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融资决策(通用10篇)
会计融资决策 篇1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一种规范, 其存在的目的是使会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人们一直倾向于将会计准则当作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但事实上, 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 这些数字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根据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理论, 不同的会计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不同的会计信息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 从而影响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本文着眼于新会计准则对报告企业自身的影响, 重点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的影响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 根据企业未来经营与发展策略的要求, 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 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场所。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资本市场规范和发展的前提, 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资金融通才会规范、有效。
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 包括证券市场和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从各国的经验看, 资本市场的健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规章、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对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规范化的资本市场中, 投资者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前景进行投资决策而不会有过多的投机色彩, 这必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现代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一方面, 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中普遍遵守的实务标准, 它为企业融资建立了市场规则和秩序, 对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会计准则为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了信用基础, 减少企业融资活动的风险, 促进企业融资活动的发展, 从而保障和促进国家经济、金融体系规范、稳定发展。没有会计准则, 就不可能形成统一、高效率的会计信息系统, 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形成。
可以说, 会计准则的改革、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二、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技术缺陷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企业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尺度, 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 企业价值代表企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是他们评价企业优劣、进行重大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非常注重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 因为进行投融资决策必须按市场规则使用市场价值。然而, 由于会计准则本身的技术缺陷,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编报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传统财务报表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即使是最完美的会计准则, 也不一定代表了最公允的经济后果。事实上, 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和一些强势集团的存在, 现行会计实务中被采纳的会计准则往往并不是具有最公允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规范。尤其是当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标准方面存在多重选择时, 我们选择的标准并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价值, 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按照现行会计准则提供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财务报表的可用性很差。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会计政策是用以指导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一系列原则、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从其产生之日起, 就存在着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后果理论 (ECT) 认为, 会计信息并不是抽象的数字, 这些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 不同的数字将会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有效证券市场启示如何, 会计政策选择能够影响企业价值。
三、会计准则的国别差异对企业的跨国融资成本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国别差异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资金的国际流动使相关国家认识到对世界各国会计规范进行协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希望采用一套普遍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 降低全球投融资的成本, 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竞争。2000年中国石油、中国联通、海洋石油等公司在海外上市时, 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显然, 如果不调整两者之间的差异, 则很有可能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而要在国际投融资或者经济往来中, 经常性地调整各国会计信息的差异, 不仅大大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 更重要的是模糊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给投资者的经济决策带来混乱。
国际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不同, 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 各国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是不同的, 一般要求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会计信息, 有些国家还允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 (IAS) 提供会计信息。这意味着如果A国企业要到B国证券市场融资, 就必须按照B国的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 (若B国允许) 编制财务报告。对许多企业而言, 即使其产品的技术标准非常先进, 可以通行国际市场, 但如果其财务报表不是按资本市场所在国或者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编制的, 而是遵循本地区、本国的会计准则报告的, 它们就根本无法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跨国融资。
综上,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是按照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外投资将呈现出越来越普遍, 产权关系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营运风险愈来愈重要。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所需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随着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 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 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 而各种类型的资金所有者则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基金以及其他证券的途径实现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会计准则是现代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企业融资是否能够规范有效地进行, 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健全与否。
关键词:会计准则,企业融资,融资决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N].中国证券报.2001.04.
[2]、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彭剑君, 黄中生.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
浅析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 篇2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对融资所涉及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具体分析。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其次,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预见性。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條件,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并果断做出决策。
二、融资方式选择
(一)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这是由其经营的复杂性决定的。无论是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金,还是购买设备和零备件的中长期贷款,甚至产品营销的各种费用和卖方信贷都需要外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及的面相对较宽,风险也相应较大,融资难度也要大一些。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租赁融资等。
商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库存商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促销活动中的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量小、频率高、贷款周期短、贷款随机性大。但是,一般而言,风险相对其他类型中小企业较小。从银行贷款是其最佳选择。
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是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最理想的融资渠道。创业资本与其所扶持的企业之间是控股或参股关系。风险投资公司可从创业成功企业的股份升值中较快的回收创业投资,用其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其失败项目的损失,实现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良性循环,以不断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功创业。
(二)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的特点是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采用租赁融资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金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
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中小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融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即将推出的二板市场将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还可采用下列3种融资方式: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其具体方式是由买方企业出资收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卖方股东取得现金后认购买方企业的现金增资股;或是由买方企业出资认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而卖方企业股东用以认购买方企业的增资股。这两种方式下,双方股东都不需要另筹现金便可实现股权置换。二是杠杆收购,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它是买方企业通过举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并从目标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方式。
三、融资规模决策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首先要确定融资规模。融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偿还困难,增加风险。如果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就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量力而行确定企业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确定融资规模可使用经验法和财务分析法。
经验法是依靠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分析、判断能力来确定融资规模。采用这种方法时,首先由熟悉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家,根据过去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放各种表格等形式,对上述初步意见进行修正补充。经过几次反复后,形成最终结果。这种方法通常在中小企业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情况下采用,或是作为定量分析法的辅助方法来采用。
财务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状况,从而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实际操作中可用来分析的比率很多,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但最常用的是通过分析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确定企业所需资金。财务分析法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资料和专门技能。如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用该方法确定融资规模,一般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报表,以便资金供应者能根据财务报表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资金额。而企业自身也必须经过慎重分析来确定融资规模。
