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决策(精选12篇)
企业融资决策 篇1
1 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1.1 企业融资决策概述
企业融资决策, 是企业根据其价值创造目标需要, 利用一定时机与渠道, 采取经济有效的融资工具, 为公司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市场行为。它不仅改变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 而且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可持续发展及价值增长。典型的融资决策包括出售何种债务和股权 (融资方式) 、如何确定所要出售债务和股权的价值 (融资成本) 、何时出售债务和股权 (融资时机) 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融资规模的决策和融资方式的决策。融资规模应为企业完成资金使用目的的最低需要量。融资方式则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财政融资。财政融资方式从融出的角度来讲, 可分为:预算内拨款、财政贷款、通过授权机构的国有资产投资、政策性银行贷款。
(2) 银行融资。从资金融出角度即银行的资金运用来说, 主要是各种贷款, 例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融资租赁证券投资。
(3) 商业融资。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各企业间发生的赊购商品、预收货款等形式。
(4) 证券融资。该方式主要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两大类。
1.2 融资决策过程
企业制定融资决策的过程, 也即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过程。具体决策程序是:首先, 当一家企业为筹措一笔资金面临几种融资方案时, 企业可以分别计算出各个融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然后选择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一种。其次, 被选中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那种融资方案只是诸种方案中最佳的, 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形成了最佳资本结构, 这时, 企业要观察投资者对贷出款项的要求、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等情况, 根据财务判断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同时企业财务人员可利用一些财务分析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最后, 根据分析结果, 在企业进一步的融资决策中改进其资本结构。
1.3 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总思路
投资与融资相结合, 以投资带动融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才能通向财务管理目标, 而不是像股份公司那样, 融资决策与财务目标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函数关系。这是因为:
(1) 中小型企业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只有投资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即最优的投资决策就是最优的筹资决策。
(2) 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企业融资的渠道、数量、时间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像大企业那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来自由调整资本结构, 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因此, 对于有数十年经营历史, 由职业经理层管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 融资计划是为投资服务的, 必须与投资需求相匹配, 包括融资金额和融资时间上的匹配。
2 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和了解环境变化的要求,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 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 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状况来看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往往比较低,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风险比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任度很低, 所以不会轻易地将资金借贷给中小型企业。
2.2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来考虑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讲究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 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客户贷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客户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 中小型企业自身则因资金有限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 同时因为中小型企业经营的风险性, 第三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中小型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既然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 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不会给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
2.3 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看
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中小型企业虽然也有一些扶持政策,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规定, “国家运用信贷手段, 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 “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 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这些规定很难落到实处。
3 中小型企业应制定合理融资的具体策略
3.1 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
对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来讲, 融资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即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而对中小型企业来讲, 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发展, 而资金过剩会导致资金使用效果降低, 形成浪费。因此, 企业界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 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决策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 量力而行, 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
3.2 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
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 但这并不是说中小型企业只能“饥不择食”, 相反,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 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 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 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的关系, 避免决策失误。
3.3 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
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运用决定资金筹集的类型和数量。我们知道, 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又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其数量随生产经营的变动而波动的流动资产, 即所谓的暂时性流动资产;二是类似于固定资产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水平的流动资产, 即所谓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按结构上的配比原则, 中小型企业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 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 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强调融资和投资在资金结构上的配比关系对中小型企业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企业融资的一些概念与分类, 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决策的环境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有关中小型企业如何作出科学的融资决策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融资决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魏成龙.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2]洪金镳.入世后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
企业融资决策 篇2
E:方案的经济效果,效益费用比。
V:方案的劳动成果,效益指标。
C:方案的劳动消耗,费用指标。
企业经营决策方法二: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的解决单目标确定型决策的一种方法。它的决策过程是:确定问题、明确目标和约束条件;建立模型;模型求解,得到最优的配置方案。这一决策过程,似乎看不到方案设计和方案选择的基本环节,其实它已隐含在模型求解的过程中了。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资源可有多种配置方案,但最优的只有一个,而这个最优方案又是直接由所建立的数字模型导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三项:
(1)变量:这是决策问题需要控制的因素,也称为决策变量,用X或%,表示。一个变量表示一个需控制的因素。模型的变量越多,就越能反映实际,但模型求解也越复杂。
(2)目标函数:这是决策者对决策目标的数学描述,是一个极值问题:即极大值或极小值。如经营管理中常见的目标有产值最大、利润最大、效率最高,或者成本最低、费用最小、时间最短及距离最近等。
决策树法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篇3
一个企业管理工作成效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的决策,各项职能的行使也是不健全的,无论计划、组织还是领导、控制,其过程都需要决策。可以说,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是决定企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含义:它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如何才能使决策做的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毫无疑问,科学地分析判断、科学地选择是决策成败的关键。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方法的问题。就是说,要做到科学地决策,就是要掌握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一、决策树法的适用范围
科学的决策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 常遇到的情景是:若干个可行性方案制订出来了,分析一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大部分条件是已知的,但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每个方案的执行都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各种结果的出现有一定的概率,企业决策存在着一定的胜算,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时,决策的标准只能是期望值。即,各种状态下的加权平均值。
针对上述问题,用决策树法来解决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决策树法作为一种决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之中,它是随机决策模型中最常见、最普及的一种规策模式和方法此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决策带来的风险。所谓决策树法,就是运用树状图表示各决策的期望值,通过计算,最终优选出效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决策方法。决策树法属于风险型决策方法,不同于确定型决策方法,二者适用的条件也不同。应用决策树决策方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具有决策者期望达到的明确目标;
②存在决策者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可行备选方案;
③存在着决策者无法控制的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如气候变化、市场行情、经济发展动向等);
④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简称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
⑤决策者能估计出不同的自然状态发生概率。
二、决策树的构成要素
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1)决策结点;(2)方案枝;(3)状态结点;(4)概率枝。如图所示:
决策树法以决策结点为出发点,引出若干方案枝。每个方案枝的末端都是一个状态结点。状态结点后,引出若干概率枝。每一个概率枝代表一种状态。就这样,自左而右层层展开,得到如树状的决策方案。
