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2024-08-15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精选11篇)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1

一、微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微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出现了微博、微信等平台,这些平台的交流产生了大量的微信息,从而形成了微文化。微文化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给高中生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1)微文化的“快餐化”

微文化给高中学生带来了“快餐式”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缺少了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得到的仅仅是直接获得微文化的快感,快感过后缺乏了对文化内容本身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微文化的片面化

微文化由于其入门低、创作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创作出的作品也良莠不齐,往往带有自身的片面观点,甚至是错误、激进、反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严重干扰着学生的思想,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甚至是偏激、错误的想法。

(3)微文化的依赖性

微文化与班级文化相比,对学生会更有吸引力。微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可交流的平台。如微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他人交流,很容易对某一问题产生共识。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对微文化产生过度的依赖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出现精神障碍等疾病。

2.微文化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

微文化走进校园,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使班主任的工作越来越复杂。我们经常看见有学生上课玩手机,一问不是在发微博,就是在发微信;有的学生为了刷“朋友圈”甚至上课也不能离开手机,对微文化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一旦离开,人就会变得狂躁。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的班主任和家长在一起解决孩子手机使用等问题。我们还看见有学生一次次保证上课不玩手机、后又食言的问题。如此之多的问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影响着班主任的学科教学,牵扯了班主任过多的精力,让班主任感觉到劳累不堪。

3.微文化对班级的影响

在班集体生活中,学生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私密的交流方式,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这种“小团体”没有语言的直接交流,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传播彼此的想法,达成共识。“小团体”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也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发展趋势。

微文化通过对学生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班主任工作与班级建设,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

二、微文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1.微文化的“小微”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小微时代”。微文化是小微时代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讲,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小微文化。微文化虽然具有“快餐式”的特点,但能够“填饱肚子”,满足学生的需要。

2.教师理念的守旧,缺乏对新生事物认知的引导

班主任通常都把管理好班级作为首要的任务,即学生听话、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好等作为班级管理好坏的标准。在今天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立德树人。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德育理念,学习和接纳新生事物,加强对学生的疏导,而不是“堵”。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建议。

3.班级文化生活的单调性,导致班级精神的缺失

在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很多班主任的理念不够先进,导致对班级精神文化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正是这种可怕的认识,才让外来的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于学生情感的缺失,班级的精神文化发展从而也遇到了瓶颈。

三、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1.更新观念,体现学生主体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班级全体师生共同思想的体现,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也是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建设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文化。

学生也应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将班级文化等同于简单的班级布置,要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每个人的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师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需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做班级管理的引导者。有关班级的事情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事物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分散外来“不良的”微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2.创新“常规阵地”,体现学生主体

(1)创新班会课,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第一,师生共同制定学期班会课计划。

班会课不是随意开的,它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班集体建设服务。所以,像“班级如何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等都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来解决。在开学初,师生围绕班级建设来确定本学期班会课主题。学生参与计划制定过程,既尊重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以寝室为单位,组织班会课。

为了避免班会课的随意性,班主任可以以寝室为单位,精心选择主题和设计班会课,分阶段完成班会课。这样的安排能够发挥寝室每个成员的特长,在准备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成长。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就形成了寝室文化。不同的寝室文化,就构成了班级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创新墙壁文化,体现学生的个性文化。

班级墙壁文化是以黑板报为主体,以字画张贴等为辅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墙壁文化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成长。

第四,以黑板报为载体,宣传班级文化。

黑板报是班级墙壁文化重要内容。班主任可根据学校的主题安排,布置体现班级特色的文化内容。在此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将每期的主题分配到寝室,由寝室成员共同完成。在完成黑板报的过程中,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打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2)以拓展专栏为辅,展示个性文化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展示学生个性文化,应积极开拓班级的墙壁文化。在班级的左右墙壁上,可悬挂学生书写的励志书法作品或者是绘画作品,并进行定期的更换,满足热爱书法和绘画学生的展示需求。班级的前面墙壁除了《制度文化》专栏外,可以设立《青春风采》展示班级不同学生的特长。班级后面墙壁的小板上,可以设立《心灵桥》等专栏,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进行文字的交流。通过墙壁文化的拓展,展示班级个性文化,体现学生个性与特长。这样,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文化,减少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3.利用校园活动,展示班级文化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班级文化。通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班级干部的组织能力与智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提升凝聚力,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

4.搭建一个平台,拓展班级文化途径

班级文化相对是比较封闭的,为了丰富班级文化,让不同的文化元素走进班级,班主任可以搭建一个学生与家长、教师、班主任、社会人士等交流的平台,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开设《今天,我来讲!》等栏目,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老师进行演说与交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老师间的坦诚交流,化解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些误解,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了解个人的职业规划等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班级文化元素的多样化。通过平台引导班级文化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构建班级自己的微文化,并传播自己的微文化。

参考文献

[1]蔡晓阳.蔡澄.申卫革.班主任工作原理与策略[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王小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2

一、高职班级管理与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1.高职班级管理及其现实意义

高职班级管理是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简称为高职班级管理。高职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好了,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直接受益的是班集体的学生,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至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间接受益的是高职院校,因为基层的班级管理好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它不仅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而且还会由此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班级管理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高职班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制度层面的管理,班级及班级内的学生处于“被管”状态,难以发挥班级和班级学生“自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层面一般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全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班级配有班主任、辅导员,表面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位,但关系并未理顺,如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配合不够协调等。(3)学校的管理规章和班级学生管理制度趋于形式,学生违纪屡禁不止,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愈演愈烈,考试舞弊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些违纪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容低估。(4)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学生活动乏力。

3.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有高职院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高职班级管理者忽视以“礼”育人、以“礼”治班和对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一些高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只知道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处罚学生,越处罚学生违纪越反弹,造成违纪屡禁不止,没有发挥“礼”的软实力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管理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敬畏之心,对教师缺少最基本的尊敬等,这些显然与高职学生缺少基本的礼仪素养、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缺位的现实原因