四、融资期限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时,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者的风险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看,企业融资一部分用于维持流动资产资金占用,一部分用于长期投资和购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周期短、易于变现、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和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短期借款等。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其数额较大、占用时间长,适宜选择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
另外,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还可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3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采用配比型融资政策时,每项资产将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即临时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获得;永久性流动资产和所有的长期资产通过长期融资来获得。这种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也可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
采用激进型融资政策时,临时性流动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解决,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策略使用的短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缺点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包括利率上升、再融资成本升高的风险以及旧债到期难以偿还和借不到新债的风险。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融资环境比较宽松,或者正好赶上利率下调,则具有更多短期融资的企业会获得较多利率成本降低的收益。
采用稳健型融资政策时,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方法下使用的长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特点是风险小,但融资成本较高,其收益也较低。
(作者单位:北京环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会计融资决策 篇3
一、企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企业既要提高产销量,增加企业的总收入,又要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活动,企业融资的目标是资金成本低,财务风险小,并使企业达到最佳的营运资金的资本结构。从企业融资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股权资本和负债资本,股权资本是企业所有者自有的资产,即所有者权益,负债资本是企业通过对外融资的负债。企业资本结构是是变动的,其构成情况反映了企业相关各方权、责、利的状况,它反映了企业所有权、债权及经营权三者之间状况。企业资本的融资方和资金融出方在决策前需要分析资金是否会达到预期的收益、企业还本付息的保证程度、以及资本回收期等问题,他们分析的依据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一般情况下,当企业负债太多或拥有过量的短期资本,企业就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会给企业经营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财务活动的安全性带来影响。企业自有资本与负债的比例的变化给企业财务活动带来不同的影响,合理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是企业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前提,对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企业价值
这里所说的企业价值是企业资本的折现值,它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企业价值是动态的,体现的是企业资本的时间价值,它受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也受企业偿债能力和持续营运能力的影响。多样化的投资会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投资利润低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降低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经营多样化与利润的最大化是不同的概念,企业在资产与业务重组后,会提高其竞争力,增强获利能力,提升企业价值。
3、资本成本
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资本也是有成本的,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是资本成本的两个方面。与企业筹集资金活动相关的所有费用为筹资费用,其大小与企业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有关,企业使用资金过程支付的贷款利息等支出是用资费用,这是企业给资金提供者的报酬。资本成本是企业确定融资决策主要依据,只有通过资本成本分析,企业才能选择最恰当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才能拟定最佳的筹资方案;在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时,企业也是依资金成本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企业确定最优的筹资方式组合时,主要的依据是边际资本成本,并在企业既定的资本目标结构前提下,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综上企业融资决策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等,而上述因素的合理确定均会用到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中所谓的公允价值就是买卖双方在熟悉市场情况、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体现的是交易的公允性。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
1、影响投资性房地产价值的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是企业为了赚取房租和资本增值而持有的房产,大多企业都持有这类资产,这种房产的公允价值与会计账册上取得该类房产成本价格不一致,需要通过价格评估来折现。在新会计准则制度下,这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上不再计提折旧、摊销,企业的费用相应减少, 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就相应增加;当房地产公允价值受房地产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波动时,当期的损益表会直接反映这种波动,这就给报表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报表使用者必需要了解房地产的各类影响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相关政策、影响房地产的区域因素、市场状况等,根据这些因素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会计报表来确定这类资产的交易是否具有交易价值。
2、造成企业金融工具账面价值计量不稳定
短期股票投资是会计报表中最常见的金融工具,它属于交易性金融性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下, 这类“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与股票市价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数量的大小;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与市价差异被计入了资本公积, 这样当期损益和企业的净资产就不受影响。
3、影响企业重组时公允价值的计算
企业重组交易时,既要考虑权益资本重组的公允价值,也要考虑企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并通过利润表反映其相关损益。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可以计入当期损益的包括债务与其支付对价的差额、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在这个规定下,有些债务负担严重的绩差企业可能会通过债务重组增加其当期利润,其所反映的价值不是企业真实情况的体现,甚至给一些需要夸大其内在融资内力的企业以可乘之机。
三、新会计准则中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除上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外,新会计准则中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也对融资决策产生影响。
1、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债券,在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它可以转换成普通股股票。这种债券既有债券的特性,也有股票的特性:首先它是债券,具有债权,投资者能够根据其利率收取到期本息;其次是可转换性,这是可转换债券独有的特点,当它转换成股票后,债券的投资者就成为企业股东,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按其拥有的股份分得企业利润。
只有可转换债券的持有人拥有是否将债券转换成公司普通股股票的选择权,如果他选择将债券进行转换,一般是按照债券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实施,如果不进行转换,可转换债券就一直保持债券的特性,其持有者可以等到债券到期时收回本息,也可以在债券到期前将其出售变现。由于可转换债券有这个选择权,这类债券一般利率较低,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转换债券的一个不足是当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后,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会让企业控股股东易主。
2、新会计准则下可转换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给企业融资决策带来的影响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在旧企业会计准则下,一般是在“应付债券”科目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处理,在债券未转换前,采用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债券到期时,按是否转股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当债券转换成股票时,就按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否则就按普通债券到期偿还本息进行会计处理。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作了重大的改变,既保障可转换债券投资者获得本息的能力,又保障他们可以在企业股票市价上涨时,按照债券所约定的低于市价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股票。对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合理性表现在:一是对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更准确。新准则规定要按实际情况把可转换债券的权益部分和负债部分分开,当债券还没有进行转换,债券还为债权时,可以根据债券的权益部分确定企业的实际资产。二是对企业资本结构合理与否做正确评估。由于把债券的权益部分和负债部分分开,不管可转换债券的负债部分是否需要偿付,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都可以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资本结构的真实情况。
结论: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调整与扩充,企业对会计准则的这些变化要及时进行关注和运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通过对企业投资房地产价值、金融工具账面价值和企业重组是公允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融资决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方法变化也将改变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策。企业只有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分析它给企业融资决策带来的影响,才能为企业寻求最佳的融资方案,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为企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乃飞, 陈艳。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 2007, (4)
[2]岳中刚。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1)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 2010
[4]施东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0, (7)
会计融资决策 篇4
关键词:融资;公司价值;经理人
一、公司代理人操纵企业融资,影响公司价值最大化
公司融资结构主要有: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以及公司的分红、派息等股利,如何选择公司融资结构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958年和1963年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和莫顿·米勒出版了两篇学术巨著(MM理论),其中论证的核心是公司融资结构,即著名的“无关性理论”,揭示了经济学中一个最令人吃惊的理论:公司融资构成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各种债券融资两方面,以及其他的公司分红、派息等股利政策,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总价值无关。“无关性理论”是把公司比作成一个比萨陷饼如何被分享,公司融资结构不影响比萨陷饼本身的大小。因此,经理人(管理者)和控股股东应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过度忧虑有关公司的配置效率,公司的分红、派息的事情上,而是把他们自身投入到使他们的公司与此相关价值最大化中去。
让·梯若尔开始研究公司融资时,没有采纳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MM理论,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没有论述关于“代理成本”,没有考虑到公司的大小、经理人是否尽力去把它做大、公司价值是否最大化等等问题。梯若尔采用阿道夫·伯利(Adolph Berle) 和加纳德‘明斯(Gardiner Means)的理论,伯利和明斯在1932年出版了经典著作,论述了美国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经理人掌握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集中的经济权力,并滥用经济权力牺牲股东的利益。这是经济学家们最早探求“代理成本”,剖析代理问题的成因一一由于被委托掌管公司的经理人滥用经济权力,导致股东财产上受到的损失,将股东们贬到单纯出资人地位的操纵公司运作的现象。让,梯若尔认为“现代企业融资的背后是企业内部人,他们不追求利于股东利益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行为。”大多数的金融公司的创新都是基于这一前提的,上市公司设计好的增发、配股或新股高溢价发行模式,从而促使投资者把钱委托给经理人,期待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
