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2024-06-27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精选10篇)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1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刍议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服务质量上欠缺的几个方面,既有图书馆员工方面的`,也有读者的种种因素.探讨了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对策.

作 者:罗林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省罗定市,527200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9 22(5) 分类号:G252 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读者服务   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2

2010年底, 我们借鉴ARL于2009年发布的LibQUAL+方法, 参考国内同行调查研究, 在海南省四所高校的学生中开展了基于Lib QUAL+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调查, 了解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 并结合读者座谈会中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一、调查过程

1. 问卷设计:

以<Libqual+procedures manual:2010>公布的调查问卷为基础, 参考国内图书馆调查问卷进行适当修改。问卷分3部分: (1) 核心指标。3个层面 (服务效果、图书馆环境、信息控制) 共22个调查指标, 根据LibQUAL+读者需对各指标从可接受的最低容忍值、实际感受值、期望值3个角度加以评判, 每个角度设置实行9分制 (9个评分等级) 供读者选择。 (2) 总体评价。7个价指标。 (3) 调查读者访问信息的习惯:3个指标。

2. 调查方法。

随机选择海南省四所本科高校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利用课间时间到教室发放问卷, 并解释问卷中部分名词术语, 当场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 (见表2) , 回收问卷728份, 有效问卷361份。有效问卷按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 所有调查问题都回答; (2) 选值非均一性; (3) 期望值大于容忍值。

3. 调查结果。

选择互联网上免费调查系统“调查派”设计调查表, 录入调查问卷数值, 下载至EXCEL电子表格, 参考Libqual+procedures manual:2010>和国内同类调查数据处理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

二、结果分析

1. 读者满意度测评。

结果发现, 22项核心指标中, 各项服务的相对满意度均处于偏低水平 (0~22%) , 说明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实际感受值处于容忍区 (期望的最低值与可接受的最低值之间的区域) 的偏低水平。7项总体评价指标中, 简单满意度在60%~70%之间, 与核心指标评测简单满意度约为60%结果接近, 反应出图书馆服务质量不高, 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总体感觉一般。

2. 核心指标分层分析。

(1) 图书馆环境。本次调查显示, 读者对图书馆环境的满意度比另两个层面高。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环境的关注度和满意度最高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1) 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稳定的开放时间、学校扩招后教室紧张等因素, 使高校图书馆沦为大学生自习室, 而图书馆借阅、查询文献的重要功能正在弱化, (2) 被调查的四所高校图书馆近几年来新馆投入使用, 场馆面积、内部装修、软硬件建设等基础改善明显。

读者对图书馆内部的氛围和独立安静学习空间、群体学习空间仍有需要改进的意愿, 我们认为这与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培育不够、图书馆“软环境”建设尚有差距有关。图书馆“软环境”即人文环境, 主要体现在馆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

(2) 服务效果。图书馆服务效果直接反应馆员业务素质、服务态度与服务水平。调查显示, 读者对服务效果层面的指标关注度最低, 满意度也最低。说明馆员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熟悉图书馆业务, 能够应对基本的信息咨询服务, 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个性化需求的理解不足。当前图书馆界越来越关注和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大多着眼于服务手段创新、文献保障等方面, 而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培养读者学习能力方面有所忽视。

(3) 信息控制。图书馆主页方便读者查找所需的信息、能满足工作/学习需要的印刷型或电子版馆藏期刊、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电子信息资源等方面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认可, 而关注度较高、相对满意度很低的问题是:便利读者获取所需信息的现代化设备、可从住所或办公室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等方面。我们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 各高图书馆不遗余力地引进文献资源、拓展资源共享网络、用主页揭示和发布文献信息, 电子资源的丰富程度得到读者高度认可, 通过图书馆主页获取文献资源便利性较强;另一方面, 图书馆供学生读者查询电子资源信息的硬件设备有限, 或者与学生住所内缺少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不全等有关, 从课题组成员了解到的情况来看, 各高校图书馆供读者检索用终端数量不足或维护不够, 摆放位置不合理。

