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2024-10-23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共10篇)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1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此外还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方向。同时,也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具体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国家各民族团结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这任务既是艰巨,同时也是光荣的。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国民矛盾凸显较为严重的时期,社会中关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新闻层出不穷,高校也出现各种伤害事件,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时期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价值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知晓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必须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效果,而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果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直接反映。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也是强调在新时期下我国公民的个人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新时代下能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接班人。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指导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联系。

三、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行为的引导。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教育课程,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的主要渠道。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1、探索价值转换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体系,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精华。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转换的规律,研究如何进行思政课程的设计和布局。首先高校需要建设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和设备资源等,利用教学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重要内容进行转换,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转化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认同观念,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上提出来的一种思想体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使学生认同这一价值,因此,需要高校和相关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广大高校在校生能够感受、认同这一价值体系。为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避免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枯燥和单调性,如果教师授课方法没有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降低,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课件的精良制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重实践课教学。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调查、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性的校园团体、组织学生进行公共课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基层组织中,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所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四、结束语

文章主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次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贯彻和落实,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参考建议。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对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高校不仅承担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还有义务对未来的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思想,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新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4

[2]陈留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社会科学家,2012(06)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2

摘要: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社会及向杜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堵养目标呼唤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社会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本文根据自身认识理解及体育实践经脸,就高校体育社会化功效和实现途径做一理论性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社会化,趋势,途径

关于体育社会化,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有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杜会化就是体育“改造白己,适应杜会,实现自己的社会性”,“体育作为社会的参与者必须与不同的杜会相适应,协调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化属千社会生活杜会化的范礴,体育杜会化就是随着杜会大生产和现代经济的大发展,体育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化过程,体育结构复杂化及体育内部及体育与杜会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的状态和趋势,这是现代社会体育的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化的实质可概括为体育的社会性和杜会办体育两个方面。但不论哪种观点,在促进体育的社会化、现代化,实现体育与杜会紧密联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近些年,体育社会化不仅仅使体育本身受益非浅,而且在国家的社会效益和径济效益许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收获。为体育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1.离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功效

1.1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被社会接纳,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由于体育的固有特点,功能之一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城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年学生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2坟补杜会体育不足,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近些年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采取和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杜会体育的发展。但还应看到我国社会体育的`经济条件和杜会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薄弱。人口教育水平低。社会体育经费极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平均20.9万人才拥有一处公共体育设施。由于人口增长较快,新建住宅区不能考虑建设附属的运动场地,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辅导员数量有限,这些都是制约杜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家。因此,提高国民家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莲勃发展,高校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观念,是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又是家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他们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对促进社会人口的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是社会体育人口发展的基础。

第二,高校具有一支家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很高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据调查,发达国家体育辅导员在社会体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到1月止有杜会体育辅导员64286人,我国只有50000人,从人口比例看数量极少,随着体育改革的逐步深人,大量的俱乐部、协会等杜会团体日益增加,急需专门人才的指导,但又决不能走增加编制,增设事业单位的老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有两万人,具有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在杜会上体育兼职多的优势,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

第三,高校拥有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如果利用得当。将为杜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据统计,截至底全国共有各种体育场馆615693所,总面积7.8亿平方米,人均占有0.65平方米,属于教育系统的占61.17%。其中高校的条件都是较好的。从世界上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杜会开放是许多国家解决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还未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过。学校体育场地开发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利大于弊,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可行的。

1.3促进高校竞技运动水平提高

国务院在批转1981,1983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提倡和支持有关部门、产业系统、大的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尽可能举办各种形式的宵少年业余训练,设置高水平的运动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人,高校组办高水平运动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队伍在促进校内体育蓬勃开展,扩大影响、提高学术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各自国家的竞技运动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多数来自于各大学,NBA的教练直接到大学中挑选人员。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职业联赛。实践证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利于学校教育,有利于国家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

1.4丰富学生的业余梢神生活

跳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休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须品,越来越得到学生的倾心和认同。无论何时运动场上总是有学生矫健的身影,他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慰藉,得到了其他活动形式所不能给予的乐趣和享受。

1.5促进校园的德定

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可提高民族的凝聚为和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向上的信念。有序的体育活动则可使学生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得到精神压力的解脱。缓解因学习任务的萦重所带来神经紧张,因此,健康积极的体育运动有利于保持校园秩序的毯定。

2.买现商校体育杜会化的主要途径

2.1认清社会形势发展,更新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发展学生的哪一方面,长久以来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的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从前和现今相比较,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所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杜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从学校教育主体的健身、健美、娱乐、终身休育和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改革,走出封闭的围墙,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活力和发展社会体育建立崭新的体系。

2.2更新、补充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现行体育教材体系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必须要“更新教学内容气新的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变化的实际。要脱离专业教育的模式,加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休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内容。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的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内容。

2.3改革学校体育教育形式

论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3

[摘要]传播作为政党灵魂的政党文化是使政党获得和维护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政党文化的传播并被接受的过程就是政党文化的社会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其政党文化的社会化。就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而言,家庭学校的培养是基础,媒体的广泛宣传是支柱,文艺审美形象是重要的精神养料,党组织的强化训练是核心保证,发挥纪念活动的感召作用是重要补充。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实现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111-04

一般而言,政党文化的社会化是指该文化被传播并获得社会成员认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特定人群的集合体,往往会利用组织教育、培训和宣传手段,对党员和大众灌输最适合维持其合法性的思想意识,以期将这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内化为党员和大众的个人化选择,沉淀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数十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要弄清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就有必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机制问题。

