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2024-07-26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精选12篇)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1

一、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 班级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1] 。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对传统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班级教育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 由教学教师、生活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共同管理班级事务, 实行班级教育、教学管理责任连带, 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的职责。班级教育小组的建立, 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 而且加强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在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 班主任成为班级的管理核心,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除了协同合作关系, 还有行政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教育小组内, 学科教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二是班级教育管理。教学教师不但承担学科教学责任, 而且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承担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班风班貌建设职责, 承担学生教育、管理、评价的相应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教师不仅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管理课堂秩序 (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 。

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是发挥教育小组内所有教师的群体效应,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对教育的相关因素 (如教育环境、身心健康、学生个性特点、教师个性特点、教学方式等) 进行合理搭配, 开创“班级教育齐抓共管, 学科教学各有侧重”的管理新思路, 以减少各教育因素之间的内耗,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

教育小组之“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整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育人管理的积极性, 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第二是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发挥教师在学科间的整体协调性, 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其获得优先发展, 提高教育效益, 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是整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争取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这种班级管理新体制下的教师, 必须改变传统学科本位的思想, 与教育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 达到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各学科教学相互促进, 生活和学习相得益彰, 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之目的。

二、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理念与要求

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 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的目标, 对班级教育教学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过程, 也是确立教育管理指导思想、形成正确教育管理观念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班级教育管理科学理论, 领会教育管理科学体系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全面育人观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建设班级教育小组, 要求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等活动中,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班级教育的全面质量。概而言之, 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 要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全面育人,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2.教书育人观

根据教师法规定, 每位教师都有帮助教育在校的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落实班级教育小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要求学科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 树立大教育观, 确立全员育德的理念, 明确每一个教师的育德责任。改变“课内教书, 课外育人”、“任课教师管教书, 班主任管育人”等人为地割裂教书与育人关系的做法, 摒弃教育与教学分离、为教学而教学的错误观, 使教学活动成为育人活动的有机部分, 把课内课外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把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发挥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加强沟通联系, 共同探讨育人问题, 共同实施育人活动, 共同完成育人任务[2]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3.组合质变理论

根据组合质变理论, 任何事物组合的形式不同, 其“质”也不同, 科学的、协调的组合将使事物产生“质”的飞跃[3]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的组合质变在于形成合力。班级教育小组体制下的班级合力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教育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使班内外、校内外教育影响形成班级教育合力, 即形成集体, 形成教育者主体;二是在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要发挥班级教育小组的核心力量, 把本班的任课教师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 使其目标一致地共同教育影响学生。教育小组以特殊的凝聚力, 把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作用于学生,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4] 。

4.整体优化策略

整体优化策略, 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教育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应该从整体效果出发, 实现综合控制, 使它们尽可能合理地结合, 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经济, 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包括认知活动和德、智、体发展) 等方面, 取得可能得到的优良教育, 即提高教育效益。

5.系统整合观

进行班级教育小组管理体制改革, 就是要改变班级教育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 要摒弃传统的学生观, 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重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条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被动接受管理, 向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转化,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促进个性和潜质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 加强互相的沟通和协调, 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系统, 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 促进班级整体的发展,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促使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序运行。

三、班级教育小组建设的机制与途径

班级教育小组管理, 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举措来进行的;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在动态的教育管理运作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没有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 班级教育小组建设只是纸上谈兵, 根本无法开展。班级教育小组的建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行班级教育小组坐班制

班级教育小组的管理体制, 也是一种团队管理。在以班级教育小组为团队的管理过程中, 打破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之间无形的隔阂, 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 是提高工作效益的良方。对一个班级管理团队而言, 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让班级教育小组坐班, 容易营造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氛围, 可以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交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问题, 随时随地对班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反馈。

2.定期诊断分析学情

班级教育管理过程是对班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班级教育小组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 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进行班级教育管理, 必须对班级进行系统的分析, 分析班级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分析要素组合的方式和状态及其结构的最佳模式;分析班级功能实现的现状及取得育人最佳效能的条件等, 力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落实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

学情分析, 是指定期召开同一班级的教育小组会议, 一般每月一次,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学生发展情况进行研讨, 使教师相互沟通、了解学生, 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通过分析班级内部、外部的因素, 把握每个学生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为学生个别教育方案的设计提供现实的依据。

首先, 对班级内部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就学生而言, 要分析学生的个体精神面貌, 包括班级学生各层次人数的比例、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分析学生学业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爱好特长, 在班级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也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拓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提供依据。

就班级集体而言, 要分析班级集体在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影响力、凝聚力, 分析集体舆论、规范对个体的调节作用, 班级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气氛等状况, 了解学生个体的行为倾向特点及其趋同的心理倾向和愿望。

就班级教育小组而言, 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集体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并根据教育小组成员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包给不同的教师, 由教师每人负责若干学生的个别教育。同时还要分析班级教育小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分析他们之间互相适应、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以便于扬长避短, 实现整体优化。

其次, 对影响班级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影响班级教育管理的外部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校环境是影响班级的最直接因素, 要分析学校环境对班级的影响作用, 利用学校环境的积极因素, 促进班级的发展;家庭环境对班级教育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 家长的素质及其对班级工作支持的程度, 对班级的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环境, 尤其是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 对学校、班级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班级教育小组成员要善于从分析中发现有利因素, 控制和克服不利因素,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确定个别发展方案

学生发展方案的确立, 是在对学生逐个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为每个学生确立的阶段性发展方向。学生教育方案的确立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 也要考虑班级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首先,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可测性的原则来制订学生的发展目标。

整体性原则——要求把整体目标与部分目标, 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成整合一致的目标体系。

针对性原则——要求确立目标要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 在具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分阶段设置目标, 使目标具有针对性又切实可行。

可测性原则——要求确立的目标不但可行, 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只有这样, 目标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逐步实现。

其次, 落实目标达成方案。学生教育发展目标达成方案, 是班级教育小组与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活动的凭借性因素。目标达成方案的落实是班级教育小组管理的实质性内容, 是将学生发展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去, 保证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对学生教育教学协调效能的实现。

学生发展目标达成方案的确定, 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 使学生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这是教育小组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采取什么方案来促使学生获得发展, 必须考虑进行针对性举措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时, 要考虑所采用的形式对教育管理过程其他因素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 来确定合适的方案。例如对一位多门学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学业帮扶, 必须分析其最近的发展区在哪个学科, 然后对他这一学科学习进行重点补习, 其他学科暂先让路;待这位学生在此学科上取得一定进步后, 对他取得的成绩报以赞赏并鼓励其巩固成绩, 再选择另一发展区进行补习。而不是各科补习同时进行, 一哄而上抢时间, 搞得学生筋疲力尽, 越学越差直至厌学, 最后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整合协调教育教学

在班级教育小组内对各科教学实行整合协调, 能使班级管理更趋科学化。在教育小组建设中, 由班主任牵头负责, 分层落实, 各负其责, 分工合作, 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具体举措如:

(1) 各科在教学中牵涉相关学科知识时, 给予必要的讲解, 实现学科间的渗透。

(2) 各科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完成, 尽量少布置课外作业, 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给学生尽可能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 各科教师都把“教书育人”落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的观念, 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法指导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4) 实行“分层教学”, 由教师共同为其导航, 目标一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要求教师以“服务者”和“指导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切实改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

(5) 客观评价学生, 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个性意识的倾向性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优, 有的学生体育棒, 有的学生善管理等, 但同时, 这些学生其他方面可能相对薄弱。班级教育小组合作管理, 能使教师较全面了解学生, 从而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5.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全员管理、全员育人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调动教育的整体力量, 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如在学科教学中改变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 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走上前台, 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竞选制,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各项活动学生参与策划, 教师做好导演角色,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由学生组织、主持并实施……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权利, 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 从而提高教育效益。

……

综上所述, 以教育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 班主任的职责不是淡化, 而是得到了加强。在班级教育小组建设中, 班主任是教育小组的核心, 只有调动教育小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改革班级管理体制, 其目的是把全校教师团结起来, 形成一个关爱、帮助、指导学生的强大合力, 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潜力,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5] 。

参考文献

[1]何汉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6 (7) :58-59.

