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

2024-07-14

融资平台(精选12篇)

融资平台 篇1

2009年是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进行新一轮刺激政策的第一年, 也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和规模急剧膨胀的一年, 而其巨量的债务规模引起了金融市场广泛的担忧, 其发展前景也逐渐变得不明朗。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由来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 经营性资产等资产设立, 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 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们多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 城市资产经营公司或投资控股公司等形式存在, 通过政府以财政收入, 特殊经营权等作为担保而获得贷款, 再将这些贷款投入到各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 以实现融资功能并完成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

以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 (主导了融资平台的发展) 为分割点, 我们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上世纪80年代——1994年) ——萌芽阶段, 1988年交通部下发《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 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开启了各级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模式;第二阶段 (1994年——1997年) ——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分税制改革,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及事权逐渐明确, 各地方政府积极组建建设开发小组等各类机构,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作用开始显现;第三阶段 (1997年——2008年) ——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承担了较重的财政负担, 各类城建, 城投公司兴起;第四阶段 (2008年底——至今) ——大发展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 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截止2009年底, 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融资平台公司8000多家, 县级及以下达4000多家。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渠道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也十分普遍, 他们主要通过发行债券, 引入投资基金, 信托产品或采用BOT, BT等模式进行融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单一, 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力, 80%以上的融资来源于以地方财政收入为担保的银行贷款。而通过发行债券, 信托理财, 投资基金等形式的融资只占很小的比例。

四、融资平台问题的显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 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贷能力受到了广泛担忧:

1. 宏观经济放缓, 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设施项

目的营业收入及投资收益将有可能下滑, 银行将不能按期收回贷款, 从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及经营效益;

2. 国家进行严厉的房地产价格调控, 土地成交量急剧萎靡, 地

方财政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进而影响贷款偿还和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而如果一旦还贷风险向银行扩散, 银行收紧贷款, 将会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最首要问题不是公司能不能最终还款的问题, 而是中央政府以后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 如何规范地运作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五、政策建议:建立地方政府及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长效机制

2010年6月13日,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于对融资平台公司,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划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还贷责任, 逐步去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的职能;同时拓宽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 引入民间资本, 走市场化道路。

如果按照国务院的上述通知内容继续执行下去, 随着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关系地逐渐分离, 由于没有政府信用, 财政收入等担保, 而其自身资产的抵押有限, 融资平台公司因自身经营从银行贷款将变得越来越难。地方政府也失去了为基础建设服务的融资渠道, 不管是政府还是平台公司的融资都将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改革基础建设项目投融资体质成为国家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我们考虑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非经营性项目, 指那些主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难以产生直接回报的非营利和具有社会效益性, 属于公共产品的建设项目。如城市绿化, 城市立交桥建设, 街心花园建设, 污水垃圾处理, 校园建设,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等。第二类——半经营性项目有部分收入, 但不能自负盈亏。

这三类项目并没一个十分精确的界限, 第一, 二, 三类项目之间有可能互相转化, 产生交叉。比如污水垃圾处理, 现在完全靠财政承担, 居民免费使用, 如果以后在水费之中加入污水处理费, 那么污水处理有可能转化为第二或三类项目。又比如高速路的建设, 如果过了收费期限, 那么公路维护费用将全由政府承担。

对于第一类纯公益性项目:应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从公开市场融资, 并以地方政府财政税收, 土地出让收入, 中央转移支付及第二, 三类中可产生收益的投资收益来进行偿还;或通过出让特殊经营权, 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变为经营性项目, 引入民间资本直接进行开发经营并通过财政收入给予对方一定补助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给予给予低息贷款等。

对于第二, 三类经营性或半经营性项目, 由于能产生一定收益, 考虑到各个项目收益率及成本收回周期各不相同, 可整合在一起归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将优质的原融资平台公司整合上市, 或纳入已上市基础建设类公司中, 通过已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然后在二级市场配股, 发行可转债等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现A股市场中道路桥梁, 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类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占大多数, 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具备很强的接纳能力。

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纳入资本市场解决, 不仅解决了地方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 将无限责任有限化, 而且由此建立了一个解决地方融资的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融资平台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目前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因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时,就通过组建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地方融资平台雏形期(1980年代初-1994年):地方政府首先通过集资贷款建桥修路的模式,开地方融资先河;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这类政府借钱发展当地基建的模式是融资平台的前身;1988年交通部下发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此类贷款,该模式也逐步在全国推开。

融资平台初创期(1994年-1997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真正开端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分灶吃饭”;尽管此阶段政府融资的目的主要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且铺开的范围不大,但在基建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后期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融资平台推广期(1997年-2008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重操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法宝,地方融资平台迅速推广;地方政府为了安排配合中央政府的资金,同时又受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依赖融资平台。

浅析地方融资平台 篇3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98-02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实现经济的“保八”增长,2009年中央实施4万亿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为配合中央施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地方融资平台配套筹集4万亿投资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正因为地方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才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为完成“保八”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与此同时,经过09年大规模举债,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却呈恶化的趋势。目前,全国城投公司3800多家,地方负债超过5万亿。随中央和地方公共部门债务余额约为GDP的40%或者稍低些,明显低于60%的欧盟控制线,但西部多省地方负债水平达到了200%,负债总额已远超过地方一年可用财力的总和。2010年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银监会在2010年1月26日的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提出“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并将地方融资平台排在银行业今年重点防范的三大风险之首。

一、何为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通过划拨各种土地、股权、国有资产成立“皮包公司”,然后通过“皮包公司”对外融资,并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虽然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式多种多样,融资方式种类繁多,但是它们却有着以下几个相同点:第一,地方政府作为幕后主导或者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第二,这些城投公司主要功能是筹集资金;第三,政府是融资的担保人或者最终的责任承担者;第四,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共商品。

二、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以及合理性

(一)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明确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税收立法权集中、地方扩大税源的法定权利基本缩减为零。因此地方税源减少,而税收是财政取得收入的主要手段,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但是从支出的角度上来看,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并没有缩小,相反,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等公共商品建设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而这些资本性公共商品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成本慢等特点,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收入与支出的极大不对等,对地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必须从其他途径来取得可观的财政收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政权大幅度下降,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是全划分幅度较小。1994—2004年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平均为52.4%.,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47.6%;中央财政支出平均为29.9%,地方财政支出平均为70.1%。

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条规定无疑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众所周知,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税收、举债、收费和国有资产受益。在税收无法满足支出需要时,政府必须寻求其他的收入方式。收费由于其具有自愿性,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并且收费的范围由其受益性控制了,所以收费是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财政开支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来获取巨额收入,但是这是一种“寅吃牟粮”的办法,并且会带来房地产产业的畸形发展,不能持续解决地方政府收入的需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种“土地财政”所凸显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而最有效也最可行的举债的方法却被一部《预算法》拒之门外。因此,综合各种因素,地方融资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二)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地方财政性资金不足是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而资本性支出和财政筹集税费收入的不匹配则是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作用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市场失灵的基本表现:一是垄断。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存在垄断;二是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公共商品不存在市场,人们对它的评价为零,则不存在价格;三是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的结果就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四是信息不对称。上述条件表明,政府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所谓资源配置职能是指用财政的手段解决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公共商品,其中提供公共商品是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功能。与私人商品相比,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例如国防、路标等。介于纯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之间的则为混合商品,混合商品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同时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者一定的竞争性,例如教育、公路等。从理论上来说,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应该由政府全部承担,而混合性公共商品的供给则应该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因此无论是纯公共商品还是混合性公共商品,政府都有承担的责任。

