 3。可见,企业在提高财务费用比率,即增加借款的同时,只需要在其他方面略微提高,即可达到目标。同时本文的研究模型能给出借款的最优值(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代入财务费用比率计算公式即可)。

某有色金属企业C当前的ROE水平为0.109 7(y=0.109 7),财务费用比率和财务结构比率分别为0.933 7和2.589 3,两者的乘积为2.417 7,知该企业的财务决策对获利能力的作用是正向的,可认为是善用财务杠杆模式。若企业今后目标ROE达到0.25,根据本文研究模型可得此时最优商业模式的5个指标值为0.112 5、0.709 9、0.95、3.711 2、0.887 9。可见,该企业要提高ROE,应在加强生产经营和资产使用能力的同时,重点寻求低成本资金,如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支持,寻求税收优惠或补助等。

2. 现实限制条件下。

以当前处于亏损状态的某机械制造企业D进行说明。该企业当前ROE水平为-0.068 7(y=-0.068 7),五个指标值(x1,x2,x3,x4,x5)分别为0.173 0、1.072 0、-0.181 1、2.045 2、1。企业今后的目标是ROE达到0.1,求其商业模式优化的途径和程度。假设企业盈利后按正常条件纳税(我国税收效应比率通常为0.67)时,又当如何?根据本文的模型和方法,得出在无限制和纳税限制两种情形下该企业调整各指标值的大小分别为0.173 8、1.073 5、0.259 6、2.063 5、1.000 6和0.184 7、0.721 7、0.803 4、1.394 1、0.67。

参考文献

企业兼并的财务决策 篇7

在引入对企业财务管理“三权分立”的探讨之前, 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三权分立”。追根溯源, “三权分立”思想发端于西方国家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论构想和政治实践,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 借由对前人政治遗产的继承及对民主政治体制构想的路径探讨, 提出了民主国家应施行以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为主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思想由此滥觞, 并在随后的跨学科、领域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 发挥着积极而明显的影响, 俨然成为民主思想和实践的代名词。

事实上, 正如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三权分立”政治原则着眼于保护缔结成契约社会的民众的基本权益一样,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引入“三权分立”制度的目的, 也在于保护发起与成立企业的出资人的权益, 即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而随着企业股本资本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被纳入到企业管理的目标对象群之中。准确地说, 企业希冀借助民主政治中的“三权分立”制度, 来消解和规避生产运营中信息不对称及权力自我固化这双重负面因素所加诸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最终掌舵企业巨轮向着设定的、符合企业和出资人利益要求的方向前进。在过去的企业实践中, 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淘空、权力寻租与腐败、冒险化决策等管理问题的反复出现证实了信息不对称及权力的自我固化带给企业的危害与损失, 也充分说明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能够相互制约且并不威胁企业财务运营健康的权力运行体系, 来指挥和协调企业财务资源的运作, 并使之为设定的管理目标服务。

2 财务“三权分立”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现实困境

2.1 治理结构失衡下的决策权旁落或独占

在政治体制中, 形成合意并缔结契约社会的是分散的、彼此联系很弱的个体。就单个而言, 他们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力有限, 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据舞台是因为某些共同的政治诉求将彼此捆绑到一起形成巨大的政治利益团体。因此在政治生活中, “具体”的“你”和“我”可能会被视而不见, 但“抽象”的“人民”总能得到政治家和官僚们的青睐和重视。企业则不然, 对于企业而言, 决定其诞生、成长、发展、死亡的并不是抽象的群体, 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出资人, 由于此出资人是具体的、有明显指向的, 这就使得出资人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活动施加具体而直接的影响, 即决策权对执行权的影响。但不当的治理结构往往使得这两种决策权合二为一:在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中, 决策权和执行权统一到管理者手中, 国有资产的贪腐、流失严重;而在“家长制”的民营企业中, 这两种权力往往被大股东所独占, 成为大股东践行自我意志的工具, 中小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却受到损害。