[2]林冬桂.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J].教育导刊, 1997 (4) :28-31.

[3]杨洪林.班级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研究[EB/OL].成都市树人学校网.

[4]李述智, 李明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低年级班级学习范式的探索研究[R].2006-05, 潍坊市寒亭区“十五”课题报告选摘之十.

[5]陈张荣.落实全员育人——建立班级辅导员制度的实践思考[EB/OL].宁波教师教育网.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2

【摘 要】班级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加强班级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技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优秀的班委队伍,正确的德育建设、良好的班风、优化的制度建设以及合理的目标建设才能逐渐一个积极向上的,正向的班集体。本文分析了当今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阐释了强化高校班级建设的相应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班级;班级建设;辅导员 1.高校班级建设的概述 大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高校的班级,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是高等学校满足学生成才成长,促进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加强高校班级建设,创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班级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将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真正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也随之进行了系列改革,后勤的社会化,学分制逐渐取代传统的学年制,网络逐渐普及化,高校社团、社区、宿舍文化普遍发展,各种学生自我教育团队蓬勃兴起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班级固有的班级只能开始有所削弱,班级体意识有所淡化,如何有效进行班级文化构建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1 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由于社会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外学者关于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班级,对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较少涉及。在为数不多的班级建设研究中,国外学者着重阐述班级的民主管理,班级的公平正义、性别问题,以及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到班级管理中等等。这些国外的班级管理研究理论和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因此,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国内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为参照进行。 1.2 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社义市场经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思维活动的独具性强、行为选择的多样性广、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明显。再加上学分制的全面推行,高校班级组织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因此,了解当前高校班级组织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高校班级组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学分制推行不相适应学分制是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推行有利于督促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会时间管理,调动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传统的以“班”为教育教学统一单位组织形式显现出与实际要求和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跨学校听课,因此,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造成了班级成员班级意识淡漠。由于研究稍显之后,目前高校班级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个正向的班集体是指那些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班风、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班级,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创造性的集体。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集体观念在不断地转变,体现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多,班级建设与管理逐渐出现诸多变化和问题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心理转变 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带着家庭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后随着比较对象范围的扩大、评价标准的提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会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自我评价失真,在与周围同学的对比中容易出现攀比增强而自信心降低的病态心理。 2.2 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进入大学,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讲授为辅的模式,对大一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自修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学习环境的宽松、专业课程的陌生、教师讲授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原因,往往导致大一学生出现挂科现象。 2.3 集体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就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心和呵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淡薄,集体观念较弱,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班级活动很难开展。 2.4 班级管理的方式滞后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这一群体具有思想开放,知识面广,特立独行,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等特点,同时也有性格叛逆、缺乏阅历经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从前的被动式教育方式,限制学生的思想智慧遏制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给班级建设带来阻力。 2.5 学生干部队伍的良莠不齐 在班级建设中,除了辅导员的作用外,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班委应对班级动态和班级同学更加了解,对班级建设应该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创意。但是班委一样具有90后的显著缺点,所以如何正向培养学生干部至关重要,班委的一举一动能深刻影响班级同学,并会带动班风的建设。 3.高校班级建设的策略分析与研究 3.1 提高辅导员素质,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辅”就是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辅助和帮助学生;“导”就是在思想与心理方面指导和引导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并且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切实解决大一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困惑问题。 3.2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建设初始阶段,“立规矩”至关重要。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明确校规校纪,道德规范。班级制度的建立将把班级管理纳入科学化、轨道化,减少了随意性。使的班风建设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严格、有序的氛围,力争使任何班级成员做任何事都有章可循,有效地杜绝不良的个体行为对班级成员的影响。 3.3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班级建设的集中体现,好的学风可以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面的学习激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表彰学习优秀的学生,发挥优秀学生的正能量。同时,还应该加强班级之间的学风评比,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和保护,树立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促进后进生转化,使班级学风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4 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学生班干部是班级的带头人,优秀的班委可以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建设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比如班级干部热爱学习,则能带动整个班级学习风气向上积极。 对于培养学生干部应注意,应以锻炼为主,逐步放“权”,树立班干部在班级的威信;加强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每两周召开一次干部碰头会,汇总各方信息,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每月定期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及时调换,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性、骨干性。 3.5 重视班级中非正式团体的建设 重视小团体的建设,比如一个宿舍的4名学生,基本生活习惯相似,比如同一宿舍挂科、同一宿舍不挂科、宿舍集体支持班级活动,表现活跃、宿舍集体抵触集体活动的现象出现的几率较大,即宿舍小团体的意识风气对个人的影响往往大于班级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其在班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宿舍管理以及加强文体活动的举办。 4.结论 顺应时代的需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建立多元参与的班级建设框架,在继承“班级”这一传统形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其新的功能价值。创新思路,保持班级的拖动和吸引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同时以高校的社团建设、科研小组建设、非正是团体(寝室等)建设等形式加强班级建设的功能与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殿文.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路探索[J].改革与开放,(12). [2]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5). [3]廖爱军,尚书,田艳春.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6). [4]黄达,闫研,佟欣,金琳乘.高校班级组织的现状与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高年级 班级 学生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D267.6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城市学院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编号:HNCUDJ1408。

基金项目:2014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专项研究课题,编号:15FDY15。

高年级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这有助于进一步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与教育,加大培养力度,使学生党员成为班级建设和班级活动开展的核心人物,学生党支部成为凝聚班级的核心力量。随后,各个高校认真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各高校党建“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高效不断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也高年级党支部建设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高年级班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全国各高校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管理与发展力度。很多高校结合学校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发展,已实现了“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在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高年级党支部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

1.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积极性不高

支部建在班上,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主要是指大四或大五的班级,个别是在大三班级。而这些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的是实习与找工作或考研考公务员,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关注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班上的事,不敢担任班上任何职务,担心自己没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以较好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所以在每年的支部委员改选或成立会上,毕业班学生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个别班级出现无人竞选现象,为此,更多的是由二级院系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的辅导员提名,给学生党员做工作,然后报学院党总支审批。

2.班级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

极少数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后,党员意识下降,自我要求放松,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逐渐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虽然其中只有极少数党员,但由于是在同一班级,彼此之间接触密切,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冲击。

3.班级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欠缺,凝聚力有所下降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班级党支部大部分建在高年级,为大三、大四或大五,这个年级的学生党员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且学习任务重,忙于毕业论文设计、找工作、考公务员和研究生,所以支委很少组织班级党支部成员进行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欠缺,思想无法深入,班级团结意识不强,内部凝聚力下降。