政府部门对公共商品的支出,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是在当年直接消耗了,而资本性支出的收益则不是发生在当年。依照这样的划分,政府对公共商品的支出大部分属于资本性支出。税费的财政收入具有成本与收益的对等性,而资本性公共商品一旦建成可供好几代人享用,如果用当代人的税收去融资,不符合收益原则,通过举债的方式可以使其成本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摊。然而地方政府不具备举债的权力,理论上是无法提供资本性支出的,这样一来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就会滞后,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地方融资平台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由于其数量的迅速增长,体制的不,监管力度不够,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现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主要表现为政府负债信息不透明与融资平台公司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负债信息不透明是个很大的问题,由于《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所以债务都是通过迂回途径形成的,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外界无法获知的隐形债务。这些隐形的债务成为政府的或有债务,一旦无法偿还,就会成为隐形债务,从而增加还债负担。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地方政府有日益膨胀的“负债冲动。王元京指出“地方政府有一种负债最大化的倾向,有些地方按照未来要达到的GDP增速目标,倒退需要的投资增速,然后再想办法融资投资”。地方政府这种冲动行为如果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则融资的款项无法偿还,对政府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会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融资平台公司信息不透明,造成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正确衡量公司的借贷能力,也无法将其借贷资金与其投资项目相对应,从而无法跟踪资金的去向。这样一来,这些借款来的资金可能就脱离了原来制定的计划,破除跟踪“枷锁”之后,给一些以权谋私的人制造了空间,不仅如此,如果资金流入股市或者楼市,又会对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运营情况。

(二)运作不规范。融资平台运作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融资平台都是采用捆绑式的,即是由一个公司承担融资的任务,而其他“n”个跟公司承担投资任务,这样导致银行无法监管资金。二是存在虚假出资、美化资产负债表、重复抵押、互相担保等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弥补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主营收入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政府实现其职能而进行融资,因此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充足的固定资产,公司进行融资通常是以政府划拨土地、股权最为资产,担保则更多的依靠政府的财政,由此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更甚者,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而来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无疑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偿债的负担。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到地方财政的偿还能力,从而导致融资平台无法履行偿债义务,进而发生债务危机。

(四)市场化程度低。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成立是因为政府需要而设立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管控。无数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像这样地方政府与融资公司关系和界限不明晰,就很难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影响公司的自我运作效率,为偿债埋下了隐形的祸根。

四、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府、公司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角度

1、控制新增债务,逐步消化旧债,尽快实现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化。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四种债务类型显性负债、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对地方债务进行分类登记,摸清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和组成结构。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现仍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手段,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不能一竿子打死,以免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新举借的债务,采取严格的审查措施,以抑制其过快发展。实现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息透明化,不仅有助于政府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偿付债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银行清楚贷款的限额,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加强资金的监管。

2、建立政府的偿债储备金制度。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债务规模建立一个偿债储备金用来专门偿还政府债务。对于有这样一个专门用来偿债的储备金,可以缓解政府的偿债压力。同时,偿债储备金可以进行投资,获取收益,当然在运用储备金进行投资时应该注意其本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当然,偿债储备金有可能会被人挪用,因此在建立储备金制度时还应该配套成立一系列的监管制度。

3、允许地方举债。事实上,地方作为一级预算主体,需要提供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地方举债主要依据一下两点依据:第一是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的融资特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这些公共商品时私人不愿或者不能提供的,只有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这便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必然性。第二是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的成本与受益时间的非一致性。资本性公共商品一旦建成,它不止为当代人提供了好处与便利,同时也对下代人产生了影响。如果只用当代人的税收进行基础建设,不符合受益原则。“举债实质上是延期的税收”,通过举债的方式,就可以将其成本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这便是是举债的合理性。所以,地方政府其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负债行为。与其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迂回渠道举借债务,形成政府的隐形或有债务,最后导致各种风险,还不如让政府通过合法的途径举债,形成显性债务,从而有利于政府债务的管理。

4、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预警制度。地方政府一旦形成债务风险,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道德风险,因此要想控制和降低风险,就应该从源头上来控制,建立预警制度,有利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角度

1、规范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融资的范围及规模作出严格规定,并对其抵押担保进行审核。政府不能再为此类公司出具担保函了。事实上这种担保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债务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隐形担保情况下产生的,很显然不具有这种法律权利政府要是不还的话,银行也是无可奈何的。二是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与政府划清关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负债率高的问题。

2、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市场化竞争有利于公司优化资源配置,不再作为传统的政府的“傀儡”,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模式,与政府采取合作的方式而不是统领的方式替政府进行融资。投资公司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取得政府的青睐,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金融机构角度。一是要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相关办法与条例。二是采取风险评估,对贷出的资金进行随时监控,对于可能无法还款的项目进行及时调整。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霞.迪拜危机警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J].中国投资.

融资平台 篇4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的困境

本文所选择的个案——某融资平台公司, 是中部地区某工业城市七大融资平台公司中最大的一个。该融资平台公司于2009年改组成立, 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 总资产达262多亿元, 拥有控规土地56329亩。自成立以来, 该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以土地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投融资运作, 为该市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12年底的数据来看, 该融资平台公司的土地经营面临了一系列困境, 制约了公司土地的有效经营。

1.1 土地资源面临流失与公共用地增加的双重挤压

土地资源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土地经营的生命线, 是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融资最基本的抵押物, 也是融资平台公司项目开发最基本的投入物。拥有土地资源的多少,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开发功能发挥的大小。近年来, 由于国家日益紧缩的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频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使融资平台公司拥有的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制约了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以本文选择的融资平台公司为例, 尽管该公司拥有的规控土地面积达56329亩, 但是近几年由于规划调整, 被调整出土地15523亩, 由于规划调整导致的土地流失率高达28%。与此同时, 由于城市发展对道路、广场、绿化等公共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该公司拥有的土地资源中真正能用于土地经营的面积进一步被挤压。据统计, 在原有规控56329亩土地中, 公共用地面积占了44%, 使该公司可经营土地面积进一步受到挤压, 制约了该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与开发能力。

1.2 土地经营成本面临征地拆迁成本增长与报批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

成本收益分析衡量土地经营成效的重要方法。近年来, 在征地土地拆迁领域频繁群体性事件, 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征地拆迁工作, 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一方面规范了征地拆迁工作, 维护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公正性, 但另一方面使单位征地拆迁成本增长迅速, 且增速明显高度单位土地出让收入。以本文选择的融资平台公司为例, 从2009年到2012年, 每亩拆迁成本由26.17万元迅速增长到69.3万元, 近3年年均土地单位征地拆迁合同成本增速达到55%。从2009年到2012年, 土地出让收入有每亩101.1万元增长到151.29万元每亩, 近3年单位土地出让收入年均增速为16.5%, 明显低于单位土地征地拆迁增速的55%。与此同时, 单位土地报批成本费用增长迅速, 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经营的成本压力 (见下表) 。征地拆迁成本与土地报批成本的增加无疑给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造成了双重压力, 并且随着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发展, 这种双重压力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内部资料整理。

2 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困境的对策建议

2010年,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控。但是, 只要当前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根本的调整, 在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的双重压力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融资开发角色将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营土地的职能也不存在存废的选择, 努力提高土地经营绩效是不二选择。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的困境, 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化解困境。