2.2 对“三权分立”可能导致低效引发的担心

对于“三权分立”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构想原本是为了减少和避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集权统治风险和权力腐败行为, 并由此引导企业向廉洁、高效的方向前进。然而, 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却出于对“三权分立”可能导致低效的担心而迟疑和抵制, 这部分人认为, “三权分立”对于企业的美好构想最终可能同企业管理实践大相径庭, 并迫使企业陷入“民主制度的陷阱”, 逐步沦为一个内部互相掣肘、效率低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以快打慢”的官僚化组织。事实上,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企业家们经常沮丧地发现, 在引入和实施“三权分立”后, 企业可能面临规模增长和效率降低的同时到访。这是由于在权力分散和制约后, 地盘意识的萌芽及不当的绩效考核, 使得各部门仅对本部门的责任负有天然的义务, 对其他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则不必过于在意。一个销售经理提出的一项市场营销方案很有可能会因为财务预算过大而被驳回, 或是因为官僚化被迟滞延误, 并最终丧失机会。

2.3 企业实践中对“三权分立”的浅显解读

财务管理中“三权分立”体系实际上是回应和解决企业的财权分配和使用问题, 是对“财权如何赋予”、“财权如何行使”和“财权如何监督”三个问题的回答。更深层次的是对企业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及复杂内外环境的系统风险应对策略, 而这种风险应对策略理应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渗透财务运营的各个领域, 并以此建立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不少企业并没有吃透“三权分立”的思想精髓, 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使得企业在“三权分立”的管理实践中习惯于表面的、肤浅化的设置和安排, 如规定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 尽管这也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运营风险、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风险安排等, 企业却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应对, 而这些管理活动却正是急需“三权分立”风险应对策略实施的领域、环节和部位。

2.4 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压缩权力分立的自由空间

毋庸讳言, 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如同正在运行的政治权力结构, 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这个由各级部门、各层领导组成的科层制官僚组织内部, 单向性和阻滞性在确保组织结构稳定的同时, 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内部的等级观念和威权特征。而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地位使得员工在企业之中更加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而这无疑会削弱员工在执行、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面对领导、上级的时候, 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习惯于俯首帖耳、做沉默的顺民, 而不是质疑领导的想法或判断, 即使他出现了明显的、严重的错误。企业越是层级森严、体系井然, 员工的压迫感和威严感就越甚, 对决策权力质疑的声音就越声如蚊蝇, 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对决策权的风险防范和监督, 只剩下对权力的自我调整和曲意逢迎。相反地, 如果企业的层级是简单的, 则内部不失生气, 对权力的执行和监督也更能够遵循科学的、而非领导意志的路线前行, 员工也敢于表达和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才智, 对决策提出质疑和建议。

3 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三权分立”的合理化路径

3.1 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构架合理的权力运行体系

治理结构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础, 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首要便是建立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三权分立”之上。因此, 企业有必要从完善治理结构开始, 为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奠定组织和结构基础。现代企业便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即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基础之上的, 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法律要求, 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 (及董事会) 、经理层及监事会的“三权分立”架构体系。在国有企业中, 针对所有者缺位的管理制度体系, 应当简化和削减冗长的代理链条, 明确产权归属关系和责任人。同时对职业经理人予以期权激励制度, 并通过减持国有股本、引入民营资本等推进股东多元化, 让所有者不再“虚位”。而在“家长制”作风浓厚的民营企业, 尤其是家族式民营企业中, 也应借助产权多元化改革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扩增中小股东和经理层的权力, 并可以借由建立第三方监督体系的方式加强外部监督。

3.2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密切横向部门的联系

对于企业担忧的实施财务管理“三权分立”后, 可能引发的企业内部推诿扯皮、运营效率下降的问题, 可以通过健全激励制度和责任体系、推进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案予以有效解决。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因此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责任, 也应包含其他部门的责任。当然,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是如此。如对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互相“掐架”行为, 可以通过有效的考核指标设计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统一两部门的管理目标。同时,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应当且有必要架设起内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此推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和财务配合, 密切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

3.3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使“三权分立”获得纵深化应用

就宏大而抽象的财务管理而言, 当然可以将其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有机联系又能够互相制约的环节, 并据此建立起能够掌控整个企业财务资源分配使用、并确保廉洁高效的财务运营体系。然而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并非如此简单和表象, 它存在于财务资源流动的所有过程和流经的所有环节, 企业必须重新正确认识“三权分立”中对于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 从风险导向的认知基础上深入企业财务资源流动的过程和环节, 探索和发现风险点, 并在“三权分立”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建立起全面、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如“三权分立”的思想可以应用到集团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财权分配问题上, 很显然集团公司应当也必须扮演财务决策和监督的角色, 并由分立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出应赋予子公司在财务执行中的必要自由, 而不是束缚和钳制。又如在关键财务岗位的控制上, 如审核、采购、会计、出纳、验收、库管等环节, 也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思想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风险环节进行设计和管控。