二、融资成本决定公司的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1中国平安再融资,引发A股市场剧烈震荡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布了《关于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后,引发了中国平安股价和中国A股股票市场大幅下挫,公司市值受到影响。中国平安公司再融资议案是公司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按照中国平安公布方案时,市场股价98.21元,公开增发的再融资约1400亿元,与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共计融资约1600亿元。如果这一议案得以实施,巨大的再融资额将创下历年中国A股市场再融资额之最,然而再融资方案竟没有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
从2006年5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后,中国证券市场增发的融资分为定向增发与公开定向增发两种模式,而定向增发与公开定向增发在发行价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定向增发的价格低。迄今A股市场破发的绝大部分是公开增发。原因一是公开增发融资额巨大,市场抽血明显;二是全部现金认购、绝大部分要小股东承担,大股东很少承诺参与;三是增发价高,按招股书刊登日股价为基准,公开增发定价比定向增发高得多。这样,大股东只是参与定向增发,回避高价的公开增发。显然,我国证券市场在融资增发制度的设计上,允许大股东做出损害持有人利益,是典型的制度缺失推动了经理人损害中小股东。
中国平安的公開增发,大股东汇丰控股不参与高价发行的公开增发,同时还积极支持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因此,一部分持有中国平安股票大小股东们毫不犹豫地抛出股票,促使股票在21日、22日连续两日跌停,未抛出股票的股东们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带动了A股市场中具有再融资项目的股票股价急剧下跌,整个A股市场恐慌,中国平安公司股票总市值迅速缩水。
2中国平安斥巨资收购富通50%股权,股东对其前景担忧
由于中国平安对募集资金用途没有作出解释,又是如此巨额再融资,令股东们疑虑:中国平安公司管理者是否慎重对待再融资和项目的运作。但随着其公布再融资议案后收购富通50%股权的行为,进一步加重了股东的担忧。富通集团受“美国次贷”冲击,风险不断暴露,投资者更加清晰认识到海外投资“风险大于机遇”,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收益的下降将会影响公司利润。收购富通50%股权的行为,进一步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持股信心,仅仅几个月股价由98.21元跌至最低点的38.76元(7月3日),跌幅达60.53%。这是公司管理行为和股东利益不一致产生激烈冲突的结果,与让·梯若尔描述“代理问题”的情形惊人相似:过度投资的掘壕沟策略。反映了公司经理人在公司经营中,扩张为先而不是效益为先的发展战略,不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3被忽视的公司股权融资成本
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由于基础制度的缺失,对再融资的决策制度上没有对公司经理人“代理问题”有“软约束”,上市公司可以远低于市场利率的融资成本(有时甚至是恶意的零融资成本)进行股权融资,不给予广大投资者投资现金回报,迫使投资者在股权融资中必须自担风险。
在公司经理人看来,似乎不存在任何硬约束,忽略了我国中小投资者价值投资理念日益成熟的情况,中国平安的中小股东们因拒绝“恶意圈钱”,使得股票市场出现股价的剧烈波动,已经造成上市公司总市值降低,造成公司轻易遭到敌意收购的后果,而且公司牺牲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丧失了公司的公信力。以保险业为公司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保险公司,社会诚信是公司竞争中最宝贵的资源,丧失社会诚信的结果使原有的客户和潜在的客户流失,为此支付沉重的社会成本。
以上这些实际上构成了对公司经理人的有效约束(“硬约束”),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因此,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总价值。
三、公司的融资代理人问题
现在,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的分析框架离不开对“代理成本”的理解,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关键所在,广泛用作标准的分析工具。自从经济学家们开始严肃地研究解决“代理成本”问题之后,证实了大量的地区都存在着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潜在冲突。处理代理问题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发行债券(但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法律上强制经理人支付债券利息,而且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股权融资这方面的影响要少些,因为它没有义务支付给股东股金和股息。大力发展公司债,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对公司融资形成约束。
让·梯若尔认为,近几年来在如何减少股权代理成本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债务与资产的比率之外,另一个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采用的两个方法:激励机制(例如,分配管理层持有股票),分配管理者和股东报酬;管理者、公司股东因交叉持股而形成更好的相互监督。
会计融资决策 篇5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和跨国融资的现象日益增多,我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走国际趋同之路。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实现了国际趋同,获得了IASB、欧盟等组织的认可。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全世界更大范围内得以接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全球经济中的可比性,降低了财务信息报告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这两个方面的进步和成果,会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国内外投融资成本、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上述这些,既降低了财务融资的成本,又拓宽了企业投融资的渠道和市场。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新企业会计准则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
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比较低,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股票发行制度不完善,产权改革不到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导致其资本结构不合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加之资本市场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多个领域改革的同步深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趋于合理,与“新优序融资理论”、信号模型、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等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得以逐步纠正。
2、公允价值的引入——企业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离实际。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尽管如此,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在物价总体趋涨的情况下,如果资产反映公允价值,对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在其他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账面资产价值增加,账面现实的负债率及其代表的负债风险会下降,但实际却未必如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目标资本结构,因此企业在考察资本结构时,应充分关注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排除宏观经济的影响,遵循谨慎性原则,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1、旧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旧准则对于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长期负债,在“应付债券”科目核算。基本做法是:可转换债券在未转换前,会计核算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按期计提利息,并摊销溢价和折价;债券到期时,如果没有转股,与普通债券偿还本息的会计核算一致;债券到期时,如果转股,按债券账面价值结转,不确认损益。
2、新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算规定主要在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四个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规范。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可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赋予投资者未来以特定价格 (转股比率) 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
3、新旧变化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处理方法,更符合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可转换债券既保障了投资者获得本息的能力,同时又赋予他们在企业股票市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将债券转换为股票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而价格却高于市场上类似但不具有可转换权的债券。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处理的重大变化,主要优点有:一是由于将可转换债券的权益成分和负债成分进行了拆分,使得在债券的持有期,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二是尽管可转换债券所包含的负债可能永远都不需要以现金偿付,但投资人可以从报表中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正确评估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由于准则规定的变化,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清晰地看到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将不再是减少利润的工具,投资人也不会被可转换债券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分析出可转换公司债券对每股收益指标的影响。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发行可转换在债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利弊权衡,从而找到最佳的融资渠道和方法。
参考文献
会计融资决策 篇6
1 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1) 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原则, 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2) 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财务报告的目标也侧重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3) 体现了中国特色。新会计准则适应我国的国情, 在关联交易、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政府补助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上保持了中国特色。
(4) 在新业务方面有所突破。新准则制定了规范金融工具、保险合同等新业务的会计准则, 并在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在会计计量上有了重大突破。
2 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一般长期资金来源包括长期债务资本 (如公司债) 和权益资本 (如普通股) 。在许多理论分析中, 一般假设企业只以普通股与公司债券两种融资方式筹措经营所需资金。
融资偏好是指导行为主体对于不同融资方式进行选择的排列顺序。
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四种, 包括美国财务管理学家大卫·杜兰特 (David Durand)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莫迪格莱尼 (F.Modigliani) 和米勒 (M.Miller) 著名的MM理论、以MM理论为基础的权衡理论、迈尔斯 (My-ers) 和马吉洛夫 (Majluf) (1984) 的如今称为优序融资理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如今影响最大的是优序融资理论, 它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
3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的影响
所谓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的影响, 主要是指对我国企业在境外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由于原企业会计准则还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 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差距较大, 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中会计信息的沟通, 尤其是对我国企业在境外融资行为有许多不利影响。新准则完全抹去了原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的计划经济原则, 对原准则的会计目标进行了根本的变革。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 修改后的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 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保持一致, 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变革, 标示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育成熟, 可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可以使得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融资文件等均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 提高了国际融资的效率, 同时降低了财务信息报告和会计信息理解与应用的成本。
