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2024-06-21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精选7篇)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1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本办法所称监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监督管理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部门。第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融资性担保公司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第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机关、单

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为客户保密,不得利用客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担保业务无关或有损客户利益的活动。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应当遵守公平竞争的原

则,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

第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施属地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并向国务院建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

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八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

门审查批准。

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

记。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

定的除外。

第九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七)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另行制定。

第十条 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第十一条 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文

件、资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五)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

(六)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七)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八)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九)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第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经

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公司住所。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八)分立或者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事项涉及公司登记事项的,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征得该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监管部门同意,并经拟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因分立、合并或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凭批准文件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第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由监管部门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解散或被撤销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监管部

门监督其清算过程。

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取得

任何利益。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

产。

第三章 业务范围

第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经营下列

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兼营下列

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

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以

下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从事再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除需满足前款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

查处。

第四章 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第二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

性。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

当设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第二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

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

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二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第二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

过其净资产的10倍。

第二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三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

资性担保。

第三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差额提取办法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

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三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第三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

况进行核实。

第三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并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所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

上一机构概览报告。

第三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向监管机构提交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当真

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季度向监管部门报告资

本金的运用情况。

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三十九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监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融资性

担保公司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四十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

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四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

急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第四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四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监管部门。

第四十四条 监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第四十五条 监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并于每年2月底前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

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

第四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行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

全国性的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接受融资性担保业务监

管部际联席会议的指导。第四十七条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

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

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

置情况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四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

议备案。

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

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融资性再担保机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案。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

案。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具体规范整顿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出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

最近,我省出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下称《办法》),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明确省内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性足额缴纳到位。

《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同时,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报告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每年2月底前向设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各级财政将通过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担保业务量大、创新工作突出以及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注册资本

不足2000万元须增资

2010年3月,国家银监会、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结束了以往融资性担保公司缺乏监管的“野外生存”状态。日前,省中小企业局融资担保处副处长李巧丽告诉记者,根据我省实施的《办法》规定,今后申办融资性担保公司除要取得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之外,还要实行分级审批,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金融办联合审批、联合监管。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含)以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设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依据该《办法》审批。

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向工商企业和自然人在银行业机构融资提供第三方保证的担保业务。我省近年来着力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融资性担保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

据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秘书长卢绍基介绍,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378家。378家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总额170.56亿元,注册资本最高的为4.31亿元,最低的仅200万元,平均4512万元。注册资本2000万元及以上至3000万元的有58家,3000万元及以上至4000万元的有72家,4000万元及以上至5000万元的有4家,5000万元及以上至1亿元的122家,1亿元及以上的44家。但注册资本不足2000万元的也有78家。

而《办法》规定:“在省内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这标志着我省注册资本不足2000万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增加注册资本。

通过审批后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业主融资难问题,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浙江担保行业在1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担保公司数量多、规模小、经营范围杂等。省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之前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准入无前置性审批,造成其在数量上盲目发展。

据了解,以往担保公司的设立只要符合《公司法》,就可到当地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导致出现了“一多三少”的怪象,即担保公司多、注册资金少、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少、担保总额少。“有些地区很多房产中介、街边小店也有担保资格。”这位负责人说。

这种放任管理的方式,造成担保公司“念经的太多,和尚却没有几个”。很多担保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金融知识教育,造成了担保公司运作不规范,经营风险很高。一些担保公司甚至直接向企业融资,变成了放高利贷公司。

李巧丽表示,我省贯彻落实《办法》有两条硬杠子:第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且须正常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第二,浙江银监局此前下发的相关文件也已明确规定,自3月31日起,只有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才能与银行合作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

按照计划,各担保公司在3月15日前须向所在县(市、区)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由省中小企业局核发经营许可证。李巧丽还强调,今后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凡是因未达标而拿不到经营许可证的,将不能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对于从业人员,要求具备相关资质。比如,高级管理人员需从事担保或金融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行业工作5年以上。

为融资性担保公司

构筑“防火墙”

自2010年12月下旬开始,我省着力抓好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此举被业界人士称为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洗牌”。

卢绍基认为,融资性担保具有信用放大功能,如果监管不到位,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现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行较以往更加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构筑一道安全的“防火墙”。

《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报告制度,实行属地化监管,由各地对当地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日常监管。

据了解,3月2日,省中小企业局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根据已下发的《浙江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全面清理、整顿,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工作进度,确保在2011年3月31日前顺利完成辖区内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为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要求对目前担保公司已设立开办较多,又没有很好运作的县(市、区),对新设立担保公司要根据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情况,合理规划,有计划发展。把工作重心和政策资源集中到规范整顿已开办的担保公司上,鼓励现有的担保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整合担保资源,鼓励做优做大。

“健康的融资担保行业,才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大规模的整顿,将使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变得更加规范。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2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担保行业规范管理的缺失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 但是在担保公司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相应的行业管理不到位。2010年3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银监会等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旨在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行业管理。另外, 到2011年3月份, 各地加强对融资性担保行业进行整顿和规范管理。但是该文件并没有对各地方主管部门进行明确规定, 而是让地方确定管理机构和制定实施细则并上报。地方各个主管部门并没有充分了解担保行业的底子, 对担保行业监管落实不到位。另外, 经过整顿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旧存在超范围经营, 非法经营现象, 甚至出现直接从事民间理财和民间借贷业务, 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问题重重。