总之,决策树一般由方块结点、圆形结点、方案枝、概率枝等组成,方块结点称为决策结点,由结点引出若干条细支,每条细支代表一个方案,称为方案枝;圆形结点称为状态结点,由状态结点引出若干条细支, 表示不同的自然状态, 称为概率枝。每条概率枝代表一种自然状态。在每条细枝上标明客观状态的内容和其出现概率。在概率枝的最末稍标明该方案在该自然状态下所达到的结果(收益值或损失值)。 这样树形图由左向右, 由简到繁展开,组成一个树状网络图。
三、决策树法的决策程序
决策树法的决策程序如下:
(1)绘制树状图,根据已知条件排列出各个方案和每一方案的各种自然状态。
(2)将各状态概率及损益值标于概率枝上。
(3)计算各个方案期望值并将其标于该方案对应的状态结点上。
(4)进行剪枝,比较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标于方案枝上,将期望值小的(即劣等方案剪掉)所剩的最后方案为最佳方案。
决策树法在企业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一实例说明其应用。某企业在下年度有甲、乙两种产品方案可供选择。每种方案都面临滞销、一般、和畅销三种市场状态。各状态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
根据给出的条件运用决策树法选择一个最佳决策方案。解题方法如下:
甲方案期望值=0.2*20+0.3*70+0.5*100=75
乙方案期望值=0.2*10+0.3*50+0.5*160=97
由于甲方案期望值小于乙方案期望值,剪掉甲方案枝。所以选择乙方案为最优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决策树法的决策过程就是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四、决策树法的优、缺点
1.优点
(1)能展示可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以及各个可行方法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期望值;
(2)能直观地显示出整个决策问题在时间和决策顺序上不同阶段的决策过程;
(3)在应用于复杂的多阶段决策时,阶段明显,层次清楚,便于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可以周密地思考各种因素,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4)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2.缺点
(1)无法适用于一些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决策;
(2)对各种方案出现的概率的确定有时主观性较大,导致决策失误。
五、决策树法的应用前景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决策树法具有许多优点:条理清晰,程序严严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投资方案比较选择时考虑时间因素,建立时间可比原则和条件的重要性。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面临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如何用最少的资源,赢得最大的利润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企业决策者经常面对的决策问题,决策树法能简单明了地帮助企业决策层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方向。必然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做出决策的数量会不断地增加,而决策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企业的决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企业融资决策 篇4
关键词:连锁经营,决策绩效,决策成本
目前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世界五十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80%进入中国, 企业经营者倍感压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显得更加重要, 如业态选择、经营商品定位、商品价格的确定、服务质量、经营环境的确定、企业信誉、经营成本等问题, 已经成为必须研究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决策绩效和决策成本是所有决策问题都必须面对的, 能否提高决策绩效, 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 是衡量所有决策成功与否的标准。本文就连锁商业企业决策绩效与决策成本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决策绩效与决策成本的概念
决策绩效是指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结果反映。这种反映从计量上看, 有的是可以量化的, 而且可以用相应的量化指标表明, 而有的不易量化, 更难以用量化指标表示;从时间上看, 有的在决策实施后很短时间内就可见效, 有的需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方能显现。另外, 决策成本的结构变化, 对决策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基础上决策成本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边际决策绩效”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在实施一项决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由决策权分配形式所决定的代价称为决策成本。决策成本可以分为信息传递成本和代理成本, 信息传递成本是指将专门知识从信息源转移到决策者所产生的费用, 它包括信息处理成本、信息传递延误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及信息传递失真造成的决策效用损失。代理成本包括为防止决策者滥用职权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由于目标偏差所造成的剩余损失。对同一决策, 不同决策权的分配形式, 会导致不同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不同的代理关系, 会产生不同的决策成本。
二、决策绩效与决策成本的关系
企业在决策成本产生的同时发出了信息信号, 若信息信号产生的信息价值大于决策成本, 并且随着决策成本的增加, 决策绩效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则决策是正确的, 这时我们把决策成本与决策绩效称为正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企业的决策成本与决策绩效要尽可能的正相关 (线性或非线性) 。但事实上企业的决策成本与决策绩效往往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关系。
1、影响决策绩效的信息传递成本
面对发达的国外连锁商业企业的挑战, 在经营理念、营销战略、营销手段、营销方式、营销目标、营销组织、公司文化、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等诸多方面, 都要求国内的经营者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掌握足够的知识, 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实施决策时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构成了决策者的机会集合, 它是决策者所拥有的知识的函数。知识分为一般性知识和专门知识, 一般性知识是指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所普遍具有的, 较易获取的。专门知识是指那些与决策实施的具体环境和对象相联系, 并对选择决策方案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一般性知识较易获取和掌握, 因而对决策绩效的影响可不予考虑, 而专门知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特定环境的不可分割性, 因而其信息传递成本较高。
我国目前连锁商业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经营条件, 经营环境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但应具备的专门知识不足, 他们往往聘请专家或专业公司对企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决策, 而专家或专业公司缺乏对企业决策对象、决策条件和环境的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基于种种原因, 他们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 所以他们难以把决策权与专门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因而也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决策绩效, 结果使决策成本与决策绩效不能很好的正相关。笔者在为某连锁企业进行管理制度设计时深深体会到:在对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岗位责任等进行设计时, 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等, 不存在现成的模式可供直接套用。我们从此得知:要保证高质量的决策绩效, 企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 同时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和环境十分了解和熟悉的属于企业自己的专门人才。这一点对于大的企业集团尤为重要。
2、决策绩效与代理成本
集权与分权是决策权分配的两种基本形式。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决策权由较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行使。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上的分散, 它将企业组织的决策权分散到组织的各个层次或个人, 使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者对于本部门的工作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由于决策权在企业内部的分配导致了代理成本的产生, 并且随着决策权的分散, 代理成本不断增加。决策权的分散, 能够较好地解决专门知识与决策实施的具体环境和对象和结合问题, 但容易造成决策者滥用职权, 各层次决策目标与总体决策目标的偏差会随之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决策者对下一决策层次乃至各个决策层次的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规范其决策行为, 保证总体决策目标的实现。事实上, 任何决策目标的实现, 都需要一定的实施手段来保证, 而这一保证手段又是下一层的决策目标。为了保证上一层决策目标的实现, 企业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标准, 对下一级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对于连锁经营企业来说, 经营理念、服务规范等等, 都是对下一决策层的控制和要求。“肯德基”的经营决策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目前国内很多的连锁经营企业, 特别是大的连锁企业集团, 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 都在研究、确定自己相应的战略目标, 但对目标实施的保证手段投入不足, 从决策成本上看, 节约了代理成本, 减少了经营费用, 但从决策成本与决策绩效的关系上看, 由于代理成本投入不足, 导致总体决策绩效低下, 特别是在决策绩效敏感区, 决策成本的降低可能会导致决策绩效的更大下降, 即引起“边际决策绩效”的巨大变化。
在连锁商业企业实际决策时, 企业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的成本因素很多, 其对决策绩效的影响也极为复杂, 所以决策者必须明确各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控制, 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决策成本, 提高决策绩效。
参考文献
[1]、张世和《论领导决策成本的构成因素》,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企业经营决策的方法 篇5
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的决策问题,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做出的决策进行验证。定性决策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经验决策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决策方法,由于它简便易行,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仍然经常使用。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熟悉、工作内容变化不大的专家,往往可以凭经验做出决策,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②德尔菲法。这种方法是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明的。它的核心组织形式是:不把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而是发函请一些专家对一定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被征询的专家彼此不相知。收到专家们回答的意见后加以整理分析,再分寄给专家们继续征求意见。如此重复多次,直到意见比较集中为止,以据此做出决策。这种方法可以使专家们毫无顾虑,各抒己见,同时又能把较好的意见逐步集中起来。
③头脑风暴法。这是邀集专家,针对确定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寻找新观念,找出新建议。其特点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保证大家相互启迪,在头脑中掀起思考的风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有效的设想。它一般采取会议讨论的形式,召集5~10名人员参加,会议人员既要求有各方代表,又要求各代表身份、地位基本相同,而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会议由主持人首先提出题目,然后由到会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会上对任何成员提出的方案和设想,一般不允许提出肯定或否定意见,也不允许成员之间私人交谈。会议结束后,再由主持人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做出选择。
④集体意见法。这种方法是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以形成一种意见或建议。与会者发表的各种看法,其他人可以参加分析、评价,或提出不同看法,彼此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会议主持人还可以根据发言者的个人身份、工作性质、意见的权威性大小等因素对各种意见加以综合,然后得出较为满意的方案。
(2)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
①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根据已知条件,直接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损益值,进行比较,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