2.1 加强融资平台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 减少土地资源流失, 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开发的重要平台, 要主动加强与土地资源相关的联络协调, 减少土地资源流失, 降低土地开发成本。首先, 融资平台公司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与政府的大力支持, 强化对所拥有规控土地资源的控制与管理, 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流失;其次, 融资平台公司要增强与国土部门的联络协调, 争取土地政策与土地开发指标, 增加土地存量;再次, 融资平台公司要增强与规划部门的联络协调, 减少规划修编导致的规控土地流失, 优化经营土地范围内公共用地的配置, 在不影响公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节约土地;第四, 融资平台公司还要积极与发改委协调, 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缩短土地开发周期。最后, 融资平台公司还应该与各区政府、乡镇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加强沟通协调, 加快土地报批及征地拆迁速度, 缩短土地开发周期、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2.2 改善融资平台公司内部管理,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内部管理绩效是影响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融资平台公司要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首先, 融资平台公司要对所控规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清理, 摸清家底, 并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其次, 融资平台公司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从报批、拆迁及出让等各环节对土地经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 提高对土地经营的流程控制;再次, 融资平台公司要主动延伸土地开发链, 实施一、二级联动开发, 增加土地开发收益, 特别是土地二级开发收益;第四, 融资平台公司要加强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在项目立项时就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达不到收益标准的项目尽可能不立项, 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 融资平台公司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 实现所有规控土地范围内的片区建设和土地经营在资金和时间结构上的合理匹配, 缩短开发周期, 节约开发成本, 提高经营效率。

摘要:土地经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某融资平台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指出融资平台公司面临土地资源流失与土地开发成本上升的困境, 并认为有必要通过加强融资平台公司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和改善融资平台公司内部管理来化解困境。

关键词:融资平台公司,土地经营,成本收益分析

参考文献

[1]唐在富.中国土地财政基本理论研究——土地财政的起源、本质、风险与未来[J].经济经纬, 2012, (2) .

[2]冯兴元.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规则[J].中国市场, 2011, (1) .

融资平台 篇5

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渠道,主要是由外部吸引资金和内部积累资金两个方面组成,在这其中,外部吸引资金是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它是要求企业要向银行进行贷款和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例如,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些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会以外源性的资金吸引为主,其一般会占到该公司资产的65%以上。这是因为在这些地方,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充足的资金资源,他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资金,这就使得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更加注重外部资金的引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已经不满足于用自身的资金资源来维持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利用资本经营手段和财务杠杆,来实现公司自身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但是因为融资方面的阻碍,他们又很难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这些公司面对的主要矛盾。然而,按照我国现在经济资金的流通状况来看,以上的公司资金问题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进行融资手段和渠道非常有限,得不到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得近九成的公司都会面对着资金不足的发展问题。

二、当代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面对着人力资源短缺的挑战

投融资人才资源和人力绩效管理资源的短缺是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一直存在的一个短板,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企业内部历年以来的人才发展策略和行政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我国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人才的任用和选拔,并且由于薪酬绩效管理的不够完善,一些市场性和业务性的人才很难被吸引进来,职业经理人的制度的推行也不够彻底。其次,在公司的内部,很多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没有建立好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其不仅缺少良好的未来规划方案,而且还轻视培训的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公司优秀人力资源的获得,严重阻碍公司的发展。最后就是大部分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没有良好的价值激励措施。由于我国大部分的该类企业还处于摸索探索阶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一些长期的红利、股权激励措施,不能够良好的落实“按劳分配”价值分配体系,使得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能很好的引导员工向预期的组织目标进一步的迈进。

(二)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手段

据了解,大多数的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运营,资金不足一直是该类公司的一个短板,使得公司在现阶段的运营变得十分困难。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现在公司的基础技术水平不高,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也不够丰富,在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类公司的发展。此外,公司的有关部门在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采用回避和控制的手段,忽视了对于风险的转移,使得它们对于风险分担问题上存在误区。其次就是有关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通过设立相关的法律条例,来进一步的维护公司相关的产权利益。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浙江一带,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不仅仅为这些公司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因素,还使得公司的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大,进而阻碍该类公司的迅速发展。

三、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控制方案探索

(一)深入理解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立防范体系

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全面认识风险,提高风险认识,增强风险的价值观念。针对财务管理,建立高效的控制、监督部门,提高参与财务管理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及管理章程,提高各项工作的衔接程度以及实现效率。建立防范体系。防范体系是公司风险控制中必然建立的体系,这种体系能够随时对公司的运营及发展状态进行监测、评价,按时计算财务风险的临界值,在最佳的时期对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控制。根据杠杆原理,实现财务的负债比率控制,对总体资本的成本进行比较,筛选出成本最小的融资作为最佳效益组合,同时对现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资金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

(二)全面把握融资环境,设置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

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估,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确立明确的资金管理目标,然后需要国有资本投融资公司对融资工作的前、中期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测评和分类。在此过程中,公司要根据风险评估目标及风险控制机构的能力,采取合理的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确保公司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类,对风险等级、风险趋向等进行精确的定位。

(三)提升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实力

公司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是经营利润,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能力强、效益高的公司,他们通过非外部资金投入的方式就可以进行经济的滚动扩展。可见,公司自身的经济实力可以有效的扩大资金周转范围,使风险大大降低,保证国有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公司要增强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力度,增强公司主业的强化意识,维持并突破主业能够为公司打下坚实的资本经营基础。

(四)从内部出发,完善各项内控手段以降低融资风险

一套适合公司运营的内控手段可以确保公司的正常经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效率的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也应该达到财务信息真实、经营高效率的状态。所以,笔者认为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财务部门以及财务运行体制要健全,以保证公司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内部控制手段需要做到严明、公开、公正,在此基础上完善奖罚体制。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使企业的运营科学化、规范化。四、预算管理要做到位,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全面的原则,使公司的监管工作及考核制度有据可依。五、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内控效率及执行力。六、建立顺应公司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七、完善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监督工作的执行工作,促使公司的内控体制不断地完善,最终达到降低融资风险的目的。

(五)从外部引入资金缓解自身资金压力以降低风险

适当的外部资金能够有效的缓解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经济压力,其中笔者所说的外部资金可以来源于境内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也可以是境外资本市场,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给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带来经济模式以及技术上的革新,促进公司的发展。外资的直接利用率随着近些年政府对外资重视程度的增加得到显著的提高,公司应当积极的利用这一机遇,快速的完善自身的引资策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运营体制,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提高各项策略的落实力度。总之,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现状的推动下,投融资平台公司要适当的利用外资的优势,全面提高经济实力,降低融资风险。

四、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一方面使得该行业内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另一方面来促进了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结构转型。要想更好的应对公司内外部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需要在明确自己的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属于自己公司的业务系统。同时,该公司还要重视创新资本的运营模式,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力资源,最终达到公司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晓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评估[D].复旦大学,

[2]曾繁振.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3]段振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融资平台成为缓冲安排 篇6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来需求多样化,同时外需放缓,四季度的出口增速将回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减弱。此外,四季度由于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验收,政府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关闭一些排放量较多的企业来完成这个目标,GDP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我们对价格去库存的判断,CPI会进一步下跌,全年维持3%左右。

年内通胀无忧

当前通胀压力显著增强,主要包括三个因素:(1)服务类价格(房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2)食品价格存在较大上行风险;(3)历史经验:三季度CP[环比增幅最高。减压因素包括:(1)基数效应逐渐减小;(2)出口对通胀的推动作用将减缓;(3)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较温和;(4)上游价格涨价向下游传导压力将减弱;(5)货币信贷增长对物价驱动力将趋缓。

