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保险(共10篇)
融资保险 篇1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中, 最重要的是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融资难问题, 特别是当前的金融危机影响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更加明显,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发展融资信用保险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信用保险是权利人要求保险人担保对方 (被保证人) 的信用的一种保险。信用保险的投保人为信用关系中的权利人, 由其投保他人的信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险就是贷款银行担心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不能按时归还贷款而要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保险公司, 保证其在遇到上述情况而受到损失时, 由保险公司给予赔偿。它为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 能够缓解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及信贷配给。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1. 民间融资的不确定。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主要是指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 它不属于正规的融资渠道, 不能得到现行法律的保护, 不具有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 而且民间融资大多数是高利贷, 融资成本大大高于商业银行贷款, 这样就形成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不确定性。
2. 中小企业不能借助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问题。
随着我国证劵市场的不断发展, 利用证劵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在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实现上市流通的门槛很高, 只有少数规模大、经济效益高、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才能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 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进行直接股权融资, 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对于债券融资, 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国家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的标准, 并且我国对发行公司债券的审批比较严格, 规定了许多限制性条款, 债券融资的投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上。因此, 中小企业也无法利用债券融资。
3. 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之间对信贷资金进行竞争。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一方面考虑到贷款的成本与收益, 给中小企业贷款形成不了资金的规模收益,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每笔数额小, 频率高, 贷款的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高。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风险偏好。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或业主制企业,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信息制度不全, 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 造成风险很高,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保持稳健经营的原则, 因此贷款积极性不高。
因此,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长期资金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主要是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二、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决定了它不能够从股市或债券市场融资。因此, 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筹集基本上是从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来完成。然而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他们之间较高的交易费用, 由此产生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就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通常比银行掌握更多的信息, 是信息优势方。他们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在与银行贷款交易过程中或过程后损害银行的利益, 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银行很难确切的了解中小企业贷款投资的项目预期和实际的成本和收益;第二,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选择投资方向与贷款时承诺的投资方向是否一致;第三, 中小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不对称。因此, 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逆向选择是指发生在贷款交易前, 由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可能故意隐瞒信息, 以求在与银行贷款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贷款银行却因没有足够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则受损。
在资金的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是交易的两方。由于作为贷款者的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企业的信用水平, 偿还贷款能力及经营盈利能力不能充分了解。为了保证盈利, 商业银行不得不根据“好企业”和“坏企业”的平均信用水平、经营状况和偿还贷能力为标准来制定贷款条件,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较高的贷款利率。在该贷款利率下, “好企业”会认为贷款成本太高而较少贷款或不贷款, 而对于“坏企业”来说, 他们自身的风险很大或本来就打算贷款后就不偿还银行贷款, 因而会急于贷款, 这样信贷市场上将充满“坏企业”的借款者, 而“好企业”的借款者将退出信贷市场。当这一过程重复出现后, 随着“好企业”的不断退出, 资金的信贷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的“坏企业”, 这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会对金融资源配置不利, 会使那些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 同时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非常谨慎, 宁愿不贷也不错贷, 即银行采取惜贷策略。
(3) 道德风险。资金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就是指在中小企业取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后, 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中小企业做出损害商业银行的行为。具体的说, 在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资金后, 在信息不对称的掩盖下, 中小企业可能背离原来的承诺,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将借款投资于收益更高, 风险更大的项目, 这将偏离了银行的利益。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 商业银行面临企业不偿还贷款的风险, 为了防止中小企业的违约, 银行会采取信贷配给的方法给中小企业贷款, 即按企业违约的成本来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数额。
2. 融资信用保险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融资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 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及履约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信用保险, 从而提升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改善了中小企业与贷款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或减缓了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1) 降低逆向选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 以便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做出更准确的分类。这样可以让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更确切的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 降低或减缓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同时, 保险公司设计出避免逆向选择的信用保险契约, 即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来收取不同的信用保险费用, 并据此给予不同的信用担保最高限额。因而, 低信用的中小企业将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2) 减轻道德风险。为了规避中小企业在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承保的保险公司最有效的策略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保险条款, 即保险公司所设计的保险条款应尽量使中小企业谨守信用的边际收益为正值。这样, 那些追求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将在考虑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下选择不损害贷款银行的利益。因此, 保险公司经营贷款信用保险使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企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信息对称, 从而使信贷市场融资效率得以提高。
融资信用保险是为了实现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缓解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 是为了解决信贷资金市场缺陷而出现的金融创新。作为弥补信贷资金市场不足、实现金融资源在企业间有效配置的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险的构建将使企业更加重视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中小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三方的合作, 完全可以实现三方共赢和融资信用保险的持续发展。
融资保险 篇2
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附件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合同
合同编号:
甲方(申请人): 地址:
乙方: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鉴于甲方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且拟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保公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并拟使用乙方提供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以下简称“信保融资”),为保证此项业务的顺利进行,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 定义
1.信保融资:本合同以及与本合同相关的文件中,信保融资是指乙方对甲方已向中信保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贸易,凭甲方提供的单据、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有关凭证、赔款转让协议等,为甲方的应收帐款办理押汇或贴现。出口应收账款逾期未能收回,乙方有权向甲方追索融资本息。
2.合格应收账款: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文件中,合格应收账款是指因甲方出口货物或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尚未到期的债权。该笔应 2 收帐款不存在抵销、冲销、担保、赔偿或作其它扣减的负担,且在甲方向乙方融资时:
(1)未过期;
(2)在甲方正常贸易中产生,具有合法真实的贸易背景;(3)甲方为合法债权人;(4)符合保险单的适保范围。
3.应收帐款融资: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文件中,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乙方对甲方的应收帐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融资,为甲方办理押汇/贴现。
4.争议: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文件中,争议是指进口商拒绝接受货物或进口商和甲方之间因相关的货物出现歧义而造成进口商拒绝接受货物或对有关应收帐款提出的抗辩、反索或抵销等。
5.债务人: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文件中,债务人指对甲方应收帐款承担到期付款义务的主体。债务人包括但不仅限于:(1)进口商及其担保人;(2)信用证的开证行、保兑行或承兑/承付行;(3)本票的出票人或保付人;(4)汇票的承兑人或保付人;(5)付款保函/备用信用证的担保行/开证行。
第二条 交易的前提条件
乙方向甲方提供信保融资,甲方须满足下列前提条件,并符合乙方要求。经乙方审查,未完全满足下列条件的,乙方有权拒绝为甲方提供信保融资:
1.甲方每申请叙做一笔信保融资,须向乙方提交一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申请书》;
2.甲方签署同意接受乙方出具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
3.甲方已向乙方提交有权签署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文件和 3 单据的授权人员名单及上述人员的签字样本;
4.甲方已按乙方要求填妥有关凭证,并向乙方提交了乙方要求的相关商业文件及单据,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合同、信用证及其所有修改、汇票/本票、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合同正本及其他单据。所有副本文件或单据须由甲方加盖公章以证明其真实性;
5.甲方已办妥履行本合同及相关贸易合同所必备的法律和行政审批手续,并将相应的审批文件交由乙方查验。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审批文件的副本或与原件相符的复印件;
6.甲方已就其申请融资的出口业务向中信保公司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中信保公司向甲方出具了保险单,且甲方能够在中信保公司规定的时限内进行出口申报并缴纳保费;
7.甲方将其保单项下的赔款权益转让给乙方,甲方、乙方和中信保公司三方已签署《赔款转让协议》;
8.不存在影响本合同双方或赔款转让协议当事方履行其合同义务的政府法律、法规、规定或政策;
9.未出现本合同第六条所规定的违约事件。第三条 应收帐款的融资
在本合同第二条所列举的交易前提条件及《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中所规定的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乙方按照约定的条件和下列第 种方式向甲方支付融资款项: A.将扣除先收利息后的应收帐款融资款项支付给甲方;
B.将应收帐款融资款项支付给甲方,融资到期后向甲方收取利息。乙方按照约定的利率扣收融资利息,扣息天数按融资日至到期日(含宽限期)的实际天数计算。
具体事宜按照本合同项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申请书》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办理。
第四条 应收帐款的催收与追偿
1.发生保险合同项下的可能损失时,甲方和乙方应按第九条第3款约定的索赔方式,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向中信保公司填报《可能损失通知书》,行使索赔权,索赔的进展过程应及时通知对方。
2.所有理赔款中信保公司均应按甲方、乙方、中信保公司三方签署的《赔款转让协议》的要求支付给乙方。甲方不应违反上述规定,并应做好相应的协助工作。
3.应收账款逾期未能收回,乙方有权向甲方追索有关融资本金、利息、罚息和费用。如甲方未能及时返还上述款项,乙方有权随时从甲方在乙方总行及任何分支机构开立的账户中直接扣收或从甲方其他收汇款项中主动扣收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的有关应收帐款的金额以及任何利息、罚息和费用。账户中的未到期款项视为提前到期。
4.有关利息或罚息的追索期限从应收帐款到期后次日起算,至乙方实际收到融资本金之日止,按逾期罚息利率计收利息,直至清偿本息为止。逾期罚息利率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约定的利率水平上加收______%。
罚息计算公式:罚息=本金×实际天数×日利率。