②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一般先预计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如市场销售状况可能有好、中、坏三种,估计这三种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然后根据决策目的提出各种决策方案,并按每个方案计算出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的损益值,成为条件损益。最后分别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择优选用。具体方法有两种。
A.决策表法。决策表法是利用决策矩阵表计算各方案的损益期望值,进行比较的一种决策方法。
B.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利用树枝状图形列出决策方案,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概率及其条件损益,然后计算各个方案的期望损益值,进行比较选择。
决策树图形由决策点、方案枝、自然状态点和概率枝组成,其决策步骤如下:
第一步,绘制决策图。首先由决策点开始用符号“口”表示,由左至右展开,从决策点引出方案枝,有多少方案就有多少分枝。然后在方案枝后面接上自然状态点,用“o”表示。从自然状态点联系出可能遇到的自然状态,称为概率枝,把可能出现的概率写在上方。如此顺次进行,直到最后的概率枝为止。最后,在最终的概率枝末端上写上它的条件损益值。
第二步:计算期望值。从右往左按逆向顺序进行计算,把结果填在自然状态点上。计算时,如果有投资额,则应减去投资额,并将投资额写在方案枝下方。
企业融资决策 篇6
[关键词] 决策 决策失误 决策追踪
一、引言
决策是一个有一定顺序的、条理化的过程。决策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搜集资料、制定方案、评估和优选方案、贯彻实施、反馈及追踪检查七个阶段。决策过程中,每一阶段都相互影响,并时常产生反饋。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相互联系的。要使决策成为一个优化方案,就必须在决策过程中,时刻关注企业情况的变化,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做好反馈和追踪检查工作。准确、及时地把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执行情况的信息,输送给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追踪检查,以便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最后正确的判断,而避免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二、决策失误成因分析
1.无决策程序引起的决策失误。当一项决策来临时,决策者对面临的决策问题不知从何开始,不知按什么程序进行,只凭个人胆识、经验和直觉拍板定案,做出决策,必然会引起重大的决策失误。在我国的一些决策中,领导干部或决策者拍拍脑袋就做出决策,以个别领导的“偏好”、“指示”、“讲话”或“圈定”代替决策过程而引起决策失误的现象不少见。这说明,决策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程序,无程序的决策必将会引起决策的失误。
2.违背决策程序引起的决策失误。有了决策程序,不遵守决策程序或违背决策程序同样会引起决策失误。历史多次证明,程序上的混乱和错误,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实质性的错误。如过去在基本建设中实行的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三边”政策,这在决策的程序上是违法的。由于决策程序上的错误,导致这样一大批兴建起来的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设计,或者在建成以后,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远远没有达到决策目标的要求,而导致整个决策的失误。
3.决策过程中各决策环节引起的决策失误。一般来说,一项决策活动要经历四个主要环节,即确定决策目标;认清决策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及影响;客观评价决策方案;决策方案的选择。可以说,按照决策程序依次正确地完成四个环节,才能保证整个决策的顺利正确。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决策的正确完成,导致决策失误。
三、决策追踪的重要性
决策过程是不可忽略,没有过程的决策是无源之水。要做一个成功的决策,管理者必须对决策过程进行追踪,对决策进行科学的论证。如果对决策过程不做追踪,草草了事,必然会失败。
另一方面,只有重视决策过程的每个细节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比如,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细节透彻地了解所处的市场环境,确定投资形式与规模,进行各种相关的投资财务分析和计算,也需要在掌握所有细节的关注与了解程度,都会对决策质量和未来的结果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关注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防范不合理的决策,达到最终的目标。
四、如何进行决策追踪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做出正确的决策包括四个流程: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被选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可行性和效益性评价。这是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
根据这个流程,笔者认为决策追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就是做出决策的人。个人决策的决策主体就是决策者本人,决策者对决策后果承担全部的责任。决策追踪的第一步必须搞清楚决策主体以及其中每个人权重分配的大小,并按权重分配的大小明确相应的责任。(1)明确所承担的责任。决策者是否为决策后果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对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决策,决策者往往会简单对待,草草了事,很容易做出不合理得决策。(2)明确决策中个人的权重。在决策过程中,有决策的倡议者、参与决策的人、发挥主要作用的人等,每个成员权重的大小往往不同。比如,有关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决策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公司的董事长,而有关公司经营方面的决策,则可能是总经理负责。
2.收集信息的范围。成功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收集与决策有关的经济、技术、社会等各方面的情报资料。信息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信息来源、迅速的信息传递和准确地信息研究,这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3.处理影响决策进程的阻力。在管理者进行决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因此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必须充分的估计这些阻力,然后进行处理,否则会阻碍决策的进程和实施。
管理者在日常企业经营中或者是在做重大决策时并非相当理性,他们提出的措施可能存在先天的缺陷,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建议,很可能无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决策者要对处理阻力有充分地把握,否则会因为阻力而使决策失败。
3.制定目标导向。做出决策的第一步必须为决策设定目标。任何决策过程,都应该从分析该决策的必要性开始。为了能够保证提出正确的决策目标,决策者一般可以为自己设定下面这三个问题:打算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这个方案是必要的?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案?要获得上面问题的答案,只能做严肃认真的分析,正确的提出方案关系到将要产生的结果。目标导向明确了希望得到的结果,因而会引导人们按照这个探索新的思路。
4.发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提出清晰的目标,协调反对者的意见,有助于找到新的方案,产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意见对所做出正确决策的作用很大,因为批评意见可以使决策者的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利于把方案做得更加周全,避免决策失误。在失败的决策中,行动方案几乎完全是依照决策者的要求设定的。在这种决策中,决策者固执己见,即使有人提出异议或反对意见,他们也置之不理,因此,最终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
5.对各种可选方案进行评价。(1)制定方案。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没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因此,拟定方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情报,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备选方案。(2)优选方案。在方案选择之前,先要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要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决策技术,对预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性、定量、定时的分析,评估各预选方案的近期、中期、远期效能价值,分析方案的后果及其影响。在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并将各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提出取舍意见,由最终决策者决定。
方案优选是决策全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个决定性的环节上可以看到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低。
6.贯彻实施。方案选定以后,就要付诸实施,在普遍实施前,要进行“试点”。试点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典型有代表性的地方,不能人为的创造某些条件或者选一些特殊的地方。在试验实证中,应特别注重“可靠性”分析。
7.反馈及追踪检查。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发生这样那样与目标偏离的情况是常有的。因此,必须做好反馈和追踪检查工作,应该准确、及时地把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执行情况的信息,输送到决策机构,进行追踪检查。
决策追踪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反馈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五、结论
决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要做一个成功的决策,管理者必须对决策过程进行追踪,对决策进行科学的论证。 管理者应该广泛的收集信息,处理好影响决策进程的阻力,制定正确的目标导向,并对各种可选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的方案贯彻实施,最后反馈及追踪检查。管理者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决策,才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避免不合理决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剑清:决策之道——我国企业经营决策探析[J].上海商业,2005(5):34-36
[2]孙慧敏赵锡彬:战略管理失误的症状与诊断[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3):14-15
[3]魏恮成:我国企业突发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企业活力,2003(12):24-15
[4]海鹏:企业的科学决策与支持系统[J].中国石化,2003(8):10-11
[5]陈明杰:别让你的决策失误[J].经营与管理,2004(4):15-16
企业投资决策浅析 篇7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各类投资活动日益丰富,同时吸引了更多人群的关注,并使投资总量不断扩充。投资项目的最终结果势必直接影响投资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关系到整体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在较多国家之中,投资决策制定的科学有效,对整体企业发展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照时间顺序可将投资管理划分成早期的经营投资、中期阶段的执行以及具体的投资周期。依照工作属性,可将其划分成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建设以及综合调试等。投资管理阶段中制定决策尤为重要,具体来讲主要由技术、市场管理、经济评估、财务管理等层面制定相应的决策。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且涉及到较多因素,只有决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方能节约整体投资金额,并可渐渐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为后续的经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投资决策内涵
不同的研究人员针对投资决策的具体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然而意义万变不离其宗,即为经济主体赢得预想的受益,分析判断怎样做好资本管控或是否有投资的必要。项目工程投资决策为企业单位经济决策管理的主体活动,通过该环节可清楚企业具体的投资方向、主要的结构与具体的规模,评判投资行为以及制定决策所需投入的成本以及获取的效益。
三、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然而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滞后经营的理念仍旧根深蒂固。众所周知,投资决策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实践活动,然而基于采取决策方式的不合理,会导致投资冲动的不良行为。所谓投资冲动,也就是说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人们容易被表象的内容迷惑,因此会产生投资冲动。导致该类错误倾向的成因则在于没有进行有效的前期规划,无法把握经济指标,做好科学的财务计算与分析,通常仅仅由于某个领导的一个指令便决定投资,导致的结果往往令企业背负沉重的负担。另外,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会引发企业情感投资的错误倾向,进而导致经济纠纷甚至是非法骗取钱财的问题。
纵观我国较多企业,其投资决策的工作体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欠缺民主、科学化的管理,无法对拥有资源、总体能力水平做研究分析。例如,在财务、应用技术等支持不充分的状况下,便急于投资;或是在自身能力不满足投资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具体的投资领域亦不符合企业自身力所能及的范畴,最终均会令企业陷入困难境地。
