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2024-06-05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共12篇)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现状

(一) 政府出资设立的融资担保机构 。

政府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综合性信用担保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拨款, 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 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这是我国最佳选择模式。第一, 通过地方财政注入资金, 可以设立资金较为雄厚的担保基金;第二, 以政府信用作保证, 易于被各家金融机构所接受;第三, 可以扩大提供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的服务对象和覆盖面。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及有关部门组建国有控股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以财政注资为主, 吸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参股建立担保基金。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对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提供担保和反担保, 并经营主管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担保和资金运用业务。

(二) 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遵循市场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信用, 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按照商业模式进行运作, 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的一种办法。这种融资担保机构的具体运行办法是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担保公司, 由地方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作出承诺保证责任并推荐企业, 由担保公司办理具体的担保手续。

(三) 由企业设立的融资担保机构。

首先由政府及有关部门促成有贷款融资担保需求的中小企业自发成立中小企业协会, 然后由协会中自愿参加的中小企业按比例出资成立互助担保基金, 缴纳担保基金的企业联合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 此类机构的运作采取担保基金的形式, 实行封闭运作。中小企业协会对有贷款融资担保需求的会员企业的申请担保项目进行审查后, 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二、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融资担保机制不健全。

一是企业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企业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是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首先, 最根本原因在于立法不够完备, 不能有效制裁失信者, 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现有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信用环境方面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 操作性不强, 特别是对失信企业责任人的刑事立法几乎空缺, 对恶意逃废债务者无法可依。再次, 有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规范, 担保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二是融资担保结构单一。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难以取得担保机构的信赖。

(二) 缺乏资金补偿机制。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 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 达到72.4%, 民间资本型担保的比重只有27.6%, 相比严重不足。政府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 也说明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

(三) 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 担保机构又由于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 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 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 至使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 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地分散。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担保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促进融资担保业的发展,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 构筑一个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全方位法律法规体系, 让企业的各种融资担保渠道都有法可依。要尽快制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高科技和高成长企业的界定标准;明确融资担保业的定位和功能;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同时, 要尽快出台符合《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法》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具体条例和细则。

(二) 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担保的配套体系。

1.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这是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 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担保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鉴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鼓励社会捐赠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互助基金能够使捐赠资金产生更大的效用, 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 第一, 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尽快地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相关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 以信用登记、信用采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第二, 政府应鼓励民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信用调查评估等中介机构, 允许这些机构在以独立法人身份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上对有关用户有偿提供中小企业信用成果。第三, 中小企业本身要重视信用意识的培养, 应具有将信用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的理念。第四, 除了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外, 政府还有必要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

3.培育多种类型担保机构。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期限、额度、频率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差距。因此,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就必须发展中小银行。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几乎就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下游环节, 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小金融机构的成长。

4.规范经营管理。

中小企业的企业必须端正经营思想, 遵纪守法,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 把注意力集中到自身上台阶、上规模的问题上来, 而不是搞投机取巧;企业家也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诚实守信, 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 培养自己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自觉地减轻或消除担保机构的风险, 从本源上促进担保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5.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

首先, 资金补偿机制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政府担保机构来说的, 因为政府担保机构基本上不以盈利为目标, 又只能靠财政预算拨款来补偿资本金, 所以它们的资金来源既不稳定, 又很单一。所以, 可以每隔一定周期由政府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数用于补充政府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也可以将征自中小企业税收总额的一定比例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专门用做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 这样相当于是利用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更大的发展, 彻底稳定资金补偿的来源。

6.建立和完善各种风险分散机制。

按照风险分散对象的不同, 这一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向担保贷款的参与方直接分散风险, 包括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间的比例担保和担保机构的反担保条款。首先, 根据国际经验, 担保机构的担保比例一般为70%~80%, 协作银行承担剩余部分。贷款银行显然也因为担保机构的担保而直接受益, 所以协作银行应该承担部分贷款风险。比例担保应该成为我国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一种方式, 从而避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绝对集中于担保机构。其次, 担保公司可以适当地采用反担保条款分散风险。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最受欢迎的土地和房地产担保, 但是担保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接受被担保企业的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和销售合同等反担保品。第二个层次:向第三方分散风险, 主要方式有再担保和参加贷款保险。担保机构可以参加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再担保来分散风险, 还可以根据担保的贷款比例参加保险公司的中小企业保证保险。第三个层次: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包括直接投资、代偿债权转股权、担保费换股权、担保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通过完善融资法律体系、健全担保配套体系, 完善风险分散机制、规范经营管理等具体措施逐步建立以政府综合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为补充的融资担保体系,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服务,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2

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在充分肯定我国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近年来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意见,主要是收费公路、收费站点过多,增加了运输成本。对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收费公路约15万公里左右,占全世界收费公路总量的70%。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各级政府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但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对公路经济学属性认识偏差的问题。

1.公路是基础产业,从本质上讲是公共产品,绝大部分公路应由政府无偿提供。公路建设资金需求巨大,政府财力无法满足,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路发展要求迫切,各地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较大数量的收费公路。这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公路发展中出现的情况。

2.从经济规律看,由于存在道路级差效益,适度建设收费公路是符合公路经济规律和公平原则的。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收费公路。但发达国家在修建收费公路时,一般比较重视道路的级差效益,主张要提供与收费公路平行的不收费公路供公路用户选择,使用者可选择是以支付公路通行费为代价来换取增加运输量、降低运行成本、缩短运距、节约时间、减少交通拥挤等道路使用效益,还是以忍受不便为代价来换取在公路上免费通行的权利。我国在规划、建设收费公路时,没有充分考虑道路级差效益,常常出现多条收费公路并行现象,使人们有到处是收费路的感觉。

3.随着公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等级公路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公路严重匮乏,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很多地方为建成一条二级公路而欢欣鼓舞,人们把二级路收费视为理所当然。现在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作为体现道路级差效益的高等级公路收费,人们从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但很多二级路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当年的高等级公路,对其仍然收费就产生了质疑。

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公路发展坚持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面对这些问题和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公路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对收费公路作了明确界定:高速公路连续里程3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连续里程50公里以上,中西部地区二级公路连续里程60公里以上。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公路发展阶段性实际的,也是符合公路发展经济规律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公路投融资体制还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政府对公益性质的一般公路投资力度不够,各级政府及其交通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对完善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如下:

1.国家财政应承担起一般国道的投资责任。长期以来,国家基本不向一般国道建设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实施,这是造成一般国道收费站点多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对今后一般国道的建设和改扩建应承担主要投资责任,以避免新设收费站点。

2.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性资金对公路建设的投资。要按照《公路法》规定,省道主要由省级政府投资,县道由市、县级政府投资,县、乡、村三级是乡道、村道的投资主体。目前,各级财政对公路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公路建设主要靠养路费,而养路费顾名思义主要应是道路养护资金,而不是建设资金。各级财政从公共财政理念出发,应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支出。养路费作为国家为公益事业发展而依法征收的税费,要严格征管,不能挪用,也不宜为发展某个产业而减免,否则会对全社会的福利造成损失。

3.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中西部地区的二级公路,仍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业主多层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的改革方向,加大筹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4.由于公路所具有的巨大的外部经济特性,各级政府要继续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公路建设优惠。