一家庭学校的培养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基础

1家庭的耳濡目染渗透。在中国共产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过程的诸多机制中,家庭的影响是在这一过程中最先起作用的。家庭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以及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起着一种启蒙性的作用。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受影响最为直接的社会化媒介。许多研究表明,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在养育后代的同时,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党、政府的态度,对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评价以及他们通常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后代,引导他们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社会化过程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地说。家庭的影响主要是使个人增加对国家政治系统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也就是说,它对党所建立的政治系统的稳定有正面作用,当涉及一家人的重大利益时,有时家庭甚至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特殊现象的存在,那些对共产党缺点认同的成年人组成的家庭对实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功能作用往往是反面的。

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评选“五好家庭”。“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实施家庭文明工程,深入开展“五好家庭”创建等各种活动,教育帮助广大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启发引导家庭成员不仅正确处理家庭内部关系,更要正确处理家庭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使社会主义道德成为每个家庭的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的文化系统渗透进家庭中去,使得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政党文化。

2学校的系统教育。利用意识形态教育促进政党文化的社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党对中国社会进行成功领导的经验之一。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学校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其拥有的政治资源特别是非物质资源中的体制、政策、功能及其合法性资源,它在学校中促进其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功效就更突出。从这点来看,各类学校都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或者说它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社会化机制,学校在这些实现机制中非常关键也最为实际。

即使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前,学校在我党政党文化社会化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李大钊建立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小组——“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就是1918年在北京大学组织的,在此期间,他还在其它学院讲授《唯物史观》等课程,向青年学生宣传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许多青年的思想积极的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到1932年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瑞金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据统计,到1934年3月中央根据地有列宁小学3 199所,学生约10万人,一大批人在学校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在延安时期就更加注重学校教育。各个根据地都办了一些大学,还有大批中学、小学,当时的学校教育是以培养党所需要的干部为主的。

当前,学校实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往往通过两条渠道:一是通过正式开设的有关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旨在于培养适合现行社会制度的健全公民,这是国家兴办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这一课程受到了普遍重视。一般在高等教育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部门和配有专职的老师来授课。这种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有关党的知识,初步树立与党员大体一致的政治信仰,树立爱国的基本精神和情感,训练正确的参政态度等等,都有明显的积极效果。二是接触、了解认同学校组织。人在一生当中所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学校(包括幼儿园),开始了解并且适应团体生活及个人在团体中的恰当位置,认同团体中的角色/规范,了解组织和制度的实际涵义。此外,学生还可以按申请或自愿加入的原则参加其他一些政治性组织,比如,小学生一般以参加少先队为荣,而中学生则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骄傲,而这些组织,都可以算是中国共产党的辅助团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二媒体的广泛宣传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支柱

大众传媒是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实现机制。中国是一个立体的超大社会,一方面它悠久的历史文化留给了当代中国一份“现实的遗产”,另一方面在超大社会的现代的压力下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因此,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因而中国相应就出现了强意识形态的特点,即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控制,进行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式宣传,以此强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社会化过程。毛泽东讲,党领导的报纸、通讯社,“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严格的控制着中国社会的大众传媒,党不仅通过自己所办的报纸、刊物而且通过其他所有的传媒进行着其政党文化的宣传,是政党文化最强大的社会化机制。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化宣传中,主要通过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革命人士以《新青年》、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报刊作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阵地,使它们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充分地利用了中央主办的政治机关报《导向》、《中

国青年》,中央根据地时期的《布尔什维克》、《红色中华》等,建国后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机关刊物《求是》及各省委的报纸,进行宣传,引导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新闻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中央根据地宣告成立,到延安改为新华通讯社,至今该社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主渠道。在延安还成立了马列学院的编译部、中央编译局,专司马列著作的编译和出版;又先后成立有报刊出版科、发行部、解放出版社、中央出版局。建国后,发展成为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出版署。它们掌握或管理着新中国文化传播的各个管道,为促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各自的职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台和电视逐步地发挥它作为大众传媒的作用,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宣传范围更加广泛,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形象化。中国共产党广播电台的前身是1940年在延安成立的新华通讯社广播电台。现在它和中央电视台、各省、市、县电台、电视台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及省市县党委控制的强大宣传机构和工具,左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舆论,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渗透在各种宣传形式中,传播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文艺审美形象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重要精神养料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和传播工具,而作为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大多数都具有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性质,由于它通过审美形象易为群众接受,还能通过电子传媒广为传播,覆盖面大,影响广泛,因而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社会化实现的途径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五四”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渐渐地将文艺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形式,当作了革命的一个有利武器。如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名篇)、《彷徨》和杂文,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茅盾的《子夜》、《春蚕》,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小说,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等等,都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阴暗面及下层群众的反抗性,从而为中国新民主革命营造了合法性的氛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文学家、艺术家更是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歌颂共产党极其领导的革命斗争。例如,小说《李有才板话》、《吕梁英雄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戏剧《白毛女》、《兄弟开荒》、《同志,你走错路了》等;诗《王贵和李香香》、《漳河水》等;歌曲《生产大合唱》、《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南泥湾》、《东方红》等等。建国后,为了歌颂党和革命时代的英雄和社会主义新人,涌现出了大批文学作品如:《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雷锋之歌》、《欧阳海之歌》,油画《开国大典》、《上甘岭》等等。而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浏阳河》等的传唱更是将党及其领导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在这种传播中得到了肯定和巩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也涌现了许多含有传递党的意识的特别受欢迎的文艺作品和活动,如电影《生死抉择》、电视剧《长征》、《延安颂》、歌曲《走进新时代》,等等;又如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赴各地的“心连心”文艺演出活动,不只是一种高级艺术的分享,更是转达了党中央对各地群众的关怀之情,密切了党群关系,为重塑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出力。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文艺当作了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也是传播政党文化的重要渠道。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以一种最直接的感官享受得到了群众的喜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就以这种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传播,被人们接受。