1.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偏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实际的办学中,由于职业技能的过于突出与被强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淡化了学生个体品质、内在精神的塑造,忽视了把学生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在这种过强的职业导向的高职育人氛围的影响下,高职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偏移。具体表现在:(1)高职管理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比较普遍地关注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少顾及学生个体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2)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作为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忽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课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根本就没有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育人几乎成为空谈。

2.高职学生自身礼仪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高职生大多属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由于生源不足,实际录取分数线可能更低。由于进入高职学习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学习起点要比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里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许多高职生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进高职学习,在不情愿中开始了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些高职生往往喜欢自责、贬低自己,在潜意识中常有压抑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礼仪行为不端,道德水平下滑。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考试转,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主要精力大多花在应试科目上,礼仪文化类课程没有被纳入高考的范畴,自然不在被重视之列。或者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规范的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还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一些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往往自律性很差,不良习气更多,更加缺乏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

3.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位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应试教育与不当家庭教育是造成高职学生礼仪文化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那么高职教育自身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则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缺失的现实原因。在高职教育阶段,受较强的职业技能育人导向影响。礼仪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类的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专业为了突出技能实训,礼仪课的课时一减再减,几至于无。(2)教师的礼仪课教育不到位。一些礼仪课教师由其他教育岗位转岗过来,其自身礼仪文化不够专业。同时,受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礼仪文化课不被重视,导致礼仪文化课教师不能专心于礼仪文化课的教学,常常是不得已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班级管理者礼仪身教不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层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开班会,自己却姗姗来迟,如此怎能教好学生遵时守信。正是由于高职班级管理者自身不注意礼仪的身教作用,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管理乏力。

三、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蕴含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指在历史、社会风俗等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准则。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融入不少现代元素,并在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不容低估。高职班级管理者只有认识到礼仪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1.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人格、塑造自我的一种自我素质提升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礼仪文化教育更是他们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完善高职学生知识结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践行礼仪行为,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让高职学生不仅懂专业、长技能,而且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高职学生按礼仪要求打造个人形象,可以提高自我认识、个人自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再次,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娴熟的礼仪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人际交往中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促进

高职班级管理首先,在班级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随着礼仪文化知识的普及,班级同学人人知礼、识礼、用礼,用礼仪规范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自然会促进班级同学间人际和谐。日常生活中,高职同学间的一些矛盾或纠纷,常常是由于一些学生不懂礼、不知敬人律已、不善于相互礼让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职学生中普及礼仪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用礼仪,以礼仪文化的正能量来铸就新型的高职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班级管理。再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关系的和谐。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承担高职班级管理任务,高职学生自当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当然高职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和合理诉求。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仅关系和谐,班级管理也易见成效。

3.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

自律的重要途径礼仪文化教育在创建和谐班级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让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这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会带来班级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班级整体人际和谐,这就使得班级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推进中产生实质性的工作效益,而班级管理效益的彰显又反过来激励班级学生主动为班级管理服务,促进班级管理上水平。(2)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使得高职班级学生人人知礼、守礼,敬人律已,尊重教师的教学,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高职学生由单纯被管到主动自我管理,达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3)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增进高职班级同学间的融洽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由此增强高职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会增强高职学生自主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礼仪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级管理对策思考

高职班级管理单靠目前的行政和制度层面的管理显然不够,应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高职班级管理的实效。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元素,以礼仪文化治班,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有效管理,提高高职班级管理的软实力。结合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班级管理工作。

1.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应先从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做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仍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为此,高职班级管理者更要树立育人的管理理念,把育人始终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诸多违反“礼”的现象或因学生不知礼、不懂礼而出现的诸多违纪行为,班级管理者理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把礼仪文化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承担班级基层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文化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2.切实提升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

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职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应先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的管理素质,包括礼仪文化素质。首先,在高职班主任、辅导员的选配上,既要注重他们对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同时又要注重他们的礼仪文化育人能力,把那些具备“双能”(班级事务处理能力和礼仪文化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配备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岗位,这是做好高职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对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礼仪文化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素质。在具体的培训安排上可根据工作情况分批次分阶段实施礼仪文化专题培训和礼仪行为实训,把礼仪文化培训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再次,把能否运用礼仪文化育人、运用礼仪文化治班作为对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管理绩效和奖金等结合起来,以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质,以考核促进高职班级管理。

3.完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礼仪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加强礼仪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将礼仪文化课列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礼仪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对传统礼仪吸取“精华”,并与现代礼仪融合,使其更适合现代礼仪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与礼仪实践的结合。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相关的必要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运用礼仪规范时,能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礼仪规范,将礼仪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用礼仪规范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提升境界。同时,将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高职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礼仪知识只有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运用自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适时指导督促规范,将高职学生礼仪实践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范围,并加以推进,促使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提升。

4.礼仪治班,文化育人,内修外治,不断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礼仪治班,文化育人,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礼仪治班,让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融入礼仪教育,并通过礼仪教育,让高职学生对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遵守。(2)文化育人,积极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教室为主要园地,优化班级礼仪文化育人环境。比如,可将教室布置成若干小区,设置礼仪知识园地,宣传礼仪文化知识;设置名人名言区,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以引领学生做文明礼仪之人;设置社会上文明礼仪典型或班内礼仪之星专栏,让身边的礼仪典型教育人、鼓舞人。良好的班级礼仪文化不仅能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感,而且对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3)内修外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内修”即通过学习、实践、践行礼仪,不断修练学生和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如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礼仪文明修身活动等,让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学礼仪,在礼仪活动中讲礼仪、用礼仪,同时注重班级管理者礼仪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中给学生良好的礼仪示范和礼仪文化陶冶。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违礼行为即时规范,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即时制止。通过内修外治,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俊.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提升班级文化建设[J].时代教育,2013(12).

[2]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3]邵甫华.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1).