三、读者访问信息习惯分析

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学生读者群中, 每周和每月利用图书馆的比例最高, 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2%、33%;每月和每周通过图书馆主页获取资源的读者最多, 分别占39%和28%, 有近14%的读者从来不利用图书馆主页获取资源;每天和每周通过互联网和非图书馆渠道获取信息的读者最多, 分别占40.7%和41%。

以上数据说明, 读者首选利用互联网工具如搜索引擎查询信息, 到馆查询信息的人次高于通过图书馆主页查询信息的人次, 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读者查询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正在下降。推测可能的原因有: (1)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及时性强、稳定性高、易用性、交互性等优点, 学生思想活跃, 渴求新信息、新知识的愿望强烈, 而这正是图书馆主页的所缺乏的。 (2) 图书馆主页主要提供的文献资源包括书目信息、期刊文献等资源的学术性较强, 而调查对象本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到馆获取文献资源的主要类型是图书, 对专业性的学术信息资源需求不多学生读者。

四、读者座谈会收集的问题

图书馆经常定期召集学生和教职工代表召开读者座谈会, 在本次服务质量调查期间, 从读者座谈会上反映出来一些服务质量问题。

1. 文献资源不足:

学生考试辅导类图书馆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类图书馆较少, 部分图书较陈旧。国外文献少、原文无法获取, 有关操作类的视频资料少, 部分图书利用率不高。

2. 资源利用问题:

对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缺乏必要的了解, 部分读者在检索技巧、文献传递服务等方面没有经验, 希望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

3. 硬件设施不足:

无线网络网速慢, 为读者提供的检索终端机不能使用;阅览室整体环境虽有较大改善, 但一些细节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如桌面卫生差、有占座现象、门卫保安文明上岗问题、书车推动声音过大、空调开放不正常等。

五、改进建议与措施

针对本次调查和读者座谈会反映的问题, 我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 有些无法在本馆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高校联合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提高一线服务馆员的综合素养。

高校图书馆中与学生读者打交道最多的是流通阅览服务馆员, 这些馆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学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因为体制的原因, 海南高校从事流通阅览服务的馆员在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均低于平均水平, 我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 加强培训。建立强制性的定期培训制度, 围绕图书馆业务技能、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 对一线馆员进行培训, 规定每位馆员每年必须完成12学时的馆内相关培训, 鼓励参加学术交流和引进培训, 培训完成情况与年终考评、劳务津贴挂钩。 (2) 设置参考咨询馆员, 对到馆读者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抽调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馆员充当参考咨询馆员, 实行轮岗制, 并与业绩考核、奖励等激励手段挂钩。 (3) 读者评议。建立馆员的读者评议制度, 将读者评议的好坏与馆员的业绩考核挂钩。

2. 培养馆员与读者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份, 本质是“自我接受”、“自我价值”感, 与其他非智力因素一样, 是个体运用自身的遗传素质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 特别是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馆员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国外一些机构把图书馆员看成引路人, 馆员选择职业主要是由于从事的是具有智力刺激的服务业, 通过自身的能力帮助别人达到他们的追求, 以此体现职业价值和个体价值, 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国内, 受体制因素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员往往不是主动地选择图书馆职业, 同时人们对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还不能认同, 图书馆员往往也对自己的职业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持怀疑的态度, 很难树立起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自信心, 表现在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就会是不积极的态度, 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 从而加深用户对馆员的误会, 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往往过度强调读者的地位, 而对馆员的情感诉求关注不足。有学者认为, 图书馆制订的职业规章制度注重约束馆员的行为, 忽视维护图书馆人的权利与职业尊严, 在行政意志、强势学科、大众媒体面前唯唯诺诺, 使得馆员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迷茫, 进而失去了作为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应该具有的那种自信与对职业的价值崇敬。因此, 通过培养馆员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的自信心, 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培养馆员的自信心。针对馆员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我馆从几个方面培养馆员的自信心: (1) 以服务质量换认同感。图书馆管理层和馆员应充分认识图书馆功能和价值, 积极开展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主动服务, 通过优质的服务让馆员和用户理解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服务理念, 展现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以此赢得社会对馆员的尊重和馆员的自我认同, 解除馆员的自我怀疑。 (2) 强调“以人为本”体现读者与馆员的平等。在向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应强调馆员与读者的平等意识, 特别是面对强势学科或行政人员, 始终坚持不卑不亢, 凭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解决读者存在的疑问, 满足读者合理的需求。图书馆管理层较关注和支持平等服务原则, 决不能一味地委曲求全, 造成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偏失, 带给馆员心理困惑。 (3) 提高馆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馆员能否取得读者的尊敬和认可, 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能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以及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这要求馆员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踏实肯干的服务精神。我们要求馆员应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积极参加专业培训,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只有适应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 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职能, 创造出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服务。