其中,猪肉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猪肉价格还有上涨动力。但6月份生猪存栏量已开始增加,生猪存栏量远高于国家调控标准;而且国家从上半年就开始大量收储猪肉和增加进口,以对冲生猪存栏量降低给猪肉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近期猪肉价格增势渐弱。

从粮食价格走势来看,我国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国度,每年的损失基本相当。而今年看似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限,粮食供求关系稳定。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作物受水灾的影响并不严重,目前丰收在望。而历史上,只要黑龙江、吉林、河南等几大粮仓粮食丰收,则全国粮食无忧。流动性过剩还催生了对大蒜、绿豆的炒作,但国家不会允许炒作玉米、小麦和水稻,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因此,食品价格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仍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从增量流动性角度来看,虽然8月略有反弹,但整体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降低,流动性水龙头在拧紧。而随着经济景气程度降低,实体经济需求持续减弱。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此外,国家还将通过各种手段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在此背景下,CPI在9月或10月见顶是大概率事件,由“秋老虎”变为“纸老虎”,年内通胀无忧。

但是由于存量流动性的过剩,中长期通胀仍是一个严重问题:2011年食品价格将继续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风险可能集中在下半年;长期,成本推动风险将凸显,人口结构决定劳动力成本存在长期上升趋势。

短期不会加息

2010年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依然脆弱和漫长,各国退出策略不一致,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推高国内和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另—方面,国内经济回调和通胀压力并存,特别是近期通胀压力显著增长,对银行的让利呼声也在增大,加息传闻盛行。

我们认为,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三:通胀的持续性仍需观察,而目前普遍认为通胀年内可控;对经济增长分歧和对经济的担忧广泛存在;资产价格尚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在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之时,加息无异授人以柄。

根本原因是,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质转向和加息周期的到来,但近期加息不符合过渡前期的政府目标和政策节奏。但中长期进入一个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也是过剩流动性和资产泡沫的终极解决方案。2008年经济形势复杂,货币政策一年之内三变其身;2009年过度宽松,带来天量信贷,也埋下包括资产泡沫在内需要此后数年解决的恶果;2010年转向中性偏紧;2011年开始,需要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上的偏紧,减货币杠杆而非加货币杠杆是货币政策的方向。

对市场而言,短期加息频传虽如乌云密布,但雨始终不来,但常喊“狼来了”,狼真的回来,因为这是对于加息周期和资产泡沫解决的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的预期,这使得2011年无系统性的机会,也对短期市场构成利空。

加息周期不仅在于遏制通胀,对资产价格乃至经济增长都影响甚大。资产泡沫与廉价货币互为因果。唯恐加息影响短期增长,长期则不加息增长难再。运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和利用资产价格的周期,进行利益调整,完成制度变革,这是我们认为的对中央政府和对中国经济有利的途径。加息时点的选择,一看通胀的压力,二看经济增长,中周期繁荣的启动。如果年底到2011年1季度通胀超预期,或使得加息周期更快的到来。

同样,年内再动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较低。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基础,但短期小幅升值可能性大。

融资平台的博弈

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和房地产调控一样,实质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而信贷风险是这种博弈的筹码。中央既不愿看到地方债务风险过早暴露,因为这意味着增长的波动;又不能再坐视地方再次掀起新一轮的负债扩张,在2012政治周期之前,地方对增长的重视是强化而不是弱化了,对风险的态度则是相反。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房地产相互依赖,地方债务偿还和GDP竞赛使得对房地产财政的依赖性持续提高。2009年的房地产膨胀,使得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占比达到新高。中央政府的调控投鼠忌器,既怕影响增长,又怕风险暴露。既然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又是“没有退路的战斗”,只有保持高压状态,让时间去化解难题;中央希望的调控力度将以不影响增长和就业为限。

过渡前期(2012之前),没有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妥协和反复难免,但是,方向不会改变。应当丢掉再度负债扩张的幻想,负债扩张后果严重,负债扩张不具备可持续的基础。作为过渡期的一种缓冲安排,融资平台的两次清理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可以从中观察到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利益的让渡。

在2008年底开始,作为中央启动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配套措施,对融资平台的允许和鼓励使得融资平台贷款2009年剧增到7.38万亿元;2010年初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威胁论消失,经济增长创出新高,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紧),银监会持续对融资平台开始清理,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也进行调查、上报等,到2009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敞口超过1.7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和银行风险凸显,贷款余额7.66万亿元,从一年3万亿到半年不到3千亿,融资平台几乎停掉。

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模式探讨 篇7

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传统的模式是由政府作为投资以及融资的主体, 它适应了计划经济这一体制, 这些资金通常是用过财政收入来实现的。在传统模式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 从工程的规划、决策到建设以及资金的筹集使用一系列过程中, 包括后续施工项目的管理等都是政府一手包办的, 但是由于单独利用政府投资渠道具有一定的限制, 使得城市中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充分, 将其了这些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 对社会的有序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城市基础设施新投融资模式的出现及其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投融资的新模式, 第一种模式的主体是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 这种模式叫做政策性投融资公司, 如果按照项目的区分理论来进行区分, 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为经营性质的、公益性质的以及准经营性质的, 但实际上这三者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新的投融资模式具有很多特点, 首先, 它能够通过政府的财政部门, 把一些存量的资产、现金等输入到这些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中, 委托这些公司对其投资进行管理, 并将基础设施资产的经营权转移给他们。这些投融资公司可以通过金融等各种中介机构, 可以进一步获得各种项目的融资、政策性的贷款等, 通过这些途径, 可以扩大投融资公司的融资规模。其次, 当政府将投资的具体项目确定之后, 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就能够根据具体的要求, 提出相关的项目执行的方案, 在经过政府部门等的商榷之后, 决定最终方案。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投融资公司的主要责任是对三种类型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及管理, 而政府部门则负有监督管理投融资公司行为的责任。最后, 对于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应该将其交给政府的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进行投资, 来为投融资公司偿还各种成本, 确保投融资公司能够进行增量投资。

第二种模式。全称是资产支持证券化模式, 它的基础是目标项目中的已有资产, 并将这些资产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作为保障, 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各种高级债券, 来对资金进行筹集。这种投融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模式, 国外应用该种模式的时间较长, 应用范围很广, 能够应用在一些大规模且具有较多汇报的环保、电力等领域中。

第三种模式。民间主动融资的模式, 这种模式最初在英国被提出, 后来逐渐延伸, 成为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一种有效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投资管理等的一种模式, 政府部门会依据社会城市等的实际需求, 提出具体建设的项目, 然后进行招投标活动, 让符合要求的中标者承担该项目的建设以及运营工作, 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 到一定时期应该将其归还给政府, 而中标的私营部门则可以从政府部门中获得各种收益。

除了这几种模式之后,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还有很多, 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但是目前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 应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的途径。

三、投融资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政策性投融资公司来说, 很多是以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存在的, 其投融资的主体实际上是政府部门, 同时, 政府部门也是管理者, 有时候也出现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同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现象, 因此, 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地将风险和收益融为一体的投融资主体, 从而其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到位的缺陷。另外, 目前投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 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型投融资模式, 但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 其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财政的支撑以及银行贷款和国债基金等。

