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融资平台

2024-12-01

物联融资平台(通用4篇)

物联融资平台 篇1

一、引言

近几年, 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正如火如荼开展。随着城市面临发生越来越多的重大突发事件, 城市应急平台正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热点, 同时, 伴随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和推广, 城市应急物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都已为各级政府和业界所感知, 但如何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物联网和GIS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GIS与应急的结合将给城市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将传统意义上的应急引向可视化的“物联网+应急”的新应急概念。物联网在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后恢复的全过程都能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利用前端感知、传感网络、智能分析等技术, 实现对监测对象的智能化信息获取及管理, 在GIS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和查询、定位、分析。同时, 物联网在应急领域的应用成效, 将带动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继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基于GIS的城市物联应急平台建设框架

基于GIS的城市物联应急平台将行业领域的RFID、摄像头、GPS等接入应急物联网络, 利用政务网、互联网以及传感网络等进行传输, 在地理信息服务、应急资源物联服务基础上建成物联应急管理平台、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 向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服务。

3.1七个技术分层

1) 感知层:信息采集获取的重要渠道, 利用RFID、GPS、传感器、移动终端等信息感知设备, 通过智能的信息采集网络, 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全天候获取。

2) 传输层:提供感知层信息传输的网络途径。主要包括有线或4G等无线通信网、政务外网以及互联网。

3) 基础支撑层:供平台所需要的主机、存储等硬件设施, 无线、有线通信系统以及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和综合保障系统。

4) 数据层:对物联应急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管理, 包括基础数据、物联数据、空间基础数据、案例知识数据、预案数据以及应急处置信息等, 建设应急物联大数据中心, 提供数据分析挖掘和共享交换服务, 对外提供与云计算服务接口。

5) 服务层:为上层提供政务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物联应用资源服务及对外的物联网公众服务支撑。另外, 政务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各行业领域提供共享的政务地理空间服务。同时, 与外部云计算服务实现对接。

4) 应用层:主要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包括位于政务外网的城市物联应急指挥、物联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 以及互联网公共服务应用, 可以城市电子地图为背景, 实时、动态发布最新的事件信息。

5) 访问渠道层:主要给用户使用应用系统提供多种访问途径。包括应急物联网的内、外网门户, 指挥中心等大屏幕系统, 电脑等显示终端, 电话, 传真, 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

3.2两套保障体系

1) 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可重点新制定应急领域物联网政策法规、设备编码、传感设备和网络支撑技术、信息共享交换规范、安全体系、网络建设规范等。

2) 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包括人、物理设施、信息的安全以及容灾备份等。

3.3建设重点

1) 传感器:传感器厂商研发各种智能化设备, 进行编码、应用规范、数据传输和管理、应用开发模式研究等技术研究。2) 传输网络:需充分利用4G等网络技术来保证物联数据的传输和质量。3) 服务平台:以数据的统一管控、共享交换为核心, 充分依托云计算等技术实现, 建设应急物联网管理平台、数据中心和交换中枢, 包括GIS、视频智能分析识别、传感信息融合分析以及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4) 安全与认证:建立城市应急平台的安全标准与管控措施, 包含传感器、通信链路、阅读器、中间件及用户的授权与认证安全体系, 保证用户的合法性, 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

四、结语

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应急领域中应用, 以二/三维GIS平台为基础, 建立城市应急管理平台, 全面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智能化发现、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实现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 城市参与方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保证城市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 物联应急平台建设也能够带动城市的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 继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宁焕生, 张彦编著,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4

[2]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宁焕生, 王炳辉,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0

[3]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 (DB11Z 361—2006) , 北京,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物联融资平台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目前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因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时,就通过组建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地方融资平台雏形期(1980年代初-1994年):地方政府首先通过集资贷款建桥修路的模式,开地方融资先河;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这类政府借钱发展当地基建的模式是融资平台的前身;1988年交通部下发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此类贷款,该模式也逐步在全国推开。

融资平台初创期(1994年-1997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真正开端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分灶吃饭”;尽管此阶段政府融资的目的主要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且铺开的范围不大,但在基建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后期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融资平台推广期(1997年-2008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重操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法宝,地方融资平台迅速推广;地方政府为了安排配合中央政府的资金,同时又受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依赖融资平台。