[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5]徐秋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谈高效课堂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班级文化建设;小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55

一、绪论

在新一轮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教师们不懈探索的目标之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观念,过多的强调教师一味去改善教学管理手段和提高教学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从构建高效课堂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因为“班级文化”是学生交流学习的主要阵地,只有把“班级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别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新方法,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新模式,它有利于用文化的理念来引领学生,实现班级管理从制度文化走向精神文化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发展人”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应当从小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以便形成别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高效的班级小组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在新一轮课改下,着力提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来打造高效课堂。为了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必须通过“小组学习”这一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为此,学习小组的高效决定着课堂的高效,小组文化建设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小组文化建设包括:首先是依照学生平时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富有竞争的小组。其次是指导各小组讨论制定小组组名、组训、组牌、组歌、组规、组徽等。再次是对学习小组进行培训。一是组长培训:召开组长培训会,让小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教给小组长管理小组的方法;定期召开组长会议,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给予小组长一定的“特权”。二是组员培训:明确小组成员所担任学科小组长、纪检小组长、卫生小组长等职务的职责;对组员进行课堂常规和流程的培训;开展集体主义、团队意识教育,树立合作学习观念。最后是实现小组的动态管理,采取正副组长轮换制度,小组内成员竞争上岗。并且实行组与组之间竞赛、相同学号评比等活动。最终在团结、合作、竞争的过程中促进各小组发展和个体发展,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二)丰富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基础,同样,丰富的班级物质文化也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前提基础。为此,丰富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方面是创建一个“齐、洁、美”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是让班级内的墙会“说话”。班级内的每一面墙壁除了悬挂励志性的名言警句以外,还应当摆设学生的作品、班级荣誉等,让每一处均流露着班级的风采、个人的情感。

(三)完善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良好的班级建设离不开严格的班级管理,而良好的管理靠的是制度保障,为此,完善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应当依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以及学校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学生为本班级班规的制定进言献策,然后集体讨论,最终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均参加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四)健全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

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活的灵魂,健全的班级精神文化应当是具有强烈凝聚力和强烈集体荣誉感的班级。健全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建设良好的班风。其次,需要培养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再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最后,需要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师生互敬互爱、平等友好的交往局面。

(五)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良好的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首先是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展现,内容以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最后是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践课引导同学们走进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学习雷锋做好事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行。

三、促使高效课堂的形成

在新一轮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教师们不懈探索的目标之一。然而,在高效课堂的打造的过程中,教师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通过改善教学管理手段与提高教学技能来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却忽视了对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学习、成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效课堂追求学生知识的获得的同时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要教师改善教学管理手段与提高教学技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尊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班集体意识是构建班级文化促使高效课堂形成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班主任需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强化对他们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熏陶。

其次,如何制订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之一。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老师只有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规章制度的讨论、制定到最后的实施,才能够为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创造条件,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

最后,需要利用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课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当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在小组学习团队精神中,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们首先互相介绍,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造型动作、寓意等,让学生们在分工与合作,交流与讨论中形成共识,这不仅是通过形式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构建了班级文化,也是在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四、结语

一个具有强大学习力的班级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文化氛围的班级。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还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小组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创建别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以及强烈集体荣誉感的文明班集体。

参考文献

[1]潘富军.心育有形育心无痕[J].学园.2014,(5)

[2]吴小霞.精心引导,潜移默化--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3,(18)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文化构建探析 篇4

一、班级文化具有的功能

1. 育人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 渗透于学生的一切活动中,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的这种育人教育是不同于课堂教育的, 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 一种氛围, 一种底蕴, 一种育人环境, 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一般的说教。

2. 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以集体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基础, 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 寄托着学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体现着学生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满足学生多种积极的心理需求 (被尊重、归属、交流、发展、成就、参与等) 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3. 驱动功能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 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 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势, 形成内部驱动力,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4. 同化功能

班级成员在班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下, 自觉不自觉产生的与班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规范, 能够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希望模式、活动模式, 这些模式通过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使班级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产生协调和默契。

5. 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制度与规范体系, 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制度和规范一旦形成, 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 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二、如何构建优良的班级文化

1. 充分利用资源, 创设具有人文气息的氛围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 更需要以某种情景为契机, 深入学生的心灵, 引发他们的体验与共鸣。让学生有所触动, 才能改变他们的行动。为此, 适时提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认同性的与校园文化相互支撑的班训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 体现乐学的“快乐让知识微笑”, 体现自主创新的“挑战自我, 敢于超越”以及弘扬志向的“特别有礼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等班训, 都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时代气息及其独特的个性, 其导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可以在教室的墙壁、角落、黑板等地方张贴任课教师的励志语、班主任寄语、班规与班训, 在初三中考前可以张贴鼓舞士气的誓词、挑战书等。

2. 精心设计富有创意、令人难忘的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就是班级活动, 很多积极的文化就是在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显现、形成的。而班级活动的开展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蕴涵了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富有创造性而能让学生深有感触的。形象生动、发人深省、令人难忘的班级活动, 会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也会随之逐渐明朗与彰显。

3. 构建激励机制, 榜样引领

在新型的班集体中, “积极向上”是可贵的班级氛围, 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则是这一氛围生长的肥沃土壤。心理学认为, 激励是指通过刺激, 激发个体心理动力, 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就近景意义而言, 构建并实施激励机制,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班级充满勃勃生机, 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就远景而言, 通过激励机制, 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 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 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 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中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是形成班级文化的催化剂, 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育、宣传体现班级精神的典型。

(连云港市海州职教中心)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5

毓正教育,即“正身、正行、正学、正心、正德、正气”。其中,“正身、正行、正学”,是指要打好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端正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正心、正德、正气”是从人格品质层面来讲的,即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正心”、一种“正德”、一股“正气”。实施毓正教育,大大地改善了学生的习惯与品性,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

在学校“毓正”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也在积极思考自己的育人目标、班级建设规划。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特长、班级意愿以及学校理念,成功打造出一个团结向上、乐学善思的书香班级。