4.班级党支部支部活动开展困难

高年级班级党支部主要是大四、大五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忙于毕业论文设计、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比较分散,除了大型活动(如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体检、毕业典礼等)很难聚集在一起,所以很难开展相关的支部活动。

二、高年级班级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支部建在班上,虽然对班级党员的管理、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本文以上提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1.高校部分二级院系教学计划安排所致

受金融危机和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高校的二级院系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投入社会,积累经验,在教学安排上,大四整个一年基本上不安排教学任务,学生只要能按导师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除最后论文答辩,基本上不需要待在学校。所以,很大部分学生在大四这一年就已经找到工作,处于边工作边做毕业论文设计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党员就很难聚集在一起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支部活动,不能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提高班级凝聚力。

2.班级党支部委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受毕业班级现实状况的影响,支部委员大部分不是心甘情愿担任相应职务,所以对于组织上的相关活动大部分处于应付式的完成,个别支委由于不在学校,对于学院或学校布置的工作只能委托班级其他同学处理,以致工作效率不高,成绩不突出。

3.学生党员自身素质有所下降

高年级学生党员,大部分已经是正式党员,不需要接受转正的考核,个别党员自认为已进入保险箱,便开始对自己放低要求,表率作用和服务意识下降,自身综合素质下滑。

4.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致

近几年来,受金融危机和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为此,学生党员更多时间关注的是自己的就业问题,根本没心思和精力参与相关活动,更别说为支部、为班级出力。

5.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松弛

部分高校的二级院系将学生党建工作主要集中放在低年级学生党员身上,活动开展、党员教育等也主要集中在低年级学生党支部,放松了对毕业班学生党员的管理与考核,尤其是对哪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志,即使参加有关活动也不是心甘情愿,高年级班级党支部建设困难层层。endprint

三、高年级班级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探析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年级班级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支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绝大比率,其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1.进一步严格落实党员发展标准,注重党员发展质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年5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明确规定,发展党员工作应当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因此,各高校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入口关,严守党员发展程序,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确定、管理和培养教育等都要按要求严格执行,不得马虎,以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2.加强对学生党支部支委、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

一个支部建设情况如何,与支部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班子凝聚力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班级党支部支委成员一定要“早物色,早培养”,寻找选拔责任心强、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同时,对于计划建立党支部的班级,院系学生党支部要对该班级的党员尤其是有意向培育为支部委员的党员进行党务工作、支部工作内容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让他们参与到院系学生党建工作中来,尽早的熟悉学生党建工作。成立班级学生党支部后,要组织支委成员参加系统培训,以便更能顺利地处理相关事务、开展各项活动。另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与引导,其素质的高低,能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建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形象。因此,对学生党支部支部委员、学生党员进行严格教育、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3.进一步完善党员管理制度,严格按要求执行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可行完善的制度。建立规范的学生党员考核监督评价体系,是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党支部要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学生党员考核制度》,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深入普通学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帮扶情况、服务态度。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要不断完善各种日常工作考核制度,如《入党积极分子考核制度》、《党员‘一帮一制度》、《寝室安全巡逻制度》、《预备党员转正理论考试制度》等等,严格贯彻执行考核制度,结合党内考核与群众监督,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党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作为平时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党员,进行严格批评与教育,情况严重的预备党员将延期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正式党员给予党内批评或党内处分,更严重的将取消党员资格。

4.创新班级党支部管理方式,提高有效性

考虑到毕业生党员最后一年学习主要忙于毕业论文设计、找工作或考研考公务员,难以聚集在一起,支部管理难度较大,支部活动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难,可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可以减少毕业生来回跑的次数和时间,更方便学生党员忙于自己的事。建立微信群、QQ群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视频会议或群聊等方式进行网上学习、支部会议的召开,然后將视频会议和群聊截图保存,作为材料的有力依据,也可以将其内容形成会议记录,这样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且可行,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创新了支部管理模式,也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杨爱梅,苏农.班级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1期.

[2]张帆.对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10年第18期.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4

1 班级学风建设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为了解新生班级学风建设情况, 为学校构建优良的学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笔者在湖南某高校21个院 (系) 的2014级新生班级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30份, 有效回收319份, 问卷回收率为96.67%。本次调研调查对象为2014级大一新生班级的班长、团支书, 共有21个院 (系) 的319位新生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参与, 男生151人占47.48%, 女生167人占52.52%, 文科类占41.82%, 理工类占49.06%, 艺术类占9.12%。对收集的资料通过第一调查网 (http://club.1diaocha.com) 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从数据上, 本次调研充分考虑了因专业、性别等原因带来的影响, 力求全面、客观、准确。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以下两个内容: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如何创建优良学风。我们将从这两个主要方面出发, 从不同维度对新生班级学风建设进行探讨。

1.1 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班级学风建设的现状, 我们主要从新生班级班长和团支书对班级学风建设的认同感来进行探讨分析。认同感, 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下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原因主要出于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到“竞选班团干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48.74%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自我的能力, 有22.33%的被调查者表示是为班级做贡献。“扩展交际圈、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其他占28.93%。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 大部分同学竞选班团干部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多是出于锻炼自己, 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才是考虑班级的整体利益。参与竞选班团干部的动机对日后班级工作的开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把班级放在首位的班团干部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客观上更强。 (2) 对院 (系) 学风建设的满意程度。一个学院 (系) 的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学风建设的好坏。当被问及到“你对你所在院 (系) 学风建设的满意度”时, 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21.7%和32.7%, 一般占34.59%,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占7.86%和3.14%。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我校各院 (系) 总体学风不错, 但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3) 学风好与差的决定因素。导致目前高校整个学风下滑的原因很多, 在新生班长和团支书眼里,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排第一, 占26.1%, 社会风气占18.55%, 校园文化氛围占17.92%, 学生自身占15.72%, 家庭影响占12.26%, 最后是教师教风占9.43%。由此可以看出, 从学校层面来讲, 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严格的管理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风建设肯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社会风气不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风建设;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比教师教风的影响大。

1.2 班级学风建设的内容

我们认为, 学风建设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等。 (1) 当被问到“现在的学习目的”时, 37.42%的被调查者觉得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拿更多的证书等硬件, 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占30.82%;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占20.13%;只为获得文凭和没想过分别占5.66%和5.97%。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1/3左右的同学有明确的远大的学习目标;50%左右的同学基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1/10左右的同学则无明确的学习目标。 (2) 当被问到“如果你所在的班级或寝室学风不佳, 你如何应对”时, 试图改善, 共同进步占42.45%;避而远之, 独善其身占33.33%, 随波逐流, 与之为伍占24.21%。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 不到一半的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1/3的同学学习态度一般;仍有1/4左右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3) 学习纪律方面, 我们假设课堂枯燥乏味时, 33.02%的被调查者选择继续听讲, 看其他书占23.27%, 玩手机、睡觉和其他分别占21.38%、12.58%和9.75%。由此可以看出, 当同学们认为上课没意思时, 只有1/3左右的同学选择继续听老师讲课, 剩下的2/3则选择做其他的事情。 (4) 当被问及到“课余时间经常用于干吗”时, 自习和上网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各占20%左右;去图书馆、逛街和校园文化活动各占10%左右;兼职和闲聊各占7%左右;恋爱、听讲座和其他各占4%左右。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通过此题的调研, 发现同学们在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时, 选择的种类很多, 不同的选择导致完全不同的学习习惯。