3.4 精简管理层级, 推进企业结构扁平化发展

相较于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言,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内部管理似乎更为人性化和平等化, 谷歌、苹果、小米等风头正盛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内部充斥着员工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和大胆建言, 而这正是多数传统行业企业所欠缺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需要借鉴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和文化精神, 如精简管理层级, 拉近员工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距离;设计和实施扁平化管理机构, 填补一线员工同上层管理者之间的纵向代沟;重视财务管理的前端建设, 允许和鼓励财务管理的一线员工大胆提出想法、质疑和建议。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的“让一线呼唤炮火”, 财务管理的执行前端必须能够准确、全面并且应当将信息如实反馈给决策后端, 以此形成完整、快速反应的信息链条, 巩固财务管理中的执行和监督地位, 最终确保财务目标的贯彻执行, 增进企业和投资人利益。

4 结语

财务管理中的“三权分立”归根结底是出于对企业管理运营风险的考量和制度预防, 企业必须据此树立起风险导向的管理理念, 观察和剖析内部财务活动, 并由此建立起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摘要: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如何推进企业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体系的建立, 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财务,三权分立,治理结构,机构扁平化

参考文献

[1]田桂芹.企业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33) .

对企业决策型财务管理构建的探讨 篇8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百度百科),是企业的基础和核心管理之一。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核算型管理模式,具有记录与反映的特点:通过对企业原始经济业务发生的基础性记录方式,向经营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往往以事后的核算与监督为常见。由于管理体制和水平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市场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日臻娴熟,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往停留在简单记账和核算层面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财务管理如何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对财务信息和决策支持的需要,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当前来看,决策型财务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财务人员所关注,但实施情况在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管理层仍然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价值,没有赋予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职能权限。有的企业财务人员甘于现状,没有提升的动力和压力,财务管理意识淡漠,在对持续更新的准则等业务范围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上,在对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应用上,在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熟悉方面,都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基础工作薄弱,财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相对停滞,财务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决策支持的需要。有的企业没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核算流程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实现业务财务流程一体化的数据整合,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仍然被繁琐的核算所占用……

以上种种,导致了从核算型财务管理向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型的困难,阻碍了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二、企业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变的意义

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不同,决策型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工、分析、总结等过程来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发现在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从而为经营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它是企业管理发展和信息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决策型财务管理在企业加强有效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应变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会计的本质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来反映与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因此,核算是会计的基础职能,通过核算,提供满足质量要求,即可比性、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有用性的会计信息。但核算不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因为单纯的核算不会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简单的核算也没有完全展现出会计的管理职能。

而企业,在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心下,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经营压力下,对具有通用商业语言功能的会计,必然寄予期望,期望运用准确、专业的会计信息,评价经营业绩、使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期望它作为企业打造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的支撑,帮助管理者应对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核算型财务管理完成过去经济活动的核算,而决策型财务管理完成经济活动的控制与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料来源,因此决策型财务管理是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环境变化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会计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迈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二)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变的可行性

企业管理注定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手段。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推进,尤其是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等工商管理配套政策,构建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辅以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打造社会共治格局,促进了企业正向发展的需求。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要求,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环节对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规范,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奠定了良好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梳理与完善,特别是2014年新发布及修订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体系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持续趋同,保持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KFRS)的持续等效,将自准则实施以来陆续发布的解释、年报通知、复函、司便函等散落的内容吸纳整合并予以完善,解决了实务中新出现的问题,适应企业变化了的实务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云计算等手段的运用,把财务人员从日常核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了核算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决策型财务管理提供了实施的工具和平台。综上所述,由传统的核算型财务管理向决策型财务管理的转变完全具备着可行性。

三、企业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方法

企业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强调沟通、强调发展的过程。

(一)提升财务人员的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决策型财务管理构建中,实施者,也就是企业财务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其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持续提升,可以说是关键。要让企业财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其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采取措施谋求解决的方法,应对机遇与挑战。决策型财务管理,是其发挥专业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是真正体现财务人员价值的的途径。要有主动转型的意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发展趋势,不能和企业,和社会一同进步,最终会被取代、被淘汰。当然,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要有不畏困难的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也有赖于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判断的恰当性有赖于专业经验的积累,积累的重要途径是善于学习。会计准则的更新、经营活动的理解、法规制度的熟悉、全局视角的培养、流程能力的塑造、经济趋势的把握、逻辑思维的锻炼……无不需要用心和关注,无不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它既是一种行为要求,也是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财务人在企业安身立命的凭借。