(二) 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意识和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和规模的日益扩大, 担保公司的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公司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尤其是优秀的具有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目前, 融资性担保公司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融资性担保公司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担保行业高杠杆的经营特点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没有充分认识到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防范公司金融风险的关键作用。融资性担保公司通常利用专门的风险控制部协调和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 没有重视财务风险的源头并加以控制。

(三) 担保公司的经营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

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范围规定能够有效的控制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尤其是商业性质的担保公司由于财务监管体系的不健全, 存在严重的超范围经营和非法经营活动, 造成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管理问题。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并未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 但仍存在资金拆借、流动资金借款、票据贴现、短期资金融通、受托委托贷款、为关联企业担保或融资、对外投资等超出业务范围的经营行为。担保公司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超范围经营甚至是非法经营会造成担保公司严重的财务问题。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催生许多担保公司从事盈利性强但风险更高的业务, 造成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超出经营范围的投资、理财活动, 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四) 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寻求企业发展资金通常需要进行融资担保。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 而企业为了尽快的取得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 经常出现编造经营资料, 修饰会计信息数据, 弄虚作假以获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任, 给融资性担保公司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而担保公司的会计师由于素质和能力的局限, 存在与被担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不可能对各个行业和各种担保物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并且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各种可能的担保风险难以有效的进行控制和规避。例如, 会计师难以对企业提供的担保物的价值进行确切的估值, 也不明确该担保物是否用于其他担保或者抵押, 这是融资性担保公司所面临的固有风险。因此, 融资性担保公司依赖于中介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审计。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担保公司往往出现短视行为, 关注企业短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的提升以及市场份额的增加, 对担保企业的会计信息和经营数据的审计缺乏足够重视, 造成审计缺乏严格性, 造成审计质量不高。

二、解决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

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因此, 担保公司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和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内部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会计核算制度, 另外, 应该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定期的外部审计,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包括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受托业务风险、分支机构风险、流动性风险、委托业务风险等。明确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权限、程序、应急方案以及具体措施。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小化, 促进财务风险控制质量提高。具体而言,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该保证资本规模与业务规模的协调一致性, 通过合理的构建和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提高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开展担保业务时, 应该加强对担保业务的地区、时段、客户、产业等限额控制, 降低融资担保业务的集中性风险, 对各类型的担保额度进行调节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在进行自有资金投资时, 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对债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保证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促进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降低。公司在加大自用固定资产投资时, 应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账目处理, 在融资性担保公司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不能够采用评估价值的方法随意进行账目调整, 保证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二) 加强公司成本费用管理

通过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成本费用管理能够直接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当前,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行业危机。因此, 公司为了防止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滑或者业务量的减少, 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抵御风险、进行战略调整以及转型升级获得机遇和空间。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加强财务成本管理, 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对提高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还能够促进公司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 促进公司的议价空间的增加, 为公司实施灵活性的价格策略、扩张市场占有率、提升市场份额具有重要影响。在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重视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体系的建设, 加强公司的预算管理, 加强对公司成本费用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具体来说, 首先公司应该严格控制日常的成本费用开支, 降低开支范围和标准, 加强对成本费用开支的审批授权。其次, 加强企业的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监控和管理, 严禁人为的非法的调节公司利润。再次, 加强预算的编制、考核、分析、强化成本控制的执行, 加强对成本执行的监督, 对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和控制, 强化公司成本管理工作。另外,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该重视投入与收益的比例, 严格控制费用预算, 加强对企业管理费用和业务费用支出的监督和约束, 通过严格的报销审批程序、明确的费用支出范围, 实现公司成本费用的合理降低。

(三) 提高对财务规范重要性认识

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因此,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一定要重视财务规范的重要性。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该重视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业务的财务监管, 首先应该严格执行风险准备金提取的相关要求, 通过提足相关准备金, 防范经济下行风险和集中性代偿发生, 为防范大幅度的经营业绩下滑做好准备。另外, 应该加强担保公司的流动性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的分析结果以及不良率的预测, 保证担保公司适量的货币资金以及货币性资产, 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产组合管理, 在兼顾担保公司流动性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 加强担保公司高素质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培养

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和规模的日益扩大, 担保公司的资产规模不断的增大, 公司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因此, 公司应加强对高素质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定期的培训和轮岗, 促进财会人才对担保公司业务流程的了解。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规范性的认识。积极吸引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培养财务管理团队, 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战略发展。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企业和“三农”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因此, 必须重视和加强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 提高担保公司的财务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风险管理, 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构建规范完善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牛成立.促进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 2010.

[2]罗志勇, 谢洁华.商业性担保机构经营研究与思考[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1 (04) .