5.继续清理整顿收费站点。对已建成的收费公路一旦到期,要停止收费。对与高等级公路并行的一般公路,要充分运用道路级差效益原理,今后不应再建设收费路,为人民群众提供使用选择。

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篇3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或资本,相应地也就产生融资的要求。融资是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融资不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同时也导致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率。国有企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融资不仅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本身被打上了制度的烙印。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残留,例如在政企分开、经营机构转换、融资结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与我国国企产权不清晰、缺少约束机制、企业资本积累能力不强、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等都有着直接关系。上述因素的出现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融资上差强人意。因此,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金融行业改革之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企的实际情况,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建立高效的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是我们亟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二、完善国有企业融资的政策

1.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不清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绊脚石,产权不清直接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短期化,只注重效益不注重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融资行為缺乏理性。为此,我们要加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划清产权,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承认法人所有权和投资者所有权,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改变产权模糊带来的融资行为不合理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建立出资者权责有限化、企业行为市场化的现代国有企业。再就是完善破产、兼并机制。破产、兼并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如果国有企业赖账不还,就会面临破产清算以及被兼并的风险,于是增加了企业劳动资金的压力,使国有企业更加注重融资风险的控制,注重现金流、负债率等各项指标,从而使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加理性。

2.硬化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相比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更加容易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信贷将仍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摆脱行政干预的色彩,银行与国企这种不规范的信贷关系,导致国有企业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因此,首先要强化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信贷关系的规范化,不进行行政干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双方之间的信贷合同、资产抵押等关系,加强对风险资产的比例管理以及完善呆账准备金制度,从而形成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对任何不合理、不合规的信贷不予支持。其次,建立风险公担机制。银行和国有企业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银行按照经营绩效、发展潜力、信用记录等来决定是否放贷,银行应该主动参与企业的资信经营评估,建立贷款企业的信用档案;企业也应该为银行提供真实信息。

3.加强债券市场改革

债券融资是国有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股票市场不景气的现实情形下,债券市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国有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需要注意的事项有:第一,加强监管,债券市场属于金融领域,对债券市场的监管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传统的政府主导和政府干预模式应该退出,政府应该逐步放开对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将其交予市场。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企业融资能力、诚信状况等自行决定利率,不同的利率水平将反映国有企业不同的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无论对于发行企业或者市场投资者都是利好的消息。第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培育和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多种中介机构,尤其是资信评估机构的积极参与。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的基石,不断培育和完善我国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的评价体系,可以使资信评估机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丰富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不断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进行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能为债券发行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融资密切相关。目前国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企业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反映了金融体制、法律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对于改革者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多方面政策入手,切实改革现行的融资体制,才能有力地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玉喜.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8,(8).

[2] 贾伟.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机制的变迁与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9,(9).

作者简介:杨世忠(1974-),男,安徽太湖人,会计师,从事国有企业融资研究。

(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后危机时代,融资机制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 我国的政府部门就出台了很多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 如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发起的“银政企项目”, 九大银行参与项目合作, 共同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推出了多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贷款优惠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 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任重道远。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任何企业要想高速发展, 壮大自己的实力, 都必须要融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一次投资而完成, 中小企业则只有完全靠自己, 因而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的融资战略。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 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中小企业至今无法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1. 融资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 不论是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信贷还是企业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 都是主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而对中小企业而言, 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 银行和某些金融机构, 对这类企业存在着信贷的心理障碍, 容易采取信贷歧视政策, 即使对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 银行也较少考虑。同时证券市场的建立, 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

2. 融资成本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规范, 增加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万般无奈之下, 被迫引入高成本资金。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

(二)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自身原因。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低、存活率不高、风险较大等情况, 这是造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内因。

(1)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相对不规范、不稳定, 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制度, 财务报告随意性大, 真实性差, 信息透明度不高, 使得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增加。

(2) 中小企业普遍信用经营理念匮乏, 信誉观念淡薄, 资信等级较差。加之个别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现象频发, 影响了整体的信用形象。

(3)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 自有资本、偿债能力有限, 抵御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 存活率不高, 经常是昙花一现, 导致中小企业借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落实。

2. 外部原因。

(1) 银行出于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考虑。中小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经营风险和市场淘汰率相对较高, 这些因素决定了其负担过重, 效益不佳。在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的经营信条下, 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了极慎重的态度。贷款给大企业和小企业、贷款10亿元和贷款1000万元, 其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 而有可能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 这就造成银行工作人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 宁可做“批发”而不愿意做“零售”业务。

(2) 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使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实行了信贷收缩和信贷集中的策略, 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 并且大部分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 导致其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对缺乏抵押、担保而自身信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贷款。

(3) 所有制不兼容的问题。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 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 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准则。在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 虽然近几年银行在发放贷款中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 但总体上讲, 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投放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 在同等条件下, 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4) 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由于对保护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制建设的滞后,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 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 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加之由于人为因素的原因, 一些地方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法院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 银行在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也多有发生, 加剧了银行“恐贷”心理, 从而也造成“企业贷款难, 银行难贷款”的局面。

二、间接融资方式是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突破口

(一)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同, 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1.从发展类型上看, 我国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新技术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 (1)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面较宽, 资金周转较慢, 资金需求量较大, 融资难度相应大一些; (2) 服务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周期短、随机性大, 相对其它中小企业而言, 是一般中小型商业银行比较愿意给予贷款的对象; (3)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 主要资金来源是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 (4) 社区型中小企业 (包括街道手工工业)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较易获得政府的扶持性资金, 另外社区共同集资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

2.从发展阶段上看, 中小企业在创办阶段的资金一般以股权融资的形式取得, 债务融资占比很小;投入经营阶段的流动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以贷款的方式获得, 但主要部分的资金仍是从各方面增加产权资金;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 外部融资成为关键, 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及各种投资公司以债务资金的形式获得;开始成熟阶段则主要以大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形式以及从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筹集发展改造所需资金。

(二) 间接融资方式更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既要靠扩大直接融资, 也要靠间接融资, 既要有股权融资, 也要靠债务融资, 但各种形式的侧重点不同。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较适合具备高成长性, 同时承担高风险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 间接融资、债务融资较适合投资风险相对较低, 但回报比较稳定的服务业、制造业型中小企业。

纵观我国的中小企业: (1) 绝大多数分布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相对偏低; (2) 出现融资难问题的多为处于投入经营阶段或进入增长发展阶段后的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第一, 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还处于发展初期, 根据2003年的统计, 全部非金融部门 (主要是企业部门) 的融资来源中, 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的来源高达97%, 这表明企业融资还是通过银行, 以间接融资方式取得的;第二, 虽然深交所已推出中小企业板, 但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少、门槛较高, 所以还难以从整体上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因此, 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无论选择何种具体形式, 都必须着眼于利用或分流银行资金, 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大面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而, 尽快完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间接融资机制就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三、对策性建议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信用缺失是问题产生的症结, 因此围绕如何重塑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使间接融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 各级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 组织推动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 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但是, 仍然存在着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小, 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担保机构运作存在不规范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 应尽快加大资金支持和补偿力度, 引导民间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税收政策扶持,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用担保行业的维权与自律, 为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改善、提高中小企业信用, 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抵御信用风险, 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应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 向银行等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建立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工作, 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检测等人员开展信用和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信用调查分析、评价和监督等专业人才。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 推动试点工作,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地方中小银行,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看, 不仅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目前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 主要是四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 四大银行在集约化经营过程中, 不同程度减少了县以下分支机构, 或上收了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而农村信用社虽然数量众多, 但经营亏损, 风险突出, 无力满足县域经济中广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 包括政策性与商业性的地方中小银行,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发展。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5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行业企业年均营业收入1000-2500万元之间,其中规模以下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76%。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成长中面临很多制约,融资难尤其突出。企业普遍反映,融资供求缺口大、渠道窄、成本高,在贷款抵质押上面临许多法律和现实的问题难以突破。

