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2024-05-26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精选12篇)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篇1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与背景

进入21世纪,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成为热门话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2002年修订) 》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主要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 局限于校园内读者, 将校外读者拒之门外, 使这些丰富的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利用率低下。2007年7月, 《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 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社会公众急切呼吁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 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利, 社会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9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广州举办“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全国性学术会议, 总结交流了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经验和成果, 近年来, 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根据自身能力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为校外其他行业提供有偿服务。如上海同济大学图书馆早在1984年就开始为一些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2008年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济源市图书馆整合后, 正式对社会开放;再比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自身条件为校外社会读者提供一定范围的无偿借阅服务。

这就是说, 高校图书馆利用者的范围, 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师生员工。应该在保证满足校内教职工教学、科研的前提下, 向外扩展到全社会的普通民众, 为他们提供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服务, 承担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这是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 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 转变理念

首先, 应是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各系统图书馆之间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服务理念封闭, 服务对象固定。高校图书馆更是门户森严, 它的读者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 读者覆盖面窄, 校外的社会公众无法享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领导和馆员缺乏社会服务意识, 对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近于零, 服务工作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我国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 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等, 不同程度的实行了对社会开放。

确立对社会开放的理念, 这是履行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8年学术年会上提出的《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承诺。《宣言》明确提出:“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 它通过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 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 承担起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神圣使命。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逐步确立了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2]。”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大家庭”的一员, 改变传统观念, 彰显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向所有公民开放, 不仅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2011年1月份, 出现了“杭州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引发热议”事件。当时有读者投诉, 图书馆不应允许乞丐进入。杭州图书馆楮馆长回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 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坚持“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立场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敬意, 并引发深刻的谈论, 楮馆长说:“这真的没什么, 图书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允许所有人入内, 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责。正如阿根廷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过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揭示了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 就应该是以免费、自由、平等、开放为原则, 以维护读者的阅读尊严为宗旨;以简约、快捷、方便、高效为手段。有着能基本满足需求的文献馆藏与新技术平台;有着包容与和谐的借阅关系;有着舒适和温馨的书香环境;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多样性需求;使读者产生愉悦感觉和快乐体验的多功能文化场所。

中国“十七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馆”免费开放政策的颁布, 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目前, 中国进入“提质”时代, 执政中心向民众倾斜, 除了重视民众物质生活, 也将更加重视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这对我们图书馆的新发展也是深有启示的。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 他的一切发展和价值的衡量尺度, 都要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和文化战略部署, 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不可能背离国家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 在图书馆界, 无论是从学术角度探讨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还是在现实中践行图书馆的价值理论, 都离不开“民生”这一大前提。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是图书馆应该承担的责任,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图书馆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所有民众平等分享, 以期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根据馆情, 量力而行

目前, 高校图书馆资源完全共享的条件还不成熟, 而且向社会实施全面彻底的开放也是不现实的。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 量力而行, 不可跟风一哄而上,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服务范围上, 应先从学校所在区域内的相关单位, 所属社区委员会的居民开始, 逐步扩展服务范围。

高校图书馆推行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实践过程, 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且需要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去“做”, 而不是继续等待观望,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理论研究上。

总之, 社会的转型, 文化服务的变革都在悄然进行。有诗云: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文化事业的发展时机已悄然成熟, 而作为文化事业载体的图书馆, 在大好的时代背景下, 确定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观, 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适应时代, 顺应潮流, 服务民生, 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 [EB/OL][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 [EB/OL]

[2]老槐.《图书馆服务宣言》及解读[EB/OL][2]老槐.《图书馆服务宣言》及解读[EB/OL]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篇2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浅析

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创新,图书馆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拓展、增强图书馆功能,服务的.创新与提高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手段,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包括服务理念和模式创新、服务方法创新、教育职能创新、服务效率改进、创新意识的重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创新等方面.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北省邯郸市,056038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年,卷(期):200922(5)分类号:G252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 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篇3

關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HJ1.1mm]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提供者,必须要针对社会需求,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突破当前单一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服务转变。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原则

1.人文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立足点在服务,这就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应该遵循人文性原则。要根据服务用户的需求,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拓展服务渠道、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以优质服务推动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转型。

2.辐射性原则。

高校在推动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时,应处理好社会化服务与校内服务之间的关系,突出高校图书馆特点,立足于高校校内,以高校为辐射点,构建以校内为主导的立体化社会服务模式。在确保服务好高校全体师生的基础上,推动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延伸。

3.渐进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构建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坚持渐进性原则,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定位与服务能力循序渐进,不能仓促推进。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应。

4.共享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社会化服务需要丰富的图书资源信息。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遵循共享性原则,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图书馆等建立起良好的资源互动机制,通过共享性原则,提升高校图书馆资源馆藏数量,以满足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涵

1.服务用户社会化。

[JP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首先是服务用户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群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校师生,而是将服务触角扩大至全社会成员,构建涵盖师生、社会成员的多元化服务用户群。这需要高校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优化图书馆资源,加强服务用户市场调研,合理定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用户,有效推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2.服务内容社会化。

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改变,势必要求高校基于不同的用户群调整服务内容,实现服务内容的社会化。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高校教与学以及教科研等,社会化服务视角下,服务群体的扩大化,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基于不同用户群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服务内容的社会化需要高校对不同群体的服务信息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把握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类型,以优化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信息资源类别。

3.服务效能社会化。

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群体单一,这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单一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由于服务群体扩大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得到极大拓展,这无形中提升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社会化水平。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不再局限在校园之内,而是根据服务群体的特征与类型向多元化服务功能转变,在诸多领域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图书信息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必将在多元化服务效能中,进一步彰显自身影响力,在多元化社会服务中获得更好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用户群预见

1.政府用户。

随着政府机构的精简,政府智能化服务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势必会加大信息资源需求。高校图书馆具有教科研的优势,尤其是社会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源具有其他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政府用户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用户群,高校将通过信息资源服务,为政府各项方针、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2.企业用户。

高校改革如火如荼,尤其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参与企业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校企互动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推动了高校的发展,也必将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企业用户也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用户群。

3.社区用户。

高校作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活实际中与社区互动的频率较高。社区作为各种人群聚集的地区,信息需求也非常巨大,包括各类学生群、企事业单位用户群以及各种类型的特殊群体,社区人群的多元化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用户群。

4.农民用户。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经济摆脱了单一种植业发展模式,向种植业、养殖业、特种经济产业等转变。在农村经济发展转型中,尤其需要信息资源提供支撑。高校各个专业涵盖面广,与农业关系密切,尤其是农业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资源,这也使得农户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群体。

总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实现自身转变的内在需要。高校图书馆要进一步提升自我蜕变意识,加强实践探索,使社会化服务助推高校图书馆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荣光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探析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优势及障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就是:“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运行和服务等方面突破原来传统的限制, 同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协作, 积极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种过程和行为。”包涵了三个方面, 即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社会化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1]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化方面的一些优劣因素及发展方向。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优势因素