浅析地方融资平台 篇3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98-02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实现经济的“保八”增长,2009年中央实施4万亿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为配合中央施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地方融资平台配套筹集4万亿投资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正因为地方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才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为完成“保八”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与此同时,经过09年大规模举债,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却呈恶化的趋势。目前,全国城投公司3800多家,地方负债超过5万亿。随中央和地方公共部门债务余额约为GDP的40%或者稍低些,明显低于60%的欧盟控制线,但西部多省地方负债水平达到了200%,负债总额已远超过地方一年可用财力的总和。2010年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银监会在2010年1月26日的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提出“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并将地方融资平台排在银行业今年重点防范的三大风险之首。

一、何为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通过划拨各种土地、股权、国有资产成立“皮包公司”,然后通过“皮包公司”对外融资,并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虽然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式多种多样,融资方式种类繁多,但是它们却有着以下几个相同点:第一,地方政府作为幕后主导或者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第二,这些城投公司主要功能是筹集资金;第三,政府是融资的担保人或者最终的责任承担者;第四,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准公共商品。

二、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以及合理性

(一)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明确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税收立法权集中、地方扩大税源的法定权利基本缩减为零。因此地方税源减少,而税收是财政取得收入的主要手段,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但是从支出的角度上来看,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并没有缩小,相反,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等公共商品建设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而这些资本性公共商品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成本慢等特点,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收入与支出的极大不对等,对地方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就必须从其他途径来取得可观的财政收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政权大幅度下降,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是全划分幅度较小。1994—2004年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平均为52.4%.,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47.6%;中央财政支出平均为29.9%,地方财政支出平均为70.1%。

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条规定无疑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众所周知,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税收、举债、收费和国有资产受益。在税收无法满足支出需要时,政府必须寻求其他的收入方式。收费由于其具有自愿性,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并且收费的范围由其受益性控制了,所以收费是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财政开支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来获取巨额收入,但是这是一种“寅吃牟粮”的办法,并且会带来房地产产业的畸形发展,不能持续解决地方政府收入的需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种“土地财政”所凸显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而最有效也最可行的举债的方法却被一部《预算法》拒之门外。因此,综合各种因素,地方融资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二)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合理性。地方财政性资金不足是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而资本性支出和财政筹集税费收入的不匹配则是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作用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市场失灵的基本表现:一是垄断。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存在垄断;二是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公共商品不存在市场,人们对它的评价为零,则不存在价格;三是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决策的结果就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状态;四是信息不对称。上述条件表明,政府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所谓资源配置职能是指用财政的手段解决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公共商品,其中提供公共商品是财政资源配置的主要功能。与私人商品相比,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例如国防、路标等。介于纯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之间的则为混合商品,混合商品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共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人需求,同时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者一定的竞争性,例如教育、公路等。从理论上来说,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应该由政府全部承担,而混合性公共商品的供给则应该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因此无论是纯公共商品还是混合性公共商品,政府都有承担的责任。

政府部门对公共商品的支出,从性质上看,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是在当年直接消耗了,而资本性支出的收益则不是发生在当年。依照这样的划分,政府对公共商品的支出大部分属于资本性支出。税费的财政收入具有成本与收益的对等性,而资本性公共商品一旦建成可供好几代人享用,如果用当代人的税收去融资,不符合收益原则,通过举债的方式可以使其成本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摊。然而地方政府不具备举债的权力,理论上是无法提供资本性支出的,这样一来地区的公共基础建设就会滞后,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地方融资平台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由于其数量的迅速增长,体制的不,监管力度不够,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现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主要表现为政府负债信息不透明与融资平台公司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负债信息不透明是个很大的问题,由于《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所以债务都是通过迂回途径形成的,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外界无法获知的隐形债务。这些隐形的债务成为政府的或有债务,一旦无法偿还,就会成为隐形债务,从而增加还债负担。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地方政府有日益膨胀的“负债冲动。王元京指出“地方政府有一种负债最大化的倾向,有些地方按照未来要达到的GDP增速目标,倒退需要的投资增速,然后再想办法融资投资”。地方政府这种冲动行为如果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则融资的款项无法偿还,对政府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会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融资平台公司信息不透明,造成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正确衡量公司的借贷能力,也无法将其借贷资金与其投资项目相对应,从而无法跟踪资金的去向。这样一来,这些借款来的资金可能就脱离了原来制定的计划,破除跟踪“枷锁”之后,给一些以权谋私的人制造了空间,不仅如此,如果资金流入股市或者楼市,又会对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运营情况。