由于一些企业在没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状况下,便匆忙的进行投资,最终较易由于资金无法符合投资现实需要,使得投资项目由于供给经费不足而无法按期投入生产,影响了最终效益的发挥。另外,一些较为重要、规模庞大的工程投资资金量较多,还需要事先垫付庞大流动经费。然而由于一些单位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仅片面的分析了固定资产需要的经费,却没能重视流动资金总体需求量,进而导致投资项目工程投产之后,由于欠缺流动经费,使得耗费庞大资金建设的项目无法全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价值。再者,一些单位在投资过程中要通过借款满足需求,而当建设投资工程或是运行失误之后,企业却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导致自身深陷财务危机,甚至面临较大的信任危机。
四、全面提升企业投资决策水平
(一)明确投资方向,有效应用会计信息
把握清晰的投资方向对企业来讲极为重要,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企业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投资经营途径。相反,选择错误的投资方向,便会令企业的努力付诸东流。为此,企业单位唯有依据自身实际状况、所处的经营阶段清晰的明确正确的投资方向,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再者,企业应积极的抓住投资机遇,使自身全面发展、不断壮大。
伴随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披露价值逐步显现,其内容更加透明。为此,投资人可由该类复杂冗余的会计财务信息之中有效的采掘到各类对制定投资决策有价值的内容。企业应充分明确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使他们利用会计信息进一步明确企业的收益、损失,具体的定量标准,相应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财务指标,并向企业决策管理层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具体可通过成本性态的科学划分、预期报酬率、贴现率标准的生成以及应用,促进投资人可更全面的明确企业资源状况,进而精准的制定出实现最大化利益的正确投资决策。
(二)客观进行投资分析,创建严明合理的决策管理责任制
企业制定投资决策前期,首先应对拥有的资源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做客观的分析,评判有否具备了投资的精力与条件,而后方可组织后续的经营投资。倘若一味的盲目行事,不自量力,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收益,相反会浪费有限的资源,使企业投入较多不必要的精力。
投资决策针对企业单位经营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制定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赢得可观的收益极为有利。为此,应创建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管理责任制,明确企业决策人的具体责任。首先应清楚划分各岗位责任,即不同的决策主体承担的责任应有所不同。另外应通过法律形式,或明确的规章制度使负担的责任更为具体,体现一定的权威性。再者,应对投资责任具体的执行落实状况进行全面监督管控,做到实事求是,奖惩分明。实践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人人平等的工作原则,预防落实决策责任体制的决断中引发不公平的问题。再者,应加强投资决策人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工作能力评估考核,定期开展继续教育,令他们体现工作的严谨性,把握公平公正性,确保廉洁奉公、把握职业操守,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扩充知识面,掌握丰富的职业技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提升专业素质水平。
(三)组建投资风险管控委员会,做好风险防控
为预防投资风险,在投资决策制定前期,应做好可行性分析以及风险评估,设立化解风险的有效对策,预防企业存在决策有失的问题,进而真正提升投资效益水平。另外,还可成立风险管控委员会,针对投资决策存在的组合风险做动态跟踪监督,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预警,在企业之中创建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投资决策阶段中,委员会可对具体的管理人员做进一步制约,进而预防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危及企业整体利益,或是损害股东长久利益。委员会可纳入股东代表,引入高管人员以及员工代表,建立互相制约管理、监督管控、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这样一来,不但可确保股东享有利益,还可符合管理工作人员与基层员工的根本需要。
五、结束语
总之,企业投资决策在其发展建设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其重要价值,我们只有以客观的视角研究企业投资决策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科学内涵,并就具体的不足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把握清晰的投资决策方向,有效应用会计信息,客观进行投资分析,创建严明合理的决策管理责任制,组建投资风险管控委员会,做好风险防控,方能真正提升企业投资决策整体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经营发展损失,有效防控投资决策风险,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其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投资决策科学内涵,探讨了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有效的实践工作策略。对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投资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桓.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3-74
[2]赵杰.技术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87—89
[3]毕林.技术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65—70
企业融资决策 篇8
一、影响决策的因素
要做到决策正确, 必须分析影响决策的因素。
1. 经济信息掌握的程度
这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提出是根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的经济信息, 而新的经营决策也自然依照新的经济信息而确定, 只有掌握了充分的、及时的、准确的、适用的、经济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 经营目标确定的准确程度
经营目标就是生产任务的具体化。确定的生产任务是否确实可行, 符合客观实际, 这是经营决策过程中的中心问题。
3. 决策者的水平
这是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衡量决策者水平的高低, 主要看经验是否丰富, 情绪是否稳定, 感觉是否灵敏, 思考是否全面, 分析是否客观, 作风是否民主, 是否敢冒风险, 知错能否改正等。具备上述条件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方案, 方能符合时效性、灵活性和民主性的要求, 最终形成的决策方案才能具备生产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的特征。现代企业决策对决策者的水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 这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管理工具的使用能力。
(2) 必须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 就是效益观念、系统观念、时间观念、发展观念、市场观念、用户观念、信息观念和风险观念。
(3) 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也就是会用定量和优化分析的技术, 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技能。
4. 外界因素的影响
外界因素虽与决策者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却影响到决策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如企业的管理组织水平、业务技术人员的素质、物质资源丰欠等。决策时必须掌握这些因素, 并对此有科学的分析评价, 方能做出符合客观现实的决策。
二、决策时的要求
1. 科学的严肃性
要科学决策、严肃认真地决策, 绝不能随心所欲地决策。
2. 计算的精确性
在决策的过程中, 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定量分析, 精确计算, 使需要与可能、生产与计划、投入与产出以及经济效益等, 都符合经济原则的要求。
3. 人员的知识化
决策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如决策的程序、决策的方法、影响决策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4. 决策的程序化
企业融资决策 篇9
1 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综述
目前常用的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主要分为5种类型: (1) 以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平均报酬率法为代表的静态评价方法 (非贴现方法) ; (2) 以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法、收益率法、收益成本法、年值法及改进后的经济增加值法等为代表的现金流贴现方法, 也称之为动态评价方法; (3) 以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为代表的实物期权方法; (4) 实物期权方法与博弈论相结合的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 (5) 以动态规划方法为代表的运筹学、计量经济学、模糊数学等方法[1,2,3]。
1.1 静态财务分析法
静态财务分析法是投资项目指标评价体系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将不同时期的等额现金流量做相同处理的方法, 包括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平均报酬率法等。
投资回收期法是以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评价和分析投资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 并依此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为[3]:
PBP=C/CFi
其中:PBP为投资回收期, C为原始投资额, CFi为第i年净现金流入量。
投资平均报酬率又叫年平均投资报酬率 (ARR) , 它是以项目的单位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投资方案是否具有财务可行性的一种决策方法, 平均报酬的计算公式为[3]:
ARR=AP/C
其中, ARR为会计收益率, AP为会计利润, C为原始投资额。
总的来看, 静态财务方法的优点包括:直观简便, 成本低;可用以衡量投资方案的变现力, 间接反映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 以及资本增值率的高低。其缺点主要包括:由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故不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的潜力, 投资方案寿命周期内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不具可比性, 往往夸大了投资方案的现金回收速度和盈利水平, 并且对寿命周期不同、投资注入的时间和提供收益的时间不同的投资方案缺乏鉴别力。
1.2 现金流贴现方法
现金流贴现法 (DCF) 也叫动态评价方法, 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对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赋予不同的权重, 对各个时点上的资金按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的方法, 包括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Monte Carlo模拟方法以及改进后的经济增加值方法等。
净现值 (NPV) 法是以项目寿命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收益率贴现到开始时的现值之和, 来评价与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投资决策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3]:
undefined
其中:NPV为净现值, n为投资年限, CFi是每年的现金流入量, r为折现率, 净现值的抉择原则是NPV>0。
收益率法包括内部收益率法及外部收益率法两种方法, 在实际中常用的是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 (IRR) 就是在投资的整个有效年限内能使投资的现金流入现值总额与现金流出总额恰好相等, 即净现值为零的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为[5,6,7]:
undefined) -i-C=0
其中:IRR为内涵报酬率, 抉择原则是IRR必须大于资本成本率, 对于多个互斥投资项目则选择内涵报酬率高的项目。
现值指数是指投资项目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总现值与初始投资现值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5,6]:
undefined
其中:PI为现值指数, 现值指数法表示投资项目的相对盈利能力, 即反映每一元投资额能够带来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的多少。其抉择原则是投资项目的现值指数必须大于1, 若对多个盈利能力指数大于1的互斥项目择优时, 应选择盈利能力指数最大的项目。
Monte Carlo模拟 (Monte Carlo Simulation, 简称MCS) 是一种获得定量问题近似解的统计抽样计算技术, 常借助于统计软件SAS进行分析。利用该技术对存在较复杂概率分布的投资方案进行仿真模拟, 以便做出较优投资决策。
经济增加值 (EVA) 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经营净利润 (NOPAT) 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 基本计算公式为[5,7]:
EVAt=NOPATt-CCt
其中:EVAt为第t期的经济增加值, NOPATt为第t期的税后净经营利润, CCt为第t期的资本费用。决策准则是EVA值为正, 则认为项目可行。
后来, 埃巴 (Ehrbar, 1997) 和哈默尔 (Hamel, 1997) 以及格兰特 (Grant, 1996) 对经济增加值法进行了改进, 采用市场增加值 (Market Value Added) 来描述各期间EVA的现值, 即[5,6,7]:
undefined
其中r为市场 (外部) 折现率。
现金流贴现方法的主要优点包括: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全面分析了项目寿命期内所有可能的现金流入与流出, 并且对风险做了一定的分析。其缺点主要包括: (1) 每个时点上的现金流量难以精确估计; (2) 贴现率难以确定。
