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满意度

2024-07-26

高校社会满意度(精选9篇)

高校社会满意度 篇1

一调查设计方法

(一) 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访谈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走访了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校, 详细了解各高校社会实践开展情况, 发放问卷2200份, 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920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保障体系的建设、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构建多元化渠道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怎样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相适应的激励模式, 以及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和大学生的满意度等。

(二) 参与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性别:男生786名 (40.9%) , 女生1124名 (58.5%) , 其余未填;是否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874名 (40.9%) , 非独生子女1023名 (58.5%) , 其余未填;来源地:大城市263名 (13.7%) , 中小城市609名 (31.7%) , 农村325名 (16.9%) , 乡镇703名 (36.6%) , 其余未填;专业:哲学41名 (2.1%) , 经济学204名 (10.6%) , 法学86名 (4.5%) , 教育学62名 (3.2%) , 文学180名 (9.4%) , 理学144名 (7.5%) , 工学305名 (15.9%) , 医学470名 (24.5%) , 管理学245名 (12.8%) , 农学46名 (2.4%) , 其他专业137名 (7.1%) ;年级:一年级680名 (35.4%) , 二年级594名 (30.9%) , 三年级457名 (23.8%) , 四年级及以上174名 (9.1%) , 未填15名 (0.8%) ;

(三) 统计方法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利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 列出图表, 并进行类比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 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度调查结果

图1显示:学生在被问到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时:非常重视的占14.9%;比较重视的占30.47%;一般重视的占32.66%;不太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分别占9.84%和3.44%;未选择和无效占8.7%。 (如图1)

(二) 学生对学校社会实践实施状况满意度调查结果

图2显示:学生在被问到对学校社会实践实施状况满意程度时:非常满意的占7.66%;比较满意的占20.10%;一般满意的占38.85%;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19.17%和4.90%;未选择和无效占9.32%。

(三) 数据分析

以上数据表明, 参与调查的8所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培养重要举措。通过学校社会实践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78%以上的同学都能认识到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力度;都能够意识到学校将社会实践摆到了学校整个培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位置。66.61%的同学对学校社会实践的实施状况感到满意。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学生的满意程度呈现一个正相关趋势, 学生的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校的重视程度。但是仍有13.28%的同学认为学校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 24.07%的同学仍对学校实施社会实践的状况感到不满意。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重视度差13.28%和满意度差24.07%这两大指标, 我们以为, 前者是学校人性化不够, 后者是学生信念有缺失。经费短缺、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 基地建设管理不到位等是人性化不够的具体表现。而学校对这小问题一旦熟视无睹恰恰成了制约“两度”提高的瓶颈。学生信念缺失则易出现主动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沉寂, 随之而来的是讲条件、讲舒适和讲报酬等利己主义衍生, 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理性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认为:有信仰而无理念会空乏其身;有理念而无信仰会迷失方向。那么, 学校重视度和学生满意度良性化互动的途径在哪里呢?

(一) 实现学校社会实践管理人性化, 使社会实践的参与更积极、更主动

一是要把参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向主观意愿的转变人性化。调查结果显示, 有94名学生还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 占到参与调查学生的4.9%。当学生在被问到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时, 有7.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有可无, 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生没有参加或者无法参加, 那么, 满意度就无从谈起。高校仍需加强对社会实践成果的宣传,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优秀团体和优秀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探索激励和奖励相结合的模式, 努力提高老师和同学的参与热情【1】, 参与积极性, 让每位同学都感到想参加, 而且认为很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

二是要把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选择的需求人性化。调查结果显示, 当学生在被问到参与社会实践最想去的地方时, 有838名学生, 占调查人数的43.65%的学生, 最想去公益或事业单位实践;有533名学生, 占调查人数的27.76%的学生, 最想去去企业。但同时, 当学生被问到进行社会实践的困难时, 联系实践单位这一困难情况出现频率最高, 为25.20%。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愿望与现实困难的较大矛盾, 无疑是限制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 已经积累和沉淀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实际困难, 大力发掘和整合社会资源, 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挂钩县市联系起来, 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二) 推动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项目化、基地化建设, 使社会实践的形式更规范、更多元

一是要将社会实践日常化、项目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愿意选择那些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时, 有24.32%的同学选择在课余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我们应该采取假期集中实践与平时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让大学生们除了在假期实践外, 将实践活动扩展到课余实践、双休日等, 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中。

在大学生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参加志愿者服务为800人次, 占到实践活动类型的41.67%。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还是社会调研、服务社会调查、学习参观、“三下乡”等实践类型【2】, 主要还是以思想政治方面的题材为主, 高校可将社会实践项目化。通过活动项目申报竞标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首先由广大同学申报社会实践项目或课题, 然后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确定专业指导教师或参与专业科研, 将社会实践同专业研究结合起来。这种运动方式既保证了实践项目的目的性、计划性, 又能使活动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3】。

在大学生被问到:认为学校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在于那里时, 同学认为缺乏老师的指导占到了21.8%。目前高校管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还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 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参与度不高, 高校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结合, 探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4】。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试点将专业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课程相结合, 走社会实践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二是要整合资源, 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走访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尚在探索过程中, 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基地建设运作不规范, 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难的现象。高校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经常性联系, 成立社会实践信息服务中心, 一方面负责收集整理学校有关科研成果和教学科研动态等信息;另一方面负责收集来自企业和地方单位的科技需求, 这样在实践基地增进对学校的了解时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实践基地的需求, 做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有的放矢【5】。高校要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和巩固好社会实践基地。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 为合作单位提供支持帮助, 达到“双向服务, 合作共赢”的局面【6】。

三是要寻求扶持, 争取资金。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 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短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尽管学校每年都要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 但是对于参加人数多、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有时还要付出一定的经费, 无疑拔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门槛, 这也是学校的实施状况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的扶持, 个人积极努力创造条件, 努力形成“学校扶持一点, 学院配备一点, 政府、企业支持一点, 个人自筹一点”的多层次资金筹措渠道。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支持、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转变。【7】。高校要强化资源意识, 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 努力寻求社会实践与社会资源的最佳结合点,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社会实践发展, 不断拓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领域。