四、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措施

首先, 在管理中应该将更多主动权下放给政策性投融资公司, 因为投融资公司中有很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家, 能够为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之前提供准确的、灵活的反应与判断。确保投融资公司能够按照相关的政策以及本行业中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 来对建设项目中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分析, 为其投资做出选点以及经济决策等, 这样不仅能够将政府的政策以及发展的目的展示出现, 还能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 以提高投资管理的科学程度。同时, 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高效利用, 以实现综合管理。

其次, 改变单一的投融资渠道, 不断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一, 可以利用存量资产来进行融资, 也就是把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资产作为融资的资本, 并转让这些资产的经营权, 通过对存量资产的盘活, 来进行融资。第二, 运用政府组织增信来覆盖单个公共工程项目的风险。组织增信原理就是以特定组织的信用来提高某一企业或组织机构的信用水平, 即信用度。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在发展市场主体、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信用体系、实施政府增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协调各方行为、弥补现存体制缺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城市建设到良性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 项目组合融资。组合项目融资方式是指将风险和收益率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新的组合项目, 然后到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上为该新的组合项目筹措资金, 将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进行组合以降低项目的风险。第四, 以未来收益融资。现有的融资模式都是以已有资产、建设和经营权等为基础进行融资的, 需要有一定的现实的资产为基础, 对于一些不具备这些基础或者不打算将建设经营权转让的情况, 可以采取将未来收益打包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最后, 寻找新的投融资模式。第一, 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和土地储备机制结合的融资模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轨道交通规划, 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土地进行储备, 通过土地储备运作机制, 将土地增值收益纳入土地储备专项资金, 支持轨道交通的建设;第二, 利用将房地产和地铁相互捆绑的模式, 包括了地铁中的广告经营权, 周边一些物业开发等等;第三, 可以在城市的轨道交通中设置投资基金。这种模式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能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资金, 使资金从储蓄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投资, 这样能够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提高资本金在基础设施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庄焰, 王京元, 吕慎.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项目融资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6 (9) :19-22.

[2]栾世红.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融资模式的研究[J].沈阳建大学学报, 2004, (6-02) :133-135.

[3]毛腾飞.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4]黄如玉, 王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 2006 (10) :21-23.

网络融资平台监管 篇8

一、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众筹模式最出众的特点就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投资者众多,有利于分散众筹项目的风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和低投资者资本门槛的优越性。然而我国《证券法》规定,“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行为必须通过证监会核准,由证券公司承销方属于公开发行证券。如果网络众筹属于合法的公开发行方式,那么股权众筹面临的第一大门槛便是“200人”的人数上限的局限。众筹模式最突出的优越性却恰恰成为其不合法律规定的问题所在,实属尴尬。

二、信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第二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透明、交易便捷。项目发起人和投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操作,将自己的资料上传使彼此了解基本个人信息。在成功融资后,投资人还可以在平台上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生产经营等状况,监督项目发起人的运行情况和还款情况。这虽然提高了信息覆盖范围,但是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曝光率。英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前瞻性地提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大,个人的隐私也越来越重要,这也催生了不法分子通过不法途径盗取他人信息。个人信息的大量曝光,使得投资者承担着个人信息被盗取和个人隐私被曝光的风险。

三、技术风险

虽然各家众筹网站基本已建立起各自模式化的流程和标准,用于项目的申请和审核,但项目能否上线最终还是要听从网贷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而这些网贷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项目的风险、金额设定方面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存在可操作的弹性空间,从而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①以上我们提到的法律风险要怎么解决?究竟要由谁来解决?有的学者认为应当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将其置于银行业监管部门下,从而实现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完善立法规定,明确网络金融众筹平台的性质

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平台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这些众筹平台可能突破法律的底线,从而演变成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甚至变成非法集资。而众筹模式传入中国的原始状态其实是该平台不直接参与制定合同,另一方面该平台并不接触资金往来,因此,众筹平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所以,我国应在加快推出立法将众筹与非法集资行为区分开来,同时以法律形式承认众筹平台的法律形式,允许其在法律范围内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二)明确监管主体

金融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赛跑过程:市场没有充分自由度,经济体就会失去活力;然而,如果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却不断被滥用,投资者遭到误导甚至欺诈,则金融风险不可避免。然而,任何金融监管都落后于金融创新。③网络借贷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这种打法律擦边球的做法使得众筹平台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当下,我国网络众筹平台虽然在工商局注册,但工商局并不具有金融监督管理责任,这就构成了监管错位。众筹平台问题复杂,由一个部门监管难免会越俎代庖,由多个部门监管又会使得部门之间“踢皮球”,最终难以解决金融事件。我认为更为妥当的是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自律性行业协会立足于本地区的发展,遵循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积极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维护会员的合法利益,督促会员遵守行业标准。比政府监管更“接地气”,其监管方式也更为直接灵活。

(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金融市场上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加之参与众筹模式投资的投资者大都是低投资者,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只要依靠产品销售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推介和说明,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风险和收益。④因此,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网络融资平台作为具有天然中立性的专业部门可以定期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说明项目业务流程,参与机构的关联关系等增加行业的透明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金融中众筹平台的监管主体将会明确,配套的监管法律法规也会陆续出台,在合理有效的金融法律监管下,众筹模式将会走上适合中国的健康发展的道路。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促进了互联网与金融业间相互融合,尤其是近几年大数据、移动支付和云计算等信息变革的出现,使得金融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中一种重要的模式——众筹模式,为传统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机遇。

关键词:众筹,金融,监管,风险

注释

1汪莹,王光岐.我国众筹融资的运作模式及风险研究[J].资本观察,2014.4.

2姚海放.网络平台借贷的金融法规制路径[J].法学家,2013(5).

3赵乐峰,杜凯.规范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3).

地方融资平台文献综述 篇9

地方融资平台, 就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 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 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 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 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 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的项目。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但同时政府又要承担公共建设的职能,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2008年以来,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增长较快。我们认为, 其出现具有合理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 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政企不分、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地方融资平台是一种渐成雏形又须加强监管和引导的项目, 如何控制其运作风险, 构建阳光融资体制, 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 有必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述, 周小川 (2009) 指出“地方政府主要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 靠综合服务的收费能力而非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还债能力欠缺, 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为实现与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对接和配套, 许多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的体制通道, 所以选择另辟蹊径, 成立了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城市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 代替政府进行直接与间接融资, 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包括: (1) 各类开发区、园区投融资平台; (2)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3) 土地储备中心类公司; (4) 城市投资建设公司; (5) 财政部门建设的税费中心; (6) 交通运输类政府投融资平台; (7) 其他类型。

