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实现机制

2024-09-11

政治实现机制(通用9篇)

政治实现机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政治实现机制 篇2

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分析

全球环境的恶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导致了环境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从生态紧迫性观点出发,以社会、企业、消费者三者利益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环境营销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对于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在运用经济学和博弈论分析其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作 者:王爱民 高维义 曾磊 WANG Ai-min GAO Wei-yi ZENG Lei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东院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123(2)分类号:F274关键词:环境营销 贸易壁垒 博弈模型

改革评价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将更加注重公益性,制定各项教育政策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这一教育大政方针的明确提出,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勾画出理想的蓝图,使广大教育界人士振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刻思考:如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如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实际上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升学的机会;又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可能不适应这种考核制度;还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改革评价机制,对实现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因为,学生评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只作静态分析、不作动态的展望;只注重表面现象、少有质的思考;只强调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发展的主旨。这些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严重违背了现代基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由于其评价功能片面化、评价标准一元化、评价过程静态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方法简单化,已不再适应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内容等诸多方面都亟待改革。

由于受传统学生评价模式的影响,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曲一调的刻板式教育。没有活力,束缚思想,不受青年学生欢迎。教育者永远高高在上,动辄对学生批评、指责,甚至召开后进生座谈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刺激,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发其消极不满、抵触的不良情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一个评价功能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全新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功能应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育人为本”,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学生评价标准应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意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包括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法多样化,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相结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模式,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进步状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应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改革,也为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在和学生交谈时,运用“平等对话”、“心理互换”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形式自然,师生人格平等,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教育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电影、演讲、漫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工作的“专利”。其实,各科任课教师、家长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目标一致。协调合作,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LTE鉴权机制及实现 篇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信网络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主要包括非法用户盗用、窃听和篡改。与现有的UMTS网络相似, LTE系统也使用3种安全机制:鉴权、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本文针对LTE系统鉴权机制进行研究, 并在VC开发环境下实现算法。

1 LTE系统中的密钥层次

LTE系统中密钥层次结构[1], 如图1所示。

K:存储在USIM和鉴权中心Au C的永久密钥, 是所有密钥生成算法的基础;

CK、IK:Au C和USIM在AKA鉴权过程中生成的密钥对 (加密和完整性密钥) ;

KASME:UE和HSS根据CK、IK生成的中间密钥, 用于生成下层密钥;

KNA Senc:UE和MME根据KA SME生成的密钥, 用于NAS层加密;

KNASint:UE和MME根据KASME生成的密钥, 用于NAS层完整性保护;

Ke NB:UE和MME根据KASME生成的中间密钥, 用于生成下层密钥;

KUPenc:UE和e Node B根据Ke NB生成的密钥, 用于AS层用户数据加密;

KRRCint:UE和e Node B根据Ke NB生成的密钥, 用于AS层RRC信令完整性保护;

KRRCenc:UE和e Node B根据Ke NB生成的密钥, 用于AS层RRC信令加密。

2 鉴权和密钥协商

鉴权数据分发过程[1], 如图2所示。

M M E向H E发送鉴权数据请求消息, 携带国际移动用户身份标识IMSI、服务网的标识SN ID和网络类型。HE利用IMSI找到与之对应的用

户永久密钥K, 根据MME的请求计算鉴权向量。EPS鉴权向量是四元组, 包括RAND、AUTN、XRES和KASME, 鉴权向量生成过程[2], 如图3所示。

其中, MAC由K、AMF、SQN和RAND通过f1[3]算法计算得出, XRES由K和ND通过f2[3]算法计算得出。

M M E接收到鉴权向量后, 将四元组中的R A N D、AUTN以及为KASME分配的密钥标识KSIASME发送给UE[4,5], 如图4所示, 与UE进行相互鉴权。

US I M中用户鉴权处理如图5所示。

U E接收到鉴权请求消息后, 使用K、R A N D和A U T N通过f5[3]和f1算法, 计算出XMAC, 与AUTN中的M A C进行比较, 验证网络的合法性。同时, U E还要验证接收到的序列号SQN是否在有效的范围内。如果XMAC和SQN都验证通过, 那么UE使用K和RAND通过f2算法, 计算出RES, 携带在鉴权响应中发送给MME。M M E将接收到的R E S与鉴权向量中的XRES进行比较, 若一致, 则完成了MME对UE的鉴权, 认为UE是合法的。

USIM会根据自己存储的永久密钥K以及接收到的随机数RAND分别通过f3[3]和f4[3]算法, 计算出C K、I K密钥对, 发送给UE。U E利用C K、I K并绑定服务网络标识计算出KA SME, 与接收到的KSIASME对应存储起来。这样, 经过鉴权和密钥协商过程后, 网络和UE之间完成了相互鉴权, 并共享一个密钥KA SME, 用于随后计算NAS层密钥和AS层密钥。

如果U E对网络的鉴权没有通过, 则向MME发送鉴权失败消息, 携带鉴权失败原因。

3 算法实现

本文基于Microsoft Visual C++6.0开发软件, 使用C语言实现鉴权机制中相关算法。

鉴权机制中所需参数如下:

通过以上参数, 根据图3和图1分别可以计算出MAC、XRES、CK、IK、AK、AUTN和KASME, VC环境下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该计算结果通过加载到LTE综测仪, 能够与商用LT E终端互连, 通过鉴权认证, 从而验证了算法实现的正确性。

4 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LTE系统中的密钥层次结构, 然后对LTE鉴权机制进行研究, 包括信令流程和鉴权向量生成。最后, 通过C语言进行算法实现, 并在VC环境中运行得到结果。该计算结果加载到LTE综测仪, 能够与商用LTE终端互连, 从而验证了算法实现的正确性。随着LTE牌照的发放, LTE终端的大量上市, 将会对LTE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信网络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介绍了LTE系统中的密钥层次结构, 针对鉴权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在VC开发环境下实现鉴权机制中相关算法, 该计算结果能够在LTE综测仪和终端之间实现互连通过鉴权认证。

关键词:LTE,密钥层次,鉴权

参考文献

[1]3GPP TS 33.401 V10.0.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3GPP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SAE) ;Security architecture[S].2011 (3) :20-24

[2]3GPP TS 33.102 V10.0.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3G Security;Security architecture[S].2010 (12) :20-22

[3]3GPP TS 35.206 V11.0.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3G Security;Document2:Algorithm Specification[S].2012 (9) :18-24

[4]3GPP TS 24.301 V10.2.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Core Network and Terminals;Non-Access-Stratum (NAS) protocol for Evolved Packet System (EPS) ;Stage 3[S].2011 (3) :60-66

ORM框架的底层实现机制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已逐渐失去了以前的主流地位。由于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更接近人类的思维习惯,具有封装、继承、多态等优良特性,从而成为了当今计算机领域的主流语言。而目前主流的数据库产品依然是关系型数据库,使得编程语言和底层数据库的发展不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阻抗不匹配”,这就需要一座桥梁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ORM框架充当的就是这个功能。

1 ORM框架实现机制

所有的ORM框架都是采用图1所示方式映射的。

即把实体类映射成表,类的一个实例映射成表中的一行记录,类的属性映射成表的字段,实体类之间的关系映射成外键。那么ORM框架又是如何实现这种映射机制的呢?熟悉hibernate的开发人员都知道,它是由映射类(*.java)、映射文件(*.hbm.xml)和配置文件(*.cfg.xml)来完成以上映射的。映射类也就是我们说的持久类,由图1可以看出,它的作用是对应数据库中的表,一个实例对应表中的一条记录,属性对应表字段。映射文件提供了持久类与数据库之间具体的对应信息,如:持久类对应了数据库的哪张表,属性对应哪些表字段等。配置文件主要的作用是配置数据库的连接信息,描述了数据库的驱动、用户名、密码等。所有的ORM框架都一样,也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底层都是采用JDBC,它们只是对底层的JD-BC进行了封装,让我们使用者看不到JDBC那些常用CURD操作。每种ORM框架都像hibernate一样提供了配置文件(*.xml),要完成映射就得解析相关的.xml的配置文件,hibernate是采用dom4j来解析的。

1.1 dom4j解析.xml文件

Dom4j是一个易用的、开源的库,用于XML,XPath和XSLT。它应用于Java平台,采用了Java集合框架并完全支持DOM,SAX和JAXP。XML文件的结构就是由一个根元素和一些子元素组成的,dom4j他为我们提供以java方式解析XML文件的API,我们可以利用这些API来完成解析取得有用的信息。Hibernate通过dom4j取得配置信息后,底层仍采用JDBC来进行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连接过程如图2所示。

1.2 Java的反射机制

要完成ORM映射还得用到java的反射机制。反射机制的作用是完成解析java类文件。

通过解析映射文件和数据库配置文件我们可以建立数据库的连接,可以得到映射类的名字、属性名、数据库表名、字段名以及类型等信息。要把数据库中表的数据映射成为对象,首先需要把表中的记录取出,然后将每个字段值给映射类对象的每个属性,这个赋值过程要调用对象中的set方法。我们现在通过映射文件只知道类名和属性名,如何根据类名和属性名调用相应的set和get方法,是一个关键问题。在Java中有一种机制叫反射机制,使用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得到类的信息,包括类只用的修饰符、方法、属性、继承的父类以及实现接口等信息。反射机制相关的类有Class、Field、Method以及Constructor等。通过Class的getFields()、getMethods()和getConstructors()方法得到相应的属性、方法和构造方法。通过Field类的getName()、getType()和getModifiers()方法得到相应的属性名、属性类型、属性修饰符信息。通过Method类getReturnType()可以获取方法的返回类型,invoke()方法可以根据给定的方法名和参数值执行对象中对应的方法。我们可以首先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类中的属性名,然后拼写成setXXX和getXXX方法名,最后根据方法名执行对应的方法,将数据库数据加载到对象中,完成映射的过程,如图3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完成一个ORM机制并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dom4j+Java的反射机制。现在有些公司用的是自己开发的ORM框架,学会了这两样技术,加点JDBC的基础知识,你也可以开发一个小小的ORM框架了。这里只是简单谈了下对象到关系型数据库的映射,就不讨论hibernate那些懒加载和缓存等技术了。

2 结束语

正如大多数开发人员所说的,Java框架太多,已到了泛滥的程度,在我们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框架上,而是去掌握那些最基础最底层的东西,即使是出现了新的框架也不必担心,因为大多数框架的设计都是大体相同的,了解了一种框架,结合基础知识去学习一个新框架就是小菜一碟了。要想掌握ORM框架,还是得先学习好底层的JDBC操作。

摘要:ORM(Object/Relation Mapping),即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ORM框架就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与关系型数据库之间“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这种框架能将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有效分离,使两层之间以松耦合方式衔接起来,便于代码的维护。探讨了ORM框架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对象/关系映射,关系型数据库,阻抗不匹配,松耦合

参考文献

[1]夏昕,曹晓钢,唐勇.深入浅出Hibernat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淑全.基于hibernate数据层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3]何铮.对象/关系映射框架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6).