综上, 学校重视度与学生满意度是社会实践的两个方面, 双方主动积极则两度高, 双方若一方被动则两度低。两个积极性良性互动则是学校人性化+学生项目化=阶段成果话。这一公式是科学持见, 可在社会实践的沃土中进一步验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些活动仍在起步阶段, 尚不系统和成熟。面对“四有”人才和复合性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我们还任重道远;面对我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趋势, 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模式, 怎样及时弥补薄弱环节, 巩固现有成果, 构建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学校-学生-社会三方共同对公式进行深度探索和婉商, 渴望重视度和满意度在两性互动的实践链上不断开出希望之花, 适时结出成熟之果。

摘要: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四川省8所高校、1920名同学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中关于学校重视度和学生满意度的分析, 试用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探讨“学校人性化+学生项目化=阶段成果化”以及其他解决办法, 提高学生满意度。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3) :27-28

[2]张志刚.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16-19

[3]李东.赵冬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160-161

[4]刘勇.对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另一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 :150-151

高校社会满意度 篇2

省机电高级技校;办好培训好,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今年8至10月,培训各类人员250余人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目前一方面用人单位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待业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缺乏相应的技术,难以就业。鉴于上述情况,近年来,省机电高级技校,急用人单位和广大待业人员之所急,充分发挥校内教育资源,发挥师资力量雄厚之优势,开办了多期各类培训班,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今年以来,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据学校产业处统计,今年8至10月,短短三个月来,学校会同省机电技师学院就先后举办了“电力安装工长”、“维修电工(第27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第28期)”等培训班,总共有250余名学员参加,近95%参加培训的学员学习成绩优秀,顺利取得了等级证书。培训学员普遍反映,教师教学认真,所学知识、技能新颖,实用,收获很大。

目前,结业学员都已奔赴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也对他们评价较好。

“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培训,一方面努力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培训工种,拓宽培训规模;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更新培训知识,提高培训质量,以吸引广大学员参加”,产业处主任金洪文说:“今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成立电工进网作业培训基地,在11月下旬开办一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班;协助义乌市市民大学第5届劳动技能大赛。12月份,还将举办电焊工等级和29期维修电工等培训”。

目前,该校产业处工作人员正以饱满的精神,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投入到新的培训工作之中,让更多的待业人员尝到一技之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我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必然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是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然而,综观目前技工学校数控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各自为政,理论课教师考虑理论上的推演较多,而较少去考虑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实习指导教师则仅从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没有更好地思考怎样从理论上去解释、指导、解决问题。这种“敲锣卖糖,各管一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无法使学生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再从学习顺序上讲,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来教学,由于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一旦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对实训较感兴趣,但专业理论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难以用理论指导实训。很显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而目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规格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数控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标准就有以下几点要素:

第一、扎实的理论知识。能了解数控机床的分类、加工范围及加工特点;掌握机械制图、识图的能力;掌握数控机床手工编码及自动编码的相关知识。掌握产品质量的管理、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

第二、过硬的技能水平会使用普通设备进行常规零件的加工。能熟练操控配置当今市场主流的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正确装调刀具和工件,熟练编写数控程序并实施产品零件的试制加工及批量生产控制;具有使用CAD/CAM软件进行几何建模及解决数控加工工艺编制并优化程序的能力;能定期实施对数控设备检查与保养维护工作,确保生产能正常进行。

第三、岗位高素质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首先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翻译、撰写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鉴于数控专业以往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和技工学校应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技工学校数控专业高技能培养方式必须大力改革,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几年来,笔者主要担任数控专业的实训教学,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夯实基础。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训练。比如技能训练模块化,把技能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因为学生掌握的任何一项技术,必定是由许多细微的、零碎的小技能所构成。这正如数控车工加工制作零件一样,学生必须事先学会制图、测量、找正、各种刀具刃磨等等小技能,才能最后完成零件加工的制作;

二是课堂教学训练结合,合理地动静搭配启发学生创新,使教学双方在互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除拟好课堂教学外,组织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也很必要,努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数控车工兴趣小组的活动,让他们在兴趣小组里合作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每月评选出学习进步最快“技能之星”,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这样既培养了尖子学生,又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四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通过学校每年举办的技能运动会和市、地省的技能比武等竞赛,锻炼他们的意志与实战技能。通过大比武,一批技能尖子脱颖而出。如本人近年指导学生参加多级竞赛取得了好成绩:

2008年指导学生范明明获浙江省“华盛鑫泰杯”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高职组一等奖。(范明明现为椒江职业中专实习指导教师)。

2010年指导学生陶骏峰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中职组一等奖,全国优秀奖。(陶骏峰现自主创业,开办数控雕刻加工厂)。

2011年指导学生耿云霞获金华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项目中职组一等奖、浙江省三等奖。(耿云霞现为浙江华晨机电有限公司质量检测负责人)。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社会学分析 篇3

一、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界定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斯蒂芬·P.罗宾逊 (Stephen.P.Robbison) 认为, 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态度, 即工作者对其全部工作的整体反应, 也就是对工作整体的满意状况的主观反映[1]。目前对工作满意度的探讨多见于组织管理为主题的研究, 并且基本限于工商企业范围的探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教师工作满意度同样会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 他们自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

在社会学中,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角色。社会学对教师的研究首先是将教师视为“社会角色”。在任何社会中, 教育的社会职责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即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教师并不是从几十个家长手中接过孩子, 而是从社会系统中领来几十个未成年者, 期望对他们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教师必须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任务, 否则自身便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 就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是一种最主要的工作态度, 它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 教师的经济收入

在社会学中, 收入通常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获得量。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拥有财富和收入, 但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获得的多。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收益的不平衡也导致每个行业的收入差距。教师的经济收入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表明, 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同等条件的工作人员工资之间的比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高于型, 主要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种是相等型, 主要有波兰和过去的南斯拉夫等;第三种是低于型, 美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国家[2]。在我国, 教师所应得的报酬似乎并不高, 教师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定位依然是“两袖清风”。教师的社会贡献与经济地位的反差是巨大的。大多数学校虽然关心教师生活, 却无法解决教师的住房、工资、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 这都使一些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影响到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

2. 教师的权力

社会学中用“权力”一词来指称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合作。社会学家研究权力不但是为了揭示谁行使它, 而且还为了弄清为什么行使它, 以及谁从中受益。权力由于很难测量, 并且和意识形态联系密切, 所以, 在社会学中争议很大。而所谓教师的权力指的是教师在学校中对学生、班级和课程等教育资源所具有的权力。在对教师的权力研究中, 至少要有一个问题必须清楚:在现代社会中, 教师究竟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 还是属于社会中的被统治阶级?