四党组织的强化训练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核心保证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等,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党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培养和训练,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的价值认同。这就是党组织在实现政党文化社会化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这一特殊组织,将各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整合进了党的组织中,在最初的入党仪式和入党程序中党员就能感受到特殊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氛围。在其后的党内活动中,党员听党课,读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学习党的各种文件,参加各种会议,学习党史,参观革命遗址,听革命前辈讲斗争经历,学习党纪党规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的使他们加深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党又是训练基地,让那些富于才干的成员成长为各级各类领导人。正是在培养党员的领导能力过程中,中共可以在党员中建立起一种相信党具有远大目标以及能实现远大目标的能力,从而巩固了组织的凝聚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结构体系中,存在着系统的专司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和培训的机构,表现为党的各级组织中都设有宣传部门和成体系的政治教育机构——各级党校。中国共产党的党校1923年就在安源开始建立了,随后在北京开办有北方区委党校。党校的建置一般由各级党委领导,无论是各行各业各部门或地方的党委都设有规模不一的党校。党校通过常规的培训和随机的培训,强化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中共政党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对于党外人士来说,如果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接受党校的培训,使用的教材有党纲党章,受教育的内容有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奋斗目标。现在党校的结业证书当作了能否入党的必备条件之一。

作为中共的党员来说,一般入党后都能在人民群众中表现出良好的党员形象。因为加入党组织时人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中共的文化,在成为党员后继续受到党的文化系统的熏陶。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锻炼,心理上认同了自己的党员角色,这种身份就形成为一种组织心理。毛泽东1959年在看了父母坟后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许多是共产党员的革命先烈在牺牲时说:生作党的人,死是党的鬼。由此可见,党组织是最为直接的实现政党文化社会化的途径,是培养党的最忠诚成员的熔炉。

五发挥纪念活动的感召作用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重要补充

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是指由中共策划和组织。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纪念对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现实诉求的仪式化行为。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十分注重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既有对国际共运、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也有对中共自身主要节日、重大事件、革命先烈的纪念。纪念活动通过召开纪念大会、发表宣言通告或口号,出版特刊特辑或文集等多种具体形式来实施。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文化资源,也是一种政治象征,它是一种政治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它具有政治功能,也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往往与其政治功能密不可分。如中共往往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几乎年年组织了对马克思、斯大林、列宁诞辰的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活动中各种灵活多样的具体形式,把深刻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缩小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差距,便于群众接受,并成为群众的行动指南。中共自始至终十分注重开展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如“七一”建党纪念,“八一”建军纪念,“十一”国庆纪念等等,缅怀党、军、国家的历史,让人民铭记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与国家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从而坚定人们对党和军队的信心,自觉接受和拥护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面对党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中共在全社会着力推出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等一系列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的纪念活动,既追忆这些党的好干部的一生,也在广大人们心中树立共产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也向全体党员提出号召,学习他们的舍身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争做“三个代表”的楷模。

档案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4

一、拓宽馆藏档案收集途径, 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一是加强宣传, 增强意识。应加强对档案馆结构体系、馆藏内容、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宣传, 使公众对档案馆及其信息服务逐步了解。同时, 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开展到街头、进社区的宣传活动, 加强基层档案意识宣传教育, 扩充档案来源。二是主动出击, 丰富馆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档案馆应积极关注, 派专人跟踪采集信息, 完善档案全宗;对于一些重要人物, 档案馆应该主动接洽, 做好名人档案的收集建档工作。

二、针对信息服务的重点,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一是接收和征集经济科技领域的档案信息。科技档案是在各项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查考价值的历史记录, 同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联系密切, 是其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 对于积累科学经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服务于生产、科研、经济建设, 转化为生产力, 节约劳动力和资金, 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 真实地记录了企业的生产知识、经营状况、技术结果等方面的信息, 是企业管理、科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企业档案总体分析, 可以获得有关国家宏观调控、产品结构调整等重要信息。因此, 应扩大收集范围, 加大对科技档案和企业档案的收集力度, 丰富馆藏资源, 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二是接收和征集与家庭有关的档案信息。家庭档案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活动中形成的, 对家庭活动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历史记录。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小的单元组合, 它从社会生活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是分析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档案馆应注意接收和征集本地区的重要家庭和家族档案。三是接收和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档案。如反映本地区风土人情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文集、著作、诗词;反映本地区名胜古迹、旅游设施、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档案信息。这些档案一般具有独特性, 使馆藏档案更具有地方特色。四是接收和征集重要名人的档案资料。名人档案具有示范教育、科学研究、弘扬文化、鉴古塑今的重要功能。加强名人档案建设不仅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的需要, 还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历史的具体表现, 更是各级档案馆丰富和完善馆藏的必要选择。五是档案馆之间交换各自保存属地的档案。由于行政划分的变化或其他原因, 使档案馆的设置和保管范围发生了某些变化, 或者由于档案馆保存档案的成分调整, 发现某些全宗档案分散于其他档案馆, 在这种情况之下, 馆际之间交换档案可以优化馆藏结构, 方便公众对档案的利用。

