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

2024-08-26

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精选4篇)

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 篇1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

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迅猛发展,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规模迅猛扩张: 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6月,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据银监会估计,截至2009年底,地方投资平台总债务额约为5万亿元到6万亿元,绝大部分为银行贷款。第二,结构特点明显: 估计项目贷款( 主要用于基建投资) 余额近6万亿元,占了全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80% 以上。第三,多数贷款偿还本息需要政府信用支持: 大约70% 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支持。

2 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

2. 1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不足

新增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老项目后续融资: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多为中长期基建类贷款,因此在随后两年有进一步融资需求。其二为新项目融资: 中央政府对于平台贷款的风险显然已经高度警觉,银行监管部门已经下令银行放缓向地方投资工具发放贷款,放贷条件更为苛刻,新项目融资增长必然放缓。

2.2 地方政府可用收入过度倚重于房地产相关收入

地方政府可用收入分为地方本级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三部分。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约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33% 。中央转移支付的数目取决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3 地方政府偿债率在 2012 年将上升至 20% 警戒线以上

地方政府偿债率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本息金额 /当年地方政府可用收入,它表明当年地方政府可用收入中必须拿出多少份额用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弱。

2.4 地方融资平台膨胀缺乏自我约束

我国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项目实质上仍是地方政府独家投资,投资负担过重使地方政府形成了“投资饥饿症”,在投资预算安排上年年大“膨胀”,带来了空前的融资压力,迫使地方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不惜成本与风险融资,用融资规模最大化来平衡“投资饥饿症”,使得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实际上是在没有框、没有度、没有责的“三无”约束状态下的运转。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面影响

3. 1 对房地产行业: 土地财政推动房地产泡沫形成

许多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收入等来偿还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因此在客观上有强烈的动机来推高土地价格,从而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显著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十分倚重土地出让收入,不仅直接从土地出售中获得收入,而且还以土地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交投活跃的土地市场,尤其是随着土地价格节节攀高,使得城市投资平台得以兴修大量基础设施,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3.2 对银行业: 银行信贷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短期来说,由于投资和信贷政策的收紧,地方政府的一些投资项目可能难以继续融资,从而导致工程烂尾,进而造成银行的坏账,中长期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一般都有回收期长而且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的特点,即项目本身的还款能力相当弱,主要靠财政收入偿还,而地方财政收入又是不稳定的,不仅对经济周期敏感,而且因土地收入已占20% 以上,直接受着房地产市场冷热的影响。

3.3 对宏观经济: 政府债务膨胀导致宏观经济风险增大

为了偿债,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支持房地产,从而形成过度投资的内在动力; 如果为了防止问题的扩大,中央政府的政策过度收紧,形成“急刹车”的情况,或尽管国家政策仍然审慎但具体的执行出现“矫枉过正”,就可能造成整体信贷、投资环境的逆转,会给宏观经济带来“硬着陆”的风险。

4 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对策

4. 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融资是地方政府为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缺陷和不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经济活动,具有政策性、非盈利性的内在属性,体现在对投资期限长、风险大、利润低但社会效益明显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的有力支持。因此,要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职能定位,努力创造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范围,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防止政府职能的不合理扩张。要把财政投资拉回到政府分工的领域中来。

4.2 促进政府债务显性化

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推动当前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隐性负债向及时公开披露的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改变当前信息披露严重不透明的状况。必须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把分散在各个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活动纳入到公共财政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框架之中,使投资来源与投资使用的方向、结构、总量有效限制在资产负债的框架之内。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预警系统。通过各种监控指标与风险信号,把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控制在安全可靠的范围之内。

4.3 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规模已经很大,要找出路还是要依托债券市场。应抓住此次机会,加快市政债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但需要注意,这种做法的前提一般是要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偿债能力低的地方政府可能面对无法融资的情况或者必须承受很高的利率。

4.4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

地方政府融资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引导社会资金配套跟进。公共工程与产业项目是紧密相连的,地方政府投资外部性很强的文化、教育、医疗的公共基础设施,等于为社会资金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实际上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投融资效应。

4.5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硬约束

中央财政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务管理体系,扭转当前多头举债、权责不清、调控不力的局面。要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硬约束,一方面,银行应当推进更为审慎的地方政府融资的风险管理举措。这包括对项目资本金的严格监控,以及对偿还能力的深入分析,控制发放打捆贷款,重点跟踪不同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来把握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形式,硬化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建立地方政府投资责任制度,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并转嫁下届政府,防止地方政府将其债务风险向上级部门转嫁。此外还要建立地方政府建设预算。

摘要:本文提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对策,包括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促进政府债务显性化,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的硬约束,改革“土地财政”的收益方式。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民间资本,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冀宁.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利益演化均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10(12).