1.3 实物期权方法
实物期权 (Real Option) 理论脱胎于金融期权定价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以期权的思维来考虑投资问题, 即:在面临不确定性市场条件的实物投资中, 何时投资、怎样投资、投资多少, 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 并且这些选择权利都是有价值的, 而一旦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就意味着执行 (消灭) 了相应的期权[8]。实物期权, 广义地说是项目投资者的选择权, 狭义地说是项目投资赋予决策者在未来采取某些投资决策的权力。因此, 在考虑这种具有期权特性的项目投资时, 投资价值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考虑实物期权价值的存在而固有的内在价值 (NPV) , 可由传统的净现值法求得;另一部分是选择权价值 (Value of Option) , 其计算公式为[5,7]:
NPVT=NPV+VO
按照实物期权研究的发展轨迹, 其先后经历了从单个实物期权、复合实物期权到战略期权的演变。目前较有影响力的计算项目期权价值的方法有二项树模型和布莱克—舒尔斯定价模型。二项树期权定价模型 (The Binomial Model) , 以S代表股票的当前价格, f代表期权 (买权或卖权) 的价值, △代表购进股票股数, u代表股票价格上升后是原来价格的倍数, d代表股票价格下降后是原来价格的倍数, T代表一期的时间, 二项树如图1所示[1]:
布莱克-舒尔斯定价模型 (The Black-Scholes Mode1) 是二项树期权定价的一个特例, 它假定股票价格连续变化, 遵循对数正态分布的随机过程, 同时在整个期权生命期内, 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收益方差保持不变, 模型如下[1]:
undefined
其中, S为标的物资产价值, K为期权预定价, T为期权到期时间, r为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 σ为标的物波动率, N (d) 为累积正态分布函数。
实物期权方法克服了DCF法的一些缺点,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 (1) 重视投资项目的灵活度, (2) 修正DCF法对有战略价值的投资的忽略、低估, 着眼于长远利益。其缺点主要包括:不适合多投资阶段多种类实物期权并存的项目投资决策;用该法评价项目, 项目价值将被提高;该方法只从投资家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在项目成功时要使其收益最大, 在项目不成功时要使其损失最小, 而把企业家的利益排除在外, 这不利于双方合作开发项目。
1.4 期权博弈方法
随着理论的发展, 学者们将实物期权理论和博弈论结合起来, 将市场结构和竞争纳入研究范畴, 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分析框架——期权博弈理论与方法[8]。它是在采用期权定价理论思想方法基础上, 对包含实物期权的项目价值进行评估的同时,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建模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理论方法, 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最新发展。其基本依据是扩展的净现值最大化, 考虑竞争性企业的行为后, 投资项目价值将下降, 不确定条件下竞争的投资项目价值可以表示为:投资项目价值=传统净现值+实物期权价值-竞争的影响。影响投资项目价值的因素主要有3个:项目未来收入的现金流 (NPV) , 投资机会的价值 (即所说的实物期权的价值) , 竞争者之间的交互博弈作用对项目投资价值的影响[2]。
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 其主要优点包括: (1) 看到投资项目与现存项目以及未来项目的关联效应, 以及投资项目与现存其他业务的横向关联效应; (2) 解决了投资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问题; (3) 充分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 将专家、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纳入考虑范围。其缺点主要是:假设条件过多;使用了繁杂、深奥的数学公式、数学模型, 缺乏易操作性, 阻碍了广泛应用。
1.5 动态规划方法
一般来讲,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的整个建设过程中, 资金都是分段注入的, 这正好满足动态规划问题的条件, 因此动态规划方法 (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 运用到多阶段投资决策中, 比其它决策方法更有效。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 其依据是“最优化原则” (指一个过程的最优策略) , 具有如下性质:无论系统的初始状态和初始决策如何, 对于以初始决策所转移到的状态为以后过程的初始状态, 就这后一过程而言, 以后所有决策也必须构成最优策略。利用动态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时, 除了把问题恰当划分若干阶段外, 还要正确选择状态变量sk, 使之既能描述过程的状态, 又要满足无后效性, 且是可知的。其次是确定决策变量xk (表示k阶段的决策变量) 和状态转移方程sk=Tk-1 (sk-1, xk-1) 。最后, 列出指标函数Vk, n与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的关系。一般情况下undefined。当初始状态给定以后, 过程策略就确定了, 进而指标函数也随之确定。因此指标函数是初始状态和策略的函数, 即Vk, n=Vk, n (Pk, n, sk) 。最优策略的指标函数可表示为[5,6,7]:
fk (sk) =optVk, n[sk, Pk, n (sk) ]=Vk, n[sk, P*k, n (sk) ]
其中“opt”是最优化 (optimization) 的缩写, P*k, n (Sk) 表示初始状态Sk时的后部分子过程中所有子策略的最优策略, k=n, n-1, …, 1。
2 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上文关于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的综述, 笔者认为目前的方法过于强调项目自身的以技术经济指标为代表的特征, 而对其他特征要素考虑欠佳。笔者认为很多项目投资决策都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和博弈的过程, 不单是一个技术经济学过程, 最终形成的投资决策是一个纳什均衡或演进稳定战略, 投资决策的博弈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博弈: (1) 项目特征、公司特征、市场特征、环境特征四方面要素之间的博弈; (2) 参与投资决策的决策人及其代表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总之, 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是综合考虑项目特征、公司特征、市场特征、环境特征四方面要素的最佳平衡点, 或者说是一个纳什均衡、演进稳定战略。基于这种基本考虑, 本文构建了一个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 如图2所示[9]。笔者认为现有的各种投资决策方法体系一方面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很好了支撑, 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未来有必要遵循这一框架体系开发一个综合投资决策方法或技术, 从而提高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四维框架体系中, 4个维度分别为投资项目的特征、市场竞争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企业自身的特征。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 首先项目本身必须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目标;其次市场竞争环境必须能够有效地容纳该投资项目并有合理的生存空间, 再次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允许项目的实施和存在, 最后它还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 同时企业自身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投资实力。只有在这些条件依次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的投资决策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要求。投资项目的特征主要是投资项目本身的技术经济学特征, 这一维度的测量和分析框架可以综合采用前文所述的五类投资决策方法, 综合考虑静态投资回收期、静态平均会计收益率、净现值、盈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综合运用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实物期权方法、期权博弈方法、经济增加值方法、动态规划方法等得出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特征综合评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 从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投资决策实际上需要综合考虑竞争对手的企业投资行为, 也就是在相互影响的投资决策中, 每个企业的投资决策行动都会考虑市场中其他企业的投资行为, 充分考虑竞争因素来进行投资决策。市场竞争维度的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框架[10]。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随着实践的发展, 国家、人民和企业自身对电网投资决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电网企业在进行电网投资决策时必须采用现代方法、技术和工具综合考虑四维投资决策模型所囊括的每一个方面, 四维投资决策模型为电网企业的电网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和框架体系。
4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必将伴随着大量的项目投资, 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应用先进方法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效益。本文在简要综述现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 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提出了一个项目投资决策的四维框架概念模型, 并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初步分析了该框架体系在电网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设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 笔者建议要逐步深化和完善这一概念模型, 并强化应用研究, 在其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逐步研究提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项目投资决策技术,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戴淑芬, 陈翔.实物期权理论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 :68~71
[2].王里克, 舒华英.实物期权与传统投资决策理论的对比评价[J].科技和产业, 2006, 6, (10) :45~53
[3].张晓波, 田千喜.投资决策理论综述[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 2008, (4) :3~5
[4].刘升.项目投资决策理论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23 (2) :95~99
[5].张夕勇, 丁慧平.基于序列投资的汽车项目投资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 (4) :52~58
[6].闫文周, 刘金想.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大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3) :144~145
[7].刘涛.基于实物期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8].田季员, 安实, 张少军, 等.基于投资跳扩散的研发项目投资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S1) :283~286
[9].田廓, 张怡, 王尔康, 等.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 2009, 37 (10) :1623~1626
企业融资决策 篇10
随着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我国在G20、 APEC、BRIC中影响力的持续增加,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十八大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更凸显出企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尤其是在现今我国经济后转型期,企业高投入低回报、筹资方式混乱、资本结构欠佳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怎样优化资本结构、怎样提高筹资效率、 怎样保证稳且准的筹资决策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战略意义。 基于此,本文选取A公司的案例,通过构建灰靶决策模型,实证探讨了灰靶决策理论在A企业筹资决策中的应用问题, 以期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筹资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深入挖掘企业筹资潜力,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筹资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 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各种筹资渠道或资金市场,采用恰当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企业资金运动和财务管理的起点和基本环节。筹资决策是企业为满足投资要求,从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比较满意方案的过程。 目前企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有内部留成、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因此, 如何来确定筹资方式就成了企业在筹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企业筹资活动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目前的筹资决策主要还是依靠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 导致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这使得量化分析筹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理论界对筹资决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李慧云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并指出了应用此方法在筹资决策中应注意的问题;张悟移等基于CAMP对资本成本进行估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卞青云从企业筹资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筹资方式的选择; 董辉运用Excel建立了财务管理筹资策略模型; 范洪波等建立了企业筹资决策的激励约束模型,并对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加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最优资本结构; 刘星等以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和剩余股利政策为例, 讨论两种股利政策对筹资决策的不同约束,构建出我国上市公司筹资决策优化模型,并提出在其他股利政策下的建模思路; 周建国探讨了资本结构与杠杆作用对筹资决策的影响, 得出杠杆作用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 应根据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价值的影响进行筹资决策的结论。综观筹资决策相关文献,多集中于对筹资决策的方式渠道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而通过筹资方式的优劣排序进行筹资决策分析的研究尚有较大探讨空间; 另外以往文献多采用层次分析、EVA和CAPM模型进行分析决策,鉴于此,为了增强决策准确性,本文选用灰靶决策模型, 通过估算A公司6种筹资方式的先后顺序, 来探索灰靶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应用方法, 旨在拓宽企业筹资决策渠道,寻找最优筹资决策。
