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2024-07-25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精选7篇)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1

在中学里, 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进行的。一个班集体首先是由若干名集体成员组成的, 但仅仅只有人还不成其为班集体, 只有所有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拥有共同遵守的相关制度以及拥有相容的价值观等时, 班集体才得以形成。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 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会改造, 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 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锻炼, 道德习惯的形成, 知识才能的增长, 法律意识的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治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平常的意义。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和学习, 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凝聚力首先是表现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因而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 必然要摆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成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回避矛盾和斗争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矛盾和斗争实际上是各种文化观念上的冲突。因为我们的学生原来都是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学校, 即使来自同一学校, 也是来自不同的教学班, 也就是说他们是带着原有的文化和观念来的, 在重新组成一个班集体之后, 原有的文化观念要重新整合, 并接受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班级文化, 那么矛盾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当今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 学生通过社会大众传媒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要求学生接受的文化也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因此, 班集体中存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比较正常的, 我们不能强制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某一种固定的价值观念, 而应加强引导, 使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同时又要容许与这种价值观不相冲突的其他价值观的合理存在。作为班级文化的主要设计者, 班主任在处理各种文化冲突时的艺术, 对建设新的班级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成

中学班级文化, 如同其它一般的社会文化一样, 从纵向看, 也应分为三个层面, 即:物质层面——文化的表层;制度层面——文化的中层;心理层面——文化的深层。

1、物质文化建设——创造美好环境, 培养良好性情。

中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 它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和教学的主旨。首先, 教室内桌椅、书本及其他用具的摆放必须整齐;其次, 教室内的地面、墙壁及窗户等应保持洁净。而要做到这两点是不容易的, 它要求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班里的师生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文明的规范行为和社会公德心, 必须要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必须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因而实施这一要求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分步推进。如在早期应落实一些基本要求, 如地面无杂物、痰迹, 墙面无污渍, 桌椅无刻印, 门窗无积尘, 卫生无死角。学生天天打扫教室, 培养学生爱护教室公物和主人翁精神, 树立净化教室、保持教室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慢慢形成, 接着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日常治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卫生打扫用具隐蔽化。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造就了一个更为安全、舒适、明亮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学生进一步养成了“文明守序, 按规定行事”的习惯, 从而提升了学生真、善、美的品质,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营造团队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 人人参与制定。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 (如:班规、细则 (如《学生考核细则》) 、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 它是教室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中学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 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体制定班的班规, 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 同时建立一套制衡和监督的机制。对于制度文化既要强调宣传教育, 也要认真加强制度建设, 有关各项制度、细则的设计, 公布前要经过班级全体学生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后, 方能执行, 以达到共建的目的。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 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 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不能不具备这种素质。为了同现代社会接轨, 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培养这种意识, 造就这种素质。

3、心理文化建设——设计文化情境, 创建文化氛围。

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即观念形态层,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要达到班级和谐心里文化建设的目标, 应渗透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 制作成一幅幅壁挂, 点缀着教室的四壁。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 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时时给学生以启迪。

“学习园地”的定期更换, 利用同学们的创意, 选择一个主题及一组色彩, 设置了一系列专栏。每一期都能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 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爱好, 学会鉴别、学会选书, 多读书, 读好书, 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有效率地读书, 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现象,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可建立班“读书角”, 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 集中放在书架上, 进行交换阅读。这样, 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 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利用各种座谈会, 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身边发生的人与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素质, 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加以引导, 促使他们看有所悟, 学有所知, 取长补短,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自身素质。

总之, 用环境, 用学生创造的四周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幽雅的人文气息, 厚重的教室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如潜在的规范作用、导向作用以及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等) 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班级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2

一、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原则

1. 功能性原则

学校主要包括校前区、教学区、生活区、课外活动区等功能区, 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置, 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的物质功能, 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如校前区是学校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区, 故设计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而生活区则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 创造宜人的空间, 设置较多的圆桌、圆凳, 为师生的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 如大礼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 绿地应多设捷径, 园路也适当宽些。

3. 文化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 运用雕塑、廊柱、浮雕、标牌等环境小品, 结合富有特色的植物来强化校园的文化气息。