三、转变档案馆服务方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一是定题服务。又称“跟踪服务”或“对口服务”。它具有主动性、互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这种服务方式一改档案馆传统的坐、等、靠的被动思想, 主动提供服务, 真正体现档案馆的服务思想。馆员可针对特殊的服务群体, 主动提供服务;服务对象也可根据工作需求提出服务要求, 工作人员再根据服务要求修正服务内容, 双方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 达到共同的目的。二是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档案需求, 通过对用户的个性、习惯分析, 定制特殊的服务方式, 为用户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 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三是展览服务。档案馆通过定期举办档案展览, 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一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鉴赏性和趣味性的档案进行展览, 这些档案作品趣味性和娱乐性强, 能有效地吸引人们参观, 让人们去了解和认识档案, 达到宣传目的。四是引导服务。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庞大, 档案用户往往很难快速查找到所需档案。档案馆员应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档案信息的描述, 帮助用户查找相关的档案。五是查新服务。即针对政策变化、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等方面问题, 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档案依据。随着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 社会公众往往会想要掌握最新的政策变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动态, 馆员应为其提供最新的信息资讯。六是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即实现档案查询异地服务。对于异地用户, 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 如档案馆开放时间、档案资源分布、档案资料的查找方法、数据库的检索方法、阅览规则等信息。还可通过档案馆主页上公布的电子信箱、表单咨询、实时咨询、馆际导航等方式索取信息服务, 方便网络用户对档案馆的访问和查询。

参考文献

[1].李财富.杨晓晴.我国档案服务社会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档案学通讯, 2008.3

[2].翟素萍.试论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J].兰台世界, 2006.3

[3].曾淑珍.人性化——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新境界[J].湖北档案, 2008.7

[4].杨文珠.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J].档案与建设, 2008.8

[5].王萍.王志才.张卫东.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若干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6.6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5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体现的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核心观点,理论上属于社会主义的客观属性与人民群众的主观需要之间满足关系的范畴。价值观一旦形成并得到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认同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认”是指对自我、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同”即求同、自我归类,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者状态。因此“认同”是指个体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生发的强烈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社会认同”是指个体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认知,其强调的是自我价值与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获得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熟知和认可。从本质上来讲,是“要求形成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在于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凝聚力”。

基本原则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实践路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途径主要从以下五个路径展开。

1.倡导先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共识。首先,建章立制倡导。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社会成员的利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其次,干部带头倡导。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争优创先、积极示范,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倡导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管理中,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让政策方针发挥实效,为人民办实事,才能取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再次,政府服务倡导。各级政府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打造服务品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诚信,切实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以政府的公信力和健全的利益机制回应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2.宣传推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和正确认知。首先,大众文化宣传推动。第一,充分利用大众文化被社会成员充分接纳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大众文化相结合,从心理上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群众的距离。第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孝老爱亲精神、诚信品质等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赋予当代价值,以文育人。第三,尊重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发掘“草根”文化的正能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让人们在娱乐活动和文化熏陶与自主创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发自内心地认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现代传媒宣传推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代传媒宣传的重点和主线,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和公益广告等现代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人们自觉,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正确的认知。在对社会成员进行宣传教育时,应注意培养社会责任感。促使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关注民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使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在自觉接受的前提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教育促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首先,在理论教育下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积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本质区别,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民主观和平等观。其次,在教育实践中促进。从娃娃抓起,分层推进,在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坚持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各种方式进行教育,正确理解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4.实践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做到“日用而不知,体认而不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才会真正被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可,在内转化为内心信念,在外转化为自觉行为,并最终走向日常化和常态化,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其次,在制度守则下养成。“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四德”,转化为政府机关相关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社区居民公约、学校制度和学生守则等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在执行制度中,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第三,在文化娱乐中养成。以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体验,逐步达到家喻户晓,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最终变成信仰。在这方面,应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实现现代转换:如,将积淀深厚的校训、家训、乡贤族规等渗透到文化建设、娱乐活动中,大力继承弘扬,把以文化人渗透到社会生活全部领域。只有结合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其本土化的特点,落地生根,焕发持久生命力。第四,在环境熏陶中养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路径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借助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建设和传播先进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6

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职工为根本,真正把职工的冷暖和需求放到重要位置。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认真倾听职工的呼声,关心职工的疾苦,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要把尊重职工、关心职工、理解职工、爱护职工的理念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激发职工对单位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单位发展的“助推器”,从而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做到因人而异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

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应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要根据职工的年龄、性格、文化层次、家庭情况等差异,有针对性、灵活多样地做思想工作。因人而异,各得其法,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 采用灵活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新形势下,要改变过去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作报告、造舆论的方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转变。要实现从职工被动接受教育向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方式转变,由单纯“灌输型”教育向寓教于乐的“渗透型”教育转变。要广泛采取吸引群众参与的方法、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平等讨论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做到内容生动活泼, 形式喜闻乐见,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避免简单生硬。要根据不同群体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激发大家参与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营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四、立足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动力

首先是内容的创新。现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向的基础上,应紧密结合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方法的创新。要扩展载体,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介,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使职工在感受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下,达到廓清认识、释疑解惑、接受教育的目的。再次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要由过去专业政工人员做工作向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转变,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建立一个党政同心协力,专兼职结合,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管理体系。最后是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自上而下的贯彻,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建设,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独立性和存在价值的基本要求。要形成双向互动的格局,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社会文化思潮之间,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做功,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五、实现情理交融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理直气壮地进行正面灌输,大张旗鼓地营造舆论声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但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灌输道理,更重要的是教育与被教育者要达到心理的相容和感情的共鸣。感情接受是进行说理教育的基础。只有感情沟通没有障碍,理中含情,情中蕴理,情理交融,才能令人心服。讲道理要注意策略,要选择职工易于接受、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之处,以小见大,循循善诱,以激发职工的认同感,尽量避免职工听不懂,不能理解或者空泛、教条的言词,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容易陷入“空对空”的窠臼。做思想政治工作说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主要目的还在于实现说理的实效。说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围绕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进行,否则,为追求形式新颖而别出新裁,只能是形式主义。