数据加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篇6

关键词:XML,加密,解密

1 引言

自从HTML语言于数年前席卷Internet/Intranet成为标准之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又成为现在及将来封装数据的标准。使用XML来封装数据具有非常多的好处,因为使用XML来封装数据不但可以在数据中封装数据代表的意义,也可以和其他格式的数据进行交换。随着XML的迅速发展,XML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清楚地表现出来。

2 数据加密的实现

对XML文档数据的加密我们考虑使用一种对称加密机制。对称加密是一种使用相同的密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加密算法,它的对称密码包括两种变体:分组密码和流密码。分组密码加密固定分组长度的明文,分组长度与具体的对称密码以及密钥长度有关。由于分组密码使用很普遍,并且在XML加密中得到广泛支持,因此我们使用分组密码来产生XML文档的密文。XML对称加密填充方案:

给定一个n字节的明文块和一个b字节的分组长度,这里n≦b。

1)如果n比b小:选择k=b-n-1个任意的填充字节并将这些字节填充到n中。

2)如果n等于b:选择k=b-1个任意的填充字节并将这些字节填充到n中。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n

在使用加密机制的请求模式下,发送者期望与接收者按照彼此达成一致的加密机制来交换数据,也就是说他们使用同样的加密解密算法。需要发送的数据由初始发送者应用加密并通过SOAP被发送给接收者。当数据原封不动地到达接收应用时,接收者按照预先达成一致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在这个模式下,两个应用程序希望以SOAP消息中非透明的消息体的形式来交换加密后的数据,也就是说在SOAP消息这层,数据已经是密文的,对于SOAP层而言,其并不知道数据是明文还是密文,加密解密的操作完全在SOAP层之上完成。该模式对于SOAP消息层没有额外的需求。另外,为了使加密处理更为灵活并具可扩展性,我们也可以将加密操作挪到SOAP层之中来实现。在选择性的消息头和消息负载(消息体)加密模式下,参与消息交换的两个交易伙伴可以就加密签名以及校验各自的消息头、路由Header条目以及消息负载的方法达成一致。发送者或是源应用程序实施对消息负载的签名。然后发送消息的处理器实施对消息头的签名。在消息交换过程中,路由消息头可以被添加到SOAP消息头里去。而路由消息头可以被一个消息服务处理器实施签名。协作代理可以将符合IDMEF标准数据格式的XML报警消息存入数据库中,也可以将数据库中的内容生成XML报警消息。这部分工作主要包括XML文档的解析与生成。需要把符合IDMEF的XML文档进行解析,数据存入数据库中;或者把数据库中的数据取出,生成符合IDMEF的XML文档在网络中传输,以实现在不同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XML加密规范是一个W3C规范,它指定了有关创建XML形式的加密的格式和处理模型,对如何加密XML形式的数据进行了规范化。我们使用对称加密算法的分组密码对XML数据进行加密,通过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下面是一个待加密的纯文本SOAP消息:

下面是对这个纯文本SOAP消息的进行加密。Body条目使用对称加密方法加密,对称密钥是由键名"Symmetric Key"进行标识,同时这个Body条目加密后将以元素的形式出现,这个加密后的元素带有一个id:"encrypted-bodyentry"。为了传送这一加密数据,SOAP Header条目被添加到SOAP Header中。需要注意的是,SOAP Header条目中的元素包含了一个对元素的引用。而被用于加密的对称密钥被保存在SOAP Header条目中的元素内,出现的形式是加密后的密文密钥形式。加密后的文本如下:

3 结束语

XML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封装标准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具有平台无关性,它除了可以封装数据之外,并且依赖XML对数据、协议的封装标准也正在制订或已经制订。本文首先给出了报警消息的加密机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成XML加密文档的具体实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的安全传输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数据加密技术也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DacierM,JacksonK.Intrusiondetection.ComputerNetworks,1999,31[23-24]:2433-2434.

[2]冯立功,等.基于XML技术的IDMEF在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11-12.

[3]于国良,陈哲.XML加密[J].微计算机信息,2006,[6]:12-15.