教师的这种权力和各种行政权力比较, 是比较抽象的。它并不像行政干部的权力那样在一个比较严密的权力系统中, 依据一定的法则, 依次从上一级获得。教师的这种权力是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和文化的传递者而获得的, 直接从国家的法律和社会文化中获得[3]。从理论上看, 教师具有操纵所有教学领域的资源的权力, 结果是教师根本无法实现对课程的所有领域的操纵, 只能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细节的调控。当我们赋予教师某种权力之后, 我们不禁思考:教师是否愿意行使这样的权力, 能否使用这样的权力?当教师行使某种权力时, 太多跟教学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往往会牵扯教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教师的无力, 往往不仅仅是在课堂内。实际上, 教师行使权力只能是一些在教育行政部门框定的范围内的“创新”, 并无真正的权力赋予。结果表明, 当教师们具有足够的自主权从事他们的工作时, 他们较为满意。当工作缺乏创造性, 并有人对他们指手划脚时, 往往感到不满。

3. 教师的社会声望

根据社会学的一般理论, 教师的社会声望是指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在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中, 教师的声望是很重要的部分。教师的职业声望与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权力是不一致的, 通常高于收入和权力。教师的声望通常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 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具有中上的地位, 高于经济地位。例如, 美国学者霍奇等人在1963年的研究表明, 在总共90种职业中, 大学教师的地位是第8位, 公立学校的教师的位次低于医学界和法律界的高贵职位, 但高于其他半专业性的为个人和公众服务的职业。英国职业流动咨询处1974年的研究报告表明, 在所有的124种职业中, 中小学教师的位次是第38位。从中国的情况看,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问卷中列举了14种职业, 要求被调查者选出3种本人认为声望最高的职业, 结果显示, 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45.87%, 排在第一位。

第二, 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例如, 在霍奇等学者分别于1947年和1963的调查中,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到, 当我们把教师职业划分为:优、好、一般、次之、差这五个等级时, 第一次调查的百分比分别是:26%, 45%, 24%, 3%, 2%;而第二次调查的百分比分别是:31%, 46%, 22%, 1%, 0。从我国的情况看, 教师的职业声望总体有上升趋势。

影响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环境、职业功能、任职者本身的条件等。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对教师职业声望的研究, 还应特别注意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问题。

三、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1. 有保证的收入

在经济富裕的时代, 有保证的收入已经成为可能。教师的收入有了保证, 使他们从各种经济恐惧中摆脱出来。有保证的收入不仅要建立一种真正的而不是口头上的自由, 还要建立一种原则:人有生存的权利, 生存、获得食物、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权利, 是人天赋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不能以人必须具有社会“有用性”为条件。人在其本性上并不懒惰, 这是事实。然而, 人却始终承受着由被动消极所带来的后果[4]。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工作一个月或两个月, 而大多数人会恳求得到工作, 即使拿不到报酬。

无论如何, 如果金钱不是主要动机, 那么工作无论在它的技术方面还是社会方面一定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 比被动消极所带来的不愉快更有价值。现代的、异化的人, 强烈地感到厌烦, 继而不是对活动而是对懒惰产生一种渴望。可以假定, 对有保证的收入的滥用不久就会消失, 就好比假使不让人们花钱, 在几周以后, 人们就不会吃过多的糖果一样。

2.“免费消费”

赋予有保证的收入的概念以别的内容是重要的, 这个内容也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即某些商品的免费消费。让我们假设, 某段时间内, 人们可以进入烤房拿到他们所需要的面包, 政府将担负所有面包的生产。政府可以轻而易举地为每个教师提供“面包”, 这笔支付将由相应的税制承担。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设想, 不仅教师的食物需要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而且衣物需要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不必付款, 每人就可以得到衣物, 譬如每年一套衣服, 3件衬衣、6双袜子) 。还有在私家车昂贵的同时, 免费为教师提供交通。最后, 人们可以设想, 教师的住房需要也以同样的方式得到解决。教师可以无需任何消费, 就可选用它们。解决有保证收入的另一种方式将是免费提供所有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 以代替现金支付。

3. 适度的自由

我们还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即教师的自由问题。在现代社会中, 教师究竟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 还是属于社会中的被统治阶级?如果教师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 那么他们是凭借什么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在思考这些问题时, 我们可以引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论述来说明。他说:“知识分子其实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的一部分。他们拥有权力, 并且占有文化资本而被授予某种特权,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占有大量的文化资本, 大到足以对文化资本施加权力, 就这方面而言, 他们具有统治性;但作家和艺术家相对于那些拥有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人来说又是被统治者”[5]。对于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教师的权力的分析, 应该放在这样一种位置上进行。教师权力的大小将随着文化资本在社会中的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教师的权力在社会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七版) .孙建敏, 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2]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经费研讨组编.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修订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埃里希·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的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 刘莉, 雷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调查 篇4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受教育厅的委托,请您协助我们进行学校满意度调查,您的回答对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工作非常重要,请务必客观答题,反映您的真实想法,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您的基本情况

1.您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A、城镇 B、农村

2.您的孩子在哪类学校上学?()

A、幼儿园 B、小学 C、初中 D、普通高中 E、中等职业学校 3.您孩子就读的学校性质是?()A、公办

B、民办 4.您的年龄在?()

A、20-29岁 B、30-40岁 C、40岁以上

第二部分:满意度调查

1.您对目前孩子就读学校的总体状况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2.您对孩子就读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满意吗?()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3.您对孩子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4.您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5.您对学校的安全管理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6.你对孩子就读学校的招生与收费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7.您对学校教师在关心学生方面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8.您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9.您对学校教师在不接受学生家长钱物或宴请方面满意吗?()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0.您对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1.您对学校开展家校联系与合作方面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太满意 E、不满意 12.总体而言,您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快乐吗?