[2]罗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再探析[J].西南金融,2010(9).

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机制 篇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融资机构开始在我国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 短时间内就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到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但在其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政府应该认识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 面对巨大的融资资金, 需要正视融资平台的运行状态,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一、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一) 银行贷款利率较高。

由于融资渠道多是向银行贷款, 而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方面比较高, 因此政府在贷款偿还上难度较大。就目前商业银行发展而言, 越来越多的死账、坏账阻碍了银行财务运营, 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融资引起的。许多时候, 政府向银行提出贷款时, 银行面对政府这个具有公信力的机构, 往往会表现出愿意借款的心态, 认为政府的信用程度是最有保障的。

对于政府而言, 由于银行贷款的难度降低, 在金额上的不断加大使得地方政府长期处于负债状态, 这种财政赤字情况在一段时间后会影响到政府的运行状态, 导致政府财务负担加大。

(二) 融资渠道单一。

在融资渠道方面, 政府目前使用的只有银行贷款形式, 对银行的依赖性较强。但是, 商业银行本身也有特定的运营模式与评价体系, 与政府在融资方面的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若政府长时间在还款方面能力不足, 会造成商业银行本身资金使用出现问题, 从而影响到政府融资效率。

(三) 财务融资运作模式不健全。

地方政府在财务处理能力方面与财力方面不如中央政府, 因此在运用多个公司时容易出现资金运转故障或是资金链断裂状况。另外, 由于地方政府在财务监管力度上的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将政府办公大楼也当做是资本金, 在产权过户与转让上不够重视, 造成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面对这种情况, 为政府进行担保的公司在能力上会直线下降, 造成政府融资在银行放松贷审的情况下处于风险之中。

(四) 信息不对称。

政府对于融资资金的处理应放在预算内管理中, 并加强监督体系的建立。一个没有透明度的监督体系会造成财务信息无法公开, 社会大众对政府行为不能清楚了解, 不利于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另外, 财务上的不公开容易让地方政府存在隐性负债的情况, 银行在评估时难以及时发现, 对政府的真实还款能力预测不足, 导致后期难以还款现象产生。

二、合理规划风险的要点分析

(一) 提升平台透明度。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需要在融资平台上强化透明度建设, 确保银行与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对于融资资金的使用情况, 有利于财务监督的有效实施。透明度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制度建立。

透明度的优化应由政府部门建立, 通过财务、银行这两个部门的参与强化对融资资金的监督力度。另外, 这些部门还应共同制定出对财务状况进行监管的具体措施, 统计地方政府在融资后的负债状况, 以此来帮助银行及融资机构真正了解政府资金运营能力, 在投资上合理控制。

2、信息公开。

对于融资相关信息, 政府应及时进行公开, 融资平台的运营状况要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布, 以此来减少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程度, 将隐性负债转化为显性状态, 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

(二) 完善融资相关法规。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在融资上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容易造成任意融资, 不仅会导致政府资金的浪费, 严重时还会影响政府还款能力, 造成信用程度的降低。目前, 由于地方政府在财务权利与事务处理权利两方面之间的不匹配, 导致地方政府已经逐渐对信贷资源进行干预。面对这一现象, 地方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法规的完善来调节财务权利与事务权利之间的平衡。

1、调整税收比例, 通过分税制度的改革让地方政府在财政转移上支付力度加大, 保障融资的稳定性。

2、由于融资是由政府组办的融资机构, 在机构建立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应尽快将这些不符合要求的融资机构清理出经济市场, 加强市场建设有效性。另外, 地方政府可以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加入基层建设投资中, 利用垄断利益的优化拓宽融资渠道。

3、在债务问题上, 地方政府也应与一般债务人相同,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三) 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政府融资局限于银行贷款层面, 地方政府可以创新融资方式, 并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建立多元化融资市场。

1、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要作为重点, 利用自身信用来加大融资资金力度, 提升自身融资能力。

2、改善地方资本市场, 在保障银行融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股票、基金、债券等方式的融资举措, 降低对银行的依赖状态, 降低风险积聚程度, 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让地方政府能够筹集更多资金,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

三、结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构建是为了让政府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现代化建设中。融资平台的构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但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平台的管理力度, 通过对其风险的正确认知完善平台的构建。风险防范是一个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切不可一蹴而就。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以及银行三者的相互作用, 相信地方经济定会健康长远发展。

摘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融资平台的构建在资金筹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融资平台的构建并不是完全安全的, 仍旧存在一些财务风险以及金融风险。因此, 政府需加强对融资平台风险的治理。本文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特点, 分析了该平台存在的风险, 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旨在帮助政府提高融资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管理,风险探析

参考文献

[1]陈鸿祥.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J].金融会计, 2010 (07) .