(二)夯实基础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基础是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而有效信息的提供,基础工作是关键。财务核算工作具有重复性,重复的工作标准化,标准的工作流程化,对核算业务统一化和标准化运作,是基础工作质量保证的需要。所谓统一化和标准化是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对业务事项从填制凭证、审核凭证到登记账薄,最后完成报表的编制和评价分析的活动中,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工作流程,减少因决策判断上的失误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会计处理差错与损失。

实现核算统一化和标准化流程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标准操作手册的建立。标准操作手册是对常见核算业务的会计处理,从原始凭证填制、规范化审核、记账到报表数据的分析管理,全过程体系化规范,是会计人员完成日常核算工作的参考文件,是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具体诠释。它让日常核算工作有据可依,所依之据统一、规范,保障了工作的准确和效率。同时,标准操作手册虽固化,但不能僵化。当要求和流程变化时,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真正起到规范作用。总之,基础工作是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其扎实有效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符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才有决策管理的意义。

(三)强化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决策型财务管理构建的需要,其实现首先体现在职能设计上,要遵循职权清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分离原则也就是要求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职务、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职能的科学设计既要避免交叉,又要防止缺失,它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也是保障财务数据真实完整的必要条件。同时,建立轮岗制度,每个岗位有A、B角,避免因个人原因导致业务不能正常办理的情况出现,同时可以防范舞弊风险。建立适合有效的组织和职能结构,才能支撑财务管理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其次,科学有效的流程设计,包括确定各项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各个流程之间的时间逻辑顺序、各节点的衔接、职责划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对完整信息链进行切实可行的流程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也就是必要的监督机制是财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制度建设是实施财务管理的手段和保证,在制度建设中,制度的制定并不难,难的是对制度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而执行和落实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考核,否则制度就只是没有任何管理作用的,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字而已。没有检查的制度是不会被关注的,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也需要体系化、常态化,并与绩效和奖惩挂钩。

(四)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

会计工作的本质是收集信息、整理加工信息、报送信息的过程,工作繁琐,工作量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信息的储存、整理、加工、传递与分析,流程的事情信息化,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随着工作量的增大,人工操作在数据计算中难免出错,而计算机不会,它的准确性不会随工作量增大的压力而下降。另一方面,被计算机解放了的人力,可以更关注创造性的工作,如风险的控制、流程的优化、决策的参与。

企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各环节信息无障碍交流与衔接,实现了数据的共享。财务不再需要自己生成数据,可以直接对销售、采购、仓储等环节的相关数据进行编辑和使用,保障了数据的唯一、一贯性,消除了信息孤岛。而且,单纯靠人来实施的管理监督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刚性的要求。财务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如果贯穿于信息系统中,就能借助于信息化不折不扣地、没有遗漏地传达、实现和监控,比口头的宣讲、书面的制度都更具刚性。借助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触角也可以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控、事前沟通。

近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集团化财务共享得以实现,专业化的、统一的、集中的会计处理,使财务人员得以从繁杂的日常核算中解脱,致力于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实施。新的技术,诸如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将大大简化用户终端的功能,转移诸多复杂的计算与处理过程到终端背后的“云”上去完成。实现随需随用的同时,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都将呈几何级数扩大,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安全、可扩展的网络技术支持,这都为决策型财务管理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因此,借力信息化手段并有效运用,是构建决策型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五)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质量

信息是财务核算的产品,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着准确、及时、有效、全面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是运用会计信息为企业未来决策服务、构建决策型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提高会计信息对经营分析的价值、对管理决策的价值,就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质量的意义所在。

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要关注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越强的信息对决策的参考意义越大;要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相对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需要结合使用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加工;要关注会计信息涵盖的范围:范围越宽,内容越丰富,越有价值。

四、结束语

决策型财务管理,以核算型财务管理为基础,完成核算型财务管理的升华,更加注重对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企业财务信息提供与运用的统一,把数据从“存”向“用”转变,共同达成财务管理的完整使命。但是,企业的决策型财务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不难,难的是实践中的实施和坚持。决策型财务管理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财务价值的体现,其构建研究需要企业财务人的思考和实践,也将由此拓展财务人的职业生涯空间。也就是说,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决策型财务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实施,也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国辉.SLS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决策型转变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