(3) 读者自信心的培养。有调查显示, 海南省高校学生约90%表现为高自尊, 约10%为低自尊。赵鹏华认为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评价过低、社交能力差、学习能力差三个方面, 主要原因是儿童早期创伤经验、自我认知偏差、自身条件的差异、就业压力大等。图书馆员在向学生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读者的自信心: (1) 馆员的自信心是读者最好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 业务素质强、服务意识好的馆员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为读者服务, 使读者受到感染。 (2) 充分引导:在服务过程中面对读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并注意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严格要求, 及时鼓励:树立馆员“为人师表”的思想, 学生读者在图书馆学习、阅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或不当方法, 严格要求并以适当的方式提醒。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及时鼓励, 使学生在图书馆感受到馆员对他们的重视。

3. 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类型的硬件支持。

各高校图书馆都在馆舍内设置了方便读者查询馆藏信息的检索终端, 但数量较少且仅限于馆舍内局部位置。主要改进措施有: (1) 在馆舍内读者流量较大的区域专门设置检索终端区, 除满足读者信息检索需求外, 还提供一般的文字处理、收发邮件等服务; (2) 将在校园内学生流量较大的区域如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等设置检索终端; (3) 设置多种类型的检索与发布终端, 如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图书馆资源发布系统等。

4. 发挥馆际互借的作用, 丰富文献获取途径。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海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在一个时期内仍存在文献资源不足、满足率不高的现状。馆际互借可将其他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 弥补各自藏书的不足, 实现资源共享。海南高校图书馆曾于2001年开展省内27个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服务, 从技术支持、管理办法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但由于忽略了经费投入、人员支持, 使省内高校馆际互借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除文献中提出的增加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投入、增强馆际互借服务的队伍建设外, 我们建议: (1) 建立馆际互借服务过程中的权益机制:主管部门设立相应的资金奖励和精神奖励制度, 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将服务与利益挂钩, 使付出较多的图书馆获得收益, 体现“多劳多得”, 以保证馆际互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改变“免费”服务的思想:馆际互借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成本、设备损耗、邮资等, 由主管部门做好成本核算, 明确定价, 所需的费用可由用户与图书馆分摊。如果坚持要求图书馆必须提供“免费”的馆际互借服务, 而主管部门又不给予必需的经费支持, 让经费本来就不足的图书馆承担成本支出, 肯定不利于该项服务的顺利开展。同时, 读者对免费获得的服务可能不会进行慎重取舍, 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3) 引进新技术是提高馆际互借服务质量的根本。改变传统的馆际互借方式, 引进具有读者自助式的馆际互借系统平台, 建立借出馆与读者之间的直接联系, 减少图书馆作为中介机构的中间环节, 即所谓的无中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模式, 可以有效地减少了冗余工作流程, 节省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支出,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摘要:本文阐述了借鉴LibQUAL+方法, 对海南省四所本科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了测评, 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有效问卷361份, 结果发现:①学生读者对海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总体评价一般或较低;②学生读者最关注的图书馆的阅览环境, 对馆员提供的服务关注最低;③互联网成为学生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文中还列出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较高、较低、最关注和最不关注的各个指标, 分析了需要迫切改进的工作内容, 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校读者座谈会上对图书馆提出的服务质量问题主要包括文献资源不足、资源利用需要改进、硬件设施不完善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逐步实施:提高一线服务馆员的综合素养、培养馆员与读者的自信心、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类型的硬件支持、发挥馆际互借丰富文献获取通道。