二、灰靶决策模型的建立
灰靶决策是灰色系统决策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模式序列的灰关联分析理论。 按命题信息域 ξ(θ)的要求,在一组模式序列中,找出最靠近子命题 ξi(θ)目标值的数据构造标准模式,然后各模式与标准模式一起构成灰靶, 则标准模式便是灰靶的靶心,按子命题 ξi(θ)的含义,远离靶心的模式为靶边,往上远离的模式称为上靶边,往下远离的模式为下靶边。 每一个灰关联差异信息空间中的模式与靶心的灰关联度称靶心接近度。 基于靶心度可以进行模式识别、 分级和选优。 令wi为多级性指标序列,ξ 为wi的命题,POL(max)、POL(min)、POL(mem)分别为极大值极性、 极小值极性、适中值极性。
则:(1)对于i∈I,称wi为 ξ 下灰模式,wi(k ) 为i模式k指标的数据,w(k)为k指标模式列,w0为标准模式; (2) 称T为灰靶变换,x0=(x0(1),x0(2), ...,x0(n)) =(1, 1, … ,1)为标准靶心;(3)称为靶心系数,r(x0,xi)为xi的靶心度;(4)若x*i=maxi{r(x0, xi)|r(x0, xi)≥gshd}, 其中gshd为靶心度的门槛值,则称x*i为优化模式;(5)若(0,100%)为区间, 记为S,Sj为S的子集,且S=∪j∈JSj。 当r (x0, xi)∈Sj, 称i模式的等级为j。
三、实证分析
当今市场竞争激烈,讲求规模效益的情形下,如何以尽量低的成本,最佳的资本结构,及时稳妥取得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资金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但筹资方式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指标决策问题。 决策指标的复杂性、决策者的知识水平、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实际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 从而使决策本身具有灰色不确定性。 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应遵循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以及方式经济的原则。A公司为我国中部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拟筹资引进一条新生产线。在充分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筹资原则选定A公司各筹资方式的评价因素及特征量见右上表。
评价因素包括4个指标,其中资金成本(x1)和额度(x2) 为定量指标,根据同行业标准给出;可操作性(x3)和对经营权的影响(x4)为定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各专家打分综合得出。
第一步:建立标准模式。
参加分析的指标序列为:
wi=wi(k)={(wi(1), wi(2), ..., wi(n))}, i=1, 2, ..., 6; k=1, 2,…
当k=1时,资金成本为极小值:
w0(1)=minwi(1)=(2,15.63,6.23,9,3,7)=2
当k=2时,额度为极大值:
w0(2)=maxwi(2)=(300,1 000,700,800,350,40)=1 000
当k=3时,可操作性为极大值:
w0(3)=maxwi(3)=(0.9,0.4,0.5,0.3,0.7,0.6)=0.9
当k=4时,对经营权影响为极小值:
w0(4)=minwi(4)=(0.2,0.8,0.6,0.4,0.1,0.3)=0.1
则标准模:
w0={w0(1),w0(2),w0(3),w0(4)}
第二步:进行灰靶变换。
对于待分析模式w1={2,300,0.9,0.2}进行灰靶变换:
同理可得:
第三步:计算靶心系数。
对于模式x1(对应内部留成)其差异信息为:
取=0.5,利用靶心系数计算公式得:
第四步:计算各模式的靶心度。
根据靶心度公式计算可得:
进行排序得到:
r(x0,x3)>r(x0,x6)>r(x0,x1)>r(x0,x4)>r(x0,x5)>r(x0,x2)
根据以上计算可得出6种筹资方式的优劣顺序为: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内部留成,公司债券,赊购款,发行股票。
第五步:选择关联度在0.65以上的三种筹资方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q(x0,x3)=0.3459,q(x0,x6)=0.3437,q(x0,x1)=0.3104。
四、结果与建议
若综合考虑上述的各因素时则首选银行贷款, 然后依次是融资租赁和内部留成, 而且各种方式筹集的资金比例最好是银行贷款占35%, 融资租赁占34%, 内部留成占31%。 决策者可以参考上述计算结果决定各种筹资方式的先后顺序和所筹集资金的比例,以使筹资决策最佳、资本结构最优。
企业的筹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资金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 资金过剩也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果降低,形成浪费。 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筹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确定企业合理的筹资方式及规模。
(一)确定合理的筹资金额
首先,要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有一定的规划。现金预算是企业资金规划的有效手段, 科学的预算制度有利于企业明确未来的资金需求;其次,应充分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过大会扩大企业财务风险敞口。最后,应了解企业的市场规模。企业的市场规模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者应客观估计市场规模从而确定适当的筹资规模。
(二)构建最佳资本结构
在筹资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经营规模存在差异,而资本结构又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于筹资方式的选择,必须要调整好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 在充分权衡筹资成本与风险的前提下, 筹资决策应以最佳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预期筹资成本,避免债务资本过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 管理层应将筹资成本比例最佳的资本结构作为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重要依据,以期实现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
(三)增量筹资与存量筹资相结合
论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 篇11
关键词 企业 决策 伦理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6-0049-05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绝大多数评判是基于一些公认的法规的,尽管一般规则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澄清行为的最低标准起到了必要的作用,但它们仍属于外部强加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我们要进行的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而是往往同时存在多个被选方案,包含几种价值目标的决策分歧,通过运用可利用的全套实际道德规则仍然无法做出决策。当我们对各种可替代的方法进行排列,以最现实的方式推断出可能的后果以及对这些道德规则和伦理准则进行应用时,则开始了理性、情感地寻找决策的过程。当决策者在处理伦理困境中或大或小地界定自己责任的界限和内容时,便使自己具有了“伦理身份”,这种伦理身份认同形成了他们的道德品性。伦理认同是逐渐从决策模式之中产生的,通过“在道德品性形成的抽象理论领域思考真正的道德问题”,我们才能创立现实可行的经济伦理,才能培养一种直觉判断感及道德品质完整感,使我们的职责与准则,决策与可能的后果之间保持让人接受的平衡,让我们的行为有令人满意的合理理由,并得出感觉完满的决策。
一、决策伦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正如它已经表现出的那样,可以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构成人类行为和判断的伦理思考而变得更有解释力。伦理价值本来就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考量,伦理道德因素是建构市场的一个基础性、中介性要素,市场是人类追求物资(功利)与精神(道义)的行为总和。
首先,从市场经济的运行来看,市场的交易行为成为人们道德的基础。市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成果,它的形成不仅具有经济必然性,而且还具有道德合理性。就以对市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的交换行为来说,市场交换是人类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方式,市场交换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交换行为本身包含伦理道德于其中,那些“不道德”的方式从长期意义上来说不可能形成市场。市场主体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自由的,交换双方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尊重、信任是主体自身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双方对私人利益的关切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共同利益”。双方行为的那个“共同利益”,虽然是双方互利的纽带,但它本身并不是双方自觉“放到心上”的支配行动的动因,而是作为利益计算和权衡的条件加以考虑的。双方交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结果,只是客观上实现的。博弈论中著名的“囚犯两难定律”表明,虽然诚实与合作并非是自私者的最佳选择,但双方诚实与相互合作对整个社会来说比双方欺骗更有效率。因此就客观过程来说,每个个人利益的满足正好就是共同利益的实现。用黑格尔的思辨语言表述就是“在劳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主观的利己心转化为对其他一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有帮助的东西”。他说,“这是一种辩证的运动”,对个人来说则是一种“不自觉的必然性”。 ① 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伦理观念调整着人们的行为,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规则及交易的公正性、伦理性体现并决定了经营者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因此说,市场经济与伦理建构存在互动机制,两者和谐互动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不和谐互动时,阻碍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要素来看,“市场效率”是伦理评价的一个客观尺度。市场效率的伦理价值,一是表现在它的结果上,由于市场效率推动社会物资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增大了社会公益,有利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终极伦理目标的实现创造物资前提。二是表现在它的内在机制上,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的出
发点和前提就是把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人都尽 可能安置在公平对等的位置上,他们都有“平等的”追求自己利益的个体权利。市场机制包含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对人的人格独立性、主体性、人性的自利本能等人性的内在规定的认可和尊重。市场的行为逻辑是:以人的自利、效用最大化偏好为动机,以体现人的独立、平等、信任的“制度安排”为中介,以参与者的互惠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为结果。正如布坎南在他的《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一书指出的,“如果一个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维护它就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的,至少是不人道的”。 ② 市场经济确定的社会动机与目的,就是试图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必然性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有其客观前提和基础。
注释:①②〔美〕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7页。〔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10页。