日利率计算基数为一年360天,换算公式:日利率=年利率/360。5.因应收帐款追偿而产生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公证费用、保险索赔项下发生的费用等应由甲方承担。
6.乙方应向甲方收取的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甲方在融资本金到期日未支付的,乙方按 计收违约金。
第五条 甲方声明与保证 甲方声明与保证如下:
1.甲方依法注册并合法存续,具备签订和履行本合同所需的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签署和履行本合同系基于甲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已经按照其章程或者其它内部管理文件的要求取得合法、有效的授权,且不违反对甲方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合同和其他法律文件;甲方已经或将会取得签订和履行本合同所需的一切有关批准、许可、备案或者登记;
3.甲方在每一份需要甲方签字的单据、文件上的签字均为有权签字人的真实签署,加盖公章真实合法;
4.甲方向乙方提供的所有文件、资料、报表和凭证等均是准确、真实、完整和有效的;
5.甲方在乙方开立账户;
6.甲方所从事的与本合同项下信保融资有关的基础交易是正当的、合法的,不涉及任何欺诈、洗钱等非法行为;
7.于所从事的基础交易,甲方已获得所有必要的董事会或政府批准、交付应交税款、办妥有关的外汇管理手续、完成其他法定的登记工作,以确保本合同及乙方在本合同项下权利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以及在中国法院本合同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
8.有关应收账款代表着甲方的相关贸易对手因甲方向其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而应无条件向甲方支付的款项。甲方对用于向乙方融资的每笔应收帐款享有全部权利,包括与该应收帐款有关并可向债务人收取的利息和其它费用的权利。不存在任何针对该款项的抗辩、抵销或反索偿;
9.甲方在有关应收账款上未设立或允许保留任何担保、权益转让或为其他人设立优先权利,且不会采取任何可能损害或限制乙方与应收账款有关权利的行动;
10.甲方所申请的信保融资没有抵触进口国和出口国法律,并且对有关应收账款的付款必须是全额支付,无需缴付任何税项;
11.按乙方的要求及时提供关于出口项下货物销售情况的说明;
12.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与债务人达成任何修改应收账款相关内容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金额、付款期限等;
13.甲方应立即向乙方支付甲方收到的有关应收账款项下的全部款项,并且在该笔款项交付乙方前及在甲方控制的期间内,完全为乙方的排他利益收取和持有该笔款项并等待乙方的指令;
14.甲方严格履行其在出口信用保险单及有关保险条款所规定的一切责任和义务,所有应向中信保公司及时告知的事宜都应按照相应方式同时告知乙方,中信保公司就出口信用保险保单项下已告知甲方的事宜,甲方也应采用相应方式及时告知乙方。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擅自解除和变更其与中信保公司签订的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及其有关合同。对于同一保单适用范围内的、没有从乙方取得融资的出口业务,甲方应及时向中信保公司申报并缴纳保费;
15.甲方承诺及时向乙方支付乙方因提供信保融资而向甲方收取的有关利息和费用,包括口信用险项下理赔、索赔等待期间产生的全部利息(如有);
16.若发生可能影响甲方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立、合并、联营、与外商合资、合作、承包经营、重组、改制、计划上市等经营方式的变更,减少注册资本、进行重大资产或股权转让、承担重大负债,解散、撤销、(被)申请破产等,或涉入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
第六条 违约事件
一、在本合同期内,下列任一情形均构成本合同项下违约事件: 1.甲方未按本合同的约定履行对乙方的支付和清偿义务; 2.甲方在本合同中所做的声明不真实或违反其在本合同中所做的承诺;
3.甲方终止营业或者发生解散、撤销或破产事件;
4.甲方违反了本合同的其它约定;
5.甲方在与乙方之间的其他合同项下发生违约事件。二、一经违约,乙方将根据违约性质、程度,采取下列一种或数种处臵方式:
1.要求甲方限期纠正其违约行为;
2.解除与违约行为有关的任何一笔信保融资交易。在交易被解除后,甲方应立即向乙方返还有关应收帐款面值金额并支付从有关应收帐款到期日到乙方收到甲方付款期间的相应罚息;
3.全部、部分中止或终止受理甲方在本合同、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其他合同项下的业务申请;对于尚未发放的贷款、尚未办理的贸易融资,全部、部分中止或终止发放和办理;
4.宣布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其他合同项下尚未偿还的贷款/融资款项本息和其他应付款项全部或部分立即到期;
5.终止或解除本协议,全部、部分终止或解除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其他协议;
6.要求甲方赔偿因其违约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债权本金、利息和费用等损失);
7.仅需事先或事后通知,将甲方在乙方开立的账户内的款项扣划以清偿甲方在本合同项下对乙方所负全部或部分债务。账户中的未到期款项视为提前到期。账户币种与乙方业务计价货币不同的,按扣收时乙方适用的结售汇牌价汇率折算;
8.乙方认为必要和可能的任何其他措施。第七条 合同的修改、解除与权利行使
1.经双方协商一致,应采用书面形式修改或解除本合同; 2.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对甲方的任何违约或延误行为施以任何宽容、宽限或延缓行使本合同项下乙方享有的权利,均不得损害、影 8 响或限制乙方依本合同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其作为债权人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也不得视为乙方对任何破坏本合同行为的许可或认可,亦不得视为乙方放弃对现有或将来违约行为采取行动的权利;
3.本合同任何条款的无效均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法律效力。本合同任何条款因任何原因而无效或部分无效时,甲方仍应履行一切还款责任。若发生上述情况,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可立即向甲方追索本合同项下授信本息及其它有关款项;
4.甲方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营业范围、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情形时,其应保证在相关事项变更后10日内书面通知乙方。若因甲方未履行上述通知义务导致乙方按原通讯地址寄送相关通知、文件的,视为已送达甲方;
5.本合同双方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通知、文件等均应以书面形式发出。
第八条 法律适用及争议解决
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合同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可进行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以下第 项规定的方式解决争议: A.向乙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争议解决期间,若该争议不影响本合同其他条款的履行,则该其他条款应继续履行。
第九条 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1.《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申请书》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中的条款与本合同不一致的,以 9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业务确认书》中的条款为准。
2.若乙方因业务需要须委托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机构履行本合同项下权利及义务,甲方对此表示认可。乙方授权的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机构有权行使本合同项下全部权利,有权就本合同项下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或提交仲裁机构裁决。
3.甲乙双方约定采用下列第 种方式向中信保公司索赔: A.甲方直接索赔 B.甲方委托乙方索赔
4.。
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国际惯例及江苏银行相关规定解释或办理。
第十条 合同的生效和失效
1.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署并加盖公章后生效。2.本合同在甲方清偿完毕所有融资本息及其它一切费用后失效。第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乙方及、、各执一份,每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已阅读本合同全部条款内容,且应甲方要求,乙方已就本合同作了相应的条款说明;甲方对本合同条款的含义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已全部知晓并充分理解,签署本合同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章):
保险投资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篇3
关键词:保险投资 中小企业融资
0 引言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现有融资渠道之外另辟蹊径,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做到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双赢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现有融资途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而且融资门槛较高而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虽然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其贷款风险大,贷款成本高。如:有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小,商业银行为此类贷款要付出和大额贷款相同的固定成本,两相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选择向大型企业提供高额贷款;有的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完善,银行根本不敢发放贷款。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提供,这也是阻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因。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和其所获得的收益不相称,许多商业银行就此放弃了中小企业。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机会。除了对现有融资方式进一步挖掘潜力,扫清障碍之外,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开辟资金新源头才是解决之道。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除银行、证券市场之外,作为现代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者。
2 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经营目标
2.1 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作用 保险公司基本职能是对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在人身保险公司中,该职能格外重要。人身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增值的需求要远远高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的范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2008年,人身保险的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76%,其中的人寿保险更是一枝独秀,远远领先于其他险种。
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其特点包括:保险期限长;保险风险稳定;人寿保险采用“均衡费率”经营,即保险期间内,前期收取的保险费要高于保险人为风险事故支付的保险金,这笔多出的资金即寿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原因在于“人身保险合同是长期合同,只有以有效保险单的全部净值为基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才能充分保证寿险公司履行合同给付义务”。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是在保险期间后期弥补按均衡费率而导致的保费收入不足,寿险公司有义务对其保值增值。寿险责任准备金的使用期限较长,可以充分利用责任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
2.2 现行保险公司投资渠道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保险公司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也有对保险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现有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存在不足。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风险大;债券收益较低;不动产投资和项目投资流动性差,因此,寻求新的投资方式迫在眉睫。
2.3 贷款是可考虑的投资渠道 发放贷款是保险公司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之一,前文已经介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而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方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现有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坐拥资金,急需找到投资方向,如果国务院能够允许保险公司向社会开放贷款业务,无论是对资金需求方还是资金供给方都非常有利。
目前人寿保险产品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质押贷款的业务,这种服务只针对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投保人,投保人以其保单项下积累的现金价值作为质押,向保险公司进行贷款。这类贷款的限制非常多:贷款者只能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该贷款最高不能超过保单的现金价值;贷款时间很短,通常在六个月之内。综合以上情况,保单质押贷款还不是真正符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含义的贷款。很难想象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从保险公司的贷款而先为自己购买一份高额人寿保险,并为积累现金价值和维持保单效力,不断交纳保险费,这只会给经营者造成更大的财务压力。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尝试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能为保险公司增加收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这种贷款制度,在现今的监管体系中会遇到何等问题,下文将予以讨论。
3 我国保险公司贷款可行性探讨
3.1 经营风险 任何投资都会遭遇风险,保险公司进行贷款也不例外。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放贷要冒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保险公司是否能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关键。笔者认为防范信贷风险,减少投资损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保险公司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核查,对无法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来决定是否放款。保险公司必要时可以主动了解该企业生产和销售、资金回收、员工评价等情况,通过这些来考察该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对那些拥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对该企业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在无担保的前提下对其贷款。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做好扶植中小企业的工作。毕竟保险公司是商业企业,为保证资金安全可能不愿贷款给某些企业,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减免税款等方式补助保险公司可能失去的利润,效果要好于直接给予中小企业补助。同时,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保险公司会格外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要求做到事先防范,尽可能的消除风险。
3.2 监管制度 贷款业务传统上是一项银行业务,保险公司涉足贷款领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从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扩展到了银行业务,这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不相容。我国的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银行、证券、保险三大支柱各行其是,各有各的经营范围,对它们的监管也相应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承担。一旦保险公司开展贷款业务,这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来说是个难题,因此,如何克服监管方面的障碍,使这项新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4 结论
