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精选12篇)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功能, 使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很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 同时,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出生时只是一个自然的人, 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 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也应贯穿始终。而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阵地, 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依托, 融合当前社会现实, 率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从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现实的前提”出发, 详细地论证了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本质, 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说明了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发展决定着人们思想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深入大学生的社会物质生活中去, 才能探求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将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化湘连接, 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适应新时代变化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新信息、新知识目不暇接,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 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模糊, 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发展中, 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新特征, 才能有效地结合实际。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呼唤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和有效途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 注重社会环境, 优化高校校园结构、校园环境,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坚实力量, 使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很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 也更好的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顺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社会化。
(一)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 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特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学校教育“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 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
(三)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应以高校环境为基础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就必须优化高校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课堂环境,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要通过与社会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实施。课堂中, 教师可以适当举例子, 讲解历史文化, 引导学生学习,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着积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因教学要素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也是高等教育过程中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良好品德素质的可行性选择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中, 必须注重以政府为指导, 家庭、学校参与的全方位格局, 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 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一)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现代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从实际出发, 将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并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 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二)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1983年国庆节,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大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体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中, 使社会在拥有充满活力的个体的基础上良性运行。”我们要努力改变“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旨在赋予每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在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化机制也有了相对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由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参与和互动,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系统。
结语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制约, 具有社会性。由于社会的动态发展, 各种变化的社会因素又推动着人的思想不断变化与发展, 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 主动面向社会,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途径, 来实现自身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以跟上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 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时代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利用社会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坚实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探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2.
[3]孙树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价值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2) :17.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35.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1.
[6]胡锦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Z].人民网, 2005.01.19.
[7]杜军, 何昆蓉, 李晓明.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N].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03) :3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们出版社, 1993.35.
[9]马凯.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宏观经济管理》, 2006-10-08.
[10]李威, 梁维;浅析高校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措施《华章》, 2011-09-20.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2
关于举办“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的邀 请 函
各有关单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思潮的潮涌在冲击、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成为各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神,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我学会拟举办“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现诚邀各校参与交流和讨论,以下为会议的有关情况:
一、参加对象
各高校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管领导,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各校党委宣传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处)、团委有关负责人,人文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编辑等。
二、时间地点
2011年11月25日—30日昆明(具体地点第二轮通知详告)
三、研讨内容
1、当代意识形态冲突聚焦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与挑战
3、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5、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点思考
6、当前社会思潮的理论分析
7、研究社会新变化,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
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四、拟请专家(排名不分先后)(讲课专家以二次报到通知为准)侯惠勤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一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系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评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书林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教育部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近期为教育部“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课题组”成员。
韩源 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四川省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世界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王永玺教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工运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二部刘组特约研究员,刘少奇生平、经济思想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研编展览室成员兼顾问。
会议形式:会议采取专题报告、互动研讨、论文交流。欢迎与会代表向会务组提交与会议议题相关的作品或论文(包括教学和科研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念或实用可行的想法、建议、学习体会、心得等)与会研讨交流,会议拟根据论文整体水平编辑论文集,论文提交邮箱:zgdsxuehui@163.com。
五、费用标准
会议费980元/人,含会务、资料费等,参会代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注册咨询
会务组电话:(010)***0
报名传真:(010)88622290联系人:李老师 报名邮箱:zgdsxuehui@163.com
七、其它事项
请各有关单位将参会的代表名单尽快确定并将参会注册回执表传真至会务组或电邮至:E-mail: zgdsxuehui@163.com,收到回执后会务组会在会议召开前10天给您发具体的报到通知(详细地点)及相关安排。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分会 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高校 改革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35-01
高校思想政治课又称为思政课,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政课教学大多偏向于理论化,并且由于本本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抵触心理,因此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校思政课教育质量,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只有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改革思政课教学,才能使其发挥教育作用。高校思政课的构建已经成为了社会重视的热点,很多学者开始逐步思考如何构建思政课的社会化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并对这些问题进一步予以研究。
1 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基本内涵
社会化教学这一理论最早在1992年提出,在最初,教育的社会化定义主要指为社会教育,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是这种定义在教育发展标准以及原则上都不明确,也没有切实的标准化解决问题的手段。
笔者认为将教学社会化这一理论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以及品德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的作用。高校只所以开展思政课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的心智更加完善,思想品德素质更加提升,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要成长为高素质的、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不但要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需要社会对他的影响。只有在双向影响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加强社会化体系建设,将思政课教育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强调综合育人的理念,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将思政课教学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加强二者的相互作用,建立综合教育机制。
2 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必要性
以社会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新型思政教学模式是对原有的理论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是高校思政课适应社会思想变革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2.1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地位之重要无需赘述。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若是单凭教师进行理论说教,单纯的在课堂上喊口号,灌输理论,根本无法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就无法对大学生的人生走向进行指引。
2.2 是高等教育理念变革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中,中学教育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高等教育则是以启发学生自觉学习为主,思政课也不例外。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正确的规划。所以,就需要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而对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型的社会化教学模式正好是他们所欢迎的,也是当前大学思政课教育模式变革所需要的,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同时代的发展更加贴合,必将更好地推动思政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需要为基础,因而其构建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同时还应当同高校教学相契合,充分发挥学校、学生以及教师和社会在社会化思政课教学模式中的创造性作用,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社会化理论融入教学中。思政课社会化模式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整合教学内容,适应发展需要