1. 资源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286所高校图书馆拥有藏书6.6亿多册, 平均每2万名学生就拥有一所图书馆, 人均藏书80册, 而公共图书馆藏书则为4亿多册, 平均每50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 人均藏书仅有0.39册。[2]所以,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料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公共图书馆。并且, 国内高校图书馆每年的文献构置经费通常保持在500-2000万元左右, 保证了文献资料的前沿性与有效性。因此, 与一般社会信息机构相比, 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料学科门类齐全, 系统性、专业性、学术性都较强, 这些高质量的馆藏资源, 在满足了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 也为社会化服务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2. 人才优势

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其他信息机构, 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更加明显。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 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高、中级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次开发及系统网络化管理等方面, 都已得心应手, 可以满足学校及社会读者对文献信息的种种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方面也具备了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能力。

3. 技术与服务设施优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普遍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引进了全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数据库, 建设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 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CALIS (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系统的应用使文献传递、公共检索、馆际互借、国外联机数据库的引进与共享成了现实, 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的信息源。同时, 随着数字化, 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包括服务器、交换系统和存储系统在内的软硬件设备都有了较好配备, 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科研的需求, 也为社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用优势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办学体制的改革, 高校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日益密切, 高校在教学、科研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上有共同的需求和利益, 为了节约资金、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图书馆成为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 可以使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能从中受益, 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障碍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在不断推进, 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及资金投入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仍然面临种种障碍, 以至未能全面推行, 只能继续探索研究。

1. 思想观念与管理制度障碍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化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分属不同系统, 公共文献信息服务一般被纳入公共文化事业范畴, 而高校图书馆则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才是其主要职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行着封闭式的服务方式而忽略了服务的社会化。再加上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图书馆校内服务的压力也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原本只是围绕着本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制定的, 组织结构也围绕着校内服务而设置, 没有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 一旦向社会开放, 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如工作人员紧缺、工作量增加、校外人员不熟悉馆内的规章制度及借阅流程而造成的种种不便等, 都会给管理增加难度, 从而影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

2. 资金障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3%左右,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5.1%相比, 是远远不足的。[3]再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 使得高等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这就使得高校每年投入在图书馆的经费也更加紧张。而高校图书馆想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 如引进国外成熟的社会化信息系统等, 这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有些高校图书馆虽然从社会化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资金回报, 但是相对于高额的投资需求仍然是杯水车薪,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服务限制障碍

据调查, 在已经实行社会化的高校图书馆, 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读者限制, 一般高校图书馆都把社会化服务的对象定位于当地的中小学校, 政府机关、事业及科研单位, 更大范围一些的也仅向学校附近的小区居民开放, 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人想要使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却不能如愿。二是时间限制, 为了首先保证高校校内服务不受影响, 缓解资源紧缺的情况, 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把对外开放的时间放在了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 这就使得社会化服务大打折扣。三是资源限制, 很多服务社会化的高校图书馆, 向社会读者开放的仅仅只是传统的服务, 如文献资料的借阅、查新等, 而一些经过二次、三次开发整合, 具有“深”、“专”、“新”的文献资料依然只对本校师生开放, 使得社会读者“望洋兴叹”。

4. 与政府共建的“重建轻用”问题

与政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中心本应呈现地方政府与高校双赢的局面,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共建的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高校希望得到的是政府的资金的投入以促进发展, 而地方政府更看重的则是图书馆规模实体带来的社会影响, 具体运作上缺乏成熟可行的模式。因为管理体制上的限制, 要么一建了之, 要么分片管理, 形成“一个实体, 两种模式”的管理体制。[4]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发展

虽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还存在种种问题, 但是社会化依然是其发展的趋势, 我们仍然要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前景寄予希望, 并努力发展完善。

1. 转变思想观念, 完善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要想做好社会化, 就必须先要转变观念, 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从自身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规范的体制作为保障, 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宗旨、对象、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等都涵盖在内;并积极寻求图书馆立法, 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种种问题, 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顺利解决问题, 维持社会化的正常进行。同时, 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整好校内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建立协调的平衡机制, 以社会化服务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2. 拓展服务内容, 开展有偿服务

前面说过, 资金问题导致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往往沦为一纸空谈, 再加上社会化所必然导致的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强度的加大及工作难度的加深, 图书馆原有的工作人员难免感到力不从心, 引进新的人员又面临经费问题。如果当地政府能够根据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实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政策支持, 让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中得到一定的回报, 以降低服务成本甚至有一定的收益, 使图书馆的资金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同时, 经费的增加也可以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 减少服务限制, 服务平民化、普通化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以普通大众的需求为首位, 高校原有的一些文献信息资料并不适合普通大众的阅读, 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此,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开展针对普通居民的大众化服务, 将满足大众化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放在首位, 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 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4. 积极与公共图书馆或社会机构合作共建

除了寻求政府的实体共建外,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也可以采取软性措施。公共图书馆等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拥有面向广大社会读者服务的体系与经验, 主要欠缺的是馆藏资源;而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则正与之相反, 主要欠缺的是公共服务的体系与经验, 馆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闲置问题, 许多高校的馆藏利用率只达到了40%, 更有甚者, 甚至只达到20%。[5]如果能将这部分闲置的馆藏与公共图书馆等社会信息服务体系的经验相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也是其服务社会化的一种延伸。

总而言之,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任重而道远, 学校、社会和政府都应该充满信心, 共同努力, 从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不断探索研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实现方式, 使其能够真正为地方、为社会贡献其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杜先锋.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 2004, (5) :54-57.

[2][5]黄筱玲.从全球经济危机反思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10) :77-78

[3]宁玲.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PEST和SEOT分析[J]图书馆学刊, 2010, (10) :72-73.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篇5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高校图书馆发展新趋势

文章论述了知识服务的特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应当如何开展知识服务.

作 者:齐方圆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G250 关键词: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途径

近几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在各个院校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也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信息技术不仅能使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还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自动化的发展。基于这种优势,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馆藏资源融入到服务社会的范畴中,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存在的误区

1.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认识不足

我国当前已经有相关管理规定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当尽可能面向社会开放。由此不少人认为校外的读者可以享受和本校学生一样的待遇,可以到图书馆借书、阅览等,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就是向社会读者全面开放。还有不少人则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向校外读者提供相应的文献传递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内藏有丰富的资源信息,保留了社会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发挥着原有的职能,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服务,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主要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则是学生、教师或科研工作者,没有承担公共图书馆责任的义务。如果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全面开放,那么高校图书馆就要对人員的配备以及馆藏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根据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少面向社会读者开放的高校图书馆最终因读者对藏书的不适应而放弃。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以相关专业文献为主,而一般读者都是以大众读物为主,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很难得到实现。

2.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进行有偿服务

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应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比如科技查询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偿服务。还有的学者觉得,只有提供有偿服务才能有效调动图书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动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进程。然而,这些说法都认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拥有同一种性质,可进行借阅证的办理,尤其是提供有偿服务业与面向社会开放初衷相背离,也不符合高校图书馆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图书馆本身就应免费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参考文献,其体现的是一种公益性,但一旦收费就很容易出现版权的风险,还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利用率较低