4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4.1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比如, 按照已经公布的年报估计, 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将可使整体股东权益上升15%左右。所以, 可能会出现股市上涨而市盈率和市净率不升反降的极端情况。市场分析家如果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出现泡沫、是否过高, 尤其在公司相互持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将长期利好于资本市场发展, 并促使企业资本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 我国多数国有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 其实这种融资也不能称其为融资, 而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残余, 等、靠、要的表现。
4.2 公允价值的引入可能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从而影响资本结构。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表面上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而实际上更具真实性、可靠性。表面上, 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实际上, 它首先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是通过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来达到提高相关性的目的。但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 我国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 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 也是基于我国国情, 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企业往往拥有的大量固定资产, 在物价水平总体上涨的情况下, 如果资产反映公允价值, 其账面资产价值增加, 账面体现的现实的负债率及其代表的负债风险会下降, 但实际却未必如此。这种实际情况与会计信息所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未必一致的现象, 将会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融资时不但要考查资产与负债的合理性, 还要考查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对融资后的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必须合理掌控, 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时, 应充分关注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5 可转换公司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计量方法进行了变革, 彻底改变了原准则不考虑损益而只将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做为一种长期负债来处理, 到期或转股时只计算票面金额和应得利息进行支付或转股。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处理做了重大变化, 将可转换债券的权益成分和负债成分进行了拆分, 可转换债券不在只是一种负债, 同时也有权益的体现。使得在债券的持有期, 可以准确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 我国会计准则体现的这些的诸多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不断改革的方向, 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也是逐渐显现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们应正视会计准则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正确解读新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减少企业的融资风险。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企业跨国经营、跨国上市、跨国投资和跨国融资的现象日益增多, 我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舞台。要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必须走国际趋同之路。本文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资本结构的影响, 可转换债券计量方法的变化对融资决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议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 篇7
一、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选择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 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 中小企业要对融资所涉及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综合具体分析。
首先, 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 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 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较, 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 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其次, 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 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超前预见性。因此, 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 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 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 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 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并果断做出决策。
二、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决策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 首先要确定融资规模。融资过多, 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 增加融资成本;也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 偿还困难, 增加风险。融资不足, 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 就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 量力而行的确定企业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确定融资规模可使用经验法和财务分析法。
经验法是依靠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分析、判断能力来确定融资规模。采用这种方法时, 首先由熟悉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业人员, 根据过去所积累的经验, 进行分析判断, 提出初步意见;然后, 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放各种表格等形式, 对上述初步意见进行修正补充。经过几次反复后, 形成最终结果。这种方法通常在中小企业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情况下采用, 或是作为定量分析法的辅助方法来采用。
财务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 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状况, 从而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实际操作中可用来分析的比率很多, 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但最常用的是通过分析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确定企业所需资金。财务分析法通常比较复杂, 需要一定的历史资料和专门技能。如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用该方法确定融资规模, 一般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报表, 以便资金供应者能根据财务报表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资金额。而企业自身也必须经过慎重分析来确定融资规模。
三、中小企业融资期限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 企业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时, 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者的风险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看, 企业融资一部分用于维持流动资产资金占用, 一部分用于长期投资和购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周期短、易于变现、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和占用时间短等特点, 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 如商业信用、短期借款等。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 其数额较大、占用时间长, 适宜选择长期融资方式, 如长期贷款、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另外, 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 还可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采用配比型融资政策时, 每项资产将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即临时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获得;永久性流动资产和所有的长期资产通过长期融资来获得。这种决策的优点是, 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 也可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
采用激进型融资政策时, 临时性流动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解决, 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策略使用的短期融资较配比型多, 其缺点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这些风险包括利率上升、再融资成本升高的风险以及旧债到期难以偿还和借不到新债的风险。当然, 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 如果企业融资环境比较宽松, 或者正好赶上利率下调, 则具有更多短期融资的企业会获得较多利率成本降低的收益。
采用稳健型融资政策时, 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方法下使用的长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特点是风险小, 但融资成本较高, 因此, 其收益也较低。
四、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筹, 二是直接融资, 三是间接融资, 四是政府扶持资金等。自筹资金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主要有业主 (或合伙人、股东) 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用的资金;个人投资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等。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显然, 这种融资方式只有公司制中小企业才有权使用, 而且, 一般公司制中小企业的债券和股票只能以柜台交易方式发行。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政府扶持资金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在各种融资来源和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 一方面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另一方面,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不同。
(一) 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从融资角度看, 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各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融资方式选择如下: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 这是由其经营的复杂性决定的。无论是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金、还是购买设备和零备件的中长期贷款, 甚至产品营销的各种费用和卖方信贷都需要外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 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 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及的面也相对较宽, 因此, 风险也相应较大, 融资难度也要大一些。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租赁融资等。
商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库存商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促销活动上的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量小、频率高、贷款周期短、贷款随机性大。但是, 一般而言风险相对其他类型中小企业较小。因此中小型银行贷款是其最佳选择。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 此类中小企业除可通过一般中小企业可获得的融资渠道融资外, 还可采用吸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个人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进行创业。
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是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最理想的融资渠道。创业资本与其所扶持的企业之间是控股或参股关系。风险投资公司可从创业成功企业的股份升值中较快的回收创业投资, 用其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其失败项目的损失, 实现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良性循环, 以不断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功创业。