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在需求。如何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防止以安全性为主要原则的保险资金的损失是该项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保险公司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也应通过对保险企业的补助政策,尽量弥补保险公司的损失。金融监管体系是实施该方案的另一障碍,怎样调整现行监管体制,将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纳入监管体系中,实行有效的监管,是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王晓炜.现代保险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周骏,张中华,刘冬姣.保险业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融资保险 篇4
一、险资:后来者的烦恼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见成熟, 投资产品日见丰富, 险资的低收益却成为险资管理者的“心病”。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测算, 在现有的投资体系下,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 从2001—2011年10年间, 养老保险基金共“缩水”6000亿元。其他险资可能情况较养老保险基金好, 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据监管部门统计, 2011年我国险资的年收益率为3.14%。险资“松绑”的呼声日高, 监管部门自2010年后连续颁布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后, 这为保险资金展开多源投资确立了法律依据, 由于对保险资金的使用有严格偿债准备金的要求, 保险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在资本市场中选择既有较高收益率又有较强安全性的投资产品成为险资管理的核心。投资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城投债, 与其他类型资本联合开展保障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 既可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又可以为自身业务在该地区的开展累积人脉。险资将地融平台作为研究和投资重点之一就成为必然。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具有政经捆绑的特点, 即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振兴计划、区域规划相锁定。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寄希望于从地方经济发展中“掘金”就必须有拿出真金白银为该区域的GDP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勇气和决心。面对着现有的地方金融“蛋糕”早已切好的现状, 保险机构与地方融资平台合作成为通向区域金融市场的捷径, 就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地融平台的路径主要有:
(一) 直接投资私募债
随着国家对基建审批的放宽, 众多险资管理公司在债券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如2012年3月, 总规模为400亿的太平资产——南水北调工程第三期债权投资计划成功发行, 成为险资管理公司有史以来承接最大规模的债权募集计划。泰康资产发起设立的湖南国省干线公路债权投资计划于10月26日设立, 募资为30亿元, 投资于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
(二) 投资PE或设立FOF开展对地融平台的间接投资
险资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出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简称PE) 开展定向投资, 如目前中国人寿正在协助招行联合整合旗下的PE合并为招商局资本开展企业合并、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或直接受理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定向发行等;协助地方政府直接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根据《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投资基础设施类不动产, 必须由委托人即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组合, 将保险资金交由受托人通常为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名义设立设资计划。如平安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的连徐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大桥、连徐高速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 对地融平台一直是毁多誉少, 甚至房价高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与地融平台的存在划上了等号, 在2012年上半年相继爆发的云南城投、四川城投的违约, 尽管地方政府的及时注资未对地方债务市场造成显著的冲击, 对地融平台的声讨达到了顶峰。就连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也对我国地方债务划手画脚。地方融资平台 (以下简称地融) 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见仁见智, 但地融平台发展遭遇瓶颈却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债务高企, 难堪地融平台担保大任1.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大
据统计, 截至2010年年底, 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 (其中东部地区为53208.39亿元, 中部地区24716.35亿元, 西部地区29250.17亿元) , 其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为49707.72亿元, 2011年地方级财政收入为5.24万亿元, 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投向多以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为主 (占地方融资平台资金使用量86.54%) , 资金回收期长, 以及我国历年来社会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需在今后弥补, 以现行评价体系来评估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偿付能力过于乐观, 考虑到目前有部分地方政府过融资平台获得资金后, 将信贷资金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 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流向往往很难统计, 很难预先无法确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或有负债, 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 势必引发连锁反应, 担保及抵押、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支付金融同机构资金本息时, 政府就要偿还余下债务, (以中金公司2009年研究报告统计,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经为7.4万亿, 这包括有财产担保的部分) 地融平台负债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 财权、事权调整尚未到位,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收入主要以流转税为主体 (占税收总收入的70%强) , 根据我国税收体制, 流转税多需中央、地方分成 (以增值税为例, 中央占60%, 地方占40%) ,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民对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用改善社会管理, 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将越来越大, 我国的社会管理职能多集中于地方政府, 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方企业营业税和地方企业所得税, 由于经济大环境尚不稳定, 地方企业税增长乏力, 而营业税也因为国家对房市的严厉调控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 如2012年1—8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56.9%, 土地增值税、房地产营业税、相关契税等相关税收合计下降21.8%, 拉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幅5.5%。但随房市交易的回暖, 杭州市十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2.7%的增长。
随着“营改增”进一步推进, 地方财税依赖土地出让这一现状将得到强化。因此地融平台融资目的将不得不服务于如何提高地价这一目标, 诸如土地平整、路网建设都是为了提高地价;高地价带动高房价, 高企的房价使资本从实体领域大量挤入投机领域, 抑制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税源的减少, 拉低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由于这样的往复循环有可能会使地融平台成为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导火线, 设立地融平台的初衷——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湮灭在狂热的造城运动中。
(三) 地融平台金融创新花样百出、火上浇油
出于地融平台酝藏风险的担忧, 2012年监管层对其实行了更为严苛的信贷准入门槛, 越来越多的地融平台开始求助于债券市场、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筹集资;其间尤以城投债最受推崇。据银监会6月末最新地融平台贷款统计表显统计, 截至2012年11月中旬, 城投债市场存量突破1.5亿其中2012年城投类债券募资达6367.9亿,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地融平台大量借贷银行资本给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风险, 由于风险的存在, 地融平台不得不通向发行更高利息的城投债来避免到期无力偿还的违约风险。城投债发行使用银行间债券发行渠道, 其债券多为银行系资本持有, 风险仍旧留在银行体系内, 监管层的最初设定的目的非但难以实现, 由于城投债的利息溢价的存在, 出现银行资本“资产加速脱表”。
今后地方政府“保增长、促就业”的任务仍将十分繁重, 地融平台对资金的需求将更为旺盛, “借新还旧”成为地融平台融资的重要标志。地方政府为确保地融平台能获得有效融资, 会更多通过将公益性资产注入地融平台, 以确保地融平台资信状况;但自2011年至今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的连续出台, 直接导致土地基金收入, 出现直线下降。例如南京2012年第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不足50亿元, 较2011年同期下降了30%多。地产缩水的趋势益发明显, 国有土地收益权出现在政信信托担保条款将成为普遍现象。
三、险资、地融平台的“救赎”
保险资金具有“长钱”性质, 所谓“长钱”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恒定的现金流入, 在充分保证体本金安全下适当考虑收益性是保险资金追求的目标。地融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通道, 主要承担着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 这些公益性项目将成为险资天然载体, 地融平台中“银资退、险资进”是我国金融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 银行资金稳步、有序退出地融平台, 将有效缓解“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冲击。
(一)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现阶段地融平台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及银行间债券市场, 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使得监管层对于地融平台扩大借贷规模持强烈的保留态度, 出现了“年头紧、年尾松”的现象;即每年年初时, 鉴于上一年度地融平台的规模, 监管层祭出限“平台贷”的大旗, 其后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 逐步放松。这一与政治波动相匹配的规律性变动, 导致了地融平台现金流的不稳定性。考虑到地融平台多以公共租赁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或承担土地储备职能和土地融资职能为主, 其投资项目普遍存在建设周期长、回收缓慢、在投资期需恒定现金流入等诸多特点。现金流不稳定将迫使地融平台将融资的目光转向“影子银行”, 但影子银行负债短期化与公益性投资长期化错配, 将加大了产生“庞氏骗局”的风险。
险资的进入, 为地融平台提供了除银行系资本外的一个新的选项;险资属长期资本, 事先已经提取偿付准备金, 其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远较银行系资本低;即便是相对低的收益率, 险资亦较银行系资本能接受;如2012年全国发行的城投债总规模为12920.50亿元, 平均年限为6.81年, 平均年利率为6.142%;由险资为主承销方的城投债, 平均年限为6.97年, 平均年利率为5.942%。
(二) 丰富现金流
银行系资本以借贷资金为主流, 到期偿付、续借审核等方面要求较高;随着监管层对地融平台累积风险的担忧, 对“平台贷”的管控将进一步增强;对地融平台的授信资格审核将进一步趋严;土地收益权这一地融平台的主要金融杠杆,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深化, 失去往日的光辉;但新城镇化和产业升级带来的资金缺口依然很大;短期内地融平台融资仍将呈扩张趋势;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为险资进入地融平台打开了方便之门;险资管理多以项目为中心, 因此其现金流与项目建设周期相匹配;就现金流而言2012年底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规违法融资行为的通知》 (即463号文) 对地融平台通过公益性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注入改善其净资产状况的行为进行了空前严格的限制;封杀了将地方预算收入列入担保条款这类的增信方式, 且将保险公司基本排险在由财政性资金担保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之外。这一似曾相知、反市场发展趋势的做法, 业界普遍反映为“泰然”, 据行内人士表示:“2013年, 地方融资需求依旧迫切;通过行政手段‘踩急刹车’, 受影响最大的依旧是地融平台, 险资没有必要去当出头鸟。另463号文中仍有许多需要明确的地方, 未来细则还会作一些微调。”更有个别业内人士坦言:463号文可操作空间仍旧很大, 如部分非公益性项目仍然可以通过信托融资、甚至通过将公益性项目和非公益性项目打包等变通方式来规避。
考虑到463号文虽堪称严厉, 但在起草到行文, 皆无保监部门参与;其维护银资系的特征明显, 在实际操作中对险资与地融平台合作的影响有待观察;但险资与银行系资本同质化竞争已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险资在地融平台中出现的“长钱短用”问题不应通过禁令的形式限制险资与地融平台的合作的方式, 应将注意点放在引导险资与银行系资本开展差异化竞争来化解, 城投债滥发成为业界的“公害”;463号文对现有城投融资项目按新的监管要求进行重新审核, 能有效缓解地融平台“多头融资, 多头授信”现象, 对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融资进行融资渠道的限制, 能解决地方政府负债结构及财政担保承诺格局错综复杂的状况;由于险资的“大钱大用、长钱长用”的特点, 决定了险资多与省级地融平台打交道;因此463号文对险资进入地融平台的实质影响是有限的;463号文对地融平台的“大清洗”, 将提升地融平台的资产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地融平台与险资合作水平夯实基础。
(三) 降低地融平台融资成本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产品收益低下始终困挠着保险业界, 据统计2003—2011年10年间竟有四个年度保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基准利率, 更不用说“跑过CPI”了。保险资金投资类账户收益长期维持较低水平, 常常导致险资投资类账户处于“半饥不饱”状态, 这造成了分红万能、投连等保险产品很难卖动。2011年, 中国保险业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150亿元, 收益率也只有4.2%。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收益率略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但也很难与银行动辄预期收益6%—8%的短期理财产品相媲美, 以江苏省为例, 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预定利率普遍在4%—5%之间, 最高不超过7%。这也是201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较2010年出现1.6%的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仍有诸多管制, 许多业界人士常戏称为“自废武功”。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下降周期, 央行基准利率高位运行 (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 , 银监体系对地方融资平台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加大, 这些因素效用的叠加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开始出现断粮的现象, 地方融资平台开始不计成本地借债, 这又推高了债市, 2011年银行同业拆借率 (SBR) 最高竟达8.32%, 削弱了地方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 大量资金从股市转向债市又导致从事长期投资, 获得稳定收益为主要目的的保险资金缺少后续资金来源,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加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何在[J].中国金融, 2010 (16) .