4. 可持续性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 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 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 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 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其可持续发展。

5. 多样化原则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 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 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 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

6. 与自然融合原则

校园景观设计中, 应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融合、人与自然环境的亲和。设计中应关注建筑空间的通透、停留休憩空间的布局、绿色景观空间的贯通等, 使宜人的环境渗透到全部校园生活。

二、文化景观小品介绍

1. 杏坛古韵

该小品设计于教学大楼前广场西侧, 是师生由校门至教学大楼的必经之地。其主题源于教育家孔子首次举办讲坛时, 地点在一个杏树林中, 后人遂将这个杏林中的孔子讲坛称之为“杏坛”。之后, “杏坛”便成了传道授业的代名词。

小品形式是在此孤植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杏树, 旁建一小坛, 坛上摆置《四书》《五经》等书本模型, 即表明此处为教育之地, 授业之场所。在此杏树西侧的草地中种植几株小桃树和小李树, 寓意“桃李满天下”。

2. 槐荫书韵

该小品设置于由校门到旗台的通道一侧。此小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原理设计。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 风水学认为居住环境中种植的植物与人的关系较为密切, 种植植物有吉凶之分, 槐是吉植物, 有“中门有槐, 富跚三世”的断语。

小品形式是在大门到旗台的通道一侧, 植一行国槐, 槐树下置一长方形文化石, 石上书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初级中学校训。槐荫浓浓, 书韵幽幽, 学生一边进入学校, 一边享受槐荫带来的清凉, 享受书韵的优美, 视觉得到享受, 心灵受到洗礼。

3. 柳岸舞韵

该小品设置于学校操场一侧水渠边。其主题源于:古有展禽, 身形惠惠。因其院中有一大柳树, 古人称其为“柳下惠”, 其为人正直, 心胸坦荡。“柳下惠”则是道德的代言词。

小品的表现手法是在操场一边的水渠边植一行柳树, 柳林下置一学生进行运动的雕塑。柳枝在微风中轻轻起舞, 学生在树下奔跑锻炼, 寓意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和为人正直的道德情操。

4. 竹露琴韵

该小品设置于学生公寓楼前。其主题源于孟浩然五言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诗句:“竹露滴清响”。“竹未出土先有节, 到凌空处也虚心”, 竹自古被誉为君子。

该小品的表现方式是在公寓楼前植一方茂密的小竹林, 竹林旁置数个供学生休息和弹琴唱歌用的石凳。学生一边享受竹韵的美, 一边受到竹之君子的熏陶, 视觉得到享受, 心灵受到洗礼。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3

班级文化包括了班级的环境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 班级的制度文化。它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 就像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可见, 班级文化的作用, 就象这春雨一样,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滋养和净化。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 面对前面所说的不利环境, 怎样进行班级“特色”的打造呢?我想就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实际做法, 简要介绍一下。

一、班级的环境文化

我利用学校大力推进卓越课堂建设的契机, 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

1.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 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 如盆景、花草等, 让教室充满绿色, 充满青春的气息。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 教室的绿化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小组建设所必须的组牌、组徽、组旗等之外。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 我还特意要求组长同小组成员商量, 利用周末时间亲手制作一些花盆, 拿到教室放到指定的位置, 看哪个小组的花盆养得最好, 每半期将记录考核一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班级增添一份宁静, 一份安谧。无论学生有多么烦恼, 只要一走进这样的教室, 他们就会感受到温馨和舒畅。

2.班级文化墙。班级文化墙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的“宝库”。活动的做法就是每学期给学生发放三次白纸, 让各小组成员设计和制作属于自己小组文化的内容, 然后进行全班展评, 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 评出优胜奖, 并进行小组积分。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了聪明才智, 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一张手抄报, 会让人赏心悦目。无意中看一眼, 不但让人了解了丰富的知识, 也有了心灵的美好享受。

3.班级报刊和图书角。每学期开学时我就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 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和杂志拿出来, 与他人交流。根据同学们拿的书的质量和数量, 小组分别加上1-5分, 而且实行累加。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奉献精神, 又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此外, 每学期举办两次“推荐、介绍一本好书”交流活动。这些举措,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使图书杂志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源”作用。