企业投资决策财务标准研究 篇9

一、制定科学的企业投资决策程序

( 一) 明确企业组织任务及投资方向

目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即是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捕捉经济趋势中的投资机遇。通常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兼并活动, 来增加自身的业务范围, 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扩张。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如何去增加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项目, 避免不稳定且效率低下的业务是企业在投资决策制定程序中应首先明确的内容。

( 二) 对企业未来决策执行环境的分析

该环节与企业投资的执行效率密切相关, 决定着企业的投资环境, 是决策者需要尽可能控制或者了解的必要因素。对于一些关键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如来自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其优势所在, 会为企业的投资策略带来积极效应, 比如汽车成产商需进行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分析: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汽车零部件技术和能源技术、燃油的价格变动、行业竞争对手的状况以及还有政府的相关立法文件等。

( 三) 投资计划的拟定及执行

企业投资决策的制定, 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性计划方案以及执行安排, 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过程。在投资计划中应明确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切合的投资目标, 并通过对投资计划的财务结果进行预测, 来完成投资的盈亏状况和回报率分析, 以为企业投资策略提供支持。因此, 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 对财务标准的设定有助于投资决策的制定, 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的财务依据。

二、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财务标准

( 一) 企业投资决策的财务管理

投资活动是企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较多投资项目需要企业较大的初期投入才能获得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 企业在做投资安排的时候必须对资金的安全性, 对投资的效率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并对投资决策活动与财务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兼顾。通过推进企业的投资决策科学制定,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作用, 因此企业的投资活动中, 财务标准的使用、财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如通过使用财务管理技术, 对企业的投资进行科学的规划, 有序的管理, 投资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 可对企业的投资预算进行初步的估算, 进一步再对企业的投资安排做详细的资金配置和投资设计, 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投资收益最大化。除此之外, 对企业投资的财务管理, 还需提高对投资中各项成本的控制, 如物资、人力、资金等, 在企业整体投资规划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财务标准对投资决策提出有力支持。对于企业投资决策方式的探讨, 不仅需要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 并结合其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 而且需要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贴合于公司的未来战略方向。

( 二) 企业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标准

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 财务经理需要运用相应的财务标准来分析投资工具的情况和使用效果, 并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长期的盈利能力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判断。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分析投资工具的时候, 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账面会计收益, 以此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收益状况。考虑到会计账面的净利润等指标容易通过人为的调整, 如使用一些特殊的创造性的会计技巧操作, 来夸大收入和利润, 在财务报表中捏造数据, 为避免企业的投资决策受到会计策略操作, 或者更为严重的假账操作的影响, 因此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更重视使用现金流量指标来作为投资决策的标准。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是超过账面收入的, 现金流量更贴切符合企业的实际运营, 为实际运作提供着资金支持, 因此在投资决策过程中, 在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的时候, 应更看中该项投资为企业的现金流量带来的影响。因此, 对企业而言, 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是某项目的收益是正的, 但是现金流为负, 如此项目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投资于这样的项目可能会将公司的现金流量消耗殆尽。相反的, 如果遇到一个投资项目其预计收益为负, 但是有很大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正的现金流量, 这样的项目反而能为企业创造现金流。

( 三) 企业投资对内部收益率的使用

既然企业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对其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账面收益, 那么通过对投资项目在各时段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未来现金流出, 进行贴现折算, 将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投资决策方法。因此, 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中, 对内部收益率的使用仍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的。内部收益率的测算, 需要建立在对企业的, 由投资项目影响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的基础之上。由于内部收益率是最终使企业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的那个贴现率, 因此企业可比较该贴现率, 即内部收益率, 和企业的资本成本率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该贴现率比企业的资金成本大, 可以认为企业通过该项投资能得到的现金流量收益超过了企业取得投资资金的成本, 收益能够覆盖成本的时候, 这项投资即认为是具有可行性的。相反的, 如果内部收益率比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小, 那么该项目的可行性便有待商榷了。