[2]张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探析[J].现代商业, 2011 (20) .
[3]庞欣.我国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刍议[J].上海保险, 2011 (07) .
融资保险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 Monti-Klein模型 道德风险 债券投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金融当局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维护银行的稳定也就成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内容。银行的外部性、高杠杆比率、金融创新和传染效应等特性,导致了其内在的脆弱性。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职能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三种手段来维护银行稳定。
1933年,美国在经历了100多年州存款保险制度的尝试后,终于正式建立了联邦范围内的存款保险制度。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开始选择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证其国内银行业稳健经营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IMF的统计,到1999年底,全球已有72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存款保险制度,近些年存款保险制度仍有加速发展之势。
我国也即将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为金融稳定保驾护航。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制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分析,更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来进行设计。本文试图运用Monti-Klein模型分析存款保险对商业银行投融资行为的影响,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做一点基础的理论研究。
建立引入存款保险的Monti-Klein模型
Klein在1971年建立了Monti-Klein模型,经典的Monti-Klein模型用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对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决策行为做了分析。后来者对于该模型的扩展研究,主要特点是将流动性风险引入Monti-Klein模型。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存款保险引入Monti-Klein模型,通过比较存款保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来分析其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首先,给出银行的成本函数C(D,L),即管理一定数量存款和贷款的成本。其中,C表示成本,D为存款数量,L为贷款数量。而且假定,即存贷款的相互影响为零。
其次,假定具有向下倾斜的贷款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存款供给曲线。事实上,解出它们的反函数更为适宜,即和。由于银行的资本是既定的,它的决策变量是L和D。存在贷款需求函数,且、,即贷款需求函数具有凹性。同时,存在存款供给函数,且、,即存款需求函数也具有凹性。其中,rL表示贷款利率,rD表示存款利率。
最后,假设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L+M=D+K。其中,K是银行的资本金。M是一家银行在同业市场上的净头寸,当L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本的Monti-Klein模型中,L和D分别表示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贷款已经难以代表商业银行的主要投资业务。因此,这里将L的范围进行扩展,L表示商业银行投资,包括贷款、债券投资等,相应的代表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率(如贷款和债券投资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但同时,D仍表示商业银行负债,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与存款保险的基数(总存款和被保险存款)相对应。
(二)引入存款保险
1.银行参加存款保险的成本——存款保险的定价
商业银行参加存款保险的成本就是其需要支付的存款保险费。存款保险机构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用于维持存款保险基金,以便在参保银行出现偿付危机或破产时,可以赔付该银行的存款人。具体来说,保险费的计算公式如下:
保险费=评估基数费率
评估基数主要有两种:总存款和被保险存款。在有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68个经济体中,27个经济体采用所有类型的存款作为评估保费的基数,34个经济体则用被保险存款作为评估基数。学界普遍认为,后者更为合理,因为这与受到保护的存款数量一致,能够避免银行间的交叉补贴;不足之处在于存在统计与计算上的复杂性。
评估费率往往趋同于风险费率。评估费率有两种形式:单一费率和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单一费率即所有参保机构所缴纳的费率相同,而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则根据参保机构的风险状况确定费率高低——风险越大,所征缴的费率越高。到1999年底,全球已经有21个国家根据风险大小调整保费率;另外,还有13个国家采取的是弹性保费率。
2.银行参加存款保险的收益
商业银行从存款保险中获得的收益,就是在商业银行面临偿付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存款人提供的赔付。
3.引入存款保险的Monti-Klein模型
存款保险类似于看跌期权(put option),构成存款保险合同的三方——储户、存款性金融机构及存款保险公司,即成为期权合约的三方当事人。存款性金融机构是以剩余资产及金融机构本身为抵押,换取存款保险公司的担保,从而获得对其储户的支持,这一过程等于是在购买看跌期权。
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见表1)。这是一个仅由两个时期组成的静态模型。在期初,银行支付一定数量的存款保险费,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将总存款额作为评估基数;在t=1时,银行被清算,无论银行资产是否充分,存款人将获得赔付。
表1 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
期初期末
资产 负债 资产 负债
贷款L存款D贷款偿付 存款D
保费P股东权益F保险支付 清算价值
在期末时,股东接受银行的清算价值为:
=-D+
其中,是商业银行从存款保险中获取的收益:
=max(0,D-)
假设在期末贷款违约的比例。其中,贷款违约被定义为,一旦违约,借款人将完全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在期末就需要把这部分违约贷款完全注销。所以,=。由此可得:
=
根据上面的分析,现在写出新的monti-klein模型,引入存款保险后银行的利润函数为:
又因为M=D+K-L,所以利润函数可以整理为:
4.引入破产概率
由于是一个分段函数(非连续),无法直接求出其期望值。为了解决该问题,假设银行的破产概率为,同时假设商业银行一旦面临破产,存款保险就将对其进行赔付。因此,存在如表2所示的概率分布,由此可得:
E()=
表2 概率分布
概率 1-
= 0
同时令,因此,银行的期望利润就是:
5.商业银行最优化决策
银行的决策是在期初选择和,以使其期望利润最大,即:
其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如下:
存款保险对商业银行行为影响的研究
(一)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
根据上述公式,在存在存款保险时,银行的期望利润如下:
现在假设银行面临资产选择的决策,即银行通过提高资产预期收益或者预期净现值来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策,在模型中具体的决策变量为银行破产概率,越大,则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同时,本文假设银行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即风险越大,收益也越高。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银行的行为决策:一种是存款保险采取单一费率;另一种是存款保险采取差别费率,且费率与银行风险挂钩。
1.存款保险采取单一费率
根据上面的公式,在采取单一费率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选择是。对求导得,又因为,因此不存在一阶导数为零的点,商业银行的越大,期望的利润就越大。所以,商业银行在对进行选择时,会尽量选择大的,以最大化其期望利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采取单一费率时,银行在一系列项目选择中将选择风险最高(即最大)的项目,以使自身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出现。
2.存款保险采取差别费率,且保费率随着银行违约风险变化而变化
根据上面的公式,在采取差别费率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选择是。与采取单一费率相比,银行的成本多了一项,即。这是由保费率随着银行破产概率变化而变化引起的,和同向变化。假设存在函数,因此。
此时,商业银行期望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0
根据上文的分析,,,所以商业银行的最优资产选择决策是:
可以看出,此时商业银行的最优决策不再是尽量使最大,来提高自身的期望利润,而是根据一阶条件,选择一个确定的。由此可见,可以通过设置差额费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行为,从而避免道德风险问题。
3.极端情况,令
接下来,考虑一种特殊情况,令存款保险费率等于银行的破产概率,即,此时商业银行面临的决策是:
。
由于<0,商业银行进行资产决策时,选择的越大,期望利润将越小,因此商业银行会尽量选择小的,即选择风险小的项目进行贷款或者投资,从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风险行为,完全避免了道德风险的问题。
(二)对商业银行存款决策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模型,不存在存款保险和存在存款保险两种情况下最有存款决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可以看出,第二个式子比第一个式子多出来一项,即,其中是银行破产概率,是存款保险费率。由于现代商业银行的破产概率很低,因此相对于每年固定的存款保费率,可以认为是小于零的。同时,从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角度来看,存款保险的存在,使得存款人认为商业银行更为安全,银行能够从中受益,因此银行应该为参加存款保险付出成本,即应该小于零。
为了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最优存款利率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函数:,即两个一阶条件中包含的公共部分的绝对值。
现在判断的增减性,对求导得:
根据前面的假设,存款供给函数、, 因此可得>0,即是的单调递增函数。加之<0,所以存在存款保险的最优存款利率要小于不存在存款保险时的最优存款利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参加存款保险会使商业银行降低其存款利率。
(三)对商业银行投资决策的影响
根据前面的模型,不存在存款保险和存在存款保险两种情况下最有投资决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可以看出,第二个式子比第一个式子多出一项,由于>0且<1,因此<0。
现在令,即两个一阶条件中包含的公共部分。
对求导,得
因为<1,且投资需求函数、,所以可以得到>0,即是的单调递增函数。加之<0,所以存在存款保险的最优贷款利率要大于不存在存款保险时的最优贷款利率。
模型分析小结
综上,可得如下结论: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存款保险会降低市场约束,激励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的经营领域,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激发了更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而通过设置差额费率,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过度风险行为,从而避免道德风险问题。
存款人因其存款获得保险而视之更为安全,所以导致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即存在存款保险的最优存款利率要小于不存在存款保险时的最优存款利率。随着的升高,会随之降低,即存款利率随着存款保险费率的升高而降低。
浅议保险资金与地方融资平台 篇6
一、我国保险资金依托地方融资平台开展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见成熟,保监会陆续颁布规范性文件,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2004年之前,保险资金仅能以存款或购买固定收益类产品等非权益类资产两种投资方式。2004年9月,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直接入市,投资收益有了较大的改善。2006年开始进行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试点,2009年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2010年公布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对保险资金的投向进行梳理和拓展,这为保险资金进入地方融资平台确立了法律依据。
地方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设立,通过划转土地、股权等地方国有资产,资产和现金流均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以便将所获得的融资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这类公司通常有地方政府作后盾,金融机构对此类公司的融资风险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由于保险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时间较短,保险资金在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仍为次要渠道。保险资金具有追求长期、稳定、可靠收益的特点,以保险资金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建设将有助于地方融资平台摆脱地方官员“政绩”思维,真正从长远的角度思考投资项目的收益性,目前保险资金结合地方融资平台开展投资活动主要集中于:
(一)购买地方融资平台债券和地方政府债
由保险资金设立“投资计划”,间接投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项目。具体操作方法是,保险公司将其保险资金交由给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机构按保险公司意愿,并以自己的名义设立投资计划,购买达到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符合规定要求的信用级别的地方企业债。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省保险业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开展投资总额为174亿元,其中买卖地方企业债为122.3亿元;占总额的70.28%,购买对象包括:江苏省国信、江苏交通控股、江苏宁沪高速、江苏悦达等大型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苏州工业园区债、南京河西债、常州高新区债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南京公用控股、徐州矿务、镇江市水利投资、连云港港口集团等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发行的专项债券。
(二)投资基础设施类不动产
由一个或数个保险公司共同筹措资金与地方政府联合单独设立地方融资平台,根据《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投资基础设施类不动产,必须由委托人即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组合,将保险资金交由受托人通常为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名义设立设资计划,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于基础设施类不动产金额为42.52亿元,占总额的24.44%。如平安保险集团、太平洋保险集团、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的连徐高速公路、泰州长江大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负债高,保险资金偿付能力待检验
1. 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大。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53208.39亿元,中部地区24716.35亿元,西部地区29250.17亿元),其中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为49707.72亿元,2011年地方级财政收入为5.24万亿元,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投向多以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占地方融资平台资金使用量86.54%),资金回收期长,以及我国历年来社会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需在今后弥补,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偿付能否有偿还保证还需检验,目前有部分地方政府过融资平台获得资金后,将信贷资金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这些资金的数量和流向往往很难统计,很难预先无法确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或有负债,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势必引发连锁反应,担保及抵押、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支付金融同机构资金本息时,政府就要偿还余下债务, (以中金公司2009年研究报告统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经为7.4万亿,这包括财产担保的部分)又势必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 财税体制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收入主要以流转税为主体(占税收总收入的70%强),根据我国税收体制,流转税多需中央、地方分成(以增值税为例,中央占60%,地方占40%),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对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用改善社会管理,加大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将越来越大,我国的社会管理职能多集中于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财产税和地方企业所得税,,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不尽如人意,财产税和地方企业税的增长乏力,2011年至今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的连续出台,直接导致土地基金收入,也出现直线下降。例如南京2012年第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不足5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多。加之2008年地方政府为配合中央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大举借债,目前这部分债务已经开始进入偿付期。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势必在这一两年内经受考验。