二、班级的制度文化

(一) 落实午会, 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每天中午的午会和星期三的读报时间, 我要求文娱委员组织好大家积极唱好班歌、校歌和自选歌曲,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使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想象, 提高了良好班级文化建设的时效性。

(二) 注重对班干部的培养, 传递正能量

每学期开学时, 和许多班主任一样, 我也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举, 所不同的是我很注重对班干部能力的锻炼和定期培训。每周五中午是班级的例会时间, 由班长主持召开班委会, 讨论总结本周的班务工作, 布置下周的班务工作, 并由班长或者其制定的人选, 在全班面前用5分钟时间进行汇报。此外, 单周星期三中午, 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班委会, 大家共同探讨班级事务, 对于一些不好的做法, 班主任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这样, 不仅提高班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还增强了班干部的凝聚力和在全班面前的威信。

三、班级的精神文化

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最难的, 一种是把自己的思维和理念灌输到别人的脑海里, 另外一种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前者成功了就成为了老师, 后者成功了就变成了老板。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一直注重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因为我始终坚信: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认同感, 它也就没有国家的归属感, 进而成了外来文化奴隶的对象。相似的, 一个班级的学生, 如果没有班级文化的认同感, 它也就没有了班级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因此, 对学生进行班级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至关重要。

1.提出明确的班级目标。初一上册时, 我班提出的口号是“不求最好, 但求不差”。初一下册时, 我们的口号是“不求较好, 但求更好”。本学期里, 我们制定的班级奋斗目标是“不求更好, 但求最好”, 附带班级在本学期里短期、中期、期末的奋斗目标。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4

一、班级格言:治班方略的精华浓缩

一个有内涵的班级格言是必不可少的, 它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纲领, 班级成员向善、向真、向美的指针, 以及班主任评价个体、集体的重要标准。

我的班级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命运。”2004年参加某个培训获得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陶新华博士的一个重要理念———“态度决定一切。”人们人生态度的偏差必产生严重后果。问题学生必有人生态度的偏差。态度好了一切都好, 于是我移用它作为我班级的格言。然而, 又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冥思苦想后, 自造了后半句:细节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是宏观上思想的进步, 后者是微观上对不足的完善。它隐含着对学生整体素质优秀的肯定, 同时向学生明确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 敦促其严谨、自律、自省, 永远不原谅自己哪怕再小的错误、不足、懈怠。

二、心情雪花:宣泄学生的烦恼

定期实施“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 给学生一张白纸, 畅言自己生活中的烦恼, 愿意的话还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诸如学习焦虑、家长唠叨、交往困惑等都不出意外地出现在问卷中, 针对本文中出现的这些有代表性的情况,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和晨会课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通过此类调查还能发现一些意外的情况, 例如,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在接受“家庭情况问卷”调查中写了一段足足有两千字的话, 诉说着她父亲有外遇, 可以几十天不回家, 对母亲动辄打骂。好在该父亲对女儿还算负责, 满足她的种种生活和学习需求。而女儿却也因此陷入情感的两难境地。得知学生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虽无法使之破镜重圆, 但还是冒着干涉家政的嫌疑跟她的父亲谈了话, 交代了家庭中杜绝暴力的底线, 父亲会意了。教师也许无法彻底消除她心灵中的伤痛, 但重要的是能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 然后教会他们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之后, 我给我的调查起了个名:心情雪花。一是寓意着学生心灵世界缤纷多姿;二是寓意着度过雪花纷飞的严冬, 必是绚丽的春天。

三、给爱心一个理由:是奖励不是怜悯

学校位于江南小镇, 小镇的富饶可从多数学生的穿着看出来。但在强烈的对比之下, 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的穿着更能触动教师的视觉神经。他们一个冬天就一件棉衣, 蒙上厚重的污垢, 看着让人心酸。看到这种情况, 我从班费中拿出一半, 自己再出一半, 共400元, 由3个得力班干精心选购了4件不同的棉衣。而此件事情也就只让这几个班干知道, 并嘱咐他们对其保密。随后分别找这4个孩子谈话, 为了表扬他们在为班级奉献、个人学习提高等方面的进步, 特地奖励他们每人一件棉衣。放学后, 4个孩子分别单独到我的办公室, 道了一声“谢谢老师”, 欢欢喜喜地领走了衣服。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 那仅仅是班主任的面子工程, 但却会把孩子领向自卑的深渊, 背上沉重的心理债务。