实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关注焦点,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开始逐步将教学重点放到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要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这就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整合社会资源,只有教学内容同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导向作用。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被动学习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教学的理论内涵。所以,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结合更多的案例,编排更多的内容,更好的适应学生思想发展要求。
3.2 优化社会化教学手段,加强社会化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信息技术,拓展社会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3.3 改进社会化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有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社会化教学方式上寻求突破,让学生的知情行统一,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得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在社会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选择“专题化”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的有效性。
3.4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增强社会化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正视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同时,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并积极组织与引导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复杂,需要各方主体都能够认识到社会化变革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空洞的灌输理论知识,进行理论教化,而应当将学生看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认识理论中所包含的知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综合的考虑,以及多形式的手段,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能力向着社会化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其应负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韦世艺,佩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界定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功能来界定
有学者认为,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思想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含义是等同的。在高校里,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并且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也就是说要让大学生们对社会关注, 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地使校园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统一的、和谐的整体。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坚持这个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为了让人实现社会化, 最终变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也要从其实践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来进行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是为了使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针对众多不确定的社会个体, 学校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 把原来以校园为界限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界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地结合起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互动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是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社会因素组合成为一体, 这样的整体就会与外界发生充分的作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融洽, 互动更为直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概述
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目标就是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从而使双方形成良性互动的效果。如果只单独地强调人对现实社会的适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满足社会的需要, 但也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就会使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脱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 而很难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现实性是通过实践调适现实的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现实的大众生活结合起来, 把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易于被社会大众认同与接受,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相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相容性指的是社会化不但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 同时也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容性, 不是单指说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 这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单方面的整合, 同时还可以改善社会环境, 让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更易于让大众接受和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否则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例如, 一味地强调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现状的时候, 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地适应社会, 这就失去了其独立性和主体性;过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 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目的性有所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相容于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适应仅仅从社会的现状考虑, 思想政治教育会对社会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还有一些不足, 它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长远发展的引领作用, 究其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容于社会的形式是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容于社会是以社会的整合和调适作为出发点的, 但却不是对社会环境一种消极的、被动的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整合调适, 要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来对社会完全地适应, 同时还存在一定的调适, 引导人们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 只有这样才会出现一个良好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从上述几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可以看出,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整合与调适处在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中, 其社会化的作用便是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 最终超过社会, 进一步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在适应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2]董秀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新探[J].理论与改革, 2005 (2) .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5
在社会转型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交替”.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社会价值体系;其次,巩固和拓展思想政治阵地;最后,多方式,多渠道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文妙虹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41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6
关键词:社会分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48-0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分层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其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大为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于他们。面对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新的形势做正确认识和分析,把握社会分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做积极的探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
1 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
所谓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1]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是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划分社会阶层,原先的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很低。不管是在政治上或经济上,人与人的状况基本上是被定位的,差距不大,变化也不大。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使沿海城市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不同于以往的职业。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形成了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模式。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模式被打破,形成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及思想的交流在互联网的普及下显得简单方便,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如SOHO族、BOBO族等新的阶层的雏形。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分化趋显严重。一系列因素将导致社会分层的状况更加复杂。
2 社会分层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在传统的各方面较为平衡的社会,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较为简单。
2.1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淡化挑战
社会分层导致思想意识多元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呈现复杂多样性。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很快接受新鲜事物,充满激情和理想,对社会发展充满热情与希望。随着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步步推进、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不同阶层或群体的不同思潮在大学生中得到无壁垒的接受,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部分学生以简单拒绝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忽视自身政治判断和政治认知的培养。以至部分学生对庞杂的网络信息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当出现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容易受到影响而开始对主流意识形态持动摇态度,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心,一些学生缺乏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总体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现状是好的,但也存在消极、淡化的现象,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在社会分层背景下受到挑战。
2.2 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呈现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将来,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以获得继续读研的机会,通过获取高学历,希望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薪职业而使自己在社会分层中向上层流动。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以及受校园里兴起的新消费观念的影响,以“混文凭”为目的,把“60分万岁”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工赚生活费上。少数家庭富裕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就业的压力,在选课过程中,专门挑那些高年级学长们认为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而不考虑其他。一些学生认为能力的锻炼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他们也抱着及格就好的想法,大部分时间花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参与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观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在合适的场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不仅是只学习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方法的学习、情感的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学习等,培养全面的发展的人。
3 社会分层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3.1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
3.2 社会分层的流动机制带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
在有效的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发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分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力。社会分层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启示。我们无法消除社会分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做科学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志英,刘木春,颜晓华,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47-52.