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研究 篇7

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多少有些误读,对其认知与国际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难怪在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国家电网和中石油,却在《财富》杂志主办的国际排名中垫底。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排名榜都没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清晰定义,甚至简单的等同于企业慈善捐赠,更有甚者干脆只有排名没有说明。有学者将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归纳为企业没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实际上,在西方学术界看来,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很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应该将其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范畴。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认为企业要服务于公众,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命题。但是对于实现服务公众这一目标的路径,即如何平衡社会公益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矛盾,认识并不统一。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变迁及相关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

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是美国学者克拉克,他于1916年发表了“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文中提出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将有责任感的经济原则植入现有的商业伦理中[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出现,主要是美国长期特别倚重私有经济,导致了美国社会和企业间存在高度依存的关系,企业在社会生活中一开始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欧洲,教会等传统的非营利组织早就成为社会生活的领导。美国社会对企业家给予了更多的期望,这使得美国的企业界更容易感觉到自己肩负着企业之外的某些社会责任[2]。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完成了工业化,随着现代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开始分散,由此产生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伯利——米恩斯命题。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管理者控制”问题,现代资本主义开始进入管理者资本主义的阶段。控制企业财富的人,不再是享有企业巨额财富的所有者,而是那些控制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们开始质疑那些既不管理企业也不参加企业劳动的股东是否还合法拥有企业,他们认为管理者应该培养所谓企业良知,认为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是企业社会责任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由此管理者资本主义开始挑战市场经济的基础——利润最大化原则[3]。

加尔布雷斯分析说,管理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命题的目的是要保证他们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地位。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保持自己在企业内部的控制权,但是高利润和低利润对于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作用是不对称的。追求高利润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管理者就会失去他们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目标,牺牲一部分利润换取“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保住他们的地位更加有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研究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之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学者处于“有道德制高点没有理论”的局面。他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和完善,另外一部分是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研究。

起初企业社会责任的赞同者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他们发现很难找到相关的理论作为依据。因此,他们只好不断提出新的概念来回应古典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界的挑战。从20世纪40年代的“企业慈善”到七十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再到80年代的“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拥护者一直试图用新的含混的概念来回应古典经济学的质疑。

谢克提出了调和的解决方案,用“利润最优化”取代“利润最大化”。他认为作为股东代理人的管理者,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利润最优化[4]。这样就可以避免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损害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可以让企业正视和市场力量一样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为企业社会责任划定一个范围。他认为一个组织内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因此供应商、客户、雇员、股东、当地社区、处于代理人角色的管理者都是利益相关者[5]。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的,管理者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一巧妙的转化,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用来与其论战的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作为支撑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中“企业应该为谁负责”的问题,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摆脱了没有理论支持的尴尬局面。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主要援引的理论基础。

不过在詹森看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多重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模糊了企业经营的目标,无法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函数,这势必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冲突、无效率甚至失败。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提供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的框架,因此无法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选择,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果是让管理者和董事会无法善尽他们对于企业资源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6]。

进入新世纪之后,针对跨国公司迅速扩张的新形势,企业公民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一国推广到全球。但是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既有研究一样,企业公民的概念的界定和衡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

由于面临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强大挑战,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者开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做一些实证研究,他们的目的是想通过研究,找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的证据,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没有矛盾的。但是由于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公认的定义,因此在实证研究领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漏洞。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不甚清楚,操作化的定义便很难形成。无奈之下,研究者们被迫走“曲线救国”的道路,使用找专家给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主观排序的“声誉指数法”。弗里威尔通过分类分析发现,声誉指数法中除了环境一项之外,其他内容都受到了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7],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并没有独立于企业财务绩效指标,因此不能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的结论。

后来又出现了根据企业有毒气体排放量(TRI指数)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根据每个企业捐赠总额占税前净利润的百分比给出的慷慨指数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方法,但是用这样单一的指标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这样多维的概念显然有问题。同时,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业绩也存在很多问题,用公司股价会存在如何去除整个资本市场大环境影响的问题,用净利润会存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不可比的问题,用净资产报酬率会受到负债比率的影响,而用总资产报酬率则会受到企业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拉夫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他认为当前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存在五个问题,分别是缺乏理论基础,缺乏全面而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缺乏严密的方法,样本规模和构成受到限制以及社会责任和财务业绩变量不匹配[8]。

虽然存在对于社会责任衡量的种种问题,但实证研究的结果,大多数都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问题是正相关不能解释为因果关系,这些结果依然无法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赢利。麦圭尔通过对于不同时间序列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做统计分析发现,前期的财务业绩比后期的财务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着更密切的相关性[9],这意味着有可能是因为较好的财务业绩导致较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而不是相反。

二、古典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质疑

西方思想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研究,一直处于激烈的争鸣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主要是以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的研究者。他们有强大而丰富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撑,不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股东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管理者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的管理者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由此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社会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任何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

这种争论是1931年从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开始的,当时争论的核心是企业到底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管理者是受托于股东还是受托于整个企业?伯利认为管理者是股东利益的受托人,因此当行使权利对股东利益有所损害的时候,就应该限制这种权力[10]。对此,多德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法律之所以允许和鼓励经济活动不是因为它是所有者利润的来源,而是因为其能服务于社会[11]。

随后,伯利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回应说,他同意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他之所以坚持管理者是股东的受托人,是因为他担心削弱管理者对股东的受托责任,会使得管理者的权利在追求广泛的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不受限制[12]。之后,美国新政大量干预经济,工会和消费者团体的崛起,使得很多利益团体有了相对于企业的社会法律地位,多德在1942年发表文章接受了伯利的观点,认为既然社会责任可由法律来保护,那么企业不必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13]。