四、心理故事:教育方式可以不那么苍白

每天一节晨会课, 每周一节班会课, 班主任的教育措辞想不重复都难。偶然在网上发现了“哲理故事三百篇”, 于是每天筛选一则故事供学生朗读、讨论。

五、每天找几个学生说话: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5

一、自我管理,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 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它是实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班黑板报、教室文化等, 原来都是老师准备材料, 再找几个老师个人认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来完成, 可评比结果不是很好, 我就思考着改变策略, 让学生分组轮流来干, 每个小组从设计、组织材料, 再到完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 结果第一次在学校的评比中就名列第一。这件事以后我更大胆地放手每次活动都多让学生参与, 他们的长处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汶川大地震自发捐款, 感恩演讲全校总分第一, 卫生和校园文化评比也名列前茅, 还有多名学生代表镇里参加全县的各种活动。

有意识地让大家共同来管理班级, 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样, 不仅减轻了班主任命令包办的大负担, 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锻炼了每个人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我管理能力, 接着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真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但这样做, 并不等于撒手不管, 一切由学生做主, 班主任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让自己既成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 又成为班集体中的普通一员, 与全体学生融为一体, 同喜怒, 共荣辱。

二、在班级建设中, 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 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和谐的气氛, 平时在学校的大课间我会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现在不管是体育课还是大课间, 他们都会主动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各种体育活动, 这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幸福。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传统的班级管理, 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 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 对学生进行“超级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而在这学期一开始山东省教育厅就下达了文件, 要求严格执行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 因为我教着五年级数学和其他年级六个班的体育, 一下子我上的数学课减少了, 体育课增加了, 每天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就全部都要上体育课, 这就使我对所担任班主任的五年级管理的时间很少了。怎样才能使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掉队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着, 并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 新学期一开始公布了新课程表后, 我和学生们展开了一段对话, 我问:“你们发现什么变化了没有?”他们说:“体育课多了, 语文、数学课少了。”师:“玩的时间多了, 学习的时间少了, 怎样才能不耽误学习呢?”经过交流我和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我们要该玩的时候好好玩, 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

接下来在班会上, 我又让学生们写了一份这学期的计划, 打算怎么做, 怎样才能做好, 孩子们自己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以后的几次班会中, 我又及时地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和进步比较大的几个原来不做作业的后进生, 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愿望。

这学期过了一半的时候, 我又利用班会课让孩子们写了一份期中总结, 这半学期做得怎么样?什么地方做好了, 哪儿还要改进?针对自己的情况反思一下。写完总结后, 我们又展开了一次讨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足, 这并不可怕, 关键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 是勇敢地去改正, 还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呢?”通过讨论得出:要勇于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不断努力去克服这些问题, 使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 半学期下来, 我发现孩子们真的变了, 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少了, 上课积极思考的多了, 班级卫生区更干净了, 教室文化学生独立完成得也很漂亮, 班主任更省心了!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漫谈 篇6

一、初中生的主要身心特点

1.身体特诊的变化。简单的说来, 就是男生更具有男性特征, 胡须, 喉结, 嗓音的变化。女生更具女性特征, 身材的变化, 生理期的出现。这一系列身体特诊变化的出现, 也给了初中生一个心理好奇的特点, 经常的变现就是对异性的好奇。

2.思维想法向成熟期过渡。初中生普遍有一种自我已经成熟的心理特点。感觉自己能承担责任, 能做大人的事情。同时, 开始叛逆, 对事物充满激情。这些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也正是中学生心理过渡的主要特点。

3.行动习惯的逐渐形成和稳定。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判断, 指导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4.性格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有很大的波动。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明显。

5.由于身体急剧变化, 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 希望能自己成为做主的人, 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 例如:早恋。