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113-2

0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为在校大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服务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服务是图书馆的立足之本,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取得长效发展,必须坚持以读者为本,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一切可利用因素充分为读者所用,从而不断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根据图书馆服务工作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师生读者的需求。

1 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1.1 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读者开始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找信息,而且在信息时代,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图书馆来说读者的信息需求就更加难以满足,而且以在校师生为主的读者群体本身知识水平就比较高,对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来改善现状。

1.2 是为高校科学发展服务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要想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必须从根本上促进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广大师生为根本,以师生的根本诉求为出发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已有功能提升信息服务质量,从而为提供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提供智力支撑。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大力倡导和广泛开展,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才能更好的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服务。

2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体,图书馆服务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并不高,缺乏专业的图书馆学知识,不具备必要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胜任图书馆服务工作。图书馆员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坐等读者上门、图书借还等简单的内容上,缺乏为读者服务的主动性。高校图书馆员这种消极的工作状态会严重影响整个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2.2 图书馆藏结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丰富精神内涵的重要场所,合理的馆藏结构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提升服务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校内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广大师生的借阅需求,对馆藏结构和文献资源进行优化完善,从而满足读者需求。

2.3 图书馆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环境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会对学生读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图书馆环境也是影响其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服务设施、馆藏资源分布、阅览室环境等多个方面。

2.4 读者因素

高图书馆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的,读者的满意程度是图书馆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读者来说,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数量与种类不同,往往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借阅文学类的图书,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对专业性图书需求较多;对于教师读者来说,进行图书借阅主要是为了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对于学科课程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最新资料等需求较多,针对性较强。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指导,读者在借阅图书时往往效率不高。由此可见,读者的素质及其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个性化需求也会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措施

3.1 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图书馆员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保障。首先,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图书馆要针对读者服务需求组织馆员参加继续教育,从而提升馆员的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能够满足师生读者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要根据馆员的综合素质高低将其优势特长,进行岗位的优化配置,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高校图书馆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馆员树立必要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将读者的满意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坚守服务岗位,积极主动的为读者提供服务,进而为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3.2 优化馆藏结构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要优化馆藏结构。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为校内师生读者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要注意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提高馆藏资源的合理性,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进行图书文献资源采购之前要做好读者调查工作,保证新购进的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力度开发网络资源,购进电子文献,实时更新图书资源,以满足读者对最新信息知识的需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3 优化图书馆环境

优美、温馨的阅读环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积极的接受文化的熏陶。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环境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不断优化图书馆环境设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比如在图书馆内部粘贴著名教育家的画像及名言,摆放一些盆景,保持图书馆干净整洁,使读者在图书馆阅读环境下感受到轻松、舒适。同时,高校还要加大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图书馆阅览室内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比如计算机、打印机等,让读者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优美的图书馆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还能够有效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

3.4 加强对读者的指导,提升读者素质

如前文所述,读者的借阅需求和素质高低也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做好读者的教育指导工作,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首先,对于学生读者来说,他们对图书的需求数量和种类都比较繁多,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但是专业的文献检索技能还比较缺乏,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重视学生读者的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其借阅需求完善文献资源,同时辅导他们掌握书目文献检索的专业化方法,以提高文献检索质量,帮助学生读者实现自我服务,进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其次,对于教师读者,高校图书馆要深入了解教师读者的借阅需求,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广泛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订阅一些各专业的重点期刊。同时也要做好教师读者的培训工作,帮助其掌握专业化的图书检索技能。由此,师生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就得到了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现阶段高校及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发展建设以及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优化馆藏结构,改善图书馆环境,加强对读者的指导,提升读者素质,进而全方位的改进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冀晓宏.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01):147-150.