1962年,曼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再次提出了质疑。他并不反对管理者个人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但是他认为让一个生意人完全介入捐赠活动中并取代市场的作用是一种糟糕的决策机制。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要求企业不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活动,那么企业无疑将难以生存。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缺陷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全体人员自利的基础上的。同时他提出,片面的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会帮助那些垄断企业降低利润,降低潜在竞争者进入垄断行业的可能,从而维持垄断的地位[14]。

弗里德曼完全赞成曼尼的观点,他认为确实有实实在在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法律和适当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赢利,这样会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15]。在弗里德曼看来,管理者仅仅是股东的代理人,没有权利将股东的权益随便捐赠,捐赠是财产所有者的个人行为,不是财产代理人的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利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一个赔钱的企业就是没有按照公众最大的利益来使用它的资源,就是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如果企业管理者出于所谓“社会责任”的目的,不经股东同意就花企业的钱,那么其实质就像政府向股东征税一样,这等于是对于市场经济基础的颠覆[16]。弗里德曼随后进一步说明,他倡导的是经济人的自利而不是自私行为,他认为市场可以将个体的自利转换为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根本作用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的要求”。弗里德曼批评说,很少有一种思想,像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去接受社会责任而不是为股东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那样彻底的动摇我们自由社会的根基[16]。

波斯纳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很多危害:第一是那些试图以最低成本为市场生产产品,而又想改良社会的经理,最终可能一事无成;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来承担,这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企业最终也会被逐出市场;三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相反企业利润最大化可以增加股东财富,股东可以用这些财富来承担社会责任[17]。

后来管理大师德鲁克也加入了这场论战,他认为处于选票的压力,社会问题不宜由政府解决,但是企业也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应该交由非营利组织等第三部门来解决。第三部门只有解决社会问题这一单一目标,会比较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对于企业,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赚取足够的利润,为明天的工作机会提供资金[18]。

三、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缺陷

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对于管理者责任范围的界定和对于管理者表现的评价标准。 因为其概念的含混,企业社会责任一直遭到批评和质疑。从广义上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但是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把它指向一个单维的方向。正如弗雷德里克批评的那样,企业社会责任到底指与现行法律法规相一致的企业行为,还是仅指法律之外的企业自愿行为?一个企业清理污染,消灭种族歧视、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提供消费者保护的行为都是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吗?倘若在这些领域中一个做的很好而其他方面做得很差,那么这个企业是承担了社会责任还是没承担社会责任[19]?三鹿事件中,三鹿在制造毒奶粉的同时,进行大量社会慈善捐赠,那么三鹿算不算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呢?另外,企业社会责任中所追求的价值是普适的,还是限定在特定的情境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企业,他们继续生产就等于帮助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法西斯战争,而他们不生产意味企业无法保全,员工会失业。如果有普适的企业社会责任,那么这些企业无疑应该停止生产,如果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场域下有不同的要求,那么这些企业应该继续生产。

企业社会责任是随着所有权经营权二分而提出来的,当经营权所有权一致的时候,即使社会没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期许,企业所有者在考虑本企业发展的未来的时候,也会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换取企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企业管理者并不拥有企业,而其薪酬、福利是与企业当期的财务表现相关的,由此企业管理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企业社会责任因为与企业当期的利润关联性弱而遭到忽视。另外,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像税收、法律那样对与管理者的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那么只是媒体和学界不断强调这个概念,对于管理者的行为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中外的实践证明,将社会责任的重担压倒企业身上,要求企业承担过度社会责任的结果往往都是悲剧性的。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驱者洛厄尔于1813年创设了波士顿制造公司,负责从棉花到成品布的全过程加工。出于对于吸引可靠工人、避免欧洲恶劣生产环境的美好心愿,洛厄尔建立了一套被称为“洛厄尔制度”的员工福利体系,向员工支付现金工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膳食和宿舍,配备年长的女性照顾年轻的女工,提供适合工人背景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活动。但是因为竞争的压力、利润的驱动以及领导者与员工缺乏共识,洛厄尔良好的愿望最后都落了空,在企业面临生存危机面前,洛厄尔被迫像其他企业那样,降低工资和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保全企业。

在洛厄尔的实验失败50年之后,普尔曼接着进行了社会责任的实验。他在芝加哥附近建造了普尔曼豪华汽车公司,在这个类似于城镇的企业中,有公寓、公园、游乐场、教堂、剧院、赌场和旅馆,被1896年的国际卫生和医疗博览会评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地方”。但是随之而来的竞争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解雇工人、削减在岗工人25%的工资,同时拒绝工人降低房租的要求,此举导致他公司员工的大罢工,最终联邦政府介入才平息了冲突。

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思想而打造的家国情节,为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企业家赚了钱就应该拿出钱来报效国家和人民。从春秋时期的弦高用自己的钱财智退秦兵,挽救郑国开始,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成功之后,似乎忘了在商言商的规律,总是喜欢拿出自己的资金做出一些救国救民的事情。对于商业原则的背离,最终往往使得这些企业家不但没有能实现他们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的宏大构想,而且连他们自己的企业也被拖垮。