总之,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变化剧烈期, 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是在发生巨大变化, 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正确引导是非要必要的。同时, 从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在学校班级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初中班级特点

1.课程特点变化大。进入中学以后, 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对小学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学习的课程内容增加, 不仅仅停留在语数外。课程的内容难度大大提升, 在小学的基础上, 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逻辑学习。

2.班级建设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 学生在学习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套路。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思路更侧重于引导;课堂教学外, 师生更多的以朋友关系交流学术问题。对学生积极的引导学习的主动性。

三、密集形跑操的定义与功能

要想归纳总结出密集形跑操对班级建设的作用, 那么首先就要搞清其内涵, 界定其概念。那么它的内涵和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密集形跑操”, 首先其关键词是“跑操”, 是核心, 是主体; “密集形”是形式, 是表象, 是可以看得到的组织方式, 通过方式的改变, 即“跑操”实施过程中条件的改变, 而生成出许多其它新的功能。 比如: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神经系统, 提高专注能力,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强化个人的责任感等, 来丰富“跑操”活动的内涵。

四、密集形跑操对中学生的影响

从“密集形跑操”的概念中,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析。

1.可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心肺和神经系统功能。“密集形跑操”是“跑操”的一种特殊形式, 而“跑操”则是耐久跑练习和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我校的“密集形跑操”从根本上说, 就是耐久跑的练习。

耐久跑是一项田径运动项目。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体长时间的调整自己的呼吸进行跑步。该项运动是一种长时间长距离的运动。运动负荷较大, 属于有氧运动之一。

坚持耐久跑对身体锻炼的作用是:心脏功能的强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 身体各器官还未发育完整, 特别是心脏的发育, 此时坚持耐久跑可以锻炼和增加心肌功能, 加强心肌收缩的能力, 从而达到锻炼目的。

其次, 是坚持耐久跑锻炼有助于呼吸系统的锻炼。耐久跑要求有节奏的调整呼吸, 从而达到维持身体供氧能力, 能长时间的运动。肺部的有效锻炼, 正达到了此目的。呼吸肌力量得以增强, 肺活量增加, 安静时呼吸频率减少。

坚持耐久跑锻炼对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 外在表现为运动动作的“节省化”, 跑步姿势轻松、省力。

2.学生专注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密集形跑操”每位跑操成员的前后、左右的间距保持在10-15厘米, 所以它就需要队伍中的任何一名成员在跑动的过程中都不能出现错误, 如果其中有人出现了步伐不一致, 那么势必就会给前后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影响, 就会出现出错的人脚踩前面的同学, 并且自己的脚又被后面的同学踩, 造成一路纵队的步伐节奏哄乱;同样的情况, 如果其中有人出现了不能与横排同学看齐的情况, 就会造成前后同学的位置被挤占的局面, 使相关的许多横队排面不在一个线上;从而形成整体的方阵队形不能保持整齐;所以“密集形跑操”的练习, 可以增加每位学生的责任感, 自身要求精神要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 尽可能的不发生失误, 给他人和具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影响集体的整体形象和荣誉。

3.“密集形跑操”密集形跑操作为学校大课间的一项特色展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在管理的范畴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实践机会, 培养了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等。从密集跑操的训练来说, 在训练过程中, 均采用小组合租式训练, 每组每名同学轮流当组长, 利用体育课, 大课间等时间进行训练,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考核方面看, 对密集形跑操的考核, 从步伐、着装、声音气势、精神面貌等方面考核, 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总之, 在中学阶段, 我校通过密集形跑操, 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品质, 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当然,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密集形跑操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在此不一一阐述, 以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强, 伍波.我国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可行性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03) .

[2]丁坚.浅谈体育活动对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1) .

[3]冯瑞, 杜熙茹.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3)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篇7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去感悟作品

最终的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去阅读, 而不是教师去代替学生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 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驰骋,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 用心灵超越时空去与作者完成对话。而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加以帮助、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 开拓其思绪的广度;二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开拓其思维的深度;三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 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 取长补短, 拓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批注、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 这就是心得, 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 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语文教师, 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指导他们选准读物, 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交流与合作

上一篇:优化写作能力下一篇:回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