[2] 杨隽超.浅议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176-177.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论文 篇4

一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开发和教育学生的知识潜能。“博而不专”不是目的,培养出具有通识才干的毕业生既是美好的愿望,也是可以实现的结果。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现阶段就是一个激发兴趣,引领方向,完成学分,促进学业,建立个人素质和完善个人修养的一个锻炼的过程。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是有待于毕业之后自己动手动脑,进一步充实的。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具有任职资格的教师自己申报,系部认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学生被动选择课程为架构。而每门课的设置完全是教师个人方向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学生是会“用脚投票”的。因此,教师在开设通识课程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受让程度和接纳程度。通识教育课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各位学生的专业课设置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按照学生的喜恶程度以及选课程序限定而定的。而图书馆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就目前而言,仅仅是起到一个辅助提供信息和以备查询的功用。还没有真正的体现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核心内容。

2.2旧有图书管理观念陈旧,形势紧跟不足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篇5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叉及内容,结合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方案及模式.

作 者:徐影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62刊 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200925(5)分类号:G258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个性化信息服务 信息需求 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篇6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指的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之间达到的默契程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为:指标内涵清晰, 具有可操作性;概念独立;具有客观性、代表性;突出主要指标;具有系统性和导向性等。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各个评价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的关系, 能够更好地揭示出服务评价体系的服务特性。那么,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具体来讲, 其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其中的服务环境主要由资源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 服务能力是指馆员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以及服务技巧等, 服务方式则由知识情报服务、信息宣传报道、互动交流等指标构成, 而服务效果则是考察其服务的及时性、完备性等。这些评价指标的特点就是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真实性、移情性等。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为层次分析法、等级标度评定法、主成分分析法。在进行具体评价的时候, 其使用的方法往往包含了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评价法、灰色聚类评价法以及各种系统理论相集成的评价法等。一般来说,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是从用户那里获取来的, 因为用户是直接的使用者, 他们有着直接的体验, 对服务质量好差有着最感官的认识和需求。但是, 服务质量评价信息也有从专家那里收集来的, 因为专家往往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因此, 他们的评价基本上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对于高校来说, 其图书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是一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因为它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能否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教学与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否得到充足的信息资源支撑。因此,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具体来讲, 它承担着传递知识信息、保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作用, 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并提高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度的认知作用, 有利于引导图书馆自觉地按照评价标准和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 这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正确导向作用。此外,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因为评价能够鼓励或督促馆员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到位, 能够监督图书馆领导加强对于图书馆的宏观领导, 还可以通过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来不断改进体系建设。那么, 既然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们到底该如何来构建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呢?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 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员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国内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 总的来说对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属于空白, 更不用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了。从这个现状来看, 为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 必须尽快建立起来。这是打破学科馆员服务水平偏低的瓶颈, 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层次的需要, 规范学科馆员服务行为, 明确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实质的需要, 保证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开展、长期坚持的需要。那么, 我们在建立图书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性、完整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一旦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来, 就能够通过完善馆员制度, 推动信息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一步服务教学科研,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公众地位。一般来说, 高校图书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建设可以参考图书馆其他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文献, 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至少两轮以上的调查研究, 从而确定评价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其中的指标权重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 从而为多准则、多目标、问题复杂的图书馆员服务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决策方法。

2. 高校图书馆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首先认识到,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是一项始终贯穿于服务全过程的活动, 评价者可以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随机评价方法来进行具体评价, 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常态化和连续化的服务质量评价制度。由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涉及的面很广, 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因此, 高校其他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这就是说, 高校图书馆应该设置专门的服务质量评价机构, 该机构由图书馆馆长直接领导、各分馆主任共同参与, 并专门从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工作。作为图书馆构成要素中最为活跃和能动的因素之一, 图书馆员应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和作用, 让他们享有一定的主动权, 并给予恰当的激励措施, 以发展性、人本性为指导思想, 形成一个合理、健康的激励机制, 从而形成一个人性化的长远服务质量评价观。此外, 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构建全员参与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 使得评价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 让服务质量评价具有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评价标准,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保证服务质量的评价客观性和全面性。