[3]张吉光, 陈亚楠.关于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若干思考[J].海南金融, 2010.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3

摘 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出现的非银行地方性金融企业,提供专业的担保产品,如何确保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风险管理的内涵,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

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分为:担保调查与信用分析,担保审查与担保办理,保后管理。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管理实质就是风险管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的过程。融资性担保风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担保公司在经营融资性担保产品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是未来的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测不相符,或使其实际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的可能性。狭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费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金融企业,特别是担保产品的特点决定它对各种风险要严格控制与防范。

风险管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产品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方法,预测、回避、分散风险,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经济损失,保证不发生垫款损失的行为。按照现在经验,可以分为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COSO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该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施的过程。他被设计用于识别整个实体的潜在重大风险。他能组织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各业务层次、各类型风险所进行的通盘管理,在对风险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从而在内部实现对风险通盘管理,同时借助监管部门和市场力量的约束,形成一个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者及市场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是:

1.整体化的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不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对风险管理分割的分散化管理。

2.连续性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时日常经营之中;不只是某时点的一定时段的风险管理。

3.全面的、大范围的风险管理;不是小范围、局部的风险管理。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监管需要

去年,我国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公司进行整治,通过省金融办检验达标的,广东省共301家获得获得地方性金融許可证,这301家则取得与银行合作的 “通行证”,融资性担保公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大举措。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整治,如何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监管的重要工作,是确保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2.融资性担保公司确保竞争力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是高风险行为,是管理风险并收取超额利润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竞争的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的基本保证。

3.融资性担保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如何入手,是管理者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大都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处于非全面管理阶段,在探索管理经验,而全面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自觉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精华,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

1.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刚起步,处于处自发阶段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2010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作为省级新设立的金融办公室不象银行监督委员是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的,从成立之日就有大量成熟的监管队伍,而省级以下的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又是以提供担保产品为主的金融企业,对其经营规律因出现时间短而未能掌握,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

2.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未建立

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在我国刚起步,公司对风险管理处理探索阶段,根本不可能按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组织结构与体系。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模较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首席风险官,但并没有对风险管理提出理为科学的要求,担保不仅是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而是金融问题,金融是法律、会计等综合运用的有自己规律的专业领域,将风险视同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也误导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建立。

3.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才来源主要是有三种,一种是从银行退休人员,因为从银行一线人员挖管理人才是不可能的,这一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风险管理的理论水平低,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未能自觉的运用该知识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一种是从律师等法律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律师,而多为通才,不能融合财会等经济实际状况,未能提交高效、简单、促进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种是注册会计师等财会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会计师,为通才,不能融合法律而未能促进业务与风险管理并存的风险管理措施。担保业务属于金融行业,必须培养自己风险管理高级人才。

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4.加强监管力量与监管规划的建设

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未掌握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产品经营规律,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金融办公室监管人员要加强金融、财会、法律等综合技能的学习,多从银行等金融单位招聘精英,充实监管力量;根据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同规模、发展历史、市场定位和担保产品策略等,适当引进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制定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监管的规范,指导监管日常工作,使监管规划实用、高效,使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包括决策、实施、执行、和监督部门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一个严密、高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直接对股东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各类业务以及各个部门的风险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不要将风险管理分散由各业务部门单独负责。在操作层面上,对风险度大的岗位,设置与业务经理平等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对业务部门经营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6.完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内控制度执行得好,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是,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有效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基本依据。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三,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四,将风险防范作为内部审计监察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将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手段来抓。

7.培养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端人才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和管理需要精通金融财会法律理论、数理统计、以及熟悉担保业务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因此,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融资性担保公司要从成立之日就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人才,并与绩效考核等薪酬制度相结合,保持人才稳定,不流失。加强培训,加大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适用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梅丽.广东融资性担保整结束,仅301家获牌.南方都市报.2011.4.11.

[2]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4

作者: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 金振朝

2010年3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暂行办法》的制定实施,将对融资性担保业的规范和发展产生现实和长远的积极影响,特别是通过《暂行办法》有关审慎规则的实施和对现有担保机构的规范整顿,有望使融资性担保机构乃至整个担保行业逐步走上依法审慎经营的轨道,这对于提高社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对融资性担保业的认可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本文拟对《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监管主体、目标、对象和依据

根据《暂行办法》确立的属地管理原则,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施属地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并向国务院建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实际上是国办发〔2009〕7号文件的落实。

《暂行办法》第一条将“监督、规范和促进”作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的基本目标。众人皆知,融资性担保为典型的高风险行业领域,其高风险性不仅体现在服务的对象在银行的眼里视同残疾,还体现在不少银行为了简化手续、控制风险而有意将风险向担保公司转嫁。如果不对与银行开展日益广泛合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则意味着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风险监控存在漏洞,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担保业,为中小企业融资排忧解难的情况下,《暂行办法》的出台看似突然,实际上是迫在眉睫。

二、经营原则

《暂行办法》总则部分第三条至第七条规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原则,包括: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独立开展业务原则、依法经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属地管理原则。

《暂行办法》将安全性作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可持续审慎经营的首要原则,这是由担保业务本身的高风险性所决定的,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担保公司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是其自身担保实力的重要保障。而独立开展业务原则、依法经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应当遵循的经营原则。

三、准入、变更和退出条件

1、许可证制度。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经批准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2、准入门槛。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除了一般公司设立应当具备的章程、股东、注册资本、经营场所外,还需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将另行制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并且,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