一、了解班情,为“正”探路

不同的原生态班级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班情的正确认识。一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级,笔者就全面地了解了该班的学生特点、家庭组成,并与部分家长进行了较多的交流。经分析,这个班的孩子约有一半来自稳定良好的家庭,这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培养,愿意陪伴以及帮助孩子的成长;有另一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家长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明白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但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去钻研教育技巧,也极难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大部分孩子都由爸爸妈妈管教,但也有2个孩子的管教基本由保姆阿姨负责,5个孩子的学习几乎只靠自己。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班级,学生家庭参差不一,家长素质良莠不齐。最初的学生以及家长差异看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一定会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能力上拉大差距,最终导致两极分化。

在充分了解班级情况后,笔者初步定下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向:第一,要充分调动先进家长的主动性,借助先进家长的力量,形成家长群上正之舆论风气;第二,要逐步转变落后家长的思想观念,找到落后家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体验陪伴孩子成长的乐趣。

二、家校协标,向“正”启航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供了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对他同时产生作用。如果家校能够一致,那么对孩子的导向就会更加成功。

为了打造一个浩然正气、凝聚力强的班级,笔者决定为班级定下一个长达6年的班级目标。为此,在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就向全班家长系统介绍了自身、班级以及学校情况,并清楚阐述打造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的重要性。家长会结束后,笔者给家长们布置了一项新颖的任务——与自己孩子一起,思考班级目标。很快,在班级QQ群上,部分家长有了回应,很多家长都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笔者把所有家长的意见一一收集,并分条列述。

在第二次家长会中,笔者把之前家长们思考的目标一一列出,并重点介绍了其中老师能更好地落实的几个目标,最后,由全体家长举手表决,选出赞成人数最多的班级目标——书香班级。好书如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促自省。翰墨书香养正气,家长们和笔者都希望,借助书香班级,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让孩子能乐学善思,并在书香的浸润之下,养成浩然正气。

三、 各方献计,义“正”辞约

马斯洛曾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至少包括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信息畅达的21世纪,人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突出,家长和孩子也有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班级目标定下来以后,笔者发动全体家长和学生细化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广泛征集意见,全班同学定下了“读经典文,做有德人”的班级口号。再次通过讨论,老师、学生以及家长都达成了一致:“有德人”,应该是具备“孝心、爱心、恒心、诚心”等四种基本品质的孩子。班级目标、班级口号,学生和家长都有份参与,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后,更加积极地为班级出谋划策了。于是,笔者就顺理成章地定下了班级事务的决策方式——“大家提议,举手表决”。发动最广大的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班级建设,使班级核心文化严正公允、易被认可;用简约的话语将班级和新文化概括提炼,便于集体成员牢记于心。

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拟定班集体的重大事宜,可以很好地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笔者在工作开展中,能不断获得家长和学生的支持,也使自己从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 活动育人,养心固“正”

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正文化的建设。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应力求内容丰富,契合班级建设目标,符合孩子年龄与心理特点,还应富有趣味,以让学生喜闻乐见。

为了让“正”之果实能被每一位学生品尝,教师还应当想办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创造机会让所有同学都参与。此外,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给予充分的选择机会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在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的时候,笔者让大家在独自阅读或者与家长一起阅读的时候,把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喜欢阅读,笔者一开始并未规定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凭兴趣,或阅读文学作品,或阅读历史故事,或阅读体育技巧说明,或阅读百科知识,或阅读漫画作品,或阅读新闻报纸……读书心得的记录形式也可以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写成读后感,也可以选择发挥绘画才能绘成一幅画(历史故事可以绘成连环画,体育技巧可以绘成说明图,百科知识也可以用图标说话……),还可以选择以朗读的形式进行录音,或者在读书交流会上把阅读的小故事演出来……阅读的种类多样,阅读的汇报多样,就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当学生拥有了选择权之后,他的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学生个性不同,因此也总能在广阔的选择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以及自己喜欢的阅读种类和汇报方法。

隐性课程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篇6

一、班级文化的隐性课程功能

(一)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

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 是指学校课堂教学的科目, 这种教学科目称之为显性课程。还存在另外一种与之相对的隐性课程, 这种课程“不在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中反映, 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1]既然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为什么还称之为“课程”呢?“就其本意来说, 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 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教育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2]学校中难以控制的“教育因素”很多, 但它们具有教育价值, 可以被开发、利用, 形成课程。我们姑且把这些具有教育价值, 可以被开发、利用而形成课程的教育因素统称为隐性课程资源。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寻找这些教育因素中有规可循之处, 摒弃其消极影响而发掘其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面, 并将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注入其中, 使之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教材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正如里克曼所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 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3]由此可见,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班级文化无疑就是一种富有潜力的课程资源。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但是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这是因为班级文化具有如下特点:载体的分散性 (存在于物质、文化、人际情境中) 、作用方式的间接性 (潜移默化的熏陶、陶冶) 、教育效果的非预期性 (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之, 则阻碍学生的发展) 、教育结果的难量化等。班级文化的这些特点也是隐性课程所具有的, 二者在作用方式、运行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因此, 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具有隐性课程的功能, 但不能等同于隐性课程, 因为只有改造、开发好了的课程资源才能进入和形成课程。因此, 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非常有潜力的隐性课程资源。

(二) 班级文化的课程价值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 智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起诱导、启示、熏陶作用, 且作用效果持久稳定。克服了说教难入人心、容易引起学生排斥和逆反心理的缺点, 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体验中获得教育, 往往能达到润物无声、不言而教的教育境界。这也是隐性课程所共有的特点。

1. 德育价值

教室里的标语, “好人好事”专栏的开辟, 爱心箱、爱心伞的设置让学生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教化。教师的榜样示范、校纪班规的制定以及班级舆论导向等,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