状元企业家张謇1896年创立大生纱厂,随后他又创立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经商有成的张謇并没有继续扩大他的商业版图,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把他的家乡南通打造为“模范城”的努力当中。他拿出自己的经商所得,在南通建立了学校、博物馆、气象台、聋哑学校等一系列社会福利设施。为了配合张謇的行动,大生纱厂常年的捐赠已经超出了企业的正常负担,企业办社会拖累了大生。同时,建设“模范城”的工作分散了大量张謇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忽略了企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大生纱厂内部管理弊端丛生[20]。这些因素最后终于导致张謇的商业王国在1924年轰然倒塌。

现代营销学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沦为了营销的工具之一。2008年汶川地震中,生产红罐王老吉的加多宝集团捐款一个亿,被认为是极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王老吉捐款不久,网络上掀起了因为王老吉捐款一亿,而要买光王老吉饮料的“封杀王老吉”运动。这场运动后来被证明是人为操作的[21]。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了企业开拓市场的工具,这显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和目的。

四、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着眼点应该放在企业发展上。遵纪守法、多创造就业机会,多纳税,健康发展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而企业带给社会的风险,比如劳工标准、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等,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是政府通过法律规范企业行为的问题。

(一)用发展促进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系中的每个成员各尽职责,才能实现全社会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企业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财富。而企业若想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财富,必须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

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最大的责任就是保全公司。企业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必须要争取活下去,必须具备持续成长的动力。而大企业要比小企业有更多的活下来的机会。大企业有规模优势,其有抗体可以应对市场带来的各种危机。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认为,未来的产业,大者恒大是规律。那么在未来,企业怎么才能生存下去,唯有不断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大的企业,才能做到不被市场淘汰。IBM的前总裁郭士纳也认为“(企业)大很重要,因为规模就是杠杆。深度和广度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更大的风险以及更长久的对未来的投入。”统计数字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寿命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财富》的统计,美国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 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汶川地震发生后,安利累计捐款捐物3 685万元人民币,是美资企业中捐款最大的企业。安利公司总裁德·狄维士在接受《瞭望》周刊采访的时候,谈起对于企业公民责任的理解,强调了企业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好的企业公民首先是一个好的企业,一个企业要想履行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它首先要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它要依法运营、依法纳税、同时它要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这是最基础的层面。如果一个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不好的话,他拿什么果实来与社会分享”[22]。

企业只有在不断壮大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保证自身持续的生命力。因此,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发展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即使被认为慈善捐款最多,最有社会责任感的盖茨,其捐助的目的还是为了微软更好的发展。成立于2000年1月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经过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捐助,加上企业化的成功运作,该基金会目前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基金会。盖茨当年成立该基金会并不一定是由于良心发现,突然间大发爱心而成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1998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开始针对微软展开大规模的反托拉斯调查,媒体开始将“侵略者”和“独占者”的称呼送给盖茨,微软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分拆的命运,微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资深主管纷纷跳槽、士气低落,股票价格连连下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盖茨捐出了他的财产,成立了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著名的企业史作家罗伯特·斯莱特在《重启微软》中认为,盖茨此举主要是为了修补他的名声,改善他的形象,让他在世人面前以拯救者而不是恶魔的形象出现[23]。该基金会成立后,最主要的关注点也还是在如何发展。《福布斯》报道,盖茨基金会每年将总资产的5%用于捐赠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税收,另外95%的资产用于投资,2003年以268亿美元的资本获得了高达39亿美元的投资报酬,其利润率高达15%左右。

(二) 在发展中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的一周内,胡润百富榜前百位企业家,已有45人向灾区捐款,总捐款数额6.37亿元,其中前十位企业家,已有8人向灾区捐款,总捐款数额是1.6亿元。据新华网的报道,汶川地震全国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600多亿元。对比32年前的唐山地震,大灾面前,全国人民同样非常悲痛,但是当时企业规模小,效益差,要想支援灾区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全国对唐山灾区的捐助十分有限。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他们才有能力为这个社会进到更大的社会责任。

从企业本身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从来就是那些大企业的专属品。如果考察企业界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会发现,企业界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的管制和社会持续的压力。那些政府管制相对较松和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样的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霍姆斯调查了1977年财富500强企业,发现不同行业关注的社会责任的侧重有所不同: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关注污染和能源保护,交通、通信和公用事业公司关注种族和社会伦理问题,贸易商、保险、金融和房地产重视社会问题和慈善[24]。可见企业关注的社会责任的侧重点都是最能影响行业盈利的社会压力的方面。这些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所带来的。但是无论是耐克还是沃尔玛,媒体关注和持续给予压力的对象都是大企业。大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出于保护企业形象的考虑,而保护企业形象,最终还是为了企业能赢得一个相对友善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企业更好的成长。企业发展了,规模变大了,对于政府、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所在社区才有可能更好的尽到社会责任。