[3]李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4):123-126.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7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化是政治合法化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把合法性的来源归于意识形态、结构和个人品质三方面。实质上,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社会媒介传达和灌输政治信仰以及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政治运转模式的过程, 是通过社会化的途径培养人们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过程。此外, 在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和密尔等人的著作中, 也可以找到政治社会化的相关论述。这说明政治共同体为了维持其统治, 势必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使所有社会成员接受并形成合乎统治阶段要求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就这一概念而言, 政治社会化存在着二元的主体, 从整个系统而言, 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主体, 社会成员是社会化的客体。而从个体的角度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活动途径, 建立和不断完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的过程。个体也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所以, 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二元主体辩证统一于推动人从自然人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共同性。
二、政治社会化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理论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 学术界存在的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过程。公民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宣传、树立其思想主导地位的实践活动, 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着一致性。首先, 从价值取向上而言, 二者都是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在知识领域的化身。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虽然也充满着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的思想,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其次, 都是一种有一定组织性和计划性的自觉行为。政治社会化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其发展进程中的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为主题意识形态的教育形式,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再次, 都具有共同的目标, 即培养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的主流政治思想所武装的“政治人”, 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当然, 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中国表达术语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不完全包含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在我国, 从内容层面上看, 政治社会化是以文化形式出现的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政治思想系统, 政治文化中的思想往往不是直接出现的, 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心里。政治文化内容不仅包括主流的政治文化, 也包括社会系统内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文化, 呈现多元文化的现状;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育手段, 往往直奔主题, 目标明确, 要把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要传播什么样的政治理念, 要维持什么样的政治体系。它具有比较规范的语言, 是统治阶级主流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 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控制性。
三、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为重要而正规的阵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因此, 深入分析比较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有助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借鉴和思维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不断建立、巩固、完善和拓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的重要环节。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政治社会化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 以政治社会化理论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具有历史性。但是, 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 处于多元化、非稳定状态, 而且其内容过于空洞, 具有较强的说教性, 久而久之, 就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制心理。为避免此类情况, 我们应该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反思, 避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魅力就在于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这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 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2) 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当前,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亟需解决的课题。当前我国的理论界也对此作了许多探讨, 从总体上而言, 存在着三个重要的转变:首先从“传统型”到“启发型”转变。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导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理解不足。一些政治准则、政治价值、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 主要通过灌输教育方式影响和教育当代的大学生, 反而使得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方式而向新型的“启发”方式发展, 注重校园各个方面环境的建设,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让校园文化的良好政治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政治文化, 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技术手段上, 由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借助于课堂, 教学也大多通过面面传授来实现, 然而, 在信息化时代,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 网络、传媒等新媒介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手段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 站在时代的前沿, 努力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的战斗堡垒。
参考文献
[1]张琪.试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问题[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高峰.“试论西方政治社会化的属性与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8) .