个人投资也称“非正规风险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 对于所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 是一种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 同时孕育着巨大风险的企业的早期投资。这种投资往往是民间的, 自发的、个体的和分散的, 它们往往以权益资本的方式进行。从投资方式上讲, 个人投资与风险投资相似。早在1903年, 五位个人投资家就投资于后来成为经济巨人的福特汽车公司。更早些, 1877年贝尔电话公司在创建时就得益于个人投资。现在的苹果公司和亚马逊网上书店 (AMAZON) 都在早期得到过个人投资的帮助。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 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管理, 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基金, 于1996年6月开始启动。该基金作为中央政府的专项基金, 扶持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主要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社区型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性, 它们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 容易获得各项优惠政策, 如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对于该类中小企业, 应首先考虑争取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 其次也可通过社区共同集资取得成长所需资金。
(二) 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选择
任何企业的发展, 都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阶段, 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在不同发展阶段, 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特点是资金需要量大, 信息不透明, 缺乏抵押品, 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 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 可采用租赁融资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金成本较高, 但筹资程序简单, 速度较快。
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 进入成长阶段, 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 融资条件相对较好, 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 中小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 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 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 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 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 制约因素较多, 但融资金额大, 风险低, 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 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企业, 一旦进入发展阶段, 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 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 我国即将推出的二板市场将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企业, 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 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 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一阶段, 中小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 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 扩充企业规模, 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 中小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 还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 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其具体方式是由买方企业出资收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 卖方股东取得现金后认购买方企业的现金增资股;或是由买方企业出资认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 而卖方企业股东用以认购买方企业的增资股。这两种方式下, 双方股东都不需要另筹现金便可实现股权置换。二是杠杆收购, 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它是买方企业通过举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 并从目标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买方企业用以收购的自有资金往往小于收购总资金, 其大部分资金 (一般70%—80%) 系举债所得, 贷款方可能是金融机构、社会个人甚至是目标公司股东, 贷款以目标公司资产作担保, 并由目标公司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三是买壳上市, 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 达到控股水平之后, 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智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 以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
五、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是资产负债表右方的基本结构, 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 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因素、融资成本因素、风险因素、融资结构弹性、企业控制权等。
行业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有较大影响,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因各自所处行业不同, 其负债水平也不同。行业资金周转率、行业风险水平、行业资产特点、行业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都会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 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它费用。一般来说, 企业自有资金的成本较借入资金成本高。这是因为: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支付, 增加负债可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企业所得税。而自有资金的利润分配由税后利润支付, 没有抵税作用。另外, 债权人按约定获得固定利息, 即便企业破产, 也会在企业投资人之前受偿, 所以债权人承担风险较低, 其要求的回报也较低。相比之下, 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 需要获得较高的回报。因此, 自有资金的成本较借入资金成本高。在各类借入资金中, 专业银行贷款利息通常较低, 但中小企业从该渠道获得的可融资数量有限, 有时不能按时到位。从其他非专业银行或金融信贷机构借款, 通常利率较高。对于商业信用, 如果企业在现金折扣期内付款, 则没有资金成本;如果放弃现金折扣, 则资金成本会很高。对于租赁融资, 出租人对承租人的要求较低, 但出租方所要求收益率通常高于各类贷款的利率。可见, 负债融资按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商业信用 (不放弃现金折扣) 、借款融资、债券融资和租赁融资。在自有资金中, 留存收益只有用资成本, 而其他自有资金除了用资成本外, 还存在发行成本, 因此, 留存收益成本比其他自有资金成本低。综上所述, 从融资成本角度看,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应为:商业信用融资 (不放弃现金折扣) 、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留存收益、其他自有资金。
在确定融资结构时, 中小企业还要考虑自身所面临的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其中, 财务风险对企业融资结构安排会产生较大影响。财务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举债而带来的到期不能偿债而导致破产的可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借入资金的增加导致投资者收益波动性增加的可能。企业常常在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与避免财务风险之间处于两难处境:企业即要加大负债在资本总额中比重, 以充分享受财务杠杆利益, 同时企业要尽力避免因负债比重加大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 中小企业考虑财务风险因素进行融资结构决策时, 应遵循的原则是:当全部资金利润率大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 借债是有利的。当然, 不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较为保守的决策人员倾向于低负债融资,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敢于冒险的人则倾向于以较高的负债融资以求更高的利润回报。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弹性指企业融资结构状况对理财环境及财务目标变动的适应程度和调整的余地和幅度,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数量弹性、融资方式弹性和融资成本弹性。
从中小企业控制权角度看, 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债权人只对债务本息拥有到期要求权, 不具有对公司的控制权。而投资人对企业具有控制权, 所以当企业增发新股票时, 如果原有投资者不按其出资比例购买新股, 增发新股就会削弱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当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也不能固守控制权不放。比如, 一个面临破产、急需资金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有风险投资公司愿意进行资金投入, 虽然接受投资后原有股东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 但从长远考虑, 企业应积极接受投资, 因为生存是最重要的。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当前企业的融资环境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融资机会选择、融资规模决策、融资期限决策、融资方式决策、融资结构决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决策
参考文献
[1]姚明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2, (01) .
[2]程丽慧.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研究[J].胜利财会, 2006, (03) .
[3]李铮.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J].胜利财会, 2007, (03) .
基于异质信念的公司融资决策 篇8
关键词:异质信念,投资者情绪,融资决策
1 引言
异质信念是指不同投资者对相同股权的价值 (或期望收益) 有不同估计, 也称为观点分歧[1,2]。Kreps (1990) 、Kurz (1994) 认为理性经济人由于先验信念不同会产生异质信念[3,4]; Harris和Raviv (1993) 、Kandel和Pearson (1995) 认为投资者对相同信息的不同解释会产生异质信念[5,6];Hong和Stein (2007) 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原因总结为先验不同、信息不同、对相同信息的解释不同[7]。
Miller (1977) 将投资者异质信念引入金融学之后[1], 在异质信念假设下, 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展开研究, Williams (1977) 、Jarrow (1980) 、Anderson等 (2005) 、Fama和French (2007) 研究资产定价问题[8,9,10,11], Peterson和Pamela (1982) 、 Doukas等 (2006) 研究股权收益[12,13], Comiskey等 (1987) 、 Ritter (1991) 、 Scheinkman和Xiong (2003) 分别研究市场交易量、 公司IPO行为、 市场投机等[14,15,16]。
公司融资研究中, Modigliani和Miller (1958) 假设所有投资者对股权价值有同质信念[17], 之后代理成本理论、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等主流融资理论沿用同质信念假设, 没有考虑公司融资中投资者异质信念因素。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模型简化, 二是这些理论以管理者目标最大化为决策标准, 较少关注融资决策中的投资者目标和投资者行为。
近来, 国外少数学者已开始研究公司融资中异质信念的影响, Allen等 (1999) 研究公司新技术项目融资时, 将投资者信念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类[18], Dittmar和Thakor (2007) 构建融资决策事件序列, 分析管理者和投资者观点不一致对公司股权债券融资选择的影响, 但对投资者异质信念未加考虑[19]。Chemmanur等 (2009) 利用美国资本市场再融资数据, 实证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 但没有给出模型分析[20]。
国内学者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特点, 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刘端等 (2005) 、何佳和夏晖 (2005) 、李小平等 (2007) 、杨艳和陈收 (2008) 、肖作平 (2008) 分别研究市场时机、控制权、盈余操纵、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等融资决策影响因素[21,22,23,24,25]。同时国内学者对异质信念进行了探索, 在异质信念假设下, 朱宝军和吴冲锋 (2005) , 张维和张永杰 (2006) 研究资产价格[2,26], 王擎 (2009) 、张小成等 (2008) 分别研究并购绩效、IPO溢价和金融异象[27,28]。但从异质信念视角对融资决策的研究并未发现。
投资者异质信念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2,29]。目前我国正在完善股票市场,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因此从异质信念视角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规律, 对于完善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从理论上分析融资决策中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影响?异质信念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是否具有解释力?本文在投资者异质信念假设下, 建模分析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并以沪深A股再融资公司为样本, 实证检验模型预测, 力求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本文第1节介绍异质信念及相关融资决策研究文献;第2节模型分析并提出实证预测;第3节实证设计;第4节给出实证结果及相关分析;第5节结论总结及政策建议。
2 模型及预测
假设公司融资是一个三时期模型, 有三个时间点t=0、1、2。
在t=0时, 公司资本全部为股权, 有一净现值大于0的投资项目, 项目需要的融资额为I. 管理者对项目收益实现时 (即t=2时) 的原股东股权价值估计为VM, 不同的投资者对t=2时的原股东股权价值的估计不同。借鉴Miller (1977) 的异质信念描述[1], 如图1所示, 纵轴表示投资者对股权价值的估计值, 横轴表示高于某一估计值的累计投资者人数, 曲线ABC表示高于不同估计值的人数不同, 即投资者对股权价值存在异质信念, 直线GH表示投资者具有同质信念, 曲线A1B1C1表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程度小于曲线ABC.