3. 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尝试使用当前仍然处于试验阶段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产品, 这就是LibQUAL+TM。这个产品的出现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可通过建立这种体系来改变传统的图书馆评价过程中的过度自我的缺陷, 转而采用LibQUAL+TM所倡导的结果评价。它事实上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服务行业兴起的一种新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即SERVQUAL。在这个评价体系内部, 用户往往通过网络来实施调查。高校图书馆如果积极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去, 就会得到两个方面的益处, 即从用户角度出发来确定其服务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思想。将自身的服务质量与其他同类机构进行比较, 寻找差距。因此, 作为图书馆继续发展过程中的原动力的服务工作, 图书馆必须保证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就需要图书馆尝试应用先进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工具LibQUAL+TM,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网络工具和数字化高新技术, 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结构和办馆理念中的服务理念,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协作的质量保证整体。那么, 在应用这个评价工具的过程中, 应该科学界定服务质量评价对象, 包括根据效益、输入、输出等来选取评价指标, 采用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全面获取现代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信息, 灵活确定现代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从而充分发挥好LibQUAL+TM的实验平台的评价作用。

总之, 作为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服务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功能发挥与用户满意度。图书馆服务质量指的就是图书馆员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时候, 用户所表现出来的满意程度, 它是图书馆服务工作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总和, 包括服务态度、方式、手段和结果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改变那种投入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方式, 尝试使用更为先进的结果性评价方式, 并使得整个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建立在服务全过程之上, 不仅要进行纵向评价, 还要开展横向评价, 使得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解决最严谨和困难的问题, 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本文围绕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现状,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应该构建一个科学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可靠的评价依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LibQUAL+TM

参考文献

[1]常唯.LibQUAL+TM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4) .

[2]逯爱英.建构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7 (1) .

[3]康丽峰.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19) .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7

关键词:数字化背景;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務质量;提升;策略

高校图书馆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知识载体。因此,高校十分重视图书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纸质资源利用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和教职员用的知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十分重视图书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积极改进传统的教育服务方式。但是,由于高校在数字化背景下缺乏充足的教育服务经验,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在文献信息、数字资源格式以及阅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高校图书馆积极解决。研究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而且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1.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服务现状

1.1教育服务理念的转变

数字化载体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载体,传统的纸质资源向虚拟数字资源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馆藏资源的收藏而忽视了馆藏资源的利用,而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采取馆藏资源收藏和利用并重的教育服务理念,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知识载体作为,满足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阅读需求。另外,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积极更新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式。

1.2馆藏资源多元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资源逐渐丰富,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化的虚拟馆藏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积极重视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构建数字资源平台,建立纸质资源与数据资源并重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并且,高校图书馆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中的数据资源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加快建设虚网络图书馆,以适应数字化的发展。

1.3服务模式实用性化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而且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对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责任,以培养学生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例如,各高校积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向学生讲授文献检索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面临的问题

2.1纸质文献利用率降低

首先,在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搜集主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能够在宿舍或家里利用电脑搜集信息,大学生到图书馆进行信息搜集的次数大量减少;其次,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主要运用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这是因为数字资源搜索、保存和携带都比较便利,而且,使用数字图书资源能够避免磨损或丢失图书,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利用率降低。

2.2文献信息开发不足

首先,高校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开发较弱。虽然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积极改变教育服务方式,开展了信息化的图书检索,节省了学生查找图书的资源。但是,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文献信息的开发,没有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信息资源不够系统;其次,高校图书馆缺乏对读者行为的了解,没有全面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也没有根据读者的读书需求购置相关的图书资源,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与读者的阅读需求不相符。

2.3数字资源格式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多为文档格式,而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图片、文档等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但以的数字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推送服务不够完善,学生在无法登陆学校图书馆平台的状况下无法进入学校的图书馆系统,严重影响图书馆教育服务的质量。

3.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3.1树立图书馆服务意识

首先,高校应积极树立泛在图书馆理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尽量使各种智能终端都能够接入高校图书馆网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促进基础设施泛在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云服务,构建超大规模的云服务平台,促进图书馆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其次,高校应积极促进服务内容的泛在化发展,摒弃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结构化的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加强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推送服务,提高图书馆教育服务质量。