六、以身作则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单位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为人师表,既是无声的思想政治示范,又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宣示。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号召力、宣传力、影响力,单位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威信,才能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7

一、公益广告的突出特点

“所谓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 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1]面向社会的广大公众, 公益广告形象地再现特定生活场景, 唤发公众的欣赏兴趣, 达到促进人们“善”的意识的觉悟、社会新风的形成和优良道德的传播的目的。公益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 它有着一般广告的共性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商业广告, 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内容选择上, 集思想性与时代性为一体

内容选择上, 公益广告集思想性与时代性为一体。通常公益广告内容短小精悍、立意高远、主题深刻, 内容来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现象, 既贴近当前生活实际, 又回应了时代最前沿、大众最关注的问题。其宣传的是一种观念, 渗透的是一种思想, 反映的是一种现实, 针砭时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以此引起公众的强烈共鸣, 起到情感上的诉求释放。这既使得公众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精神上的享受, 又使得正确的观念得以传播, 新风尚逐渐形成,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二) 表现形式上, 集创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表现形式上, 公益广告集创意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公益广告是艺术和科技的统一, 巧用各种媒体技术手段, 完美地表达电视公益广告的主题和思想。通常其讲究形式、创意简洁明确、采取冲击力强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 令人过目不忘, 印象深刻。公益广告极其讲究艺术性, 避免说教式的宣传, 注重语言的文学性。这种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方式, 使理性的内涵通过感性载体反映出来, 大众首先在感官上产生刺激, 继而心灵受到震慑, 从而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洗礼。

二、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

公益广告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 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传递的是优良的道德伦理、正确的社会规范、健康的生活理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符合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它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益载体。公益广告内容简短、哲理深刻, 通过视觉冲击直抵人们内心深处, 最终令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种方式避免了直白的说教和赤裸的强制, 易于人们接受。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播主流的价值观, 引导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文明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心的迷失、过分地追名逐利、人情冷漠、弄虚作假, 致使人们价值观扭曲。浸染于混乱的价值世界中, 人们的道德伦理取向亟待正确的引导, 而公益广告的本质在于传播主流价值观, 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导人们选择符合规范的道德伦理。

公益广告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 其首要职责就是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传递人性的真善美, 通过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内涵表达, 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变。它宣传和褒扬优良的社会道德, 将价值观要素赋予感性的视觉或听觉当中, 以其流动的画面、富有质感的声音为载体, 吸引受众的注意, 引发受众的共鸣和遐想, 使受众在享受中接纳和认同其所传播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公益广告是通过其内容反映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其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主要包括明礼、诚信、节约、孝道等伦理内容, 而这些价值观又与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匹配, 这种匹配刚好构成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易使这些价值观念被公众所接受, 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反思。通过这种对比、情景再现使受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规范。

(二) 传播优良的道德观, 维护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当前, 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横生, 频频爆发出令人震惊的不道德之为, 这种不道德需要一定的作为来改变和扭转。公益广告用文化自觉的方式, “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传播优良的道德观, 起到维护维护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作用。

公益广告的出发点和归宿即希望用不同的视角, 通过警示、教育、引导、舆论等方式, 正确引导大众的社会道德观。在若干不良习性未形成习惯之时, 对大众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 旨在提升大众基本的道德素养, 使不良社会风气被约束, 推动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就是说, 为了减少或消除公众的不当行为, 促使社会能够长期良性运行, 需要一种有效而又合理的宣传方式来警戒、规范和指导社会公众。公益广告往往撷取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突出事件, 采用能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表现形式, 旨在要受众在欣赏公益广告的期间, 接受公益广告传递的信息, 受其影响有意识地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谈举止, 并最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这能达到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和转变社会风气的“双赢”效果。

(三) 传播积极的人生观, 倡导助人为乐的行为选择

人生的道路与发展形色各异, 但是其共性都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在集体中、社会中不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并非是单枪匹马地生活, 总是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但这种助人为乐的作为不是与生俱来, 更不能一蹴而就形成, 而是需要一定文化的熏陶、人生观的引导。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缩微艺术, 最大特色就是非盈利性, 旨在用短小精悍的故事, 或者哲理深刻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画, 义务的向人们传递出社会公益文化信息, 影响社会公众思想情操和价值观念, 倡导人们助人为乐的行为实现。具有承载文化内涵和高效的传播模式的公益广告, 承担起了这项特殊的社会使命, 这一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对大众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熏陶, 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艺术, 何种行为既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又利于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是说公益广告通过传播的价值观念, 倡导的行为规范, 以期促使受众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形成新的人生观, 进而保持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根本上促进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形成, 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三、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抓住新媒体的特点、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公益广告在这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是要实现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实现途径。

(一) 内涵上深化主题、突出创意

首先, 深化主题, 内容反映生活、紧随时代。公益广告题材广泛, 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的是与人们密切关联的利益问题、焦点问题。从其根本性上说, 反映社会生活、符合人们利益的作品才是最关键的。所以, 公益广告既要在主题的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上做文章, 挖掘提炼现实存在的具有广泛性的社会现象, 给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宣传, 做出正确引导;还要满足公众的道德审美需求, 立意上要追求真、善、美, 形式上通过图像、音响、文字等的巧妙组合, 以情动人、用情化人, 使公众在欣赏公益广告的过程中, 既能受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 又能促进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强化了公益广告的主题。