相关资料显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利用率较低,仅有30%~40%。由于高校图书馆馆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少图书会因年限增长而失去其原有的利用价值,久而久之,就使图书馆适合读者的书越来越少了。另外,从藏书结构上来说,高校图书馆存有较多的专业性书籍,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非专业书籍比较少,很难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图书利用较低。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1.将自建数据库等相关资源面向社会无条件开放

由于不少高校图书馆缺乏资源的共享意识,使得不少图书馆资源还不能实现面向社会开放。对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将自建数据库等相关资源面向社会无条件开放。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发挥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价值。通常情况下,这些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都不受IP控制,只需进入该校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得到,从而提高社会效益。

2.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由于高校图书馆都是围绕信息服务开展工作的,因此应充分发挥馆藏优势,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将馆藏中的原始文献提供给用户,实施全文服务,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工作,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3.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

由于不少高校图书馆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这就要求各个院校间加强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走出一条创新道路,使其能够满足面向社会开放的需要。从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来看,高校图书馆还不能掌握相应的先进信息手段,同时还缺乏快捷便利的信息过滤能力以及市场意识,甚至出现资源闲置的尴尬境况。另外,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还不能实现读者的各项需求。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当前图书市场的发展状况,抢占信息资源市场,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三、结语

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方向已逐渐成熟。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纳入到社会服务中去,从而增强资源共享的意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武.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初探[J].中国报业,2013(4):65-69.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探讨 篇7

目前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和社区开展服务已经十分普遍。在美国, 所有大学图书馆几乎都向社会读者开放, 只要来馆并具有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 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入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日本政府则明确指出:要把图书馆建设成国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许多日本人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学习室或个人的俱乐部, 在这种形式的督促下, 日本已有80%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

在我国最近几年, 媒体先后报道了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新闻, 特别是针对北京市人大代表关于高校图书馆应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建议, 北京市教委答复今后将鼓励高校面向社会开放。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主动打开门户, 在不影响校内读者服务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读者服务, 这些高校图书馆经过实践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比较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不同

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 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具体体现在:

2.1 思想观念方面不同

在国外,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 每个公民都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每个图书馆也都有义务为社会服务;而在我国, 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自己的资源;不是社会的公共设施, 高校图书馆仅为本校师生服务无可厚非。

2.2 政府宏观调控方面不同

在国外, 政府对高校图书馆的宏观调控作用显著。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还是一种自觉行为, 一个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开展得如何, 与国家所给这个高校的财政拨款的多少无关。虽然国家鼓励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 但缺乏强有力的法规支持, 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调控作用不大。

2.3 社会、市场参与方面不同

国外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社会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缺少市场的调节与社会评价参与, 基本上是封闭的结构, 缺乏可调节性与灵活性, 很难适应网络时代教育的需要。总之, 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向社会开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

3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3.1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其对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 它们应该敞开大门,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 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积极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持。

3.2 高校图书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向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 既有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吸引社会力量来支持建设, 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补充文献资源, 提高藏书质量, 同时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寻找更多途径为社会进行全方位服务。

3.3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师生提供良好信息服务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同时, 也应为社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不对外开放的高校图书馆从提高文献利用率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

4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可行性

4.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有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外先例借鉴

2002年,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 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对社会读者的开放和服务。

4.2 高校图书馆具有了对社会开放的条件

高校图书馆具有对社会开放的人员、资源和技术储备等条件。目前, 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 除了有便捷的文献流通和管理系统, 还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资源管理和维护中心, 并建有自己的电子阅览室以方便读者使用馆藏数字资源。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接入了无线上网技术, 实现了用户能用自己的电脑在图书馆方便地使用馆藏数字资源。

5 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措施

5.1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当时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近几年来, 高校图书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综合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也日臻成熟, 国家也应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5.2 加强读者管理, 制定符合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服务的规章制度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服务, 要从本馆的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因此高校馆的管理制度都是围绕本校教学和科研需要制定的。高校馆要想很好地为社会读者服务, 首先要根据本馆现状, 确定好服务对象、开放的资源范围、开放时间、开放方式。在向社会读者开放之前, 制定好为社会读者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社会读者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定, 让他们和图书馆配合好, 以便此服务顺利实施

5.3 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地向社会开放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会在资源、设备、人才等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但这绝不能作为拒绝向社会开放的理由。各馆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具体的服务对象及服务项目, 可以是简单的图书借还和期刊阅览, 也可以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 还可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全面的文献信息服务。我们要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地向社会开放, 首先要确保校内服务, 其次还要兼顾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总之, 只有从机制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 使高校图书馆由被动地, 要我向社会开放变为主动地, 我要向社会开放, 从而真正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分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状况,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龙敏.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 (3)

[2]王玉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理论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讨 篇8

1.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1.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早在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上, 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和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2];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4章第22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开放, 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这就明确了服务社会是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和职能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本身就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为全部公众所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大学势必成为广大公民的学习场所和文化场所, 高校图书馆理应融入社会系统, 服务社会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1.2 服务社会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2012年5月, 教育部财政部联袂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重在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协同创新模式, 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 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对社会开放, 将服务延伸到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 科研院所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体现其核心价值、提高自身竞争力。

1.3 社会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对其开放服务

西方现代图书馆学“芝加哥学派”的巴特勒认为, 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 图书馆是为把它移入活着的个人的意识的一种社会机构。公益性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属性, 平等享有文化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3]。在公共图书馆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 高校图书馆仍然全方位面向社会开放, 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 市民利用公立大学图书馆只需要出示身份证即可。而日本在1990年向社会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就已经达97%, 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4],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与国际图联制定的标准差距甚远[5]。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迫切需要。

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现状

2.1 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

2005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以“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为主题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宣言的形式表达了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立场, 2007年11月16日《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苏州宣言》统一了各级各类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认识[6]。近年来, 同仁们更是围绕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必要性、可行性、服务方式、服务模式以及中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根据CNKI检索统计, 2008年至今, 就发表了170余篇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论文, 由此可见, 有关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尽管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认识等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解读[7]。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一种必然。

2.2 求真务实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呈现出多种态势:主要有: (1) 开展馆际互借, 资源开放, (2) 与政府、企业深度合作, 把服务嵌入用户环境, 其中广州大学图书馆被业界定为“全国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一面旗帜”[8]。 (3) 根据所在地区区域经济的特点自建特色数据库。 (4) 为区域内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科研课题提供信息支持、开展定题跟踪; (5) 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 以区域图书馆聪盟的形式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 (7) 服务经营型模式。

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策略

3.1 转变观念, 强化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职能

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成为大趋势的今天, 但仍有相当部分高校图书馆以“条件不成熟”、“政策导向不明”等理由不愿对社会开放, 各高校图书馆就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职能, 重新审视其办馆理念和发展定位, 把服务社会, 助推地方产业发展视为己任, 牢固树立“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大系统的成员之一, 理应回归社会, 融入社会”的思想, 把如何服务社会, 怎样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列入图书馆发展规划, 人们常说, 观念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行动, 只有转变观念, 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

3.2 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3.2.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对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作深入了解并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服务方案、管理制度等。细化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以及合作方式等[9]。内容上既要满足个人用户的信息需求, 又要满足集团用户在某一领域、某一专题上的海量信息所需, 在服务层次上既要做好一次文献的借阅服务, 又要针对特定用户做好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服务, 在服务模式上要将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3.2.2 调整机构设置, 组建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