A、快乐 B、比较快乐 C、一般 D、不太快乐 E、不快乐

第三部分:开放题(不计分)

1.您认为学校当前最需要在哪方面进行改进?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 篇5

一、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构成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构成因素研究维度不尽相同,有的差异还比较大。如Rudd和Wiseman(1962)研究发现:薪酬、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时间占用等因素与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显著关系。Holdaway(1978)在对影响教师工作知觉的因素和教师工作满意感间相关分析的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多因素的结构,发现总体满意度与“学生的工作、社会态度、教师地位、认知和成就感”高度相关,并且教师在工作成就、职业发展、对职业的认识、职业的刺激性等内部因素上大多表现为满意,而教师不满意则与行政管理、人际关系、与教育相关的政策、社会念度等外部因素相关。Pagel和Price(1980)发现造成教师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有:缺乏规划的时间、繁复的文书作业工作、行政部门的无法沟通、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家长的不合作、缺乏工作自主性、职业声望低落等。Agho,Mueller和Price(1993)的研究中包括分配公平、上级的支持、与同事的关系。Lumsden和Linda(1998)的研究显示,教师工作满意度受工作压力、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和学生的学识的影响。Michael(2004)调查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提出工作时间、学校大小、领导,工作成就等因素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国内研究大多基于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拓展,综合主要认为学校管理、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几个方面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如冯伯麟(1996)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五个方面: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入、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陈卫旗(1998)对230名教师的工作满意感状况和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教师工作满意感的结构包含领导与管理、工作成就、学生品质、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社会认可、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与条件等10个组成因素。周丽超(2004)将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概括为组织气氛、实际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福利待遇和人才流动紧迫感五个方面。发现从事不同工作性质的高校教师在工作兴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感觉较为满意,而在薪水、福利、进修晋升机会方面不是很满意。吴娴等(2009)以研究型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领导管理、薪酬福利、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云鹏(2010)综合已有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把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六个方面:工作本身、报酬、晋升、客观的物理环境、领导与管理、人际关系。

二、教师个人特征与工作满意度

(一)年龄(工龄)与教师工作满意度

关于年龄(工龄)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论不一,比较典型的观点是Herzberg等学者提出的“U”型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一般都是刚开始对工作表示满意,然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满意度会下降,然后到年龄比较大的时候工作满意感才会再逐步上升。袁凌、谢赤和谢发胜(2006)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满意度,比较符合赫兹伯格的“U”型理论。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年龄呈线形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强。Wilbur(1985)、Weaver(1980)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年龄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张忠山和吴志宏(2000)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满意度有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周丽超(2004)的研究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这应该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工作的认识和驾驭能力都随之增长,工作满意度也会随着有上升趋势。

(二)性别与教师工作满意度

性别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但性别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Saad和Richard(1991)的研究显示,女教师比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陈云英和孙绍邦(1994)的研究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程度高。杨继平和张雪莲(2006)的研究结果是女性教师总体要比男性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袁凌等(2006)研究发现,男教师在薪资待遇、进修提升和领导管理方面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女教师。但张忠山和吴志宏(2000)的研究发现男教师在收入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女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其它层面,男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周丽超(2004)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张忠山等的这一说法。魏文选(2008)通过测量研究发现男教师工作本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女教师。而王志红和蔡久志(2005)则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与工作满意度各层面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吴娴等(2009)的研究结果与王志红基本一致,认为男女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基本持平。这可能是因为男性教师所面临的生活和社会压力比女性教师大,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重担,所以对收入的期望值会相对高一些。另外,在进修提升和领导管理方面,男性教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女性教师则可能是基于男性教师更注重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获得,更加看重自身的发展。

(三)学历与教师工作满意度

关于不同学历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Knotis和Rissen(1993)认为学历的高低和教师的满意水平没有关系。Molgael(1999)发现高学历的教师对工作表现出不满意,因为高学历教师有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有高工资的期望,而低学历教师则相反。云鹏(2010)的研究结论与Molgael(1999)高度一致,认为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工作满意度总体水平之间呈现负向关系,即教师学历越高,其工作满意程度越低。这或许是因为学历越高的教师对本身的期望值就会越高。魏文选(2008)研究发现硕士毕业及在读教师在总体工作满意度方面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其他方面,不同学历大学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中国高校的现实状况来看,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是否有机会主持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等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成绩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报酬也有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学历高、学问做得越好,则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和进步,工作满意度自然也会高一些。

(四)职称与教师工作满意度

多数实证研究发现,教师职称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如周艳丽和周坷(2003)的研究表明,职称与整体工作满意度间的关系呈倒山峰形状,其中,中级教师工作满意度与高级职称的教师差异显著,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最低。朱新秤和卓义周(2005)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随着职称的提升,青年教师总体职业满意度水平呈上升趋势。吴娴等(2009)发现在工作本身一项,各职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助教的满意度最低,而教授的满意度最高。云鹏(2010)调查研究发现,在工作总体满意度上,高级职称教师的满意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这可能缘于高级职称教师在自我实现、发展机会、学校评选等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所以其工作满意度会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

三、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效应

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离职意愿的相关性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满意度会影响教师的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也与教师离职意愿紧密相关。

(一)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研究中,学者们所获得的结论并不一致,主要存在过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20世纪30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即高的工作满意度将导致高的工作绩效,低的工作满意度导致低的工作绩效,认为“快乐的员工,就是有生产力的员工”(Pettit,Goris和Bobby,1997;Pinder,1998;William和Darden,1989)。一些国内学者,如孟慧等(2009)、陈植乔(2011)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工作满意感对教师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在组织支持感与周边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二是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Steers和Porter(1983)、Ncwstorm和Davis(1997)认为,更好的工作绩效一般会产生更高的经济上、社会上和心理上的回报。如果这种回报被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就会提高工作满意度;相反,则会导致不满意。另一方面,如果工作绩效低下,员工可能得不到他们希望的报酬,这也会导致工作不满意的产生,员工可能表现出一种或更多的消极行为,如选择离职。Darden,Hampton和Hartman(1984)、Brown,Cron和Leigh(1993)等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三是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交互作用。Wanous(1974)将工作满意度区分为外在工作满意度和内在工作满意度,其研究结果表明:就外在工作满意度而言,工作满意度导致绩效;就内在工作满意度而言,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Petty,Mc Gee和Cavende(1984)、Sheridan和Slocum(1984)等人的研究结论也支持“相互作用”的观点。