其次, 注重创意, 突出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公益广告最大的特色在于, 它能够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公民道德教育, 这种价值的实现使得公益广告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意水平。设计简洁新颖、艺术表现力强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较易获得公众理解和接受。一般说来提升广告创意的内涵要做到:第一, 须以广告主题为轴心;第二, 须有艺术构思。二者协调发展方相得益彰, 只有着重注意公益广告的思想艺术性, 才能更好反映其主题, 并实现公益广告预期的设想, 即发挥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一则真正打动人心的公益广告, 在重复放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能效是不可估量的。

(二) 管理上提高素质、改善领导

首先, 提高素质, 明确播出机构和制作者的角色认识。公益广告起到传递正能量, 净化心灵和改善社会风气的作用, 其质量对其作用的发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方面, 公益广告制作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敏锐的洞悉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制作者, 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公益广告。另一方面各级电视台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和责任。其要意识到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媒体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各级电视台要依形势自觉主动制作、播出优质公益广告, 做到公益广告播出常规化、宣传制度化、发展常态化。

其次, 改善领导, 提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鉴于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的特殊功能属性, 引导公益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和鼓励支持。组织相关政府部门、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各方代表研究分析广播电视公益广告现状, 探讨促进发展的对策, 提出推进制作生产和播出的措施。同时要探索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的联合方式, 多渠道募集制作资金, 以解决公益广告因资金短缺而引发的问题, 更全方位地促进公益广告发展的不断壮大。

(三) 制度上完善机制、注重沟通

首先, 完善机制, 促进公益广告的良性运作和发展。1.设置独立管理机构。应调整现行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 使公益广告跳出商业广告的藩篱, 设置独立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 避免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之间有争夺发展空间的较量, 确保公益广告发展的一方净土。2.完善播出机制。制定规章制度敦促各地方电视台按标准、足量地播放公益广告, 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率, 形成常规化的播出制度。特别是推动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定期集中展播活动的开展, 造成宣传声势, 提升公益广告的社会知名度。3.健全奖励制度。据调查表明表扬和赞美可以使人更积极向上, 更有动力和干劲, 那么, 健全奖励制度, 定期通过综合考核在全国范围内, 公开奖励优秀作品以及优异的公益广告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 以形成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蔚然之风。

其次, 注重沟通, 增强公益广告的文化格调和效果。受众能否理解并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在于广告作品与受众是否达到有效沟通, 这也是检验一个作品效果的试金石。公益广告要从受众的心理机制出发, 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 确定作品的表达方式, 制作出促进作品与受众有效沟通的作品, 增强公益广告的文化格调和效果。这也就提高了个体行为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自我控制性, 实现让个体自主按照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要求有选择地涉猎、接受信息, 从而更主动地去认识、批判社会现象, 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马玉梅, 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J].学术交流, 2000 (2) .

[2] .宋玉书.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其表现形式[J].中国广告, 1997 (6) .

[3] .于雪, 谭陶, 陈雪.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及创意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8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主体—客体”视野的教育模式。其中, 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作为客体, 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 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往往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和丰富的学识经验向受教育者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单向输出。受教育者由于地位不平等, 处于服从状态, 被动地接纳教育内容。在不平等的关系下,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对教育内容只会硬性接受, 导致学习动力缺失, 学习兴趣不高。

2. 教育方式单调, 内容空洞。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 受教育者被当作被改造的对象, 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居于中心地位的教育者容易忽视对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认识和研究, 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反馈或者质疑, 认为可以通过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教育, 不管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解状态如何, 用统一的方式和目标进行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的教育往往导致内容空洞, 方式单一。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过程, 应该发挥各要素之间的最大功能, 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主体间性理论能够全面地对主客体关系进行阐释, 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体间性以个人的主体性为基础, 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在实践中, 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 强调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作“主体—主体”的关系, 二者处于平等地位。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教育过程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发展, 符合教育实际。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 树立平等意识。

平等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在教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人格、思想等,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相互尊重。这有助于双方更融洽地共同探讨教育内容, 实现教育目标。当代的受教育者有较强的独立个性和表达欲望,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文本, 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所需。教育者应淡化自身由于拥有丰富的学识而产生的优越感, 将受教育者视为可以相互平等交流的对象, 而不是被动受教的容器, 从而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受教育者也应将自身看作可以同教育者共同探讨教育问题的平等的人, 有表达思想的权利, 把思考的结果传递给教育者。

2. 加强交流互动。

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交往, 交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体间性理论认为, 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是单向的知识和经验输出,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主体间性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往过程, 教育资料则是教育活动中共同的客体。真诚的交流互动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成为朋友, 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 创造活跃的对话氛围, 使二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互相了解, 有效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理解个体需求。教育者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受教育者现阶段的兴趣点和关注的问题, 合理制订教学内容, 使之符合教育实际, 穿插在双方共同的交流过程中, 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探讨。同时, 受教育者在同教育者的交往中, 受到对方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熏陶, 从而对教育内容有更迅速而有效的认识。

3. 合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育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网络使受教育者能够接收海量的信息, 享受开放的资源, 进行更广阔的空间体验。网络上的交流可以是匿名的, 是自由的, 能更大程度地表达个人观点, 体现一定程度上的平等性。教育者不再享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利, 所持观点的权威性也必然遭到质疑。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能完全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针对网络发展的形势, 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特性, 合理运用网络手段, 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 通过网络平台, 进行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共同探讨时事热点, 观察社会思潮下的价值观念的变化。网络可以将枯燥的传统形式更好地用技术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呈现。通过多种交流聊天工具, 如QQ、微信、贴吧、论坛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更加便捷和多元化。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教育信息, 开展讨论活动, 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丰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工具缩短了时空上的距离, 实现平等的沟通。教育者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 吸收新的内容丰富学识储备, 提高教育水平。受教育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加强和教育者的交流, 扩充知识, 增强自身的主体性。

摘要: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 提出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应通过树立平等的主体意识、加强交流互动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途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意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5-21.