( 四) 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净现值

在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的财务管理中, 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标准, 其是在相应的折现率之下, 将由投资项目所引起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均折现到当前, 计算出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现值。企业在投资分析中, 对净现值中各财务信息需要进行仔细的甄别确认, 因为对其中的财务信息的使用会对净现值的结果产生影响。比如该方法中的折现率指标的选择, 在投资决策中, 这个折现率可以使用公司的资本成本率, 代表在企业获得的投资资金的成本基础上, 该投资项目能为企业带来的是正的未来现金流还是负的未来现金流。这个折现率 ( 资本成本率) , 可以使用资产定价模型得出结果, 在折现率中即体现市场上面的无风险利率, 同时也包含了由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所决定的风险溢价, 来衡量企业的特殊成本。总之,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分析中, 对净现值财务指标的使用, 会更偏向选择净现值大于零并且净现值尽可能大的投资项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的财务标准, 企业在做投资安排的时候必须对资金的安全性和投资的效率进行充分的考虑, 并对投资决策活动与财务管理进行充分的融合兼顾。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分析投资工具的时候, 对企业的现金流量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账面会计收益。同时, 在对企业的由投资项目影响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的基础之上, 使用内部收益率以及净现值等指标, 来细化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标准, 有助于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文勤.房地产企业财务杠杆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15 (02) .

论投资决策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篇10

关键词:投资决策 投资 筹资 股利政策

1 投资决策的概念

企业投资是指企业投入财力,以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的一种行为。投资活动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是减少投资活动失误的前提。

投资决策是企业确定投资方向,选择投资项目的过程。投资决策属于资金运用的事前管理环节,投资决策的好坏直接决定投资后资产运用的好坏,重要的投资决策一旦失误,就会导致企业满盘皆损,故投资确定前要进行认真、扎实、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是理财中的关键和核心环节,企业能否将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投资决策属于战略性决策。

2 投资决策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 投资决策对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资是企业融资的目的所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投资管理水平。企业投资决策就是在权衡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时机的方法。因而,投资决策对投资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1 投资决策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现金流,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企业提高期望的营业收入并控制其波动幅度,从而决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期望破产成本,并透过这种方式对企业负债能力以及最优负债水平施加影响。

2.1.2 选择正确的投资决策可以帮助企业增加未来的营业收入,扩大企业的授信空间,从而促进负债融资的增加。增加负债融资,有利于减少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缓解股权融资下经理人的过渡投资现象。

2.1.3 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企业做出投资决策,将资金投放于不同资产会产生不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一般而言,资产的流动性越大,风险水平越低,相应的盈利能力也越低;资产的流动性越高,风险水平越高,相应的盈利能力也越高。当然,这是建立在长期资产均能得到充分运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对待投资结构的态度有稳健和激进之分,稳健的态度要求企业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回避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激进的态度则要求企业减少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投放于可能产生最大收益的领域以获取最大的收益。当然,除了极端的两种态度之外,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众多形式的风险与收益的组合,这些组合的目的在于既能控制风险又能获得满意的收益。

2.2 投资决策要求考虑企业的筹资融资能力

公司投資可分为公司投资总量的决策和公司投资结构的决策两个方面。公司投资总量的决策离不开对公司筹资能力的分析。它是在平衡收益和筹资成本的基础上决定的;公司投资结构的决策则离不开对不同投资结构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分析和不同筹资结构的成本与风险的平衡分析。从而减少企业资金融入偏好,降低产生委托理财、资金投向变更等低效率行为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筹资不能够创造收益,只有投资才能创造收益。因此,最佳筹资量的确定取决于投资量。最佳筹资规模就应该满足最佳投资规模的筹资量。在这个投资规模和筹资规模下,企业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2.3 投资决策影响股利政策

2.3.1 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股利政策的制定,当公司决定增加投资且投资机会较好时,往往会偏向采用低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当公司减小投资,公司资金又较为充裕时,往往会提高股利支付率,减少利润留存,以避免资金闲置增加机会成本。

2.3.2 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作出不同的投资决策影响股利分配政策。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倾向于扩大投资,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此时资金需求量大,通常采用低股利政策。而企业处于稳定期时,由于倾向于减少风险投资,但盈利能力仍然较强,资金充裕,通常采用高股利政策。

2.3.3 投资决策的重大改变通常会通过影响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来影响股利政策。如果企业在可预测的时期盈利比较稳定,比起盈利起伏大的企业,其股利支付的比率通常可能叫高。相反,盈利不稳定的企业,对于未来的状况难以确定,为保证盈利下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派发股利,通常保留较多的盈利,采用低股利政策。

2.4 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营已呈多元化格局,单一的经济活动的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企业要在竞争中活得下去,或比别人活得更好,管理者们的眼光就必须随时觅寻和盯住新的经济增长焦点,适时调整投资方向,把企业有限资金投向能为资金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产品开发方面。显然,投资决策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问题。