(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

总的来看,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是离职行为研究中最早发现的一个态度变量,其对离职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早期的研究认为,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员工更倾向于离开其工作岗位,因此通过改变工作满意度可以减少离职。如Brayfield和Creckett(1955)、Herzbery(1959)、Hulin(1966)、Mowday和Porter(1982)等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离职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内对教师离职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认为收入与工作环境是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杨秀伟等(2005)认为,工作满意度对教师离职倾向有负向影响关系。刘红梅等(2010)的研究表明:离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吉家文和李新华(2010)对海南省高校在编在职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与离职倾向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满意度、职业认同是影响高校教师离职意向的两个变量,两者与离职意向成负相关;最能影响海南高校体育教师离职意向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自我发展、学校政策与管理、部门领导和个人地位。

四、小结

高校社会满意度 篇6

自2005年以来, 中国医院协会委托社会调查专业机构对北京、辽宁等地医院社会满意度的评估已有30多次成功的经验, 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8年的评估活动已经启动。该活动结束后, 《社会满意度评估课题组》将向中国医院协会递交会员医院满意度评估报告, 并编辑出版《中国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现状白皮书》, 向社会和各有关医院公示和反馈, 对评估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各级医院可通过评估获得医院社会信誉度和满意度的真实信息, 为改善服务质量、了解患者需求提供客观依据, 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浙江、辽宁等省市部分三级医院主动邀请该项目课题组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获得大量信息, 研究制订改善医院服务和管理对策, 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感受到了社会满意度评估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医院已将其作为提高医院服务管理质量的常规工作之一, 实现了社会评估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医院协会已把医院社会满意度评估作为2008年度协会工作重点之一, 要求各会员医院积极配合、组织落实, 推进医院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测量表

工作满意度概念经常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内外众多心理学家和学者先后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研究。Hoppook在1935年提出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 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映和态度。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具体到高校教师群体而言,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除了具有满意度的共性外, 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它作为高校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国外已引起教育管理与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他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在我国高校改革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国内外研究

1.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为更好地测量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因素分析法及量化模型等方法, 编制了针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访谈问卷、量表, 例如, Mary Deane Sorcinelli (1988) 使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测量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Timothy A.Judge (2010) 运用Hunter—Schmidt元分析范式方式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多因素进行分析。国内学者采用问卷实证问卷调查法, 朱新秤和卓义周学者 (2005) 编制的44个题目组成的《高校教师职业满意度问卷》, 刘刚 (2006) 学者的《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等。

2.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因国内外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 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的观点也有不同。整体看来, 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都涉及了管理、晋升、工作性质、上司、工资报酬、工作条件及同事等七个方面。陈云英、孙少邦学者 (1994) 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工作性质、职业投入感、人际关系、薪水、领导管理、进修提升和物理条件等七个方面。冯伯麟学者 (1996) 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自我实现、工作强度、工资收入、领导关系和同事关系。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既有一般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共性, 又具有其特性。尤其是今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影响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杨彩莲学者 (2006) 综合以往研究, 概括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八个方面, 分别是薪酬待遇、晋升进修、同事关系、学术氛围、领导与管理、工作压力、社会地位和个人因素。

上述研究可知,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复杂、多角度的概念。没有单一的因素可以全面概括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而且, 国内较多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 仅是对影响因素进行单一的分析, 并没有用较为全面的概念深入研究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其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整合

综合相关研究, 本文试通过将众多因素进行排序和归类, 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表。影响因素整合是假设两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整合中的“直接因素”指类似于高校教师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该因素可能影响或不影响其工作满意度;“间接因素”指可以反映工作环境、发展、满意情况因素。六个独立的直接因素分别是: (1) 人生阶段性改变; (2) 家庭环境或个人环境改变; (3) 任职或晋升的改变; (4) 社会道德的感知转变; (5) 工作机构的改变; (6) 情感状态的转变。间接因素分为三类: (1) 激励与保健因素; (2) 人口因素; (3) 环境条件因素。

1. 直接因素。

根据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关情况, 直接因素指直接关注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人生阶段性变化因素因生活和工作相互交织, 人阶段的转变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成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学教师的生活阶段和工作阶段之间的有较多重叠。例如, 鲍德温 (1979) 提出三阶段理论的教师生涯, 包括: (1) 职业生涯早期; (2) 职业生涯中期; (3) 职业生涯后期。生活和职业生涯阶段的变化, 大学教师重新定义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因素, 从而导致对工作满意度不断变化。家庭环境或个人环境改变因素改变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婴儿出生, 亲友死亡, 结婚, 离婚, 疾病, 或其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的事件将改变一名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前景。教师获得晋升机会时, 教师会对工作更满意。高校教师的晋升主要为职称的晋升, 此外高校教师非常强调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以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因此, 高校中的职称评定和进修派遣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工作机构的改变使得高校教师岗位竞争激励。从我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6年,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铁饭碗、终身制”;但自1986年以来, 高校开始实行聘任制。因此, 工作机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满意度的整体感受。社会道德感知转变因素和情感状态的转变因素虽为抽象、不易测量的因素。我国高校教师有知识、有抱负和较高的期望, 对自己的评价较高, 精神触觉敏锐, 但出于无权、弱势地位, 又由于自身素质方面的欠缺。声望资历的不足及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降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尤其近年来的高校改革, 最明显的就是制度环境的变化, 高校教师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与新的环境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协调越来越得到重视。良好的社会道德感和正确的信念会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引起的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 进而调节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 间接因素。

激励与保健因素: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影响工作满意度激励与保健因素的概念, 其双因素概念认为激励因素是增加工作满意度, 而保健因素则降低工作满意度或激励作用。该理论认为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激励的因素:工作内容、成就、工作责任感及赏识;不产生激励的因素:薪酬、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条件、地位和安全。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 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 而是没有不满。和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不同, 赫茨伯格认为低层次需求的满足, 并不会产生激励效果, 相反, 其只会导致不满意感的消失。国内有关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双因素理论中的因素研究, 并未全面的考虑其他方面。根据实证研究, 间接因素中的人口因素也影响着工作满意度。人口因素是稳定、持续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性别因素影响到高校教师薪酬、家庭角色等问题。Chernipesk I Randy Alexander (2004) 的研究认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年龄显著相关性, 与教师的性别有轻度的相关。潘小莉 (2005) 的认为高校男女教师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教师比女教师在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较满意, 女教师对职业引力、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三方面更满意。环境条件因素包括同事关系、学生质量及关系、机构、领导管理和学术氛围。Hollifield, Sylvia Turner (2006) 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学校相关因素的关系, 包含安全和有秩序的环境、明确的学校使命、教育指导能力、高期望、学习的机会、频繁的教学监督及家庭和学校的关系。Ivie, Sharon C. (2007) 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他们发现领导能力、建立知识团体的目标统一、组织管理、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领导能力、课程、教育、协作、评估、多样性、专业发展、反省、调查及专家地位这13个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此外, 活动的丰富性、班级构造和学生的互动也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3. 工作满意度输出。