3.2积极开发文献资源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一站式检索方式,提高信息资源检索效率。为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析和整理,对同一主题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并且要整理每类信息资源的下载量和浏览量,根据收集的信息和信息分析效果建立科学的信息检索方式;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的多元适配,充分考虑多元化的移动终端接入,增强高校图书馆的适配性,以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地进行知识浏览;最后,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行文献资源同步阅读,积极引进最新的图书资源,加强书籍作者的沟通与协商,同步更新电子图书馆。

3.3加快搭建移动开放平台

移动开放平台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为学生提供导读和导学服务,创新图书馆教育服务模式。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行导学服务,加强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和阅读指导。为此,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建设阅读与科研微信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加强运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导读服务,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另外,高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引导学生对文学经典进行讨论和思考,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加学生的阅读收获;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嵌入式推动服务,根据师生的阅读需求,积极调整图书馆的数据资源结构。并且,高校应根据读者阅读需求的差异性开发数字资源嵌入推送软件,开展个性化信息推动服务。

参考文献:

[1]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J]. 李浩.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4(06)

[2]大学园区图书馆云服务模式应用研究——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J]. 胡绍军.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01)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8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实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专家层次法从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图书馆员、读者满意度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为了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其生命线。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好不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科学评价提供一个工具,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图书馆由硬件、软件、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四个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提供服务的所有基础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保障。软件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一方面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服务的实施者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读者本身是图书馆服务的受众,读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于其他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全盘考虑,探索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同时考虑到现在多校区大学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所以也从多校区角度进行考虑,来探索研究制定一个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评价提供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客观评定一个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指引方向,能为图书馆服务设立目标,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科学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要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各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某项服务,权重要能反映这一服务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的贡献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值、测评标准的设定等,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体现当前时期工作的侧重点。

3.特异性。服务工作往往具有交互性,各项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发生联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身一个整体概念,是由诸多方面交织形成的。在评价大学图书馆服务时,需要考虑各指标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须是特异的,即指标的内涵必须明确。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每项指标都为独立概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指标属性交叉覆盖等情况。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各级指标数分配均匀合理。在测评过程中,各指标要有具体测量的办法,并能获得可靠的评价分数,才能为评价打下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比较明确可理解的含义和较好的可测性,同时易于数量化和统计。定量指标要有测量办法和计量单位,定性指标要能区分程度或等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多校区办学特点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提取指标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标大纲。邀请了五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调查,经过三轮调查后,分析细化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计权重,AHP是由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主观判断以数量化。AHP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各因素层次化,并逐步比较多种关联因素,遵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问题局部简化,最终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AHP法在综合评价、估计、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专家层次分析法最后确定基础条件、读者、馆员,相对于总目标“服务质量”的权重以及各下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其中,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

多校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虽已构建好,但一个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单位开展实证研究,检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指标体系后再进行调整,使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第2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以环境、馆藏资源、服务方式和硬件设备等9个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方法,以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分析数据的基础,对江西省内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人们的阅读需要在用户体验要求等各方面的提高,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客观、准确、高效的评价是图书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即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评价快速准确的特点。

1评价指标的确定

1.1指標的选取

为了更好的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参考《图书馆评估指标标准与管理规范指导手册》和ISO11620等标准化文件构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一共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较为显著的9个因素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即馆藏纸质资源(X1)、环境(X2)、服务人员(X3)、服务方式(X4)、硬件设备(X5)、软件设备(X6)、数字资源(X7)、个性化服务(X8)、服务结果(X9)。基于这9组评价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的分类评价能力,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为了更好地描述样本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本文针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特性和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将服务水平分为5个等级并对其赋予相应的分数: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非常差(1分)。

1.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为92%。对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所图书馆的各项评价指标对应的分数,并利用参考文献的权值计算方式计算出每个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水平,如表1所示。

2BP神经网络

2.1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误差修正的人工神经网络,它通过不断调整各个单元层之间的网络权值和阈值实现网络的训练。BP神经网络主要运行由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逆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通过不断地权重调整,可以实现网络误差的不断缩小。