解决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困境 篇3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由来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 经营性资产等资产设立, 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 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们多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 城市资产经营公司或投资控股公司等形式存在, 通过政府以财政收入, 特殊经营权等作为担保而获得贷款, 再将这些贷款投入到各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 以实现融资功能并完成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

以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 (主导了融资平台的发展) 为分割点, 我们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上世纪80年代——1994年) ——萌芽阶段, 1988年交通部下发《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 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开启了各级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模式;第二阶段 (1994年——1997年) ——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分税制改革,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及事权逐渐明确, 各地方政府积极组建建设开发小组等各类机构,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作用开始显现;第三阶段 (1997年——2008年) ——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承担了较重的财政负担, 各类城建, 城投公司兴起;第四阶段 (2008年底——至今) ——大发展阶段, 2009年3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 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截止2009年底, 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融资平台公司8000多家, 县级及以下达4000多家。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渠道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也十分普遍, 他们主要通过发行债券, 引入投资基金, 信托产品或采用BOT, BT等模式进行融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单一, 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力, 80%以上的融资来源于以地方财政收入为担保的银行贷款。而通过发行债券, 信托理财, 投资基金等形式的融资只占很小的比例。

四、融资平台问题的显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完成, 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贷能力受到了广泛担忧:

1. 宏观经济放缓, 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设施项

目的营业收入及投资收益将有可能下滑, 银行将不能按期收回贷款, 从而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及经营效益;

2. 国家进行严厉的房地产价格调控, 土地成交量急剧萎靡, 地

方财政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进而影响贷款偿还和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而如果一旦还贷风险向银行扩散, 银行收紧贷款, 将会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最首要问题不是公司能不能最终还款的问题, 而是中央政府以后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 如何规范地运作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如何有效化解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五、政策建议:建立地方政府及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长效机制

2010年6月13日,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于对融资平台公司,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划清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还贷责任, 逐步去融资平台为政府融资的职能;同时拓宽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 引入民间资本, 走市场化道路。

如果按照国务院的上述通知内容继续执行下去, 随着政府与融资平台公司关系地逐渐分离, 由于没有政府信用, 财政收入等担保, 而其自身资产的抵押有限, 融资平台公司因自身经营从银行贷款将变得越来越难。地方政府也失去了为基础建设服务的融资渠道, 不管是政府还是平台公司的融资都将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改革基础建设项目投融资体质成为国家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我们考虑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非经营性项目, 指那些主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难以产生直接回报的非营利和具有社会效益性, 属于公共产品的建设项目。如城市绿化, 城市立交桥建设, 街心花园建设, 污水垃圾处理, 校园建设,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等。第二类——半经营性项目有部分收入, 但不能自负盈亏。

这三类项目并没一个十分精确的界限, 第一, 二, 三类项目之间有可能互相转化, 产生交叉。比如污水垃圾处理, 现在完全靠财政承担, 居民免费使用, 如果以后在水费之中加入污水处理费, 那么污水处理有可能转化为第二或三类项目。又比如高速路的建设, 如果过了收费期限, 那么公路维护费用将全由政府承担。

对于第一类纯公益性项目:应该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从公开市场融资, 并以地方政府财政税收, 土地出让收入, 中央转移支付及第二, 三类中可产生收益的投资收益来进行偿还;或通过出让特殊经营权, 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变为经营性项目, 引入民间资本直接进行开发经营并通过财政收入给予对方一定补助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给予给予低息贷款等。

对于第二, 三类经营性或半经营性项目, 由于能产生一定收益, 考虑到各个项目收益率及成本收回周期各不相同, 可整合在一起归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将优质的原融资平台公司整合上市, 或纳入已上市基础建设类公司中, 通过已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然后在二级市场配股, 发行可转债等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现A股市场中道路桥梁, 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类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占大多数, 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具备很强的接纳能力。