[3]青岛里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 2006, (1) .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8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获得提升, 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和塑造起到帮助和影响,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且, 学生的社会化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 就是突破原有教学理论化的既有模式, 从社会实践基础入手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这种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显然是基于传统模式存在的既有弊端而产生的教学变革, 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动的需要, 有其现实必要性。
2.1 教学社会化模式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教学活动, 其在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理论说教, 口号宣讲, 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其人生走向指引的教化需求。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 从现实社会的鲜活案例导入对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辨, 将非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必然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
2.2 教学社会化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变革
高校教学应该是以对学生进行启迪的地方, 能够让他们和社会进行间接或直接的接触, 感受社会, 能够对社会、对未来有一个比较正确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所以, 传统教学的观念必须要进行改变, 不以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教学理念是不会转变的。教学社会化模式恰恰顺应大学教学创新的时代需要, 能很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变革。而且, 由于根植社会实践之上, 这种理念变革更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对学校创新教育提供了帮助, 在构建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师、社会、学校等多方要素进行构建融合, 对教学社会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还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 具体内容有以下一些。
3.1 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化教学是让学生成为可以立足于社会的人, 能够对社会有作用有影响的人, 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应该十分紧密。可是,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偏向于理论, 内容枯燥乏味, 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 更不要提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内容应付考试,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社会个性的目的, 所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使用更多社会化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的提升, 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 改进教学方式, 合理调用社会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在现在社会的应用广泛, 对我们的社会和思想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 可以使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作为我们实现社会化构建的资源, 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 充实课堂。
3.3 转变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形式简单, 教师负责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接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单向的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 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让教学效率发生质的改变。
3.4 提升教师的水平, 强化社会化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应该要有比较高的综合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视野要宽阔, 能够对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成功实例进行了解, 与本国的国情进行结合, 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教师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够贯彻教学的宗旨, 积极投身于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让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教学效果获得提升。
总而言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过程也是比较艰辛, 因此除了教师之外, 学校、学生、社会等各方都应该要对思想政治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解, 能够围绕该主题来进行各项支持和引导, 教师在教学时, 充分调用这些资源, 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各层次、各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化、道德、法律、民族等等意识和能力的社会化进行教育, 让他们通过实践懂得责任、义务、权利, 能够行使和履行这些内容, 成为对社会有影响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8) .
[2]李保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教书育人, 2012 (18) .
[3]陈静, 阎占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23) .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9
一、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目前,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近年来, 社会道德问题、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形势, 做好自我调整, 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 高校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 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教育和培训, 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 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和能力。其次, 教师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联系时事政治, 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信仰,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总之, 高校只有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才能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推动学生政治社会化。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 加强大学政治心理素质的塑造。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希望, 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政治心理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才能实现国家交付的政治目标。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使其充分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 以此使大学生精神受到鼓舞, 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心理素质。第二,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大学生敢于质疑、发散思维、大胆思考, 不断对所学到的政治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第三, 培养大学生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受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 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 忽视了摄取其他领域的知识, 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无法满足政治社会化的发展需求。因此,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道德和法律素质, 高校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法律素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成长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政治公民。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当今社会, 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明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政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 同时要大力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 引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开阔学生的眼界,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使大学生社会成为一个政治文化教育平台。此外, 高校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 在政治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治要求。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才能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技能得到提升, 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政治生活。
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来完成的, 但高校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往往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势单力薄。其实, 家庭和社会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大作用, 这就需要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通过多方的合力, 共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推动学生政治社会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起主导作用, 在校内有效的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家庭和社会要积极配合高校, 在校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这样, 大学生在校内学到的政治理论和知识可以在校外的大环境中得到实践和检验, 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从而强化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五、引进网络介质, 加快信息传递