2 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笔者通过此次调研, 认为应该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师教风和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1 学校管理层面

从严治学、从严治校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导致目前高校整个学风下滑的原因很多, 在新生班长和团支书眼里, 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排第一, 占26.1%, 因此需要从学校管理层面来思考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2.1.1 建立完整高效的服务机制, 保障学生权益工作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与原则, 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管理, 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凡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 都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 并确保学生的监督机制。

2.1.2 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考务管理制度

学校应对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材应用、课程设置、学生学籍管理和考勤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如“双考勤”制度, 对违反制度的教师或学生按规定进行处理, 真正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要严抓考风考纪, 从考务等各环节入手, 确保从教师出题、监考、阅卷和打分到对监考人员的监察力度, 从对学生加强考试违纪、考试诚信教育到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风气, 都要严格按照有关考试管理工作的规章执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违纪的严重性。

2.2 校园文化层面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要求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净化校园风气, 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和设施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引导学生向上的教育因素。

2.2.1 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通过开设哲学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等系列人文素质课程, 促进大学生“读书修身”。通过一些学术交流年会, 权威教授的讲座以及英语角、辩论赛等, 培养科学精神, 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 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才能实现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的良性互动。

2.2.2 积极开拓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 通过现在最新的微博、微信或微信平台等新媒体, 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2.2.3 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学生孝文化节、五四团建月、大学生DV艺术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同时注重将弘扬红色文化与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项目相结合, 开展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色品牌活动, 营造学校浓郁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2.3 教师教风层面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教师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进取心和责任心,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所以强调学风建设需要从加强教师教风建设做起。教风正, 则校风正、学风正。

2.3.1 加强理念创新,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管理理念创新, 淡化行政管理, 强化学术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营造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行政管理观和教学质量观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3.2 完善管理机制, 提高教学能力, 营造良好教风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使广大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风对学风带来的重要影响。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努力提高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倡导课堂教学讲重点、讲观点、讲方法, 采取导向性、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2.3.3 加强课堂管理, 坚持齐抓共管, 实行全员育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大学课堂较小学和中学课堂而言, 到课率低和课堂纪律差是不争的事实, 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大学教师不管课堂, 对学生来不来和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熟视无睹。因此必须认识到学风建设不光是辅导员的事, 而是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事, 需要实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2.4 学生自身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构建优良学风的落脚点最终要靠学生本身来实现。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

2.4.1 养成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自主学习观, 不断激发主体意识,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激发和增强学习动力, 自觉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专业兴趣, 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同时也要淡化专业的界限。

2.4.2 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导向作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工作上的表率作用和生活上的模范作用, 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2.4.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 学生要积极开展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三下乡等, 使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郑廷友, 陈静, 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6) .

[2]甘寿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 2009 (06) .

[3]陈钢.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01) .

[4]郑玮华, 吴梦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2) .

[5]周远清.学风就是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4-04-07.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5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生长之源,代表的是班级的基本素养,也是融学生个性与班级特色为一体的精神财富。班级文化通常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学生精神状态等。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展现自己的魅力、才华,积极营造一1个和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班主任是舵手: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带出什么的班集体、形成什么样的班风和班级文化。而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如有的班生机盎然,有的班严谨规范,有的班级积极乐观,有的班级透出一股活力,有的班级显出一股拼劲,有的班级弥散着深厚的艺术气息,有的班级表现出时尚的现代风采……。所以说:班主任是班级的关键人物和灵魂。

二、班主任是巧妇:

在现实的工作中,班主任要面对来自社会、上级领导、家长、学生、自身的工作压力等几大方面的因素使得班主任纵有好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路也往往落实不下去,就仿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时间、无人力),也必然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欠佳。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是不是就没有解决的途径呢?

我认为:每位班主任应:树立资源意识,巧抓教育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巧设活动环节;树立渗透意识,巧用课堂载体。这样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才会有时间的保证、有品位的提升、有人员的支持,“巧妇”也才能有“米”可“炊”,而且能把米“炊”得香香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工作才能既做到位又做得有成效。

1、让“墙壁说话”,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班级的四周的墙壁上,设计“各种学习园地”,利用这一空间,组织学生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在这里,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课前收集的资料。一篇篇折射学生思想火花的日记经过电脑版面设计,图文并茂,文质精美;一张张反映学生假期愉快生活的照片经过学生的文字润色编辑,能勾起甜美、难忘的记忆;一期期集学科知识、国事要闻、社会百科于一成的各种资料,让学生从这里开阔视野,了解社会,走向世界;一份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融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一体……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外,学生还结合自评活动时时更新“学习园地”小小的一块墙就是大大的一片天,它成了班级信息交流,师生互相沟通了解的重要媒体。(班主任工作)一块小小的“园地”产生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从文化舆论导向上影响了学生,使他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园地”成了学生发表作品的处女地,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特长的大展台。不单使许多优秀生找到自我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甚至连一些平时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灰色学生”,也有显示其闪光点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同学间你追我赶,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了净化,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2、抓班级活动开展,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

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班级活动是进行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自尊自信的班级团队精神能起很大的作用,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塑造班级形象的大好时机。所以,活动前,班主任要精心组织,认真辅导,活动后要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班会课,如在班会课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会、让新闻走出班会、收购缺点等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细水长流,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重视这类活动的开展,并使活动形成专题性、系列性、系统性。在活动中,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设“小标兵”、“小能手”、“小先进”奖项等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有效地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另起一行争第一: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等等特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第一。其实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只要班主任换个角度多一把尺子来衡量赏识每一位学生,另起一行每个学生都是第一了:语文第一、数学第一、体育第一、品德第一、创新第一、金话筒第一……。只要我们抓住时机,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打开学生的心窗,引导他们走向辉煌,“另起一行争第一”,学生自然就少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多了一些成功的快乐。

三、班主任是朋友、伙伴:

新《课标》指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和发展精神的关系。我认为,这种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的沃土。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何呢?我想,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感情、体验、需要和感受,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32-01

