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篇1
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财新网】(记者 冯哲3月16日发自北京)地方融资平台令人惊悚的风险敞口正在水落石出。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这比2009年5月底央行统计的5万亿元已经又上一个台阶。调查表明,其中80%为项目贷款,且绝大部分是2009年突然出现的。
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这和国际上一般控制在80%-120%的标准相比,风险似乎尚在可控之中,但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
现在的悬念是,5万多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将有多少变成不良贷款?这得从融资平台的独特运作机制解剖入手。
融资平台公司在日常运转过程中,一方面由公司统一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则将筹集到的资金再转借、转投到各个具体项目或下属公司。这种机制实际与银监会当年发出禁令的国家开发银行“打捆贷款”的做法一脉相承。
解铃还需系铃人,银监会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打捆贷款”解包还原、逐个排查、锁定现金流,预计6月底结束。根据监管部门统计,6万亿元负债中93%属于银行贷款。
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监管内部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各银行要借助当前地方政府对自身债务进行清理的契机,对原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笔打开梳理,按项目开展重新评审和严密的风险排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要求在2010年6月末前完成“解包还原”、重新立据、锁定现金流等整改工作。
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具有稳定充足的现金流和第一还款来源、经济可持续、抵押品完备且手续齐全的贷款,可按商业化原则继续予以信贷支持;对于缺乏第一还款来源、现金流不足的贷款,应积极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确保还款有保障。对于涉及两家以上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可以风险敞口较大者为主,组织债权行管理小组或修改为银团贷款的模式予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要求,以地方财政担保的贷款应尽可能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保全资产。对不符合相关规定投向产能过剩行业、违规挪用或资金闲置的贷款,要下决心采取多种措施尽早回收。
一位监管人士介绍说,有些平台公司的“项目包”打开后,发现部分项目一无资本金,二无现金流,三来无法落实担保。
不过,一位地方银监局中层坦承,“最后结果还要看在政策框架下,融资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博弈。”他表示,手续和流程方面,银行在贷款之前就已经基本完备,具体到资金使用方向的追查,还要看融资平台能够披露到什么层面。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则表示,这些整改要求执行难度非常大,很多融资平台隶属当地国资委,而银行今后还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银行需要权衡利弊。”他对此很是无奈,银行现在积
极营销的正是带有国资背景的客户。
为加强此次排查清收力度,监管层就“解包还原”给银行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即对存在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齐全等瑕疵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资产保全和补救措施。
“短期内,通过检查以暴露风险为主。长期来看,要解决融资平台问题还需要重新梳理地方财政、融资平台、银行在地方融资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一位银监会官员表示。
“最终解决之道,还是应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一管理,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比例。”一位发改委官员的看法代表了官、产、学界的共识。■
(详见3月15日出版的2010年第11期《新世纪》周刊报道“融资平台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