在t=1时, 公司选择发行股权或者债券, 目标是原股东股权价值最大化。如果发行股权, 公司全部股权的α份被出售。为简单计, 假定债券的利率为0。
在t=2时, 投资项目收益实现, 公司原股东及新投资者 (股权或债券投资者) 获得投资收益。
假设股票市场投资者人数足够大且有限, 记为N, 任何一个投资者只能购买一股 (个人资金有限, 不能购买全部股票) 。如果公司发行股权 (融资额为I) , 需要S个投资者购买才能发行成功。则市场竞价的结果将是最乐观的S个投资者购买股权。由于股权以统一的价格发行, 故如果第S个乐观投资者投资股权, 则所有最乐观的S个投资者都将投资股权, 故考察股权发行的成功条件, 只需考察第S个乐观投资者。
如果公司不发行股权, 则公司可以成功发行债券, 因为有足够的债券投资者 (债券利率为0, 债券投资者没有损失) 。
管理者的目标是原有股东的股权价值最大化。如果在t=1时公司发行债券, 则管理者认为的原有股东股权价值为VM. 如果在t=1时公司发行股权, 若投资者的异质性程度如图1中ABC所示, 则第S个乐观投资者认为原有股东股权价值为V, 公司价值为V+I. 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 (我国资本市场严格卖空限制) , 公司卖出的股权份额α满足 (V+I) α=I. 管理者认为原股东的股权价值为 (VM+I) (1-α) 。
故公司股权融资的条件为:
VM< (VM+I) (1-α)
s.t. (V+I) α=I
由上式可得V>VM, 即:当投资者对原股东股权价值的信念大于管理者对原股东股权价值的信念时, 公司才会选择发行股票, 反之, 公司选择发行债券。故公司发行股票的概率可记为P (V>VM) 。
若投资者的信念如异质性程度更小的A1B1C1所示, 则第S个乐观投资者认为原有股东的股权价值为V1<V, 故P (V>VM) >P (V1>VM) 。特别地, 如图1所示, 如果V1<VM<V, 则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为ABC时, 公司发行股权, 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为较小的A1B1C1时, 公司选择发行债券。
由此有, 预测1: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管理者 (公司) 采用股权融资意愿越大。
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估计, 可以分为股票基本价值和偏差, 同一股票的基本价值是确定的, 偏差的大小反映投资者乐观程度, 即投资者情绪的高低[30,31]。如果投资者信念的异质性程度相同, 如图2中的A2B2C2和ABC, 形状相同表示异质性程度相同, 但A2B2C2表示的投资者平均信念低于ABC, 故A2B2C2表示的投资者估计偏差小于ABC, 即投资者情绪低于ABC.
若投资者的信念如图2中A2B2C2所示, 即投资者情绪低于ABC, 则第S个乐观投资者的价值估计为V2<V, 故P (V>VM) >P (V2>VM) 。特别地, 如图2所示, 如果V2<VM<V, 则投资者情绪为ABC时, 公司发行股权, 投资者情绪为较小的A2B2C2时, 公司选择发行债券。
由此有, 预测2:投资者的情绪越高, 管理者 (公司) 采用股权融资意愿越大
3 实证设计
3.1 样本选择
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 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30日发行债券和股权再融资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选择理由基于以下两点:①2005年前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预测数据较少, 且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或企业债;②2005年后中国股市经历了典型的牛市、熊市和平衡市, 样本区间具备代表性。在样本观测期内, 如果某公司在一年内多次融资, 则以首次融资作为样本;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的融资作为不同的样本。
考虑金融行业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 剔除金融公司;另外剔除样本期内被PT或ST处理公司, 以反映正常公司的融资。得到有效样本877个, 包括379个股权再融资样本和498个债券融资样本。其中股权融资包括增发和配股两种, 债券融资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债券融资公司的数量在各年基本平衡, 股权融资公司的数量2007年最多, 可能的原因是2007年投资者情绪较高, 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较大, 乐观的投资者增多。
3.2 指标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融资类型 (TAPE)
融资类型指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结果, 即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 故融资类型为二元离散型变量, 用数学描述如下:
①投资者异质信念 (IHB)
异质信念描述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在股票收益和资产定价的异质信念因素研究中, 通常采用分析师预测离差、超额换手率或超额收益波动率作为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
超额收益波动率作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是分析师预测离差延伸出的间接指标[5,32], 且需要剔除影响收益波动的其他各种因素 (市场因素、公司规模等) , 故本文不采用此指标。本文分别采用分析师预测离差 (DISP) 和超额换手率 (MATO) 作为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
分析师预测离差是最早用来衡量异质信念的指标, Deither等 (2002) , Anderson等 (2005) , Dittmar和Thakor (2007) 将分析师预测离差作为异质信念的指标[10,19,33], 原因是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中, 分析师与投资者信念具有一致性。
本文借鉴Dittmar和Thakor (2007) , 使用每股账面价值将分析师预测离差标准化, 作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19]。表达式为:
其中, frestk代表第k个分析师对样本公司融资年度每股收益的预测, K代表预测样本公司的分析师人数,
另外, Mi11er (1977) 指出换手率可以衡量投资者的异质信念, 因为对未来持不同意见的投资者之间将会产生交易, 悲观者将股票卖给乐观者[1]。Hong等 (2006) , Garfinkel和Sokobin (2006) 的研究都发现换手率能够用来衡量投资者的异质信念程度[34,35]。
故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还采用超额换手率作为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替代变量, 对模型预测进行实证研究。参考Garfinkel和Sokobin (2006) 的调整方法[35], 本文先将每天的换手率以市场整体换手率进行调整, 剔除市场整体状况 (如重大经济政策公布, 恐慌心理大范围扩散) 的影响, 然后以再融资预案公告日及前第5天 (共6天) 的市场调整后的平均日换手率, 减去公告日之前第6天至之前第125天 (共120天) 市场调整后的平均日换手率, 剔除流动性需求的影响。超额换手率 (MATO) 公式如下:
其中, Voli, t代表股票i在第t天的交易量, Shsi, t代表股票i在第t天发行在外的股份, Volt代表第t天市场总成交量, Shst代表市场第t天发行在外的股票总量, 6天为公告日前的平均异质信念天数, 120天为流动性控制周期的天数。
②投资者情绪 (SENT)
针对我国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变量有央视看盘指数、 封闭式基金折价、 新增股票开户数等。伍燕然和韩立岩 (2007) 认为新增股票开户数代表场外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 能更直观的反映情绪, 当情绪高涨, 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热情就高, 月新开户数就高[36]。本文以预案公告日所在月份沪深股市新增股票开户数 (单位:百万户) 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替代变量。
(3) 控制变量
尽管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预测1和预测2中的投资者异质信念和投资者情绪两个因素, 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因素会对公司的融资决策产生影响。参考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
①公司规模 (SIZE)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 大公司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较低, 市场价值扭曲较小, 发行股权受到的损失较小, 倾向于股权融资。
权衡理论认为, 规模大的公司更容易实施多样化经营, 分散经营风险-破产风险和融资成本较低, 在债券市场容易获得更多的债务, 倾向于发行债券。
本文采用证券发行预案公告年度上年末, 公司账面总资产 (单位:万元) 的自然对数作为公司规模测度。
②资产实物性 (TANG)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 有形资产担保的债务可以降低债权人由于信息劣势而可能导致的信用风险, 因而可以降低筹资成本。因此, 若公司拥有较多的有形资产, 则公司可以以此作为债务融资的担保, 从而降低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因此, 有形资产比例大的公司更容易选择债务融资。本文采用有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作为资产实物性的替代变量。
③盈利能力 (PROF)
权衡理论认为, 公司盈利水平高时, 公司有支付利息的能力, 利息支出具有减税的效应, 故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偏好发行债券。
优序融资理论则认为, 公司的盈利能力强时, 内源资金充足, 公司将减少对外部资金的需求, 同时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弱, 股权被低估的概率小, 故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参照证监会的考察方法,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嚏代变量。
④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度 (BOD)
权衡理论认为, 公司融资时考虑债权的税盾效应和破产风险的平衡, 存在一个最佳的目标结构, 当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优目标资本结构的时候, 融资行为将具有向目标资本结构回复的趋势。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BODi, t-1=CSi, t-1-CSoptionali, t-1, 其中CSi, t-1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CSoptionali, t-1为最优资本结构, 参照刘端和陈收 (2009) 、屈耀辉和傅元略 (2007) , 选用行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替代CSoptionali, t-1[37,38]。
3.3 基本模型
被解释变量融资类型TAPE是二元离散型变量, 因此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及最大似然估计法, 考察公司融资决策与异质信念、投资者情绪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融资决策是依据决策前上市公司的特征做出的, 因此, 对于描述上市公司特征变量的财务指标采用融资公告年度前一年末的数据。