(二)投资渠道少,央行基准利率高,保险资金盈利能力遭削弱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快速成长,截至2011年末我国各保险公司各资产达6.014万亿元,保费收入达1.43万亿元,较2010年资产总额增加19.13%,在过去的5年中保费收入达到年均增长10%。但保险资金投资产品收益低下始终困挠着保险业界,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基准利率。据统计,2003至2011十年间竟有四个年度保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基准利率,更不用说“跑过CPI”了。很多保险公司资金成本却很高(通常在5%以上)。保险资金投资收益长期维持较低水准,这常常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弥补承保业务亏损,维护保险公司财务稳定,以良好的经营成果回报股东,尤其是在保险业与同属金融业的银行、证券、基金争夺同一(相似)客户资源时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如分红万能、投连等保险产品很难卖动。2011年,中国保险业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150亿元,收益率也只有4.2%。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收益率略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但也很难与银行动辄预期收益6%-8%的短期理财产品相媲美,以江苏省为例,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预定利率普遍在4%-5%之间,最高不超过7%。这也是201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较2010年出现1.6%的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仍有诸多管制,许多业界人士常戏称为“自废武功”。
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下降周期,央行基准利率高位运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银监体系对地方融资平台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加大,这些因素效用的叠加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开始出现断粮的现象,地方融资平台开始不计成本的借债,这又推高了债市,2011年银行同业拆借率(SBR)最高竟达8.32%,削弱了地方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大量资金从股市转向债市又导致从事长期投资,获得稳定收益为主要目的的保险资金缺少后续资金来源,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难以提高。
(三)融资平台自身不足和监管环境的缺失,保险资金变现能力受制约
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其使用范围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中西部诸省份因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其财政收入有限,多鼓励保险资金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参与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东部省份经济发达,投融资工具很多,故多以购买地方企业债券、股票,以间接投资为主。
保险资金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能帮助地方融资平台树立资金风险管理理念,能分享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但由于保险资金在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渠道中处于配角地位,银行借贷资金依旧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主渠道。从法律角度讲,债权人在清偿顺序上始终领先于投资人。在现实生活中,银行凭借多年来形成的金融垄断地位,不断将风险下移。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金额大、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因此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持续、恒定的现金流来支撑。但银行系统出于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率过高的担忧,不断收缩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借贷规模。这无形中将风险转移给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方,这一方面使得保险资金更难从地方融资平台抽身,另一方面也为保险资金在地方融资平台大显身手提供了空间。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评估体系的缺失,使得信息失真现象越发严重;地方融资平台普遍存在“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现象,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结构及财政担保承诺格局错综复杂,地方次级债市场的缺失,加之银行及证券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对公共项目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使得保险资金在与融资平台进行议价时完全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地方次级债市场的缺失,作为外部融资方的保险资金投资者很难准确区分和掌握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往来、债权债务规模等评价信息,难以判断投融资平台的真实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能力。保险资金投资方急需资金,不得不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和股票进行置押,往往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这导致保险资金成本的增加。
三、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保险资金具有不同于银行借贷资金的特点,它对平台的偿付压力远小于银行借贷资金,而对收益的要求大于银行借贷资金,因此依托地方融资平台,分享地方发展红利,既可以有助于发挥保险资金追求持续、稳定收益的特点,又能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短期偿付压力,但保险资金介入地方融资平台也应注意风险问题。
(一)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减少保险资金偿付风险
“治标先治本”,完善依托地方融资平台的保险资金管理,首先应从完善地方融资平台从手,地方融资平台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过去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如果放任自然,必将影响我国整个保险业的稳定发展,为防患于未然,对其治理,使其规范化运作,是降低保险资金运营风险的前提。完善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就政府而言,应明确地方融资平台是以地方政府信用为基础开展活动,积极履行投资人、担保人义务,是地方融资平台得以持续获得保险资金的前提。
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增强地方政府偿付能力,需要以财税改革为前提。完善分税制改革,降低流转税、完善财产税,降低流转税,鼓励商品和资本的流通,完善财产税,带动国内消费品市场;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加居民购买力。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培养税基,开拓税源;有助于从中长期解决地方融资平台的偿付能力,建立偿债基金,统筹运用地方财力,将有助于进一步引导银行金融资本有序退出,保险资金稳步进入。
提高信息公开程度。保险资金不同于银行资金之处在于保险资金着眼于中长期投资,建立定期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股权、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政府在融资平台中的持股比例和所应承担的负债金额、用途,做到支出透明化;以便保险资金进行绩效评估,为后续大规模进入奠定基础。
2. 就地方融资平台本身而言,应明确地方融资平台是独立的运营个体,这将为保险资金介入地方融资平台提供法理依据,也为保险资金进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建立由地方政府控股,法人治理健全的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的存在意义在于:一是能解决以现有地方政府财力在短期内难以完成、项目受益对象广、投资规模大且有助于地方经济长期发展的建设项目;二是有助于解决地方就业、促进地方产业升级的项目;由政府控股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必然选择。但仅依靠政府必然带来资金配置的低效性,引入保险资金作为战略投资方,有助于地方融资平台积极融入资本市场,参与竞争,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逐步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结业、清算制度。地方融资平台尽管有地方政府为支撑,但政府与企业的首要职责是不相同的,因此稳步推进地方融资机构退出与重组制度,在使地方政府债务得到有效约束的前提,不致引起地方经济剧烈波动,目前银监要求银行系统进一步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监管尺度(见银监2012第12号文);这对于保险资金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资金从地方融资平台的加速退出,必然需要新的资金来源加以填补,保险资金的大规模进入必将受到地方政府的热情相迎,但随着银行资金的退出,地方融资平台的运营风险也在加大,构建地方融资平台结业、清算制度将有效降低对后续进入保险资金的偿付风险,解除保险资金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市场、风险预警体系,提高保险资金的流动性
1. 推进地方债发行、流通市场建设。
完善的地方债券市场有助于防止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有助于建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地方债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变现能力,并为保险资金发挥规避风险这一特长提供了新领域。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始发行三年期和五年期地方债基础上,2012年该四省市开始发行7年期长期地方债券,意味着我国构建地方债券发行、流通市场正式开始进入小步快跑阶段,随着地方债券市场不同期限债券投资工具的增多,保险资金在地方融资平台势必大有作为,鉴于现阶段地方融资平台因其本身在规范性与防范风险方面存在不足,地方债券市场范围有一定的地域局限,保险资金仍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2. 建立健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的情况,这在短期内吸引金融资本参与运营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就长期而言不利于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也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明确政府对融资平台股权结构、债务的监管职责,通过政府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综合运用奖惩手段,提高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使用效率、约束不当举债行为。应尊重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在充分兼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财力的前提,科学、合理地确定债务上限,确保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最佳负债规模。各级财政部门应督促融资平台依据预期收益确定负债规模水平,力争实现收益与风险相适应、负债水平与资金实力相匹配;各级审计部门应定期审核地方政府及地方融资平台的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地方政府也应将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的债务与本级财政并表核算,将债务总量严格控制在上级财政规定的债务风险区间之内并及时公开。同时,制定持续、有效的偿债机制,科学设定土地出让收益、处置国有资产收益、经营性项目收益、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偿债资金比例,防止平台公司的偿债风险最终转化为财政性风险。
(三)转变观念、拓宽投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获利能力
破解我国现阶段保险资金收益率低下难题,还需多管齐下:
1. 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
在央行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收紧银根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保险资金的需求加大,地方政府引入保险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以江苏为例,2011年,应省、市地方政府的请求,江苏保监局曾数次专门向江苏保险业推介投资项目。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有政府担保或土地抵押的优质项目。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保险公司以安全性为由,未能抓住有利的外部条件,精心选择,果断投资。
保险资金运用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但安全性是从保险投资总体而言,并非要求各种投资项目都绝对安全。获得收益是保险投资的目的,大量保险资金处于低收益状态并不符合安全性要求。因此,存在多种投资方式的条件下,实现差别化经营,不同风险项目对应不同的收益率,而没有必要让安全性要求成为束缚投资的绳索。
2. 拓宽投资渠道、创新投资方式。
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不动产和股权投资细则的相继出台,使得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空间开始逐步向国际靠拢,这极大地刺激了保险资金的投资热情,但是与发达国家宽松的保险投资环境相比,我国保险资金的监管仍显得过于苛刻,造成了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低下。为此,应适时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和比例。
应注重投资领域与品种的多元化,如依托地方融资平台进行不动产投资,虽然流动性偏弱,但切合了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属性,使得保险资金在长周期内反周期、逆周期的投资成为可能。如2010年以来,借助国家的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条件,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合众人寿等公司相继在北京、河北、湖北等地投资买地,建设养老社区。仅中国人寿廊坊养老社区项目计划总投资就达1000亿元。养老社区建成后,向上可衔接医疗保险、护理、养老保险等产品,还可带动下游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至少可将寿险产业链拉长20-30年,为保险资金带来长期稳定的高收益。
保险资金还可以尝试进入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是一种带有社会目标的项目。保险资金进入以后,和其他资金一起,一方面能够化解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遵循市场规律获得盈利,并在实现投资回报的过程中,帮助地方政府完成社会目标。社会保险已率先试水,在南京开出了“参建”保障房的“第一单”。2011年2月,全国社保基金以信托贷款的形式向南京市政府保障房建设项投资30亿元,期限为2年11个月,利率6.05%,可以为南京市提供8万套98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扩大, 保险资金快速聚集, 为实现保险行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保险资金投放于地方融资平台, 实现保险行业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 这与保险行业的长期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但由于地区政府的短期利益动机, 往往使地方经济“政治性波动”, 如何加强保险资金风险管理, 使之能够在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保险资金,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魏加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何在[J].中国金融, 2010 (16) .