首先明确一下班级文化的定义:所谓的班级文化在我看来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从形态上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次怎样建设班级文化呢?这个问题一只困扰着我,我知道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成长的载体,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班级建设、班级管理,那应该怎样建设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构建。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1、为了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学习之家,让教室更生活化、家庭化,结合我班面积以及现有的条件我们做了以下布置:教室正前方是班级口号:“民主和谐,自主合作”,正前方两侧是这样安排的,左侧是信息栏:里面有课程表、时间表、班干部名单、课代表名单以及全体学生名单,从信息栏中对全班情况一目了然,让任课老师更轻松。右侧是值日表,里面有各个组的成员情况,下面有每周表扬和批评的情况,这样让表扬的学生下次更积极,消极的学生下次多努力共同把卫生搞好,使我们的教室更清洁。后面的黑板报的主题是《感恩的心》,因为我感觉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太强,太自私,所以利用黑板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同学们知道感恩,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在黑板报的上面是我班的奖状,看到奖状我们由衷的欣慰,我们会更努力的。黑板报的左侧是学习天地,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让所有学生都向品学兼优的学生看起,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右侧是我们班的班规班纪,每个人都同意的,每个人都要遵守,自觉维护,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是我们学习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在四周的墙壁上张贴了名人名言,让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时时刻刻向他们学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让学生有一个家庭化的宿舍。开展宿舍文化也是班级物质文化里面重要一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建设更要有“家”的感觉,布置要更贴近家的感觉。我是放手让同学们自己去布置的,然后我去检查的,谈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参考,不过他们才有决策权。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完善的学习的环境及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对教室进行布置的工作都是为可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环境,这样对班级好班风、好学风的形成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光这样还远远不够,后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特别要选好班长和学习委员,他们工作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本班的班风、学风,在选择好主要班干部后要对他们进行大力的培养,放手给他们参与到班主任工作管理中来,实行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责任感、管理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这样对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强有力的后盾。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或者班级公约,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制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更具人性化班级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在班级中试行半个月,进行修改最后制定出属于自己班级的规章制度或班级公约,全班同学签名,班主任签名,在班级正式施行。那么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适当加入惩罚教育,加大对优秀的同学进行宣传,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同学自己互相竞争。这样对班级的早读、晚自修等纪律具有很好的约束力,使学生能有个和谐的学习环境,班级有个良好的班风、学风。

(3)形成班级口号、班风,形成班级特色,强化专业特色。

(4)每周出一期黑板报,每半个月出一期本班的班报,这样可以为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对增强班级凝聚力,优化班级学风、丰富校园文化。

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要看班级布置情况,更重要的是看这个班集体的学习环境、班风、学风怎样。学生是否学的快乐、是否和谐快乐的发展。

2、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我特别重视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管理班级时,学生敢说话,有话说,愿意说,我和学生不但是师生关系,而且也是朋友关系。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进步,为班级进步共同努力。我在碰到学生问题时善于换位思考,从学生立场出发,用他们的思维考虑问题,按他们思路去理解事物,同时升化赏识教育,用心去和学生交流。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班集体,从而达到我的教育目标。

3、互助友爱的同学合作关系

现在的学生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也拿他们当心肝宝贝,因此孩子们得到是亲人无限的关爱乃至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他们想要什么都尽量满足他们,造成了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劳动不积极,没有合作精神,不知道关心别人等。班级文化建设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同学自律、自立、自理能力。首先我在同学刚进校时就进行“六爱”(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同学、爱老师、爱家长)教育,让他们心中有爱,学会感恩。通过班级活动、学习小组来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举办班级竞赛,建立公平合理的比赛机制,让学生养成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得到全面发展,以后能更快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7

自1999年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 10年的扩招之路也带来诸多问题, 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就业形势普遍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 已成为社会性问题;大学生精神空虚, 人生价值观迷失, 引发道德方面的质疑;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高, 面对不平等竞争, 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让我们对当今的教育不断地进行反思。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优良的品质, 使每个学生成为有个性和魅力的人。人文主义方向将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必然。

二、概念的界定

班级文化, 是班级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观、制度规范和班级外部形象等的总和, 决定着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 影响着成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李国梁, 2008.6) 。班级文化从对内和对外角度来看主要有两大作用:内部整合使成员发展成一种集体认同感;对外适应外部环境, 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卡梅隆和罗伯特·奎因, 以两对对立价值维度 (灵活适应和稳定控制;内部整合和外部竞争) 可以将群体文化 (班级文化) 大致划分为部落式文化, 注重内部管理, 关心成员。领袖被看作导师, 通过情感和信任来维系关系;临时体制式文化, 成员在动态的场所生活, 领袖被看成革新家, 鼓励个人创造和自由;市场为先式文化, 以结果为导向, 很强的竞争性, 高功利性;等级森严式文化, 人们在正规的工作场所工作, 一切按照程序, 好的协调者被看作领导, 管理重点是维持稳定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划分为以上4类, 或是4类的叠加。本文以评估表和该模型为分析工具, 深入分析大学班级文化, 以更好地理解大学教育。

三、大学班级文化的评估和剖析

本文在对卡梅隆和奎因教授开发的文化评估工具的基础上从群体对象、名称、内涵等进行改造, 从而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评估主要从6个要素出发, 要素建立在班级如何工作的理论框架和文化赖以建立的价值观基础上, 评估表包括6个维度:班级主要特征;班级的领导能力;班级成员的管理;班级的凝聚力, 关系维系的依据和基础;班级的战略工作重点;班级成功的标准。

评估的具体操作有下面几步:

A.评估表的6个指标, 每个赋予100分, 每个指标由A、B、C、D (分别代表四类文化) 使100分在4种文化间权衡.

B.分别以现状和期望状况为参考系, 将现状中所有A分数相加, 除以6, 换成百分制。B、C、D也由同理可得。公式:A=∑ (A1+A3+……+A6) /6, (B、C、D同理可得) , 将期望中所有A分数相加, 除以6, 得到平均分。B、C、D也同理可得。

C.以此分别得到两组数据。通过对现状和期望的比较来开展分析。

随机选取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在内的几所本科高等院校的24个班级 (包括文理科) 的班级文化进行评估。以班级为单位, 分层分段, 发放评估表150份, 回收有效评估表144份, 问卷有效率96%。以下分别以现状和期望为基础的两组不同的数据, 分别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平均值的次序排列。

A类现状26.92, 25.83, 24.19, 25.58, 25.62;A类期望值31.43, 31.17, 31.96, 32.08, 31.66。

B类现状20.06, 20.22, 18.91, 20.64, 20.41;B类期望25.08, 21.58, 24.60, 23.80, 23.77。

C类现状:25.49, 24.13, 27.22, 25.81, 2 5.66;C类期望19.82, 18.39, 19.02, 20.75, 19.50。

D类现状27.12, 27.12, 30.05, 25.30, 27.40;D类期望23.60, 24.41, 24.26, 21.22, 23.37。

根据现状和期望的平均值建立对立价值模型 (见图1) :

注:虚线为期望文化, 实线为现状文化

(一) 总体样本指标的分析

从期望的总体数值看, A类文化为31.66, 期望之中, 同学们希望建立以部落式为主导的文化, 在友善的场所工作, 分享劳动成果;领袖被看作导师, 成员自觉承担义务, 彼此通过情感、信任来维持关系, 凝聚力和士气非常重要。而等级森严式文化和临时体制式文化比重较大, 看出成员们希望维持一种稳定的运作方式并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现状中A型文化只有25.62分, 等级森严式文化却高达27.40分。这样形成AD互换, 可知现实中大学生的生活工作是以政策、制度、学校的规定、课程的安排联系在一起, 维持稳定、可预见性的关系, 不是通过情感、信任等来维系。这比较类似于公共部门的文化, 如法院、检察院等, 而不适合于教育机构, 这不利于本科生的成长。