一、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融资需求现状

(一)企业融资特点。1.企业更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2.银行借贷主要以抵押、担保方式实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普遍要求企业提供合格的抵质押品。3.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满足率较低。农产品加工行业,不仅面临着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也很大,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因而,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向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4.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以外借款普遍存在。因为从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需求,就催生了企业向非正规渠道融资。2010年,52.5%的样本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有从非正规金融渠道借款的经历。

(二)融资存在问题。1.银行放贷手续繁杂。为了规避风险,银行贷款审批十分审慎,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很复杂。据调查,银行办理一笔贷款,时间少则一二个月,长则三四个月。2.抵押担保难。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缺少不动产作为信贷抵押,特别地处农村企业,90%以上没有房产证、土地证,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抵押物。3.融资成本较高。除了贷款利息外,企业在一个完整的贷款过程中一般还需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物登记费、公正费、担保费等费用。4.还款周期与生产周期不匹配。企业贷款期限通常为一年,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生产周期有的则长达2-3年。

二、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1.企业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经营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许多企业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难以进入发展生存稳定期,严重影响金融机构放贷信心。2.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识较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造成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为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3.企业难以提供银行认同的抵押物。

(二)金融供给体制问题突出。1.银企沟通失衡。一是地域不对称。多数企业地处县域农村,但商业银行网点收缩较大,机构本身布局不合理,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有限。二是信息不对称。政银企缺乏交流协调机制,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国家扶持政策、产业导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获取上受限较大,其发展及融资需求的反馈渠道也不畅通,企业与金融机构难以找到结合点。2.缺乏中小金融机构。缺乏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从成立开始,并未从国有企业的体制中解脱出来,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业务尚未实现完全独立,信贷审批程序也与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不匹配。3.金融机构风险容忍度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转型和股份制改造,使得利益取向加重。金融机构强化了对放款的风险规避,纷纷提高放款的担保要求,降低对风险的容忍度。4.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门槛过高,发债、票据、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三、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运作机制。1.加强内部管理,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经营,诚实守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善经营状况、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协调与银行的关系,搞好项目融资和资金运作,保持良好的信誉记录,做到持续融资。2.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分散化,实现产权结构合理化,实现投资主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创新金融服务。1.加强金融供给机构体系创新。一方面,引导大中型银行在已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向下延展服务网点。另一方面,进一步增设服务县域经济与“三农”领域小企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促进金融机构业务机制创新。要细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快捷的审批手续,为收购原材料、购买先进设备等发放专项信贷,为亏损企业发放封闭贷款,为产品销售提供指定消费贷款等。3.在重点领域实现融资服务突破。一是金融企业应该克服“唯抵押是贷”、“抵押物崇拜”的局面。二是创新抵押担保办法,完善不动产抵押办法,探索动产浮动抵押的办法。三是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或贴现业务。四是探索和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金融租赁融资体系。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融资体系

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和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迫切需要加以改善。本文试图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角度提出对策,以期抛砖引玉,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走上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的筹融资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二是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负债率较高,偿还能力低,而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负债率需在60%以下。例如,2012年国家统计网数据显示,天津市中小工业企业负债总额达1827.24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8.1%。在中小型企业中有1223个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甚至相当部分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境地。在市场激烈竞争面前,中小型企业由于债务负担沉重,资产增值较慢,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四是旧贷未清。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导致银行拒绝贷款也是当前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五是信用不良。信用不良是当前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不能在规定的还款日期前偿还甚至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导致中小企业群体信用的不良和短缺,而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自然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六是抵押担保不足。抵押担保是目前最主要的贷款方式,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只有极少数3A以上的黄金客户能在授信度内享受30%左右的信用贷款。

二、改善融资难的主要对策

(一) 掌握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法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大约经历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过渡期(或稳定期)。由于初创期中小企业信息极不透明,因而很难得到外源融资。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大部分资产都是无形的,因而,它将主要依赖股东提供的股权融资和内源融资。关键在于企业成长期,产品是由实验向现实商品转化的关键期,良好的产品市场预期预示了企业将来的利润高成长,但是这一阶段,企业仅依靠内源融资和原始股东股权融资是不能满足开发销售渠道、树立产品品牌的资金需要的,必须有其他形式资金介入企业发展。企业在这个阶段主要融资来源是商业信用融资、金融机构贷款、权益资本投资。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要想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依靠切实有效的政府支持和一定比例的政府投入。政府出台指导性意见,通过法律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政府主导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鼓励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的发展;国家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三)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可以推广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包括中小银行。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取向不同,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国外的经验和理论都表明,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或在金融机构中设立专门的融资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国家应鼓励地方性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应尽快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要较充分地实现中小企业全面的资金需求,就应当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而形成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二板市场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心。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前和上市后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产权问题。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领导人更迭或创业者核心体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分裂时,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产权明晰化改组是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的首要任务和前提。二是解决好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中小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需要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奉行正当的业务程序,提高恪守上市责任的能力。如委任合格的会计师监察其财务状况,委任两名独立董事以及设立审核委员会等。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中小企业管理者通过提高法制意识,提高与境外投资银行合作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保荐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四是关注经营目标。二板市场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活跃性,中小企业应根据二板市场的要求设定和调控自己的经营指标。五是注意信息披露要求。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是政府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成功典范,是变行政干预为政策引导的有效方式,是重塑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化解金融风险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补充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湯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三联书店,2012.

[3]吴少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经济出版社,2009.

浅谈如何完善企业融资制度 篇7

关键词:企业融资制度,存在问题,完善方法

我国的企业融资在近年来一直较为困难, 虽然有一定的发展, 能使得企业借贷到一些小额的资金, 但对于总体的融资环境还是较为落后, 尤其在一些经济较不发展的城市中, 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而且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保护, 缺乏担保机构的体系完整, 并且没有较为充足的资金, 所以在融资的问题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本文根据这些问题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国家一些优惠政策的推出, 中小企业在短期的方面, 已经可以较为容易的融资, 使中小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对于一些长期的权益性资本还是有严重的缺乏现象, 尤其对于一些高合金的创业企业, 他们最需要的是中长期的贷款, 但是我国目前的融资环境, 这种融资依然有一定的困难。目前, 一些发展迅速的中小企业, 想要做大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而且在中大城市中发展的中小企业, 融资较为容易, 而且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发展不平衡, 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不平衡的现象, 总之,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发展较为缓慢, 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不够健全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 也使得相关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很多法律条款的操作性差, 尤其在融资方面, 缺少解决融资问题的有效的法律法规, 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时, 没有具体的法律保护, 缺少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 大大减少了投资人的投资资金, 所以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 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是一国强化信用观念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的融资金额较小, 而且信用得不到相关的保证, 所以在融资和贷款方面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 但在我国这种担保机构不仅数量较少, 规模较小而且经营的模式不规范, 不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同时许多担保机构与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 对于这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并不重视, 使其信用得不到有效的担保, 所以在融资上出现了较大的困难。