2.2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含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输入单元的数目为9,输出单元均为1,根据经验公式可选隐含层单元数为1~10之间的整数,采用试凑法得到隐含层神经元与均方平均值(MSE)的曲线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隐层神经元数目为9时,得到的MSE值最小为6,所以确定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9。

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2所示。

2.3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选取表1中的15组数据在Matlab中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中期望误差设为10-5。训练过程中,BP神经网络误差的变化形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训练经过84次迭代后达到了满意的误差期望。

2.4结果对比

利用表1中剩余的5个样本对训练出的神经网络进行测试实验,并将结果与通过权值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经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且分析结果的精度较高。

3结语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篇9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

信息时代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作为服务机构的图书馆要通过服务创新的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文对图书馆如何推动服务创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 者:周荣先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图书馆,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8)分类号:G251关键词:新形势 图书馆 服务 创新

如何提高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质量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服务质量

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趋势。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多,把信息资源服务的质量问题提上了日程。电子信息资源作为现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和种类,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因素,也是国民经济基础之一。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各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地配置了电子信息资源。而如何有效地配置电子信息资源、简化检索方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用户,是值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即从时间、空间、数量三个方面,尽可能保持运行在网络中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特别是要重点保证与学校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信息以及学校特色资源的系统性,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2,针对性原则。高校图书馆通常拥有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多层次的读者群,在进行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应以满足高校读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针对性是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3,质量保证原则。电子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高质量的信息是赢得读者信赖的前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电子信息资源配置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高质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会赢得更多的利用率,也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合作性原则。在进行电子信息资源配置时,各高校图书馆应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互补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提高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二、整合馆藏资源,简化检索方式

目前图书馆在保存大量印刷型文献的同时,也在逐年增加电子资源的购置量,使馆藏资源中印刷型和电子型共存互补。因此整合馆藏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跨库检索是图书馆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它将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跨上一个新台阶。

1,电子资源的著录。现在图书馆大多采用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如南大汇文、深圳ILAS、北邮MELINETS),对印刷型文献进行编目管理,但对电子资源的编目相对做得较少,而要实现整合,必须首先解决著录问题。为了确保编目数据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电子资源的著录格式也必须严格按照著录的要求实施,同时还要对CNMARC中有关电子资源的字段进行选择性录入;对随书光盘还可先将这些资源制成光盘数据库,而不必另做MARC数据,只有在相对应的印刷型文献编目时才将光盘信息进行揭示。

2,资源的整合、检索。要将电子资源信息与印刷型文献信息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图书馆集成书目数据库,图书馆经常采用的整合方法是在MARc记录中增加相应的856字段(网络资源标识字段),用以存放获取电子资源实体所需的信息,使电子资源和其相应的其它载体类型的版本进行链接。从而使读者通过OPA C馆藏书目查询系统就可以同时检索出馆藏印刷体文献和电子资源信息;对于部分同时拥有印刷体和电子版的文献资源,可以直接点击提供链接实现在线阅读或下载,读者还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3,建立资源导航,实现跨库检索。由于不同数据库集成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存放格式和信息检索技术,给读者利用数据库资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屏蔽不同数据库资源之间的异构性,把各个异构数据库资源整合起来,集成面向读者的统一检索平台,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跨厍检索(一站式检索),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的检索系统(CALIS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汇文一站式文献检索系统、同方USP统一检索平台等)已实现了部分电子资源的跨库检索,而更多的整合技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资源终将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

三、拓展电子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方法

1,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和主观能动性,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开展交互式信息咨询和知识信息整合加工服务,拓展信息服务能力。这些服务能力包括:(1)主动为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提供定题服务,根据他们的要求查找和筛选最新颖、最精确、最全面的文献信息资料,直到课题结束为止。(2)根据馆藏基础自建特色数据库。把特色学科的图书资料全文数字化并在校園网上发布,以方便专业人员使用。(3)随时了解学科专家重点研究的学科进展情况,并收集、整理网络资源,形成学科导航、专利查询、标准查询、科技报告等专题在内的信息资源咨询服务系统,提供针对性服务。(4)代检代查期刊或会议、学位论文全文以及WOSP数据库等。

上一篇:等一季花开诗歌下一篇:物流企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