该表的最后部分是工作满意度连续统一, 即实际产出、证据和工作满意度的结果。虽尚未有精确合适的测量分类方法, 但通过劳动者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表明, 表一工作满意度的结果可以通过连续的概念来表示。根据概念分类的目标, 将工作满意度划分为三个方面, 分别是赏识、接受或忍受和脱离状态。

三、启示

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工作水平较高的高校教师, 满意度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高, 并且满意度和流动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关心高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 注重他们的激励需求, 是高校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根据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自身激励的重要性。因此, 高校管理者应运用感情激励, 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关心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 帮助教师解决具体的生活困难, 多给予高校教师肯定和鼓励, 给予高校教师必要的深造机会。其次, 高校管理者也需要注重物质激励, 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和工作物质保障。学校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薪酬体系, 提高教师的公平感, 奖励教学等来管理优秀的教师。同时,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物质保障, 为高校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另外, 提高高校各级领导的管理水平, 健全高校管理体制和发挥领导者的精神激励作用。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学术氛围也会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 1996, (9) .

[2]蔡春燕.我国高校教师淘汰制研究综述[J].时代教育, 2013, (8) .

[3]彭雷生.高校青年教师的心里压力与调适[J].培训与研, 2001, (7) .

[4]沈振德.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沈振德[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5]朱新秤, 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5) .

[6]刘刚.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分析——对某高校教师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0 (4) .

[7]Timothy A.Judg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y and job satisfaction: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 77, (2) .

[8]Baldwin, R.G.“Adult and Career Development: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Faculty?”[J].Current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no.2.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1979.

[9]Hemmasi, M., Graf, L.A., and Lust, J.A.“Correlates of Pay and Benefit Satisfaction:The.

高校社会满意度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保障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社会保障是指按照法律规定,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帮助居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由于某些原因在生活困难时度过难关, 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1]农村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和推进, 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 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及其农村的社会稳定。[2]

纵观目前的研究进展, 主要集中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分析、模式选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等方面,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有关农户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研究。谭静和江涛研究结果显示, 农户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比较低, 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差异甚大。[3]学者普遍认为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4]而高文书的研究正好与此相反, 他认为家庭人均收入对农户参保并没有显著影响。[5]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比重、对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等也是影响农户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因素。二是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有学者研究认为,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6,7]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比较微弱, [8]而Kotlikoff得到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认为, 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私人消费。[9]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10]三是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模式等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1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保障体制不健全、支出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 要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资,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行“乡土互助圈”模式, [12]并建立健全“全覆盖、多支柱、可持续”普惠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3]

综上可见, 学者们从农户参保意愿、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模式选择等方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极少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的供需研究, 鉴于此, 本文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进行实证分析。供给方面, 主要是实证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状况;需求方面, 主要是立足于农户角度, 对农户满意度、农户参保意愿进行实证分析。

二、农村社会保障投资状况

1.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逐年增加, 但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比重偏低

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缓解农村贫困等问题,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投入资金逐年增加, 并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进入21世纪, 尤其是2003年以来, 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 其中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的支出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如表1所示, 2000~2009年, 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由8.7亿元增加到487.9亿元, 2009年农村社会救济费是2000年的56倍, 是1995年的162.6倍 (1995年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仅为3亿元) , 年均增长56.43%, 可见, 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增长速度之快。同期, 自然灾害救济费由35.2亿元增加到199.2亿元, 其中2008年的自然灾害救济费高达609.8亿元, 达到最高水平, 2009年自然灾害救济费是2000年的5.7倍, 是1995年的8.56倍 (1995年我国自然灾害救济费为23.5亿元) , 年均增长21.24%, 我国自然灾害救济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村社会救济费增长速度, 低出35.19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1-2010) , 中国统计出版社。

虽然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逐年增加, 但是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却比较低。如表1所示, 1995~2009年, 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由2.9%上升到22.4%, 其中, 在2007年和2008年, 出现少许的下降, 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同期, 自然灾害救济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波动幅度较大, 总体呈现出先持续回落后大幅上升再大幅下跌的趋势, 1995年自然灾害救济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22.7%, 之后一直下降, 2007年降为6.6%, 2008年又大幅回升, 达到28.4%, 2009年又大幅回落, 回落至9.1%。虽然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而自然灾害救济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波动幅度较大。但是整体来看, 与农村发展及其与解决农村贫困等问题的需求相比,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支出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还显得偏低。

2.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支出结构比较

从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构成看, 2000~2009年, 生活救济费和灾民倒房重建的支出比较多, 分别为512亿元和581亿元, 占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比重分别为40.94%和46.46%, 而灾民抢救转移安置费和救灾储备的支出较少, 所占比重分别仅为4.66%和3.59%。近些年来, 我国生活救济费逐年增加, 但占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生活救济费由1995年的17.1亿元增加到2009年65.9亿元, 其中2008年的支出最多, 达152.4亿元, 年均增长10.12%;其占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比重由1995年的72.77%下降到2009年的33.08%, 其中, 2008年的比重最小, 为24.99%。各级财政对灾民抢救转移安置费的支出比较少, 1995年为1.9亿元, 2003年达到11亿元, 2008年达到12.1亿元;其占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比重, 1999年为8.09%, 2003年达到最高水平, 为20.79%, 2008年的支出水平最低, 比重仅为1.98%。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支出结构不尽合, 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 社会保障事业费逐步向农村倾斜, 城乡逐渐趋于平衡