(三) 资金相对缺乏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能够进行融资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而商业银行注重的是盈利, 所以对他所要投资的企业, 要做好盈利和风险的综合调查, 只有符合相关的规定, 商业银行才会贷款给企业, 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本较少而且信用度较低, 所以商业银行在向其贷款时, 往往由于风险过高, 而对其的贷款金额较少, 而且由于缺少对投资人的相关法律保护, 使得其他的投资资金也较少, 最终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缺乏。

三、完善融资制度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可以像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 比如, 美国和日本, 制定一些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 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些配套的措施, 使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和创业的阶段, 所以要对其实施一些优惠政策, 因为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融资较为困难, 而且较重的税费负担也严重的阻碍了它的发展, 所以在建立有关法律的时候相对的减轻他们的税费, 能够有效的降低负担。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一些法律细则, 使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关的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只有在相关法律的保护下, 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

(二) 健全相关的担保机构

中小企业要想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信用度, 使各大金融机构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对资金进行借贷, 然而提高企业信用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相关的机构为自己的企业进行担保, 所以要积极的将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进行健全和完善, 对该种企业进行信用的担保, 改善相关的融资情况。将社会资源进行整理和合理的支配, 推出一些较好产品措施, 吸引民间的一些资金进行投资, 政府部门也要对担保机构实施一些利好政策, 减轻担保部门的负担, 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使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 因有担保机构的相关担保, 使中小企业能够在更多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借贷, 从而促进其资金的融资情况, 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 拓宽融资的渠道

要想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不仅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和担保机构对其信用的担保, 最重要的是要拓宽融资的渠道,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融资。在近些年来,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除了自己的储蓄和家人朋友的资金, 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向银行进行贷款, 但银行的贷款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所以, 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改善自己的融资结构。一方面要使金融机构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服务, 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性质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 另外一方面要对市场中的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 比如,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 通过有效的引导, 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不断的拓宽。与此同时, 还要发挥民间的融资作用, 对民间的一些闲散资金进行相关的组织, 使其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较为落后, 所以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较为困难, 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甚至有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因为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而导致破产的现象。因此, 国家在相关的法律方面, 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既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又对其提出优惠的政策, 同时完善担保机构的体系, 为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担保, 提高信用度, 并且拓宽融资的渠道, 通过着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宪, 吴克保, 王德彪.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的敏感性研究——基于对中小企业信贷行为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9.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探讨 篇8

1、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趋于好转,融资渠道多元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就银行信贷融资而言,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不少大中型商业银行越来越认识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细分的重要性,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主动提升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普及度。在资本市场,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各方也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2004年,深圳开设中小企业板。到09年6月中旬,已有222家企业在中小板进行了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约3亿元。2009年末,创业板开板,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又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在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权交易、融资租赁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显示,样本企业认为“融资渠道不畅”的占14.5%,比2006年下降了10.5%,某种程度表明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显单一

近年来,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我们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通过IPO渠道融资,在债市上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也得到发展,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并未改变,融资渠道仍显单一。据《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如果仅就全年营业额低于3亿的中小企业而言,样本企业“现在”有外部融资的,其资金总和来自四大国有银行的占54.52%;来自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7.19%;来自城市商业银行的占8.63%;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占6.58%,银行信贷融资占比达到76.92%的绝对优势。

3、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虽然近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观。07年实行紧缩政策后,中小企业的资金链被迅速收紧。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然而只有约3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为15%,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00亿。融资难、成本上升导致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信贷规模出现超常规增长,仅2009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就达到4.58万亿元,远远超过上年同期的水平。然而,如此庞大的资金却并未流入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而是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上。中小企业信贷余额占比没有明显增长,有的省份贷款余额增加甚至为负值,融资难仍然是挡在中小企业面前的拦路虎。据中央电视台的有关报道,2009年一季度末,仅深圳市一市就有60%以上企业存在融资难困难,融资缺口达到1.2万亿。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大中型银行机构“惧贷”、“慎贷”和“惜贷”倾向加剧,据《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即便是那些获得了融资的样本企业,其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仍然不足7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制约

1、现行的金融体系不适于实现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清晰看出,现行金融体系存在一种天然的制度缺陷,即具有明显的排小性。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深化,我们已经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主导,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但这一金融构架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为中小企业服务纳入自己的视野,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明显集中于“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加之近些年,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纳入市场化轨道,逐利动机导致它们更看重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由于其额度小,抵押担保难,信息不对称,风险大,与银行现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不相匹配,获得贷款的难度仍然很大。即便能获得贷款,也因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长、环节多,不适应中小企业“短、平、快”的实际需求,资金供求双方在操作中很难“对接”,使中小企业失去大量的贷款机会。虽然近两年尝试设立了一些新型金融组织,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效果也不明显;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活动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缺乏规范引导,也得不到有效保护,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借贷选择。

2、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支撑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瓶颈,一是征信难,二是抵押担保缺失,这就需要建立起能够为信贷融资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服务平台,即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从而弥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用空缺,化解制度障碍,突破融资瓶颈。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这两大体系的建设远未完成。首先,在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上,虽然2006年开始央行就着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希望把征信体系覆盖到那些和金融机构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然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却一直不太顺利,针对中小企业的征信评估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即便是被无数中小企业寄予厚望的担保体系也远未发挥作用。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担保机构3366家,共筹措担保资本金1232.58亿元,累计担保企业379586户,累计担保总额8051.87亿元。然而,这相对全国4200多万户中小企业群体而言,担保的覆盖面显然还太小。目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与银行审贷标准基本相同,客户对象几乎与银行重叠,中小企业获得担保成本高、难度大。加之担保体系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担保机构规模小、业务管理不完善,风险管控不严,整个体系缺少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上述两大服务平台搭建不起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也难有作为。

3、目前的资本市场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作用有限

相对于银行融资规模而言,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明显滞后,尤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作用有限。我国的资本市场从它产生的那天起,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就受到了严格的规模限制。虽然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次要原因是大额刚性支出增加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要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稳步增长,在不断提高城镇职工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减缓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势头,并通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住房、廉租房等解决中低收入户住房改善需求;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新型合作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补贴农民住房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 、黄亚生.中国居民消费不振的核心原因在于收入增速太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0月20日.

[3] 、金三林.扩大居民消费应着力于何处[N].上海证券报,2009年12月17日.

[4] 、陈淑兰,石风英.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5]、魏贵祥,陈小龙,冯怡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统计研究,2009,(2).

[6] 、韩海燕,高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2).