(二) 差距和强度分析

在平均值数据中, A为正差值6.03, 即现实要远低于期望, C型出现负差值-6.16, C类文化特点是, 以目标为导向, 竞争力强, 功利性高。大学生中表现出对利益的追逐, 高功利性, 以取胜、击败对手为成功标准。这不符合理想的文化, 不利于本科生的成长, 尤其是以道德精神为主流的人文精神的培养。D类等级森严式, 出现了-4.03, 说明现实中D类文化过于强势, 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被政策、制度、学校的规定来维系, 而不是情感和信任。B类文化即临时体制式文化, 出现正值3.36, 该文化特别要求创造能力, 出现3.36的差值。大学生创造力与期望的差距, 大多表现是创新的思想无法以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等级森严式文化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由。灌输式为主的授课方式, 讲师无法与学生做到良好沟通, 正确引导, 积极鼓励。

(三) 分层分段观察A类文化的演化

理想期望中证实A类文化, 部落式文化是主流。从4个年级学生的数据中观察A类文化的变化有实际意义, 据统计数据如图2所示:

现状中A类文化先降后升, 一年级的最高点降到三年级的最低点, 然后开始升高, 但达不到一年级的高度。四年级的得分与平均值接近, 分别为25.63和25.58。而期望差这一指标正好相反的走势, 上抛物线, 在三年级到达最高点。四年级期望差与平均值又出奇接近, 分别为6.5和6.03。在不考虑学校大的变革, 生员差异性的条件下, 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大学四年班级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部落式的文化感越来越淡漠到四年级逐步回归, 期望差距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最高, 四年级回归, 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

(四) 文史类与理工类之间的比较

文史和理工类的文化没有多大差异, 但在A类和C类中出现一些差异。A类也即部落式文化, 理工类26.05对于文史类24.90, 相差1.15, 理工类有一定优势。A类期望差, 理工类8.28要远高于文史类4.56;理工科学生的部落式期望感要远高于文史科学生。C类文化中理工类的25.07低于文史类的26.59, 期望差也是理工类的-7.5大于文史类的-6.27。总体上, 理工类的文化组合更加靠近总体样本的平均值组合。从理工类和文史类的期望差值上看到, 理工类学生的期望差比文史类高, 理工类的学生更加不满足于现状。

四、尝试性的应对策略

(一) 构建学习型班级, 变革班级文化

学习型班级的实质是不断增强成员的团队能力, 去实现内心的热望, 其内涵是一种精神力量, 人们真正相信自己, 创造奇迹, 以高质量的协调和合作为基础, 建立高度的信任和理解。这里引进学习型组织理论来变革班级文化, 首先确立共同的愿景, 围绕愿景, 形成心智模型, 再根据新愿景, 进行系统思考并设计出实现班级新愿景的系统结构, 然后具体落实每一结构, 使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二) 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可作为学习型班级构建的一个板块, 也可独立使用。团队作为一个共同体, 利用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 解决问题, 达到目标。团队共同讨论、冲突、决策、制定、沟通、创新、领导, 这些互动有利于提高沟通与合作, 增强成员参与性, 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要注意, 团队与班级的关系, 团队能力问题的关注, 尤其是团队能力的多样性, 成员责任感和信赖精神的培养。现实中, 团队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班级的协调方面已起到诸多成效。

(三) 积极正确的引导

作为高校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青年而言有较成熟的心智, 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但是普遍缺乏社会阅历, 面对挫折、失败表现出消极、沉落的心理, 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此外, 由于个体差异会使个体应对各类问题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 这就要求正确的引导。班级领导式人物必须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以便个体做出合理决策和判断。

总之, 大学教育一直是个“怪圈”, 无法就变革班级文化培养出完全符合社会价值观, 满足各类事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因为教育是一个工程性的事业, 这要寄希望于优良的学前教育、中高级教育和大学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本文从班级文化角度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 从现实到理想, 从物质到精神, 以此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事业, 了解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美) 金.S.卡梅隆, 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美)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窦胜功, 张兰霞.组织行为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梁燕玲.路径、框架、模型: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2) .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8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 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会改造, 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 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锻炼, 道德习惯的形成, 知识才能的增长, 法律意识的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平常的意义。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 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 必然要摆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成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矛盾和斗争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斗争实际上是各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因为我们的学生原来都是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学校, 即使来自同一学校, 也是来自不同的教学班, 也就是说他们是带着原有的文化和观念来的, 在重新组成一个班集体之后, 原有的文化观念要重新整合, 并接受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班级文化, 那么矛盾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当今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 学生通过社会大众传媒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要求学生接受的文化也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因此, 班集体中存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比较正常的, 我们不能强制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某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念, 而应加强引导, 使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同时又要容许与这种价值观不相冲突的其他价值观的合理存在。作为班级文化的主要设计者, 班主任在处理各种文化冲突时的艺术, 对建设新的班级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成

中学班级文化, 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 从纵向看, 也应分为三个层面, 即: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

1、物质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环境, 培养良好性情。

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 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首先, 教室内桌椅、书本及其他用具的摆放必须整齐;其次, 教室内的地面、墙壁及窗户等应保持洁净。而要做到这两点是不容易的, 它要求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班里的师生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规范行为和社会公德心, 必须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因而实施这一要求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分步推进。如在早期应落实一些基本要求, 如地面无杂物、痰迹, 墙面无污渍, 桌椅无刻印, 门窗无积尘, 卫生无死角。学生天天打扫教室, 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物和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教室、保持教室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慢慢形成, 接着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日常治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卫生打扫用具隐蔽化。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造就了一个更为安全、舒适、明亮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学生进一步养成了“文明守序, 按规定行事”的习惯, 从而提升了学生真、善、美的品质,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营造团队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 人人参与制定。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 (如:班规、细则 (如《学生考核细则》) 、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 它是教室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体制定班的班规, 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 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对于制度文化既要强调宣传教育, 也要认真加强制度建设, 有关各项制度、细则的设计, 公布前要经过班级全体学生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后, 方能执行, 以达到共建的目的。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 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 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不能不具备这种素质。为了同现代社会接轨,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培养这种意识, 造就这种素质。

3、心理文化建设——设计文化情境, 创建文化氛围。

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即观念形态层,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要达到班级和谐心里文化建设的目标, 应渗透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 制作成一幅幅壁挂, 点缀着教室的四壁。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 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学习园地”的定期更换, 利用同学们的创意, 选择一个主题及一组色彩, 设置了一系列专栏。每一期都能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爱好, 学会鉴别、学会选书, 多读书, 读好书, 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有效率地读书, 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现象,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可建立班“读书角”, 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 集中放在书架上, 进行交换阅读。这样, 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 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利用各种座谈会, 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身边发生的人与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素质, 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加以引导, 促使他们看有所悟, 学有所知, 取长补短,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自身素质。

建设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 篇9

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能够引领大家共同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主任应该以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为着眼点, 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搭设舞台,让他们一展风采。我所带的班级采用小组值周式管理制度,各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值周期内共同管理班级内的学习、三操等一切事务。学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总是尽最大努力管理好班级,同时为了使自己的管理见效果,在学习、纪律方面你追我赶、互相监督,争当先进者。学习小组的成立,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更多地感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期望, 激发更强烈的进取心,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而班级其他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增强学习和管理班级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人人争当管理者、人人都是三好生的良好局面,促进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形成。

其次要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不一定要如何远大,但要尽可能成才,最起码要成人。少讲大道理,多讲他们身边能看到、能听到的人和事,以此激励他们立志成才,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就要深入学生中,多与学生谈心,多从家长或同学口中了解学生,或从其他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是什么。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契机,在言语中启发他们,在精神上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品行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对于他们做得好的方面,要在班会上放大后进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而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有时候班主任可以利用肢利语言鼓励学生,当他某件事情做得好时,班主任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手势都能给学生巨大的鼓舞。