3、提交文件资料。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资料:(1)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2)可行性研究报告。(3)章程草案。(4)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5)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资料。(6)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7)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8)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9、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资料。

4、变更审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变更名称、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住所、业务范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分立或者合并,修改章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5、退出方式。(1)解散。因分立、合并或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经过监管部门审查批准。(2)撤销。融资性担保公司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由监管部门予以撤销。解散或被撤销的,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 取得任何利益。(3)破产。融资性担保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产。

四、业务范围

1、主营业务。包括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2、兼营业务。包括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3、再担保和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前提是符合以下条件:(1)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2)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3)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

4、禁止业务。(1)吸收存款。(2)发放贷款。(3)受托发放贷款。(4)受托投资。(5)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6)非法集资。

五、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根据《暂行办法》规定的经营管理原则,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具体包括以下制度:

1、独立董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2、项目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3、人才配备。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配备或聘请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才。

4、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5、财务会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6、担保费。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7、担保责任余额。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8、放大倍数。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

9、投资限制。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10、关联担保禁止。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11、准备金提取。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差额提取办法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监管部门另行制定。

12、业务联系。包括:(1)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2)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3)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4)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六、监管制度

和以往规定相比,《暂行办法》更进一步明确了监督管理的内容,使《暂行办法》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概览报告。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并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所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上一年度机构概览报告。

2、经营等报告。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

3、资本金运用报告。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季度向监管部门报告资本金的运用情况。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4、专项资料。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监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5、现场检查。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6、紧急报告。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7、上报重要决议。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8、年度审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报送监管部门。

9、突发事件处置。监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10、行业发展和监管报告。监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年度发展和监管情况,并于每年2月底前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年度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

11、自律管理。融资性担保行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全国性的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接受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的指导。

12、征信管理。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

七、法律责任

办法主要规定了三类法律责任:一类为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违反规定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等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类为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法律、法规及《暂行办法》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类为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

八、其他规定

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参照《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其具体实施办法以融资性再担保机构管理办法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案。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适用《暂行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备案。考虑到给予已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一定的缓冲期,《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暂行办法》规定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暂行办法》规定的要求。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成办发〔2011〕6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成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融资性担保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中国银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等部门令2010年第3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府发〔2010〕30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在成都市内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性和全省性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成都设立的分支机构。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市金融办是全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负责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和风险处置。

融资性担保公司按属地化原则实施监管,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直接责任人,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应明确由区(市)县金融办、成都高新区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日常监管工作;未设立金融办的,由区(市)县政府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条 建立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房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有关部门为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邀请四川银监局、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为特别成员单位。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政策,协调解决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督促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

(二)市金融办负责召集市级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牵头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统筹协调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防范及处置;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市级审核工作;负责组织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建验收工作;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市级审核工作;负责对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并实施考核。

(三)市工商局负责依法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以及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登记等工作,并依法开展年检;负责依法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抽逃注册资本(金)、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负责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监管。

(四)市国土局、市房管局负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办理土地及房屋抵押登记手续。

(五)市公安局负责依法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及其他经济犯罪;根据工作需要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财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查询、监控,及时预防和惩处经济犯罪。

(六)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办负责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扶持政策。

(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依法贯彻落实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四川银监局指导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金融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九)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接入、使用、退出征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协助市金融办查询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信息。

第五条 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申报材料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二)按照省、市融资性担保公司主管部门非现场监管要求,及时收集、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业绩、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作出客观评价,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

(三)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和不定期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现场检查。

(四)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宣传资料内容进行审核,重点防范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五)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相关规定的,应视其情节轻重采取风险提示、约见高管人员谈话、责令限期整改等措施,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金融办。

(六)将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纳入本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考核范畴。

第三章 设立与变更

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或变更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金):在成都市范围内经营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在全省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省外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总公司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

注册资本(金)应为出资人自有资金,来源真实合法,原则上为实缴货币资金且应一次性全额到位,实物资产出资仅限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营业用动产和不动产,且不得超过注册资本(金)总额的10%。

(二)股东资格:融资性担保公司法人股东应满足最近3个会计连续盈利且无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自然人股东应满足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等条件。单一出资人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100万元。

(三)高管资格: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须符合中国银监会《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6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融资性担保公司公司治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0〕99号)和川府发〔2010〕30号文等有关文件要求。

(四)经营范围: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再担保和办理债权发行担保业务,应符合中国银监会等部门2010年第3号令和川府发〔2010〕30号文等有关文件规定。

(五)企业名称:融资性担保公司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融资担保”+“企业组织形式”构成。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应加“互助”字样。

(六)注册地址: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地址应与营业地址一致。

第四章 申报与审批

第七条 设立程序。

(一)申请:由主发起人牵头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以筹备组名义向拟注册地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筹建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认真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并经区(市)县政府同意后上报市金融办;市金融办复审申报材料并提出复审意见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二)筹建: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应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工商预核名、验资、资本金托管手续。筹建期间不得开展业务。60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要提前10个工作日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申请延期(延期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并逐级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未申请延期或经批准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筹建的,取消筹建资格。

(三)验收:筹建工作完成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应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开业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金融办,市金融办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现场验收合格后,向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出具验收合格文件。