(二)运作不规范。融资平台运作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融资平台都是采用捆绑式的,即是由一个公司承担融资的任务,而其他“n”个跟公司承担投资任务,这样导致银行无法监管资金。二是存在虚假出资、美化资产负债表、重复抵押、互相担保等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弥补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主营收入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政府实现其职能而进行融资,因此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充足的固定资产,公司进行融资通常是以政府划拨土地、股权最为资产,担保则更多的依靠政府的财政,由此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更甚者,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而来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低收益甚至无收益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无疑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偿债的负担。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出现明显下滑,则会直接威胁到地方财政的偿还能力,从而导致融资平台无法履行偿债义务,进而发生债务危机。

(四)市场化程度低。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成立是因为政府需要而设立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管控。无数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像这样地方政府与融资公司关系和界限不明晰,就很难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影响公司的自我运作效率,为偿债埋下了隐形的祸根。

四、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府、公司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角度

1、控制新增债务,逐步消化旧债,尽快实现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化。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四种债务类型显性负债、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对地方债务进行分类登记,摸清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和组成结构。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现仍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手段,所以对地方融资平台不能一竿子打死,以免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地方政府新举借的债务,采取严格的审查措施,以抑制其过快发展。实现地方融资平台的信息透明化,不仅有助于政府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偿付债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银行清楚贷款的限额,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加强资金的监管。

2、建立政府的偿债储备金制度。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债务规模建立一个偿债储备金用来专门偿还政府债务。对于有这样一个专门用来偿债的储备金,可以缓解政府的偿债压力。同时,偿债储备金可以进行投资,获取收益,当然在运用储备金进行投资时应该注意其本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当然,偿债储备金有可能会被人挪用,因此在建立储备金制度时还应该配套成立一系列的监管制度。

3、允许地方举债。事实上,地方作为一级预算主体,需要提供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地方举债主要依据一下两点依据:第一是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的融资特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这些公共商品时私人不愿或者不能提供的,只有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这便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必然性。第二是地方资本性公共商品的成本与受益时间的非一致性。资本性公共商品一旦建成,它不止为当代人提供了好处与便利,同时也对下代人产生了影响。如果只用当代人的税收进行基础建设,不符合受益原则。“举债实质上是延期的税收”,通过举债的方式,就可以将其成本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这便是是举债的合理性。所以,地方政府其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负债行为。与其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迂回渠道举借债务,形成政府的隐形或有债务,最后导致各种风险,还不如让政府通过合法的途径举债,形成显性债务,从而有利于政府债务的管理。

4、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预警制度。地方政府一旦形成债务风险,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带来金融风险和社会道德风险,因此要想控制和降低风险,就应该从源头上来控制,建立预警制度,有利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角度

1、规范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一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融资的范围及规模作出严格规定,并对其抵押担保进行审核。政府不能再为此类公司出具担保函了。事实上这种担保函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债务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隐形担保情况下产生的,很显然不具有这种法律权利政府要是不还的话,银行也是无可奈何的。二是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与政府划清关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负债率高的问题。

2、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市场化竞争有利于公司优化资源配置,不再作为传统的政府的“傀儡”,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模式,与政府采取合作的方式而不是统领的方式替政府进行融资。投资公司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取得政府的青睐,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金融机构角度。一是要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相关办法与条例。二是采取风险评估,对贷出的资金进行随时监控,对于可能无法还款的项目进行及时调整。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霞.迪拜危机警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J].中国投资.

融资平台成为缓冲安排 篇4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来需求多样化,同时外需放缓,四季度的出口增速将回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减弱。此外,四季度由于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提到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验收,政府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关闭一些排放量较多的企业来完成这个目标,GDP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我们对价格去库存的判断,CPI会进一步下跌,全年维持3%左右。

年内通胀无忧

当前通胀压力显著增强,主要包括三个因素:(1)服务类价格(房租)和劳动力成本上升;(2)食品价格存在较大上行风险;(3)历史经验:三季度CP[环比增幅最高。减压因素包括:(1)基数效应逐渐减小;(2)出口对通胀的推动作用将减缓;(3)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较温和;(4)上游价格涨价向下游传导压力将减弱;(5)货币信贷增长对物价驱动力将趋缓。

其中,猪肉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猪肉价格还有上涨动力。但6月份生猪存栏量已开始增加,生猪存栏量远高于国家调控标准;而且国家从上半年就开始大量收储猪肉和增加进口,以对冲生猪存栏量降低给猪肉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近期猪肉价格增势渐弱。