2. 智育价值

教室后黑板上开辟的“知识角”“科技园”等小板块, 由学生借阅和捐献书籍所组成的图书角等, 能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班会、班内知识竞赛等班级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3. 美育价值

当我们走进一间教室, 发现窗明几净, 墙壁四周张贴有序, 窗台上摆放着生机勃勃的盆栽植物时, 这样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容易激起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此外, 师生的仪表美、言语美、行为美等也是班级文化中重要的美育元素。

二、建设班级文化, 丰富课程资源

要开发与利用班级文化这一隐性课程资源, 就要建设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结构我们认为可以划分为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后两者又可统一视作班级文化的非物质层面, 各层次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 非物质层面建设

首先, 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说, 我们需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在订立校纪班规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无条件遵守、服从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抵触和消极的情感体验, 达不到规范、约束的效果。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育德导行, 育德导行的制度文化建设,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而达到品德的养成和人格塑造的目标。

其次, 应高度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和核心层次, 它包括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凝聚班级精神, 它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 是一个班级区别于其他班级的精神特质。我们可以通过实事求是的表扬和批评引导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 让学生主动认同班级的价值标准和规范;通过班训、班歌、班徽、班服的制订, 产生一种“我的班级”意识的归属感和集体向心力;通过班级共同目标的确立, 产生团结进取的内驱力和凝聚力。

(二) 物质层面建设

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主要指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物化反映。它们都是宝贵的隐性课程资源, 物质设施的设立必须体现精神文化的内涵, 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出现。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时, 应做到以下三个统一。

1.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整齐划一的教室环境设置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但往往导致整齐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室布置过程中应让学生献计献策,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做到因校、因年级、因班而异, 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兴趣倾向、年龄特征。

2. 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有的教室在门口张贴着全班同学的合照, 教室里陈设着爱心箱、爱心伞。这样的教室环境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 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教室环境一成不变, 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教育效果自然会减弱;经常变换又会让学生难以适应, 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的不稳定。应该确立动态调整的策略, 如教室的座位定期调整。

总之, 班级文化建设影响课程的实施, 本身又蕴含课程因素, 是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大力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 充分发掘这一隐性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华, 唐晓杰, 吕达, 等.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2]冯丽娟.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及优化[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7

一、手机新闻社区的狂欢式

巴赫金提出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 巴赫金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 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 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 即“第一种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充满了双重的笑, 充满了对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2

在手机新闻社区提供的跟帖区域里, 没有三六九等, 凡人可以说话, 弱者尽情狂欢。每个人平等地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利和表达自由, 网友们不用考虑现实中捆绑住言行的所谓规范, 言平日之不敢言, 所表达出的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一些政策的出台会引起上万人的跟帖, 讨论该政策的利弊;社会恶劣行为则被网友痛斥以致骂的狗血喷头。人们感到平等、欢乐、自由和坦率。很多网友留言“就是为了看帖子发帖子才来的”。这正是巴赫金提出的“第二种生活”, 如狂欢节的价值所言“颠覆等级制, 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 坚持开放性, 强调未完成性、变异性、双重性, 崇尚交替和变更的精神。”3

二、作为狂欢广场的手机新闻社区

与狂欢节紧密相连的狂欢广场概念, 体现了巴赫金的政治理想。他始终关注着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之外的公共空间的建立, 建立理性的“公共社会”。而狂欢广场则是文化意义得以延伸的符号场, 是提供给全民的、无所不包的。

手机新闻社区作为一个平台, 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场所享受平时压抑感受的宣泄。手机新闻社区会选择各种媒体发布的实时热点登出, 不会刻意掩盖事实。针对公众讨论的焦点, 手机新闻社区开辟专门的讨论帖, 供网友畅所欲言。总之, 作为“平民大众的象征”、文化的荟萃地, 手机新闻社区尽可能地提供给网友们更大的自我表达空间和话语权, 是网友们的狂欢广场。

三、“狂欢广场”手机新闻社区的话语

在狂欢广场上, “杂语现象大行其道, 而等级制和‘单一的真理语言’土崩瓦解”, 这种与官方和教会的权威话语相对立的狂欢广场的话语, “广场吹嘘和自我嘲讽结合, 赞美与辱骂结合、粪便形象与广场式的名称列举”等因素充斥其中, 具有两重性。狂欢广场的话语实际上是一声呐喊, 与大众一同开怀大笑, “这是一个完全快乐和无畏的话语, 是一个自由自在、坦白诚挚的话语。”

巴赫金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一书中, 分析了狂欢节的语言, 将之概括为: (1) 公众广场上的大众语言; (2) 赞美与诅咒同时并举的双声语或复调; (3) 弘扬“肉体的低下部位”的亲昵、粗俗、“肮脏”和“卑贱化”的语言。手机新闻社区作为一种网络文化载体, 其语言在这三点上与之相符。

就形式上来说, 手机新闻社区发帖不循规蹈矩, 充满对规范的嘲弄, 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网友将文字、图片、照片、数字、英文、拼音、图形、标点、运算符号任意组合与表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流行一时的用标点组合成的一只无节操的猫, 在各个跟帖中出现, 充满嘲讽和戏谑。

对于传统范式的突破, 也形成了独特的、属于手机新闻社区网友本身的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 正如狂欢节中国王和贵族只有放弃严苛的等级观念和刻板的表达方式, 才能融入狂欢。狂欢节笑话的暧昧性双重性在于, 既有赞美又有诅咒, 既褒又贬。手机新闻社区评论区语言中有许多的插科打诨、反讽、对骂互损, 又夹杂着许多民间高人作出的精致言论、独到见地。那些不堪入耳的粗话和笑骂, 在巴赫金看来具有“自然人性”在文化变迁和转移时期所造成的冲击力。