通过对大量文献期刊的阅读和归纳, 笔者总结和提炼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几大特征: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从注册资本来看基本来源于政府, 公司主要负责人由政府任命或政府官员直接监管, 当地政府决定重大项目的融资决策和资金投向。 (2) 主要功能是融入资金, 借助此形式为政府进行市场化融资。 (3) 多数贷款偿还本息需要政府信用支持, 并且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为融资承担责任或提供担保。 (4) 所融资金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益性项目, 辅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 结构特点明显, 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于基建投资;从政府层级来看, 县级融资平台数量和贷款余额所占比例大;从融资平台贷款来源看, 国开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例高。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 (6) 规模增长迅速。2010年11月2日, 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估算总规模达8万亿甚至更高,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0%~25%。2009年末, 金融机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7.2万亿元, 占银行业总贷款的18%。在7.2万亿中, 2009年新增贷款约为3.7万亿元, 占51%。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之迅猛, 规模之壮大 (1) 。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和现状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主要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 政府政策催生出各地政府各种融资形式, 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的事权没有减少, 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凸显, 在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同时, 地方财力却显著下降了。据资料显示, 2008年, 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78.6%, 比199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7%, 比1994年下降31.3个百分点。虽然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有所增加, 但与增加的事权相比, 仍捉襟见肘, 由此衍生而出的地方政府融资的动力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弥补支出压力, 地方政府融资形式不断变化, 常运用一些过渡性的、非规范的融资方式, 比如向国有企业借款, 动用预算外资金的盈余, 在有些支出项目上采取拖欠做法等, 或者各级政府设立的多种金融机构, 吸收各类资金投入到政府控制的企业中去。第二阶段是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国内土地市场一蹶不振, 地方政府财政紧缺。中央适时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财政政策。为了融资需要, 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末, 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机构达3800多家, 总资产8万亿元, 贷款余额7.38万亿元, 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 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 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2009年底, 主要上市银行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0%左右, 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高, 2009年到2010年,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呈现井喷的态势, 其成为地方政府完成投资任务的首要选择, 地方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展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激烈竞争。可见,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实惊人, 而其隐含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李靖 (2010) 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1) 商业银行贷款成本提高, 难度加大; (2) 从土地批租中获得的土地收益减少, 使政府陷入债务负担; (3) 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重组等获得的资金能力有弱化的趋势; (4) 对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减少; (5) 强制集资带来民众舆论压力。

四、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综述

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论文的阅读和归纳, 大致总结出以下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 并列示各学者的观点。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大部分学者都从三方面考虑, 分别为信用风险, 给银行带来的还贷风险和对地方财政甚至中央财政的风险。

王曦 (2010) 指出的贷款风险问题: (1) 平台存在信用风险, 具体体现在缺少第一还款来源;以政府划拨土地和股权为依靠的融资平台属性, 产生信贷风险可能性大;平台融资责任主体模糊。 (2) 对银行而言存在的风险体现在长期贷款急剧增加, 对款结构不平衡两个方面。 (3) 给地方财政带来影响, 隐性债务显性化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 甚至由中央政府买单。

高立、张令奇 (2010) 也从对商业银行和地方财政的风险两个角度分析:

(1) 对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采用打包贷款方式, 分拆给不同项目, 导致贷款使用期限上短贷变长投, 资金使用存在偏差, “壳公司”还债能力低, 产生不良贷款。

(2) 对地方财政: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制于土地市场, 而土地市场不稳定, 无疑对地方财政施加压力。

王朝阳, 谢晨, 何德旭 (2010) 指出融资平台所存在的风险: (1) 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 集中体现在为银行信贷风险和债券违约风险。 (2) 融资风险一旦破产, 地方财政风险将被凸显。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 中央财政将面临着潜在风险。

同时也有学者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提出关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比如李冠青 (2010) 认为: (1) 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有较高风险。政府隐性担保, 获得重复信贷资金, 一旦进入集中的还款周期, 过往积累的风险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2) 举债规模过大, 融资平台数量过多, 融资公司设立与运作不规范, 使得潜在风险大。 (3) 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担保存在不规范行为, 在担保程序以及法律文件方面存在漏洞。 (4) 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决策与贷款项目质量不直接挂钩, 从而造成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差, 导致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郑荣、张俊、干胜道 (2010) 对融资平台的风险较为具体地指出了以下观点: (1) 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包装风险; (2) 地方政府递延的还贷风险; (3) 助推房市泡沫的风险; (4) 融资创新产品“杠杆效应”引致的风险; (5) 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6) 再次形成“国进民退” (2) 的风险。

李靖 (2010) 关于融资平台风险问题提到, “过度依赖国外借款和银行债务融资, 使融资风险加大。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采取间接融资方式, 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各地外债规模普遍过大, 有些地方债务90%以上是外债, 对内融资规模小且手段单一。外债是主权债, 具有很强的偿还刚性。这种双重风险的融资格局, 使地方政府既要承担项目单位偿还能力的风险, 又要承担国家风险和外汇风险, 融资成本相当大。一旦还款发生困难, 地方政府就得动用财力垫付, 给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留下隐患”。

徐琳 (2010) 提到了系统风险, 他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风险, 很大程度上以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等效益的显现。 (1) 贷款担保流于形式。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 还贷支持性文件及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正是这“担保函”增加了融资风险。 (2) 政府性风险问题突出, 政府融资平台的最大风险在于财务不透明从而导致真实资产评估较难。 (3) 借贷主体还贷能力不足, 个数繁多的融资平台使得隐形负债成隐患。

五、关于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

关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措施,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改已经形成的;严格审核未来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加强监督。

高立, 张令奇 (2010) 指出针对融资平台防控风险的两大措施: (1) 按照项目制原则, 对现有融资平台规范和清理。1) 严格监控平台公司贷款的投向。2) 对平台融资进行项目限制。3) 完善平台融资的抵押、担保制度。4) 对平台融资进行新旧划断, 分别处置。 (2) 深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改革, 缓解对融资平台的过度依赖。1) 进一步推进中央、省、市县三级财税体制改革。2)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特别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 构建以房地产税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允许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券, 减小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在《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 (2010) 这一文献中, 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第一, 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类处理, 对于省市一级财政收入比较稳定, 偿还能力较强的, 经过必要的规范和清理后, 应该对它们继续提供贷款支持, 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对于财政状况较差的县一级平台, 则尽量不提供贷款;第二, 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必须与实体建设项目对应起来, 重点防范纯粹用来借钱的壳公司, 这一部分违规行为要重点清理;第三, 对打包贷款进行项目的对应和清理, 即银行把贷款所对应的项目一一打开和对应, 从而明确不同项目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水平;第四, 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如转让股份、转让资产或发行城投债。

徐琳 (2010) 着重就如何规避贷款风险提出了建议: (1) 要切实加强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管控, 对出资不实以及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 要严格限制贷款和发行债券。 (2) 融资平台要逐步改变政企不分的格局, 消除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行政干预, 转变其为政府融资圈钱的形象, 真正将融资平台打造为市场化的企业, 弱化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 强化企业信用, 消除平台债务风险最终转化为地方财政风险。 (3) 整合政府财政资源和资产, 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融资平台分类整合, 打造成几个具有规模效应的平台, 将分散于各部门和领域的财政资金包括上级财政转移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增强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 (4) 强化对融资平台的信用评价;证券、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债券融资与贷款全过程的监管。

于小文 (2010) 指出发行专项地方债券要用于地方融资平台, 要增强地方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迫切的是需要新的资金注入,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并能逐渐适应市场性竞争。为保证注资的可靠来源, 应在国债发行规模中, 沿用以往的地方债模式, 续发较长期限 (最佳五年) 的地方债券, 专项用于充实各地经过保留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 便于“专款专用”, 注资来源有保证, 操作简便易行, 便于事后审计监督, 同时可以回避信用风险的发生;从长远看, 壮大了平台的发展基础, 进而能够吸引银行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融资, 发挥财政政策应追求的“乘数效应”。

发挥资产效益搭建融资平台 篇10

从2012年开始, 大冶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设了鄂东南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工程机械销售基地及矿山机械新旧设备采购中心――大冶市机械市场及科技创业园两个规模较大的规范性市场, 两个市场共容纳包括浙江爱丽芬公司等知名企业近50家进驻。同时, 国资公司以这两个市场为平台, 结合大冶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作为注册资本, 扩大融资规模, 目前累计融资近8.3个亿, 为大冶市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退 篇11