从粮食价格走势来看,我国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国度,每年的损失基本相当。而今年看似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限,粮食供求关系稳定。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作物受水灾的影响并不严重,目前丰收在望。而历史上,只要黑龙江、吉林、河南等几大粮仓粮食丰收,则全国粮食无忧。流动性过剩还催生了对大蒜、绿豆的炒作,但国家不会允许炒作玉米、小麦和水稻,其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因此,食品价格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仍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从增量流动性角度来看,虽然8月略有反弹,但整体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降低,流动性水龙头在拧紧。而随着经济景气程度降低,实体经济需求持续减弱。产能过剩、供大于求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此外,国家还将通过各种手段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在此背景下,CPI在9月或10月见顶是大概率事件,由“秋老虎”变为“纸老虎”,年内通胀无忧。

但是由于存量流动性的过剩,中长期通胀仍是一个严重问题:2011年食品价格将继续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风险可能集中在下半年;长期,成本推动风险将凸显,人口结构决定劳动力成本存在长期上升趋势。

短期不会加息

2010年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依然脆弱和漫长,各国退出策略不一致,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推高国内和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另—方面,国内经济回调和通胀压力并存,特别是近期通胀压力显著增长,对银行的让利呼声也在增大,加息传闻盛行。

我们认为,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三:通胀的持续性仍需观察,而目前普遍认为通胀年内可控;对经济增长分歧和对经济的担忧广泛存在;资产价格尚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在美国中期选举临近,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之时,加息无异授人以柄。

根本原因是,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实质转向和加息周期的到来,但近期加息不符合过渡前期的政府目标和政策节奏。但中长期进入一个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也是过剩流动性和资产泡沫的终极解决方案。2008年经济形势复杂,货币政策一年之内三变其身;2009年过度宽松,带来天量信贷,也埋下包括资产泡沫在内需要此后数年解决的恶果;2010年转向中性偏紧;2011年开始,需要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上的偏紧,减货币杠杆而非加货币杠杆是货币政策的方向。

对市场而言,短期加息频传虽如乌云密布,但雨始终不来,但常喊“狼来了”,狼真的回来,因为这是对于加息周期和资产泡沫解决的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的预期,这使得2011年无系统性的机会,也对短期市场构成利空。

加息周期不仅在于遏制通胀,对资产价格乃至经济增长都影响甚大。资产泡沫与廉价货币互为因果。唯恐加息影响短期增长,长期则不加息增长难再。运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和利用资产价格的周期,进行利益调整,完成制度变革,这是我们认为的对中央政府和对中国经济有利的途径。加息时点的选择,一看通胀的压力,二看经济增长,中周期繁荣的启动。如果年底到2011年1季度通胀超预期,或使得加息周期更快的到来。

同样,年内再动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较低。人民币不具备大幅升值基础,但短期小幅升值可能性大。

融资平台的博弈

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和房地产调控一样,实质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而信贷风险是这种博弈的筹码。中央既不愿看到地方债务风险过早暴露,因为这意味着增长的波动;又不能再坐视地方再次掀起新一轮的负债扩张,在2012政治周期之前,地方对增长的重视是强化而不是弱化了,对风险的态度则是相反。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房地产相互依赖,地方债务偿还和GDP竞赛使得对房地产财政的依赖性持续提高。2009年的房地产膨胀,使得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占比达到新高。中央政府的调控投鼠忌器,既怕影响增长,又怕风险暴露。既然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又是“没有退路的战斗”,只有保持高压状态,让时间去化解难题;中央希望的调控力度将以不影响增长和就业为限。

过渡前期(2012之前),没有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妥协和反复难免,但是,方向不会改变。应当丢掉再度负债扩张的幻想,负债扩张后果严重,负债扩张不具备可持续的基础。作为过渡期的一种缓冲安排,融资平台的两次清理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可以从中观察到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利益的让渡。

在2008年底开始,作为中央启动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配套措施,对融资平台的允许和鼓励使得融资平台贷款2009年剧增到7.38万亿元;2010年初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威胁论消失,经济增长创出新高,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紧),银监会持续对融资平台开始清理,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也进行调查、上报等,到2009年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敞口超过1.7万亿,地方债务风险和银行风险凸显,贷款余额7.66万亿元,从一年3万亿到半年不到3千亿,融资平台几乎停掉。

上一篇:非营利性建设项目下一篇: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