(四)注册: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备组凭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文件和市金融办验收合格文件,到省政府金融办领取经营许可证,并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五)告知:融资性担保公司开业后,应及时向市金融办、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以及公安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监会分支机构报送相关材料。

第八条 变更程序。

(一)申请:融资性担保公司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

(二)复审:市金融办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并提出意见,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市金融办审批权限内的变更事项,由市金融办审批,并报省政府金融办备案。

(三)变更:融资性担保公司凭省政府金融办(市金融办)的变更批复文件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第九条 市金融办及各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自收到融资性担保公司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受理的书面决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条 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督管理,进行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十一条 规范经营场所。

(一)须有固定的住所,符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关于安全经营的规定。

(二)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省政府金融办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和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

(三)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业务办理流程、担保所需提供的资料清单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自律承诺标示。自律承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不非法集资、不乱收客户保证金、不收取担保费以外的其他费用、不使用非法手段催债等。

(四)须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布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业务监管内容。

(一)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二)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并按要求托管,有无抽逃或变相抽逃资本金。

(三)是否将因担保业务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存入资本金托管账户,按资本金监管,单独核算,未挪作他用。

(四)是否按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有无发放贷款、对外融资、受托投资、受托发放贷款等违规行为。

(五)是否按规定收取担保费用。

(六)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30%。

(七)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0倍。

(八)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是否超出投资范围,其他类投资总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20%。

(九)是否按规定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并按规定履行到期担保代偿责任。

(十)是否存在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的违规行为,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存在为非股东单位提供担保的违规行为。

(十一)有无其他违规经营行为。第十三条 资本金托管。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自主选择一家或多家经营业绩良好的银行机构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托管账户)。资本金托管协议应载明协议双方名称、托管账号、托管金额、资本金用途、报备条件、解除条件、报备电话(传真)、签署日期等必要要素。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筹建期间,应由全体股东授权主发起人与银行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待领取营业执照后,融资性担保公司与托管银行正式签署资本金托管协议,并报送市级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

(三)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规定用途的支付行为,银行机构有权止付,并报告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协议有效期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银行均有权解除协议,但应提前15个工作日告知对方。资本金托管协议的变更或解除需报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在地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同意,同时报市金融办备案。

第十四条 信息披露。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并按月、按季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送月度和季度报表,按年报送财务报告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审计报告。月报和季报应于次月10日前报送,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应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求报送相关资料。

(二)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应在每月末、每季末的次月12日前向市金融办报送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汇总月报和季报,并在次年1月31日前和次年4月30日前向市金融办报送辖区内《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报告》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机构概览》。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及时向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六章 风险处置

第十五条 对存在经营场所不符合要求、规章制度不健全、宣传资料不规范、信息报送不及时、信息内容不真实完整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市金融办报告。

第十六条 对存在股东抽逃或变相抽逃资本金、违规增资扩股或转让股权、违规开展贷款业务、违规向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公司违规向非股东单位提供担保)、未按规定托管资本金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市金融办报告。

第十七条 对存在股东涉嫌非法集资、集合他人委托资金或借贷资金入股等问题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其主发起人限期整改,并按程序报市金融办(同时抄报市公安局),由市金融办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核后取消违规股东资格。

第十八条 对在经营过程中涉嫌非法集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情节较轻的,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清退,并按程序报市金融办(同时抄报市公安局),由市金融办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核后取消现任董事长、总经理任职资格,责令董事会重新选举董事长、聘任总经理。若违规资金超过注册资本(金)20%以上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要依法按程序组织相关部门拟定资产重组方案,变更融资性担保公司主发起人,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在经营过程中,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的比例超过一定标准时,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10%不超过20%的,应及时提出风险提示和警告;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20%不超过50%的,应采取建议公司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高于50%不超过80%的,应适时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对不良担保责任余额占资本金比例超过80%的,应及时清算或关闭,按程序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后实施。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报告,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在收到报告后立即向市金融办上报,同时抄报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如查处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经济犯罪的,应在查处后3个工作日内通报市金融办。

第二十一条 对拒不执行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监管决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市)县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要按程序逐级报请省政府金融办取消其经营许可证。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按川府发〔2010〕30号文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金融办负责解释。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对全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贯彻落实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第3号令,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坚持诚实守信、运作规范、严控风险、创新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管理。

第四条建立浙江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的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局,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的设立实行分级审批。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金融办联合审批、联合监管。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含)以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由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审批。

第六条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监管工作,加强风险防范,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重大监管事项,维护金融稳定。

第七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扶持政策,对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业绩突出的担保公司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章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八条在本省辖区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除符合《暂行办法》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省内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含)人民币。其中: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融资性担保公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其来源应当真实、合法,并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性足额缴纳到位。

(二)拟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担保业务持续经营两年以上且连续盈利,上年末担保责任余额不低于净资产的3倍;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三)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经监管部门审批后,获得经营许可证,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后方能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活动。

第九条申请设立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外资审批手续。

第十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设立审批程序如下:

(一)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的设立,由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符合条件的,报省中小企业局,并抄送当地金融办(上市办)。省中小企业局会同省金融办审核并下达批复。省中小企业局依据批复颁发经营许可证。