二、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班级是一个有共同奋斗目标的集体, 班级文化建设体现的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集体在学习、个人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体现,为了让这个集体实现它的目标,让一个集体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必须有“硬”性的规章制度,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是这个集体文化建设的保证,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我采取的办法是共同拟订班规,体现自主意识。

为了体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我班的管理制度是在我和班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通过大家的统一协商,我们制定了符合我班实际的管理办法, 我班实行的是班委会组织下的小组管理模式。我们按照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男女比例等方面优化组合。整个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小组人数都是六人,其中一个小组七人。小组内设小组长,并让小组长确定一名自己的得力助手当副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职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开展班级管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副组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助组长开展工作。

我非常重视小组长的作用, 每周都召开一到两次小组长会, 认真听取组长在管理上面临的困惑, 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执行自己的政策,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小组长管理,小组长真正实行竞争上岗。小组长工作能力弱,凝聚力不强,整体成绩下降就有可能面临下岗的危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班级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班级文化建设有序推进。

三、凸显班级特色的文化宣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升华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 我们对凸显我班特色的文化建设成果及时对外宣传,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和成就感。在班级文化成果宣传中,我们提出“凸显班级文化,展示班级风貌”的思想主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展示。

1.充分利用墙报展示文化建设成果。我班的板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展示一周、半学期和一学期在学习、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同学的先进事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这一部分同学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另一方面给其他学生树立奋斗的榜样,已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墙报的另一部分用来宣传一些班级时事要闻或庆祝一些重大节日,如教师节来临时,班会利用这一部分板报做好教师节的宣传工作, 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对于班级内近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学生会在团支部的带领下撰写班级新闻和评论,及时张贴出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记录了大家在校的生活学习片段,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 办好各种社团活动是我们班级文化宣传的另一窗口 ,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爱好,我班成立了“棋知天下”、“第四空间”等各类文化、艺术、体育类社团活动。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班级气氛,提高思想认识。

3.以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元旦联欢晚会,我班在参加的同时, 有意识地组织大家参与文艺节目的排练与表演,使大家在不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优点和才艺。

总而言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还能为形成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道理,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是创造人才产生的土壤,是学生在创新生活中的最初实践, 它是即将汇入人类创新之潮的涓涓溪流。

摘要:班级文化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主任作为自己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10

一、利用各种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所谓班级和谐文化, 主要指的是班级内部师生、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彼此尊重, 相互配合, 实现共同进步。建立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班级文化时,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避免以个人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行为。为此, 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 强化团队意识。

比方说,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体验团队精神, 设计组织了一次《无敌风火轮》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 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队, 每个队的人数相等, 游戏需要的材料是废旧报纸和胶带, 由每个组学生相互配合制作一个可以把全队成员全部容纳进去的封闭圆环, 最后队员们合力把圆环竖立起来, 按照事前画好的路线滚动到目的地, 先完成的一队获胜。老师首先明确了游戏的规则, 然后由学生自由地完成游戏。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 每个队先推选出一个小队长, 对于制作圆环的任务进行分工, 学生们之间密切地配合, 有负责圈报纸的, 有负责粘连的, 而且非常细心, 但开始没有经验, 粘接好的圆环会断掉, 面对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小队长的指挥下, 积极地寻找原因, 重新粘接, 完成圆环的制作之后, 每个小队就小心翼翼地滚动圆环, 孩子们非常聪明, 让个子高的同学扶住圆环的上边, 个子矮的同学扶圆环的下边, 慢慢地把圆环向前滚动。最后四个队都先后到达了终点, 顺利地完成了游戏。老师引导学生们反思游戏过程, 寻找输赢的原因, 总结在游戏中的收获。有学生说“小队长的指挥很关键“”团队的配合最重要”。学生们在反思过程中, 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理解了团队精神。

由此看来, 小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是没有抵抗力的。选择一些体现团队精神, 需要同学配合才能完成的游戏, 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团队的力量, 体验合作, 激发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组织班级集体活动, 促使学生关心集体

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 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集体, 关爱同学, 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 为了建设和谐班级文化,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关心集体, 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比方说,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集体的意识, 除了平常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大扫除之外, 还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精心组织了一些集体活动, 例如, 让学生们一起装扮教室, 组织学生进行爱心募捐活动等。在学生们美化教室的过程中, 老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想法, 一起来思考怎么把教室装扮得更加美丽。有学生出了很多好主意, 主要包括:在教室墙上开辟各种专栏, 从家中带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装饰品, 用来美化教室, 建立班级图书角等。学生们不但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积极地为集体活动出谋划策, 并且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们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 不但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美化了教室,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增强了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 增进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 从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班级风气。

由此说明,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集体活动, 激发集体意识, 学会爱护集体, 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与同学携手, 积极地为集体争光添彩, 逐渐形成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亲身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是一种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 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班级文化, 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的焦点等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 增强学生对班级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

比方说, 为了培养学生爱心, 学会关心他人, 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家长好帮手”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进行记录, 看哪个学生做得最多, 最好, 并且与家长沟通, 请家长配合, 给学生提供机会。经过一周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做了很多事情, 在丰富自身的生活技能的同时, 最重要的是亲身感受到了父母长辈的辛苦, 学会了从小事做起去关心身边的人, 懂得了感恩。家长们反映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变得懂事了。

由此发现, 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对于和谐文化加深了理解, 增强了友好互助的亲身体验, 最终形成以和谐为灵魂的观念体系。

加强班级建设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 篇11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制度;班级品牌;构建

班级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的有效阵地,是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集体。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渗透于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班级成员始终。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组织品味和境界的关键。高校辅导员要发挥班级的重要作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班级文化。

一、正确认识班级文化、把握班级文化的实质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前提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是班级在建设实践过程中,由班级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学生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感觉氛围、班级形象的总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决定着班级的发展方向,支撑着班级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指引。价值观、价值主张的实现是通过班级学生的具体行为模式来体现的,正是由于全体学生几年形成的行为习惯、支撑班级生存发展的行为结果,才形成全体学生认同并习以为常的心智模式,才使得班级文化得到真正的体行、固化和延续,成为支撑班级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凝聚力。共同的感觉氛围是组织群体共同的心理契约,形成了大家习惯的感觉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带来支撑班级发展目标的有效行为的同时,也使得班级内部的学生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形成大家舒适的、喜欢的感觉。在共同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下,班级的组织特征也会以其特定的班级形象向外部展示。班级形象同样是班级的价值理念、班级学生行为模式的结果和表现,是学生共同感觉氛围的外在延伸。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正确认识班级文化,把握班级文化的实质,是班级管理者构建班级文化的前提。

二、掌握班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整合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共同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人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整合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重点放在一年级的第一期。一年级第一期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阶段,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点,各人原有的心理准备不同,适应力不同,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同;同时这在个特定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它需要在大学时期进一步自我完善和自我校正。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快速准确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完成体现在思想政治领域,即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的导向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其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等,都将成为青年学生发展和塑造自我的重要“社会参考系数”。辅导员应及时整合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整合,实质上就是每个学生个体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重新结合和安排的过程。整合目的就是形成正确的共同的价值理念,保证整个学生集体的稳定、协调、有序、团结、奋进等,为班级文化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精诚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关键