第三,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看,企业决策的伦理评价是实现道德行为的更为有效的方法,是避免更多法律监管的明智策略。在道德行为中,决策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当然是自由的,但行为能否通畅,意志能否张扬,以及决策行为后面深层的动因,是由历史的必然性决定的。首先,社会的生活准则或规范对社会成员起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它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遵循。同时,这一社会规范又必须是符合历史的必然性,要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要求相吻合。其次,个体对于现时的道德善恶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能从理性认识的层面上把握社会生活的准则。道德伦理的积极引导依赖的是不同于外在制裁的内在约束力量,即人的理性自觉,人的良心机制,人的积极主动性,道德主体的行为动因在于自身的内在意志约束,如果仅仅用伦理规范的外在他律性来定义道德,则违背了道德的初衷。实际上,企业决策者往往是把遵循道德、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视为一个成本和收益函数。再者,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处于各种社会力量的制约之下,伦理行为和企业成功发展两者会聚合。因为一个由仅仅遵循法律而很少有其它道德约束的企业团体组织,很难显示出真正的凝聚力和整体性。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定的伦理规范并通过伦理评价这一手段权衡决策,引导发展,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整合作用,这正是伦理评价的力量所在。
二、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内涵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企业决策进行有益的伦理分析。第一个角度是对企业决策所追求的适当目标进行定义,其中心问题是把利润作为主要的还是唯一的目标;第二个角度是对企业决策的运作过程进行描述,其中心问题是企业决策表达核心价值和信念,并把它们转化为有计划行动的依据。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它是市场关系人格化的产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常是围绕着“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推论展开的。由于个体理性的经济模型往往假定企业决策仅仅是决策者(产权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另外一种使用私人产权的形式,无论其个人伦理价值观如何,都迫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无情,自然而然地把利润最大化看作是最重要甚而是唯一的目标。然而,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对经济现象的溯源分析,必须对人的行为有所洞见和把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 因而人类欲望、需要的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与他人的相互行为,即社会行为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是藉此把人类社会运动看成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经济行为只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特定情况而已。经济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我们生活中其它一系列目的的条件和手段。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性具有二元性、多元性,自利的考虑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动机和内容。“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对人的行为动机作了极其狭隘的 预设,排斥了对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关注,拒绝了人类更基本的价值目标和任务。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追求有关。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这种关系,规定了对人类社会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从商品交换的过程来看,人们在交换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反之,这种交换关系也是人格化的经济关系。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伦理的独立存在,它不仅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有伦理关系贯穿其中,有人的意志、愿望和道德理想在起作用。人在这里作为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和实践者,要代替商品物去感知、思考和交换。这种在经济关系中产生的,由一定的人格主体进行的,以一定自觉意志相对待的关系,就是经济伦理关系。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手段,既有道德的,也有法律的,还可以说有政治政策的。正如布坎南在《自由、市场和国家》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任何交易或交换中,个人参加者(都可能)有一种作伪、欺诈、骗取和违约的自私自利的动机。法律、习惯、传统、道德、教训———这些都是设计出来或演化形成以限制或控制这些短期私利的行为。只有这些制度限制成功地运用,从市场过程形成的自发秩序才能使个别想象的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② 从企业决策的运作过程来看,“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体现人类效用函数的偏好被抽象成单一的经济偏好,从而把一个丰富的,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社会人抽象成一个冷冰冰的,只善于功利计算的经济动物。” ③ 且不论把人的经济属性抽象出来孤立地考察是否符合科学逻辑的要求,就是在经济领域内,也不能忽略影响企业决策的价值判断在内的隐而不彰的事实。人不只是单面的“经济人”,人的欲望的实现方式,人的经济活动动机与动物的谋生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他受伦理道德的规范和调节。为金钱而金钱,为财货而财货的行为,虽然在很窄的意义上有其存在理由,但这种行为毕竟不具备经济学的普遍意义。当人们受单一的经济刺激左右时,事实上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与动物在食物刺激下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目的在经济学中常常被认作是“最后的财货”,而手段则是“财货”。换言之,纯粹的经济目的是不存在的,经济合理性仅适用于手段的精确性和适宜性,企业决策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在各种可能和机会中进行选择的过程,是多中取一的过程。正如哈耶克所说,追求金钱是因为金钱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远为广泛的选择机会。
注释:①②③叶航:《经济学视野中的人类道德》,《学术研究》2001(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8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8页。
每个人在行为内心总存有一种欲望或价值等级,这种等级是人的行为调节器,人本着这种等级去行动,使他选择较为迫切需要的东西,并舍弃不那么迫切需要的东西。企业伦理决策评价的要旨就是把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在伦理规范体系中加以整合,并在企业决策行为的利益性基础上提升其所追求目标的境界。
三、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实现
伦理评价是道德价值的反映,是表达一定社会、时代的道德体系对社会中道德活动现象的肯定或否定,褒扬或贬抑的价值判断。严格而论,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评价总是把一定的价值事实同评价主体及其需要联系起来认识。企业决策不仅仅是生产销售、资金运转、风险投资、经营策划等纯经济行为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内蕴着政治、法律、道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影响的社会性行为的整合过程。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来看,市场经济不仅需要诸如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等实物形态的投入,而且也需要诸如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资本介入,而伦理道德正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 ① 。所谓道德资本,从内涵上说,它是指投入经济运
行过程,以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 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合;从外延上来看,它既包括一切有明文规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制度条例,又包括一切无明文规定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民风民俗等等。从表现形态来看,道德资本在微观个体层面,体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在中观社会层面,体现为一种社会资本。从功能发挥来看,道德资本与其它资本不同,它不仅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人文动力,而且是一种社会理性精神,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②
首先,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源于市场机制所实现的生产要素配置优化,而配置优化有赖于要素的自由流通,要素的自由流通是以利润率的平均化为前提的,而利润的平均化正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一般说来,人们的市场行为,总是遵从“最小—最大”的原则,即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愿意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如果纯粹就这一过程看,那么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交换领域,都似乎或多或少地使人感到某种利己主义的倾向。但交换的核心在理论上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一桩交易活动的达成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经由个人利益的盘算,最后以双方互利的结果而告终。即使在非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交换双方只要一方愿意放弃其较不需要的东西,来换取其眼下更为急切想要的东西,这也算实现了互利的目的。这种市场交换的经典性说明在亚当•斯密那里表述得更为明白了。在斯密看来,重要的是要唤起人们的自利心理,这种自利心理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告诉人们为别人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最有利社会的用途”。 ③ 就表现形式和思想动机上看,人们显然是循着自利的目的进行的,然而就实际内容和最后结果看,却又达成了利他主义的境界。这是市场交换所提供的一种神奇的逻辑。亚当•斯密把他看成是“伟大的自然主宰”通过“看不见的手”完成了结果对动机的修正,从而实现了从形式利己主义到实质利他主义的转化。
注释:①②③〔美〕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5-27页。王小锡:《再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2(1)。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3)。
在市场条件下,由于提供同一产品和同一服务的竞争广泛存在,以及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企业决策若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此时,竞争者就会“乘虚而入”,那他自己将一无所获。因为他所面临的是具有同样动机、同样处境和同样权利的人。只有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与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各方的利益才能都得以实现。所以企业决策愈是能够既追求个人私利又兼顾他人利益,就愈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利益。这样,“把自私本能在合乎理性的情况下化为社会品德”,“整个复杂的非理性化世界被简化为一个理性世界。在此框架下,人类的分子便很巧妙地安排在一个趋利避损的单极系统里。这一伟大的安排秩序工作,并不是由于有什么人在从中指导,而是由于自身利益和竞争这两大因素的作用,自然会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物整理得井井有条。” ① 人们的自私动机,通过相互竞争,就会发生出乎意料的结果,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和整个社会的协调一致。竞争机制是把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引导到利人利群境界的桥梁。这正是“看不见的手”之伦理价值所在。自由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中的一切成员互相抵触的自私心理转化为使大家双赢的结果,这一机制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境界活动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精神动力,从而建构起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须的经济伦理及其评价体系。
其次,经济增长和发展有其伦理价值目标。经济发展的冲突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而且直接冲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带来人性、情感需求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企业决策不能无视资源、环境的价值,片面追求利润最大 化,更不能只从经济的层面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伦理价值观念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深层次研究,必须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正确反映和处理企业与伦理,企业决策与资源、环境的多元关系。其中,“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道德规诫”。 ②