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来看, 城市和农村的支出均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如表2所示, 2002~2010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由7.1亿元增加到445亿元, 年均增长67.74%;占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的比重由6.1%增长到45.9%。其中, 2007年以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快速增加, 2007~2010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分别为109.1亿元、228.7亿元、363亿元、445亿元, 占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的比重分别为28.2%、36.8%、43%、45.9%, 比重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6个百分点、26.8个百分点、29.7个百分点。从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来看, 近些年来, 农村均高于城市。2007年和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00%, 分别达到150.8%和109.6%, 远高于城市的增长速度 (23.7%和41.8%) ,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4.4%和61%) 。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占城市的比例来看, 这一比值逐渐增大, 2002年为6.5%, 2005年超过10%, 达到13.2%, 2008年超过一半, 为58.1%, 2009年为75.3%, 2010年达到84.8%, 可见,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逐渐趋于平衡化。

资料来源: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2~2010)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 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 (2010) ; (3) 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02~2009) 。

4.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区域比较

进入21世纪, 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 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救济费的投入, 逐渐弱化了对东部地区的投入, 而是强化了地方财政的投入能力 (见表3) 。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救济费的投入力度, 有利于减少西部地区贫困, 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2~2010) , 中国统计出版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2~2010) , 中国统计出版社。

现就自然灾害救济费投入情况来讲, 国家主要是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西部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投入由2001年的19.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4亿元, 增加了134.7亿元, 其中, 2008年的自然灾害救济费投入最多 (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的自然灾害所致) , 达到533.1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29.6%。2001~2007年,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占全国自然灾害救济费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 2008年比重迅速提升, 达到90.6%, 2009年为77.8%。2009年, 东、中、西部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分别为14.72亿元、29.1亿元、154亿元,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出139.28亿元和124.9亿元, 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0.46倍和5.29倍 (见表4) 。由此可见, 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支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三、农村社会保障农户参保情况分析

本部分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实地调查, 问卷中涉及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满意度及其不满意的原因、农户参保意愿等问题, 共获有效问卷1510份。

1.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满意度很高

整体来看,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满意度很高, 不满意度较低。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结果为“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为20.65%、73.27%和2.19%, “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仅为0.64%和3.26% (见表5) 。由此可见,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相对很高, 也就是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效果较为理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国家近些年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 不断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等, 农民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农民对其的评价较高。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较高评价, 主要归因于近些年国家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等实施, 为农村生活困难家庭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 这些制度的实施基本上都做到了公平, 困难户基本上都能得到政府的救济, 从而农户的评价较高。

单位:%

另外, 本文在此对这3.9%不满意概率的原因作出说明。调查结果显示,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透明度不高、覆盖范围小、公平性低, 透明度不高是农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占了41.03%, 这表明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制度的实施的公开性不高, 这也反映出了农村的现实, 即最低生活保障户、五保户的评定都是由村长定夺, 虽名额基本上都定向了困难户, 但是并未实行公开, 这就会引起了其他农户的不满。覆盖范围小的比例为23.9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是针对全部农民的, 而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制度只针对的是极少数的农户, 这就会使得未得到社会救助的农户感到心里不平衡, 从而对此不满。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不满意的原因还有公平性低、补助和救济发放标准低、管理不善, 比例分别为22.22%、6.84%和5.98%。

2. 不同收入层次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的评价

对于农户收入层次的划分主要是参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对于农户人均年收入的划分标准来进行的, 共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从样本情况来看, 主要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居多, 超过了一半, 合计为70.58% (见表5) 。从收入分组情况看,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评价结果为“满意”的概率最高, 都处于70%左右, 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高收入组分别为69.76%、60.43%、72.16%、73.01%、77.29%;而评价结果为“非常不满意”的概率很低, 并基本呈现出“U型”态势, 以上五个收入组依次分别为0.51%、0.12%、0.27%、0.29%、0.83%;评价结果为“不满意”的概率也较低, 以上五个收入组依次分别为2.7%、9.17%、1.99%、3.05%、2.38% (见表5) 。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收入分组情况来看,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都很高, 表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效果很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在农民的心中得到了肯定。

3. 农户参与意愿

调查结果表明,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户的参与意愿很高, 达到了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确保农户身体健康的保障措施, 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命健康,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农户的参与意愿很高。而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户的参与意愿却很低, 参与率仅为1/4 (25.04%) 。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费比较高, 缴纳年限长 (一般至少为15年) , 养老金少等, 使得农户的参保意愿较低;也可能是因为农户认为自己将来有子女养老或者是自己储蓄养老, 没必要将钱用来缴纳养老保险, 自己可将钱存储在银行。

当问及农户目前或以后希望的养老模式时, 78.46%的农户选择了传统的养老模式, 即由子女养老, 排在了第一位, 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观,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权, 而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农户自己储蓄养老模式排在了第二位, 占比为40.38%, 仅次于子女养老模式;而农户将来愿意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排在了第三位, 比例为27.82%, 购买意愿不强。其他的一些养老模式, 如靠亲朋好友、政府救济、土地养老的比较少, 分别为0.19%、4.94%、5.32%, 还有0.32%的农户说不清楚自己将来希望的养老模式 (见表6) 。

四、结论

进入21世纪, 尤其是2003年以来, 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 其中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费的支出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 并逐步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 城乡逐渐趋于平衡, 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农村发展及其与解决农村贫困等问题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偏低、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1993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的实施, 使得农民的基本生活和身体健康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正因如此, 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收入分组情况来看, 农户对农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都很高。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户的参与意愿很高, 达到了99.8%, 而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户的参与意愿却很低, 参与率仅为25.04%。对于养老模式, 主要还是传统的养老模式, 即由子女养老, 其次是农户自己储蓄养老模式 (40.38%) , 农户对于购买养老保险的意愿不强, 为27.82%。

基于满意度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 篇9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局限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 评价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更多地需要使用者来评价, 也就是教师、学生和学校。只有满足三者的各种需求, 才能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更好的发展。

一、高校档案服务满意度概述

(一) 理论基础

从本质上说, 服务满意度主要反映了接受服务者的一种心理感知, 这种感知直接来自于他们对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感受, 以及与个人期望值之间的对比。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Cradozo曾在1965年第一次在市场营销领域提出服务满意度的理论, 认为如果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 将会导致消费者再次消费行为的发生。此后, 其他学者也分别在不同角度对服务满意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 高校档案服务满意度内涵

高校档案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指的是档案使用者对档案服务工作的期望程度与满意程度。档案服务满意度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及高校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是衡量高校档案服务工作是否完善、科学、合理的标准, 换言之, 高校档案管理满意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档案管理的生产与发展。