四、理性看待手机网络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迎合了中国后现代文化潮流下种种“中心”消解的现实, 满足了中国文化失语的饥渴需求, 为解读色彩斑斓的文化景象提供了一把神奇的钥匙。但狂欢化的风靡和受重视并不代表它的学术绝对完美, 而是它找到了适应其学说的社会环境基础。以手机新闻社区为例的网络文化狂欢的确消解了日常生活的种种禁锢, 摆脱了刻板、僵化和等级制的束缚, 主张平等对话, 赋予人创造性思维快乐的重生。但是, 这种狂欢只是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当然, 这种“戴着镣铐跳舞”是必须的, 如果完全达到毫无顾忌地狂欢, 手机新闻社区将成为充斥着暴力反动色情的、极富煽动性的毒瘤。这种网络文化的狂欢的自由只能充饥, 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现实, 不能带来任何的物质抚慰。虚拟世界中的评论也提醒着这一切的虚幻。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也指出, 这种狂欢是短暂有时间限制的, 否则终将无法构成狂欢。

虽然狂欢世界是暂时的、相对的、象征性的, 但其中乌托邦的意义并不因此而丧失, 它的意义正在于它与现实的距离, 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它同时也体现了人类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力量。明天, 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打开手机新闻社区, 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狂欢。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论选/ (俄) 米·巴赫金 (Бахтин, М.) 著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巴赫金:对话与狂欢/ (日) 北冈诚司著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

[3]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 (美) 刘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01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8

一、特色班级文化异彩纷呈

在进行“赏美教育”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根据每个班的班情,制定了不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学校办学理念,例如“净美班”以“净”作为切入点,践行了“美”,确立了“净美”为其班名,班级口号是“净表净心,以净为美”,班级目标是“厉行净美,美美与共”。在班级理念的形成中,班主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本班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贵品质。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来践行“净美”,希望本班学生能够以“镜子”正衣冠,以此来“净面容”“净衣着”;以“文明用语”来“净言语”;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净行为”;以“阅读优秀的课外图书”来“净化心灵”。

除此之外“赏美教育”特色班级还有展现艺术特长的“艺美班”、以劳为美的“劳美班”、盛开礼仪之花的“礼美班”、讲究行为美的“行美班”、以德为贵的“德美班”、倡勤劳刻苦的“勤美班”、与人为善的“善美班”等,班级文化的“小美”铸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大美”。

二、特色班级显性文化让个性张扬

在班级显性文化建设中,除有学校统一要求的“图书角”、“三表栏”、“卫生角”和“荣誉栏”,更有个性化布置。如“净美班”以一幅荷花图诠释了班级理念,以此为背景,呈现出了独有的“镜子”文化,在教室里挂起了一面“净面容”、“净衣着”的镜子,学生在进教室后形成了整理衣着的好习惯;将教室后面的白板当成了一面大“镜子”,为其用粉色卡纸镶了“镜框”,在这面“镜子”中呈现了四个小“镜子”,分别为“净行为”的“净美公约”、时时警醒学生的“净美誓词”、争做“净美”公民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书净心的读书资料卡;教室里的第三面“镜子”是导学生前行的“净美”周评比栏,各组的组长会根据组员的表现从“净面容”、“净衣着”、“净言语”、“净行为”、“净心灵”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比栏的周评价结果进行累积,学期末评选出“净美之星”进行表彰奖励。

这种处处体现班级文化理念的显性布置,装点了教室,形成了一种外在美,却也彰显了各班特色班级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各班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三、特色班级文化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班级文化的特色除了显性文化的呈现,更有隐性文化的浸润,隐性文化的载体就是活动。我校各班借助主题班队会、庆元旦经典诵读等特色活动深化各班班级理念,使特色班级文化臻于完善,如,“净美班”的“诵读经典、净化心灵、孝在我心”、“漫步诗园净心灵辞旧迎新庆元旦”等主题队会和“走近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净美在行动”等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净化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灵,使其向“净美”不断迈进;“墨美班”的“读书资料卡展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扬起了学生读书的风帆。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艺体节上,展示各班班级文化特色的节目表演更是新颖独特、精彩绝伦。“礼美班”的“文明礼仪在心中”手语操、“体美班”的“健美形体拳”等将班级文化做了精彩的展示。“润物无声”的活动中使得班级文化渗透在了每一个学生心中,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孩子们睁开了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互相学习着、践行着。为了及时总结展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亮点,各班编写了《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手册》与《特色中队活动手册》。

在特色班级文化的创建活动中,逐步形成了“静心、养涵、启智、导行”的良好教风和“以美养涵、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的良好学风,学校逐步成为“最能体现师生生命美的学校”。

摘要:<正>笔者所在学校把“赏美教育”作为学校的文化追求,“赏贵在发现,美贵在践行”意思是发现美、体验美、践行美,提出“以美立校,和谐育人,为师生的生命美奠基”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以“赏美教育”为核心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各具特色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9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人性化制度

一、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都是班集体的主人,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集体的形象。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为了选出学生心目中的人选, 我让学生自己选举班委, 选出后, 由我、班委和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制定我们班的班规、今后的努力方向 (争创校级优秀班集体) , 经过这一活动, 既使学生参与到班集规划中来,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律、自强,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促进了学生的个人社会化。

二、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 使班级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班级是个共性, 但也是由学生个性组成的。抓准班级情感支点, 必须了解学生个性特点,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以一方面教育人, 那么就必须以一切方面了解人。”要想对学生施加正确的教育, 首先必须了解、熟悉学生。