地方融资平台文献综述 篇4

地方融资平台, 就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 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 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 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 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 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的项目。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但同时政府又要承担公共建设的职能, 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2008年以来,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增长较快。我们认为, 其出现具有合理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 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政企不分、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地方融资平台是一种渐成雏形又须加强监管和引导的项目, 如何控制其运作风险, 构建阳光融资体制, 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 有必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述, 周小川 (2009) 指出“地方政府主要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 靠综合服务的收费能力而非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还债能力欠缺, 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为实现与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对接和配套, 许多地方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的体制通道, 所以选择另辟蹊径, 成立了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城市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 代替政府进行直接与间接融资, 实现了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包括: (1) 各类开发区、园区投融资平台; (2)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3) 土地储备中心类公司; (4) 城市投资建设公司; (5) 财政部门建设的税费中心; (6) 交通运输类政府投融资平台; (7) 其他类型。

通过对大量文献期刊的阅读和归纳, 笔者总结和提炼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几大特征: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从注册资本来看基本来源于政府, 公司主要负责人由政府任命或政府官员直接监管, 当地政府决定重大项目的融资决策和资金投向。 (2) 主要功能是融入资金, 借助此形式为政府进行市场化融资。 (3) 多数贷款偿还本息需要政府信用支持, 并且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为融资承担责任或提供担保。 (4) 所融资金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益性项目, 辅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 结构特点明显, 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于基建投资;从政府层级来看, 县级融资平台数量和贷款余额所占比例大;从融资平台贷款来源看, 国开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例高。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 (6) 规模增长迅速。2010年11月2日, 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估算总规模达8万亿甚至更高,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0%~25%。2009年末, 金融机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7.2万亿元, 占银行业总贷款的18%。在7.2万亿中, 2009年新增贷款约为3.7万亿元, 占51%。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之迅猛, 规模之壮大 (1) 。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和现状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主要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 政府政策催生出各地政府各种融资形式, 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的事权没有减少, 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凸显, 在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同时, 地方财力却显著下降了。据资料显示, 2008年, 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78.6%, 比199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6.7%, 比1994年下降31.3个百分点。虽然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有所增加, 但与增加的事权相比, 仍捉襟见肘, 由此衍生而出的地方政府融资的动力就显而易见了。为了弥补支出压力, 地方政府融资形式不断变化, 常运用一些过渡性的、非规范的融资方式, 比如向国有企业借款, 动用预算外资金的盈余, 在有些支出项目上采取拖欠做法等, 或者各级政府设立的多种金融机构, 吸收各类资金投入到政府控制的企业中去。第二阶段是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国内土地市场一蹶不振, 地方政府财政紧缺。中央适时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财政政策。为了融资需要, 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末, 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机构达3800多家, 总资产8万亿元, 贷款余额7.38万亿元, 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 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 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2009年底, 主要上市银行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0%左右, 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高, 2009年到2010年,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呈现井喷的态势, 其成为地方政府完成投资任务的首要选择, 地方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展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激烈竞争。可见, 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确实惊人, 而其隐含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李靖 (2010) 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1) 商业银行贷款成本提高, 难度加大; (2) 从土地批租中获得的土地收益减少, 使政府陷入债务负担; (3) 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权重组等获得的资金能力有弱化的趋势; (4) 对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减少; (5) 强制集资带来民众舆论压力。

四、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综述

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论文的阅读和归纳, 大致总结出以下关于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 并列示各学者的观点。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大部分学者都从三方面考虑, 分别为信用风险, 给银行带来的还贷风险和对地方财政甚至中央财政的风险。

王曦 (2010) 指出的贷款风险问题: (1) 平台存在信用风险, 具体体现在缺少第一还款来源;以政府划拨土地和股权为依靠的融资平台属性, 产生信贷风险可能性大;平台融资责任主体模糊。 (2) 对银行而言存在的风险体现在长期贷款急剧增加, 对款结构不平衡两个方面。 (3) 给地方财政带来影响, 隐性债务显性化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 甚至由中央政府买单。

高立、张令奇 (2010) 也从对商业银行和地方财政的风险两个角度分析:

(1) 对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采用打包贷款方式, 分拆给不同项目, 导致贷款使用期限上短贷变长投, 资金使用存在偏差, “壳公司”还债能力低, 产生不良贷款。

(2) 对地方财政: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制于土地市场, 而土地市场不稳定, 无疑对地方财政施加压力。

王朝阳, 谢晨, 何德旭 (2010) 指出融资平台所存在的风险: (1) 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发的潜在金融风险, 集中体现在为银行信贷风险和债券违约风险。 (2) 融资风险一旦破产, 地方财政风险将被凸显。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一旦大规模爆发, 中央财政将面临着潜在风险。