[7] 、余官胜.收入不平等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9

中小微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如农、林、牧、渔业中:营业收入大约在50万元--5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 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大约在20人-300人, 且营业收入大约在300万元--2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建筑业:营业收入大约在300万元--6000万元, 且资产总额大约在300万元-5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批发业:从业人员大约在5人--20人, 且营业收入大约在1000万元--5000万元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零售业:从业人员大约在10人--50人, 且营业收入大约在100万元-500万元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 发展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融资问题, 从银行角度完善其融资结构, 对中小微发展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 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平衡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改善有利于民间企业发展壮大, 增加上市可能性, 缩短城乡金融差距, 促进金融衍生品发展, 对中小微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动作用;第二, 有利于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解决市场层次单一的局面, 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推动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大, 使外汇市场、农村金融市场、黄金市场等协调发展, 完善中小微企业在各市场之间的资金流通渠道, 将金融市场资金配置实现最高效利用。第三, 有利于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 融资结构改善, 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改变, 增加融资渠道, 规避融资风险, 对于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平衡资源与风险的最优配置, 极大稳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 有利于改善地方融资机制和制度, 融资结构改善有利于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改变, 采取事前控制, 事中监督, 时候总结经验的方式, 规避过去被动解决问题的局面, 加强地方规章制度建设, 落实监督体制改革, 丰富融资渠道, 严控偿债风险, 使银行与政府更加紧密结合, 为中小微融资发展提供高效路径。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1.融资困难

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现状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融资困难。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从质量上看, 由于中小微企业资产有限, 资产有限, 使信用额度受到限制, 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融资政策, 中小微企业多数处于银行拒贷或者少量贷款的境地。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从数量角度看, 各国都存在中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情况, 尤其是仅小微企业贷款, 可能性会更低。

另外, 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从资金供给情况考虑, 银行给予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额远远低于其创造的产值增长速度, 这也反映出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2.融资利率过高

通常情况下, 银行定价所遵循的模型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一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基准利率;二是有贷款期限决定的期限溢价;三是银行对客户进行的信用评级。中小微企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或者创业初期, 其信用评级不会很高, 这也加重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利率过高, 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

3.融资过于冗繁

融资过程冗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手续繁杂, 耗时长, 中间审批难度大, 中小微企业本身人员和物资结构有限, 对企业是一种很大的消耗;二是要抽出人力物力配合银行的贷后检查, 产生额外的费用, 给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负担;三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多数为紧急情况, 时间周期不够固定, 而银行贷款有固定的程序要走, 资金可使用的时间段不够灵活。

四、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在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大

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手段单一、规模小、企业发展稳定性差、信用等级低、财务状况不够透明、未来发展不够清晰等问题, 银行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扮演政府银行的角色, 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银行在上述方面缺少相应的甄别流程, 对此缺少抗风险能力, 特别是对一些有账务隐瞒问题的中小微企业, 银行自身自身的抵抗风险措施还停留在过去抵押物上, 使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2.缺少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银行缺乏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这也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对信贷条件等有严格的要求, 而中小微企业受资源等限制, 一般很难达到要求, 出现融资困难局面, 而融资困难势必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更加难以符合银行的各类金融产品条件, 缺少金融产品的支持, 中小微企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使中小微企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银行给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

基于银行角度为中小微企业贷款依旧比较困难。首先, 中小微企业因为本身规模较小, 行业的竞争力就比较弱, 银行发放贷款给小微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贷款风险。其次, 中小微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低, 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很容易倒闭, 并且会牵连到上下游的相关企业, 银行贷款极容易就转化成为了不良贷款。最后, 小微企业本身没有足够的财产抵押, 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自然就难了。

4.银行缺乏对中小微企业有效的信用等级管理

我国银行信用等级虽然正逐步发展, 但是其速度远远低于中小微企业产值的增加, 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信用等级管理, 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上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估, 另一方面有助于银行资金风险收益的平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银行在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还安排专人进行逐一逐项进行排查, 既耽误了银行运行的效率, 也容易让中小微企业因为未能及时融资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审批机制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

我国银行目前融资权限设置门槛过高, 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从银行角度看, 企业融资审批机制要求越高, 所带来的风险越低。经过银行的改革, 一些基层银行仅负责对贷款的调查和产品营销, 一些中小企业融资一方面难以满足银行融资条件, 另一方面可融资银行机构有限, 办理融资业务只可以到指定银行办理, 银行审批机制更适合于大型企业来申请办理融资等相关事项, 而且审批机制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

6.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目前而言, 我国大部分银行都缺少对银行信贷人员的奖励激励政策, 信贷员为完成工作, 往往只关注贷款金额大小及企业的综合贡献度, 而中小企业在这两方面与大型企业有较大差距, 一般不是普通信贷工作人员的考虑对象, 使中小企业措施信贷良机, 未及时取得贷款, 长久下来, 由于缺乏对信贷员的有效激励机制, 使得中小微企业发展滞缓, 措施发展机会。

五、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措施

1.转变银行观念

(1) 加深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理念, 落实对各项政策的意识提高, 并且转变对其的观念。实际上, 中小微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市场信誉并不是很差, 所以我们应该对此区别对待, 而不是同等对待。加深对中小微企业服务理念, 抓紧落实各项政策。

(2) 融资的风险意识

基于银行角度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要具有中小微融资的风险意识。要对融资方式与额度作出科学的选择, 正确的融资渠道选择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适度的融资规模选择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

2.完善企业授信体制

完善基于银行角度的融资信用意识, 完善良好的公司信用, 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 建立科学的授信管理体制, 建立授信审批制度, 加强各级授信审批管理。加深对企业授信体制的重视程度, 鼓励选出优秀企业分享管理经验, 辐射带动其他企业发展。

3.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1) 鼓励采用多元评级机构的多种方式进行评级

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应采用多元评级机构的多种方式进行评级, 要区别于对大型企业的评级制度。旨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从多角度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进行评估。

(2) 鼓励各评级机构结构共享

各评级机构要实行共享机制, 加深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 搭建并完善中小微企业共享评级机构平台, 定期举办交流协商会议。

4.创新银行金融产品

首先, 要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银行产品, 创新银行的金融服务。银行要全面地向中小企业开展属于他们的领域, 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例如银行可将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中小企业抵押品以增加抵押品的种类及提高其效用针对各种发展模式、各种行业、以及各种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银行应设计多种贷款产品例如循环性流动资金贷款、临时周转性贷款、保理业务等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目的。

其次, 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例如一下措施:减免税费和风险补偿制度;搭建好资本市场平台, 并在其中设立产业风险基金、引导基金、创业基金等, 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 技术升级等全面方面推动使其快速发展, 例如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综上所述, 全球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银行角度分析, 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改善会更有利于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银行在改变对中小微服务理念的同时, 也要创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结合中小微融资结构, 作出积极的市场回应。中小微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 树立风险意识,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银行要建立专业委员会, 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施行动态监督检查, 将中小微偿债能力风险降至最低, 总体来看, 从银行角度完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摘要: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变有利于中小微企业长远发展, 我国在适应世界经济的同时, 改变整体经济结构、缩短城乡经济差距, 结合现代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 基于银行角度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了基于银行角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并提出基于银行角度完善中小微融资结构的措施, 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完善以及中小微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银行体系,融资结构

参考文献

[1]黄爱群.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J].经营管理者, 2014 (09) :20.

[2]营晶璐.从银行角度谈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商界, 2013 (04) :49.

[3]陈婷婷.浅议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及银行信贷新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86-89.

[4]冯浩, 周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银行视角的分析[J].财政监督, 2011 (35) :73-74.