2.5 投资决策是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

除去商品、资产的外壳,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营运、回收等保值增值的价值运动过程。企业管理不仅关注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营销,更注重资本的流动和周转,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资本化运动的质的含量显得更加重要。资金运动表现出了其不间断性的特征,并且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端上,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但是企业任何一个时空阶段的资金存量总是有个合理的安排,并且保持着相互之间的最佳比例。当然,这个比例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才能使资产达到保值增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将作为彻底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按上级意图安排资金的被动行为,企业投资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份额的重大问题。

投资决策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分析投资决策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时要将宏观与微观、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能力,将投资目标锁定,从而实现投资决策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慧,魏文娟,段鹰.风险投资多项目多阶段投资组合决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07).

[2]薛清彦.现代企业价值管理与财务战略[J].价值工程,2007(07).

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篇11

一、财务分析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角度不同, 如分析的主体不同, 客体不同, 目的不同等, 财务分析形式也有所不同。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可可分为外部分析以及内部分析。

外部分析, 主要是指企业外部投资者, 债权者、供应商及政府部门等, 根据各自需要或分析目的, 对企业的各项情况进行的分析。投资者的分析, 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 以及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状况;债权者分析, 主要看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情况, 来判断本金和利息能否及时足额收回;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的财务分析, 主要是看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规范合法, 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状况。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 外部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或者基本形式。

财务分析中的内部分析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更为重要, 因为其更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与管理上的各个环节, 更多时候可以根据管理层的需要而做特别的分析。如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正常顺利, 可通过流动性分析及运营资本分析等;如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保值, 增值能力, 可通过利润来源分析, 投资回报率及杜邦分析体系等;如考核与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的问题与不足, 可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经营收入分析, 经营成本及费用分析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并不是完全独立或分离的, 为了保证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内部分析某些内容也可以站在外部分析的角度, 而外部分析也可以考虑或参考某些内部分析的结论, 以避免出现片面性及局限性。

二、财务分析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案例分析

财务分析为内部管理层及时了解经营情况及发展方向, 找出与行业领导企业的竞争劣势等提供了数据支持。公司管理层可以通过收入来源及增长, 成本费用投入及效率, 利润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分析及预测, 找出差距, 进而采取调整措施,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模式,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效率。

(一) 南京孩子王背景介绍

南京孩子王集团作为五星控股旗下的一家母婴品类公司, 专业为0-14岁的孩子及准妈妈们提供优质、安全、丰富、新颖的全系列母婴童商品, 以及健康、有趣和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延伸服务。孩子王自2009年成立以来, 以妈妈们的需求为导向, 顺应了85后消费群体消费行为的变革及零售行业发展的潮流, 同时拥有线上、线下两个服务平台, 平衡发展连锁门店、直购手册及电子商务三大渠道。孩子王以“经营顾客关系”为核心理念, 以服务及中国家庭儿童的生活新方式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竞争激烈的母婴行业闯出了一片蓝海, 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与创新。从2009年12月18日, 孩子王在南京建邺万达广场开出首家旗舰店起, 截止到2014年底, 孩子王实体门店数量已经达到70家。预计到2016年底, 孩子王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出100家店。

(二) 南京孩子王财务分析体系介绍

南京孩子财务分析体系始终紧密根植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不断调整其财务部组织架构, 财务分析内容及指标体系, 为企业各阶段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公司财务除总部配备100多名以外, 另外有40多个财务分布在全国各区域, 协助各个分公司做经营分析及风险管控。公司成立初期, 财务分析主要围绕行业及企业战略, 愿景, 进行具体规划, 进行母婴行业, 主要竞争对手及产品分析和资源整合, 把企业战略落实到实际经营层面。随着企业战略定位日渐清晰, 其重点业务开始转向发展门店, 财务架构配合业务组织结构去搭建设置, 并进行经营分析及风险控制。而后随着公司规模快速扩张及新一代消费群体消费行为的变化, 财务分析趋向侧重精细化管理, 积极建立内部信息系统, 实时收集终端客户各项数据, 进行多维度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分析、存货进销存分析及区域差异化分析等, 不仅为企业快速发展控制风险, 更为下一步经营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母婴行业在“三聚氰胺”及“二胎”政策放宽以后竞争进一步加剧, 孩子王战略定位从经营产品转换为经营顾客, 寻求打造一种全新生活方式, 财务分析除了提交一些内部财务报告以外, 逐渐切换到前端会员粉丝群特性等各项经营分析。