[2]张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探析[J].现代商业, 2011 (20) .
[3]庞欣.我国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刍议[J].上海保险, 2011 (07) .
融资保险 篇7
但由于土库曼斯坦对于政府采购大型机电项目多采用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 且期限较长,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首创龙基经常面临资金短缺困扰。由于担心国外政治风险及买家商业风险, 国内银行对于首创龙基提出的项目融资申请比较谨慎, 首创龙基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融资困难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严重制约与影响。特别是2008年首创龙基与土库曼斯坦铁道部签订了总金额2750万美元的机车出口合同, 但是由于首创龙基出口土国的内燃机车全部需要从国内某龙头企业采购, 因此如何解决融资问题, 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对首创龙基来讲迫在眉睫。
正在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 2008年年底, 通过银行介绍, 首创龙基了解到了一个可以帮助解决融资问题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国信保在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困难后, 尽快为其办理了保险手续, 并对其国外买家进行了资信调查, 为其批复了能够满足业务需要的有效限额。2009年2月, 在保单和限额生效之后, 有多家银行对首创龙基的土库曼斯坦业务表示浓厚兴趣, 都非常积极地表示愿意为其进行保单项下贸易融资。经过对各家银行的对比和筛选, 首创龙基最终选择了渣打银行作为融资银行, 并签订了赔付转让协议, 在第一批出运后就顺利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贸易融资, 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让企业初次尝到了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的甜头。
随着首创龙基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国信保又及时为首创龙基追加了有效限额, 以帮助企业争夺订单, 抢占市场。2009年2月-10月, 累计支持首创龙基出口超过8400万美元, 累计为首创龙基提供超过2900万美元的融资便利, 推动了首创龙基稳定出口和扎根土库曼斯坦。
融资保险 篇8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政府、社会、金融机构及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从某些角度说,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并非绝对, 在统计口径、行业标准和城市发展水平等不同的情况下, 评价的结论也有不同, 但是社会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一) 对比大企业,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不足是固有缺陷
企业的规模和经营状况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拥有充足的固定资产, 因此中小企业能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相对较少。
(二) 中小企业资信相对较差, 外源融资难度大
仅从银行贷款这种外源融资形式看, 大企业有比中小企业强的议价能力, 银行理论上愿意与中小企业接洽, 但大企业融资能力强于中小企业, 实务中银行更关注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 即使有抵押物, 如果变现能力不足, 银行也是很难给予贷款, 这对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贷款的很大限制。
(三) 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单一的企业问题, 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缺陷
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也出台了很多机制和措施, 例如银企对接会等, 但是这些措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说, 政府的某些措施形式多过实质, 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展。
在对合芜蚌综试区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接触了芜湖市徽商银行某支行的李行长, 他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有独到见解。李行长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有很多都是企业自身不懂金融知识造成的, 他特别指出中小企业不懂得合理运用应收账款, 导致企业供应链周期加长, 形成了大批呆滞账, 这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自身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李行长的话里不难看出, 合理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对中小企业是极为重要的。
二、应收账款融资及其存在的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日常贸易中因为赊销形成的———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状况,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 一般企业都会计提坏账准备, 一旦应收账款确定难以收回, 则可以确认损失。大部分企业认为这样做可以预先估计损失, 降低损失真正发生时的不可测性, 但是这种做法也只是一种消极的应对, 并不能彻底解决损失的发生或者对损失加以弥补。
应收账款融资是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而形成的融资方式, 是指企业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 增加授信度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形式。通过这种融资形式, 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到合适的融资途径, 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运用了应收账款这部分资金, 使得原本闲置的资金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加速了供应链周转。
从形式上看, 应收账款融资与一般的抵押贷款形式类似, 只不过抵押物的替代是企业的应收账款。正因为此, 也给应收账款融资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正如前所述, 应收账款在贸易过程中存在难以回收的可能性, 借款企业可能因为买方违约或破产导致不能清偿银行贷款, 给银行贷款带来一定风险性, 同时借款企业自身也因此丧失了信誉度, 为下次贷款制造了难度。因为这种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在没有更多保障的情况下, 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要求会更加的高, 需要一定实质的保障, 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度, 增加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能性, 于是应运而生的应收账款和信用保险的结合成为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信用保险与应收账款融资的结合
随着保险业的兴起, 针对信用风险而产生的信用保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谓信用保险就是以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形式。应用到企业应收账款中的信用保险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 也就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 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这样, 企业就把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将原本沉淀的资产转变为银行认可的还款来源, 更是避免了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难以自发筹款和相互担保的风险性。
应收账款和信用保险的融合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形成了特有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形式。它以保险费代替担保费, 对应收账款进行保险, 从源头上控制买方风险, 将贷款前后, 包括对买方的信用评价过程交由专业咨询和服务机构, 如保险公司, 形成了成本低、效率高、手续简单、不用担保抵押、评审门槛低的独特优势。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效益得到了保证, 同时将应收账款信用保单作为抵押, 运用信用保险的形式保证了应收账款回收失败损失的补偿, 提高了企业的资信度, 使企业成为银行认可的客户, 增加了银行提供贷款的可能性 (图1) 。
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银行保单, 借以保护银行作为贷款人的利益, 直接赔偿银行的资金损失;保险公司同时也提供客户保单, 保证借款人的利益, 当出现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损失时, 对借款人进行赔付, 再由借款人偿还银行的贷款, 同样也能保证银行和借款人的利益, 区别只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不同。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附加值就在于, 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应收账款的保险, 增加了融资渠道, 也为银行贷款提供了风险保障, 于是形成了银行、保险公司、借款中小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对比前文, 我们不难看出, 通过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 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不足, 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 很大程度的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运作和供应链加速运转, 同时较低的融资成本, 也有利的推动了其经营效益。
(二) 信用保险充分运用于应收账款融资, 解决了中小企业授信度低的问题, 通过保险公司的承保, 合理控制了应收账款的风险, 使中小企业更容易达到银行的客户标准。
(三) 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将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三方合理结合起来的操作模式是一个良好的机制创造, 充分运用了社会资源, 也更有利于社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四、新型融资工具———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举例
目前, 社会上已经有了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的应用实例, 中国平安集团、广州安融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就是这一中小企业融资工具的一种实践。
该项融资工具的操作流程是, 当企业有应收账款融资需求后, 提出申请, 保险公司对其买方进行信用调查评审、现场考察, 并进行筛选。保险公司决定承保后, 用应收账款信用保单作为抵押品的替代形式, 这样, 提高了授信度的中小企业在保险公司的安排下可以与银行对接, 再由银行组织放贷。
在与其他融资产品进行比较时, 该融资工具的发起人也给出了应收账款信用融资的优势 (表11)
不难看出, 该公司推出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的方式好处大大多于一般融资产品, 它可以规避财务风险, 降低融资成本, 帮助中小企业时时监控应收账款状况, 并且将这部分资金充分运用, 稳定资金流, 维持经营管理, 提高自身授信度, 成为银行合格的借款者, 实现融资。
广州市平安保险公司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运用于中小企业的实践方面走在国家前列, 他们推出的这一融资产品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合芜蚌综试区在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还比较落后, 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合理的吸收与改进, 为我所用, 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
五、合芜蚌综试区中小企业发展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的建议
合芜蚌综试区对比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差距还是明显存在的, 经济的相对落后和创新不足给该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新型融资方式带来了阻碍。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形式在其他地区的成功, 为我们的实用提供了借鉴。这种融资模式不仅充分结合了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三方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 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是适应合芜蚌综试区刚刚发展起来, 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的最好选择。但是目前合芜蚌综试区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政府等众多部门自身的问题, 确实给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在该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 从银行角度说, 更多的是从事国内保理业务和其他以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的方式没有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
银行独立承担保理业务等其他融资模式虽然能够达到规模经营和统一配置的效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加大了银行的业务量和工作负担。如果银行能够引进和推广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方式, 主动联系保险公司这方面业务,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银行的工作压力, 同时可以有效运用社会各方的资源和能力, 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分工协调合作的良好运作机制, 使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融资整体。