高校图书馆应对其机构作相应的调整, 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 组建一支集管理、营销、信息研究及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中除图书馆相关人才外, 还应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加入其中, 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提供集调研、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信息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10]。把服务内容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从简单的信息咨询、代查代检扩展到定题跟踪、科技查新、知识导航、专家导读等方面。

3.2.3 制定兼顾服务社会的文献资源配置方案

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下, 必须对既定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进行调整、修订, 应立足本校, 面向社会、突出特色。在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对分散在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 整理, 提炼 (很多富有价值的贵重资料因分散在社会用户手中, 由于蔬于管理没能得到很好利用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并将其纳入馆藏再服务于社会。让丰富而具特色的馆藏资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有力保障。

3.3 探索服务社会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研究过程中, 其服务模式一直是业界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 各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 在服务性质上, “经营型”服务模式应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 只有通过为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创新、实现“双赢”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路越走越宽, 前景越来越广阔。在服务层次上, 不仅要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要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专题服务模式等, 通过“走出去, 引进来”实现与社会用户的良好互动。在服务方式上, 各高校图书馆也在根据自身情况和用户需求实施多种服务模式, 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其中, 乐山师院图书馆采取的“信息服务+科技情报服务”、“研发团队+科技情报服务”、“政府+研究机构+科技情报服务”三种模式借得借鉴。

摘要:服务社会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也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更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迫切需求。近30年来业界同仁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 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据此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 强化其公益性和社会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调整机构设置, 组建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制定兼顾服务社会的文献资源配置方案、构建面向社会的开放型信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管理体系,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子辉, 杨应全, 李荣菊.近30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12) 应用版, 6-9.

[2]张白影.地方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1 (4) :54-57.

[3]江屏.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情报杂志, 2011 (6) :220-222.

[4]王姝, 魏群义, 沈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9) :74-77.

[5]张美玲.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与有限性[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5) 48-50.

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 篇9

一、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必然性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趋势逐渐被业内人士所认识, 并引起学界重视。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社会分工等原因, 对外放服务发展的比较晚, 到了20世纪后期才逐渐有少数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近年来,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 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还与公共图书馆合并为一体。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趋势逐渐被业内人士所认知, 并引起学界重视。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挥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职能, 满足社会读者需要求的顺势之举。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渴望知识的愿望日益增强, 众多的社会读者的阅读需要仅通过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得不到满足的。而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有责任和义务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其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知识的效能, 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信息化服务。

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版) 》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和社区读者开放, 面向社会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按照社会经济的文化发展需求, 高校图书馆正凭借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参与社会的文化经济建设, 通过面向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 促使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使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1. 资源优势。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 也是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大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图书馆的建设。据统计, 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6亿多册, 远远超过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 而且馆内珍藏富有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品位高、涵盖面广。此外, 高校图书馆也逐渐增加了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信息资源, 因而网络化获取信息资源更加方便。高校图书馆应将这一资源优势有效发挥, 有计划、有目标地向社会提供可行的信息服务, 最大程度地发挥馆藏信息的作用。

2. 技术优势。

随着网络自动化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更新了先进的服务管理软件, 由人工借阅到计算机扫描, 由人工目录到网上信息检索, 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浏览图书馆的所有资源, 进行网上咨询、预约、借阅、续借等,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 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3. 人才优势。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工作已由简单的被动借还服务发展为针对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主动传送服务、汇集网络信息服务、为教职员工及社会读者提供各类知识信息服务等职能, 其服务职能的改变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老龄化过渡到年轻化, 由低学历过渡到高学历, 由单学科过渡到多学科, 汇聚了很多图书馆学、计算机和其他学科等高级职称的专业管理人才, 他们不仅致力于图书馆的馆藏和学科服务, 还对国内甚至全世界图书馆的资源信息服务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精心甄别、整理、排序、传送海量的资源信息, 成为读者的知识引航员。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措施

1. 加强图书馆主页建设。

网上图书馆因不受时段、空间限制, 具备方便、快捷的特点。因此, 高校图书馆可将图书馆网站作为为社会读者服务的平台, 将图书馆概况、读者指南、文献服务、特色资源、参考咨询、新闻通报等内容放在图书馆主页上, 并不断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使页面友好、易用、简洁、直观。同时, 作为信息的服务者, 图书馆员有责任和义务, 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重点、热点, 对网络信息加强整合, 收集网上各种分散的、无序的信息, 再加以分门归类, 从而将大量随机无序的动态信息转变为有序、稳定的可进行有效高速存取的信息资源, 为当地的企业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2. 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文献信息服务包括书目查询、图书外借与内阅、馆际互借、特色资源、电子资源及文献检索、用户培训、网络参考咨询, 以及文献复制、视听服务等一系列围绕高效利用文献的服务, 因此, 图书馆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使校内外读者真正感受到高校图书馆是没有围栏的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人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首选场所。

3. 提供个性化的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和文献情报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 原本是高校图书馆为院系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后, 学科馆员的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为需要某种专业学科信息的人提供高层次的学术服务。如增加学术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使利用率低的极为专业冷僻的“死书”经过学科馆员的推荐使用变为“活书”, 充分体现馆藏文献的利用价值, 变“藏”为“用”服务。

4. 提供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成立网络虚拟咨询台, 令读者可随时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料。借助网络平台, 利用QQ、E-mail、Web咨询、咨询软件等形式开展电子参考咨询, 解答读者在获取文献信息时的困惑。由于读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还有一些读者对网络技术不太熟悉, 为此可设立电话咨询台、传统咨询台, 增加用户的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可根据读者的特点, 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并不断地改进服务模式, 选择适合本馆的服务模式, 合理科学的持续开展服务工作, 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资源、服务项目、服务环境、服务群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服务方式, 使社会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

5. 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任何一所高校所设置的众多专业中, 总有个别专业在全国或本地区是最具特点的, 这些专业资源的支持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 且拥有很高的声誉, 也容易赢得社会各界用户的信任。因此, 可以凭借专业特色的优势, 对本校特色专业信息进行专项开发利用, 形成特色资源数据库, 以收藏的鲜明特色吸引校外的学者专家利用文献信息。此外, 在当前信息社会中, 所有高校的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 而全社会的信息需求则是无限的。针对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要求无法满足、文献购置经费又有限的情况, 文献建设要秉承信息共享的理念, 避免文献的重复购置, 努力加入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

6. 加强先进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

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服务也应随着网络平台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 适应网络发展及用户的需求, 本着一切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 推出博客、RSS、P2P下载、即时通讯、分享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 并实现从PC互联网到WAP手机、机顶盒、专用终端机等终端服务信息平台的转变。