(二)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含)以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经公司所在地县级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符合条件的,由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批复和颁发经营许可证,再报省中小企业局备案。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分公司)凭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第十一条在本省新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除需提交《暂行办法》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交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签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申请表;

(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经审计的前两个财务会计报告;

(五)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拟在本省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的,还需提供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签发的许可证明。

第十二条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变更事项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事项变更申请表;

(二)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变更注册资本的,须提供有法定资格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四)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事项涉及公司登记事项的,依法办理有关审批和工商变更登记。

第三章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

第十三条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融资担保产品和融资担保服务。通过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担保业务量大、创新工作突出以及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良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第十四条融资性担保公司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守信原则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和风险分担比例。

第十五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加强担保资本金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抽逃资本金,不得违规使用资本金,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资本金使用情况,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资本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并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资格、具有五年以上担保或金融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十七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赔偿准备金和一般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工作。

第十九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遵守《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及有关统计报表制度,按照要求及时向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材料。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省中小企业局,其中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关材料同时抄送省金融办。

第二十条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实行报告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每年2月底前向设区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报告,报告包含下列材料:

(一)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报告书》;

(三)合作银行提供的上一期末在保责任余额证明;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财务会计报告;

(五)参加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评级的,提交有效的信用等级证明;

(六)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监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报告,对违反《暂行办法》和本试行办法规定的,应及时进行规范,依法披露和查处。

第二十一条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参加取得相应资质的资信评估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并积极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

第二十二条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行业培训和行业相关考试认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第二十三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配合人民银行做好有关信息采集工作。对符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要求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可凭拟受保企业的授权证明和相关文件,在征信系统中依法查询拟受保企业的资信情况和经营业主的个人信用记录。

第二十四条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诈骗、金额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监管部门。

融资性担保公司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依照国家有关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省内各级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信息交流作用,加强行业形象宣传,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未经批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省中小企业局和省金融办依法查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予以协助配合。

第二十七条本试行办法印发前已设立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公司,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按《暂行办法》和本试行办法规定进行规范,并到相应的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

申领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除应符合前款规定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截至申请经营许可证日期计算,成立一年以上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公司,上一月度末在保责任余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金,其中注册资本在人民币5000万元及以上的,在保责任余额最低要求可适当降低至注册资本的50%。

(二)公司自设立后,没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三)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印发前已设立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公司,申领经营许可证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合作银行提供的上一月度末在保责任余额证明;

(四)经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

(五)参加资信评估中介机构评级的,提交有效的信用等级证明。

申领经营许可证涉及变更事项的,还需提交融资性担保公司事项变更申请表。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执行。

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探析 篇7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资金实力不强, 融资渠道缺乏, 抗风险能力弱。相对而言, 在经营上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上的不足, 多数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盲目性, 技术含量不高, 开发能力不强, 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投融资风险大。因而, 为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业务, 探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外部风险控制就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和控制担保的风险程度, 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一、融资性担保外部风险控制方法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 被担保企业 (担保的客体) 情况千差万别, 主客观因素多样, 风险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个担保项目的客体风险更多主要体现其个体特征;因此应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组合, 以提高对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效果。从担保业务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

(一)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设法回避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回避一般有两种情况下采用, 一是对于担保客体风险特征明显, 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 风险难于化解的担保项目应予以拒绝, 回避风险;二是对某种业务风险的防范处理成本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原则上, 担保公司放弃的是它不熟悉、没有把握或不具备条件和能力来控制的担保业务, 而倾向选择那些自己比较熟悉、有条件或有优势去经营和控制的担保业务, 即是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具体经营活动中要有所不为, 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 有选择、有取舍的经营方式是规避担保客体风险的最好手段。

(二) 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在担保客体风险发生之前, 做好风险防范和提前预警, 抑制风险的发生;其二, 在风险发生之后, 采取化解手段, 降低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预防的手段多样, 主要有抵押、质押、留置等。预防风险通常适用损失频率较高而损失程度相对较低的风险种类。针对具体担保项目中担保客体风险的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 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风险发生之前

在担保公司为企业出具担保之前, 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 而在承保之后, 不能因事后发现问题而单方面解除担保责任。因此, 抑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措施一般在担保之前设立, 根除或削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担保客体的道德风险是担保业务中较常见的风险, 应特别注重防范。在担保实践中通常通过反担保措施设置, 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 来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反担保措施可为经营者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房产设备等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存货、应收账款、股权、著作权、专利权等形式质押, 等等。反担保措施的设置应根据被担保企业的具体情况, 原则上, 一要抓住企业的"要害", 提高违约成本;由于作为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一体, 企业的运营常常主要依靠经营者在内的一个或几个重要人员, 因此在审核担保申请过程中, 对经营者或企业主要人员的审查十分重要, 同时有必要要求其个人及配偶提供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 以抑制因个人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二要注重反担保措施的变现能力及价值, 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 同时, 如一旦发生担保代偿后, 执行反担保措施仍可降低风险损失。但在反担保设置中对物的抵押, 不能过分强调所谓的抵押率, 放松对项目的调查和风险审核。