(二) 从保险公司来说, 可以更多的利用社会宣传和广告, 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知道保险公司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产品的作用和功能
大力的推广宣传有利于社会各方了解该类融资模式的特点, 帮助更多银行和中小企业寻找适合自身的银行保单或客户保单, 在满足银行授信条件的基础上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实现融资。
(三) 从中小企业看, 其更愿意直接向银行融资, 而很少有意识主动联系保险公司, 让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成本低且合适的融资服务
观念的陈旧给中小企业寻找合适的融资途径带来了障碍。合芜蚌综试区的中小企业应更多的像大城市学习, 更多的利用社会其他部门, 帮助自己实现低成本的融资。主动寻找保险公司提供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 从政府角度看, 政府应多提供交流的平台, 让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相互了解各自的需求和要求, 形成一个完善的交流机制和体系
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难以在合芜蚌综试区发展壮大, 很大原因是银行、保险公司、中小企业三方交流太少, 特别是银行、中小企业对保险公司的需求, 有政府作为中介, 可以让三方更好融合, 合作起来也事半功倍。
摘要:文章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说起, 指出中小企业自身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足是融资难形成的一个方面。由此引出对应收账款融资的探讨, 进而发现应收账款融资中存在信用风险, 是影响应收账款融资发挥作用的障碍。笔者从理论分析和结合实例的角度出发, 对应收账款融资和信用保险相互融合进行讨论, 认为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是一项值得深入推广和发展的融资方式。最后更是结合合芜蚌综试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提出自己对该区实行应收账款信用保险融资的建议。
关键词:融资,应收账款,信用保险,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李超我市引入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信用保险新融资模式[N]淮安日报2008-9-26 (A2)
【2】张学文为应收账款和融资系上“保险绳”———四川企业借助信用保险做强做大营销业务[N]四川日报2009-08-06 (12)
【3】赵洁华应收账款融资:开辟企业融资新渠道[J]浙江金融2007 (3)
【4】曾艳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风险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05)
【5】Mary S.Schaeffer信用、收款和应收账款精要[M]周岳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融资保险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 由于其制度的灵活性并且一般没有很重的历史负担, 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且自身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 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 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剖析
2.1 中小企业风险过高
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中小企业注册资本数量小, 组织规模也普遍偏小, 缺乏技术与品牌力量,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加上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 造成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很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 造成银企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前者表现为资产信用不足, 即企业缺乏偿债能力, 后者表现为企业的道德信用不足, 即企业缺乏偿债意愿。
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完全消除, 并通过各种风险媒介暴露出来。这两种风险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选择贷款对象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 违约惩罚机制不健全、抵押担保难以落实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 最终形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 中小企业抗御风险的基础——资本金较少, 使得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 难以赢得信贷市场上其他经济主体的信任, 信用关系难以建立, 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2.2 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中小企业的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信息不对称分为两类:一是事前的非对称信息, 即交易之前授信方不知道但融资方知道的信息。二是事后的非对称信息, 即签定合同后授信方、融资方的行为信息不对称。
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讲,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 即素质差、缺乏成长前景的企业会通过隐瞒真实情况、编造假信息等手段骗取信贷资金;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则导致道德风险, 如改变贷款用途、用于高风险的投资活动、逃废银行债务等。在信贷市场上, 贷款者面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企业经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二是有关企业或项目质量的信息不对称。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则主要指经营者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及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的信息不对称。
银企间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甄别企业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难度和成本, 难以防范企业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失信行为, 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即使是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也很难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企业角度看,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 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不规范, 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 同时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担保人;加之相当部分的信息是内部化的难以传递的软信息, 即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 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固有特征;其信息中定量的、易于编码传递的信息短缺, 于是授信方、融资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加严重, 使授信方更加难以有效地判断融资企业的潜在风险。从中介服务机构看, 我国尚缺乏独立的信誉高的资信评估机构, 因而没有有效的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机制, 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使其信息又基本上是不透明的。因此, 中小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 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银行缺乏了解中小企业风险的足够信息, 只能对其贷款采取保守态度。从银行角度看, 在较低的利率情况下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结果是低收益、高风险;提高利率贷款给中小企业则会增加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因此, 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面临着高风险, 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存在一定的歧视。
3 保险机制植入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是企业信用不足。在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 当融资方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出现信用不足时, 客观上需要通过信用增级以减少授信方的风险, 确保授信方在信用不能清偿时能取得补偿。因此, 在借贷中, 当借款企业有信用评级降低等信用减损的可能性时, 需要一种能维持其原有信用评级、保障授信方资金安全的机制, 以确保金融交易双方的利益, 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利进行, 保险这一金融工具具有信用增级的功能,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问题, 有必要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引入保险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梅耶斯和麦吉勒夫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与伯格和尤德尔“企业金融成长期理论”均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企业首选融资成本最低的内源融资。而内源融资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
一方面, 保险机制的介入, 可以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提升其内源融资能力。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得以提高, 经营业务状况随之改善, 能迅速开拓、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取得较高的销售收入, 提高利润增长能力及其利用保留盈余进行再投资的可能, 从而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即内源性融资能力。
另一方面, 保险机制的介入, 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 缓解其外源融资压力。
保险作为构成中小企业信用要素集的主要要素之一, 投保企业有保险作保障, 信用等级比没有投保的企业高;同时,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使得资金以更快的速度回流企业, 从而企业的现金流得到保障, 企业信用能力指数增大, 通过我国企业信用综合评定系统评定的企业信用能够得到提升, 使得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向中小企业授信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业务创新与拓展, 向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保险, 植入中小企业融资, 进一步降低它们向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 可以直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 中小企业在通过各种形式融资保险的融资过程中, 如果按期归还贷款, 建立良好的信誉, 将会为以后更快地获得保险公司对其融资的支持。随着企业信用建设的加强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展开, 保险公司可以与国家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信息共享, 如果中小企业拖延欠款或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上出现了信用危机, 则会被社会、企业界认为是信用等级低的企业, 保险公司就会降低其信用等级, 甚至拒保。企业为了能够获得经营上的各种便利条件就会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维持自身的信用, 逐步树立“守合同、讲信用”的良好信用意识。因此, 保险机制的植入, 还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信用意识的提高。从而使中小企业信用得以提升, 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提高, 即外源性融资能力增强。因此, 保险机制的介入, 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改善其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萍, 康锋莉.国债融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2) .
[2]董晓春.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 2006.
融资保险 篇10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中的所在上游企业可能无法准确而及时的确定下游销售企业的销售水平和资金水平。另外,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情况,零售商无法准确及时的做出最优的销售决策,会造成一定概率下的破产,即零售商可能以一定的概率违约,从而其无法偿还上游企业的融资贷款。考虑在内部融资的中,作为上游企业的制造商可以对应收账款进行商业信用的投保,减少自己的损失。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竞争力弱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导致其现金流账期短,销售的收入难以实现,而延期付款下的融资决策受到了中小企业的特别欢迎。而延期付款条件下的融资是存在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信用保险最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担手段,在解决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力的作用。信用保险是指接受保险的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所产生的风险的一种基于信用而形成的保险行为,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护供应链融资中中小企业所形成的应收账款的安全性,用来担保、赔偿债务人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信用偿还风险。在我国,即使信用保险下的融资业务处于刚刚应用的阶段,但“信用保险+应收账款”的这种比较新型的融资模式却是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本文基于信用保险的分险分担机制,研究由单一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其中的零售商存在资金约束,并且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可能存在违约的情形。作为上游的制造商直接的对零售商进行融资,并且为了分担相应的信用风险,对生成的应收账款进行商业投保。假定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双方进行的是一种短期的融资形式。探讨零售商的最有订货量水平以及制造商的最有投保水平,从而得出两者的利润最优化决策。