现阶段, 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的是课堂上的理论灌输, 但当今社会每天的信息量巨大且传播迅速,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将社会上的有效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 从而制约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 并且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采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可以将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可通过互联网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向大学生快速的传播大量的政治文化, 使学生在欢快的上网气氛中便学到了政治知识, 从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政治上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更关系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恩江, 丁兆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 (20)
[2]杨正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 (09)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10
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 其思想状况各不相同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 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虽然给他们提供了同等的学习机会、学习条件与学习资源, 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来自农村地区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高收入家庭的学生, 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来自农村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其思想状况与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本文重点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和城市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
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一部分大学生, 在他们身上有着勤劳刻苦、坦率真诚、为人善良等优点。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 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心理上极不适应。在巨大的经济、学习、环境压力下, 使他们的心灵遭到极大的扭曲。一是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一方面, 贫困和坎坷的经历, 培养了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境况的窘迫以及衣食上的寒酸, 使某些贫困生自惭形秽。在他们身上, 自尊与自卑都容易向极端发展, 两者在他们的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 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忧郁与焦虑并存。长时间感觉处处不如人的压抑生活使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又慢慢地转向忧郁, 但他们的自尊和青年人特有的强烈求知欲又使他们不甘沉沦, 这样忧郁之外又增焦虑。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 而焦虑又促使他们不断的追求, 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三是爱慕虚荣, 追求物质享受。贫困使这一部分学生长期感受着窘迫和压抑。在内心里, 他们渴望着自己能过上与周围同学差不多的生活。有些虚荣心强的学生, 不顾家庭条件困难, 一旦有了钱他们就请客摆谱耍阔气, 试图掩饰自己的贫困。
相反, 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一部分大学生, 生活环境优越, 所受教育较好, 使他们有着见多识广, 视野开阔, 积极开朗等优点。但由于从小娇生惯养, 各方面压力较小, 也形成一些不好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一是贪图享受, 追求高消费。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经济比较宽裕的环境下, 使他们感受不到挣钱的艰辛, 花钱的时候也不去考虑该不该花的问题, 进入大学后, 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就更变本加厉。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 使他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从而养成他们贪图享受, 追求高消费的生活习惯, 甚至有些学生用钱不当, 误入歧途。二是刁蛮任性, 经不起挫折。有些学生由于从小就在家备受骄宠, 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进入大学后, 难于与周围的同学处理好关系,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并且一旦受到挫折, 则往往会表现出比一般学生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三是怕苦怕累, 上进心不强, 自理能力差。个别富裕家庭子女从小不愿参加劳动, 生活习惯懒散, 厌学思想严重, 缺乏积极进取之心。再加上有些高收入家庭的家长愿意用金钱给孩子铺路, 使这一部分学生产生不努力也可以毕业并拥有一分好的工作的想法, 从而导致他们整天不学无术, 游手好闲。四是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些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子女习惯了“吃要美味, 穿要漂亮, 住要宽敞, 用要高档”的生活, 进入大学就看不起周围的同学, 对教师也极不尊重。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形成了他们重“物质享受”, 轻“精神财富”的价值取向。
二、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层次性, 增强针对性
社会分层现象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一客观事实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层次性的社会学依据之一。
对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一部分学生, 应表扬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做事踏实等优点, 鼓励他们主动融入集体生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开阔视野, 克服自卑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别人的帮助。以开放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自强自立, 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外, 由于这一部分学生自尊心极强, 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
对于来自于高收入家庭的一部分学生, 一方面应表扬他们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表现积极、知识面广等优点。另一方面, 针对其物质生活优越、奢侈浪费、自私自利等特点, 要积极倡导物质生活的“平民化意识”和精神生活的“贵族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并不代表以后他们的前途一定会比别人更好, 将来的社会地位就会比别人高, 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这样, 才能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二) 纠正片面重视物质利益的思想,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分层现象
社会分层现象带来的日益物质化、经济化倾向使许多大学生对于人类的精神领域的重大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 过多的关注物质领域的追求, 视野狭窄, 这使得他们在价值观、社会观、消费观上都缺少对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视, 对物质的追求淡化了他们对人文情感、道义、力量、理想、信念的追求。
因此,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从“人”的角度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已是不可避免, 而由竞争而带来的合理的社会分层也属正常现象。社会分层对社会生活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要强调社会分层的正面功能, 树立正确的社会流动观。因此, 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引导学生以公平的手段参加竞争。既要树立“爱拼才会赢”的竞争意识, 又要倡导诚信的价值理念。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努力是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与其怨天尤人、愤世嫉俗, 不如正视现实, 脚踏实地, 加强自身修养, 发挥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作用, 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自己的前途才有希望, 社会才会更加公平合理。
(三)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德育实践, 在实践中正确理解社会分层现象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人们必须从全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 增强遵循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大学生是构成社会细胞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 对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客观存在和一些社会问题, 不能采取一味的回避态度, 相反这些正应该成为德育实践的首选内容。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民, 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况, 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另外,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 年轻的大学生们往往易于迷失自己或陷于现象不能正确地判断, 因此, 要增强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好的一面, 而对于事物坏的一面, 应着力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他们为努力改变不良的社会现象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者, 要实现道德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 不是通过一次性德育实践就能实现的, 而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组织学生谈心得体会, 让学生有反思的空间, 这样才能把德育实践转换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实现德育内容的内化, 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摘要: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日益凸现的一种社会格局。这种社会格局在高校中也同样存在, 表现为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具有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 它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分层,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琼.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2]杨可臣, 杨韶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 1998 (4) .