学生班级和党团组织干部是学生骨干队伍,是协助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的助手,更是学生、班级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一支素质过硬、精诚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对于建设班级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的产生,首先要在学生班级和党团组织干部中形成;班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更需要学生班级和党团组织干部的共同努力。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真正体行、固化和延续,共同感觉氛围的舒适、融洽和和谐,良好班级形象的展示,班级文化的制度化体现,离不开学生班级和党团组织干部这支核心力量带领全班同学长期共同奋斗。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精诚团结的学生骨干队伍,班级凝聚力不可能形成,班级文化建设将成为空谈。

四、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制度管理是构建班级文化的保障

班级和党团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为规范和约束的制度保障。群体中必定存在行为准则,把班级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感觉氛围、班级形象等采取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用柔和形式规定出来,形成班级的管理制度,会令我们工作更加规范。完善的班级制度将使班级文化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制度的制定是基础,执行是核心。制度的落实需要控制好几个环节:1.是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通过奖惩手段来加强制度权威。2.是对制度执行进行有力监控。可以通过强制手段将学生行为引向制度规范的轨道,甚至可以邀请全体同学参与到制度执行监控中来,通过舆论压力推进制度的贯彻,3.是对制度进行评价与调整。对于已投入“市场”的制度,应该对其进行定期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增强制度的现实效用。

五、结合班级特色,打造班级独特的品牌文化是构建班级文化的目标

1.建立班级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班级结合自身特色,设计自己的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徽、班歌等,将它们应用室内布置、宣传栏、旗帜等方面,成为班级的标志,达到传播文化理念、塑造集体形象、增强集体归属感。

2.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成员要承担起责任才会更爱这个集体,才会有主人翁的感觉,才会认同班级文化,才会因为班级文化氛围的不够理想而做出积极努力。

3.以学生为本。班级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应当是“以学生为本”。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才能成为优秀的集体,只有真正关注于“人”才会赢得人心的凝聚。

4.体现快乐、和谐和奋进。只有快乐、和谐和奋进的班级文化才会成为每位同学都认同的文化,每位同学都遵守的文化,每位同学都乐于接受的文化。

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班级文化不断地得到提高。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篇12

以学校规章制度为载体, 结合本班情况对班级制度进行深入和深化。我校是市各类学校中班级文化的先行者, 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规定, 包括德育积分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学生各类先进评选制度等。因此, 我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基础上, 加以细化, 制定了符合学校及本班的制度。

德育积分制, 在德育积分实施细则中, 对各类为班级服务的、在校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加分奖励, 对违反学校规章的进行扣分惩罚, 以量化来衡量学生的日常表现。值日生日负责制, 卫生包干区责任到人, 以天为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学生各类先进评选规则, 以德育积分为基础, 在班级德育积分前50%的学生中, 由师生共同投票选举产生, 其中教师占30%, 学生票数占70%。此外值日班长制、班干部分工制度等一系列细致的制度构成了班级制度。

二、有效地执行班级制度

虽然制定了健全的班级制度, 但如果不能有效实施与执行, 则制度就会流于形式。在执行制度时, 关键在于掌握好“立”与“破”的尺度。

1.“破窗效应”: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 如果一栋大楼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 又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 这栋大楼的玻璃会被打得一片狼藉, 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任何系统、制度不管多么严密, 只要存在“破窗”, 那么这个系统终将遭到破坏, 那么我们制定的班级制度就无法“立”起来。因此, 对于背离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理念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防微杜渐是班级制度“立”起来的根本。教育无小事, 事事是大事。学生都是带着“成龙、成凤”的良好愿望走进学校的。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 少数学生爱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 挡不住诱惑, 放松了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吸烟、喝酒、早恋、拉帮结派、通宵上网、玩游戏等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地出现, 作为班主任不能熟视无睹, 要引起足够重视, 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仅需要班主任的“明察秋毫”, 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 我经常结合家长的力量来解决问题。2013年12月, 我校举行了七年级家长会, 会前我准备了一些我班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若干个问题:抄袭作业, 作业未及时完成, 早恋等, 以及家长能配合我做的事, 并将其做成ppt, 会上家长感触良多, 会后的一个月, 班级的学风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本学期我班还建立了家长qq群以加强家校联系。

防微杜渐, 有时也需要科任老师的辅助。虽说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 但有时往往会一叶遮目, 而科任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 在所任课堂上总是会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发现。在与科任教师的沟通中, 我了解了我们班学生原来也有他们可爱、活泼、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也发现了他们周末作业敷衍等不足。

2.“护花原理”:

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 有一座公共花园, 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 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 游客中总是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 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它的美丽, 就被折了下来。为此, 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立了许多的牌子, 上面写着诸如“摘花可耻”、“摘了花朵, 丢了修养”等类似的警示标语, 然而花朵还是继续被摘下了许多。后来, 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 向他诉说了苦衷。于是, 威尔逊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标语, 如:“花朵的自然之美, 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把花朵留在枝头, 让美丽留在心灵”, “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 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公园的管理者用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 奇迹般地, 这个公园里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变化, 折花的人很快减少了, 美丽的花朵在公园里安全地竞相开放。“护花原理”在班主任工作中也给我很多启示。如果说“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影响人, 那么“护花原理”则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感化人, 制度的执行, 需要让学生在内心真正乐于接受, 因此执行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坚持“立”制度时, 我发现班级出现了如下情况, 我为了严格执行制度, 常常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 就绳之以“法”, 学生会觉得我缺乏人情味, 有时会形成对立;有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 却也很容易铸成学生屈服于现成的制度、迷信于权威、做事循规蹈矩的僵化思维, 没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制度建立时间过长, 已经不适用, 或学生产生了惰性。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 人是活的”。我们要让班级制度“活”起来。

首先, 制度的制定不是一步到位的。一开始制度由班主任制定, 在实行一段时间后要与学生交流, 随后进行修改。以我们班的德育积分制为例, 学校制定的德育积分制扣分有38项之多, 加分却只有7条, 一个月后, 班里的学生告诉我很多人都背了很多“债”, 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不如增加点加分的项目, 如帮助打扫卫生、作业完成的出色等都可以加分。吸取了学生的意见修改后, 学生对德育积分积极性更大了。因此, 不论是建立制度时还是完善时都要注重效果, 发现漏洞就要及时补救。

“鲶鱼效应”的启示。如果班级内部缺乏活力, 制度效率低下, 那么我们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 让它搅浑平静的水面, 让“沙丁鱼”们感到危机重重, 从而为了生存而运动起来。

以班干部建设为例, 在建立一支班委队伍后, 我们可以再在班中每周选一位同学作为监督人员, 直接向班主任汇报班级中各方面的情况, 以刺激班委成员的活力。

三、结语

只有“立”规矩, 防微杜渐, 才能成方圆;但也需“破”规矩, 以生为本, 才能真正让班级焕发活力。

摘要: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完善民主的制度往往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但制度有其一成不变等缺点, 在班级建设中应注意“立”与“破”。本文从“破窗效应”、“护花原理”出发, 探讨两者在班级建设中的关系与作用。

上一篇:高校社会满意度下一篇:规范化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