[2]江潭瑜, 徐海波.高校大德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78-81.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

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 导致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荡与冲突, 不同群体利益带来不同的思想观念。针对多样性的现代社会状况, 如果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协调价值, 就可能导致道德失范, 产生不和谐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和社会在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 它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 能尽可能的使不同主体达成政治共识, 形成合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近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主客体机械相联, 而是在价值关系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对统一人们的政治理想、道德价值观念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大学生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 其价值与需要强度密切相关, 尊重学生兴趣和合理选择,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进行主体能力的培养, 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大学生的成长。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情操、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有机统一体, 是个人相对稳定的重要心理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处于18~20岁年龄段, 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塑造大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化为个体头脑内部的意识、观念与行为, 积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掌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 通过主题班会教育, 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通过其行为与内心品质的对照, 达到自我完善, 从而自觉的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性障碍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德育工作者要能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 促进全面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实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的现象, 世界观灌输的多, 方法论应用的少, 造成理论说教空泛, 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来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照本宣科的实际效果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没有使大学生受到教育, 反而使他们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物,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教、学脱节现象。

2. 社会政治需要和个体自由发展间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发展并满足其合理需要。社会政治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重视满足个人需求, 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 不能只满足社会政治需要而忽略个体自由发展的需要, 否则就无法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扼杀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 通过话语权等教师威信左右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 忽视个人健康的自由发展。

3. 大学生政治思想表达缺乏有效畅通的途径。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 作为受教育的大学生自身感受的表达和评价要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如果教育者不太关注和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 或者不能耐心倾听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 只是居高临下的单向沟通, 大学生就不会表达真实的想法, 后续教育就缺乏针对性,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受教育者就会感到失望, 甚至为迎合教育者而虚假表述, 应付了事。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1. 坚持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高校党校是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阵地, 党组织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通过系统的党员知识教育, 真正做到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从而树立优秀的榜样, 形成良好的舆论。大学生先进的思想应该包括思想觉悟高、有正确的世界观、有服务意识。作为大学生, 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学生党员发展中, 以学习为主的现实表现是考核的重要标准。但在考核中还要看其竞争与创新意识, 以及是否被同学们所认可等。共青团、学生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竭诚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辅导员更要积极的加强班集体的建设,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和拓展训练, 依托学生自身管理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基本方针, 坚持正面教育, 大力弘扬主旋律,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与吸引力, 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人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采取平等互动、灵活多样的形式, 紧跟时代的发展,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实际, 回归生活, 解决了大学生的实际困难, 才能引导他们追求自身的完善和提高, 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坚持红专结合, 推进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又要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和大学生活过程中。专业教师也要增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 在专业课教学中随时结合教学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德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要能从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入手, 在和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教育。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开辟多种渠道, 要将学生的成人作为己任, 增强责任感, 积极开展隐性德育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和行政管理中。

4. 坚持综合评价, 确保学生能有通畅的反馈渠道。

通畅有效的反馈是双向交流的纽带, 有助于检验教育效果, 优化教育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能怕学生思想出现不良苗头, 不能对学生朴素、不当的想法进行打击, 要坚持平等交流, 正确引导。在评优评先、入党等方面也不能唯成绩论, 要全面评价学生。通过全面的评价学生优缺点, 可以培养不同的文化敏感性和接受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学校要安排组织社会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让他们在活动中加强表现自己的思想品质, 便于德育工作者通过观察、交谈更好的评价受教育者。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保证了高校育人质量,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基础, 也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生命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基础性障碍,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线, 将其融入到学生党支部活动, 以活动促教育, 以教育带活动, 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的更好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培养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王贤卿, 赵盛润.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其克服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 (8) :72-77.

[3]郝文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行为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190-193.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篇10

摘 要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内容,美国在20世纪初就开始讨论了。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为此我国企业也探求出一些实际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本文归纳总结我国企业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以及分析这些方法对于履行社会责任与推进企业整体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

关键词 企业责任 实现途径 问题原因 利益平衡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词最初是1924年由美国学者奥利佛•谢尔顿 (Oliver sheldon)首次提出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谢尔顿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但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至今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学者间对社会责任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斯通(Stone)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模糊的字眼,但正是缘于这种模糊,才使得该词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国内学者刘俊海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位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根据刘连煜教授之观点,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可被细分成三个层面:一、遵守法令的责任;二、实践公司之伦理的责任;三、自行裁量责任(如慈善捐赠)。他还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指营利性的企业,于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之意图,以符合多数人对该企业之期望 。这些定义其基本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它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企业得以可持续经营,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对股东负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持赞成一意见的学者,归纳起来是基于以下三种理由 :

第一,公司的社会性使命,现代公司组织,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性组织,它必须还具有社会性使命,公司如果不顺应所处环境的需求,就会危及公司存在的合法性。

第二,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改变。从过去的最求短期的速成利益,到现在的着眼于长期利益的追求。公司追求长期利益的前提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有利于公司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另外公司拥有的许多资源,也可以用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公司在公众的心中的形象是负责人者,亦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第三,公司有道德上的义务,道德因素应是规制企业发展的力量之一,注重道德因素的企业,帮助社会处理社会问题,因为社会是企业存在的基石,基石坚固,企业昌盛。另外有些社会问题本身就是由企业所引起的,如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公司更是责无旁贷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划定其企业所负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哪些,有的学者采取自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即企业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负责。具体而言企业对对股东最基本的责任是对法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的尊重;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主要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以及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也有学者认为其范围是指要遵守国际人权及劳工标准,事实上社会责任样态之繁多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种类纷繁复杂,无法被具体罗列。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概念应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来,而不是用直观的方式确定。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