[3]武怀堂.思想教育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大学 生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栾伟(1972- ),男,河南固始人,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60-02
与课堂书本相比,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用好这一活教材,对大学生内化“四信”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仅处于初期摸索阶段,其活动和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并不断完善优化其模式,用这一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所谓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教学不同于被动地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知识符号的课堂教学,而是大学生自主运用社会实践这一活教材进行的自我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有利于大学生内化“四信”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上层建筑,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意识领域形成“四信”意识即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引领社会思潮、掌控思想意识领导权、确立有利于自身执政的主流意识和思想文化氛围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这在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一些学生思想空虚,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困惑和疑虑,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出现了“四信”危机。解决“四信”问题,不能单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必须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因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走过来,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社会系统而正确的分析和了解。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用具体生动的事实教育他们。如参观与考察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加深对祖国的爱和对党对政府的信任;与改革开放课题紧密联系的社会调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性,使他们产生与国家、社会、人民命运息息相通的真实情感;通过到革命圣地参观或者到英模故居及纪念馆参观,可以使学生亲身感悟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力。这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实践方式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抽象思辨的课堂灌输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日趋好转的过程,没有像父辈那样受过文革的洗礼,更没有像祖辈那样经历旧中国的战乱之祸。尤其是大量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优越的条件使他们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平时自视清高、评头论足,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显示出信心不足、急躁的情绪,重者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克服大学生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任务。一个人的意志从脆弱到坚强需要通过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磨炼。在实践中,透过社会这面镜子,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可以实现和他人的较好沟通,达到既能接受他人又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效果,性格也就会逐渐开朗起来,社会关系就会变得融洽起来,相应的心理也就能健康起来。在实践中,大学生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便于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便于将个体内化的知识外化出来,实现对社会的认同,形成自己的个性。
(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潮水般涌来,其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最容易感染大学生,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认为自我奋斗就能够打下一片天空,把今天的学习当成个人明天索取的资本,而不是要服务于人民。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把个人追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的中介。社会实践使他们深入工农群众,从思想感情上和人民群众靠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他们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社会的主人翁。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导,分工合作,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必要的协作使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强化团结才有力量的共识。在学校课堂上,无论你收集多少图片、播放多少有关英模人物的影像资料,总有不少学生半信半疑,但当他们亲眼目睹了刘庄、南街村的变化,亲耳听到老百姓用最朴实语言对张荣锁、李连成等英模人物的评价,大学生感动得流下眼泪。
(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有人说,教育应该使孩子在独立面对世界的时候,学会同世界对话,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营养,能够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幸福。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换器。与理论教育相比,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激发人身上所蕴涵的符合教育目的的潜能以形成某种理想品质。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常常会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他们既可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会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社会实践使他们理解了中国要现代化,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一切都只能是梦想的道理;实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社会对知识、技术的需求,增强了立志报国、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心。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效的对策
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少数有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主导、以大多数学生自主社会调查为主体的暑期家乡社会调查模式。这种小集中大分散模式存在实践活动的方式缺乏多样性、组织缺乏周密性、结果缺乏实效性等诸多弊端,不适应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应当尽快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
(一)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教学环节,需要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处、校团委、各学生所在系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系部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生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签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负责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指导小组根据《办法》精神联系当年度社会热点制定当年《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书》,以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规划指导实践活动。在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上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一个“精”字,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影响大、费用高、跨系部的重点实践项目。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各系组织的方式,讲求一个“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主要适合各系实践小分队或社会实践团队等具有一定组织难度的集体项目。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讲求一个“广”字,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多数学生个体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其次,为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必要条件,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等。社会实践经费由学校实践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每年学校都要制订《实践项目经费汇总表》,将项目名称、负责人、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经费清单列出。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