[5]杨炜彬.探究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及银行信贷新模式[J].管理观察, 2013 (06) :43-44.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机制的完善 篇10

集合债券的问世,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的及时雨。然而,各地方政府酝酿发行的集合债券大多归于沉寂,到目前为止仅发行了07中关村中小集合债、07深圳中小集合债和09大连中小集合债。这种引而不发的现象,显示了集合债券融资机制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如对发债企业的准入门槛高、企业信用担保难,过于依赖政府信用扶持,融资成本与组织协调成本高,发债成本较高且时间不匹配,企业信用评级难度大,看不出各发债企业的差异、利益主体关系复杂、信用评级风险高等。结合本课题组在2009年12月对北京、深圳的集合债券相关参与主体进行的实地调研,本文认为应该对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特征

1、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产品特征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由若干个中小企业作为债券发行主体,结合自身融资需求确定债券发行额度,采用集合形式,形成一个总发行额度,使用统一债券名称而发行的一种公司债券。

其产品特征表现为:(1)发行主体是由多个中小企业组成的集合体,是所发行债券的第一偿债人;(2)发行模式采用统一组织、统一担保、统一冠名;(3)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建立了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具体有再担保、反担保、集合担保、集合担保加偿债基金等形式;(4)因债券发行主体为多个中小企业,面对此特殊情况需要采取开拓性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对债券主体评级;(5)由于有外部担保支持,进行债项评级时需考虑担保的增信作用;(6)票面利率的确定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利率由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加上基本利差决定。

2、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特征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本质的融资特征是实现信用资产的“集合”,进而实现这些信用资产的规模经济效应。首先,表现为融资个体信用资产的集合形成了整体优势,能有效控制个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其次,多个发债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虚拟主体进行融资,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容易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满足了债券管理法规对企业发债规模的硬性要求,同时为吸引优质的外部信用资产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外在融资特征表现为发债的多个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虚拟融资体,实行总体资金的统一筹集、资金的再分配、资金的统一偿还,此过程中联系着每一个融资企业,建立了融资企业之间的组织网络。集合债券的融资组织形式增强了中小企业对中介机构的议价能力,形成了有利的谈判地位,降低了中介服务费用。

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规制定的落后及审批程序复杂。

尽管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券的形式融通资金,但本文认为仅依靠一些地方性政策或制度规定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是不够的,缺乏权威的法律法规给以指导和规范。况且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承销商、信用评级公司、担保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发债企业等多方参与,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很复杂。因此,亟需全国性立法来规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以完善集合债的发行运作流程及发债各方的职责权利等内容。另外,审批程序复杂是集合债发行工作中的主要难题。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涉及的企业数量较多,需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同时报央行、证监会等备案,手续与程序繁多且复杂,使得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的准备和等待审核结果的时间过长,并存在不确定性。

2、发行的门槛较高。

参与发行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除了符合发行企业债的基本条件外,各地方政府还提出了产业属性、成长潜力等额外企业筛选标准,从而形成了集合债券发行的高门槛。虽然高门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风险,这会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受益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得不到缓解,这显然有悖于政府推出集合债券的初衷。因此,设置如此高的发行门槛,使得那些有条件在各种融资方式中进行权衡与选择的中小企业自然对其敬而远之,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以求发展的中小企业被关在门外吃闭门羹,这种尴尬的局面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3、集合企业的筛选不规范。

目前组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各地方政府均对申请发债的企业规定了基本条件(包括净资产、债券余额、可分配利润、资金投向等方面),原则上由地方政府相关机构或外聘中介机构对申请发债的企业进行筛选。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使担保公司愿意提供担保,企业筛选工作一般由担保公司承担,此举措主要出于对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考虑。但这种企业筛选方式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各担保公司选择企业的标准不一致,一些没有信用记录但资质良好的企业无法获得发债资格;二是担保公司在筛选时仅将评价范围局限在企业个体,而没有考虑发债企业间的行业、运营和财务等方面的关联。

4、担保增信的支持力度不足。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担保模式。当前存在的支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的担保模式有银行担保模式、大连担保模式、集合担保模式和集合担保加偿债基金模式。其中,银行担保模式的增信效果显著,但实质上是银行和政府信用为集合债信用风险买单,并未从根本上突破其信用瓶颈,并且2008年5月30日银监会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已严格叫停商业银行为融资性项目做担保,此担保模式也止于此;大连担保模式是建立在政府提供补贴基础上的大型企业担保模式,此模式协调成本非常高,对地方政府信用的依赖程度较高,且可复制性不强;联合担保模式具有短板效应(集合债券的信用等级取决于各发债主体与各担保方等级较高者),即使有多个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只能给人以心理增强作用,实际增信效果依然不明显;而联合担保+偿债基金模式只适合财力较强的省市,太过依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不是长久之策。另一方面是担保公司的资质。尽管我国担保公司的总量很多,但真正能达到为企业发行集合债券提供担保条件的担保公司寥寥无几,仅有的达到资质的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已达到极限,其他担保公司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望而不可及。

5、发债成本与时间的劣势。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成本没有达到预想的融资优势,其发行成本反而明显偏高,主要体现在融资成本和社会成本。发行债券融资,不仅要向投资者定期支付利息,而且在债券发行前期,企业还需支付担保、评级、审计、法律、承销等发行费用,这使得综合融资成本年均达到8%-9%,超过了同等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如此高的融资成本,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集合债的发行也花费了很高的社会成本,主要体现为协调成本和评级成本。各地方政府为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给予了显性或隐性的政府支持,包括组织协调与资金支持等形式。与普通公司债券的发行不同,集合债券的发行主体涉及多个中小企业,沟通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总体协调,以均衡地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这必然形成一定的协调成本。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评级成本也很高。通过我们对联合资信评级公司的相关人士的访谈得知,与发行同等融资额的普通公司债相比,由于集合债券由多家企业以“抱团”的形式发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评级,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评级成本。

另外,由于集合债券的发行手续与程序复杂,使得中小企业发行准备时间过长,再加上债券审核上的严格,最终集合债券能否成功发行的风险较大。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在时间上具有周期短、频率高、资金到位速度快的特点,与债券的发行期限存在矛盾。目前已发行的三只集合债均属于中长期债券,主要用于发债企业中长期项目的资金需求,虽然发债企业的融资目的明确但却无详细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这易导致集合债所募集的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的不匹配。

四、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机制的措施

目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方式所遇到的瓶颈,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和滞后;二是担保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和担保模式;三是发债企业准入门槛高及企业的组合设计。集合债券作为我国债券融资的创新产品,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为推动其发展,本文就当前集合债券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措施,以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机制。

1、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集合债券的发行运作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责

尽管中国债券市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发行运作等方面已相对成熟,但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独特的产品设计和融资机制方面所体现的特殊性,使得现有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所包含的内容无法对集合债券的管理给以指导。考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独创性,我国亟需出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组织管理条例》,以规范集合债券的发行运作及后续管理,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及角色定位。在建立全国性指导文件基础上,鼓励各地方政府出台明细规则,对集合债券的组织管理提供操作性指导,例如,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组织发行实施细则》。另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时间上的劣势,主要源于整个审核程序的复杂和繁冗,建议可由债券发行的主管部门根据有限的额度规模、在债券市场的中介机构协助下,采取注册核准制。政府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来促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内部结构优化,推动其健康发展。