三、以情感教育拉近师生距离, 坚持以爱动其心, 以情感其人, 以德服其班

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组成环节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 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 尊重学生, 关心、体贴学生,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情感所至, 金石为开。”教育是爱的共鸣, 是心与心的呼唤, 中学生的情感已接近成熟, 具有区分善恶是非的能力。只要你尊重、热爱他们, 他们就会投桃报李, 给你以尊重。在教学中, 常有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是不足取的。这样只会激化矛盾, 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更加严恶学习, 不配合班主任工作。鲁迅说:“教育植根于爱。”只要教师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 做他们的贴心人, 就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教师的要求就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 并转化为行为习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加强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 实行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要想管好学生, 自身素质必须过硬, 能够率先垂范, 以身作则, 所以, 做为一名班主任, 自身要戒烟、不酗酒, 不参与赌博活动, 仪表整洁, 不穿奇装异服、不化妆, 课上、课下要文明, 不吐脏字、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 平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在音、体、美、书法绘画等方面, 博学多才, 堪作表率。课间、自习课要经常深入班级, 只有和学生经常接触, 才能了解他们的心声, 发现他们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加深师生间的感情, 和学生打成一片。把看到的、听到的, 归类整理, 加以记录。学期初要制订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 以便有条不紊的按计划管理班级。同时, 还要分批分期地对好、中、后进三类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人们常说:“慢火见味道”, 有些话当众说, 学生很反感,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背后慢慢开导, 才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 敢说真话, 敢于曝光自己。这样, 教师才能对症下药, 让学生从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多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认真学习管理班级的艺术, 学人之长, 才能使班主任的思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更好地管理班级。从背后向学生家长、班中学生、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包括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背后往往能了解许多课上、课下了解不到的情况, 例如赌博、早恋等。

为了让班规得到有效实施, 要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个好的领导者, 不是事无具细, 一抓到底, 而是擅于一级抓一级, 层层管理、步步落实, 班干部是学生的自然领袖, 对其他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抓好班干部队伍, 对班级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对班级学生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 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委领导班子。一个成功的班集体, 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 还必须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 作为班主任的助手, 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 工作方法的对错, 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 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

其次, 要使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要极度关心。作为“一家之长”, 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一集体, 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 关心他们。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 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 充满温暖, 充满爱意的集体, 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再次, 班级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有没有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的好差, 都能影响班级的风气, 影响班级的凝聚力。共同目标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个体目标与个体现状的差异体现了学生发展与追求的差异。集体目标源于个体目标, 又高于个体目标。两者的差异又会诱导学生产生新的追求与需要, 调整设置新的目标。

六、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一个班级的优生毕竟是少数, 中等生、后进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由此看来, 如何对待中等生、后进生问题, 中等生、后进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 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 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对加强班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1.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后进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 (即积极因素) 和缺点 (消极因素) 两方面, 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 而看不到优点,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2.因势利导,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 以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后进生也是学生, 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 他们应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 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 作为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厚爱后进生, 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 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 一旦学生发现“有假”, 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 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如果在后进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 善意理解他们, 高兴地接受他们, 一定会促进后进生的进步和发展。

3.爱心为源、奉献为舟

对后进生, 我不但用真诚爱心接近师生的心灵距离, 而且还通过“赏识教育”, 细心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然后进行有效的转化。我班的王×同学, 他虽然不聪明, 但他愿学习, 可是家庭作业又总是不爱写。我了解他的情况后, 学习上及时鼓励点拨, 他犯错误的时候, 我总是耐心讲解, 以情感化他, 以理说服他, 渐渐地, 这名学生真的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 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知道如何听讲了, 家庭作业也按时完成了。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10

一、构建立体性的学习生态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以往学生升入新的年级就要更换一次教室,导致班级文化不能很好地传承和持续发展。为此,学校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打造温馨的家园,积极构建“家园·学园·乐园”三园一体文化,让班级文化的内涵得到拓展、延伸。

各班以ESD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构建学习生态环境。在这个“共同的家”里,有九个标准“配置”:每个班级都设有“公告栏”,让学生和家长知晓孩子在校表现和学校大事;办一个“班务栏”,班级做到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开一块“学习乐园”,定期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专栏;办一个“擂台角”,为学生创设争先的“展台”、竞争的“擂台”;立一块“墙报”,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教师适当指导;设一面“文化墙”,师生照片、美丽墙绘、放飞梦想园,各色设计渗透着师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着师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建一个“图书角(廊)”,营建一种文化气息和书香氛围;摘一句“名言警句”,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氛围;养一盆植物,或红掌,或绿萝,令教室充满生机。

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班级环境进行立体性生态设计,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们的群策群力,形成各具特色、书香浓郁、温馨高雅的班级生态环境。这一过程也对师生家长们进行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尊重人、尊重差异性等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的渗透。

二、构建个性化的班级生态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即尊重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等。我们学校以尊重为源,积极构建个性化的生态班级文化。各班立足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制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小组目标、个人奋斗目标。学校还引领各班开展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服、班旗设计。每个班都设计了富有内涵的精美班徽,如雏鹰之家、向日葵中队、六点阳光等。如一(1)班取名“飞一班”,与“非(同)一般”谐音,寄托了老师、家长对学生展翅高飞、快乐成长、个性发展的美好愿景。他们还设计了一款专属“飞一班”的班印,并在任何“飞一班”的专属“集体财产”,如班级奖状、感谢信、文件、班旗、班服等全部印有“飞一班”的印玺与水印。将班级归属感渗透到点滴之中,使班级精神文化得到持续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班级精神生态。我校还专门编印了一本精美的《梦·徽·行》班徽集,以展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构建开放的家校生态

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领下,积极开发利用家长、家委会、社会等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家校、社区合作网络。

2015年4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优秀家长学校。学校充分发挥“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的功能,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倡导家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亲子沙龙、“爱的守护”家长义工等活动,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共育品牌。为了便于沟通,讨论班中事宜,发挥家长们的积极性,全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Q群、家委群、微信群,从而使家校沟通、合作更及时。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如艺术节、读书节、“六一”嘉年华、体育节、科技节等,节目的构思、策划、场地布置、排练、服装道具、表演化妆以及书写、手工制作、合唱比赛等评委工作,都有家长、社会各类精英人才的身影。