(二)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多头管理、考核混乱的现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由团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结果;此外,各系部也时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声势大小、报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标准多样,有时也出现重复考核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但统一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建立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二者综合统一的基础上,考核成绩既要看实践调查报告、社会服务总结报告、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参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由于重点项目和主线项目一般有专人负责带队,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综合统一性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对大量无人监管的个体自主调查项目的考核问题。为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应要求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一部分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明确所调查的具体乡村、城镇、社区或学校的名称、地址、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者的合影等资料,并尽量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为鼓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以及组织,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由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给出“优秀组织奖”“优秀实践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调研报告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还可按年度编印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或制成光盘保存,也可推荐到校报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结集发表。
(三)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 篇12
一、教育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高校男女教师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接受程度, 大多数人都认为男女的分工是合理的。”[1]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天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课堂上, 与男生的交流多, 对其评价更客观, 而与女生的交流少, 对其评价更倾向于委婉;课堂外, 把难度大、需要深度调查或要求更多创新的任务分配给男生, 而把查找资料或总结前人成果等难度较小的任务分配给女生。教育主体就是这样将自身继承的传统性别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教育客体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们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对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责任、权利等认识仍以传统定位为主, 对两性的角色类型也出现了混淆和无意识状态, 对性别气质的差异存在刻板印象。[2]尤其是女大学生受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自我认知、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就动机等方面普遍比男大学生要差。甚至相当一部分女生把现有的性别差异当作一种宿命来接受, 遵循社会化的轨迹来打磨自己、改造自己。多重束缚下, 女性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和社会作用都受到了极大的羁绊。
三、社会性别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 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
由于地位、权力长期掌握在男性手中, 自然而然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掌握在男性手中, 女性则被排除在知识体系以外。高等教育中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女生多被录取到文秘、师范、医护等“较适合”女性的专业中, 而男生多被集中到工程、建筑、计算机等“较适合”男性的专业中。这种学科、专业上的“性别隔离”或“性别分流”现象, 带有强烈的偏见色彩, 包含着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是社会对男女角色期望的产物, 是男权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体现。
(二) 教科书中的性别失衡
大学生在与教科书的不断互动中, 建构着自己的学术性经验和非学术性经验。Mac Donald、Walker等归结了女性在教科书中受到的四种不公平:要么被忽视 (和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相比, 女性只处于配角地位) , 要么被省略 (教科书对女性的角色和活动略而不谈) , 要么被歪曲 (教科书描述的女性必须要由男性的媒介才能参与社会) , 要么被刻板化 (教科书描述男主外女主内) 。[3]从文字到图片, 教科书所呈现的是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 社会中既存的性别不平等现象通过教科书这种“观念载体”持续地再生产。
(三) 课程设置上的性别边缘化
现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这些课程都没有明确涉及到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课程范式以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为依据, 研究领域、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按照男性的认知和思维来设置, 课程内容过分注重男性关注, 女性经验被无形化、边缘化。
四、社会性别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 校园环境文化的性别失真
宣传板报是大学的文化表征, 其质量高低影响着师生的心理与行为。环顾大学校园里催人奋进的雕塑画像和名人名言, 女性人物屈指可数, 放眼望去几乎清一色全是男性成功人士, 似乎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全是男性的功劳, 而女性在历史长河中难觅身影, 是被历史遗忘的可怜儿。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男生很容易找到肯定自己的动力和榜样, 而女生得到的却更多是否定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二) 校园媒体文化的性别偏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但这一新兴的媒介却广泛地存在并传播着传统社会的性别规范与角色定型。娱乐、时尚、购物等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在不经意间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里, 将女性的生命意义限制在相夫教子上, 从而严重扭曲了两性的价值观, 给青年学子的社会适应、人生追求和人格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校园学生组织的性别差异
高校各级各类的学生组织中, 女生参与的机会和获得的资源远远低于男生。以学生会为例, 主席、各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多由男生担任, 女生任闲职、副职者居多;男生多集中于体育部、网络部等竞争性强、技术含量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部门, 而女生则多数集中在女生部、文艺部等表演性强、竞争压力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部门。这其实是社会上“男主女从”、“男将女兵”性别格局的缩影, 是传统“角色分工”和“职业隔离”性别观念的延伸。
(四) 校园学生活动的角色定型
高校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而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这些学生活动, 我们发现, 男生更多地参加创业大赛、篮球赛、网页设计等竞技性强、比较激烈的活动;而女生大多参加礼仪大赛、文艺晚会、宿舍装饰等竞技性弱、比较温和的活动。男女生参加的校园活动带有鲜明的传统角色定型, 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综上, 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相当程度的性别色彩。“给男生松绑, 还女生本来”, 社会性别教育无疑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
摘要:社会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当我们借助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时, 却发现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 还是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社会性别,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文.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 2006 (4) .
[2]许烨.大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及教育反思[D].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0:25.
【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推荐阅读:
浅析社会实践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表时间08-12
高校考核机构社会化07-14
高校课程社会评价05-14
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07-08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06-23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07-05
高校社会满意度07-2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09-27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