2、风险发生之后

当出现担保风险发生征兆或实际发生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 争取化解风险, 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担保代偿损失, 这也是对担保客体风险的发生进行抑制。因此在担保贷款未到期之前, 加强走访, 配合贷款银行敦促企业及时将销售回款转入在该贷款行帐户, 控制帐户进出;并从反担保措施上对企业及经营者施加压力, 在担保公司的督促之下, 最终企业从其他渠道筹借到资金按时偿还了贷款, 担保公司顺利解除担保责任, 避免了代偿损失。

(三) 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在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之前或之后,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将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许多独立的小单位而达到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分散风险的办法通常适用于损失程度较高而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主要方式有:

1、担保项目风险组合。

这是为了控制担保客户风险过于集中, 而力求担保项目品种多元化, 担保项目所属行业分散化。在担保实践中, 担保项目风险组合实际包含的内容很多, 例如, 对被担保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分散, 避免担保风险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某一企业, 将担保公司的整体担保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 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业务, 如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承兑汇票担保等等, 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中某些业务出现风险时, 其他业务收益不受影响, 而把整体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另外合理控制单个客户担保额度及单笔额度;担保公司对单个客户最高担保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净资产10%以内, 单笔额度控制在该客户单月销售收入额度以内。对客户总体融资担保额不得超过企业的净资产, 其中个人贷款担保额不超过净资产的60%;流动资金信贷担保额一般为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0%以内。

2、与银行比例担保。

在担保业务操作上, 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嫁由担保公司承担, 而是遵照风险由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风险分担机制, 由三方共同承担担保风险。应将与银行进行比例担保作为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的操作平台, 通过与银行签定比例担保协议, 做到信息共享, 风险共担;贷款银行作为借款企业 (被担保企业) 的往来银行, 可通过其帐户往来及结算情况获取客观信息, 并且银行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信贷人员, 银行对融资项目的审核意见为担保公司在独立审查相关担保项目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 由银行自身承担一定比例的融资信用风险, 避免贷款行因担保公司提供的100%连带责任担保而放松对融资项目必要的审查标准, 忽视贷款资金用途和借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增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此外, 在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 不仅在担保前可以作好信用调查工作, 担保后能更好地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同时在被担保企业出现临时资金困难时, 也有助于企业融通资金, 减小在保项目的代偿风险。

3、共保。

即与其他担保公司比例担保。多个担保公司共保, 可以利用各自资源了解和帮助被担保企业, 有利于对担保客户风险的控制。

(四)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担保经营机构出于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 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机构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方式有特定风险转移和综合风险转移两类。特定风险转移是对于担保公司承担的特定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 如担保公司接受的物品抵押, 有可能发生缺损风险。为转移类似特定的担保客体风险, 担保公司可以强制要求被担保企业对相应物品以担保公司作为受益人进行投保。综合风险转移即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整体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 如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反担保人、向再担保公司申请再担保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而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社会解决融资互保问题, 因此一般情况下, 在担保业务实际操作中, 如担保申请企业可以提供反担保单位, 为不增加担保申请企业的负担, 仅会要求其关联企业提供反担保;但如果担保申请企业规模太小, 抗风险能力弱, 不能提供较强的自身资源作为反担保措施, 但经营尚好, 符合担保公司扶持的条件, 可以要求经营者通过其个人资源寻求其他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提供反担保, 借以部分转移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

(五) 风险补偿

担保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担保客体风险, 风险的损失在所难免, 风险补偿是担保公司维持连续经营的重要基础。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担保公司收取的费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50%, 而在通常情况下, 为减轻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 担保公司实际收取的担保费普遍远低于此标准, 与其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同时为了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性, 该规定要求担保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企业债券、部分投资基金等风险较低、收益率低的投资品种;并且规定担保公司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 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 实行差额提取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而正常的担保费收入及投资收益在维持担保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后, 远无法补偿担保代偿的缺口。因此担保公司在呼吁政府建立有效补偿机制的同时, 应注重自有资产的运营, 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拓展担保资金的理想投资途径;在担保业务方面, 应重视业务品种的创新, 推出适合市场需求且能带来较好担保收益的业务产品。

担保收益作为风险的直接补偿实际上是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引入担保业务, 在一定意义上赋予其投资的性质, 也是担保公司在目前情况下对担保收费规定的一种合理突破。从担保收益补偿的可行性操作来看, 有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形式。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针对不同担保项目的特点, 经过担保评审流程, 在担保客体整体风险可以接受的基础上, 对风险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 将风险报酬预先打入担保定价之中, 适用于一些高利润行业的担保融资项目。如某担保公司是以跳出担保搞担保的理念, 积极参与当地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 建立融资平台, 提供咨询服务, 使担保公司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 能更深度的了解企业, 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更好的防范企业风险。

综上所述, 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具体实施中, 除具有通用性的特定风险控制措施, 如与银行的比例担保, 与再保机构合作的再担保等作法外, 担保外部风险控制主要应从被担保企业自身资源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各种担保企业风险情况、风险特性及程度, 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手段, 寻求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案。同时在担保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同类型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的总结归纳, 通过不断地改进, 以达到有效控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效果。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通常而言, 对于每一个具体担保客体的风险控制方案也就是上述风险控制措施的组合和应用。以下选取担保公司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有一定行业典型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案例, 借以归纳阐述具有行业共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一些实践模式。