回归基本模型如下:
其中, i表示融资公司样本序号, t表示该公司的融资年度, F (·) 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 Pr (TAPEi, t=1) 表示公司发行股权融资的概率。在实证回归中, 除了回归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主要关注解释变量IHB (替代变量为DISP和MATO) 和SENT的系数符号及显著性。根据前述理论预测, 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投资者情绪越高, 公司发行股权概率越大。因此若该理论预测成立, 则系数β1>0, β2>0将显著成立。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样本单变量差异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预测, 本文将877个融资样本分为379个股权融资样本和498个债券融资样本两组, 研究两组样本在异质信念、投资者情绪和公司其他特征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来检验两组样本变量均值差异性, 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样本公司特征变量的中值差异性。本文所有实证结果均采用Eviews 6.0软件分析数据得到。
注: *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单变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股权融资样本的异质信念替代变量分析师预测离差 (DISP) 均值高于债券融资样本44%, 均值差异性t检验在1%水平下显著;中位数高于债券融资样本36%, Wilcoxon秩和检验在5%水平下显著, 支持预测1的结论: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公司越倾向于股权融资;异质信念的另一个替代变量超额换手率 (MATO) 股权大于债券, 且差异显著, 也支持本文的预测1。月新增开户数 (SENT) 股权的均值大于债券48%, 中值大于债券37%, 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 支持预测2。
另外从单变量分析可以看出, 与股权融资概率正相关的控制变量有: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度 (BOD) 、盈利能力 (PROF) ;与股权融资概率负相关的控制变量有:资产实物性 (TANG) 、公司规模 (SIZE) 。
4.2 多变量回归及结果分析
为研究各因素对融资决策的总体影响, 除单变量分析外, 需要依据Probi模型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首先将融资类型 (TAPE) 作为因变量, 异质信念 (DISP) 、投资者情绪 (SENT) 和公司规模 (SIZE) 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然后再将资产实物性 (TANG) 、盈利能力 (PROF) 、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度 (BOD) 逐一加入自变量中, 如表3所示, 得到第一组方程eq1~eq4。
为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将方程eq1~eq4中的异质信念替代变量由DISP改为超额换手率MATO得到第二组方程eq5~eq8, 可以看到, 所得结果与方程eq1~eq4相一致。从表3可以看出, 所有回归方程的LR统计量在1%水平下显著, p值均为0.000, 说明整个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以上两组 (每组四个) 方程中, 每增加一个控制变量, McFR2都增大, 说明每个变量都有解释作用。从多变量回归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分析师预测离差 (DISP) :在方程eq1~eq4中, DISP的系数为正, 在5%或1%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权融资正相关, 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公司越倾向于股权融资, 支持预测1。
超额换手率 (MATO) : 在方程eq5~eq8中, MATO的系数为正, 全部在1%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权融资正相关, 支持预测1。
投资者情绪 (SENT) :与股权融资概率正相关, 全部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投资者情绪高的时候, 乐观投资者增多, 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 支持预测2。
上述结果说明, 基于异质信念的融资决策理论预测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立。这是因为:
①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禁止券商对客户进行融资融券, 投资者不允许卖空。使得市场只能反映乐观投资者的信念, 悲观投资者无法进入市场。异质信念越大, 对公司股权价值高估计的投资者越多, 股权融资将给公司更多融资收益。
②我国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很大比重, 且投机意愿较强。个人投资决策还未形成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 易受到外界信息和个人先验信念的影响, 具有严重的异质信念。
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完善,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布虚假信息及内幕消息时有发生, 使得投资者较难获得准确信息, 对市场信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不同投资者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别, 使得投资者异质信念较大。
注: *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另外, 在模型中, 反映公司特性的各个控制变量与融资类型 (TAPE) 的回归结果表明:
目标资本结构偏离度 (BOD) :与股权融资概率正相关, 说明资产负债率高的时候, 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 具有回复趋势, 支持权衡融资理论。
盈利能力 (PROF) :与股权融资概率正相关。这与权衡理论不符, 而是支持优序融资理论。除了盈利能力强的公司股权不被低估外,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容易满足配股或增发新股的要求。
资产实物性 (TANG) :与股权融资概率负相关, 支持优序融资理论, 说明较大比例的有形资产可以作为债务的担保, 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公司规模 (SIZE) :与股权融资概率负相关, 支持权衡理论, 说明规模大的公司由于破产风险小, 融资成本低, 在债券市场具有融资优势, 倾向于发行债券。
5 结论
本文以Mill (1977) 的异质信念假设为基础, 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①从理论上得出: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情绪越高, 公司越倾向于发行股权。这是因为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 资本市场只反映乐观投资者的预期, 悲观投资者被排斥在市场外。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 情绪越高, 乐观投资者就越多, 从而提高股权发行的价格, 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 实现原股东的股权价值最大化。
②从实证上得出:上述理论结论在我国资本市场成立。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严格的卖空限制, 为异质信念影响融资决策提供了市场条件。另外由于我国投资者还不够成熟, 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够完善, 先验信念和个人信息差异较大, 造成投资者异质信念程度较高, 对融资决策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以上结论可知, 过高的异质信念及卖空限制制度将导致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偏好, 扭曲融资项目的真实价值, 降低资本配置效率, 故本文建议:
①健全证券分析师制度, 培育强大的证券分析师队伍。通过分析师独立、专业和有效的分析, 提高个人投资者分析市场和信息的能力, 引导个人投资者形成价值投资理念, 降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程度。
②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规范信息传播渠道, 控制内幕消息, 使得信息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到达每一个投资者, 降低投资者异质信念。
③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期权等双向交易手段和金融衍生产品, 适度放松卖空限制, 给悲观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公司管理者对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利用, 使公司融资依据投资的真实价值进行,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从转股速度看可转换债券融资决策 篇9
[关键词] 转股速度 股利政策 融资决策
可转换债券既是一种很好的融资工具。实证研究表明:可转换债券可以有效降低股东、可转债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具有优化和调整资本结构的功能。可转换债券又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工具:可转换债券的债性则保证了投资者收益的安全性;另外,可转换债券投资者还可以在适当时候将其转换成股票,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从红利、送股等角度讨论了公司的股利政策对可转债定价的影响。企业关心的是投资者的转股决策,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的成长性,二者的焦点就在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速度。本文从股利政策这个角度出发,引入累计红利发放次数、红利率、累计送股次数、送股比例、累计转股比例、累计转股时间(即整个转股期已经过去了的时间)、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等因素,用实证的方法对可转换债券的转股速度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决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可转换债券转股速度的度量
可转换债券转股速度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描述,本文综合考虑累计转换比例和累计转股时间,采用如下方式度量可转债的转股速度:
显然,累计转股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累计转股比例高的可转债,其转股速度快;累计转股比例相同的情况下,累计转股时间短的可转债其转股速度快。因此,这样定义的转股速度是符合实际的。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本文选用机场转债、阳光转债、水运转债、民生转债和雅戈转债这5只可转换债券作为研究对象,并在2003年10月13日至2007年5月31日期间,①分别截取134个上述5只可转债的如下数据:累计转股比例(ccr)、累计分红次数(cdn)、上一次红利率(dr)、累计送股次数(cgn)、上一次送股比例(gr)以及剩余到期时间(t);②分别截取134+60=194个上述5只可转债相应的标的股票的收盘价格(sp)。