(三) 南京孩子王财务分析体系特点与不足

综观孩子王的案例, 发现其财务架构及财务分析体系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财务分析紧密联系于业务活动, 其分析报告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及效率的总结, 分析体系始终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从财务信息流分析为起点, 逐渐过渡到财务活动和经济业务数据分析, 及时为经营决策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财务分析从根本上融入各种业务活动, 了解业务, 并逐步向经营分析靠拢。及时而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使企业管理者能清晰的看到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业绩, 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力。财务人员主动参与到业务活动中, 从传统的支持部门跃升为重要业务合作伙伴。财务人员如果不懂业务, 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 所以说财务分析一定要基于业务流程, 但财务人员毕竟不是业务人员, 其只需要掌握业务循环中的关键控制点, 学习在基于关键控制点上设置考核指标及控制流程。在以上孩子王的案例中, 由于经营规模及销售收入的快速发展, 财务分析对关键流程的管控, 激励指标设置及滚动调整略显不足, 企业共享信息系统及财务部门架构及分析体系的搭建也可以更多借鉴一些行业标杆企业的经验教训, 继而为企业战略及业务活动提供先进经验。

三、财务分析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健全财务分析体系, 为企业决策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按照现在企业制度, 外部财务报表必须按月按季度或者按年申报, 而这些财务报表更多服务于企业纳税, 审计的需要, 所以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外部财务报表的编制, 而对内部财务分析不够重视, 公司管理层看不到切实的经营分析报告, 或者内部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对企业经营活动没有实质帮助。财务分析的实质上起到企业经营承前启后的作用, 除了对企业过去一段期间内经营状况的总结, 有效发现过去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和隐性风险以外, 更需要根据行业, 市场及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定位情况, 对未来年度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及规划, 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上文介绍的孩子王案例, 财务部除了及时提供标准外部报表, 更大程度上充当一个业务咨询及合作伙伴的角色。与此同时, 还要针对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根据行业及市场的不同特点, 建立不同指标分析体系, 还可以适当引入非财务指标, 如西方企业普遍流行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针对不同指标体系设计合理的企业信息系统, 及时有效的收集财务活动和经济业务数据, 也可以引入一定数学分析及数据模型方法, 解决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拓宽财务分析的视角, 由财务分析向经营分析转化。在快消及如上文孩子王案例所在的母婴行业, 企业也可以购买尼尔森等咨询公司提供的行业及市场份额报告, 为内部财务分析提供宏观经济数据支持。

(三) 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绩效的整合

财务分析要对企业发展的最终绩效改善持续产生正向作用, 这样才对企业经营有价值。财务分析本身并不能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 唯有根据分析结果以后采取的行动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要尽量促成基于分析以后的改善行动, 并持续加以追踪及调整。只有负责战略的企业管理层, 愿意并且真正利用财务分析的结果调整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时, 财务分析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而财务也会成为公司的一种能力, 如同公司的研发能力, 营销能力等, 为公司创造价值。正如德鲁克指出的“专业人员的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 才能产生成果。”如上文的孩子王案例中, 财务部作为重要的业务合作伙伴, 在每次管理层会议上都是第一个发言的, 因为其报告不仅有数据支持, 而且内容和企业经营活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企业CFO要具有CEO的视角, 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站在全局立场配合企业战略处理局部点的问题, 财务既要坚持原则把好风险关, 又要结合实际灵活应对, 实现财务的价值创造。而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更应该与公司整体的业绩指标紧密相连, 不仅要考虑业务活动的实际可能性, 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及时效性, 而且要考虑到与企业经营业绩指标的相关性, 要兼顾长短期经营业绩冲突;要平衡业务快速发展与财务风险的控制;要兼顾企业经营业绩与社会责任的形象;要避免将关键考核指标设置的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 从而不能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要及时对考核指标进行回顾, 更新内部预算指标完成情况, 对企业经营战略调整以及外部经济行业及竞争对手情况进行滚动调整, 如现在西方企业普遍将年度预算和滚动预算一并纳入财务分析体系, 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企业现代治理结构日趋完善, 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管理及财务状况, 是企业决策的核心数据支持。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的具体内容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并基于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决策的案例应用, 提出财务分析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持续改善, 实现财务分析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财务分析,经营决策,应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上一篇:低产茶园的改造下一篇: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