案例之一:F家具生产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F家具公司为一专业生产实木家具的厂家, 公司成立于2000年, 公司员工近150人, 生产场所面积3000多平方米, 为租用厂房。公司股东从事家具生产时间较长, 其中控股大股东曾在某大型家具公司就职;公司的设备齐全, 生产技术较成熟, 产品品质在业界具有一定的肯定。从F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 公司规模不大, 管理层次少, 架构较为简单, 生产情况、购销渠道稳定, 历年的销售规模增长较快, 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公司的实际负债率较低, 具有一定的负债能力。整体上符合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资产规模小, 该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 竞争较为激烈, 仅当地即存在多家竞争对手, 产品已趋于薄利, 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相应提高了要求;并且公司的固定资产基本为生产设备, 原始发票等凭证保管不善, 缺失较多, 无法办理设备抵押登记。由于存在上述不确定性, 难以有效地控制担保客体风险。但担保公司注意到F公司的月均应收账款余额保持在RMB290万以上, 帐期情况正常, 主要的应收客户为规模大、信誉良好的家具企业, 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 收款有保证。因此建议该笔贷款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同时, 以应收账款质押, 贷款提款条件为:F公司提供为其上述客户供货的相应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和进仓单, 贷款金额由贷款行控制在不超过上述应收账款的80%;上述客户应书面承诺应付F公司的所有货款全部支付到指定的帐户。并且质押的应收账款入帐后即用于偿还相应借款本息。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是达不到银行条件的客户群, 所以如果不创新理念设计担保风险控制方案, 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就难以有效实施。中小企业群体中作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制造生产厂家为数众多, 而大企业的付款结算期相对长, 对这些中小配套厂商的流动资金压力较大, 也是其银行融资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担保项目中, 就是针对这些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以应收信誉情况良好的大企业客户账款同时作为贷款的质押, 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转化为大企业支付信用的风险, 有效地规避了风险较大的担保客体风险, 大大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程度。类似的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有以出口退税帐户质押的贷款担保, 设计的风险控制方案关键在于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合法性。

案例之二:H科技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H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耐高温材料的生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的两种产品, 为市场急需的新型耐高温材料, 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前景看好。经过项目的前期调查核实, 担保公司认为产业项目前景良好, 该公司两种产品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的产业化专项示范工程, 项目依托T公司进行建设, 建成三个主要车间, 形成25万箱的产能。银行出于防范项目建设期风险等方面的考虑, 要求建设单位提供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 担保期三年, 金额为RMB 5000万元。H科技公司为创业初期企业, 自身实力不足于支撑其提出的担保额度, 需进行确实可行的业务方案设计。经过调查和分析具体担保风险控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 限定风险区间。经与银行协商, 在保证合同中附加解除担保责任的条款, 约定银行在H科技公司取得土地证及在建工程报批手续之后, 接受在建工程抵押, 办理抵押登记;并在工程封底后委托专业评估所对借款人的全部资产 (含无形资产) 进行评估, 够抵贷款余额的, 担保合同自动终止, 如有不足, 担保公司对不足部分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 明确控制手段。要求H科技公司以商标、专有技术、专利、公司股权质押、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作为反担保措施, 并明确担保公司参与项目监管, 监控贷款支出, 同时在建工程办理保险, 以担保公司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 争取政府支持。为能顺利办理房产抵押手续并缩短办理时间, 担保公司将项目操作方案上报开发区管委会, 取得相关机构的承诺, 土地证在交纳出让金后即可办理, 工程建设封顶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全部产权手续。

落实上述事项后, 担保公司实质上将担保风险缩短至工程建设期内, 项目试产期风险重新转嫁给贷款银行, 并且担保期内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不仅在担保前进行业务设计, 而且在担保期间担保公司还进行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方面的风险控制。

该担保项目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中运用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偿等风险控制措施, 具体如下:

1、风险回避。通过保证合同附加条款的约定, 缩短担保公司风险实际承担时间, 规避了项目试产风险。

2、风险转移。将在建工程以担保公司作为第一受益人投保转移了抵押物受损风险。

3、风险抑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其商标、专有技术或专利作为反担保质押, 实质上控制了该类型企业的要害, 提高了被担保人的违约成本从而抑制了担保风险的发生;贷款帐户的监控有效保证了贷款的正确用途;通过与被担保人签定的项目监管协议, 担保公司参与工程招投标和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提高了担保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内风险调控能力。

4、风险补偿。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为承包商提供了招投标、工程履约保证和业主支付担保, 在达到减少资产形成过程中损失的同时, 增加了担保收益。

针对科技型担保项目"高风险"的特点, 上述风险控制措施改变了融资担保的业务特性, 在风险承受时间和风险性质上进一步细分了原融资担保所包含担保客体的综合风险, 将不可控风险降低到担保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可根据科技项目的收益情况, 灵活地选择担保收费方式, 如"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方式来对担保公司承担的高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

摘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源自被担保企业自身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理论探析和案例分析阐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外部风险,融资性担保,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狄娜, 张利胜.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9

[2]张利胜.信用担保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3]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合同与协议下一篇:大学生大三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