2、推动担保行业结构调整,丰富担保来源,解决增信难题

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结构严重失衡,能达到集合债券担保资质的公司严重不足(如一般要求担保公司的信用等级要达到AAA级),这是集合债券担保难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促进担保业均衡发展,解决增信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推进担保行业的并购整合,以组建具有较高信用等级、能正确评估企业风险并有实力持续跟踪企业的担保机构;第二,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注资,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以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特殊作用;第三,建立中小企业互助联保机构,由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会员制的担保机构,资金共出,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第四,政府为担保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如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代偿损失在税前扣除和担保费补贴,这些扶持措施对于提高担保机构对发债企业的选择、组织、策划等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

为丰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担保来源,除寻求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外,还可以吸引像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专业机构的支持,或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信用增进机构。为保护债权人的权利,控制信用风险,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主体还可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来进行信用增级。保险的险种主要是保证保险。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

3、降低准入门槛,增加企业参与热情,优化发债企业的组合设计

在发债门槛设置上,政府可以依据我国低信用级别企业债券市场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现状,最低限度规定企业发债标准,以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参与到集合债券的发行。为增加中小企业的参与热情,缓解因融资成本而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政府可以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集合债券发行前期的中介费用。信用评级、审计、法律等中介费用需在发行前期支付,因发行成功的不确定性,企业对预先支付的费用尤为关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分摊此项费用成本,必将极大提升企业的参与热情。

对于发债企业的组合设计,有学者提出应提高发债企业之间的互补性,重点针对经营波动风险、资金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兑付风险等四个方面优化组织的结构[2]。这种考虑仅仅体现了防范风险的目的。本文认为可尝试根据产业导向发行集合债券,利用集群优势,为区域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中长期融资机会,通过集合债券方式增强中小企业地理集聚且有潜力的行业的竞争力。

此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交易方式的选择也是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的重要环节,关系集合债券是否能成功发行及交易的活跃度。本文认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与上市地点可以首选证券交易所。通过网上与网下一起发行,使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均可参加,从而保证发行的成功与交易的活跃,这也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

五、结语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作为债券市场的新产品,尽管当前遇到发展瓶颈,但其发行过程中所做的各种新尝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创新出有中国特色的融资品种提供了借鉴。随着集合债券融资机制的不断完善,相信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曾江洪,周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效率研究[J].求索.2010(.1):21-23

[2]金丹,张国亮.对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9(.5):47-49

[3]林洲钰,林汉川.中小企业融资集群的自组织演进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9):87-95

[4]郝冶军.中小企业集合债尴尬前行[J].新财富,2009,(6):86-90

[5]方健,马永开,李华林.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10):52-57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11

狄娜:众所周知,融资难担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为此,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成为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随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其作为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有效途径的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自1998年开始试点至今已有8年。8年来,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在发展中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狄娜: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初期的机构试点,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作为新兴行业,其主要标志:一是作为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其机构准入已列入国家行政许可范畴;二是国家财政部门已为其量身定做了独立的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三是各级财税部门已探索或实施了补偿专项和税收减免;四是全国已有大部分省区市依当地需求成立了区域性担保业协会。与此相适应,政府推动担保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亦从试点初期的“发展中规范”,到引导一个独立行业的“规范中发展”。此时,强调体系建设、系统控制、规范发展、择优扶强和行业整合尤为重要。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政府的扶持方式已由初期的一次性资本金注入,到目前的重在建立补偿机制,再到信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

各级政府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调控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和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走市场化道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正在由初期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推动,大量民间资金被激活投入担保业,其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据统计,在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中,公司制担保机构已达2785家,占总数的82.74%。在全国担保机构的出资总额1232.58亿元中,非政府出资已达875.12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71%。担保机构已从初期主要由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以企业、民间组织和自然人等非政府出资为主,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正促使我国担保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试点到行业的形成,政府扶持的方式也相应地由资金注入到机制建立。针对担保业的特点,各级政府已将有限的财力用在风险防控、损失补偿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北京中关村((000931行情,股吧))还开创了“瞪羚计划”模式,率先将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贷款、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使担保的介入成为政府配置信用资源的有效方式,既满足了政府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又切实培育了企业对信用担保的现实需求,企业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增强,业务品种创新,专业团队形成,总体素质提高。

截至2006年底,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资本金总额同比增加424.72亿元,增长52.57%;累计担保贷款和累计担保企业户数分别同比增加72.27%和44.07%。在担保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担保机构经营的担保品种也呈多样化趋势,除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等传统产品外,票据担保、出口信用担保、履约担保(如工程履约担保、招投标担保、工程付款担保)等正在成为担保机构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积极开发的业务品种。

伴随金融业改革与创新以及外资银行准入的倒逼作用,担保业有识之士已经预言,担保机构要自创品牌,发挥与银行的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创业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在项目咨询、诊断、中间业务、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等全程服务中,争做中小企业一体化融资供应商,实现与银行互利、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担保机构在大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也把防范自身风险、促进担保业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据资料显示,2006年底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实现收入总额257.74亿元,比上年增加两倍以上,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担保业控制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2006年底,全国3366家担保机构共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47.75亿元,比上年提高一倍多。从总体上看,担保机构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担保贷款质量得到提高,行业运行状况基本良好。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据2006年业务统计,在3366家担保机构业务总笔数中,单笔担保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共计128万笔,占总笔数的85.8%;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收入257.74亿元中,保费收入183.53亿元,占总量的71.21%。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确实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担保为主业。担保机构还通过建立受保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档案数据库,使申保企业开始有了信用记录,培育了企业对信用的显示需求,企业首次贷款率提高了70%以上,初步形成了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担保机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使其不断提升获得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保企业在担保机构的支持下,其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就业人数均显著增加,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显著。据统计,2006年当年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了3114.57亿元担保服务支持,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856.93亿元,新增利税415.71亿元,新增就业213万人。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目前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狄娜: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

首先,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一些地区的机构发展过快、过滥。2005年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加15.51%,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户均注册资金只有3695万元,比上年增加635万元,新增担保机构规模依然偏小。从调查情况看,个别地区存在着发展过快甚至过滥现象:一是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二是放大倍率偏低,银行认同度不高,担保效应难以发挥;三是业务空置率较高,个别地区近7成未开展正常业务。

其次、担保业专业法律和行规行约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运作规则缺乏。担保机构的设立尚无统一的适应担保业发展的市场资质要求。《担保法》作为担保业的专门法律,仅规范了担保行为,而对近年来纷纷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无明确规定,致使担保机构缺少法律保护与制约。国务院于2004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虽明确了“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系行政许可项目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实施,但这项许可的范围和力度还远难满足担保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即“一体两翼四层”体系中,仅明确了省及中央设立担保机构的条件和程序,但对绝大多数的地、市、县级担保机构的准入还无法可依。担保业作为一个系统,凡涉及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执业者从业资格、担保机构内控制度以及行业维权与行业自律、政府在立法前的协调与立法后的监管等诸多问题,尚需抓紧研究并明确法律规定。

第三、担保机构存在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状况。担保机构的运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一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业务人员缺乏金融、行业、财务、法律、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差;二是担保资本金不实,有些担保机构注册后即转移资本,构成虚假出资;三是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业务,或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四是高比例收取保证金,并以各种名目收取不合理费用,增加企业负担;五是担保风险准备金不提或提取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六是行政干预和人情担保依然存在。上述不规范行为极大地增加了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给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四、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再担保业务长期空白,使担保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省级、国家级再担保机构仍然缺位,再担保业务尚未开展,妨碍了担保体系在增信、分险、监控与整合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