1 文献回顾
运用贸易信用融资解决供应链中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Goyal[4]最早给出了存在延期付款时的EOQ模型,提出了交易信用的一种研究方式。Bougheas等[5]从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平衡的角度探讨了了贸易信用的功能以及作用。骆建文[6]分析了需求依赖于价格时,交易信用激励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Luo等[7,8]研究了贸易信用对于供应链协调。对于随机需求下的贸易信用问题,Gupta等[9]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最优决策一定程度上是不受信用条款的影响。鲁其辉[10]研究了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对中小制造商、各样的生产厂商和融资的金融机构都具有很大的应用和实践价值。以上的文献,主要是从贸易信用的融资方面研究了贸易信用融资对于解决资金约束企业资金问题的作用以及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在商业的融资之中,企业会存在违约的情形。霍源源[11]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中小企业集合融资的违约率以及影响因素。林莎等[12]通过DEA模型以及分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评估方式。Moreira[13]运用Copula理论对企业的违约情形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指出Copula函数可以表示违约相关性非对称的特点,可以给出合适的尾部相依的违约概率。张凤科[14]分析了故意违约和理性违约的影响因素。艾灵志[15]应用动态博弈的模型分析了有违约存在情形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借款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三方的最优决策。在金融供应链中商业银行更多的考虑风险因素,如何在企业违约的情形下有效的评估风险,樊新民[16]提出了一种可作为参考的风险评估模型。由此可见,国内外的文献主要是对于企业的违约风险提出评估的方法以及影响企业违约的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
正是由于企业存在违约的情形,制造商为了确保自己的收益以及控制自己的风险,则考虑对于应收账款进行投保。Tang[17]分析了保险对于贸易信用的影响。Tsao等[18,19]在多种产品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信用期的决策问题。唐金成[20]提出了研究了发展信用保证保险能够化解企业融资难的困境。Wang等[21]研究了不确定需求下,信用保险和银行风险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保单质押融资对企业运营与融资决策的影响,保单质押融资对改善企业绩效的作用。王文利等[22]探讨了风险厌恶的情形下,在贸易信用不同的投保情形对于制造商最优决策的影响。综合来看上面的文献多是从单一的方面考虑企业的融资、企业的违约率情形或者企业的保险决策,或者从其中的2个方面进行考虑。未能全面考虑在企业违约情形下的融资以及制造商的投保决策。本文基于以上的几个方面考虑,分析在企业违约情况下,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如何做出最优的订货决策以及相应的制造商如何做出最优的投保决策,为供应链的企业探讨一种新的融资思路。
2 模型假设
假设在模型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均是理性的,对于需求分布是随机的,且是两者共知的,模型中的利率计算是以单利的形式计算的,不考虑国家的税收问题。在一个短期的融资问题中。期初,零售商首先发出订货需求,制造商若是不存在资金约束,制造商根据零售商的信誉情形以及销售计划制定融资计划。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均衡,零售商存在违约风险,制造商为了确保自己的收益以及减少本身的风险向保险公司进行商业信用的投保。期末,制造商从零售商的销售收入中收回贷款。若是零售商违约,保险公司依据制造商的投保水平进行相应的赔付。文章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
3 模型分析
3.1 零售商违约率分析
零售商在周期t内的销售量为y,企业的现金流为πR,在期初的订货需求为qs,批发价为w,销售价格为p,残值为p1,则期末的销售收入为pmin(y,qs),期末的残余价值为p1max(0,qs-y),则需要支付的本息和为wqs(1+u)t。当企业违约的时候,会损失本身的信誉度以及影响下次的贷款额度,假设是一个与订货量有关的数我们定义为mqs,其中的m的定义为违约成本系数,意义在于若是其违约时,需要向制造商支付一定的违约成本。由此还款时企业的现金流为
企业违约的时候企业的现金流为-mqs,对于零售商的违约率进行分析,有:当0≤w≤w1时,零售商不会违约;当w1≤w≤w2时,零售商违约的概率为e F(yn);当w≥w2时,零售商违约的概率为e。
证明:当y≥qs时,还款时,零售商的现金流为:πR=pqs-wqs(1+u)t。不还款时,现金流为-mqs。当πR/还款≥πR/不还款,pqs-wqs(1+u)t≥-mqs,得:因此,当w≤w2时,违约的概率为0,当w≥w2时,违约的概率为e;当0≤y≤qs,零售商的现金流为:πR=pqs+p1(qs-y)-wqs(1+u)t此时的需求满足:pqs+p1(qs-y)-wqs(1+u)t≥-mqs则
存在:。当时,yn≤0,显然零售商能够偿还银行本息。当w1≤w≤w2时,0≤yn≤qs,零售商以1-F(yn)的概率能够偿还银行本息。当w≥w2时,零售商不能够偿还银行本息。
3.2 零售商的决策分析
依据零售商的不同违约风险分析,可知在制造商不同批发价下,零售商的现金流是不同的。如果零售商不违约时,其封闭账户存在一定的现金流,若是零售商违约时,其封闭账户的现金流是一定的负值。零售商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证明:当0≤w≤w1时:当0≤yn≤qs时,零售商的现金流πR为:py-wqs(1+u)t+p1(qs-y)当qs≤yn时,πR=pqs-wqs(1+u)t;当w1≤w≤w2时:0≤y≤yn时,πR=(1-e)[py-wqs(1+u)t+p1(qsy)]-emqs,当yn≤y≤qs时,πR=py-wqs(1+u)t+p1(qs-y),当qs≤yn时,πR=pqs-wqs(1+u)t;当w≥w2时,同理得证。
实践中,零售商的订购往往依赖制造商的批发价决策,制造商不同的批发价决策会影响到赊销额度以及订货量,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到零售商的决策。零售商可以根据制造商的不同批发价调整订货的数量,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已知制造商的批发价为w时,零售商订货量为q,其中q≠qs,零售商可以根据情况调整订货量。假设零售商的自有经费为B依据零售商的预期现金流模型,求解最优的订货量q*。
定理1:当批发价0≤w≤w1时,;w≥w2时,;当批发价满足w1≤w≤w2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由方程所确定的。
证明:当0≤w≤w1时,零售商的期望约束函数中,对于q求导:
关于q的二阶导数小于零,于是
当w≥w2时,同理可以求得:
当w1≤w≤w2时,同理可以得到:
由于,函数是关于q的凹函数。最优订货量q的解为。即此时的最优订货量是由方程:
所确定的。
推论1:当0≤w≤w1时,零售商的违约率与其利润是无关的;当w1≤w时,零售商的违约率与其利润是成负相关的。
证明:0≤w≤w1时,可以明显的得出结论;w1≤w≤w2时,,此时e是关于利润函数的减函数;w≥w2时,,同样地,e是关于利润函数的减函数,结论得证。
零售商的违约率与其利润呈负相关关系的。违约率越低,企业的利润越大;反之,企业的利润会越低。这是因为随着零售商违约率的增加,制造商会改变批发价决策以及融资决策,从而影响零售商的利润。在不同的批发价格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是不相同。批发价格较低(0≤w≤w1)时,零售商不存在违约的情形,其订货量是传统报童模型的订货量;当批发价格过大(w≥w2)时,零售商的订货成本随之增加,则其订货量也会随之减少,其利润会降低;当批发价格适中(w1≤w≤w2)时,此时零售商应该避免本身违约,提高自身的订货量,以求得本身利润的最大化。零售商在现实中,应该控制好自身的订货成本以及违约成本,避免违约,提高自身的订货量以求得本身利润的最大化。
3.3 制造商的决策分析
制造商的利润用πSn表示,当零售商违约的时候制造商从保险公司获得其贷款额度的赔偿wq;零售商不违约时,制造商获得其贷款的本息收入。其中保险公司的保费界定为一种免赔额的保费用m(b)表示,则有:
类似于零售商的现金流分析,同样的制造商的收益分为以下3种情形,则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同样的在不同的批发价格下,制造商的投保决策也是不同的,则其不同批发价下的投保分析如下,可以得到:
定理2:当0≤w≤w1时,即批发价较低时,制造商的投保水平越低越好。当w1≤w≤w2时,此时制造商的投保决策是有方程所确定的。当w≥w2时,制造商的投保水平为b=w F-1(e)。
证明:当0≤w≤w1时,对于b求导,得:;当w≥w2时,;当w1≤w≤w2时,,此时,b由式子所确定。
推论2:当0≤w≤w1时,制造商的利润与违约率是无关的;当w1≤w时,制造商的利润与违约率是呈负相关关系的。
证明:0≤w≤w1时,可以明显看出;当w≥w2时,;w1≤w≤w2时,;结论得证。
批发价格较低时(0≤w≤w1),零售商不会违约,制造商无需投保,而是更希望提高批发价来提高自身的利润;当批发价格适中时(w1≤w≤w2),零售商违约率越低,制造商的利润也会越低,此时制造商会提高利率来提高本身的利润,此时制造商进行相应的投保可以避免自身的损失,制造商的利润也会增大;批发价格过高时(w≥w2),零售商的违约概率增大,适当的投保决策同样地能够避免制造商自身的损失。从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关系式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违约的情形下,制造商适当的投保决策能够避免自身的损失,这是因为运用信用保险分担了零售商违约的风险。
4 算例分析
本节运用算例进行分析,验证已经得出的结论。取p=1,p1=0.5,m=0.2,r=0.3的数值,考虑在年利率的情形下,时间为1年的还款周期下。假设F(y)在100~1 000上的均匀分布,然后分别对已有的函数及结论进行分析验证。
首先,零售商的情形。在0≤w≤w1时,零售商的利润与违约率无关;取q=400时,运用M分析w1≤w≤w2以及w≥w2情形下,此处的批发价分别取0.5与0.75,违约率与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其结果与推论1相符合。即违约率越高,零售商的利润也会越低。在不同批发价下,零售商的订货量也是不同的,同样地分析订货量与零售商利润的关系,此时3种情形下w的取值分别为0.25,0.5,0.75,结果如图3所示。其结果与定理1相符合。而w≥w2时,制造商的批发价或者利率增加,使得零售商违约机会增大,甚至零售商会破产。
对于制造商来说,不同的批发价下利润也是不相同的,投保水平与制造商利润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结果显示与定理3的结论相符合。
对于制造商来说,在0≤w≤w1≈0.42时是明显的,需求一定时,在w1≤w≤w2以及w≥w2≈0.73下,违约率与制造商利润之间的关系,取b=350,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违约率与制造商的利润是负相关的。在w1≤w≤w2时,较大的投保水平时,违约率对于制造商的利润是没有影响的。
通过上面的算例分析可以看出,违约率越低,供应链中企业的利润越大。违约率越大,零售商的订货量决策越小,使得供应链的效益降低。在违约率一定的情形下,其他相同条件下,制造商的投保决策下的利润要好于无投保条件下的利润,并且存在最优的投保水平。这是因为适当的投保降低了其中的信用风险。
5 结论与展望
文章探究了2级供应链的内部融资情形,即制造商向零售商融资的情形。制造商不存在资金约束,零售商存在违约情况时,制造商为了减少本身的资金风险以及确保自身的收益,对应收账款进行投保。在不同的批发价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以及制造商的最优投保水平是不同的。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下,当批发价格较低时,制造商的投保决策越低越好,此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是由销售价格以及批发价格所决定的。当批发价格适中时,制造商的投保水平是有零售商的违约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形所决定的,此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货是和自身的违约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市场的需求较大时,零售商的订货量是容易确定的。违约率的增加会使得利润有着更大的减少,制造商此时适当的投保水平会降低自身的损失,分担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当批发价更高时,制造商的投保水平是和零售商的违约情况直接相关的,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此时和其本身的违约率是呈负相关的关系的。制造商适当的投保决策同样能够降低自身的损失,然而此时零售商的违约风险过大,制造商是不希望融资的。在实践中,零售商期望有着更低的违约率,实现更多的销量,使得自身的利润越大;制造商也是期望更低的违约率,从而降低本身的风险,使得本身的利润最大化;存在违约情形时,制造商适当的投保决策可以降低信用风险,减少本身的损失,提高供应链的效益。
总的来说,零售商订货量以及制造商的最优投保水平较多的受到零售商的违约率影响,即企业的信用风险所影响的,企业的信用风险越低,则两者的收益均是越大。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双方受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市场需求更大,更稳定时候,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因此我们希望有着稳定的市场以及共享的渠道信息。而信用风险的存在下,适当的投保,可以降低信用风险的损失,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效益。然而,文章对于风险的估计也是不足的,同样的,对于风险的量化是不足的,未能考虑在不同的风险情形下两者的共同决策。在进一步的探究中,还可以考虑多个制造商以及多个零售商所组成的多级供应链系统,进一步探究其中收益情况。可以预见,随着市场以及信息的成熟化,各个金融机构的参与也会更多,信用保险也会作为一种更广泛的风险共担机制被应用于供应链融资中。
摘要:为了解决零售商存在信用风险的内部融资问题,考虑零售商可能违约的供应链中,制造商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投保的内部融资策略。构建不同的批发价情况下零售商以及制造商的期望利润,分析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以及制造商的最优投保水平。结果表明,低的违约率对各方是有利的。零售商应该避免违约,以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制造商往往更希望对违约率低的下游企业进行融资。信用保险推动了融资过程的形成。
【融资保险】推荐阅读: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07-23
债券融资债务融资06-10
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09-30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06-05
融资平台07-14
典当融资07-15
仓储融资10-14
融资出路10-15
融资费用10-18
铁路融资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