1.我国公司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五条将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化,明确了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社会各界对如何实现企业社会问题异常关注,以推出了不同的实现措施,如有的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体现对法律规范的遵守以及落实社会责任的态度。如何使法律文本具有社会实效,如何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是企业所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企业商事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六种实现方式:

(1)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企业社会指引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定的。金融业、地产业以及各种行业根据本行业的自身特点,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以便引导、规范企业实现社会责任行为。例如:2005年时,消费者协会就曾发布《良好企业社会指引》,宣传推广企业应该做到信息揭露的真实性,数据发布的及时性、交易合同必须公平合理,以及经营者应提供高素质的产品和服务一系列有利于企业提高商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营原则。由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要求,上市公司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2009年1月12日,中国银行业发布《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规定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倡导企业伦理化经营,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设立企业社会责任评判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判断标准都是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参照《国际劳工标准》、《世界人权宣言》以及相关法律规范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其目的是企业自愿受其约束,强化对劳工健康权、谈判权、童工等问题的关注。另有权威的第三方制定国际性标准的方式量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评判。例如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简称SAI)于2001年12月12日发布了全球第一个企业道德规范标准SA8000:2001,希望借此为世界范围内劳工提供合理和满意的工作条件。最初的社会责任8000标准和认证体系,包括劳动时间、工作报酬、环境安全、限制性措施、童工、强迫劳动、歧视、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就个方面。随着对认证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对社会责任履行的评定范围将更加广泛,设计供货商、债权人、环境的考量。虽然对于不遵守SA8000标准和认证体系并没有规定强制性的惩戒措施,但运用权威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在保障各方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有《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主张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双管齐下,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期刊、网站、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传递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进程、取得成果等,以便接受公共第三方的监督和见证,督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不断完善。

(3)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报告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信息整理、计算、并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这表明企业不只专注于企业经营管理而且愿意并敢于面对公众,重塑企业社会形象,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飞跃。尤其对于一些公开的大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惯用的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载体。早在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就发布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后宝钢。中石油、国家电网、东风汽车、大众等众多企业都纷纷推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表现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如国家电网、浦发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宝钢股份2006年以前的“环境责任报告”,中国平安的“企业公民报告”等。中远集团以《2008中化集团社会责任报告》为例,这是中化集团连续第三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包括企业发展、客户服務、员工成长、安全环保和社会公益五个方面。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理念和成效。报告参考GRI指南编写,增强了夸行业的可比性,同时也增加了报告的国际性。

(4)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专业化团队。一种方式是设立指导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或,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即切实保障员工合法利益,激励员工主人翁精神,又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认为落实企业社会责任需要由生产商、采购商、零售商等产业链各环节共同承担。另一种方式是董事会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确保董事会有效的行使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重大决策和监督只职能。

(5)利益相关者通过进入组织机构的方式主张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我国新《公司法》45条规定了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第52条规定了职工监事的设置,也有公司让外部利害关系人参与到公司监督中,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另还有学者主张债权人董事、供销商董事等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6)企业重视于在社会公益实践中贡献率。有其以慈善捐赠的形式最为突出,在西方社会,慈善捐赠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其在企业家的世界里,仿佛赚钱的最后结局就是捐钱。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热潮在我国掀起,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企业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当中。以中国石化为例,从2002年到2009年间的捐赠额超过二十亿元,2009年共捐赠2.2亿元。在西南地区遭遇旱情社会保障供油,在玉树发生地震后,安排部署救灾行动,累计捐赠1500万元。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以上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在承担企业责任上所做的努力,表达了中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信心和行动,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实现方式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还是值得进一步考证的。社会责任指引和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其宏观的指导性对企业缺乏微观商业决策的预先约束力,不能从微观层面考量社会责任如何在公司进行某项交易的商业判断过程中体现出来,割裂了经营活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普遍关系,但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性,实用性、完整性、有影响力的标准来引导和规范企业社会行为。尽管有些认证机构声称自己有资格经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但很多时候这也只不过的利益驱使下的夸夸奇谈,更有打着推动社会责任发展旗号,如选秀一般进行开展社会责任评选活动。但企业在实践中的真实情况是衡量标准不统一,报告形式不规范,报告内容难免有自卖自夸,自我炫耀的味道。虽然也有观点认为可以直接引用联合国国际标准组织在近期在全球推行的新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ISO26000。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文化跟外国的文化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的不同,直接套用国际标准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也是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量化难事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普遍问题,而把量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仅仅归于计算公益捐赠数额,就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定义的过于狭隘了。

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相对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机构建设,包括让利益相关人代表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或者设置社会责任委员会。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主张将职工董事、消费者董事、环境保护懂事等等利益相关人代表均注入董事会中,每个代表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利益发表意见,这样就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尴尬境界,不但不利于董事会科学高效的做出决策,反而徒增董事会内部矛盾,更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进入公司决策机构,可能会颠覆作为营利性机制的公司的基本结构。毕竟对于企业来讲,最主要的社会责任是完成经济使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税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要机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平衡各个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关系,董事会内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是即实现目的又不扰乱董事会的商业构成。

以上所阐述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立法滞后不无关系。新公司法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主要着眼于社会信用制度的确立、公司法定义务的承担等方面,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促进方式局限于法律规制、事后处罚等被动的方式,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进步不大。新公司法虽然原则上接纳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但由于没有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得以体现,其目的局限在行政强制,而不是各方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平衡,所以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上一篇:流程环节下一篇:实效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