同时也有学者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提出关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观点。比如李冠青 (2010) 认为: (1) 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有较高风险。政府隐性担保, 获得重复信贷资金, 一旦进入集中的还款周期, 过往积累的风险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2) 举债规模过大, 融资平台数量过多, 融资公司设立与运作不规范, 使得潜在风险大。 (3) 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担保存在不规范行为, 在担保程序以及法律文件方面存在漏洞。 (4) 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决策与贷款项目质量不直接挂钩, 从而造成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差, 导致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郑荣、张俊、干胜道 (2010) 对融资平台的风险较为具体地指出了以下观点: (1) 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包装风险; (2) 地方政府递延的还贷风险; (3) 助推房市泡沫的风险; (4) 融资创新产品“杠杆效应”引致的风险; (5) 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6) 再次形成“国进民退” (2) 的风险。

李靖 (2010) 关于融资平台风险问题提到, “过度依赖国外借款和银行债务融资, 使融资风险加大。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采取间接融资方式, 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各地外债规模普遍过大, 有些地方债务90%以上是外债, 对内融资规模小且手段单一。外债是主权债, 具有很强的偿还刚性。这种双重风险的融资格局, 使地方政府既要承担项目单位偿还能力的风险, 又要承担国家风险和外汇风险, 融资成本相当大。一旦还款发生困难, 地方政府就得动用财力垫付, 给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留下隐患”。

徐琳 (2010) 提到了系统风险, 他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风险, 很大程度上以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等效益的显现。 (1) 贷款担保流于形式。为了让融资平台公司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出具各种形式的担保, 还贷支持性文件及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正是这“担保函”增加了融资风险。 (2) 政府性风险问题突出, 政府融资平台的最大风险在于财务不透明从而导致真实资产评估较难。 (3) 借贷主体还贷能力不足, 个数繁多的融资平台使得隐形负债成隐患。

五、关于融资平台的对策建议

关于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措施,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改已经形成的;严格审核未来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加强监督。

高立, 张令奇 (2010) 指出针对融资平台防控风险的两大措施: (1) 按照项目制原则, 对现有融资平台规范和清理。1) 严格监控平台公司贷款的投向。2) 对平台融资进行项目限制。3) 完善平台融资的抵押、担保制度。4) 对平台融资进行新旧划断, 分别处置。 (2) 深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改革, 缓解对融资平台的过度依赖。1) 进一步推进中央、省、市县三级财税体制改革。2) 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特别是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 构建以房地产税为主的地方税收体系。允许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发债券, 减小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在《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 (2010) 这一文献中, 强调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

第一, 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类处理, 对于省市一级财政收入比较稳定, 偿还能力较强的, 经过必要的规范和清理后, 应该对它们继续提供贷款支持, 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对于财政状况较差的县一级平台, 则尽量不提供贷款;第二, 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必须与实体建设项目对应起来, 重点防范纯粹用来借钱的壳公司, 这一部分违规行为要重点清理;第三, 对打包贷款进行项目的对应和清理, 即银行把贷款所对应的项目一一打开和对应, 从而明确不同项目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水平;第四, 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如转让股份、转让资产或发行城投债。

徐琳 (2010) 着重就如何规避贷款风险提出了建议: (1) 要切实加强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管控, 对出资不实以及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 要严格限制贷款和发行债券。 (2) 融资平台要逐步改变政企不分的格局, 消除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行政干预, 转变其为政府融资圈钱的形象, 真正将融资平台打造为市场化的企业, 弱化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 强化企业信用, 消除平台债务风险最终转化为地方财政风险。 (3) 整合政府财政资源和资产, 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融资平台分类整合, 打造成几个具有规模效应的平台, 将分散于各部门和领域的财政资金包括上级财政转移资金集中起来使用, 增强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 (4) 强化对融资平台的信用评价;证券、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债券融资与贷款全过程的监管。

于小文 (2010) 指出发行专项地方债券要用于地方融资平台, 要增强地方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迫切的是需要新的资金注入, 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并能逐渐适应市场性竞争。为保证注资的可靠来源, 应在国债发行规模中, 沿用以往的地方债模式, 续发较长期限 (最佳五年) 的地方债券, 专项用于充实各地经过保留的地方融资平台的资本实力, 便于“专款专用”, 注资来源有保证, 操作简便易行, 便于事后审计监督, 同时可以回避信用风险的发生;从长远看, 壮大了平台的发展基础, 进而能够吸引银行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融资, 发挥财政政策应追求的“乘数效应”。

上一篇:环氧改性丙烯酸酯下一篇:注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