2.数据处理。
(1)定义可转换债券的转股速度序列如下:
tsit=ccrit/tit(1)
(2)按下列公式生成按照连续60个交易日计算的标的股票的波动率系列:
其中 (2)
3.模型设定和估计。影响可转债转股速度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考虑累计红利发放次数、红利率、累计送股次数、送股比例、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的影响。将累计分红次数、累计送股次数、上一次红利率、上一次送股比例、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作为解释变量,对可转换债券转股速度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过程中,用124个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预留10个数据进行模型的预测检验。设定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3)
运用Eviews5.0软件估计上述模型并对残差进行自相关性和ARCH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存在自相关问题,但没有ARCH效应。通过引入AR(1)消除自相关性,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下:
模型的整体上拟合较好,拟合优度R2=0.998963。各变量的系数估计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红利率的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其他变量都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累计红利发放次数、红利率以及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都显著地从正的方向影响可转债的转股速度,而累计送股次数和每股送股比例则从负的方向上对可转换债券的转股速度产生影响。
4.模型的预测误差。分别将预留的10个数据代入模型(4),对5只可转债进行预测,并用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占样本均值的百分比来测量预测的误差大小,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阳光转债外,模型对其他4只可转债转股速度的预测误差都接近或小于5%。总的来说,模型(4)能較好地估计可转债的转股速度。
三、结论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结论和建议:对于处在发展的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的企业来说,显然不适宜通过可转换债券融资。可转换债券发行时机应该选择在公司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有推迟股权融资的需要,本公司股价在未来上升的可能性较大时选择可转债融资。在可转债发行后,企业最好不要采取送股的行动,送股比例也不可太高。
参考文献:
[1]赵树青:可转换债券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和实践分析[J].商业研究,2001( 3):7~9
[2]龚太寿:基于可转换债券理论定价偏差的一个计量经济模型[J].当代经理人,2005(12):58~59
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探讨 篇10
最佳融资机会选择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 在大多数情况下, 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 确保融资获得成功。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 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超前预见性。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并果断做出决策。
融资规模决策
中小企业在融资时, 首先要确定融资规模。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 就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 量力而行的确定企业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确定融资规模可使用经验法和财务分析法。经验法通常在中小企业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情况下采用, 或是作为定量分析法的辅助方法来采用。财务分析法最常用的是通过分析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确定企业所需资金。如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用该方法确定融资规模, 一般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报表, 以便资金供应者能根据财务报表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资金额。而企业自身也必须经过慎重分析来确定融资规模。
融资期限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 企业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时, 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者的风险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看, 企业融资一部分用于维持流动资产资金占用, 一部分用于长期投资和购置固定资产。另外, 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 还可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采用配比型融资政策时, 每项资产将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这种决策的优点是, 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 也可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采用激进型融资政策时, 临时性流动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解决, 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策略使用的短期融资较配比型多, 其缺点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采用稳健型融资政策时, 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方法下使用的长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特点是风险小, 但融资成本较高, 因此, 其收益也较低。
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筹, 二是直接融资, 三是间接融资, 四是政府扶持资金等。在各种融资来源和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 一方面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另一方面,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不同。以下笔者将对这两个方面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1.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从融资角度看, 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各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融资方式选择如下: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租赁融资等。商业型中小企业, 中小型银行贷款是其最佳选择。高科技型中小企业除可通过一般中小企业可获得的融资渠道融资外, 还可采用吸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天使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进行创业。社区型中小企业应首先考虑争取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 其次也可通过社区共同集资取得成长所需资金。
2.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初创时期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 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 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 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中小企业成熟期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 还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 二是杠杆收购, 三是买壳上市。
融资结构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因素、融资成本因素、风险因素、融资结构弹性等。
行业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有较大影响, 行业资金周转率、行业风险水平、行业资产特点、行业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都会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 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它费用。负债融资按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商业信用 (不放弃现金折扣) 、借款融资、债券融资和租赁融资。在确定融资结构时, 中小企业还要考虑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当然, 不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还要取决于管理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较为保守的决策人员倾向于低负债融资,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而敢于冒险的人则倾向于以较高的负债融资以求更高的利润回报。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弹性指企业融资结构状况对理财环境及财务目标变动的适应程度和调整的余地和幅度,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融资数量弹性、融资方式弹性和融资成本弹性。
参考文献
[1]民企四大融资技巧融资决策论文.
[2]管理会计的危机及其出路融资决策论文.
【会计融资决策】推荐阅读:
融资企业财务会计08-21
应收款项融资会计处理11-02
融资租赁会计核算11-14
税务会计融资操作研究10-13
银行融资会计工作计划08-31
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与税法处理10-25
对融资租赁及财务会计的思考论文06-05
企业融资决策08-06
对公司融资决策10-07
企业融资决策路径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