7. 开发特色信息产品。

图书馆除了执行非营利文化机构的职责外, 还应树立市场意识,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确立目标市场, 分析、过滤、组织和开发特色信息产品, 利用特色产品服务的专业优势, 参与市场竞争, 并以市场信息为基础, 调整信息产品结构和经营范围, 使图书馆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8. 深入开展宣传与培训。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大门都不是对外敞开的, 很大一部分人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与服务不了解。为此, 开展社会化服务, 需要高校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服务, 让广大的社会公民了解、走进、利用图书馆, 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和声望, 树立高校图书馆的良好社会形象。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宣传介绍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通过板报、宣传栏、广告等形式向读者展示馆内的信息与服务;借助媒体报导让社会读者了解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社会化服务。此外, 还可以经常性地向社会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及讲座, 如图书馆文献资源使用与介绍、电子文献数据库使用培训等;组织各类学术座谈会、学习班, 便于校内外读者学习交流, 通过生动直观地宣传高校图书馆服务, 使读者更加认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固有的服务模式, 走出校园, 面向社会,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开展社会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为满足社会大众汲取知识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洪春霞.雒凤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 2010.241.洪春霞.雒凤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 2010.24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之探讨 篇10

1.1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决定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提出, 图书馆社会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这是业界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表述。高校图书馆汇集了人类文献和科技成果等丰富的资源, 可以利用科学管理和现代化手段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除担负国际图联所赋予的职能外, 其社会职能还表现为: (1)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浏览车”, 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校图书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不仅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 同时担负着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任。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必然要面向社会服务, 通过提供服务履行自己的职能。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写进了“十一五”规划,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社会是多种多样的、包容万物的社会, 是公平正义、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社会, 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力和充分地享受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 都有平等获取科学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权利。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各种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仅靠公共图书馆来提供这种服务就会有相当多的社会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高校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的高校图书馆, 除了做好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主要工作外, 还有责任, 也有义务将馆藏文献向社会公众开放。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 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知识服务。

1.3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强调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图书馆的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图联每2万人一个图书馆的标准。另外, 在本来有限的图书中, 还存在着“东部多, 西部少, 成熟多, 农村少”的失衡状况, 给一些急需知识服务的用户带来了困难和不便。再从行业状况来看, 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较多, 但其整体的入藏文献和服务水平不如高校图书馆。许多省市 (区) 除了省级图书馆外, 其他公共图书馆与本省的高校图书馆的质量和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地处西部的许多县级图书馆, 多年来不能正常地采购到新书, 更不用说现代化技术和网络化服务了。而高校图书馆一般都集中在较大的城市, 近年来学校对图书馆实行政策上的倾斜, 在人员引进、文献购置、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因而在整体实力上大大超过了公共图书馆。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 我国共有高校图书馆1022所, 藏书达6.4亿册;而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只占社会文献信息资源总量的40%。再如兰州市, 拥有高校图书馆15所, 藏书达1352万册;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10所, 藏书仅有350万册。如果只让10所公共图书馆来满足全市200余万人口的文献信息需求, 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让高校图书馆走出校园, 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馆藏向社会公民提供知识服务, 才能不断提高图书馆界的整体服务能力。

1.4 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

在世界范围内, 倡导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发展理念。有人曾对知识陈旧的速度做过统计, 每五年知识的失效率 (陈旧率) 为:20世纪50年代25%, 60年代30%, 70年代48%。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仅为5年。据美国工程学会调查,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仅占工作后所用知识的12%, 其余88%的只是要在工作中不断获取。我国有专家认为,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只掌握了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10, 步入社会后要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其余的9/10。所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 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具有资源、人才、网络技术等优势, 但也不可否认,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进程并不理想, 而且举步维艰,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面向公众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也不多见。究其原因, 有许多主观的制约因素:

2.1 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严重影响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体制是依据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 分为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中小学图书馆系统等。即使同一系统内也没有形成有力的领导和协作体制, 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以深圳为例, 公共图书馆系统与高校图书馆系统, 甚至高校图书馆系统本身, 在规划设计、资源配置方面缺乏合作与共建共享。在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中, 高校图书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学校内部阻力大, 缺乏配套的相关政策

长期以来, 制约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师生的不配合。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为本校师生, 服务社会将影响本校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 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投诉。因此, 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颇有费力不讨好的感受, 这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只闻楼梯响, 不见人下来”的重要原因。

2.3 对外宣传不够, 社会读者认知度不足, 缺乏一定的检索技能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为本校学生, 因而所有服务及与图书馆有关的宣传、培训都是围绕着校内读者进行的, 很少涉及社会读者, 造成许多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缺乏了解, 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 在需要查检专业性、研究性的信息时想不当高校图书馆。

另外, 即使对高校图书馆性质有所了解的校外读者, 他们中很多因为毕业多年, 对图书馆使用还停留在过去印刷型资源时代, 对网络资源缺乏了解, 信息检索技能不足, 往往造成守着金山挖不到宝的现象。

3 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

3.1 服务对象

高校图书馆历来是为教学、科研提供资源的文献信息中心, 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和职工, 也就是在编人员。向社会开放后, 其服务对象必然扩大:一是为本校服务的非在编人员, 如保安人员、保洁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二是本校教职工的家属及住在校园内的非本校人员, 即社区居民;三是校外个体读者, 即街道居民、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弱势群体等等;四是校外团体, 即企业、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等等。

3.2 服务内容

随着自动化、网络化合数字化的发展, 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由单一的借阅服务转变为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层次的服务。根据技术含量的多少,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范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常规服务。常规服务是指外借、阅览、复印及检索等服务项目。内容包括:⑴图书、期刊、光盘及磁带等有形文献的外借;⑵开放阅览室, 包括电子阅览室, 可查阅文献、利用馆藏电子资源、网上浏览及下载等;⑶享有复印、打字及传真等一系列服务;⑷利用馆内的服务设施, 如自习室、网络、电话及展室等。这些服务虽然很平常, 没有什么新意, 但对于大多数社区读者和社会读者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二是高端服务。高端服务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 提供数字资源和信息咨询等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内容包括:

(1) 信息服务。图书馆自身的资深馆员辅以校内的专家、教授为兼职顾问, 图书馆便可以向政府机构、企业团体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诸如信息咨询、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科技查新及定向跟踪等服务,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引进外资、寻求合作及购置设备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 主动提供信息分类定制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文献传递服务、信息职能代理服务、信息垂直门户服务、信息检索服务、数据挖掘服务及信息呼叫中心服务等, 使信息服务个性化、实用化和便捷化, 极大地满足各种信息用户的需求;提供书目查询、信息加工、专题文献编译、代查代译、情报研究和二次三次文献开发等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

(2) 共同构建地区性或行业性文献信息资源库。高校图书馆具有人才、技术、设备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 有能力参与当地文献资源的挖掘与建设, 利用现代技术构建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 实现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

(3) 开展用户培训。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 可以开展多种用户培训活动, 推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例如开展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检索技能培训、语言学习或专业技能培训等等, 帮助读者尽快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设备检索查询文献信息。

(4) 开展用户宣传。组织科普活动, 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 印发宣传品, 传播科技知识与文化;举办各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展览、阅读辅导和读书活动, 进行各种知识和常识的传播。通过这些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 倡导终身学习, 构建学习型社会。