记者:对于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问题,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狄娜:为引导担保机构发挥整体优势,在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制定和完善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担保业的规范与监管。对担保业加强监管、规范发展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一方面,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资质、设立与退出制度、财务与内控办法、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鼓励扶持政策、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依法引导担保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的监管,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提高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保证担保资金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为担保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信用担保的规定,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各地也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加大地方财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二是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支持。三是要改善房管、国土、车管、船管、工商等部门对担保机构的抵押合同登记服务工作,逐步对担保机构开放有关信贷登记等部门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促进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平等协作、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使担保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和便利地开展担保业务。

第三,尽快开展区域性再担保(基金)试点,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一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二是要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始终把防控风险放在开展担保业务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开展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备案管理、资信评级、绩效考核和在线申报及动态监管,实现行业优化和整体能力提升。同时,要引导各地普遍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促进担保业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

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 篇12

近年来,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融资状况亦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4年在我国134.6万家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到总数的99.88%, 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60%、57%、40%和60%。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我国城乡从业人员的87.9%就职于中小企业。因此,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尽管融资难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但是在我国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也更为复杂。据原国家经贸委统计, 我国陷入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至少约为80%。与中小企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所占据的重要性相比, 其所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始终在5%上下徘徊, 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资金市场上的弱势群体, 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有限, 金融满足率仅为15%左右, 资金“贫血症”存在于众多中小企业之中。

由于资金缺乏, 认为影响了企业规模扩大的企业占64.4%, 49%的企业认为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设备升级, 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的, 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增强“入世”后竞争能力的“瓶颈”, 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和众多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透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

造成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窘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中介服务机构少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有500家左右, 其中信用评估机构40家左右、信用征集与调查机构50家左右, 信用担保机构400家左右。但从总体上看, 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还很少, 经营分散, 规模较小, 信用中介机构执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也没有建立信用行业协会, 缺乏行业自律, 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据调查, 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中申请得到批准的主要因素中, 提供资产 (不动产) 抵押, 占42%;其次是提供了有效担保, 占24%, 其中企业担保占18%, 担保服务中介机构仅占6%。平均有76%的中小企业至今没有和任何担保机构建立过信用担保关系, 而在获得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中, 担保贷款余额仅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担保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企业融资中基本上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二) 中小企业自身资信状况不佳, 导致信用危机与融资壁垒

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的资产数量少、质量差, 信用等级低, 资信较差, 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都比较困难。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拖欠贷款、违约、制售假冒商品等信用问题, 如表1所示。

如此严重的失信行为, 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 银行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恶意逃避银行债务, 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据比较权威的调查, 在没有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里面, 23.5%是由于这些企业有未付银行的利息, 有逃债、废债现象, 由于信用不好, 而未能获得银行贷款。另外还有23.6%, 是由于找不到担保机构, 也没有担保人而未能获得贷款。

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 致使其普遍存在资本市场交易中无法实现信用这一要素资源的应有报酬, 企业信用价值被低估, 又直接影响企业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信用意识十分薄弱, 则信用不足问题更为恶化, 极大地降低了融资效率, 也进一步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三)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业基本上是四大国有银行垄断经营, 并且根据金融改革的设想, 一些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 都将向大城市集中, 基层贷款权上收, 贷款投放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各大银行为保证贷款安全而采取的贷款权上收和瞄准大型企业的做法, 实际上造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其不利。多年来, 我国一直没有发展起, 或者说没有允许发展起与非国有产业部门相适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 没有发展起一批与中小企业业务需要相适应的中小银行。据统计, 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 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工业增加值的2/3, 出口创汇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

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信用是市场和市场经济的生命, 其信用原则的核心是诚信守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是信用严重缺失, 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链条的断裂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

因此, 在我国, 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涉及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制度体系、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一) 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制度体系

1、尽快制订与公平信用信息服务有关的法律和法规。

信用建设, 立法先行, 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能为我国信用建设提供有力的硬约束。纵观各信用发达的国家, 都有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并针对我国国情, 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搭建起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促进信用体系的发展, 从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2、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社会信用体系以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和有效传播为媒介,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须解决市场信用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要整合社会资源,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 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体, 各级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基本政务信息披露和开放制度。整合如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外经贸、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企业资信数据, 建立联合征信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构建社会信用网络平台, 实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管理网络互联互通。

3、尽快研究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这是社会信用体系正常发挥作用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制定失信制裁措施, 增大“失信”企业的法制成本, 规范企业信用行为, 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建立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合理的惩罚尺度, 对不同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建立快速反应的失信举报机制;将企业、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对诬告、诽谤者诉诸法律。这样, 才能逐步树立以“诚信为荣, 失信为耻”、“诚信得实惠, 失信受惩罚”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 完善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

1、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并逐步建立信用评级中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 投资者已将信用等级作为信任的基础。而对企业信用进行衡量的尺子, 主要是评级机构认定的评级结果。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 统一信贷评估标准, 逐步由银行各自评估企业资信过渡到社会中介机构评估, 鼓励中介机构开办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业务, 客观、公正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状况, 合理确定其信用等级, 减少评估成本和环节, 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信用资格支持, 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尽快建立商业化的专业征信中介机构。

目前我国的征信行来处于发展阶段, 应尽快设立专门的征信中介机构, 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专业征信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各部门管理社会的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各部门掌握着大量社会信用资源, 很多没有充分利用, 如果通过建立完善的征信制度达到资源共享, 征信机构对各种信用信息进行专业分析、专业管理, 使其有机结合, 综合开发利用, 就会极大提高这些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通过信用交易再提供给有关部门和需要使用信用产品的企业或个人。

3、着力推行中小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将中小企业与银行联结起来, 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我国目前的担保机构主体———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面临“规模小, 谨慎有余, 活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具有相当准备金规模, 淡化国有资本参与的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规范操作的担保公司, 即需要由政策类担保机构向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过渡。逐步建立、规范、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商业性信用担保体系, 构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融资关系的中介服务平台, 应当成为今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着力点。

(三)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1、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 即包括前期管理的企业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管理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同时,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讲,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负责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完善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 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登记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 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财款追讨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 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还必须注意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经营上确立自己的“高”、“精”、“尖”、“专”特色, 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逐步增加积累, 不断地增强抗风险能力, 成为商业银行资金规避风险的新港湾。与此同时, 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财务制度, 保证信息披露真实, 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透明度, 方便银行的信用判断和分析。在诚实守信已成为企业生命线的今天, 中小企业更要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 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 不拖贷欠息, 树立重诺守信的良好形象。

四、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来解决。虽然从理论上说,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财务状况、盈利水平、信用评级状况、资本运用能力、融资成本比较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对比, 来选择自己的融资渠道;但中小企业内部的努力, 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 需要建立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需要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 来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

综上所述, 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治本之策, 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只有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信用建设都得以完善, 形成一个有机的约束和互动的系统, 我国才能真正成来一个信用社会, 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信用体系约束, 才能从基础上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有一个健康、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岳意定, 胡愈, 金发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审视与构想[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4) .

[2]、刘杉.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理论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1) .

[3]、周新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问题, 2005 (1) .

上一篇:故事载体下一篇:Ⅰ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