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对于社会最主要的贡献是纳税和吸纳就业,这对于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一两次慈善捐款。只有当企业变大了,盈利能力增强了,企业才会更多的向国家纳税。“能交税的企业就是好企业,这就是政府的价值观。至于修桥补路,慈善捐款之类,不过是企业爱心的体现。为国分忧,为社会分忧的最好体现,是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多交税,多招人。惟有如此,企业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25]。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第三的华为的销售收入只占到了前五名总和的15%,但是其上缴国家的税收却占到了前五名上缴税收总和的60%。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认为,“社会责任绝不应当是一个空的概念,也绝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26]。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的纳税冠军,其每年纳税额度几乎是其他前十大互联网企业的总和,但是阿里巴巴的收入却并不是国内收入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为社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机会。只有企业变大了,企业才能在规模的基础上,改善劳动条件,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劳动环境。企业变大了,公司才有能力进行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环境的调查,定期为员工体检,对于员工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只有企业变大了,企业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员工才能有机会得到完整而有效的培训,实现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值。只有企业变大了,企业才能有足够大的舞台提供给员工发展,员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被认为是日本经济起飞三大秘诀之一的“终身雇佣”制度,也只是在大企业集团中才能得以实现。企业变大了,才能更好的履行企业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到达一定规模,环境保护对于企业来说才可能不再是一个负担,企业才有能力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我国这些年的环保行动,无论是淮河整治、太湖整治抑或是滇池整治,那些有能力花钱上环保项目的都是一些有规模的大厂,那些小厂只能在国家严格的环保标准面前,停业倒闭。

对于经销商和供应商来说,企业变大了,企业的管理更为规范,企业的行为相对更加可以预测,也更容易和企业结成稳定的关系。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订单逐渐增多,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规模也会随着企业的成长而进一步发展成长。另外,大企业会帮助自己的经销商和供应商来改善管理,帮助他们提高绩效,实现增长。我国台湾的广达电脑,鸿海集团都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社会企业的法律实现机制探索 篇8

一、国外社会企业法律实现经验

社会企业最早发源于英国, 并在那里发展向外扩散其影响力。英国现有5.5万家社会企业, 从业人员达47.5万人, 还提供了30万个志愿工作岗位。其营业额达到270亿英镑, 占GDP的1%。英国政府先后在法律、政策、金融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举措。现就立法方面的情况做一管窥。

1、专门立法保护。

英国在2005年制定的社区利益公司之法规。并依此专门设立了工商部 (DTI) 中专责推动社会企业的单位, 它的主要目标就在于透过和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 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企业发展的环境。

2、通过其他部门法保障社会企业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除传统的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外, 根据英国相关法律规定, 社会企业还获得了诸如税收减免、产权投资, 特别是社会投资基金的支持, 从而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3、法律确认社会企业形式的多样化。

按照英国政府有关社会企业的定义, 英国的社会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有非法人团体、信托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产业与互助会、慈善组织、慈善法人组织和社区利益公司。法律形式的多样化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空间, 使其能够较容易地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障。

二、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障碍及立法建议

1、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障碍

中英企业最大的不同是税收政策和登记要求。也是悬在当今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头上的两把利剑。

中国捐款的税收优惠规定限制过多, 使社会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就2005年统计, 慈善捐款仅占全国GDP的0.05%, 而印度的比例比中国高一倍, 其他国家巴西接近0.3%, 英国是0.84%, 美国约占1.85%。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了企业捐赠的税收扣除优惠, 但该法第51条限定免税资格的公益性捐赠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用于《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而其第52条, 限定需满足9个条件才符合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资格。因这些限制性规定使得其税收激励作用限定在了狭小领域, 再加上办理扣除手续复杂, 这增加了社会企业募资和运营的经济成本和税收负担。

同时, 中国对公益组织和公募基金会的成立有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如对于非盈利组织的注册, 大多数地方采取挂靠和严格审批的政策, 只有少数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已经放宽或取消了挂靠的政策。使得社会企业身份问题困扰重重, 同时限定了社会企业可利用社会公益资源, 无法更高效率、低成本的实现其社会效益。

2、我国社会企业的法学实现机制

对于我国的社会企业的法学实现机制。可以从立法、民间、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

(1) 法律机制。通过社会企业的专门立法, 确认社会企业的合法地位, 保障和规范中国社会企业的操作和行为规范。应该明确规定立法目标和立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社会企业承担评价标准和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运营;建立社会企业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企业的监督机制;完善社会企业的具体操作规定和程序性规定。除出台《社会企业法》外, 还应通过完善其他法律法规以促进和保障社会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完善相关激励性法律制度。如对有关企业捐款或投资设立社会企业税收优惠的法律应该通过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简化办理手续等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引导, 明确社会企业评价标准并设置与之相联系的具体操作规范等。

(2) 民间基本社会制度的完善。制定合理的社会企业评价体系。在西方国家, 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而关于社会企业的评价有多种多样, 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商业道德》、《财富》等都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评价体系。这些评价的存制度, 使国外多数企业都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的条件, 并且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因此, 我们可以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企业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要求企业达到相应的标准。

(3) 建立完善社会企业的信用制度。企业的发展一般都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借贷, 政府可以与有关的金融机构联合, 为社会企业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 结合对社会企业开展业务的社会成效的评估, 并以积分制进行管理, 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企业信用指数, 可以作为是否给予贷款和利息减免的考查基点。

3、内部治理结构的控制

(1) 规范和完善行业协会内部的章程、标准。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经推出《中国纺织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纺织业首次推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体系, 在总体上与SA8000标准一致, 但是更适合中国国情。按社会投资论坛的说法, 社会责任投资是在投资过程中用严格的金融分析手段评价投资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