4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有效措施

4.1 倡导校地共建高校图书馆的新理念, 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学辅助部门, 在长期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 已经形成只能为本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定式思想。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 这种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束缚、阻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 所以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新的环境, 及时转变服务观念。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思想, 加大高校图书馆向社区居民的开放力度。二是加强宣传力度, 让社区居民了解高校图书馆, 如: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 在小区宣传栏中张贴高校图书馆介绍、服务指南等。三是树立校地共建的新型发展理念, 跳出完全靠学校拨款维持图书馆生存的现状, 广辟财源, 广开门路。四是树立“大用户”和“大资源”的观念, 通过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 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2 利用资源优势, 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服务观念, 创新服务, 走社会化服务, 要把满足读者需求是为服务工作的价值取向, 把今后高校图书馆工作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更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强化图书馆服务意识, 树立新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观念, 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质量, 做好图书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工作。

4.3 创建基于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运营模式

(1) 基础服务式。

主要服务对象是图书馆附近的居民、中小学生、工人、农民等。服务方式是想他们办理借阅证, 免费开放自习室、阅览室, 让读者免费阅览图书馆的报刊, 免费阅读图书馆的电子文献。同时, 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社区居民的各种信息需求特点, 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类培训班, 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如针对下岗工人、进城农民需求特点, 配合劳动部门开展电脑培训、家政服务、各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等活动, 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2) 流动图书馆模式。

流动图书馆近年来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很快。如广东中山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将馆藏图书抽出一部分补充到基层图书馆, 并定期置换, 以满足基层图书馆读者的文献需求。兰州市图书馆近年来在馆长王宝玉的带领下, 在流动图书馆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在有限的经费和资源中, 通过调查社会需求, 不断创建新的流动点, 尤其是最需要文献信息的地方, 如监狱、医院、农民工工地等, 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知识资源的益处, 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高校图书馆拥有更加充裕的资金和丰富的文献资源, 应该在充分调查社会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形式, 建立起灵活多样的流动图书馆或流动图书站。

(3) 扶持基层图书馆。

简介服务于社会的模式。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直接帮助基层图书馆, 简介地向社会用户提供服务。因为基层图书馆大多资金短缺, 基础薄弱, 资源贫乏, 人员素质低, 技术设备落后, 高校图书馆可以用结对子的形式, 联系一个或几个基层图书馆。不仅在文献资源上给与扶持, 而且在业务上进行直接指导, 在技术设备上也给予适当扶持, 从而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4.4 加强资源共享, 建设特色数字信息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文献、资料是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法比拟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图书馆又显得资源不足单凭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从现代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来讲, 资源共享式必由之路。各高校图书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 根据院校专业特点, 办成一个有特色的图书馆。每一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全面考虑文献布局, 首先实现高校内的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一定区域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的协作, 使文献资料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高校图书馆必须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 这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任务, 也是今后图书馆在网络时代赖以生存的资本。根据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和馆藏特色, 建设多形式、多类型的各种数据库,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4.5 拓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校图书馆将成为多功能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其教育功能从间接转变为间接与直接相结合;从寓教育服务到直接实施教育与读者。而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都处于封闭、被动的状态中, 这与学习型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相背离。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使之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 在现代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作为信息的贮存、输出和开发地, 其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兴的图书馆专业人才, 在原有基础上, 进行继续教育和超前教育, 不断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多学科的知识,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5 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5.1 处理好主体用户与社会用户关系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后。随着社会用户的不断介入, 将会对主体用户 (本校师生) 在利用图书馆的馆舍资源、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处理好主题用户与社会用户的关系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必须首先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和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但同时应注意, 保证校内用户利益并不意味着忽视社会利益, 不能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上有所差异。要尊重社会用户的权利, 争取每位用户的认可, 以书里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5.2 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本校教职工和学生, 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学校没年尾图书馆投入近百万、上千万的经费购置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及辅助设备, 其目的就是要为学科、专业的发展级学生的学历教育提供文献保障。向社会开放多少会影响高校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发挥, 许多图书馆走不出这一步, 关键也在于此。

因此, 转变观念成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前提, 这个问题不解决, 面向社会服务就无从谈起。高校图书馆应该克服本位主义和各自为政思想, 树立“全民服务观”和“社会效益观”, 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将开放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1、树立“全民服务观”。在政府提倡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落实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理应树立为全民服务的观念, 打开大门, 欢迎社会读着走进图书馆, 让馆藏资源为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2、树立“社会效益观”。从文献资源的实体意义上讲,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国家所有。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属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归根结底是社会成员的税收。既然经费来源于社会, 来源于公共税收, 高校图书馆就有义务为整个社会服务, 所谓“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5.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校外读者群体是读者队伍壮大, 无形中加大了触犯知识产权的概率, 因为这部分读者大多并不十分清楚知识产权的概念, 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电子资源, 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侵权, 给学校和图书馆带来麻烦。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这种顾虑, 我们不妨在以下方面加以防范: (1) 制定相应的规则, 规范服务和内容深度。例如, 对于一些有严格规定的电子资源, 馆员在服务过程中不泄露户名、密码、IP地址等信息。 (2) 对读者进行宣传, 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例如, 印刷型文献可以外借, 仅用于学习时可以复制, 而电子资源的使用是有权限的, 图书馆应指导读这合理利用, 提醒读者不要批量下载。 (3) 在网络系统加入相应的监督功能予以防范, 在页面滚动提示语提醒读者注意。

5.4 安全问题

面向社会服务必然增加校园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制约许多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 通过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加以解决: (1) 为每个校外读者建立身份档案。校外读者必须持身份证原件办理相关手续, 身份证复印件叫图书馆备案, 填写含有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的读者登记表, 以便随时联系。 (2) 为校外读者办理的借阅证卡应具有“一卡通”的功能。这种证卡既是进入大学校门的通行证, 又是图书馆的借阅证, 通过校园门卫双重验证, 确保校园和图书馆的安全。 (3) 加大防范力度与宣传, 安装必要的监控设施, 在校内或馆内张贴提示语, 公布报警电话, 加强巡视, 提高馆员和读者的防范意识。

总之,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大有可为, 应大力提倡。为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探索并作出进一步努力和尝试, 深化开拓社会市场为广大市民服务, 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配置与使用。为推进所在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不懈努力。

摘要: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其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体现, 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现状和特点的分析, 较全面论述了服务的必要性、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 进一步探讨面向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基本模式和改进措施。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顶层设计服务体系资源共享服务整合法制建设

分类号G258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收集、保存和组织文献资源,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社会开放的理念,实现和保障社会公众文化教育的权利,既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纵观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意义、模式与制约因素的理论研究和试行探索一直未曾间断。虽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历了30多年的摸索实践,但其边界不清,标准不一,分散割裂的服务现状,与政府的要求和公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还未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缺乏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需要政府和图书馆行业组织通过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将其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努力突破体制障碍,建立职权明晰,保障有力,管理科学的服务格局。