长期以来, 高校档案馆一直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着, 它保存着国家、高校的档案, 并免费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但是在无偿服务下, 高校档案管的服务却难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条件下, 档案服务满意度的标准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档案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一) 档案管理服务环境

高校档案管理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提高服务满意度。首先, 档案馆在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从外观处理、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造型等方面体现出人文气息。其次, 档案馆的装饰风格, 物品摆设也要体现出人文关怀, 对办公配件进行协调搭配, 让使用者在踏入档案馆的一刻就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气息。

(二) 服务能力

档案使用者和档案馆之间的纽带就是档案管理者, 这些工作人员直接与档案使用者打交道, 其沟通能力、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使用者对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满意度及档案馆的形象。高校档案管理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树立服务意识, 规范业务操作和语言沟通, 为档案使用者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三) 档案服务效率

效率值得就是消耗劳动力与获得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 换言之, 效率指的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工作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越多, 或者单位劳动量耗费的时间越少, 工作效率就越高。高校档案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和教师, 他们在学习、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 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在高校档案服务的过程中就要提高工作效率意识, 为使用者节约更多的实践,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不断提高使用者对档案服务的满意度。所以,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是衡量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 细节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 高校档案服务过程中, 细节服务是提高使用者满意度的根本。当教师和学生对档案信息有需求的时候, 工作人员首先要从态度上给予重视, 友好热情、用于礼貌, 获得使用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拉近档案管理这与使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让使用者感受到档案服务者的敬业、诚心。只有充分重视档案服务的细节工作, 了解档案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最大限度满足档案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才能让档案馆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赢得师生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信赖和尊重, 由此才能不断提高档案馆服务的满意度。

三、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档案馆眼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但是也不能放松对档案馆本身的管理工作。目前,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不仅无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更无法提高档案馆的服务满意度。

(一) 工作思想陈腐, 管理意识淡薄

近几年, 很多高校忙于扩大学校规模, 扩大招生人数, 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 也有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方面等, 种种原因导致学校的档案管理被遗忘在角落, 档案上积满灰尘, 多年无人问津, 经常出现不需要是就放置一边, 需要时档案资料不全。也正因为校方不重视, 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改革资金, 档案管理软硬件更新不及时。还有些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单纯的包换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档案就完成工作, 根本没有树立档案资源意识及服务意识。当教师或者学生需要查找档案信息的时候, 可能信息资料不全, 甚至没有存档资料, 严重影响教师工作。如此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本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

(二) 管理工作方式落后, 方法繁琐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 校内流动人员大幅增加, 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任务, 同时工作负担加重。就目前高校发展情况来说, 有些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仍然以手写记录为主, 严重降低工作效率。即使使用电脑进行档案管理, 也只限于基本信息的搜索, 并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体系, 这就会产生档案信息利用率较低, 信息残缺, 不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类需求。

(三) 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高校管理工作改革不足, 创新不够, 并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工作制度、人员制度、分配制度即奖励制度, 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 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面对扫描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海计算、网络平台建设、微缩技术、档案馆功能拓展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手段要求,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尤其需要用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高校的档案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档案库, 大部分档案内容学生和教师通过个人信息验证就可以登录网上进行查询。然而就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发展进度来说, 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数据库, 网络档案馆建设更是一片渺茫。这些问题与档案管理人才的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档案馆建设服务能力较差, 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法律知识更是欠缺, 以至于无法胜任档案管理工作, 更无法满足师生对档案知识的需求。

四、不断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切实满足师生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一) 创新管理模式

目前, 很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并不是独立部门, 而属于学校办公室业务类, 或者是党委办公室工作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工作是执行工作, 并非制定计划。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不仅影响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应该对档案管理工作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将档案管理工作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 赋予档案管理工作的自主决策权, 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

(二)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观念

首先, 要在思想上进行创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还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 不断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重视档案信息发挥的作用, 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 满足师生的要求。其次,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高校相关领导要不断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 规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责任,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档案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三) 管理手段不断创新

未来档案工作管理的趋势就是网络化的系统管理, 这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应该做好文件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不断提高档案检索的自动化水平, 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重点扶持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升级, 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联系, 从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 建立档案管理目标责任制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档案管理和建设制度, 明确各级部门以及各类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还要明确不同档案的内容、时限和保存范围。档案管理一级责任人必须是学校主管领导, 二级责任人是教务处和各基层单位负责人, 一级执行人是档案管理人员, 二级执行人是各科室及科室主管人员, 同时要实施定期检查验收公开制度和奖惩制度, 并把各类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到各级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之中。从档案形成部门的源头开始抓起, 加强三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 使高校档案管理的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五) 工作程序标准化,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 只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才能够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依据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首先, 必须全面普查案卷, 去糟取精, 通过清查, 可以将重复多余没有价值的案卷进行一一清理, 减轻管理负担。其次, 必须重新组合案卷, 使得案卷实现规范化, 对那些内容较混杂和组卷过厚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在重组案卷过程中, 如果出现例如无目录案卷, 无标题案卷或标题不清楚的案卷和无页码的案卷, 要对它们进行重新加工填写, 以保证所有案卷规范化。再次, 结合档案管理部门实际, 实现著录工作规范化。各个档案管理部门应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计算机管理技术要求, 制定出符合实际, 科学规范的著录细则。最后, 规范题名, 确保检索查准率。档案的分类号可确保检索的查全率, 而准确的题名方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 但仅仅确保查全率是不行的, 同时还须确保查准率, 因此, 著录时要统一规范题名。

摘要: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进行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建校之初就存在,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高校档案记录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 可以说档案的存在对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随着国家不断发展, 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高校的招生人数也一年比一年多, 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本文拟结合高校目前的发展情况, 基于满意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并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大限度满足教师、学生、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宁媛.计算机网络时代高校档案服务与创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9 (06) .

[2]汪洁.拓宽档案服务功能推动和谐校园建设[J].兰台世界, 2007 (18) .

[3]邓漓虹.从档案利用的角度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 2008 (11) .

[4]毕娟.具有高校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12) .

[5]徐欣.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探微[J].兰台世界, 2005 (13) .

[6]张予宏.高校档案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档案管理, 2008 (06) .

[7]李梅香.高校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探微[J].兰台内外, 2007 (06) .

上一篇:技术发展模式下一篇:班级文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