(2)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制定符合社会企业评价标准的企业章程。通过企业章程对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规范和约束, 更加切身的为各种社会企业模式的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和规范。如在组企业组织内部成立环保等社会责任部门, 具体负责社会企业专业的社会效益的职责。

正如台湾《商业周刊》第1029期说:“社会企业潮已在全球燃烧, 平衡事业与梦想, 人生格局将无限放大。”社会企业创业投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投资取向, 这种投资在投资过程中通过结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健康的关心, 使经济和社会都能得益。但没有法律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和规范, 任何一项制度或事业是难以广泛和健康运行的。笔者欣喜于可以参与到社会企业的探索和实践中, 以一个法律人的角度, 为社会企业的发展起到制度保障和规范作用, 盼望法律在社会创新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摘要:近年来, 尤其是接踵而至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后, 激发了中国社会一股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潮, 社会企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参与。笔者作为一个立志于从事社会企业创业并试图以此推动社会创新的法律人, 试图为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法学领域的探索和支持。论文作者通过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经验, 分析国内社会企业的障碍, 探索中国社会企业的法学实现机制。

关键词:社会企业,英国经验,发展障碍,法学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1]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7[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周国银, 张少标.SA8000:2001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指南[S].海天出版社, 2002.

[3]时立荣.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性质、构成与发展[J].人文杂志, 2007 (4) .

政治实现机制 篇9

蚕桑是荣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多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和创建自主品牌, 现已形成涵盖桑、蚕、种、茧、丝和蚕丝被的产业链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创新机制, 立足本土跨区合作, 牢牢地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蚕农+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全县年养蚕7.3万张, 产茧2500多t, 近三年来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 几乎全部自动缫, 生丝大部分都在4A-6A级, 蚕种场年普种生产能力5万张, 丝绵被服厂生产丝绵120t、被服8万床 (件) , “白雀牌”蚕丝被获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四川西部博览会金奖、四川省名优产品等多项证书, 产品畅销国内外, 行业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2 主要做法

2.1 推行“合作社+农户+科技”的订单模式

荣县聚丰蚕业合作社积极带动产业发展, 指导农户裁桑面积在2亩以上, 科学配置养蚕劳力和设施设备;对社员实行无偿技术服务, 优惠或无偿供应蚕需物资;开展订单蚕业, 与2.68万户农户签订了桑蚕茧购销协议, 行情好时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收购农户蚕茧, 行情差时保护价全额收购蚕茧, 根据赢利情况兑现二次返利。订单蚕业的实施提高了蚕茧质量, 保证了蚕农收入, 稳定了工厂的原料, 为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现了农户满意, 地方政府满意, 蚕茧加工企业满意。

2.2 创新机制, 走“工厂+公司+合作社”产业化道路

加强与深加工企业合作, 合作社收购的正茧主要销售给内江松林丝织公司用于缫丝织绸, 收购的双宫茧交自贡市荣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手工丝绵及被服, 农户的桑枝提供给绿食佳公司做蘑菇的基料。工厂、公司、合作社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获利的基础上的联合, 互相提供和补缺流动资金, 共担市场风险。缫丝加工企业给蚕茧生产环节亮出质量指标的缺陷, 共同査找原因, 促进蚕桑技术指导。虽然茧丝绸生产的毎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核算体, 但我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工厂将蚕桑基地做为第一车间, 合作社将工厂、公司作为坚强后盾, 蚕农视合作社为“娘家”靠山。“工厂+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牢牢地在一起, 形成了坚不可摧的蚕桑产业链, 铸就了茧丝产业的辉煌。

2.3 大胆开拓, 立足本土, 跨区域合作

我们在建设好荣县蚕桑基地的基础上, 接受了邻近区域单位的邀请, 与自贡贡井区、内江东兴区、乐山犍为县、宜宾县何市镇等地合作, 打造优质蚕茧基地。与内江松林丝织有限公司于2014年底签订协议合作, 将该公司下属的东兴区蚕业有限公司交给荣县聚丰养蚕专业合作社, 并下放人、财、物和经营管理权。合作社负责东兴区蚕桑生产、蚕茧收购, 生产的蚕茧以市场行情按质论价调运, 产生的利润实行分成。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双方优势,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合作社入驻以来, 积极协调各方关系, 在内江市蚕业站、东兴区蚕桑局等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结合自身理念思路和经验, 积极为东兴区蚕桑生产发力;努力沟通、真诚合作, 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细化制度,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引导公司内部员工以提高蚕种发放量、蚕茧质量上台阶为基础来获得效益;大力度推广一套系统的蚕桑先进技术。通过共同努力, 切实有效地推进了东兴区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蚕茧质量的提高, 连续两年发种量增加10%以上, 蚕茧上车率提高5个百分点, 解舒率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 茧丝长增加100m左右, 類节下降3~4个, 毛折降低了23kg。跨区域工作, 我们也在东兴区学到了很多东西, 提高了合作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荣县蚕桑生产也获得了稳定发展, 蚕茧单产质量大大提高。实现了农民、丝绸加工企业和当地政府多赢的目的,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提升蚕业技术水平, 推动产业创新高

上一篇:需求激励论文下一篇:钳工实践教学