1顶层设计的概念渊源与涵义

1.1顶层设计的概念渊源

顶层设计是来源于系统工程学的一个概念,从工程学视角而言,顶层设计是系统性地考虑工程设计、生产与应用,以确保一项工程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顶层设计被西方国家开始应用于军事、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成为政府统筹政策和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是指以整体理念和全面视角,统筹各要素和各层次的关系,以实现系统协调运行的思维方法。顶层设计的涵义包括: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化设计,设计机构处于管理主体或行业的高层;顶层设计强调整体理念和系统思维,既有整体长远考虑,又有系统性安排,坚持统筹兼顾,理顺要素关系,促进系统协调发展。

1.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涵义

从顶层设计的涵义来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顶层设计具有相对性,包括泛顶层设计和相对顶层设计。泛顶层设计主要指国家或图书馆主管部门层面的总体设计,侧重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统筹考虑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思路、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和服务定位,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相对顶层设计主要是指全国性和地方性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对各层级图书馆发展规划、工作目标、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和技术应用的指导。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具有不同的层次。泛顶层设计规定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模式和总体部署。相对顶层设计各层面责任主体要按照泛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和总体布局,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工作部署。高校图书馆要有效执行顶层设计分解的工作任务,对社会化服务进行具体安排,加大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形成良性有序的循环互动,整体推进社会化服务。

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缘由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概括性地提出各类型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公共价值服务公众的回归[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图书馆系统在统筹规划、法规建设、资源整合和服务拓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1没有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

图书馆是文化战线不可或缺的力量,亦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分支。无论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还是其它的信息机构和文化机构,其经费来源、队伍素质和服务模式各有特点,各具优劣。不同系统的图书馆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受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服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系统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系统内同质化特征明显,跨系统整合和交互服务十分困难。国家、省部层面虽然对文化、教育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宏观布局,但没有对图书馆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执行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没有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境况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如果要改善当前的服务格局,亟需通过顶层设计,从系统规划着手,理顺关系,促进社会化服务有序推进。

2.2缺乏配套的法规保障与约束

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文化教育的权利,宪法第19条、22条、46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事业;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鼓励自学成才[3]。虽然宪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确立了根本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尚未制定成文的图书馆法,没有形成图书馆事业整体建设的法律规范。各系统图书馆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条例,主要用于规范和维护本系统的图书馆行为与秩序。由于图书馆法规建设滞后,图书馆与其他组织、读者之间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缺乏法律保障,公民平等、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在图书馆法规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缺乏配套的法规保障和约束。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社会化服务虽有表述,但缺乏刚性规定,法律效力较低,可操作性差。

2.3没有形成统筹推进的合力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系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舍条件、管理制度和服务质量存在着一定差异。据统计,我国2 286所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6.4亿多册[4]。虽然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专业化的人才优势,其综合资源的可用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持续发展性是数据库商和信息机构无法比拟的,但是,高校图书馆长期固守高教系统,跨系统整合服务困难重重,系统内共建共享进展迟缓,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社会化服务推进乏力,其开放、公益、共享和公平原则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4面临体制与观念障碍

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利益诉求难以契合,高校图书馆界对社会化服务的认识不同,理念不合,意见纷杂。综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困境和图书馆界的疑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面临着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极大地影响图书馆资源分配和服务绩效[5]。常言道,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浮于表层,摇摆不定,陷入就事论事,工作虚化的境地。我们要正视这些障碍,通过顶层设计,对图书馆事业进行系统性、战略性、有序性的综合考量,扫除体制障碍,统筹兼顾,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好各要素关系,实施均衡发展,让先进的、科学的、开放的服务观念成为社会化服务的主导意识。

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顶层设计的策略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各领域、多方面、诸环节改革相互配套、协调推进[6]。顶层设计能够系统性地考虑图书馆发展规划,理顺各方关系,整合服务资源,改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政府部门、图书馆主管单位和行业组织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可采用如下策略。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系统性规划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改革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普及与共享[8]。国家及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对文化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将文化教育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系统性规划,体现了顶层设计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图书馆隶属于文化、教育范畴,高校图书馆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社会化服务涉及人、财、物等多种因素,牵涉面广,需要政策引导、法规保障和财政支持。国家部委、各省市层面,需要成立省部或省区协调指导工作小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按照顶层设计理念,通过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和规范化建设,整合跨系统图书馆服务资源,强化系统内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理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例如,国家六部委成立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研究如何加强统筹协调,支持省部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天津市教委牵头成立了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中心,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跨系统、跨行业图书馆联盟,整合天津市文化、教育、科研系统图书馆资源,为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搭建共建共享平台,都是可借鉴的经验[9]。

3.2完善图书馆法规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10]。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我国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规章都是分散在有关部委规章、地方性条例之中。例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1]。《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10条规定:本市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12]。其中“有条件”“尽可能”“鼓励”等词汇都是柔性表述,没有强制性措施,没有监督与约束条款,给图书馆预留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然而对于图书馆主体来说,一方面图书馆无法兑现这些规章中的灵活性规定,另一方面图书馆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难以处罚违反条例中的禁止性行为。我国需要加强图书馆法规建设,从法规范畴进行顶层设计,以调节图书馆的内外关系,保障广大群众享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

3.3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家和各部委从文化教育和公民权利的宏观政策方面对图书馆事业进行顶层设计,主要内容见诸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之中。根据我国国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推进要注重发挥图书馆行业组织综合协调和统筹规划的作用。首先,各层级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突破社会化服务的观念性障碍。加强图书馆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明晰社会化服务的目标、职责、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形成可持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牵导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其次,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图书馆联盟,协调跨系统图书馆关系,推进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凝聚服务合力;再次,确立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分解工作任务,建立科学的社会化服务评估制度,在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引入主管部门、社会民众、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评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多元参与的评估体系。

3.4激发高校图书馆的能动性,落实社会化服务工作任务

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系统的重要分支,其社会化服务的统筹规划、制度设计和工作部署,有赖于顶层设计各层面的共同响应和协同配合,有赖于图书馆界的普遍认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单位,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为社会读者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责,也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延伸。高校的工作部署要体现并贯彻国家、省部和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的总体布局。高校图书馆要执行学校的工作部署,落实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情报指导委员会的发展规划,发挥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图书馆在办馆模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自主权。例如,清华大学在社会服务总体布局时,成立企业合作委员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国内150多家企业、政府经济和科技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安排图书馆参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工作,开展社会服务[13]。高校图书馆要挖掘社会化服务潜力,既要执行好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分解的工作任务,又要深入分析图书馆服务的规律和变化特征,结合校情和馆情,创新服务形式,科学组织实施,满足不同群体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14]。

4结语

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社会化服务 篇1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否需要面向社会开放,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进入21世纪,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总之, 无论出于社会呼吁, 还是出于自身发展, 高校图书馆都应考虑向社会开放服务, 不能故步自封。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1. 具备公益性要求

高校建设与运作所需要的费用, 除去学生续费缴纳之外, 最主要的来源还是政府部门的支持, 就算是民办高校, 也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以及社会赞助。作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数据库电子读物、馆内设施等, 都是由学校列支, 而学校的列支又来自于政府财政。所以, 作为高校图书馆, 就应拥有一定的公共性, 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2. 方便社会公众学习, 体现自身价值