根据新政策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有债务以2014年底为界限实行新老划断,即2015年以后融资平台(城投公司)新增债务将不被认定为政府债务。对于存量债务,将在甄别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余额,分类逐步处置,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对于增量融资,以地方政府为举债主体的债务融资只能在限额管理之下由省级地方政府代为举借,并鼓励通过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展不形成政府债务的融资。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自2016年起,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必须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因此,以承担地方政府融资为核心职能的平台公司面临转型。

平台公司自身面临的问题

除政策因素外,平台公司自身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境也迫使平台公司必须转型为市场化经营主体。

(一)平台公司资产质量欠佳

平台公司组建时普遍存在以存量土地资产作价、非经营性市政资产抵充行为,各地方政府注入平台公司的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公益性资产及准公益性资产,如市政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厂、公交客运公司等,这些资产很难产生收益或者产生的收益不能覆盖其成本,资产质量不佳。而且平台公司即使注入大量土地,土地出让收益大多也以政府应收账款挂账,并无真实收入和利润,平台公司资产不实。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城镇化战略和土地开发规划,土地闲置也导致了土地价值虚高。

此外,有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承担了引导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职能。但由于缺乏融资平台往往缺乏产业规划,旗下资产关联性较差,分散的资产未能形成在产业链上的协同经营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平台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当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投资项目盈利能力不足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投资的项目主要分为公益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经营性业务三种,公益性项目和准公益性的项目缺乏稳定收入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很难覆盖成本;经营性项目虽然可以达到投资平衡,但所投资项目前期投入大、建设及回收期长,产生的现金流入慢且不稳定,而且其产生的收益往往用来补贴前两类项目的亏损,总体而言平台公司欠缺自身造血能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各类基金来维系经营。

此外,平台公司投入建设的许多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政府部门及平台公司都未能及时更新维护,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平台公司政府化运作使得项目的产权、经营权与收益权脱节,再加上项目的经营和管理由政府的不同部门来协调和监管,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的情况。导致平台公司项目后期管理欠妥,无升级换代更新存量项目的动力,进一步影响了项目的长期收益和现金流。

(三)尚未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

目前很多平台公司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行政色彩比较浓厚,配套的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项目决策体系不规范。平台公司的资产主要是当地政府以股权划转的形式纳入平台公司中,公司的投资、融资行为主要是依据当地政府的意愿来决策和执行,平台公司自身对于旗下的业务板块、所投资的项目缺乏掌控力,对于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也缺乏自主权,存在投资和管理分开的“两层皮”现象。

(四)面临着财务瓶颈制约

在“43号文”及其配套政策的规定下,并非所有债务都能归为政府性债务,一旦脱离了政府信用支持,融资平台就必须独立面对现实的财务问题:

一是资产负债率高。目前很多融资平台都有70%以上的高负债率,不仅仅是缺乏长期偿债的能力,一旦与政府信用担保分割,融资平台内的债务未能划拨为政府性债务,融资平台就会因缺乏资产信用失去进行继续融资的能力。

二是到期偿付债务的比例高。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长期债务比例高,债务偿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偿付期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要承担的债务在2014年末及2015年末左右达到偿付高峰。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按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基数,从未来偿债年度看,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21.89%,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7.06%、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占18.76%。再加上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的债务增加,可以推测融资平台面临着偿债高峰。

三是资产的流动性低。由于企业的资产质量不佳、资产不实,所以资产的流动性也很低,自身的短期融资能力也比较缺乏。

四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满足率低。受资产质量和投资项目的影响,目前融资平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较低,融资平台的再投资能力不强。

未来转型原则

(一)分类原则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新政策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需要遵循分类原则,因地制宜、因材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和拥有的资源,走适宜的转型之路。目前我国的平台公司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名义上是公司法人,实际为事业体制,隶属于政府某一职能部门,较多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仅仅是政府建设和实施项目的“代理人”,主营业务以公益性项目为主,独立性低。

第二类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土地运作、储备、开发及国有资产划拨,整合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主营业务集中于各类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其他衍生资源。这类融资平台拥有的核心资源主要是土地。

第三类融资平台公司,随着开发业务发展及管理成熟,路桥等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水电气公交等民生产品供应等更多的资源被划入成为子公司,多元业务板块逐渐形成母子架构,主营业务重心也逐渐由总部下移至子公司,公司旗下的部分经营性业务板块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经营能力,自身造血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积累了一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管理能力,但主营业务发展仍呈现自发性与被动性,缺乏战略层面的业务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对政府信用资源和银行系统性融资的依赖度仍然较高。

nlc202309012236

针对以上上述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公司,应按分类原则规划转型之路。

(二)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原则是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根基。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将原有的政府资源、资本通过市场化模式,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从政府性的投融资平台向市场化的产业发展运营平台转变,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走可持续经营的道路。

在制度层面,融资平台公司应当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公司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上,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在经营层面,平台公司应以提高资产盈利质量为目标,通过重组、盘活、运营现有资产,优化资产质量,为转型为成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打下基础,同时在投资项目方面通过广泛地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在财务管理层面,平台公司也应当摒弃传统的依赖政府信用支撑和资金支持的思维,通过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盘活存量、财务预警、妥善应对等手段,增强有效管控财务和运营风险的能力,真正成为市场化的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实体。

(三)共赢原则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还需要遵循共赢原则。这主要是指地方平台的转型离不开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自身和PPP模式下社会资本三方的统筹和协调,三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遵循共赢原则。对于地方政府平台现有的公益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按照目前国家鼓励的政策方向,是通过 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来运营,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地方政府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去。

未来转型道路

根据分类原则、市场化原则和共赢原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方向应当是比较明确的。财政部发言人也在关于“43号文”的答记者问中指出:对以前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项目,规范后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省级政府发行债券融资;二是对商业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债务转化为一般企业债务;三是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准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

从项目推及平台主体,未来融资平台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三个。

(一)平台公司由融资主体转为项目实施主体

针对第一类平台公司,即主要代理政府建设公益类项目的平台公司,这类公司独立性低,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少,转型方向可由融资主体转为项目实施主体。地方政府可将需要继续实施的公益类项目进行梳理,整合至某一平台公司继续实施。根据新政,该平台公司不能承担融资职能,今后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来解决融资问题。平台公司则变为政府类公益性项目的实施主体。日后,该平台公司实施的项目由政府负责融资,并纳入预算管理。

(二)平台公司转型为PPP模式下的合作公司(主要方向)

财政部指出,对融资平台存量项目适合采用PPP模式融资的项目,要优先采用PPP模式融资,由此可见转型成为PPP模式下的合作公司是未来的主要转型方向。根据前文的平台公司分类,第二、三类平台公司适合转型为PPP模式下的合作公司。新政策规定,对于平台公司承担的收益性项目,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类,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出资共同合作建设运营,即PPP模式。

根据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意见,目前国家鼓励的PPP模式主要包括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和改建-运营-移交(ROT)、SPV(公私合营)及BT(建设-移交)8种主要模式。

具体的PPP合作模式和细节要求可参考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及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就平台公司而言,其具体转型的方式如下:

针对第二类平台公司,由于其主营业务主要是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拥有的可支配资源主要是土地,所以这类平台公司可转型为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公司,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旗下收益性项目的管理和运营维护,或以土地作为资本注资参与设立公私合营SPV,共享利益并共担风险。