学校社会合作网络形成后,家长们在参与孩子成长教育的同时,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做事的可持续核心素养也悄然形成。一(14)班柏文家长看到教室设计得如此完美,感叹道: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托起家国的未来。这样的家校共建,让我们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这是我们所乐意的,因此我们会更努力,跟孩子们一起加油。一(9)班家委会成立行动纲领——以爱之名,把9班打造成为满满正能量的“阳光之家”,希望孩子在班级这个大家庭能里感受到温暖和幸福,感受到老师和父母所给予的爱。

四、构建师生、家长和谐的人文生态

我校杨光老师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发挥共同的智慧,将班级建设得有声有色。他深知家校合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成长重要性。他筹建班级家委会,招募有爱心、充满正能量的家委成员;召开一次次家委会,使家委们明确了分工,相互熟识,合作平添了默契;家委们调动一切资源,从班费的筹集、班徽的设计、书柜的环保选材、精致盆栽的挑选、墙贴图案的寓意,亲力亲为地上阵布置……首创了实验学校第一首原创班歌,并录制传唱。

一路走来,家长和老师们共同携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班级文化活动,包括户外拓展、野炊聚餐、体验木工活、溶洞探险、收割稻草、卖报活动……增进了班级成员感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家校、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处,关系融洽,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我校利用家校社会三结合、“互联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优势,通过网络、微信朋友圈、校讯通、Q群等方式,大力推广“微家书,传家风”活动。全校3000多名家长热情参与,从1篇家书1人点赞到1封家书高达2866人点赞,从学校发动到家长主动参与,从写家书到读家书、回家书、展家书、演家书……真挚感人的声声叮咛,平凡动人的爱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孩子和父母,积极传递了正能量。

五、构建德文并重的教学生态

我校秉承“为孩子的美好童年服务,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遵循“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校训,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幸福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致力培育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领袖气质”的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

我们深知:一个班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追求,有一种目标。班级是实现“立德树人”管理的最小单位。班主任是整个“立德树人”的引导者,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监督者。我们将“立德树人”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活动,达到思想的共鸣。

手机文化下的班级文化 篇11

一、班级文化的形成

班级文化是班级个体成员进行互动形成的独特文化, 它具有很强的同化力,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和情感。班级文化的形成是“螺旋生成式”的, 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所有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班级文化的生成依次有三个阶段:认知阶段、理解阶段、认同阶段。

1. 班级文化的认知阶段

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共同组成了班集体。对班级整体情况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成为了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教师推动受教育者发展的社会职责, 决定了班主任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体察者和推动者。而学生年龄相近,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似的同质性, 成为了班级文化生成的最初原型和动力。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班级成员展示班级文化。板报、班会、班级的布置、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等这些隐性信息都在传递着班级文化。同时班主任要融入学生、关心学生, 向学生展示一个公平正义、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具有个人魅力的班主任形象, 并要充分利用这些班级文化的隐性文化来帮助班级成员感知班级文化。

2. 班级文化的理解阶段

当人对环境的某些因素产生从众感、认同感时, 环境对人的影响就特别大。而班级文化中的制度性文化、精神性文化、风格性文化这些隐性文化, 渗透在班级文化的各个角落, 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学生必须身临其境。可是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不一样, 他们常常不能理解班级文化所提倡的核心内容, 导致现实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 班主任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班级文化。

实践证明, 班级文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可以将各种文化要素渗透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以各种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人的氛围、真切的心灵交融的形式辐射并作用于学生的具体行为;强调情意方面的学习, 注重情境的熏陶是隐性课程的特征。隐性文化应是丰富的、多样的, 班主任要善于把隐性文化作为班级隐性课程的基本教材, 通过隐性文化中所隐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班级文化。比如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班主任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并在学生生日当天联合其他同学寄去生日卡片, 以身作则示范友爱、团结的班风;在树立榜样的时候更要注意挖掘榜样的深层内涵, 树立不同方面的榜样。

3. 班级文化的认同阶段

班级文化只有被认同才能对主体发生作用。当主体认为班级文化对自己有某种价值时, 才会通过实践表达这种意义, 同时使主体得到满足。班主任可以通过实践促进班级文化意义的生成。比如, 班级倡导班级成员间相互关心, 那么班级可以把这作为一项班规制定下来。成员在实践中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带来的满足和感动, 学生就会主动认同这种班级文化内容;通过班级口号、班服的制定, 产生一种班级意识的归属感和集体向心力, 这样班级成员就会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进一步表达这种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逐步优化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特定环境中, 由师生共同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班级文化的生成过程由两个主体——班主任和学生通过相互交互而达成。班级文化的生成是某种潜在课程的逐步显性化, 是师生之间往复互动的最终结果, 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的。

1. 班级文化是不断调整的

班级内部环境在变化, 学生的认知在发展, 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的感悟在发展, 这些动态因素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内容。班级文化也必须处于不断地选择、转化、更新的动态发展之中。随着班级文化的运行, 班级文化的潜在性对学生的发展与课堂教学可能会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班级文化要不断建构、生成、再建构、再生成。因此, 班级文化在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同时应对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2. 班级文化是存在差异的

《班主任新思维》提出: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 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蕴藏着发展的巨大潜能。学生接受能力、知识背景等的不同, 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是非同步、多向度、不确定的, 学生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程度、发展的类别与发展的类型是存在差异的。班主任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不能强迫性地让班级成员接受某一种班级文化。班主任要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 注重同每一位学生交流、对话, 从而使学生通过沟通、思想碰撞,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比如,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的布置, 这些都是宝贵的隐性课程资源, 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

班级文化存在于每个班级之中, 不同班级的班级文化千差万别, 同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也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隐性文化不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隐性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教材, 加强班级隐性文化建设, 对班级的活动进行精心地组织、安排, 使隐性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丰富班级文化内涵, 更新班级管理方法。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建设者。而班级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新的育人方式,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班主任的职责不仅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促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和转化, 还体现在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隐性课程,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2].石丽.班级文化生成机制研究:潜在课程的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陈震.班主任新思维[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55.

上一篇:历史与真实下一篇:有机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