第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自己投入的资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企业决策的权力、责任、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市场主体权、责、利的伦理道德,是在超越私人联系的市场关系中处理自身的权力、责任、利益方面应该坚持的伦理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模式,它是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和道德的主要内容。首先市场主体是法律上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拥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并且市场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权利平等,因此具有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财产权利”和决策权利。其次是市场主体的责任。企业决策者必须承担与权利相关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权利与义务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准,并且要求承认市场主体的利益多元化。市场主体既看重个体的“私”利,又强调社会的“公”利,公私兼顾,义利合一。权责利三者合一是市场主体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秩序和扩大现代交换关系所必须的伦理基础。
注释:①②古斯塔沃•洛佩斯•奥斯皮纳:《教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一个地区与国际性的挑战》,《新华文摘》2001(6),第174页。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0页。
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篇12
关键词:企业,资本成本,决策
一、资本成本的含义和构成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企业资金成本是指各类资金包括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企业进行投资前,先要筹集投资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融资有两类:一是进行内部筹资,内部筹资是通过企业提取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进行的;二是外部筹资,通过债权性筹资和权益性筹资进行的是外部筹资。相比于内部筹资,外部筹资的成本是明显的,是必须要进行支付的。而内部筹资需要的仅仅是机会成本,从会计上来讲,内部筹资是不需要花费费用的。外部筹资则需要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我们所说的筹资的资本成本。从微观来看,资本成本影响着企业价值,并体现在整个财务决策过程中,资本成本也是投资等活动的评价标准。从宏观来看,资本成本在发展资本市场以及建设证券制度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引导资本流向,加强资源配置。
(二)资本成本的组成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筹资成本和用资成本。企业在获取资金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是筹资成本,如在发行股票和债券过程中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公证费等。用资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所要支付的成本,如企业支付的股利和银行借款的利息费用。对于企业来说,用资成本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需要支付的,而筹资成本仅仅是在筹集资金时进行支付,可以进行一次性的扣除。
另外企业的资本成本还可以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分为个别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边际资本成本。企业通过某一项融资方式进项融资的资本成本是个别资本成本,例如长期借款成本、普通股成本、优先股成本等。对各项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就得到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的权重是各项融资所得到的资金在总融资额中所占有的比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扩大规模,需要追加投资,追加筹集所产生的资本成本就是边际资本成本,边际资本成本的大小是对最佳筹集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资本成本可以用绝对数或者相对数来表示,用绝对数表示的,如资金使用费、长期借款费;用相对数表示的,如借入长期资金即为资金占用费和实际取得资金之间的比率。在财务管理中,一般多使用相对数来表示资本成本。
二、企业资本成本在经营中的作用
(一)企业资本成本是评价方案的重要标准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不同渠道筹集的资金会产生不同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但不管选择何种渠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是资本成本。现代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往往采取使用动态评价法,相比较于静态评价法,动态评价法更加能够体现出货币的时间价值,因为外部筹资会产生资本成本,所以动态评价法是更优的评价方法。常见的动态评价方法有内涵报酬率法和净现值法。
内涵报酬率是指项目本身所带来的收益率,企业对投资的项目的内涵报酬率和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当项目的内涵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该项目的投资是值得的;反之,就不值得对项目进行投资。
净现值是某一特定时期内现金流入的总现值和现金流出的总现值之间的差额。企业使用净现值法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只有项目所产生的净现值大于零才值得投资,而对项目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所用到的折现率就是资本成本。从实践来看,净现值法是一种较简便和常用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
(二)企业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选择资本结构的重要依据
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两种主要方式,两者各有优劣,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筹资金额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确定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企业会选择债务筹资,利用财务杠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但是债务筹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负债的成本,企业选择不同的资本结构也就选择了不同的风险和资本成本。企业需要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使企业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好处,又能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应该让筹资得到资金的收入等于筹资所产生的成本。
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比较时,企业需要关注的是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资本成本。企业需要依据个别资本成本来的高低选择筹资方式,同时也要将个别资本成本和风险结合,确定出一个最优的企业资本结构。另外,最优资本结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的不同时期而不断变化的,根据行业的不同,最优资本成本也是不断变化的。最优资本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合理的资本结构能使得企业的预计投资收益率高于企业的资本成本,而最优的资本结构是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
(三)资本成本在衡量企业效率中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和资本利用情况的重要的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那么其资本运用的效益较好;反之,则较差。近年来,逐渐兴起了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改变了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只重视收益而忽略成本的一贯做法。经济增加值(EVA)是价值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变量。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得到经济增加值,只有当企业的收益率高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时,企业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利用经济增加值对企业经营进行评价,通常对公司采取统一的资本成本,如可口可乐公司对全球的业务统一采取12%的资本成本。但在各单元实际情况有较大区别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资本成本。
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我们总结出使用经济增加值的优势。首先,经济增加值人们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价更加客观,在注重收益的同时也看重成本。其次,经济增加值的使用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在企业考虑追加投资时,资本成本成了硬约束。
三、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现在的企业中,由于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偿还债务,所以对企业来说债务成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企业往往忽视了股权资本成本,很多企业认为股权资本成本是不需要偿本付息的;另外,在技术上,股权资本成本的估计模型在应用上还有大量的困难,使企业难以确定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例如,国内缺乏作为无风险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分散、组合程度低。难以估算的股权资本成本使我国企业对于资本成本的重视远不如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二)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研究的发展
首先,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到现在短短的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期间,发展起了一批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大致相同,没有学到国外先进企业的精髓,而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浅尝辄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需求远大于供给,基本上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是十分迅猛的,每个行业都是买方市场,企业收益远远高于了资本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基本不用考虑资本成本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模式必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市场将会逐渐趋于稳定,资本成本必将逐渐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约束,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对资本成本的研究就成了必要,以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合理。
四、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展望
资本成本是关乎资本市场基本架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素。首先,资本市场是多要素统筹共同作用下的系统工程,而资本成本能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保障资本市场整体健康运转。在这一系统中,上市公司是最活跃的因素,上市公司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使资本市场处于波动中。
正是由于资本成本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完善资本成本约束,构建合理的经济体系。首先,要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初期,为了安全性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以国内投资者为主。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主要还是境内投资者,但从长远来看,合理的引进境外投资者有利于我国企业树立资本成本意识,促使国内企业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
其次,要强化管理者的资本成本意识。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经营者受雇于股东,企业的经营者受雇于股东大会,与企业受益的联系稀疏是资本成本控制的巨大漏洞。要从利益联结和监督约束两方面强化管理者的成本意识,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最后,要在资本市场上培育战略投资者,只有真正成为战略投资者才能让股东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分离的优越性。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环境,通过特定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采取一定的方式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降低筹资组合的总体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终的理财目标。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制度必须越来越完善,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的效益,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期待资本成本能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能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伟.有关资本成本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2]李颖,江倩.论资本成本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7).
【企业融资决策】推荐阅读:
企业融资决策路径07-26
会计融资决策05-08
对公司融资决策10-07
企业伦理决策10-27
企业融资:融资环境论文11-19
企业经营决策方法05-28
企业财务成本决策06-17
企业决策者07-08
企业战略决策09-07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