根据社会需求, 高校图书馆应适当地对社会开放, 这样所拥有的意义非凡。陆士祯教授曾经这样表示, 图书馆满足社会需求, 就能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 有利于公众的学习, 同时, 还可以满足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将信息的流通进一步推动, 做好社会风气的优化, 推动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此外, 通过信息的传输, 还可以加强高校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提升高校形象, 促进高校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程度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1. 社会和公众的期盼

作为高校, 尤其是地级城市高校, 一般来说都是区域之内的最高学府, 而高校图书馆就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 对于区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甚至是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 社会公众也非常愿意看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此外, 虽然广大群众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有一定的期待, 更拥有强烈的要求, 但是由于相应机制的缺失, 导致校外读者难以得到高校文献信息方面的服务。在2007年, 《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的合作, 进行了高校图书馆是否应向社会开放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一共有2000余人, 有接近80%的公众希望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 公众需要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所以,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是公众的愿望。

2. 推进过于缓慢

虽然高校图书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面向社会开放, 但是社会化服务方面始终伴随诸多的争议。就理论方面而言, 围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否应持久、广泛地开展, 研究者们进行了分析探讨,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进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可行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抱有疑问, 甚至提出了反对。在实践环节,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推行也非常缓慢, 始终游离在边缘状态之上。相应的调查表明, 只有北京、广东、上海等地方实行了对外开放, 但超过95%的高校只向本校的师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

3. 模式趋于多样化

虽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非常缓慢, 但是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却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就共享程度的区别划分而言, 具体模式有: (1) 延伸式服务。在确保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提下, 高校图书馆能直接, 甚至与企事业单位主动地联系, 为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产品的研发、市场竞争等提供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情报服务以及信息资源。 (2) 校地共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与协调之下,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可以进行合并, 在合并之后的图书馆兼顾了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两重属性, 这样就能实现服务校内师生、社会公众的目标。 (3) 多馆联盟。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之下, 高校图书馆可以同科研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立图书馆联盟, 这样也有利于社会化服务桥梁的架设。

4. 层次较低, 服务范围不够广阔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 近几年高校图书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总体来看, 还是存在服务层次低、服务范围不够广阔的问题, 绝大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公众提供的图书馆服务仅仅是停留在书刊借阅方面, 并且服务的范围也是一般的读者。这主要是因为: (1) 没能够开发并且深入挖掘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方面的资源, 无法让服务深度从最基本的书刊借阅提升到中期的信息化服务, 甚至于高级阶段融入用户的决策等信息的服务。 (2)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重点对象, 尤其是与地方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关系的项目以及重大战略的跟踪化服务做得不够到位, 导致高校图书馆无法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骨干企业, 甚至于政府领导机关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以及决策信息等方面的有效资源。

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开展的对策

为了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更好地开展下去, 就应该懂得多种方式的运用, 并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将其实现。

1. 开展社会化服务需要运用多种方式

第一, 立足本馆馆藏文献资源。由于纸本文献资源的价格以及采购资金短缺的双重压力影响, 使得在采购文献资源时, 高校图书馆仅仅能满足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 在社会化服务开展中, 文献资源就无法满足社会读者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但是, 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拥有更为先进的知识资源、设备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所以, 借助这些方面, 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大众化信息服务, 如可以是学习班的创办、公益性的讲座、信息检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大众化信息服务的开展, 有利于公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提升, 同时, 也可以服务于公民精神文明建设, 为和谐社会构建添砖加瓦。

第二, 运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图书馆界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是资源共享, 但是在长期发展中, 我国图书馆形成了分割的局面, 使得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之间不能够相互来往, 导致资源浪费, 出现了过多的重复建设, 也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最近几年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将原本校际之间的限制打破, 有效地探索了资源共享与传递等方面的事项, 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考虑到图书馆性质根本的差异, 使其在资源建设上存在侧重偏向, 不过在服务读者方面却是一样的。所以, 高校图书馆就可以与其他的图书馆相互整合, 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 并为读者建立出统一的身份识别标识, 读者只要出具身份证明, 就可以随意地进入各个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搜索相应的资源。只要将一证通行完善, 无论读者拥有怎样的身份, 通过简单的注册, 都可以获得平等的服务, 这样也可以在校外的读者群体中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第三, 运用远程服务将社会化服务外延拓展。目前, 高校图书馆想要实现对外开放, 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高校图书馆首先是服务本校的师生, 但是对外开放也意味着文献资源、设施等方面都需要与校外的读者进行竞争, 就会出现利益方面的冲突, 成为社会化服务受阻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容纳很多的校外读者, 不过, 建立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将这一困境规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凭借网络这一渠道, 再结合馆藏优势, 就可以将馆员丰富的经验优势发挥出来, 再凭借远程服务的手段, 就可以让校外读者查阅所需要的资源。并且, 通过网络咨询、传递服务等远程服务方式, 也可以将社会化服务的外延进一步扩展。

2. 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第一, 资金保障。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会受到经费的影响, 而经费的短缺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资源受到经费短缺的影响;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经费短缺的影响;经费短缺还会造成人员的培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 作为高校图书馆, 就应寻求更多的经费来源, 确保社会化服务能持续、顺利地开展下去: (1) 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开展社会化服务, 能够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发展, 政府部门就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所以, 政府部门就应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作为区域内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 从财政直接拨款, 具体的金额可以根据社会化服务的工作量以及实际的效果来制定。当然,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共建图书馆、实行政策优惠以及信息工程项目的委托等补偿方式。如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温江区, 在几所高校内进行了公益性服务项目的招标, 这样不仅可以将高校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同时也使公共服务的成本节约了。 (2) 服务收费。对于社会化服务当中由于信息增值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高校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具体的费用应该详细地制定出来, 让读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 社会捐赠。2010年中国的慈善捐款总额达到了700亿元。所以, 可以将慈善捐款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这样可以让部分的社会捐助能够流向高校图书馆。

第二,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需要充足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基础。在进行资源采购之前, 高校图书馆首先要调研校内外的用户需求信息, 其中包含了阅读的范围、习惯以及喜好等方面, 这样才可以让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更具针对性。充足的资源储备, 不仅可以避免影响到高校内部的读者需求, 同时, 也可以满足社会用户信息方面的需求。通过资源的共享建设, 就可以将虚拟的馆藏资源的范围扩大。我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1997年就提出了协作原则: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资源参加, 这样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提供了政策方面的依据。如全国性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CALIS, 通过联机合作编目系统、文献传递以及馆际互借等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将全国范围内最大的图书情报系统文献资源的共享加以实现。另外, 其余的地方也建设出了相应的体系, 实现了区域之内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还处于初期的探索与尝试阶段, 相比教学科研方面较为完善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实践环节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如社会化信息服务相互匹配的机制建立问题、社会化信息服务成本问题、社会化信息服务的知识产权问题等都是目前还在研究之中的问题, 还需要业界人士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分析, 才能找出更为合理的、满足高校和社会需要的发展之路, 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乾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动力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 (2)

[2]岳艳明.珠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 2011 (6)

[3]夏婧、冯彦平、张晓燕等.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实证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2 (4)

[4]汪聪、杨晓晴.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11)

上一篇:消费主义化下一篇:和谐寝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