针对第三类平台公司,可由旗下子公司或设立子公司作为PPP模式下的合作方,积极探索合理的共赢模式。集团公司自身可转型为一般经营性国有企业。(见第三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项目适用的PPP模式也有所不同,目前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已经建成的项目;二是正在建设的项目;三是需要扩建、改造、新建的项目。

针对将现有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O&M、MC、TOT 等模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如果民营部门获得基础设施的运营权,就可以按照与政府的特许经营合约,自己向用户收费;如果民营企业仅是对政府拥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那么可以由政府向民营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

针对在建的项目:地方政府可以采用BOT、TOT、BOO 等方式化解债务。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债务支出得以延缓,只需合同到期后付费即可。

针对扩建、改造、新建项目:可采用的PPP 模式也有若干,如政府可以通过BT、BOT、ROT 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政府将需要升级改造或者扩建新建的基础设施转交给私人部门,由私人部门升级改造原有的基础设施,甚至参与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后的经营管理。

PPP模式下,项目可通过资产证券化、项目收益债等多种渠道的融资方法来解决项目投资建设的资金问题。具体可参考国海证券编写的《PPP模式下的融资方法分析》。

(三)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直接转型为经营性国有企业。

针对第三类平台公司,由于其市场化的基础较好,可直接转型为经营性国有企业。为了提高这类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地方政府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打造经营性产业龙头企业。首先,剥离原有平台公司的公益性等盈利能力不强的资产和政府类负债,由政府或其他平台公司承接,使平台公司“轻装上阵”。其次,围绕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由国有企业投资控股的各产业类公司,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造为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市场化经营的一般国有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这既能继续发挥原平台公司的后续融资职能,又能在当地形成产业引导,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融资平台 篇12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成立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 变相举债, 以完成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服务供给, 解决政府投融资缺口的做法, 近年来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较为普遍。2008年末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 国内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显著扩大, 资金需求更加迫切, 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迅速[1]。根据银监会的统计, 截至2011年9月末, 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10 468家, 平台贷款余额为9.1万亿元。如此规模庞大的贷款, 加剧了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为此, 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 以分散和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企业债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改善投融资平台债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政府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不仅可以拓宽资金来源,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分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 而且能够通过引入外部监督的力量, 进一步降低平台的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基本定义

(一)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指地方政府为了筹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通常简称城投公司) 、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 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 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二) 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诞生于中国, 是中国存在的一种特殊法律规定的债券形式。按照中国国务院1993年8月颁布实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与股票同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行主体往往是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二、投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债券融资的优点

(一) 拓宽融资渠道, 降低信贷风险

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和地方政府发债受到限制的当前,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依靠银行信贷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渠道较少或根本没有。这样的融资状况和负债结构使得信贷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 单一的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使得地方财政和银行体系均面临较高的风险, 而因为地方银行发展与政府关系密切, “内部人控制”致了大量的政府信用贷款, 而且2008年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银行流动性过剩和放贷冲动进一步放大了银行呆账坏账比例。从2010年以来国家对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的“解包还原”工作, 也正是为了降低信贷风险。

(二) 降低筹资成本, 保证资金供应

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普遍存在投资项目多、战线长, 项目资金缺口大, 借新还旧等各方面的问题。企业债券在成本和稳定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一, 作为投融资平台资金主要来源的银行贷款虽然有筹资速度较快, 操作简便的优点, 但融资成本较高, 期限较短, 不能满足中长期资金需求。而企业债券利率相对银行融资利率要低20%左右, 期限往往在5年以上, 对抵押物及担保的要求较低, 能较好的调整平台公司负债结构, 保证资金供应。其二, 随着在建项目的深入和新项目的启动, 对资金需求与日俱增, 而地方政府往往难有足够资本注入平台公司以修饰平台公司的财务报表, 银行借款又逼近资产负债表临界点, 故银行借款不能保证资金稳定供应;其三、企业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 进一步降低了筹资成本。

(三) 强化监督约束, 防控项目风险

由于企业债券是面向市场直接筹资, 项目情况和资金投向具有较高的透明性, 有利于形成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一方面是来自国家部委的监督约束:企业债券的发行必须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 发改委要对申请者的发行材料进行详细调查和审批, 从而将大量的虚假信息排斥于债券市场之外。另一方面是来自中介机构的监督约束。债券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承销团、担保人、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会计审计机构、托管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是连接证券发行主体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提供中介服务的同时, 为降低违规发债或发债失败带来的责任风险, 它们也对发行主体形成监督和制约。

(四) 项目优势明显, 缩短审核过程

根据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文件, 企业债券筹资投向为保障房建设等民生工程的, 国家部委有优先审批核准的政策, 而政府投融资平台往往承担了地方政府大量保障房建设任务, 相应项目十分有利于债券在国家部委审核, 缩短了发债时间, 从而降低机会成本。

三、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的弊端

(一) 风险最终由政府兜底

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债券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 同时也是地方基础建设的主力军, 势必要从地方建设需求出发募得大量资金。而发债金额为净资本40%的条件使得很多平台公司通过游说当地政府将大量无效资产或不产生效益的资产注入投融资平台, 作为资产或资本降低负债率、提高资金本额度。但出现信贷风险时无法用项目本身产生的效益来归还债券利息, 最后还是只能用当地本级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来归还。这种融资失败的财产责任最终只能由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国家来承担。

(二) 受当地政府财务状况影响较大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债券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发改办财金[2010]2881号) 文件要求, 如果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承担政府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建设, 且占企业收入比重超过30%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 要求该类投融资平台公司所在地政府负债水平不超过100%, 否则其发行企业债券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另外, 地方政府的资信状况也影响债券的销售。

四、推进投融资平台债券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发债监管

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应完善各项规章, 对发债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偿债机制等予以严格规定;建立平台债券融资监管机构, 专门负责辖区内的投融资机构的债券监管, 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这样不仅有利于规范政府平台公司的投融资行为, 也能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

(二) 统筹综合财力, 应对潜在风险

严格规定并细化债券资金的使用范围, 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全方位监督。地方政府应当将平台发债成本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 明确并细化债券资金的使用方向, 对企业债券资金支持的项目要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 确保资金按时准确拨付, 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进行严密监控, 并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和完善的竣工验收程序, 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良好收益。

(三) 加强风险评估

在进行债券融资准备时, 除了要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平台自身的经营状况外, 还要考虑当地政府财政状况, 要全面评估项目风险、平台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 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国家部委、审核机构应重点跟踪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 来把握融资平台的债券还款能力。

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中介机构的不断成熟, 发行企业债券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有利条件会日益体现。各地政府投融资平台尽早掌握这一融资手段, 形成融资—开发—收益—增值—再融资的良性循环, 对于平台自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这一资本市场的重要角色也定会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转型等重要舞台上戏份十足。

摘要:当前, 各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单一, 信贷风险升级, 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而企业债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资金成本低、利率灵活、“税收隐蔽”、财务扛杆优势、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等优势, 更能有效改善投融资平台负债结构, 降低借贷风险, 不失为值得大力发展的一种筹资方式。

关键词:企业债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志暹董丽陈宇峰.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 2011, (3) .

[2]周沅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3) .

[3]何伟喜.简述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J].大众商务, 2010, (112) .

[4]赵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史[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刘兆云钟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视角[J].金融论苑, 2011, (6) .

上一篇: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下一篇:尿激酶联合肝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